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61集 一把雨傘譬喻如來藏-見一處住地煩惱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這一集要來說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間的關係。平實導師以一支雨傘的手把、傘骨、傘身等等,來譬喻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所知障塵沙惑等等的煩惱,讓我們對解脫道與佛菩提道能夠有基本的認知,這對於想要行菩薩道的修行人,會有直接而且重大的幫助。

首先我們先把雨傘撐開,這整支傘就是如來藏。傘的本身是可以看得見的,這看得見的傘身就譬喻我們這個色身,所以請把我們的色身當作是這一支傘。一般人都只看到傘的本身,並沒有看到傘的內容是什麼:都沒看到色身裡面的內容是什麼。即使面對真正的傘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問說一支傘中有些什麼零件,一般人大概只會注意到那個骨架跟那一片布,其他的零件與構造,可能都不太會注意到,只有比較細心的人才會注意。

這一支雨傘就等於是我們整個身體,也就是整個如來藏。身體並不是只有身體,身體裡面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佛法,包括五蘊、六根、六塵、六識以及佛性、涅槃都在這裡面;但是五蘊、六根、六塵、六識不是涅槃,也不等於是如來藏,所以佛法是很難理解的。

《華嚴經》中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佛身是指眾生的如來藏,每一個有情眾生的如來藏,充滿於每一個有情眾生的一切法當中,這個如來藏能夠隨著各種的緣而有所感應,像是大慈大悲的 觀世音菩薩一般,千處祈求千處應;可是這個如來藏卻是永遠地安住在色身這個菩提座上。

然而,眾生卻是不知不覺這個如來藏,所以禪師才會說:【飯籮裡坐,餓死漢;水裡沒頭,浸渴死漢。】(《禪苑蒙求瑤林》卷2)很多人學佛而想要證悟實相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總是坐在飯籮裡,整個飯籮裡都是飯,他卻找不到飯吃而餓死了;有人根本就是沉沒在水裡面,竟然說沒有水可以喝而被渴死了。眾生也都是這個樣子,一天到晚生活在如來藏裡面,等你問他說:「你的如來藏在哪裡?」他卻回答說:「我不知道。」事實上是每一個眾生每天都是「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這樣子在如來藏中生活,卻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如來藏,還有人在大力地否定如來藏呢!一切有情都不能夠自外於這個道理,二乘聖人也是一樣。所以,一般人都只看到雨傘表面,但我們不能只看到雨傘的表相。

這一支雨傘代表我們整個的身體、整個五陰;眾生假使開始要尋求解脫生死,他對於這一支雨傘是無法如實知道的,反而會認為這支雨傘是生滅法,所以他還不知道雨傘——也就是如來藏的全體——在哪裡。當他懂得解脫之道就是斷我見、斷除三縛結,也知道要進而斷除思惑而出三界生死,可是他還是不知道雨傘(也就是五陰)的真正內容;必須等到有善知識為他開示「什麼是五陰,什麼是十八界」,終於弄清楚這就是雨傘(也就是五陰的表面);可是雨傘的細部,譬如說雨傘的手把在哪裡,他還是不知道。

然後在善知識的教導下,把五陰作為真實我的邪見斷除了,我見斷了。也就是惡見斷了,五利使已經斷了,這個時候才發覺原來學佛是要從這裡入手。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已經抓到手把了;這雨傘最下端彎彎的手把,終於抓到了。接著他知道要把自我的執著全部滅盡才能夠出離生死,但這一點是最難的;因為五陰的內涵究竟有多少?他仍然不知道。粗的部分在斷我見之後就可以了知,細的部分就得要深入去作觀行,才有辦法斷除自我的執著,這是最難的。除非是利根人,否則都要在善知識的教導下,才有辦法斷盡我執。

當他斷盡我執之後,譬喻這一支雨傘的整個手把已經弄清楚了,可是傘骨、支架、傘布,以及最上面那個傘尖,他都還不知道,也接觸不到;這都是阿羅漢與辟支佛們所不知道的,所以阿羅漢與辟支佛所知道的就只是最低的、下面被手握著的把手。所以解脫道的斷我見、斷思惑,它和整個佛法的關係以及比例,就可以稍微地有一點點的瞭解了。換句話說,斷盡我見與我執而成為阿羅漢、辟支佛以後,也只是摸到雨傘的手把而已,其他的都還不知道;所以二乘聖人就被禪宗祖師們稱為聖者愚人,因為他們雖然貴為二乘聖人,對於法界實相還是不清楚的。

接著來談談這個手把,這個手把也就是代表著一念無明,它導致有情輪轉生死;一念無明也就是四種住地煩惱,《勝鬘經》中勝鬘夫人說:【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也就是一念無明共有四種住地煩惱。如果加上無始無明住地,那就是五種住地煩惱了。現在先談四種住地在佛法中的地位,也就是這個雨傘的手把,雨傘的手把代表四種住地煩惱。四種住地,簡單地說,見一處住地就是我見以及三縛結。假使能夠把我見斷了,三縛結就斷了,這個時候就是大乘通教的初果人了,或者是聲聞初果人;可是這個初果人在四住地煩惱中,只斷了見一處住地,其餘三個住地還沒有破除。

為什麼叫作見一處?也就是說處處生起我見。在哪幾個處呢?在欲界處、色界處、無色界處。處處起見時,總是把欲界、色界或是無色界中的自我當作是真實常住的法,認為是永遠不會壞滅的。這就像道教中所講的:「這覺知心是常,所以死了也無所謂,死後喝完孟婆湯,忘了往世就重新再來投胎,二十年後我又是一條好漢。」可是法界中其實沒有孟婆湯,那是人們妄想施設出來的;因為他們的說法有這個胎昧的盲點,所以必須施設孟婆湯來圓滿自己的說法,否則就講不通。而且,二十年後的好漢並不是由此世的覺知心去當的,而是由下一世的五勝義根作為緣才能夠出生另一個全新的意識心;因為,如果這個意識心是可以去到未來世的心,那麼這個意識心應該也是從前世投胎過來的。既然是從前世來的,為什麼會忘記說話、走路、作事,種種生活技藝,待人處世之道,出生時怎麼會全都忘記了呢?

意識若是通三世的常住心,照理來說,應該在母胎當中就已經每天在想:「媽媽有沒有在講我什麼事?媽媽有沒有在為我準備衣服、玩具?」也應該一出生的時候就會慰問說:「媽媽!您辛苦了!感謝您!」可是明明每一個人都沒有這個樣子,沒有人是在出生的時候開口說話的;種種事情也都不懂,都沒有把往世所學的世間知識帶到這一世來,所以顯然這個意識並不是從上一輩子轉過來的。這樣子前後世中間有了斷層,那要怎麼連結呢?就發明了孟婆湯,如此:「對於這意識還是前輩子的意識,只是因為喝了孟婆湯,所以全都忘記了。可是又不能不喝,如果沒有喝孟婆湯,就不能夠投胎。」這種說法,我們小時候沒有智慧,聽老人家這麼講,也是很信受,可是沒有幾個人會覺得不太對勁。

所以當一個人處處起見,錯把意識心或是其他的「名」,也就是受想行識的全部或者局部,錯認為是真實常住的不壞的我、真實我,時時刻刻都想要「作自己、把握自己」,這就是標準的我見。這個我見的最低層次是從欲界中的地獄眾生就已經存在著,次第上來是餓鬼道、畜生道、人類、欲界六天,處處都有見一處住地煩惱;總是在處處生起見來說:「這個五陰就是常住的我,最主要的就是能分別、能思惟,懂得作主而生起貪厭的心行,這個覺知心就是真實我。」這就是欲界中所生起的見一處住地。在三界中處處生起這樣的見解,所以即使定境很高而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了,還是無法解脫生死。

有人修習禪定,然後生到色界天去,也是一樣生起這樣的看法;再上生到無色界天,他還是這樣,所以是處處起見。但是每一世都只能夠在一個處所、一個地方起見,所以就說是見一處。而眾生所見的永遠都只有一處,就是五陰,永遠只有見這一處,不會見別處。除非是被外道作了邪教導,才會見別處而住;譬如有人說虛空就是真如,那就是邪見、邪教導。但那是依他的我見而生的,所以還是見一處。所以見一處住地若是打破了,就是初果人了,就是大乘通教中的初果菩薩;那他同時也具有二乘法當中,也就是聲聞教中實證初果的受用。這就是見一處住地。

把我見給斬斷了以後只是初果人,從通教或聲聞教中來說,已經是聖人;其實本質上還不算是聖人,因為他只有見地,所以他的身口意行都跟凡夫一樣,好吃的也是貪得不得了,遇到不如意的事也是氣呼呼的,跟世俗人沒有差別;他只是知道自己是假的,他還不算是真的聖人,所以叫作預流果;是預先把他算入聖者之流中,還不是參預於聖者之流,所以叫作預流果。預流果三字的意思就已經表示他仍然不是聖人,只是預先把他算入聖人中的一分子。什麼時候開始變成聖人呢?當他知道自我虛假,所以這些都是虛妄、無常,無常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空,所以是無我。既然如此,貪瞋癡就降低了,貪瞋癡淡薄了,淡薄了就表示他對欲界的貪愛已經淡薄了,所以就稱為薄地。

初果人是見地,二果就叫作薄地;因為薄貪瞋癡了,所以他捨報之後會生在欲界天當中,表示他把第二個住地煩惱,也就是欲愛住地已經降伏了,可是欲心仍然還沒有全部斷除,所以無法發起初禪,無法生到色界天去,因此要進一步把欲愛斷除。在已經斷除見一處住地的前提下,進一步斷除欲界愛以後離開欲愛住地,終於發起初禪而成為三果人;他可以生到色界五不還天的下四天中,仍然到不了色究竟天。

所以斷我見的人進修而使貪瞋癡淡薄了,雖然只是二果人,但是當他斷除欲界愛而證得禪定之後,就必定轉入三果;這時是色界天的境界,他就墮入色界天境界的貪愛中,那就是說他還有色界愛住地無明以及有愛住地無明。色界愛是第三個住地煩惱,當他再把這個色界愛也斷除了,也就是說他對色界的天身、色界的受想行識都沒有執著了,那就發起了四空定而進入了四空天的境界當中,到達了無色界的境界,那就只剩下有愛住地了。

到了無色界,雖然沒有了色陰,可是仍然還有對受想行識自己的貪愛,以及對四空定境界的貪愛,這四陰及四空定境界仍然是三界有,所以稱為有愛住地。假使他有智慧,修到了無所有處定,不入非想非非想定當中;或是終於懂了,就退回無所有處定中,把意識給滅了,就進入了滅盡定中。如果他再笨一點,就進入非想非非想定中,然後馬上轉入滅盡定(這是在入非想非非想定之前就必須先有滅除意識的作意存在),這樣就表示他已經成為俱解脫的人,這就是有愛住地也滅了。到這個階段,可以說總算是把雨傘的手把全部弄清楚了。阿羅漢弄清楚了卻是還沒有究竟,因為只是將這個手把摸清了全貌,可是手把裡面還有一些東西,譬如辟支佛的因緣觀是怎麼觀的?他還是不太懂。如果他是辟支佛,阿羅漢的四聖諦、八正道是怎麼修的?他也不太懂,所以都沒有完全弄清楚,只是整個的表面形狀、軟細度等等弄清楚了,材質可就不知道了,這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這就是成佛之道的手把、如來藏雨傘整體當中的手把。

《勝鬘經》中剛剛講的那一小段,後面還有兩句:【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意思是說,一切的起煩惱都是從四種住地中引生的。譬如人們(不管是別人或是自己),有時候跟家人起了爭執,都是因為不能夠接受自己這個五陰被誹謗、被毆打或是被羞辱,都是由於這個五陰,誤認為五陰是真實有。特別是認為我這個覺知心是真實常住的真我,所以我有自尊;假使我沒有被尊重,我就要求他尊重;自尊、他尊都要,這就是我見:認為自我真實常住不壞,才會這樣子計較。所以,有時候假使媽媽心情哪一天不太好,飯煮好了,拉大嗓門說:「兒子!吃飯!」兒子回答說:「不餓了!」剛剛還在喊餓,現在卻說不餓了!為什麼?因為兒子今天的心情也不太好。媽媽覺得奇怪,提出詢問,兒子才說:「媽媽!妳這是什麼口氣,把我當作是狗嗎?我是你兒子欸!」他寧可不吃了。這也是因為我見作祟。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以一支雨傘來說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之間的關係,就先說明到這裡。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04-a20_061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60集 無始無明住地煩惱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來探討〈無始無明住地煩惱〉。

勝鬘夫人在說完四住地煩惱以後接著說:【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勝鬘夫人說:「世尊!如果有煩惱是與覺知心不相應的,那種煩惱就叫作無始無明住地。」我們在證悟以前,是不曾與無始無明的住地煩惱相應過的,如果有,那就是起煩惱及上煩惱,不是叫作無始無明住地。因為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是跟覺知心不相應的,只有在悟後才會跟它相應。這個無始無明住地,從無始劫以來都不跟我們的覺知心相應,一直到我們想要探究法界的實相時,才會與我們相應,但是剛開始時仍然無法打破它;一直到明心以後才算是打破它了!

