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87集 義同義 味同味(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演述的主題,是以 平實導師著作《勝鬘經講記》為藍本,依勝鬘夫人與 世尊的對答內涵,證明法界實相──真實如來藏──是 如來示現降生人間,引領眾生開示悟入佛法的標的。

我們續說上一集引用《金剛經》的四句偈,讓我們看看有修、有實證的真善知識 平實導師在他的《金剛經宗通》著作中,闡釋《金剛經》這四句偈的真實義理,是說要建立在四句偈的前置詞上,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重點!讓我們先恭讀經文:【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經文意思是說:為什麼為人演說此經的時候,能夠不取種種世間相而可以如如不動?為什麼要在受持此經,為人演說時,不取諸相而且如如不動呢?這是說一切有為之法,都如同夢境,如同幻化;又如同水泡,也如同影像一樣;又如早上的露水,太陽才剛升起來,露水一會兒就消失了;又如同雷雨的時候,短暫出現的閃電,幾個剎那就過去了;應該要像這樣子來觀察,安住於這樣的正觀之中。也就是說,經文中前置詞先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畫龍點睛的核心,強調如來藏如如不動的自性,完全不相應於世間六塵,自然也不取萬相。真正證悟金剛法界,而發起實相般若的菩薩,當他悟了真實心如來藏,祂的本質是無始以來就不取相的心,而且未來也一樣是永遠不取相的心;轉依於這樣的心以後,這位善知識為人演說這個如來藏法的時候,一定也不取相。同時,轉依了「此經」以後,他現前看見所有的有為法,都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然而,如來藏因於祂本自恆存、真實常住,永遠顯現真如的法性,卻是真實存在。依於祂而出生萬法,來顯現三界一切的有為法有生有滅、短暫變異;並且經文中最後特地交代,應以這樣的瞭解來作觀察──應作如是觀。

也就是說,真正修證金剛法界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的菩薩,都應該作這樣的觀察;為人說法時,要轉依於不取相的、如如不動的此經──如來藏;為人說法,不應該離開此經而純粹口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生生滅滅,終歸於空,那就成為「無因唯緣」論的緣起性空。換言之,世間一切有為法的緣起性空,都要依於此經──如來藏──來說,而使佛法從解脫道、佛菩提道成為有因有緣論的真實佛法,不該成為無因唯緣的外道邪說。我們要強調的是:如果沒有善知識的闡述,我們無法懂得《金剛經》這幾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前置詞的核心意旨。唸過、背過了,都是輕易放過,以為意解為 佛陀要眾生看破放下,因為一切都屬於虛幻、歸於空;那麼佛法的智慧,與一般絕望心死、不得不放下的世俗情緒有何差別呢?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有關佛法所說「空」的意旨,確實很難理解。世尊於第二轉法輪,以六百卷般若經從各個層面交叉主說「般若空」的法要。而初轉法輪,主說五陰十八界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都是生、住、異、滅的,是應該滅盡,也是可以滅盡的,講的正是蘊處界以及所有心所法終歸於空,先鋪陳現象界萬法的短暫有;接著,進入第二轉法輪主說般若空。其實在初轉法輪的經典,已經有記載 世尊以「鹿子母舍」的譬喻,解釋佛法中空的意涵。是說鹿野苑鹿子母舍中,空盡牛馬等諸法之後而說為空,但是這個空之中,其實有不空的,就是比丘眾不空,鹿野苑仍然有比丘眾人住於其內;然而,說那個鹿子母舍空,並不是沒有鹿子母舍,也不是說鹿子母舍的作用不存在,也不是說沒有比丘眾人住於其中。這就是佛法中,最基本「空」的定義,是指空盡三界萬法而實際有真識的自體性存在。

讓我們恭讀一段《中阿含經》的經文:【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眾。】(《中阿含經》卷49)經文中 佛陀接著說:【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餘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中阿含經》卷49)經文中意思是說:「就像這樣子,鹿野苑鹿子母堂中,空盡了象、馬、牛、羊等諸法之後,以這樣的緣故,是我所見到的空;若這些以外還有餘留的,是我見得的真實有。阿難!這才是行於真實空的義理,而不是顛倒錯解空啊!」這意思是說:在所設定的鹿子母堂範圍內,空盡鹿子母堂內所舉說的這些物件之後而說為空,其餘還有剩下的不空,就是比丘眾人,這是 佛陀以譬喻來解說真實有的主旨。

同樣的道理,空盡了 佛陀所施設的蘊處界以及心所法以後,雖說二乘解脫道證空了,但是卻有真實不空的法仍然存在──就是如來藏仍然存在。如此的瞭解,才能稱為運行在真實空的義理之中,而不是顛倒見。所以 佛陀才會說,滅盡蘊處界而無一法存在時,說之為空;但是蘊處界滅盡之後,實有不空的如來藏獨存。因為祂有自己的體性,就說之為真實有、說為不空,所以不是斷滅空無,這就是《金剛經》四句偈重要的前置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依於此如如不動的如來藏金剛體性而觀三界法生滅變異,如同夢幻泡影。佛陀的法是前後呼應,意旨連貫,法同一味。然而,若沒有善知識解說般若真實空的道理,我們還真會落入顛倒見中,所以正確的佛法知見無比重要!

想當初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他能指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間至理,卻曾經慨嘆而言:「朝聞道,夕死可矣!」至聖孔子不敢奢求,只要能「聞道」即死而無憾。可是聞道僅僅是佛法中的起步,始於聞,才能成就聞所成慧;再而思,內攝思惟之後,才能獲得思所成慧;然後踩著賢聖的腳步,付諸實行,踏入見道位,繼而發起般若智慧。然而,能夠維繫聞思修證,得以全部貫通,都是依於一個法──如來藏──才能貫通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萬法,三界內沒有任何一法可以離開如來藏而獨存。

有關聞思修的論述,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有更詳細的闡釋,論中有說:【問:聞慧、正見、正智有何差別?答:聞謂聞所成慧,思謂思所成慧;正見正智,謂修所成慧。因名正見,果名正智。】(《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9)論中以問答方式先提問:「所謂的聞慧、正見、正智這些定義有什麼差別?」回答是:「所謂的聞,就是代表經由聽聞佛法而獲得的智慧;接著還要思惟,就是聽聞佛法之後,依著所聽聞的義理思惟而獲得的智慧;所謂的正見以及正智,就是指經由修行之後所成就的智慧。正見可以稱為是因,而正智就是最後的果德。」從論中可以得知佛法修行確實得依照次第進行:先得聽聞善知識的開示,從 佛陀年代就是稱為「聲聞」,從音聲得聞佛法,得知佛法的內容,這屬於聽聞的智慧;接著還得再三思惟所聽聞的內涵,直到熟悉,經過消化,才能稱為思惟之後所產生的智慧,否則只停留在知識聽聞的層面,不能發揮作用力;而稱作正見、正智,是指經由聽聞、思惟的過程而產生的正法智慧,再依照法理的教導,落實於身口意行,隨著所教導的法,如實履踐,法隨法行,依此而產生的智慧稱作修所成慧,方能有修行的真正功德。這也就是說,必須有正見作為播種之因,未來才能產生解脫與無上佛菩提的智慧之果,稱為正智。論中再三強調「正」見、「正」智,就是提醒修行人千萬不可落入邪見歧路,以免將來自食毒果。由此可知,未來是否能夠成就正智的關鍵,得要先獲得正見。

善知識的重要性,佛陀在經典中也再三舉述,我們再恭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經文如是說:【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經文中的意思很容易懂,是說:「佛弟子若希望成就佛菩提的殊勝果德並不難,然而要值遇能夠指導修證的真善知識,是很難遇得到。所有修行殊勝菩提道的菩薩們,請務必注意四種修行的要點:第一、就是要親近善友,第二、得要能聽聞正確的佛法,第三、聽聞正法之後要能如理地思惟法義,第四、要能依照所教導的法理如實修證。十方一切能夠成就聖法的如來世尊,都是依照這四種佛法的修行次第而成就菩提果。」也就是說,要能親近善知識以及善友,是決定有情提升道業的關鍵,因此我們要能廣結善法緣,是保證未來世還能再正確地行菩薩道的資糧。

同時,《雜阿含經》中記載著:有一位犢子外道,分別拜訪大目犍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向他們提出相同的問題。他問說:究竟是什麼緣故,如果有人詢問關於 如來入滅以後是有、還是無,是非有、還是非無,還是非有亦非無的相關問題,其他的沙門、婆羅門修行人都會隨順著來人的問題給予答覆:會說某某人於此捨報以後,會出生到哪兒,或者不出生到哪兒等等;然而,獨獨你們的沙門瞿曇,對人家這樣的提問,都不給予記說呢?於是目犍連尊者、迦旃延尊者都先後答覆犢子外道的提問,回覆說:其他那些沙門、婆羅門,他們全然不懂三界存有的根本因,以及修行解脫是要從瞭解五蘊為基礎;他們不懂色身五蘊的結構內涵,不懂五蘊能夠在三界出生的根本因,對五蘊聚集的緣由,對五蘊的愛味、五蘊的過失,以及眾緣和合的內容完全不知;也不懂如何滅除五蘊,不懂解脫,不懂出離於五蘊的法要;所以全部執取五蘊,落入五蘊的愛味之中,貪著於捨報之後未來的有,或者無,或者非有非無,對解脫之道都是在顛倒的意解之中。

由於不懂根本因的緣故,乃至不懂出離之道,如何還能夠再談滅盡之法呢?連最基本的五蘊有的內容都不知悉,如何還能再談寂滅之理,再談論 如來滅後是有是無,還是非有非無等等?然而,如來世尊對於五蘊生起的根本因如實知曉,通達生死的來龍去脈,通達滅盡之法,這裡面是非常複雜,不能用算術所能計算的。如果 如來給予答覆,所有這些來提問的人,無論如何還是聽不懂,所以 如來都不給予答覆,擱置。今天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62-a22_087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86集 義同義 味同味(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演述的主題,是以 平實導師著作《勝鬘經講記》為藍本,依勝鬘夫人與 世尊的對答內涵,證明法界實相──真實如來藏──是 如來示現降生人間,為眾生開示悟入佛菩提的標的。

我們接續前一集老師所說的內涵。勝鬘夫人說:「如來藏本身是離開有為相的,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由於這個緣故而說如來藏是一切萬法的所依,一切萬法是由如來藏來執持,一切萬法也都是依如來藏而建立。」而經文中所說「如來藏是建立」,這有兩個前提:其一、如來藏是離開有為相的;其二、如來藏常住不變。

我們來確認這兩句話有沒有道理。先說如來藏是離開有為相,「有為」的定義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中解說如下:【謂若法有生滅住異可知,是有為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2)論中是說,如果一個法顯現有出生、壞滅的現象,顯現有維持住一段時間,或者顯示有變異的現象可以觀察得知,定義上都歸屬於有為法。而如來藏的體性是從無始以來,恆離六塵中的見聞覺知,所以對六塵境界都是不動其心,從不在六塵上作任何分別、取捨;因為心性不會被六塵萬法所動搖,所以心性是不會變異的,也是從來清淨不被染汙;又因為如來藏從來不曾有生,也永遠不會有滅,所以是不滅的,是故如來藏是無為法。祂正是不住於六塵萬法的心,以這樣的清淨心性才能安住於母胎中,才能如如不動地久住於母胎中。

假使意識是上一輩子轉生過來的,那我們從入胎那一天開始,就會每天都很痛苦,因為會懂得選擇、比較:我什麼事都不能參與,好吃的我也吃不到,好聽的音樂也聽不到,每天只能窩在媽媽肚子裡,悶死我了。因為上一輩子的意識都熏習過這些世間法,然後心裡面很好奇:我媽媽是長什麼樣子?我老爸有沒有很英俊啊?家裡環境好不好?腦袋閒著,一天到晚想這些事。最糟糕的是:我什麼時候才能出母胎,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動?我爸爸個性好不好啊?會不會很兇、管很嚴?這表示說,若是由前世意識來入胎的話,都是不離有為相的,那是沒有辦法住胎的;所以必須是世世全新的意識,一切得要從頭學起,什麼都不懂,才能安住於母胎中。所以,意識絕對不是製造色身的心──意識不能造色,祂自己也是被出生的法。而且,每一世的意識都是全新的,從完全無知,一點一滴地知道一點點的事物;而胎中意識初現起時候,所認知的整個世界,就是媽媽的子宮那一點點覺受而已,其餘的全都不知道。正因為意識什麼都不懂,是藉新生的五色根才能出生的,所以這一世全新的意識完全無所知。

