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94集 欲壞十業惡果當修十善業與十業之作罪、無作罪(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跟各位來說明《菩薩的正行》。我們所依止的是平實導師的《優婆塞戒經講記》。我們這一集繼續要跟各位說明「欲壞十業惡果,當修十善業」。

經文怎麼說呢?它說:【若欲破壞如是等事,應當至心修行十善。是十善法三天下具,或有戒攝,或非戒攝。北欝單曰唯有四事,地獄有五,餓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攝。】(《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是什麼意思呢?經中所說的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破壞前面所說的這些十惡業的這些惡事,就應該要反過來遠離十惡業道,努力修行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在娑婆世界三大天下當中都有,但是有時是屬於戒法,是屬於戒律所攝;但有時雖然有十善業道,但是卻是跟戒律沒有關係的。佛特地為我們說明,十善業道在北欝單曰只有四種,不具足十個;因為北欝單曰的人們有褔報,要什麼物資就有什麼物資,都不必辛勤的工作,所以不需要為貪口腹之欲而殺生,不需為貪錢財而盜劫別人的財物,不需為了世間生活所需而對眾生惡口,也不需因貪而起瞋心,因為所需要的資生之具隨處都有,積聚起來也沒有辦法賣錢,所以不用積聚財富,就不需要起貪去瞋別人。北欝單曰也沒有邪淫之罪,因為他們男女並不是互相繫屬的,男人遇見某位女人,互相只要看對眼了就可以一起去歡喜行事了!他們沒有家庭的繫屬,所以就沒有邪淫之罪,而其他的六個惡業自然也就不會有了!正因為有男女互相的繫屬,所以才會有邪淫罪可攝。北欝單曰他們那個地方日子因為過得太好了,所以很少煩惱,但也因為這個樣子,所以他們那個地方都不修學佛法,也沒有佛法可說。所以因為這樣子,北欝單曰的人們只有四個十善業道,也就是不殺、不盜、不惡口、不瞋。

接著說,地獄當中有五種的十善業道,但這個也都是跟戒律是沒有關係的,那是因為他們的果報本來就是如此。地獄有哪五個自然的善法呢?有不殺、不盜、不淫、不綺語、不兩舌。地獄眾生能殺誰呢?能逃命就很好了,還能想到殺人嗎?地獄的眾生又能對誰劫盜呢?大家都沒有財物,能向誰搶劫呢?而且受苦、逃難都來不及了,還會想到去盜劫別人?別人也同樣沒有財物啊!地獄眾生也不可能有邪淫,連正淫都不能有,因為每天惶惶然只是逃避苦難,都沒有時間想到淫欲的事了。他們也不綺語,也沒有時間說無意義的話;他們所有的時間就是逃難,當然更不會挑撥是非,因為大家都只有在這個苦難裡面共患難,而沒有時間挑撥是非。所以他們有五個善業,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綺語、不兩舌。雖然這些是他們的善業,但是其實都跟戒律無關,而是他的果報本來如此,要這樣在惡道中受苦來償盡惡業。

至於餓鬼、畜生以及天中這一部分就具足了十善業道。餓鬼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口濃痰,其實他若懂得修行,可以撥一部分送給別人,所以他們也可以修布施的善業。餓鬼比人中苦很多,但是偶然得到食物的時候也會有一點點快樂,所以他們也可以修十善業道;畜生也可以修,所以菩薩本生譚中常常示現在畜生道中利益眾生。而人以及欲界天中也可以具足十法,不過人並不攝在這裡面,因為北欝單曰、地獄、餓鬼、畜生及天中所修的十善業道都不是戒律所攝的,而是他們那個地方果報本來如此,所以說是「非戒所攝」。只有人中受戒而行十善業才是戒律所攝,但是北欝單曰等等這十個地方所修的十善業道卻都不是戒律所含攝的。

經中又繼續說明:【欲界六天無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夫業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殺者、可殺俱死;是則不得根本業果;若作莊嚴、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作莊嚴已,便得殺者,得根本罪。如其殺已,不追成己,無「無作罪」。若殺者一念中死,可殺之者次後念死,殺者不得根本業罪。若遣使殺,使得作罪;口勅之者,得「無作罪」;若惡口殺,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其殺已,心善、無記,亦得「作罪」及「無作罪」。】(《優婆塞戒經》卷6)這一段經文很長,我們來說明一下:戒律有三個法,就是根本、方便、成已三罪。那犯戒中有這三個罪,但不一定具足:或有得方便罪,或有得根本、成已罪。這三個罪會影響到未來世的果報,所以在這裡 佛開示說:欲界天這六天當中沒有方便罪,只有根本罪、成已罪。譬如偷盜罪,欲界六天的天人他們不可能有竊盜的方便罪,只有根本罪和成已罪。欲界六天的財物各有所屬,欲界天人想要得到任何財物的時候,都看各人的褔報而有勝劣差別,但不會沒有褔報,所以他們想要得到自己的財物都隨時可得,但是想要得到別人的財物也是隨時可得的,因為欲界天人不會防範別人來竊盜,所以欲界天人如果想要偷別的天人的財物也是隨手可得,不需要施設方便就可以偷得,所以他們在竊盜罪中都沒有方便罪,但是有根本罪以及成已罪。根本罪是起心動念決定要偷竊,偷到手而帶走就是成已之罪;所以 佛說欲界六天沒有方便,只有根本、成已兩罪。欲界六天的邪淫罪也是一樣的,如果有天人看見別人所有的天女而起貪,都不是因為先作種種方便而成就,當時喜歡了就當時歡喜完事,所以有根本罪及成已罪,沒有方便的罪。

業道,不論十善業或十惡業道,都是一念中得。譬如十惡業道的殺業:某甲受盡欺凌而想要殺死某乙報復,終於有機會可以殺害某乙,可是殺害的時候因為某乙極力的掙扎,結果兩個人同歸於盡,也就是殺者跟被殺者俱死。兩個同時死了,這時某甲就不得根本業果,因為是同時死;如果某甲後死,他就得根本罪;如果得根本罪而某乙死了,他就一定要下地獄;但因他同時俱死,就與殺人有異,同歸於盡所以不得根本罪。

接著說明:「若作莊嚴、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這個是說,若在殺害別人之前,先作了種種方便而想要殺害對方,但是即將被殺者命不該絕,所以殺業無法成功。譬如說某甲設了一個陷阱,但對方臨時有事、改道而行,所以某甲作了種種方便來莊嚴殺人這件事情,但是畢竟沒有成功,所以他只得殺業道的方便罪,不得根本罪;如果他作了種種方便來莊嚴殺害別人的事情,後來殺業的事相成就了,對方被殺死了,他便成就了根本罪。

接下來,來說明:「如其殺已,不追成己,無無作罪。」這個就是說,如果有人殺害了別人,但是他並不知道是被自己殺死的,譬如暗夜中兵荒馬亂的時候,拿著一支銳利的刀子保護自己,但是他只是在逃難的緊急狀況中跑來跑去,他並無意殺人,但不小心刺到了一個人,對方也許半小時、一小時,乃至明天死了,但他不曉得已經刺到了人,所以殺業雖已成已,但不追成己,因為不知道被自己殺了,所以不會去追認、認作自己所殺的。所以他雖然有成已的罪,但是沒有無作罪,是有作罪而沒有無作罪。因為他殺業成就了,他未來世將會在緣熟時被人誤殺,殺他的人也不知道已經把他殺死了,所以他只得有作罪,而沒有無作罪。所以,在這裡有作罪跟無作罪的區分,就在於有沒有殺心;因為他「不追成己」,所以沒有殺心,也不能確定是自己所殺,心中也沒有懷疑死者是不是被自己所殺,所以叫作不追成己。如果心中有疑:死者可能被我不小心刺到,可能是被我所殺。這是心中疑殺,疑己所殺,這樣子已經是追成己業;雖然還沒有確定,但極可能是自己所殺,那也算是追成己殺,這樣子的話就會有無作罪。

