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20集 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三)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宗通與說通》成佛之道這個系列要繼續講解「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這個單元。
在上一集當中我們談到了某位老法師,他以斷章取義、扭曲經義的方式說如來藏是外道神我;我們並且舉出了這位老法師在他所寫的《印度佛教思想史》這本書當中的一大段文句來解說。因為他扭曲經義的情況非常的嚴重,所以我們花了許多的時間舉證經文來解說,但是還沒有談完,那麼現在我們就接著往下談。
三、經文說:「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我們把他所引述的《大法鼓經》前後整段經文唸一下:【佛告迦葉:「如是我者生客煩惱;欲見我者,作是思惟:『今當推尋我及垢本。』彼人云何,為得本不?」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謂聞如是比經,深心信樂,不緩不急,善巧方便,專精三業。以是因緣,爾乃得我。」】(《大法鼓經》卷下)在這段經文當中,佛陀是說,需要以種種的方便法來精勤修習,去除煩惱垢染之後,才能夠證得這個「我」;並不是像常見外道神我,不需要修習除斷我見無明煩惱,就可以證知這個常見我。這位老法師他卻以斷章取義的方式,而說如來就是外道神我的異名。像這樣先誤解 佛陀的旨意,再來斷章取義並且誹謗說「如來和外道神我相同」,這種做法實在不應該是具備法師身分的人所該做的!
老法師他又舉經文說:「常住安樂,則必有我」。我們先唸一下他所引述的《大法鼓經》前後文義完整的經文:【為壞眾生計常想故,如來不般涅槃,示般涅槃……如來為壞彼思想故,示現有死。如來是天中之天,若般涅槃悉磨滅者,世間應滅;若不滅者,則常住安樂;常住安樂,則必有我。】(《大法鼓經》卷下)這段經文的意思是:眾生因為計著覺知心是常不壞滅的,所以生起了常想;而如來本際雖然不會死滅,但是眾生都如同這位老法師一樣,不知道這個本際在哪裏,因此就產生了混淆;所以 世尊示現覺知心有壞滅,所以示現入涅槃,來滅除眾生對於常見外道神我的這個錯誤思想。但是,如來在涅槃之後如果是斷滅的話,那麼一切的有情在死後應該也都沒有來世,因為他的十八界都已經斷滅了;反過來說,如果如來以及有情在滅度了以後不是斷滅的話,那麼眾生應該就有個常恆不壞的假名我,而且這個假名我必定是和會壞滅的蘊處界我完全不同。如果有這個常不壞滅的我,那麼祂應該是常住安樂的;如果有個常住安樂的,那麼就一定是和蘊處界不同的我,而這個我絕對不能叫作外道神我,因為外道神我是常見的意識我。佛陀已經說意識外道神我就是蘊處界我,為什麼這位老法師卻斷章取義,誣衊如來藏是外道神我來附會己意,而否定如來藏這個真實我的存在呢?
再來,老法師他又舉說:「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這位老法師對於這段經文不只是斷章取義,而且還是斷句取義,扭曲 佛陀的旨意。我們來唸一下他所引述的阿含當中的《央掘魔羅經》當中前後完整的經文,大家就可以瞭解。經文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次第斷諸煩惱得佛性,……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所作及淨信意法,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故。】(《央掘魔羅經》卷四)由這段經文我們來看,我想大家都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阿含經》當中不是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而是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次第斷煩惱得佛性」。這位法師他經常用斷章取義的方式,已經非常不恰當了;在這裏更是斷句取義、扭曲經義,則是更為惡劣的作為。這實在不是佛門法師所應該做的事啊!如來在阿含諸經當中,到處都用蘊處界緣起性空來廣破常見我,廣破外道神我,怎麼有可能在《阿含經》當中又說和外道我相同的如來藏我?所以真相是,世尊在破除了眾生所執著的外道神我、常見我之後,想要為大眾開示涅槃之後並不是斷滅,想要為大眾開示成佛所應行的大乘道;所以在《阿含經》當中說菩薩道,說大乘摩訶衍,說有入涅槃之後的「我界」,這個我是假名我。佛陀已經說這個假名我就是如來藏,已經說如來藏不是蘊處界我,而外道神我卻是蘊處界我。
這位老法師其實並不是不知道這些經文的意思,但是他為了附和應成派中觀的邪見,也為了否定他所不能證得的如來藏,所以才把四部經的八段經文加以斷章取義,只是為了要附會自己主觀想像的邪見。我們檢查這位老法師他所有的著作,可以發現到處處都是誤會阿含諸經的內涵,他否定十八界的意根第七識,並且還否定涅槃的本際如來藏、阿賴耶識、第八識。像他這樣對於這麼粗淺的阿含基本佛法都尚且誤會、讀不懂,卻自誇說他能夠知道印度佛教思想,還自誇說他懂得微妙甚深的般若中觀思想,相信從以上的解說,大家應該都已經很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竟然還大膽的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他在書中任意地曲解般若中觀以及 龍樹菩薩的《中論》思想是性空唯名,竟然還誣衊如來是世俗我、外道神我;他更以斷章取義的方式來引述經典,說如來藏是「如來藏我」,誣謗 佛陀所說的假名我是外道神我的思想,並且誣衊三轉法輪諸經是與外道神我合流。
對於這一類主張般若即是性空唯名的人,佛陀在這個《大乘入楞伽經》卷五當中,其實已經預先破斥了;沒有想到在兩千多年之後,這位老法師還是墮入了相同的錯誤當中。我們來看 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經》當中是如何說的:
【(佛云):「以信言教,昧於真實,於一切法如言取義;彼諸凡愚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何以故?義無體故。』是人不了言音自性,謂言即義,無別義體。……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惟除不墮於文字者。大慧!若人說法墮文字者,是虛誑說。」】(《大乘入楞伽經》卷五)
佛陀開示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有些凡愚眾生沒有足夠的智慧,不懂得「依義不依語」的道理,雖然能夠尊敬、尊重、承事供養佛陀,並且相信佛陀的言教,但是卻迷昧於真實之理,不能夠善解經文名句的真實義,所以對於一切法只能夠依於表相來執言取義。這些凡愚眾生都這樣說:「佛法的義理和言說之間,並沒有絲毫的差異,為什麼呢?因為義理並沒有所依的理體的緣故。」這些人並不瞭解言音的自性,認為言說本身就是義理,除此之外並沒有義理的理體。大慧啊!如來是從來不說墮於文字的法教的,因為文字是虛妄不可得的法;如來從來只說不墮於文字的真實義。大慧啊!如果有人說法是墮於文字當中的話,那就是虛誑說法。】
這位老法師他主張般若中論即是緣起性空、唯是名言,所以說般若是性空唯名論。他對於「般若中論的根本旨意是依於藏識的中道性而說」這樣的真理完全漠視,而只是執取文字言說表相的戲論空,而且竟然能夠造作出這麼多邪解邪見的書籍,實在可以說是「善於言說」的人啊!但是,佛陀曾經開示說,所謂大德多聞並不是指像這位老法師這一類善於言說的人,而是說善於言說當中義理的人。佛陀經常告誡弟子們:應該要遠離善於言說而卻不善於真實法義的人。所以佛教中的學人,如果都能夠遠離這位老法師這些邪解邪見的話,那可真的說是佛教之幸、學人之幸了!
另外,佛陀在《入楞伽經》卷六當中也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文字指,而要追尋文字背後的真實義理。佛陀這樣開示說:【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得執著文字音聲,以一切法無文字故。大慧!譬如有人為示人物,以指指示,而彼愚人即執著指,不取因指所示之物。大慧!愚癡凡夫亦復如是,聞聲執著名字指故,乃至沒命,終不能捨文字之指、取第一義。……大慧!不生不滅亦復如是,不修巧智方便行者,不得具足莊嚴法身。大慧!執著名字,言得義者,如彼癡人不知舂炊,噉文字穀,不得義食。以是義故,當學於義,莫著文字。】(《入楞伽經》卷六)
所以,世尊是要我們依義不依語,提醒我們不要執著於文字。而這位老法師他卻不斷的執著於文字名相戲論,妄說般若中道是性空唯名論,使得般若的真實義完全沒有辦法彰顯出來。他完全不知道 龍樹菩薩的《中論》之所以能夠貫通聲聞法與般若空,就在於 龍樹菩薩也是依於藏識的中道性而作論述的,所以所說的法義完全符合正理,而使得諸方大師都沒有辦法提出任何的責難;而並不是像這位老法師所說的,「由於眾望所歸,即使思想不同,也沒有人敢出來責難的。」龍樹菩薩的弟子如來賢,也同樣是依於 龍樹菩薩所證的藏識中道而來弘揚唯識中道法,他的法道與 龍樹菩薩並沒有不同。這也不是這位老法師所知道的。就像 平實導師祂是由禪宗的禪法而悟入般若的,而祂卻也弘揚唯識中道法,這是因為法無二門,只有深淺廣狹的差別而已,而這也同樣不是這位老法師所知道的。
所以我們說,一切法師、居士如果想要弘揚教法的話,就不應該違背宗門的意旨來宣揚教法。如果是像這位老法師他否定如來藏,否定唯識種智,而說般若佛法是性空唯名的話,這樣的人都不能稱為是佛教徒;不應該說他們是在弘揚佛法;因為他們所弘揚的法並不是真實的佛法,反而是在剷除佛法根本的破法者啊!像這樣錯說佛法的人,平實導師多年以來,為了不影響他們的名聞利養,所以沒有指名道姓來述說他們的錯誤;然而經過許多年的觀察之後,發現這些人都沒有絲毫要改正的意思,反而變本加厲,持續造作破壞佛法根本的諸多惡行。所以,平實導師祂認知到以往那種溫柔敦厚的作為,並沒有辦法使那些人知非改錯,停止破壞佛法的作為;所以現在才在新出的書籍當中一改作風,一一的指名道姓而引述他們所說的法來作評論。這麼做主要是為了想要遏止那些人破壞如來藏正法,想要遏止那些人以常見外道法來代替佛教正法。
我們應當要知道,一切人的所悟一定是要和 世尊聖言量所說的般若以及種智完全相同才可以;而般若以及種智完全是依藏識的體性而說的,是在敘述藏識的空性以及有性,是在敘述藏識當中所含藏的一切法種的智慧,像這樣的說法才能夠說是佛法,這也才是佛法的第一義諦。如果有人主張說,不需要有藏識而可以證悟甚深般若的話,那麼就是心外求法的錯悟之人;如果又有人主張說,不需要有藏識而可以證得一切種智的話,那麼這個人所說的種智,就只能說是研究唯識法義的戲論,而絕對不是真實法。因為三乘菩提都是完全依於自心藏識而說、而修、而證的,所以一切佛門的善知識在弘法、修法的時候,都應該要遵循聖教所說的宗門真正意旨,而來謹慎的奉行。
由於以上種種的緣故,所以我們才說: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以上「第八章第二節、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這個單元,到此全部講解完畢。謝謝各位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道業增進!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19集 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二)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宗通與說通》成佛之道要繼續講解「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這個單元。
在上一集當中,我們引述了一位「導師」級的老法師所演述的一些教門法義。因為他否定了佛法的根本藏識如來藏,所以也就違背了佛教宗門的意旨,以致於他一生努力的弘法,卻幾乎全部都變成了邪法,並且造就了謗佛、謗法以及誤導眾生的大罪業。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引述這位老法師的著作來破邪顯正,以免佛教學人繼續被誤導;我們也希望藉由和這位老法師共同成就弘揚正法的功德,來幫助這位法師減輕他在之前所造作破壞正法的罪業。
這位老法師他在一生當中,可以說是非常努力的弘演教門,但是在他的著作當中,卻可以說是處處都可以見到他違背教法當中真正宗旨的證據,可以說是沒有一冊沒有違背,沒有一章沒有違背。他甚至於將三轉法輪了義諸經來斷章取義,就只是為了附會己意,這實在不是身為法師所應該做的事啊!我們現在就舉例來說。
譬如這位老法師他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當中說:「如來藏是眾生身內的如來知見、力、無所畏等大智慧聚,也是眾相(三十二相)具足的如來身,結跏趺坐,與佛沒有不同。這樣的如來藏,難怪《楞伽經》中提出一般人的疑問:這不就是外道的神我嗎?」這位老法師像這樣引述經文,故意誤導、讓人誤會《楞伽經》也是在說如來藏等同於外道的神我。但是《楞伽經》當中,提出這個問題之後,隨即就由 佛陀作了開示說:如來藏絕不是外道神我,與常見外道見完全不一樣。這位老法師他實在不應該這樣斷章取義、扭曲經義。
這位老法師又繼續在《印度佛教思想史》這本書當中,以斷章取義、扭曲經文的方式,將如來藏真實我扭曲為外道神我,很努力的在破壞佛法的根本。我們現在就再舉出這本書當中的一大段文字,讓大家清楚的瞭解,他是如何用不如實的手段來扭曲經文、朋比己意。我們先唸一下這一大段他所寫的章句,再來逐句作分析辨正。
這位老法師他說:【如來藏我,《大般涅槃經》是從如來常住大般涅槃而說到的。如來的般涅槃,是「常樂我淨」的涅槃,是法身常住、壽命無量的……。從如來常住,引出眾生本有如來,就是如來藏我。如來藏是我,如《大般涅槃經》等說:
一、「佛法有我,即是佛性」;「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二、「我者,即是佛義」;「我者,名為如來」。
三、「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常住安樂,則必有我」。
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
依《大方等如來藏經》,可見佛性、佛藏、如來性——如來界,都是如來藏的異名。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佛性),離一切煩惱,顯出如來法身,也就是「見我」、「得我」;我,正是如來的異名。從如來涅槃果位,說到眾生位的如來藏(或「如來界」)我,我是生死流轉中的我,還滅涅槃中的我,「生佛不二」。】
下面就讓我們逐句詳細的分別解說,讓大家看看這位老法師他在引用經文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斷章取義以及曲解佛意的。
一、佛經說:「佛法有我,即是佛性」。我們先將《大般涅槃經》卷七當中前後經文完整的引述如下:
【無我我想,我無我想,是名顛倒。世間之人亦說有我,佛法之中亦說有我;世間之人雖說有我,無有佛性,是則名為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顛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間之人說佛法無我,是名我中生無我想。若言佛法必定無我,是故如來敕諸弟子修習無我,名為顛倒。是名第三顛倒。】(《大般涅槃經》卷七)
我們看了這段完整的經文之後,應該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佛陀的意思是說,常見外道對於蘊處界的空、無常、無我中,橫計覺知心意識是常不壞的我,這個就稱為「於無我中作我想」;另外一種,就如同這位老法師對於如來藏這個假名我,因為沒有辦法證得的緣故,所以就生起了無我想,這就墮在於阿羅漢涅槃之後斷滅無的無我想當中。以上這兩種想法,都叫作世間人的顛倒想。世間常見外道以及民間信仰,都相信意識在死後並不是斷滅,都相信有個常而不壞滅的意識我;然而這並不是真正不壞的我,因為意識是有生有滅的有為法,也是無法去到未來世的。
而 佛陀隨順於世俗法而說我,說佛性是我、假名我,但祂其實並不是世俗人所認知的意識我。如果說入了涅槃以後,沒有這個假名我,沒有阿羅漢的第八識,沒有佛地的佛性,那麼就會變成了斷滅見。佛陀又接著說,如果有人說如來教人修習的是這種無我法,那麼這樣說的人就是顛倒,而這位老法師正是這種人。所以在經文中「佛法有我」的我以及「佛性我」,所指的都是第八識的假名我,並不是這位老法師所執著的意識細心常見我。這位老法師怎麼可以把意識細心的常見我,當作是常不壞滅的真實我,卻顛倒說《大般涅槃經》當中所說佛性第八識假名我是常見我呢?像他這種斷章取義的作法,實在不是佛教法師所應該有的作為啊!