除了如來藏這個入胎識是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的離有為相,以外都無任何一法可以是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的──三界萬法全屬生滅法、有為法。雖說如來藏離開有為相、離見聞覺知,卻是有祂的自性,最簡單的自性就是阿含經典中 佛陀講的:「祂是名色本、名色依、名色習。」意思是說,如來藏祂是名色的根本──名色由祂而生;也是名色的依止,如果祂沒有這個自性,名色就不能出生了!即使中陰身入了母胎,還是沒有用,照樣不能出生名色;也是爾後名色能有熏習的功德所依處,所以說祂有自性。但是這個自性,從來不在六塵上生起了別,祂的了知範圍是六塵以外的一切法,而且範圍非常廣;相對於如來藏的不分別、不取捨六塵,其餘屬於六塵所攝的一切法,則歸屬於意識與意根所了知的。

也因為如來藏一向都不在六塵上加以了別,從來不領受六塵境界,祂當然就沒有貪厭,所以都沒有喜怒哀樂。既然沒有貪厭,也沒有喜怒哀樂,祂就不會有煩惱相;祂沒有煩惱相,就不會生起有為性的心行。所以世俗人的識陰以及意根,在人間不斷地想要追求大名聲、貪欲財富;可是這些都是從哪來的?都是從六塵境界而來,假使不是因為與六塵相應,都不會有這些事相。假使離開了六塵,諸位想想看:還會有貪與厭嗎?不可能啦!有為相的求財、求色、求食、求睡,等而上之求沽名釣譽,或者等而下之貪汙賄賂,如來藏都不會。當祂所生的五陰正在設計要如何詐欺的時候,如來藏還是一點都不動心的,所以是離有為相──祂沒有一絲一毫的有為相。就像這樣子,以最簡易的口語,從不同層面解釋如來藏的特性,大眾還是聽不懂,只因為這是不思議的佛法!

而這個如來藏在阿含中,說祂叫作「識」,就是入胎而住的那個「識」,就是名色本、名色習的那個「識」,三界內外沒有一法可以破壞祂。佛陀在第一轉法輪《阿含經》中說,阿羅漢捨報滅盡一切,沒有任何一法存在,這時候 佛說祂是寂滅、清涼、真實、常住不變。也就是說,如來藏不再出生三界有的時候稱為「涅槃」,是依這個心能夠外於一切諸法獨存而建立。所以涅槃之名,只是這個心不再出生名色,不再出生一切法的時候,方便說為無餘涅槃。這個意旨與大乘法《勝鬘經》講的內容一致:如來藏常住不變。這樣,就用如來藏把聲聞道貫穿起來了,還是用這個心。

辟支佛也是一樣,推究到最後,是真識如來藏出生了名色,所以有生死;那個識為什麼會出生名色而導致生死呢?是因為無明而不知道自己虛妄。如果願意解脫,修行之後肯把自己五陰滅掉──知道自己虛妄而願意永滅──就滅了無明,所以捨報後就不再入胎,不再出生名色,就是入無餘涅槃了。而緣覺的觀行,還是依這個真識如來藏,這樣我們又把中乘貫穿起來了。

再說大乘般若,般若所說的中觀、所說的實相,般若所說的萬法根源,還是這個如來藏心。第三轉法輪唯識增上慧學,諸地菩薩修的一切種智,還是依這個心;如果不是這個心,就沒有一切種子可說,當然也沒有一切種子的智慧可證了,又如何能成佛呢?所以,還是用這個心把第三轉法輪的增上慧學也貫穿起來。也就是說,就這麼一個真識法,把所有三界世間法以及出世間的三乘菩提全部貫穿起來,都沒有絲毫互相矛盾的地方──究竟而且圓滿。

佛子們要能實證如來藏真識,才有智慧能夠現觀、通達經論,才能真實無訛的了達 佛陀意旨。所以 如來世尊為眾生開示如來藏這個法,不是無關佛法的虛妄建立,絕對不是緣起性空的異名,而是真實有其自性的心,這個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如來藏是萬法的所依,如來藏能持受萬法,如來藏是建立一切萬法的根本,因此說「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我們從經典中初轉法輪內容得知,佛陀已經講過阿羅漢們的涅槃是真實、清涼、常住不變的,所以確認涅槃不是蘊處界空盡之後「一切法空的斷滅空」;也就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絕對不是滅盡蘊處界以後,變成一切法空無。由此可證知,先要能獲得佛法的正確知識與見解是無比重要的!

為了能讓人壽僅僅百歲、慧淺福薄卻發大心的有緣佛子們,能踏著大仙的足跡拾階而上,如來世尊將真識如來藏的義理以及佛道修習次第,由淺入深逐步鋪陳。這也說明佛法闡述實相的內容,是依著 如來世尊的義理傳承,佛佛道同,法同一味,不可變更發展,更非後世佛弟子們的歸納演變而成。也就是說,佛法的內容是已經有生命實相的終極答案──以如來藏為軸心;而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修行歷程,都是 世尊的施設建立,以方便後世佛子們能法隨法行。比方說,我們都朗朗上口說學佛,而學佛就是要學習成佛,不僅僅是信佛而已,所以學佛的過程是要親自體驗,還能明瞭自己目前的進展、轉折,才有可能達到目標。如同現實生活中,我們說嬰兒牙牙「學」語、再而「學」步,就是經歷過模仿語言以及學習平衡、走路等等。所以學佛的首要門檻,得要「見道」──正確見到聖賢踏過的足跡(真實走過的道路),而非誤入歧途,才能入門修學二乘解脫道以及大乘佛菩提。

然而,要能見道的先決條件,是要先獲得正確的知見,才能依「正見」而「法隨法行」。我們先就「正見」與「法隨法行」略作解說。我們先恭讀《華嚴經》中的聖教,經文中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亦如目有翳,不見淨妙色,如是不淨心,不見諸佛法。】(《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經文內容是說勝慧菩薩承 佛威神之力而讚頌說:「佛法的內涵,若沒有善知識的解說,雖然具有世間的聰慧,也無法如實了知佛法真正的意思。就如同患有眼疾的人,看不清楚顏色的美妙差異;也是像這樣子,我們的心不清淨,被染汙煩惱所遮蓋,也是看不見佛法本具的種種功德。」意思就是說,若是沒有善知識教導、開示經典的真正意涵,僅僅依照經論的文字表相,一般大眾雖然具有世間的聰慧,也無法如實了知佛法的真正意旨。

因為解脫生死的智慧,恰好是與三界世間求生存、堅固生命、提升五欲的智慧背道而馳;我們如果始終沒有與善知識結緣,無法與佛法連結,一世一世的世間法熏習,就會成為遮障解脫的煩惱染著。由於心種子不清淨,自然看不見佛法的種種功能德用,經中譬喻為:如同患有眼疾的人,看不清各種繽紛美妙的色彩;同樣的,有情眾生原本人人具足成佛的本質,然而被自身的煩惱所遮蔽,不知有三界的繫縛,也全然看不見本自存在的佛法功德,自然不會想要求解脫。若沒有三寶、真善知識的引導,從不同角度舉述佛法宗旨,闡釋人人都有的成佛本質──如來藏──祂雖無名無相,卻有自己的體性、特質,長久熏習三界欲有的大眾,若僅僅依於經典文字如何能明瞭佛意呢?

我們先舉一個現成的例子作參考,比方說大眾耳熟能詳的《金剛經》句子,當我們說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身邊的人會接著說:【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如果我們接著問:「那麼請問,您認為《金剛經》主要是說什麼呢?」「主要是說放下!一切都是虛幻、無常,要空啊,是說都歸於空啊!」真的是這樣嗎?長久以來學佛人引用《金剛經》,對於這四句偈的認知,是要看破放下,全部都要空掉,因為 佛陀在經文中說:一切都虛幻!我們說明到此,下集再繼續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86-a22_086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85集 如來藏名阿賴耶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這部講記是為了幫助大眾能瞭解並實證佛法大意的真實內容,期望透過本節目的探討,讓各位菩薩能在佛法的修證上得以建立起實證的方向。

從前幾集的說明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三乘菩提的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都是依八識心王而顯、而修、而證,三界一切世出世間萬法,都是依八識心王而生;因此一切法歸結於八識心王以後,仍須匯歸於八識的根本,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為何第八識真如如來藏稱為阿賴耶識呢?這是因為第八識如來藏雖然具有真實與如如性,但祂卻也有阿賴耶性。那什麼是阿賴耶性呢?阿賴耶性就是祂具有能藏、所藏的體性,還有意根的我愛執藏體性,所以這三個加起來就叫作阿賴耶性。阿賴耶識含藏著前七識一切善惡有漏業種子,讓眾生不離分段生死,所以祂是能藏;而前七識所熏習的有漏業種,又能回藏到阿賴耶識中,所以說祂又是所藏;阿賴耶識在眾生未斷我見之前,被第七末那識內執為自內我,使得阿賴耶識也執藏分段生死染汙的種子,又名為執藏。阿賴耶識具備了此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等三藏的功能,故有此阿賴耶性,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而此阿賴耶識是一切凡夫異生、解脫道有學位和三乘聖人的真實心,雖然於六塵萬法皆無分別,祂卻仍有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攝藏一切雜染法令不喪失,也就是含藏著會引發眾生繼續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生死的分段生死種子,稱為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這些會障礙眾生解脫生死的四種住地煩惱,就是煩惱障。

但是一切眾生唯除成佛,否則各自的第八識除了含藏會障礙解脫的煩惱障外,同時還有著會障礙成佛的無始無明所知障;因此,第八識在煩惱障的種子現行未斷時,引生分段生死的阿賴耶性特別顯著,所以稱為阿賴耶識。等到煩惱障種子現行斷盡,第八識捨去阿賴耶性,不再有分段生死,但仍有煩惱習氣種子隨眠未斷,所知障的隨眠也未斷盡,則第八識中含藏的種子仍有變異流注,也就是還不離變易生死;這時就不再稱為阿賴耶識,而改稱為異熟識,但是還是同一心體。此時距離成佛,仍須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必須進一步將第八識中一切所知障隨眠滅除,煩惱障微細種子也要斷盡;從此以後,第八識所含藏的一切種子,都是純無漏法,都不受新熏,已經究竟圓滿,而永遠不再有變異,斷盡了變易生死究竟成佛。這時第八識才是究竟佛地的真如,不再稱為異熟識,而改稱為無垢識,而此時心體還是同一個第八識如來藏,這才是究竟的解脫。

所以,馬鳴菩薩將這第八識阿賴耶識,在《大乘起信論》論文中分為一心攝有二門,而其中之「心生滅門」,即是說明具有阿賴耶性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大乘起信論》卷1當中,馬鳴菩薩開示說:【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論中馬鳴菩薩說明阿賴耶識這個心有兩種義理,這當中第一個義理是講這個阿賴耶識心,祂能夠含攝一切諸法,這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乃至世出世間法;第二個義理是說,祂能夠出生一切萬法。在阿賴耶識能出生一切萬法的部分,是含攝了大乘五位百法明門,而五位百法當中的「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與此相應故」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二所現影故」的十一個色法,「三位差別故」的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乃至「四所顯示故」的六個無為法等,除「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的第八識外,其餘皆是祂所生的法。祂能出生不只是現前談的百法,乃至祂能夠出生千法、萬法,一直到不能計數的萬萬法,都是由祂所出生,所以祂能夠出生一切法。

因此,經中常會說到阿賴耶識是ㄧ切萬法的根源,是諸法的本母。我們依據佛教正覺同修會由 平實導師所誦出的總持咒來說明:【五陰十八界,涅槃如來藏,般若道種智,函蓋一切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現。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覺佛子,一切應受持。】我們將總持咒所談的五位百法作一簡略說明,這阿賴耶識心能夠出生一切法,而一切法大略來說就是有五種,分成了五位,那就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第一位是心法,偈頌說:八識心王是「ㄧ切最勝故」,所以列在首位。因為一切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諸法,都是由八識心王直接、間接及輾轉出生和顯現,是三界及出三界的最殊勝法。

