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28集 攝受章(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在前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勝鬘夫人如何將所發的十大願歸結成三大願的部分,又將三大願歸結成一個大願的部分,本集將繼續探討這一個攝受正法大願的部分。

各位菩薩可以從本次專題的節目中發現,勝鬘夫人是以一佛乘的大乘佛菩提道為中心,將欲成就佛道所發的十大願匯歸成三大願,又將這三大願統攝以「攝受正法」成為最究竟的一個大願。而這個所謂的「攝受正法」這個正法的內涵,即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核心來修證大乘佛菩提的成佛之道。各位菩薩應該時常有聽過,常常有一些學佛弟子在剛入修學佛法之門,或者已經進入佛門而修學佛法幾十年的耆舊長老們,他們時常感嘆著說:「佛法三藏十二部經浩如煙海,不知道要如何著手?」在此可以建議各位菩薩,若您已經進入佛門中來修學佛法,無論您是在何宗何派之中修學,有一個重要的方針可以建議您,就是想要在浩如煙海的佛法之中修學而不迷航,進而想要在佛法中有真實的修行及證悟,繼續邁向正確的成佛之道,則有一個重要的佛法定位羅盤一定要建立,這就是「第八識—真如心—如來藏」是真實不壞的第一義諦,是萬法的根源,是究竟了義,是所有佛法的核心;若能於此觀念上建立起以第八識正理為依止,作為航行於佛法中的定位羅盤,如此航行在三乘菩提的佛法大海之中,才有機會通達三乘菩提的究竟果徳直達解脫彼岸。本次專章,勝鬘夫人所要講的要義的核心就是在強調此處。

因此,當大家聽到 勝鬘夫人的教誨以後,應該要有智慧來對自己的道業及修學佛法的觀念作出正確地修正,進而遠離錯誤知見及盲修瞎練,改依 勝鬘夫人所開示的正知見,如此才能夠於未來無量世學佛的道路上,開闢出一條學佛的坦途而沒有遮障。所以《勝鬘經》接下來還會繼續再講法義的部分,各位菩薩都應該要特別留意地聽聞,因為這些正確的法義知見的種子,當種入到您的心田之後,將會攝受您、護持您在未來無量世的佛菩提道中,可以平順地往前邁進,而且可以迅速地成佛。

接著我們繼續再來看 勝鬘夫人接下來如何說:【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復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佛言:「便說。」勝鬘白佛:「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雲,雨眾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世尊!又如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安隱快樂,一切世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段經文,勝鬘夫人又向 佛稟白,她說:「我應當承受佛的威神之力,再進一步繼續演說攝受正法的廣大義理。」她的意思就是要以一個攝受正法的大願來含攝一切法門。佛當然知道她的意思啊,所以就回答說:「那妳就說吧!」勝鬘夫人向 佛稟白說:「攝受正法的廣大真義就是無量的意思,所以攝受正法就是得一切佛法,就是得到無量無邊的佛法,因此這個攝受正法就是函蓋了八萬四千法門了。」然後她作一個譬喻說:「譬如劫初成時」,劫初成是在講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四個劫中的成劫,成劫剛開始的劫初成時;「那時普興大雲」,這個雲當然不是我們地球上看到的這種雲。普興大雲時「也同時降下了種種不同顏色的雨以及種種寶物」。什麼是寶物呢?後面馬上就會說到。勝鬘夫人說:「就像是劫初成的時候一樣,攝受正法的時候,也會出現許多無量無邊的福報,以及無量善根的大雨。」勝鬘夫人又說「又譬如在劫初有大水聚」,大水聚是說在三千大千世界剛開始要出現時,有許多的液體,就稱為大水聚;「這個大水聚漸漸地就會變生出三千大千界藏,以及四百億的種種類洲」。

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呢?三個千的大千世界是說:我們所處的這個太陽系是指一個小世界,如果一千個太陽系就稱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有一千個,就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稱為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總共有三個千——小千、中千、大千,所以才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而是一個擁有三個千的大千世界。所以佛法中所謂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於現在的太空科技所敘述的名相,就是一個銀河系。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中,初禪天王管理一個小千世界,二禪天王管理一個中千世界,三禪天王管理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三個千的大千世界,是由三禪天王所管理的。但是四禪天王統統都管,就好像宰相雖然可以管理很多事,但是皇帝統統都管,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所以劫初成的時候有大水聚,由那些液體漸漸轉變出生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叫作藏呢?因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含藏有許許多多眾生所需要的物質以及種種寶貝,所以稱為大千界藏。這個大千界藏,有四百億的種種類洲;種種類洲就是說,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四大洲,就好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一樣,有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及南贍部洲等四大洲;而四大洲裡面的這些大洲與小洲,合起來總數量總共有四百億個,可是這一些大千世界的所有,都是從劫初成的大水聚來出生的。

「佛法也一樣,攝受正法的人,可以出生大乘的無量界藏。」大乘的無量界藏是講大乘法中無量無邊的功能差別的寶藏。大乘法與二乘法不同,二乘法是想要求證無餘涅槃,將來捨報以後進入無餘涅槃中,蘊處界等一切法就會永滅;永滅以後沒有任何一法再繼續存在,只剩下如來藏無形無色而不可見,於是這個有情眾生不再示現於三界中,所以其餘的一切法當然就全部消滅,消滅了就談不到「界」。界就是功能差別,意思就是已經沒有任何功德可說了,那當然就沒有一些功能含藏了;所以只有大乘涅槃才有無量界藏,二乘涅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界藏,何況無量界藏呢!

攝受正法還可以出生第二個寶貝,就是「一切菩薩神通之力」。菩薩修到了三地心後,就必須要開始修學神通;但是這個神通,與二乘法所得的神通不同,也與凡夫們所得的神通功德不同,因為菩薩得要從攝受正法而來修學神通,才是菩薩所應該有的神通。

攝受正法時還會出生第三個寶貝,「一切世間安隱快樂」,這裡講的人間安隱快樂;如果有許多人攝受正法,人間就會少諸災惱,天災地變都會變少。因為,業力會影響到人間眾生的果報,如果人間有情攝受正法的人很少,惡業就會增長、惡心就會流行,眾生的福報就會很快的縮減,就會使人間有許多的天災地變,造成民不聊生的現象,人間就不能安隱快樂。假使眾生能夠普遍攝受正法,就沒有惡業增長的現象,反過來會使善業大幅的增長,眾生的福報增長了,才能夠使人間安隱快樂。

攝受正法還能夠出生第四個寶貝,「一切世間如意自在」,這裡講的天界世間。如果天人們都攝受正法,福報就會增長,所有的天人將會獲得非常多的享受,在欲界天的生活中所需要的也全部都可以如意可得,那色界天人所思量的禪定境界也都可以如意增上,這就是「一切世間如意自在」。

攝受正法還能夠出生第五個寶貝,就是「出世間安樂」;出世間的安樂是講三乘法中的證悟者,因為攝受正法可以使得三乘法中的聖人都可以得到出世間的安樂;也就是說,在解脫道上已經分證或滿證果德,而在佛菩提道中也都已經各各獲得應有的修證,所以攝受正法能夠產生「出世間安樂」的功德。

也許各位菩薩會想:「為什麼大乘法中的攝受正法能出生三乘聖人的安樂呢?而二乘菩提為什麼不能具足三乘聖人的安樂?」這個當然是有原因的,因為二乘菩提的親證,縱使已經具足修行到極果的阿羅漢位,仍然不能觸及法界的真實相,所以他們只能獲得二乘法中的出世間安樂,不能獲得大乘法的出世間安樂。可是大乘菩提的證悟者,只要深入體悟,悟後也有深入繼續地不斷地進修,這位實證的菩薩就能夠同時利益聲聞種性的眾生在二乘法中獲得解脫安樂,所以大乘菩提是函蓋二乘菩提的。而 勝鬘夫人所說的攝受正法,是說唯一佛乘,所以她說的法義是函蓋二乘菩提在內的,因此說攝受正法可以出生這五個寶貝。

在三千大千世界初成時,它就已經含藏了許多的寶貝在裡面,並不只有山河大地而已;所以劫初成而且到了住劫的時候,一切有情乃至天人所住的宮殿、所需要的種種物質,在住劫中都可以得到。攝受正法也是如同劫初成的道理一樣,假使能夠攝受正法,那這位菩薩就是唯一佛乘的修證者。假使不是唯一佛乘的修證者,只是二乘菩提的修證者,他就不是真正的攝受正法,而是殘缺的攝受正法,那就不能具足獲得這五種功德。

這是因為,二乘菩提也是從唯一佛乘當中出生的;雖然 佛陀三轉法輪是從二乘菩提先講,但是 佛這樣子作,是經過觀察、思惟、判斷以後才這樣子作的。因為眾生對於成佛之法是難知難解的,要如何施設才能廣為眾生說明呢?當時 佛陀成佛後發覺佛法難說,要使眾生聽得懂而能夠親證是很困難的,所以本來是想入涅槃;後來是因為大梵天王來求 佛慈悲,請 佛轉法輪,所以 佛經過思惟整理以後,才決定以三轉法輪來度眾,把最淺的先講,最淺的當然是二乘菩提啊;可是不能因為二乘菩提是先講的(這些四阿含諸經是先講的),就說它是三乘菩提的根本。其實全部四阿含諸經所講的二乘菩提,並不是佛法的根本,因為它是從大乘法中方便分析出來,想要先讓他們證得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境界,然後再依他們實證二乘菩提而發起信心,繼續再引導他們走向成佛的真實境界。其實在四阿含諸經中原本很多都是第二、第三轉法輪所講的大乘經,但因為是由聲聞人聽聞而集結,它的法義本質並沒有大乘法義,只記下了一些大乘法義的名相,故其它的法義本質仍屬於初轉法輪的聲聞解脫道所攝。這其中詳情,各位菩薩如果有興趣探討的話,可以參見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中的舉證與說明。

所以二乘菩提不是大乘法的根本,它只是從大乘法中方便分析出來使人能夠快速出離三界生死的法義,只是大乘法中無量無邊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而諸佛菩薩都已經現前證實:一切佛法都是從唯一佛乘而流出。假使不是法界中確實有大乘法所弘揚的萬法根本如來藏心,根本就不會有三界及任何一法可得;而如來藏是大乘法修證中的根本內涵,所以一切佛法都是從唯一佛乘中流出,因此而說唯一佛乘或唯一大乘。而 勝鬘夫人所講的攝受正法就是指攝受唯一佛乘的大乘法,也就是對如來藏的實證與現觀,這是聲聞凡夫四眾所無法信受的,也是聲聞阿羅漢所無法實證的,對於定性聲聞來講,這個就是獅子吼。

為了讓大家瞭解,也為了降伏那一些崇尚二乘小法,而自以為他們的證境已經與佛完全一樣的聲聞凡夫們,正覺同修會各位親教師在 平實導師的引領下,一再地宣講唯一佛乘。這是因為自古以來,常常有二乘菩提中的凡夫們不斷地主張「阿羅漢的證境等同諸佛,阿羅漢就是佛」這個嚴重錯誤的見解。可是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實,各位不知道有沒有發現:當他們不斷地主張阿羅漢的證境等同諸佛時,所有的阿羅漢竟然沒有一個人敢自稱自己的境界等同諸佛;當 釋迦佛入涅槃以後,竟然沒有一位大阿羅漢敢出來紹繼佛位、率領諸位阿羅漢及菩薩。不但 佛陀入滅以後是如此,現代的佛教界當中也是如此,那些定性聲聞的凡夫們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因此勝鬘夫人才要出來作獅子吼;所以這部經又稱為《獅子吼經》,原因就是在這裡。所以如實講解這部經中的法義能夠讓人心中沒有起煩惱,這是很困難的;但是電視機前的各位菩薩們都能夠仔細地聽聞,這是值得我們讚歎隨喜的事情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70-a20_028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27集 攝受章(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在前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勝鬘夫人如何將所發的十大願歸結成三大願,又將三大願歸結成一個大願的部分,本集繼續探討這一個攝受正法大願的部分。