這位老法師所引的次句經文是:「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我們大家來看看《大般涅槃經》卷七當中,完整的前後經文是怎麼說的:
【佛言:「善男子!我者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耘除草穢。』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後乃當速為汝作。』是人復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況汝能知?』是人復言:『我今審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見,并可示我。』是人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得見,如彼寶藏,貧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如來今日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大般涅槃經》卷七)
這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先大略的翻譯一下這段經文的意思:【佛說:「善男子啊!我所假說的我,指的就是如來藏,一切的眾生都有佛性,就是我所假說的我的意涵。我所說的這個真如佛性的我,是從無始以來就經常被無量的煩惱所覆蓋著,所以眾生才沒有辦法看得見。善男子啊!這就好像有一個貧窮的女人,她的房舍內藏有許多的真金,可是家中大小都沒有人知道;這時候有一個具有異能的人,他具有善巧方便,就告訴這個貧女說:『我現在雇用妳,妳可以幫我割除雜草。』貧女回答說:『我做不到,但是如果你能指示我孩子藏金的處所,那麼我將會很快的幫你做。』這個人就說:『我知道找出藏金的方法,並且也能夠為你的孩子指示出來。』貧女就回答說:『我們自己一家大小尚且不知道,何況你是個外人,怎麼能夠知道呢?』這個人又說:『我很確定能夠找到。』貧女就說:『我也想見到,請你一併為我指示出來。』這個人他就在貧女的家中,挖出了真金寶藏。貧女看到了心生歡喜,知道這個人是個奇人異士,就很敬仰這個人。善男子啊!眾生的佛性也就像是這個樣子,一切的凡夫眾生都不能得見,就好像那位貧女不知道自己的寶藏在什麼處所。善男子啊!我今天普遍的開示大眾,『一切凡夫眾生所本具的佛性被自己的諸多煩惱所覆蔽住了』,就好像那位貧女自家有真金寶藏卻不能得見。如來我今天普遍的開示眾生的諸覺寶藏,所指的就是所謂的佛性。」】
從剛才對經文的解說,相信大家應該都已經很清楚,佛陀明明說這個佛性我、如來藏我的假名我,一切眾生都因為煩惱覆蓋而看不到,必須要修學佛法、去除煩惱以後才能夠見到;這並不是像常見我,不需要除滅我見煩惱大家就能夠見得到的。常見我以及外道神我,都是以意識覺知心反觀自己就可以看得到的,不需要除滅見道所該斷的見一處住地煩惱就可以看見,所以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這位老法師怎麼可以故意節略後面的這個貧女譬喻,以及要除滅煩惱之後才能看得到佛性的佛語呢?而可以這樣隨意誣衊經典所說佛性我、如來藏我這個假名我,說祂就等同於外道的神我呢?這真是不誠實的作為啊!我們再往下看。
二、經文說:「我者,即是佛義」。我們也先完整的引述《大般涅槃經》卷二當中前後的經文給大家看:【眾生亦爾,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以為煩惱之所覆故,雖生此想,不達其義,如彼醉人於非轉處而生轉想。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大般涅槃經》卷二)這段經文也是同樣在說,凡夫眾生都如同這位老法師一樣被無明煩惱所覆蓋,所以不知不證如來藏這個假名我,也沒有辦法通達其義;這就如同喝醉酒的人,在並沒有旋轉的地方而生出了地在旋轉的想法,所以不知道佛的本際、涅槃本際就是如來藏、佛性的假名我,而不是常見我。
再來,老法師又引用經文說:「我者,名為如來」。我們也先來引述《大般涅槃經》卷二前後完整經文:【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大般涅槃經》卷二)對於這樣的經文,這位老法師因為顛倒見的緣故只知字而不知義,就隨意的斷章取義,而說如來就是外道神我。凡是無我法都是依於蘊處界而說一切法緣起緣滅、緣生故空,這種緣起性空無我的法就稱為生死法;有生的法就必定有死,世間沒有有生而能夠不死的道理。而如來藏我的這個假名我,不是緣起性空的法,不需要依他緣才能夠生起,因此祂的體性並不是斷滅空,所以是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的法當然是從來不生,也就永遠無死無滅,沒有生死的才能夠說是我,這個指的是永遠不會壞滅的我。聲聞、緣覺所悟的是蘊處界我空,是蘊處界緣起性空,無常的法,所以不會有不滅的我。但是如來藏我這個假名我是常住三界,無量劫來都不曾壞滅過,所以永遠不生,這個就是如來法身。這個法身就是如來藏,假名說我,因為祂的體性是無我性,祂不是蘊處界法,也離開見聞覺知,也從來不思量自己,祂常住於涅槃寂靜的境界,所以和常見我的意識心是完全不同的。為何那位老法師要斷章取義,妄說大乘佛法同於外道神我呢?這真是沒有道理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只能先講到這裏。這一大段經文的說明和辨正還沒有談完的部分,就只能留到下一集再繼續講解。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道業增進!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18集 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一)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宗通與說通》成佛之道要來講解「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這個單元。
在佛門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的善知識在盡心盡力的弘揚佛法,接引學人進入到佛門中來,所說的法無論是解脫道或者是佛菩提道,都可以說是功德無量,讓人讚歎的。尤其難得的是,有些法師、居士在講經的時候,非常的謹守本分,就如同孔老夫子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們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對於經文當中能夠如實瞭解的部分,就依照自己的瞭解以及體會來解說;對於自己不很瞭解的部分呢,則就坦白的直說「自己還沒有實證,就只能夠隨分而說」,也就是會很謹慎的依文解義來說明,而不敢只憑自己的想像或者是揣測,就隨興的作過度的詮釋。
然而晚近以來,有非常多的法師、居士動不動就宣稱自己已經開悟,甚至還有不少人自稱是阿羅漢、初地菩薩或者是究竟佛等等;尤其是在某個宗派當中,有許多的「仁波切」、「法王」等等,在公開或者私下的言行當中,經常會流露出對於 釋迦世尊輕慢的言行。但是,如果仔細去閱讀他們的著作,或者是檢查他們的言說,就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他們其實根本就不懂得佛法,甚至對於三乘菩提都完全沒有入門,但是卻敢大膽的訶佛罵祖。像這樣子隨意謗佛、謗法、造作無間地獄果報的人,可以說是愚癡無智到了極點。
此外,還有一些大山頭的堂頭和尚,經常會以意識覺知心的常見外道見,來為別人印證為開悟,師徒在不自覺當中就共同造下了大妄語業。另外還有某位老法師,他在著作當中極力的否定三乘佛法根本的第八識如來藏,可以說是很努力的想要斬斷佛法的根本正理;他並且誣衊淨土宗是太陽神崇拜,誣衊禪宗是野狐禪,又誣衊禪宗祖師的證悟公案是無頭公案;他還誣衊唯識諸經是不了義法。像他這種膽大卻又無知的行為,實在讓人感到憐憫,因為他所犯下謗佛謗法的罪行,更是難以想像的深重啊!