一切的眾生都不與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住地是說覺知心所住的境界。無始無明住地,是說對法界的實相不能了知的無智境界,是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但是眾生覺知心從來不與它相應。這種無明也是二乘聖人從來不曾相應過的;這要到他們想要確實親證無餘涅槃中的境界,想要探討一切法界中的實相的時候,才會相應,可是卻都無法打破它。只有迴心大乘而實證到了如來藏,才算是打破了無始無明了。可是無始無明住地,是一切的凡夫、一切的異生、一切的二乘聖者所不知道的;所以才說:無始無明住地,是覺知心所不相應的。

然後 勝鬘夫人又說:「世尊!這四種住地力,是一切上煩惱依種。」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四種住地來幫助,一切上煩惱也都生不起來的。上煩惱就是無始無明住地中的煩惱,譬如,悟後專心去斷除思惑,思惑斷盡了以後雖然悟了大乘菩提,卻不能留惑潤生,那麼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也將起不來,因為已經沒有繼續生存的意願,又怎麼會去探討與成佛有關的法義呢?當然就不會再有上煩惱生起的。一定要繼續保留著五蘊,不想取無餘涅槃,繼續留在人間,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才會生起,這就是菩薩留惑潤生的道理所在。如果不保留著一分思惑,死後就不會再去受生;若沒有來世的五蘊,就無法跟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就無法修學成佛之道,沒有辦法進求成佛之法;所以 勝鬘夫人才會這樣說:【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二乘聖人所斷除的四住地煩惱的力量,對諸地菩薩而言雖然是很粗淺的法義,但是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一切上煩惱,卻都必須或多或少的依存於四住地煩惱,維持著世世的五蘊不滅,才能夠在七住位到七地滿心位中發起上煩惱而次第修斷上煩惱,所以四住地煩惱是一切上煩惱所依的功能。要依這四住地煩惱的功能,才會有世世不斷絕的五蘊道器,用來探究法界中最究竟的真相。換句話說,如果入了無餘涅槃,就不可能再有道器及因緣來探究法界的究竟真相了;就不會有因緣及五蘊可以探究要如何成佛的法義,也不可能實修了,因為在捨報的時候已經入無餘涅槃去了。所以說四住地力就是一切上煩惱所依的種子(而上煩惱不是種子——不具有三界諸法的功能)。上煩惱是無始無明住地中的煩惱,不是四住地煩惱的力量所引起的煩惱。凡是依四住地力,也就是依我見和三界愛的力量所生起的煩惱,都是起煩惱,都是屬於種子類。

接下來解釋上煩惱。上煩惱,在明心之後仍不一定會相應到。假使有人明心了以後,心裡面想說:「我悟了!我成佛了!因為《六祖壇經》說『一悟即至佛地』嘛!」那就只是打破無始無明,不會跟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相應,因為心中已經認為:「我已經成佛了,我還要像凡夫眾生一樣修什麼法呢?從此以後,只要坐在佛案上給人家供養就好了。」所以就不會跟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他打破了無始無明住地,可是卻不跟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任何煩惱相應;而這種煩惱,並不是由四住地煩惱所引生的,所以這個無始無明住地所引生的煩惱,就稱為上煩惱,不叫起煩惱。起煩惱,可以另外給它安立一個名稱,叫作下煩惱,全部都是由於三縛結及三界愛所引生的層次低下的煩惱,是與眾生的覺知心剎那、剎那相應不斷的;只要覺知心現起的時候,只要意根存在的時候,都是每一剎那相應的。

譬如眾生都不想死後斷滅,甚至於斷見外道也是一樣,口中說斷滅法,相信死後是斷滅空;但是死後進入中陰身的時候,又不肯斷滅而又投胎去了。所以說,四種住地煩惱會引起三界中的一切起煩惱;也因此說,這四住地會生起眾生的每一剎那都會相應的煩惱。就因為這樣的緣故,在突發的危險事故發生的時候,眾生都會直覺地避開,不必經過意識覺知心的思惟。又如肚子餓了,就會引生食欲;又如見了異性,就會不自覺地歡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乃至成為阿羅漢了,只是斷除現行而不是斷除習氣種子隨眠,所以餘習未盡,才會有畢陵尚慢、大迦葉聞樂起舞、難陀比丘先看女眾的現象存在。這些餘習也都是依四種住地而引生的,生起的時候就是起煩惱;而這些起煩惱,是與眾生心剎那、剎那相應的。但是,即使證悟法界實相了,也仍然無法與上煩惱相應的,還得要悟後起心動念開始探究為何悟了仍然不是成佛的時候,才會與上煩惱相應,這當然更不是眾生與二乘聖人所能相應的。

這個上煩惱並非三界愛所引生的煩惱,它不同於四住地等三界愛所生的下煩惱——也就是起煩惱,所以就稱為上煩惱。當這個上煩惱跟我們相應的時候,我們心中有了煩惱,開始思惟:我悟後要怎麼樣進修才能成佛?當已經在探討這個問題了,這個時候上煩惱就變成起煩惱了;因為它已經生起了,生起了就會變成起煩惱。因為它會使我們與三界中的煩惱相應了,而這個上煩惱的生起,必須在有起煩惱存在的時候才能夠引生,所以說:「此四住地力,一切煩惱依種。」若不依於四住地起煩惱的種子的功能,尚且不可能有我們的五蘊存在,何況能引生悟後修道的上煩惱呢?

所以,無始無明住地中的所有煩惱——也就是上煩惱,是眾生心無始劫來不曾相應的。眾生心在什麼時候會與無始無明住地相應呢?(也就是說,雖然還不與其中的上煩惱相應,但是已經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了)是什麼時候相應呢?是當我們心中生起一個念頭:「到底生命的實相是什麼?佛法的真實本質是什麼?諸佛以什麼為究竟法身?」當想要探討清楚:為什麼法界中會是這樣的?為何三界中會有山河大地?為何會有眾生?為何眾生會輪轉生死?輪轉生死是根據什麼來輪轉生死?為何眾生所住的境界會有三界的不同?而眾生是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些事相諸法總不能無因而有、無因而生、無因而死吧?當我們想要探討這個真理的時候,就表示已經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了。

但是相應了,仍然無法打破它,當時我們也不知道那是與無始無明相應。得要有人說明:這樣就是跟無始無明住地相應。至於想要打破它,就得自己參究禪宗的明心,或者在善知識幫助下,不管是書籍或者善知識當面教導而努力參禪。有一天證悟了,終於知道:啊!原來一切法都是從這裡開始!這個時候已經找到如來藏,現前可以證實說:一切的煩惱都是從祂開始,出世間羅漢法也是依此而有,所有佛法也都依此而有,修證成佛之道也是要從這裡開始,而眾生的生死流轉也是從祂開始的,而祂卻是無始的。那就表示已經打破無始無明住地了。可是把它打破以後,有沒有和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呢?仍然沒有!一直要等到想到說:為什麼我已經證悟了法界的實相,卻還沒有成佛呢?這個時候生起了煩惱,認為:我一定要弄清楚,我為什麼還不是成佛?我既然正確的開悟了,為什麼沒有成佛呢?這個時候才真的與上煩惱相應。

假使悟後自滿而不深入探究,自以為是成佛,就永遠不會與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相應。而這一些上煩惱的數量是無法計數的(所以又稱為塵沙惑),所以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歷緣對境實修以後,才能夠斷除淨盡。所以,除了最後身的妙覺菩薩降生人間成佛以外,一切人證悟的時候都不可能成為究竟佛;所以說,六祖所講的「一悟即至佛地」只是方便說,只是六即佛中的相似即佛罷了,距離究竟佛地還遠著呢!如果往世跟它相應過,不只是打破過它,就確定你一定是乘願再來的人——即使如今還沒有離開胎昧。這是三地滿心以下的已悟的菩薩都是如此的,乘願再來的定義就是這麼簡單。

但是二乘聖人所斷除的起煩惱所攝的煩惱也很有限,它就只是見惑與思惑,而這四住地煩惱,當然會有力量導致眾生輪轉生死不斷。但是這四住地煩惱的力量,要是比起無明住地的力量來,那又差遠了。因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之後,辟支佛成為辟支佛之後,為什麼他們不會所有的人立刻都取無餘涅槃?都是因為無明住地所攝異熟生的緣故,這使得他們繼續留著色身,每天跟著 佛學法;佛去哪裡,他們就跟去哪裡,想要一直聽 佛說法,佛陀說法對他們有很強烈的吸引力。這表示,無明住地的力量其實還是很大的,所以他們多數人不會在成為俱解脫以後就立即入涅槃。而且,四住地的煩惱也是依無明住地的力量而有的,可是反過來,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卻要依四住地煩惱的力量才能生起;所以兩者之間互相有關聯,卻必須在證悟以後進修,親聞或者閱讀地上菩薩對這兩者之間的細說或者著述以後,才能夠實際理解二者之間的關聯所在。直接讀經是不可能讀懂的,所以證悟以後得要依止大善知識修學;未悟者當然更不可能讀懂此經的真義,當然是更不應該去註解的。

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是無量無邊的;這些上煩惱的斷除,要經由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識的教導以及歷緣對境悟後起修,才有辦法全部的斷盡,並非悟後就自己有智慧、有能力開始斷除的,可見它的深邃與廣大。所以四住地煩惱的力量很小,比起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的力量,其實微不足道;而四種住地起煩惱的數目內涵,比起無始無明住地中的無量無邊的上煩惱的內涵,一樣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阿羅漢與辟支佛斷除了分段生死,這利根的人一生就能完成,遲鈍而極精進的人,經歷四生也可以完成。但是無始無明住地當中的上煩惱的斷除,卻不論你是如何的利根,都得要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才能夠斷盡。你想,這四住地的力量跟無始無明住地的力量,能用什麼樣的算數或譬喻來相提並論呢?這都是沒有辦法譬喻的。

假使說四住地煩惱的數目,比喻為一個杯子盛滿了沙子,那麼無始無明住地上煩惱將會是好幾個恆河沙數的杯子中沙的數量,這要怎麼去計算差距呢?恆河沙是很細的,六顆恆河沙合起來大約等於一顆白沙灣的沙子;恆河又那麼寬廣,以超過恆河沙的數目來比擬無始無明上煩惱的話,四住地的煩惱大概只能有這一杯子中的沙子。所以說,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這是沒有辦法用算數譬喻去說明它的數量。

無始無明所攝的上煩惱,不但數量多,而且是眾生心不能相應的;阿羅漢與辟支佛都相應不了,連剛明心的菩薩們也相應不了。如果我們明心之後,開始尋求請問:「我們開悟以後,接著要怎麼修行才能成佛?」這就開始了跟無始無明住地的上煩惱相應了!

如果悟後很努力的把 導師的書深入地研讀,也將經典不斷地研讀,想要弄清楚怎樣才是真正的佛法的成佛之道與過程,那就是已經跟無始無明住地的上煩惱相應了。從此開始,就是說:心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不再是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但是,久學菩薩悟後一定就會與所有上煩惱相應嗎?也不然!大部分人只是歡喜的享受禪悅而不會很快去探究悟後起修之道;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很快與上煩惱相應,因為還有很多是我們悟後所不知道的。所以由這裡看來,在正法道場當中證悟之後,很悲哀的是:並不是悟了以後就沒事,悟後反而更多事。但是根據這一段經文來看:其實在正法道場當中證悟的菩薩才是不悲哀者,才是真幸福者。因為這正是經文中所說的真悟菩薩,也是正在邁向初地的久學菩薩;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四住地煩惱【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無始無明住地煩惱〉到此。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歡迎您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72-a20_060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59集 四住地煩惱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來探討〈四住地煩惱〉。

《勝鬘經》中勝鬘夫人說:【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說不受後有,非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說不受後有;何以故?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在經中勝鬘夫人:「阿羅漢與辟支佛所斷的煩惱,使得他們不能再接受後有,所以說他們不受後有,但不是他們已經斷盡一切的煩惱,不是說他們已經斷盡一切受生的緣故而說不受後有。」這意思是什麼呢?這是說他們因為已經斷盡了思惑,不可能像菩薩一樣由於悲願而發願再度受生,所以他們不可能再接受後有,就這樣說阿羅漢、辟支佛不受後有。可是他們其實還沒有斷盡一切煩惱,也沒有斷盡一切的受生,因為煩惱障所含攝的習氣種子,他們都沒有斷;而且所知障所含攝的無明及上煩惱,他們也都還沒有斷;既然如此,他們如來藏中的種子仍然會變易,所以仍然有異熟生死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說二乘聖人已經不受後有,這當然只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

種子的變易就是變易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就意味著仍然會有異熟生、異熟死。異熟生是當前就在大家身上存在的,異熟生是投胎以後就開始的,也是無始以來一直都存在的生;只要生命的型態存在,就已經是異熟生了;而我們在媽媽肚子的時候,以及出生以後在人間不斷地生活,乃至學佛的過程也都是異熟生,因為這整個過程都要靠種子的流注生滅以及熏習,來變易如來藏中的一切種子,這樣子才能夠完成生命的週期以及出世間法的修學,所以有生之時就是異熟生持續存在的時候。既然阿羅漢還有異熟生的種子變異現象存在,當然他們如果迴小向大、轉入大乘,就一定會再接受生死;既沒有失去投胎再受生死的能力,當然就會有異熟生死,只是因為尚未迴小向大而厭惡生死,所以方便說他們不受後有。

假使不是因為解脫的智慧使這些阿羅漢厭惡生死,當他們迴小向大而轉入大乘法之中,仍然還會在人間繼續入胎而成為菩薩,所以仍然可以因為異熟生死的緣故而繼續生死。只有斷除了種子生滅現象的人,永遠不再有種子變異現象,才能說已經絕對不受生死——連異熟生死都不存在,那就是諸佛了。所以說,二乘聖人都還可以再受生死,他們不受後有的緣故,是因為所證的解脫智慧,以及所斷的煩惱,使他們死後不再接受後有,並不是已經斷盡所有的煩惱。因此,他們不是已經斷盡一切煩惱的人,也不是已經證得種子不再變異而有超越變易生死的能力,而說他們是究竟不受後有。