各位菩薩要瞭解,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位階,從凡夫位開始發心修行,必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總共有五十二個位階的菩薩修行,才能夠次第圓滿佛道的修證。在第一個階位中,十信位最困難的是信心的建立,這時間要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來修學對佛、法、僧三寶及清淨戒四不壞信的信心,一直要到十信位圓滿,才能夠離開凡夫性,而進入初住位。

第二個階位叫作十住位,在進入初住位之後,要修學第一度就是布施度,二住位修學持戒度,乃至六住位要熏習般若波羅蜜!終於明心開悟了,般若正觀現在前,親證了法界的實相,這時候就進入了七住位!菩薩在七住位所證的智慧,就稱為般若總相智,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然後再次第進修,於十住位時可以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十住位之後就要修學十行位,在十行位圓滿之後,才能進入十迴向位。十迴向位又稱為十金剛,十金剛的意思,就是要能不怕得罪人,能夠不留情面為救護眾生而去摧邪顯正,乃至喪身捨命在所不惜!能夠這樣努力地去作,才叫作金剛行。當十迴向位圓滿了,菩薩的道種性就完成了。

前面所敘述的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總稱為三賢位。三賢位的修行,是般若別相智,所謂般若別相智,就是從種種不同的層面跟不同的方向,來體證這個第八識真實心,與一切法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地配合運作,這些都是屬於別相智所含攝的範圍。當別相智通達圓滿之後,才能進入初地,繼續進修一切種智!再歷經十地的進修圓滿,又經歷了等覺位及妙覺位的修行圓滿,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成佛之道,不是一蹴就可幾的,不是「一悟即至佛地」,而必須要經歷了三大無量數劫的勤苦修行,具足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之後,還要加修無量的福德,等到福德與智慧都圓滿了,才能夠成就佛道。所以,在建立起正確的成佛歷程之後,假使有人號稱他已經有初地的證量,那就應該已經懂得這部《勝鬘經》了;不必依靠他人解釋,自己就能夠把它解釋出來,這樣才能夠說他已經入初地了。如果還要等到別人講出來他才懂,那顯然的他不是初地菩薩。

因此,那些所謂開悟的人,認為說他們已經是初地的菩薩,我們就要請問他們:到底一念無明、無始無明的內容是什麼?而證得如來藏時,在菩薩五十二位階中又是什麼階位?這個都要有能力清楚地定位出來;否則空言證悟、入地,那捨報時只怕是承擔不了大妄語的因果,卻又不得不自己來承擔,那時候再來呼天搶地,都嫌太遲了,已經沒辦法補救了。所以學佛其實應該要膽大,可是也一定要心細,如果膽大而不心細,一定會出紕漏,而且會出大紕漏。正覺同修會的各位親教師,在 平實導師的帶領之下,將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次第,如實地演繹出來,希望曾經不小心違犯過大妄語過失的佛弟子們,藉此得以知道自己曾有過的大妄語過失,懂得懺悔,這樣他的過失就可以消除掉了,我們便可以救他免掉大妄語業了,這真的是慈悲之行啊!

因此在修行的過程中,智慧以及方便兩者,如果不夠深、不夠微妙,那就沒有資格當初地菩薩。因為必須要能夠了知十地之道,才能算是初地菩薩。所以,學佛如果要得有成就的話,希望此生沒有白來一趟,就一定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就是要膽大,第二就要配合心細。一般人膽子都很小,你如果跟他說:「你有沒有想過,你在這一世可以開悟?」那他一定會說:「你不要抬舉我啦,我算老幾?」甚至有的人還會說:「我算哪根蔥啊?」所以一般學佛人,膽子普遍都很小,要是談到明心開悟或者是眼見佛性,他們都會講:「連想都不敢想啊!」

以前曾經有一位法師跟 平實導師說:「你們都講明心、講見性,不要想說講到見性啦,我只要明心就夠了;我覺得我如果能三十年後可以明心,我就很滿足了。你們卻在那麼短的時間裡面就說可以明心,還說可以見性,我不信。」各位菩薩想想看,平實導師當下就對這位法師說:「好!就讓你三十年後明心。」這位法師有希望可以明心,但是要等三十年。可是這樣對他不夠好嗎?夠好了!對一般人而言,他們認為:「明心,那個是再來菩薩的事,與我無關啦!」這就是膽子不夠大。

另外有一種人,他們膽子很大,動不動就說開悟了;可是悟了以後還有下文,過了兩、三個月,他又說:「我好像沒有悟!」可是以前到底曾經跟幾個人講過他開悟了,他連自己都忘了,這要怎麼去彌補呢?然後又過了幾個月,他又公開地說「他又開悟了,說這回一定是真的」。這樣子經過了幾回,悟了又錯、錯了又悟,最後一回的開悟還是弄錯了。但是這幾次的大妄語已經講出去了,怎麼辦呢?這個就是膽子夠大,可是心不夠細。心不夠細時,往往會未悟言悟、未證說證,結果就變成了因中說果,因中說果是增上慢,也是犯了大妄語戒。所以膽子大,敢求開悟是很好的;但是也要配合心要夠細膩,一定要如實、詳盡,而且確實地求證自己所悟的是真、是假?一定要經過確實的求證,已經百分之一百二十把握了,才可以公開宣稱:我已經開悟了。

所以大妄語的人其實是非常的多,而最多的就是西藏密宗,他們不但大妄語,而且是超級的大妄語;因為他們動不動就說已經證得報身佛的境界,認為 釋迦牟尼佛的成佛境界在他們的眼中是不夠瞧的。但是這些人真的很可憐,他們一直到老死都還認為自己是成就報身佛了,這其實是超級的大妄語。可是他們有誰能夠有智慧與方便去瞭解自己的超級大妄語呢?真的非常非常少啊!那麼我們來說小一點的妄語好了,譬如有人說,他已經成為阿羅漢了,也印證了一些弟子有三果、二果、初果;但是他很可敬,因為自從 平實導師的《真實如來藏》這些書出來了以後,他懂得檢討,所以在捨報前向佛教界道歉說:以前是因中說果。

這樣就有救了,可是這種敢勇於認錯的鐵錚錚的漢子,在佛教界是很難得的,是很稀有的。目前還有更多的人,仍然是在大妄語的境界中;他們心中也已經懷疑到自己已經大妄語,但是仍然不肯向徒眾們更正,不願意說明自己是大妄語,更不敢公開發露及懺悔。那這些人,難道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他未來捨壽以後承受大妄語的地獄業嗎?所以今天我們還是要講,因為大家聽過以後,將來他們就有機會懺除大妄語業而得救。

如果有人說他悟了就是初地,我們就要問他:「初地入地心的菩薩有少分的道種智,十地有即將圓滿的道種智;請問你入地以後,有沒有道種智?」如果還沒有道種智,那就要趕快改往修來,要懂得發露懺悔;然後還要實際上去修學,一定要等到親證了如來藏以後,才可以說他已經開悟了。但是悟了仍然沒有道種智,仍然不是初地,還是要公開懺悔自稱初地的大妄語業。如果說他證悟如來藏就是初地,那意思不就是他的證量比 玄奘菩薩還要高嗎?因為很顯然地,他是在指責 玄奘菩薩講錯了。

因為 玄奘菩薩的判教,是判定見道有兩種:一個是真見道,第二個是相見道。相見道的修行是在真見道之後,在相見道以後還要進修到已經發起了初地入地心的道種智,才能夠成為入地心;這個真見道以後所修行的相見道位,他的智慧功德,是七住位以後的三賢位中應該要進修的別相智,相見道位應有的別相智圓滿了以後,才能夠稱為初地的入地心。

而真見道代表什麼呢?代表說他的般若正觀已經現前了,只有般若正觀的現前才能稱為見道;能實際上觀察到法界真相確實是如來藏,而如來藏永遠在中道中,這樣才叫作般若正觀現前。可是般若正觀的現前,在《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他的地位只是十住位中的第七住位而已,還進不了十行位的初行位中。如果自稱他悟了就是初地,那他不是在說:「佛在《瓔珞本業經》裡面的說法錯了嗎?」那他自認為是證量比 佛還要更高!可是初地菩薩的證量不可能比 佛高啊!所以那些自稱初地菩薩們的證量,顯然是有問題的。

由此智慧是否深妙,以及說法方便有沒有深妙,都是許多人可以現前觀察出來的,也都可以被人當面檢驗的;因此,甚深微妙的智慧以及種種方便的人——也就是已經有初分道種智的人,才能夠稱為初地菩薩,否則就不夠資格。真正悟了如來藏,再加上眼見佛性時,仍然只是十住位的菩薩;何況那些落在離念靈知中的人,意識我見分明未斷,怎有資格跟人家爭執說,一見道就是初地菩薩呢?所以那一種人讀《勝鬘經》是一定讀不懂的,一定是會誤會的。

因此佛才會說:「妳勝鬘夫人在過往的無量生死漫漫長夜的過程中,已經栽種拓殖了非常多的善業資糧作為根本,才能說出這樣的妙法,才有這樣的甚深微妙的智慧與方便。可是妳所說的這些法,未來世眾生大部分的人是聽不懂的,只有久種善根的人,才能聽得懂妳勝鬘所說的法。」所以智慧與方便的甚深微妙,不是一般三賢位的菩薩能夠作得到的。

以初迴向位的菩薩來講,他的智慧與方便,已經夠微妙、夠深奧了,但是仍然進不了初地啊!因為慢心的消除以及道種智的修證還不夠,所以他必須要再繼續進修,再經過初迴向位到十迴向位等十個位階,才能夠進入初地。所以 佛會說「未來世眾生」,當然也包括我們這一世的眾生,因為 佛已經過去兩千五百年了,所以我們現代的學佛人,「必須是過往無量劫來已經久種善根的人,才能夠聽得懂《勝鬘經》所講的深妙法義」。

而《勝鬘經》中所講的法,主要就是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就是破邪顯正,破邪顯正就是救護眾生,救護眾生就是在成就自己未來成佛時的淨土,攝受正法的道理就在這裡。所以 佛才會說:祂已經得到無上菩提了,也是常常為弟子們說勝鬘夫人所講這個攝受正法。而這個攝受正法,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獅子吼、就是一乘道。講述一乘道的正理時就是在獅子吼,獅子吼就是在宣說一乘道;而獅子吼與宣講一乘道就是在救護眾生,就是在成就自己未來的佛土。

了知了這些正理以後,整個佛法的內涵就連貫起來了,就不會像以前學佛時那樣茫茫渺渺,這個法與那個法好像沒有關聯,聲聞與緣覺法似乎好像也沒有關聯,而四聖諦、八正道也好像沒有關聯,那四聖諦、八正道與十二因緣、十因緣好像又沒有關聯啊,十因緣與十二因緣又好像沒有關聯,而這些法與大乘法的明心好像又是兩回事;而明心與見性到底又是什麼關係呢?這兩個法跟進入初地又有什麼關聯呢?好像都是零零散散、支離破碎而無關的啊!