當我們提出他們的錯誤以及所犯的罪業的時候,有的人就出面想要為這些人來辯解,說:他們那些人雖然破壞正法,但是在接引初機學人進入佛門這個部分,是有很大的功德的。但是我們要說,他們接引初機學人進入到佛門中,雖然是有大功德,然而他們破壞三乘佛教正法根本的罪業,卻是遠遠地超過接引初機的功德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由他們接引而進入佛門的廣大學人,在學了他們所教導的法之後,將來個個都必定會否定佛法的根本——如來藏;而這樣也就違背了宗門,這麼作將會使得佛法陷入唯名無實的窘境當中。如果說他們的勢力日漸坐大,他們所說的邪見就會被佛門中的人所普遍信受,那麼從此以後就永遠沒有學人可以真實證悟明心了。這些學人必然會把意識心當作是真心如來藏,結果就會讓這些廣大的學佛人,同樣都陷入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當中。像這樣子努力接引學人進入到佛門中,但是卻又給了他們完全錯誤顛倒的知見,而說這樣子會有大功德的話,這實在是不懂佛法因果正理的錯誤見解。因為這在本質上就是在破壞佛教正法,而且也會將遺毒繼續不斷地傳給未來世無量的佛教學人,所以所造的罪業其實是非常的深重。
譬如說,這位老法師他主張說:「般若中觀是性空唯名論。」他在他所寫的《印度佛教思想史》這本書當中說:【「亦為是假名」的假名,是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等緣起,沒有實性而有緣起用,如《空之探究》中廣說。《般若經》說空性,說一切但有名字——唯名;龍樹依中道的緣起說,闡揚大乘的(無自)性空與但有假名。一切依於性空,依性空而成立一切;依空而有的一切,但有假名(受假),所以我稱之為「性空唯名論」。】他又說:「龍樹以無自性義,成立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也就貫通了『佛法』(大乘稱之為聲聞法)與『大乘佛法』的對立。」他更引用了《中論》當中「亦為是假名」這一句偈語,想要來證實他的立論;但是由他所說的法我們可以知道,這位老法師顯然是嚴重的誤解了 龍樹菩薩的中道義。
在《中論》當中,龍樹菩薩的本意其實是依據第八識藏識的體性而說的,所說的是藏識的中道性,因為只有藏識的中道性,才能夠成立「八不中道」觀;並不是依於六識論的緣起觀而能夠有八不中道的。這位老法師說「沒有實性而能夠有緣起之用」,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只是這位法師他自己的虛妄想;因為假必依實,如果沒有實性本體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緣起之用的。我們如果仔細以佛法的正理,來檢查這位法師他在《空之探究》這一本書當中所廣說的,就可以發現處處都是邪見。佛陀在《楞伽經》當中所說明的旨意,正是在對治像這位老法師這一類的惡取空者;平實導師已經陸續在《楞伽經詳解》第二輯到第八輯當中舉示出來,並且作了詳細的分析以及辨正;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觀眾可以自行請閱,就可以瞭解了。
在《般若經》當中所要闡釋的,並不是像這位老法師所說的,說一切但有名字,也就是唯名;實際上《般若經》是在說第八識藏識的中道性、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以及涅槃寂滅性。《般若經》是在說藏識的自性,是恆常遠離三界一切六塵的;但是藏識又可以依於祂所執持的無明、業、愛、大種性自性等無量的種子,而出生妄心意識以及色、受、想、行等等五陰,因此不斷地讓眾生流轉生死;但是在五陰流轉生死而且諸多煩惱業種現行的時候,這個藏識的自性祂卻又是遠離見聞覺知的,住於寂滅的。當藏識祂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當中安住的時候,祂的功能性以及其他種種的體性,卻又可以不斷的展現出來;但是這些道理極為甚深,是證悟宗門的菩薩的聖智才能夠現觀的境界,並不是常見外道或者是斷見外道所能夠了知的。這位老法師沒有見道,只能憑著凡夫知見來想像,當然也同樣無法了知這個境界的。但是他卻鄙視這些證悟宗門的菩薩,說他們是中國所傳的野狐禪的禪師,而 平實導師也正是這位法師所謂的「野狐禪師」。
另外,在正覺同修會中,有許多已經證悟的同修也都同樣能夠證知這個藏識的中道性,而這並不是這位法師他在一生當中努力用研究或者臆想的方式所能夠瞭解的。但是這位法師所說中國所傳的野狐禪當中的這些真正的證悟者,以他們自身所證驗、所領受藏識的種種自性,才能夠完全證實阿含、般若以及唯識等三轉法輪諸經的旨意,也才能把三轉法輪諸經完全貫通,而其中沒有絲毫的矛盾以及牴觸的地方。佛陀世尊正是依於祂自身於無量世以來實證藏識的種種自性而成就的一切種智,才能夠開演出《大般若經》、《小品般若經》、《金剛經》、《心經》等等的了義經典;並不是像這位法師所說,依一切法空而說一切法「性空唯名」。像他這樣子的主張,是有種種的大過失的,因為這完全就是斷見外道見。
斷見外道他們只能現觀一切世間有為法空,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力現觀屬於出世間法、無為法的真如佛性,所以他們的心中懷疑是否有能夠出生一切世間萬法的實體法。但是,因為他們的福德、智慧以及定力都不足夠,所以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的尋找之後,仍然沒有辦法找到這個宗門的實相,所以他們就大膽的以自己的凡夫所見,就斷定一切有情死後就斷滅了;他們也認為阿羅漢涅槃以後,也同樣就斷滅了。所以,世尊才說他們這一類人,落入了斷見的一邊。某宗派中古今祖師「法王」等等,也是因為智慧低劣,在經過長時間尋找藏識之後,也是仍然無法找到,因此就認定意識的粗心、細心或者是極細心等,就是能夠出生一切法的實體法;而這種見解則是和常見外道並沒有兩樣。
這位老法師依照剛才所說的斷見外道的現觀,他觀察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但是卻找不著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所以他就依照某某派的中觀邪見來否定如來藏,並且誣衊「中國野狐禪宗」所悟的如來藏和外道的神我梵我相同,而誣指說如來藏是「如來藏我」的常見外道見。他的意思是說,禪宗宗門所悟的如來藏和常見外道所執著的常不壞我完全相同;然後他再引用般若諸經當中種種的中道法相,來莊飾他的六識論的緣起性空的斷滅見,他自以為這樣就是甚深的般若中道。他在《印度佛教思想史》這一本書當中,大膽的以自己錯誤的凡夫見解,胡亂說般若思想是性空唯名,是一切法緣起性空,就只有言說名相而已。他說,一切法緣起性空,但是沒有不生不滅的藏識;他說,般若只是名相言說,而沒有實體;他又說,般若只是讓人遣除名相,而住在一念不生的意識覺知境界。但是,如果般若真的是如他所說的這樣的話,那麼般若就成為斷見論以及沒有實義的戲論了;而且像他這種的說法,正好是墮入在名相之中。因為所謂的「名」包含受、想、行、識等四陰,而意識心則是識陰,正好是攝屬於名色當中的名,所以意識心也就是「名」的「相」了;但是般若實相卻是不在五陰之中,是不在名相之中的法。所以說,這位老法師所說的法其實是充滿了邪知邪解;但是他竟然還以這種邪知邪解,來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不斷地遺害今世以及後世的學人,這實在是一切已經具有大乘見道智慧並且具有大悲心的菩薩所無法苟同的。
我們檢查後發現,這位老法師他之所以會犯下這麼大的錯誤,主要就是因為這位老法師他在弘揚教法的時候,違背了教門的宗旨,也就是說違背了宗門。因為他不知道,般若、中道以及涅槃種種的了義法,其實都是依據有情眾生的第八識藏識的體性而來說的,他也不知道藏識如來藏就是一切法界的自性,他更不知道藏識空性就是一切法界的實相;所以他就離開了宗門法界實相的空性心而說一切法空,就大膽的以自己的凡夫知見來解說《般若經》當中的諸多名相。他說沒有法界實相心,所以就妄稱般若是性空唯名論;他誣衊般若經的要義是唯名,於是乎般若就成了大戲論,因為他的「一切法空」和斷見外道是完全相同的;而他所謂的唯名,也就表示並沒有真實義存在在其中。像他這樣完全誤會 佛陀般若法教的宗旨,又再進一步去誣衊 佛陀所說的般若是一切法緣起性空的性空與唯名;像這樣的錯誤將會使得今世以及後世修學般若的人,都會墮入到惡取空當中;但這樣就沒有辦法在佛菩提道上繼續前進了,所以這個遺害可以說是非常的大。
由於以上種種的原因,所以我們才會說:這位老法師一生努力的演述教法,卻是完全違逆了宗門真正的意旨,所以這絕對不是佛教的正法。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就講解到這裏。下一集我們將繼續講解「教門的弘揚不得違背宗門」這個單元。歡迎諸位菩薩繼續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道業增進!
阿彌陀佛!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17集 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四)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宗通與說通》成佛之道這個系列,仍然是要討論「第八章、宗教二門不可相離」。我們今天要繼續上一回所談的「第一節、宗門的證悟不得離開教門」。今天我們要再舉出幾則某法師對於教門以及公案的開示,來證明這位法師他其實並沒有證悟宗門,以作為大家引以為戒的借鏡。
第一則,這位法師說:【清涼國師說:「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這幾句話亦不是明心見性的話,是見聞覺知的腦筋不住。住與不住,與佛性了不相干。說法亦是住,不住哪裏會說法,乃誤認靈性為佛性。】
下面我們就來作一下辨正。首先,清涼國師上面的開示講的是真如不是佛性;這位法師他把真如和佛性給混淆了,就以自己揣摩想像所得的顛倒見來批評清涼國師,結果就成了未悟之人在批評已悟之人沒有開悟。清涼國師所開示的真如本心其實並沒有錯誤,只有本自無住的心體才能夠靈知不昧,而卻又性相寂然;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靈知心則是有所住的意識心,是經常都和六塵相對應的。當我們能夠達到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時候,仍然是在定境法塵上攀緣而住的意識心,這個仍然是有所住的心;當我們睡著、昏迷或者死亡的時候,祂就會斷滅了,所以這並不是性相寂然而無所住的真如本心。真如本心則是不論在日常活動當中或者睡著的時候,祂都是無所住而又性相寂然的,靈知不昧的;祂一向都不睡覺也不昏迷,不論是在悟前還是悟後,祂都是這個樣子靈知不昧、不睡覺、不昏迷。所以《金剛經》當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另外在《維摩詰經》當中說「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都是同樣這個意思。
我們要知道,所有開悟的人在說法的時候,他的真心阿賴耶識依舊是無分別、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運作;祂會不斷地配合妄心而說法,但是祂卻永遠是於第一義而不動的。這個是真悟者才能夠了知的境界,並不是這位未悟的法師所能夠瞭解的;所以學人千萬不要學這位法師說「住與不住,與佛性了不相干」這樣子的外行話,更不要學這位法師說「說法亦是住,不住哪裏會說法」;這樣便誣賴清涼國師這位證悟的聖者,說他是誤認靈性為佛性,而因此犯下了誹謗賢聖僧的地獄罪。所以佛子們千萬要小心謹慎,以免禍從口出。
我們來看第二則。這位法師說:【《圓覺經》裏邊說過:「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這幾句話是指信佛居士說的,出家釋子千萬不要錯會。出家人根本就不結婚,哪有淫怒癡?出家若錯會,自招罪過。】
我們來辨正一下。《圓覺經》所謂的「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這個是說悟得真實的人,他在戒定慧以及淫怒癡的各種動靜行為當中,都能夠體驗真如法身在運作,在行淫當中以及在瞋怒、在睡眠的時候,都不曾離開過真如法身的運作;而真如法身在這些運作當中,祂沒有貪求、不受淫欲之樂,祂也不瞋、不怒、不覺、不知,也沒有執著,因此才會說「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但是這位法師他沒有證得真心,所以不知道這一句經文它的真正意思,反而說這一句經文是在為在家佛子而說,不為出家佛子說。但是,世尊這一句話其實是說出家人的境界,因為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能夠真正明白出世俗家的境界;至於還沒有開悟的佛子,其實是沒有辦法明瞭真出家的境界的。所以真正證入這一句話的人,才是真正出家的佛子,不論他現在是身穿白衣現在家相,或者是身穿黑衣現出家相,他都已經是真出家的人。在了義經裏面,有許多地方都有說明這個道理。從大乘佛法來說,還沒有證入這個境界的人,就稱為假名出家,只能說是身出家,但這並不是真出家;但是一切證悟的人,就都已經親證這一句經文所說的境界,都知道這句經文是在為真出家的人說的,而不是在為在家人說的。這位法師不懂這一句經文,可見得他並沒有開悟明心。
我們來看第三則。這位法師說:【小乘二乘斷六根、一念無明,不過是暫時斷,不是永久斷。人非木石,若永久斷,釋迦佛未曾說過永久斷,是暫時斷。外道斷妄念是永久斷,因為妄念斷了,就是本來的真性。】
我們來作一下辨正。如果是依照這位法師他所說的這一段開示,那麼外道反而勝過阿羅漢以及辟支佛了;那就成為外道有解脫,二乘人反而沒有解脫了,這個真是顛倒說法呀!二乘阿羅漢在斷盡一念無明之後,他的妄想以及妄念自然不再出生,當入於涅槃的時候,就能夠不受後有,是永離輪迴、永出三界的;所以當然是永久斷,絕對不是這位法師所說的暫時斷。因此,世尊在大小乘經中都說,阿羅漢、辟支佛一念無明及諸妄想永斷,絕對不是這位法師所說的暫時斷。至於外道斷妄念,則是必須用觀照來努力的壓伏,才能夠使妄念不起;乃至於修行到了非想非非想定,仍然還是暫時伏斷,只是攀緣於定法,或者是用某種觀照的方法,才能夠在八萬大劫當中不起一念。因為他的一念無明還沒有斷盡的緣故,所以在八萬大劫之內,仍然會再起一念;當他再起一念的時候,還是要再輪迴的,是沒有辦法離開三界生死的。這個道理 佛陀在經中都有說明的。
這位法師自稱為明心見性的人,又是佛教的法師,但他的說法卻和 世尊相反,竟然會去附和外道的說法,變成外道妄念是永久斷,而證得涅槃的阿羅漢、辟支佛,已經斷六根貪著以及一念無明,結果反而變成是暫時斷。像這樣的話,阿羅漢不就成為了無法出三界,仍須再輪迴的凡夫了嗎?像這樣身為佛教的大法師,竟然說出這樣悖離佛法的開示,這也算是近代佛教界的一大奇事啊!
而且,一般人妄念斷了,大不了是未到地定的境界,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之後忽然間又起一念,便又會出定了。如果還沒有斷盡一念無明,而只是用俢定的方法讓意識不起念,那麼在捨報之後必定就會出生到無想天;但是在五百大劫之後,大多就會下墮到人間,變成蟲蟻等等旁生道的眾生;這是因為在牠的本心當中所含藏的種子,大多數都已經變成無記業種,所以在牠的一生當中,就都只能作很簡單的爬行或者啃食的動作,這都是由於錯誤的修行觀念而得到的可悲結果。試問各位學人:你可願意在努力修行之後,得到像這樣的修行結果嗎?