接著來說:「若殺者一念中死,可殺之者次後念死,殺者不得根本業罪。」這個是說,如果殺人者在一念中死了;當他刀子刺出去殺人時,對方還沒有死,他自己卻剛好被箭或其他尖銳的物從勝義根刺殺,當場死亡;但被他殺的人刺到心臟或其他地方,可能十分鐘以後才死亡,但他自己卻在殺人的一念間就先死了,那他就不得殺人的根本罪;因為他自己死在前面,被殺者死在後面。又譬如被殺者極力反抗,雖然被殺了一刀,但是當場拿到重物從殺者的頭上反擊,而當場打死行兇者,被殺的人反而後死,那麼殺人者就沒有根本罪,也沒有根本業;因為他死時,所造的殺業仍不成就,所以他沒有根本業罪,只得有作罪而沒有無作罪。我們接著說明:「若遣使殺,使得作罪;口敕之者,得無作罪;若惡口敕,亦得作罪及無作罪。」這個就是說,如果是派遣別人去殺害他人,被派遣的使者只得到有作罪,而主使者得到無作罪,因為他有殺心而主使別人去作了;可是實際上殺業的成就卻是使者所作,所以動手者得有作罪,不得無作罪,因為他不是惡心而殺,只是奉命而殺。如果是惡心而惡口令人去殺,主使者除了無作罪以外,又多了一個有作罪。譬如古時候的縣太爺下命令的時候:「這個犯人行刑時候,動手殺死吧!」這個被遣使的人就動手而殺,下命令者得到無作罪,因為他有殺心,所以只得無作罪,不得有作罪。但是如果這個縣官與罪犯或被冤枉者本來有仇,他恨不得馬上除掉對方,所以就對受刑者很生氣,而以惡口下命令來殺他,他有殺心才會惡口,惡口的本身是助殺的行為,落在口業而不只是意業中有殺心而已,所以要加上一個有作罪,與劊子手同樣有有作罪,所以罪就重了,因為具足了有作也具足了無作。

我們接著說:「若其殺已,心善、無記,亦得作罪及無作罪。」這個是說,如果殺人的時候是在心善或無記的狀態,那就具足作罪還有無作罪。怎麼叫作心善或無記?譬如,有人認為把某人抓來殺害,是為眾生除害,是為了保護眾生、保護好人而把惡人謀殺了,他是心善而殺,認為殺得有理;這是有殺心的,所以得到有作罪與無作罪。只要有殺心而去作了,就一定會有無作罪;而且實際上也自己動手去殺了,所以又得到有作罪。換句話說,只要經過方便籌謀而殺死了惡人,根本罪、方便罪、成已罪就已經都具足了。但因為他是心善而殺,可能不會到底層地獄,最多可能只是在上面幾層受苦,乃至也有可能是成為善行而不受墮落惡道之苦,反而生天的;但是未來無量世以後仍將會被對方所殺,表面看來將會是大善人行善一世而遭受惡報。心善而殺,雖得有作罪與無作罪,但不一定是下地獄的。譬如,經中記載了一位在家菩薩雖有殺心,但只是為了守護弘揚正法的比丘,所以他拿起這個刀劍與破法者拼命,後來被破法者殺死了,往生到淨土。到淨土去以後成為 不動如來座下的第一個弟子,那被守護的說法比丘後來往生後卻變成了 不動如來的第二弟子。所以雖然同樣是殺,同樣是得有作罪及無作罪,但他卻是不下地獄的;但因為這個雙得有作及無作罪,性罪的果報是將來緣熟相遇時,還是會被死亡的惡人索回一條命,這個就是善心殺人而得有作與無作罪的未來世的果報。無作罪在什麼時候才會完全不存在呢?這個是只有在等覺菩薩到最後身菩薩位及諸佛位中才不會有無作罪的存在,因為褔德具足的時候,沒有任何眾生需要他下令或親自動手殺,因為褔慧都滿足了。但菩薩究竟地的十地時還有可能會有無作罪的,因為該下令殺生的時候還是會主動去作,該殺惡人的時候還是會去動手的。

所以說,如果是無記而殺,就如同剛剛舉例的無意間殺死了人,根本無所謂善惡,只是不小心而殺死了人,並沒有善惡之心,也不知道有人被自己殺了;但是在不知道中卻是已經殺死了人,因為成已而得到有作罪;可是事件後來弄清楚時,他知道是自己不小心殺死了人;當時雖然沒有殺心,但因為成已,所以得無作罪,追成己殺!所以殺時無記,後來追溯成為自己所殺,所以無作罪就成立了。這裡面其實是有很多微細的變化,其中的因果很難讓我們完全了知的,因為因果的事相是最難瞭解的,菩薩等覺地都還不敢說已經完全了知,所以 佛說一切因果:「唯佛與佛乃能盡知。」

接著我們要繼續說明下面一段的經文,這一段經文如是說:【若有說言:「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云何名殺?一念不殺,微塵不壞;若一不殺,多亦不能;云何言殺?」是義不然!何以故?雖復現在一念不殺,能遮未來使不起故,故得名殺。以是義故,不可以見一處無殺,舉一切處悉便無殺。有人刺手,則便命終;或有截足,而命全者;頭則不爾,刺截俱死,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業道。三業自得,七業自他;若無「作」者,亦無「無作」。】(《優婆塞戒經》卷6

這一段經文,就只有等下一集,再跟各位說明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70-a10_094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93集 十惡業道之輕重差別、引生原因、報果餘果(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各位說明《菩薩的正行》,我們所依止的是平實導師的《優婆塞戒經講記》。

上一集講到的戒法的問題,其實所講的並不是說戒不重要,上一集講到說禪師出家以後,師父要為他傳戒,他說:「我才不要受戒,出家乃大丈夫事,應該要弄清楚佛道是什麼,要先求證道,何須屑屑於細行?」這個其實最主要是在說明,菩薩道乃是攝心為戒,而且必須要以法為上。也就是說,你如果二六時裡面,整個心全部都是繫心在佛法上面,全部都是繫心在參禪上面的時候,哪有什麼犯戒不犯戒的事情呢?所以才會這麼說;但是這個意思,並不是在說戒不重要,所以不要誤會了。所以這邊禪師說「何須屑屑於細行」,他說受戒、持戒都是細行,不是大行,所以不想受戒,不想在戒法上用心。他們就直接去學禪,悟了以後再來補受戒法,甚至於也能夠為人傳戒。這就是說,菩薩正行心量要很廣,要專心在法上用功;法就是指悟以後要學的一切種智。除了種智,入初地心的條件還有兩個:一個是除性障,永伏性障如阿羅漢;還有另一個條件,是要修集入地所需的廣大福德。我們在平實導師的《明心與初地》的小冊子上面都有說明了。所以我們應該專心在修集福業、認真學法以及消除性障上面來用功。

這個十惡、十善業道詳細的說明了,我們根據佛說的原理來說明;您如果無法詳記也沒有關係,其實只要專心在修集福德、修除性障以及修習一切種智上面用功,這樣就夠了。所以如果你能夠繫心於佛法的時候,這樣子「戒律於我何有哉呢?」但請不要因此誤會,以為我們說戒法不重要。之所以會說戒根本就與我們不相干,是因為你自己在三賢位所應該修的法上面用功的時候,從意業的貪瞋癡下手,根本就不可能使身口的惡業產生,當然不可能會犯戒。如果會犯戒,就表示不夠用功,不懂在意業的貪瞋癡斷除上用功,所以才會有身口惡業的出生,那就是在世間法上用心了,那麼道業的進步就會變得非常的緩慢,所以十善、十惡業與道,都應該從根本的意業下手,能從意業下手,哪還有機會再犯身口業道呢?

能夠遇到好的法是很不容易的,並不是每一世都可以遇到的;現在有幸遇到了,應該如何精進用功?得要像海綿一樣努力吸收,因為想要每一世都能遇到一個像平實導師這樣的善知識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既是經師也是論師,也能夠告訴我們戒律,還能寫一些論出來辨正法義,這種善知識很不容易遇到的;既然遇到了,我們就要趕快地努力像海綿一樣,趕快地把法吸收進來。可是吸收妙法深義並不容易,你別說:「這個《楞伽經詳解》我讀過一遍了。」一遍絕對是不夠的,至少要讀三遍,能讀五遍那最好了。《楞伽經詳解》如此,《真假開悟》、《燈影》等等的這些書也是一樣,都可以使我們迅速增長增上慧學,這些絕對不是一般的佛書。所以我們大家在這上面用心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在世間事相上面用心呢?所以不太懂也沒關係,我們在意業上用心把握住,身口的惡道就不會犯了!並且要努力把一切種智趕快吸收,努力修集入地所需的大福德,因為這個福德很大;還要努力修除自己的性障,因為想要入地,心量要很廣大。譬如冤家誹謗我們、傷害我們,我們還得願意接納他,還願意重用他、幫他開悟,這個心量是沒有人能夠相信的。如果這三個法真的沒辦法用功,那就只好用戒相來匡正自己了。如果悟後還需要戒相來匡正自己,那就是修行不得力,因為這是未悟的人之所行。

