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65集 阿賴耶識有有漏性嗎?(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這個單元,我們要來探討一下「阿賴耶識有有漏性嗎」?

為什麼要探討這個問題呢?因為千年以來,總是有人認為阿賴耶識祂是生滅法,是可以滅的;但是可以滅的法,祂必須是有漏性的法。那什麼是有漏性呢?佛法中所說的有漏性,指的是會引生三界生死的煩惱,這些煩惱有三種,也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與這三種煩惱相應的心就稱為有漏心。

欲漏指的就是欲界一切煩惱;對於五蘊在欲界所受用的五欲六塵,攀緣、愛樂、貪求,面對著外緣境界,內心的貪欲、瞋恚煩惱不斷地現前,煩惱的作用會導致有情施設方便去追求,滿足他的受用,並且會眷戀不捨。其中最粗重的部分,就是男女欲愛的貪,為了滿足淫貪,在色身的莊嚴方面、在貪愛壽命方面、在種種謀取生活的資財上面,一切的造作,都是想要獲得欲愛淫貪的滿足,這些所造作的業,都沒有離開欲界的貪,後有的業果也必定是在欲界受報,受報種類包括了欲界六天、人、畜生、鬼道、地獄以及阿修羅,所以欲界愛的一切煩惱就稱為欲漏。

第二個有漏,指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對色界、無色界的禪定境界產生貪愛,由於這個貪愛的煩惱,而把定境中的身心執取為我,或者執取為解脫,或者執取為最殊勝的證量,並且對於失去或者是減損了定的境界不能忍受,因此最粗重的煩惱就是瞋。而這一種有漏的煩惱,在欲界漏還沒有斷除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存在但是沒有現行,屬於煩惱習氣隨眠的性質。

第三種無明漏,指的就是三界的無明,也就是不能了知五蘊我以及我所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生滅法,不能區別內法以及外緣,這個無明漏就是欲漏以及有漏生起的根本;被欲漏所繫縛的眾生,以及被有漏所繫縛的眾生,無明漏必定同時存在,這個對三界的無明,就是貪的因、瞋的因以及癡的因;以貪瞋癡煩惱為根本,會產生忿、恨、惱、害、嫉妒、憍慢等隨順貪瞋癡的煩惱,使得眾生心顛倒染著,這個時候的眾生心就是有漏心。

一切眾生心都具足八個識,八個識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六個識,第七識意根與第八識阿賴耶識。在欲界會與欲漏煩惱相應的就是前六識,因為前六識必定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中,分別、領受、了知,攀緣、愛樂、貪求、受用,在順境中追求樂受,在逆境中厭惡苦受,這樣的心行就是與欲漏相應的有漏心。前六識很明顯的就是能取欲界境界的有漏心,六塵就是前六識所取的境界,貪瞋癡慢等煩惱,就在前六識執取六塵境界的時候,直接從種子任運的現行相應產生作用,也就是攀緣、愛樂、貪求、眷戀的這些行相;而第七識意根在一切時中,遍計執取五蘊法為自內我、執取第八識的功德法為自內我,導致前六識不斷地在六根觸六塵中分別、領受、了知,造作一切滿足我見、我執與欲漏相應的身口意業。

五根、意根以及前六識與內六塵等十八界法,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功能,因為阿賴耶識又叫作一切種子識,所以阿賴耶識有能生十八界法的功能;也就是說,十八界法中的每一法都是由阿賴耶識藉著種種緣,直接出生或者間接輾轉出生。阿賴耶識自體運行現起十八界法的過程,是每一剎那的種子起現行,然後每一剎那的現行又回熏種子,七個識現行與欲漏煩惱相應,造作了有漏身口意行,也都同時再回熏到阿賴耶識心田中。因此,七個識是能熏的因緣,阿賴耶識是所熏,所以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內容,包含了第七識意根的遍計所執性、前六識與欲漏、有漏、無明漏相應的三界有漏煩惱。

大家也許要問:阿賴耶識為什麼能夠受熏?為什麼能夠執藏所熏的一切種子?為什麼一切善惡法、無記法都能夠因果不失、毫無差錯地熏習記錄?前六識與意根末那識為什麼不能呢?玄奘大師曾經在《成唯識論》中提到:必須具有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要具備這四種法義的心體才是所熏。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必定具有這四種法義,才是所熏。

《成唯識論》的原文它是這樣說的:【何等名為所熏四義?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成唯識論》卷2)先來解釋堅住性與無記性。論中所說的第一種堅住性,指的就是假如有一種法,無始以來一向都是一類相續,前後一類沒有變異,也不會間斷,能夠執持戲論習氣的熏習,讓習氣能夠熏習而不失壞,有這種堅住性的法才是所熏。因為只有第八識,有這種一類異熟相續的堅住性;而眼等六轉識呢,必須藉著根、塵相觸的因緣才能現起,一旦眼根毀損或者色塵不現前,或者睡著無夢,或者悶絕,或者入無想定,眼識就無法現起了;六轉識都是同樣的道理,都是不自在的,沒有相續不斷的法性,沒有堅住性。而且人、天與三惡道有情的六轉識,是不同類的,所以沒有一類性,也就沒有一類異熟的能力,因此不是所熏啊!第二種無記性,如果有一種法平等無差別,沒有衝突性,能夠容受一切習氣的熏習,這樣才是所熏。只有第八識具有無覆無記性,沒有任何一法可以遮覆或者改變祂的真如性,以及改變祂不涉及善惡與苦受、樂受的無記性與異熟性。但是六轉識與善法或者雜染煩惱相應的作用力很強,苦與樂以及善與惡會產生衝突互不相容,因此不是所熏。由這個道理可以知道:如來的第八無垢識已經完全清淨,已經斷盡種子的變易生死,成佛時究竟圓滿的種子,它是不會再有新增、再受熏習的可能性的。

我們接著再來看其他兩種,玄奘菩薩怎麼說:【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成唯識論》卷2)第三種可熏性,若有一個法它是自在的,不需要依靠他法才能存在,沒有那種不自在的依他緊密堅密性,沒有依他的不自在性,能夠容受習氣的熏習,這樣才是所熏。這是在簡別只有第八識心王自體才是所熏,而與第八識相應的五遍行心所法,是不能單獨存在的,一定得要依附於第八識心王才能存在,所以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法也不是所熏。第八識心王與所生的七個識、與心所法以及色法等,和合運行所顯示出來的虛空無為、真如無為等無為法,具有依附性這種緊密堅密性而不自在,也不是所熏,只有第八識心體才是所熏。第四種與能熏共和合性說的是,有一個法若是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是能熏,也不離於能熏,這樣的法才是所熏。這個部分在簡別什麼呢?簡別:若與能熏不同身、若是不同時的剎那、若是屬於能熏法的前念與後念,這樣都沒有和合的義理存在,就不是所熏。唯有第八識異熟識具有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這四種義理,才可以是所熏;其他與善染相應的七轉識以及心所法,乃至無為法,都不是所熏。

從以上 玄奘大師的開示中可以知道,第八識為什麼可以受熏執藏一切種子;而第八識從眾生的因地到最後成就佛道,所執藏的種子可以接受能熏法在善染層面的熏習,乃至於說修學解脫道的過程,可以將三界中分段生死的有漏煩惱種都斷除。進而修學佛菩提道,實證般若道種智,斷除意根的遍計執性,去除煩惱種子的習氣隨眠,斷除種子的變易生死,生起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圓明大菩提,顯示了清淨法界無住處涅槃大涅槃。佛果的大菩提與大涅槃,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與顯示的,乃至於說二乘聖者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所謂的無餘涅槃,指的就是第八識異熟識祂獨處的不再出生五蘊任何一法的狀態。換句話說,第八識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就是第八識不生不滅所顯示的。如果說,第八識具有有漏性,那麼前面所說的法義都要推翻掉了,玄奘法師在《成論》所說的都不能成立了,成佛以及成就阿羅漢都不可能了,因為有漏性的法是能夠被斷除的。如果第八識叫作阿賴耶識的階段,就認為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阿羅漢修證解脫道的過程,必須要把三界的欲漏、有漏、無明漏都斷除的;也就是要把有漏性的-造成分段生死的-煩惱都斷除,那麼阿賴耶識也必須將祂滅掉啊!否則就不能成為漏盡阿羅漢了。

這裡存在了極大的問題,因為必須在阿羅漢還沒有捨報之前,就得把阿賴耶識滅了,否則永遠沒有漏盡阿羅漢的果報可以實證;如果將阿賴耶識滅了,七轉識根本就無法現起啊,色身應當馬上就要壞掉,等於說當實證了漏盡阿羅漢果的時候呢,五蘊會隨著阿賴耶識被滅時立刻毀壞,要馬上成為死人,因為五蘊離開了阿賴耶識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另外還有個大問題,假如阿賴耶識被滅了,那麼祂所受熏含藏的一切種子也都會被滅掉;二乘人在修解脫道的過程所發起的解脫智慧、無漏智慧,竟然都無法受用,一旦成就了無漏心解脫,結果是要馬上死掉,並且成為斷滅,連二禪、三禪、四禪、滅盡定都無法再繼續修練,就不可能有俱解脫的大阿羅漢;這樣合理嗎?但是在四大部《阿含經》中,處處可以看到 世尊座下的漏盡阿羅漢都是活生生的,繼續修練不放逸行成就俱解脫。

例如有一段經文就說了:【世尊告諸比丘:「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云何為二人?所謂辟支佛出現世間甚為難得,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出現世間甚為難得。是謂,比丘!此二人者出現於世甚為難得。」】(《增壹阿含經》卷8)世尊告訴所有的比丘說:有兩種人出現在世間是非常難得的,就是所謂的辟支佛以及漏盡阿羅漢,這兩種人出現在世間是非常難得的。這表示漏盡阿羅漢以及辟支佛並沒有把阿賴耶識滅掉,第八識還在啊!七轉識以及五蘊都正常在運行,才可以說是出現在世間。假如有人主張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把阿賴耶識滅了以後,清淨性的心就會出現;那麼這個清淨心到底是哪一個識?是第六識意識嗎?或者是第九識呢?因為第八識阿賴耶識被滅了,所以應當要有個新的第九識才合理呀!

有一位已經往生的法師,他主張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可以再發起大心修學佛道,這樣的主張,就是立基於有一個微細的意識心是清淨心,修證解脫道捨報入無餘涅槃時,是這個微細的意識心單獨存在不受後有。因為只有意識心才能有發起大心的功能與行相,只有意識心才能分別了知他發的是要成佛的菩提心。但是這樣的主張問題非常多,因為意識心是沒有能力可以單獨存在的,前面提到的第八識可以受熏是所熏的義理中,很明顯的已經將意識心排除在外了,因為意識心不能自在,是依他起性的心,三界中最微細的境界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那個境界就是意識與無明漏及有漏相應才存在的,也是意根遍計執所呈現的最微細境界,那都是屬於有漏性的,所以不是解脫。

一旦滅除了有漏與無明漏,就是斷除了後有意識再出生的因緣,而這一世的意識將隨著五蘊的壞滅而永滅,沒有所謂的細意識可以獨立於五蘊之外而單獨存在的。因此從解脫道的層面來說,意識不能滅就是有漏未盡;諸漏已盡,表示沒有後有的意識可以再出生,這才是佛法中解脫的真實道理,所以不可能有一個清淨的細意識心住於無餘涅槃中的。因為涅槃不是意識這個依他起性的心所具有的法性,只有能受熏、能持種、能生五蘊萬法的心,才具有涅槃的法性,那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果主張:「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把阿賴耶識滅了,有一個清淨心第九識存在,所以不會出現斷滅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創造細意識的矛盾問題。」那這樣的主張,問題也非常大,有必要將問題探討清楚,到底合理或者不合理。

