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60集 無始無明住地煩惱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來探討〈無始無明住地煩惱〉。

勝鬘夫人在說完四住地煩惱以後接著說:【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勝鬘夫人說:「世尊!如果有煩惱是與覺知心不相應的,那種煩惱就叫作無始無明住地。」我們在證悟以前,是不曾與無始無明的住地煩惱相應過的,如果有,那就是起煩惱及上煩惱,不是叫作無始無明住地。因為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是跟覺知心不相應的,只有在悟後才會跟它相應。這個無始無明住地,從無始劫以來都不跟我們的覺知心相應,一直到我們想要探究法界的實相時,才會與我們相應,但是剛開始時仍然無法打破它;一直到明心以後才算是打破它了!

一切的眾生都不與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住地是說覺知心所住的境界。無始無明住地,是說對法界的實相不能了知的無智境界,是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但是眾生覺知心從來不與它相應。這種無明也是二乘聖人從來不曾相應過的;這要到他們想要確實親證無餘涅槃中的境界,想要探討一切法界中的實相的時候,才會相應,可是卻都無法打破它。只有迴心大乘而實證到了如來藏,才算是打破了無始無明了。可是無始無明住地,是一切的凡夫、一切的異生、一切的二乘聖者所不知道的;所以才說:無始無明住地,是覺知心所不相應的。

然後 勝鬘夫人又說:「世尊!這四種住地力,是一切上煩惱依種。」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四種住地來幫助,一切上煩惱也都生不起來的。上煩惱就是無始無明住地中的煩惱,譬如,悟後專心去斷除思惑,思惑斷盡了以後雖然悟了大乘菩提,卻不能留惑潤生,那麼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也將起不來,因為已經沒有繼續生存的意願,又怎麼會去探討與成佛有關的法義呢?當然就不會再有上煩惱生起的。一定要繼續保留著五蘊,不想取無餘涅槃,繼續留在人間,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才會生起,這就是菩薩留惑潤生的道理所在。如果不保留著一分思惑,死後就不會再去受生;若沒有來世的五蘊,就無法跟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就無法修學成佛之道,沒有辦法進求成佛之法;所以 勝鬘夫人才會這樣說:【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二乘聖人所斷除的四住地煩惱的力量,對諸地菩薩而言雖然是很粗淺的法義,但是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一切上煩惱,卻都必須或多或少的依存於四住地煩惱,維持著世世的五蘊不滅,才能夠在七住位到七地滿心位中發起上煩惱而次第修斷上煩惱,所以四住地煩惱是一切上煩惱所依的功能。要依這四住地煩惱的功能,才會有世世不斷絕的五蘊道器,用來探究法界中最究竟的真相。換句話說,如果入了無餘涅槃,就不可能再有道器及因緣來探究法界的究竟真相了;就不會有因緣及五蘊可以探究要如何成佛的法義,也不可能實修了,因為在捨報的時候已經入無餘涅槃去了。所以說四住地力就是一切上煩惱所依的種子(而上煩惱不是種子——不具有三界諸法的功能)。上煩惱是無始無明住地中的煩惱,不是四住地煩惱的力量所引起的煩惱。凡是依四住地力,也就是依我見和三界愛的力量所生起的煩惱,都是起煩惱,都是屬於種子類。

接下來解釋上煩惱。上煩惱,在明心之後仍不一定會相應到。假使有人明心了以後,心裡面想說:「我悟了!我成佛了!因為《六祖壇經》說『一悟即至佛地』嘛!」那就只是打破無始無明,不會跟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相應,因為心中已經認為:「我已經成佛了,我還要像凡夫眾生一樣修什麼法呢?從此以後,只要坐在佛案上給人家供養就好了。」所以就不會跟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他打破了無始無明住地,可是卻不跟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任何煩惱相應;而這種煩惱,並不是由四住地煩惱所引生的,所以這個無始無明住地所引生的煩惱,就稱為上煩惱,不叫起煩惱。起煩惱,可以另外給它安立一個名稱,叫作下煩惱,全部都是由於三縛結及三界愛所引生的層次低下的煩惱,是與眾生的覺知心剎那、剎那相應不斷的;只要覺知心現起的時候,只要意根存在的時候,都是每一剎那相應的。