經中繼續這麼說:「修十善已,一一事中得三解脫。」(《優婆塞戒經》卷6)前面說完了十惡業的差別,現在反過來說,若修學十善業道以後,於一一事中都可以得到三種解脫。為什麼修學十善業道能得三解脫呢?請大家不要從字面來看,不要依文解義;因為修學十善業道其實是不能見道的啊!怎麼能夠得到三解脫呢?可是這段經文明明講:修十善業道以後,一一善業道都可以得三解脫。那當然就得要探究這個三解脫是什麼樣的道理呢?這個三解脫其實是講身口意得解脫,得什麼樣的解脫呢?是得脫欲界生。為什麼脫欲界生死?因為身口意三業都是純善,既無貪,也無瞋,也無癡,當然會超過欲界天的境界,這就是解脫於欲界。如果從比較廣義來講,修十善業道而離貪就超過了欲界生,也就是不再生於欲界中。如果離瞋,瞋是色界法;雖然欲界中一樣有瞋,但瞋這個法最多只到色界,如果瞋離了或斷了,那就已過色界天的境界。如果愚癡斷了—廣義的愚癡是斷我見與我執—那也是可以超過無色界的,那就出離三界了。所以十善業道就看我們修的是狹義的十善業道,或是廣義的十善業道。如果貪、瞋、癡三業是廣義的,這樣修十善業道,一一事中都可以得到三種解脫。所以從前面的經文來看,佛說的十善業道也是廣義的,因為都與第一義諦有關,所以應該是屬於廣義的十善業道。

我們接著要來說明一下,十惡業道的報果還有餘果。十惡業道的報果還有餘果:如果是造作的十惡業道,那就一定會得到正報的業果,也會有餘果。我們先說正報的果報,經中如是說:【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鬼或有畜生。】(《優婆塞戒經》卷6)也就是說,如果是造作十惡業道,那就一定會得到地獄的果報,若是比較輕微的十惡業道,就會墮入餓鬼、畜生道中,就更與解脫及佛菩提無緣了。總而言之,造作十惡業道,就必定墮入三惡道中;三惡道惡報完了以後,還有餘報等著他。什麼是餘報呢?我們再看一下經中怎麼說呢?【餘果則得人中短命,貧窮乏財,婦不貞廉;有所言說人不信受,無有親厚常被誹謗,耳初不聞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衰微無有真實,惡風暴雨爛臭敗壞;土地不平無有七寶,多有石沙荊棘惡刺;時節轉變無有常定,果蓏少實味不具足。】(《優婆塞戒經》卷6)這三惡道惡報完了以後,不是這樣子就結束了,剩下的往世極微小善業果;這個極微小的善業的果報就是生在人間這個時候,短命夭折而且貧窮少物,甚至娶來的配偶還不貞廉。不貞就是紅杏出牆,不廉就是會積聚私房錢自用;也就是家庭很困苦了,她還在摳錢。墮入地獄道後回到人間其實是有順序的,不是在地獄受完罪以後馬上回到人間,而是在地獄受完純苦重報以後,先去餓鬼道受生,多劫領受種種苦難而報盡了,再去畜生道多劫領受苦報受,報盡了才能夠回到人間,都是依著這個順序輾轉回到人間來的;而且佛說初回到人間的時候,前五百世盲聾瘖啞,或當瞎子,或當聾子;耳朵聾了就只好當啞巴,甚至於不瞎不聾,就只是喉嚨發不出聲音。而且前五百世生在邊地不聞佛法,所以地獄罪千萬不要輕易去碰它。

對學佛人而言,地獄業中以壞僧為最容易犯,謗三寶、謗法的事千萬也別作,所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很小心。如果說話很小心,小心到變成了習慣就不會誤犯,表示你的心地也已經轉變清淨了,這就是從事行上來修心、除性障、改變習氣種子。前五百世的人間惡報受過了以後還有餘報,那就是壽命不長。別人活八十歲、九十歲,他只能活到四十歲;甚至十幾歲就夭折了,人中短命;而且貧窮、缺乏錢財,出嫁以後配偶一天到晚拈花惹草,賺的錢也不肯拿回家用,那都是有因緣、有緣故的啊!所以縱使修得宿命通,往前看到前一世、十世、百世,自己認為:「我又沒有造惡業,為什麼會這樣呢?」但是那可能是ㄧ百大劫、兩百大劫以前所造的惡業,直到這一世才受餘報。老實說,那些有宿命通的人他如果能夠看見前三世、前五世,那就很值得他炫耀了!但是在了義佛法中,這個其實是不算什麼的,還不如沒有神通的勝義菩薩入定以後撞來撞去、碰來碰去,卻能看見很多劫前的事;所以世人的宿命通其實是遠不如勝義菩薩種子現前的時候,可以看見和了知某些因果,而不會再犯了。

所以十惡業道對於修行人來講,千萬不可以輕易去碰;因為十惡業道作了以後,不但會有三惡道的果報,還有餘果,並且在人間「有所言說,人不信受」。有人明明每一句話都是老實話,但是偏偏就是別人都不信受,都懷疑他;並且沒有親厚之人,因為往世造十惡業道時把眾生都得罪光了,而且眾生如來藏中種子流注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直覺,就是每個人都不會相信他。也就是說這個人,造了這樣子惡業的人,這樣子的人他的話是不可信,所以就沒有辦法有親厚的人。所以雖然他很小心的每一句話都講實話,但別人仍不信,當然無有親厚。並且很多惡事雖然都不是他作的,偏偏有人無心之中就會懷疑他。所以被誹謗的時候要有智慧去檢查:有時被誹謗是因,有時被誹謗是往世因而在此世結的果。所以我們每說一句話的時候都要很小心,沒有根據就不能說,因為沒有根據而說,這樣子就是誹謗了。這個誹謗如果是因,未來世可就不好玩了!因為來世凡有所說,人皆不信受。所以就是因為這樣子的緣故,因為過去世這樣子的因果,所以來世所說的話所有的人都不會相信他,無有親厚、人不信受。所以弘法時若不是了義而且究竟的、甚深的聞所未聞法,就會有不同的現象出現。有的法師出來弘法,隨便說幾句話就有人家送錢來供養了;但是有的法師為了建一個小寺廟安身,出門去托缽的結果還是不夠他建廟安身之用。這個就是大家對他信與不信的問題了。所以這一世若造十惡業道,常常無根誹謗或有根而故意去宣揚別人的過失,未來世出來說法的時候眾人大多不信他,即使是身上穿著僧衣,他的僧衣也會沒什麼威德,沒有人會相信他的,沒有人會支持他,所以無有親厚。別人都想要誹謗他,他耳朵所聽到的都不是讚歎隨順的話。這就是十惡業道中的四種口業的果報。

造了十惡業道以後,並且會使山河大地的物質衰微,導致人們所種稻穀會有很多是只有空殼而沒有貞實的。貞實就是真正的結實,是說稻穀中飽滿不虛的。所以收割稻穀曬乾以後,要用鼓風機吹一吹,因為有很多穀子只是空殼,裡面沒有米粒,那叫作無有貞實。如果眾生多造十惡業道,他們的收成就不會好,有很多的空殼;由於十惡業道而導致眾生的福報減少了,於是米貴人饑。在這種狀況之下還會有許多的惡風暴雨,導致物資爛臭敗壞。我們台灣常常被稱為寶島,其實大家都應該要感恩的,因為老天爺啊老是只把你需要的水送給你,大風卻送去別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抱怨說:「雨為什麼要下那麼大?」已經夠好了!如果台灣沒有颱風送雨來,能維持一年到頭有水嗎?這個事情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檢討自己,不要濫墾濫伐,要保護山林,以後再有颱風送雨來的時候就可以說:歡迎啊!歡迎啊!因為我們在這裡有很多人在利樂眾生。姑且不談正覺同修會證道的事,光說慈濟就好,雖然慈濟所說的法是錯誤的,但是他們這樣到處去救濟眾生,難道不是善業道嗎?其實這個也是善業道啊!雖然有領頭的法師在否定正法、在誹謗如來藏、弘揚常見外道的法,但是那是她個人的事,而信眾們不都是善心在修善事嗎?所以光憑這一點,應該就足夠讓老天爺說:「我用颱風送水給你們就好了,然後就把大風滅了。」所以我們經常沒有惡風也沒有暴雨,只是把我們乾掉的水庫灌滿水而已。如果我們不濫墾,雨下再大也不算是暴雨,只要能把我們水庫灌滿就好了!但是台灣世間法中的人們若繼續造十惡業道:貪污、腐敗、無根誹謗、顛倒是非,並且繼續濫墾濫伐而使動物們不能生存,台灣未來就不會有好日子過了!所以匡正人心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也應該更努力地去作。

如果眾生造十惡業道,也會導致土地不平、七寶不現。換句話說,造了十惡業道就使福報減少了,當然要受惡報,土地也無法穩定下來,因此產生了許多石沙、荊棘、惡刺而無沃土,再加上時節轉變、無有常定;譬如有些農作物要經過寒冷凍一凍才能生長,結果該冷時不冷;到了夏天又超乎尋常的熱,把一些農作物給曬壞了!這就是時節轉變、無有定常;所種的水果、田裡的瓜菜都變成沒有果實了,原來應有的味道也不具足,這就是眾生造十惡業道所帶來的果報。