勝鬘夫人解釋說:「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有一些煩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所不能斷的。他們所能斷除的煩惱有兩種:第一種是住地煩惱,第二種是起煩惱。住地煩惱又分為四種:第一是見一處住地,第二是欲愛住地,第三是色界愛住地,第四是有愛(也就是無色界愛)住地。這四種住地煩惱,會出生一切的起煩惱;起煩惱之所以被稱為起,是因為這一類的煩惱,都是在生起的每一剎那中,由覺知心意識及意根在每一剎那都相應的。」

第一個、見一處住地煩惱。一般都解釋為三縛結,也就是身見、疑見跟戒禁取見。身見又稱為我見、薩迦耶見,是因為眾生都以虛妄的五陰以及它的功能作為自我的緣故。這是二乘聖人所斷的煩惱。可是三縛結明明只是我見所斷;既然是斷我見的時候就斷了三縛結,為什麼這個見一處住地有時竟然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斷除呢?其實意思不是這樣的,因為這是在區分二乘菩提所斷的煩惱與大乘菩提所斷的煩惱中有不共二乘的地方,所以見一處住地其實就是三縛結。但是見一處住地當中,有二乘聖人已斷的部分,有二乘聖人所不知的部分。為什麼斷了我見以後就可以經歷七次人天往返而成就解脫果呢?這個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知道的,這只能聽取佛語而信受之,但是菩薩依道種智卻能夠瞭解。所以菩薩經由明心而斷除見一處住地的時候,所斷見一處住地煩惱的內容,卻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因此也可以方便說為二乘人所不能斷。但一般都是說二乘聖人已經斷除見一處住地,這種說法也沒有錯,因為是從二乘聲聞解脫道來說的,所以說這是二乘聖人所能斷的煩惱。

第二個、欲愛住地就是欲界愛。眾生會流轉於欲界中,都是因為欲界愛,也就是對欲界中的五塵有所貪愛。除了往世證悟之後發願要繼續受生在人間的菩薩以外,都是因為欲界愛而流轉於人間或欲界中。但是有誰能夠自稱他是往世已經悟過而發願再來這裡受生的呢?其實沒有多少人。只有在重新受生以後自己參究就能夠開悟,或者說讀了 平實導師的書以後自己參禪就能夠開悟的人,完全沒有經過同修會上課教導知見以及引導就能自己開悟,這樣才有資格可以說他過去世曾經悟過了,這一世是乘願再來的人;否則,都是因為欲界愛住地而來受生於人間的。所以說,欲界愛住地是繫縛眾生輪轉生死的最大繩索,非常的粗重明顯。被欲界愛住地這個粗大繩索繫縛最嚴重的,當然就是西藏密宗的法王、喇嘛們;他們由於離不開五欲的覺知心,並且是貪著最強烈五欲中的覺知心,也就是貪著無上瑜伽樂空雙運境界中的覺知心自我;無論賢聖如何說明五欲中的覺知心是虛妄的,他們仍然永不改變的認定是常住而且不壞的真實心,於是永遠無法遠離覺知心相應的欲界境界,所以被欲界法所繫縛,永遠住在欲界當中。這正是最標準的欲愛住地。這種欲愛住地煩惱,是三果、四果所斷的;但他們只斷現行,還有更深細的習氣隨眠,卻不是二乘聖人所能夠斷除的,所以若在二乘聲聞法當中來說,都說這是他們所已經斷除的煩惱;但若從菩薩所證的種智中來說,就說他們也是無法斷除這種煩惱的。所以有時說他們已斷欲愛住地煩惱,只是 佛陀方便施設,不是究竟說。

接下來是色愛住地。色愛就是執著色身、色塵,不肯捨離色陰、色塵;因此色界天人為了保有色身,就無法往無色界四空定前進。因為到了四禪以後,再過去就是四空天的境界,沒有色身;可是色界天人認為沒有色身是不能忍受的事情,是他們不能接受的觀念,所以他們必須保有色身,對色身有所貪愛,那就叫作色愛住地。有些人聽聞 佛陀說法:入無餘涅槃以後是沒有覺知心存在的、是沒有六塵的,卻不願歸依佛門,心中自以為是。所以當他們證得第四禪以後,心中想說:「我在第四禪中把覺知心滅除了,豈不是就變成斷滅了呢?那我要取涅槃該怎麼辦呢?所以我要把色身留著,而把覺知心給滅了,那就是入無餘涅槃。」於是他就在第四禪中把覺知心滅了,以入涅槃想而滅掉覺知心自己,卻把色界中第四禪天的天身保留著,以免變成斷滅空(四禪天的天身雖然沒有了骨頭、沒有五臟六腑,仍然是要算是「臭」皮囊)。正因為不肯離開色界愛,所以他作涅槃想而把覺知心滅了以後,結果變成入無想定而不是入無餘涅槃。

不肯歸依佛門而自以為是的外道,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當他入涅槃卻成為無想定以後,仍然不肯聽受菩薩的教導,自以為是證得涅槃,死的時候由於自以為是而「入涅槃」,就會出生在四禪天凡夫最高層次的無想天中;他在無想天中,會立刻進入自以為是的無餘涅槃中,其實只是進入無想定中。在無想定中並沒有意識存在,如果不中夭,可以類似沉睡一般的安住五百個大劫;到了最後壽命終了,覺知心又再度現起的時候,他想要瞭解自己到底是住在什麼境界當中,為什麼會從「無餘涅槃」當中再度出現了自己?到了第三剎那他終於瞭解「原來我沒有辦法住在涅槃裡面」,接著就下墮了!前後就只有三個剎那就下墮了,想要繼續住在無想天中卻已經作不到了。他若是在無想天中下墮之前,起念毀謗說:「沒有涅槃可入,佛陀說可以入涅槃、了生死,都是騙人的。」就會因為謗法而下墮地獄。如果沒有謗法,以前在人間時又沒造過惡業,就會再度出生於人間;以前在人間若曾造過小惡業,這個時候就會墮入三惡道當中受報了。這就是色愛住地的內涵。這都是二乘聖人所斷的色愛住地煩惱;但是其中還有許多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斷除的煩惱,所以從諸地菩薩的境界來看,其實其中有許多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斷除的。因此,有時說二乘聖人已斷除色愛住地,其實也是 佛陀施設的方便說,那就是攝屬異熟生死的部分了;因此色愛住地其實也是從唯一佛乘中析出來的,為急求了脫生死的人方便施設的,所以說,二乘聖人並不是已經究竟了生脫死的聖者。

最後,有愛住地是什麼呢?就是無色界愛住地。住地是說覺知心意識所住的境界。有的人認為色身是個累贅,雖然四禪天的色身很輕靈,但它終究是生滅法,是無常、是不可久住,所以有些四禪天人就捨棄了色身,再修證四空定而捨壽以後進入了四空天。四空天稱之為天,其實沒有天可說,因為沒有外在境界也沒有色身,只是一種純粹的精神狀態;但是因為已經超過色界天的境界,所以稱為天。往生到無色界之後,是什麼都沒有了嗎?也不然!他們是依憑於定力而仍然有覺知心的存在,這覺知心就稱為無色界有。在無色界中唯一所擁有的就是覺知心,這是他的意根所擁有的一切;安住在其中,是沒有佛法可以思惟,也沒辦法整理佛法,更不可能實修,也沒有善知識可以讓他們來親近,就只有覺知心住於極微細的一念不生的四空定當中。所以是由意識覺知心與定力相應,住在定中,這就是無色界有。所以無色界並不是一切法斷滅,還是有三界法所攝的意識與意根繼續存在著。這樣子貪愛無色界的意根自己、意識自己以及無色界定的境界,就叫作有愛住地;因為意根、意識、無色界定的境界,都是三界有所含攝。當他們貪愛無色界境界中的覺知心等等,那就是有愛,就是對自我的存在有喜愛,也稱為我慢,這還是三界有。

以上四種住地煩惱,會生起一切的起煩惱。起煩惱是說生起了以後會使眾生沉淪在三界之中,是眾生可以相應得到的煩惱,而且是與分段生死相應的。見一處住地是我見、三縛結,我見會使眾生不斷地從自我出發,而生起一切的貪愛、厭惡、憎惡、歡喜的心行,這些心行的生起,都是從覺知心常住的錯誤認知以及對三界境界的貪愛而生起的,所以就叫作起煩惱。凡是從意根與覺知心生起的煩惱都叫作起煩惱,這種煩惱都屬於四住地煩惱所含攝,都是在三界中的煩惱,都是與三界境界相應的煩惱。「起」是因為這種煩惱生起之時,在每一剎那都跟覺知心相應,所以叫作起煩惱。

四種住地煩惱就是一念無明。所謂「一念」,是說這四種煩惱還沒斷除以前,前一個念剛滅掉,下一個念馬上又生起,就這樣子念念不斷。甚至到證得四禪八定以後,在禪定等至位當中,又會忽然產生一念我見或是我執的煩惱,這樣讓意識跟意根永遠不能斷除,因此就不能安住在無我的無餘涅槃境界當中;就這樣一念又一念不斷地生起,讓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不能夠斷除,所以稱為一念。所謂「住地」,是說安住在這個煩惱的境界當中,不會知道它的虛妄性,就會執著這個煩惱捨不掉,所以稱為「住地」。

見一處住地是見道所斷的煩惱,又稱為見惑;後面三個則是修道所斷的煩惱,必須在歷緣對境當中次第觀行然後才能夠斷除的,所以是修道所斷,又稱為思惑。大乘菩薩以斷除見惑作為基礎,接著可以實證法界的實相如來藏,因此打破無始無明。二乘人現前觀察覺知心的我、能夠思量的我虛妄不真實,只能斷除我見,不能了知法界的真實體性,不能實證如來藏。因此同為斷見惑,大乘與二乘人卻是有差異的。當然斷除思惑對大乘與二乘人而言,在其功德受用上也是有所差異的。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四種住地煩惱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71-a20_059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58集 佛法應該是實證非是拿來研究的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繼續探討意生身的問題,並藉此來說明〈佛法應該是拿來實證的,而不是拿來研究的〉。

有位提倡人間佛教的法師,在他所著《勝鬘經講記》書中曾經說:【佛在世時,優陀夷與舍利弗,曾諍論意生身有色無色的問題,優陀夷硬說意生身是無色的,被佛呵斥。這樣,阿那含果得有餘涅槃,有意生身:……。】(《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46)這位法師在講記中說,優陀夷曾經在四阿含中主張意生身是無色的,並因此受到佛的斥責,只是這並沒有任何的依據,優陀夷並沒有這樣的主張過,他從來沒有談過意生身是有色或無色的問題。優陀夷在凡夫位的時候曾經講過的是:阿羅漢入涅槃後是空無、斷滅。他未證聲聞菩提以前跟焰摩迦一樣,所以他也為這個問題被佛陀呵責過。優陀夷本來是佛教史中一個問題的人物,他不斷地犯淫戒;佛陀施設聲聞法比丘戒中的淫戒,大部分是為他施設的,因為他不斷地變通去觸犯淫戒;但是後來發起了勇猛心,淨除了一切貪心而證得阿羅漢。可是優陀夷從來沒有提過意生身有色、無色的問題。

至於這位法師說:【阿那含果得有餘涅槃,有意生身。】阿那含果一定有意生身嗎?且不說阿那含,只說四果阿羅漢:所有阿羅漢都有意生身嗎?其實是只有三明六通的阿羅漢才有意生身,而這種意生身並不是大力菩薩所證的那三種意生身,而是藉神通由意所產生的,方便說為意生身。俱解脫的阿羅漢,譬如蓮花色比丘尼已經四禪八定具足,已經證得滅盡定,是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可是她沒有修習神通,因為捨壽的時候就全部棄捨了,何必再辛苦地修習神通呢?由於她不修神通,又因為長得太美,被惡人抓去關,準備晚上要強暴她;當時她沒有神足通,無法自行脫離。後來目犍連尊者以神足通飛進去教導她修習神足通,她是俱解脫者,能夠現學現用,因此就從空中飛走了,所以沒有被強暴。她在被目犍連尊者教導神足通以前,連普通的五通都沒有,怎麼可能有意生身?如果是慧解脫的阿羅漢,禪定不具足,那就更沒有意生身了,怎麼能說修證更低的三果阿那含就有意生身呢。而且,如果說阿那含果有意生身,是因為得有餘涅槃的緣故,是由於慧障消滅而得。那是不是說:凡是證得有餘涅槃的人都可以有意生身到處飛行了呢?那更應該所有的阿羅漢也都有意生身。可是事實上慧解脫阿羅漢還是有禪定的障礙,而神足通的意生身是由消滅定障作為基礎才能夠修得的,顯然這是隨意亂說的。

這位法師接著又說:【阿羅漢果得無餘涅槃,意生身也沒有了。】(《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46)原來他認為:成為阿羅漢以後,因為全部都不執著了,所以原來三果時擁有的意生身也就跟著滅掉了,就沒有意生身而沒有變易生死了。但是這個道理實在是講不通!因為意生身有三種,不論是否擁有意生身,都與變易生死的斷除與否無關:諸佛都有三種意生身,卻無礙於斷除變易生死。這位法師的問題是:否定了自己所無法實證的如來藏以後,經文中所說的如來藏中種子變異生滅的問題,他無法如實地講解,因此只好以扭曲的方式,將種子變異生滅的問題,移植到意生身的生滅題目上面來講。這樣子在佛法以及羅漢法的實證上,就再也無法正確實修了,全部都將落在意識思惟研究所得的錯誤見解當中,將繼續落入意識境界當中而沒辦法斷除我見,永遠處在異生凡夫位當中。