另外,如果說妄念斷了就是本來的真性,那就是指說外道得到解脫了,可是為什麼 世尊卻說一切外道不得解脫呢?如果說妄念斷了就是本來的真性,那麼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就應該都已經見佛性了、已經明真如了,那為什麼《勝鬘經》當中 佛說二乘人未破無始無明住地呢?為什麼 佛在《大般涅槃經》當中說聲聞、緣覺定多慧少,不見佛性呢?所以,證悟的人絕對不會像他這樣說,因為證悟的人都知道斷妄念的寂照心,仍然不是真心本性。所以,我們從他這一則教門的開示就可以知道:他不但沒有開悟,而且他也不懂得聲聞法、緣覺法以及禪定之法。
除了以上所舉出的三則開示之外,我們再仔細檢驗這位法師他曾經拈提的公案,或者為他人勘驗的公案,總計有四十六則;我們發現其中只有九則是對的,其餘的三十七則公案則是則則皆錯。所以我們說,這絕對不是一位真正開悟的人;若是真悟的人拈提這四十六則公案,必定是全部都對,沒有一則會是錯誤的。比如說我們舉一則祖師的公案,大家就會很清楚明白這個道理。從前,當南堂元靜禪師在開悟之後,五祖法演就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睦州擔板漢」、「南泉斬貓兒」、「趙州狗子有佛性也無」等等公案來考驗他,南堂元靜禪師的對答十分的流暢,毫無凝滯;但是當談到「子胡狗」的公案的時候,五祖卻忽然轉頭說「不對」。南堂禪師就問說:「不對的話又如何?」五祖說:如果這一則不對,那麼和前面所有的也就都不對。這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則說錯了,那就全盤皆錯,就不是真的開悟;何況這位法師在四十六則公案當中,竟然有三十七則是說錯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法師他絕對沒有開悟。
另外,我們再來看看這位法師在所謂開悟的時候所說的話,大家就更可以確定他確實是悟錯了。當這位法師他在自以為悟之後,他就去請求他的老師某某老和尚來為他作印證。老和尚就舉起枴杖作出要打人的姿勢,他問這位法師說:「曹溪未見黃梅,意旨如何?」這位法師答說:「老和尚要打人。」老和尚再問他說:「見後意旨如何?」這位法師再答說:「老和尚要打人。」這位法師他在兩度被問的時候,都回答說「老和尚要打人」,兩度都是落在「要」這個字上,這個是意識知覺以及作主的末那心,這個不是佛性也不是真如。真如從來不會想要打人、想要做什麼,佛性也從來不曾想要打人、想要做什麼;想要做什麼的心,不是本心而是末那心,能知的心則是意識心。意識心這個覺是妄覺,這個意識心當修到無念的時候,雖然既不參禪也不念佛;但是祂在靈明覺了、常寂常照的時候,仍然是還有見聞覺知的,仍然不是從來沒有見聞覺知的真心佛性。這位法師只是見到這個意識心的某種境界,卻自以為是見性,所以才會說出「悟後見聞覺知變為佛性」這樣的錯誤邪見來。
另外,從他兩度答話都落在「要打人」上面,就可以知道他並沒有悟明本心。真正悟的人絕對不會說「要打人、要喝茶、要吃飯、要爬山、要拜佛」等等;因為這樣分明地顯示出他還是落在妄心的作用裏面,根本沒有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所以當然他也就沒有辦法以了義正法的經論,來作正確的印證了。他的師父某某老和尚,同樣也是沒有開悟,所以也是將錯就錯的為這位法師印證為開悟;也才會讓這位法師在數十年當中,惑亂了無數的禪子,也因此對佛教正法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這兩位師徒都因此造下了謗佛以及謗法的無邊罪業。所以我們都應該要把這樣的案例引以為戒,千萬不要再犯下相同的錯誤。
在我們講堂當中的諸位同修,凡是曾經經歷過參究過程,而對真心佛性有如實體驗的人,絕對都能夠以《如來藏經》、《楞伽經》、《成唯識論》等等的了義經論來自我印證;所以也就因此能夠安忍於如來藏本來無生的境界當中,而不會退轉。所以我們說,只有找到真心如來藏,能夠如實觀察到祂的非斷非常、不生不滅等等體性;能夠悟明此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證悟,這也才是真正的中道。祖師們常會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為什麼那些錯悟的名師,可以隨意違背教門的經論的真正旨意,而自稱為開悟呢?而且還幫他人作錯誤的印證,難道不知道這是會害他人陷於大妄語的地獄罪當中嗎?所以這絕對不是佛門當中的人所應該做的事,因為這樣子是對眾生無慈無悲,並且會破壞宗門真正的了義正法的。
由於以上的緣故,所以我們才說: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以上「第八章第一節、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到此講解完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講解。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16集 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三)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宗通與說通》成佛之道這個系列,仍然是要討論「第八章、宗教二門不可相離」。我們要繼續上一回所談的「第一節、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
上一回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從理證以及教證來說明為什麼宗門的證悟不得離開教門。也因為這樣,所以當我們如果想要開悟的話,首先就一定要請閱經典,並且也要請閱善知識解說佛法的書籍,來瞭解佛法的基本知見;譬如說因緣果報、四依四不依、五陰十八界、三法印、四聖諦、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如果我們想要參禪見道,就應該先要瞭解這些基礎佛法的道理。在瞭解之後呢,我們還要再研讀大乘了義經典;譬如說《大般若經》,或者其中的《金剛經》、《心經》,以及《妙法蓮華經》、《首楞嚴經》、《大般涅槃經》,乃至於《楞伽經》、《菩薩處胎經》、《央掘魔羅經》、《不退轉法輪經》等等。如果當我們有所悟入的時候,我們就要拿出上述的經典來相互對照,看是否能夠完全相符;如果有一點不相符的地方,就要很謹慎的作自我檢視。如果發現是悟錯了,那就應該要重新參究;並且在又有所悟入的時候,就要再一次的檢驗,一定是要做到所悟和了義經典能夠完全相符才行。這是為了避免犯下未悟言悟的大妄語業,畢竟長劫的地獄果報是很難消受得了的。
今天,我們要舉出從前某位自以為悟的法師,他曾經評論某位禪師的一段開示。我們會引據教門當中的分別以及無分別的正理來作解釋,以證明這位法師其實並沒有證悟宗門;並且希望大家都能夠因此引以為戒,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我們現在就來說明。這位法師說:「某禪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有點含糊。識與智,一是腦筋,一是佛性。沒有轉識成智之時,分別固然是識,不分別亦是識。已經轉識成智,則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分別與不分別,不能以之來判斷(別)凡聖也。」
現在我們就來作一下辨正。首先,這位禪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其實一點也不含糊,含糊的是這位提出評論的法師。所謂的分別是識,指的是了別識——前六識;而不分別是智,則是指真心阿賴耶識,說祂向來沒有六塵境界的分別,只是隨緣而應。在轉識成智之前,妄心有分別,真心無分別;而在轉識成智之後呢,依舊是妄心有分別,真心無分別。也就是說,真心以及妄心的體性並不會在轉識成智之後就有所改變,只是由原來的無明狀態出生了智慧。當一切眾生明心見性,也就是找到自己本有的真心以及佛性之後,這個從來無分別的真心就會常現在前;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觀察到,自己的真心與妄心都同時間在運作。但是在明心見性之前,我們因為被邪見、煩惱以及錯誤的參禪知見所遮障住了,所以才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無分別的真心,而只能看到自己有分別的妄心。這位法師因為還沒有破初參,他沒有找到阿賴耶識這個無分別心,不知道這個無分別心祂一向都不曾分辨種種的世間境界,就批評這位禪師「講這兩句話含糊」;但其實這位禪師他是依據經教當中的正理而說的,並不是隨便講講的。
我們在這裏摘錄了五段有關於分別以及無分別的教門經典,希望用來護持一切證悟的人,不要再遭受到錯誤的評論;也敬請想要得到正知正見的佛子仔細的聽聞,並且審慎的思惟看看,何者才是正確的。
世尊在《大寶積經》卷三十七中,有曾經這樣開示:【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大寶積經》卷三十七)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依於六塵境界所出生的,依於作意分別才出生的,就是識陰、識心;而如果找到真心並且觀察祂,從來沒有執取、沒有所緣、沒有六塵境界的了別與分別,那這個才是智心。
我們再來看看《深密解脫經》當中是如何說的:【我說第一義者,是過一切諸相境界;覺觀是名諸相境界。如是我說第一義者,是無言境界;覺觀是名言說境界。曇無竭!我說離諸言語是第一義相;覺觀名字是世諦相。如是我說離諸諍論是第一義相;覺觀名字是諍論相。曇無竭!依此義相,汝今應知:過諸世間覺觀境界,是第一義相。】(《深密解脫經》卷一)由此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覺觀它是諸相境界,是言說境界,是世諦相,是諍論相;而萬法根本的真心第一義諦,則是超出一切諸相境界,超出言說境界,祂是離諸諍論的,並且是超出世間覺觀境界的。
我們再來看看《維摩詰經》當中的說法:【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維摩詰經》卷二)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真如實相之法是沒有辦法見聞覺知諸法的;如果是能在六塵境界當中見聞覺知的,那就是落於見聞覺知的妄心中,這就不是求取真實法的人。
下面我們再來舉《金剛三昧經》〈無生行品〉中的開示:【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金剛三昧經》卷一)在這段經文當中,心王菩薩在 佛前說明:真如之法在諸行當中,祂仍然是一向無生無滅,祂是性相空寂的,祂從來沒有見聞覺知、形相、得失、言說、取捨種種差別。
我們再來看看《大乘同性經》當中的開示:【楞伽王!若正觀時不得眾生,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畜養、無人、無眾生數、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楞伽王!若正觀時,無有分別而可得者。】(《大乘同性經》卷一)這段經文也同樣是在說,大乘菩薩正觀現前而明心見道的時候,觀察到阿賴耶識真心從來不去了別自他的五蘊身以及眾生相,所以說「不得眾生」;我自身以及一切有情的本體都同樣是無形無色的真心阿賴耶識而無有差別,所以才說「無我、無眾生」;這個本體是永恆常住的,所以說祂從來不曾出生,祂也永不壞滅,所以說「無壽命、無畜養」;因為祂不是五陰,也沒有妄心的見聞覺知,所以說「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如果我們能夠找到祂而正觀現前的時候,就會發現真心祂從來沒有分別,是沒有任何一法可得的。
以上我們所摘錄 佛陀與諸菩薩有關於識與智、分別與不分別的開示,都可以說是佛門中的照妖鏡;所有一切的佛子在自認為已經證悟了以後,應該都要用這些了義經典當中的經文,來作自我檢查以及印證。如果我們所悟的這真心、真如,還有任何的六塵境界的了知的話,那就是有分別心,而不是本心;本心從來都是對六塵境界無覺無觀、無知無分別的。雖然我們在努力修定之後,或許有的時候能夠稍稍離開語言文字而作覺觀,乃至於在定中能夠常寂常照;但是在這個時候仍然是有定境法塵的了知,仍然是意識心,仍然是有分別的,仍然不是本心。比如說,當有師長來了,我們的心中不需透過語言文字,便可以直接明白這是哪一位師長;當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來了,我們也能夠直接的了別。這時候心中雖然沒有語言文字的運作,仍然可以很清楚的分別出來是哪一位,而不會將太太當作是母親,或者是將父親當作是兒子。所以,雖然意識心能夠作到在有的時候沒有語言文字、沒有妄想,但是在這個時候仍然是能夠分別明暗、冷熱、乾濕、去來、長短等等境界,所以這個仍然是意識妄心。如果當我們能夠作到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時候,這個意識靈知心仍然沒有辦法離開了知。也就是說,不論是悟前還是悟後,意識心的體性就是能夠了別六塵境界的,祂也永遠都不會改變祂是要由意根、法塵為緣才能夠出生的妄心本質;而且祂的存在也就只有一生而已,祂無法由過去生來到今生,也無法由今生去到未來生,也永遠都不可能變成不生不滅的真實心。
另外,當我們睡著或者昏迷的時候,妄心這個時候看來是不動也不知,但是這個仍然不是經論當中所說的無分別心;因為當我們醒來之後,這個意識心祂又變回能知能覺能觀了,所以這個能知能覺能觀的妄心,祂是永遠不能夠成為從來一直都沒有生滅、沒有分別的真心的。無分別心祂是悟前就一向無分別,悟後依舊是無分別;醒的時候無分別,睡著了也無分別,是從來沒有分別的心。而能知能覺能觀能分別的妄心,和無知無覺無觀一向都不分別的本心,祂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向是並行運作著的,一直要到死亡或者入涅槃的時候才會分開。
