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17集 唯識是演化而來的嗎?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唯識是演化而來的嗎?」

上次節目中,我們說明了有一位法師將緣起當作原始佛教的核心,而這位法師所謂的原始佛教,是指佛入滅後約一百年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這位法師認為,唯識思想的源泉應該從《阿含經》去探索,導致他對唯識學的探源,不只從所謂的「原始佛教」去探源,而且從部派佛教去追根,從部派的分裂去刨根究柢。今天我們就簡單來看看這位法師如何從部派佛教中去發掘唯識學的根源,並簡略來說這位法師如此探究的結果是否正確?錯又在何處?

為何這位法師會認為唯識學、唯識思想是從部派佛教而來的呢?這可以分為幾點來看:第一點:這位法師認為:【佛教思想的發展與分化,與一個嚴重而急待解決,就是業果相續的輪迴問題有關。】(《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4。)這位法師的意思是:佛教是一種思想,是經過發展與分化而演變所形成的,並不是 釋迦世尊在世時就全部圓滿開示過的。佛教思想之所以有發展,在他的想法中認為:因為 佛說三世因果,以及眾生無始輪迴不息,而且前後世能夠因果相續不斷。對於 佛陀開示的這個因果道理,這位法師並不接受,因此自認為業果相續的輪迴現象,是 世尊說法中未說明清楚、未能解決的問題,後代學佛者為了解決因果相關的問題,就亟需要有一套理論來圓滿解釋這個現象。這無疑是這位法師在否定 佛說的因果道理,也是否定、無視於現象世界所觀察到的事實。這就像經中曾經說過的:「有善人得惡報,有惡人得善報。」然而這並不是單以一世的作為能夠論斷一個人的因緣果報,所以常常會令人無法信受,這位法師也是這樣。

第二點:三法印中所說的諸行無常,這位法師認為既然是諸行無常,那麼已經過去的業及未來將受報的身心又要如何聯繫?因此就引生出這位法師心中另一個疑問:【諸行既然剎那生滅,那現在造業的身心,與未來受果的身心有什麼聯繫?造業的早已滅去,受果的身心却沒有造業,那「自作自受」的理論,又如何可以成立?】(《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5。)自作自受,就是五陰作五陰受。在《優婆塞戒經》中 佛陀開示說:【善男子!若言「五陰無常,此不至彼而得受報」,是義不妨;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異作異受、無作無受。即作即受者,陰作陰受;……。】(《優婆塞戒經》卷4)五陰是無常的,以一世的五陰來看,當然不可能延續到未來世去,所以未來世不會是這一世造業的五陰在受報。因此即作即受、自作自受,都是在說明:這一世的五陰造業了,會在未來世緣熟時由未來世的五陰領受可愛或不可愛的異熟果報。

但是前後世的五陰並不相同,為什麼後世的五陰要受報呢?這就是這位法師自始至終都沒有弄清楚的問題,才會說:「造業的早已滅去,受果的身心卻沒有造業。」他認為不是同一個五陰在造業、在受報,因此自作自受的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原因在哪裡?因為這位法師不相信有一個能生世世五陰的法可以連貫三世,於是無法想清楚:明明已經滅了的五陰還會有業留著,而要後世的不同五陰去受果報,這兩個五陰之間有什麼關聯?其實在《優婆塞戒經》這段經文中 佛陀已經很清楚說明了,在佛法中有說即作即受,或者說異作異受,乃至說無作無受。簡單地說,即作即受就是前後世都是五陰在作、在受;而異作異受,則是說前後世造業與受報的是不同的五陰;無作無受,則是說五陰在造作、在領受時,還有一個不作不受的心,也就是阿含時期 佛稱之為「入胎識」的心是同時存在的,才能將前世造業的五陰所熏的種子帶到未來世去,由未來世的五陰去領受果報。這一點這位法師是無法接受的。這個能貫通三世的心絕對不是這位法師認為的細心或者是細意識,因為細意識還是有生有滅的心,不是永不斷絕的。

第三點:這位法師又認為:【業是無常,纔生即滅的,那又怎能說業力經百劫、千劫都不失呢?倘使業依舊存在,那又怎麼可以說諸行無常?】(《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6。)這點這位法師認為造業的身心已消失不存,而所造業的種子也消失不現,那麼前世所造的業,要如何延續到未來世去?又要如何酬償這個因果?如果業還存在,怎麼可以說諸行無常?因此認為三世相續業力的任持,有進一步解釋的必要,所以佛弟子們就想出一些理論來圓融這個說法。

由前一個疑問的說明,我們知道能生世世五陰的心,就是將前世五陰所造業種帶到未來世去的入胎識,這個入胎識一直不離祂所出生的五陰,也一直隨緣任運地將往世所造業種如實呈現出來,讓眾生受報,這就是為何業經百劫、千劫仍然不會滅失的原因。往世所造身口意行是過去了,但是業種並未滅失,這並不違反「諸行無常」的法印。

第四點:這位法師又提出一個問題:眼根色塵發起眼識,認識了青黃赤白,但是後來的根、識,已經不是之前的根、識了,怎麼能夠記憶之前所見的青黃赤白呢?對此這位法師推論認為:【在一期的生存中,身心組織在變化中有它相當的安定不變性,所以能夠記憶。】(《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6。)意思是五陰身心構造中有一部分是穩定不變,具有記憶的功能。然而這位法師也發現了記憶其實不是只有今生的記憶,還有過去世的記憶,但是依然認為身心可以記憶,因此說:【但佛法所說的記憶力,是有記憶前生以及很遠很遠的可能。身心早已徹底的變化,怎樣還會記憶呢?】(《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6。)這位法師這裡說:「是有記憶前生以及很遠很遠的可能。」但其實他是不相信的,故而說:「身心早已徹底的變化,怎樣還會記憶?」對這位法師來說,已經死亡敗壞的身心,怎麼可能還會有記憶?這個記憶到底如何成就?百思不解。因此認為這個記憶的問題也引起佛弟子的注意,同樣亟需要有理論的說明。往世的記憶是無法存在色身大腦中,因為捨報時色身就壞了,而且我們入胎受生時並沒有將過去生的大腦帶入母胎中,也就是這位法師所認識的心——也就是意識、細意識,是不能將過去世的記憶帶入母胎中,因此身心組織即使相當的安定不變性,也沒有能力保存記憶連貫三世。

其實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這位法師自己的問題,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研究了大半輩子,卻沒有得到正確的解答,反而因為知見錯誤導致研究結論也錯誤,而誤導了信受、跟隨他的修學的人。如果這位法師不被西藏密宗的六識論邪見所誤,不以細意識或意識細心為真實心,而如實地研究經教,將會發現 佛說的本識確實存在,也就不會以細心、細意識為真,更不會說大乘非佛說。這些問題歸納起來,這位法師的根本問題是:三世如何連貫?因果如何相續?只能一世存在的身心如何成就過去生的記憶?對於以上種種問題,這位法師得出一個結論:佛弟子們經由自己的體驗與思辨,以及從聖教的啟示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來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解決的意見都與唯識學的種子、本識有關。

由此可以推論出這位法師的意思:不論本識或種子的思想,都是從部派佛弟子們想要解決因果相續的問題,而發展出唯識先驅思想的見地,在這過程中慢慢地演變形成了唯識思想。這位法師所要表示的意思是:唯識思想並不是 佛陀所說的法。於是基於這些原因,這位法師要探究唯識學與部派佛教的關聯,以支持他不信受 佛說有本識存在的論點,甚至認為大乘非佛說。為了能將唯識上所說的心與這位法師心中所認為的細心劃上等號,這位法師根據自己的推論從部派的分裂中導出了【細心相續,是唯識學上本識思想的前驅。】(《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8。)的說法。

這細心又是什麼呢?這位法師認為間斷的六識是粗識,而在無想定、滅盡定中六識滅了是無心的有情,這似乎是 佛所認可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觀察,身、心是不能分離的,無心的有情與死人或草木還有何差別?經中雖然說滅盡定是無心定,但也說滅盡定是「識不離身」,因此說:【……有情必然是有心的。悶絕等僅是沒有粗顯的心識,微細的意識還是存在,只是不容易發覺罷了。相續的細心,就是在這樣的思想下展開。】(《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9。)這位法師自己不懂,又不接受有入胎識、本識不離身,不願意接受這個本識常住不壞、不斷,而將滅盡定等五無心位中還存在的心識,認為是微細的意識,只是不容易發覺罷了,更錯認這微細的細心是相續不斷的。

不論在滅盡定等無心位中的識叫作什麼名字,都不會是微細的意識,如根本論中所開示:【……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瑜伽師地論》卷13)彌勒菩薩開示說:在睡著無夢、昏迷悶絕時、證得無想定或往生無想天中,或斷除我見者證得滅盡定時,或者在無餘依涅槃位中,這六種心所處境界叫作「無心地」,意思是此時的心沒有境界。前面五位大家都很清楚,是屬於三界中的境界,在這五位中沒有見聞覺知心,因此沒有任何境界相存在。而無餘依涅槃界則是指二乘聖者入無餘涅槃時,唯有第八識獨存的境界,不屬於三界中的境界,也沒有見聞覺知心存在。

雖然說有情必然是有心的,但有情在三界中不同境界下,存在而運作的心卻會有所不同,譬如在欲界人間如果五根不壞,那麼前五識與意識必定能夠現行,這時候就稱為「有心地」;而前五識乃至意識不存在的狀態下,就是「無心地」。因此無心地,是指沒有六識見聞覺知心的境界,但這時還有第七識意根以及第八識如來藏存在,並不是真的沒有心識,否則涅槃中只有如來藏存在,就會變成斷滅法了。由於這位法師信受應成派邪見,不相信眾生都有八識心王,因此誤會無心的意思,以為在這五無心位中,粗顯的心識不現行了,但是微細的意識還是存在的。其實是六識都不存在了,意識不論多細,在這五位甚至無餘涅槃中都是斷滅不存的。

這位法師又從種習論探究認為:【種子與習氣,是唯識學上的要題,它與細心合流,奠定了唯識學的根基。】(《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125。)種子是指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種種功能,各類種子的功能都是有侷限的,所以又說功能差別。習氣則是說某一類種子的勢力形成了,現行時將成為一種慣性。在佛法中五蘊十八界等一切法的生滅,都須要有如來藏種子的流注,才能現行運作,不論在阿含時期或者般若期都是這麼說,並不是大乘唯識學才有這個說法,原始佛教中就是這麼講的。在《雜阿含經》卷26 佛有這樣的開示:【如是五種心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節,能令諸節蔭覆墮臥。何等為五?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睡眠、掉悔、疑蓋漸漸增長,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有五種心樹的種子非常微細,當它漸漸增長時會遮覆善心,令善心被陰蓋遮覆乃至下墮垂臥。這五種心樹的種子就是五蓋煩惱: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以及疑蓋。佛在經中雖然是以大樹種子很微細而可以長成大樹的譬喻來說明這五蓋的障道性,實際上這五蓋本身就是因為「習性」而有的煩惱,習性就是習氣,是種子形成勢力的結果。因此在《阿含經》中就已經有種子的說法,並不是這位法師所說的:「原始佛教沒有大乘唯識學的種子說。」種子正是第八識所含藏的諸法的功能差別。