可是如果你悟了以後,而且成為初地心,就不應該有這個現象,那就應該所有的法都是互相有關聯的;因此所有的法,在整個佛法體系之中的定位,你也都很清楚明白,這樣才能夠稱為初地。所以真正得到初地果證的人,他可以自己讀得懂《勝鬘經》的真義,而且也能夠為人宣講;他自己可以讀懂《成唯識論》的真義,也能夠為人宣講,這樣才能夠稱為初地菩薩。

因此還是要回到前面那兩個原則:學佛一定要膽大,但是不能缺少心細。膽大而心不夠細,就會成為魯莽的狂妄者,就稱為莽夫。心細而不夠膽大,那就會輪轉生死、求出無期,而且對於法界實相的證悟也將會遙遙無期啊!所以當前佛教界的大師與學人們,我們給他們的建議,就是在學佛要膽大、要加上心細。否則的話,等到捨報時再來後悔,就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時候口不能說、手不能寫,什麼人都沒辦法幫他補救了。

因此勝鬘夫人出現在人間,有很大的目的,就是來作獅子吼,就是來說一乘道。獅子吼能夠救護有情眾生不犯大妄語業,宣說一乘道則能夠使二乘行者不起增上慢而能夠迴向大乘道,能夠轉而利樂更多的有情;所以,攝受正法就是獅子吼,就是宣講一乘道。所以攝受正法的功德無量無邊,因此 佛才會這麼說:假使祂為大家說明攝受正法的所有功德,是永遠講不完的,因為如來的智慧與辯才沒有邊際,所以才能夠看到攝受正法的功德無量無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講到這裡,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69-a20_027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26集 攝受章(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在前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勝鬘夫人如何將所發的十大願歸結成三個大願,而接下來連續三集將探討勝鬘夫人如何將三個大願歸結成一個大願的部分。

我們先來看經文:【爾時勝鬘白佛言:「我今當復承佛威神,說調伏大願真實無異。」佛告勝鬘:「恣聽汝說。」勝鬘白佛:「菩薩所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真為大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一段經文,勝鬘夫人將十大願歸結成三大願,再將三大願攝歸成一大願,最終歸結到攝受正法上來。由這裡就突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不論是誰弘法,他如何的利樂眾生,都要歸結到正法上來。

這時,勝鬘夫人向 佛稟白說:「佛為我授記了,我如今還是要繼續仰賴著佛的威神,說明調伏大願以及它的真實無差別。」在這裡勝鬘夫人為什麼要特別強調調伏呢?因為願的精神,聽聞者在剛聽聞之下,並沒有完全理解到它的真實義理,所以要為大家調伏;勝鬘夫人即將說出的願,是為了大家調伏的大願,能調伏的大願都是真實法,且不異於正法。

勝鬘夫人為什麼說十大願、三大願,都不異正法呢?這當然有它的原因啊!所以勝鬘夫人會這麼向 佛請求說,是因為怕眾生不瞭解。所以,勝鬘夫人在請求 佛以後,佛告訴勝鬘夫人說:「就讓妳隨意的演說吧!」勝鬘夫人向 佛說:「菩薩所有超過恆河沙數的種種願,其實一切的願都攝入一個大願之中,這個大願就是我所說的攝受正法的大願,攝受正法才是真正的大願。」

勝鬘夫人在此所說的正法,即是大乘的佛菩提道,唯有大乘的佛菩提道,才能函蓋完整的佛法。那完整的佛法是什麼呢?各位菩薩可能會問:二乘人證得解脫三界生死,都能了生脫死了,難道不就是完整的佛法嗎?那在這裡我們用智慧來研判看看。各位菩薩都看過一些佛法的經典,在各部經典中一開頭時常記載著一個事實:「一時,佛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也就是說,佛與一千兩百五十位大阿羅漢共俱一起,卻不是說 佛與一千兩百五十位 佛陀在一起。佛陀在世時就已經呈現出這個事實了,更何況在 佛入滅之後,這一千兩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甚至這些大阿羅漢們座下還有很多的阿羅漢弟子,這些阿羅漢們哪一個敢自稱成佛啊?沒有一個阿羅漢自稱成佛!只有 世尊成佛,阿羅漢只是證得解脫於三界的阿羅漢果位而已,很顯然阿羅漢不是佛。所以,二乘聖人所說的法只是了生脫死、解脫於三界生死,並不是完整的佛法。

佛來這個世界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開、示、悟、入佛所知所見,讓每一位有情有緣的眾生都能夠最後究竟成就佛道,而不是單獨把聲聞菩提,把緣覺菩提,甚至把世間法,更甚至把外道法,把顛倒錯計的法,把世間行善的法當成完整的佛法,那樣就是誤會了真實的佛法。所以說,完整的佛法是函蓋了兩個主要道——也就是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透過這兩個主要道,再加上世間法來分成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及佛乘。因為人乘、天乘是通世間法,如果你持五戒不犯的話,就可以保住未來世的人身;如果你加修十善業去利益眾生的話,你還可以往生天界成就天乘。

而聲聞和緣覺的目標是為了求取解脫於三界生死而出離三界,所以他純修出世間法。可是菩薩不是這樣子的,菩薩道函蓋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的,所以也要具足世間應有的資糧,菩薩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要跟眾生在一起,來攝受眾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來成就自己的佛土,來成就自己成佛之道,來圓滿普賢行。所以說,完整的佛法就是大乘佛菩提道,它具足了世間法的人、天乘,出世間法的聲聞、緣覺乘,及世出世間法的佛菩提乘,這個才是完整而非支離的佛法。

如果是支離片段的話,那就不能成就完整的佛法;所以有的人把緣覺乘所說的蘊處界一切法空、緣起性空,當作是究竟的佛法,而且說是全部的佛法:「一切反正都是空嘛!佛法也是空!」那這就誤會了喔。那就是把佛法支離而作成了學術研究,或者是成就了只是知識上的口說而已,卻沒有腳踏實地的去實證。因此發願攝受正法,就是攝受大乘的佛菩提道法;假使發了許多願,然後依照這些願實行而教導眾生,卻都是誤會了的佛法;那在這個前提之下,所發了這個願、實行這些願,就沒有利益可言啊——不論是對自己或對眾生而言,都是沒有利益的。

譬如:長久以來,佛教界長期受一位已經往生的六識論大法師的影響,他的隨學弟子與徒眾們,還將這位已故的大法師高推成自 玄奘大師以來的第一人,故稱其為佛教的導師。但各位菩薩可曾有想過,唐 玄奘法師有一部非常有名而且耳熟能詳的偈頌,就是《八識規矩頌》,這首頌其中將八識心王的一一心,所有的體性、功能及作用,剖析得非常的清楚,八個識皆有其不同的體性、功能、作用及範圍,而不是由意識的細心來假稱第七識,由意識的極細心來假稱第八識。假如說是由意識的細心或者極細心來假稱「如來藏」,那應該只有六個種類的識啊!因為都是歸攝於意識嘛!可是 玄奘菩薩卻是說有八個識,八識各有規矩。所以,從名稱來說就已經知道了:是八個識,各有各的種類,而不是由哪一識來假名稱作是哪一個識。

這對一位已真實證悟的菩薩而言,都能夠如實地去體證 玄奘大師所言的是真實不虛,並且 玄奘大師所弘傳的唯識,是以第八識為主的八識論正法,所有的著作皆是以八個識為核心。所以,如果有學佛弟子錯信了這位已故的六識論導師,而發願盡未來世,努力地把六識論的錯誤思想一直弘傳下去,那將會誤人誤己;這其中還包含有些人是初學佛的,也有些已經學佛十幾年的,也有的是大學裡的哲學教授用二乘法,而且不是正統的二乘法,而是誤會後的二乘法來發大願說:「我要努力,要盡未來際弘揚已故的六識論導師的思想。」這樣攝取這位已故六識論導師的思想並不是在攝受正法,而是在破壞正法。這樣一來,他們所發的大願,就變成了虛假大願,不是真實大願。

發了大願以後去作的弘法工作,或者是救濟貧窮的工作,都應該以正法為中心來作。如果法是錯誤的,那錯誤的就不應該發願盡未來際加以弘揚;也不應該以錯誤的法義為依止,而來勸募佛教信徒的錢財救護眾生,這樣會誤導那些被救濟的眾生與他們一樣走入邪見中,甚至於隨他一起謗法而不知,因而造就了大惡業。所以十大願,要歸攝於大智、大悲、大勇,這三個大願還要歸攝於正法。換句話說,一切都要以正法為依歸,如果離開了正法,發再大的願,都是與眾生的利益也與自己的利益相違背。

經文繼續說:【佛讚勝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汝已長夜殖諸善本,來世眾生久種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說。汝之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得無上菩提,亦常說此攝受正法。如是我說攝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邊際,如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何以故?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段經文中 佛陀讚歎勝鬘夫人:「講得真好!講得真好!妳在智慧上面的弘法演說也有許多的方便,並且能夠講到很深、微妙的法義上來。」又讚歎說:「妳勝鬘在過去無量世漫漫生死長夜之中,已經栽種拓殖了非常非常多的善法作為根本。妳今天所說的法義,未來世的眾生如果已經在很久時劫中不斷地種植善根的人,他們才能夠懂得妳今天所說的深妙法。而妳所說的攝受正法的真實義,都是過去諸佛以及未來諸佛和現在諸佛所說的。妳說的這些法,過去諸佛已經說過了,現在諸佛也正在說。」

各位菩薩要瞭解因為現在諸佛遍十方界,並不只有我們娑婆世界才有佛,所以現在諸佛也正在說;「而未來將會成佛的諸佛,將來也會說這些法;就如同我釋迦牟尼如今得到了無上菩提,我也常常為眾生演說這個攝受正法的道理。就像是妳我所說的一樣,攝受正法的所有功德是講不完的;從攝受正法中,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沒有辦法說盡的。而且諸佛如來的智慧及辯才,也是無邊無際而不能限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都是因為攝受正法這件事情,有大功德、有大利益的緣故。」

勝鬘夫人所說的這些法,為什麼能夠得到 佛陀如此讚歎呢?因為這些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這個就值得探討了!為什麼 佛會說勝鬘夫人說的這些法,她的智慧方便甚深微妙呢?這當然是有緣故的。譬如說,古時候有、現在也有的事情:才剛剛明心,他就敢訶佛罵祖。古時最具代表的不就是德山宣鑑嗎!德山當年剛悟時也才只是明心而已,他第二天就離開了龍潭崇信禪師而去德山開山了。他住山以後,是目空一切。

又如臨濟義玄,他是怎麼說法的呢?他悟後剛出道弘法時,就從明心的證量而向學人開示說:「道流!取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猶如客作兒,等妙二覺擔枷鎖漢,羅漢辟支猶如廁穢,菩提涅槃如繫驢橛。何以如此?只為道流不達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礙。」(正法眼藏)說他可以坐斷報身佛、化身佛的頭,說等覺、妙覺都只是擔枷帶鎖而不得解脫的漢子,又說阿羅漢與辟支佛猶如廁所裡的那個髒東西。

那各位菩薩想想看,德山、臨濟那時候的智慧,能夠聽得懂勝鬘夫人所說的這些法嗎?當然都不懂。因為他們那時都才只是剛明心而已,也沒有眼見佛性,更沒有牢關的智慧。德山後來能夠得到牢關的智慧,還是他的徒弟嚴頭全豁幫的忙,那也只是解悟,所以他們訶佛罵祖那是沒有道理的。但他們竟敢這樣說,說他坐斷諸佛頭,說等覺、妙覺是擔枷鎖漢,說羅漢、辟支猶如廁穢,這樣訶佛罵祖。問題是他們明心以後,認為自己是什麼?已經成為阿羅漢了嗎?不然為什麼那麼瞧不起阿羅漢跟辟支佛呢?