好!今天這個問題,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7-a10_093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92集 十惡業道之輕重差別、引生原因、報果餘果(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要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的部分。《菩薩正行》我們所依止的是平實導師所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前面我們已經講到十惡業道各各引生的,從貪、瞋、癡所引生的原因。上一集我們剛剛好講到偷盜的部分,也就是說偷盜、劫盜他財,也有三種引生的原因,比如說:自己為了自己——己身、妻子、眷屬而貪他人財物、往取劫奪,這個是因為從貪而起的這樣子的一個偷盜。如果去偷盜、劫盜怨家的物品,這個是從瞋來的。如果去搶劫比自己福報更差的人,那這樣子去搶奪這樣子的人的財物,這樣子是從癡來的。譬如說,像之前報紙有人在登,竟然開著賓士的車,還去搶劫貧窮的人家,這樣子就是因為從癡而來的業道去劫盜的。

緊接著我們要來說明:邪淫引生的貪、瞋、癡這樣子的一個狀況。在經典裡面這麼說:【邪婬亦三:若為自樂,行非梵行,是名從貪;婬怨眷屬,是名從瞋;於所生母作非梵行,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身業的邪淫業道也有三種;也就是說,身業的邪淫業道,也是從三種的意業所引生來的。如果是為了自己貪著淫觸之樂,而在別人的眷屬身上行邪淫之行,這個就叫作從貪而生的身邪淫業的業道,所以貪是邪淫業道的引生因。如果是故意去淫污怨家的眷屬,這個是想要故意讓怨家起瞋恨痛苦的行為;譬如說,故意去玷污、去染污仇家的家人的妻女,就是從瞋引生的行為;瞋引生為什麼這樣子呢?是因為從瞋引生想要報復的心理而產生的邪淫業道,這一部分就是說,從瞋引生的。如果是對親生母親行邪淫,這個人是愚癡的人;因為他可能是心智有問題,或者被無明所籠罩而造作這種邪淫惡行,這個是從愚癡為因而產生的。以上三類的殺、盜、淫業道,都各有三種引生的原因,也就是說都由貪、瞋、癡。

再來說口有四種惡業道,就是說口業的部分,這四種惡業道同樣也是各有貪、瞋、癡所生的不同。我們再來看一下妄語業,在戒經裡面這麼說:【妄語三種:若為財利自受快樂,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若畏他死,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是說,譬如有人為了獲得廣大的供養而得到更好的享用,這個是為了財利而求自受快樂,所以就故意示現上人相;明明只是一個凡夫,但是為了貪求利養或貪求名聞而故意示現為有修有證的上人,甚至於公然接受別人稱呼為「上人」;甚至於公然的讓人家稱呼是「宇宙的大覺者」;甚至於讓人家公然稱呼他是「看見佛陀在人間」,這個就是為財利自受快樂,這是從貪引生的大妄語的惡業。如果是為了毀壞怨家的名聲而說不如實語,去破壞怨家的名聲,而使怨家被眾人輕視,自己因為這個緣故而產生了快樂,這個就叫作從瞋所生的妄語的業道。另外一個是,如果是怕別人有強大的勢力能害自己乃至喪身捨命,恐畏他人害死自己,因此而說妄語,成就妄語業道,這個是從癡所引生的。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情形呢?譬如某人成立道場,他出來弘法,但是後來被黑道給掌控了,每個月要求一百萬的財物,但是某甲沒有辦法每月都得到一百萬元財物來供養,那黑道人物也許會要求他:「那你就公開宣稱你開悟了嘛!你就公開宣稱你是聖人,自然供養就會源源而來。」如果披著僧衣而自稱開悟,眾生都會很崇拜的,一個月要收取一百萬元的供養,這個並不是難事。但是他想:「這一個大妄語,這個大妄語罪犯了就得下地獄,不能接受。」他不肯接受大妄語的惡事,惡人當然就要殺他,所以就「畏他死」;也就是說,因為惡人要殺他,所以他就怕死,恐怕別人會殺害他而死亡,後來只好被逼之下對外宣稱他是證悟的聖僧。如果有人這麼作的話,這種妄語就是從癡而生的業道。為什麼說是從癡生呢?因為只要是有智慧的人寧可被殺,也不要去下地獄;因為有的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大劫,有的更長;照這樣算來,他在地獄的一生要受多少苦?那還得了!所以有智的人寧願被殺,因為被殺死也只不過是一時之痛,最多不會痛過一天吧!如果向心臟刺下去,撐不過一分鐘就死亡了,痛楚一下子就過去了!下一世卻可以快樂無憂;但是如果怕死而公然大妄語,那是未來無量世受苦,數不清有多少世的極大痛苦。所以有智慧的人這麼一衡量,脖子伸出來說:「你殺了我好了!」所以絕對不肯大妄語。所以畏他殺害身命而公然大妄語,這當然是從癡而生的;所以大妄語仍然有從貪、從瞋、從癡而生的這三種不同。

第五個,我們來看一下兩舌。兩舌怎麼說呢?經云:【兩舌三種:為財利故,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破壞和合邪見之眾,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兩舌業道也一樣有這三種引生的不同:如果是為了獲得財物,或為世間法上的利益而挑撥是非,這個是從貪心所引生的;這種事情其實在商場上是很常見的,在道場中不會有,因為在道場中絕對不會為了財利而作兩舌的。若為了毀壞怨家的名聲或社會地位而去挑撥是非,針對他人和他的事業夥伴加以挑撥,想要使雙方不和合,這個就是從瞋心而引生的兩舌。如果是破壞和合邪見之眾:也就是說人家本來是很和好的一個團體,然後某甲去把它破壞;破壞別人的和合,那是因為愚癡而生的,因為破壞別人的和合,對自己沒有利益,對眾生一樣也沒有利益;就算那個團體是個邪見之眾的團體,那你也用不著去破壞他們,用不著挑撥離間的手段;如果是邪見的道場,你要讓它壞散而去跟他們作挑撥,這個也是愚癡的行為。也許有些人會不服氣,會認為邪見之眾本來就應該把他們挑撥離間,讓他們分散、讓他們壞掉,為什麼不允許作呢?因為這不是有智慧的人該作的,這個不是菩薩該作的;有智慧者只破斥他們的邪見,而不作挑撥是非的事。所以有的道場會派人來我們團體中挑撥是非,但我們從不去他們那邊挑撥是非,因為你只要把他們的邪見破斥了,事情就解決了,何必去挑撥是非呢!何必多增加自己的口業呢!所以對邪見之眾的和合去加以破壞,這個也是屬於愚癡人才會作的,有智慧的人只用般若智慧去破壞他們的邪法,這樣子就夠了。所以兩舌也有從貪、從瞋、從癡所生的這三種惡業。

我們接著來說明惡口所引生的貪、瞋、癡的惡業。戒經裡面這麼說:【惡口三種:為財利故罵詈婦兒,是名從貪;故向怨家說所惡事,是名從瞋;說他往昔先人過罪,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惡口的業道也有這三種引生的原因:如果是為了貪著財物或世間法的利益,對老弱婦孺大聲叱罵,這個是從貪所生的惡口業道。如果是故意在怨家面前當眾宣揚他的糗事,使他難堪,這種惡口是從瞋心所生的惡業道;這種事情在世間也很常見,在修道人之中就很少了。如果是專門出去宣說別人的祖宗十八代幹了種種惡事,想要讓他人名聲毀壞,這種事情是從愚癡而產生的惡口業道;別人的祖先不好,干他個人什麼事?說明白一點好了:像澳洲白人的祖先大部分是罪犯,但那些罪犯生下的孩子都同樣是心性邪惡的罪犯嗎?並不是這樣子啊!所以只有沒有智慧的人才會用祖宗的惡事來毀謗他人,所以這種惡口業道是從癡業所引生的。

我們接著要說明綺語,綺語一樣是有三種的引生的原因,這邊經中說:【無義語亦三種:若為歡樂歌叫諠譁,是名從貪;為勝他故歌叫諠譁,是名從瞋;為增邪見歌叫諠譁,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這邊所說的無義語也就是綺語,這個綺語也有三種引生因:也就是說,有人是為了貪著快樂而大聲歌唱、大聲叫喚、大聲的交談,引起別人注意他的才華,或者稱讚他的口才而得名聲,這個是從貪而生的綺語。有的人則是為了想要勝過別人,想要表現自己在別人之上,想要把別人壓下去,所以故意唱歌或大聲的喧鬧,或說一些能表現自己的話,想要把別人壓制下去,心中起瞋硬要壓制別人,這是從瞋所生的綺語。也有人寫歌或寫詞,用來高聲唱給別人聽,但是他沒有正確的知見,他所寫出來的歌詞內容都屬於邪見,但卻認為是高超的、是勝妙的,是大家應該要修學的,這種人不但增加自己的邪見,也為增加別人的邪見而歌、而叫、而喧譁,這種綺語是從愚癡所出生的。