另外這位法師對性淨與塵染也有他不同的看法,認為瑜伽派的唯識學者自有很好的解釋,但是他並不認同,這位法師說:【但我覺得性淨與塵染,大小經裏,都集中在一切識、或藏心、或空性身上,很少,幾乎可說沒有單把性淨塵染規定為第七識的。】(《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109。)性淨是說第八識心性本淨,但含藏的種子因為尚有一念無明煩惱障,因此是有染汙的而說塵染。而因地時的七轉識還沒有斷煩惱,所以一定是有染汙的,這是因為第七識意根的「遍計所執性」,使意根不斷在一切法上執取。但是這位法師認為這是矛盾的,因此又說:【這思想的矛盾,是這樣的:細心,是從種種的要求出發,融合成幾個不同典型的細心。一分八識論者,最初把細心的一分微細我執,讓它分離出來,建立第七識;到護法他們,又把整個的微細塵染,從屬於第七識。】(《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109。)

先不論這位法師的細心是否指意識的細分,這位法師認為有一部分八識論者把細心的一分微細塵染分離出來,建立為第七識,發展到護法菩薩時,則整個微細塵染歸屬於第七識。這意思是:第七識是從意識細分發展出來的。在《阿含經》中 佛處處說:「意根、法塵的因緣生意識。」這位法師竟然如此無視於經教的記載,否定推翻了大家都知道的意、法因緣生意識的聖教,甚而反過來說意根是意識細心分離出來的。只能說這位法師研究錯了,而且非常嚴重。

在這位法師的研究中,第八識如來藏又是如何而有的呢?這位法師認為以集起心解釋滅盡定的識不離身,恰到好處,但是集起心不是第八識,是到七識別立後才有第八識的成立。他說:【這集起心,與唯識學上的本識,幾乎無從分別。但切勿以為這就是第八識;第八識,要別立第七末那後,才開始成立。】(《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83。)在這位法師的研究裡認為:唯識的根源第八識如來藏,是在第七識意根被意識細分分離出來之後才又另行建立的。這真的是倒天為地。如前所說,《阿含經》中處處說意、法因緣生意識,而且意根是意識生起的俱有依根,如同前五識要現起,也必須要有不壞的五根作為俱有依根。這位法師如此說法,就好像一個人把出生自己的母親說為是被自己出生的錯謬一樣,的確是很顛倒。

而第八識名為「集起心」,是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集藏的自體性,所以能夠集藏分段生死的業種,以及一念無明種子。因此而有這位法師所誤會的性淨、塵染「都集中在一切識、或藏心、或空性身上」,這是因地阿賴耶識的自性,不是意根所有的,更不是會斷滅的意識所有的,意識只是如來藏藉意根、法塵之緣所出生的一個法,不可能反而可以由意識細分分出意識的俱有依根及意識出生的因,否則「有因有緣世間集」的聖教就得改寫了。而性淨、塵染是就心體及含藏的種子來說的,並不是指這個心時而染汙,時而清淨。

這位法師認為部派中經部譬喻師的細心說,只是瑜伽派賴耶思想的前驅,更明白地說:【細心說的發展,是從六識到七識,從七識到八識。】(《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84。)並且認為其間的發展是多邊的,分離而綜合的、綜合又分離的。因此部派佛教的細心說,有種種不同的面目,所以大乘佛教的七識論與八識論,也自然有很大的出入。這位法師由部派佛教各派對細心的種種說法,研究歸納出來的結論是:【大乘佛教的七心論與八識論,也自然有著很大的出入。】(《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84。)這可以更清楚看出來,這位法師認為七識、八識都是後來發展出來的,完全不相信有第七識以及第八識,只相信有前五識與意識,因此認為是先發展七識,再由七識論的第七細心的建立,而擔負起集種起現的作用。如此將第八識的功德與自性移走,將之歸屬於第七細心。從這位法師將心識的體性與功德乾坤大挪移,可以知道他對唯識學的認識是嚴重錯解,而他研究的結果,也與 佛說八識心王、八識心王和合運作的聖教完全相反,根本就是錯的,無法轉易。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86-a18_117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16集 細意識是唯識的根源嗎?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細意識是唯識的根源嗎?」

有一位法師在一本專書中,針對唯識學進行了唯識源頭的探究,在這位法師的想法中認為唯識是一種思想,是大乘法的中心思想。不但認為唯識是一種思想,而且是經過演變的思想,更認為大乘法也是經過演變、演化而有的,尤其是後期大乘佛教更是經由部派佛教演變而來的。今天我們將以這位法師這本書中的大架構來探討他對唯識的探究結果,是否符合 佛陀的聖教,並探討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研究結果的原因,以顯示唯識的真正義理,最後再與阿含期的解脫道法的真正精神作一個會通,證明阿含諸經所說法只是解脫道法,並非 佛陀所說的成佛之道法;唯識並不是由部派佛教演變而來的,唯識也不是虛妄唯識,而是真實唯識含攝虛妄唯識。

這位法師這本唯識探究的專書分為上下兩編,各為「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以及「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在上編中首先要瞭解這位法師所謂原始佛教是指什麼?這位法師認為:【佛滅一百年以後,佛教才開始顯著地分化。一般人,稱這分化了的佛教為部派佛教,分化以前的佛教為原始佛教。】(《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2)這位法師的意思是佛滅約一百年的時候,佛教開始分裂而有部派佛教形成,在這之前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另外這位法師也認為,曾經公開結集的經典只有聲聞乘的經、律,其餘的則是在某些區域私相傳授,而【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那就是雜藏(一部分)和大乘經。】(《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

很明顯,這位法師認為大乘法是在 佛示現入滅後才演化出來的,並非 佛陀在世時所說的佛法。但是在《增壹阿含經》卷45中,佛陀為師子長者開示供養如來聖眾的功德時說:【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在經中 佛陀清楚地開示了有聲聞乘、辟支佛乘及佛乘部眾的不同;既然有三乘之別,當然修學之法就有不同,否則就不需要分三乘了。這可證明 佛在世時確實有大乘佛法的開示,而且也確實有三乘部眾的存在了。

另外我們也知道,佛陀在《法華經》中開示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妙法蓮華經》卷1)很清楚地說了唯有一乘法,這一乘法就是大乘、唯一佛乘。但是為何 佛陀還要分三乘法來教導弟子們呢?這可以從三乘行者的所求而看出來,如妙吉祥菩薩答覆辯積菩薩所問:為何大迦葉於聲聞法中已得無畏,而不住於大乘法中?妙吉祥菩薩說:【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於此娑婆世界為諸眾生說三乘法。何等為三?所謂聲聞乘、緣覺乘、大乘,是名三乘。何以故?有諸眾生,起劣精進而求解脫故,佛方便開示三乘。】(《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2)佛陀之所以會有三乘法的開示,是因為有些眾生心性不夠堅毅,悲心也不夠,只生起了下劣的精進心,只願意為自己的出離生死而精進,只求自己能出離三界生死得解脫,不願意為眾生留在三界中。佛陀為這種心性的眾生,就開示了聲聞乘法和緣覺乘法,讓他們可以如願證得聲聞、緣覺果而不受後有。實際上聲聞、緣覺乘法還是包含在大乘法中,也是要依附在大乘法中才能成就的,因此本際法的開示,並不是只在大乘法中才有,二乘法也都一樣要有本際法為本,才不會滅掉五陰、十八界後成為斷滅空。同時因緣觀的推觀,也要先教導弟子如何推究出生名色的識,這個「識」就是本際法,是名色所依的入胎識。從這些都可以證明,大乘法不是由聲聞法或部派佛教演化而來的。

這位法師在書中進而認為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緣起,他說:【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因為四阿含是大小乘共信的,……。】(《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4)四阿含確實是大小乘共信的,但是這位法師並不如是信。他只接受四阿含的部分為佛說,才有原始佛教、根本佛教的區別,因此接著又說:【「四阿含」所開示的法門,好像是很多,但自有一貫的核心,這便是緣起。】(《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5)這位法師認為佛法法門就是以緣起為主,緣起能貫串一切法,緣起能顯生命流轉、還滅二門。實際上緣起只是世俗法中所顯現的一個現象,緣起只是如來藏藉眾緣生起現象界諸法,然而眾生因為無明不能看到出生緣起法的真實相,只看到現象界中所顯現的藉眾緣而有生有滅的無常諸法。這樣以緣起為成立一切法的根本,這是錯將緣起當作真實法,也不解緣起真義,更是否定本際如來藏真實存在的錯誤說法。

另外,這位法師推究大乘唯識思想,在書中也曾引用《阿含經》有關十因緣的教示,但對 佛陀推究十因緣所推究出「名色由識生,緣識有名色」的聖教卻誤解了,甚至認為大乘唯識思想是根據本識思想產生的。這位法師認為唯識只是思想,因此他是將唯識當作思想看待,當作思想在作研究,因此一直都無法親證唯識的根源。他這麼說:【識與名色,是同時相依而共存的,……名色支中有識蘊,同時又有識支,這二識同時,似乎不是六識論者所能圓滿解說的。後來大乘唯識學的結生相續,執持根身,六識所依的本識,就根據這個思想,也就是這緣起支的具體說明。】(《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1920)能結生相續的識一定是不生不滅的識,因為這位法師認為意識能夠結生相續,因此就將根塵和合的識——名色的識稱為粗顯的識,而識支的識則稱為細意識,而且這個粗、細意識是不一樣的。上次節目中我們已說過了,意識不論多細,都至少須要有意根、法塵的緣才能出生,因此不論粗意識、細意識都是意識,都不出意、法因緣生的範疇。針對這位法師所說的這句話:「名色支中有識蘊,同時又有識支,這是六識論者所無法解釋的。」我們來看真正因緣觀的識支,是哪一個識?