第二位是心所有法,偈頌說:這心所有法是「與此相應故」。因為百法當中,這五十一個心所有法,是與八識心王相應的法,也就是由八識心王所帶起的法。有了八識心王與心王相應的心所有法,有情眾生才能夠了別六塵境界相,乃至於於所了別的六塵境界相上,生起了種種善惡相應的心所有法。

第三位是色法,偈頌說:這個色法是「二所現影故」。意思是講,這十一種的色法,是由八識心王與五十一個心所有法這兩個法合起來,共同顯示出有這十一種色法。但眾生心所接觸的身根與六塵,都是由眾生的阿賴耶識心如鏡現像,如同影像般在自己的阿賴耶識心所顯現;所以眾生的見聞覺知心所接觸領受的,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阿賴耶識心所顯的影像,眾生的覺知心我實際上從來沒有接觸外境。

那麼接下來,第四位是心不相應行法,偈頌說:這個心不相應行法是「三位差別故」。意思是說,這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是由前三位,也就是心王、心所法與色法總合,依這三個分位差別來說,有這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的意思是說,這些法跟我們的覺知心不相應;也就是眾生沒有辦法用這些法,只是顯示出有這樣的現象而已,而把這個法安立的名稱。

接下來,第五位是六種無為法,偈頌說:這六無為法是「四所顯示故」。意思是說,這六個無為法,是由前四位法——心王、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應行法——來顯示出有這六種無為法。

最後偈頌說:「如是次第現。」意思是說,佛法它不離三界,是由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以及六個無為法,由以上的五個分位,有次第顯示出阿賴耶識這個心,祂能夠出生一切法及顯示出一切無量無數的法,都是由祂能夠出生顯示出這五位百法。我們能夠瞭解,祂是ㄧ切萬法出生與顯示的所依根本識心。

而馬鳴菩薩告訴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心,祂的第一個殊勝的義理,就是祂能含攝一切法。祂所含攝的一切法,就是我們在經論中常看到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意思是在說,三界世間如果唯說一個心,就是在說第八識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祂是一切萬法出生的本源。萬法所以能夠出生,都是由這八識心王因緣和合的緣故,而直接、間接、輾轉出生諸法,或者是顯示諸法。而「三界唯心」的所謂三界,就是指眾生所處的三種層次的境界,有情眾生所處的三種境界,可以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種境界。欲界包括了欲界六天,以及人間道、傍生道、餓鬼道、修羅道和地獄道。欲界以上名為色界,共有十八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四天,四禪之上還有五不還天,是三果及初地聖人捨報往生之住處;五不還天之頂為色究竟天,報身佛現在還在此天說法,唯有地上菩薩捨報後才能生於此天。這色界十八天,都仍然是有形色存在,所以名為色界。因為是以禪悅為食、以離欲界沒有男女二根,所以全部有情都是中性身。色究竟天以上又有四天,修定之人如果證得四空定,捨報之後便會往生到這四天來;這四天無形無色,純粹是精神世界,住於定中,由於無形無色,所以名為無色界。

如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之有情,都不離生死輪迴,所以又名有情世間。在這三界當中,又因有情心性之勝劣,可以分為十種法界,也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等四聖法界,以及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凡法界。然而這三界世間乃至於四聖六凡法界都從何而來呢?我們來看看經文中是如何說的,《華嚴經》卷19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一段經文意思是說:有一個心,祂好像是一個善於工筆畫的師傅,祂能夠畫出種種的三界器世間,也能夠畫出一切有情眾生的五蘊身。如果心中含藏的是人的業種,祂就幫你製造出一個人的五蘊身讓你使用;如果心中含藏著是畜生的業種,祂就幫你製造出種種不同的畜生身,供你來酬償業果,由此因緣而受種種的苦報;如果心性多慳貪、嫉妒、邪見、欺誑、廣造眾惡,祂則為你製造鬼道有情的五蘊身;如果是心性極端惡劣,犯了五逆重罪,誹謗如來藏了義正法,造極重惡不善業,祂就讓你受廣大的地獄果報身。如果廣行十善業道利樂有情者,祂就讓你生到欲界天,享有欲界天之天身,受用欲界天勝妙之天福;修行禪定清淨梵行者,祂就為您製造廣大殊勝的色界中性天身;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成之佛身,也同樣都是這個工畫師所繪製、所創造、所製造出來,這個工畫師就叫作阿賴耶識。如果離開這個工畫師阿賴耶識,就沒有三界有情的種種法界可說,所以說三界唯心。也就是說,三界的一切境界,全都是依這個工畫師——第八識——而有,依第八識而變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各位菩薩!以上介紹是三界唯心的道理,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看「萬法唯識」。因為阿賴耶識能含攝一切世間有為法,乃至修學出三界生死解脫道的出世間法,乃至更含攝了令人成佛的世出世間大乘佛菩提道法,所以祂是ㄧ切萬法的根源,因為一切萬法都是由這個心——阿賴耶識——所直接、間接、輾轉出生的法。例如,阿賴耶識可以出生有情眾生的五陰十八界,因為阿賴耶識具有大種性自性,祂能夠出生宇宙中的四大:地、水、火、風;而以有情眾生各自的異熟業種及無明種,藉由種種因緣與根本因——阿賴耶識——攝取四大極微直接出生有情的五陰色身。

譬如人間有情眾生,當此世捨壽後,阿賴耶識配合第七識意根末那識,會一起投胎到下一世有緣父母的受精卵位中;這有情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心,就會藉著父精母血為因緣,而攝取母親身中的四大種,漸次在母親胎中出生了胎兒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色根,而這五色根與第七識意根皆由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因所直接出生。當五色根在母胎中漸次增長成熟,則阿賴耶識心會間接地變生出六塵的法,這是因為阿賴耶識會透過這五浮塵根去攝取外六塵,此時胎兒的外六塵境界只能觸及母胎中的環境,再藉由神經連結入到胎兒的大腦勝義根當中,那麼胎兒的阿賴耶識就會藉由這個緣,變生了內六塵相分;所以,這個胎兒所變生的內相分五塵及法塵相分,都是阿賴耶識心所藉緣間接變生的法。最後當這個胎兒已經六根具足,而有了阿賴耶識心所變生的內六塵;六根接觸六塵,在根、塵、觸三和合因緣具足之下,阿賴耶識心中所含藏的六識心識種就會流注出來,那就在大腦五勝義根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去了別內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及意根觸法塵而生意識,共出生了這有情眾生的六個識心。所以這時候有情已經具足了六根、六塵與六識,所謂十八界眾生我,這時候已經具足成就。就算胎兒緣熟而出母胎時,所接觸的外六塵只是變成了周遭的環境,所以有情的六識心就是阿賴耶識心所藉緣輾轉再變生的法。

有情眾生既然十八界我已經具足,就能由識陰六識心王,再繼續變生出六識心王所帶起的所有相應的心所有法。有情眾生依八識心王及所有的心所有法的運作,就能夠造作一切萬法,乃至造作一切世間器物,成就世間一切萬法。所以有了六識心之後,再繼續變生出所有這些萬法,這些都是由阿賴耶識心所輾轉變生的諸法。所以,阿賴耶識能出生一切法、能含攝一切法,因為一切法都是由這個心——阿賴耶識——所直接、間接乃至輾轉出生的法。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60-a22_085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84集 涅槃的本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這部講記是為了幫助大眾能瞭解並實證佛法大意的真實內容,期望透過本節目的探討,讓各位菩薩能在佛法的修證上得以建立起實證的方向。

前一集已經有提到 佛在三次轉法輪中,都已說到法界實相心第八識真心如來藏,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使用不同的名稱而已。譬如 佛在初轉法輪阿含期時,以一個涅槃的本際來隱說法界實相心,而在第二及第三轉法輪,則用「隱密相」及「顯了相」直接明說法界實相的存在及內容。佛在初轉法輪阿含時經常開示:蘊處界等法不是常住法,而是虛妄會生滅的法;二乘人只要現前觀察這些法都是虛妄法,並將這些虛妄法如實觀行而心得決定消滅掉,就能夠成就阿羅漢的證境,於捨壽時就能入無餘涅槃,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自住的境界。既然阿羅漢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在捨壽後入無餘涅槃,就一定不像外道修行人所入的斷滅空一樣!如果是斷滅空,當時人間就已經有斷見外道,主張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無自性空,根本就不需要人天至尊的 佛陀辛苦來到人間化度有情眾生。可是 世尊還是來到人間廣度眾生,顯然阿羅漢入涅槃並不是斷滅空,一定還有一個眾苦所依止的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所以阿羅漢才會「因內無恐怖、因外無恐怖」而入無餘涅槃。

也因為這樣的緣故,世尊才會在《雜阿含經》卷10中開示:【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在經中 佛已經很清楚地為大眾開示:「眾生於沒有開始的生死之中,為無明所遮蓋,為貪愛的結使所繫縛,因此在漫漫長夜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都不知道有一個眾苦所依的本際存在。」這個眾苦所依止的本際,其實就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本際。因為聲聞人不需要證得這個本際,他只要去斷除蘊處界的貪愛,就能夠入無餘涅槃,處於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因為這樣的緣故,聲聞人相信 世尊的開示,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知道還有一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所以才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捨壽後從此在三界中消失了。

聲聞既是如此,緣覺亦復如是,緣覺人觀察十因緣知道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也就是蘊處界都是以這個「識」為根本,而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出生。所以緣覺知道有個識的存在,祂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入胎識,與聲聞人一樣,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因此在捨壽後於三界中消失了。顯然聲聞與緣覺都知道有個本際存在,只是無法證得。既然二乘人都沒有證得無餘涅槃的本際,世尊就不會很詳細地解說這個本際到底有什麼樣的內涵。所以說,世尊在初轉法輪阿含時,隱說無餘涅槃的本際。

到了第二轉法輪般若時,世尊觀察阿羅漢們心量漸漸增長,進而迴小向大,因此證悟的因緣漸漸成熟,於是開始講解般若諸經,譬如《金剛經》、《心經》等經。講生滅不已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攝歸不生不滅的無住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等心;所以,蘊處界及諸法也就不生不滅了,這是以「隱密相」來說明一切法歸攝於第八識如來藏。並且幫阿羅漢們悟得此心、證悟般若,使得阿羅漢不僅成為真實義菩薩,而且發起了般若智慧,其智慧遠遠超過阿羅漢所證的十智。由此可知,世尊於第二轉法輪明說法界實相,只是這個法界實相,改名為無住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等心。

到了第三轉法輪方等時,世尊開示唯識增上慧學,說這個法界實相有種種不同的名稱,譬如心、阿陀那識、所知依、種子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其實都是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修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稱而已,讓菩薩們能夠修學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在斷盡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及無始無明上煩惱種子隨眠之後,最後得以成就一切種智的究竟佛。由此可知,世尊於三轉法輪已經明說法界實相的種種體性,所以才會在唯識經典中,開示這個法界實相有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

從上面說明可知,二乘人僅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可是還有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尚未斷除;雖然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卻不妨礙二乘人入無餘涅槃。然而菩薩如果僅斷除了煩惱現行,他還是無法成就佛道,所以必須依照 世尊的開示,於第二、第三個無量數劫去斷除煩惱習氣及所知障。所謂的習氣就是慣性、本能。如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27的開示:【「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

也就是說,習氣就是煩惱殘留的氣習,是經過多時的熏習以後所產生的慣性,好像是煩惱,其實不是煩惱。而所謂的所知障,名為過恆河沙修所斷煩惱,又名為上煩惱;也就是對法界實相一無所知,因而障礙自己成佛之道。它所含攝的範圍非常廣,包括了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等等的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從無始劫以來與眾生不相應,也不會障礙二乘人入無餘涅槃,直到菩薩開始參究到底什麼是法界實相時,才開始會相應;並於親證法界實相的時候,才打破所知障極小的一部分,才會知道所知障所函蓋的部分是無量無邊,而且非常廣泛,並且還要窮盡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才能夠斷除。顯然所知障所含攝的範圍,非常廣大、非常微細,不是二乘人僅能斷除的煩惱現行所能比擬了。既然二乘人尚且不知、不斷所知障,更何況一般的凡夫眾生所能知、所能斷呢?

