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要遠離惡知識,以免與惡知識成就共業,而障礙自己佛菩提道及解脫道修行;第二個重點是要親近真善知識,以及接受真善知識教導,跟隨真善知識修學正法,並在真善知識教導下,未來才有可能證悟,未來才有可能發起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乃至盡三大無量數劫後,圓滿上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樣的成佛之道才是真正釋迦世尊所說的成佛之道啊!
接下來繼續談的是「宗通概說下集」。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4頁倒數第5行。書上是這麼寫著:「見性者有二,一非見性宗通,一為見性宗通。」
所謂非見性宗通,是指明心的宗通,也就是見成佛之性的佛性;見性宗通指的是肉眼見佛性,也就是眼見佛性的佛性。雖然這兩者都簡稱為佛性,但是這兩種佛性的內涵與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成佛之性是指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藏,是這個如來藏的運作而顯現衪的如來藏性;這個如來藏性是本有的、本來就具足的,衪不需要你去修行,也不需要你去改變衪,祂本來就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所以自性清淨。之所以要修行,乃是要改變如來藏體內所含藏的七轉識染汙的種子,使得七轉識種子清淨,乃至究竟清淨。由於斷除了煩惱障現行、習氣種子隨眠與所知障的無始無明隨眠,使得如來藏的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完全斷除,如來藏改名為佛地的無垢識。由此可知,因地的如來藏與果地的無垢識本體都是清淨的,沒有不清淨的。這也是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只改其名,不改其體」的道理。
然而,這樣甚深微妙的道理,卻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二乘人急著想入涅槃,不像菩薩能夠廣度眾生,所以,佛在初轉法輪隱說真心為無餘涅槃的本際、我、如、識……等名,僅告訴二乘人如何斷我見、我執、我所執而已;待弟子們能夠實證二乘菩提,對佛產生信心,佛才為迴小向大的二乘人講述如來藏種種體性。所以,佛在二轉法輪、三轉法輪講述如來藏種種名,譬如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無住心、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名。所以說,這些甚深微妙的如來藏法是佛專門為菩薩而說,不是為二乘人說,所以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二乘人無法了知,更何況是凡夫所能知。也難怪有愚癡無知的凡夫,竟敢誹謗如來藏是緣起性空、是生滅法,完全置自身於危險而不顧,真是大膽啊!
眼見佛性乃是狹義的佛性,是如來藏的見分,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十住菩薩用父母所生肉眼可以看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成就如幻觀而轉入初行位中。這有經典為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佛言:「迦葉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大般涅槃經》卷八)
解釋如下:【迦葉菩薩向佛稟白:「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可了知,為什麼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世尊答言:「迦葉善男子!就好像二乘人,如果他未修得神通,不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因為隨順契經所說,相信我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所以才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佛性。」】由經文開示可知,如果佛弟子們能夠具足三資糧,也就是定力、慧力、福德具足,透過看話頭的功夫,一念相應慧,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運作,而在六塵境界分明顯現,迥異成佛之性的佛性;因為成佛之性是沒有境界的法,而眼見佛性是有境界的法,兩者體性完全不同。然而,卻有人不顧經文開示,故意扭曲說「肉眼不能見佛性」,真是愚癡啊!
又另一部經典也開示,十住菩薩可以眼見佛性。經文如下: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雖有青黃赤白之異、長短質像,盲者不見;雖復不見,亦不得言無青黃赤白、長短質像。何以故?盲雖不見,有目見故。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不能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如來所見,如晝見色。」】(《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