這位法師又說:【今《勝鬘經》略為不同:阿羅漢辟支佛是有餘涅槃,有變易生死,名意生身;證得無上菩提,才是無餘涅槃,無意生身。】(《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46)阿羅漢、辟支佛明明是證得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具足的,雖然還有變易生死,但不一定都有意生身;這種說法實在是顛倒,勝鬘夫人的說法卻是與二乘菩提相符合而沒有錯誤的。二乘聖者迴心大乘而證得如來藏以後,成為賢位七住菩薩,是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只是二乘的有餘、無餘涅槃;然後進修而證得無上菩提的時候,仍然不是無餘涅槃,而是無住處涅槃,這個時候斷盡變易生死,才能具足四種涅槃。這位法師卻認為:二乘無學聖人都是實證無餘涅槃,所以是已斷盡變易生死,等同於 佛陀的境界。他是刻意地把 佛陀給拉下來跟阿羅漢、辟支佛平等的,所以他處處都說三乘同入無餘涅槃,因此才說三者同樣都是證得無餘涅槃,這樣子就沒有變易生死了。依照這種說法,說無餘涅槃證得了,就是捨棄意生身而沒有變易生死的人。依照這個邏輯,佛是不可能再出現變化身了,因為祂沒有意生身了,所以是與阿羅漢一樣斷盡變易生死的,然後灰飛煙滅了。這真是現代人間佛教的荒唐法。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荒唐的事情發生呢?是因為不相信 佛所說的法,不能實證佛法,卻要去研究佛法,把大乘佛法當作是思想的演變,那當然結果就是錯誤百出了。其實除了結果是錯誤的以外,這位法師在論證大乘佛法是思想演化的過程,也是漏洞百出。譬如他在《印度之佛教》書中說:【常、我論之根據,內本所見而外依佛說。佛說阿羅漢離欲,不復有變悔熱惱之情,或者化之為「無煩無熱,常住不變」,則有類凡心變異而聖心常住清涼矣。佛說心、意、識「須臾轉變,異生異滅」,而長夜為施、戒所熏,則生善處。或者先明色身之「是滅盡之法,離欲之法」,次說「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因此緣此,自然昇上」,則有似色身無常而心常矣。「是心長夜為貪瞋癡所污」,或即本之以立「心性本淨,客塵所染」,則心淨本然而塵染外鑠矣。】(《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198810月三版,頁267~268)

這位法師在推論大乘佛法是從原始佛教的苦、空、無常、無我的思想,演變成為大乘佛法的常、樂、我、淨的過程,他認為他從《阿含經》中找到凡心變異而聖心常住清涼的蛛絲馬跡,他認為這可以證明佛法是從小乘演變成大乘的過程。他說《阿含經》中佛先說心、意、識「須臾轉變,異生異滅」,可是長夜為布施、持戒所熏習,因此會往生善處。或者先說明色身是會滅盡、會離欲的(其實經上是說離散,不是離欲),接著說「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因此緣此,自然昇上」,他以這句話作為證據,認為這種說法是在說明色身無常,而心意識是常的一個演化的跡證。然後說心意識生死流轉中被貪瞋癡所汙染,就這樣建立心性本來是清淨的,只是被客塵在外所染汙了。他就這樣認為在經論中發現了佛法的心意識從無常演變為常、清淨的演化過程。可是真正的《阿含經》經文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來看《阿含經》的經文。

在《中阿含經》卷3中聖教記載:【如是,伽彌尼!彼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彼命終時,謂身麤色四大之種從父母生,衣食長養,坐臥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彼命終後,或烏鳥啄、或虎狼食、或燒或埋,盡為粉塵;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為精進、多聞、布施、智慧所熏,彼因此、緣此,自然昇上,生於善處。】

所謂的「心、意、識」,在《阿含經》中都是指我們的第六識意識。已過去的意識稱為「心」,現在正在現行的意識稱為「識」,尚未現起的意識稱為「意」。心、意、識都是指意識心,只是依過去、現在、未來的方便施設名相。《中阿含經》中 佛開示說精勤修學十善業道的男女眾人,得到正見在命終以後,那個藉父母之緣所得四大種所合成的粗重色身,是必須衣服、飲食長養,必須坐臥、按摩、保養,是必須洗澡沐浴,勉強忍耐種種不舒服的色身,它是會破壞的,是會消滅不見的,是會分離散壞的;不是那位法師所說離欲的,會離欲的是心意識,心法才會離欲,色法不能說離欲。在命終之後,色身被烏鴉、虎狼所食;或者被焚燒,或者被掩埋,最後全部變成粉塵。而意識心卻是因為熏習正信,或者多聞,或者布施、智慧,就因為這個因緣,下一世的意識心自然增上,生在善處,譬如欲界天。

這段經文看不出 佛有任何的暗示說意識心是常,而是這位法師將「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為精進、多聞、布施、智慧所熏,彼因此、緣此,自然昇上,生於善處」的經文意思,故意斷句為「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因此緣此,自然昇上」,就這樣認為是佛法演變的證據,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扭曲經典原意的作法真的是不可取。

《雜阿含經》中也有類似的經文,如《雜阿含經》卷33中聖教記載:【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經文中 佛告訴摩訶男說,你已經在漫漫長夜生死流轉之中,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因此命終以後,這個色身或者被火焚燒,或者丟棄在墳墓間,經過風飄日曬,久了以後終歸塵土;可是這個心意識因為久遠長夜被正信、持戒、布施、多聞、智慧所熏習,因此神識(也就是七、八識)往上升,向著安樂處,將來往生天界。這段經文因為翻譯成「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這位提倡大乘非佛說的法師就無法藉由斷句來作為大乘佛法演變的證據了。兩段經文的內容意義是相同的,可是一則拿來作證據,另一則不能作為證據,這不是很矛盾嗎?更何況經文是從梵文翻譯成漢文的,在這個過程,我們應該是探討經文的真義,怎麼可以在文字的表面上,以錯誤的斷句來建立自己佛法研究的基礎呢。這真是古人所說的刻舟求劍了。

其實更進一步探討經文的法義,心意識若是常,那麼必然是不會變異的;因為會被熏習改變、會上昇下墮,必然不是常法。所以這位法師所斷句的「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因此緣此,自然昇上」,這句話其實是矛盾的一句話,因此這句話根本無法作為支持大乘佛法常、淨演化的一個證據。熏習這件事情要能夠成就,必須有能熏與所熏,依《成唯識論》說明,能熏之心必須是生滅變異,所熏之心必須是堅住不斷的;能熏之心有作用,所熏之心必須是無記的;能熏之心的習氣有所增減,所熏之心的習氣是無增減的;能熏之心與所熏之心必須同時同處,這樣子才能夠成就熏習的道理。這熏習的道理,符合我們的基本常識,從熏習的道理就可以確定有第八識阿賴耶識;否定了八個識的主張,就會造成佛法的殘缺不完整。

從前面所提「優陀夷與舍利弗,曾諍論意生身有色、無色的問題」、「阿那含果得有餘涅槃,有意生身」,一直到「彼心意識常,為信所熏,因此緣此,自然昇上」,這位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一直在以成見研究佛法的法師,他所顯現出來的是對佛法經論內容的錯誤認知,或許他不是故意的,但是這種研究的態度與品質卻是令人匪夷所思。佛法是拿來實證的,如果不相信 佛所說的義理,就會想用研究的態度來研究佛法,就會在經文之中尋求蛛絲馬跡,藉此來佐證大乘佛法是思想演變的結果,可是仔細檢查他的推論過程,其實荒謬至極。這樣的研究過程以及結果卻是漏洞百出,這對自己以及眾生的法身慧命有任何幫助嗎?

希望各位菩薩能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具足對三寶的信心,要能夠真參實證,不要用研究的態度;佛法不是思想,佛法是 如來的教導,可以讓我們到達成佛的宗旨。佛教是真正而且唯一可以實證的宗教,因此永嘉禪師在《證道歌》之中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研究佛法只是在作學問,以為可以探求到佛法的真實義,在經論字裡行間不斷地分別各種名相,就像是進入大海之中計算海沙的數量,只是徒勞無功,增加困擾而已。像這樣躊躇光陰,浪費修行的生命,只是風塵僕僕的作客他鄉,多走了多少年的冤枉路而不能回到佛法的正道。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要謹慎思量永嘉禪師的勸導才是。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70-a20_058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57集 意生身與變異生死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來說明〈意生身與變易生死〉的問題。

在前面的單元曾經說過眾生有二種死,也就是分段死與不思議變易死。所謂的分段死,是五陰的生死,虛偽不真實的眾生都不能離開分段死;所謂的不思議變易死,是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上面都還存在著如來藏自心種子不斷流注變異的一個情形,必須一直到無上菩提究竟成佛的時候,如來藏中的種子究竟清淨了,不再變異了,這樣子斷盡了變易生死,因此說為常樂我淨。

那麼什麼是大力菩薩意生身呢?佛告訴我們:入地以上的菩薩在修學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等等功課以後,隨著意念來去十方世界攝受眾生,無有障礙。菩薩不必依靠飛機、太空船就可以迅速地依著意生身來去十方世界,這是多麼美好而且難以思議的事情,這根本不是美國太空總署發射太空船探討宇宙奧祕的科學家們所能夠想像的。佛法中告訴我們宇宙生命的奧妙,只要依於正確的佛法修行,大力菩薩們的生命不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是多采多姿的;然而這個前提就是必須如實的依法修行。

所謂的意生身,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當中,如來告訴大慧菩薩說:【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意生身不是藉由父精母血和合所產生,是意識作意所生的身體,可以隨著意念來去迅疾無礙。在《大乘入楞伽經》卷7中聖教記載:【神通力自在,三昧淨莊嚴,種種意生身,是佛淨種性。】是說藉由神通力的自在,三昧清淨的莊嚴,如來有種種的意生身產生,意生身是佛的清淨功能性。

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如來告訴大慧菩薩說有三種意生身,也就是【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3)意生身的發起,必須是初地滿心位以上的出家菩薩在精勤的修學一段時間,地地次第漸修,同時必須承蒙佛恩進入大乘照明三昧當中得到佛的加持,然後才能夠發起的。

所謂的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是指戒定直往的初地滿心菩薩或戒慧直往的三地菩薩在滿心位前完成修學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等三昧中,能夠讓意識安住於三昧樂受的正受中,與大乘般若無漏慧相應,住於自心寂靜的境界,安住藏識心海中,不緣於外境,令五識波浪相不生,了知一切的人、法都是自心所現的境界,其實沒有不壞的體性。這種菩薩依著他所實證的神通、禪定等等發起的作用,顯現在外面的時候,可以在色界天的境界中,現起高廣的意生身,然後可以前往十方世界瞻仰、禮拜、供養諸佛、聽受妙法;也可以示現在十方世界色界天中,為眾生說法。三地滿心菩薩的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身量廣大,隨著菩薩道的地地增上修學,意生身會更加廣大殊勝。這種意生身是由意根與意識的作用力,依於無漏的妙定與自心如來藏所產生,所以稱為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所謂覺法自性性意生身,是指菩薩從五地的意生身開始,漸漸地修到了第八地,觀察覺了諸法如夢如幻悉無所有,了知諸法的自性,所以身心轉變,證得如幻三昧以及無量三昧門,能現無量的妙相跟神力、於相於土自在、具備了五明;所現的輪寶猶如妙華莊嚴,來往迅疾如意。這種菩薩的意生身,猶如幻化、如夢所現、如水中月、猶如鏡像。這種意生身具足色界天人一切的身分與色法莊嚴,如意自在,可以隨入一切佛剎大眾之中,因為八地菩薩已經通達諸法的自性的緣故,稱為覺法自性性意生身。這種意生身,猶如四禪天人,一切的四肢、五根具足,而較四禪天人高廣莊嚴。菩薩可以乘著廣大莊嚴的妙華寶輪,隨著意念到十方一切佛國,去瞻仰、頂禮、供養諸佛、莊嚴佛的法會,也為眾生說法。這種意生身的圓滿成就,都是從七住般若慧的證得開始,也就是實證如來藏的根本無分別智是菩薩未來發起意生身的根本。

所謂的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是覺證一切的佛法,然後緣於自己所證得聖智的法樂之相,稱為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九地滿心的菩薩修證四無礙智,無漏的勝妙智慧越來越殊勝,因為這樣的轉變增上,使得九地的菩薩能夠在三界當中隨意示現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這種意生身不須如八地菩薩進入等持位中才能現行,而是在人間五蘊身運行的時候,就有這種意生身同時現行運作,稱為種類俱生。這種意生身自由隨意而現,因此稱為無行作意生身。

大力菩薩有以上三種意生身,這三種意生身存在的時候,菩薩都還有變易生死,因此《勝鬘經》中說:【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都還有不思議的變易生死,一直到究竟成佛的時候,才斷盡不思議變易生死。

《勝鬘經》這句話並不能夠解釋為:因為成佛的時候沒有變易生死,所以佛沒有意生身。然而有位倡導人間佛教並且對佛教界影響力很大的法師,在他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書中說:【意生身還是生滅變化的,一直到「究竟無上菩提」──成佛,生滅變化的意生身才沒有。因為,唯有佛地,障習都清淨了,功德都圓滿了,無欠無餘,再沒有變易的可能,所以讚佛為常恆不變清涼。】(《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45)他的意思是佛地因為障習都清淨了,不會再有變異的可能,所以生滅變化的意生身就沒有了。他把意生身跟障習(也就是所知障跟習氣種子等等)互相連貫,然後說沒有了所知障以及習氣種子,就沒有再變異的可能,意生身也就不見了。

為了確定他的想法,經查他在《印度佛教思想史》書中說:【『勝鬘經』在一般的煩惱──四種住地(與一般所說,見所斷、修所斷煩惱相當)外,別立無明住地。在有漏的善惡業外,別立無漏業。在一般的生死,一次又一次的分段生死外,別立意生[]身的不可思議變易死。無明住地為因,無漏業為緣,得意生身的變易生死。】(《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198911月三版,頁364)在書中他以佛教學者的態度,把大乘佛法當作是一種思想的演變,所以他認為《勝鬘經》在一般的煩惱——四種住地外,另外安立無明住地。也在一般的生死,也就是生死流轉的分段生死外,又安立意生身的不可思議變易死。他把菩薩的三種意生身認為是:因為有無漏業的緣,加上無始無明住地這個因,所以產生有變易生死的意生身。所以他說:「成佛以後沒有變易生死,也就沒有意生身。」可是他這種說法對嗎?經上不是這麼說的,而且大力菩薩經過各種禪定以及智慧的修證以後,可以發起意生身,可是成佛以後,意生身竟然不見了,這有道理嗎?