我們把問題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這個第九識是否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還沒有被滅之前就存在了?如果是,那就是出現了八、九識並存的過失,這個過失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玄奘菩薩的年代就出現過了,當時教界出現了八、九識並存的爭議,可是卻沒有完整的大乘經論當作裁決的依據,所以 玄奘就冒著九死一生的艱難去天竺取回《瑜伽師地論》,翻譯後流通,就是要解決八、九識並存的爭議。那現在又有人重新端出了這盤冷飯,所以 平實導師在2003年以《成唯識論》為依據,辨正申論了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略說就有一百九十條的過失存在,如果要詳細解說有無量過失呢!因為《成唯識論》是《瑜伽師地論》的濃縮版;也就是說,都是在論述著什麼呢?佛法絕對不許別有第九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那我們現在回到問題的第二類:第九識不是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還沒有被滅之前就存在了,那麼第九識應當是第八識滅了以後才出現的,那就是被出生的法,是有生有滅的法,最後還是會被滅掉的。我們舉一個比較淺顯的例子來說,意識心與我見、我執貪瞋癡煩惱相應的時候,那是染汙的心;而通過真正佛法的修行與實證,將我見與我執以及貪瞋癡煩惱斷除了;這個時候,意識心與解脫的智慧相應,再也沒有屬於有漏性的染汙了,心清淨了,但是意識心仍然是意識心,不會因此就被稱為真如心或者稱為涅槃心。而意識心的本質就是祂要依靠意根觸法塵的因緣才能出生,並沒有因為說意識心清淨了,然後就改變這個法性與本質;就好像阿羅漢的意識心清淨了,但是捨報入無餘涅槃,意識心仍然被滅而不能單獨存在啊!同樣的,第八識具有涅槃性,具有真如佛性,並沒有因為所出生的七個識與染汙煩惱相應,然後就改變祂的涅槃性,或者減損祂的真如佛性;也不會因為七識心相應的這個染汙煩惱被斷除了,然後就增加祂這個第八識的涅槃性而消滅祂的真如佛性。

我們舉這個例子是要來告訴大家:八個識祂是一切有情的定量,而八個識祂是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主體,既然是主體,就不可能被附隨的法所消滅;也就是說,第六識意識心在有漏位的階段,運用了解脫的智慧以及佛菩提的智慧,也僅能將什麼呢?也僅能將含藏在第八識心田中的三界生死的有漏煩惱斷除,永遠不可能說去滅除第八識心體的。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絕對沒有有漏性,雖然祂稱為阿賴耶識,可是祂是第八識在那個階位的名稱,並不是因為叫作阿賴耶識,就說祂屬於有漏性。雖然阿賴耶識階段,是因為含藏著染汙以及執著的煩惱,但是我們要看待的是整個第八識心體,而不是在看這個名稱的意義—這個名稱的意義在告訴我們—祂這個時候染汙、執著的種子比較多。

所以前面所敘述的道理,我們 平實導師在1997年出版的這個《真實如來藏》以及2004年出版的《真假開悟》,在2005年出版的《識蘊真義》,在最近2018年出版的《涅槃》,以及二十年來所出版的上百本的著作,其實都在述說這個真實道理。述說什麼呢?述說一切有情眾生只有八個識,第八識就是這個真如;第八識具有真如法性,不管祂是不是叫阿賴耶識,一樣具有真如法性,雖然阿賴耶識階段具有這個染汙與執著,但是祂具有的真如法性是真實可證的。

好,那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了。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928-a21_065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64集 八、九識並存的過失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單元。今天我們來說明「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的問題。

在前一集當中說過,真諦三藏的《決定藏論》建立了九識論的說法,真諦三藏以阿賴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是煩惱的根本,他認為另外有一個阿摩羅識,也就是無垢識,是常、是無漏,因此要斷阿賴耶識,然後證得真如的境界,稱為證阿摩羅識。《決定藏論》是《瑜伽師地論》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的不同譯本,可是真諦三藏自行增譯了九識論的說法。真諦三藏又依《唯識三十頌》把它改譯成為《轉識論》,同樣的,他在八個識以外又增加了真如阿摩羅識,他認為這個真如阿摩羅識就是一切法的所依,而這真如阿摩羅識是無為性的。現代的學者也考證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唯識三十頌》才是忠於 世親菩薩的原來的著作。

真諦三藏的說法衍生到了後來,就有人依經典的文字敘述,將 玄奘菩薩以前真諦三藏所翻譯的唯識以及說明如來藏的經典,歸類成為唯識古學。玄奘菩薩所翻譯以及主張的八識論,被稱為唯識今學。唯識古學以無為性的真如以及如來藏作為依止的根本識,然後有阿賴耶識的種子產生,也就是真如或如來藏為體,阿賴耶識為用,就這樣子變現出了世間,這種說法基本上就是九識論的主張。後來佛學研究者就依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翻譯名相的不同,將大乘佛法建立為真常唯心系與虛妄唯識系。

玄奘菩薩西天取經的目的,即是因為前人翻譯的經典並不精確,在當時流行的攝論學派以及地論學派所說的法相,是互相乖違的,對一個實修實證的修行人是無所適從的。因此 玄奘菩薩西天取經回中土以後,他在翻譯經典的時候都非常的嚴謹而且符合佛法的證量。為了導正先前翻譯者的不精確,玄奘菩薩以阿賴耶識來說明是如來藏,並且以八個識的基本架構,重新建立整個佛法的知見以及修行的次第。

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但是因為先前翻譯的經典還沒談及種智,或者先前翻譯的人因為實證的問題,前人所翻譯的經典不能夠對如來藏,如同 玄奘菩薩將阿賴耶識清楚而且精確地給予定義,所以 玄奘菩薩翻譯經典的時候,全部以阿賴耶識來指稱那個諸法的實相。雖然是經過 玄奘菩薩這樣子的努力,後人仍然誤會如來藏不是阿賴耶識,仍然將阿賴耶識認為是生滅的有為法,而如來藏心真如則是不生不滅的第九識,這樣子就產生了真如為體,阿賴耶識為用的講法,這背後的意思是阿賴耶識是由真如所生,是真如的性用,這就形成了八九識並存。八九識並存有許多的過失,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個單元所要繼續來說明的。

首先,如果有人說:「真如性與阿賴耶性為同一識性,而此第八識心具有真如無為體性,亦具有能執藏雜染法種子之阿賴耶性。」這種說法並沒有真實的意義,因為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以來本來就已經存在,祂是真如無為的真如性,不需要修行,是早已經有的,祂稱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又稱為虛空無為;學佛修行就是要親證這個本來已經存在的法界真如實相。因此如果將阿賴耶識的真如性,從阿賴耶識心體上分割出來,並且顛倒說阿賴耶識所顯現的真如性反而是心體,這就是顛倒了;因為真如性根本不是實體法,怎麼能夠是阿賴耶識的所依呢?

如果又有人說:「阿賴耶識必須依於四大、色身五根、山河世界,方能現行於三界中,故說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這種說法是徹底誤會了佛法的三自性,因為佛說的依他起性,是以心體來說依他起性。譬如:眼識等六識必須藉阿賴耶識作為因緣,然後又藉著意根、五色根與六塵作為助緣,才能夠在我們的身中生起眼識;如果缺少了阿賴耶識心體這個根本因,如果缺少了阿賴耶識所執藏的眼識等六識的種子因,如果缺少了阿賴耶識流注第八識自己心體的種子來配合,那就不能夠出生意識等六個識;如果缺少了意根、五色根、六塵作為助緣,那麼就不能從阿賴耶識當中的種子生起現行,因此說眼識乃至到意識等六個心是依他起性。

然而阿賴耶識的心體,從無始劫以來,這個心體是常住不壞的,祂不須依靠任何一個法就可以獨自存在。譬如在無餘涅槃當中祂也可以獨自存在,不必依靠任何一個法存在,因此祂不是依他起性。前六識如果缺了第八識心體的這個因緣,如果缺了第八識所藏意識等六識的種子作為因緣,就無法出生。因此說眼識一直到意識都是屬於依他起性,必須依賴第八識心才能夠現起。然而,阿賴耶識心體是本來自己就存在的,祂從無始劫以來,不會隨從於其他的法來生起;祂的心體又從來不曾生滅,因此在許多的經典當中 佛都說祂是無始以來本有的,祂是不生不滅的,祂是能生萬法的心;般若系的諸經當中,更說祂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法。既然不是依他法才能夠生起,而是可以獨自本來存在的法,而且是出生萬法的主體識,那怎麼可以說祂是依他起性呢?

如果說:「阿賴耶識若不依無明及煩惱種子,若不依父母、世間、色法四大物質、意根等等法,則不能出現於三界中,所以阿賴耶識是依他起之法,不是不生不滅的法。」這樣子說就誤會佛法了!阿賴耶識在人間現行,雖然必須這樣子具有眾多的因緣,祂才能夠在人間現行;然而這個意思並不是說「阿賴耶識的心體是依他起性之法」。因為阿賴耶識的心體本來自己就存在,祂的心體是從來不生,而且祂將來永遠不會滅的;阿賴耶識的心體祂根本不須要依靠其他任何的法才有的。因此這麼說的人,是誤會了佛法三自性當中所謂的依他起性意思的人。

如果有人說阿賴耶識是第八識的性用,其實是以第八識中的真如性作為本體,這種說法就沒有阿羅漢所證的無餘涅槃了,因為真如性必須是依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心體才能夠顯現的緣故,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就會變成斷滅法。依照他們的說法,阿賴耶識既然是依他起性,既然是依於真如然後才能夠出現的,那麼就不可以是單獨存在的法,就不應該是可以在無餘涅槃位當中常住的法,那麼無餘涅槃位當中所獨存的法,應該只有是真如性而不是阿賴耶識的心體。然而,諸經當中 佛都說真如性是依於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藉緣然後所顯現的,也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才是無餘涅槃的本際(也就是異熟識),祂從來沒有開始的時候,是本來就存在的,祂不會從別個法出生,祂根本沒有所依的心體。

因此,如果真如性真的是阿賴耶識所依的心體,那麼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應該是以真如性而單獨存在在無餘涅槃的境界當中,不應該有阿賴耶識與真如性並存,應該滅掉阿賴耶識;然而真如性在阿賴耶識滅除的時候,也將隨著消失不見、不存在了,因此這種說法的無餘涅槃境界,就會變成斷滅空。

如果有人說:「依照諸經上面佛所說,阿賴耶識既然本來就是這種圓滿成就有漏萬法的真實體性,也能顯現真如性等無漏法體性。」上面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這種說法與認為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依的心體就是真如心的說法完全不同。

而且執著以阿賴耶識所顯示的圓成實性當中的真如性作為真如心,作為阿賴耶識所依的心體,這是錯誤的!因為真如只是阿賴耶識所顯示的局部法性而已,還沒有具足實相心阿賴耶識的全部法性!乃至於圓成實性的具足顯示阿賴耶性、異熟性、真如性等等,因此稱為圓成實性的,也只是由第八阿賴耶識所顯現的法性而已,祂的本體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心體,圓成實性本身無體,是依阿賴耶識心體而顯現、而有的。因此,如果認定圓成實性為真實法義,那麼就不應該否定圓成實性所依的心體阿賴耶識;若是認為圓成實性的本體阿賴耶識是生滅法、虛妄法,那麼主張「真如為體,阿賴耶識為真如之性用,同是第八識,真如才是圓成實性」者,這樣就進退失據了,道理就不能夠成就了。

如果有人說:「真如純是無為法,只有阿賴耶識才是有為法,那麼真如應該不具備能令眾生流轉生死的有漏有為法功德。」如果是這樣,那麼《解深密經》當中 佛就不應該說真如在因地的時候稱為流轉真如,而是必須具備阿賴耶識體性的心體,才能夠說為流轉真如、邪行真如、相真如、正行真如等等等等。因此若是另外建立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如性,顛倒說祂為阿賴耶識的心體,那就是錯了。

譬如母親出生了兒子以後,兒子不知道自己其實是母親所出生的,卻主張自己出生了母親,再由母親出生眾多子孫;錯誤主張九個識的人就是這樣子,不知道真如這個名相就是指阿賴耶識,是在說明阿賴耶識心體祂從來不貪不厭、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斷不常、不生不死等等真如性。不知道這個真如正理,卻反對真正的事實,然後說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如性是為實體,顛倒說真如性為能夠出生阿賴耶識種種性用的心體,這全然違反了聖教量,也違背了證悟阿賴耶識的實際現觀。一切親證阿賴耶識的人,都可以現觀阿賴耶識的真如性。

證悟阿賴耶識的人真如性分明現前,這是完全符合諸經上面佛所說;如果說另外有真如性可以親證,而且不是依阿賴耶識來顯現的話,如果他們所說的真如不是阿賴耶識所顯現的真如性的話,那麼真如應該有兩個法同時並存,成為兩種真如,那就不是絕對待的實相了,而是變成相對待的戲論法。而且事實上一切法界之中,永遠都只有阿賴耶識的真如性可以讓有緣人親證;外於阿賴耶識,就永遠沒有其他的法、其他的性可以稱為真如,然後讓人家親證。這樣子將永劫在實相心阿賴耶識外面來追求佛法,然後成為心外求法的外道。雖然嘴巴上面、心裡面不承認是心外求法的外道,可是本質上就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如果有人說:「阿賴耶識與真如為同一個識,圓成實性應該是真如所有,不是阿賴耶識所有,所以沒有過失。」這種說法前面已經破斥過,能生阿賴耶識而與阿賴耶識同時同處的真如體,必定是第九識;能生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的法體,必定是一個心體,因此必然成為第九識;佛地真如的體性完全沒有染汙而且與阿賴耶識完全不一樣,因此不可以說為就是因地當中同一個第八識。而且圓成實性是阿賴耶識所有的體性,不能夠在阿賴耶識以外還有一個圓成實性,經教中 如來都是這麼說的。因此「真如為體,阿賴耶識為真如之性用,同是第八識」這個主張,是沒有正確的道理。