《優婆塞戒經》這邊又說:【從貪生者是名為妬,從瞋生者是名為瞋,從癡生者是名邪見。】(《優婆塞戒經》卷6)這邊意思是說:身有三業,也就是殺、盜、淫;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業。不論是身或口所作的各種惡業道,如果是從貪所引生的就稱為嫉妒的惡業道,如果是從瞋所引生的就稱為瞋心的惡業道,如果是從愚癡而引生的就叫作邪見的惡業道。這十惡業道綜歸來說,無非就是從貪、瞋、癡所引生的。如果有貪、瞋、癡而只在心裡面,沒有付諸於實行,沒有在口業、身業上面實現,那這樣子的話,僅只是貪、瞋、癡的業,就只有業而沒有道,仍然沒有惡業的道出生,死後就不會落入惡道當中了。如果是落實到口業、身業,那就成就了十惡業道中的業還有道了,就無法免除墮落三惡道的果報了。所以從意業貪而生的口業、身業,若是因為嫉妒別人有錢,就想出不正當的辦法把自己變成比別人更有錢,這就是因為嫉妒而生貪,因意的貪業而引生惡道法。所以有人是純粹因為瞋心所以造作了身業、口業;有人根本不是因為貪或是瞋,他就只是愚癡而引生惡業道。可是從癡而生的邪見,在世間法上當然有,但是佛門之中更多!至於一切外道就全部都是因為癡所引生的,他們都是因為邪見業而產生邪見業道。我們如果確實知道十惡的業與道的差別,也知道十惡業道無非就是從意業的貪、瞋、癡而轉生的:也就是由於意業的貪、瞋、癡,而產生了口的四業,產生了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這個口的四業;產生了身的三業—殺生、偷盜、邪淫—這樣子的惡業道。知道了以後,就能夠避免誤犯,就能夠從十惡業道的根本意業下手來修身,就能成就十善業道而具足福德資糧,就能幫助我們迅速地得到斷除我見乃至開悟見道。

如果在一般相似佛法的道場犯了這些惡業道,那還情有可原;但是像正覺這裡是菩薩的實修道場,可就不許再犯了!因為我們施設的 世尊所傳的佛道次第,如果諸位讀過我們的書就可以瞭解了這個次第——從外門六度萬行而斷我見,甚至於明心,進入七住位,開始了內門廣修六度萬行;而內門廣修之後,更期待大家一世之中能夠修到初地,不但如此,還有三地的修證內容也都安排好了,也都確實可以到達,就看我們怎麼修了。所以來到這裡斷三縛結、明心了、見性了,修三賢行,要完成初地心,有多少事情要做呢?我們必須要想想看!這個是很多事情要做,是有得我們忙的。即使是退休在家專修都夠我們忙了,更何況大部分人都還是有職業在身,朝九晚五;下了班回家後還要照顧家庭、奉養父母,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時間,這麼多的時間到底夠不夠我們用來修行呢?那一定有人會說:「這個時間太少了,你怎麼說這麼多呢?」但是我們要說:「時間其實是很多的。」那怎麼叫作多呢?譬如說,我們在辦公的時候,或是說居家的時候,在一切身口意行當中專在法上用功,當你專在法上用功的時候,請問:「戒法與你相干不相干呢?」這個已經跟你無關了!你就根本不用去擔心戒律了!當你專心在法上用功而專心修集福德、專心除性障,這時戒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根本不可能去犯到的,這樣修行就容易得力了。

所以古時有些禪師出家以後,師父為他傳戒,他說:「我才不要受戒,出家乃大丈夫事,應該弄清楚佛道是什麼,要先求證道,何須屑屑於細行?」他說受戒、持戒這個都是細行,不是大行,所以不想受戒,不想在戒法上用心。他們就直接去學禪,悟了以後還被稱為大禪師,才去補受戒法,也能為人傳戒。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先跟各位分享到這個地方,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分享這一個問題。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8-a10_092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91集 十惡業道之輕重差別、引生原因、報果餘果(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我們所依止的是平實導師所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我們前面已經說明完了十惡業道的根本、方便、成已,還有十惡業道所謂的有作色還有無作色的這樣子的差別。接著我們要來說,十惡業道的輕重差別,還有十惡業道的引生原因,還有十惡業道的報果跟餘果。

那我們現在看一下,十惡業道的輕重差別。《優婆塞戒經》說:【是十業道,有輕有重:若殺父母及辟支佛,偷三寶物,於所生母及羅漢尼作非梵行,妄說壞僧,是名為重。】(《優婆塞戒經》卷6)這十惡業道中,並不是所有的業犯了都得下地獄,其中有的輕、有的重;重的會下地獄,輕的生到餓鬼道或畜生道去,到這個地方去受報。既然有輕有重,當然我們得要先來談論一下重的部分。如果是殺害父母,就是父親、母親,這個是世間最重的,因為在世間最有恩於眾生的人就是父母。在出世間法來講,殺害辟支佛及阿羅漢,這個也是最重的罪,這個都是屬於地獄罪。但是如今,其實我們是沒有機會去殺害到辟支佛或是阿羅漢,因為現在遇不到阿羅漢跟辟支佛了。譬如南傳佛法當中說覺音論師是阿羅漢,但是我們從他寫的《清淨道論》,你從頭讀到尾就能夠證明:其實他根本都還是一個沒有斷我見的比丘;所以,就算在過去你曾經把他殺了,最多其實也只是一般的殺人罪,並不是說殺到阿羅漢或是辟支佛。

殺阿羅漢、辟支佛這個是地獄罪,偷三寶物也是地獄罪,這些都要特別地小心。偷三寶物是很容易成就的:沒有莊嚴、也沒偷心,但往往會是成已。有時你到寺院去做事情,拿筆寫完了,習慣性的就把筆往衣服口袋一插,就不知不覺地帶回家了。有人回家後發覺說:「唉呀!沒有關係啦!只不過就是一支筆嘛!」但是其實是大有關係的!三寶物千萬動不得,一分一毫都動不得,這個是要很小心的。如果是在寺院作義工的時候,如果我們必須要留在寺中用齋,但那是吃了三寶的食物,我們應該要懂得打齋,那就不怕虧負了三寶。在很多小地方應該都要注意的,不經意地偷了三寶物,這個是很常見的。以前有一個大道場,他們買土地,那位大法師很信任一個女眾,但這個女眾簽約的時候,高報了地價,中飽私囊,後來被查到了!查到了倒是還好,不然的話,將來地獄罪是逃不掉的;這是很嚴重的事情,在道場中學佛了十幾年,竟然連這個都不懂,不曉得是學到哪裡去了!偷三寶物是地獄罪,三寶的錢這也敢偷,這個是很嚴重的。但是,有時候禪師講話的時候你不要只聽表面而當真,有時候人家來問禪師:「如何是佛?」是問真如心、如來藏,禪師說:「偷佛錢,買佛香。」說是把 佛的錢偷去買香來供佛;禪師是這麼講的,實際上你真的要去偷嗎?你可別偷了,那是有弦外之音的;破參的人就知道禪師的密意在哪裡了,一般人當然是不懂的。就是說三寶物一分一毫,他都不許去動的,如果我們動到三寶物的話,來世那是絕對吃不了、要兜著走,兜到未來世、未來無量世還要繼續兜著走;因此,這個重罪大家要很小心,三寶之物不要隨便去動腦筋。

關於「邪淫」也是有輕有重的,什麼樣的邪淫是要墮地獄的?經中說:「若對所生母邪淫,或於羅漢女邪淫,這個是最重的邪淫,這個是無間地獄罪。」因為所生母是報恩田,在報恩田裡面竟然敢這樣子的侮辱,當然是要下到無間地獄;若不到無間地獄,至少也要到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去受罪。如果是在羅漢女身上作非梵行,那更逃不掉,絕對是很接近無間地獄的;因為比丘尼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諸天天主尚且還得要恭敬禮拜供養,竟然還有人可以在她身上強暴,這當然是要下地獄的,因為這是世間法中最重、最重的罪。至於在人女、非人女,乃至畜生女身上行淫,這個也是邪淫,也是有輕有重,但不一定是地獄罪,有時最多只是去畜生道受報。可是如果是對所生母邪淫,或是對於羅漢女邪淫,這種邪淫一定是地獄的罪報。

