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9集 宗通概說(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要遠離惡知識,以免與惡知識成就共業,而障礙自己佛菩提道及解脫道修行;第二個重點是要親近真善知識,以及接受真善知識教導,跟隨真善知識修學正法,並在真善知識教導下,未來才有可能證悟,未來才有可能發起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乃至盡三大無量數劫後,圓滿上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樣的成佛之道才是真正釋迦世尊所說的成佛之道啊!
接下來繼續談的是「宗通概說下集」。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4頁倒數第5行。書上是這麼寫著:「見性者有二,一非見性宗通,一為見性宗通。」
所謂非見性宗通,是指明心的宗通,也就是見成佛之性的佛性;見性宗通指的是肉眼見佛性,也就是眼見佛性的佛性。雖然這兩者都簡稱為佛性,但是這兩種佛性的內涵與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成佛之性是指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藏,是這個如來藏的運作而顯現衪的如來藏性;這個如來藏性是本有的、本來就具足的,衪不需要你去修行,也不需要你去改變衪,祂本來就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所以自性清淨。之所以要修行,乃是要改變如來藏體內所含藏的七轉識染汙的種子,使得七轉識種子清淨,乃至究竟清淨。由於斷除了煩惱障現行、習氣種子隨眠與所知障的無始無明隨眠,使得如來藏的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完全斷除,如來藏改名為佛地的無垢識。由此可知,因地的如來藏與果地的無垢識本體都是清淨的,沒有不清淨的。這也是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只改其名,不改其體」的道理。
然而,這樣甚深微妙的道理,卻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二乘人急著想入涅槃,不像菩薩能夠廣度眾生,所以,佛在初轉法輪隱說真心為無餘涅槃的本際、我、如、識……等名,僅告訴二乘人如何斷我見、我執、我所執而已;待弟子們能夠實證二乘菩提,對佛產生信心,佛才為迴小向大的二乘人講述如來藏種種體性。所以,佛在二轉法輪、三轉法輪講述如來藏種種名,譬如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無住心、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名。所以說,這些甚深微妙的如來藏法是佛專門為菩薩而說,不是為二乘人說,所以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二乘人無法了知,更何況是凡夫所能知。也難怪有愚癡無知的凡夫,竟敢誹謗如來藏是緣起性空、是生滅法,完全置自身於危險而不顧,真是大膽啊!
眼見佛性乃是狹義的佛性,是如來藏的見分,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十住菩薩用父母所生肉眼可以看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成就如幻觀而轉入初行位中。這有經典為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佛言:「迦葉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大般涅槃經》卷八)
解釋如下:【迦葉菩薩向佛稟白:「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可了知,為什麼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世尊答言:「迦葉善男子!就好像二乘人,如果他未修得神通,不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因為隨順契經所說,相信我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所以才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佛性。」】由經文開示可知,如果佛弟子們能夠具足三資糧,也就是定力、慧力、福德具足,透過看話頭的功夫,一念相應慧,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運作,而在六塵境界分明顯現,迥異成佛之性的佛性;因為成佛之性是沒有境界的法,而眼見佛性是有境界的法,兩者體性完全不同。然而,卻有人不顧經文開示,故意扭曲說「肉眼不能見佛性」,真是愚癡啊!
又另一部經典也開示,十住菩薩可以眼見佛性。經文如下: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雖有青黃赤白之異、長短質像,盲者不見;雖復不見,亦不得言無青黃赤白、長短質像。何以故?盲雖不見,有目見故。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不能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如來所見,如晝見色。」】(《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
解釋如下:【佛說:「善男子啊!譬如色法可以顯示它本有的青黃赤白之顯色,也可以顯示它本有的長短方圓之形色,可是瞎眼人他是無法看見色法的顯色及形色;雖然看不見,卻不能說色法本身沒有顯色及形色;如果眼睛正常的人,他還是可以看得到啊!眼見佛性的道理也是這樣子,一切眾生因為沒有三資糧來莊嚴,所以無法眼見佛性;如果具足了三資糧,十住的菩薩可以看見佛性少分,如來則是具足眼見佛性所有功德,所以清楚分明眼見佛性。十住菩薩所見的佛性,就好像夜間裡看見物質一樣,不是很清楚;如來則是具足眼見佛性所有的功德,就好像是白天看見物質一樣,非常清楚。」】由佛的開示可知:十住菩薩可以用肉眼見佛性,只是少分見,不是那麼清楚分明;佛則具足眼見佛性所有功德,所以眼見佛性非常清楚分明。
綜合上面所說,歸納如下:十住菩薩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親眼看見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而運作,而在六塵境界上分明顯示出來的佛性;這個眼見佛性的佛性,迥異成佛之性的佛性,兩者是不同的法;成佛之性的佛性,是沒有境界的法,眼見佛性的佛性是有境界的法。
說到這裡,或許有些菩薩們會覺得很奇怪:禪宗祖師所謂的明心見性,不都是指明心嗎?不都是指佛性嗎?為什麼這裡會多出一個眼見佛性的佛性,而與明心的成佛之性完全不同?因為這樣的緣故,有必要加以解釋,讓大家能夠瞭解禪宗祖師所說的佛性,到底在談什麼。
在禪宗典籍記載中,共有一千七百多則公案,裡面有證悟的祖師的公案被記載下來,也有錯悟的祖師、沒有證悟的祖師的公案被魚目混珠記載下來。因此,能夠證悟的祖師本來就不多,本來就是少數人,不是多數人;加上有些證悟的祖師慈悲心特別重,不畏隔陰之迷,願意繼續留在娑婆世界,一世又一世投胎來度化眾生;所以,扣除這些祖師重複計算的緣故,證悟的祖師更是少之又少。然而,這些證悟的祖師所記載的公案,絕大部分是在講明心,是在講見自己成佛之性的佛性,不是在講述肉眼見佛性的佛性。會有這樣的現象存在,主要原因是眼見佛性在明心之上,所以在禪宗典籍裡,能夠眼見佛性的人並不多,不到一打人。因此,能夠眼見佛性當然比明心困難了很多,而且眼見佛性所需要的福德,至少是明心的十倍以上。因為這樣的緣故,明心的人比見性的人多了很多,所以明心見性就成為禪宗祖師證悟明心的代名詞。也就是說,明心見性就是明自本心,見自己成佛之性的佛性,而不是肉眼見佛性的佛性。
然而,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有人分不清楚真善知識所說的佛性,到底是成佛之性還是眼見佛性,就隨便誹謗真善知識說法,說真善知識不如法;乃至更有下者,不僅自已沒有正知見,而且被人誤導後以錯誤的法來誹謗真善知識說法,那不是有智慧的人應該有的心行。譬如,真善知識說「成佛之性是沒有境界的法」,可是有人卻將意識的自性,也就是見聞覺知性有境界的法,說是成佛之性,誣賴真善知識說法錯了。又譬如,真善知識說:「眼見佛性的佛性,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有人卻故意斷章取義、斷句取義,說佛性就是見聞覺知性。像這樣用斷章取義的方式,不舉全部法義,只取自己所需的部分,卻來誹謗真善知識不如法,真是愚癡啊!因此,學佛人在修學佛法過程中,千萬要分辨真善知識所說的佛性到底是哪一種:是成佛之性呢,還是眼見佛性?以免分不清楚而誹謗真善知識說法,成就誹謗賢聖的大惡業,那可是一件很冤枉的事。
又,見性的層次有四種:凡夫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諸佛隨順佛性。
凡夫隨順佛性,是指凡夫對眼見佛性加以臆想及感覺,常將見聞覺知性當作是佛性,因此一定會墮入妄知妄覺中。譬如,有人主張「佛性就是知覺之性」,你就知道他一定是凡夫,不是菩薩。為什麼?因為不相信真善知識的開示,「佛性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也不相信佛在《大般涅槃經》開示,「十住菩薩可以肉眼見佛性」。由於不能了知眼見佛性的真實道理,只能臆想及感覺,常將六識的自性,也就是見聞覺知性當作佛性,成為自性見外道而不知。
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乃是未入地的菩薩找到如來藏的作用,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運作,而在六塵境界分明顯現;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是菩薩用父母所生肉眼,眼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而成就如幻觀。然而,未入地菩薩眼見佛性一定要有定力、慧力、福德來莊嚴。定力的部分,要有看住話頭的功夫,而不是看住話尾的功夫;不僅能夠看住話頭,而且還要將話頭看得清楚,未來才有機會見性;如果定力不好,就算能夠見性,也是看得模糊,沒有功德受用。慧力的部分,要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運作,而在六塵境界分明顯現等。福德的部分,至少要有明心十倍以上的福德,這樣福德不容易累積,所以學人想要累積自己眼見佛性的福德,唯有在正法團體才能成辦,未來才有機會眼見佛性。
這裡有兩個方法可以很迅速地累積自己福德,提供給各位菩薩參考:一者,要在正法團體培植福德,不論是在台前或幕後,不論是出錢或出力;二者,要不斷地摧邪顯正,不斷地救護眾生,乃至甘冒生命危險而不顧,讓眾生瞭解正法與相似佛法的差異,導正眾生的邪見,而遠離惡知識誤導。能夠這樣無怨無悔地付出,就能迅速累積自己的福德,未來可以眼見佛性,而成就未入地菩薩的隨順佛性。
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有三種。第一種,明心直往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於三賢位中已明心,不修禪定、五神通,但跟隨真善知識修學百法明門等一切種智,於初地才見性,所以無法發起輪寶及莊嚴報身,不能面見百佛、供養百佛以及親受唯識學的微妙理。第二種,明心見性直往之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未入地前已明心見性,跟隨真善知識修學百法明門等一切種智,於初地滿心蒙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能到十方百佛世界,面見百佛、供養百佛,以及聽受唯識學的微妙理。第三種,二乘俱解脫無學迴心之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有兩點說明:第一點,乃是菩薩依據《華嚴經、十地經》所說的成佛之道修行,於三地前未修四禪八定、五神通,於三地快滿心才修學,成為俱解脫阿羅漢,而能發起莊嚴報身及輪寶,能到十方佛世介面見諸佛,以及聽受唯識學的微妙理;第二點,二乘俱解脫無學迴小向大,明心見性後於初地前修五神通、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入初地,於初地領受百法明門,後得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發起莊嚴報身及輪寶,能到十方佛世介面見諸佛,以及聽受唯識學的微妙理。
然而,不論是凡夫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或者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裡面有種種差別與實際的例子,都詳細記載於 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3頁到43頁。這些差別與實際說明,都是 平實導師說法度眾二十幾年來親身經歷的例子,可以作為學人在眼見佛性前參考用,學人可以依此熏習,未來就有眼見佛性的機會。然而,這些並不是三言兩語於短時間可以一語道盡的,又限於時間不夠,只好請諸位菩薩詳細閱讀 平實導師所說的三種隨順佛性的種種例子,在此不多說了。