所以正確的知見是這樣:我們必須要用這個永遠都會分別六塵的意識心,來去尋覓另外一個永遠都不會分別六塵境界的第八識真心;如果我們找到真心——明心開悟了,我們就可以從妄心的第六意識以及第七識意根這兩個識,來產生下品的妙觀察智以及下品的平等性智。所以我們說,一向都能夠分別六塵境界的心是意識心,而一向對六塵境界不分別的心才是真心、智心。這位評論他人的法師不曾開悟明心,他不明白本心的體性,就隨意以自己錯誤的凡夫知見,去否定別人所悟得的本心;因此他才認為這位禪師說得含糊,但其實是這位法師他自己含糊。
另外,我們要提醒諸位,這個無分別心是證悟者對眾生方便而說的,是為了那些還沒有明心的眾生而說的;這是因為怕眾生不明白,錯把能知能覺能照的分別心當作是真心,所以才把這個本心說祂是無分別的。但是對於已經證悟的人言,其實是有不同的說法的。例如在《金剛三昧經》〈如來藏品〉當中,有如下的開示:【如是如義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金剛三昧經》卷一)這段經文的意思和《金剛經》當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完全相同的。另外《成唯識論》當中說:【如契經說:「阿賴耶識,業風所飄,遍依諸根,恆相續轉。」】(《成唯識論》卷四)也是同樣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說,悟後的無分別心,雖然仍然和悟前的無分別心一樣,但是這個無分別心的分別作用,在一念之間有八萬一千次的生滅分別;當我們能夠證知這個無分別心的無窮分別的話,我們說這個就是智。但是這一種智慧並不是悟得淺的人所能夠了知的,更別說是一般都還沒有悟得真如的眾生所能夠了知;所以,這也絕對不是這位法師所能夠瞭解的。因為這個是證悟者的聖智所緣的法義,它是極為甚深的,實在難以在短時間來說明清楚,所以我們就只能等待以後有機會的話再來說明。
我們回過頭來說,經由以上經文的比對說明,這位法師既然違背經典而說「轉識成智後,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可以見得他確實是還沒有開悟的人;所以從教門來說,這位法師沒有開悟明心是非常明確的。因此,佛子們都應該快快捨棄像這位法師所說的邪知邪見,回歸到 世尊還有諸大菩薩所說的正知正見來修持,以免誤入岐途。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我們將繼續說明宗門證悟不得離開教門。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道業增進!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15集 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二)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宗通與說通》成佛之道這個系列要繼續講「第八章、宗教二門不可相離」的第一節,談的是「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上一次我們談到一些有關於 平實導師尊師重道還有破邪顯正的觀念以及作法;今天我們要繼續接著再談一些破邪顯正、救護眾生的重要觀念,希望大家對這方面能夠有正確的認識。
平實導師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書當中,曾經用不稱名的方式,來指出祂師父所謂「虛空粉碎就是開悟」並不正確;之後也陸續在很多的著作當中,都不稱名而敍述祂師父的錯誤之處;並且一一送達到祂師父的禪寺,希望他能夠改正誤導眾生的事業,並且停止抵制 平實導師所弘傳的正法。像這樣寫書並且寄贈給祂師父,一直持續了許多年。但是祂師父某法師卻一直不曾改變他誤導眾生的作為,並且他又去攀緣某宗派中某法王的邪法,使得某宗派的邪法氾濫於台灣;平實導師祂師父的推波助瀾之力,也可說是不算小的。平實導師既然已經開始公開評論其他的法師,也就不應該厚此薄彼,而應該要一視同仁,這樣才是佛子應該有的本分。也就是說,尊師固然很重要,但是相形之下,重道應該是更為重要的事。
某大德對於 平實導師所述說的正確法義,因為沒有能力作辨正,就轉而對 平實導師來作人身的攻擊。他說:「也不管某法師是否真悟,可是看到居士們不守本分,憑自己的淺薄見解,就對出家法師作無情的抨擊。」他並且勸 平實導師說:「不要再作批評之舉,此則是佛教之福也。」對於這些現象,如果我們詳細去作檢視的話,就會發現到一件事實,那就是:佛教之所以腐敗,法義之所以不明,外道見之所以滲入佛教當中,而不能夠回復到佛世的盛況,正是因為有像某大德這種駝鳥的心態以及崇拜僧衣的心態所導致的。
在這裏我們要認同一位導師級的法師的一個見解,那就是「批判的佛教」。他曾說:「有批判,佛教才能夠去腐生肌,自強不息。」某導師一生致力於教內的批判,著作非常的多,流通也很廣。我們推究他致力於批判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要去腐生新,希望能夠將佛教振衰起蔽。只可惜他一開始就受到某宗派中觀邪見的誤導,立足點就已經偏邪不正;而且他又沒有實際證悟教典的宗旨,所以他所批判以及建立的種種觀點,全部都違背了 佛陀的宗旨。我們固然常常公開提出他錯說佛法之處來加以辨正,然而我們並不否定他的動機是良善的。但是,我們也不因為他的動機良善以及他身披僧衣,我們就不批評他,應該是對的就說對、不對的就說不對;要不然佛教經典所要闡明的宗旨,將很快地因此沉沒,而沒有辦法彰顯出來;到後來就會積非成是,讓邪見普遍的被大眾所接受,正法反倒被大多數人所猜疑不信了。
我們除了認同某某導師批判的佛教之外,平實導師也極為認同昭慧法師她在《弘誓》月刊第43期當中所寫的一段話。她是這樣說的:「以批判的精神,回顧與前瞻:既然某某導師批評與挑戰了傳統,那麼也必須公平的接受當代台灣佛教其他聲音的批評與挑戰,而作如理如法的回應。所以他曾經也很磊落地將這些回應,結集成《法海微波》一書。面對這些批評的聲音,我們這些某導師思想的研討者、弘傳者,要負擔怎樣的角色?是不是要像傳統佛教的某些人,成為思想控制的『法西斯』?」
既然某某導師一生都在批判傳統佛教,那麼他的立論就必須要是正確的;如果有不正確的乃至有可能破壞正法的地方,也就應該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如果發現自己確實有過錯,那就應該快速而且公開的修正,不要再誤導學人,並且傷害傳統佛教,能夠這樣做的話,才是佛教之福。如果在檢查之後,覺得確實沒有過失,那麼他應該要再次作辨正,再出版《法海微波》第二輯,讓法義能夠愈辨愈明;因為這會使學人都能夠在法義辨正當中,來增長佛法知見,同霑法益。但是他們如果反過來學習法西斯主義,想要作思想的控制者,只許自己評論他人,卻不許他人依照教理來作評論的話,那可就不是佛教學人之福了。
再說,平實導師著作當中一向只作法義辨正,指出諸方大師在修證上的錯誤之處,並且顯示正確的義理;這麼做只是為了護持正法,並且提升學人的佛法知見水平,但是絕對沒有作人身的攻擊。所以,我們在此也同樣的期盼教界,歡迎對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書籍提出法義辨正,但是不要效法某大德這樣子作人身攻擊;因為作人身攻擊就失去了法義辨正的作用,而變成是意氣之爭了;這對於佛教的久遠流傳,並沒有實際的利益,作人身攻擊也不是佛教學人所應該做的事。大家可以去詳細檢查我們所作的種種言論,都是為了要救護那些被名師所誤導的學人。他們的徒眾實在不應該因為對名師個人的情執,而誹謗 平實導師不尊師重道;因為尊師固然重要,重道則是更為重要,所以我們一向都主張說:一切佛教弘法者所寫以及所說,都不可以違背 世尊聖教的真正旨意。
正因為有某大德對 平實導師作出了人身攻擊、混淆視聽的情事,所以我們不得不在這裏把 平實導師和祂師父之間的往事來略加說明,主要就是期盼佛教界當中的人,大家都不要再作人身攻擊;也期盼大家都能夠把 世尊法教的宗旨的長遠流傳,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志願,不要讓邪知邪見混入到佛教中來,成為獅子身中蟲,由佛教的內部來腐敗佛教。所以我們在此衷心的企盼大家,都能夠支持批判的佛教的理念;因為善意的評論,才會是佛教內部最好的防腐劑啊!
我們如果深入去推究學人之所以會被誤導的原因,就會發現,主要就是在於大多數的學人不能夠如實的知解別教經典當中 佛陀的旨意。所以近年來,平實導師都是以註解別教經典來作為主要的弘法要務,就是想要讓學人們都能夠知道並且瞭解 佛陀的旨意,來提升他們的正知正見。雖然大多數的學人們不一定都能夠因此而明心見道,但至少可以逐漸引導這些有緣的學人回歸正道,不再被名師所迷惑、所誤導,而且也可以預先種下他們未來證悟的因緣。我們並不反對還沒有開悟的法師、居士使用一些方便法來接引眾生,但是重要的是不可以執著方便法而去排斥了義法;反而應該要虔心修學了義法,也應該鼓勵弟子大眾修學了義法,而不要故步自封,使得一生空過;因為只有了義法才能夠讓學人進入佛法殿堂當中,逐漸成就佛道。
此外,還有一類的名師這樣開示:「證悟的境界是說不出來的。證悟的人也不可以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開悟,應該要善於隱藏;如果說自己已經開悟,那就是還沒有開悟的人。」然而我們知道,佛陀以及諸大菩薩,以及禪宗祖師們,都曾經為眾生們說禪說悟,難道這樣說,他們就都是還沒有開悟的人嗎?所以像這樣說的人,其實他們正是還沒有開悟的人;他們因為害怕別人去質問他「開悟了沒有」,所以才會故意說出這樣偏邪的話語來。
世尊在《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當中,曾經有這樣開示:【大德迦葉!菩提是無為,離一切數。……不可言說,非不可說。……非假名,非不假名。……菩提性爾。】(《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我們由 世尊這樣的開示可以知道,證悟菩提並不是說不出來的,只是不在言語上面,也不可以為因緣還沒有具足的人來明說而已。修學般若禪的人,如果沒有辦法在一言之下就使學人來開悟明心,我們就會懷疑他是不是真悟的人。在佛世 世尊在說法的時候,會觀察眾生的根器,常會為善根福德因緣已經具足的眾生來說明宗門的密意,常常是在一言之下就有百萬人天都悟得了無生忍,哪裏有說不出口的道理呢?只是說不可以為福德因緣還沒有具足的人來明說而已。
為什麼 世尊這麼說呢?這是因為不允許密意被外道所竊取,也不允許信力還沒有具足的佛子聽聞到。例如,佛陀曾說:【若與法城作障礙者,為是大賊,毀壞法城,盜我密法向外道說;是人常來至於我所,我與共語,示其教法,不說密要。】(《佛藏經》卷三)因為如果為他們那些人明說密意的話,他們必定會生起懷疑,甚至誹謗、破壞如來正法,因此而造作了誹謗三寶的大惡業。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才不許為這些人來明說,並不是密意沒有辦法以一句話來說明清楚的。
還有一些悟錯的法師,每每喜歡這麼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明心開悟並不是言語之所能說出來的。」但是他這麼說,其實是顯示出他是悟錯了,或者根本沒有悟。開悟明心所證得的真心自身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然而這並不會妨礙妄心仍然是和真心在並行運作;意識妄心是可以很明確的用語言文字來指陳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真心的所在處,並不是沒有辦法明說的。我們經常闡釋這個道理,希望大家都能夠瞭解;只可惜信力還沒有具足,我見、我慢還沒有斷除的禪子們,仍然是沒有辦法信受,仍然堅持要將能知能覺的意識心,藉由修定的方法來進入沒有知覺的境界當中,而說這樣子就是「能所雙亡」,自認為這樣子就是開悟了,可以說是完全錯解了「能所雙亡」的義理。真實證悟的標的是不生不滅、不出不入的真如實相之法,但是不論任何的定境則都是意識相應的境界,都是有出有入、有生有滅之法;如果隨意的說這樣就是開悟,那就會成就了大妄語業的。
所以我們說,明心開悟並不是沒有辦法一語道破,甚至不需要用語言便能夠使學人在一剎那之間就相應去,而悟明本心。我們可以從歷代祖師引導學人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大多是像這個樣子——或者賞棒,或者大喝,或者鋤田擇菜,或者吃飯喝水,可以在一剎那間就讓學人得悟去;但絕不是把打坐進入到定境當中的無覺知狀態,當作是開悟。
每每有出家法師以開悟者的身分來說禪說教,著作禪學的書籍;但是所說的法卻是錯誤的,是牴觸經教,乃至於破壞以及曲解經教。因為他身披僧服的緣故,所以被誤導的眾生就會很多;他著作當中的邪見所產生的惡劣影響,也就會極為廣大以及深遠。所以一切真實證悟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就都不應該鄉愿,當作沒有看到,坐看佛法被這些人給破壞,坐看廣大的學佛人被邪見誤導而走向岐路,甚至造下大妄語等無間地獄罪。
所以我們說,經教的流傳非常的重要。尤其在末法時期的現在,我們看到的現象是,絕大多數的錯悟者,都說覺知心意識就是真如;只有極少數的證悟者,指證自身所證悟的阿賴耶識為真如。如果說現在沒有經教在世的話,一口難敵、眾口鑠金,那麼真實證悟的法要就會難以在世間立足了,更別說要真實佛法來弘揚光大,要續佛慧命;但是,如果有經教流傳人間,在今時後世的證悟者就都能夠引用經教來證明真實了義佛法,使得 佛陀的正法能夠絲縷不絕。所以說,唯有經教能夠護助宗門正法,無可取代;這是一切學人都不應該忽視,而應該護衛了義經論以及真善知識的著作流傳住世。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下一次我們將要談談「如果想要開悟,應該要閱讀哪些經論」。我們並且會舉一個案例,以教門的正理來檢視並且證明某位禪師其實並沒有證悟宗門,以作為大家引以為戒的借鏡。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道業增進!