如果有人主張:「真如為體,阿賴耶識為真如之性用,同是第八識。」那麼也應該主張:「阿賴耶識是遍計執性所攝。」或者說:「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所攝。」然而真正證悟的人,卻是已經現前觀察:色身、五陰、十八界、真如性、萬法等等都是由阿賴耶識直接或間接或輾轉出生的,而不是由阿賴耶識所顯示出來的,不是由真如所出生的,純粹的真如性是不具有世間雜染法的緣故,因此就不是圓成實性。如果說「真如為體,阿賴耶識為用」,這意謂著阿賴耶識是由真如所生,是真如的性用,那麼阿賴耶識不應該是能生色身、五陰、萬法的心,那麼應該說諸經所說都是錯誤的。那麼應該說阿賴耶識攝屬於遍計執性或依他起性,而不應該是圓成實性;因為所生的法不應該是能生萬法的識,所生的性用不應該是能生萬法的心體,所生的法不應該是圓成實性。然而一切經論當中,佛都明白地說明阿賴耶識是圓成實性的心,不是遍計執性或是依他起性的心。所以主張「真如為體,阿賴耶識為真如之性用,同是第八識」的這一個論點,是進退失據的,道理是無法成就的。

以上說明了幾點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目的在確認一切的眾生就是總共八個識,不可能是有九個識,而這最後的第八識祂的心體是不生不滅的,可是卻能夠出生生滅的七轉識。這樣子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就是八個識的和合運作,這八個識如果看作一個心,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如來藏。經上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而有染汙,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心體本身是自性清淨的圓成實性,可是卻同時具有依他起性的前六識與遍計執性的染汙末那,八個識就這樣子和合運作,這才是法界的實相。如果將心真如作為阿賴耶識所依的一個心體,就會落入八九識並存的種種過失,這對自己佛法的實際修證就會產生障礙,而沒有辦法進步了。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八九識並存的過失」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927-a21_064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63集 真如是識之實性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單元。今天我們來說明 平實導師所著《真假開悟》書中所談的「真如是識之實性」這個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真如是由阿賴耶識所顯現的真實性的這個問題。

眾生總共就是八個識,有屬於依他起性的前六識,有屬於遍計執性的第七識末那識,還有屬於圓成實性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圓成實性其實是包含了依他起性與遍計執性的,所以這樣才能夠稱為圓成實性。圓成實性的阿賴耶識心體,祂藉著七識心王以及色身等等法,可以顯現出祂真實而且清淨無為的自體性,因此今天我們所說的真如,就是指無為法當中的真如無為。這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修行使得心體當中所含藏的煩惱障、所知障隨眠都究竟清淨了,這個心體就改名成為異熟識;成佛以後心體當中所含藏的種子不再變易了,就改名成為無垢識。但是從凡夫位到究竟成佛,總共就是八個識,這第八識心體是本來就存在的;從來無生,將來也不會消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也就不會有任何一個法來出生這第八識的心體。

這阿賴耶識在《大乘起信論》當中說有心真如門、有心生滅門。心真如門是指阿賴耶識的心體,《大乘起信論》說:如果從境界的差別相或是從對祂觀察的智慧的差別相來看,祂是真實空,也是真實不空,也就是所謂的真空妙有;祂是有自體性的,祂的本性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所謂的真實空,是說阿賴耶識處在虛妄法之中,可是卻又遠離不真實的法相,就這樣子顯示出祂的真實體。眾生的五蘊、七轉識都是虛妄法,這些都是不真實的,可是阿賴耶識的心真如卻是真實存在的法,祂能夠出生萬法,但是祂無形無色,所以是真實空。說祂真實不空,是說這個自心真如祂本性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祂是真實的,具有不屬於三界六塵萬法的自性。這個真實不空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祂能夠出生一切的法,第二是祂能夠在祂所出生的一切法當中顯示出了無為法。無為法是依真如心體而顯現的,百法明門當中的六種無為不管是那一種無為,都是依真如自住的不同狀態而建立的,所以說祂確實有真實的自體性。

心生滅門則是指前七識,依他起的前六識配合了遍計執性的意根共同運作,這念念生滅的前七識必須與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心體和合運作,眾生才能夠在三界當中生活。所以經論上面提到真如的時候,真如可以是指阿賴耶識的心體,也可以是指祂能在祂所出生的一切法當中顯示出的真如無為性。這個心體若是沒有前七識的時候,我們在三界當中是找不到的,因此真如在般若系諸經當中,常常是藉前七識來顯示第八識心體的真實性,而不是指第八識的心體。所以在讀經的時候,沒有證悟的人很難知道經中的真實義;甚至是已經證悟的人,剛悟的時候也還無法知道,得要經過善知識的教導,然後才能夠清楚地知道。因此真如這一個法甚深極甚深,不是錯悟的人所能夠知道的,也不是未證悟阿賴耶識的人所能夠知道的,更不是作研究佛學的人所能夠知道的。

對阿賴耶識的體性,從古到今多有人誤會,譬如在梁朝武帝的時候,師承安慧的真諦三藏,他翻譯以及註釋的《決定藏論》說:【斷阿羅耶識即轉凡夫性,捨凡夫法阿羅耶識滅,此識滅故,一切煩惱滅。阿羅耶識對治故,證阿摩羅識。阿羅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法;阿摩羅識是常,是無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證阿摩羅識。阿羅耶識為麁惡苦果之所追逐,阿摩羅識無有一切麁惡苦果。阿羅耶識而是一切煩惱根本,不為聖道而作根本。】(《決定藏論》卷1)

真諦三藏對阿羅耶識(也就是阿賴耶識)錯誤的認知,以為阿賴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是煩惱的根本;他認為另外有一個阿摩羅識—也就是無垢識—是常、是無漏的,因此要斷除阿賴耶識,然後證得真如的境界,稱為證阿摩羅識。他這種說法,就是有一個第九識無垢識真如心,與第八識阿賴耶識同時存在,以真如為體,以阿賴耶識為用。阿賴耶識被麁惡苦果所追逐,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不能作為聖道的根本,因此要斷除阿賴耶識。

現在多有法師主張要破壞阿賴耶識,然後回歸清淨的本性,以為這就是還滅的因緣,這種說法多少都是來自真諦三藏《決定藏論》的錯誤引導。他們如果有正知見,找得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就會發現阿賴耶識的心體猶如金剛不可破壞,即使集合一切諸佛的勢力,仍然無法破壞一隻螞蟻的阿賴耶識的心體。因為阿賴耶識心體這個自心真如猶如虛空,從來不生、永遠不滅,祂具有真實的、不屬於三界六塵萬法的自性,三界當中的任何一法是無法破壞有情眾生的阿賴耶識心體的。對於真如就是阿賴耶識的心體,而阿賴耶識藉由七轉識的和合運作可以顯示出祂真如無為的真實性,平實導師在《燈影》書中曾經作過詳細的辨正,後來在《真假開悟》書中再次舉出其他的教證為我們作詳細的說明。以下是補充說明:

首先在《佛地經論》當中,親光菩薩說:【乃至真如雖非識變,亦不離識,識實性故;識上二空無我共相所顯示故。】(《佛地經論》卷4)從這段經文的道理,可以證實真如是所顯法,不是所生法,因此說真如非識所變,是識所顯。識所變的法是指色身五根、七轉識、心所法等等,而這些識所變生的法,各有世間法上面的有為作用。而是「所顯法」的真如,則不是識所變生的法,而是識體所顯示出來的體性,不是識所變生的法,因此沒有作用;因為沒有作用的緣故,真如不能夠出生任何的一法,只能作為第八識心體性相上的顯示,因此說真如是阿賴耶識心體藉十八界等法而顯示之識性,而不是稱為「識所變生法」。這在《成唯識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瑜伽師地論》當中,都是這麼說的。

既然真如是識的實性,是阿賴耶識本體所顯示出來識的所顯性,因此不是識所變生的法。真如尚且不能夠出生七識心與心法,怎麼可能出生根本識心體呢?猶如美麗是花體所顯示的法,只能看見,美麗本身是不會有作用的;花的本體才能有作用,譬如可以拿來作食用、或作堆肥、或作乾燥花、或提煉香精等等,也可以顯示花體的美麗。而花體所顯示的美麗,就只能顯示花體的美麗,只能被觀見而不能夠出生任何的作用,因此說美麗沒有作用,不是花所變。若是香精、乾燥花等等,則可以稱為花體所變,因此都有作用;只有美麗唯是花體所顯性,只能觀見而沒有其餘的作用,是花體所顯示的法而不是花體所生的法,因此美麗不能夠出生花上面的任何一個法。同樣的道理,阿賴耶識上面所顯示的真如並沒有作用,只是識體在三界有為法當中所顯示的真如性,因此說真如是「識性」。所以說真如真正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所顯示的真實性,是識體自身的體性,我們不可以顛倒建立為識的所依體,不可以顛倒建立成為「能出生識體」的一個主體法。

還有 窺基菩薩的《唯識述記》卷2當中說:【述曰:「心性」者真如也,真如無為非心之因,亦非種子能有果法;如虛空等。】以上經文白話解釋的意思是:第八識心的自體性就是真如,真如無為不是第八識心體的因,也不像是心體所含藏的種子能有果上的法性;所以真如猶如虛空無為等法。

這段《述記》當中的論文已經說明,真如只是第八識心體的自性。真如這個名詞,只是為了顯示第八識心體的自性而假名言說,所以真如不是實體法,所以不能有三界果報上的任何法性,因此是無作用的法,所以稱為無為法。不是實體法的真如,全然沒有作用,只是所顯法,那又怎麼能夠出生實體法的第八識心體呢?

又在《入楞伽經》當中 如來說:「真如離心法,遠離於分別。」(《入楞伽經》卷9)意思是說,真如不是心體——不是心法。真如既然不是八識心王所攝的心體法性,所以不能夠成就心的了別作用,因此說離心法,也遠離心的分別功能,連第八識對身根、器世間、種子、業種的了別都沒有,怎麼可能是心?既然不是心,怎麼可能會有心體的作用?既然不是心體的作用,怎麼可能出生阿賴耶識的心體?他們怎麼能夠說真如可以出生阿賴耶識呢?