如果十因緣中的識支如這位法師所說就是名色中的識蘊,那麼每一世的名色如何由識支出生?各位菩薩不妨想想看:縱使粗意識與細意識的體性不同,細意識是清淨的,粗意識是有染汙的,其實都還是意識;既然都是意識,怎麼可能清淨的細意識可以出生有染汙的粗意識?這樣就違背了《中論》所說的「諸法不自生」的中道義理了。因此十因緣中能出生名色的識,一定是先於名色而有,而且是不生不滅的法。其實十因緣中的識支,正是結生相續的識,並不是十二因緣中的識支;十二因緣中的識支與名色,是前後世的識蘊,但都是識蘊。可知十因緣中的識支與後支名色支中的識蘊是截然不同的。這麼單純的法,只要信受 佛說有名色所依的本際,接受入胎識第八識是出生名色的識,也是十因緣的識支,問題就解決了;是否有親證這個本際,是其次的問題,至少要相信 佛說有本際、有入胎識,是每一世出生名色真正的根源。

而在這部經中 佛陀推究為何會有每一世名色的出生?是因為有一個本來就存在的識,由於有這個識才能夠入胎、住胎、出胎,而有出生後種種苦,這就是本識。本來就有的識,不須他法為依而出生存在的識,這個本識怎麼會是從緣起思想變化而來的呢?而本識在這位法師所接受的阿含部經典中早就出現了,不是後來才根據這個結生相續執持根身的思想,才有本識的出現。本識是本來就存在的識,才能成為諸法的所依,沒有本識就沒有一切法的存在,也沒有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可修可證,這位法師深深誤會 佛所說法的意思。

再說本識不是思想,是真實存在、可以親證的法,就是眾生都各自獨有的如來藏,到佛地則轉名為無垢識,這不是這集節目要談的內容,就略而不談。而在因緣觀中結生相續的本識,是緣起法背後的根源,是顯現緣起法的正因,不是像十二有支,前支為後支生起的因,但只是緣因。如平實導師所說:「萬法生起的根本因即是因,其他的助緣(譬如山河大地、四大物質、無明)以及外緣的父精母血,全都只是緣;而助緣或外緣也都是先已從自、他有情的第一因中出生了,然後成為助緣而間接或輾轉出生其餘諸法,所以一切緣也都是從第一因中出生的。」(《阿含正義》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376)

這裡第一因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為先有第一因如來藏含藏了無明、業種,以及出生了四大、五陰與山河大地等眾緣,才有其他一切法的出生。因此在十二因緣法中,無明習性含藏在第八識中,當眾生遇到貪愛的境界時,由於不知所貪境界只不過是自己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個影像,而執著境界真實,起貪愛或厭憎就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因此一般人總是認為無明支是行支出生的因,無明滅了諸行也就滅了。實際上是因為第一因如來藏藉無明的緣因,而顯現出眾生被自己的無明煩惱所覆蓋,不知五欲及六塵諸法不實,而造作善淨、染惡的身口意行出來。所以是第一因如來藏藉著無明出生了諸行,並不是無明能出生身口意行,因此而有「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現象顯現。

那麼什麼是唯識?各位菩薩一定都聽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意思是三界世間,不論是器世間或五陰世間,都因為有心才能造就,因為物不能生心,而心能生心,心也能生物。這個心當然不會是有時存在、有時斷滅的六識見聞覺知心,也不可能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也要滅掉的意根末那識;而眾生最多只有八個識,因此可知這個心就是第八識心——阿賴耶識。因此眾生生存的器世間,也是依第八識所出生的,但是並不是某一個特別有能力或大勢力的有情或他的如來藏所出生,而是由這個器世間的共業有情的第八識所變現,讓眾生可以在這個器世間生存與受報。因此三界唯心是指眾生及器世間都唯依第八識而有,依第八識心而變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那萬法唯識呢?當識入胎時,同時有在三界中恆不斷滅又處處作主的意根,當母胎中的五陰形成時,就有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心,接著就有百法、千法、萬法,無量無邊的法出生。因此第八識出生了意根,又生現了六識覺知心,八識和合就有萬法的出生,故說萬法唯識。這個「唯識」是指八識心王和合,但是總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根源在於第八識,由第八識出生前七識,八識共同運作,萬法才能顯現出來。這也就是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二者和合而生顯萬法。

看到這裡,各位菩薩一定很想知道這位法師對唯識的定義是什麼?以及他認為的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又是什麼呢?這位法師在這本書中又說:【唯識的定義,「即是識」,「不離識」,論師們有不同的解釋。究竟唯有什麼識?有的說是八識,有的說是阿賴耶,有的說唯是真心。這些,都是唯識思想的一個側向,是唯識學的一流。】(《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28)如同這位法師所說的,唯識是即這個識,不離這個識,這就表示有一個識是唯一,是眾生不能離祂而存在的。不論這個識諸論師們有不同面向的不同的解釋,或者說為八識,或者說是阿賴耶識,或者說唯是真心,都在顯示有一個真實的識與五陰不離,但又不是五陰。為何這位法師卻執意否定這個唯一的識真實存在,而要另闢邪徑去將這個識建立成為一個不可知、不可證的虛妄之法,而成為一種思想,而且是由多個思潮合流形成的思想?原因無他,只因為這位法師從年輕就信受應成派的六識論思想,在深心中徹底接受六識論的思想,而無法將應成派的錯誤知見與觀念抛棄,也沒有因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再加上自恃聰明而有慢心,因此一開始就錯,到捨壽仍無法改正。

這位法師認為唯識學有很多的解釋,想要作一個整理,釐清唯識學是如何來的,因此在書中接著說:【本人的態度,是想在複雜的唯識思想中,發見主流與共義,廓清宗派的偏執。所以先從大乘唯識學中,指出幾個不同觀點的解說,再去考察它與原始佛教的關係。這不同方面的解說,都是唯識學,是唯識學的多方面的開展;唯識學,也可說是幾個思潮的合流。】(《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頁28)

唯識學是思想嗎?是幾個思潮的合流嗎?以下我們簡單來辨正一下。

佛陀在《阿含經》中處處說眾生不知五陰虛妄,為五陰而有種種造作,被這些不實的法所矇蔽,不知本際、不到本際,因此無法出離三界生死,不得解脫。也開示有「不離身識」,或者有時單說一個「識」字。如前面所舉《長阿含經》卷10所開示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不論是「本際」或「不離身識」,甚至名色所緣的「識」,都很清楚地開示了:眾生除了五陰之外,還有一個識是生死的根源,與五陰不相離,但卻是出生五陰名色的識。眾生是五陰和合而有的,五陰就是名色,五陰中的識陰,或者名中的識陰,都是虛妄和合的假法,都不是本際法,當然更不是識陰自己能緣自己,而說識陰中的識為名色所緣的識,這是矛盾的。

佛陀更開示有「取陰俱識」,就是說有一個執取五陰,與五陰同時存在的識。本際、不離身識、名色所緣的識,或者取陰俱識的識,這背後的真正意涵是什麼呢?各位菩薩不妨想想,我們用幾個公式來解釋:我們知道眾生其實就是有色身以及心識,如果以佛法來講的話呢,眾生就是色陰加上受、想、行、識這四陰;結果就可以看出來,名色就是名加色,也就是受、想、行、識這四陰加上色陰;這樣推究出來的結果就是:眾生就是五陰,也就是名色。但是本際、不離身識,或名色所緣的識,或取陰俱識的識,並不包括在五陰中,也不包含在名色中,很顯然另有一個法,是出生名色五陰的法,而這個法是心、是常住的心、是不生不滅的,是本來就存在的。佛在《阿含經》中稱這個法為「本際、不離身識、取陰俱識」,甚至其他名稱如「所知依」。既然根塵和合而有的六識心,只是識陰中的一個法,不論有多細,畢竟還是要根塵相會合才能有的法,因此可知細意識、微細識,或者意識細心、極細心,都只是因緣和合而有的法,絕對不是唯識的根源。我們再從阿含聖教來證明。

佛在阿含時期所說的法,主要在於讓弟子們能證得解脫果,而二乘修行者可以解脫的重點,在於不貪愛三界一切法,乃至連五陰中的每一個法都不貪愛,都可以滅掉,才能在命終時沒有讓自己再出生的絲毫作意,而可以不受下一世的果報身。那麼名色、五陰、十八界都滅掉了,入了無餘涅槃還有什麼呢?沒有蘊處界諸法。那就不存在任何一法了嗎?不是!還有一個真如法。如《雜阿含經》卷44所記載:【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世尊初成佛時思惟這個一乘道能夠清淨眾生,讓眾生度脫諸種憂悲,滅除眾苦及煩惱而證得真如法。這個真如法就是涅槃的本際、諸法的實際,也就是如來藏。會有苦、煩惱的心是識陰六識心,真如心是不會有苦與煩惱的。因此在《阿含經》中「真如」這個名稱,也是 佛陀用來指稱與五陰不即不離的真實心。

從以上說明,相信各位菩薩已經知道,唯識就是三界一切法唯阿賴耶識而出生,萬法也依包含前七識的八識心王才能現起,唯識的根源在於如來藏阿賴耶識,不是粗意識也不是細意識。這位法師對唯識的探源,不論從他所說的原始佛教,或真正阿含期的經教中所探究的結果都是錯誤的,原因在於他不相信有第八識真實存在,這個癥結在於年輕時就相信喇嘛教的六識論錯誤說法,導致一世修行唐捐其功,更誤導了他的隨學者。真是可嘆!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85-a18_116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15集 細意識是生命的根源嗎?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子題是「細意識是生命的根源嗎?」

平實導師《阿含正義》這套書裡,對佛法解脫道的内涵及實際修行與觀行的方法作了非常詳盡的解說,也舉出了很多經典證明阿含時期所說法,在於隱覆密意說有「本際」為名色之所由來,而主要修行結果則是在於親證二乘菩提;只要能信受且依之修行,要得證聲聞解脫果或者要證得緣覺果,其實都不是難事。但是這套書出版已經超過十年了,至今似乎還沒有人因為閱讀這套書而斷我見、斷三縛結,得聲聞見道。探究其原因可能有幾項:讀不懂;讀懂但不願意接受;讀懂也接受修行次第,但沒有實修;或者定力不夠,只有知見上斷我見,實際上卻似斷非斷,沒有真實受用,因此只得初果向,不能真得聲聞初果。而完全不接受的人應該也不少,這樣就不可能得聲聞見道了!除了因為慧力不夠,或因為往昔謗法惡業餘報未盡而讀不懂外,其他各種情況如果再深究其原因:僧衣崇拜,或者是不接受除了有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心以外,還有一個永不生滅的真實心如來藏真實存在,因而緊抓著覺知心放不下;這樣我見、我執,甚至我所執不斷,勢必無法證得聲聞初果,想求大乘見道更不可能。

我見是什麼?如果有人將五蘊中的色身、色蘊當成是真實我,或者能識別種種法的識蘊當成真實我,乃至將受、想、行蘊當成是真實我,這就是我見。再細一點來說,如果將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法中的某一個法當成永不壞滅的我,這也是我見。實際上,一般人是將覺知心當成真實我,尤其是將具有能夠思惟、分析、規劃、判斷等功能的意識當作真實我。世間人會這麼認為:這個色身死了還可以再去投胎受生,雖然色身不一樣了,但是能了知的心是不變的,還是同一個。這樣的常見者從古到今都有,因此斷我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並不容易。問題在哪裡呢?根本原因在於對五蘊十八界的內容沒有如實了知,如果能夠如實了知五蘊十八界法的內容,就一定會知道五陰或五蘊,以及十八界等法都是生滅不居的,在三界流轉生死中,除了六根中的意根是心法,可以前後世不斷之外,其餘五色根、六塵及六識等十七界都是會斷壞的,尤其在一期生命結束時,這十七界法都會壞滅。佛在《阿含經》中曾經開示說:【若法無常者,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何法無常?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雜阿含經》卷7)