解釋如下:【佛說:「善男子啊!譬如色法可以顯示它本有的青黃赤白之顯色,也可以顯示它本有的長短方圓之形色,可是瞎眼人他是無法看見色法的顯色及形色;雖然看不見,卻不能說色法本身沒有顯色及形色;如果眼睛正常的人,他還是可以看得到啊!眼見佛性的道理也是這樣子,一切眾生因為沒有三資糧來莊嚴,所以無法眼見佛性;如果具足了三資糧,十住的菩薩可以看見佛性少分,如來則是具足眼見佛性所有功德,所以清楚分明眼見佛性。十住菩薩所見的佛性,就好像夜間裡看見物質一樣,不是很清楚;如來則是具足眼見佛性所有的功德,就好像是白天看見物質一樣,非常清楚。」】由佛的開示可知:十住菩薩可以用肉眼見佛性,只是少分見,不是那麼清楚分明;佛則具足眼見佛性所有功德,所以眼見佛性非常清楚分明。
綜合上面所說,歸納如下:十住菩薩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親眼看見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而運作,而在六塵境界上分明顯示出來的佛性;這個眼見佛性的佛性,迥異成佛之性的佛性,兩者是不同的法;成佛之性的佛性,是沒有境界的法,眼見佛性的佛性是有境界的法。
說到這裡,或許有些菩薩們會覺得很奇怪:禪宗祖師所謂的明心見性,不都是指明心嗎?不都是指佛性嗎?為什麼這裡會多出一個眼見佛性的佛性,而與明心的成佛之性完全不同?因為這樣的緣故,有必要加以解釋,讓大家能夠瞭解禪宗祖師所說的佛性,到底在談什麼。
在禪宗典籍記載中,共有一千七百多則公案,裡面有證悟的祖師的公案被記載下來,也有錯悟的祖師、沒有證悟的祖師的公案被魚目混珠記載下來。因此,能夠證悟的祖師本來就不多,本來就是少數人,不是多數人;加上有些證悟的祖師慈悲心特別重,不畏隔陰之迷,願意繼續留在娑婆世界,一世又一世投胎來度化眾生;所以,扣除這些祖師重複計算的緣故,證悟的祖師更是少之又少。然而,這些證悟的祖師所記載的公案,絕大部分是在講明心,是在講見自己成佛之性的佛性,不是在講述肉眼見佛性的佛性。會有這樣的現象存在,主要原因是眼見佛性在明心之上,所以在禪宗典籍裡,能夠眼見佛性的人並不多,不到一打人。因此,能夠眼見佛性當然比明心困難了很多,而且眼見佛性所需要的福德,至少是明心的十倍以上。因為這樣的緣故,明心的人比見性的人多了很多,所以明心見性就成為禪宗祖師證悟明心的代名詞。也就是說,明心見性就是明自本心,見自己成佛之性的佛性,而不是肉眼見佛性的佛性。
然而,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有人分不清楚真善知識所說的佛性,到底是成佛之性還是眼見佛性,就隨便誹謗真善知識說法,說真善知識不如法;乃至更有下者,不僅自已沒有正知見,而且被人誤導後以錯誤的法來誹謗真善知識說法,那不是有智慧的人應該有的心行。譬如,真善知識說「成佛之性是沒有境界的法」,可是有人卻將意識的自性,也就是見聞覺知性有境界的法,說是成佛之性,誣賴真善知識說法錯了。又譬如,真善知識說:「眼見佛性的佛性,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有人卻故意斷章取義、斷句取義,說佛性就是見聞覺知性。像這樣用斷章取義的方式,不舉全部法義,只取自己所需的部分,卻來誹謗真善知識不如法,真是愚癡啊!因此,學佛人在修學佛法過程中,千萬要分辨真善知識所說的佛性到底是哪一種:是成佛之性呢,還是眼見佛性?以免分不清楚而誹謗真善知識說法,成就誹謗賢聖的大惡業,那可是一件很冤枉的事。
又,見性的層次有四種:凡夫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諸佛隨順佛性。
凡夫隨順佛性,是指凡夫對眼見佛性加以臆想及感覺,常將見聞覺知性當作是佛性,因此一定會墮入妄知妄覺中。譬如,有人主張「佛性就是知覺之性」,你就知道他一定是凡夫,不是菩薩。為什麼?因為不相信真善知識的開示,「佛性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也不相信佛在《大般涅槃經》開示,「十住菩薩可以肉眼見佛性」。由於不能了知眼見佛性的真實道理,只能臆想及感覺,常將六識的自性,也就是見聞覺知性當作佛性,成為自性見外道而不知。
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乃是未入地的菩薩找到如來藏的作用,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運作,而在六塵境界分明顯現;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是菩薩用父母所生肉眼,眼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而成就如幻觀。然而,未入地菩薩眼見佛性一定要有定力、慧力、福德來莊嚴。定力的部分,要有看住話頭的功夫,而不是看住話尾的功夫;不僅能夠看住話頭,而且還要將話頭看得清楚,未來才有機會見性;如果定力不好,就算能夠見性,也是看得模糊,沒有功德受用。慧力的部分,要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運作,而在六塵境界分明顯現等。福德的部分,至少要有明心十倍以上的福德,這樣福德不容易累積,所以學人想要累積自己眼見佛性的福德,唯有在正法團體才能成辦,未來才有機會眼見佛性。
這裡有兩個方法可以很迅速地累積自己福德,提供給各位菩薩參考:一者,要在正法團體培植福德,不論是在台前或幕後,不論是出錢或出力;二者,要不斷地摧邪顯正,不斷地救護眾生,乃至甘冒生命危險而不顧,讓眾生瞭解正法與相似佛法的差異,導正眾生的邪見,而遠離惡知識誤導。能夠這樣無怨無悔地付出,就能迅速累積自己的福德,未來可以眼見佛性,而成就未入地菩薩的隨順佛性。