諸佛隨順佛性也就是十方如來隨順佛性,是指十方如來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於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佛地的無垢識的八識心王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所以每一個識、每一個心所有法都能獨立運作,隨緣赴感靡不周,利益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無有窮盡,這就是十方如來隨順佛性。這樣的佛性,等覺菩薩也無法了知,唯有諸佛才能了知的境界。
又,宗通可分為五種:真實義通,離二邊通,得通,不思議通,意通。所謂的真實義通,就是菩薩找到如來藏,不僅可以現前觀察祂的真如性分明顯現,而且發起了般若的總相智,對於佛菩薩所開示的如來藏正理,不論是中觀與種智,漸漸能夠如實了知與通達,名為真實義通。所謂的離二邊通,是菩薩找到如來藏以後,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本來就離兩邊、本來就中道,不僅有「八不中道」義,而且還有無量「不」的中道義,因此能通達別相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所謂的得通,乃是菩薩找到如來藏以後,有了法身德,以及找到如來藏發起的總相智的般若德;由於菩薩有了法身德,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分明顯現;以及有了般若德,依此可以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因此,菩薩未悟之前,沒有法身德、般若德,如今悟了,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德;本來沒有,如今得到,名為得通。所謂的不思議通,乃是菩薩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德,這二德不共二乘,就算二乘人窮盡禪定、神通與智慧,也是無法了知菩薩的智慧境界;既然二乘人無法了知,更何況是凡夫所能了知,因此菩薩的智慧境界,對於二乘人及凡夫而言,真是不可思議啊,名為不(可)思議通。所謂的意通,由於明心的菩薩有了法身德、般若德,唯有同樣的明心菩薩才能了知,因此明心的菩薩能夠隱覆密義地討論如來藏種種體性,都能心領神會,這不是二乘人窮盡心力、側耳傾聽所能了知,這就是意通。
從上面宗通之五通內容來看,它們是有次第的,也互相含攝的。因此,只要稍微思惟裡面的內涵及次第,以及站在如來藏前後左右的立場來考量,就可以了知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可以銘記不忘了。為什麼?因為有了勝解的緣故,也就是對這五通有了殊勝瞭解,可以成就念心所而銘記不忘。由於學佛人對眾多佛法名相內容無法深入瞭解,常常要死背,當時雖然記得了,可是時間久了還是會忘記;因此,後學建議大家去思惟這些佛法名相的內容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不僅可以成就勝解,而且還可以成就念心所,時間再久也不會忘失。
講到這裡,時間也快到了。因此作個總結:所謂的見性有兩種,一者,非見性的宗通,就是明心的宗通,是指成佛之性的佛性;二者,見性宗通,是指眼見佛性的佛性。這兩種佛性的內容與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沒有境界的法,後者是有境界的法。十住菩薩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見佛性,是少分見,不是多分見。又見性有四種:凡夫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以及十方如來隨順佛性。又宗通可分為五種:真實義通、離二邊通、得通、不思議通、意通。只要思惟這五種內涵及前後左右的相互關係,就有了殊勝瞭解,就可以銘記不忘了。
說到這裡,時間到了,就此結束。下一集將進行第三節「說通概說上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90-a05_009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8集 宗通概說(中)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宗通就是明心見性的法,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由於菩薩明心找到如來藏後,不僅不落兩邊、處於中道中,而且了知如來藏有無量「不」的中道性。這是菩薩明心後發起般若智慧所能了知的境界,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為什麼?因為二乘人沒有親證如來藏,無法現前觀察如來藏分明顯現,所以沒有法身德,也沒有親證法身而發起般若智慧的般若德,所以這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
接下來繼續談「宗通概說中集」,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2頁第2行。書上是這麼寫的:
【此謂佛門學人悟得如來藏後,不遇惡知識攝受;或雖遇惡知識攝受、否定其所悟如來藏,但有諸佛、菩薩、善知識攝受,為其巧設方便,多方開解,使其驗證所悟如來藏之真實無訛,證明其所悟如來藏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斷不常、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有非無之體性,般若現在前,親自觀見中道實相,入第七住常住不退。】
這也就是說,真善知識真的很重要!他可以讓你在佛菩提道上以及解脫道上,能夠很正確而且很迅速地成就。如果明心後沒有真善知識攝受,很容易退失佛菩提。正如經中開示:
【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經中已開示:佛弟子於參禪後,正確的般若觀行現在前,也就是明心了,成為七住菩薩;如果當時沒有真善知識巧設種種方便攝受,以及自己對如來藏無生的體性無法安忍與接受,於一劫乃至十劫當中,還是會退失佛菩提;並於退失後轉入種種外道中,於一劫乃至十劫起了大邪見,以及造下五逆十惡等大惡業,未來要受無量苦。由此可知,在修學佛法中能遇到真善知識,以及接受真善知識的教導及攝受,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遇到真善知識,以及接受真善知識的教導及攝受,想要成就佛菩提道就會變得很困難而且遙遙無期;有了真善知識的教導及攝受,在佛菩提道中就能夠很迅速地成就。這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也就是這個道理啊!
然而有真善知識,必定有假善知識,亦名惡知識。這樣的惡知識在末法時代很容易遇到。譬如有人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他不僅以地上菩薩自居,而且還暗示自己就是宇宙大覺者,也就是暗示自己是佛陀,而接受信徒禮拜;這樣的人就是惡知識,不僅大妄語,而且還誤導眾生,已成為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又譬如有人主張「斷際靈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主張,前一剎那過去了,後一剎那還沒有生起之間,能夠在這兩個非常短暫剎那之間,保持了了常知而不分別的心,那就是真心。可是他卻不知道,前一剎那過去了,後一剎那也會跟著生起及過去,不是不會過去,所以祂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更何況對境已經清楚知道了,分別已經完成了,怎麼說是不分別呢?像這樣前後語顛倒的人,就是惡知識!他讓您走上「常見外道」,與佛道越走越遠了。又譬如有人主張:「大乘佛法的興起,絕不是單純問題,也不是少數人的事,是佛教發展中的共同傾向,主要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他的意思很清楚告訴我們,那就是大乘非佛說,他認為大乘法不是由佛親口宣說的,而是佛弟子為了緬懷世尊,由佛弟子長期結集出來的。由於誹謗大乘法非佛說,成為破佛正法非常嚴重的人,這樣的人也是惡知識,應該要遠離。
又譬如有坦特羅佛教行者主張:「佛父佛母要雙運。」所謂「佛父」就是勇父,也就是在修雙身法時很勇猛的男人;所謂「佛母」就是明妃,是與勇父修雙身法的女人。「佛父」不僅要與一位「佛母」性交,而且還要與九位「佛母」雜交,所以他們所謂的「雙運」,就是「佛父」「佛母」兩人抱在一起性交、雜交。此外,還美其名「佛父與佛母於等至位大貪溶化為弟子灌頂」,也就是說「佛父」在性高潮等至位時射精名為「大貪溶化」,其中「佛父」射精所流下的精液稱之為「白菩提」,與「佛母」所流下的女血稱之為「紅菩提」,兩者相混合稱之為「甘露」;再由上師賜給修密灌的弟子吃,名為「灌頂」。試問:這樣男女邪淫,合乎人間倫常嗎?這樣的男女邪淫,合乎釋迦世尊的戒律嗎?這樣的甘露您敢吃嗎?這樣的灌頂如法嗎?由此可知,淫穢的「坦特羅佛教」(又名譚崔)的行為舉止,真是乖張到極點,已經到了非常離譜的地步了。
原來,坦特羅佛教是印度婆羅門教的性力派,將男女雙身行淫的方法與技巧,也就是男女的房中術,用佛法名相加以包裝,混入佛門來,高稱是佛法的一支,本質根本不是佛法!他們主張「無上瑜伽」可以「即身成佛」。原來無上瑜伽就是與女信徒性交,即身成佛就是男女抱在一起的假佛啦!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被這些惡知識矇騙,而大量捐輸錢財、失身,乃至大妄語,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苦;受報後從地獄回到人間,因為淫貪的習氣種子隨眠未除,淫貪的習氣仍然很重,所謂的「佛父」恐怕免不了要去當午夜牛郎,所謂背著丈夫與「佛父」修雙身法的女人,也就是「佛母」,恐怕免不了要去綠燈戶當妓女。真是悲哀啊!所以說,惡知識真的害人不淺!有智慧的佛弟子們,應該遠離惡知識,以免與惡知識成就共業,未來要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
如果菩薩明心了,自己對如來藏本來無生的體性能夠安忍及接受,以及接受善知識的攝受,名為七住不退的菩薩。然而不退的法相有多種,它可分為: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
信不退,是指菩薩於十信位,始從初信開始對佛開示有了信心,乃至於十信位完全具足信心,因此能夠圓滿十信位而轉入初住,開始進修菩薩六度萬行的第一度佈施。所以,信不退菩薩是指,從初信位開始的菩薩,一直到十信位滿心為止。
位不退,是指初住位的菩薩開始佈施,二住位持戒……乃至六住修般若,於六度圓滿轉入七住,因為有真善知識教導參禪正知見,努力培植參禪所需具備的定力,以及在正法團體所培植的福德,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使得般若正觀現在前,也就是明心破參了;並且在諸佛菩薩、善知識攝受下不退,圓滿七住轉入八住……因此,位不退菩薩是指,從初住位開始,並於七住明心,以真見道位的般若智慧為基礎修相見道別相智,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成就如夢觀轉入初地為止。
行不退,是指從初地菩薩開始,不斷地說法度眾,不斷地摧邪顯正,使得眾生能夠分辨正與邪。然而五濁惡世的眾生劣根性重,對於地上菩薩所說的聞所未聞法不僅不信、懷疑,反而興起排斥與誹謗,誹謗真善知識為邪魔外道,誹謗真善知識聞所未聞法為外道法,使得真善知識可能在一秒鐘、兩秒鐘乃至多秒鐘心灰意懶,不想再度眾;由於地上菩薩心行有退,故名行退的菩薩。然而這位地上菩薩會加以思惟,雖然眾生惡劣不堪,如果不說法度眾,永遠無法用正法攝受眾生;若無法用正法攝受眾生,無法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因此想了又想,最後還是興起繼續度眾生的心行,不畏艱難,不畏被眾生誹謗,冒著生命危險而在所不惜,繼續說法度眾,繼續摧邪顯正,一直到七地滿心為止,成就如乾闥婆城現觀,轉入八地為止。因此,行不退菩薩是指,從初地菩薩開始,一直到七地滿心為止。
念不退,是指從八地菩薩開始,不斷地說法度眾,不斷地摧邪顯正,然而在說法度眾過程,仍然有可能興起不再度眾生的念頭。這樣微細的念頭很短,可能是一剎那、兩個剎那就觀照到了,也可能是念頭一起來就觀照到了,而不讓它繼續流注。但是,有這樣的念頭出現仍然是有退,不是不退,一直到等覺菩薩為止才能念不退。所以,念不退菩薩是指,從八地開始,一直到等覺菩薩為止。
究竟不退,是指從妙覺菩薩上升天上開始,在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所以,究竟不退是指從妙覺菩薩開始,一直到成佛為止。
然而,對未悟的菩薩而言,真善知識所說的法本來就不容易相信,因為那是聞所未聞法,迥異諸方大師、大居士所說。因此,能夠跟隨真善知識修學的人本來就是少數,不是多數人,更何況能夠親近真善知識及接受真善知識教導而悟入佛菩提,更是少數人。所以,能夠明心見性的菩薩,套現在用語:那是「稀有動物」啊!