假使他們今天還在的話,我們當場就要請問:「請問你思惑斷盡了嗎?如果沒有,你這一點就不如辟支佛、不如阿羅漢,怎麼可以罵他們如廁所裡面的糞便呢?」再請問:「你有道種智了嗎?或者更高的一切種智,你有了嗎?否則怎麼能夠輕謗等覺、妙覺菩薩呢?」說句老實話,臨濟與德山當年都沒有道種智,還是進不了初地。進初地得要有道種智,可是他們沒有道種智,憑什麼敢說等覺、妙覺菩薩是擔枷鎖漢呢?而他們其實連初地的道種智都沒有。這就是說他們的智慧和方便,都不夠深、不夠微妙,卻膽大妄言;縱使他們確實悟了,也要為訶佛罵祖付出代價。

古人已悟的已經是如此了,未悟的古人也是如此,乃至今人還沒有證悟如來藏,竟敢效法德山、臨濟一樣的說法,各位菩薩您說這樣狂妄不狂妄呢?甚至於現在有許多人,連如來藏在哪裡都還不知道,就已經在爭執說:見道就是初地。想要別人認定他就是初地心而恭敬、供養他,這個問題真的很嚴重!如果見道就是初地的話,那顯然他的意思是說 玄奘菩薩摩訶薩的《成唯識論》講錯了,因為他們主張:見道只是幾個剎那就解決了,那幾個剎那以後就是初地了。問題是:相見道要擺在哪一個位階啊?難道要擺在地後嗎?那些人連明心都沒有,竟然敢爭執說:見道就一定是初地。他們所謂的見道是什麼呢?是離念靈知的境界啊,連學佛的基礎我見都沒有斷。就算他是真的斷我見,又證悟了如來藏,也被勘驗確實悟得沒有錯,請問:一念無明的內容,他懂得了沒有?無始無明懂了沒有?上煩惱與起煩惱又懂了沒有?也都沒有懂!

這些卻是初地菩薩應該要懂的法義,可是那些人連明心都沒有,連無明也都不懂,卻敢自稱是初地菩薩,那也是大妄語。假使沒有善知識解說這部經以前,他就能夠說出《勝鬘經》所講的這些法,而且沒有錯誤,才有資格自稱自己是初地。所以,為什麼 佛要特別讚歎勝鬘夫人:「說妳的智慧、方便,都是甚深而且微妙。」為什麼要這樣讚歎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除了我慢深重以外,還要加上慢、過慢、慢過慢及增上慢。這樣到底有幾種呢?已經有五、六種慢了;但是這五、六種慢,在娑婆世界是很平常的,也是現代佛門中可以常常看到的。

各位菩薩常常會遇到,隨便找一個自稱證悟的人,卻是連如來藏都沒有證得,說他悟了,卻是離念靈知,說這一悟就到初地了,就是初地菩薩了,卻是連我見都不曾斷。落入了離念靈知心中,這就是依我而起慢,就是我慢;又因為這個緣故而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行,心中又起了慢;再加上未悟言悟而有過失的慢,那個就是過慢;過慢以後,又由此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沒有錯,所以慢心之上再加上過慢,就成為慢過慢;因此而妄言自己是初地菩薩,就又加上了一個增上慢。光是這一件小小的事情,看來似乎不太大的事,其實問題卻很大。各位菩薩要好好地注意這樣的一個事情。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68-a20_026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25集 三願章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在前面幾次的節目中,我們前兩位親教師已經講述勝鬘夫人所發十大願的部分,這一集將探討如何將十大願歸結成三個大願的部分。

各位菩薩都知道,十方一切諸佛皆是福德與智慧究竟圓滿具足者,所以稱為「福慧兩足尊」。在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們,若想迅速的累積福德以及功德的話,當可從「七種最上供養」來增益,什麼叫作七種最上供養呢?如經文《佛說法集名數經》卷1中所述:【云何七種最上供養?所謂禮拜、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佛說法集名數經》)一位菩薩行者如果能如理實踐,至誠心恭敬禮拜、供養諸佛如來及自己的上師師僧,加上如理懺悔往昔以來所造的身、口、意諸惡業,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也常隨喜善友們,發起了菩薩性,努力在道業上用心,而具有勝妙智慧,並在道業上有所實證,我們都應該隨喜讚歎;如果我們看到他人有能力利益眾生,就應該勸請這位菩薩來利益眾生,或者有時候,也可以勸請他人來修學正法,受三歸五戒、受持菩薩戒,乃至勸請眾生來護持正法、救護眾生;也可以勸請眾生,遠離邪見、邪教、邪師以及邪教導,來救護眾生,以這樣如理如法地實踐勸請法。

另外,菩薩總是悲願無邊,因此從因地開始修行,就發起了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這四宏誓願,來利益他人、利益自己。也有菩薩發起了誓願,希望能夠成就無相念佛的功夫,希望能夠往生淨土,或者誓願趣向正道、受持正戒,能早證菩提、護持正法來成就佛道,這些種種善淨願的發願功德是非常殊勝的。但是我們在發願之後,同時還要繼續配合迴向,來早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爲發起了殊勝的善淨願,功德已經非常廣大了,若再加上迴向早日成就佛道的無倒迴向,這樣的無倒迴向功德更是無量無邊。

所以一位菩薩行者在生生世世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會時常發起殊勝的善淨願,因為發願就是修行正法、趣向佛道的驅動力,可以引領菩薩能無所畏懼地邁向成佛之道。而發起殊勝善淨願的功德力,甚至也可以使一位菩薩在每世臨終捨壽時,不會像一般有情眾生,只受「臨終三隨:隨念、隨重、隨習」的牽引,而往生到下一世,無法自主。菩薩更會因「隨願」的願力,而往生至更殊勝的下一世,譬如說:菩薩持五戒、修十善,原本可以往生欲界天享福,但菩薩卻因廣大悲心的緣故,因此願意繼續受生在人間,目的是為了要救護眾生、護持正法,所以不願意捨報後往生欲界天享福;或者菩薩已有禪定的證量,同樣依於悲願而不願意往生色、無色界天,願意生生世世在人間饒益有情、攝受眾生。所以菩薩會隨自己的發願,而往生於更加殊勝的後世人間,來繼續救護眾生、護持正法、成就佛道。

因此勝鬘夫人就是以這十大願來人間饒益有情、攝受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道。前面是發十個大願,這十個大願卻可以歸結成三個大願。如經文所說:【爾時勝鬘復於佛前發三大願而作是言:「以此實願,安隱無量無邊眾生;以此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是名第二大願。我於攝受正法,捨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願。」爾時世尊即記勝鬘:「三大誓願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薩恒沙諸願,皆悉入此三大願中,此三願者真實廣大。」】(《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段經文說到,這時勝鬘夫人在 佛前又發三大願,她這麼說:「我藉著前面所發的十個真實大願,來安樂以及讓無量無邊的眾生可以獲得無憂無慮的境界。」這裡所說的安隱的「隱」字,是說不會被別人特別注意到而加以傷害,這叫作隱。「幽隱」本來是件好事,而「幽」就是不容易看得見,「隱」就是隱藏。這就好像說有人被追殺時趕快跑入人群中,那就變幽隱了,仇人就不容易找到他。如果仇人的視野之中只有他一個人,那他的目標就很明顯,這就不叫幽隱;而安隱的「安」字,則是安樂、安定之意。

勝鬘夫人說:「以這十個真實的大願,來安定幽隱無量無邊的眾生;然後我再以安隱無量無邊眾生這個大善願,迴向在未來一切世中都可以得到正法的智慧,這就是我第一個大願。」其中安隱無量無邊眾生,主要是在對別人;而對自己,則是以這個善根再迴向自己於未來世一切世中都可以得到正法智——這個是自他兼利,這就是菩薩法;菩薩不會自得其樂、獨善其身,而是自他兼利的。願世世都得到正法智,這樣是因為從往世到這一世為止,勝鬘夫人都有胎昧,有胎昧,所以必須以十大願,來使自己的善根發起以及圓滿,用這個善根來迴向自己未來世一切生中都可以不離胎昧的狀況下,而仍然可以獲得正法的智慧。

當然她所講的正法是指大乘法,因為對勝鬘夫人而言,二乘法不是正法的代表。雖然二乘解脫道也屬於正法,但不是佛教正法的代表者;二乘法只是從大乘法中方便抽析出來的局部微少修行的內容,本質上仍然是大乘法的一部分的內涵,是 佛陀權巧方便施設給根器較小而專求解脫生死的人,二乘法的實證者只能出離三界生死而無法成佛,所以並不是佛教正法的代表。由此緣故,勝鬘夫人以她廣發十大願戒的善根,迴向未來一切生都可以獲得大乘正法的智慧,這個是三願中的第一個大願。

然後再從這個基礎而發起第二個大願:「我未來無量世中,生生世世得到正法智以後,願意以完全沒有厭惡眾生的心態,來為眾生說法。」換句話說,她是迴向自己世世可以樂說無礙,希望自己說法時永遠不會對眾生起厭惡的心態,這是第二個大願。

再從第二個大願的基礎上,又發起第三個大願:「願我未來世在攝受正法時,都能夠捨身命財護持正法,這個是我第三個大願。」攝受正法就是攝受大乘法,捨身命財來護持正法。

勝鬘夫人發起了這三個大願,在這三個大願中,有對自己而發的,也有對他人而發的。但是第一個大願,是她迴向自己生生世世得正法智,而這個正法智指的是大乘法的智慧,不是二乘小法的智慧。所以她第一個大願,是以十大願來利益眾生,然後迴向自己發起大智;第二個大願,是希望生生世世都可以生起大悲心而樂說正法;第三個大願,就是發起大勇之心來護持正法。三個願都有了,就具足了大智、大悲、大勇,當她發起了這三個大願的目的就是在這裡。有了大智,有了大悲心,也有大勇氣,你想勝鬘夫人在人間是不是可以生生世世住持正法、攝受正法呢?當然是一定可以的。所以,她等於是把這個十大願歸結到這三個大願上來。

假使各位菩薩有了這三個大願,要登入初地是遲早的事,不會拖很久。所以這三個大願,各位菩薩願不願意嘗試地去發一下呢?發一下願也是好的,因為當您證悟之後,把願發出口,它就成願了;這個願成就了,就會由願力推得您自己不斷地往前走,想要登入初地就會很快;所以真的是應該要效法勝鬘夫人,她就等於說是在教導大家怎麼樣迅速登入初地,並且可以迅速成就佛道。因為她已經登地了,現在又發了這個大願,都是要促使自己趕快成就佛道,以便利益更多的眾生。她所有的願都在這裡,所以這個願不只是早日登地而已,並且可以迅速成就佛道。

也許各位菩薩會想:「這個願哪有可能完成啊?」但是各位菩薩不要這樣子想,只要你肯發願,發了願,你就會有一個動機要去作。在佛前發了願以後,你如果沒有去作,每天上香時你就會覺得很羞赧,不敢正視於佛菩薩的聖像,眼光一定會避開。那就表示你已經有一個動力,會促使你少分、多分努力去作,難道你不會因此而早日登地嗎?一定會提早的!因為,這不是一般菩薩敢發的願,而若您在大乘法中證悟之後,又發起了這些大願,自然就會有慚愧心伴隨著;有慚愧心是好的,當您上香時就會覺得很羞赧,這其實是善心所,不是惡心所。各位菩薩要知道,這個善心所就會促使你有慚愧心,自然就會促使您往地上菩薩的境界一直往前邁進,您的心就會越來越雄猛,也會越來越自然地去實行登地應該要作的事情;這樣子一來,就不會在大乘證悟之後,還要拖到一大阿僧祇劫以後才會入地,一定會是長劫入短劫而很快就會登地。所以這三個大願,其實是大家應該要學習的。