這位法師可能沒有想過,如果他所說的「意生身還是生滅變化的,一直到『究竟無上菩提』——成佛,生滅變化的意生身才沒有。」如果這句話的邏輯是對的,也就是成佛的時候所有生滅變化的相關修證都會不見,那麼應身佛 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前來示現的時候,祂所示現的五蘊身也是生滅變化的,因為 如來示現了八相成道的過程,既然有八相成道的過程,應身佛的五蘊身也是生滅變化的。可是 如來示現成佛以後,祂生滅變化的五蘊身為什麼還會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不是成佛的時候所有生滅變化的意生身,乃至五蘊身等等都應該不見嗎?如果依這個邏輯推理,佛成佛以後應該馬上就不見了,可是這種說法不是很離譜嗎?這有道理嗎?明明《大乘入楞伽經》說:【種種意生身,是佛淨種性。】這位法師為什麼偏偏要這麼說呢?

因為這位法師一向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他認為大乘佛法的興起是因為佛弟子們對佛永恆的懷念所產生,因此在他的想法,佛是阿羅漢,阿羅漢們也是佛。他認為佛法就是一切法緣起性空,大乘佛法所談的如來藏以及阿賴耶識,都是後代佛學研究者所杜撰的,是不究竟的;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佛也入無餘涅槃,他處處都在說:三乘同入無餘涅槃。其實佛是證得四種涅槃,當然包括無餘涅槃,但是佛並不入無餘涅槃,因為入無餘涅槃是滅掉七識心,只剩如來藏單獨存在的境界,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灰身泯智的,而佛則是安住在無住處涅槃當中。

那麼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灰身泯智,對於暗示佛入無餘涅槃,這位法師他換個方式以委婉的方式來說,他在他所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書中說:【在現實的人間佛陀的立場,佛入涅槃,是不再存在這個世間了。涅槃,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是有。】(《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198910月六版,頁103)或者說:【無漏五蘊為佛法身,可以為眾生的歸依處,但佛已入涅槃,佛的五分法身,還是與世間沒有關涉。】(《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198910月六版,頁164)他所要表達的是:如來已經灰飛煙滅了,也跟阿羅漢一樣灰身泯智了,不存在這個世間了。所謂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乃至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他全部都不接受。所以他才會說:【成佛,生滅變化的意生身才沒有。】

可是,如果辛苦的修學佛法,成佛以後,最後卻是灰飛煙滅,那麼學佛的目的在哪裡呢?當菩薩時,辛苦修學所得的五分法身以及三種意生身,在成佛的時候都會不見,與眾生沒有關係,那到底為什麼要成佛呢?成佛的結果與菩薩道的行願是互相違背的,那成佛之道有什麼意義呢?單就初發菩提心的四宏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就無法達成,何況是入地時所發的十無盡願呢?所以大乘非佛說的主張,其實是充滿著矛盾的。

這位主張大乘非佛說的法師,他心裡面想的是:諸佛並不尊貴,只要能夠成為阿羅漢就夠了,阿羅漢就等於是佛。他其實是想要讓大家都如此地認定,從此以後只要修學二乘聲聞法而不必再修學佛法,然後在人間努力地行善,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

因此他在《勝鬘經講記》說:【因為,唯有佛地,障習都清淨了,功德都圓滿了,無欠無餘,再沒有變易的可能,所以讚佛為常恆不變清涼。】(《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45)他故意不說諸佛離開變易生死以後,世出世間法的功德完全具足而能永恆的利樂無量有情,反而是要大家想像為:佛地障習都清淨了,功德都圓滿了,不再有變易了,所以是不會再示現於三界中利樂有情的,是滅盡一切而成為斷滅空了。明明是因為障與習都盡淨了,所以離開變易生死,如來藏中的所有功德就能夠全部圓滿地顯現出來;但是他不說離開變易生死有這種大功德,反而暗示說佛地是滅盡一切而不再有無漏有為法功德來利樂眾生,說這樣的斷滅空就是常恆、不變、清涼。

他這一段話中的意思,跟 勝鬘夫人所說的常恆、不變、清涼無關,反而根本就是斷滅空!但是他卻故意套進來,閃避了「所知障、煩惱障的斷盡,以及習氣種子的斷盡,所以離開變易生死」的佛法正理。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這位法師是處心積慮用這樣的方式來歪曲解釋佛法,要將他所誤會的聲聞羅漢法來取代佛法,這樣子曲解大乘經典來附和他自己的立場。其實變易生死從來都不是依意生身的生滅或變易來講的,可是因為大乘非佛說的這位法師不承認如來藏,就曲解為意生身的變易生死,這樣子迴避如來藏心中的種子的生滅、變易,這就產生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這位法師不是別有居心,那就只剩下一種可能,也就是:他是完全不懂佛法的人,才會如此地亂說一氣。

在《妙法蓮華經》中 佛說:【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妙法蓮華經》卷5)真正的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離開我們,並沒有灰飛煙滅,兩千五百年前 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佛,只是一種示現,如來是常住的,並不會有所謂的「佛入涅槃,是不再存在這世間了」,或是說「佛已入涅槃,佛的五分法身還是與世間沒有關涉」,而是 如來常住這樣子才是正確的大乘佛法。

再次說明變易生死從來都不是依意生身的生滅變化來說的,我們真修實證佛法的人,不可以胡亂地將佛法的名相作連結,這對於自己或是眾生的法身慧命都是沒有幫助的。

以上就是今天為各位菩薩說明〈意生身與變易生死〉之間的真正關係。歡迎您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69-a20_057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56集 阿羅漢不是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主題是〈阿羅漢不是佛〉。

在經典中,勝鬘夫人說了許多佛與阿羅漢在究竟解脫與涅槃證量上的差別,除了從佛具足證得四種涅槃的角度,來看待阿羅漢、辟支佛的方便證涅槃,說阿羅漢、辟支佛距離涅槃界非常的遠;又從佛完全出離分段死以及不思議變易死,來看待阿羅漢、辟支佛所出離的分段死,說二乘聖者證得解脫,那是如來的方便說、有餘說、不了義說。而佛祂已經完全斷盡煩惱習氣,二乘聖者還有習氣存在,在境界中現起相應習氣的身口意行,各種現象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其中很明確地顯示出佛與阿羅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但是 佛陀示現大般涅槃以後,小乘部派佛教中就出現了錯誤的見解了,認為「阿羅漢就是佛,佛等於阿羅漢」。文獻中這樣記載:【最後一家薩婆多人計,十地中始得阿那含,斷三界煩惱盡,金剛心後出分段生死,得阿羅漢即名為佛,入無餘涅槃,捨諸功德滅於身智,故說斷滅相也。】(《金剛仙論》卷9)有一些小乘部派佛教的學人認為,菩薩的修證內容是和他們一樣的。最後一家薩婆多部的學人認為,菩薩進入十地以後才證得解脫的三果阿那含,之後斷盡三界愛的煩惱,解脫心堅定不變以後出離分段生死,證得阿羅漢解脫果就稱為佛了,在捨報以後入了無餘涅槃,完全捨棄了所有已經修證的福德與功德,所有身證的解脫智慧也都隨著消滅了。這樣說菩薩所證的也是灰身泯智的法,本質上就是在說一切善惡因果最終歸於斷滅,也就是在說諸法的斷滅相。

如果菩薩所修、所證的內容與阿羅漢完全一樣,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那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說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當初 釋迦佛還在世的時候,座下有一千兩百五十位大阿羅漢,在所留存的四大部阿含,與大阿羅漢所寫的《阿毘達磨》以及《毘婆沙》種種論中,都沒有發現到說 釋迦佛有授記這些座下大阿羅漢已經成佛,更何況大阿羅漢座下都還有眾多弟子證得阿羅漢解脫果,也沒有發現到有任何紀錄在說那些阿羅漢已經成佛。已經流傳下來歷史文獻紀錄告訴我們,二乘人成就阿羅漢果的時候並沒有成佛。如果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那當 勝鬘夫人說:【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為一切眾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樣說的時候,釋迦佛應當要馬上阻止並且更正,因為如果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那麼 勝鬘夫人所說的都與事實不相符合,就屬於違背法毘奈耶的大妄語啊!但是經典中在在處處都記載著: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斷除習氣,沒有斷變易死,沒有實證涅槃本際,沒有一切種智,沒有十力、四無所畏,沒有十八不共佛法,沒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第八識僅能稱為異熟識、不能稱為無垢識,沒有具足證得四種涅槃等等,都在告訴我們「成就阿羅漢時並沒有成佛」。

我們再進一步舉《法華經》中的事證,釋迦佛在《法華經》授記舍利弗、摩訶迦葉、大目揵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富樓那、阿難、羅睺羅等十大弟子,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還要再各別奉覲多少億乃至千萬億不等數量諸佛,漸漸清淨佛土了,具足菩薩道以後才能夠成佛。佛陀座下十大弟子各個都是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啊!如果成就阿羅漢就是成佛了,那麼為何這些十大弟子沒有向 佛陀抗議?沒有提出來說:他們已經與佛陀也有的阿羅漢證量相同,為何還不是佛?為何還要具足菩薩道?釋迦佛對十大弟子授記以後,也對一千兩百位阿羅漢授記多久可以成佛,其中的五百阿羅漢經 佛授記以後,悔過自責對著 佛陀說:【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妙法蓮華經》卷4)五百阿羅漢已經證得解脫果了,他們常常想著,認為已經得到究竟的滅度了,今天才知道自己這樣想,就好像沒有智慧的人一樣。為什麼呢?他們還有如來智慧還沒有證得,如來智慧需要具足菩薩道,成佛了才能獲得,而他們應當要繼續修證來獲得如來的智慧,結果卻以阿羅漢解脫果的狹小智慧,就以為已經是究竟滅度了,已經滿足了。所以要向 佛陀懺悔自己得少為足的過失。

從以上的舉例可以知道,成就阿羅漢果並沒有成佛,阿羅漢不是佛。接著我們再來探討:為什麼小乘部派佛教的學人說成佛等同於證阿羅漢果這樣的說法那就是在說斷滅相呢?因為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以後,再也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三界中了,對三界五蘊因為無明顛倒所產生的我見與我執都滅盡,完全解脫於三界生死的繫縛了;後有五蘊出生的煩惱因都滅盡了,所有通過身證獲得的解脫智慧,也會隨著五蘊不再現行而消失。對於涅槃的本際如來藏來說,本來的所具有的自性就是清淨無我的涅槃性,不再出生任何一法而處於無餘涅槃中,永遠不再有三界法的出生與現行,這是證得解脫果的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的狀態。

如果說,成佛的那一世捨報以後,也與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一樣就灰身泯智,那麼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在斷除分段生死以後,花費極長的時劫來修道清淨佛土,具足所應修證的菩薩道果,斷除變易生死,修集圓滿的福德與智慧,最後成佛,成佛那一世捨報以後卻是灰身泯智等同於斷滅,那麼成佛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是值得我們仔細思考的問題。

根據《法華經》的記載,釋迦佛並不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經文說:【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妙法蓮華經》卷5)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成佛了,壽命可以到達無量阿僧祇劫,可以常住不滅,依據入地之前所發的無量大悲願,祂可以一直教化勸導、利益眾生永無止盡。為什麼呢?因為成佛就是要斷盡所有繫縛在三界的煩惱與習氣,要斷盡所知障、斷變易生死,要實證第八識所含藏一切種的功德,要能夠發起真如用,要具足證得四種涅槃,要具足福莊嚴的圓滿以及慧莊嚴的圓滿。

阿羅漢、辟支佛除了斷除煩惱障的現行以外,其他的修證都還沒有涉及到,所以他們在出離世間以後沒有能力自在的入於世間,只有將成佛之前應當具足的菩薩道如實修證完成了,才能夠作得到。所以 佛又說:【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妙法蓮華經》卷5)佛陀在具足修證菩薩道的期間,修集了布施眾生身命財,以及布施眾生法身慧命法財的無量無邊福德,那麼這些福德的果報成就了無量無邊的清淨解脫身壽量,還沒有用盡之前,又因為成佛以後不斷地教化利益眾生,清淨解脫身的壽量又更加倍於成佛前在菩薩道中所成就的壽量。現在要入大般涅槃,並不是真的像阿羅漢一樣要取滅,是為了與眾生同樣在人壽百歲有生有死這個事相,以這個方便來教化眾生,精進修學佛法,所以才對大眾說將於什麼時候滅度。