因此,在三轉法輪各自的經論中,所說的「本際」指的就是涅槃、如來藏、第八識。就如初轉法輪的《中阿含經》卷10〈本際經〉裡面的經文:「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這裡講的本際,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指的就是最初點、原始點、前際。那在二轉法輪的經論裡面,龍樹菩薩的《中論》卷2〈觀本際品〉有一首四句偈,他說:【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從這一句偈語的表面上來講,這個本際在眾生生死輪迴當中,你要去找祂的一個最初的前際,是沒有辦法找到的,是不可以去思惟而能夠找到答案的。

而第三轉法輪,我們引用了《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勝鬘夫人承 佛威力而蒙 佛允許,在這個〈自性清淨章〉裡面有這樣的經句:【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眾生無量劫以來的生死是依有如來藏才有,因為有如來藏的緣故,要推求祂的最初的前際,是了不可知的;真正要講本際的真實義,那一定要依於如來藏來建立。而這個「本際不可知」,嚴格講也只是對於凡夫及二乘愚人而說的,不是從利智勝義菩薩來說本際不可知;因為二乘人所求,只是要滅盡蘊處界生滅法而證入無餘涅槃,他不需要證得成佛所需要證得的一切種智。二乘人既然不需要證得這一個阿賴耶識,佛當然就不需要為他們講這一個如來藏第八識本心本際;因為說了徒增讓他們心智迷悶而已,同時讓他們心生顛倒,不要說斷我執啊,連要斷我見、斷身見都困難。因為,所說的所謂的於內於外,他都將有所迷惑,甚至會有所恐怖,如此就無法取證涅槃。

但對於一心想要成就佛道的菩薩而言,就必須要求悟如來藏。因為如來藏的常住,正是三界中萬法生起的根本因;若沒有如來藏——本識——的常住,就不可能有五陰名色的出生及存在。在《增壹阿含經》卷29中 世尊說:【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六界之法?比丘當知: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生;云何為六?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謂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稟此精氣而生六入,云何為六?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謂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云何為六?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識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於彼壽終來生此間,聰明高才;於現身上,盡於結使,得至涅槃。」】

在這一段經文中,世尊告示大眾說:「那個為何被命名為六界的法?比丘們應當要知道:由六界所組成的人類,是稟承父母的精氣而出生的,若沒有父母的精氣作為助緣,是無法把六界聚集在一起而具足人身的。如何是人們身中具足的六界法呢?那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這就是説比丘們,人們身中都有這六界。人身都是稟承父母的精氣,識界才能夠聚合四大,並且祂所製造的色身中,能夠留存空界而產生了人身,有了人身才能有六入。是哪六入呢?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這就是我所説的:有此六入的原因,是由父母的精氣為緣才能夠有。由於依止六入的緣故,便有六識的功能現行運作;如何是六識身呢?假使是依於眼根、色塵而生起的眼識來見色的種種功能,就是眼識身;同理,依止其餘的五根、五塵而生起五識功能,就是五識身,這就是我説的六識身。如果比丘能理解六界、六入、六識的話,他就能夠度過六欲天的境界而在色界中重新受生;假使後來在初禪天中壽終而重新來生到人間,一定是聰明高才的人;並且在重新出生於人間的這一世現前身中的修行上,就能夠滅盡一切結使,可以到達無餘涅槃。」

由這一段 佛陀的開示,我們可以確實證明:人固然是稟承父母的精氣而出生,但是必須要有識的入胎,這個識就是第八識——入胎識;然後在母胎中,由這個入胎識的界(這個界就是功能差別,又名種子;識界的意思就是入胎識的功能差別),祂能夠攝取母體血液中的地水火風四大,以及留下身中應有的空間,其中包括:食道空、胸腔空、腸胃空、血管空等等,必須由這個「入胎識」攝取其餘五界而具足六界法,才能夠具足人身名色而出生,然後才會有六入的見性、聞性、覺性、知性等等識陰界自性的出生與運作。所以,真實常住法、本住法的「入胎識」就是涅槃的本際,才是出生萬法的心,是一切緣起法的根源。而見聞覺知的六識心,是在「入胎識」入胎以後,攝取四大及留存空界等五法而出生的五色根,然後才能從入胎識中藉五色根生起;所以六識心是入胎識進入母胎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夠生起的識,當然就不可能是入胎識——識界了。

由四阿含中的這些隱說、略說,已經實證確實有第八識的存在,這就是《阿含經》中存有「本住法」的密意,也是阿含中早已存在的教法,不是後代菩薩們新創的學說。而在這一段佛語中也證實:當眾生六入、六識存在的時候,同時有六界在人身中,這也證明六識不是六界法;當然識陰六識,一定不是這一段經文中所講的識界。所以人人身中都有六界中的識界,絕對不是指十八界中所含攝的六識界,因為剛入胎時識界存在的時候,六識連影子都還沒有呢!所以入胎識這個識界,才是阿含解脫正理的基石:這一個識界是在六識及意根層次之上另一個識——入胎識。依此本住法入胎識常住不滅,來說六識身及意根、色身的虛妄性,說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

而在四阿含中被 佛陀稱為識界的入胎識,正是常住法、本住法、涅槃的本際,才能在每一世死後不斷地重新入胎而有無窮無盡的生死;才能在識陰六識存在的時候,祂也在身中同時存在,成為組成人身五陰的要素。也由於祂的常住性、本住性,才能成就二乘聖人所證的無餘涅槃,才能使二乘聖人所入的無餘涅槃可以真實不壞的解脫。正因為祂是涅槃的本際,使二乘涅槃不墮斷滅境界中;所以阿含的正理是「存有」的解脫道,而這個實有法並非五蘊所攝的任何一法,而是本識如來藏,因為祂才是真正涅槃的本際。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85-a22_084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83集 三乘菩提的根本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這部講記是為了幫助大眾能瞭解並實證佛法大意的真實內容,期望透過本節目的探討,讓各位菩薩能在佛法的修證上得以建立起實證的方向。

各位菩薩在長期熏習正確的佛法知見之下,都可以建立起正確的佛法次第,為方便各位菩薩能瞭解佛法函蓋的全貌,我們以 平實導師依據 玄奘大師及窺基大師所判教的內涵為主來演述;也就是說,釋迦世尊一生說法49年的歷程,共分為五時三教,所說法教內涵總分為三乘菩提。所謂的五時三教的這個五時,指的是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種智時及法華時;而其中阿含時跟般若時、還有種智時,這三時就是所謂的五時三教裡面的「三教」。也就是說,五時裡面中間的三時,就是所謂的「三時教」;這三時教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三轉法輪的內涵:初轉法輪,轉《阿含經》等四聖諦、十二因緣法輪,說「我空法有」,所以稱為「有教」;二轉法輪,轉《般若經》等一切法空法輪,所以說萬法皆空,隱說第八識如來藏的道種智,所以稱為「空教」;三轉法輪,轉唯識方廣經典等中道實相法輪,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顯說第八識如來藏的一切種智,所以稱為「中道教」。所以三時教法中,第一時為有教,第二時為空教,第三時為中道教,又稱為「有、空、中」三時教。

這三時法教是有經典的依據,在窺基大師所寫的《大乘法苑義林章》裡面,就依於《解深密經》卷2而說:【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也就是說,在第一時的阿含時,即是第一時有教的初轉法輪,這是 釋迦世尊在證道成佛之後的第一階段說法,又稱為阿含時。佛在鹿野苑,因外道、凡夫只趣向二乘,故為其演說四聖諦、八正道、十因緣、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令小根器的人證得解脫。主要的內容為二乘解脫道的修證,以現觀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一切法是生滅無常、不淨、有增有減,進而斷我見與我執的法門——即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道,總名二乘菩提;以弘演出離三界生死之解脫道為主,所度部眾為聲聞及緣覺部。聲聞所證的果位共有四果,也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而阿羅漢在捨壽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後,可以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於三界中受生出現,永離三界生死輪迴。此階段時期主要代表經典為四阿含經,也就是《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及《增壹阿含》。

第二時叫般若時。所以在《解深密經》卷2經典中說:【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在第二時的般若時,也就是說,三轉法輪的第二時「空教」,是以「隱密相」來顯正法輪,就是隱密第八識的密意來解說一切法。佛在靈鷲山等地,為由二乘轉向大乘之佛子,說諸法皆空之理,除其法有之執著。演說之教法代表的經典為《心經》、《金剛經》、《小品般若經》及《大品般若經》等,又稱般若時期。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沒有明說第八識如來藏的內涵。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第八識的實證是要有正知見,在佛菩提道裡面有護持正法、擁護正法,願意真正三歸依的三寶弟子才能夠實證;而且這些弟子們還要具足有菩薩種性的菩薩才能夠實證。因為這個緣故,所以 佛陀特別以隱密相來宣說第八識,只有大乘實義菩薩能夠實證 佛陀所隱覆的如來藏,所以說第二時就是般若時。

而在第三時《大乘法苑義林章》及《解深密經》卷2中說:【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也就是第三時為第三轉法輪的「中道教」,是以「顯了相」直接開顯八識的內容。佛在華藏世界等地,為五乘人談三性三無性,顯示空有的真相,顯示中道實義來消除「有、空」的執著,令入究竟了義的教法。講述內容即是唯識方廣諸經,又稱為唯識期,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為主,述說諸地菩薩所應修證之一切種智究竟了義妙法,是唯識增上慧學之無生法忍,是諸地菩薩乃至等覺菩薩應該要修證的內涵。含攝了五法、三自性、八識、兩種無我、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諦等,這一個階段講述了如來藏所含藏一切功能差別中更深細的智慧,也就是道種智和成佛的一切種智。依此自心如來藏,實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中道實相,清淨自心真如,圓滿成就究竟佛果。這個階段主要代表經典,如《楞伽經》、《楞嚴經》、《華嚴經》、《解深密經》、《大般涅槃經》、《勝鬘經》等,以顯了相說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

從以上敘述可知,在《解深密經》中說這三時教法中的第一時是聲聞二乘教法;因為第一時要講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就是要破盡一切世間所有的常見跟斷見還有種種的邪見,因為當時都沒有人能夠實證解脫道;所以第一時只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就以解脫道來降伏一切外道。可是這樣還不是真正的佛法,因為那只是聲聞道以及緣覺之道,還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所以經中說初轉法輪及二轉法輪,所轉的法輪都是「有上」,也就是說上面還有更殊勝的法教;「有容」,就是能容許他人依正理來破斥;「是未了義」,也就是還不是究竟成佛之道的了義法;「是諸諍論安足處所」,就是未證道果之五乘人諍論的所依處。也就是四阿含經與《般若經》所說的法教,是有上、有容、是方便未了義的、也還有諍論的。因此 佛陀還要在第二時來宣說般若,以隱密相來講第八識的體性;這時候所說的第八識,就不是一切人天乃至二乘所能夠知道的內容,所以這個時候就是隱密相。

可是菩薩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以後,還不能瞭解真正的成佛之道;為什麼呢?因為詳細的內容還不能了知。所以 佛陀因為已經有弟子實證了聲聞的解脫道以及緣覺之道,又實證了大乘所應實證的第八識的內容,所以這個時候就在第三時直接開顯八識的內容,那個時候就是顯了相。既然你已經分清楚第八識不是蘊處界,不是一切法,跟一切法不同,可是第八識又跟一切法和合運作;所以這個時候,第三時就以顯了相來解說這個道理。因此《解深密經》中說第三時是大乘教法,以顯了相說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故經中說第三轉所轉法輪是「無上」:這就是說上面沒有更殊勝的法教了;「無容」:是說不能容許他人依正理而破斥,因為正理即是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是真了義」:是說究竟成佛之道;「非諸諍論安足處所」:是說明未證道果之二乘人所無法諍論的,因為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是無諍的。也就是唯識方廣諸經的教法,顯說真心第八識如來藏,這個教法是無上、無容、也是沒有諍論的,故為真實了義。

佛陀的三轉法輪,其實都是依八識正見而說,都依第八識真我如來藏,也就是以阿賴耶識為所依,前後三轉法輪一以貫之,當然一切諸法也都是從這個真實法之所出生。佛在初轉法輪阿含期當中,都已經以本識、入胎識來略說或者是隱說這第八識真我如來藏,以及談到十因緣法所談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更說到涅槃當中有本際、涅槃之實際等等;這些名相所談的「識」,都不是在講識陰六識的六識心,都是在說眾生從不生滅的第八識真我如來藏。而阿含經典當中更有部分經典,世尊是明白講眾生是具有第八識如來藏。譬如,《阿含經》的《央掘魔羅經》卷4有這一段經文:【我說道者,說何等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同部經卷4更說:眾生知道有本具第八識真心如來藏,而且只要精勤修學、持戒清淨,修學清淨梵行,最後終究成就佛道。世尊也說,如果否定第八識如來藏,不管你怎麼樣修清淨梵行,以及窮盡無量劫的修行,你都沒辦法成就的。所以,否定眾生本具有成佛體性的如來藏而說要修學成就佛道,其實完全已經背離諸佛共說成佛的法道。