當勝鬘夫人發起了這三個願以後,世尊當場就為她授記:「妳發起這三個大誓願,就好像是一切色法都在空界裡面一樣。」換句話說,它不會消失掉,因為色法永遠都是在虛空中而不會消失掉,只有增減變異的問題,沒有消失的問題。不管是色聲香味觸的哪一法,它們能夠離開虛空嗎?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虛空,才能有色聲香味觸等法。就好像我們這個人身,一樣不能離開虛空。如果沒有虛空,你連動手動腳都動不了。各位菩薩想像一下,如果你被人家用繩索、棉被包裹住,你還能動嗎?動不了了!如果把這些都撇開撤開,那你就可以在虛空中來來去去。如果虛空中一直遍滿堅固的物質,把你包圍住,你根本就不能動啊!正因為虛空,你這個色法才能夠運作,所以一切色法都在虛空中。

再來講大一點好了,譬如地球也是在虛空中。古時候講這個道理,人家是不懂:「大地怎麼會在虛空中呢?」因為以前的人不知道這個大地原來是個圓形的星球,在虛空中轉來轉去。現在的人一聽就懂:「喔!原來大地也在虛空中。」我們把它大而擴之,整個一個銀河系——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在虛空中啊;再擴大到無量無邊的世界,也都是在虛空中。正因為虛空無法,無法才能無量無邊。

這意思就是說,勝鬘夫人發了這個願,是真誠的,不是在騙 佛,也不是在騙自己、騙眾生。所以 佛為她授記:「妳這三個大誓願,就如同一個事實一般,是真實的;如同一切色法都在虛空界中,這個道理無法打破;所以妳發的這個願也是真實的,不可能被打破,沒有人能否定妳。就像是妳發的這個願一樣,菩薩們所發的如同恆河沙數那麼多種種的願,不論它們是什麼願,其實都含攝在這三個大願之中;所以這三個大願是真實大願,也是很廣大的願。」

這三個大願,佛為各位菩薩點了出來,就是大智、大悲、大勇。如果沒有大智,也沒有大悲心,就不會願意利樂眾生,又沒有大勇來破邪顯正、救護眾生,一遇到人家挑戰時就會退縮回來,那您不用想這一世、未來世、下下世就要登地了,因為條件不足以成就入地的功德。如果這三點都可以作到,各位菩薩這一世,或者下一世、下下世就有可能登地了,這個就叫作長劫入短劫,但是前提是您必須要有這一些條件。假使您不具足這一些條件,想要登地是很難的。所以,先要有大智來成就第一大願,然後在破邪顯正時要有大勇、大悲之心而勇往直前,才能持續努力而不懈怠。

可是各位菩薩也要想一想:在您立定目標勇往直前時,有勇無謀也不行,得要有智慧,也就是世間智及出世間智作為依憑,所以必須要配合大智。你如果沒有大智慧,隨便寫一篇文章出去,一天到晚都有一大堆人來挑戰,結果自己沒有能力可以折伏對方、攝受對方,那你又如何能來弘法呢?如果沒有智慧來觀察因緣,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法,什麼時候該寫什麼書,你如果沒有智慧來觀察時節因緣,表示智慧還不夠,那麼你弘法時將會遭受到很多的橫逆、波折與困擾。所以這個部分都要有智慧,一定要有次第性,要有智慧能判斷什麼時候適合說什麼、適合作什麼、適合寫什麼。

可是光有大智與大勇也不行,往往時間久了就會厭倦,心中就會想:「這些眾生太愚癡了,要度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度過生死而到彼岸呢?太難了!」結果您也許會說:「我不要再度眾了,我要退休了!」所以沒有大悲心,只是想要享受一個人有智慧地,過快樂的活、快樂的日子,那也就沒有辦法快速登地。因此,這三個心很重要,要有大智,對眾生也要有大悲,然後自己本身也要有大勇,不畏懼任何的困難,總是願意為正法的永續流傳及眾生慧命的取證,不斷地努力而不退縮,這樣就具足了三個願了,那要登地就會很快。

所以這三個願,是以十大願來迴向成就大智,以大智為前提而生起大悲,然後發起大勇心,為眾生、為正法來作事。如果真實能夠這樣作的話,那你這三個大願是真實大願、廣大之願。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67-a20_025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24集 大乘願(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我們仍然是延續上一集的主題,叫作〈大乘願〉。

當勝鬘夫人聽聞到 世尊為她授記之後,就在 佛前自動自發地發了十個大願。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大略地解說了第十個大願,說:「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今天接著,我們再來看經文說:【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正法菩薩摩訶薩無量福利故,受此大受。】(《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經文大意是說:勝鬘夫人因為看見前面所說的,不能決定於大乘法的人,有無量大過失的緣故;又因為看見未來無量劫中,攝受正法的大菩薩們都有無量福利的緣故,所以就主動發起了攝受正法而不忘失的大願正受。

這意思就是說:所有的大願中,把前面的九個大願,都攝歸到最後這一個大願,就是「攝受正法終不忘失」。這樣一定可以使人超越凡夫地,並且遠離不肯攝受正法的無量大過失;在未來的無量世中,世世也都會是證悟的菩薩摩訶薩;由於這個緣故,便可以迅速成就佛道,福德利益將會無量無邊。因此,大眾都應當要受這個大受。所以,各位視頻前面的朋友!您如果也來發這個大願,可以使您的菩薩性漸漸增長廣大,對您的道業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勝鬘夫人在 佛前發了這個大願之後,祈求 佛世尊為她作證,所以接著又說:【法主世尊現為我證,唯佛世尊現前證知;而諸眾生善根微薄,或起疑網,以十大受極難度故,彼或長夜非義饒益、不得安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經文大意是說:勝鬘夫人祈請法主 世尊現前為她作證,也唯有 世尊能現前為勝鬘夫人證明,知道勝鬘夫人是真誠發起這十大願。由於眾生的善根微薄,聽了也許生起懷疑不信,因為這十大願很難超越、很難達到的緣故;如果眾生懷疑不信,將會在無明籠罩的漫漫長夜裡,以種種不正當的想法,或以不正確的講法,障礙了佛道的修學,因此而無法獲得安樂。

所以各位視頻前面的朋友!當我們聽了這十大願的義理之後,是否也應當要信受,並且效法勝鬘夫人,勇發這十大願。雖然發了大願,也許這一世還不一定能夠作到,可有一句話說得好,就是「出口成願」!我們可以藉著在佛前勇發十大願的因緣,一方面增長自己的善根,促使自己的善根深厚;一方面也可以獲得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使得自己於未來世也可以作到。

接著勝鬘夫人又說:【為安彼故,今於佛前說誠實誓:我受此十大受如說行者,以此誓故,於大眾中當雨天花、出天妙音。】(《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經文大意是說:為了安定那些對於十大願懷疑不信,所謂善根微薄的人,所以勝鬘夫人如今在佛前,立下誠實的誓願;也就是勝鬘夫人現前在 佛前正受這十大願,並且能夠依這十大願如說而行。因為這個誓願的緣故,此刻在大眾面前,就應當會有很多很多美麗的天花從天空中飄下來,並且從天空中出現美妙的天妙音。

勝鬘夫人是這一部經的經主,法主是 世尊,這一部經是以勝鬘夫人作為主軸來說的。勝鬘夫人既是在家人,又是女眾,卻能說出這麼深妙的佛法來。所以,視頻前面的女眾菩薩!對自己要有信心!因為在佛法中,特別是在大乘法中,是不分在家、出家,也不分男眾、女眾,因為在大乘佛法中不看表相,只看您有沒有那個實質;在二乘法中才會說:出家尊貴於在家,男眾尊貴於女眾。在大乘法中卻是平等平等,只看證量高低差別;可如果是從證量差別來看的話,其實也是平等的,因為只要您的證量到了,您就是這個果位。

自古以來,一直有人將二乘聲聞道錯解為佛菩提道,錯將聲聞解脫道所證的聲聞果套在佛菩提道的修證上來判果,乃至有的人甚至妄以聲聞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有鑑於此,正覺同修會製作了一張簡表,叫作「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將聲聞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的概要內容與關聯,非常清楚地表列出來,讓學佛人可以容易理解整體佛法的概要,從這裡就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入道。如果菩薩您有需要的話,想要一覽成佛之道的次第與內涵,歡迎您來正覺同修會索取,在正覺的官網上也可以看到這張概要表。

接著,我們再回到經文來說,當勝鬘夫人發了誓願之後,到底天空中有沒有飄下天花呢?有沒有奏出天樂呢?我們看看接下來的經文是怎麼說的:【說是語時,於虛空中雨眾天花,出妙聲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彼見妙花及聞音聲,一切眾會疑惑悉除,喜踊無量而發願言:「恒與勝鬘常共俱會,同其所行。」世尊悉記一切大眾:如其所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經文大意是說:當勝鬘夫人她的話才剛剛說完,果然,諸天立刻為她證明,就從天空中不斷地飄下很多很多美麗的天花,並且發出美妙的音聲說:「是啊!是啊!就是這樣,就像勝鬘夫人所說的,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勝鬘夫人所說的都是真實,跟事實完全沒有差別。」這時候,當大眾看見天空中,飄下許多美妙的天花,同時聽到空中發出讚歎的妙音,一切與會大眾,他們心中的疑惑全部都消除了,因此就歡喜踴躍無量而發下誓願說:「我們永遠都要跟隨勝鬘夫人,常常共相聚會,並且隨同勝鬘夫人所行一樣去修行。」

各位菩薩!您是否也欣樂於隨同勝鬘夫人所行一樣去修行呢?接著 世尊授記一切與會大眾說:「都可以如你們所願,生生世世跟隨勝鬘夫人。」由此可見,經中這些人本來是有疑惑的,也就是善根微薄的人。所以各位菩薩!我們不能妄自菲薄,對自己要有信心!