阿彌陀佛!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14集 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一)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宗通與說通》成佛之道這個系列要進入到第八章,要來談談「宗教二門不可相離」這個議題。本章共分為兩節,首先第一節要談的是「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
在本章一開始,我們先再複習一下什麼是宗門,什麼是教門。先來說什麼是宗門。宗門的意涵,我們在「第二章、宗通」當中已經有說明過了,也就是指禪宗的宗通,它是屬於教外別傳之法,也就是在經教之外,使用各種和其他宗派不同的參學方法,有時候用言語提示,有時候略施機鋒,讓學人能夠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忽然間一念相應,就能夠觸著自心真如,而因此進入到大乘的見道位之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真實的悟入,發起般若智慧,得到真正的中道觀,也只有這樣才能夠逐漸通達經教的第一義諦。再來我們說明一下教門。教門就是指 佛陀還有諸大菩薩所開示的了義經論,還有真善知識對於方廣經中真如佛性各種體性的開示,我們跟隨真善知識所聞熏的這些正知正見就是教門。
在佛法的修學當中,大家都知道有聞、思、修、證四大階段,所以佛法絕不是只是一種哲學思想,而是可以一步步實際證驗的,甚至最終可以究竟成佛。尤其是在宗門當中,明心見性的實證是一位菩薩是否能夠從外門進入到內門修學的關鍵;而且明心見性之後,也才能夠真正的悟後起修,走向正確的成佛之道。所以我們說法的時候,不應該本末倒置,說「開悟不重要,修行的過程才重要」這樣子的話。另外,還沒有真實證悟的人,不應該為了名聞利養而公開表示自己已經開悟,或以各種的方式顯示自己已經開悟;因為未證言證是屬於大妄語業,是要下無間地獄的重罪。所以,在這裏提醒諸位修學佛法的學人,一定要十分的謹慎,不要隨意去違犯。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今天的主題:「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在現今末法時代的娑婆世界當中,仍然是有少數乘願再來的大菩薩的,由於這樣的大菩薩是在多生累劫之前就已經證悟的久學菩薩,所以在今生可以透過自己參究而證悟;但是除了極少數這樣的大菩薩之外,其他的學人都是要經由教門的修學,才能夠得到證悟的。所以,如果我們想要通達宗門,就一定要先跟隨真善知識聽聞以及熏習教門的正知正見,這樣才能夠知道宗門證悟的內涵以及參究的方向,所以我們才說宗門的證悟是不得稍稍離開教門的。
另外,已經通達宗門的真悟者就一定能夠通達教門,只有通達少分、多分或者是具足通達的不同而已;所以,如果是真實的開悟,就一定能夠用教門中的義理來自我印證。也就是說,要能夠和三乘經典,包括二轉法輪的般若諸經還有三轉法輪的唯識諸經、如來藏經等完全印證;也一定要能夠和諸大菩薩所開示的,例如《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等等論著完全印證,才能夠說是真悟。
如果有人說自己已經開悟,但是卻又主張說「宗門與教門是完全不相干的」,這樣說的人必定是落入「狂禪」當中的凡夫。為什麼如此說呢?這個意思是說,經教是 世尊在證悟宗門之後,為了要向眾生顯示宗門證悟的內涵而說出來的法教,所以宗門和教門這兩者一定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說出「宗門證悟與教門無關」這樣的外行話。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所悟得的標的還有內涵,如果違背了教門中的經論的話,那就是必定是悟錯了,那就應該快快捨棄,再重新參究,才稱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否則將來必定會造下大妄語業,不但毀破了十重戒,失去了菩薩戒的戒體,而且又會成就了地獄罪,必定會下到無間地獄,遭受到長劫的罪苦的。
我們觀察現在各地方自稱在修禪的法師、居士,卻是絕大多數都不曾深入研究過教門,只是隨意抓取祖師片段的語錄來作為修證的參考。但是我們仔細檢查自古以來禪宗祖師的公案,就會發現其中有正確的,卻也有錯誤的,可以說是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如果不是已經證悟的過來人,而且已經具備了大乘擇法覺分,其實是很難辨別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所以這些修禪的法師、居士,往往就會很容易引用錯悟祖師的常見外道見而來自我印證,結果就是和這些錯悟的祖師共同墮入外道見,而造作了大妄語業。本來我們閱讀祖師的語錄,是為了幫助我們見道,如果反而因此被錯悟祖師所耽誤,反而成就了大妄語罪,這樣豈不是很冤枉嗎?所以,現在的大師、名師,不論是在家還是出家,都應該要很小心的將這樣的事例引以為戒。俗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想一想,我們是否願意像這個樣子被別人所誤導呢?如果我們不願意被錯悟的祖師所誤導的話,那麼我們也就不應該隨意的就以自己錯誤的見解而來著作禪學的書籍,以免這些書籍在往後不斷的毒害人;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罪過。
但是反過來說,當我們在開悟明心真見道之後,就能夠逐漸滿足十住位以及十行位的修學,而進入到初迴向位;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有智慧以及能力來救護一切眾生向於正道。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不應該捨棄慈悲心,也不應該畏懼名師的大勢力;應該要能夠勇猛堅定的挺身而出破邪顯正,讓一切學人都能夠對邪見邪法有所警覺,能夠遠離名師的邪見,讓這些學子們能夠快速的回歸到佛法的正道上來。
但是在佛教界之中,卻有人心如木石、無智無悲,當看到 平實導師為了救護學人不得不出來摧邪顯正、不得不評論諸方大師的時候,不但不加以讚歎,反而生起了大煩惱。譬如有些大德,當他們看到 平實導師評論自己的師父某某法師沒有開悟的時候,就在網路上評論 平實導師不尊師重道。這些人大多自認為已經開悟,但是 平實導師評論他們的所悟是錯的,這些人忽然間就因此失去了開悟者的身分,所以生起了瞋恨心;有機會的時候,就想要藉題發揮,以紓解心中的怨惱。這本來是平常的事,不需要多談;然而還是有一些修學佛法的重要觀念,應該要在這裏向大家說明清楚的。
某某法師他是 平實導師今世唯一的師父,但是他給予 平實導師的參禪知見以及方向卻是錯誤的;因此,平實導師在功夫成熟之後卻一直沒有辦法破參,最後只好放棄了祂師父所教導的方法,自己重新參究;但是依於祂自己在過去世的智慧,反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明心見性悟入宗門了。但是,平實導師所親證的禪定以及般若諸法,這位法師他卻一直沒有辦法實證,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對於宗門密意一直都還有所疑惑。平實導師曾經清楚的說明,祂陸續在定中所見到過去世和這位法師互動的情形:在九百多年前,當時 平實導師是一位禪師,而這位法師那一世則是 平實導師的師兄;這位法師在當時就對宗門密意的信力不足,而一直心中猶疑不定。平實導師在過去世也曾經當過這位法師的師父,但是這位法師在當時也是同樣無法信受 平實導師所證悟的正法,始終抱持著懷疑的心念。平實導師和這位法師像這樣子互為師徒,已經有許多世了,但是讓人感到惋惜的是,這位法師對於宗門密意的正法的疑惑,一直到現在始終都沒有改善。平實導師的內心對於儒家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倫理,也是十分認同的,這在世間法中本也是理當如此的;然而談到尊師重道,我們要說的是,尊師固然很重要,但是相對之下,法道是應該要更被重視的。
平實導師在今世開悟之後,逐漸在定中看到過去世與祂師父之間的種種往事以及情誼;而 平實導師今生與祂師父之間的互動,其實也不是局外人所瞭解的。平實導師今生在離開某禪寺之前,其實已經教會禪寺中十多位的同修看話頭的功夫;平實導師也曾經面告祂的師父說:「這些人就交給師父引導開悟,我不引導他們;這些人如果能在師父的座下開悟,以後就不會離開本寺,那麼之前幹部來學一段時間之後就走掉、來來去去的情形便可以改善了。」可是祂師父卻對這些人置之不理,也不曾想要接引他們。
另外,平實導師在當時也有將《無相念佛》這本書的書稿面呈給祂的師父,想提供給禪寺作為接引學人之用,期望禪寺中的學人能夠因此成就無相念佛這個功夫;如果能夠得到大受用,也就不會隨便離開禪寺了。然而師父總是藉詞推拖,並沒有出版的意願。所以這些書稿在那座禪寺當中三進三出,最後被遺置在禪寺當中的知客處十幾天,幾乎被丟到字紙簍當中。後來因為某位法師發現,在翻閱之後,知道是 平實導師所繕寫的書稿,才以電話通知 平實導師領回。
但是,雖然經歷了這些事情,平實導師卻不曾對祂的師父有過怨言。後來有一天,有一位師姊來電通知要開會,在那一次的會議當中,師父當著所有幹部的面前,否定了 平實導師的悟境,說祂那一個並不是開悟。平實導師在散會回家的途中,心中感到很奇怪,所以 平實導師在回家之後,就重新閱讀祂師父的著作,這時候才明白,原來師父並沒有開悟。這是因為 平實導師在開悟以前,祂不曾懷疑師父是否有開悟,所以在悟後還沒有檢閱過師父的著作。在發現師父還沒有開悟的那一刻,平實導師就立即發了願:有朝一日一定要幫助師父來證悟。平實導師的這個心願,在《禪——悟前與悟後》這一本書當中也有明白的記載,只是當時並沒有說出師父的名號,但是 平實導師這個心願卻一直不曾改變過。
從那個時候開始,只要是有新書出版,平實導師就一定會贈送給祂的師父,都沒有遺漏過。平實導師在離開某禪寺之後,出道弘法,為了尊師的緣故,也非常注意儘量避免接引和祂師父有關的人。只可惜在連續贈書幾年以後,祂師父的作為還是沒有改變,還是繼續不斷的以常見外道見來出書,繼續不斷的在誤導眾生。有許多人都聽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句話。別說是師父,就是父母兄長,只要在佛法上誤導眾生的,平實導師都絕對是不顧私情的;即使是要得罪父母至親,也一定要把邪見摧滅,要彰顯真理。如果有人看到有很多的有情,被名師誤導而走入歧途,卻仍能夠不動於心、不去救護的人,那可就是心如木石,不能稱作是菩薩了。
平實導師的悲心深重,所以沒有辦法坐視廣大的有情被自己的師父所誤導,而仍然無動於心不去救護他們。譬如祂的師父曾在書中開示「無情照樣能夠成佛」等等的許多錯誤的知見,平實導師不希望某大德受到誤導,所以就提出辨正,要來救護某大德;沒有想到某大德反而批評 平實導師不尊敬師長。這就譬如說有一隻狗不小心掉落到陷阱當中,當有人看到正在要求那個設陷阱的人把陷阱破壞,好讓那隻狗能夠離開陷阱;結果那隻狗看到有人在斥責那個設陷阱的人,卻反過來跑去咬那位想要救牠的人。這位大德善惡不分,可說就像那隻狗一樣沒有智慧,這不禁讓人感嘆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個地方。下一次我們將繼續講解「第八章、宗教二門不可相離」的「第一節、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道業增進!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97-a05_114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13集 阿含經在佛法中之定位(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這一集要繼續跟各位來分享「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定位」。