經中佛說:「如果是無常的法應當斷除,斷除了那些無常的法之後,因為正法義理的饒益,即使在漫漫長夜的生死中也可以安樂無憂。什麼是無常的法呢?色陰是無常的法,受、想、行、識四陰也是無常的法。」這就是說,無常的五陰必須要滅掉,才能解脫生死之苦。滅五陰的意思,從解脫道來看,是要將對五陰的貪愛執著斷除,以使自己在捨壽時可以不再去投胎受生,也就是入無餘涅槃;如果從佛菩提道來看,也同樣要斷除對五陰的貪愛,但是將有用的五蘊身用來行道,成就自他的道業,而永遠利樂有情,永不入無餘涅槃。再說五陰無常,是因為五陰有生有滅、會變異、最後會消滅,而且是剎那剎那都在變異,當然就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說,也就不可能是真實法。如果將五陰中的任何一法,認為是真實的我,就永遠無法斷除對五陰我的貪愛,永遠不可能斷我見,要得聲聞初果的解脫也就不可能了。

不但五陰是無常的法,六根、六塵與六識等十八界法也如是,那麼由五陰十八界聚合而有的眾生,當然更是無常的法。如前所說,一般人可以觀察到色身的無常,對見聞覺知心則常常以為是永遠不斷壞的,這是由於對五蘊十八界法沒有如實知。而一般的修行人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也會認為六識覺知心是恆存的,而將六識覺知心當作真實法,以為這六識心可以到下一世去。其實六識覺知心不但不能去到未來世,甚至還每天都在上演著生滅的戲碼:早晨醒來現起了,中午午睡時便斷滅了,到了晚上睡著無夢時又斷滅了;不但如此,當我們因為一時氣憤,導致一口氣接不上來而昏迷時,六識心也就不存在了,其實一天當中有很多的狀況,六識心是斷滅不在的。這些面對六塵境的六識覺知心,還都只是粗顯的狀況。

比較細的覺知心又是怎麼樣呢?如果有人修得初禪在等至位中,還有意識及眼識、耳識與身識可以了知外境,如果進而修得二禪以上境界,那麼連眼識、耳識與身識都斷滅了,只剩意識在定境法塵中安住,如此直到三界頂的非想非非想定,雖然了知性已經非常微細了,還是意識在安住、意識在了知。由此看來,這意識覺知心在三界中,只要有知就存在,只要存在就必定有知。因此有人就認為這意識心有粗細之別,進而認為細意識是可以延續到未來世的。其實意識心不論多細,都是要藉其他的法才能出生,才能具有了知、了別的功能。

譬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張十年前的照片,知道這是曾經去過的地方,而我們能夠這樣了知是因為眼睛觸到這張照片,藉由眼睛的觸而有眼識將照片的影像作一個概略的了別,再加上意識的了別以及回憶而有的;當然這中間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成就我們了知照片在腦海裡所呈現的景象。因此意識要能運作是須要有其他種種緣的配合才能成就,而最基本的條件,也是我們最容易觀察到的就是:眼睛看到了,意識回憶起來了。佛在阿含經典將這個情形解說為「根塵觸生識」:眼根觸色塵而有眼識的了知,再加上同時有意根觸法塵而有意識的了知;其他耳、鼻、舌、身識與意識配合的了知也是這樣。

由此可知,粗意識、細意識的了知功能,一定要有根與塵先存在了才能完成,這正是 佛在經中說的「諸所有意識皆意、法因緣生」,不論多粗顯的意識心,或多微細的意識心,都要有意根與法塵存在的緣而有。為何說意根與法塵只是「緣」?又意識現起乃至存在與運作時需不需要「因」呢?要的!因為在經中 佛又開示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2)這裡說的世間是指五陰世間,因為在欲界中五陰世間面臨的煩惱,如貪愛財、色、名、食、睡,以及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法,也就是對欲界法的貪愛,會讓我們一直在欲界乃至三界流轉,因此修學佛法首先要淡薄的煩惱就是對五欲法的貪愛。

話說回來,既然意根與法塵只是意識現起的緣,那麼意識現起的「因」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回憶未成佛時觀行因緣法,觀察眾生為何會有老病死等等苦時,一再地推究的結果是:因為有每一世的名色的出生—名是指受、想、行、識這四陰,色是指色陰—因為名色五陰的出生,就會有六塵法的顯現,而有六識的觸知領受苦、樂、捨受,由於貪愛這些受,進而為這些無常的六塵境有所造作,有造作就有導致未來世再出生的後有業,下一世再出生就不可避免的有老病死等苦要承受。而名色為何會不斷出生呢?佛陀推究的結果是因為有一個本識,將我們每一世所造的業種、無明種等收藏著,在因緣成熟時就兌現果報。我們過去生由於無明不知道五陰不實,而為五陰的生存與享樂造作了種種的業,這些業不論是善業或惡業,乃至世間技藝工巧等無記業,在業緣成熟時就由本識藉著父母的緣呈現出果報,也就是一世一世的名色的出生,讓眾生在三界中不斷地流轉。由此可知,本識就是因緣法中所說集世間、滅世間的因。

進一步來看其他經典的聖教,在《佛本行集經》卷23〈勸受世利品28〉中說:【若人愚癡,耽染五欲,不知本際,沈淪生死,被煩惱縛,不能得解,如遠行人,困苦疲極,乃飲鹹水,更增其渴。如是如是,受五欲人,不知其患,亦復如是。】經文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因為愚癡而耽染於五欲境界中,不知五欲都是虛妄不實的法,更不知生死本際、生命實相,而沉淪在三界中生死不斷,被五欲及無明煩惱所繫縛著,不能得解脫出離三界生死,就好像出外遠行的人,非常的困頓、辛苦又疲倦,眾生沉淪生死不知以佛法甘露法門來解渴,就如同這個遠行的人口乾舌燥不知飲用白開水,反而飲用鹹鹹的海水更增加乾渴。就是這樣子啊!貪受五欲法的人,不知五欲法的過失與災患,也同樣是這樣的。

經文中所說的「不知本際」,意思是說:眾生不斷地在三界中流轉,就是因為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如此不知生死的本際,而一直將能見聞覺知的五陰當作真實法,不斷為五陰去領受、貪愛五欲法,不知五欲法只不過是自心影像的覺受。不知要證得本際法才能得解脫,反而為貪五欲法的領受而造作種種業行,進而導致未來世必須再承受不可愛的果報。這個本際就是名色之所從來的入胎識,如《中阿含經》中 世尊曾三問阿難尊者識入胎的事。一問:「如果識不入母胎的話,胎兒會形成嗎?」「當然不會。」再問:「如果識入胎就出胎,也就是識入胎,因為種種因緣使得胚胎不能住胎,那麼胎兒可不可以形成?」「還是不可以。」三問:「胎兒足月出生了,還在嬰兒的階段,如果這個入胎識是會斷壞的,不再住於嬰兒身中,那麼這個嬰兒可以成長嗎?」答案:「還是不會。」很顯然的,這個入胎識是名色以外的另一個識,因為名色中的「名」已經有識陰六識了,如果是名色中的任何一個識,就會成為母親出生母親自己一樣,不但在理上不對,也是違背現實世界所看到的情況。所以入胎識不是剛入胎時的意根,也不是色身成就後才有的識陰六識心,當然就不是細意識囉!

另外,世尊也開示說:【阿難!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中阿含經》卷24)佛告訴我們:「應該要知道,名色的因、名色習氣的收藏者、名色的根本,以及名色的所緣,就是這個入胎識,緣於這個入胎識才有名色。」由此可知,入胎識不是細意識,細意識是緣於入胎識才有的名色五陰中的意識心。

那為什麼會有這個細意識的誤會呢?某位佛教導師在所寫的一本書中這麼說:【如實的說,沒有識,名色就不能增長;沒有名色,識也不能繼續存在。心色和合是名色支。名是受、想、行、識的四蘊,色是色蘊。名中的識,是粗顯的六識,不是微細的細心。】(《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頁530)這位法師的意思是說:沒有名色,識也不能繼續存在。可見他將無形無色且無生無滅的入胎識當成三界中法,認為入胎識須要有名色才能存在,入胎識須要依名色這個他法才能存在。這樣就不符合《成唯識論》所說的四種涅槃中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此的入胎識就不具「本來性」,不是本來就存在的。本來性也表示這個入胎識不像識陰六識,是需要因緣和合才能出生、存在與運作的。這是對入胎識體性很嚴重的誤解。

而這位法師又說:「名中的識,是粗顯的六識,不是微細的細心。」意思是:微細的細心不是六識中的意識。我們來看這樣會有什麼問題,而他認為的細心又是哪一個心呢?如果像這位法師所說的眾生只有六個識,那麼將只要有名中的識陰就已經足夠了,眾生就可以生存運作了。因此這位法師在書中這麼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意思是說,只有依眼等六根而有眼等六識,其他沒有,所以說:【哪裏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頁109)由此可以看出,這位法師是不認為六識心外,還有第七識、第八識。

前面我們說過,意識是因為入胎識出生了名色、色陰之後,才因為意根與法塵的緣而出現的。意識不是永遠存在的心,也沒有能力出生其他的心或分裂出其他的部分,怎麼可能會有所謂意識細分出現而成為第七識、第八識?而這個情況又是 佛陀所不知道的,反而是教導弟子要去觀察「意」,之後還教導弟子們要證悟名色的本際第八識,而這個「意」及本際卻讓後世未證七、八識的學佛者在爭論不休呢!可知這位法師並未親證這個入胎識,才會將被入胎識藉緣出生的意識認為是能夠入胎的第八識。

這位法師又說:「名中的識,是粗顯的六識,不是微細的細心。」如果有人只有六個識,那麼這個微細的細心又是什麼心?是不是意識呢?如果是意識,那就是根、塵為緣所生的意識,依然是因緣所生法,絕不是真實心。如果不是意識,然而他明明只承認眾生唯有六個識,而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哪裡會有七識、八識?」各位菩薩,您認為這位法師說的眾生只有六個識,到底對還是不對?