這些內容在《央掘魔羅經》卷4中有說:【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當得成佛道。復次文殊師利!若無如來藏者,空修梵行,如窮劫鑽水,終不得酥。】所以說,如果二乘菩提所依的五陰十八界,若是會間斷的,是可以脫離如來藏,是與如來藏相異,則二乘菩提也就成為斷見外道法了。因此二乘菩提的聲聞阿羅漢入涅槃時,是要滅盡五蘊十八界,沒有一法繼續留存。他們滅了自己以後,剩下的就是出生以前入胎而住的那個本識,也就是入胎識如來藏獨存,才不會是斷滅。既然二乘涅槃是因為如來藏而不墮斷滅空,顯然二乘涅槃這個「外有為法」也是依如來藏建立的。阿羅漢能證悟聲聞菩提,辟支佛能證緣覺菩提,也是要依他們各自的五蘊來證;可是他們的五蘊所擁有的智慧都從意識來,而這個意識及五蘊都還是依本識如來藏而存在。所以,他們所得的二乘菩提,還是要依如來藏而建立的;並且 佛在阿含中說:阿羅漢與凡夫之間有所不同的是「於內無恐怖、於內有恐怖」。「內」指的就是本識如來藏;因為信或不信 佛所說有本識如來藏常住不壞而成為涅槃中的本際,由於這個信或不信的差別,使得比丘或成為阿羅漢、或成為凡夫。

各位菩薩想想看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有的比丘聽到 佛說內有阿賴耶識,或者說內有本識常住不變,而那些比丘們心中就思量:「雖然有這個本識,而我不能證得。」所以他心中就不能確定 佛所說的本識是常住不滅的聖教,於是心中憂愁恐怖,不敢滅盡自己,只好堅持意識自己常住不壞而成為凡夫比丘。若是於內無恐怖的人,即是真正的阿羅漢,他們心中思惟:「佛說內有本識常住不變,雖然我不能證得,但是我相信 佛陀是實語者,所以本識必定真實有,所以我無恐怖;五陰是苦、不淨、無我,所以滅掉自己入涅槃以後不是斷滅。」因此阿羅漢於內無恐怖,才能斷除我見與我執;凡夫於佛聖教有疑而不信,就無法斷我見及我執。所以說,二乘法還是依如來藏本識建立,因此說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本。

當 世尊到了二轉法輪演述般若系列的經典時,當然是依這第八識真我如來藏,來教導所有二乘弟子及大乘菩薩們,各各親證身中的真實本心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親證《心經》文中所說的心、真心,更是《金剛經》所說的金剛心、無住心。那麼在大小品般若諸經當中,也常說到這個真實心、真心、非心心、無住心、無心相心。在第三轉法輪,佛繼續宣講方廣唯識諸經,就更明白講眾生是具有八個識心。所以 釋迦世尊用49年時間來宣演三乘菩提佛法,前後經歷三轉法輪,所說都是依八識正見而說,都是依第八識真我如來藏為諸法之所依而說。因為第八識如來藏是諸法本母,是一切法出生之所依,所以經中又名這個第八識是本識、根本識,諸佛共說這八識正見。可是,因為第八識如來藏極難證得,唯有菩薩此世、往世親隨佛學,方能證得;由此而得了知生死都從如來藏而來,也了知如來藏即是生死的本際,也是無餘涅槃中的實際。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59-a22_083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82集 一切萬法根本因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這部講記是為了幫助大眾能瞭解並實證佛法大意的真實內容,期望透過本節目的探討,讓各位菩薩能在佛法的修證上得以建立起實證的方向。

各位菩薩要瞭解,釋迦世尊示現在這娑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祂的真實本懷就是要「開示悟入」這一界眾生,怎樣去親自悟入真實本心——第八識如來藏,而如來藏也是三世輪迴業果的主軸。世尊見到眾生因為無明妄想執著的緣故,不知道自己本來就具有同於如來的智慧德相,以致世世造諸惡業而流轉三界生死苦海無法出離。世尊以祂的大慈悲心,歷經49年三轉法輪,辛苦宣演這圓滿的成佛法道,把這一代法教具足圓滿宣演之後才示現入涅槃。世尊在三轉法輪的宣演中,都是依止第八識如來藏而開演;以第八識根本識的涅槃性來解釋二乘的涅槃,所以二乘法其實是以大乘法為根本而方便宣說的。如果離開大乘法的主軸——如來藏根本識,二乘的涅槃將落入斷滅空的本質,就不是佛法了。三乘菩提佛法的內容,是依著如來藏環環相扣、緊密而聯結。

在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卷3中就有說到:【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論中的第一句「無始時來界」是敘述:從無始以來的種子識——也就是儲藏種子的如來藏識——祂所含藏的種子功能,能親生萬法,是諸法所依的根本因。第二句「一切法等依」是說:由於種子識能執持萬法,從無始劫以來就平等地作為一切法的依止,所以萬法也依於祂為緣再互為依止輾轉出生;又因為祂能執持萬法的種子作為三界一切現行法所依的緣故,因此變現器世間以及眾生的有根身作為七轉識現行時的依止,於是第八識種子識如來藏能出生及現行一切萬法。第三句「由此有諸趣」是述說:也因為由此第八識的緣故,能夠執持一切修行的善淨業法種,或者是造作雜染惡業的種子而使有情隨之墮落三塗或生天上,才能有公平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六道輪迴生死。以及最後一句「及涅槃證得」是說:佛子藉由三乘菩提如實修行而能有解脫及證得涅槃的功德顯現,而使修行者所修、所證皆功不唐捐。

故從以上所引的論述,可以顯示出第八識如來藏即為種子識,也唯有依於第八識的前提之下,才能夠圓滿成就《成唯識論》論中所闡述的義理。所以說,眾生的如來藏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運作無間,祂本來就在,非因緣生法。所以說祂是無生;既然無生當然不滅,所以祂不生不滅。祂是一切萬法的根源,萬法由祂而出生;祂的體性是具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但又含藏分段生死所攝七識心相應的有漏法種及業種,因為祂雖然心體清淨而卻含藏不淨種子,所以說不垢亦不淨。

祂與十八界法不即不離,卻與一切法不相會而遠離生老病死,從來無所得。祂又具有猶如金剛的體性,集十方諸佛之神力,也無法壞滅任何一個眾生的如來藏心體一分一毫。而當您修行時,把有漏法種斷除一分時,無漏法種也就跟著增長一分,第八識內的種子一進一出卻是相等的,沒有增減、不多不少,故說祂不增不減;因此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的道理亦復如是,所以成就中道義。因此,第八識真心如來藏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非一非異等無量的中道體性。《般若經》主要說的就是此第八識如來藏心體及其體性,這不是意識刻意離開兩邊而住就稱為中道性,因為意識境界是生滅法——有生有滅、藉諸緣而生起,不是中道心。

三轉法輪的《阿含經》、《般若經》、唯識經諸經論,都開示出有一個可知、也可實證的第八識如來藏。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從無始劫以來,是本來而有、法爾如是,是三界萬法的根本因、第一因,是法界實相心,並不是依因藉緣而生、緣生緣滅的虛妄法;但是第六意識心卻是依因藉緣而生、緣生緣滅之法。所以,《雜阿含經》卷9的經文中就有說到:「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這就是說,不管是意識、細意識或極細意識,所有的各種意識皆是第七意根與法塵相觸而輾轉出生的法。

所以,三世緣起一定都是要以如來藏為因,因為只有如來藏才有能力攝持一切種、四大種,所以能造出五蘊色身,也能出生七轉識以及種種的心所法;再由色身與七轉識等等法的運作才會出生一切萬法,這全部都是依於根本因如來藏的不生不滅、能生萬法的法爾自性而有的。因此,如來藏所出生的有情眾生世世皆有不同的五陰,可以讓眾生在生生世世三界中流轉不止,五陰雖然有過無量無數的生死,但是如來藏卻都不曾有過生死;如來藏的本體猶如虛空,而祂的體性卻不空,有著能生萬法的本然自性,所以說如來藏非空、非不空,具有真空妙有的特性。

由於如來藏所出生的五蘊都是所生法,由如來藏為因以及父精母血等其他諸緣因緣聚會而得出生;有生之法則必定有滅,所以五蘊身包括意識等識蘊,只是假有、暫時而有,終將歸於壞滅;所以說,五蘊法是緣起性空,是依於真實而不生滅的如來藏而有。如果正信佛弟子能夠這樣依於如來藏不生不滅、能生萬法的體性,於所緣諸法來作意思惟,就可讓愚癡行增上的凡夫眾生,他的所有癡行都能逐漸變得微薄,都能逐漸地轉變清淨;像這樣子的正說,才能稱作是大乘菩提的緣起觀。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這一部根本論也談到諸法出生需要眾因緣,而諸法的出生也需要有一個常住真實法作為萬法出生的「根本因」。我們來看《瑜伽師地論》卷85這一段經文:【復有四緣,能令諸行展轉流轉。何等為四?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即此四緣略有二種:一、因,二緣。因唯因緣,餘三唯緣。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論中談到諸法出生須要有四緣,諸法也就是諸行的出生,乃至輾轉流轉須要具足四緣。

這一段經文中所說的第一項「因緣」,就是諸法出生須要有一個常住法作為「根本因」,這個根本因即是第八識如來藏。依這個萬法出生的根本因為緣,才有後面經文談到的第二項緣「意根」作為等無間緣,還有第三的「色塵」作為所緣緣,及第四項「五根」作為增上緣,這「第二、三、四: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歸屬於「眾緣」,這些眾緣須要有一個常住法——第八識如來藏——作為萬法出生的根本因。所以,彌勒菩薩在論中後段談到四種緣,也可分成兩大類來說:第一大類是諸法出生的「根本因」,所謂的「因緣」;第二大類就是諸法出生的「眾緣」,也就是「第二、三、四項」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最後一句話論中所說的「因緣」,講的就是萬法出生的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常住心,以及這個心所含藏種種諸行的種子。所以萬法能具足出生,一定有一個「根本因」以及「眾緣」和合具足才會出生一切法。

因此,真正的正法佛弟子絕對不會也不敢否定諸佛菩薩所共說:一定有一個法界真實常住心作為萬法出生的根本因。這就是這個論中所說的「因緣」這一項,而且由這常住心來執藏所有諸法種子,包含有情每一世所造作的善惡業種子,乃至所修學的法種。這就是《瑜伽師地論》在〈菩薩地〉論文當中,最後講的一句話「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的真正意涵所在。

藉此可以瞭解法界真正運行常理,一定是有一個真實常住不壞的第八識如來藏心來貫穿三世,也就是由這個常住心如來藏來執藏諸法種子,然後把過去世所造的染淨業的種子帶到此世來,而由這個心去忠實實現應有的善惡異熟業果。這個常住心如來藏之所以能夠忠實實現此世善惡異熟業果報,是因為這個心本身就是「無覆無記性」的自性的關係;也因為這個心又具有受熏持種的自性,所以能夠把這一世所造的善惡業種收藏在藏識當中,然後再把這個業種帶到未來世,由這個心來忠實實現未來世應有的善惡業果。因此,三世因果法則的運行,它的次序就不會有錯亂,因果也都當然可以忠實地履踐了,整個善惡因果法則就是依這樣的法理運行,從來不會有錯誤。

這就是諸佛共說的法界運行真實不變的法理,這是「法爾如是」不可推翻的法界真實理。所以,對於信受三世因果,有心學法的佛弟子來說,也因為這第八識法界實相心具有「受熏、持種」的界功能差別,所以學法修道每一世所修學所修都不會唐捐其功,因為他所熏習的法種都會收藏在他自身的如來藏當中。這樣子經過很辛勤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大乘菩薩們都可以圓滿五十二位階的修證,最後圓滿的時候,就是眾生成佛的日子。所以,如實瞭解如來藏的體性,對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是否能契入大乘菩提道的真實修證,就具有非常關鍵的契機。

