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以及菩薩們: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這個單元。上一集已經為大家說明了如何是識苦;我們說到「識陰等六識心是緣生法」,所以無常,無常就是苦、就是空、就是無我,瞭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再經由更深入的思惟及現觀就有機會可以實證識陰的苦相了。
這一集我們繼續來探討「識苦」;正因為有識陰等六識,所以會有苦,若六識斷滅了,就沒有種種苦受了。識有什麼苦呢?識陰等六識-特別是意識出現時就一定會與六塵相觸及了別——不需要有語言文字的思惟就能了知六塵中的種種境界,有了境界受,還未到語言文字生起之時就已經領受到苦受或樂受了;樂受是會失去的,失去了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苦、空、無我。苦受即是三苦中的苦苦;苦的領受也是由於識陰等六識而來的,所以識陰六識存在的當下就是苦;不苦不樂受的領受,雖然無苦亦無樂,但是仍然屬於無常法;無常也是苦、也是無我,若是沒有意識存在了,這些苦就都不會再存在了,也就離苦了。這樣子瞭解說明以後,您自己還要更深入的,加以思惟及現觀,您就可以實證識陰的苦相了。
接著說什麼是「識集」,這得要深入了知識陰六識世世不斷生起的緣由了;這就是十二因緣中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了。由於累劫以來不斷的錯誤認為識陰六識是常住法,也被人教導說:「識陰等六識心是可以來往三世的,只因為喝了孟婆湯,所以忘了前世的事情,入胎時就全部都忘光了;其實還是同一個意識——同一個覺知心,所以是常住不滅的。」對於這樣子錯誤的道理,自己也很相信;而不知道其實是由於換了所依止的五色根、換了全新的勝義根,所以意識換新了,不是上一世的同一個意識。由於意識要以五勝義根為依止,但是世世都有不同的勝義根,當然世世都會有不同的全新意識;若不知道這一個道理,就誤信意識是從前世來的、就認為意識心是常住法,是可以進入無餘涅槃的真心,這樣就成為常見外道了。
識集的道理,在平實導師所著《阿含正義》套書中有詳細的解說,讀者在讀了這一套書以後,若能詳實瞭解與信受書中的內容,將能建立起足夠觀行識陰苦集的正知正見,接著可以在閑靜而無人打擾的處所,深入而廣泛地依照這套書中所說的種種知見,長時詳細的思惟;思惟什麼呢?思惟意識是怎麼熏習錯誤知見、是怎麼熏習種種世間法,而產生了對識陰的錯誤認知及執著,詳細瞭解及觀行以後,對識的集就有了深入而正確的現觀了。
接下來說明什麼是「識味」,識味就是識的味,主要是說識陰六識心能對三界中的種種六塵境界產生了覺知、了別的功能,所以對六識心的功能性就產生了自我執著;也就是對眼識能見的功能性產生了自我貪愛、自我執著,這就是眼識的味著。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意識,也都是如此,對意識心的功能性產生了自我貪愛與執著,不願意讓意識覺知心永遠斷滅,只願意在身體疲勞時讓意識心暫時中斷,而在色身正常時隨即又出生而繼續運作,使意識心的功能繼續現前以便攀緣六塵,這樣子獨自加以詳細的現觀以後,就能知道識陰六識的味貪了。
那如何是「識滅」呢?這就是要探討意識滅除的境界,能接受意識的自我永遠滅除才能親證解脫果,否則就將永遠是外道、永遠與常見外道同流,永無取證初果解脫的可能。因為意識正是常見外道所說的常住不滅心,不論是所謂的意識細心或是意識極細心,這都是意識心,在解脫道的修證上這意識心最終都是應該滅除的。意識的暫時斷滅有五種─眠熟時、悶絕時、正死位、滅盡定中、無想定中,當然也包含無想天中─在這五位之中意識固然滅了,但都只是暫時斷滅,並非永遠斷滅而不再現起了,所以不是無餘涅槃境界;必須永滅而不會再生起了,這時意根也斷滅而不再現起運作了,意識才有可能永遠的斷滅,才能進入無餘涅槃位中,這就是我們所需要觀察及思惟的意識永滅境界。
接著說明什麼是「識患」,我們可以觀察及思惟:當意識與前五識共同現起時,六識具足了就是識陰具足了,識陰具足時就必然會與三界中的六塵、四塵或是一塵相應;或者有苦受與樂受、或者不苦不樂受,因此就有愛、戀、憂、悲、苦、惱了,這就是識患。即使是出生在無色界中純是捨受,也仍然會有行苦存在,這也是識患。了知識患了,就得探討「識陰的出要」了。若不能了知識陰六識對解脫生死的遮障就無法出離識陰自我的繫縛,想要出離識陰自我的繫縛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現前觀察識陰等六識的虛妄不實。能現觀識陰六識的虛妄就能擺脫識陰的自我拘繫,我見即可斷除,乃至我執也可斷除。這就要從識陰是如何生起的——要有多少助緣才能從入胎識如來藏當中生起;也要了知識陰會世世不斷生起的原因——都是由於識陰等六識覺知心不斷地熏習錯誤的知見,自認為是常住不壞心,所以就會導致在中陰階段中不肯滅除自己、導致一定會去受生,於是來世的識陰又繼續不斷的生起;這個錯誤的熏習與認知,就是解脫道中首先要破壞的無明。破壞這個無明的辦法就是現前觀察識陰等六識是如何生起的?是否不需意根與六塵、五色根就能生起?是否不需阿含中所說的入胎識就能出生、存在?是否不需以六根、六塵為緣就能在生起後自己存在……等等。這些都需要自己深入現前觀察以後,確定了識陰的虛妄性,了知自己是虛假的;只是藉著入胎識為因、藉著六根與六塵為緣,才能生起及存在的。如此現前觀察證實以後,識陰部分的我見就斷除了。若能將色陰與受、想、行陰都同樣的思惟與觀行,都已如理作意的觀行完畢了證實五陰的自我全都是緣生法而無常住性,從此以後再也不會錯認覺知心、或五陰中的某一部分的自己是真實常住不壞,五利使自然就斷除了。這時可以用五利使—也就是惡見—來自我檢查,看看自己是否確實已證聲聞初果了?三縛結都不存在了?但是一定得要確實深入思惟及觀察,同時也需要定力來配合,如此這個深入思惟與觀察才能確實成就;當然更不能輕率地認為自己已經證果了,因為知見與現觀之間仍有一大段距離。