可是,菩薩一念相應慧明心,會發現如來藏的體性與一般眾生所認知的體性完全不同: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不在六塵分別,與眾生所認知的心有見聞覺知、在六塵分別的體性大不相同。這時候就要看明心的菩薩是否能夠安忍及接受如來藏本來無生的體性了。如果菩薩無法安忍及接受,當然就沒有法智忍,更不用說後來能夠發起法智了;如果菩薩能夠安忍及接受,有了法智忍,法智隨後就出現了。
當菩薩有了法智忍與法智以後,以此智慧去觀察別別有情的真心運作,是不是跟自己的真心一樣——祂離見聞覺知,不在六塵分別——能這樣詳細觀察之後,對這樣的事實能不能安忍,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安忍、接受,就沒有類智忍,更不用說會有後來類智出現了;如果菩薩能夠安忍及接受,有了類智忍,類智隨後就出現了。
由於菩薩透過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之意識心,對如來藏作了微妙的觀察而發起的智慧,名為「妙觀察智」,可以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真心運作。同樣的道理,第七識依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去觀察真心體性,都是離見聞覺知,不在六塵分別,大家都平等平等同一體性,沒有差別,因此發起了「平等性智」。由於七住菩薩有了下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不僅可以現前觀察自己的真心分明顯現,而且也可以觀察別別有情真心分明顯現,所以古人有一首偈說得非常好:「頭角混泥塵,分明露此身,綠楊芳草岸,何處不稱尊。」(《人天眼目》卷三)解釋如下:僅管他的頭沾滿了泥土,他的角沾滿了灰塵,看起來非常骯髒不堪及污穢,可是祂還是分明顯示祂的真如性,為明心的菩薩所瞧見;不管祂是在綠色的楊柳樹下,或者是在芬芳的草地上,或者是在岸邊,祂都是那麼唯我獨尊,哪裡不稱尊呢?由此可知,當菩薩明心後,有了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能夠觀察自己及別別有情真心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因此圓滿七住位成為位不退菩薩,得以轉入八住修行。
當菩薩有了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也不過剛剛發起而已,並未圓滿具足;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為止,才圓滿具足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轉入初地以後,發起了中品的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也才剛剛發起而已,並未究竟;一直到七地滿心為止,才圓滿具足中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當轉入八地以後,才剛剛發起上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仍未究竟;一直到最後身菩薩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才究竟圓滿,以及第八識有了大圓鏡智;等到最後身菩薩夜睹明星眼見佛性了,前五識所攝的成所作智現前了,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由此可知,菩薩七住明心後,第六識、第七識有了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一直要到佛地才究竟圓滿上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第八識有了大圓鏡智,前五識所攝的成所作智,一直到最後身菩薩眼見佛性後才出現,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就是古時候祖師所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位圓」的道理,這也是唯識學所說的「轉識成智」,亦即消除第六識、第七識對三界諸法之執藏與錯誤分別,而成就真實的智慧。能夠如此淨化及轉化如來藏種子,進而斷盡二障所應證的各種法門,而成就一切種智的過程,才是世尊所說的成佛之道。
可是坦特羅佛教行者卻主張:「在淫欲過程中成就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即身成佛,就是成佛之道。」這樣的說法與釋迦世尊所說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要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才能成佛的說法完全顛倒。譬如有一位名滿國際的坦特羅佛教行者,在他的書上公開這樣寫著:「在無上瑜伽續中,即使是第一步的接受灌頂,都必須在男性和女性佛交抱的面前成辦。五方佛必須有明妃陪伴……此外,密續提到圓滿次第的修行過程中,行者在到達某一個境界時,就要尋找一位異性同修,作為進一步證道的衝力。在這些男女交合的情況中,如果有一方的證悟比較高,就能夠促成雙方同時解脫或證果。」從這位坦特羅佛教(又名譚崔)的行者說法,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兩點:第一點,坦特羅佛教自己已經承認有男女雙修的事實,也難怪坦特羅佛教的佛像有很多是男女抱在一起,譬如他們所謂的「普賢王如來的報身佛」,就是與女人抱在一起;第二點,所謂的「無上瑜伽」就是喇嘛與女信徒性交,也難怪臺灣每年有喇嘛性侵害新聞出現,而且屢見不鮮。像這樣騙臺灣善良的女性的法,乃是行外道法,根本不是佛法!有智慧的佛弟子們,應該將這種欺騙眾生邪淫外道法趕出佛門,不應該讓他們在佛門繼續誤導眾生。
接著這位行者在另外一本書公開這樣寫著:「為了使達到最究竟的目的,所以他必須產生大樂才有辦法,為了能永恆的保持這個大樂,所以他的精液絕對不能漏出,一滴都不能漏出,他有辦法運用這個精液!假使他在行雙身法時,將精液射出來,那他必須要有辦法一滴不漏的收回,否則就違背了梵行,就是犯了大罪。」這分明告訴我們:坦特羅佛教為了達到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即身成佛」,就是不斷地與女信徒性交,並且在性高潮時淫樂遍全身而不泄精,就是坦特羅佛教所謂的「報身佛」了。然而這樣男女性交,淫樂遍全身而不泄精,乃是欲界最重貪,欲界尚且不能出離,還有可能成為究竟佛嗎?用膝蓋想也知道,當然不可能!所以說坦特羅佛教的說法非常荒唐,欺騙眾生已經一千多年了,騙得眾生團團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停止過。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們,應該要遠離坦特羅佛教,以免與佛菩提道越走越遠了。
講到這裡,時間快到了。因此作個總結:佛弟子們在佛菩提路上,一者,要遠離惡知識,以免與惡知識成就共業,而障礙自己佛菩提道修行;二者,要親近及接受真善知識教導及攝受,於因緣成熟時得以破參明心,發起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成為七住菩薩,並於悟後跟隨真善知識修學,圓滿中品、上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圓滿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如此才是真正釋迦世尊所說的成佛之道。
說到這裡時間到了,就此結束。下一集將進行「宗通概說下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91-a05_008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7集 宗通概說(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兩種,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通;然而七住菩薩僅具有少分宗通與說通,眼見佛性的十住菩薩宗通與說通也僅是比明心的七住菩薩多了一點點而已,雖然多了那麼一點點,卻不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十行、十迴向位以及地上菩薩的宗通與說通僅是多分而已,都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唯有佛的宗通與說通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
既然已經說第一義諦通就是宗通與說通兩種,因此將分兩種單元解說:第一個單元是宗通概說,第二單元是說通概說。今天談的是第二節:宗通概說上集。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0頁第1行,書上是這麼寫著:
【宗通有二:明心與見性。明心者,證得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非俱非不俱、非有非無之真實心——如來藏也。由已親證如來藏故,漸生般若慧,親證中道實相觀,非諸錯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臆測其般若慧也。】
書中已經很清楚說明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第二個重點,明心就是證悟如來藏;第三個重點,明心後就會發起龍樹菩薩在《中論》所說的「八不中道」的般若智慧,乃至有無量「不」的般若智慧;第四個重點,菩薩證悟般若的智慧不是錯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了知。以下將針對這四點加以解說。
第一個重點: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為什麼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在前面的單元已經說明了,可能還有菩薩今天才收看,沒有聽到前一個單元講解宗通與說通的真實內涵,因此在這裡做個簡單重複說明,讓沒有聽到的菩薩們很快的了知「為什麼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兩種:宗通乃是為真正修行人而說明心見性的法,如果菩薩能夠親證實相心,未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後,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說通就是菩薩啟發佛法中童蒙,為佛弟子們建立佛法正知見,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作為未來成佛之準備。從上面說明可知: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的法。
所謂明心與見性,表示真的有一個心可明,有一個性可以親眼看見。這個心就是佛所說的真心,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果菩薩具足三資糧,也就是具足定力、慧力與福德,於一念相應慧明心,能夠安忍真心本來無生體性而不退,成為七住滿心菩薩,不僅可以入內門修六度萬行,而可以轉入八住修行;如果證悟了,無法安忍真心無生的體性,不名七住明心的菩薩,名為退分菩薩,只能在外門繼續修六度萬行。見性就是佛所說的佛性,祂是真心的作用。如果菩薩具足三資糧——定力、慧力、福德,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也就是說菩薩七住明心不退了,成為七住滿心菩薩,進入八住、九住,於九住圓滿後轉入十住修行,鍛煉看話頭的功夫,熏習眼見佛性正知見,於定力、慧力、福德圓滿時,可以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不退,成為十住滿心的菩薩,進而轉入初行位修行。眼見佛性的真實內容,將於後面幾集詳細說明,因此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至於說通,就是菩薩明心見性了,發起了般若智慧,依此般若智慧教導眾生,為眾生演說「法」與「次法」,為眾生建立佛法正知見,為未來明心見性做準備,乃至於未來三大無量數劫後,作為成佛之準備。
基於上面所說,做個簡單結論:宗通就是指明心見性的法;說通就是菩薩明心後,用證悟的般若智慧教導學人未來可以證悟。此外,明心成為七住菩薩以及眼見佛性成為十住菩薩,有了極少分的宗通與說通;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有多分的宗通與說通;唯有佛才圓滿具足宗通與說通。
接下來第二個重點:明心就是親證如來藏。為什麼明心就是親證如來藏?如同以往,先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如經中佛的開示:
【眾生悉有如來藏,三寶於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一切眾生本清淨,三世如來同演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
經文解釋如下:【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個真實心,這個真實心叫作如來藏;因為有了如來藏存在,佛法僧三寶在世間出現了;一切有情如果能夠親證本來自性清淨、不分別六塵的如來藏,就能出生般若智慧,也就是有了根本無分別智;以此根本無分別智的總相智,可以進修相見道的別相智以及修道位的道種智,乃至未來成就一切種智的究竟佛,都是因為親證如來藏本體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本性清淨的緣故。因此,眾生在因地的如來藏有種種煩惱纏縛,與果地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究竟清淨的無垢識,其本體都是那麼清淨沒有差異;可是凡夫所見有染、有淨,有差異;一切眾生的如來藏本來就清淨,都是離見聞覺知、不會六塵;因此,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同樣為眾生演說這樣勝妙的法,那就是如來藏法。】
由經文可知:每一位眾生都有一個真實心,這個真實心就是如來藏。菩薩證悟時,當然就是找到如來藏,所以不能外於如來藏而有所謂的證悟;如果外於如來藏而說他已經證悟,表示他悟錯了,已經成就大妄語啦!由以上可知,可以證明:菩薩所證悟的這個心就是如來藏,祂是一切眾生的真實心,也是一切有情的因地心,更是未來佛地的無垢識。
此外,另一部經典也如是開示:「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央掘魔羅經》卷四)經中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每一位眾生都有如來藏,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體內含藏了七轉識的染汙種子,就好像瓶中的燈一樣。因此,菩薩如果能夠證悟明心,找到一切有情的真心,當然就是找到如來藏了。又如果聽聞如來藏法,能夠信受不誹謗,表示已曾供養諸佛,正如《央掘魔羅經》開示:
【若諸眾生曆事諸佛親近供養,乃能得聞如來之藏,信樂聽受不起誹謗。若能如實安慰說者,當知是人即是如來。若諸眾生多背諸佛者,聞如來藏則生誹謗,彼諸眾生自燒種子。】(《央掘魔羅經》卷二)
由經文開示可知:凡是聽聞如來藏法信受而不誹謗,表示他是久學菩薩,已曾供養諸佛;如果不信而誹謗,表示他是新學菩薩,修學佛道才一劫、兩劫而已,未曾供養諸佛,因此不信而誹謗,已為自己種下難以收拾的局面,未來要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由此可知,能夠聽聞如來藏法信受而不誹謗,已曾供養諸佛;如果還能證悟如來藏,當然更是供養無量無數諸佛,這樣的人當然是彌足珍貴,而且是實至名歸的菩薩了!