再說到「妄說壞僧」,妄說壞僧這件事情大家要很小心。所謂的僧寶並不是只有一種表相上的出家僧,也包含了勝義僧,而勝義僧可能現出家相,也有可能現在家居士相。我們先說表相的出家僧,就是在表相上剃髮著染衣,離世俗家而住在寺院中受了出家戒,這就是僧;他們即使只是凡夫僧,你也不能冤枉他們;若沒有證據而冤枉他們,這個也是重罪,得要下地獄了,雖然他們只是凡夫。這是因為必須崇隆僧寶,否則佛法不易或無法住世,所以這個要特別小心。若談到某法師的法義問題,這個就不是屬於妄說壞僧了,因為這個是關係到佛法的存亡,也關係到眾生的法身慧命;可是我們一定要舉出事例、講出理由,說明他們的法義錯了,而且是錯在何處。如果有人傳說某法師幹了不如法的事,你若握有證據而公開講了,雖然不是地獄罪,但還是有罪的,這叫作有根誹謗;若沒有拿到證據,你就道聽塗說,這就是無根誹謗,是地獄罪。但是,如果你想要講某一位表相僧寶有罪,只有一個狀況可以講而沒有罪,也就是說,他已經失掉聲聞戒的戒體了!如果他失掉了戒體,你怎麼講他都無所謂,因為他已經不是僧寶了:也就是說表面上看起來是僧寶,但是其實不是。那什麼叫作失掉戒體呢?譬如說誹謗方廣正法,破菩薩十重戒。怎樣叫作謗正法呢?譬如有人否定如來藏,謗為外道的神我或梵我,這個是謗菩薩藏的一闡提業;譬如有人跟著喇嘛學雙身法,身為比丘卻跟女弟子暗中上床合修雙身法,這些都是無間地獄罪,他的比丘戒跟菩薩戒的戒體就已經都不存在了,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已經不是僧寶了;那個時候,你說他的所有不如法事,都不會有事,而且有大功德,因為可以救很多人不再被他們誤導而進入外道法當中。但是你得要有確實的證據,否則你千萬不要講,可別聽了人家一講,你就跟著轉述、道聽塗說!那這樣子,你就得下地獄。所以要說一件事以前,你要先確定證據在手,有絕對把握他們喪失了戒體,實質上也就是說,他實質上已經不是僧寶了!否則就不能說,因為這個就是壞僧,壞僧就得要下地獄。

如果是個居士不如法的話,你能不能夠隨便講呢?那也不行。譬如平實導師所著的《識蘊真義》說明了很多斷我見的內容與方法,萬一哪一個居士讀了《識蘊真義》,他很利根,依法觀行的結果而斷了我見,也斷了三縛結,那他就是初果聖人了!你有膽就繼續誹謗看看吧!要是對他無根誹謗的話,照樣得下地獄的。在《瑜伽師地論》當中解說十八地獄是怎麼樣的狀況呢?不知道嚴重性的人,就不知道戒慎恐懼;如果知道十八地獄的內涵,萬一犯了地獄罪,晚上睡覺絕對是睡不安穩的,腳底都會發涼的。如果是對正覺僧團所弘揚的 世尊的大乘的正法當中,更不要輕易地開口亂說話,因為這個是 世尊所弘傳的了義的正法,如果你誹謗這個了義的正法的話,這個問題會更嚴重的。因為明心了的人,不但是七住位菩薩而已,而且還是相當於解脫果的初果的聖人,所以身雖在家卻仍是初果聖人。因為明心者的三縛結一定會斷除,有人不信就隨便把他冤枉看看吧!那這樣子的話,真的是不好承當啊!因為這樣子也叫作壞僧。因此,凡夫僧固然謗不得,菩薩僧更是謗不得,特別是勝義的菩薩僧!菩薩有凡夫僧也有勝義僧,勝義僧不一定現出家相;像玄奘菩薩是出家相,但 觀世音菩薩祂現什麼相呢?觀世音菩薩戴天冠、佩瓔珞,長髮披身,天衣飄飄,連三地心的玄奘菩薩都得歸依祂呢!所以初地到十地的諸地菩薩都很難說啊!有時也許有某一位地上菩薩為了某個緣故,示現在畜生道中當一條龍,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壞僧的事,其實是很容易犯的,可是大家反而不太警覺到,尤其是一般的初機學人以及未悟言悟的人,他們都不曾警覺到。

另外「壞僧」,還有一個部分是比較廣義的,就是破和合僧:譬如在一般寺院中,寺中僧寶六和合敬修持得很好,但是某甲去到那邊捏造了一些是非,向某乙法師說:「某丙法師說你不好的事情,但是你別去跟他說,不然你就害了我。」某乙法師聽了也沒有去查證,就想:「某丙法師在背後誹謗我。」但其實是沒有,這就是兩舌。他又去向某丙法師講某乙法師而不自覺的挑撥了,也請他不要去問。這樣子就完了!因為僧團分裂了,因為某乙、某丙法師可能會向別的法師談這件事,平常走得比較近的人就開始聚集,就分成兩派,僧團就分裂了;這個就是謗僧、壞僧,把僧團分裂成兩個,破了和合僧;這個也是屬於壞僧,這個也是屬於地獄罪,而且是無間地獄,這些都是屬於十重戒所規範的部分。

所以說十惡業道中有輕有重,輕的偶然犯了,或對首懺、或對眾懺、或是自責其心,都可以解決掉,都看它的輕重差別。但是如果犯了十重戒,佛前對眾懺也沒有用,這個是一定要下地獄的。只有什麼時候免下地獄呢?只有在一個時候,就是每天佛前懺悔,懺悔到 佛現身摩頂時、見好相的時候,戒罪才能夠滅除,才不需要下地獄;但是還有性罪沒有辦法免除的,未來世仍然會有惡果回報到自己的身上。所以這十重罪大家要詳細的思惟、詳細的觀察,還要時時刻刻的警覺在心。

接著我們來說明一下,十惡業道各有三種出生的原因。十惡業道都有它三種出生的原因,從什麼地方出生呢?經裡面這麼說:【善男子!是十業道各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意思就是說:十惡業道中的一一業道各有三種引生的原因。哪三種呢?第一個是從貪引生,第二個是從瞋引生,第三個是從癡引生。也就是十惡業道都各有三種出生的原因,也就是說,是意業的貪瞋癡,而落實到身三業和口四業上面,所以成就了十惡業道。我們現在看一下,第一個殺生業從貪瞋癡引生的這樣子的一個原因,在《優婆塞戒經》裡面如是說:【若為貪利故害命者,是名從貪;若殺怨家是名從瞋;殺老父母,是名從癡。】(《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意思就是在說:如果是貪別人所有的財物而殺害別人,使人喪失性命的話,這個就是從貪而生的殺業道。如果不是為了貪財利,而是去殺害怨家、殺害仇人,這個是從瞋心而產生的殺人業道。如果是殺害報恩田的老父、報恩田的老母,這種人是因為愚癡而造作了殺害的業道。又如有人精神不正常,殺害了家中老父、老母,這也是因為癡;甚至於在家中不服父母親的管教而殺害父母親,這也是從癡而生的業道。所以殺生的惡業道總共有三種引生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從貪而引生,第二個從瞋而引生,第三個是從癡而引生,這個是殺身業的三種,從貪瞋癡所引生的原因。

我們接著繼續來說明偷盜,從貪瞋癡引生的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菩薩《優婆塞戒經》卷6怎麼說:【劫盜他財亦復三種:自為己身妻子眷屬,貪他財物而往劫奪,是名從貪;盜怨家物,是名從瞋;劫奪下姓,是名從癡。】這個偷盜的罪業,身業的竊盜或者搶劫業道也是有三種引生的原因,但主要不是講偷竊,而是強行取財,叫作劫盜;劫盜他財也有這三種引生的原因:第一種是說明是為了自己、或妻子、或子女、或眷屬的受用,因而貪著別人所有的財物,前往搶奪、搶劫奪回,這個是從貪心而生的這樣子的身業中的劫盜的業道。第二種是偷偷的竊取或者強行劫盜怨家的財物,這個是從瞋心所產生的劫盜的業道,他的目的就是要報復,想要讓對方痛苦。第三種是如果自己有強大的勢力,然後運用自己的勢力去劫奪不如自己的人們所有的財物,這個叫作愚癡;不如自己的人是應該被自己加以保護以及救濟的,但我們卻反而反過來去搶劫他,所以因為這樣子而去搶奪人家的財物,這個是因為愚癡而所引生的,是愚癡的人,他的劫盜業道就是從癡而引生的。

從偷盜,貪瞋癡所引生的業果是這個樣子;邪淫的部分,就只有等到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作說明。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6-a10_091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90集 十惡業道之作色、無作色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我們所依止的是平實導師所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前面三集,我們透過平實導師的講記,跟各位說明過的十惡業道各個的根本、方便、成已的狀況,也就是說,十惡業道的根本、方便、成已它是怎麼成就的。緊接著,我們要來看一看「什麼是十惡業道所得的作色還有無作色?」這個是在佛法裡面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這個不單單只是一個名相,這個法在戒裡面是非常重要的。