接著依照同樣的道理與觀行方法、以及觀行的內容,對於受陰也一一加以詳細現觀,現觀什麼呢?現觀受、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出要,對於想陰、行陰也一樣加以詳細觀察,確實都了知其虛妄了,我見就一定會斷除;我見一旦斷除了,疑見與戒禁取見也就跟著斷除了,這就是已斷三縛結的初果人了。但是這個實證不是口頭說說就算數的,一定要親自一一深入思惟,及現前觀察而證實了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親證初果者,否則口中說意識覺知心虛妄、說自己已證初果了,但心中卻仍然認定意識的某一個部分是真實不壞心,那就會成為大妄語之人。這一點,佛門四眾都得要正視,想要實證初果的解脫--也就是解脫於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一定要精進的觀行,並且必須在真善知識的教導之下如理作意的觀行。若是智慧勝妙的利根人,可以自己觀行來完成,但是若不如理作意、或是懈怠的隨便觀行一下,就認為真的已斷三縛結了,將會成為大妄語者,所以不應該有懈怠。什麼是懈怠心呢?這是說不喜歡多聞熏習正法,或者聽聞熏習正法以後不喜歡深入思惟與現觀;所以對識陰的種種變相都不能如實了知,表面上看來似乎已經斷了我見,其實內心中卻仍然是不離我見的,只是我見比一般人輕微一些罷了。所以必須確實地、深入地、如理作意地對五陰的一一法都深入觀行。
三縛結應當如何斷呢?我們來看經中如何開示,【復問:「尊者!云何得無此身見?」答言:「長者!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雜阿含經》卷21)也就是說:對五陰中的任何一法,確認為實有、常住是真實我,認為我與五陰和合為一,我就是五陰,錯認五陰的全部為真實法、常住不壞,或是錯認五陰中的某一部分為真實我、常住法,這就是身見。若是不肯捨棄身見,繼續主張離念靈知心即是常住不壞的真實我,繼續錯認識陰六識的自性為真實常住法,堅持眼識能見之性、乃至意識能覺能知之性為常住佛性,或者單只堅持說意識心、及其自性為常住法而執著之,堅稱是禪宗祖師開悟所證的真心,如此都是在造作身見的集;由於身見不斷運轉的緣故,使得身見日日出生、增長、廣大,繼續成就身見的集。再修學一大阿僧祇劫以後,終究仍然是無法取證,初果解脫正受的。如此即是落在識陰中,執取識陰中的某一法為常住法,這都是緣於不如實了知識陰的內容所致,當然更不可能如實了知識陰的集、滅、滅道。要能夠被稱為真實取證初果的聖人,得要確實斷除三縛結,也必須具足四法。四法是說:「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假使有人雖已斷除三縛結,卻一直都輕忽於聖戒,這個人其實不是真正的聲聞初果,也不可能是大乘通教當中的菩薩初果,至多只是初果向而已。所以初果人所說的斷三縛結,對這樣的人而言其實只是有所知、有所見而已,並沒有絲毫的解脫功德正受;必須具足此四法,才能說是初果人,才會有見地上面的解脫正受。
經中也有這樣的開示:【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名曰沙陀,語釋氏摩訶男:「世尊說須陀洹成就幾種法?」摩訶男答言:「世尊說須陀洹成就四法。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須陀洹。」】(《雜阿含經》卷33)若有人因善知識教導而斷三縛結以後心中卻不生信、不肯受持,仍然在暗中否定善知識,他當然不可能是真斷三縛結的初果聖者。或如因為貪著我所,又因為私心不能得遂,對善知識生起瞋恨心,故意毀謗善知識,即是聖戒尚不成就的凡夫,雖然心中已經了知,斷除三縛結的內容及知識,然而因為聖戒仍然未能成就,不可能出生見地,其實仍然不是初果聖者;這就是說:他在解脫道中,應斷的異生性尚未斷除,將來捨壽時必定還會下墮三塗,一切果證盡皆失去,當然不是初果聖者。由此緣故,一切佛弟子,因聞熏平實導師的書籍或說法而斷除三縛結以後,都必須特別注重聖戒的守持,萬勿毀犯,否則只能成就斷三縛結的知識,而不能實證初果人的解脫功德,解脫道中的異生性仍存在,就不免未來仍會墮落三塗。
今天因為時間到了,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也祝福大家:煩惱遠離、安樂自在。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47-a18_1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