或許有人會問:「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證悟,為什麼一定要證悟如來藏才算是證悟?」提這個問題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其實是似是而非,不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因為佛開示:每一位眾生都有如來藏,所以佛法僧三寶也就出現了。也就是說,因為以如來藏為中心,才有種種法門的出現;既然有種種法門出現,當然不離八萬四千法門;因此,八萬四千法門都要以如來藏這個佛法殿堂作為依歸,不能離開如來藏而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菩薩當然要證悟如來藏,才能進得了佛法的殿堂;進得了佛法的殿堂,發現它有很多寶藏,猶待你去挖掘、猶待你去啟發而邁向成佛之道。也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門只是一個手段而已,藉由這個手段可以讓你證悟如來藏而進入佛法的殿堂來;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個手段,菩薩所證悟的標的,其實就是真心如來藏。這樣說法才是佛所說的正法,與此顛倒是外道法,根本不是佛法。
既然菩薩能夠證悟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當然不會在虛空。譬如有位名滿國際的坦特羅佛教行者主張:「真心在虛空,能生一切法。」你就知道那不是佛法,這樣的人是「虛空外道」。又譬如有人主張:「所悟的不是如來藏而是意識,因為意識能夠對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能夠對境不分別,但了了常知,祂包括了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或者第七意識、第八意識。」你就知道他的說法非常荒唐,是外道法,與佛所說的完全顛倒,這樣的人是名「常見外道」。又譬如有人主張:「不需要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存在,就能夠出生萬法,而有緣起性空的現象出現。」你就知道那不是佛法,是外道法,這樣的人名為「斷見外道」。
第三個重點:明心後就會發起龍樹菩薩在《中論》所說的「八不中道」的般若智慧,乃至有無量「不」的般若智慧。龍樹菩薩在《中論》這麼開示:【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中論》卷一)
解釋如下:【諸法都是從如來藏出生,所以才不生不滅。為什麼諸法都是從如來藏出生而不生不滅呢?是因為有情投胎後,六根出現了,而這六根都是從如來藏出生;前五根是色法,藉著地水火風和合而有,後一根是意根是心法,無始劫來就與如來藏在一起,猶如難兄難弟一樣。由於如來藏藉著前五根去接觸外五塵,而有了外六入、內六入,由如來藏出生了外六塵、內六塵;這就是唯識學所說:六根、六塵與觸心所三和合的緣故,而由如來藏出生了六識。這六識就是識陰六識——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其中的意識能夠分別諸法,於是眾生所了知的諸法就出現了,為眾生所受用。由此可知,不管諸法它是直接出生的、間接出生的或者輾轉出生的,都是以如來藏為因,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因為諸法不能離開如來藏而有,所以必須攝歸於如來藏才有諸法出現。由於如來藏從來沒有出生過,也沒有消滅時,所以如來藏不生不滅;既然如來藏不生不滅,諸法攝歸於如來藏後,才能不生不滅;所以諸法滅了以後,才能以如來藏為因,藉著種種緣再一次出現,為吾人所受用。既然諸法都是攝歸於如來藏才能不生不滅,同樣的道理,諸法攝歸如來藏才能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因此,龍樹菩薩說:如果能夠了知諸法都是以如來藏為因,藉著種種緣出現,這樣就能夠消除種種言不及義的戲論了。為什麼?因為如來藏是無上法,沒有其他的法能夠超過祂,所以我龍樹菩薩五體投地向佛禮拜,讚歎佛說第一義諦如來藏法。】
由此可知,龍樹菩薩是以第一義諦之如來藏法為中心,而說諸法之所由來都是以如來藏為因、藉著種種緣而出現,所以諸法才能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雖然《中論》沒有特別指明「如來藏」這三個字,但是從龍樹菩薩字裡行間裡,可以看出都是指向第一義諦的了義法,也就是佛所說的如來藏法。這個如來藏有許多名稱,譬如:第八識、阿賴耶識、所知依、種子識、異熟識、無垢識等等;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施設不同的名相而已,其實都是指同一個心體如來藏。所以,不能外於如來藏而有八不中道;如果外於如來藏而有「八不中道」,你就知道那是不如法的。如果有人主張:「龍樹菩薩的《中論》裡一定要有『如來藏』這三個字存在,才有如來藏存在;沒有『如來藏』這三個字存在,就沒有如來藏存在。」你就知道,這個人說法非常顛倒,根本沒有佛法正知見,今生根本不可能證悟;唯除他公開懺悔,跟隨真善知識努力修學以及弘揚正法,今生才有可能明心見性,今生才有可能領受龍樹菩薩所說的「八不中道」的道理。
既然龍樹菩薩在《中論》說「八不中道」,從證悟的立場來觀待,其實不只「八不中道」,還有無量「不」中道,譬如不增不減、非俱非不俱、非有非無等等,這些都不落兩邊、處於中道中。所以,能夠有無量「不」的中道智慧,以及能夠為人演說無量「不」的中道內涵,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夠親證永不落兩邊、永遠在中道的如來藏,才有這樣的般若智慧可言。
第四個重點:菩薩證悟般若的智慧不是錯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了知的境界。佛說的如來藏甚深極甚深,不是二乘凡愚所能了知的境界,這有經典為憑。如《勝鬘經》開示:
【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於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余聲聞,唯信佛語。」】(《勝鬘經》卷一)
解釋如下:【勝鬘夫人向佛解說甚深難解的如來藏法之後,佛就隨喜讚歎說:「就是這樣啊!就是這樣啊!這個如來藏本體自性清淨,體內卻含藏七轉識的染汙種子,真的很難讓人了知。有兩種法很難讓人了知它的真實道理:一者,如來藏自性清淨真的很難讓人了知;二者,如來藏自性清淨卻含藏了七轉識的染汙種子,也是很難讓人了知。這兩種法只有勝鬘夫人以及至少是明心以上的菩薩聽了才能夠接受及了知,其餘的聲聞人只能接受佛語的開示。」】
從經文可知,這個如來藏法真的甚深極甚深,很難以讓人接受。為什麼?因為這個如來藏本體自性清淨,卻含藏著七轉識染汙的種子,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唯有勝鬘夫人以及至少是明心的菩薩才能了知的境界,聲聞人只能接受佛語開示,相信真實有如來藏存在。為什麼聲聞人相信佛語開示?主要原因是聲聞人根本不知道如來藏在哪裡。既然聲聞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一般凡夫所能了知,也難怪佛門中人敢誹謗:「清淨就清淨,染汙就染汙,哪有清淨當中還有染汙?」由此可以證明:這些人都是凡夫啊!
又譬如有一位名滿國際的坦特羅佛教行者,在書上這麼寫著:「根據一般大乘佛教觀念,佛陀有三次重要的轉法輪——傳統上,佛陀對弟子主要的三次佛法教示,傳統上稱為三轉法輪——嚴格地說,這三次轉法輪所開示的法教是互相矛盾的——某些內容不相符合。既然這些法教皆是佛親口所說,卻又互相矛盾,我們如何判斷何者為真、何者不真?如果我們根據經文的注釋來決定,那麼注釋的真實性又需要其他的考證資料。因此,最終的確認只有歸之於權威的推理——邏輯。」從這位坦特羅佛教行者說法可知,他根本不相信佛語開示,才會說佛三轉法輪開示前後顛倒及矛盾,像這樣的人根本就是佛所預記的凡夫啊!
講到這裡,時間也快到了,做個總結:所謂的宗通就是明心見性的法。明心表示真的有一個真實心可證,這個心叫作如來藏,祂有許多不同的名字,譬如第八識、阿賴耶識、種子識、異熟識、無垢識等等;見性表示有一個性可見,那就是佛性,可以用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由於菩薩明心見性了,不僅了知如來藏不落兩邊、永處於中道中,而且了知如來藏有無量「不」的中道性;由於菩薩明心見性了,有了總相智,可以依此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乃至於一切種智。這個明心見性的般若智慧,卻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二乘人沒有親證如來藏,也沒有親證如來藏而發起的般若智慧,所以這不是二乘人所行境界,所以這是菩薩所行的境界。
說到這裡,時間到了,就此結束。下一集將進行「宗通概說中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89-a05_007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集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說明,神通是三界中有為法,是有境界法,是生滅法,與般若智慧無關;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以修學神通為標的,應該以修學般若智慧為主,能夠這樣才不會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
接下來,這一集將繼續談的是「第一義諦的略說」,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23頁倒數第3行,書中這麼寫著:「三者解脫道雖共三乘,然非本書所欲討論之主題;本書所說通者,謂第一義諦通——大乘般若空性——之宗通與說通,合先敘明。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雖亦偶爾旁述解脫道,乃因佛菩提道之修證必定函蓋二乘解脫道故,然以第一義諦中心,而宣示般若之宗通與說通。」書中已經很清楚說明,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的通達,也就是兩種法通。為什麼第一義諦通就是宗通與說通?為什麼佛菩提一定函蓋二乘解脫道?有必要加以說明。
首先談的是佛菩提有兩個主要道,那就是佛菩提道以及解脫道。佛菩提道包括了大乘菩薩五十二階位,是菩薩從十信位開始,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最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是為第一義諦所攝。解脫道是指二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是二乘人觀察蘊處界虛妄,將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是為世俗諦所攝。因此,三乘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三乘同觀蘊處界虛妄,也就是世俗諦——蘊處界所含攝的解脫道範圍;不共的部分是,菩薩證得第一義諦,也就是菩薩找到空性心而發起的法身德,以及因為有了法身德以後而發起的般若智慧的般若德。所以,佛菩提道所含攝的範圍既深且廣,它不僅包括了解脫道,而且也包括了解脫道所沒有的第一義諦;因此,大乘法包含了小乘法,大乘是小乘的基礎。這有經典可以證明:
【(勝鬘夫人)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勝鬘經》卷一)
經中開示摩訶衍就是大乘,它包括了二乘聲聞緣覺的解脫道,所以大乘是小乘的基礎,這才是正確的說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小乘是大乘的基礎」,你就知道他說錯了;如果出自於出家人口中,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應該要公開懺悔才是。
接下來說明,什麼是「宗通」與「說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卷三曾說:「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解釋如下:【我釋迦牟尼佛有兩種法的通達,那就是宗通與說通。說通就是啟發佛法中的童蒙,也就是對佛法都沒有正知見的人,為他們說法,為他們建立佛法的正知見,猶如白色的布一樣,可以隨意染成各種顏色,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作未來成佛之準備;宗通乃是為真正的修行而說,為他們說第一義諦明心見性的法,為他們說建立第一義諦明心見性所需具備的次法,使得他們未來能夠圓滿具足證悟的因緣,乃至於證悟後次第修學,般若智慧日日增上,未來可以成就佛菩提果。】
從上面可知,宗通與說通是互相含攝的。也就是說,菩薩剛開始修學佛法,對佛法沒有任何正知見,因此要從經典開示以及真善知識教導開示才能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因此願意跟隨經典以及真善知識修學佛法,修學佛開示的第一義諦「法」與「次法」。「法」就是指明心見性,譬如明心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見性是以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等等。「次法」就是明心見性所必須具備的法,譬如要有參禪的正知見、定力、慧力、福德等等,於未來各種因緣成熟時,可以悟入佛菩提而明心見性。由於明心見性的關係有了自宗通,亦名宗通。由於菩薩明心見性找到自心如來而發起般若智慧,名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願意跟隨真善知識修學別相智、道種智,於宗門與教門就可以漸漸通達,由於定力、慧力、福德、願力不斷地增上,不畏懼眾生惡劣評論,以及願意喪生捨命出來為眾生說法,並觀察眾生根器,不厭其煩為眾生說相契的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由於菩薩不斷宣說佛的正法以及不斷地摧邪顯正,使得佛的正法可以永續延長兩千年、三千年,乃至延續到末法最後一萬年,直到月光菩薩出現於世為止。所以,菩薩明心見性後,以宗通為基礎不斷地為眾生說相契的法,名為說通。
綜合上面所知,作個小結論:所謂的宗通就是第一義諦明心見性的法,說通就是用明心見性的法來為眾生說相契的法。然而佛菩提的通相有六種,那就是真實義通、得通、離二邊通、不可思議通、意通、說通;其中前五項是宗通所含攝的範圍,因此佛菩提的六種通相實際上就是宗通與說通。然而這六種通相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會在「第二節、宗通概說」、「第三節、說通概說」詳細說明,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此外,三世一切諸佛必定圓滿具足宗通與說通,而明心的菩薩僅能少分成就,地上菩薩能多分成就,然皆未圓滿具足,唯有佛完全具足宗通與說通兩種,說明如下。