譬如眾生都不想死後斷滅,甚至於斷見外道也是一樣,口中說斷滅法,相信死後是斷滅空;但是死後進入中陰身的時候,又不肯斷滅而又投胎去了。所以說,四種住地煩惱會引起三界中的一切起煩惱;也因此說,這四住地會生起眾生的每一剎那都會相應的煩惱。就因為這樣的緣故,在突發的危險事故發生的時候,眾生都會直覺地避開,不必經過意識覺知心的思惟。又如肚子餓了,就會引生食欲;又如見了異性,就會不自覺地歡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乃至成為阿羅漢了,只是斷除現行而不是斷除習氣種子隨眠,所以餘習未盡,才會有畢陵尚慢、大迦葉聞樂起舞、難陀比丘先看女眾的現象存在。這些餘習也都是依四種住地而引生的,生起的時候就是起煩惱;而這些起煩惱,是與眾生心剎那、剎那相應的。但是,即使證悟法界實相了,也仍然無法與上煩惱相應的,還得要悟後起心動念開始探究為何悟了仍然不是成佛的時候,才會與上煩惱相應,這當然更不是眾生與二乘聖人所能相應的。

這個上煩惱並非三界愛所引生的煩惱,它不同於四住地等三界愛所生的下煩惱——也就是起煩惱,所以就稱為上煩惱。當這個上煩惱跟我們相應的時候,我們心中有了煩惱,開始思惟:我悟後要怎麼樣進修才能成佛?當已經在探討這個問題了,這個時候上煩惱就變成起煩惱了;因為它已經生起了,生起了就會變成起煩惱。因為它會使我們與三界中的煩惱相應了,而這個上煩惱的生起,必須在有起煩惱存在的時候才能夠引生,所以說:「此四住地力,一切煩惱依種。」若不依於四住地起煩惱的種子的功能,尚且不可能有我們的五蘊存在,何況能引生悟後修道的上煩惱呢?

所以,無始無明住地中的所有煩惱——也就是上煩惱,是眾生心無始劫來不曾相應的。眾生心在什麼時候會與無始無明住地相應呢?(也就是說,雖然還不與其中的上煩惱相應,但是已經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了)是什麼時候相應呢?是當我們心中生起一個念頭:「到底生命的實相是什麼?佛法的真實本質是什麼?諸佛以什麼為究竟法身?」當想要探討清楚:為什麼法界中會是這樣的?為何三界中會有山河大地?為何會有眾生?為何眾生會輪轉生死?輪轉生死是根據什麼來輪轉生死?為何眾生所住的境界會有三界的不同?而眾生是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些事相諸法總不能無因而有、無因而生、無因而死吧?當我們想要探討這個真理的時候,就表示已經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了。

但是相應了,仍然無法打破它,當時我們也不知道那是與無始無明相應。得要有人說明:這樣就是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至於想要打破它,就得自己參究禪宗的明心,或者在善知識幫助下,不管是書籍或者善知識當面教導而努力參禪。有一天證悟了,終於知道:啊!原來一切法都是從這裡開始!這個時候已經找到如來藏,現前可以證實說:一切的煩惱都是從祂開始,出世間羅漢法也是依此而有,所有佛法也都依此而有,修證成佛之道也是要從這裡開始,而眾生的生死流轉也是從祂開始的,而祂卻是無始的。那就表示已經打破無始無明住地了。可是把它打破以後,有沒有和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呢?仍然沒有!一直要等到想到說:為什麼我已經證悟了法界的實相,卻還沒有成佛呢?這個時候生起了煩惱,認為:我一定要弄清楚,我為什麼還不是成佛?我既然正確的開悟了,為什麼沒有成佛呢?這個時候才真的與上煩惱相應。

假使悟後自滿而不深入探究,自以為是成佛,就永遠不會與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而這一些上煩惱的數量是無法計數的(所以又稱為塵沙惑),所以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歷緣對境實修以後,才能夠斷除淨盡。所以,除了最後身的妙覺菩薩降生人間成佛以外,一切人證悟的時候都不可能成為究竟佛;所以說,六祖所講的「一悟即至佛地」只是方便說,只是六即佛中的相似即佛罷了,距離究竟佛地還遠著呢!如果往世跟它相應過,不只是打破過它,就確定你一定是乘願再來的人——即使如今還沒有離開胎昧。這是三地滿心以下的已悟的菩薩都是如此的,乘願再來的定義就是這麼簡單。