我們上一集已經說過,四阿含當中其實早已經密意說有這個真實的常住心了。佛在四阿含當中說,處處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這個識,祂是阿賴耶識。而 佛說三世之內外、粗細、好醜、遠近的色陰,它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乃至於受想行識等陰,也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而佛也說「取陰俱識」的道理,佛說取陰俱識,「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雜阿含經》卷二)
那什麼叫作取陰俱識呢?取陰俱識就是說能取五陰、執持五陰而跟五陰在一起的阿賴耶識,也就是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這個識,這個識是五陰所緣的識。五陰就是十八界法,十八界法當中,意根界是心,六識界是心,全部攝於十八界當中。學人如果想要在五陰當中去斷離,學人如果於五陰當中全部厭離、全部捨離,就能夠得證解脫果。這個在《雜阿含》二八九經裏面,佛如此說:【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經》卷十二)這樣子厭捨五陰、七識心以後,捨壽不再現起未來世的五陰還有七識,所以說這個就叫作無餘涅槃。也就是說,阿羅漢其實是滅盡了五陰,捨離了五陰,乃至於斷了對於五陰的執著性以後,滅了意根,所以入了無餘涅槃,這個涅槃它並不是斷滅法,這個涅槃是本際第八識。也就是說,當聲聞人入了無餘涅槃,斷了五陰,必是有一個本際;如果沒有一個本際的話,那就入了斷見了,那就是落入了斷見外道。
所以捨壽前的五陰、七識,其實是由取陰俱識所取的緣故,也就是「名色緣識」的第八識。這個在《雜阿含》二八八經裏面如是說:【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答說:【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雜阿含經》卷十二)這個是舍利弗所提出來的這個請益,在問十二因緣這一部分那個法;這是探究十二有支的名色——受、想、行、識七心還有色身,它是自作還是他作,還是自他作,或是非自他作之無因作。經裏所答的是說由第八識而生,因為名色緣識而生。也就是說,這些受、想、行、識並不是自作,不是他作,它是由第八識而生的。這是說明名色等七識心不是自己能造作自己,也不是由他人能夠造作自己,也不是由七識心自己配合他人來創造自己,也不是外於自作、他作的無因作;是因往世的七識心、色身所造的業行,而由「識」生此世名色的七識心,所以說「名色緣識生」。
名是受想行識,色是五根色身,識陰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上意根末那識,名色就具足了這樣子的七識心。名色既然是屬七識心所有,那能夠緣名色的、能夠讓名色所緣的、能夠生出名色的,那一定是有另外一個常住心;這個常住心就是「名色緣識生」,名色緣識生的這一個第八識心的這個識。這個識就是「識緣名色」的這個識,這個識就是「齊識而還」的識,這個識就是 佛所說的「入胎識」的識。因為依於這個識,眾生才會入胎;依於這個識,才會識緣名色;依於這個識,才會生出眾生的這個五根;依於這個識,才會生出眾生的六識心;依於這個識,才會生出眾生的受想行識。所以這個識不是他生的,不是他作的,這個識祂是本來具足的。
所以在四阿含中,其實從上面的經文我們能夠知道,四阿含中早已經密意說有八識了,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再加上意根,還有本際「識緣名色」的這個識,總共八識;而不是沒有說七識、沒有說八識。在四阿含中其實早已經說明了我們眾生都是有八識,如果說阿含沒有說八識,而以六識論將八識論否定,這是嚴重誤解阿含佛意的人,這個是不知不解阿含佛意的人。所以,在初轉法輪的四大部阿含諸經當中,其實已經處處隱覆密意而說般若、而說一切種智了。因為愚癡的凡夫才會謗佛「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說法前後矛盾,互相牴觸」,而將最究竟了義的唯識種智的法說成是虛妄說,將最究竟了義的唯識種智的法說成是方便說,而將唯識諸經說成是 佛滅後的諸弟子所造,而否定唯識方廣諸經是 佛說的,而說「大乘非佛說」。這個其實是嚴重的謗佛、嚴重的謗法。
譬如墮於學術研究的某法師,在其所著作的《唯識學探源》裏面,這一本書裏面怎麼說呢?他說:「像後代發揚大乘的唯識學,原始佛教裏頭當然是沒有的,原始佛教的緣起論,確有重『心』的傾向,後代的佛弟子順著這種傾向,討論有關心識的問題,這才有意無意的走上唯識論。」可是我們前面所舉出的阿含的經典,其實已經處處已經說明唯識正理,阿含與二轉、三轉法輪沒有絲毫牴觸,般若中觀以及唯識種智的正理,佛早已經隱覆密意在四阿含中已經宣說了。否定三轉法輪唯識諸經所說七識、八識的人,他的問題是在什麼地方呢?他的問題是在未能如實證解四阿含的佛意。
如果說四阿含中所說牴觸般若中觀的話,那這麼說宣說阿含經的時候的 釋迦牟尼佛應該還沒有成佛,仍不解般若中觀的緣故,但這個是謗佛啊!這些佛學學術的研究者,他們說阿含所說牴觸般若中觀,般若中觀與阿含是互相牴觸的,這樣子說的意思就說明了,宣說阿含經的時候的 世尊,祂其實還沒有究竟圓滿;因為祂還沒有真正瞭解般若,還沒有真正瞭解中觀。但這個是嚴重的謗佛啊!如果說般若中觀所說它是牴觸唯識種智的話,那也同樣,是不是宣說般若中觀的這個時候的 釋迦牟尼佛是還沒有成佛?因為還沒有證得唯識種智的緣故。如果是這麼說,如果說般若中觀所說牴觸唯識種智的話,那這樣子也是嚴重的謗佛啊!
那這樣子的謬論,將會讓三轉法輪的諸經正理讓它蒙上灰塵;讓這些三轉法輪的正理,這三乘正法的根本的如來藏義,將會被淹沒掉,將會沒有人願意去修證、願意去修學。佛法就會因為這樣子,慢慢的離開阿含所說的正理,也會墮於意識思惟所知的這個五陰緣起性空裏面,也會墮於意識思惟所知的這個無常無我當中,而成為斷滅論的人。那這樣子會讓佛法逐漸的趨於淺化,會讓人人如果聞熏這樣子的一個法的時候,會讓佛法逐漸的沒落掉,會因為這樣子的熏習根基轉淺,那就慢慢的成就了末法;末法其實就是因為這樣子所造成的。
所以,法其實沒有所謂末法、正法的問題,是因為「人末」的問題;是因為人無明遮障,沒有如實的去證解 佛所說的佛法,所以讓佛法逐漸的趨於沒落,讓佛法逐漸的趨於淺化,才會變成末法,這個就是「獅子身中蟲」。因為以這些相似佛法,以這些相似佛法來取代佛法,來誹謗真正的佛法,是讓佛法趨於由正法變成末法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像這樣子說的人,他其實就是謗正法輪,那謗正法輪的人呢,佛說就是造無間的地獄業啊!這樣的愚癡的學人,如果隨其修學,如果有愚癡的學人隨著這樣子說法的人修學,隨著這樣說法的人來誹謗,這樣子是跟他一起共同成就無間的地獄業。我們為了要救這些人離開謗法的地獄業,寧可在這個地方忠言逆耳,看這些人因為謗法未來世將會入於不可救拔的這樣子一個境地,我們怎麼可以默然呢?怎麼可以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後世受苦呢?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不是菩薩所應該有的心行的。
所以,其實把這些法義的真正的道理把它揭示出來,無非是為了要救護因為誤解了佛法的人墮入了這樣子的邪見。因為墮入了邪見,乃至於進一步來誹謗了大乘如來藏,來誹謗了 佛所說的最微妙最殊勝的了義的正法,那這樣子的話未來世的地獄果報是堪慮的啊!所以身為菩薩的修學行者看到這樣的情形,怎麼可以不起悲心來救這些人離開謗法的地獄業呢?所以,雖然這些話講出來以後,可能會讓墮於學術研究的人產生許多的煩惱,但是我們寧可忠言逆耳,也不能看著因為邪見的緣故,乃至於跟著謗法而造成了未來世無量的地獄果報。
所以,四阿含諸經所說的,其實早就已經隱顯都已經符合般若中觀還有唯識種智的妙智了,若有真善知識依止正義而疏解之,則諸佛子就能夠真實明了四阿含諸經中 佛所說的真實義理,也能夠印證二轉、三轉法輪的般若還有種智都是 佛陀真實的意旨,也能夠令一切人天不能否定大乘唯識種智的妙法。四阿含諸經所說的,早都已經隱說、顯說,而且完全符合般若中觀,也完全符合了唯識種智的妙理;所以我們才會說,其實 佛所說法「初中後善,純一滿淨」。佛所說法初時說、中時說、後時說,都是依著這唯識本際的這樣子的一個道理,來宣說佛法真正的道理,所以 佛所說的法,「初中後善,純一滿淨」。這個純一滿淨的這一個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如心,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個禪宗所證悟的這個如來藏第八識心。這個第八識心也就是在般若系經典裏面所說的非心心、無心相心,也就是阿含期所說的本際、阿賴耶、如來藏乃至於有分識。
所以 佛其實早已經在四阿含中都已經顯說、隱說說了唯識的妙理了,都已經說了這樣子的道理;其實它完全是符合般若中觀,也符合唯識種智的妙智。所以,如果有真善知識能夠依著這樣子的正義來解釋阿含的正義,諸佛子才能夠真正的明了四阿含諸經當中 佛所說的真實義理;也能夠印證 佛初轉法輪所說的阿含正義,能夠印證阿含正義其實是與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般若智慧還有唯識種智是互相印證的,這個都是 佛陀真實的意旨。因為樹立了這樣子的一個不壞的法,樹立了這樣子的一個常住不壞的這個真心,這個是本住的法;那這個本住的法能夠令一切人天不能否定大乘唯識種智的妙法,也能夠讓眾生在修學佛法過程裏面不會落入了斷見還有常見,所以《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這四大部《阿含經》所集諸經是一切佛門的學人所共同認為佛說的,這是無異議的。從四阿含中我們可證知中觀,從四阿含當中可證知般若,從四阿含當中可證知種智唯識諸經確實是 佛所說的,佛在四阿含中早已經顯說、隱說中觀般若還有種智唯識的。二、三轉法輪諸經所說的般若中道智還有唯識種智的正理,不但符合阿含所說,也更進一步能建立四阿含諸經所未曾細說的大乘別敎微妙正理;而且能夠讓佛子能夠依這樣子的正理修學,乃至逐漸地地增上直至成佛。所以,二、三轉法輪諸經所說的般若中道智還有唯識種智的正理,不但符合阿含所說;它不但符合阿含所說,而且更微細的去說明阿含所沒有細說的這一部分。佛是因為這樣子的、依著這樣子的因緣,次第開顯這樣子的佛法,所以讓我們能夠逐漸的因為佛法次第的了知,而能夠修學一切的佛法。
所以,阿含、般若、唯識如鼎三足,阿含、般若、唯識就像鼎的三條腿一樣,它是互待互成的,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個都是不可以的;因為必須要能夠這樣子知道《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它是非常重要的。《阿含經》其實早已經宣說了般若,也宣說了一切種智;所以《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阿含經》不能偏廢。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偏廢於阿含,認為說《阿含經》那個是小乘法,認為四阿含其實只是在說解脫道,認為四阿含根本沒有說唯識種智妙法,認為說四阿含並沒有說般若中道智;其實 佛在這個地方早已經說,在阿含裏面早已經說般若還有唯識種智了。所以這一部分的法,佛在這個地方已經隱說、顯說,已經宣說了。
所以佛法其實是不應該分派分宗的,佛法其實都是以這一個「識緣名色」的這個如來藏、這個阿賴耶識為心、為宗;所以不管是阿含或是說般若,或是說唯識乃至於華嚴,都是依止著這個唯識心、依止著這個第八識心所證入,所以能夠開顯後續所修證的佛法。