也就是說,兩千五百多年前 釋迦佛示現入大般涅槃,並不是像阿羅漢一樣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了,不是將所修集的廣大莊嚴無量無邊福德與智慧,就那麼丟失了、斷滅了。佛陀已經證得無住處涅槃,這個無住處涅槃是由斷除分段死與變易死的第八識,到達了究竟清淨常住不變所顯示的;而具足圓滿證得的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與妙觀察智,是經由修道過程究竟轉依第八識真如法性所獲得的。所以說,佛陀示現捨報入大般涅槃,與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是一樣,那就是諸法斷滅的理論,完全沒有良善的因果關係可以依循,會產生許多問題的,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在現代出現一個這樣的例子,有一位出家的大學教授,她追隨了一位被稱為導師的師父,那位師父已經捨報了。在她的師父還沒有捨報之前,大約在2004年寫了一篇論文,想要探討關於三乘究竟以及一乘究竟的問題。她的目標是:要以緣起性空論去證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在文章的論述中她談到,她曾經請問她的師父以下的問題:【解脫之後,因為心依於身,所以還是有餘依涅槃;若已灰身滅智,便是入無餘依涅槃,爾時『不受後有』。既沒有後有之身為心所依,又當如何發菩提心?心要依於何處而發菩提心?】(〈「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這位教授所說的問題就是:證得解脫以後還沒有捨報之前,心還是要依於色身而安住,所以她就稱那樣的解脫屬於是有餘依涅槃的狀態;那假如捨報以後色身壞滅了,不再受後有,不再有五蘊身出生,就說那樣是入無餘依涅槃。這位教授心裡所產生的問題是:沒有下一世的後有身可以成為心現起的所依,又要如何來發菩提心呢?心到底是要在哪裡現起,而得以發起成佛的心呢?這個問題,她的師父並沒有回答她,只是笑著說:「還是一乘究竟。」

她這個問題主要是來自於她師父的理論,因為她師父主張說二乘人在任何階段都可以迴小向大,他說有的二乘人也有入了無餘涅槃再發大心的。她的師父曾經在註解《勝鬘經》時他說到:「入無餘依涅槃的阿羅漢、辟支佛,即生起了意生身,以那個意生身受變易生死。」這表示說她的師父認為,發了大心要成佛的阿羅漢、辟支佛,入無餘依涅槃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灰身泯智,因為還有意生身存在,而延續著可以發大心。結果當這位教授徒弟研究出來說,所謂的入無餘涅槃,就是灰身滅智不受後有,心已經沒有所依可以現起了,如果說還有意生身,那麼意生身不就是後有嗎?有了意生身就等於受後有,不就是沒有入無餘涅槃嗎?意生身與無餘涅槃是不可能同時存在啊!因為在無餘涅槃狀態,不可能還有意生身存在,若出現了意生身,那表示沒有入無餘涅槃,結果她的師父當然無法回答她的問題。會出現這樣前後矛盾不能貫通的問題,就是師父的理論出了問題了,因為她師父的理論不認同有個涅槃本際如來藏,不認同大乘法是 佛親口所說,認為佛性或者如來藏僅是空性的方便說,認為佛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佛。因此就主張說,只要專注在緣起性空上就可以成佛,也就是到達成就一乘究竟的可能性。

那這位教授她自己說:「【諸法性空而因緣生起,因緣生起而無自性空,如來依此而成佛,也依此而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這樣的理論,當然就是她的師父傳下來的主張諸法性空而因緣生起,其實本質上是無因論的,因為眾生造作善惡業的業因,並沒有能生後有五蘊的自體與能力;若真要說諸法性空而因緣生起的道理,那麼業因僅僅是五蘊生起的緣而已,沒有真實能生五蘊的法為第一因的話,那其實就是屬於無因論。如果沒有能生諸法的因存在,那麼諸法將成為無因有緣無因而生,要不然就會成為什麼呢?諸法自性空而能夠自生,要不然就會成為說諸法自性空而共生,可是這些都是 龍樹菩薩所破斥的諸法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完全不符合無生的中道法。

因為諸法的實相,就是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諸法的實相就是什麼?就是五蘊的實相。五蘊不能自生,也不是業因所生,當然也不是只是父母緣所生;五蘊更不是業因以及父母緣可以一起共生的,五蘊也不可能說沒有任何業因或者大悲願的因,會突然被出生。所以五蘊是由本來具足蘊處界功能法種的第八識,藉著業因、父母緣所出生的;第八識具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中道法性,只有第八識如來藏具有真實無生的中道法性。五蘊諸法是因緣所生起的,沒有自體性,所以五蘊諸法是無真實自性的無自性空。但是這種無常、苦、空、無我的無自性空,不是般若空,不是能生萬法的空性,而是一種有生有滅的現象空,沒有真實性、不能常住;所以不是能生萬法的真如法性,不可能是運行萬法的佛性。

如來祂是什麼呢?依真實無生的中道法而成佛,真實無生的中道法就是涅槃本際第八識如來藏,因地又稱為阿賴耶識、入胎識、異熟識。空性是第八識專屬的法性,離開了第八識,法界中其他所有的法都不可能存在,也沒有任何一法說它能夠具備能生萬法的空性,因為唯有第八識是本來無生的法,法界中其餘的法都是被出生的,都是有生有滅的法。如來是依於第八識本來具足的真如法性,而來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這樣的法界實相真實佛性、真實佛法,這位教授與她的師父完全都不信受,結果僅僅在現象界無常空的法中,想要尋求成佛的法,就猶如緣木求魚,永遠求不得。因為諸法性空因緣而生起這樣的論述,其實已經觸及到實相與現象這兩個層面了;說到諸法性空,就表示五蘊諸法都沒有自性,當然包括了見聞覺知意識心,就算是細意識或者極細的意識,都屬於五蘊中識蘊的意識心;沒有自在性與真實自性,就表示一定是被因緣所生起的。那麼最重要的邏輯就是:到底自性空的五蘊諸法是被什麼法所出生?如果說五蘊諸法的自性空可以聚合因緣出生五蘊諸法,那這是邏輯不通的;因為在五蘊生住異滅不能常住的情況下,它的自性空才可以被顯示出來,那個自性空並不是本來自在的不生不滅法,而是依附於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所顯示的現象,怎麼可能說反過來可以去出生五蘊呢?

所以能夠出生五蘊的法,絕對不是一種現象,必定是實相,也就是六百卷《般若經》所說的「五蘊實相」,五蘊實相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從第八識所出生的。如果不信受有第八識,僅僅要以意識覺知心在五蘊的表相上研究或者分析,那麼想要探討出生五蘊的來處,就會落在錯誤的想像與推測裡面。六識論的學人就會以諸法自性空,因緣生、因緣滅、無自性空,在這種表面的現象來立論,主張那就是如來成佛的究竟法,說那就是眾生皆有的佛性。結果就是理論會前後產生矛盾,在沒有辦法實證佛教的清淨解脫的情況下,導致師父不能解答徒弟的問題,徒弟在無明的迷霧下,也只好跳下師父所挖的坑洞裡面。

我們再回到前面那位已經往生的導師法師所說到的,說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再發大心這件事情,到底無餘涅槃中有沒有那個能發起菩提心的心存在?答案就是完全沒有。為什麼那位法師會這樣說呢?因為以六識論為中心思想的情況下,所認定的解脫,就是覺知心自我必須單獨存在不受後有,在理論上認定只要覺知心在定境中不分別有我,或者不反觀有我,那就是解脫了我執,就有能力不受後有。因此在六識論的理論架構中,會認為無餘涅槃是意識心單獨存在的狀態,所以才會主張阿羅漢他可以在入了無餘涅槃以後,然後再發起要成就佛道的大心。這樣的理論非常荒謬,表示出什麼呢?表示出這些作研究的人,對佛法知見是嚴重的不足,必定這個師父的理論被徒弟研究出來說有出現矛盾。因為能夠發起菩提心的是覺知心,入了無餘涅槃也都滅了,才能叫無餘涅槃;是什麼都沒有,五蘊十八界都沒有,才能叫無餘涅槃。僅存在是什麼呢?第八識,不生起任何一法,單獨住在無餘涅槃中。如果說無餘涅槃都沒有法、是空無,那還不能叫無餘涅槃,那叫斷滅。

所以是第八識不生起任何一法,單獨存在,叫作無餘涅槃,這才是佛法的真實道理。因為涅槃本際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五蘊實相也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阿羅漢不證五蘊實相第八識如來藏,阿羅漢沒有斷除變易死,所以我們才會說阿羅漢不是佛。

那我們這個單元就到這裡了。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68-a20_056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55集 什麼是變易死?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主題是〈什麼是變易死〉。

在前一集中談到,末法時期才過了一千年,但是在這個時代眼看著佛法實證的正法法脈就要被滅盡,在表相上空有佛法名相,但是骨子裡卻被喇嘛教以暗度陳倉的方法替換成邪淫雙修的喇嘛法。因此 平實導師針對如何讓正法久住、法輪常轉,以及如何救護眾生向正道,生起了煩惱。所以就在北中南各地開了禪淨班的基礎課程,進階班的終身學習課程,增上班的悟後起修課程,每週講經闡釋經典中 佛陀的了義說與不了義說。這些所生起的種種煩惱,都是 平實導師已經知道是為了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需要那麼作,並不是由於他自身的我執煩惱無明所引發的,所以他自身都沒有因為發起這些煩惱而生起求不得苦、怨憎會苦等苦受。而且二十多年下來,佛教界已經徹底明白,開悟就是要找到如來藏,法界實相只有一個,沒有第二、第三的可能性存在的,如果否定了如來藏的真實,也就等於否定了二乘解脫道的有餘、無餘涅槃。阿羅漢尚未成佛,而佛陀卻必定擁有阿羅漢的解脫證量,佛法含攝了三乘菩提,但是最終都歸於唯一佛乘。這些佛法的核心內涵,在二十多年前只有名詞沒有實質內涵,而且被分割成片段,各自解讀。如今由於 平實導師生起了復興佛陀正教、救護眾生的煩惱,使得有情眾生得以因為獲得全面性、整體性的佛法修證內容,以及整個次第以後,能夠斷除生死輪迴的苦因,也就是斷除了對五蘊貪執為真實的我見;也能夠斷除因為想要求取生命實相,反而造作惡業的苦因,也就是斷除在如來藏心以外,誤計、誤解的大妄語業。這是依據 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開示內容,在現代也確實看到一位地上菩薩生起那樣的煩惱,使得有情界能斷苦因,有無量的功德例子之一。

那我們再來看一個歷史上的實例,一千四百多年前,當時大唐國內的佛法存在諸多不同見解的現象,尤其是在真如與佛性方面,關於到底真如屬於阿賴耶識或者真如不屬於阿賴耶識,以及到底佛性是當常或者現常這方面,產生了不同派系的爭議。玄奘大師曾經對高昌王說到:【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當時大唐國內的佛經,多數是從天竺來的大德所翻譯的,隨著梵音的差異,導致所對應的語詞意涵有所不同。那時距離佛世已經很遙遠了,翻譯的經文出現了文義上的差異以及錯誤的解讀,導致 佛陀示現大般涅槃所說的「一味佛性」宗旨,被當時的學人分成佛性是當常以及佛性是現常這兩派,出現了諍論;對於大乘法的核心教義「唯一真如實相」的宗旨,也被學人誤以為離開阿賴耶識另有真如,分成南北兩道的理論與修道路線。這樣的錯解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的諍論,已經存在數百年了,當時大唐國內的高僧大德也只能存在著懷疑,沒有辦法提出關鍵的見解來作出裁決。

玄奘大師面對當時佛教界出現的亂象,他生起了想要為眾生解決問題的煩惱,由於這個煩惱,促使 玄奘不辭辛勞歷經九死一生的艱難,遠道去天竺取經,求大乘佛法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歷經將近二十年的期間,帶回了六百五十七部經論,並且在持續的二十年期間,培育弟子們開悟實證般若,帶領弟子眾以貼近原典的方式來翻譯了三乘經論,總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這個期間,玄奘想要翻譯準確經論的煩惱,想要讓唐太宗、唐高宗支持新翻譯經論以利於流通的煩惱,而在取經過程中所遇到沙漠、風雪、盜賊這些對生命存活的威脅,卻都沒有讓 玄奘自身生起苦惱。甚至於在曲女城無遮大會中,要面對當時天竺當地最優秀的大小乘僧眾以及外道,要申論佛法的核心教理必定有大乘法的般若理體,以及諸法唯識的道理,當時的 玄奘是如同世尊說的,於一切諸法法界已經善通達了,是知道當時在天竺的僧眾以及外道們是在什麼關節誤解大乘法的,為了讓大眾解除誤解之處,所以進行了十八天的論述;這雖是煩惱,但是卻沒有染汙相的這個煩惱。也由於 玄奘生起了這樣的煩惱,使得我們現在還可以閱讀到純正的大乘佛法,尤其是般若經典,《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這些唯識的論典,使得大乘法能夠在佛法中國流傳,斷除了我們求取真正佛法可能誤入歧途的苦因,也斷除了我們可能被錯悟的假名善知識誤導,導致不能實證佛法的苦因,他這樣的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