如果要契入瞭解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可以從《維摩詰所說經》卷1中來體會:【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這就是在講第八識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的體性;菩提心乃是真覺之心,是真心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心。阿賴耶識不會領會一切人、一切世間、一切法,因為祂無所見的緣故,祂離六塵的見聞覺知,離一切外緣;而妄心七轉識則不離見聞覺知,不離外緣六塵境界。

又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眾生即是七轉識,阿賴耶識配合七轉識和合運作無間,七轉識需要什麼,阿賴耶識就給祂什麼,因為祂是藏識,執藏一切法種故,能現起諸法。但眾生日用而不知,總是執祂為自內我,放不下對祂的執著而造作諸有漏業;可是一旦被問到祂在何處時,又都不知道了。經中又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阿賴耶識無始來不見色、不聞聲、不嗅香、不嚐味、不受觸、不知法,於六塵諸法都不知不會,因此是無記心;只有七轉識才能夠體會六塵諸法,因此就成為有記心。大凡器世間無論是有見或無見,有對或無對,無非都是從阿賴耶識所生、所顯;所以眾生所見、所聞,乃至所觸、所知的六塵均非真實,皆是阿賴耶識所顯的內相分影像而已。覺知心從來不曾觸外塵——外境的五塵,所以說阿賴耶識是宇宙的根源、萬有的本體。

因此緣故,阿賴耶識是諸法的根本識,前七識都是由祂所含藏的種子輾轉出生,剎那生滅變異,所以前七識又稱為七轉識。而阿賴耶識內的種子有進有出,乃種子流注現行與落謝回熏;流出的染業種子透過修行轉變成淨業種子,再回流到阿賴耶識內含藏,漸漸的識內種子淨多於染,最後成佛時都成為淨。在入地以前染多於淨,依此將第八識如來藏立名,稱之為阿賴耶識;入地以後到八地之前,因為故意留最後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生的緣故,淨多於染,亦稱之為阿賴耶識;進入八地開始,已滅除故意保留的思惑,依此第八識如來藏改稱為異熟識之名稱,但仍有無記品及異熟品所攝的粗重種子生滅變異,未離變易生死,要到佛地才能斷盡,方可將第八識如來藏改名為無垢識。如是,第八識名稱雖有階段性不同,但本體都是因地阿賴耶識心體,並無改變,只是內藏的種子改變而已。如是了知一切萬法所依因為第八識如來藏,並且對祂的體性能如實理解,如此各位菩薩希求實證佛法大意,將是指日可待。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83-a22_082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81集 真如如來藏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這部講記是為了幫助大眾能瞭解並實證佛法大意的真實內容,期望透過本節目的探討,讓各位菩薩能在佛法的修證上得以建立起實證的方向。

各位菩薩經過長期的正法熏習之下,再經由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比對之後,可以使我們確定的是:世尊所說的三乘菩提佛法,從解脫道到佛菩提道就是以真如如來藏來貫穿整個三乘佛法。其中二乘解脫道所入的涅槃,就是滅盡五陰十八界、滅盡妄心七轉識而只剩下如來藏獨存的境界;說是境界,實在是無所境界,這就是入無餘涅槃。但是聲聞法的四果阿羅漢,只是斷盡了一念無明的見惑與思惑,進而可以讓如來藏於下一世在三界中不再出生一切法,如來藏不再流注任何一法的功能差別,而進入如來藏獨住的境界,如此而稱為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至於會障礙人證得實相,障礙人成佛,如塵沙惑上煩惱的無始無明部分,二乘人則是不知也不證;所以,解脫道在整個佛菩提道當中,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只是一個方便道。

真正的成佛之道,是要成就圓滿的佛果——就需滅盡一念無明,也滅盡無始無明。在整個佛菩提道中,最重要的就是唯一佛乘的中心宗旨,也就是要證悟真如如來藏,然後轉依真如清淨的體性,一一親證真如如來藏的總相智、別相智;由真見道轉入相見道,然後圓滿一切種智,也就是親證、轉依如來藏一切種子的智慧,完全在真如如來藏的體性上面用功,這就是成佛之道,也是唯一佛乘之道。可以說,三乘菩提皆是以真如如來藏為核心。

各位菩薩可曾有想過:為何第八識如來藏又稱為真如呢?這是因為如來藏是出生一切萬法的根本因,如來藏是真實存在、常住而不壞,雖然祂出生一切萬法,並與萬法同時同處,但祂離見聞覺知,於萬法中如如不動,所以祂既真實又如如,才會被稱為「真如」。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心恆時顯現真實性與如如性,所以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卷1中就有說到:【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遣言,非其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馬鳴菩薩在論中說到:這個心真如的法除了實證以外,沒有辦法以意識層面相應的語言文字進行言說分別就能夠得到;而當佛菩薩、善知識將如來藏心的真如法性敘述出來,說真如的真實不虛,說真如不分別六塵、離見聞覺知,說如來藏心有這樣的真如法相;這個真如法相,雖然是在第八識與五蘊十八界和合運行中顯示出來,但仍然是無相的——也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運用「真如」這個名稱,來說如來藏心的法相,已經是一切言說中所能表達的極致處,再也沒有任何言說的施設可以超越「真如」這個語言文字了;所以說,「言真如者,但是一切言說中極」。而運用了「真如不可分別、不可言說」這樣的語言文字,來遣除讓人誤解真如與語言文字相應的可能性,並不是真如有某一種不真實的體性可以被遣除掉。

反觀在五蘊十八界法中的見聞覺知,是沒有真實體性,因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都要在六根不壞、六塵現前、意根作意,由如來藏流注六識種子現起的因緣下,才能夠有見聞覺知;所以六識沒有自體性,是要藉因、藉緣才能現起作用的法,就稱為緣起性空。六個識的見聞覺知,以緣起性空的現象,來遣除其不具有真實體性;因為眾生被無明所遮蔽,不知道這個真相而顛倒地認取見聞覺知為真實不壞的法,由此生死輪迴就不能夠出離。

所以,以六識緣起性空的現象,遣除見聞覺知有真實體性,雖然也是以言遣言,但六識確實是不真實的體性。譬如,所謂的眼識,就是在眼根觸色塵的因緣中,能見色塵、了別色塵,因此就依於眼根,將這個識立個名叫作眼識;所以,眼識這個名稱是被安立出來用以了別色塵的心。所以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識能嗅、舌識能嚐、身識能覺及意識能知的功能,也不是有真實自在的體性,必須以緣起性空給予遣除六個識為真實法的錯誤執著,讓佛弟子們知道真實相貌以破除無明。

但是,對於第八識如來藏心真如的體性,則沒有一絲一毫是假名建立的,不可被任何語言文字所遣除,當以文字來說般若空、究竟空敘述心真如時,所說的、所指的是指「心真如」祂不墮於三界的有與無的中道義理,與永遠不動不變的究竟義理,而不是在遣除祂的真實體性;這樣才能夠遣除眾生將心真如誤認為是現象界緣起性空的顛倒愚癡。因為現象界就是蘊處界,它的空是屬於無常空,而心真如的般若空跟究竟空,當然跟蘊處界之無常空的義理是完全不一樣的;無常空已經告訴我們了:它是無常、它不是常,它一定會變異。所以,蘊處界之無常空一定是有生有滅;而心真如的般若空跟究竟空,絕對不是跟無常一樣,而是依於心真如所呈現的相貌,是不生不滅的法。所以用這個般若空、究竟空讓我們來遣除掉:把緣起性空的無常空當作是心真如的誤解。

因此,佛三轉法輪經典全部都在講眾生只有八個識心,而因地的第八識心與佛地的第八識心都是同一個心體,只是祂所含藏的種子內涵有所不同。所以,各位菩薩應該要瞭解:到底我們的心有幾個呢?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心分為妄心與真心,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中有這麼說到:【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這段經文說到了心有兩種:一種是真心,另一種是妄心。所說的真心,祂的心體本來的相貌就是如如,如如的意思指的就是祂從來不會變,祂是本來無生,不是經過因緣而有的;祂不會與煩惱相諍、不會與生死相諍、不會與一切法相諍,祂是真實不虛的,這就是如如的相貌。這如如在佛、眾生、諸法,祂是無有差異,不是經過修行才轉變得來的,所以說這個「心體本相,如如不異」。

經中又說到祂「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說這個真心祂本來清淨不受汙染,圓滿的具足一切十波羅蜜多的功德,具足能生起一切法的功德,無論是在十方佛國、三界六道中的任何一處,祂的如如與清淨圓滿都能運行而沒有一絲一毫的障礙;這個真心因為不在六塵中起念分別、覺知、緣慮、臆想,所以凡夫都不能察覺到真心祂離六塵見聞覺知的微細隱密行相,所以才說祂隱密難見。

又說到祂「遍一切處,常恆不壞」:指的是這個心稱為真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祂本來就存在,不是因緣所生法,祂未曾出生過,所以不會有壞滅的時候,才能說祂是真實;那得要真實而不分別六塵諸法,才能夠遍三界六道任何一道有情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常駐世間而不會毀壞,能夠支持著有情一世一世的生、住、異、滅,所以說祂是「遍一切處,常恆不壞」。

又說到這個真心祂能夠「建立生長一切法」:這樣的真心祂為什麼能夠建立生長一切法呢?因為前面我們說到祂本來清淨圓滿,就是圓滿具足十波羅蜜的功德,圓滿具足能生萬法的功德,所以祂能夠藉緣出生有情,然後來長養有情;透過有情的飲食而長養,所以才有三界六道的有情與世間得以建立與生長,才能夠出生一切萬法。這些內容是屬於真心的相貌。

那什麼是妄心呢?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文中又說:【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經中所說的妄心,就是祂能夠在六塵以及五蘊這些法上起念、分別人我、覺知自我與我所;而且在這中間來思考要不要造作——喜歡的要不要追求,不喜歡的要不要去排除——而且能夠臆想過去,臆想現在、未來;雖然說一期生死中,這樣的妄心祂是相續不斷的,而且祂能夠生起一切種種世間的虛幻境界以及神通境界,也能夠生起一切出世間的智慧境界。可是這樣的妄心,祂卻需要藉由根、塵相觸才能現起的,假如說五根壞了,那麼這些妄心就不能現起,當然剛剛所說的起念、分別、覺知自我、緣慮、臆想這些事情就不可能再存在了;所以完全沒有真實的自體,可以讓眾生察覺到祂是常住不壞的,而且無法讓眾生透過任何的因緣發現妄心是真實而不會壞滅的法。

妄心的相貌是那樣,那我們就可以知道說真心跟妄心是有很多差別的。因此,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瞭解,真心祂是不在六塵見聞覺知起念,而妄心祂是專門在六塵見聞覺知起念、分別、臆想。而真心祂能夠建立生長蘊處界法,遍蘊處界法而常恆不壞;妄心祂不能夠遍一切處,所以妄心根本就不可能生長蘊處界法,因為妄心就是屬於蘊處界法自己,蘊處界的法是不可能自己出生自己的,而且妄心永遠與境界相應的。真心清淨圓滿、真實如如、本來無我;而妄心永遠與我見、我執、染汙煩惱以及生死相在相諍,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就不能現起,因此這妄心祂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能取六塵境界而起念、分別、覺知、緣慮、臆想的心,絕對不是真心,而是妄心。透過前面的經文也界定得非常清楚:妄心指的就是識蘊六個識與意根末那識,真心指的就是第八識真如如來藏;三界一切有情與世間,都是因為有這個第八識才能夠出現而建立與生長。

而真如心又為什麼說是法界呢?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中說:【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經中講到「諸佛法身」,這個諸佛法身就是如來藏心。因為諸佛指的就是三世諸佛,也就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以及未來諸佛;未來諸佛所說的就是一切眾生,包括各位菩薩在內。所以說,一切眾生種種五蘊果報,皆依如來藏法身而有,才會有三界六道有情生老病死的生長過程。又為何說種種五蘊果報皆依如來藏法身而有呢?因為五蘊十八界都是如來藏本來具足的種子功能,五蘊十八界就是由如來藏藉由眾生的業緣而出生的;如來藏祂能夠蘊藏一切有情的種種過去無量劫所造的善惡業種,所以能夠如實地將有情所造的業種,依相應的果報如實地呈現出來,所以才說五蘊現行的果報是依如來藏法身而有、而建立。