在《成唯識論》當中 玄奘菩薩也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成唯識論》卷10)真如就是識體所顯示的法性,而不是識所變生的有為法,因此是純無為法;因此說真如確實是第八識心體所顯示的識性,是依第八識心體在有為法的運作當中而顯示出的識性真如,所以說「真如亦是假施設名」。所以實際上應該要這麼說:「真如以第八識為其法體。」既然真如以第八識心體作為法體,而且只是第八識心體所顯示的真實性與清淨性,因此沒有作用,不像是色法能有作用,不像是種子能有作用,也不像是阿賴耶識所變生的七識心體與心所法能有作用,所以說真如是所顯法而不是所生法,是識的所顯性而非識所變。

譬如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9當中 佛說:【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真如不可得故。】以上經文白話的翻譯是這樣子:「舍利子啊!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為了想要利樂諸有情的緣故,而乘於大乘的諸法大船。如果菩薩摩訶薩,以相應於一切智智的心所生起的大悲作為最上首,再用『無所得』的佛法妙義作為方便,如實地觀察『真如只是假名施設的言說』,真如不是實體法所以不可得的緣故。」

這就是說,真如只是假名施設的法相,只是用來顯示第八識心體在世間法上所顯示出來的清淨性、不變異性,所以真如是識體的所顯性,真如是以第八識心為體的法相,只是以真如這個名相來顯示、來說明第八識心體的自性法相,讓證悟第八識的人可以現前觀察第八識心體自身的不可壞性跟如如不動性,因此說真如只是依識體自性而假名施設的法相,所以說真如為「識之實性」。如果另外有人尋求第八識心體以外的真如,或者想要另外尋求能生識體的真如,這都是不可能的事,到最後都是頭上安頭而已。

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57當中,佛說:【復次善現!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上經文白話翻譯是這樣子:「復次,善現!如果說真如是實有自體性(所以能夠出生萬法)的話,那麼我所說的這個大乘法義,就不是尊貴的、不是勝妙的法,就不是超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的勝妙法了。由於真如不是實有性的緣故,這個大乘法才是最尊貴、最勝妙的了義法,所以能夠超過及勝過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所說的法。」

在這一段經文當中,世尊說:「真如並不是實有法性的。」也就是說,如果真如是實有法性的話,那麼真如一定是會出生萬法的心體,一定是可以出生萬法的,那就不是假名施設的法;必須是實有法性的心體,才可能出生他法。然而《般若經》當中 佛說真如只是假名施設的法相,只是以此名相來顯示第八識心體的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所以真如這個名稱,就是「識性」的方便解說的名相而已。

《般若經》當中有時候說「真如雖生萬法」,然而那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以「真如」一名來指稱阿賴耶識的心體,仍然是說第八阿賴耶識;如果辯稱這句經文中所說的真如是阿賴耶識以外—是如來藏以外—的另外一個心體,那就會成為實相心體有兩個的重大過失,也會變成變相指稱「佛說法不正確」的謗佛、謗法的一個大過失,也將成為下一集「八九識並存的過失」所破斥的一個對象。

所以真如若說是心體的話,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若說是第八識所顯的真實性,又說真如是實有性所以能出生阿賴耶識心體的話,那麼大乘就不是最勝妙、最尊貴的法義;因為大乘法當中都說「阿賴耶識能夠出生萬法」,如果真如不是阿賴耶識,而且也是能夠出生阿賴耶識的實有法,那麼真如也應該能出生萬法。可是大乘法當中 世尊不曾這樣子開示過,如果是這樣子,佛就應該再補說「真如出生阿賴耶識心體,真如出生了萬法」等等的經典,才能夠使得大乘成為究竟了義之法,否則大乘法即是尚未具足函蓋法界萬法還有缺失的法義,那就不可能是最尊貴、最勝妙的法義了。然而大乘法確實是三界當中最勝妙的正法,所以說,若真如是實有性的話,大乘就不是最尊貴、最勝妙的法了。

今天為各位菩薩辨正說明「真如是識之實性」的這個問題,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926-a21_063


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62集 安慧《大乘廣五蘊論》錯解大乘佛法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單元。今天我們繼續來說明安慧《大乘廣五蘊論》錯解大乘法所造成對大乘佛法的危害。

在前面已經有親教師辨正說明過《大乘廣五蘊論》當中錯將阿賴耶識歸類在識蘊,還有後面還會有親教師辨正安慧師徒妄說阿賴耶識是有漏有記性、妄說阿賴耶識有法執等等,對阿賴耶識的錯解等等。凡此種種是安慧師徒對大乘法所說的如來藏阿賴耶識存心加以否定,所以創造出所謂的《大乘廣五蘊論》,將能出生識蘊的阿賴耶識顛倒歸類在阿賴耶識所出生的識蘊當中,並且以識蘊的性質來形容阿賴耶識,就這樣讓人家否定阿賴耶識,以為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就這樣子否定阿賴耶識以後,大乘法的勝妙與真實道理就消失了,他們這樣就可以理直氣壯與證悟的大乘法師一較長短了。

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當中還有許多的錯誤,例如說意根是假名施設的存在、滅盡定當中沒有意根存在,或者說意識就是意根,或者說根能夠生識,或者是說識沒有見分、相分;這些錯誤百出的地方顯示出安慧師徒對八個識完全搞不清楚,這樣的《大乘廣五蘊論》怎麼能夠稱為是大乘佛法的論述呢?可是現在一些佛學院卻是將《大乘廣五蘊論》這個邪見論述作為教導眾生的教材,一些佛學院他們提出原本創建的目標是要住持佛法、續佛慧命,想要淨治身心,要弘揚正法、利濟有情;可是卻是信受了學術研究,不知道真參實悟,更以錯誤的邪見論著作為教導眾生的教材,就這樣子誤導佛學院的在家、出家二眾,以邪論取代正論而教導未來的佛門龍象,這樣子難道沒有壞法破法的因果嗎?難道沒有誤導佛門四眾的因果嗎?

誤導在家二眾,這個過失尚小,也就罷了;誤導出家二眾,過失極大。為什麼?因為在家二眾大多不會出世弘法,大多不是以弘法度生作為專責,只有極少數的在家二眾才會度眾。然而佛學院當中的出家二眾,大多是以弘法利生作為職志,他們被誤導以後,將來必定輾轉又誤導更多的眾生。又因為出家二眾身披福田衣,身現僧寶表相,多被初機學人所共同歸依跟學習,如果先被誤導,接著又誤導了眾生,那麼廣大的在家二眾必定跟隨著共同落入安慧師徒的邪見當中,久了以後一定共同成為抵制正法、破壞正法的龐大勢力,這將讓正法難可弘傳。如此,這些佛學院雖然標榜著住持佛法、續佛慧命,想要淨治身心,想要弘揚正法、利濟有情,結果卻是在誤導眾生、破壞佛法,這真是讓人難過而且難以理解。

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的影響非常的嚴重,例如民初的圓瑛法師也是受到影響,在他所著作的《楞嚴經講義》第13卷,就將阿賴耶識認為是識陰,他更進一步將八個識分屬於五陰,這就是受到安慧的影響。這違反了《阿含經》當中所定義的五陰以及 如來所說八個識的內涵,因為五陰與八識是佛法的基本知見,對五陰與八識錯誤的認知,則會影響後續的一切的修行。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解釋「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的經文的時候,他說:「第八識本來叫含藏識,即如來藏,因受無明熏染,變成阿賴耶識。故由識陰先起而有行陰,即第七識,末那識又叫傳達識,專傳達六識之意思到八識處。然後有想陰,即第六識,再有受陰,即前五識;再有色陰,即內之根身,外之世界。」圓瑛法師說:如來藏因為受到無明熏染,變成阿賴耶識,故由識陰先起而有行陰,即第七識,他說末那識又叫傳達識。顯然他認為識陰就是阿賴耶識,行陰就是第七識意根。然後想陰就是第六識意識,受陰就是前五識,色陰就是內根身及外世界。

現代更有法師把圓瑛法師的說法講得更清楚,他在所講述的《楞嚴經講記》當中說:【圓瑛法師認為「受」是偏重在前五識,「想」是偏重在第六意識。當然「想」是通於八識,但是第六意識的功能偏強,這樣子也合理,所以我們姑且把它這樣子配──前五識是「受陰」,第六意識是「想陰」,「行陰」是第七意識,這個「識陰」就是第八識,這樣子更容易瞭解。】

五陰當中的想陰就是了知六塵境界,阿賴耶識並不了知六塵境界,阿賴耶識不能說有五陰的想,因此許多的經典在敘述阿賴耶識的時候都說「無覺無觀,是名心性」,又說【一切諸法無作無變、無覺無觀,無覺觀者名為心性。】(《大方等大集經卷11》),又說【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景德傳燈錄》卷28)也有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維摩詰所說經》卷3)這個不在六塵上面覺觀,如愚如癡的心就是指阿賴耶識,因此五陰中的「想」不能說是通八識。

其實 如來在《增壹阿含經》卷28當中已經將五陰的內容清楚地說明,所謂受陰,也就是痛陰,經文中聖教開示說:【彼云何名為痛陰?所謂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陰。】受陰是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種覺受會遮覆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真實的義理,所以稱為受陰,受陰怎麼能夠說是偏重前五識呢?因為意識本身更有強烈而且清楚的一個苦受、樂受跟不苦不樂受!

經上又說:【彼云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是謂名為想陰。】(《增壹阿含經》卷28)也就是說,能夠思索三世諸法,能夠把三世諸法合會起來共同思惟的,就是想陰。經上又說:【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增壹阿含經》卷28)所謂想就是知。經上又說:【若有想,是想陰。】(《中阿含經》卷7)眼識能夠了知青、黃、赤、白等顯色,意識配合了知形色、表色乃至無表色,顯然經上是說前六識都有了知,都有想陰。想陰不能說是意識,也不能說意識想陰的功能偏強。

經上又說:【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增壹阿含經》卷28)行陰是指身口意的變化過程。經上又說:【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增壹阿含經》卷28)所謂的行,是指能夠有所成就,成就惡行、善行等等,例如我們曾經作過的豐功偉業、英雄事蹟等等善惡的身口意行就是行陰。行陰是身口意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過程,第七識則是八識心王之一,所以行陰不能說是第七識,而應該說行陰是意根思量造作的結果。而如來藏以第七識意根跟法塵為緣之後,可以出生意識,所以意根不能以意識來命名稱為第七意識,就像父親不會以兒子來取姓氏一般,說第七意識是顛倒了諸法的出生因緣。

經上又說:【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識陰。】【云何名為識?所謂識,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增壹阿含經》卷28)所以識陰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及意識,因為這六個識可以識別各種滋味、味道,可以識別是非,因此稱為識陰。在《持世經》卷2當中 如來說:【是識陰從眾因緣生,無自性,次第相續生,念念生滅。】識陰是眾多因緣和合次第生起的,因此識陰沒有常住不壞的自性,而識陰的出生必須先有色陰,然後才能夠出生,所以識陰不可能是能出生萬法的第八識,識陰只是第八識眾多體性當中的一個體性而已。

現代這位法師在說明「唯識學裡第八識的相貌」的文中,他將第八識稱為第八意識,將能出生意識的第八識,以及意識生起後所依根第八識,都判定為意識的部分體性,所以他說阿賴耶識為第八意識,這種說法是以兒子為父親取姓氏的作法,倒果為因了,這都是受到安慧、真諦三藏錯誤觀念的影響。《持世經》當中說識陰是「從眾因緣生,無自性」,可是阿賴耶識卻是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祂的本體是本來無生、永遠不滅的,而且祂有自性的──祂有七種自性,這七種自性是: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還有成性自性。將阿賴耶識歸類在識陰,甚至直接說明識陰就是阿賴耶識或者說第八意識,這種說法就是延續自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以及真諦三藏的主張,認為意識含攝阿賴耶識,認為意識與阿賴耶識體性相同,是同類的,意識是識陰,所以就將阿賴耶識歸類到識陰當中了。

他們否定於意識以外另外有阿賴耶識存在的主張,窺基菩薩在《辯中邊論述記》當中就將這種主張稱為一意識師,這種一意識師的主張是被 玄奘與窺基菩薩所破斥的。其實對佛法有所認識與實證的修行人,都能夠很清楚地分辨意識、末那識與阿賴耶識的差別,因為這三者的體性,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來。然而,從安慧、真諦一直到圓瑛法師,甚至到現在的某些佛學院的法師在宣講經論的時候,對八識與五陰的體性混淆不清,其始作俑者就是安慧師徒。這種錯誤的主張,不只讓自己修學佛法無法得力,更因為身為出家人的身分而弘傳錯誤的佛法,更是對受學的佛教人士造成嚴重的傷害。

修學佛法就是要具足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修證,修學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最重要的就是要見道,就是要能夠清楚地看見真理之道。解脫道的見道就是斷三縛結,要能夠斷除我見、疑見跟戒禁取見;佛菩提道的見道就是要能夠明心,也就是要觸證阿賴耶識。如果不能夠見道,那就都一直在外門當中修行,所以五祖告訴六祖慧能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然而佛菩提道的見道,必須以解脫道的見道,也就是斷我見作為基礎;斷我見也就是確認五陰的無常、無有真實的體性,確認五陰之中沒有真實的我,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修學佛法必須能夠對五陰作詳細的觀察,這觀察當然就會牽涉到五陰與八個識的關係,如果對於五陰與八識無法清楚地觀行,智慧就無法生起,煩惱就不可能斷除,當然也就不可能斷我見,甚至於明心證真如了。

斷除三縛結是沙門果的初果須陀洹,也是解脫道的見道位,能證得初果才能夠稱為是佛門當中的沙門,才算是佛門當中的出家人。三縛結當中的我見,又稱為薩迦耶見,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當中也說:【云何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隨執為我,或為我所;染慧為性。】五取蘊就是染汙的五蘊,是有漏的五蘊,也就是五陰。將五取蘊執著為是真實的我或是我所,就是薩迦耶見,因為它是染汙性的,所以是必須斷除的。也就是必須努力地去觀行,確認有漏的五取蘊不是真實的我。可是當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當中說:【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安慧定義的識蘊是八個識,包括意根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那麼當他觀行八個識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時候,是不是就否定了一切法的存在,那不就落入了斷滅空呢?或者當他要觀行識蘊是虛妄的時候,是不是要先把八個識給找出來?可是當安慧把阿賴耶識歸類為識蘊的時候,他如何能夠正確地完成應有的觀行呢?