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有三種。第一種,明心直往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於三賢位中已明心,不修禪定、五神通,但跟隨真善知識修學百法明門等一切種智,於初地才見性,所以無法發起輪寶及莊嚴報身,不能面見百佛、供養百佛以及親受唯識學的微妙理。第二種,明心見性直往之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未入地前已明心見性,跟隨真善知識修學百法明門等一切種智,於初地滿心蒙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能到十方百佛世界,面見百佛、供養百佛,以及聽受唯識學的微妙理。第三種,二乘俱解脫無學迴心之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有兩點說明:第一點,乃是菩薩依據《華嚴經、十地經》所說的成佛之道修行,於三地前未修四禪八定、五神通,於三地快滿心才修學,成為俱解脫阿羅漢,而能發起莊嚴報身及輪寶,能到十方佛世介面見諸佛,以及聽受唯識學的微妙理;第二點,二乘俱解脫無學迴小向大,明心見性後於初地前修五神通、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入初地,於初地領受百法明門,後得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發起莊嚴報身及輪寶,能到十方佛世介面見諸佛,以及聽受唯識學的微妙理。
然而,不論是凡夫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或者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裡面有種種差別與實際的例子,都詳細記載於
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3頁到43頁。這些差別與實際說明,都是
平實導師說法度眾二十幾年來親身經歷的例子,可以作為學人在眼見佛性前參考用,學人可以依此熏習,未來就有眼見佛性的機會。然而,這些並不是三言兩語於短時間可以一語道盡的,又限於時間不夠,只好請諸位菩薩詳細閱讀
平實導師所說的三種隨順佛性的種種例子,在此不多說了。
諸佛隨順佛性也就是十方如來隨順佛性,是指十方如來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於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佛地的無垢識的八識心王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所以每一個識、每一個心所有法都能獨立運作,隨緣赴感靡不周,利益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無有窮盡,這就是十方如來隨順佛性。這樣的佛性,等覺菩薩也無法了知,唯有諸佛才能了知的境界。
又,宗通可分為五種:真實義通,離二邊通,得通,不思議通,意通。所謂的真實義通,就是菩薩找到如來藏,不僅可以現前觀察祂的真如性分明顯現,而且發起了般若的總相智,對於佛菩薩所開示的如來藏正理,不論是中觀與種智,漸漸能夠如實了知與通達,名為真實義通。所謂的離二邊通,是菩薩找到如來藏以後,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本來就離兩邊、本來就中道,不僅有「八不中道」義,而且還有無量「不」的中道義,因此能通達別相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所謂的得通,乃是菩薩找到如來藏以後,有了法身德,以及找到如來藏發起的總相智的般若德;由於菩薩有了法身德,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分明顯現;以及有了般若德,依此可以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因此,菩薩未悟之前,沒有法身德、般若德,如今悟了,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德;本來沒有,如今得到,名為得通。所謂的不思議通,乃是菩薩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德,這二德不共二乘,就算二乘人窮盡禪定、神通與智慧,也是無法了知菩薩的智慧境界;既然二乘人無法了知,更何況是凡夫所能了知,因此菩薩的智慧境界,對於二乘人及凡夫而言,真是不可思議啊,名為不(可)思議通。所謂的意通,由於明心的菩薩有了法身德、般若德,唯有同樣的明心菩薩才能了知,因此明心的菩薩能夠隱覆密義地討論如來藏種種體性,都能心領神會,這不是二乘人窮盡心力、側耳傾聽所能了知,這就是意通。
從上面宗通之五通內容來看,它們是有次第的,也互相含攝的。因此,只要稍微思惟裡面的內涵及次第,以及站在如來藏前後左右的立場來考量,就可以了知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可以銘記不忘了。為什麼?因為有了勝解的緣故,也就是對這五通有了殊勝瞭解,可以成就念心所而銘記不忘。由於學佛人對眾多佛法名相內容無法深入瞭解,常常要死背,當時雖然記得了,可是時間久了還是會忘記;因此,後學建議大家去思惟這些佛法名相的內容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不僅可以成就勝解,而且還可以成就念心所,時間再久也不會忘失。
講到這裡,時間也快到了。因此作個總結:所謂的見性有兩種,一者,非見性的宗通,就是明心的宗通,是指成佛之性的佛性;二者,見性宗通,是指眼見佛性的佛性。這兩種佛性的內容與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沒有境界的法,後者是有境界的法。十住菩薩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見佛性,是少分見,不是多分見。又見性有四種:凡夫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以及十方如來隨順佛性。又宗通可分為五種:真實義通、離二邊通、得通、不思議通、意通。只要思惟這五種內涵及前後左右的相互關係,就有了殊勝瞭解,就可以銘記不忘了。
說到這裡,時間到了,就此結束。下一集將進行第三節「說通概說上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90-a05_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