當五蘊出生以後,它是無常法,所以必定有生老病死這些無常變異的過程;眾生的五蘊住於自心如來藏法中,為法身處所含攝,因為五蘊就是如來法身祂的種子功能,所以不可能是離開心真如的。「以法身為體」,它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因為五蘊十八界的功能都是由如來藏所含藏,功能現行當然不能離開如來藏,所以五蘊十八界當然就是以這個法身為體,所以才有現行的這個種種的功能;所以沒有任何一位眾生的五蘊,能夠超出其自心如來藏法身的種種功能範圍。因此,一切眾生從其自心如來藏這個法身界來看的話,法身界就是每一位有情眾生的唯一法界;而這個眾生的唯一法界,都同樣是真實、如如、常恆不壞。

因此,大乘佛菩提道三賢位所證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這個真如如來藏;當您證得這個如來藏時,就可以觀察到祂確實永遠是真如性;所以真如法性,是依如來藏而施設建立,是這個心顯示出真實與如如。當七住位明心時,就是找到這個心,稱為證真如,也叫作真見道;當證真如而進入修行相見道位的種種法後,終於進入了初地而發起初分的道種智,以後開始修學無生法忍。而無生法忍的內容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一切種子的智慧。一切種子就是如來藏心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而這一切種子是依如來藏而有;當然您能證得如來藏中一切種子的智慧而且圓滿具足了,那就是成佛了,就是證得一切種智了。所以,三賢位菩薩所證的真如,以及十地菩薩所證的道種智,乃至諸佛的一切種智,都是依如來藏而有,這些不可思議的佛法都不離真如如來藏。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65-a22_081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80集 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所依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上一集的單元我們講到如來藏因為一向都不在六塵上加以了別,當然祂就不會生起有為性的心行;而相反地,一般世俗人愛名利的有為性的心行,卻從來就沒有斷過,因此世俗人的識陰以及意根,在人間就不斷的想要去追求名聲,想要把自己弄得很有名,讓自己成為大家都認識的人。當然,求名是一般人的心態,除了求名之外,還有等而下之的求財的心行等等,也是毫不隱匿的。

在上一集的講述當中,我們也都有提到上述的這些心行,都是因為有個根本來源——就是六塵境。如果不是因為與六塵相應,那就不會有這些事相。所以凡此種種,等而上之再上之,等而下之再下之,全部都是因為有六塵的關係,並且也都是與六塵相應而環環相扣的。假使離開了六塵,那麼諸位想想看:還會有貪與厭的心行嗎?當然就都不可能有了。又假使你沒有辦法想像如來藏離六塵的境界,那你也可以體會一下:就如同當你處於深沉睡眠狀態之下,眠熟而沒有夢境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沒有六塵;同樣的,那個時候還會有貪厭嗎?當然不會有!而離六塵的境界就是類似那個樣子,在那個時候意識是暫斷而不存在的。但是即便是在意識現起的時候,而且是意識也正好在貪愛或者厭惡的時候,而如來藏祂卻也還是照樣的離貪厭、離六塵的;因此,一定是要能夠有這樣如實的現觀確認,才能夠叫作證得如來藏,也才會有《華嚴經》中所講的本覺智的生起,當然在這個時候你可以現觀如來藏確實是離開有為相的。不管是在有為相的求名、求財、求色、求食、求睡,或者是詐欺、邪淫等等,如來藏祂還是一點都不動心,祂依舊是離有為相的——祂仍然一直都是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有為相。

在《勝鬘經》中又這麼說:【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前面我們已經先說明了如來藏這個法,祂是離開有為性的,接下來要來講「如來藏常住不變」:在一千多年前的佛護、安慧、月稱、清辨等等人就主張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一直到現在也還有人繼承了他們的這種邪見,他們還在書中寫到:要把阿賴耶識滅掉,滅掉了阿賴耶識才能開悟。可是問題來了,他們說要滅掉阿賴耶識才能開悟,那麼請問:「你找到阿賴耶識了沒有?」這一問,他們就都不敢答腔了。想想看,這可就奇怪了!既然聲稱要滅掉阿賴耶識才能夠開悟,而他們也都還沒有找到阿賴耶識,而卻說「能夠把阿賴耶識滅掉」,這不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嗎?

而事實上,所有已經證得阿賴耶識的人,也都不可能有任何一個人有辦法能夠把阿賴耶識滅掉。那麼我們就簡單的反問一句話:「請問,阿賴耶識何時生?何時滅?又如何滅?」當然,結果是他們全部都無法回答。假使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當他想要講出這樣的主張之前,他一定會先要去探討:到底阿賴耶識是何時生的?又是什麼時候可以滅掉祂?而且是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滅掉祂?這必定是要從理證上面-自己的親身所證-去證明,而且還必須要從教證中找到聖教的根據,然後再提出來說祂是何時滅、如何滅的?這些都是要先探討清楚的,否則就是自欺欺人,而且會落在謗法的重業上。

其實,在《入楞伽經》的經文中,佛就已經開示得很清楚了,說:【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入楞伽經》卷7這就是說,阿賴耶識的名字就叫作如來藏,祂是與七識同在一起的。既然祂稱作如來藏,而又與無明七識同在一起,那麼當然總共就應該是有八個識。這個如來藏,在聲聞法的部派佛教中,有一派說這是本識,有一派說祂是窮生死蘊,有一派又說祂是一切有,也有一派說祂是不可說我,而在南傳佛法則說是愛阿賴耶等等,最早的時期也有阿羅漢說祂是外識;但是不管怎麼講,其實就都是同一個第八識。其實這些都是因為聲聞人他們都沒有證得這個第八識,所以就發明了許多的名詞來指稱這個如來藏;可是菩薩卻直接說:這叫作阿賴耶識,這就是如來藏。此外,在中國禪宗的祖師們就很會搞怪,也發明了很多的名詞來說這個如來藏,譬如諸位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本地風光,有時候講莫邪劍,有時候又講吹毛劍,又或者叫作佛法大意,又或者是說祖師西來意,還有的時候乾脆就直接說是佛。另外,又當遇到某些不同狀況的時候,禪師的講法那就更妙了,或者說是:「如何是如來藏?」也或者說:「石上無根樹。」如果再有人問,禪師就回答說:「水潑不進。」若是再有人問,禪師又回答說:「火燒不著。」反正凡是世間沒有的東西,禪師他都拿來告訴你那叫如來藏。但是其實禪師都是意在言外,只是學人懂不懂得而已!

這個如來藏在《阿含經》中就說祂叫作「識」,就是入胎而住的那個「識」,也就是名色本、名色習的那個「識」;而且無論在三界內外都是沒有一法可以破壞祂的。佛也曾經在聲聞法四阿含中說過阿羅漢捨報滅盡一切之後,沒有任何一法存在,這時候 佛說祂是寂滅、清涼、真實、常住不變。這也跟大乘法《勝鬘經》所講的「常住不變」是一樣的。所以在四阿含中,佛早就已經講過阿羅漢們的涅槃是常住不變的。

接下來勝鬘菩薩就說:【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因為如來藏祂離有為相,而且常住不變,並且也沒有生死的緣故,所以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所依」。那麼請問:「一切法,有沒有包括五陰呢?有沒有包括離念靈知心呢?有沒有包括打妄想的離念靈知心呢?」事實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處在離念靈知的狀態之下,仍然是可以打妄想的;當然這裡也包括了不斷打妄想,以及昏昏沉沉作白日夢的靈知心;因為這些都是意識心的變相,而這些變相卻是要依如來藏才能夠存在。假使沒有如來藏作為所依,那麼一切法都不可能存在,所以如來藏是依。至於如來藏是持,又怎麼說呢?總的來說,如來藏祂持五陰,祂持一切熏習的善、淨法種子,也持一切熏習、造作的惡法種子;還能夠持所造作的一切業種,所以祂是持。

但是,有某位大法師他跟古時候的應成派中觀師卻都同樣的主張說:意識常住不滅、可以持種。可是問題是,意識不是到了晚上眠熟的時候就會斷滅掉嗎?在那個時候的意識是中斷而不存在的,那麼請問:「意識祂還能持什麼種呢?」假使意識能夠持種,那就不可能還會有三惡道的有情眾生存在,因為作過的惡業種子,既然都是由意識自己來持的話,那麼意識當然就一定會把惡業的種子丟棄掉。想想看,真的能夠如此嗎?當你意識作了什麼業,不管是善業或者是惡業,這個種子完成之後就是由如來藏收存著,而不是由意識自己來收存,即使意識想辦法要把它拉出來,那也是枉然,拉不出來的。

即使你說,我作一個隱名的善人,行善不欲人知好了,即使是善業種子,我也要把它丟棄掉,因為我是要當菩薩的,所以應該都無所著。可是如來藏聽不聽你說的呢?祂不會聽的。雖然你可能認為自己對於善業的種子根本就不執著,所以想要把這一些善業的種子也丟掉,可是你終究是丟不掉的,因為如來藏一旦收存了,那就不是你所可以決定想要收存或者想要丟掉。如果是造作了惡業,而你說那個惡業會障礙我未來世修行,所以我要把它拿出來丟棄掉,可是如來藏祂也照樣不理會你,照樣保留著。

所以修福,福報不會遺失,根本就不必記掛它;造惡,惡報也不會流失,將來緣熟了,如來藏就又會把這個種子送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自作自受。因此,意識不可能是持種的心,因為意識如果是持種的心,那麼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可以來檢查一下:我從小到現在到底有些什麼樣的種子,那些種子是不是仍然都存在而沒有丟失掉?當大家在檢查了之後就會發覺到,實際上是有好多的惡業種子都已經忘記了,根本就沒有持住在你自己的心裡面;即使過去也常常造作許多的小善業,但那也是作過就忘記了,現在也都記不起來了。而那些種子跑到哪裡去了呢?這顯然是說意識是不能持種的,假使意識能夠持種的話,那就一定會全部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會忘失掉。

我們就暫且不說善、惡業種,就單單先講很普通的無記業的種子就好:無記業的種子是非關善惡的。譬如說,你有時候想起一位小學同學,這個人他的面貌你也記得,可是他叫什麼名字,你一時之間可能怎麼想也想不起來。照理說你跟他曾經一起學習了六年,應該是很熟的人,這也才不過幾十年而已,你竟然就忘了。可是當有一天在無意之中:「啊!他就叫什麼名字啦!」你又想起來了!可見那個種子並不是你所持的。講到這還只是無記業的種子,還不是有記業的種子哦!所以意識顯然是不能持種,當然也不能夠持一切法,只有如來藏才是能夠持一切法的持種者。

接下來,再來講「如來藏是建立」:因為如來藏能夠建立一切法,所以說如來藏是建立;而假使沒有如來藏實際存在,那就沒有任何一法可建立。我們先來推論看看,「一切法」究竟有沒有函蓋所有法?就譬如說,假使有個人發明了一樣東西,能用光速或者是超光速到別的銀河系去,請問:「那個交通工具是不是屬於一切法之一呢?」再請問:「核子技術是不是屬於一切法呢?」當然都是啊!因為所有法都屬於一切法,當然也就不外於一切法的範圍。不管是多麼簡單的法,或者是多麼深妙的法,一切法都是跟意識相應的,都是由意識思惟設計出來的。

接著,我們再來推究這個意識祂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 佛說過「意法為緣生意識」,意識是從根與塵的相觸,然後才有意識的種子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所以意識種子是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的;當如來藏把意識種子流注在根與塵相觸的地方之後,你就可以探討:我們的五色根有扶塵根也有勝義根,然而七識心所能夠接觸到的都只是內相分,但是內相分是只在勝義根中,而不在扶塵根中,那麼請問:你的覺知心到底在身上的哪個地方?當然就只是存在頭腦裡面,而沒有在別的地方。