接著由於勝鬘夫人在 佛前真誠地發了十大願,當時果真從天空中飄下許多天花作為證明;同時天人又發出音聲讚歎護持,使得當時有疑惑的人不再懷疑,因此發願說:「世世跟隨勝鬘夫人一起走上佛菩提道。」勝鬘夫人有大智慧,能夠在 世尊面前發這樣的大願,並且都是她自己主動說出來的,然後再由 世尊全部許可。顯然勝鬘夫人不是簡單人物。人間有這樣的大菩薩,當然要緊跟著她學法。所以,經中這些人雖然善根微薄,卻是很有智慧,他們跟對了善知識。由於他們有這個願,世尊就授記說:「你們所有人都可以如願追隨!」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經中這些人,輕易發一個願就可以如願,真的是這樣嗎?」是的,真的可以如願!除非後來他們對勝鬘夫人懷疑不信,否則這個願是會繼續存在。所以有一句話說「出口成願」,也確實是如此,因為說出口以後,表示心中已經下定這個決心,才會說出口,要不然就是永遠放在心中,就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一般說來,在還沒有決定之前,是不會說出口的,除非是被逼迫而應付應付。可是這個時候並沒有人逼迫他們,既然說出口,當然會成願,因此 世尊授記說:「如其所願!」

當這個大願發了之後,不但自己心中的種子已經成就了。再說每個學佛人也都各有不同層級的護法神,這些護法神在未來世也是還會繼續護持;因為只要緊跟著發願的人,也同樣會有正法可以聽聞熏習,甚至也可以跟著開悟。因為護法神也希望能護持到一位有因緣證悟的人,所以菩薩您如果有這個福德,他就願意護持您;既然願意護持,希望跟著您生生世世得大受用,所以下輩子您要是忘了,他也會幫您安排因緣,使您再回到正法來。因為不是只有大菩薩會幫助學佛人作這樣的安排,護法神也會作這樣的安排。所以一旦發了這個大願,下輩子您也許因為胎昧而忘記了,但護法神沒有忘記,為了他自己的道業,他也會來幫忙。

因此一旦出口發願,未來世就有因緣實現。可反過來說,也不能隨便發惡願。譬如,佛世的時候,有一位外道修行人,叫作鬱頭藍弗,他每天非常精進在水邊的樹林下打坐修定;可他經常被魚兒在水中跳躍的擊水聲,還有鳥兒在樹林中飛來飛去的鳴叫聲驚擾,這就使得鬱頭藍弗起了瞋恚心,於是發了惡願說,以後要當一隻飛狸,要來捕殺這些吵到他修定的魚和鳥。當他發了這樣的惡願之後,他又另外找了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繼續修定,最後終於讓他修成非想非非想定,後來也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可正因為他曾經發了惡願,所以當他在非想非非想天的天福享盡之後,將會下墮到畜生道去當一隻飛狸,就在水邊的樹林裡捕殺鳥和魚;但也因為這樣而造下了殺業,當他的飛狸果報結束之後,又會下墮到地獄去受苦。

所以千萬不可隨便發惡願,因為出口成願;雖然報了仇,出了那口怨氣,可自己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世的時候,有一位琉璃大王,他的母親本來是釋迦族中的一個婢女,後來嫁給琉璃大王的父親,生下了琉璃王子。有一天,琉璃王子跟隨母親回到釋迦族故鄉,卻遭受到羞辱,說他是婢女所生的兒子等等羞辱的言語。於是,琉璃王子起了瞋心,他發下惡願說:「將來當上國王,一定要報這個仇,要把釋迦族消滅掉。」

後來他果然登上了王位成為琉璃大王,在一名惡臣的慫恿下,率領大兵要來消滅釋迦族。每當琉璃大王發兵要來攻打的時候,世尊就在軍隊將會經過的路上,就在路邊的樹底下坐著等;就這樣,琉璃大王連續幾次出兵途中,都遇到 世尊靜坐在路邊的樹下,琉璃大王只好下令撤兵。可 世尊知道這是釋迦族往世的共業終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最後也就不再去阻止了,於是最後,釋迦族就被琉璃大王消滅了。雖然說釋迦族被消滅的這件事,有它過去世的因緣,可是卻把 世尊俗家的釋迦族消滅了。所以後來就如同 世尊所授記的:七天之後,琉璃大王和他的軍隊,在阿脂羅河的大河邊遊憩時,半夜裡遇上了暴風雨,結果全軍都被大水淹沒而死亡。

從以上所說的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道理來,就是出口成願。但是,發惡願是很嚴重的事情。善願可以盡量發、勇猛發,可是惡願不能隨便發。可如果曾經發了惡願,那該怎麼辦呢?趕快如法懺悔,因為如果懂得懺悔,那麼便有救了。

我們再話說回來,若有人聽聞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以及 阿彌陀佛的大願,然後生起愛樂之心,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即使只有生起這個善願而已,可是等到他捨報時猶如夢中,阿彌陀佛也會來為他點醒:「你曾經發願要來極樂世界,如今還要不要來呢?」如果他想起來了:「對啊!我有發過這個願,我願意去!」阿彌陀佛就接引他去極樂世界。所以這個發願,厲害不厲害呢?還真厲害!「出口成願」這四個字,大家可要記住了!已經說出口的願力,將會在未來幫我們實現。

因此如果發願說:「我將來一定要成佛,一定要廣度眾生!」像這樣的善淨願,大家盡量發、勇猛發。因為出口成願,已經說出口,就表示在心中已經心得決定。即使未來世因為胎昧而忘記了,也可以藉由這個善願力,不斷地把自己往上推升,迅速成就佛道。

最後,我們總結一句話:不論惡願是多麼的微小,都不能隨著一時的情緒而發下惡願;至於善淨願,不論是大是小,都很好!大家盡量發善淨願。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祝願大家:色身康泰、福慧增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823-a20_024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23集 大乘願(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我們仍然是延續上一集的主題:〈大乘願〉。

前面我們提到說,這個大乘願是勝鬘夫人在聽聞到 佛世尊為她授記之後,她在 佛前自動自發地接受這十大願的戒法,所以這十大願又稱為十大受。這十大受的內容,屬於菩薩三聚淨戒所含攝。

今天,我們要看勝鬘夫人所發的第九個大願,從最後一句經文開始講起,經文開示說:【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捨。】(《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意思是說:由於折伏以及攝受眾生的緣故,可以使得正法久住;而正法久住的緣故,將會產生一個結果,那就是天人充滿而惡道減少。這樣諸天以及人間,就可以隨時把 如來的正法輪加以運轉,諸佛的佛法慧命就可以不斷地利樂人天。因此,菩薩永遠不會捨棄救護眾生、攝受眾生。這個誓願屬於三聚淨戒中的攝有情戒。

這裡勝鬘夫人說:折伏以及攝受眾生,可以使正法久住。然而對於菩薩來說,能使正法久住是最為重要的一件大事。可如果想要使正法久住,那就必須廣設方便,一方面要折伏邪見者,同時也要攝受正見者。

各位菩薩!所謂折伏邪見者,就是要讓邪見者不再毀謗正法;而所謂攝受正見者,就是要讓正見者可以證悟佛菩提;這樣,正法才得以久住。這也就是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菩薩,務必要作的兩件事情:

第一、就是要破邪顯正,要折伏邪見者,這樣才能顯揚正法,就像 玄奘菩薩所說的:「若不破邪,無以顯正。」這意思就是說,在作破邪顯正的時候,除了要把正確的法義,同時以現量、比量、聖教量,以這三量鋪陳出來以外,還要把邪見者的落處拿來比對,要把邪見內容完整的、詳實的加以分析破斥,讓眾生能夠瞭解這個邪見為何是邪,邪在哪裡?這樣,眾生才知道說如何作取捨抉擇,才不會被邪見誤導而走到學佛的岔路去。

第二、就是要廣開修行之門,以化度有正見的有緣人,讓有緣人也可以悟入佛菩提,這樣才能使正法久住。可問題來了!既然菩薩的一切所行,無非就是要使得正法久住,那麼請問:什麼是正法?正法的定義又是什麼呢?事實上,勝鬘夫人所說的正法,就是唯一佛乘的大乘法;所以,這部經的經名,全名叫作《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是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的是唯一佛乘的大乘法。

雖然二乘解脫道也是佛所說的法教,但它不是佛教正法的代表,因為二乘法只是從大乘法中方便析出來的,本質是屬於大乘法中的一小部分內容,是佛以權巧方便施設給根器較小,專門求解脫生死的人所修學的。因為二乘法的實證者,只能出離三界生死,但是無法成佛。所以,二乘法不是佛教正法的代表,大乘法才是所謂的正法!

因此,不論菩薩您是如何弘法、如何利樂眾生,最後統統都要歸結到正法,使得正法久住。正法就是大乘佛菩提道,因為一切佛法都是從唯一佛乘的大乘法中流出。況且,如果不是法界中確實有大乘法所弘傳的第八識如來藏,也就不可能有三界任何一法可說、可修、可證。換句話說,第八識如來藏是修證大乘法的根本內涵,一切佛法都是從唯一佛乘的大乘法中流出,正是所謂「唯一大乘」!

接著,我們再回到勝鬘夫人的第九個大願,說正法久住將會產生一個結果,那就是天人充滿而惡道眾生減少。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如果護持正法久住,修學善淨業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那麼阿修羅眾生就會越來越少。即使許多人修學佛法不能證悟,可是他們同時也是不斷修學善淨業,也就可以往生忉利天。這樣天人的眷屬就會越來越多,天人的勢力就會比阿修羅的勢力更大,那麼天人就可以避免和阿修羅戰爭,日子就可以過得安隱些。也就是說,當天人充滿時,惡道便會減少;當惡道減少時,天人的日子便可以過得安隱快樂,就不會有所謂的:阿修羅王率領一大群阿修羅眾來跟天人爭鬥的事情。正法久住,一定會有這個現象。所以諸天為了這個原因,也會來護持正法。

再說,菩薩作了折伏以及攝受的工作之後,諸天和人間也就可以把 如來的正法輪隨時隨地加以運轉,這樣,諸佛的佛法慧命就可以不斷地利樂人天。由於這個緣故,所以菩薩永遠不捨棄救護眾生、不捨棄攝受眾生,並且把第九個大願永遠攝持不捨,這就是三聚淨戒中的攝有情戒。

接下來,勝鬘夫人所發的第十個大願,這是屬於攝受善法的大願,經文開示說:【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若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得攝受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意思就是說:勝鬘夫人立下誓願,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成佛,攝受正法的這個大願,永遠都不會放棄、也不會忘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忘失正法,就會忘失大乘;而忘失大乘,就會忘失波羅蜜;而忘失波羅蜜的人,他一定不會愛樂大乘。

可如果菩薩不能心得決定於大乘法,也就是說,如果菩薩對於二乘法或外道法,仍然還有所愛樂的話,他就不能獲得攝受正法欲。因為愛樂二乘解脫道的人,對於這個攝受正法的大願,必定沒有絲毫的喜樂,表示他沒有攝受波羅蜜、沒有攝受大乘的願望,也就不會對大乘法有所愛樂,終究不能進入大乘法中,那麼他就永遠不能堪任超越於凡夫境界。

各位視頻前面的朋友!您也可以在佛菩薩的聖像前立下這個大乘願。因為當您發了這個大乘願之後,能夠儘量去作,將會使您的第八識心中,熏習成就攝受正法的淨業種子。那麼於未來世,當菩薩您還沒有證悟佛菩提之前,您也會有這個習性去折伏邪法而攝受正法。這個習性,將會隨時存在著,因為您已經把它熏習成為種子而落謝在您的第八識心中。這就是唯識學所說的「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的道理。意思就是說,這一世的現行熏習成為種子之後,菩薩您的如來藏就會自動幫您收存得好好的。當未來世緣熟時,您的如來藏中所收藏的這些相應的淨業種子,就會流注出來而成為現行。

所以,各位菩薩!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離開胎昧,也不必擔心,可以勇發這個大乘願,就是「攝受正法,終不忘失」的這個大願。當我們有了這個大願的種子收藏在如來藏中,再加上不斷地串串熏習,當未來世又聽聞到正法,瞭解到說:「實證二乘解脫道以後,入無餘涅槃,就是灰身泯智。」那時候,自然不會愛樂小乘法,心中一定會這麼想:「佛法應該不是只有這樣而已!」因此,您又會深入去探究佛法,探究到因緣成熟時,又會再次接觸到大乘正法。一旦接觸到大乘正法,又會把波羅蜜的種子引發出來,終究還是會再回到攝受正法的正道上來。

各位菩薩!行菩薩道、修菩薩道,就是要這樣子,一世又一世不斷地於佛菩提道上一步一步往前邁進。前面我們提到說波羅蜜,那什麼是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大乘就是到彼岸,所以波羅蜜就是大乘,大乘就是波羅蜜。

各位菩薩!大乘法的修行,從最初十信位,有的人要修一個大劫,可有的人甚至要修一萬大劫,才能滿足十信位而進入初住位,這就是遠波羅蜜多的修行。這個遠波羅蜜多的範圍,函蓋資糧位、加行位以及見道位。在這個階段當中,得要斷我見、明心、眼見佛性,這樣才能完成十住位的修行,這大約是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接下去,十行位以及十迴向位,同樣各是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就這樣十住、十行、十迴向,走完第一大阿僧祇劫,叫作遠波羅蜜多。這時候因為距離佛地還很遙遠,所以叫作遠波羅蜜多。