在說明「什麼是有作色?什麼是無作色?」的道理之前,我們先來說明一下十業道。有時候它同時造作兩個,有的時候同時造作八個業的道理,當把這個說明完以後,我們再來說十惡業道的有作色、無作色到底是什麼?我們先看一下在《優婆塞戒經》卷6裡面 佛如何說呢?【或復有人於十業道,一時作二:妄語、兩舌。或一時三:所謂妄語、兩舌、惡口。又復有三:所謂邪見、惡口、妄語。如是說者即是無義,是名為四。瞋之與貪,不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云何一時?六處遣使,自作二事:一者婬他妻婦、二者謂無業果;先作期要,一時得業。】這段經文是在說什麼呢?我們一一來說明一下。

什麼叫作一時作二?一時作二就是說:在這個十業道當中,有時候有同時一個時間成就兩個惡業道的一個情形,譬如是妄語而同時成就了兩舌的惡業道;因為兩舌的時候一定是說不如實語,兩舌的時候不可能講如實語的。如果有人講如實語,使得某乙離開某甲,那不是兩舌,沒有兩舌之過失,因為他說的是如實語。兩舌是說把一件事情拆成兩個部分,讓人聽起來產生誤會而跟原來的意思有所出入。所以有人為了誹謗賢聖,他會讓你在表面上看起來不算是妄語,因為他沒有編造虛假的事實,但一件事情只對你講前半段,對某乙又只講後半段,有時一件事情只說中間一段而不說前後段,把來龍去脈都省掉了,讓人誤會那件事情的真相,使人不瞭解本相,目的為的就是要挑撥雙方。如果是說如實語,從頭到尾以及中間全部都講,沒有遺漏,這就不是妄語也不是兩舌,所以兩舌一定是妄語的,這叫作一時作二;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時間造作了妄語還有兩舌等這兩個惡業道。

經典裡面又這樣說:有時會一時作了三。什麼叫作一時作三呢?一時作了三個惡業道,譬如說妄語、兩舌兼惡口;妄語的目的是想要達成兩舌的目的,所以一定會說不如實語;然後用不如實語來挑撥,成為兩舌的時候,如果效果不好,有時候會再加上惡口。譬如說:「某甲罵你豬狗不如。」這個妄語、兩舌再加上惡口挑撥說:「某甲罵你豬狗不如。」惡口的業與道就已經成就了!這個時候,在一個時間裡面就已經成就這三個惡業道了。

又有另外一種一個時間裡面成就三業道的這種情形:「又復有三,所謂邪見、惡口、妄語。」也就是說,又有另外一種情況,有時候同樣一件事情同時造作了三個惡業道,譬如是由於邪見,這個是因為意業的癡,由於邪見而惡口。譬如說:「這一個正覺同修會竟然說我大妄語,真是可惡!他們根本就是魔!」在外面網路上很多人是用這樣子的在誹謗正覺。有沒有這樣的文章呢?其實是非常多的。所以這樣的文章在罵正覺的時候,說正覺是魔,這就是邪見再加上惡口;然後又接著說:「其實我們的離念靈知才是真正的開悟。」大妄語業又成就了,又成就了大妄語業的業道,這正是一時成就三個惡業道。如果一天到晚都在對別人說這一件事情,不斷地舉出來罵正覺,因為他的開悟聖者的身分已經被我們正覺寫書證明他是錯悟的——他是錯誤的開悟,他的聖者身分表相已經被正覺所寫出來的書所剝奪了,所以很不高興,就一天到晚對別人說這件事來罵正覺出氣,就同時是綺語業道了。因為他不斷地敘述這些謗法、謗人的事實與過程,但是其實都與真實義不相干;而且他所謗的這個法,還有人的這個「事實」也都不是事實,這個都是戲論;既然是戲論,當然也是無義語了,無義語這就是綺語。這個時候,他就具足了邪見、惡口、妄語再加上綺語的四個業道的重罪了,而且這個都是具足了根本、方便、成已。所以一時間就會有四個惡業道成就了。

接著說「瞋之與貪,不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這個是在說瞋心跟貪心它不會同一個時間出現的,其餘的八件事情,它是容許同一個時間造作出來。瞋與貪為什麼不會同時間出現呢?也就是說,當你想要從人家那裡得到財物的時候,心中會有貪,當然會好言相求而不會生氣;想要把對方的財物轉移過來,又沒有正當的理由,只得好言相求,去討好、去巴結,不一定會生起瞋心,所以瞋跟貪不會在同一個時間出現的。但是其餘的八件事情就可能會同時出現了,換句話說,身有三業,口有四業,意有三業,這十個惡業道中,最多可以有八個惡業道同時出現。怎麼樣叫作八個惡業道一時出現呢?譬如「六處遣使,自作二事」,這個就能八事同時成就了。六處遣使,譬如某人是大官或國王,他同時有六個事情命令別人在作,都不是自己親手作:譬如教某甲去向某乙辱罵,這個就是惡口;又教另一人去向某丙挑撥離間,成就兩舌業道;又教另一人去向某丁說不誠實語,成就了妄語業道;又叫另一個人去向一個女人傳達幽會的時間或是地點,這又成就了綺語的業道;同時又託他轉幾句私語、曖昧語,這個也是綺語;這個已經有四個惡業道了。這已是四處遣使作四件事情了。接著隨即又派人:「某某人幹了惡事,令我非常厭惡,你去指示今天早上就行刑。」第五件惡業道殺生也就成就了;也許他又想到:「某人家裡有一件我非常喜歡的古董珍寶,可是他不願意奉獻給我。」乾脆就派個人去偷,這樣就有六件惡業道了!這就是六處遣使。但六個人奉他的命令正在作惡事的時候,那個國王自己同時又在作兩件事情:第一個是婬他妻婦;因為看見大臣、下屬的女人漂亮,他正在幽會的時候,那個跟他幽會的女人說:「我們這樣作好不好呢?有沒有果報呢?」這個國王他就說:「沒有什麼果報啦!那是騙人的,只是聖人設教而方便施設罷了。」這個時候又增加了哪一個東西呢?又增加了另一個「謂無業果」,也就是說增加了沒有業果的一個果報,這個正是邪淫再加上愚癡。這樣子,六處遣使就已經犯了六個惡業道了,再加上自己婬他妻婦、謂無業果的惡業還有邪見,又是兩個惡業道,這個已經是八個事已經成就了!所以十惡業道是可以一時有八個惡業同時出現一起成就的。雖然八個惡業同時出現其實不容易,但因為「先作期要」,就是說事先安排、約定的意思。先作要約,在所派遣的六個人在造業的時候,他自己同時也作兩件惡事,八個惡業就一時成就了。

這個說明完以後,我們就要來說明什麼叫作作色?什麼叫作無作色?經中說:【是十惡業,或得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色。若無方便及成已者,則得作色,無無作色。若有莊嚴及成已者,則得作色及無作色。】(《優婆塞戒經》卷6)現在先來說明「有作色」跟「無作色」是要怎麼定義,因為這個是在戒律上很重要的部分,必須要讓大家能夠瞭解。對一個修行人來講,戒律是非常重要的;戒如果有所缺犯的話,道業就很難成就,所以惡業道犯了以後,到底是有作色還是無作色?這個大家都要詳細的瞭解,千萬不要輕忽了。

這個十惡業道有時候會得到「有作色」而沒有「無作色」,有時候會得到「有作色」而同時得到「無作色」。有作跟無作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得到有作色不一定受果報的;得到無作色的人,未來一定要受果報。這個是什麼樣的道理呢?有作色的意思是說:有根本意業而沒有特地作諸方便及成就業道。也就是說,因為沒完全熏進心田中,所以不一定會受果報;也就是說,未來世必須再熏習造作,才會造相應的惡業道。因為必須要再熏習造作的緣故,所以就叫作有作;也就是說,未來世必須要重新的再熏習造作,這個叫作有作。無作色的意思是說:有根本意業,而且特地作諸方便、成就業道,因為已經熏習到他的心中去了,來世不必再熏習造作,就自然會造惡業道,心性就會跟惡道相應,就有無作這個罪了,因為來世不必再熏習造作,就自然會造惡業道,心性就與惡道相應,所以就叫作無作。在這裡 佛說:「如果沒有作前方便,後來也沒有成就」,譬如說殺人、殺生,他要殺害眾生之前並沒有先作種種前方便,而且沒有殺成功,也就是經中所說的「若無方便及成已者,這樣子就得到作色,而沒有無作色」;也就是說「則得作色,無無作色」。換句話說,他有殺心而沒有特地作諸方便及成就殺業,結果就導致未來承受不同的業果色,也就是會有作色而沒有無作色;因為還沒有完全熏進去心中。如果有殺心,也先作莊嚴―先作種種方便―然後去尋找及殺生的對象,也成就了,就會有作色及無作色;因為已熏進心中去了。換句話說,有動機而命人去作、或者自己親自去作,都會得到無作色,因為已經熏習到他的心中去了,來世就不必再熏習造作就自然會造作惡業道,心性就跟惡道相應,就有無作之罪,當然會受果報。這就是未來世的業果色,未來的業果色如果有無作罪,他的無作色就要受償、受報,不是只有餘報。譬如教別人去殺,教唆者得無作色,被教唆者得有作色,因此未來世的果報就會有不同:教唆者未來世是要償命的。雖然是別人動手去殺,但是他要償命,這個在後面我們還會再詳細地說明。這裡面關鍵的是在意業有沒有實行的決心跟熏習。假使沒有意業作意,在前方便的莊嚴之上,也就是說不是事先籌謀,而是臨時起意的,就猶如法律上講的動機;臨時起意殺人或過失殺人,這個都跟預先籌劃去殺人的判刑是不一樣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另外,如果沒有先作方便,後來殺業也沒有成功,只是意業而沒有作方便,也就沒有成就,因為他完全沒有去作,所以只是心行,無關口業以及身業,所以他得到的是作色,沒有無作色;這個意思就是說,還沒有熏進心田當中。沒有無作色就不必受報,有無作色就一定得要受未來的果報。