我們來作個結論:佛陀雖然說眼根、色塵因緣生眼識,乃至意根、法塵因緣生意識,不表示眾生只有這六個識,因為這六個識都是因緣生滅的法,如何可以連貫三世?如何能夠成就受熏的功德?如何能夠收藏六識本身造作的業種而不失壞?又如何能夠支援眾生的有根身而讓眾生在六塵境中受苦、受樂呢?而意識心不論多細,只要在三界中一定不離六塵之一的法塵,縱使在三界頂的非想非非想天,依然有意根存在著,也還是有法塵顯現著,而這兩個緣就足以讓入胎識—本際真實心出生意識,讓意識不再反觀自己的存在,而安住在這樣的定境法塵中,不觸也不知其餘五塵;這也因為非想非非想天的有情已經把對色身的貪愛執著捨棄了,但是還不知道應該捨棄能覺知定境境界的意識,然而對三界法的貪愛已經非常淡薄了,由於此時的意識心了知性非常微細,才是真正的意識細心,但終究還是意識心。所以意識心、意識細心都是意識心,都是意根、法塵為緣所生的,細意識最細也只能存在於非想非非想天,依然不出三界;不出三界就是生死之法,就是有生有滅的法,絕不是真實心。

從今天所舉這位法師所說的法,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法師認為眾生只有依眼耳鼻舌身意根而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又將意識心分為粗意識與細意識,粗意識是名中的識,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能思想的意識心;而細意識則是這個粗意識的細分,與粗意識不一樣。這樣其實就是我見未斷的常見論者,執著識陰中的意識心為真實心,不信 佛說的「意法因緣生意識」的聖教,更與 佛唱反調,否定了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本際識的存在,自行創造意識細分,而將意識細分當成是生命的實相。各位一定要記住:意識心不論多細,都是藉著意根觸法塵的緣而生起的心,絕對不是生命的根源。這部分我們下次節目再來探討。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84-a18_115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14集 從阿含論大乘是佛說(三)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我們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

接下來將為大家繼續解說,在上集我們為大家提出了在《阿含經》中,佛世就已經有大乘法存在的經文證據,只是由於二乘人不懂大乘法的法義,所以《阿含經》中只有大乘法的名相,卻沒有大乘法義的實際內容。這可以證明在佛世時就已經有了大乘法的弘揚;而大乘法的內容其實就是第二轉、第三轉法輪,所以這些《阿含經》的經文證據,都已經證明了:大乘法菩薩道是在佛在世的二、三轉法輪時期就已經講過了!只是二乘聖凡聽聞了以後自以為知,才會集結成只有解脫道的二乘經典!因此,某位法師他說,佛陀入滅數百年後,才有聲聞法的部派佛教僧人演變、發展出來大乘法,他們主張說,大乘經典不是佛說;但是從《阿含經》的經文證據,我們看到 佛陀在世時確實有二、三轉法輪的大乘法道宣演,所以《阿含經》中的經文記錄,才會記載下諸多的大乘法名相。

又 佛陀既然宣講了菩薩法道,宣演了成佛之道的內容,又怎麼可能没有親從 佛陀證悟的菩薩們,延續大乘法義的弘傳這些事相呢?卻要透過聲聞法的部派佛教僧人,在 佛陀示現入滅百年以後,再來演變、發展出大乘法來呢?所以說,這只能說是某位法師等人心中的種種妄想啊!大乘法確實是在佛世就已經有的,所以從最原始的四阿含諸經中,也記載了佛世時的菩薩弟子追隨 佛陀修學佛法。這有阿含部的經文為證,譬如《恒水經》卷1所載:【聞如是 一時佛與大比丘僧諸弟子、菩薩俱,行到恒水。諸天、人民、鬼神、龍、人、非人,及初發道意者無央數,各持華、香、伎樂,皆追從佛。】經中明確記載有菩薩弟子,追隨 佛陀到恒水弘法的事實。

《恒水經》卷1中又記載說:【持五戒者,還生世間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現世可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泥洹大道。以道、以受人身,當奉持經戒死,不當缺犯大如毛髮。】經文中 佛明確地為我們開示,說持戒者可以成為菩薩乃至於成佛,但是,經文中所記載的戒法卻是與菩薩所受持的菩薩戒不同,仍然是指聲聞的二百五十戒。若以二乘聲聞人所記載的經文來看,那麼受持聲聞戒而修聲聞道的阿羅漢們,應該都可以成佛,他們也應該已經懂得般若、生起了一切種智,為何他們都没有般若智,乃至於道種智呢?又他們寫出那麼多聲聞法的論著,卻為何又寫不出般若以及跟道種智有關的法義來呢?又為何在修行二乘解脫聲聞道,獲得極果的是阿羅漢果,卻不是獲得究竟的佛果呢?但是由這一段經文中,可以很明確地看出:二乘聲聞人確實常常參與 世尊宣演大乘法義的聚會,只是因為聽不懂,所以集結出來的經典,不免會與佛菩提的實質有差異。因此,二乘聖凡才會將這種本來是講大乘法的經典,集結成了二乘經典!

由此可知,大乘法的弘傳是佛世就已經存在的事實,因為聲聞聖人也是常常與聞大乘法的,所以不是某位法師根據後來的文獻,後人新創的說法所作出「佛世没有大乘法的存在或弘揚」的不實說法所能夠推翻的。又如阿含部的《緣起經》卷1,也證明了這個說法:【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天、人等俱。】這也證明了菩薩是在佛世時就已經有的,當然也會有大乘法的弘揚,所以大乘經典是佛世就常常宣講的,某位法師他怎麼可以妄說佛世時没有大乘教呢?

亦如《增壹阿含經》卷15中的記載:【世尊告曰:「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與父說法,三者當與母說法,四者當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別。是謂迦葉!如來出世當行此五法。」】經中說一切佛在人間示現時,都應該作這五件事情。這是如來在世時一定要建立的菩薩行,讓佛弟子們遵循而修;又說一定要為諸菩薩們記別:諸菩薩各將於何時成佛,不是記別他們何時成為阿羅漢。由此可知,佛世時當然要宣講大乘法以及成佛之道,然後才可以取滅度的。這已經很清楚地證明佛世時確實必須、而且是已經有在宣演大乘法教了!所以,某位法師怎麼可以說大乘佛教是源起於聲聞部派佛教時期數百年之後呢?

又如《增壹阿含經》卷19記載:【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既然最原始的阿含部經文中也記載著:彌勒菩薩是確實存在的菩薩,是佛世曾經為大眾請法的人,而聖 彌勒菩薩又是二乘聖凡在集結經典時被稱為菩薩,問的又是菩薩的成佛之道,怎麼可以說佛世時没有大乘佛教的弘傳呢?所以某位法師怎麼能夠說大乘是起源於數百年後聲聞部派佛教呢?既然四阿含中就曾真實記載聖 彌勒菩薩的事相,在同樣的阿含經典記載中 文殊師利菩薩,某位法師又怎麼能夠加以否定呢?說不是佛教中的實有人物?而只承認 彌勒菩薩是佛教中確實存在的人物呢?所以說,他以違背佛教歷史事實以及必然性的邪見,來處處否定大乘法;當被舉證出來後,當然只能默然不應了。

《長阿含經》卷1中,佛開示說:【以四真諦,為聲聞說:苦與苦因,滅苦之諦;賢聖八道,到安隱處。】這部《長阿含經》的經文中明確地說到,世尊是專為聲聞人所說的法,都是四聖諦、八正道、十因緣與十二因緣的辟支佛道,不為他們解說成佛之道,除非是為菩薩們說法。所以 佛不會為了聲聞人說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十地修證、般若、種智等種種成佛之道的法。但佛世時卻已經有了聖 彌勒菩薩、聖 文殊師利菩薩、聖央掘魔羅等菩薩的存在,在佛前論議大乘法,而且被聲聞聖凡集結的四阿含諸經中,這個都已經很清楚地被記錄下來了。這就很清楚地顯示出:佛世已經有大乘佛教的存在,也有菩薩在弘演大乘法,只是大乘法是到最後的第三轉法輪時期,才有人數較少的證悟大菩薩們出現,才能開始努力弘傳的,弘法的起步必然比聲聞法晚了不止二十年;大乘法又是極難修證的深妙法,當然 佛陀在世以及示現入滅不久的一段時間裡,大乘教不可能如同聲聞教的廣大興盛,所以在歷經數百年弘傳以後,才能藉著勝妙的法義與證量,漸漸超越二乘教。

這就如同現今 平實導師弘演大乘教以來,以超勝的佛菩提法義以及證量,弘演十餘年後,聲勢仍遠遠不如誤會解脫道的各大山頭;但是若是經過百年時間的弘傳,這就不是某位法師及各大山頭他們所能比擬的。這是一個很清楚顯示出的事實:菩薩們在佛世晩期時才開始弘揚大乘法義,大乘佛教才正式建立,這時要面對二乘教的易修易證而徒眾極多的廣大聲勢,當然不可能立刻超過二乘教。所以說,某位法師對這樣的事實失察,或是基於否定大乘教的一貫心態,故意對此事實視而不見,因此妄說大乘佛教是起源於聲聞部派佛教分裂後的數百年時期,只能說這個真的是他一家之言的妄說。

又如四阿含中記載著菩薩追隨 佛陀,也記載著如童女迦葉菩薩,率領五百比丘遊化於人間的事實,這就證明了大乘佛教在佛世,就有菩薩證悟以後開始弘揚了,所以某位法師假借「考證」的名義,妄說大乘佛教是起源於數百年後的部派佛教聲聞法中,完全是錯誤的推論,而且並不是根據史實考證出來的結論。既然從最原始的四阿含諸經中的記載,就可以看出 佛陀當時一定是常常宣說大乘法義,只是由於二乘聖凡不懂那些大乘法義的內容,所以在集結四阿含諸經的時候,就只剩下一些大乘法修證的名相存在。然而既然當時 佛陀就宣講了大乘法教,大乘法義卻没有被集結在阿含諸經中,卻只剩下一些修證的名相存在,因此菩薩們當然要另外再集結出來,只是卻不會被聲聞人們所記錄下來罷了。但是從最原始的四阿含諸經中,既然已經證明大乘佛教是在 佛陀住世的較晚的第二轉、第三轉法輪時期,才有菩薩們證悟後而開始弘傳的,當然那時候的聲勢必然遠遠小於二乘教,但卻不可以因此而無視於四阿含諸經中所記載的「大乘佛教在佛世時就已經開始弘傳」的事實,就公然地否定大乘教、大乘經典,說大乘教是 佛陀入滅數百年後,聲聞弟子們長期演變創造集結出來的。若某位法師這個說法是真實的話,那麼四阿含諸經中所記載的內容,卻為何又處處有大乘般若、種智以及菩薩等種種大乘名相呢?這又要如何說得通呢?所以說有智慧的佛子應當善思明辨之。