在宗通部分,當菩薩明心了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仍然需要佛菩薩及善知識的攝受,否則還是會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曾開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經中開示,淨目天子法才以及王子舍利弗,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曾明心過,因為沒有善知識攝受,遇到惡因緣,退失佛菩提,落入凡夫不善惡中,所以不名習種性人。由此可知,明心的菩薩仍然會退失的,無法成為七住滿心菩薩。如果有人堅持「明心的菩薩不會退失」,表示他對佛法認知非常淺薄與無知,也不懂得佛法。
同樣的道理,見性也是一樣。見性是用父母所生肉眼親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這樣的見性所行的境界是在明心之上,所以不是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然而,菩薩眼見佛性成就十住滿心而轉入初行位,仍然有可能退失菩提心;因為菩薩的異生性很廣、很深,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而轉入初地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也就是成為初地菩薩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
那什麼叫作異生性?就是在行菩薩道中,在初地之前仍有可能造下謗佛、謗法、謗賢聖的機會,導致人身不保而下墮三惡道受苦,這種能夠讓菩薩因為誹謗三寶導致人身不保、未來要下墮三惡道的體性,就叫作異生性。由於菩薩的異生性深且廣,所以才要將近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消除,一直要到初地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這與二乘人於見道成就初果就沒有異生性截然不同。所以菩薩異生性深且廣,仍然有可能退失佛菩提,唯有進入初地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到了初地開始修學無生法忍、學道種智,也就是修學一切種子功能差別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門,對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應行、六種無為,都要一一瞭解去領受。也就是說,在人間必定八識心王具足,若無八識心王具足及運作,五遍行心所有法不能在人間生活存在及運作;若無五遍行,則五別境心所有法亦無法生起及運作;若無五別境心所有法,則不能了知一切法;若不能了知一切諸法,則善十一、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不定四等四十一心所有法,也不可能現行及存在;若無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等二位諸法和合運作,則無色十一可以讓行者現前觀察及領受;因為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等三位和合運作,才有二十四心不相應行存在,所謂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等法,由吾人現前所了知;若無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應行等四位九十四法的和合運作,則無法顯示六種無為,所謂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由此可知,因為有八識心王等九十四種法和合運作,就有兩種法出現,也就是所生法及所顯法:所生法就是眾生所了知諸法,以及人為施設的種種語言文字等等;所顯法就是六種無為法,它只是一種現象而已,能夠讓眾生了知有這種現象存在。由於菩薩了知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皆是自心能取所取的功能差別,因此不再執著,使得菩薩的道業能夠地地增上直至成佛為止。
有何證據而說一切諸法都是自心所顯現?正如佛在《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大慧!一切眾生於種種境,不能了達自心所現,計能所取虛妄執著,起諸分別墮有無見,增長外道妄見習氣。」(《大乘入楞伽經》卷四)
解釋如下:【大慧菩薩!一切眾生對於自己所面對的種種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顯現,也就是如來藏藉由自己所生的五根身去接觸外五塵,而由如來藏變現內六塵相分,因為有內相分出現,見分也就跟著出現了,再由見分去分別相分以此連接外境,所以才會有眾生所了知的種種諸法、種種境界出現;由於眾生不了知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顯現及分別,也不知道自心自己在玩自己,因此執著種種境界為真實有,而有了能取與所取以及種種分別,就在種種分別虛妄執著下,產生了兩種外道見——常見與斷見:認為要利用剎那生滅不已的意識心入涅槃,這就是常見;認為一切法空,不必有真實心執持一切法種,這就是斷見。因為有了常見與斷見的熏習,就會增長外道虛妄見解的習氣而造下後有種子,導致在六道不斷輪迴無法出離。】
由上面分析可知,一切境界都是如來藏所顯現,一切有情都活在如來藏裡,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都是在如來藏表面生住異滅,從來沒有接觸外境,所接觸的外境都是由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既然吾人都在如來藏表面生活,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所以地上菩薩要完成某一階段證量,就需要證得某一個現觀或者有意生身作為證明,譬如初地要完成鏡像觀,二地要滿足光影觀,三地要完成谷響觀,乃至十地要成就大法智雲才能進入等覺位。於等覺位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與生命有關的內財,或者與財物、眷屬等有關的外財,統統佈施出去,為了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樣百劫累積福德圓滿上升天上,在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就是宗通具足圓滿的部分。
在說通部分,有證量的菩薩可以為人解說法與次法的內涵:法的部分就是要達到的標的,次法的部分就是要達到這個標的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譬如明心的七住菩薩,在法的部分就是要告訴學人,明心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祂住於極寂靜的境界中,以及祂離見聞覺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等。在次法的部分,要能夠明心見性,必須具足三個條件——定力、慧力以及福德:定力的部分,要有憶佛念佛的功夫,能夠在二六時中都有憶佛念佛的定力;慧力的部分,對真心的正知見要如實了知,要能思惟整理及觀行等;福德的部分,是指多生多劫在正法團體所培植的善行,包括出錢出力等。
又譬如十住眼見佛性的菩薩,在法的部分就是要告訴學人,是用父母所生肉眼親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等等。次法的部分是,要能眼見佛性必須具足三個條件,那就是定力、慧力以及福德:定力的部分,要有看話頭的功夫,也就是要能看住話的前頭,並且將念頭的變化及差異都看得清楚;慧力的部分,要有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譬如祂是如來藏的見分,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而成就如幻觀等;福德的部分,要為眾生不斷付出,不斷地摧邪顯正,以及出錢出力等所培植的善行,這樣的福德遠大於明心所累積的福德十倍以上。
又譬如成就十迴向如夢觀的菩薩,在法的部分能夠為人宣說如夢觀的內容,那就是現觀自己所行菩薩種種自利利他的無量行,猶如夢中所作一切事情一樣。次法的部分,要具足四個條件——定力、慧力、福德以及發十無盡願:定力的部分,要有頂極初禪功夫,也就是要有初禪遍身發不退的功力,成為最頂極的三果人,也是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慧力的部分要修百法明門,也就是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有了初分的道種智;福德的部分,將近一大阿僧祇劫不斷地去摧邪顯正、不斷地去救護廣大眾生所培植的廣大福德;於前面三個條件具足了,在佛前勇發十無盡願,就能成為初地菩薩。
同樣的道理,諸地菩薩也能為人一一宣說諸地所需要的法與次法。乃至於妙覺菩薩誕生人間,為了成就大菩提果,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就是說通具足圓滿的部分。
然而要成就最究竟最圓滿的宗通與說通,當然要先明心見性,才有可能達到;如果沒有明心見性,當然不可能達到。因此,明心見性就是成就佛果的最基本門檻,如果能夠明心見性,就有了初分的宗通與說通,可以轉入內門修六度萬行,未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之後才有可能成佛;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永遠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進不了內門修行。所以明心見性很重要,它是你成就大菩提果的分水嶺。所以,學人在佛菩提道上應該勤求明心見性,未來才有可能成就佛道。
時間快到了,作個總結: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兩種,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通;宗通乃是為真正的修行人而說明心見性的法,如果菩薩能夠親證實相心,未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後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說通就是菩薩啟發佛法中的童蒙,為佛弟子們建立佛法正知見,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於作為未來成佛的準備。然而明心成為七住菩薩以後,雖然有宗通與說通,僅是極少分而已;眼見佛性的十住菩薩,宗通與說通也僅是比明心七住菩薩多了那麼一點點,雖然多了那麼一點點,卻不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十行、十迴向位以及地上菩薩的宗通與說通,僅是多分而已,都不是最究竟的宗通與說通;唯有佛的宗通與說通,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因為這樣佛才能夠利益有情無有窮盡。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將進行下一個單元,「第二節、宗通概說」上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10-a05_006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集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神通是三界中眾生意識境界分段有出有入之法,它是依附意識而有的法,乃是境界法,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因此佛弟子們在修學佛法當中,不應該注重有境界、有生滅、有為法的神通法門,而是應該注重沒有境界、沒有生滅、屬於無為法的智慧法門;能夠這樣修行才是有智慧的佛弟子,才不會在佛菩提道上走上叉路,而與佛菩提道越走越遠。
接下來,這一集繼續談的是「神通無關證悟」,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17頁倒數第6行,書中是這麼寫著:「復次,神通無關證悟,是三界中世俗境界故,無關般若故。」為什麼神通無關般若,有必要加以說明。
在二乘的解脫道上,不論是聲聞或緣覺,都是觀察蘊處界虛妄以後,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而成為四果人;又聲聞四果人分為三種阿羅漢,也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俱解脫的阿羅漢、慧解脫的阿羅漢: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不僅有四禪八定,而且還有三明六通,譬如目犍連尊者;俱解脫的阿羅漢他有四禪八定,但是沒有三明六通,譬如蓮華色比丘尼;慧解脫的阿羅漢,既沒有三明六通,也沒有四禪八定。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三種不迴心的阿羅漢捨壽後,都可以入無餘涅槃而不在三界現身意,他們究竟是用什麼入涅槃?是用禪定入涅槃呢,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還是用智慧入涅槃?單單這一點很值得大家探討。以下分為兩點來加以說明。
第一,如果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那麼慧解脫的阿羅漢根本無法入涅槃,因為慧解脫阿羅漢既沒有禪定也沒有神通,根本無法入涅槃;可是佛明明說慧解脫阿羅漢可以入無餘涅槃,由此可知:這三種阿羅漢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而且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不管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俱解脫的阿羅漢或者慧解脫的阿羅漢,他們的解脫境界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只剩下無餘涅槃本際存在,處於沒有見聞覺知、極寂靜的境界中。
第二,如果阿羅漢是用禪定或神通入無餘涅槃,分明違背《心經》的開示。為什麼?因為經中開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一)經中已經很清楚地、明白地告訴我們,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沒有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如果阿羅漢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顯然無餘涅槃還有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存在,分明與《心經》所說的完全顛倒;因為《心經》所說的無餘涅槃是沒有蘊處界的,是沒有見聞覺知的境界,它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如果無餘涅槃還有任何一法存在,那表示無餘涅槃不是處於極寂靜的境界。由此可以證明:三種不迴心的阿羅漢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