所以從以上兩個實際的例子來看,初地到七地的菩薩還會有俱生身見相應的煩惱現起,還受分段死,第八識還稱為阿賴耶識,並沒有過失,因為菩薩們於諸地中所生的煩惱,都是為了要利益眾生、為了要弘護佛法、為了要上求佛道、為了要供養諸佛,不是由於無明不知所起的煩惱,是沒有染汙相的。而菩薩自身不會生起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乃至生老病死苦的;就像 玄奘當時遇到高昌王強硬的留難,玄奘不惜以絕食回應那個樣子,就算死也絕對不會放棄去天竺取經的大志願,因為生死之苦已經不是 玄奘的煩惱。

在前面這一段主要解釋初地到七地的菩薩雖然還受分段死,但已沒有虛偽眾生的本質,雖然還有煩惱但沒有過失,以無染汙的煩惱為方便,利益有情斷除生死輪迴的苦因,以及錯解佛菩提法道的苦因,來自利利他出離分段身,到達不思議變易死的階段,也就是進入八地成為大力菩薩。八地菩薩已經完全斷盡有漏的煩惱習氣隨眠,所以不再受分段身了,不定性的阿羅漢及辟支佛已經永斷煩惱障,因此也不再受分段身。但是不受分段身並非已經證得無上佛菩提,還未出離變易生死的緣故。所以關於變易生死的法義,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就說到了:【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成唯識論》卷8)

不思議變易生死指的就是,無漏的菩薩行業,藉由尚未斷盡的無明住地所知障助緣的這個勢力,感招了殊勝微細的異熟果意生身,以利有情求證尚未圓滿的無上佛菩提。這種意生身不同於分段死的業報身,乃是由菩薩大悲心以及無漏定與願力,改易轉變身相與壽命;這樣的意生身沒有決定性的身命齊限,有的僅是什麼呢?種子的變易,所以就稱為變易。由於這種意生身是由大力菩薩的無漏定願所資助的微細異熟果,能夠相續長時輾轉增勝的這個妙用難以測量,因此又稱為不思議;或者又稱為意成身,因為法相的改轉是隨著大力菩薩的意願而成就的緣故。

從 玄奘菩薩的開示中可以得知,進入八地的菩薩,第八識所含藏的屬於引生業報身的煩惱,會在境界中現行的與習氣隨眠的種子都已經斷盡無餘了,沒有任何因緣再受分段身了。在七地滿心時經由十方諸佛授與引發如來妙智,警覺到還有諸佛所有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還沒有證得;八地菩薩為了要圓證無上佛菩提,以無漏解脫的殊勝定願力,以及通達諸法的自性,又能於相於土自在的明達智慧力,隨著意願就能迅速地成就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而莊嚴,沒有障礙的來入於一切佛剎大眾之中自利利他。這樣的意生身,雖然沒有像前後各別的異熟果那樣,有不同分段身的生死,但是仍然有種子的改轉變易存在,有著前後的差異存在,因此就稱為變易生死。

這樣的意生身既然是來自於尚未完全斷除的無明住地的緣,依無漏業因而生,就表示還有無明住地的汙垢存在,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還沒有完全清淨,從還沒有完全清淨轉變成究竟清淨的過程,是由意生身來呈現種子變易的;這是除了斷除分段身的生死相續以外,到達佛地之前還必須斷除、遠離的變易生死相續。因此 平實導師說:「【若想要斷除變易生死,必須經歷阿羅漢的證境、辟支佛的證境、大力菩薩意生身的證境,然後才能到達佛地,究竟離開變易生死。】(《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74。)」換句話說,到達佛地的時候,連微細的意生身改轉變易這種種子的無常都要出離,連種子變易的不思議變易死也要出離,也就是說無明住地的所有雜染汙垢,都必須徹底對治清淨,所有第八識無漏無為的功德也必須完全具足顯發,那才是清淨法界大涅槃;所有第八識無漏有為的功德究竟清淨了,才是具足上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的四智圓明大菩提。到達了無垢清淨、光明常住,自性清淨、常而不生、恆而不死,這才是佛地第八識無垢識常樂我淨的境界。

而 勝鬘夫人說阿羅漢、辟支佛還有不思議變易生死尚未斷盡,這樣的說法一方面表示,二乘聖者雖然已經出離分段死不再受分段身這種業報身,但是尚未成佛,因為還存在著不思議的種子變易生死還沒有出離。這種種子改轉的變易生死,並不會障礙二乘聖者證得解脫果出離三界,所以當定性的二乘聖者捨報了,第八識完全不再出生五蘊十八界任何一法,第八識獨處無所住,那個狀態就叫作無餘涅槃。所以定性的二乘聖者捨報以後,是沒有任何法可以在三界中找得到的,只有在阿羅漢、辟支佛迴小向大不入無餘涅槃以後,依於無漏定願以及所知障為緣的助力,發起了意生身求證無上佛菩提,這樣發起的意生身都是屬於種子變易生死的範圍,一直到出離變易死成就佛地的果德為止。因此當二乘聖者以他所證得的解脫果智慧說:「我生已盡。」那所說的「生」僅止於什麼呢?僅止於分段身的部分啊!也就是說業報身的出生已經斷盡了,出離的僅是分段死的範圍;對於成佛必須同時出離分段死以及變易死的究竟解脫來說,阿羅漢、辟支佛的解脫,是暫時蘇息之處,是不究竟的。所以二乘聖者迴小向大修菩薩行業以後,要斷習氣煩惱、要出離不思議變易死。還沒有斷除習氣煩惱與變易死的阿羅漢,與已經斷盡習氣煩惱,以及出離變易死究竟解脫的佛陀,在境界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其中的差異。

兩千五百多年前,提婆達多對 佛陀生起嫉妒心,他自己想要作新佛,慫恿阿闍世王殺害他的父王然後作新王,接著要阿闍世王幫助他殺害 佛陀。提婆達多與阿闍世王請 佛陀進王舍城受供,然後再放醉象傷害 佛陀。當時 佛陀帶著五百阿羅漢一起進入王舍城,當醉象奔向 如來的時候,出現了什麼樣的現象呢?經中這樣記載:【時五百阿羅漢皆大恐怖,踊在空中,徘徊佛上。爾時阿難圍遶如來,恐怖不能得去。】(《大方便佛報恩經》卷4)五百位大阿羅漢是俱解脫的聖者,都有神通,但是他們不知道 佛陀究竟解脫的境界,在大恐怖的境界中,由於習氣未斷的關係,各個向上飛到空中,在 佛的頭頂上徘徊。當時的阿難雖然對 佛有信心,圍繞著 如來,也因為習氣未斷的緣故,感到很恐怖。若要論神通力,佛陀已經超越了俱解脫大阿羅漢的神通力了,但是 佛陀並沒有在那個境界中出現任何畏懼的身口意行,因為 佛陀已經斷盡了習氣以及出離了變易死,所以 佛陀面對著醉象的時候:【以慈悲力,即舉右手,於五指頭出五師子,開口哮吼,五百醉象恐怖躃地。】《大方便佛報恩經》卷4)佛陀第八識無垢識中完全沒有任何煩惱習氣,連同無明的習氣也都斷盡了,不會感到恐怖,也不會對醉象生起惱怒心,是以大悲心來攝受失去理智的醉象。

這是一個在歷史上發生過的典故,記載在經典文獻中,現在都還可以查到。在經典中還說 佛陀與阿羅漢的差異:【復次,佛習氣斷,二乘習氣不盡。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以世世牛中來故;如一比丘雖得漏盡,而常以鏡自照,以世世從婬女中來故;如一比丘跳枰擲閣,以世世從獼猴中來;不得名世尊。】《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這裡說到,佛的習氣已經斷盡了,二乘聖者的習氣還在,就好像牛呞比丘常常像牛一樣把吃下去的食物又倒回口中咀嚼,因為他曾經多世在牛的果報中的緣故;還有另一位已經斷盡諸漏得無漏心解脫的比丘,還常常拿著鏡子照自己的臉,因為他曾經多世從事淫女的行業的緣故;還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經常跳上跳下丟擲木條,因為他曾多世受獼猴的果報的緣故。因此二乘聖者還有諸多習氣存在,就不能稱為世尊,因為還沒斷盡習氣,還沒出離變易死,還沒有成佛。成佛以後由於分段死、變易死都斷盡了,所有煩惱的習氣隨眠以及無明的隨眠也都斷盡了,因此在身口意行方面呈現出來的,與阿羅漢相比較,就有十八種不共法是阿羅漢還作不到的。

十八不共法說的就是:【常無誤失,無卒暴音,無忘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想,無不擇捨,志欲無退,精進無退,念無退,慧無退,解脫無退,解脫智見無退,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於過去世所起智見無著無礙,於未來世所起智見無著無礙,於現在世所起智見無著無礙。】(《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卷-第200卷)》卷53

以上所說的十八不共法中的第一點常無誤失來說,阿羅漢出外托缽時,還會一時與惡牛、惡馬同路而走,或者會踩到荊棘,或者會掉入坑洞,或者會跟著盜賊同路行走,或者會進入淫女的房舍被淫女招引,就像阿難被摩登伽招引那樣。類似這些阿羅漢會產生的誤失,佛陀都永遠不會再發生。第二點無卒暴音,阿羅漢如果進入大樹林中,迷失道路或者進入荒廢的空宅,會揚聲大叫喚出,發出這個大暴音;或者因為屬於習氣上的過失,不是來自於染汙煩惱的現行,他會在某些情況下露齒大笑。這些所有阿羅漢會有的卒暴音,如來永遠都不會有那樣的情況。

十八不共法所說的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阿羅漢或者是一時善身業轉,或者是一時無記業轉;就像大迦葉尊者,他是 佛陀座下頭陀第一的阿羅漢,但是當他聽聞到緊陀羅王屯崙摩他在彈著琴,然後以諸法實相在讚佛,讚佛的出現了歌聲了,那時大迦葉尊者在座位上,他就不自覺地隨著歌聲的旋律舞動著而不能自己安住在座位上。這個部分是屬於無記業的習氣,而 如來的身口意三業都是由智慧所引起的,智慧隨著身口意業運轉,完全沒有無記業。

阿羅漢遍於三世的所知事裡面,不能率爾作意就能瞭解,也不能一切都毫無遺漏完整正確地瞭解,但是 如來遍於三世的境界,率爾作意不需經過思惟或者入定觀看,就能夠正解一切所知境事的差別。就像有一次,佛陀叫舍利弗觀看一隻鴿子過去世的因緣,叫舍利弗看看說那隻鴿子在果報上總共有幾世當鴿子了,舍利弗就運用他的宿命智三昧,觀見這隻鴿子是從鴿子中來的,一直往前再推有八萬大劫,常常都是作鴿子;結果過了八萬大劫,就不能再看到了。佛陀就說:「你不能盡知過去世,那就觀看未來世,這隻鴿子何時會脫離鴿子的果報身?」舍利弗就再進入了願智三昧觀看,看到那隻鴿子再經過八萬大劫都還沒有脫離鴿子的果報,那再往前舍利弗也是看不到了。可是 佛陀祂不需要像舍利弗一樣還得進入三昧中才能夠觀看,佛陀當時就可以很明確地說出那隻鴿子過去世造作了什麼罪業,所應該受的有哪些果報,甚至於要什麼時候回到人間,多久會值遇佛陀,甚至於說他值遇佛陀的時候發心修學佛道最後還會成佛這些事情,佛陀都能夠詳細地說出來。因為佛陀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智見都完全沒有障礙了。佛陀已經圓滿了十八種不共佛法,這十八種阿羅漢完完全全沒有具足,或許是只有少分,但是沒有具足,而佛陀已經完全具足了,所以阿羅漢是完全不能思議佛陀這種境界的。

那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了。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67-a20_055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54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我們今天要來繼續探討〈什麼是分段生死〉?

六祖惠能大師依據他開悟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所生起的實相般若見地,以及能夠證解如來藏的中道法性與真如法性的佛菩提智慧,答覆了薛簡想要知道的大乘見解,但是卻被薛簡質疑那是外道的說法。六祖針對薛簡的質疑作了以下的回覆:【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是想要將生滅不停的妄想滅了,阻止妄想的出生到達一念不生的境界,以一念不生境界的出生來顯示妄想的滅除。而外道在妄想煩惱方面的滅除,本質上並沒有真正地滅除,一念不生的境界也不是真正把生死苦煩惱滅除的無我寂滅解脫,因為覺知心住於一念不生,正是引生後有的我見、我執煩惱,將引生後有必定受生的法,說為不受後有的不生,這是外道錯誤認知的不生不滅。而我惠能所說的不生不滅,那是本來無生的法,沒有任何法可以滅除祂,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不可滅的,所以不同於外道將滅止生所說的不生不滅。

六祖所說的將滅止生,是北方神秀的修法,講求的是除煩惱,讓一念不生的境界可以生起,誤認這種經過修練而生起的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已經到達不生的地步了,以為繼續保任就是大澈大悟。這就是六祖所說的:【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因為這樣的修法,我見不斷、我執不除,生死必定相續不斷。同樣地,將滅止生,也可以來譬喻二乘所修的解脫道,是以滅除五蘊受生的我見、我執來止息後有的出生,那這樣的修法所到達的無生,也就是斷除分段生死了,也不是真正不生不滅的無生;因為真正不生不滅的無生,唯有第八識心如來藏具有這樣本來就無生的體性。

我們再來看 勝鬘夫人提到的第二種不思議變易死,指的就是變易生死。二乘聖者雖然已經解脫於分段生死了,但是還沒有脫離變易生死。分段死與變易死這兩種死到底與誰相關聯?勝鬘夫人接著說到:【分段死者,謂虛偽眾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處於分段生死中的,就是住於虛偽五陰法相中的六道有情眾生;而處於不思議變易生死中的,就是二乘聖者阿羅漢、辟支佛以及大力菩薩的意生身,一直到究竟成佛才能脫離。