如今我們已經從四阿含的多部經典中,證明了大乘經教是在 佛陀弘法的時期,就已經開始弘傳的,四阿含多部經典中也明確地留有大乘佛教弘傳的蛛絲馬跡;這就顯示出在佛世 佛陀就已經宣講了可以讓人成佛的大乘佛法,並不是只有講讓人能夠成就阿羅漢、辟支佛的二乘解脫之道。而且 世尊也開示說:一切諸佛都是經歷了無量無數劫的修菩薩行,習佛菩提才能夠成就佛國的。從來不是修聲聞行,修學解脫道就能夠成佛的,所以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應當恭敬、供養最後身菩薩以及諸地菩薩。這樣的心態跟作法,既可以培植廣大的福德,也可以獲得佛菩提道上的實證;乃至未來 彌勒尊佛降生之時,可以在聲聞三會的龍華樹下親證阿羅漢果。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以後,於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的時期,迴心大乘而證入菩薩妙法中,成為菩薩僧中的一分子。所以說,出家人亦當供養 彌勒菩薩,以此能得大福的緣故,取證佛菩提的見道或修道的功德,也都將因此而獲得助益。

這也有阿含部的經文作為證明,《增壹阿含經》卷1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云何為二法?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若復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是謂比丘!施此二人獲大功德,受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由《阿含經》中這個聖教告訴我們說,修學大乘法的比丘、比丘尼眾,若是有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迷信僧衣的身分而墮於聲聞法中,應當追隨菩薩來修學大乘法,取法 佛陀初入滅時五百比丘追隨童女迦葉菩薩的舊事。這是由於大乘法教只論修證的高下,不論在家或出家身分的緣故。成佛與否,不是依出家或在家的身分來確定的,而是依憑般若實相智慧與諸地無生法忍是否圓滿來確定的。

此外,恭敬、供養最後身的 彌勒菩薩,這將使您在未來 彌勒菩薩成佛時,確定可以獲得聲聞法的阿羅漢果證。《增壹阿含經》卷38:【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復持此八關齋法,用學佛道、辟支佛道、阿羅漢道。諸世界學正法者亦習此業,正使將來彌勒佛出現世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值遇彼會,使得時度。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彌勒菩薩成佛之後的初轉法輪時,將會有聲聞三會專門宣說解脫道,那時與會的人都將可以取證阿羅漢果。假使是聲聞法中的出家眾或在家眾,當然應該要恭敬、供養最後身的聖 彌勒菩薩,這將使自己在未來聖 彌勒菩薩成佛時,可以獲得聲聞法的阿羅漢果證;所以若是修學聲聞法的出家、在家二眾,若堅持只歸依聲聞羅漢而不歸依菩薩,在 彌勒菩薩成佛前,將不能獲得冥佑而引生證悟佛菩提的因緣,也不能獲得羅漢冥佑證得聲聞菩提;因為羅漢們的意根已經滅了,於無餘涅槃中是不可能與您感應道交而定中、夢中加持您引生證悟的因緣。

然而,將來 彌勒尊佛出現於人間初轉法輪時,將會在龍華樹下先有聲聞三會廣度聲聞人成阿羅漢以後,才會開始轉入第二轉法輪的般若期而宣說般若,然後再宣說方廣等諸經以及唯識種智的增上慧學,如此展開大乘佛教的弘傳。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如是,這個時代的 釋迦世尊亦復如是;這是因為此時的娑婆世界眾生具足五濁,若不使他們先證得解脫果,他們將會對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的佛菩提道,完全没有信心,所以也不可能信受現世無法成就的佛地境界。

由此緣故,修學三乘菩提的佛弟子們,特別是專門修學聲聞法的出家、在家二眾,若無最後身菩薩可以歸依,應當退而求其次,歸依及隨學於諸地菩薩,乃至於十迴向位、十行位,下至十住位及七住位的賢位菩薩們,才能使得自己在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中獲得極大的利益,因為他們都可以隨分幫助自己親證解脫果或佛菩提果。才不會如許多的出家眾,往往獨住於山區小磚屋中用功靜坐求悟,卻往往浪擲一生的時間,終究無能得證啊!這都是因為缺乏善知識指導所致;也都是因為自己的獨居用功,不論是在般若禪的開悟見道,或是在無生法忍的修證上面,或是在解脫道乃至禪定的修證上面,都是很少有機會可以實證的;除非他是往世多劫一再證悟而乘願再來的菩薩們,雖然沒有離開胎昧,但是自參自修一段時間後,仍然可以輕易地悟入;否則的話,應當依止善知識學法,聞熏正確的正知見之後,然後付諸實行,這樣子才容易有所實證,才不會因為修學了佛法,卻浪擲一生而抱憾捨壽。這個是在此對於出家、在家,特別是修學聲聞法的人,這是應當注意的事項。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83-a18_114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13集 從阿含論大乘是佛說(二)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接下來將繼續為大家解說,從阿含經文中的記載,我們來論大乘佛法是佛說。

阿含部的《新歲經》卷1中記載:【爾時世尊見歲時到,愍念諸會,在比丘前三自令竟;所立畢訖,五比丘從座起,建立新歲。適立新歲,一萬比丘得成道跡,八千比丘得阿羅漢,虛空諸天八萬四千,咸見開化,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講說經法不可計數,眾生之類,建立三乘。】從這部《阿含經》的經文中,提到建立三乘,以及上集所列舉出的種種阿含部經中,在在都可以顯示出:大乘法是在佛世時就已經開始弘揚的。因為四阿含是 佛在示現入滅後就立即展開集結的;由這些阿含部中的經文記載中,我們就可以證明諸阿羅漢是常常參與大乘法會、聽聞大乘經典的。

然而從阿含諸經中只有大乘法的名相,卻沒有大乘法義的實質,這個《阿含經》中所顯示出來的事實,就可以證明:親證大乘法的諸菩薩們聽完阿羅漢們所集結的阿含諸經後,發覺其中並沒有大乘法的實質,只有大乘法的名相,所以只好另外再集結阿羅漢們所不懂的大乘經典,以免大乘經義失傳於人間,因此菩薩們於七葉窟外集結的大乘經典;當然是佛世時就已經弘傳的大乘法。所以大乘經典不應該被質疑,並妄謗為說——不是 佛陀在世時就存在的,否則阿含部的經文就不該有這麼多大乘法的名相出現。

這個大乘法在佛世就已經弘傳的事實,不但《增壹阿含》、《雜阿含》部的經典中如此,在最先宣講的《長阿含》中,早就已經曾說過有三乘法了。譬如《長阿含經》卷3有如是記載:【佛告阿難:「天下有四種人,應得起塔;香花、繒蓋、伎樂供養。何等為四?一者如來應得起塔,二者辟支佛,三者聲聞人,四者轉輪王。阿難!此四種人應得起塔,香華、繒蓋、伎樂供養。」】這經中明文記載著應被起塔供養的,有如來、聲聞、緣覺的三乘聖人之名。而這三乘聖人之名,在《長阿含經》卷3中也有如下的記載:【此有為法,流遷不常住,今於雙樹間,滅我無漏身。佛、辟支、聲聞,一切皆歸滅;無常無撰擇,如火焚山林。】這是最早集結出來的初轉法輪經典,其中都說明有三乘聖人的,所以佛世就有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眾存在,並不是只有修學解脫道的二乘人,所以在阿羅漢們所領導、最早集結出的《長阿含經》中才會看到三乘聖人之名。

又如過往諸佛,以及我們的 本師釋迦牟尼佛,從來都是由菩薩來降神成佛,不曾由聲聞、緣覺來降神成佛的,這也是有阿含部的經文為證的,《長阿含經》卷1:【毗婆尸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從右脅入,正念不亂。當於爾時地為震動,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處皆蒙大明,幽冥眾生各相睹見,知其所趣。時此光明復照魔宮、諸天,釋、梵、沙門、婆羅門及餘眾生普蒙大明,諸天光明自然不現。】過去無量諸佛,都是由最後身菩薩來人間成佛,現在是由最後身菩薩的 釋迦菩薩來人間示現成佛,當來下生成佛者是彌勒菩薩,這些都不是聲聞羅漢。所以從來沒有聽聞 佛陀說過,有聲聞人可以成佛者,由此可見,佛陀確實曾經宣演大乘法,不是由後來的聲聞弟子自行發展就能夠演變出大乘法的。

只有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才能夠成佛,並不是修學二乘解脫道就能夠成佛,譬如《長阿含經》卷2中的記載:【復次,阿難!若菩薩始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是為三也。復次,阿難!菩薩始出母胎,從右脅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是為四也。復次,阿難!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於此時地大震動,是為五也。】上述《長阿含經》中的記載說:菩薩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不是聲聞羅漢或是緣覺辟支佛能夠成佛;從這些阿羅漢們所集結而成的《長阿含》經典中就可以證明,真正親證二乘解脫道的阿羅漢們,其實他們都很清楚地知道一切佛都是由菩薩來修成的,不是由阿羅漢們來修成的。所以成佛當然是要依佛菩提道來修,才能夠成就的,從來都不是依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來修行成佛的;而且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修證成功時,都只是能證得有餘、無餘涅槃,而不能發起般若智慧以及一切種智,並且是捨壽之後都會入於無餘涅槃的,都不可能長遠地住世而成佛;除非已經迴小向大而成為菩薩了,轉修佛菩提時,才不會入無餘涅槃。所以二乘聖人迴小向大以後,仍然是菩薩,仍然是要依佛菩提的修證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說從來都是由菩薩來人間成佛的。既然是由菩薩來成佛,不是由聲聞、緣覺來成佛,當然會有菩薩追隨諸佛來護持以及弘揚佛菩提的成佛之道;怎麼能夠說諸佛住世時,會没有菩薩在弘揚佛菩提,而只有聲聞人在弘揚解脫道呢?假使有人堅持說:修學二乘解脫道的無學聖人,只要能夠發起大悲心,願意生生世世利樂眾生而永遠不入無餘涅槃,就可以成佛。那麼上述由阿羅漢們所集結而成的《長阿含》經典中的記載,是不是應該改成: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於此時地大震動,是為五也?但是實證二乘解脫道的阿羅漢都不這樣說,只有連我見都斷不了的凡夫,他才會主張說:修學二乘解脫道,只要不入無餘涅槃,願意生生世世利樂眾生,就是成佛了。所以假使不修學佛菩提道,縱使是二乘的無學聖人,他能夠發起大悲心,歷經了三大阿僧祇劫,斷除煩惱習氣種子以後,仍然只是二乘聖人,仍然不是佛;因為他們連大乘佛菩提道的三賢位中,七住位以上應有的般若實相的智慧都沒有,也沒有諸地菩薩的一切種智的證量,更不用說佛地四智中連一智都没有發起,所以絶對不可能成佛。