綜合上面可知,不管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俱解脫的阿羅漢、慧解脫的阿羅漢,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聲聞既如是,緣覺亦復如是,也是用智慧入涅槃,不是用禪定或者神通入涅槃。
在大乘佛菩提道上,尤其是戒慧直往的菩薩,特別注重般若智慧法門,而不注重禪定或者神通法門;因為菩薩都是在般若智慧上用心,也就是在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用心,唯有在三地快滿心的時候才修禪定與神通。這裡有兩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佛菩提道上特別注重般若智慧法門,而不是禪定或者神通法門。
第一個例子是古時候的黃蘗禪師,他是禪宗公認的證悟者,內容如下:【昔日黃蘗和尚路逢異僧同行,乃一羅漢。至天臺,值江漲,不能濟,植杖久之。異僧以笠當舟,登之浮去。黃蘗指而罵曰:「這自了漢,我早知汝,定捶折其脛。」異僧乃歎曰:「道人猛利,非我所及!」】(《古尊宿語錄》卷四十八)
解釋如下:有一天,黃蘗禪師在路上遇見一位奇特的僧人,這個僧人是個阿羅漢,而且是有神通的阿羅漢,黃蘗禪師與這位阿羅漢一同前往天臺。到了天臺剛好碰上江水上漲,無法渡過,由於沒有船可以渡江,黃蘗禪師就倚著拄杖站立良久。這時這位阿羅漢,將自己戴的斗笠丟在江邊,踏在斗笠上,把它當作船浮江而過;到了半路,就向黃蘗禪師招手過江。黃蘗禪師看了,指著他罵:「你這自了漢,如果我早知道你是個自了漢,我一定用拄杖打你,並扭斷你的小腿。」這位阿羅漢聽了以後,乃讚歎說:「這位菩薩根性猛利,不是我所能到達的境界啊!」
從上面可知,這位具有神通的阿羅漢,遇到江水大漲,只顧得自己得渡,所以將斗笠當船而過江,卻免不了挨黃蘗禪師的罵;而且這位阿羅漢被罵了也沒有生氣,反而讚歎黃蘗禪師。為什麼?因為這位阿羅漢知道,黃蘗禪師是位證悟般若的菩薩,也是一位弘法利生、自利利他的菩薩,與他只求自度完全不一樣,被罵後非但不生氣,反而發出讚歎聲,讚歎黃蘗禪師說:「道人根性猛利,不是我所能到達的境界啊!」所以說,佛菩提道所重的是般若智慧,不是禪定,更不是神通。因此可以證明:神通與般若智慧無關。
又譬如有一位坦特羅佛教大法王,被人通緝後現在化身為某某佛第三世,自稱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最多頂尖大法王、仁波切們認證及祝賀的佛陀,自稱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認證地位最高的古佛;他曾主張以神通境界為禪門三關的修證,以神足通之穿牆入壁為過重關。這樣的說法,如果你是在吃飯的時候聽了,後學保證你一定噴飯。試問:你會相信這樣的佛陀嗎?佛陀還需要人們認證嗎?想必在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一定不會相信,因為你們都是有智慧的人,有能力也有智慧去判斷這樣的說法,真的不如法。
第二個例子是九峰道虔禪師,曾為石霜慶諸禪師的侍者,於石霜慶諸禪師遷化後,大眾推舉首座擔任住持,九峰道虔禪師對大眾說:「要先明得先師石霜慶諸宗門意旨,我才同意他擔任住持。」首座問:「先師有什麼宗門意旨?」九峰道虔禪師說:「其他種種我就不問了,只問一件事,如何是『一條白練去』?」首座說:「這只是明一色邊事,也就是要有禪定的功夫。」九峰道虔禪師說:「原來首座只懂得禪定的功夫,不懂得先師的宗門意旨是什麼。」首座說:「你不肯我。這樣好了,我點香,煙起來尚未斷時,我若無法坐脫立亡,我就是不懂得先師的宗門意旨。」首座遂焚香,煙起來尚未斷時,就已經坐脫立亡了。九峰道虔禪師說:「坐脫立亡的功夫你是有,可惜的是你還是不懂得先師的宗門意旨是什麼。」
從上面例子可知,首座雖有禪定的功夫,已於短暫的時間可以坐脫立亡,可是他卻將禪定的功夫當作是禪宗證悟祖師所證悟的般若,不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所以被九峰道虔禪師責備:「坐脫立亡的禪定功夫你是有的,可是先師的般若智慧你還是不知道啦!」從上面例子可以證明:禪定與般若智慧無關。既然禪定與般若無關,更不要說神通與般若有關了,如果有人主張「禪定就是般若」,或者有人主張「證得神通就是證悟」,你就知道他說錯了,而且錯得離譜。或者有人主張「要打坐到一念不生就是開悟」,或者有人主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或者有人主張「一念不生就是開悟」,你就知道他根本不懂佛法,而且誤導眾生非常嚴重。
從上面兩個例子都告訴我們,禪定、神通都與般若智慧無關,而且佛門中也不是以神通或禪定當作證悟判定的標準,這也是佛門中的一切善知識之所共識,而且是不可推翻的共識。然而見道的人,不論是二乘見道或者大乘見道,沒有神通比比皆是。譬如二乘俱解脫的阿羅漢蓮華色比丘尼,有四禪八定、滅盡定的禪定功夫,沒有神通,後來被強盜垂涎她的美色,將她擄走欲加以性侵害;後來目犍連尊者知道了,用神足通到蓮華色比丘尼被囚禁的地方,當場傳授蓮華色比丘尼神足通;由於蓮華色比丘尼有禪定的功夫,當目犍連尊者傳授她神足通時很快就學會了,也運起神足通,與目犍連尊者一起離開囚禁的地方。所以說禪定與證悟無關,神通與證悟無關。大乘見道的禪宗祖師們,例如藥山惟儼、馬祖道一、南泉普願、黃蘗希運、趙州從諗、石頭希遷、德山宣鑒、臨濟義玄、大慧宗杲等等,都沒有神通;是因為修學神通的機會還沒到,他們是依照佛的施設,到三地快滿心的時候才修禪定與神通,如果之前修神通,將會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所以,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因為證悟的祖師沒有神通,而說他不是證悟的人,也不應該因為證悟祖師沒有神通而輕視他。
又譬如有一位坦特羅佛教(又名譚崔)之祖師,生前既沒有禪定也沒有神通,死後卻被人渲染成有禪定、有廣大神通,而且變得很偉大,有「第二佛陀」之稱,那是不誠實語,是誤導眾生的大妄語業。因此有一位義大利學者圖奇對這樣的說法產生質疑,在他的書本上這樣寫著:「簡單地說,所有關於這個人的記載,看起來都是模糊不清,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關於這個人德行的記載,關於赤松德贊以及佛教前弘期在西藏發生的故事,都披上了一層傳奇色彩,其中某些細節,是在大約十四世紀時,由後人補充進去的,行文中運用了許多褒獎、歌誦性質的詞語,帶有很重的粉飾的痕跡……只有在佛教再次興起之後,在人們的過分宣揚下,這位法師的形象才變得異常高大,幾乎成了第二個佛陀……」這也告訴我們,這位坦特羅佛教祖師生前既無禪定也無神通,更無智慧,死後被誇大有禪定、有神通,而且被渲染成「第二佛陀」,也難怪連義大利學者都看不下去,在書上這樣提出的質疑。
又譬如有坦特羅佛教行者,自稱修練拙火可以獲得五神通,這也是不誠實言;因為他們所說的內涵,與釋迦世尊所說的完全顛倒。所謂的拙火,是在行者臍下約四指的地方,也就是在臍下二寸有與生俱來的血脈暖氣,行者藉著寶瓶氣控制呼吸出入,以及控制呼吸長短,以及用觀想引氣從左脈、右脈入中脈的生法宮,來喚醒拙火的出現;當拙火出現時伴有燃燒的火焰生起,會使身體暖和,稱為靈熱,這個火焰就是拙火;它由紅菩提明點所生,沿著中脈漸漸上升,經過臍輪、心輪、喉輪、眉尖輪,洗淨全身脈、氣、明點的不淨,而到達頭頂的頂輪;再將頂輪的白菩提溶化,沿著中脈向下流動到達密輪,也就是男女性器官的地方,產生四種喜樂——喜、勝喜、極喜、俱生喜,當拙火練成而燒盡無明,就獲得五神通。然而這位坦特羅佛教行者所用的種種方法,都是為未來「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作準備,也就是透過上面的方式,再加上上半身肌肉、下半身肌肉、腰部肌肉以及提肛時不斷地提與放,就在男女性高潮當中,可以讓佛父的金剛杵,也就是男性上師的生殖器官持久不泄精。就在性高潮當中淫樂遍全身說之為「樂」,然後觀此樂無形無相說之為「空」,這就是他們引以為榮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即身成佛。
可是這樣的說法,完全與釋迦世尊顛倒。一者,無明的消除是透過明心見性後,於歷緣對境中將自己的煩惱現行、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消除,不是透過脈、氣、明點來消除。二者,神通的獲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而發起禪定,然後加修神通才能獲得,不是靠練拙火才能獲得。三者,這些坦特羅佛教所有的法義都離不開男女雙身邪淫法,離不開兩性交合的觀念,因此坦特羅佛教的無上瑜伽就是不斷與女信徒性交;也難怪坦特羅佛教主張在性高潮中淫樂遍全身當作「正遍知」,視為報身佛的境界,再將此淫樂觀之無形無相說之為空,說之已證得空性成為究竟佛。然而有淫樂不離受陰,有分別不離識陰、想陰;既然有受陰、識陰、想陰,當然五陰具足;既然具足五陰,連初果都沒有,還有可能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嗎?當然不可能!
由此可知,坦特羅佛教說法非常荒唐,乃是將外道男女邪淫法包裝成佛法混入佛門中,本質根本不是佛法。由於坦特羅佛教(又名譚崔)之行者過度地渲染,以及將印度的性力派的教義引入佛門;不僅誤導眾生,而且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佛記是人為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楞嚴經》卷六)所以,他的果報非常嚴重,學佛人不得不慎。如果學佛人修學佛法以及修集福德為先,以後成就大妄語而下墮三惡道,豈不是很冤枉嗎?
然而,神通境界之高下,不僅與行者定境有關,所證的智慧有關,而且與所證的三乘無漏智之差別而有種種不同。
譬如有初禪功夫的人,乃是將欲界最粗重的男女貪斷除,因而發起色界的初禪,當然會知道下地欲界裡面的種種差別;所以證得上地初禪境界的人,當然知道下地境界種種境界,他可以為人解說上地及下地境界;但是有下地境界的人是無法了知上地境界,唯有透過證得上地境界的人為其解說以及自己親證,才能真正了知上地的境界。這也是上地能知下地境、下地不能知上地境的道理。
又譬如有二人,一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一為沒有禪定但已明心見性的菩薩,雖然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以及證悟的菩薩都有解脫德,可以為人解說蘊處界虛妄的道理;可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沒有證得菩薩其他二德,也就是沒有證得法身的功德,以及證得法身所發起智慧的功德;因此證悟的菩薩可以為人解說法身以及般若智慧的種種功德,而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僅能聽菩薩為他解說,根本沒有插嘴的餘地,因此,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在證悟菩薩面前沒有說話的餘地。如果這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後來也跟著證悟菩薩一樣明心見性了,也有了法身德與般若德,可是他所發起的禪定與神通功德卻不是證悟菩薩所能了知,因為菩薩沒有禪定與神通功德。
由此可知,法無定法,都是因為眾生的根器、定力、福德與智慧有種種差別,導致在修行上有種種差別,所以有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之分。由此可以證明,神通境界之高下,不僅與行者定境高低、所證的智慧有關,而且與所證的三乘無漏智之差別而有所不同,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之稱。由於眾生沒有正知見,不了知神通與智慧無關,常為神通所迷惑,輕視沒有神通但已明心而發起般若智慧的菩薩,不知道菩薩是以般若智慧廣度學人,與真善知識擦肩而過。因此智者大師說的好:「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學人。」
時間快到了,因此作個總結:神通是三界中有為法,是有境界法,是生滅法,與般若智慧無關;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以修學神通為標的,應該以修學沒有境界的般若智慧為主,能夠這樣才不會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將繼續解說「概說」第四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08-a05_005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4集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宗通與說通這個「通」字的意涵,通就是通達,也就是對某個法通達;能夠對某個法通達的人,或者稱為專家的人,在世間法名為達人。這樣達人可分為世間法、出世間法以及世出世間法的達人;世間法的達人包括了烹飪達人、藝術達人乃至房中術達人;在出世間法的達人包括了二乘解脫道聲聞、緣覺四果達人;在世出世間法的達人包括了菩薩五十二階位的達人,唯有佛對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最究竟,所以世出世間法最究竟的達人是佛,沒有人能夠超過祂。
然而有一位坦特羅佛教(又名譚崔)之行者卻說:上師的成就高於佛。這是很荒唐的一件事。他這麼說:「如何仰賴精神上師?仰賴精神上師的最好方式,就是藉由他的神秘特質,和他對你心識生活有益的功能,來進行沉思觀想……『五道次第』說:擁有佛陀自身的眾生,會邁向完美圓滿境界,但是,眾生自身的上師比佛陀更慈悲,因為他都親自給眾生口頭教誨。想想你的上師,他比你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還要更加慈悲。」
如此可知,這位坦特羅佛教的行者說法非常荒唐、非常離譜,因為在經論中都是這麼開示:「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也是說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者,沒有一個眾生的福德、智慧、禪定、慈悲等等超過佛。可是這位坦特羅佛教行者卻顛倒去說,說上師比佛陀更慈悲,這樣說法名為惡說,名為謗佛,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這有經典開示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於如來眾而興誹謗。云何為二人?謂非法言是法,謂法是非法,是謂二人誹謗如來。」「復有二人不誹謗如來。云何為二?所謂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謂二人不誹謗如來。是故,諸比丘!非法當言非法,真法當言真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增一阿含經》卷九)
經中已開示,不應該將佛的正法說成非法,將不是佛法或者外道法說是正法;因此佛弟子們在修學佛法當中,應該如實陳述,正法就是正法,非法就是非法——或者是非法,或者是外道法,本來就不是佛法——這樣才不會成就謗佛、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
既然已經知道「通」的意涵,接下來要進入宗通與說通的內涵。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17頁第3行,書上這麼寫著:「本書所謂通者,非謂世俗神通,乃謂宗門意旨之通達,以及教導眾生第一義諦之教法已經通達;乃謂第一義諦般若之通達,又名法通,非謂三界世俗有為之神通也。」