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當中說:【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我們在前面曾經提過,在《持世經》卷2當中 如來說:【是識陰從眾因緣生,無自性,次第相續生,念念生滅。】識陰也就是識蘊,是從眾因緣所生的,祂沒有自性,是跟隨著根與塵次第而產生的,是念念生滅的,這是 如來所定義的。如果就這樣來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攝藏一切的種子,若把阿賴耶識歸類為識陰所含攝,那麼識陰念念生滅的過程當中,阿賴耶識所攝藏的種子不就全部漏失掉了呢?安慧又說阿賴耶識又名阿陀那識,能夠執持身。如果阿陀那識也是跟識陰一樣念念生滅,那眾生不就一下子有,一下子又沒有了呢?這許多的問題不可以說是安慧與玄奘菩薩是不同的唯識學派,所以主張不同,不要互相批判。這種想法是鄉愿而且對自己以及其他受學的佛弟子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古德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依文解義三世佛怨。

真正負責任而且正確的作法,是應該讓今時後世一切的佛弟子們都能夠了知正量部安慧師徒他們所造《大乘廣五蘊論》、《破大乘論》等等這些邪謬錯誤的所在,能夠這樣子確實地舉證說明,讓廣大佛門四眾弟子都能夠了知這一個事實,讓一切的佛弟子以後都可以避免這種破法的罪過,這樣子才是真正護持正法的人,這樣子才是真正修集真實的功德跟福德的人。這樣子才是真正地住持佛法、續佛慧命、淨治身心、弘揚正法,真正地在利濟有情。

在此呼籲各佛學院,能夠正視安慧《大乘廣五蘊論》所造成對大乘佛法的危害,不可將《大乘廣五蘊論》作為佛學院的教材,否則將對佛弟子們造成嚴重的危害。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925-a21_062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61集 安慧《大乘廣五蘊論》錯說五別境心所法

 


<iframe width="480" height="270" src="https://youtube.com/embed/92oFgpPX9eI" frameborder="0"></iframe>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單元。今天我們繼續來說明安慧《大乘廣五蘊論》的錯誤。

我們今天的重點將在「安慧錯解五別境心所法」的問題。出生於西元6世紀南印度羅羅國的安慧,被稱為是印度佛教唯識的十大論師之一,但是安慧論師基本上是小乘聲聞種性的出家人。安慧師承德慧,下傳真諦,他的學說傳到了中土以後,稱為攝論學派,他的主張與 玄奘菩薩的法相唯識是相對立的。玄奘菩薩之所以會西天取經,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攝論學派在法相上的混淆不清——攝論學派的特點是「九識」論,也就是在第八識之外還另外安立了第九識阿摩羅識。其實從安慧到真諦三藏都是一意識師,也就是主張前六個識,還有他們所謂第七識(稱為阿陀那識)與第八識阿梨耶識,乃至第九識阿摩羅識,都只是意識的不同相貌而已。

由於安慧對大乘佛法的態度,因此他的學徒南印度羅羅國正量部的出家人般若趜多,曾以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作為藍本,造《破大乘論》七百頌,用來誹謗大乘法;玄奘菩薩當時看見危害大乘非常的嚴重,因此在一天一夜的時間造了《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來破他,被當時西天各大的論師所推崇。今天我們就針對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錯解佛法的部分提出辨正。

八個識是法界眾生的真實狀況,也符合聖教的教導,所以 玄奘菩薩著有《八識規矩頌》。大乘佛法在三轉法輪唯識種智的階段,對眾生的八個識有很精細的剖析與說明,大乘菩薩對這八個識必須實證,而且深入地體會跟觀察,因為八個識是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根本,所以稱為八識心王。

在《大乘百法明門論》中偈頌說:【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這首偈主要是說: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無漏有為法,都是因為八識心王而有的;而無漏無為法也是八識心王所顯現的,離開了八識心王就沒有任何一法可得,因此說萬法唯識。十方三世世間、出世間一切的有漏、無漏法,都是因為這個八識心王而有、而顯現,八識心王又是依第八識以及無明而所以出現在三界世間,而無明業種以及所知障上煩惱隨眠等等,也是由各自有情的第八識來執持,就這樣子藉緣變現出色身以及依存的山河大地,因此說三界唯心。也就是說,三界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變現,以第八識心為根本。

偈頌中說「一切最勝故」,是說八識心王乃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的一切萬法。所謂的八識心王,就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這八個識都各自具有祂們了別的功能,所以稱為識。

偈頌中接著說「與此相應故」,是說八識心王與五十一個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應,各自不同。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可以分成六類:第一類稱為遍行心所法,它有五個法,也就是觸、作意、受、想、思。第二類是別境心所,它也有五個法,就是欲、勝解、念、定和慧。第三類則稱為善心所,就是善、精進等等十一個法。第四類則稱為煩惱心所法,這有六個法,包括了貪、瞋、癡、慢、疑和惡見。第五類則是隨煩惱心所法,它有二十個法,又可以分為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大隨煩惱等等三種。第六類則稱為不定心所,就是睡眠、惡作、尋、伺等四個法。

那麼什麼叫作心所法呢?所謂心所法就是指心所有法,也就是心王所有的法,簡稱為心所,又稱為心數法;在五位百法當中居第二位,也就是指八識心王所相應之法。也就是八個識並不是一個單純的了別作用而已,而是與心所法相應而現起的。哲學家常常會探討動物有沒有意識、動物的感覺等等問題,其實從佛法當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瞭解,任何的眾生意識心的存在就是意識相應的心所法多分或者少分的現起。窺基大師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當中說,所謂心所法具有三種意義:第一是恆依心起。也就是心王生起的時候,心所同時會俱起;心王如果不在的時候,心所決定不生。第二是與心相應。也就是說,心王和心所祂的所依相同,所緣也相同,祂們的行相相似,生起也是同時,因此祂們彼此才能夠相應。第三是說心所繫屬於心。是說心所繫屬於心王,以心王為主,心王有自在力,是心所的所依。也就是說,由於心王與心所之間具有以上的關係,所以才能夠稱為心所。

我們的意識心為了了知境界,一樣有五種與意識心相應而同時運轉屬於第二類別境的五種心所法,就是:欲、勝解、念、定、慧五種法。這五種心所法只在六塵境界當中運作,不能離開六塵境界而有這五種別境心所法,所謂別境就是唯有了別六塵境界的意思。所謂欲心所,是說對於順心的境界我們生起了希望心,希望能夠長久安住、長久獲得,就這樣辛勤地去作,稱為欲。所謂的勝解心所法,是對於所曾經經歷的境界,能夠實際證得、理解,而且決定了知其中的境界相,印持在心中,別人不能誤導他、轉變他,就稱為勝解。第三個所謂的念心所,是對於所曾經經歷的境界,能夠憶持不忘,在以後又能夠記憶這個境界,稱為念;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心,是具有記憶的功能。所謂的定心所法,是專注於某一個法的意涵而不移動,以覺知心能觀察某一個法這種了別的慧然後安住,讓覺知心能夠不改變而得決定不變;也稱為覺知心對於某一個定境能夠真實地了知而安住不動,就這樣制心一處,也稱為定。所謂的慧心所,是對於六塵境界能作了別,乃至於出世間法能作了別、推尋、追求,心能夠確定而且不會懷疑;以確實了知這個境界相的緣故,就稱為慧;這個慧對於一般人而言,是說覺知心能夠了別境界相的智慧,也是意識與五識心能夠了別境界相的了別慧;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學習了知世間種種法的智慧;也是二乘聖人修習以及親證二乘菩提的智慧,也是大乘菩薩修證佛菩提的智慧,甚至一直到佛地四智圓明的智慧,都稱為慧。

這五種別境心所法,通常多是指意識心相應的心所來說,這五種心所法是意識覺知心相應的「心所有法」,意識在這五種別境心所法最相應、最為具足。意根的五別境心所法,只有極少分的慧心所,祂的這個慧極微劣,只能在五塵上面顯示出的法塵當中,去分辨有沒有重大的變動,其他的都不是意根所能夠了別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如來藏心體─則是對六塵的五別境心所法,完全不相應,因此經中經常說第八識真心「離六塵當中的一切見聞覺知、離一切六塵萬法的思量」,所以稱為無分別心。第八識阿賴耶識雖然在六塵當中皆不了別,然而卻能夠了別器世間、根身、種子、意根的心行,因此也稱為識,識就是了別的緣故。這個第八識因為不會對六塵境界生起了各種貪著,也不會對六塵境界生起各種了別,因此稱為無記性心、無分別心,相對於六識心能夠在六塵當中了別,產生了有覆有記性,就這樣子來作為區別;也相對於意根能在法塵上作極少分的了別,可是卻被意識給誤導了,產生了有覆無記性,也以此作為區別,因此第八識心體在六塵都無了別、都無執著,相對於六、七識的全然不同的體性而說祂是無分別心。就這樣子讓想要求證悟般若的凡夫菩薩能夠作區別,因此能夠容易證得第八識常住心,因此就因為不在六塵當中了別,而說為無分別心;因為不在六塵、身根、器世間生起各種執著,而說為清淨心。佛跟諸菩薩所說的第八阿賴耶識為無分別心,它的意義就在這裡!

第八識的心體,雖然在六塵當中不作了別,然而另外別有獨自相應的心所法,祂能夠了別前七識所不能了別的法相,因此仍然稱為識;乃至一直到成佛時的無垢識,仍然有祂的了別性,都屬於無漏有為法的法性,這也是佛地四智的所依、所緣;由於第八識有這些無漏有為法上面的了別性的緣故,由於有這些不同於六塵的了別性的緣故,所以說為識。等覺位以下的菩薩所有的第八識,為什麼不會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呢?因為同樣都是離於六塵上面的見聞覺知性的緣故,同樣都不在六塵上面作了別的緣故;還未到佛地的第八識,祂的了別性都不會跟六塵相應的。

安慧論師因為沒有證得第八識阿賴耶識,因此對第八識的體性完全地誤會,都是不能夠現觀祂的體性所致。因為這樣,安慧論師在他所造的《大乘廣五蘊論》當中,錯誤地說五別境心所法是必定同時有的,這個與法界的實相是互相違背的,因此他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安慧論師在《大乘廣五蘊論》當中說:【是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五是別境,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十一為善,六為煩惱,餘是隨煩惱,四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觸等體性及業,應當解釋。】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當中曾經就安慧論師的錯誤加以辨正,窺基菩薩在《唯識述記》當中更有詳細的說明,我們就直接用白話的翻譯提出來說明:「這個安慧論師他的意思是說:『這欲、勝解、念、定、慧等五個心所法,如果有一個現起的時候,必定會有其餘的四個心所法隨同現起;五個心所法互相資生利用的時候,方能有作用運轉的緣故,所以這五個心所法必定同時俱生;如果有一個心所法不生起的時候,其餘的四個心所法皆不會生起。』以上就是安慧論師所主張的道理,這是被當時西方所有的論師所共同責備的。在《成唯識論》當中曾經說過『第一、對於所愛樂的境界只生起希望欲求。第二、對於所愛樂,而且心已經決定的境界當中生起欲求。第三是對於所愛樂、心已經決定而且曾經經歷的境界生起欲求。第四是對於所愛樂、而且心已經決定,而且曾經串習、所觀察的境界生起欲求。』這等等四種境界當中,都各能夠生出欲心所等法,顯然是有時生起一,有時起二,有時起三,有時起四,有時五法俱起的,安慧等人怎麼可以說『這五種別境心所法一定是同時俱起的』呢?而且,如果有某一種境界,不是以前曾經歷過的;只是聽聞過這個境界的殊勝名稱,就生起希望,希望進入這種境界的欲心所,應該要知道念心所不必一定與欲心所同時而起,又何必同時有念心所才能夠生起欲心所呢?安慧怎麼可以說五法必定俱起呢?又:正當心散亂而且不專注的生起亂欲的時候,那怎麼會有『決定性』的心所法同時生起呢?所以欲心所不一定會和定心所同時現起。所以安慧說『五法必定同起』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還有對於這些所曾經聽聞殊勝的境界相,還沒有經歷過,還沒有勝解,更不能夠理解它的境界相是不是正確的境界,對於這所聽聞的境界相,也還沒有勝解,雖然心中生起了欲而想要親證,可是並沒有勝解這個法;但沒有『勝解』這個心所法出現,仍然可以有欲心所的生起,所以欲與勝解這兩個心所法,也不必一定同時現起,所以安慧說五法必定同時起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在《成唯識論》當中所說的四境能生欲等五種心所法,是說就欲等五種心所法的種種行相,來作增說的;這是說欲心所只有在所愛樂的境界上面才能生起心增上,所以偏說四種境界相上面生起欲心所的道理,是說欲心所只能在所愛樂的順心境界上生起、增上,就這樣偏重來說明;而不是說確實在五種境界當中沒有其餘的四種心所法,所以方便地說五法必定會有互相資助而生起的現象,並不是說五法一定會同時生起。」