不能出離分段生死的,為什麼就叫作虛偽眾生呢?虛的意思就是不實,偽的意思就是不真,所以虛偽指的就是不真不實。一切被出生的法都沒有真實的本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因緣所生的法,不能常住,所以不真;因緣不具足就不能現起功用,沒有真實自在的自性,所以不實。眾生在境界中的見聞覺知,進一步的推求、歸納、分析、研究、創造,所有的心意這個境界都是蘊處界的法,但是眾生卻在不真不實中,把見聞覺知當作是真實的自我,這就是我見;無始劫以來熏習積累的,就稱為我執了。以我見、我執為主,去追求想要擁有的一切欲貪,就叫作我所執。我見、我執、我所執所引發造作的一切身口意業,不論是善業、惡業或者無記業,都是繫縛在三界中的生死業,必然引生業所相應的後有果報,所以死了以後一定會再出生。又持續在虛偽不真實的我見、我執、我所執中造作生死業,經歷老病死後再去受生,這樣的分段生死持續不斷地不能停止。所以 勝鬘夫人說分段死的叫作虛偽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時候才可以脫離虛偽眾生的稱號呢?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虛偽不真實要徹底了知,具備了正確的見解,能夠斷除我見了。從斷除我見開始,就已經開始脫離虛偽眾生的名分了,也就是解脫道中的初果人,已經具備了無漏的見地,也就是已經認清了分段生死的本質,具備了如何脫離分段生死的見地了,有能力在後續將落在生死業中的有漏身口意行來斷除。歷經二果的薄貪瞋癡,斷除欲界貪、發起初禪,到達解脫欲界愛繫縛的三果功德,最後斷除色界愛、無色界愛等五種上分結,成就了無餘涅槃的功德,就心解脫於有漏的三界愛繫縛,成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四果阿羅漢,徹底的脫離虛偽眾生的名義了,因為已經沒有分段生死了。辟支佛所證的解脫,除了具備阿羅漢四果次第的實際修證過程以外,從因緣觀再次的體悟造成分段生死的無明內涵,認知到有個入胎識就是出生名色五蘊的本心,就是涅槃的本際;生死流轉的因緣鎖鏈與還滅都一一實證,解脫的智慧更加深利了,因此辟支佛也沒有分段死了。

對於菩薩來說,在六住位滿心的時候,已經藉由布施、持戒,修忍辱、精進、靜慮與熏習般若知見,降伏了五蓋,調柔心性,斷除我見,也已經開始脫離虛偽眾生的名分了。在七住位找到如來藏開悟證得般若現觀,找到了常住不滅具有真實自性的如來藏,轉依如來藏的真如法性,能夠損減依止虛偽的五蘊我去造作身口意行;在利益眾生中行菩薩行、修菩薩道,次第轉進,眼見佛性親證如來藏的真實性用來滿十住位,這時候又脫離一分虛偽眾生的本質了。歷經十行位獲得猶如陽焰的現觀,十迴向位的如夢觀,都是在親證如來藏的真實法中,脫離了被映現出的虛偽五蘊眾生的本質。所以菩薩在入地之前,必定要歷經脫離虛偽眾生的解脫四果上的實證,而這種菩薩解脫四果的修證,是建立在依止真實如來藏的法性不退的情況下,斷我見、我執來脫離去除虛偽眾生的本質。

菩薩入地之前雖然已證阿羅漢解脫果,有能力來入無餘涅槃,但是菩薩入地之前勇發十無盡願留惑潤生,所以捨報以後不入無餘涅槃,會再繼續受分段生死;只是入地菩薩所受的分段生死,是在證得阿羅漢解脫果以後故意起惑潤生的,不同於一般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的發業潤生所受的分段死。發業潤生的根源,是由於安住在虛偽眾生性而招集了三界的貪愛所引起的,因此入地的菩薩雖不是虛偽眾生,可是由於大悲心為了求證一切種智,為了求對治所知障的佛菩提道,故意留惑以悲願助受生,所以仍然有分段死。

入地的菩薩除非是三明六通的俱解脫阿羅漢迴小向大到達的,否則必須歷經二地、三地的修證,滿足增上無生法忍所需的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在三地滿心入於四地的時候,能發起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既然三地滿心的菩薩已有三昧樂正受意生身,那為何還受分段死呢?因為入地以後的菩薩,主要以修證無生法忍、證十真如以及除滅所知障相應的十種障為主,對於煩惱障所含攝的習氣隨眠,到三地以上才次第地隨著所獲得的無漏菩提分法去滅除的,因此七地滿心以前,菩薩第八識還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名稱,主要就是在顯示分段生死位。

關於這個部分,玄奘大師在《成唯識論》中說到了:【又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成唯識論》卷3)八地以上的菩薩,煩惱障的現行以及習氣隨眠都已經斷盡,除了位不退、行不退以外,於未得的法也不會退,能於一切行中具足修六度行,在念念中轉增轉進,因此八地以上稱為不退菩薩。八地菩薩雖然還沒有斷盡異熟識中的異熟種子,但是緣於第八識異熟識所產生的我見、我愛等法執已經斷盡了,不會再執藏為自內的法我了,由於這個緣故,第八識永遠捨離了阿賴耶的內涵以及名義,所以說八地菩薩的第八識已經沒有成就阿賴耶識的本質了,也因為這樣就說八地菩薩是阿羅漢。

從 玄奘大師的這一段開示中可以瞭解,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們的第八識已經永遠捨離了阿賴耶這個名稱,僅存在著異熟性尚未斷盡,所以稱為異熟識;七地以前的菩薩,他們的第八識還有阿賴耶性以及異熟性,稱為阿賴耶識也是有道理存在的。玄奘大師說:【第七識俱執我見等,與無漏道性相違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已來猶得現起,與餘煩惱為依持故。】(《成唯識論》卷9)第七識意根的俱生身見等相應的煩惱,與無漏道的無我、無所得體性是相違背的,到了八地以上才永遠不現起,七地以前還會現起,因為那樣的俱生身見正是其餘未斷煩惱存在的依持。那麼第七識俱生身見所相應的煩惱,函蓋了三地滿心以後進入四地才斷的定愛以及法愛,定、法愛的煩惱與無漏性的菩提分法它是相違背的;也函蓋了六地所斷的粗相現行執著,以及七地所斷的細相現行執著。因此三地滿心的菩薩雖然已經發起了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仍然不能稱為是大力菩薩意生身,得要等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是 勝鬘夫人在經文中所說的大力菩薩意生身。

以上約略說了如何是分段死的虛偽眾生,如何是沒有分段死的阿羅漢、辟支佛,以及已經出離了虛偽眾生的本質、已經有能力斷除分段死的入地菩薩,因為大悲十無盡願為助緣留惑潤生受分段死,以無生法忍無漏菩提分法的增進,來斷盡煩惱障的微細現行與煩惱障的習氣隨眠,到達七地滿心入八地來捨分段死。這樣看來,初地到七地的菩薩還有俱生身見相應的煩惱現起,這樣有過失嗎?大論中,彌勒菩薩引用 佛陀回答觀自在菩薩請法的開示中說到:【世尊,是諸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德?善男子,無染污相。何以故?是諸菩薩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為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污相,於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瑜伽師地論》卷78

觀自在菩薩向 世尊請問到:「菩薩們在諸地中所生的煩惱,是什麼相貌?有什麼過失?有什麼功德呢?」佛陀回答說:「諸地菩薩所生起的煩惱是沒有染汙相的。為什麼呢?因為諸菩薩在初地中,必定對於一切諸法所從來的功能差別,已經通達都是如來藏所含藏的無生無我真如法種,由於這個因緣,菩薩要知道到底要對什麼事情生起什麼樣的煩惱,並不是在無明不知道的情況下生起煩惱的,所以說沒有染汙相。那樣的煩惱不會讓自身產生苦惱,所以沒有過失。」

換句話說,入地以後所生起的煩惱,都不是因為自身的我見、我執煩惱勢力而產生的,因為入地的菩薩都必定有慧解脫阿羅漢果的解脫功德與證境了,也必定已經通達所親證的真如以及諸地的修道次第與內涵,這是不同於地前的菩薩與凡夫眾生的。凡夫眾生都安住於虛偽的五陰法中,那麼在五欲六塵的境界中被貪瞋癡等煩惱牽引,不斷地現行造作,渾然不知我見、我執與貪瞋癡煩惱的作用力,呈現出來的都是染汙的相貌,讓自身領受諸多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與求不得苦,過失無量無邊。菩薩在諸地中所生的煩惱,都不是與我見、我執相應的貪瞋癡煩惱,因為那些煩惱在入地以前就已經降伏乃至於斷除了;而所生起的煩惱都與修道以及救護眾生有關,都是要先知道有這些煩惱,而不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而說有那樣的煩惱。

所以諸地菩薩所生的煩惱除了沒有過失以外,有沒有功德呢?世尊說:【菩薩生起如是煩惱,於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瑜伽師地論》卷78)菩薩生起這樣的煩惱,能幫助有情界斷除苦因,因此菩薩生起煩惱有無量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來舉個例子說就容易明瞭了,例如二十多年前的佛教界,對於開悟的真實內容是什麼?阿羅漢解脫果的實質是什麼?各個道場說法很多,幾乎是各人說各人的,各自立了主張與門派,到底與經論中佛菩薩的說法是否相符合?學人是否能夠真實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否能夠真實的開悟發起實相智慧呢?佛法的法脈是否能如實地傳承下來呢?並沒有被重視。一直到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對於佛教界存在的以定為禪、以世間行善為菩提、以欲界欲貪的雙身法來求即身成佛的這個現象,生起了護持佛陀正法、救護眾生向正道的大悲心,生起了如何建立眾生佛法正知正見的煩惱,生起了不破邪無以顯正的煩惱,生起了如何救護眾生遠離大妄語地獄業的煩惱。這些煩惱都是預先知道的,並不是說都不知道當時到底佛教界存在的現象是什麼,就說生起了那些要救護眾生的煩惱。

就像喇嘛教被稱為藏傳佛教,運用男女的雙身法當作是即身成佛的法門,在教義上,又以否定第八識如來藏的應成派中觀斷滅見來作為理論基礎,一千年來的發展,已經將佛教的宗門、教門與行門徹底抽換掉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喇嘛教的教義與行門。後來喇嘛教又被改稱為藏傳佛教,導致所有喇嘛都以具備雙身法的修練來作為佛教最高證量而自居,佛教界也以修練喇嘛法當作是佛法而全面接受。這樣的局面,如果不是有真正實證佛法核心並且通達的地上菩薩出世,發現到喇嘛法包裝成假佛法,佛法已經被喇嘛教摧毀了,虔誠的佛弟子根本都學不到真正清淨解脫的佛法。佛陀的三乘菩提法脈命如懸絲,末法時期才經歷一千年,但是眼看著佛法在這個時代卻即將滅盡,但這些都是要真正知道問題在哪裡,才會生起要如何讓正法久住、法輪常轉的煩惱。

大家都不知道喇嘛法不是佛法,喇嘛的名氣又那麼大,甚至於是跨越國際間的名人的情況下,要起而針對有名的喇嘛所說的假佛法摧邪顯正,眾生因為不瞭解所產生的反彈,以及喇嘛們的名聞利養因此受影響所生起的瞋心,會對菩薩進行個人攻擊、謾罵與毀謗;這些情況,對要進行護持佛陀正法、救護眾生向正道的菩薩來說,也是預先就會知道的,但是卻不會成為菩薩的煩惱,因為菩薩的我見與我執現行煩惱已經斷除了。菩薩的煩惱反而是考量到,要如何進一步減少眾生造作毀謗三寶的惡業,也就是當佛法名相被喇嘛法的內容撥離以後,那要如何建立真正的藏傳佛教的正知見,把真正的藏傳佛教要怎麼復興起來呢?

真正的藏傳佛教就是教義的內容也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實證的標的,對於五蘊、十八界等被出生的法的無常、苦、空,屬於無自體、無真實自性的空;這樣的無常空、現象空、無真實我的空,是與般若空的法性、般若空的空性並行的。當實相般若空性的不二實性,運作出五蘊十八界諸法的時候,從法界的實相來說,般若空性是主體,而蘊處界法是暫時而有的客體,但是主體有真實法性所以不空,客體沒有真實自性所以又稱為他空。這樣真正的藏傳佛教,在14世紀曾經由覺囊派的篤補巴弘傳起來,這樣的這個法一直到17世紀由多羅那他顯說如來藏法義,但是之後就被達賴五世運用手段消滅了。因此現在的藏傳佛教其實都是假的,真正的藏傳佛教只有覺囊巴的他空見才符合佛教的教義。現在說要把真正的藏傳佛教復興起來,所可能遭遇到的問題也是困難重重。對於這麼廣大的藏傳佛教信徒,要怎麼讓他們信受他們現在所學的、所知道的這些法都不是真正佛教,要怎麼來接受真正的藏傳所傳的佛教。但是 平實導師就生起了要復興真正藏傳佛教的煩惱,這樣的煩惱能夠斷除有情的苦因,他們的苦因是來自於身心雖然萬般的虔誠,但是被嚴重誤導而不能親近修學真正清淨解脫的佛法,不能經由善根的長養而獲得安隱之樂。所以復興真正藏傳佛教這個煩惱,對於 平實導師來說,不會因此而生起自身的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但是對於有情來說卻有無量功德。所以經文說的地上菩薩生起的煩惱他沒有過失,也就是這個道理;能夠讓眾生脫離苦因,也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今天這個單元,就先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66-a20_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