既然書目名為《宗通與說通》,當然整本書的主軸不能離開宗通與說通的真實內涵,但是眾生本來就顛倒,喜歡有境界的神通法門,不喜歡本來就沒有境界的智慧法門;因此在講述宗通與說通之前,當然要將神通加以詳細說明。世俗所謂的神通,乃三界中眾生意識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個佛菩提道上雖然也屬於佛菩提道上的一部分,但是它占整個佛菩提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雖然佛弟子們在適當的時機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薩在三地快滿心的時候才修,但是絕大部分菩薩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門用心,也就是在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用心;因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沒有境界、屬於無為法的智慧法門,而不是有境界、屬於有為法的神通。基於如此,分三點來加以說明。
首先要談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識而有,而意識是被生的法,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既然意識是生滅法,依附意識而有的神通當然更是虛妄法。為什麼意識是被生的法,是生滅法,當然要加以探討,以免被惡知識誤導而多走了冤枉路。
佛在《中阿含經》卷五十四開示如下:「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經文裡說眼根與色塵相接觸後出生了眼識,眼識能夠分別色塵之青黃赤白之顯色;耳根與聲塵相接觸後出生了耳識,耳識能夠分別聲塵;乃至意根與法塵相接觸出生了意識,意識能夠分別法塵,祂不僅能作前五識的粗相分別,也能作前五識所不能作的細相分別,因而讓眾生了知現前境界,讓眾生受用。由經文開示可知,意識乃是意根、法塵相接觸後,才由真心如來藏流注意識的種子,才有意識的出現;所以意識是所生法,是生滅法,如來藏才是能生法,才是常住法。因為意識的出現了,才有吾人所受用的諸法境界出現,才能夠與人互相溝通。由此可知意識是被生的法,不是自己能夠出生的法;既然是被生的法,當然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你就知道他真的不懂佛法;如果出自於出家人口裡,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
此外,意識不管是粗意識、細意識都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有、而出生的法。正如經中開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雜阿含經》卷九)也就是說,小如細菌所具有極微劣的意識,或者人間具有的五俱意識、獨頭意識,乃至於無色界最微細的非想非非想天的意識,仍然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有的法,是被生的法,是生滅的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意識細心就是常住法」,或者有人主張「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就是真心」,乃至有人主張「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就是佛所說的真心」,你就知道那是不如法的,不是正確的說法。又譬如有人主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真心」,或者有人主張「對境不分別但了了常知就是真心」,仍然是意識心所攝,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
第二、神通是境界法。為何神通是境界法?如經中的開示:「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楞伽阿跋多羅寳經》卷二)佛開示,意識乃境界法,因此依附意識而有的神通,當然更是境界法;如果沒有意識存在,神通根本發不起來。譬如三明六通的阿羅漢,為了攝受或降伏有緣的眾生等等,示現神通,上升天上,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有時變化成上身出水,下身出火;然而要示現神通都要透過意識的作意及加行配合,才能從如來藏流注意識種子,才能使神通出現,如果沒有意識的配合,它是無法出現的。因此神通是依附意識而有的,本身是境界法不是常住法。雖然神通可以做種種神變,讓人羡慕不已,可是仍然敵不過菩薩沒有境界的智慧法門。所以,神通不是菩薩主要修行的項目而是選修,菩薩主修的項目是智慧法門,神通乃是菩薩修學佛菩提道的副產品。所以在《景德傳燈錄》有一則公案如是記載著:
【時有西天大耳三藏(法師),到京雲:「得他心慧眼!」帝敕令與國師試驗。三藏才見師,便禮拜,立於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曰:「遮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三藏無對。】(《景德傳燈錄》卷五)
說明如下:【有從西邊來的大耳三藏法師,來到唐朝的京城長安,自稱有他心通,唐肅宗令慧忠國師對大耳三藏法師勘驗,勘驗他是否有他心通。大耳三藏法師看見慧忠國師後便禮拜,禮拜後就在慧忠國師右邊站著,慧忠國師便問大耳三藏法師:「你有他心通嗎?」大耳三藏法師謙虛地說:「不敢!」慧忠國師問:「你說說看,老僧現在在什麼處所?」大耳三藏法師曰:「和尚您是一國之師,為什麼現在在西川去看劃龍船比賽?」慧忠國師再問:「你說說看,老僧現在在什麼處所?」大耳三藏法師曰:「和尚您是一國之師,為什麼現在到天津橋上觀看及逗弄猢猻?」慧忠國師三問:「你說說看,老僧現在在什麼處所?」大耳三藏法師再次發起他心通,觀察慧忠國師良久,久久無法回答。慧忠國師早知道大耳三藏法師無法回答,便罵:「你這個野狐精!他心通究竟到哪裡去了?」】
從內文可知,慧忠國師剛開始為了讓大耳三藏法師自己承認有他心通,以及避免大耳三藏法師被問了以後,因為無法迴避、無法回答而用種種理由來規避,因此先發問讓對方建立自己的宗旨而無法迴避,便問:「你有他心通嗎?」這時大耳三藏法師不知慧忠國師的用意,便傻傻的回答「不敢」。接著慧忠國師故意起意識心行到西川去看劃龍船比賽,便問大耳三藏法師。大耳三藏法師回答正確無誤。這時慧忠國師知道大耳三藏法師有他心通,由於小心謹慎的緣故,再一次確認大耳三藏法師是不是真的有他心通,再一次起意識心行到天津橋上逗弄猢猻,再問大耳三藏法師。大耳三藏法師再次回答正確無誤。這時候慧忠國師確定大耳三藏法師的確有他心通,因此將心安住在沒有境界的真心中,不起任何心行,反問大耳三藏法師:「現在老僧究竟在哪裡呢?」這時大耳三藏法師再次運用他的他心通,卻久久無法了知慧忠國師現在的心行,最後挨了慧忠國師的罵:「你這野狐精!他心通究竟到哪裡去了?」
從上面可知,意識心有種種心行,祂的出現就會有種種境界出現;如果有他心通的人,便可以觀照他人心行,說出他人現前境界,就會讓人崇拜不已;如果廣作宣傳,便會門庭絡繹不絕,名聞利養也就跟著來了。可是有他心通的人遇到明心的菩薩,便在菩薩的面前做不了手腳,而被菩薩拈得一無是處。同樣的道理,大耳三藏法師雖然有他心通,可是卻無法了知慧忠國師安住在真心境界裡,安住在沒有境界的境界中,使得大耳三藏法師無法了知慧忠國師的心行,而挨了慧忠國師的罵。由此可知,神通是有境界,是有境界法,雖然可以作種種神變,讓眾生崇拜不已,可是仍然敵不過菩薩沒有境界的智慧法門。因此有智慧的學人,不應該以神通自居、以神通為榮,應該以沒有境界的智慧法門為依歸,以免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學。
第三、神通是有出有入之法。既然神通是依附意識而有,當然是有出有入之法,譬如在五位必斷,也就是在睡著無夢、昏過去了、正死位、無想定及滅盡定,意識一定斷。當你入睡了,處於睡著無夢的狀態意識就斷了,意識斷了神通也就不見了,須待隔天天亮了意識才會醒來,才有辦法示現神通,所以在入睡時意識以及神通是有出有入的法:出就是睡著了,意識斷了,神通不見了;入就是醒了,意識出現了,神通也就跟著出現了。同樣的道理,當你中暑而昏過去了,意識也斷了,神通也就不見了,唯待色身稍微康復了,意識才會醒來,神通才有可能出現。所以神通是有出有入的法,不是究竟法。又譬如在正死位,正在死亡的階位意識一定斷了,正如佛在經中開示:「是命終時意識將滅。」意識滅了,神通就無法出現,於中陰身成就後意識才會再度出現,才有中陰身的小五通出現,可以看見有緣的父母;然而中陰身七七四十九天內,一定會去投胎,投胎後意識也就斷了,中陰身的小五通也就不見了。所以神通在正死位還是會滅的,在投胎後也就不見了,所以它是有出有入之法。
此外,就算你有神通還是敵不過業力。在經中曾記載,有四個外道都有神通,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壽命僅剩下七天的時候,想逃避業力的果報,所以都示現神通躲起來,分別躲入海中、須彌山中、虛空中及城市中;但是業報來了,這四個外道還是躲不掉,死了。由此可以告訴我們,神通是敵不過業力的,該受報的時候,任你有廣大的神通,任你有種種神變,還是逃不過,仍然要受報。
此外,在無想定、滅盡定亦復如此,意識還是會滅的。也就是說,意識進入無想定、滅盡定會滅的,意識斷了神通也就不見了,唯待出了無想定或者滅盡定,意識才會出現,神通才有可能出現,所以神通是有出有入之法。此外,無論你神通多大,還是敵不過現代的麻醉劑。所以在重度麻醉下,意識斷了神通還是會滅的,唯待麻醉劑消退了,意識才會漸漸出現,神通才有可能出現。
由此可知,神通是有出有入之法,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既然神通是世間有為法,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以修學神通為標的,應該以修學智慧法門為主。在經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為大家說明。有一天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世尊遣十大弟子去探病。可是十大弟子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探病,雖然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而且貴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也不敢去探病,反而是由文殊菩薩去探病。由此可知,佛法應該在智慧法門用心,而不是在神通用心。
雖然菩薩也要修學神通,但不是這時候修學,如果屬於戒慧直往的菩薩,就在三地快滿心的時候才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這有經典為證。《大方廣佛華嚴經》開示如下:「菩薩行大海,難動不可盡,發心出世間,得入於初地,二地淨持戒,三地修諸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七)
經中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菩薩在三地快滿心的時候才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因為三地快滿心的菩薩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所以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時,鬼神或天人無法干擾你。為什麼?一者、未到三地快滿心的時候,因為你有神通,鬼神知道了會要求你替他辦事,如不辦事,他就會一直干擾你,直到你替他辦事為止;然而一旦替鬼神辦事,鬼神就會一傳十、十傳百,都會要求你替他辦事,到那時候你只有替鬼神辦事,根本沒有時間修行了。二者、當你修「慈無量心」的時候,初禪天主的寶座會震動,表示有人將取代他成為新的初禪天主;這時初禪天主會擔心他的寶座不保,就會觀察到底是誰在修慈無量心,知道了以後就會干擾你的修行,讓你無法修慈無量心。因此,菩薩修慈無量心時,心中要起想及告知初禪天主,自己修慈無量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初禪天主寶座,並不是要取代他,而是為了度廣大的眾生而修慈無量心,請他放心。能夠這樣,初禪天主就不會擔心他的寶座被人搶走,也就不會干擾你的修行。同樣的道理,修「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時,菩薩心中也如是起想及告知諸禪天主,並不是要取代他的寶座,這樣諸禪天主就不會干擾你,也就不會有修行的障礙出現了。
綜合上面分析可知,神通乃三界中眾生意識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是依附意識而有的法,本身是境界法,在五位——睡著無夢、昏過去了、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以及重度麻醉下,意識是會滅的,意識滅了神通也就無法現起;所以神通是境界法,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因此,菩薩在修學佛菩提道上,是以修學智慧法門為標的,而不是以修學神通為標的。能夠這樣觀察才是有智慧的人,能夠這樣修學才不會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學。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將繼續講解「概說第三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09-a05_004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3集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次正覺教團電視弘法所要講的系列主題,仍然是以三乘菩提為中心所衍生出來的系列主題,也是延續以前的三乘菩提綱要,以及念佛法門之後而有的系列主題。這個系列主題名為「成佛之道」,是佛弟子們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應該勤求明心見性以及悟後宗門的通達,然後藉著宗通而入教門以及出教門,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也就是了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由共業有情的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以及一切眾生所了知的諸法——包括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是由八個識和合運作而有的,也就是諸法是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以及第八識和合運作後,吾人才能了知諸法的存在,以及了知諸法存在之下生、住、異、滅的現象,而為吾人所受用。又從宗門而入教門,發起了說通的智慧,它包括了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以及從宗門出教門所做的弘法利生以及護持正法事業的福德,就可以不斷地累積自己的智慧與福德,而邁向佛所說的成佛之道,於三大無量數劫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這個成佛之道系列主題,是以 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為教材,它包括了宗通與說通概說以及詳細的內涵,然後出來弘法利生,不斷地為眾生說法,不斷地簡異辨邪,不斷地摧邪顯正,讓眾生了知正法與邪法的差異處,並敘述了佛菩提道上各宗各派的內涵與叉路,避免有情誤入歧途,而多走了冤枉路;最後總結:宗門與教門不可相離,也就是宗門不離教門,教門不離宗門,它們是互相依存的,不可須臾離,如果能夠清楚了知整個佛菩提道的次第與內涵,未來就可以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由此可知,宗通與說通在佛菩提道上佔有相當的地位及重要性,它是一切學人進入佛菩提道的基本門檻,有了它才能進入佛菩提道內門修六度萬行,未來才有可能成就佛道。因此,學人應該了知宗通與說通實際內涵與次第,應該在這裡用心,未來在佛菩提道上才有可能成就;否則永遠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進不了內門修行,更不用說未來可以成就一切種智的究竟佛。