所以五別境心所法,有時會同時生起,一時之間具足五別境心所法而共同運作;可是這並不是說五別境心所法在所有的時間一定會同時生起,而大多的時間是有次第性的或二、或三、或四、或五的生起現行。由此可知,安慧師徒對於意識相應的五別境心所法的了知,並不正確。意識覺知心的心所法尚且不能夠如實地了知,更何況是更為深細而難覺察的意根的心所法的了知呢?意識與意根的心所法都不能夠了知了,那更如何能夠了知他所未曾親證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所相應的心所法呢?由此可知安慧法師等等,根本只是一個未證二乘菩提的凡夫,當然更是未證勝妙大乘菩提的凡夫俗子。像這樣子不能夠如實地了知三乘菩提的凡夫俗人,卻當起論師、造起論著而流通天下,以求世名而破大乘法,用來誤導當時及後世的廣大眾生,這種破壞正法的愚行,絕不是弟子所應該有的本分。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意識所相應的五種別境心所法的問題。

希望各位菩薩能夠繼續來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924-a21_061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60集 阿賴耶識出生萬法,因此是常住法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這一集要跟各位菩薩說明的是 平實導師在《真假開悟》書中所提出「阿賴耶識出生萬法,因此是常住法」的辨正。

從西元5世紀的真諦三藏以及西元6世紀的安慧論師,一向錯解了阿賴耶識的本質,以為阿賴耶識是有為法,是生滅的有漏識,所以真諦三藏的《決定藏論》建立了九識論的說法,以阿賴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是煩惱的根本,他認為另外有一個阿摩羅識,也就是無垢識,是常、是無漏,因此要斷阿賴耶識,然後證得真如的境界,稱為證阿摩羅識。而安慧論師則是將能出生萬法的阿賴耶識,歸類在所出生法的識蘊之中,這就是在暗示阿賴耶識是有為生滅之法。近來也有人主張: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今天這一集就藉著 平實導師在《真假開悟》書中的理證與教證,簡單的跟各位菩薩作一個說明:當經論說阿賴耶識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經論中是指阿賴耶識的心體或是阿賴耶識的識性,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有不生滅的心體,還有生滅的阿賴耶識性,這樣子和合的運作,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阿賴耶識。凡夫眾生的第八識捨去阿賴耶識性以後成為異熟識,再捨去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無明隨眠成為無垢識,成為佛地真如。第八識的心體是常、恆、不生不滅的,而眾生阿賴耶識性則是有生滅,是有為法。

至於阿賴耶識的心體為何是常住法?首先,阿賴耶識既然是能夠出生萬法的主體心,從這一點上面就應該知道:阿賴耶識是常住法。因為如果阿賴耶識是生滅法的話,祂就不可能出生萬法。因為如果是生滅法的話,譬如說覺知心好了,覺知心今晚睡著斷了,斷了以後覺知心沒有了,也就是無法;無法的時候,根本不可能再出生自己,何況能夠出生萬法?所以必須假借著意根、法塵以及阿賴耶識當中所含藏的意識種子的流注,隔天清晨才能夠再重新生起,才能夠又有覺知。所以,無常生滅的法是絕對不可能是出生萬法的主體,必須是常而不斷的心體,才能夠出生萬法。

所以如果阿賴耶識是生滅法、是可斷之法,祂斷了以後,如何能夠再生別的法?佛在許多部的經典當中說阿賴耶識能生萬法,即是法界性。若是主張:「阿賴耶識是可滅之法,是有生有滅的法,所以阿賴耶識是從真如中出生的。」但是 佛說:阿賴耶識是萬法的根源,一切法都是從阿賴耶識生出來。佛又說:阿賴耶識本來而有。既然一切法是從阿賴耶識出生,阿賴耶識的心體又是本來而有的,不曾出生過,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顯然阿賴耶識不是生滅法;因為如果是別個法所出生的法,祂就成為所生法,所生法一定不可能是出生一切法的主體,這是很簡單的邏輯。因此,阿賴耶識一定是常住法,因為 佛說祂是出生萬法的主體,在證悟者的現前觀察的現量中,也實證祂是出生萬法的主體心。

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中記載說:【賴耶為依止,諸識從彼生,能起漏、無漏;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動,恆起諸識浪,無間斷亦然。】如來說阿賴耶識作為依止,所以有七轉識從阿賴耶識中出生,所以能現起有漏以及無漏的種種諸法,真如攝屬無漏,所以也含攝在阿賴耶識當中,所以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主張阿賴耶識是有漏識的人,應該仔細思惟這段經文。而阿賴耶識在這色身及七轉識上現前作用運轉,沒有間斷的時候,怎麼會是生滅法呢?藏識海由於境界風所吹動的關係,不斷地現起七轉識的波浪而永遠不間斷。那麼眾生為什麼不能夠證得如來藏、不能夠證得阿賴耶識呢?這是因為阿賴耶識往昔無量世以來,在世間法上的七識心的虛妄熏習所染汙,以及在出世間法上親近惡知識的錯誤教導邪見所誤導,所以隱覆了如來藏的清淨性,使得眾生不能觀見、無法證得;如果正知正見修習純熟以後,有了正智,就能夠親證如來藏,就能夠明瞭。在這段經文中明說阿賴耶識心體能出生有漏、無漏萬法,又說「無有間斷時」;又說「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動,恒起諸識浪,無間斷亦然」。已經明說「無有間斷時、無間斷亦然」,所以阿賴耶識怎麼會是有生有滅的法呢?

經中又說:【如來清淨藏,永離諸分別;體具恆沙德,諸佛之法身。】(《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如來的清淨藏就是第八識,也就是無垢識,是從阿賴耶識轉變而來的,永遠離開種種虛妄的分別,所以祂的體性,是永遠都具備了恆河沙數的無量功德,也就是諸佛的法身。

經中又說:【賴耶性清淨,妄識所熏習;圓鏡智相應,如日出雲翳。】(《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這是說,阿賴耶識心體自性清淨,卻是被妄識七轉識所熏習而執藏著不淨的、與七識相應的染汙種子。

經中又說:【如來清淨藏,永離諸分別;體具恆沙德,諸佛之法身;住真無漏界,清淨解脫身;寂滅等虛空,法性無來去。佛現三界中,不生亦不滅;此界及他方,湛然常不動。平等真法界,佛與眾生如;非斷亦非常,大悲恆不盡;諸佛法性身,本覺自然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在這一段經文中,延續上一段經文所說的阿賴耶識心體,而說這個阿賴耶識心體漸修到佛地的無垢識,也就是如來的清淨藏,就是諸佛的法身,安住於真實無漏界之中,也就是清淨的解脫身,是與眾生平等的真實法界,因此說「佛與眾生如」,因為佛地和因地的眾生第八識,都是同一個如性,兩者並沒有不同;所以證得這個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的人,就是證得「本覺自然智」的人。這個證得阿賴耶識的人,就是證得本覺自然智的人,就是般若慧學上的真見道,這已經很清楚地說明阿賴耶識心體是常住法了!

這個諸佛的法身,安住在真實的無漏界,本來就是清淨的解脫身,心體寂滅就像是虛空。證得「寂滅等虛空」的阿賴耶識心體——也就是證得虛空無為,然後發起了智慧,經文說:「非斷亦非常,大悲恆不盡;諸佛法性身,本覺自然智。」也就是當我們證得第八識心體的時候,就是本覺智,這個本覺智證得以後,就會發現,這個本覺如來藏也有祂的覺知功能,祂的覺知是在根的了知上面,是在器世間、業種、七轉識心行等等覺知心所不能知的了知上面;祂是在六塵以外的了知上而有許多的了知性,卻不是六塵中的了知,也不是如同無情一般絕無了知,否則就不能夠稱為識、稱為心了。這種了知是本有的,是意根和前六識等見聞覺知出現以前就本來而有的六塵以外的覺知,不是藉緣而出生的知覺,是本有的知覺;這不像六識心的見聞覺知一樣後天出生才有的,而是本來就有的,所以名為本覺;而這個本覺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是第八識心體自然而有的,所以稱為自然智。當你證得這個本覺時所發起的、能夠了知法界實相的智慧,就是本覺自然智。

另外一部契經說:【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大乘密嚴經》卷2經中說:「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可見阿賴耶識不是從他法出生的,如果從真如出生阿賴耶識,便不應該說祂本來而有。又說祂「圓滿清淨,出過於世」,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祂才能夠出離三界而獨自存在,所以祂當然不是生滅法;又因為能夠出生萬法,所以說是圓滿性,當然是具備一切無漏有為法上的真實性,而不是想像法。無餘涅槃裡面,只允許有一個法,那就是阿賴耶識——也就是改名異熟識以後的第八識;無餘涅槃只是依第八識不再出生一切法而建立名稱為涅槃,所以無餘涅槃是第八識自己所住的境界,不是前七識所能進入的境界,所以涅槃實在是依著第八識自住境界而建立名稱,所以說祂「同於涅槃」。涅槃就是阿賴耶識變成異熟識之後,滅了十八界,只剩下祂自己,那才叫作涅槃;涅槃不是心體之外,另外有個涅槃可證,所以涅槃不是實有法。既然涅槃是依第八識阿賴耶識滅掉一切法後所施設的境界,當然阿賴耶識心體必定是不生滅法,否則無餘涅槃就成為斷滅了。既然無餘涅槃不是斷滅,當然阿賴耶識心體絕對不可能是斷滅法。

本有的法一定不是從其他的法所出生的,如果本有的法是從其他的法所出生,祂就會成為生滅法。既然經中說阿賴耶識是無始本有、本來而有,本有之法怎麼可能是從其他的法出生的呢?若是從其他法所出生的法,則是不可以說是本有之法。阿賴耶識心體既然能夠出生萬法,必定是常住法,否則如何能夠出生萬法?因為是能出生萬法的常住法的緣故,因為 佛說祂不曾出生而本來就有的緣故,所以祂絕對不是生滅法。有生滅之法必定是有生之法,由他法中生;可是明明 佛說阿賴耶識是無始本有,而且說是永遠不滅的心體,不從他法而生,這就表示祂是無生之法,所以證得阿賴耶識心體時就是證得大乘涅槃的無生,無生之阿賴耶識心體怎麼可能是有滅之法呢?

阿賴耶識不只不是從其他法所出生,並且能夠出生一切的法,所以稱為「圓滿清淨」;一切法既然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生,真如又攝在一切法中,那麼真如怎麼可能出生阿賴耶識呢?此外,阿賴耶識既然不是從他法所生,怎麼可能從真如而出生?怎麼可以說祂是生滅法呢?