所以這個意識心,如果連身體都不能遍在——不能夠遍一切處,那又怎麼會是常住不斷的真心呢?這就表示說,意識是不遍十二處的,意識只是在根與塵相觸的地方才會出現;既然不能夠遍於五色根,當然也就不能夠遍於六塵。意識既然是以根、塵作為助緣而從如來藏中出生,那麼意識顯然也是要依如來藏而來建立;不但如此,意識祂還要靠根與塵,並且還需要有意根的觸心所才能夠建立。我們再進一步來推究:根與塵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還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如果不是如來藏入了母胎,還可能有這個色身存在嗎?我們再想想看:假使沒有五根,就不能夠出生五塵,那麼意根就不能觸法塵了!就這樣子逐步逐步推究到最後,「哦!原來一切法還是要靠如來藏才能夠建立」;追根究柢的來說,假使沒有這個如來藏本識,那就沒有一切法可以建立了,所以說如來藏是建立。可是,也有人他讀了經典上所說「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之後,結果他卻誤解了經文的意思,然後就說:「原來如來藏是假的,如來藏是建立法。」像這種人他誤會不解經文是非常的嚴重,這種人就是依語不依義——也就是說,他只是依照文字表相而不能夠依經句的真實義理來正解——所以因此而錯解了經句的真實義理。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68-a22_080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79集 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上一集的單元我們講到善說法的人一定是根據「有如來藏而說有生死」,依照這個道理而為人說法,哪怕是他還沒有親證如來藏,他仍然是屬於善說法者;因為他至少不會誤導自己,也不會誤導眾生;再說,他已經把實證佛法的目標和方向也提出來了,只要大家朝著這個目標、朝著這個方向去修,那麼遲早有一天一定是會證悟的。可是相對的來看,那些否定了如來藏心而在說生死是如何出離的人,像這種人必定就是 佛在《阿含經》中所說的「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的凡夫眾生,因為他們連自己的我見都斷不了,更別說是能夠幫助別人斷我見,也更別說是自己能夠證悟如來藏,甚至是幫助別人證悟如來藏,當然這種人就是「不善說」的凡夫,就是妄說佛法的邪見者。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來看勝鬘菩薩說:【「生」死,「生」死者諸受根沒,……。】(《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是說「生」是會死的,「生會死」這是什麼意思呢?勝鬘菩薩說是受根沒了(受根,就是五色根能有各別的五受),依照法出生的次第來講,首先要有五色根,才會有五識出生,也才能有五受,所以五色根是五個領受五塵的根身;也就是說,必須要有正常無壞的五色根,才能有意根在上面來運作,若是五色根應有的功能不在了,就是「諸受根沒」,「生」就死掉了,因此意根就沒有辦法來接觸五塵當中的法塵。換句話說,當意根不觸法塵,意根就無法生起意識來領受諸法,也就是不能夠領受六塵,這個時候就叫作不受根生起。因此,不受根的生起就表示前五識滅了,同時意識也因為五色根的毀壞而滅了,滅了以後,單單只剩下意根的作用是沒有辦法直接領受六塵的。當然那都是因為先有了生之後,跟著而有六受根來領受六塵,這樣子就會不斷有熏習的行為重複的出現,才會導致一世又一世不受根生起。所以當不受根生起的時候,也就是死亡而進入正死位之中,這個時候就說「生」已經死了;也就是說,當六受根的功能壞了,六受根沒了,功能停止了,就叫作死。死了以後,自然就會次第而有六受根的出生,也就是入於母胎之中重新再出生五色根;當下一世全新的五色根還沒有生長出基本內容的時候,這個時候當然還沒有辦法領受五塵,因此不可能有境界受,那也還是不受根的生起。一直必須要等到下一世的五色根具足圓滿了,能夠領受境界相了,於是意根才又能夠藉著五色根再去領受六塵,並且在這樣子生生世世生死更迭的過程之中,經過了具有次第的不受根生起,以及次第受根生起的事實,這樣就叫作生。

雖然說,依照世間言說而有「生」與「死」的兩個法,但是在邏輯觀念來說,從「生」而長、而老、而死,就說「生」已經死了,這就是「生」的死。然而事實上,對如來藏自己來講,其實並沒有死也沒有生可說,因為如來藏祂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死、什麼是生,祂就是直接讓有情眾生死,又直接讓有情眾生生;祂就是這麼單純的在兌現生與死的來來去去,亙古而從不斷絕,而祂自己卻從來都沒有死與生可說。對如來藏來說,是從來都沒有死與生,因為祂的體性就是本來自在、不生不滅的;至於死與生,那都只是因為世間言說的緣故,所以才會說有死、有生。

接著,勝鬘菩薩又說:【死者謂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首先我們要瞭解,在這裡講的是「人間」,然而在人間說人的死,並不是說覺知心死了,就叫作死,而是以五色根壞或不壞來說死或者不死。因此死是說,五色根已經壞了。既然這五色根壞了,意識就會受到影響而不能夠生起,所以這樣才叫作死。我們都知道,意識是以五色根作為俱有依,如果不是眼耳鼻舌身等等五個有色根正常不壞,相對之下的狀態,意識是沒有辦法在人間存在的。也或許有人會說:「你這話不一定正確啊!因為在中陰身的階段,意識還是可以存在。」可是假使你回過頭來檢查一下,你就會知道中陰身還是有身,有身就是仍然有五色根;只是因為他的五色根是微細物質所形成的,所以以人的肉眼來看是看不見的,但是不能夠因為看不見,就代表中陰境界沒有五色根。我們說五色根壞了就叫作死,所以人會死,當然中陰身也一樣會有死,而且中陰身就只有七天的壽命。因此,還是因為在中陰身的時候具有五色根的緣故,所以中陰身的境界就仍然會有意識的存在。

在這裡我們再作一個簡略的整理,來說明五色根、生和死的觀念。什麼叫作死呢?五色根壞了,就叫作死。那什麼又叫作生呢?生就是新的五色根生起了,就叫作「生」。當然在人間新的五色根一定是要在母胎中生起的,離開了母胎就沒有五色根可以生起,所以這五色根是要藉著父母的因緣才能夠在人間生起。當五色根生起了以後,並且具足圓滿,大約將近十個月就出胎了,出胎之後就稱為生。在還沒有出胎以前,還不能叫作生,就好像是說有人懷孕了,一定是要等到胎兒出了胎,才會恭喜她說:「恭喜!妳生了個兒子。」因此說,生就是新的諸根具足,也生起功能了,才叫作生。但是生與死都是要從五根的壞以及新生而來說的,所以這個生死並不是在講如來藏有生死,而是說因為如來藏出生了新的五色根就叫作生,而如來藏祂所生的五色根壞了就叫作死,但是如來藏本身從來就沒有生與死,所以生與死都是指如來藏祂所出生的五色根,因此勝鬘菩薩才說:不是如來藏有生死。

接著,勝鬘菩薩又向 世尊稟白說:【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裡是說如來藏這個法,祂是離有為相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祂是離六塵中的見聞覺知,就因為如來藏,祂在六塵之中是從來不加以了知的;然而,這樣的離見聞覺知,卻是古今許多的大師們都弄不清楚的。所以,當我們要說明如來藏離六塵的見聞覺知的時候,還必須要再加上幾句話來作說明:也就是說,如來藏祂雖然離見聞覺知,但祂卻不是完全無知的,祂的知是六塵外的了知,祂了知的範圍是六塵外的,六塵外的一切法才是祂所了知的;相對的來說,六塵所攝的一切法,事實上都是意識與意根所了知的。也就是說,如來藏雖然離見聞覺知,但並不是如同木頭或者石頭那樣的無情——沒有知性。所以祂並不是完全的無知,只是祂的所知範圍是在六塵外的。

可是錯悟的人,當他聽到人家說真心離見聞覺知,他就會認為:「那怎麼可能呢?離見聞覺知不就等於和木頭一樣嗎?那是無情啊!怎麼可能是心呢?」然而事實上,如來藏雖然離見聞覺知,但是祂是具有自性功能的體性,並不是名言施設的假法。只是說,有些人不懂得這個正理,所以他們往往就會立刻給人扣上一頂「自性見外道」的帽子。顯而易見,這就表示說,他們對於如來藏的自性是完全不懂的。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如來藏,所以當他們在閱讀第一義諦經典的時候,那是完全無法去猜測經典中的正理,始終是怎麼猜也猜不通、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卻又能夠有種種的自性而能夠生起作用呢?」他們真的是想不通!他們認為離見聞覺知的法,應該就是無情物。那麼請問:是不是找一顆石頭來也可以說這個就是如來藏?因為石頭也離見聞覺知啊!但是這兩者怎麼可能會相同呢!如來藏祂雖然離六塵中的見聞覺知,可是如來藏卻是有祂的自性,而如來藏的自性與自性見外道所講的所謂常住不變不壞的識陰自性,卻是截然的不同;因為自性見外道所說的自性,那都是六識的自性,而如來藏的自性並不是六識的自性,而是祂另外有自己的自性;舉例來說,祂最為人知的自性,就是在《阿含經》中 佛所講的:祂是名色本、名色依、名色習。祂既然是名色的根本,也就是說,名色是由祂所出生的,如果祂沒有這個自性,那麼名色就沒有辦法出生。即使是中陰身入了母胎,那還是沒有用,照樣是不能夠出生名色的,所以說祂是名色本、名色依、名色習,這就確實清楚的說明如來藏祂是有自性的。

然而如來藏的這個自性,卻是從來不在六塵上生起任何的了別。如來藏祂既然有六塵外的種種了別性,那麼顯然祂不是完全沒有覺知的,只是祂所覺知的對象不是六塵。因為這個六塵外的覺知性並不是被出生以後才有的,而是無始以來本來就有的,所以叫作「本覺」。不管你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祂一直都有這種六塵外的本來就在的覺知性,但是這個覺知性卻是與生死無關的。然而,自性見外道所講的六識覺知性,那都是在六識出生了以後才有的覺知,那個覺知在死了之後是會斷滅的,所以那個覺知叫作妄覺,而不是真覺;再說那些當代佛門大師所錯悟的離念靈知,縱使天天靈靈覺覺而不昏沉,但是那也是在出生以後才有的,並不是本來就有的覺,所以那是妄覺。

回到本源,我們再來看如來藏在六塵外的覺知——本覺,那是在母胎中也有的,出生以後也有,正死位也有,悶絕了也有,無想定中、滅盡定中都有;甚至包括我們現在活蹦亂跳,醒著的時候以及到處打妄想的時候,也或者是到處追趕跑跳碰而一時都不得停歇的時候,祂仍然是保有原來的覺知性,而不會滅失掉。假使當你在證得如來藏的時候,那你就可以確定祂並不是如同木頭、石頭一樣的無覺無知,也當然就知道祂是有覺知性的;因此《華嚴經》說:如果證得阿賴耶識,那就獲得本覺智了。這就是說,你已經知道什麼是本覺了,你也有智慧能夠現前體驗觀察祂的本覺性。假使你沒有證得如來藏,那可就永遠都想不通了,因為如來藏這個本覺是沒有辦法思議的;本覺智——也就是實相般若——那絕對不是二乘聖人以及凡夫大師們所能夠測度的。

我們再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如來藏因為一向都不在六塵上加以了別,從來不領受六塵的境界,當然祂沒有貪厭,也沒有喜怒哀樂;既然沒有貪厭,也沒有喜怒哀樂,那麼祂就不會有煩惱相。沒有煩惱相,當然就不會生起有為性的心行。至於一般世俗人都愛名利,所以世俗人的識陰以及意根,在人間就不斷的想要去追求名聲,想要把自己弄得很有名,讓自己成為大家都認識的人。當然,求名是一般人的心態,等而下之的就是求財了;如果說求財是像儒家所講的取之有道,那倒也無可厚非,畢竟就是世俗人嘛!但是假使再等而下之的作為,就叫作取之無道;當你取之無道的時候,天下人就會罵你是昏君、貪君,或者說你是亂臣、賊子。而還有的人他求的是清譽、令名。清譽,就是怕人家講閒話,不願意讓社會人士講一些閒話,像這種人他的言行舉止都很嚴謹,常常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說,在走過瓜田的時候,若是彎腰把靴子穿好,恐怕人家可能誤以為他要偷瓜,他不願意讓人懷疑他,所以即使他的靴子沒有穿好,他也寧可一瘸、一拐的拐出瓜田之後,再來整理他的靴子;又如果是冠帽快要掉了,而他正好走到了李樹下,他也一定不會去扶正他的冠帽,所以他就會把頭歪著,慢慢的走出李樹的樹林,然後再去整理他頭上的冠帽;這就是求清譽、求令名,而不願意讓人家講一句閒話的一類人。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52-a22_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