接下來的修道位,還要兩大阿僧祇劫來修,就是所謂的近波羅蜜多以及大波羅蜜多。這個近波羅蜜多,是從初地修到七地滿心,這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叫作近波羅蜜多;因為波羅蜜多已經接近了,距離成佛時間比較接近了,接近究竟到彼岸的境界,所以叫作近波羅蜜多。接下來就是大波羅蜜多,這仍然屬於修道位,就是從八地修到等覺位。也就是說,從八地開始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從此改名為大波羅蜜多。而八地菩薩於相於土都能自在,只要起一個作意,不必加行就可以完成想要作的工作。這時候具有大威德力,能降伏一切眾生,至於對方被降伏之後,學不學法,那是另外一回事,但至少能降伏難調伏的眾生。

當十地滿心菩薩進入等覺位之後,接下來,還要以百劫時間來修相好。在這一百劫當中,得要不斷布施內財與外財,沒有別的事情,就是專修福德,所謂「無一處非捨身處,無一時非捨命時」,這樣才能圓滿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以及無量無數隨形好。接著,最後階段就是圓滿波羅蜜多,這是究竟位。當等覺菩薩修集福德圓滿具足之後,上生兜率天,在兜率內院當妙覺菩薩,譬如 彌勒菩薩,現在正在兜率內院為天人說法。當因緣成熟時,將會降生人間,就是最後身菩薩,接著再把最後一分極微細的所知障隨眠斷除,成為究竟佛,叫作圓滿波羅蜜多。

各位菩薩!在大乘法中修行,得要一步一腳印如實去修證,不能越次躐等。菩薩五十二個階位,從十信位到等覺、妙覺,每一個階位都不能躐等跳過去,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要一個一個去完成。如果漏掉一個蘿蔔坑,就表示還沒有走過那一步,就要回頭再去完成,必須使得那個應有的坑成就。這樣一一完成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以及圓滿波羅蜜多,這就是成佛之道。

至於二乘解脫道,那不是波羅蜜、而不到彼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二乘聖人捨壽入無餘涅槃,他們自己都已經滅盡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滅盡了,蘊處界都滅盡之後,意識心不在了、意識心斷滅了,這時候又哪來解脫果的智慧?連阿羅漢這個人都不存在了,又怎麼可能到彼岸呢?人都不存在了,又有誰到彼岸?

所以說,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實際上沒有入無餘涅槃,沒有誰到達彼岸,因為所謂無餘涅槃,只是如來藏獨自存在的無境界的境界。一定是還有「人」存在,才能說有「人」到達涅槃彼岸。然而,彼岸的境界,就是如來藏自住的本來涅槃境界。當「五蘊我」還存在,才能現觀涅槃彼岸的境界,這樣才有「波羅蜜」,這樣才能說有到彼岸,所以只有大乘才能「到彼岸」。而「波羅蜜」就是到彼岸,所以波羅蜜就是大乘,大乘就是到彼岸。

二乘不能到彼岸,因為阿羅漢解脫生死卻不到彼岸,因為阿羅漢捨壽入無餘涅槃,阿羅漢的蘊處界都滅盡了,已經沒有「人」存在了,又怎麼能夠到彼岸?只是把自己滅盡無餘,不再輪迴生死罷了。有關二乘法不到彼岸的義理,在 平實導師《邪見與佛法》書中,有很詳實的說明。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66-a20_023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22集 大乘願(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我們仍然是延續上一集的主題:〈大乘願〉。

在上一集裡面,我們講到說菩薩以大乘願為戒,所以又稱為大乘願戒。這個大乘願戒,屬於菩薩三聚淨戒所含攝,也就是說,不外於三聚淨戒的內涵。譬如,大乘願的十大願當中,從第一個大願到第五個大願,就屬於攝律儀戒所含攝;而第六個大願到第九個大願,則是屬於攝有情戒所含攝;至於最後一個大願,則是屬於攝善法戒所含攝。

首先第一個大願戒說:「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這意思就是說,我從今天開始,乃至將來成就究竟菩提的時候,也就是將來成佛的時候,對於所受的戒法,也不會生起違犯之心。當然,如果還有絲毫違犯之心,也不可能成佛。其實這第一個大願,就是一個總相,它總括一切戒,意思就是要以「攝心為戒」,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會動一個心念要去違犯戒法。這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是最困難作到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心地戒,因為身、口、意三行,通常是先有意行—也就是心中先起一個念—然後才有後續的口行與身行出現。也就是說,心念在決定口行與身行,怎麼樣的心念,就會導致怎麼樣的口行與身行出現,除非口是心非的人,所以說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在於修心。

各位菩薩!想想看這個所謂的修心,是要修哪個心呢?是不是修第八識如來藏心?不是喔!因為如來藏無始以來本自清淨,不需要我們去修祂。所謂修心,是修意識與意根,也就是透過意識不斷地串串熏習,不斷地反覆熏習善淨法,讓意根接受之後,才有可能改變我們的行為。因為意識有分析與判斷的能力,而意根的功能體性則是在作最後的決定,接著才有口行與身行的行為表現。

有關八識心王的體性,以及祂們之間是如何密切地和合運作,菩薩您若有興趣想要進一步瞭解,歡迎您來正覺講堂參加共修,一起來修學 佛世尊的究竟了義正法。正覺講堂每年四月與十月開新班,一切費用全免,歡迎您加入大乘菩薩僧團的行列。

我們再話說回來,第一個大願戒是總相,總括一切戒,就是攝心為戒。事實上,世尊剛開始建立僧團時,並沒有取相制戒,而是依過去、現在諸佛的四句偈為戒,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世尊剛開始建立僧團時,是以這個諸佛通偈為戒,後來因為僧眾越來越多,於是才因事制戒,才有取相戒法,而且漸制漸廣。所謂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其實是一個總結;如果略說就有八萬戒,廣說則有塵沙戒。因為眾生無量,心行也就無量,那麼戒法也就無量了。

對於修行人來說,最困難作到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攝心為戒」:時時刻刻自我覺照,一旦察覺到自己有不好的心念,馬上就要轉個念。這樣久而久之,心地自然漸漸清淨,也就漸漸能夠生起定力,這就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的初步道理。這個攝心為戒,就比方說「故瞋戒」,雖然在戒相上來說,嘴巴開口罵出來了,這樣才是犯戒了。可如果依勝鬘夫人的大願戒來說,只要心中動了念頭生起瞋恚心,雖然嘴巴還沒有罵出來,可就已經違犯這個「攝心為戒」。這就是勝鬘夫人所發的第一個大願。

接著第二個大願就是「於諸尊長不起慢心」,第三個大願就是「於諸眾生不起恚心」,第四個大願就是「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第五個大願就是「於內外法不起慳心」。這五個大願戒,全部都屬於攝律儀戒,但是不屬於身行與口行的律儀,而是心地的律儀;可是,心地的律儀其實是最難受持的,因為這是要從煩惱的習氣種子去斷除,所以這是最困難作到的。更何況,勝鬘夫人說要盡未來際正受,也就是從這一世開始,一直到成佛,永遠都要這樣。所以說,如果修行人能夠受持這五個律儀戒,道業的增長將會非常迅速。總而言之,以上所說的這五個大願戒,統統都攝歸於一法,叫作「攝心為戒」,這屬於心地戒。

接下來還有四個大願戒,這是屬於攝受有情的戒律。譬如,第六個大願就是「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第七個大願就是「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眾生。」。也就是要以無愛染心來行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樣以無愛染心來攝受眾生,才不至於產生情執而壞了道業。同樣的道理,如果能夠以無厭足心、無罣礙心來行四攝法,也才不會逐漸產生厭倦而懈怠下來,那麼成佛的道業將會非常迅速。

接著第八個大願就是:「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這就像《優婆塞戒經》所說的,當我們布施財物給眾生時,必須同時施設種種善巧方便,將眾生安住於佛法之中,這樣才是如法的布施;而不單只是在世間的物資上面去利樂眾生,同時也要以正法的義理來饒益眾生。這就是勝鬘夫人所說的第八個大願。

以上八個大願戒,我們這樣概略地總括。接下來的第九個大願以及第十個大願,我們底下就一一加以解說。勝鬘夫人所發的第九個大願,經文開示說:【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捨。】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先看第一句:【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這一句經文的大意是說:「世尊!我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成佛,如果看見有人作了捕養眾生的惡律儀,或者看見有人造作了犯戒的惡律儀,終究還是不會棄捨他們,仍然還會攝受他們。」

各位菩薩!為什麼勝鬘夫人這麼說呢?因為菩薩永遠不能厭惡眾生;即使眾生作了不如法的事情,菩薩都不能棄捨他們,都要想盡辦法施設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能夠遠離種種惡律儀,並且遠離犯戒的事情。這意思就是說,菩薩不能捨棄一切眾生,菩薩必須攝受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土,就像《華嚴經》所說的:【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這意思就是說,菩提屬於眾生,如果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究不能成佛。

接著我們繼續再來探討:什麼是捕養?為什麼說捕養是惡律儀?這就譬如說,到野外獵捕動物,然後帶回家養育,這就是捕養;又譬如說,設下種種陷阱來獵捕大象,然後加以調伏養育,以便日後用來作工,這也是捕養;又譬如說,為了取得眾生肉,於是把眾生圈禁起來豢養,可是養大之後,就殺牠的命、取牠的肉來吃,這也是捕養。以上所說的這些行為,都屬於惡律儀。

接著我們再來探討看看:這種惡律儀會有什麼樣的過失?第一、就是跟眾生結下了惡緣。因為捕養之後,再殺牠的命、取牠的肉;這對於眾生來說,這是眾生最怨恨的,因為一切所有的怨恨,都是以奪命最為重大。雖然說把畜生養大之前,是有供給牠許多食物,可是等到殺害牠的時候,那個恩情就一筆勾銷了。因為牠將帶著怨恨心去到中陰境界,這個惡種子將會永遠收藏在牠的如來藏中;於未來世,當彼此再遇見了,如來藏中所收藏的惡種子就會流注出來,就會莫名的不喜歡對方。如果往世那位捕養者學佛了,也成為善知識了;往世被他捕養而殺害的眾生,也投胎為人、也學佛了,雖然他會跟其他學佛人一樣,願意供養這位善知識,可就是有一股莫名的不喜歡,甚至有股怨氣,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在哪裡。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那位弟子於往世吃了善知識所提供的許多食物,可是最後卻又被善知識殺害了。

各位菩薩!法界中的因緣果報,是非常錯綜複雜的,這只有到達佛地時才有辦法究竟了知。所以,如果我們把旁生捕養之後,又把牠殺害了;那麼於未來世,當我們想要度他時就會有困難,他將沒來由的就是不喜歡。所以說,菩薩盡量不要跟眾生結下惡緣,這樣我們在佛菩提道上的遮障才能夠減少,菩薩道才能行得順暢。一般說來,殺害眾生往往是從捕養開始,可是這樣將會斷了眾生的慧命;因為於未來世,即使我們成為善知識了,雖然他也會來供養我們,可是卻度不了他,這就是捕養的第一個過失。

接著第二個過失,就是作了捕養的事情,眾生看見了,就會生起不好的觀感,這樣就會斷了眾生跟我們學法的慧命。所以,菩薩不可捕養眾生的另一個原因就在這裡。當眾生看見某甲菩薩專門在捕殺旁生,眾生的心裡也許會覺得納悶說:「哎呀!這是哪門子的菩薩呢?」因此將導致眾生不願意修菩薩道,這就是第二個過失。所以,菩薩不可開設牧場來養雞、養鴨等等,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捕養是惡律儀。但是,當菩薩看見捕養的人,雖然知道他的所作不如法,卻仍然不會捨棄他,仍然會攝受他;因為菩薩不捨一切眾生,即使是犯戒的人,菩薩也不會捨棄他,也會善巧方便教導他,遠離犯戒的惡律儀。