所以一切如來在往昔無量世中,都是當菩薩的,都是修學大乘佛菩提道;從來不是當聲聞羅漢,也從來不是以二乘解脫道作為唯一的修證,這當然也是有阿含部的經文為證的,如《長阿含經》卷5中的記載:【童子告曰:「汝樂聞者,諦聽!諦受!當為汝說。」告諸天曰:「如來往昔為菩薩時,在所生處,聰明多智。諸賢當知……。」】這段經文中明文記載「如來往昔為菩薩時……」,所以能夠成佛的前提,就是過去無量世都是行菩薩道的菩薩,而不是專修二乘解脫道的阿羅漢、緣覺。所以 世尊終究不曾說過「如來往昔為羅漢時」、或者「如來往昔為辟支佛時」,都是說「如來往昔為菩薩時」,既然是往昔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才能夠究竟成佛,這就顯示出大乘佛菩提道一定有不同、並且超勝於二乘解脫道之處,那麼成佛以後怎麼可能只有宣說只能證得涅槃的二乘解脫道,卻不為求成佛的菩薩們宣說可以讓人究竟成佛的大乘佛菩提道的道理呢?所以大乘的佛菩提道,一定在佛世就會宣講的,也是會由菩薩們來弘揚的。所以大乘佛菩提道,不可能等到數百年以後,再由只懂聲聞法的聲聞部派的僧人們發展、演變、弘揚出來。因為二乘解脫道的極果,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但是連證得阿羅漢的二乘聖人,在集結《阿含經》時都只能記錄大乘法的名相,卻無法集結大乘法義的實質內容,還是要靠菩薩們另外集結出大乘經典,這就顯示出二乘聖人是不懂大乘法的,這就證明了大乘佛菩提道不是從二乘解脫道發展、演變出來的。如果大乘佛菩提道可以從二乘解脫道發展演變而來,那麼阿羅漢集結《阿含經》時應該說「如來往昔為羅漢時」如何如何……最後成就了佛果,但是阿羅漢們都不作此說,所以說只有連聲聞解脫果都無法實證的凡夫們,依著自己對於二乘解脫道的錯誤的思惟想像,才會說大乘佛菩提道可以由只懂聲聞法的聲聞部派的僧人們來發展、演變、弘揚出來。由此也可以證實:大乘佛菩提道不可能等到數百年後,再由聲聞部派的僧人們來發展、弘揚出來。這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實真相,但是某位法師等這些人承襲了假藏傳佛教的應成派中觀等邪見,一概否定、不信受,心態上確實是很奇怪的。

只有修學大乘佛菩提的菩薩才能夠成佛,不是實證二乘菩提就可以成佛,如阿含部的《佛開解梵志阿拔經》卷1中記載:【佛言:「吾求道已來,歷世久遠,不可稱紀;常奉諸佛,行菩薩道;所事師友,無復央數。」】經中記載 釋迦世尊成佛以前奉事諸佛時,都是行菩薩道的,而且時節非常的久遠乃至無法計算,這就證明諸佛住世時一定會教導菩薩們修學大乘佛菩提道,所以才會有菩薩在佛世時親近事奉諸佛。因此阿含部的經典中,釋迦世尊說自己往世以菩薩的身分,親近、供養、奉事於無量諸佛的記載就可以證明:釋迦世尊在世49年的弘法期間,一定會如同往昔所奉事的諸佛一樣,傳授大乘佛菩提道給菩薩們,菩薩們也會在佛世時弘揚弘傳大乘法。由於這是佛世時的阿羅漢們所親見的,所以在集結阿含部經典時也一定會把這些事實顯示出來,讓未來世的眾生知道佛世就已經有大乘法的弘傳,並不是只有二乘菩提。這也證明了:釋迦世尊久遠世以來都是修菩薩道的,從來不是修聲聞法的解脫道、也不是修緣覺法的二乘解脫。所以集結《阿含經》的二乘阿羅漢們都知道,世尊的成佛,是修學大乘佛菩提的菩薩道才成就的,並不是修學二乘解脫道就可以成佛的。所以《阿含經》中才會記載說:釋迦世尊過去「常奉諸佛,行菩薩道」,而不會說「常奉諸佛,行羅漢、緣覺道」。所以說,一些不懂二乘解脫道的凡夫,以自己對於二乘解脫道的錯誤的思惟想像,妄想二乘解脫道可以由後來的聲聞部派僧人們,經過發展而最後演變成大乘法,再由這些聲聞部派的僧人們來弘揚大乘法。卻不知道,已經實證聲聞解脫道極果的阿羅漢們,在《阿含經》中所記載的 釋迦世尊過去「常奉諸佛,行菩薩道」——背後的道理就是說,單修二乘解脫道並不能使人成佛,只有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才能夠成佛;而二乘解脫道的修行人就算已經成就了阿羅漢果、緣覺果,都還不是佛,這是實證二乘菩提的阿羅漢、緣覺聖人們都知道的「菩薩成佛」正知見。所以說,只有不懂二乘解脫道的凡夫們,自己以自己誤會後的解脫道,才會生起只要修學二乘解脫道就可以成佛的邪見。

諸佛都是以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菩薩道的身分來成佛的,從來不是以聲聞身分來成佛的,如《增壹阿含經》卷14記載:【是時彼鬼白世尊曰:「我今極飢,何故奪我食?此小兒是我所食,沙門!可歸我此小兒。」世尊告曰:「昔我未成道時曾為菩薩,有鴿投我,我尚不惜身命,救彼鴿厄。況我今日已成如來,能捨此小兒令汝食噉?汝今惡鬼盡其神力,吾終不與汝此小兒。云何惡鬼,汝曾迦葉佛時,曾作沙門、修持梵行;後復犯戒,生此惡鬼。」爾時惡鬼承佛威神,便憶曩昔所造諸行。】上述《阿含經》中記載 世尊開示說,祂未成佛之前的身分是菩薩,所以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曾經為了救護一隻鴿子的性命,不惜身命而割肉餵鷹,所以如今成佛了,怎麼可能任由惡鬼來吃小孩的身肉,卻不加以慈悲的救護呢?由此可知,佛既然說祂成佛前的身分是菩薩,那就一定是修菩薩行、證菩薩法的,所以當修學菩薩道的過程中,所應證的法、所應行的一切慈悲救護眾生的菩薩行,都已經具足圓滿以後才可能最後成就究竟的佛果。所以成佛之後,當然不可能不宣講菩薩法道,而只宣說聲聞緣覺之道。如果只要修學二乘聲聞緣覺的二乘解脫道就可以成佛,那麼阿羅漢們集結《阿含經》時就應該改成:「昔我未成道時曾為阿羅漢,有鴿投我,我尚不惜身命,救彼鴿厄。」但是不論在佛世時,或是佛滅後集結《阿含經》的時候,乃至於像法、末法的時期,都不曾看見有任何一個真正實證聲聞菩提的阿羅漢,他跳出來抗議說《阿含經》中所記載的 佛說「昔我未成道時曾為菩薩」,如何如何行菩薩道,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應該修改。所以說只有誤會了解脫道,生起了阿羅漢就是佛的這些邪見凡夫們,他們連我見都不曾斷,更沒有絲毫解脫道上的實證;他們才敢跳出來否定佛世時有大乘法、並且有菩薩在弘傳大乘法這樣的事實。可是他們所不知道的真相卻是:凡是一切實證二乘菩提的阿羅漢、緣覺們,都不可能否定大乘法的存在。所以 佛示現滅度以後,集結《阿含經》的阿羅漢們才會如實地記錄下 佛所開示的「昔我未成道時曾為菩薩」這樣的聖教開示內容,顯示出說在佛世時,佛確實有說過大乘法,也有菩薩在弘傳大乘法的事實。由此也可以證明:雖然集結《阿含經》的阿羅漢們,他們只證得二乘菩提的解脫道,對於大乘佛菩提並沒有實際上的親證,所以在《阿含經》中只能夠留下有關於大乘法的名相,卻無法留下大乘法的修學的實際內容,使得菩薩們會另外再集結大乘經典而流傳於後世;但是由於《阿含經》中記載了這些阿羅漢們,他們所不懂的大乘法的名相,從這裡也可以證明集結了《阿含經》的阿羅漢們,他們一定曾經參與 佛說大乘法的法會,所以這些大乘法的名相,才會被記載於阿含部的諸經當中,而能夠流傳於後世的今時。因此從《阿含經》中的文字記載就已經有大乘法名相的存在,這就可以證明在佛世時,佛確實有說過大乘法,所以這些大乘法的名相才會被不懂這些大乘法內涵的二乘阿羅漢們,記載在《阿含經》中。由此可證:大乘經典確實是 佛所說,而不是如那些邪見凡夫們所說:大乘經典非佛說。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82-a18_113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12集 從阿含論大乘是佛說(一)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為大家解說在《增壹阿含經》的卷44中記載-聖彌勒菩薩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將從兜率天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的阿含經文記載來論大乘佛法是佛說。

關於彌勒菩薩被授記成佛,並非只有大乘經中才如是記載,即使在專門簡述二乘解脫道的阿含經典中也是如是記載的。從聖彌勒菩薩被授記為當來成佛的第一人,而且是在 佛陀住世的時候就被授記了;這個授記的事實,已經顯示出大乘佛教是在 佛陀住世時就已經存在的。如果像有位法師所說的,大乘佛教是從聲聞佛教分裂的部派佛教時期以後才存在的,-但是那已經是 佛陀入滅數百年後的事情。-那麼這個《阿含經》中所記載的授記的記別,就不會被結集在第一次集結的四阿含經中,特別是被集結在最早的《長阿含》中;而且四阿含是在 佛陀示現入滅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已經集結完成的,這個事實記載於四阿含的經典中以及聲聞的律典中。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實,但是有位法師及一分反對大乘佛法的日本研究者卻是思不及此,也不免使人聯想到他們是否是別有用心的。

既然《雜阿含》與《增壹阿含》諸經,本來就是大乘經典,那麼佛世的大乘佛教諸比丘們,本來就應該實證五陰之所從來,並非如同解脫道不必親證五陰身心的本源,這個也有阿含部的經典為證的,《增壹阿含經》卷2中有記載: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身。所謂念身者:髮、毛、爪、齒、皮、肉、筋、骨、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膱、膀胱、屎、尿、百葉、滄、蕩、脾、泡、溺、淚、唾、涕、膿、血、肪脂、涎、髑髏、腦,何者是身?為地種是也?水種是也?火種是耶?風種是也?為父種、母種所造耶?從何處來?為誰所造?眼、耳、鼻、口、身、心,此終當生何處?如是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身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以上的阿含經文中,佛告訴我們說:應當探討五陰之所從來,除非您是專門修學解脫道的人,否則一切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佛弟子們,都必須遵照佛陀以上的教示探討五陰是從何處來的?是由誰所造出來的?必須觀察五陰身心之所從來,在這個大前提下實證而修學佛菩提道,來作佛菩提道的種種觀行才不會落入斷滅見中。至於修學解脫道的佛弟子們,雖然不必親證本識—入胎識—的所在,不必現觀祂的清淨性、涅槃性、本來性以及自性性等種種自性,卻必須信受諸佛與菩薩們在這個上面的實證與現觀,相信確實有本識的存在而且永遠不滅,才不會落入斷滅見的境界中不敢確實地斷除我見與我執。若是不能推斷出名與色是怎麼來的、是誰所造的?或者不能信受佛與諸菩薩所說的現觀本識常住不滅,就一定會顧慮到滅盡十八界以後是否會墮入斷滅空中,因此而不敢斷除我見與我執,就會如同前面的章節所舉證的阿含經文中佛說「比丘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就像宗喀巴等人一樣極力主張意識心是常住不壞滅的,如同宗喀巴大力主張的應成派中觀,不許在六識心體以外別有阿賴耶本識—如來藏—的存在;或者如同某位法師一般,另外新創意識心常住說,這都是墮入了外道的常見意識境界中;都是如佛在阿含經中所說的「於內、於外有恐怖」的愚比丘。所以從聖彌勒菩薩在阿含經中被授記成佛的記載,就可以知道:大乘法確實是佛世尊親口宣說的,並非如阿含中所說的「於外、於內有恐怖」的愚比丘們所說的大乘非佛說啊!