這個系列主題是由多位親教師來為各位菩薩詳細解說,希望各位菩薩在佛菩提道上能夠很迅速、很清楚、很有次第性地了知成佛之道的內涵,藉由往昔所培植的善根,能夠接觸真善知識,而不是假名善知識,跟隨真善知識修學正法,藉著真善知識所說的法教,以及護持真善知識弘法利生的事業,不論是在台前或幕後,不論是出錢或出力,未來就有機會悟入佛菩提而明心見性。並且於明心見性後,藉著宗門與教門的通達,增上慧學不斷地增上,不斷地護持和弘揚世尊的正法,以及不斷地攝受眾生所培植的福德,於未來無量劫後成就自己的清淨莊嚴佛國淨土,以及成為福慧的兩足尊。
接下來開始進入 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這本書的實質涵。請各位菩薩翻開《宗通與說通》課本第17頁「第一章、概說」,「第一節、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
在解說宗通與說通之前,先解釋宗通與說通這個「通」字的意涵。通就是通達,也就是對某個法通達;能夠對某個法通達的人,或者成為專家的人,在世間法名為「達人」;這樣的達人可分為:世間法的達人、出世間法的達人以及世出世間法的達人。
首先談的是世間法的達人。譬如某人對烹飪有專長,大家認定他的烹飪技術很好,沒有人可以趕得上他的烹飪技術,所以美譽他為「烹飪達人」。又譬如有人對藝術有專長,如畢卡索、梵古等等,長久以來在國際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世人所公認最頂極的藝術家,所以被世間人稱為「藝術達人」。又譬如音樂達人、遊戲達人、理財達人等等,這些人在音樂上、遊戲上、理財上非常通達,無人可以相比,所以稱之為某某達人。
又譬如世間法有一種達人名為「房中術達人」,那就是坦特羅佛教、也叫作譚崔的無上瑜伽,因為無上瑜伽所說的內涵,就是要與女信徒性交。為什麼?因為有一位名滿國際的坦特羅佛教行者,就在他的書上公開這麼寫著:
【印度大師佛智所撰《文殊聖語》提到,吾人的身體結構和四大,即使是在凡夫的層次,在睡覺、打哈欠、昏厥和性高潮的時候,也會自然經驗到明光的微細層次。這顯示我們自身具有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潛能。在這四種狀態中,進一步發展的最佳機會是性交。雖然我使用「性高潮」這個普通名詞,卻不是指一般的性行為,而是觀想與明妃交合的經驗,藉以融化頂輪的四大,並且迴轉其過程。這種修行的先決條件是不可漏精。根據《時輪本續》的說明,漏精對修行的傷害非常大。因此,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以漏精。密續描述了各種克服漏精的方法。這與律藏的規定衝突,律藏規定出家眾的行為準則,允許夢遺,因為這是超乎控制的;但是密續卻認為夢遺是犯戒的。】
從這位坦特羅佛教行者說法可知,他們所謂的無上瑜伽,原來就是要與女信徒性交,而且在性交的時候不可以漏精;如果在性交的過程中漏精,那就犯他們所謂的戒律,與釋迦世尊所說的戒律完全相反,更是違背釋迦世尊在《楞嚴經》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之一的「不淫」。也難怪坦特羅佛教行者就在此等淫穢法中竭盡心思,以及用盡種種房中技巧,就是不斷要與女信徒性交,要保持性高潮不漏精。因此,坦特羅佛教(又名譚崔)之行者,對於男女房中術的技巧非常專精,堪稱為「房中術達人」。然而這樣的男女淫穢的事,與清淨的佛教無關,卻被冠上佛教的一支,不僅使佛教蒙羞,而且也使得善良的婦女受到性侵害;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們,應該將此等淫穢的坦特羅佛教驅除佛門之外,不要讓他們再戕害佛教,以及對善良的女性加以性侵害。
但是不論是烹飪達人、藝術達人乃至房中術達人等等,都是在世間某一個法上有專長,仍屬於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當然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由於世間人大多在世間法用心,不以出離三界為標的,因此常為現前的境界所迷惑,不知道所知所見都是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因此沉迷於如來藏所變現的境界中,造下無邊的善業與惡業,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
出世間法有二乘的聲聞與緣覺兩種,也各為達人之美稱。例如聲聞初果人,他如實現觀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虛妄,不再將蘊處界當作真實我,因此斷除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聲聞初果人;所以聲聞初果人不再將蘊處界當作真實我,對出世間法有了少分的通達,可以稱為聲聞初果達人。這樣的聲聞初果達人死後可以欲界天、人間七次往返,究竟解脫,不再輪迴生死。又譬如,聲聞初果進而薄貪瞋癡成為聲聞二果,對出世間法有了多分的通達,可以稱為聲聞二果達人;於捨壽後可以欲界天、人間一往返,究竟解脫,不在三界現身意。又譬如聲聞二果,斷盡五下分結成為聲聞三果人,對於出世間法有了多分的通達;於臨命終時往生色界天,不再回到人間,在色界天究竟解脫而入無餘涅槃。又譬如聲聞三果人,斷了五上分結成為聲聞四果的阿羅漢,對出世間法有了滿分的通達,可以稱為聲聞四果達人;於臨命終時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不在三界現身意而入無餘涅槃。然而聲聞的四果才是聲聞最頂極、最究竟的達人,因為他們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捨壽後願意滅盡自己,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不再出生三界,永離生死的輪迴。既然聲聞人有四種達人,以此類推,二乘的緣覺乘也有四種達人,那就是:緣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達人。此中緣覺最頂極的四果達人,也如聲聞四果阿羅漢一樣,都是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不再出生三界。
然而,不論是聲聞或緣覺四果的達人,他們都是在蘊處界作觀行,不再認定蘊處界為真實而入無餘涅槃,可是這樣的達人,仍然不是最究竟的:一者、他們生前根本不知道無餘涅槃本際在哪裡;二者、於捨壽後願意將自我消滅,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請問他有證涅槃嗎?根本沒有證涅槃!因為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無有一法出現,只剩下真心如來藏獨存,處於非常寂靜的境界,哪有證涅槃?所以說,二乘人不是佛所說最究竟的達人。
接下來談的是世出世間法的達人,那就是菩薩五十二階位的達人。哪五十二階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十信達人就是十種不同對佛開示產生信心的達人,由於十信位的菩薩對於佛的開示始從初信對佛開示有了信心,乃至到十信圓滿具足信心,而成為十信達人。由於圓滿十信位,對佛的開示具足信心後轉入十住位,成為另外十種不同階位的達人。
譬如在初住位開始佈施,乃至六住圓滿後轉入七住,透過參禪的方式而明心見性,成為明心的菩薩,亦名七住菩薩。正如《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所說:
【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複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也就是說,菩薩從十信達人轉入十住位,從初住開始佈施,二住位持戒,乃至六住位修學般若圓滿,轉入七住,依照善知識教導參禪的正知見去參禪,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正確的觀行現在前,找到真心,也就是找到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佛法大意」。七住菩薩可以現前觀察祂的運作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因此明心的七住菩薩也可以稱為七住達人。菩薩圓滿七住後轉入八住,努力不斷地修集福德、智慧與定力,由八住、九住而轉入十住。在十住位中,透過看話頭的功夫,也就是看住話的前頭,並將話頭的變化及差異看得清楚,於定力、福德、智慧的圓滿之下,一念相應慧,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自己的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幻,成就「如幻觀」,圓滿十住,成為十住菩薩,亦名十住達人,乃是十住位最究竟的達人。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如幻觀成就後轉入十行位。
所謂十行位,就是十種具足菩薩種性的階位,也就是十種不同菩薩種性的達人。並於初行位乃至十行位次第圓滿後,成就「陽焰觀」,現觀能取六塵的心猶如陽焰一般虛幻不實,成為十行位最究竟的達人。十行圓滿陽焰觀後,轉入十迴向位。
十迴向位就是十種不畏艱難去摧邪顯正、去救護廣大眾生的階位,能夠這樣去摧邪顯正,去救護眾生,未來就可以發起聖性而進入十地,也就是十種不同道種性的達人;並於十迴向圓滿以後,成就「如夢觀」,現觀過去無量世所行種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猶如夢中所作的一切事情一樣,成為十迴向位最究竟的達人。十迴向菩薩成就如夢觀後,也完成了佛菩提道第一大阿僧祇劫,而轉入十地。
十地就是十種修無生法忍而成就道種智的階位,也就是十種不同聖性的達人。然而每一地都有入地心、住地心、滿地心三種不同階位:入地心是指剛開始轉入此階位的菩薩;住地心是指能夠安忍及安住此階位的菩薩;滿地心是指圓滿成就這個階位,而且完成一種現觀的菩薩,也是該階位的達人。譬如初地的入地心菩薩,就是由十迴向位完成如夢觀後轉入初地,這樣的菩薩名為初地的入地心菩薩。由於初地的入地心菩薩能夠安忍、安住於初地的境界,名為初地的住地心菩薩。初地滿地心菩薩,是指能夠圓滿初地應有的無生法忍、福德及定力,而且完成一個現觀,名為「鏡像觀」後,成為初地的滿地心菩薩,這樣的初地滿地心菩薩才是真正的初地達人。這樣的菩薩是慧解脫的初地菩薩,他可以入無餘涅槃但不入無餘涅槃,為了繼續修學無生法忍的道種智,故意留惑潤未來生而轉入二地。同樣的道理,二地、三地……乃至七地的菩薩,都有入地心、住地心、滿地心之分,分別完成「光影」、「谷響」、「水中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如乾闥婆城」現觀,成為二地、三地……乃至七地滿地心的菩薩,亦名二地、三地……乃至七地的達人。當七地菩薩完成如乾闥婆城現觀後,也完成了佛菩提道的第二大阿僧祇劫。
然而七地菩薩能夠念念入滅盡定的緣故,心非常非常的寂靜,就想要入無餘涅槃;這時佛知道了,為了使七地滿心菩薩繼續成就佛道,不讓他入無餘涅槃,於是出現在這位七地菩薩的面前,傳授一個非常殊勝的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種種三昧,因此七地菩薩樂於修學而不入於涅槃,轉入八地,成為八地的入地心菩薩,因而進入佛菩提道的第三大阿僧祇劫。同樣的道理,八地完成於相於土自在,九地完成四無礙辯,十地成就大法智雲,成為八地、九地、十地達人。
完成十地滿心之後,進入等覺位。在這個階位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不論是內財或者是外財統統佈施出去,一一滿足眾生的所需。這樣整整一百劫的佈施,圓滿了佛菩提道所需最後的福德,因而上生天上,於天上不斷地廣度眾生以及安排自己未來成佛所需要的因緣,並於因緣成熟時誕生人間,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而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完成佛菩提道所需的第三大阿僧祇劫。像這樣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沒有人可以超過祂,所以成為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以及一切眾生最究竟的達人。
由上面說明可知,能夠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的人,這樣才可以稱為最究竟的達人,這樣的達人就是佛。然而要成佛,最重要就是要明心見性,這是成佛的最基本門檻;若無此基本門檻,永遠在外門修學佛法,永遠進不了內門修行。因此,學佛人要弄清楚,進了佛門究竟要當哪一種達人:是當世間法的達人呢,還是要當出世間法的二乘達人,或者是當世出世間法的達人。如果你喜歡當世間法的達人,就會在六道裡不斷地輪迴,不斷地生死,根本無法出離三界。如果你發願當出世間法的二乘達人,我們也隨喜,雖然你在世的時候能夠利益極少數有情,可是隨著你的捨壽入無餘涅槃,不在三界現身意,永遠也無法再利益廣大的眾生了。如果你發願當世出世間法的達人,後學在此讚歎,因為世間多了一個能夠利益廣大眾生的菩薩,是為眾生所謂的真善知識,眾生有福了!不僅未來可以成為真實義菩薩,而且無量劫後還可以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可以利益廣大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有智慧的佛弟子們,應該要好好思惟,入了佛門究竟要當哪一種達人,如果能夠作最正確、最究竟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的人啊!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將繼續講解「概說第二集」,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07-a05_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