接著經文第二句說:【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勝鬘夫人的意思是說,將來她得力的時候,對於種種眾生,只要看見了,應該折伏的就一定會折伏,應該攝受的也一定會攝受。這裡說到未來得力的時候,這個得力是在說什麼呢?是說當未來修到三地滿心了,就叫作得力。為什麼說三地滿心就是得力的時候?因為如果修到三地滿心了,就會發起三昧樂意生身;有了意生身之後,對於所有應該折伏、應該攝受的眾生,就有能力確實加以折伏以及攝受,這就是所謂的得力。

一般說來,眾生的惡律儀往往是根深柢固的,很難去扭轉過來;而邪見堅固的眾生也多半是非常頑強,不容易得度。所以,當菩薩修到三地滿心時,就可以用意生身去運作,在這種情況下,是沒有不可度的,除非對方進入佛門的因緣還未成熟,或者證悟的因緣還未成熟。這就是度眾的大願得力或不得力的原因,也就是三地滿心的功德具足與否的問題。

因此勝鬘夫人說,將來得力的時候,對於種種眾生,只要看見了,應該折伏的一定會折伏他,應該攝受的也一定會攝受他。也許有人就說:「三地滿心的大菩薩,怎麼可能花時間去度劣根性的眾生呢?」可有一個典故說了,釋迦佛在因地時,曾經為了度一個女人,發願下輩子要跟她作夫妻;果真到了下輩子,就用一輩子的時間陪她,終於才把她度了。所以說,世間沒有所謂值不值得度的人,就看菩薩您是怎麼去看待,以及時間上夠不夠用的考量。也就是說,得力的時候,所發的願才能夠有那種威德力;不得力的時候,所能夠度的人終究只是少數,不可能是多數。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65-a20_022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21集 大乘願(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大乘願〉。

《勝鬘經講記》,這是正覺法主 平實導師於多年以前,每週二晚上宣講《勝鬘經》,然後再整理成文字出書流通來利益大眾。這套《勝鬘經講記》總共有六輯,講記中對於《勝鬘經》所說三乘菩提的異同,以及兩種無明(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都依如來藏而有的正理,有深入地詳解。如果菩薩您想要釐清佛道以及二乘道的異同所在,就有必要去深入理解這部經的義理。可是這部經的義理非常深邃,不容易瞭解。所以菩薩您能夠反覆熏習這套《勝鬘經講記》,並且加以思惟整理,一定可以使您的道業迅速增上。

前面我們說到《勝鬘經》講的兩種無明,就是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我們就先大略地解說一下,什麼是一念無明?什麼又是無始無明?這個所謂無明,簡單來說,明白了就是明,不明白就是無明。我們前面說了無明有兩種:一種是無始無明,一種是一念無明。無始無明講的是迷理無明,也就是不明白法界實相的真理;而一念無明講的就是迷事無明,也就是不明白蘊處界緣起性空的道理。

換句話說,所謂無始無明講的就是:對於法界實相有所不知,因此導致障礙修證佛菩提道,所以又叫作所知障。凡夫外道,乃至不迴心的阿羅漢,從來都沒有感覺到所知障存在,一直要到想要弄明白法界實相、想要實證法界實相的時候,才會跟所知障相應。換句話說,當菩薩您開始想要參禪,想要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您就跟無始無明所知障相應了。

那什麼時候才會打破所知障呢?當菩薩您明心開悟,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時,就是打破所知障。可是明心開悟也只是打破所知障,所以明心開悟之後,還要繼續跟隨有種智證量的真善知識進修,在完成三賢位的功德之後,再進一步地地增上修,一直到究竟佛地,才斷盡所知障。換句話說,找到阿賴耶識,證知祂「真與非真」的實相時,就是破無始無明、破所知障;但是還不究竟,要修到佛地才究竟斷盡所知障。

接著我們繼續大略解說一下,什麼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總共有四種住地煩惱,就是見一處住地、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以及無色界愛住地。無色界愛住地,又稱為有愛住地。這個住地的意思,就是意識覺知心所住的境界。也就是說,由於這四種住地煩惱現行,導致眾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斷地輪轉生死,所以一念無明又叫作煩惱障。

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的第一個、見一處住地煩惱,講的就是我見的部分,也就是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個見一處住地煩惱,是見所斷的煩惱,也就是三乘見道都必須要斷的我見煩惱。這是由於凡夫眾生對於五陰起不如理作意,錯誤認為五陰的全部或局部是真實常住不壞我,時時刻刻都想要作自己、想要把握自己,這就是標準的我見。如果能夠把我見斷了,三縛結也就跟著斷了,這時候就是證得解脫道的初果;可是,初果人在四種住地煩惱中,也只是斷除見一處住地,至於其他的三個住地都還沒有斷除。以上所說,就是一念無明中的見一處住地煩惱,這是屬於見所斷的煩惱,也就是我見、見惑的部分。

接著一念無明中的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以及無色界愛住地,這些都屬於修所斷的煩惱,也就是我執、思惑的部分。換句話說,一念無明中的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以及無色界愛住地,這三種煩惱都叫作我執,這是屬於修所斷的煩惱。可是這個我執煩惱,必須依前面斷我見的見地,在歷緣對境當中去漸漸修斷。可是,如果還沒有斷我見,那就無法修斷我執煩惱,也就是只能伏住煩惱。這就好比石頭壓草一樣,當您把石頭移開時,底下的雜草又會重新冒出來。

前面我們說了,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以及無色界愛住地,這三種煩惱叫作我執,屬於修所斷的煩惱,這就必須依見道斷我見的見地,歷緣對境當中去漸漸修斷。在 平實導師《勝鬘經講記》第二輯裡面,就用一支雨傘作為譬喻,說明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的內涵,並且詳加演述整個成佛之道。如果菩薩您對這個部分有興趣,想要進一步去瞭解,請看《勝鬘經講記》第二輯的詳細內容。

接著,我們大略地介紹《勝鬘經》的經主。當然 佛世尊是法主,而這部經的經主則是勝鬘夫人;也就是說,這部經的說法者是勝鬘夫人。勝鬘夫人的父親是波斯匿王,母親是末利夫人,「末利」翻成漢語就是花鬘的意思。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希望他們的女兒長大之後,能夠勝過母親末利夫人,也就是希望女兒將來比母親還要莊嚴,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叫作「勝鬘」。勝鬘夫人在講這部經的時候,她已經有地上菩薩的證量了,也就是說,她已經是入地的聖位菩薩摩訶薩。

勝鬘夫人所說的這部《勝鬘經》,是屬於唯一佛乘的大乘方廣經典,所說的範圍很廣,主要是針對二乘聖人對於實相不知不證,因此而產生的種種誤會,以及針對凡夫外道的種種邪見,而加以破斥的經典。換句話說,這部經的本質,就是一部破邪顯正的經典;也就是藉著破斥邪說,以顯示正法的真實義與威德力。所以說,勝鬘夫人雖然是一位女眾,可本質確是個大丈夫,因為她在這部經裡面,不斷地作破邪顯正的獅子吼。

對於這部《勝鬘經》,以及這部經的說法者勝鬘夫人,我們這樣大略介紹之後,接著就要進入我們所分配到的章節來加以解說,也就是《勝鬘經講記》第一輯裡面,有關〈十受章〉的部分。這個〈十受章〉所講的內容,就是大乘願的戒法,也就是以大乘願為戒。這意思就是說,發了大乘願之後,如果不遵守這大乘願的十個大願,就是犯戒了。當勝鬘夫人聽聞 佛世尊為她授記之後,她就恭敬地、自動自發地接受這十大願的戒法。也就是說,這個大乘願戒,不是別人施設了戒相之後,再去斟酌說「我到底要不要受這個戒法」?勝鬘夫人是自己主動去受這個大乘願戒。所以,這十個大乘願就稱為十大受。這只有久學菩薩才作得到,新學菩薩是沒辦法主動發起這種大心,這也不是二乘人所能發心的。

這十大受的內容,可以說是菩薩三聚淨戒所含攝的內涵,換句話說,不外於菩薩戒的範疇。而菩薩戒是千佛大戒,如果學佛人想要成就佛道,那就必須受持菩薩戒為正解脫戒;因為如果不受持、不依止菩薩戒來修,也就無法成就究竟佛道。所以,佛在《梵網經》中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因為菩薩戒以心為戒,是盡未來際受的心地戒;而聲聞戒,則是以身為戒,而且只有一世受。所以,菩薩戒的戒相,雖然因為所依據的經論而有些微的差別,可如果依戒的精神主旨來說,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菩薩戒可歸納為三聚淨戒,而所謂的菩薩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攝有情戒。我們這裡大略解說一下,什麼是三聚淨戒?第一、攝律儀戒:就是盡未來際受持菩薩十重戒,永遠不違犯。那麼依《梵網經》的戒相來說,十重戒就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酤酒、不說四眾過、不自讚毀他、不故慳、不故瞋以及不謗三寶。接著,三聚淨戒的第二個、攝善法戒:這就是盡未來際修學一切善法,於一切深妙佛法以及聞所未聞法無所畏懼,無有一善法不修學。接著,第三是饒益有情戒:就是以四攝法,也就是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饒益一切有情、救度一切有情,再方便引導眾生進入佛法中。

所以《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佛說:【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這意思就是說,菩薩戒可歸結為三受門,也就是三聚淨戒的意思。

以上我們大略介紹菩薩三聚淨戒的內涵。再把話題拉回來說,勝鬘夫人是《勝鬘經》的經主,也就是說,《勝鬘經》是以勝鬘夫人為主軸而說的一部經典。勝鬘夫人是在家人,又是女眾,在當時已經是地上菩薩的證量了,她在 佛世尊前面,自動自發地接受這十大受,而且是盡未來際受。什麼是盡未來際受?是說從這一世開始,一直到未來究竟成佛,永遠都要這樣子。如果我們也能夠效法勝鬘夫人,在佛菩薩的聖像前,提起猛利心,勇發這十大願,這樣對於我們的道業,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本來是勝鬘夫人在 佛前所發的大願,可俗話說得好「見賢思齊」,我們當然也要「見聖思齊」,要向大菩薩學習。

《勝鬘經》〈十受章〉講的是大乘願的戒法,是以大乘願為戒。這是大心菩薩才敢發的大願,以願為戒,所以叫作大乘願戒。而這十個大願,最後又歸結成三個大願,所以在《勝鬘經》中,佛接著說:「此三大願者真實廣大。」各位菩薩!若您有所欣樂,請跟著我們一起讀誦這十大願的經文,把這廣大善根的種子種入您的第八識如來藏心中,那麼未來您的菩提心芽,終究有一天一定會成熟而發芽。

〈十受章〉的經文開示說:【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眾生。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捨。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若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得攝受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正法菩薩摩訶薩無量福利故,受此大受。法主世尊現為我證,唯佛世尊現前證知;】

各位菩薩!出口成願喔!已經講出口的,願力必定會在未來實現。也許現在或者說這一世,我們還不一定能夠作到,但是可以期待自己在未來世或未來無量世以後也可以作到。再說,未來我們必定會藉著這個大願,一方面,可以促使自己的善根深厚;一方面,也可以得到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使得自己的道業,不斷地往上提升而早成佛道。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64-a20_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