由此可以證實,不能推斷出名色由入胎識所生的道理的人就無法真的滅除、斷除我見常見,一定會墮入常見中。菩薩親證入胎識,並非如同二乘人唯信佛語而實證解脫道;菩薩不像聲聞聖人只是由推論而知必有入胎識的存在,而是親證入胎識,能現觀名與色都是由入胎識所造、所生的真相,所以了知這個本識就是萬法的本源。聲聞人雖然不必親證,但是必須要有能藉十因緣法來如實推知本識一定存在的能力,也才可能真的斷除我見;等而下之,就只能依靠善知識的教授而確實信受了。這也是聖彌勒菩薩特地傳授《瑜伽師地論》給古天竺的無著菩薩,以及後來故意示現在中國成為布袋和尚而賜予許多人禪門機鋒的原因。

如果說只要斷除我見與我執,都不必親證五蘊身心根源的本識如來藏,而《雜阿含經》與《增壹阿含經》中卻常常提到「名色由識生、識入胎而生名色,名色從何處來?名色由誰所造?」等種種事相,要求比丘們來證知此事;從此就可以證明《阿含》、《增壹阿含經》的多數經,本來就是二乘的聖人與凡夫們也曾與聞的大乘經典,只是被他們集結成二乘解脫道的經典罷了;由此也可以證明四阿含中有許多經典本來就是大乘經,因為二乘聖凡不願意接受菩薩們修正阿含部大乘經典的建議,因為那會顯示出二乘人的智慧遠不如菩薩,所以大乘菩薩們只得隨後另行再集結大乘經典了。由此也可以證明,大乘佛教當然是在佛世就已經開始起步弘揚的了。

由聲聞解脫道的經典四阿含諸經中的記載,也證明了聲聞人確實曾參與大乘法會,所以其中有多處宣說三乘之道,也有多處如是說:「佛法中有三部之眾:聲聞、緣覺以及佛乘。」

《增壹阿含經》卷1:【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可見增壹阿含諸經中本來是大乘法的經典,但是聲聞聖人們集結以後卻只剩下了大乘法義的名相,卻没有其中的修證方法與內容了。所以說,阿含道中始終未曾解說成佛之道,只有在大乘經中才有說到。

《增壹阿含經》卷2:【如來聖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度知見成就。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應當恭敬、承事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業名曰聖眾。】二乘聖人說解脫道的初果向到四果人,可以為人解說三乘道,但是為何阿羅漢們都不能將大乘道的內容以論寫出來呢?為何一定要等菩薩們來講、來教、來寫呢?但是三乘道的名相卻是存在《增壹阿含經》中的。其他如《增壹阿含經》中的卷5、卷16、卷20、卷24、卷32、卷41、卷45,都有提到三乘之道,以及聲聞、辟支佛、佛菩薩等三乘不同的名相。

又或如阿含部中的《起世經》卷4:【若於父母起惡心,或佛、菩薩、聲聞眾;此等皆墮黑繩獄,其處受苦極嚴熾。】

《恒水經》卷1:【佛言:「道寶是也:一者須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羅漢,五者辟支佛,六者發意念度一切菩薩,七者佛泥洹大道,是為七寶。」】

《法海經》卷1:【大海之中,神龍所居:沙竭龍王、阿耨達難頭和羅摩那私伊羅末,如此諸龍妙德難量,能造天宮;品物之類,無不仰之。吾僧法亦復如是,四雙八輩之士、十二賢者菩薩大士,教化之功,彌茂彌美,此第六之德。】這一段經文中更說到初地到等覺、妙覺位的十二個位階的諸地大菩薩,這就可以證明說:聲聞聖人是有參與佛陀所說的大乘法義的講經法會。但是卻很明顯的被聲聞人集結成為二乘解脫道的法義,而没有大乘的法義在其中。

更如《雜阿含經》中,也同樣有聲聞、緣覺、佛菩薩的三乘不同名相的記載,如《別譯雜阿含經》卷3:【諸佛與緣覺,菩薩及聲聞,猶捨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央掘魔羅經》卷2:【譬如貧怯士,遊行曠野中;卒聞猛虎氣,恐怖急馳走。聲聞緣覺人,不知摩訶衍;趣聞菩薩香,恐怖亦如是。】

《央掘魔羅經》卷2:【所言邪定者,謂彼一闡提;正定謂如來、菩薩及二乘。】

《佛說三摩竭經》卷1:【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菩薩俱。】阿含部中的《佛說三摩竭經》這一段經文,也已經證明了,聲聞人一定跟菩薩們一樣同時參與了大乘經典的宣演法會、一定會跟菩薩們同時聽講大乘經法的,絕對不會故意對 佛宣講大乘法義的大乘法會加以漠視而故意缺席的,除非他是凡夫種姓的聲聞人。

《佛說三摩竭經》卷1:【佛告賓頭盧:「我教天下人欲令悉度世,今汝既失期,復殺一人;人命至重,是我道所不喜。汝從今已後,不得復隨我食,及與眾會。若當留住,後須彌勒佛出,迺般泥洹去耳。」賓頭盧聞佛說如是,即默然憂愁,復自悔責。食訖,便起,前為作禮,及諸『菩薩、阿羅漢』共辭,便入山中。】

《佛說玉耶女經》卷1:【自觀身形不得久住,危命如電速,如風過庭;少壯必衰,莫恃姿容;當勤精進,棄捨世榮,如菩薩法。汝今修行,可得至佛;佛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聽。吾今得佛稱善,所致大乘教,無男無女,樂聞法者隨願所得。】阿含四部經中,可說處處都有宣說三乘法道以及三乘部眾啊!

所以,佛陀在世時就已經有了菩薩眾與大乘法教在教授與弘傳了,並非如某位法師所說的不曾弘傳與演示。這些都是四阿含中的說法,都不是從大乘經典中所取錄出來的。由此證明某位法師所謂的考證與文獻等,都是錯誤的考證,都是取材於最不原始的錯誤資料。

今者再舉四阿含中,唯一曾說明大乘法義的《央掘魔羅經》來證明,這個經典是四阿含中唯一將大乘法說得比較具體的一部,但也只是說到本識如來藏的總相而已,也說得很簡略。

《央掘魔羅經》卷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無量菩薩摩訶薩俱,及四部眾、無量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毘舍遮、負多伽那、阿磋羅檀那婆王、日月天子、阿修羅及諸羅剎、護世主四天王、魔天等俱。】

這是說大菩薩們與在家、出家的男女共有四眾,同時與聞大乘經法。

《央掘魔羅經》卷1:【害與不害各有二種,有聲聞不害、有菩薩不害。汝小蚊蚋,云何能知二種不害。】

經中說有聲聞及菩薩的兩種不害,這就顯示了大乘之道了,只是在經中也只是略說而已。

《央掘魔羅經》中有大乘與十地菩薩……等大乘名相之言,譬如《央掘魔羅經》卷2:【如羅睺羅敬重戒故,極視淨水,見蟲不了為是蟲?為非蟲?為是微塵耶?久久諦觀,漸見細蟲。十地菩薩亦復如是,於自身中觀察自性,起如是、如是無量諸性。種種異見如來之藏,如是難入;安慰說者,亦復甚難;謂於惡世極熾然時,不惜身命而為眾生說如來藏;是故我說諸菩薩摩訶薩,人中之雄,即是如來。】

《央掘魔羅經》卷2:【譬如大菩薩,滿十波羅蜜;闡提亦如是,具足十惡行。】

《央掘魔羅經》卷2:【邪定是闡提,正定是如來、住地諸菩薩、及聲聞緣覺。】

《央掘魔羅經》卷2:【復有虛妄法,聲聞及緣覺;菩薩之所行,隨順世間事。】

《央掘魔羅經》卷4:【我說道者,說何等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這個經中更明白的指出,大乘菩薩道的修學內容與二乘解脫道的相異之處,由此可以證明,佛世時本來就有大乘法教的弘傳及存在。

《央掘魔羅經》卷4:【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行堅固道,任荷我法。】

《央掘魔羅經》卷4:【爾時波斯匿王語諸占師:「汝等一切悉皆妄語,汝速遠去,勿復妄說。」爾時諸天、世人及諸龍神、聲聞、菩薩、波斯匿王,一切城邑聚落人民,承佛威神悉皆來集。】

《央掘魔羅經》卷4:【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天、龍神、聲聞、菩薩及波斯匿王一切眾會,皆慕央掘魔羅行及文殊師利菩薩行,願生彼國;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提心,踊躍歡喜。】

又如《增壹阿含經》中也有大乘法的名相存在,可見大乘法是在 佛陀住世時就已經弘揚以及存在的。有經文為證如下:《增壹阿含經》卷11:【時,超術梵志白定光佛言:「願見採受說。世尊今不授決者,便當於此處斷其命根,不願此生。」爾時世尊告曰:「梵志!不可以此五莖華,授無上正等覺。」梵志白言:「願世尊與我說菩薩所行法。」定光佛告曰:「菩薩所行,無所愛惜。」】

以上列舉的都是阿含部中的經文,是 佛陀親口所說的,並非大乘經典中的說法,都是 佛陀入滅後由聲聞聖凡的五百眾隨即集結的四阿含經典中的記載,但是已經在在處處顯示出了大乘法的影子了,第一次集結時的聲聞聖凡五百人,是必定同時參與 佛陀第二轉、第三轉法輪時宣講大乘法的聚會,才有可能集結出與解脫道無關的大乘法名相出來。只是他們終究不能聽懂大乘的法義,還是把大乘經典集結為二乘法義的解脫道經典。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81-a18_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