契經中這麼證明說:【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大乘密嚴經》卷2這段經文中明說一切法都依阿賴耶識而有:一切染汙的法、一切清淨的法、一切無漏法都依阿賴耶識而有;真如也是無漏法,含攝在一切清淨法當中,當然也是要依阿賴耶識而有,也是含攝在阿賴耶識當中;既然如此,真如又不是生滅法,那麼「能夠顯示真如無為的阿賴耶識」絕非生滅法,阿賴耶識怎有可能是生滅法呢?更何況經文中明說,成佛尚且要由證悟這個阿賴耶識而作開始,所以稱為大乘真見道;最後還要因阿賴耶識心體轉成異熟識,再轉成無垢識以後才能夠成佛,所以說「諸佛國土悉以(這個阿賴耶識)為因」。可見一切佛法都是依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才有,當然阿賴耶識一定是常住的法體。

從以上的論證,確定證得阿賴耶識才是大乘法當中真正的開悟;因為證得阿賴耶識的人,就能夠現觀虛空無為,也就是阿賴耶識心體猶如虛空、離開各種障礙的本來清淨體性;也能夠現觀法界的實相,也就是現觀「真實存在而如如不動於六塵」的第八識法性,就這樣子證得實相心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實性與如如性,因為證得這個「真」與「如」的緣故,當然就是證真如;沒有證得阿賴耶識心體的人,都將無法現觀阿賴耶識的真如性。

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是三乘佛法的主體;二乘聖人的兩種涅槃要依阿賴耶識心體而有,菩薩所證的大乘涅槃——也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要依阿賴耶識心體而有,佛的無住處涅槃也是依阿賴耶識心體而有,所以經中 佛說「阿賴耶識同於涅槃」。既然一切法都依阿賴耶識心體而有,都從阿賴耶識心體中出生,四種涅槃都以阿賴耶識心為體,當然阿賴耶識心體就是實相心體;若是實相心體,應當知道只有祂才是唯一的實相,不可能另有一個實相心「真如」。如果主張阿賴耶識是從另外一個想像的如來藏、真如中出生的,那麼他們想像中才有的如來藏、真如,也應該是實相心,能生實相心體的心一定更是實相心;這麼一來,則是有兩個實相心,這樣實相心就變成兩個了,那麼實相心對眾生而言就不是絕待的了;也將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實相心將有兩個深淺的層次」,阿賴耶識實相心的層次較淺,真如實相心的層次較深。這樣一來,就會有無量無數的過失產生,逃不過 平實導師所寫「八九識並存的種種過失」的預破了,就會進退兩難;也會使得兩個實相心的道理不能夠成立,其中一個實相心絕對不可能是實相心的緣故。

也就是以這個第八識為中心而成為一個寶塔似的完整的佛法體系:「以阿賴耶識心體為基礎而修行,阿賴耶識淨除煩惱障的現行而轉變上去成為異熟識,再淨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及所知障的無明隨眠而轉變上去成為無垢識:無垢識、異熟識,甚至這底層眾生的阿賴耶識也是同一個實相心;涅槃依第八識而有,緣起性空的佛法也是依這個第八識而有,所有一切的法都匯歸於第八識,此外別無佛法。」能夠這樣子去體會,整個佛法的體系就能夠融會貫通了,就可以使現代佛教的正法,回歸到 世尊時代的正法內涵。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阿賴耶識出生萬法,因此是常住法」到這裡。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92-a21_060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59集 從大乘百法名門論談八九識並存之過失(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單元,今天我們這一集繼續「從大乘《百法明門論》來談談八九識並存的過失」。

在上一集中提到六種無為法當中的虛空無為,這虛空無為是說因地的真如第八識心體,不管是有修學或是沒有修學佛法,眾生的阿賴耶識心體始終離開各種的障礙,不受六塵萬法的約束,祂自身的體性,就像是虛空離開各種的障礙,就從這個譬喻來建立名稱,所以稱為虛空無為,其實也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禪門中證悟的人,可以直接體會到五蘊身心之中有一個非常實在,而且在五蘊身心各種不同的狀況時,有一個常不變異的心。這個心沒有六根、六塵以及六識的體性;這個心沒有昏暗無明,當然也沒有無明滅盡的時候;這個心不會有老死,也沒有所謂的老死滅盡的時候;也沒有所謂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智慧,沒有一切的智慧;也從來無所謂獲得或是失去。因為這個心沒有三界一切法的體性,所以說這個心猶如虛空。然而這個心卻是非常的實在,這個心就是《心經》所描述的心,我們每天課誦《心經》,當可以在自己的五蘊身心當中實際相應到《心經》所敘述的內容的時候,那是讓人非常的愉悅,因為這是非常親切而且實在的體會那個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現的虛空無為,這就是實證的功德。

當我們在虛妄的五蘊身心當中,體會到虛空無為,就知道什麼是「真妄和合」;原來我們凡夫位中一樣是真心、妄心和合運作,原來虛空無為是這樣子從心王、心所、色法以及心不相應行法的和合運作之中所顯示出來。有人認為《心經》所指的心不是指阿賴耶識,他們認為《心經》是在說「般若波羅蜜多的核心要義」,這麼說也不能說他們錯,因為般若智慧是實證那個實相心,也就是實證阿賴耶識以後所生起的。《心經》當然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核心要義」,但是這麼說,只能說這只是文字般若,不是實相般若,完全無法體會虛空無為的體性,不會有親自體會的功德受用。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在五祖幫他開示《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他在這個時候言下大悟,體會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慧能大師接著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個本來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的法,不就是虛空無為?禪宗的明心見道與唯識的虛空無為,就在這邊可以顯示佛法的修行是貫串的,不能說體系不同,禪宗是禪宗,唯識是唯識。

接著,眾生就以這個虛空無為的基礎開始進修出世間法,因為修學無漏法,產生簡擇四聖諦等等的智慧,因此有了抉擇力;因為有抉擇力,而能夠滅除種種導致分段生死的有漏雜染法,從此能夠以「擇滅無為」的無漏智慧,讓煩惱種子一現行時,就立刻加以滅除;由滅除煩惱障現行的無漏性,就依抉擇力來建立名稱,顯示了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中的擇滅無為種子已經開始生長,能夠遠離有為法,回歸於無為法。這是三果以下的聖人的境界,這個時候仍然是需要多分或者少分以意識心來簡擇,讓分段生死的種子不再現行(有時候仍然會部分現行);這樣子簡擇讓煩惱不再現行,就是擇滅無為,因為還需要有所簡擇,才能夠滅除三界煩惱的繫縛。這個時候的第八識心體,也就是《解深密經》所說的「正行真如」以及「相真如」,這仍然是因地真如。如果是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的一切凡夫,最多只能夠不生起身行的惡業,是無法制止口行以及意行的惡業,都還不能夠與擇滅無為相應的。

接著「非擇滅無為」,也就是佛門中修行人在證得擇滅無為以後,繼續的進修,淨除了阿賴耶識心體當中煩惱障種子的勢力,讓這些煩惱障的種子不再現行,達到了本性清淨的境界,讓自己在有為法中生活的時候,不會被有漏法給熏染,不需要再經由簡擇便能夠自己安住在清淨的心境當中;也就是經由無漏的智慧,斷除各種煩惱障的雜染,顯示出七識心不需要經由簡擇便可以安住在無為法性之中。這個時候的七識心仍然是生滅法,只是在有漏法當中無所為而已;這樣子在有漏法中無所為,顯示出第八識所處的本來無為無漏的自性。這個「非擇滅無為」,只是因為停止七識心的有漏有為性,顯示出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就是第八識心體自己的境界。

再來是「不動無為」,是說凡夫或者賢聖等人,修證禪定而發起第四禪境界的時候,不再墮於初禪到三禪定境中各種喜樂,滅除了各種的苦樂,捨清淨、念清淨,心安住不動,息脈俱斷,像是與無為相應;就依著這個第八識心體當中所含藏不動無為法種的生起現行,安立名稱「不動無為」。這是修除第八識心體當中所含七轉識種子的貪樂厭苦,而安住在無為當中,其實仍然是依止於第八識心體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無為法建立名稱;就這樣子滅除了有漏而依止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仍然是匯歸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並不是有別的真如性作為依止。

接著「想受滅無為」,是說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們以及六地滿心以上的大菩薩眾,在證得滅盡定以後,離開了四無色定的非想非非想處,滅除了意識心,同時也滅除了意根的想與受這兩種心所法,成為無為住,也就是安住在無所為之中。這是斷除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中所含藏的思惑我執種子,就建立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所現的無為性,稱為「想受滅無為」,這仍然是依著第八識本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建立名稱,並不是其餘的無為法。這個時候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改名稱為異熟識,也可以稱為菴摩羅識,不再稱為阿賴耶識,因為已經滅除了阿賴耶性;這異熟識仍然是第八識心體,仍然是依止第八識本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安住的。這個想受滅無為必須依著七、八兩個識的現行,以及五十一個心法的五遍行,還有色法五根以及法處所攝色,再加上「得、命根、眾同分、滅盡定、住」等等的心不相應行法才能夠顯示。這個階位的第八識仍然還沒有脫離因地真如的名稱,仍然是攝歸正行真如等等的名稱。

最後所謂「真如無為」,是經歷前面五個無為法之後,進一步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也進一步斷除無始無明的一切隨眠。煩惱障與所知障二障的隨眠究竟斷盡的時候,不只遠離了分段生死,也斷除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這就不是大阿羅漢們所能夠知道;接著斷盡了無始無明的一切隨眠,這也不是等覺菩薩所能知,從此以後所說的各種法,不會像等覺菩薩還有極微細的過失。這個無為境界,是第八識中所有雜染種子的隨眠完全滅盡,所知障的隨眠也一樣全部滅盡,第八識當中所含藏的種子究竟清淨;因此就依著第八識心體當中不再含藏無明與習氣種子,就這樣子建立真如無為。這個真如無為的真如性,仍然一樣是依著第八識心體在因地本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建立名稱,也是依著究竟佛地的無垢識來施設最為究竟的真如無為;然而這個時候的第八識心體之中,不再含藏一切雜染的種子以及無明隨眠。這個時候所顯示出來的涅槃,仍然是因地阿賴耶識時候本有的第八識心體所顯現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由於已經斷除阿羅漢所不能斷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說這樣子是親證無餘、有餘涅槃;又因為永遠不入無餘涅槃境界而利樂有情永無窮盡的緣故,建立名稱為「無住處涅槃」。到了這個時候,說佛地第八識心體的「如」是究竟清淨境界,所以稱為真如無為。

然而這個真如無為,其實仍然是依著因地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作為基礎、作為境界;又因為具足以後修行的五種遠離雜染的清淨無為境界,這個時候將第八識心體的虛空無為性建立為真如無為。因此真如無為、真如性、真如等等名稱,都是依著修除第八識心體所含藏的有漏法種以後,依止第八識心體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建立名稱。然而第八識心體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等四種涅槃境界,卻是需要第八識心體配合前四位諸法而能夠顯現,仍然不是所生法,而是多個法和合以後才能夠顯示的法;其實是沒有實體的,而是第八識心的所顯法。因此真如無為不是實體法,不能夠建立成為萬法的根源,不能夠建立成為阿賴耶識的體,因為沒有這個道理。

一切的經論當中 佛所開示的實相,以及一切真悟的人所親證的實相,都是以阿賴耶識為體;藉著四位九十四法為緣,然後顯示第八識在不同分位中的真如性。因此真如性是阿賴耶識的所顯法,依阿賴耶識心體而有,不可外於阿賴耶識心體而有真如性;阿賴耶識心體在淨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種子隨眠以後,才能夠改名成為佛地真如心。因此因地的時候,只有阿賴耶識的真如性,從來不曾有佛地真如心存在。真如性既然是阿賴耶識的所顯法,是依附於阿賴耶識才能夠顯示的,因此是以阿賴耶識為體。如果離開阿賴耶識心體,那就沒有真如性能夠顯示給我們親證;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心體,或是只有阿賴耶識心體而沒有七轉識以及五十一個心所法等等四位九十四法,一樣也沒有真如性可以顯示,這個時候真如性將永遠不能被人親證,諸佛也不可能成佛。

有人引用祖師註解的論主張說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的心王、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皆屬於有為法,第五位的無為法是「前四位有為法所顯示的真實性」,所以他認為:阿賴耶識屬於第一位的心王,所以是有為法。而真如是一切有為法的實性,也就是法性,不是「只是第八識所顯示的性」;他們主張:「真」是真實有、勝義有;「如」是如常、不變異,不是「於六塵如如不動心」的意思。他們認為第八識的「有」是屬於依他起性的幻有,不是圓成實性的真實有;「真如」的「有」才是圓成實性的真實有、勝義有。上述的主張簡單地說就是:真如屬於無為法,是圓成實性;阿賴耶識是生滅的有為法,是依他起性。這就表示說「圓成實性的真如無為出生了依他起性的阿賴耶識」,這種說法也就是真諦三藏九識論的主張。九識論的主張,平實導師在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當中,已經說明非常的清楚。今天我們這一集藉著 平實導師在《燈影》書中從《百法明門論》的觀點,說明真如出生阿賴耶識的過失,我們再次地說明。

首先,如果真如無為這個法是圓成實性,顯然真如無為應該是心識,世親菩薩應該將真如無為歸類到百法明門的第一類心王之中,而改稱為九識心王。《百法明門論》應該重新改寫才對。其次,如果主張前四位都是有為法,因此阿賴耶識是生滅的有為法;然而依《百法明門論》中說「無為法是四所顯示」,是前四類的法所共同顯示的,如此真如無為這個法,就是生滅的有為法所顯示的,由生滅的有為法所顯示的真如無為,也應該是生滅的,怎麼可能是常不變異的圓成實性呢?前九十四個法是生滅的有為法,後面由九十四個法所顯示的六種無為法,當然也是生滅的法。真如既然成為生滅法,百法也就成為斷滅之法,因此主張阿賴耶識是生滅的有為法有很大的問題存在。平實導師常常舉例說:花的本體顯示出美麗的性質,美麗是花體的所顯性,不能夠反過來說,所顯性的美麗出生了花體。同樣的道理,不能夠說所顯示的真如無為出生了阿賴耶識,這就倒果為因了!