我們今天已經把《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定位說完了,今天時間已經到了。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73-a05_113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12集 阿含經在佛法中之定位(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來跟各位探討上一集還沒說完的「《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定位」。
上一集有說到,其實三轉法輪唯識諸經的經旨,佛其實早已經在阿含中密意宣說了,而且有一部分其實已經是顯說了,並不是沒有說過。而初轉法輪一直到三轉法輪的這些經典,其實是由淺至深、前後貫串的,並沒有絲毫的牴觸矛盾。而二轉、三轉法輪所要說的,佛其實都已經預先埋伏伏筆在四阿含中,等待後來緣熟,再於二轉、三轉法輪中逐漸地細說,是愈說愈了義,愈說愈究竟,愈說愈勝妙。然後,佛才以《大般涅槃經》宣示見性成佛的義理,以《法華經》收圓總成,五時三教到這個時候已經圓滿。所以,當 佛以法華收圓總成的時候,這個時候法華就叫作終教;後來出現的密宗經續,除《楞嚴經》以外,其實都不是佛法,因為佛法到這個時候,已經圓滿具足宣說了。
所以,佛法是 佛在世的時候,講華嚴的時候就已經頓說出來了,就已經把所有的佛法就已經一次的開顯出來了;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所以必須依著眾生的根性次第而說,為了開引眾生迴入大乘,所以次第而說。其實 佛所說的這些法,乃至於 佛所證悟的這些證量,是在 佛成佛的時候就已經究竟圓滿了,並不是後時才圓滿的;所以如果說佛法是必須要等到後面才越來越圓滿,那這樣子的話就表示說 佛是沒有成佛的。好,那也就是說,從凡夫位一直到佛地所應修證的解脫果還有大菩提果,祂的知見、行門、修法還有證境,已經完全在這個時候已經宣說了。也就是說,佛其實在華嚴期已經把凡夫地乃至於佛地,還有解脫果、大菩提果的這些知見、行門等等,已經完全宣說了。因為眾生的根器的緣故,所以必須依著眾生的根器次第的開演阿含、般若乃至於方等唯識來化度眾生。不管是怎麼說,到說法華的時候,這個時候 佛的化度之緣就已經圓滿了。佛在這個時候化度之緣圓滿,於是 世尊在這個時候就取滅度示現涅槃,轉依四種圓寂及四智圓明的境界。佛在這個時候常依無住處涅槃來利樂有情,盡未來際利樂有情永無止盡。
所以由上面這樣的一個說明可以知道,四部《阿含》在佛法中的地位它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也是南北傳佛教各界所共同承認,所共同承認它是真實的,所共同接受而沒有異議的。可是這麼重要的四阿含,它所隱含的極難知、極難解的密意姑且不論,而連顯說的二乘菩提其實也大多被眾生給誤解了,被學佛人給錯解了,而變得難知難證了。所以 佛雖然在四阿含裏面隱覆密意說了佛菩提的這樣子的道理,但是因為密意隱覆難知,但是連顯說的二乘菩提的部分,因為眾生無明的遮障,也讓它變成難知難證了。
眾生的這個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呢?就是因為誤取意識心為涅槃心,也就是因為誤取了意識心為涅槃心,所以被無明給遮障住了;另外一種就是別建立想像的意識細心為涅槃心,認為說以這樣意識細心來貫串持種業,以為祂是持種識,這樣子以為祂是涅槃心,這個是因為建立想像的意識細心。其實 佛早就開示我們說:我們有一個如來藏心,祂是能夠持業種的;這個持業種的這個心,其實祂是貫串三世的;祂是可以親證的,不用透過意識想像來分別建立這樣的意識細心。另外就是,自外於二乘菩提的果證,自外於二乘菩提的修證。這個會變成這麼難知難證,就是因為執著這些意識的這些邪見,所以自外於二乘菩提的果證,自外於二乘菩提的修證。而現在所謂南傳佛法的所謂聖僧,其實他們也是不離此過,他們大多墮入了這些常見的外道見當中,而不能知證二乘菩提,不能真正的證入二乘菩提的正理。
還有一個專門從事佛學研究的法師主張,他說不違反佛法的本質,而主張以佛法研究佛法。他說:「在佛法的研究中,就是不固執自我的成見,不(預)存一成見去研究。」這段話其實說得很好,可是他只知道研究佛學,但卻不知道實證佛法的道理;所以雖然他如此說,但是實際上他卻違反佛法的本質,也悖逆了四阿含的佛旨;因為他是以預存的應成派中觀的邪見,用應成派中觀的邪見來研究佛法,而不是用 佛所說的佛法來研究佛法。那也就是因為用了應成派中觀邪見來研究佛法,所以將佛法的根將它砍除掉了。
什麼是把佛法的根砍除掉?因為他否定了「識緣名色」的這個識,否定了涅槃本際,否定了「識緣名色」的這一個如來藏識第八識心,所以他砍除了佛法的根本。他竟然說初期的大乘之《般若經》的意旨是一切法空,所以主張「離自心藏識外有般若空」,這個就成就了無因論者,而且落入了斷見外道的知見;這是 佛在佛世的時候所訶斥的六十二外道見的最主要的邪見之一。因為信受了應成派中觀見,反過來誹謗三轉法輪的唯識諸經所說的如來藏法,說唯識諸經的如來藏法是富有外道神我色彩,而妄自說如來藏不是真實有,如來藏不可證知,祂是一切法空的方便說;也因此所以大膽的否定了第八識還有第七識,而妄說佛在四阿含中只說六識,未曾說七識還有八識,這個是完全成就了誹謗見。而否定了七、八識以後,又怕別人指責他墮入斷滅見,所以又建立了意識細心,建立意識細心為生死輪迴的根本的持種識,所以在成就誹謗見以後,又成就了建立見;因為如來藏阿賴耶識這個本際祂本來就存在了,沒有必要你去建立一個意識細心;佛說我們都有這個根本心,叫作本際,這個「識緣名色」的這個心都能夠去親證,沒有必要這個邪見的外道、沒有必要愚癡的人,來別建立一個意識細心,說祂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持種識;因為這個根本的持種識,其實就是「識緣名色」的這個識。
佛在《楞伽經》裏面說,成就像前面所說的這樣的建立見跟誹謗見的人,他是謗菩薩藏,他是一切善根悉斷的人,這樣子將會成就一闡提人;這個是一闡提人,是一切善根全部都斷除的人,這個永沒有辦法親證涅槃。像這樣的人對於四阿含中所顯說的二乘菩提都錯解了,怎麼能夠知道、怎麼能夠證入二乘菩提呢?那更不用說能夠知道四阿含的密意了!
他們主張唯識學是經由佛教史上的學說演化而來的,可知他們完全不知不解四阿含中諸唯識的顯說、隱說的佛旨;他們完全不知道 佛在四阿含中早已經是隱說、顯說唯識正義的佛旨了,這個意旨早已經在這裏已經確立了;就是因為不知不解這樣的道理,所以才有如此荒謬的說法。這樣謗菩薩藏的人恐怕來世尚且不保人身,而說有諸佛法的證量,這是自欺欺人啊!而四阿含當中含攝三乘佛法,四阿含的經教其實它本身就含攝三乘佛法了,也含攝大乘的通教、別教菩提,這不是不懂實證佛法的佛學研究者所能夠知道的。這些佛學研究者用歷史學、用修辭學去研究佛法,這個就猶如愚癡人去研究物理學是用歷史學去研究物理的歷史,去研究相對論的根源的歷史,去用修辭學去研究人家述說這個物理的實證之法的這樣子的言語;如果用歷史學跟修辭學來研究佛法,就猶如這樣的愚癡人,用文學來考證物理學,用文學來考證數學,用文學來考證自然,這樣子是非常荒謬的!
所以,如果想要了知這個唯識的正義還有阿含的正義,可以閱讀 平實導師所著的《阿含正義》一書;在這個書裏面,平實導師把四阿含中直探唯識種智的本源的道理,在這裏有作詳細的說明。
而在《以佛法研究佛法》的這一本書裏面,他又說:「現代的佛法研究者,每以歷史的眼光去考證研究。如沒有把握正確的無常論,往往會作出極愚拙的結論。」這段話也是說得很好啊,可是他自己卻以錯誤的無常論而考證研究佛法,所以做出許多極愚蠢的結論。什麼愚蠢的結論呢?他否定四阿含中 佛說十八界中第七識意根界,他否定四阿含中 佛說的涅槃本際——「識緣名色」的這個識,而在 佛說十八界無常的意識界中,別立意識細心為不壞的持種心,用來否定三轉法輪的第七識、第八識,用來否定第八識的如來藏法,讓三乘佛法墮於「兔無角」論,墮於無因論,墮於斷滅論當中。他以蘊處界滅、滅了以後的滅相恆存,說這個就是不斷滅,說這個滅相恆存的這種境界,就叫作真如;這個是以無常為常,這個是以斷為常,這個 佛在佛世的時候早已經在經典裏面訶斥了這樣子的愚人。如果是像這樣的話,那真如不就變成了斷滅空的異名了?而阿羅漢入無餘涅槃,那不就變成斷滅了?
所以在這篇《以佛法研究佛法》這一書當中又說了:「愈後愈圓滿者,又漠視了畸形發展與病態的演進。」其實他每一段話在表面上看來,其實都說得非常好;但是如果仔細去看他所寫的書裏面,其實他自己所寫的書都跟他所說的這些宗旨,其實都是違反的。其實這一段話,也是明顯的說明了當前佛教界所面臨的嚴重危機。這樣的危機是怎樣的危機呢?那就是「坦特羅佛教」的畸形發展跟病態的演進,對佛教所帶來的嚴重傷害。而坦特羅佛教攀附佛法而稱為「後期大乘法」,其實它是印度教的化身,坦特羅佛教根本未曾進入阿含、未曾進入般若、未曾進入唯識三法之門;坦特羅佛教只是在佛法的門外摘取了一些佛法名相,發展為「無上密」:以外道法的本質,假借佛法名相還有佛教名義,遂行淫穢雙身的修法,以淫穢的雙身修法完全取代佛法;將佛法名相錯誤解釋,以淫穢的雙身修法為目標,說為「無上密法」、「無上方便法」,以淫穢的雙身修法說為「金剛乘法」,妄說為超勝三乘佛法。若論三乘佛法,坦特羅佛教四大派古今「法王」、「活佛」,沒有一個人曾經入見道位過;若論三乘佛法,坦特羅佛教都在外道斷見、在斷常見當中的凡夫位當中;所以以外道性力派學說而取代佛法的坦特羅佛教,它絕對不是佛教。
而《以佛法研究佛法》的這個作者,他在無上瑜伽還有大樂光明等雙身修法當中,他能夠洞悉坦特羅佛教的鬼神本質,所以洞悉坦特羅佛教的畸形發展,還有坦特羅佛教的病態的演進,這個是好事,這個是正確的;可是他也同時墮入了坦特羅佛教的應成派中觀邪見裏面,也就是墮入了應成派中觀邪見裏面的一切法空,而認為說緣起性空、一切法空是一切法的真實,是般若,一切法空就是般若的實相。因為深陷於中觀邪見,深陷於應成派的中觀邪見,所以為邪見所溺,所以嚴重誤解四阿含的佛旨,而將坦特羅佛教的畸形發展跟病態的演進,與殊勝的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之法混為一譚;將坦特羅佛教的畸形發展、病態的演進,類比為 佛所說的三乘佛菩提道、佛所說的唯識種智的殊勝妙法混為一譚。所以誤斷唯識諸經,就像坦特羅佛教為畸形發展變態演進。
他說:「決非有一真常自體的存在,而是流變中的相對安定性,是唯識學所說的似一似常。」這樣子的說法,是 佛在三乘經典其實都已經說有這個真實常住的心體,可是他說「決非有一真常自體的存在」,那這個是不是公然的謗佛呢?是不是公然的謗法呢?佛在三乘唯識經典裏面,從四阿含裏面就說有這個本際,就說有這個「識緣名色」的這個識存在了,有這個真常心存在,但是他說「決非有一真常自體的存在」。所以,佛早已經在三乘經典裏面說有真實常住的心體,所以他這麼說其實是在謗佛,其實是在謗法的。那此心,這個真實常住心,不是流變中的相對安定性,而是絕待的自體性;祂不是相對的安定性,絕對的心……;而蘊處界諸法所出生的心,也就是說他們所執著的這個意識心才是相對的,才是相對的心。但是涅槃本際、無心相心、真如還有第八識如來藏的這個自體心,祂是絕對的,祂是絕待的,不是相對的安定。所以這一部分也是謗佛,也是謗法。
而四阿含諸經中,佛早已經密說、顯說唯識真義了,唯識諸經則宣示四阿含還有《般若經》所還沒有宣說的成佛之道;而唯識諸經所宣說的成佛所必須具足的十地道種智還有一切種智,所以四阿含早已密意說有這個真實的常住心,並不是沒有說。四阿含中 佛處處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名色緣識」的識這個識是阿賴耶識,這個識是本際。佛說三世之內外、粗細、好醜、遠近的色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佛說三世之內外、粗細、好醜、遠近之受想行識,「非我,非異我,不相在」(《雜阿含經》卷五);佛也說「取陰俱識」,「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雜阿含經》卷二)。而什麼叫作取陰俱識呢?取陰俱識所說的就是在指這一個本際,取陰俱識所說的就是在指這個阿賴耶識,取陰俱識所說的就是在指「識緣名色」的這一個識,取陰俱識所說的就是在指禪宗所說的這個如來藏心、禪宗所說的這個真如心。
那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下一集再根據取陰俱識,跟各位作詳細的說明。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74-a05_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