但是二乘聖人所斷除的起煩惱所攝的煩惱也很有限,它就只是見惑與思惑,而這四住地煩惱,當然會有力量導致眾生輪轉生死不斷。但是這四住地煩惱的力量,要是比起無明住地的力量來,那又差遠了。因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之後,辟支佛成為辟支佛之後,為什麼他們不會所有的人立刻都取無餘涅槃?都是因為無明住地所攝異熟生的緣故,這使得他們繼續留著色身,每天跟著 佛學法;佛去哪裡,他們就跟去哪裡,想要一直聽 佛說法,佛陀說法對他們有很強烈的吸引力。這表示,無明住地的力量其實還是很大的,所以他們多數人不會在成為俱解脫以後就立即入涅槃。而且,四住地的煩惱也是依無明住地的力量而有的,可是反過來,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卻要依四住地煩惱的力量才能生起;所以兩者之間互相有關聯,卻必須在證悟以後進修,親聞或者閱讀地上菩薩對這兩者之間的細說或者著述以後,才能夠實際理解二者之間的關聯所在。直接讀經是不可能讀懂的,所以證悟以後得要依止大善知識修學;未悟者當然更不可能讀懂此經的真義,當然是更不應該去註解的。

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是無量無邊的;這些上煩惱的斷除,要經由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識的教導以及歷緣對境悟後起修,才有辦法全部的斷盡,並非悟後就自己有智慧、有能力開始斷除的,可見它的深邃與廣大。所以四住地煩惱的力量很小,比起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的力量,其實微不足道;而四種住地起煩惱的數目內涵,比起無始無明住地中的無量無邊的上煩惱的內涵,一樣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阿羅漢與辟支佛斷除了分段生死,這利根的人一生就能完成,遲鈍而極精進的人,經歷四生也可以完成。但是無始無明住地當中的上煩惱的斷除,卻不論你是如何的利根,都得要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才能夠斷盡。你想,這四住地的力量跟無始無明住地的力量,能用什麼樣的算數或譬喻來相提並論呢?這都是沒有辦法譬喻的。

假使說四住地煩惱的數目,比喻為一個杯子盛滿了沙子,那麼無始無明住地上煩惱將會是好幾個恆河沙數的杯子中沙的數量,這要怎麼去計算差距呢?恆河沙是很細的,六顆恆河沙合起來大約等於一顆白沙灣的沙子;恆河又那麼寬廣,以超過恆河沙的數目來比擬無始無明上煩惱的話,四住地的煩惱大概只能有這一杯子中的沙子。所以說,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這是沒有辦法用算數譬喻去說明它的數量。

無始無明所攝的上煩惱,不但數量多,而且是眾生心不能相應的;阿羅漢與辟支佛都相應不了,連剛明心的菩薩們也相應不了。如果我們明心之後,開始尋求請問:「我們開悟以後,接著要怎麼修行才能成佛?」這就開始了跟無始無明住地的上煩惱相應了!

如果悟後很努力的把 導師的書深入地研讀,也將經典不斷地研讀,想要弄清楚怎樣才是真正的佛法的成佛之道與過程,那就是已經跟無始無明住地的上煩惱相應了。從此開始,就是說:心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不再是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但是,久學菩薩悟後一定就會與所有上煩惱相應嗎?也不然!大部分人只是歡喜的享受禪悅而不會很快去探究悟後起修之道;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很快與上煩惱相應,因為還有很多是我們悟後所不知道的。所以由這裡看來,在正法道場當中證悟之後,很悲哀的是:並不是悟了以後就沒事,悟後反而更多事。但是根據這一段經文來看:其實在正法道場當中證悟的菩薩才是不悲哀者,才是真幸福者。因為這正是經文中所說的真悟菩薩,也是正在邁向初地的久學菩薩;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四住地煩惱【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無始無明住地煩惱〉到此。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歡迎您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72-a20_06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