《百法明門論》總攝了世出世間法,其中除了心王的阿賴耶識以外,其餘九十九個法都屬於虛妄法,全部都是在顯示八識心王中第八識如來藏心的本住與恆存,只有這個法是世出世間法,由祂來含攝一切的世間與出世間法。對於未見道的眾生來說,會告訴他們說無為法是真實法,教導他們應該一一去親證。然而親證以後,卻是發現六無為、九無為、十二無為也都只是在顯示如來藏心——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實存在與涅槃性,因此了知一切無為法也都是所顯法,是伴隨著本住法如來藏而永遠地顯現著,不會有中斷的時候。無為法既然是所顯法,於是應該現觀無為法也是虛妄法,真如無為當然不可能出生阿賴耶識了!

今天「從《大乘百法明門論》來談談八九識並存的過失」,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91-a21_059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58集 從大乘百法名門論談八九識並存之過失(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單元,今天這一集我們將「從《大乘百法明門論》來談談八九識並存的過失」。

《百法明門論》是 世親菩薩所造,唐朝 玄奘菩薩在貞觀22年,也就是西元648年,在長安北闕弘法院所翻譯出來。這《百法明門論》是根據《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當中六百六十法,提綱挈領,將佛法作一個梗概的說明;利用一百個法,將佛法中重要的名相與次第關係,作一個簡略的鋪陳,讓學佛人領悟佛法的概要。玄奘菩薩將這一部論的名稱稱為「明門」,明門其中的「明」是無有愚癡闇鈍,也就是智慧通達;「門」是可以進入法相義理的方法。顯然《大乘百法明門論》是藉由這一百個法的理解,可以在大乘法的義理當中得到智慧,通達真實的道理。

《百法明門論》的主旨在說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也就是說,三界中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的無漏有為法,都是因為八識心王而有的;甚至於無漏無為法,也是因為八識心王而顯現;如果離開了八識心王,是無有一切法可得的,就這樣子說「萬法唯識」。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無漏法,既然是因為八識心王而存在而顯現,這個八識心王又是依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及無明而出現在三界當中,無明業種以及上煩惱隨眠又是由各自第八識所執持,然後藉緣變現色身以及世界山河器世間,因此說「三界唯心」。三界萬法就是依著第八識心而有,依著第八識心而變現,以第八識作為根本。《百法明門論》是在簡單地說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宗旨,我們如果能夠明白這個宗旨,修學三乘佛法的時候,就能夠具備正見,不會墮於我見、邊見等錯誤的見解當中。

《百法明門論》當中說,一切法概略說來有五種,也就是:一是心法,二是心所有法,三是色法,四是心不相應行法,五是無為法。這五個法的次第關係則是:【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大乘百法明門論》)其中,所謂「一切最勝故」,是說八識心王乃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的三界萬法。這八識心王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眾生就是只有這八個識,這是《百法明門論》所確定的。如果說還有一個心能夠出生這八個識,不管這個心叫作第九識或是真如等等,都是違背《百法明門論》八識心王是一切最勝的主張。因為,如果說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的有為法,還有個真如是圓成實性,顯然這個真如可以出生阿賴耶識,這個真如就應該是第九識,如此應該說九識心王是一切最勝故。

眾生有幾個識,在佛法傳入中土後的幾個世紀,在當時有不同的說法。在梁武帝時候的真諦三藏,他著作的《決定藏論》建立了九識論的說法。真諦三藏以阿賴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是煩惱的根本;他認為另外有一個阿摩羅識,也就是無垢識,是常、是無漏,因此要斷阿賴耶識,然後證得真如的境界,稱為證阿摩羅識。《決定藏論》是《瑜伽師地論》五識身相應地中意地的不同譯本,可是真諦三藏自行建立了九識論的說法。真諦三藏同時依《唯識三十頌》,把它改譯成為《轉識論》;同樣的,他在八個識以外,又增加了真如阿摩羅識,他認為這個真如阿摩羅識是一切法的所依,而這真如阿摩羅識是無為性。

現代的學者也考證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唯識三十頌》,才是忠於 世親菩薩的原來著作。真諦三藏的說法衍生到了後來,就有人依經論的文字敘述,將 玄奘菩薩以前真諦三藏所翻譯的唯識,以及說明如來藏的經典,歸類成為唯識古學;玄奘菩薩所翻譯以及主張的八識論,被稱為唯識今學。唯識古學以無為性的真如以及如來藏作為依止的根本識,然後有阿賴耶識的種子產生;也就是真如或如來藏為體,阿賴耶識為用,就這樣子變現出了世間。或者有人認為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是生滅變異的有為法,而真如則是圓成實性,是無為法。或者有人主張第八識等於如來藏加上藏識,也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加上生滅的客塵煩惱阿賴耶識。上述的種種說法,以及真諦三藏的《決定藏論》、《轉識論》都是九識論的主張,都落入八、九識並存的過失之中。

《百法明門論》接著說「與此相應故」:是說有五十一種心所有法與這八識心王相應,因此建立這五十一個法。八識心王與心所有法相應的這五十一個心所法是:五遍行——也就是觸、作意、受、想、思;五別境法——也就是欲、勝解、念、定、慧;還有十一個善法,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以及四個不定法。所謂心所法,在《成唯識論》卷5當中說:【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於所緣,唯取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玄奘菩薩說:心所法是依著八識心王生起的,與八識心王相應的,繫屬於八識心王;八識心王對於所緣的對象,只取總相,心所法則是可以同時取所緣的別相,可以幫助八識心王完成了別,所以稱為心所法。

《百法明門論》接著說「二所現影故」:是說有十一個色法——也就是五根、五塵以及法處所攝色。這十一種色法,是八識心王及祂們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法共生而顯示的影像;色法的出現以及消滅就如同幻影一樣,所以稱為現影。眼等五色根,是由阿賴耶識藉意根、無明以及父母、四大作為緣而變生出來,這五色根是阿賴耶識所緣的境界,阿賴耶識也依五色根來緣外五塵境,然後變現內相分五塵;意根接觸這內相分五塵以及五塵上的法塵,因為意根的了別慧粗糙,為了清楚地覺知的緣故,所以現起了意識以及前五識。這六個識現行以後,便有了色塵、聲塵等等六塵相出現在有情的心中;乃至於法處所攝色,例如觀想所見的色以及意識所見的無表色等等也因此現起,就這樣子具足十一種色法。

這十一種色法,必須依八識心王以及五十一個心所法和合運作才能夠現起;如果離開心王以及心所法,就沒有十一種色法可以現前。這十一種色法,就在三界中現前,可是色法並沒有真實不壞的自性,它是念念變易,最後終歸壞滅的;就像是影子似乎是有,卻是無有實質,因此說「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之所現影」。其實若是離開心王以及心所法,尚且無有一法可得,何況是十一個色法?這也是萬法唯識的意思。

《百法明門論》接著說「三位差別故」:這是說有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也就是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這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是因為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十一種色法變化的時候,時分地位而安立的,就這樣子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

譬如「得」這個法,是因為依著第七識意根與第八識,以及所變生的色身,然後才說有得這個法。其實「得」這個法並非真實,是因為心王與色法這兩個法而產生;我們的色身——也就是五色根變生以來,一直到還沒壞滅之前,就假名說為「得」。「得」這個法並不跟八識心王相應,唯有五色根與八識心王相應,因此稱為心不相應行法。

或者譬如「命根」這個心不相應行法,是依於往世的業因以及無明種子,所生起第八識上面異熟果的功能不斷地執持色身以及七識,就這樣子讓名色不會敗壞,就這樣子假立「命根」這一個法;也就是命根是依第八識自己以及第八識流注出來異熟果的功能所建立的法。還有像是「異生性」這個法,異生性也就是凡夫性,眾生會在六道當中輪迴生死,是因為依著第八識所不斷相續執持的凡夫異生的種子現行而建立的。這些「法」不跟前七識心相應,只是假名建立,因此稱為心不相應行法。

心不相應行法,是依著八識心王、心所有法以及色法上面,或者有時候是一位就能夠顯現,或者二位、三位共同和合顯現,因此整個就稱為三位差別法。這二十四個法全部都是落在行陰,如果沒有行陰,就沒有這二十四個法,因此說是行法。

《百法明門論》中最後說「四所顯示故」,也就是有六種無為法,這六種無為法是——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這六無為法全部是依前面四個法所顯示出來的,也就是前面所敘述的八識心王、五十一心相應法以及十一個色法,以及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由這四類法和合,才能夠顯示出六種無為法,這四種法是缺一不可的。

所謂「虛空無為」,是說因地的真如第八識心體,不管有修學或者是沒有修學佛法,這個眾生的阿賴耶識的心體始終離開各種的障礙,祂不受六塵萬法的拘束,祂自身的體性就像是虛空,就從這個譬喻來建立名稱,所以稱為虛空無為,其實也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虛空」是個施設的名相,是我們人為施設的,它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就像牛群中沒有馬,施設「無馬」這個名詞,並不是真的有一個真實的「無馬」這個法;也像是人群中沒有牛,就這樣子施設「無牛」這個名詞,並不是真的有一個真實的「無牛」這個法。「虛空」也是一樣,因為沒有任何的物質,虛空能夠容受物質,就這樣子施設虛空這個名詞;就因為「無」,所以稱為空;因為沒有一個真實法,所以稱為空。因為虛空這個名詞是假法、是假有,不是真實有,不是六處中之法處所含攝;法處所含攝的是虛空無為,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因地真如。

這個第八識心體,本來就是已經存在,不是從其他任何的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地就出生出來;祂具有能夠輾轉出生三界萬法的有性,也具有猶如虛空的空性,所以稱為「自性」。祂無量劫以來隨著業以及無明種輪轉生死,祂在七轉識貪愛或者厭惡萬法的時候,這個藏識——也就是第八識心體——卻是不貪不厭三界萬法,因此稱為「清淨」。祂在無量劫的生死輪轉中,生生世世十八界中呈現有生死,可是這個第八識心體自心始終安住在如如的本性中——祂不生不死、不斷不常、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祂離開一切法的兩邊,因此稱為「涅槃」。所以說,這個自心藏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因此稱為虛空無為——祂的體性猶如虛空,永遠地安住在無為性當中。這是指凡夫眾生的第八識心體所處的境界,這個時候的境界,也是《解深密經》所說的邪行真如、流轉真如,也就是因地真如。

這虛空無為,如果離開了八識心王的和合運作,是不能夠顯示出來的。譬如進入無餘涅槃位,根本無法現觀這第八識,更何況能夠看見祂的無為性?這虛空無為,如果離開了五十一個心相應法,也不能夠顯示出來;以我們人間來說,必須要八個識以及五十一個心相應法,或多或少在這中間現行運作,才能夠顯示出來。如果離開了五十一個心所法,是不能夠顯示虛空無為的。這虛空無為,如果離開了色法的五根、五塵以及法處所攝色這十一個法,一切的禪宗祖師就完全無法悟入自心,因為根本沒有個入處。這個虛空無為,如果離開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也是不能夠顯示的;因為沒有色身,命根就不存在,也就沒有人同分,也沒有名、句、文身,也沒有出生、安住、衰老、流轉、無常,也沒有相應的勢速等等的法;這樣子如何能夠顯示出虛空無為呢?一切證悟的人都是多分、少分知道這個道理,除非是未悟或是錯悟的人。就因為多分或是少分的心不相應行法的緣故,學佛人可以在這當中尋覓得到所顯示的虛空無為。

然而虛空無為這個法,是由心不相應行法等四位所顯,因此稱為四所顯示;心不相應行法由色等三位所顯,因此稱為三位差別;色法由心及心所有法等二位所現,因此稱為二所現影;心所有法由八識心王所有,是八識心王的體性,因此稱為與此相應;由八識心王以及輾轉所生的各種法,這樣子才能夠顯示虛空無為等等的五位百法,因此稱為一切最勝。五位百法的生起,就這樣子輾轉的因果關係,因此說「如是次第」。

今天這個單元就先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裡,歡迎您繼續收看「從《大乘百法明門論》來談談八九識並存的過失」。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90-a21_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