如果是作了莊嚴,而且已經成就了,就是表示說他有無作色了。有無作色以後,就一定得要受果報,所以眾生得到的業果色,其實主要是從無作色來的。無作就是不必再造作熏習實行的事了,已經會自動成就未來的業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心是無作的,單單只有心仍然不能造作任何的事,心祂是無形無色,祂怎麼有辦法殺害眾生呢?所以當然是由身還有口才能去造作惡業,心本身祂其實是不能成就惡業的,所以身跟口去成就惡業,也就是十惡業道的前七個業;也就是說,由十惡業道前面的殺生、偷盜、邪淫,身的三個業還有口四業,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就是由十惡業道前面這七個業,才能去造作意業。也就是說,都只有身跟口才能夠造作,必須再加上心意才能夠成就這個業還有道;若只是心意這樣子的話,就只是有業而沒有道。這個部分其實在前面的部分已經有說明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再作一次的說明:所以身、口、意具足,這樣子才會得到無作色;但是如果有心意動機,但沒有莊嚴的話,也沒有成已,就只有業而沒有道,當然就只有有作色而沒有無作色。如果沒有成就而只有心造作,那麼心會得到未來世的惡業果報,它就不會具足成就。所以如果沒有先作方便,後來殺生也沒有成就,那他就只有有作色;也就是說,心中有為有作,但還沒有熏進識田當中,這樣子就沒有無作色。沒有無作色就不必受報償,不必在未來世還要還人一命。如果在前面已經有先作莊嚴,後來也已經成就了,表示說他事先有動機去籌劃而造作完成,一定已經熏進識田當中了,當然來世就會有無作色及有作色。這個作跟無作,我們在後面還會再從別的方面再詳細地作解釋。所以說這個道理我們就是在說,如果先作莊嚴以後,後來也已經方便成就了,在這個過程裡面他在事先有動機去籌劃完成,而且熏進識田裡面,就會有作色跟無作色的這樣子的道理。

這個作色跟無作色,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後面再繼續跟各位作說明。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2-a10_090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89集 十惡業道之根本、方便、成已三事(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跟各位談《菩薩的正行》。《菩薩正行》是依著平實導師所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上一集跟各位已經說明完了兩舌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緊接著我們要來說明惡口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

惡口的根本罪是怎麼樣呢?經云:【若變容色,惡口罵詈,是名根本。】(《優婆塞戒經》卷6)惡口有兩種:第一種是大聲的罵或是聲音不大,雖然講出來的話都是和顏悅色,但是卻是尖酸刻薄的。第二種惡口是變動容色的,他不跟你大聲講話,但是臉孔板起來,很憤怒的模樣來說話,這個也叫作惡口;只要臉色變得很凶惡,不管他講話大不大聲,都叫作惡口。所以大聲罵,當然是惡口;以尖酸刻薄或很不雅的話來罵人,那當然也是惡口,都是惡口的根本罪成就了,因為心中都有讓人難堪的意思存在。

惡口的方便罪,經中這樣說:【若聞他罪,莊嚴辭章,起去到彼欲說是惡,是名方便。】(《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就是說,聽到別人作了不好的事,沒有先去求證就自己加上一些很難聽的形容詞,先加強別人對某人的惡劣印象,讓人覺得是十惡不赦之人,這個叫作莊嚴辭章,也是惡口的方便罪;這也就是俗話講的加油添醋。如果是以這樣的不良的心態,起身去到另一個人那裡;去那裡的目的是要說某某人的惡劣過失,到達那裡了,還沒有開口講,到這裡為止都是方便罪;若是一路上想著要怎麼講,想讓那個人對某人很痛恨,這叫作「莊嚴辭章,起去到彼欲說是惡」,到這裡都是屬於惡口的方便罪。

惡口的成已罪,經云:【若罵詈已還受他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優婆塞戒經》卷6)就是說,如果見到人而開口說出來了,這個就是惡口的成已之罪。假使想要別人送財物給他,但是人家不願意送,所以他就凶狠地罵詈恐嚇,還想了一些根本不應該用罵的語言來罵對方,這樣子的惡毒言語來罵,罵完之後對方因為受不了,心想:「算了!就把錢給他就算了,不跟他爭了。」因為他恐嚇說不給錢就要殺害一家老小,所以就乾脆把財物給了他。這個惡口的人就「還受他物」——也就是說,得到對方給他的財物以後,這個就是惡口的成已之罪了。他就把所得的財物任意施給手下小嘍囉或是家人,然後大家歡喜受樂,這也是惡口的成已之罪。

這也是兼有強盜或恐嚇取財的行為,兼有偷或盜的惡行;所以十惡業道有時只有一個業道,有時兼有兩個業道,乃至有時兼有多個業道。他完成惡口的這個三業以後,心中沒有慚愧、不生悔恨,還對小嘍囉們或家人炫耀,自讚其身生大憍慢:「你們去罵了他們好幾天,什麼財物都沒有得到;我一去就得了,只有我最行。」這樣子的自讚其身,這是生大憍慢而自讚其身,這個也是惡口的成已之罪。惡口跟兩舌是有所差別的:這兩舌的目的是在於和合的破壞,惡口則大多是在恐嚇取財上面,修行人則大多是因為習性難改。但是兩舌和惡口是很容易犯的,常常有人不經意之中就犯了,自己都不知道,那真的是很冤枉的。所以對於以上所說的兩舌跟惡口,這個必須要特別的小心。

現在我們繼續來說明口業的第三個——綺語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綺語的根本罪,經云:「若說欲事、非時之言,是名根本。」(《優婆塞戒經》卷6)綺語有兩個部分:第一是說欲事,第二是說非時之言。什麼叫作說欲事呢?綺語的惡業道,喇嘛們幾乎沒有一個人不犯,因為他們教導或受學雙身法時,已經就是綺語了,絕對逃不掉這個惡業道的。他們的法義所說的都是欲事,也就是說:如何去挑選明妃?如何說服某一個女人成為他的明妃而願意跟他合修雙身法?然後如何成就樂空雙運的欲事?這在平實導師所著的《狂密與真密》四輯當中早已經列舉出來了,特別是男上師跟女徒弟合修時的六十四招,書中都列舉了出來。他們心中想的都是如何獲取第四喜的淫樂,這就是欲事;當他們正在傳授如何合修樂空雙運而達到第四喜的淫樂境界的時候,正是標準而且具足了綺語的根本罪還有方便罪,講完的時候就已經是綺語的成已罪了。

「非時之言」,什麼叫作非時之言?譬如閒著沒事聊天、打哈哈;在應該打坐、修定的時候,或者應該聞熏佛法的時候,應該參禪的時候,卻都只是在談論著菜要怎麼炒才好吃,衣服應該要怎麼穿才好看,這個都叫作非時之言,也是綺語。如果擔任典座,在伙房中教導新進的人作事,這個不能叫作非時之言,因為是必要的。講話的時機要正確,正在作義工的時候,為義工菩薩們說明庭院該怎麼整理,雖不是法說、不是義說,仍然不是非時之言,因為這個時候就得要講到這些話。若是正在聽經聞法的時候,卻找某甲到外面去說:「我跟你講,這個草皮應該怎麼處理,庭園該怎麼處理。」這個就變成綺語了,這個變成非時之言。所以應該觀察時節而說話,所以有時惡口也會成為非時之言的綺語,有時妄語、兩舌也會成為非時之言的綺語,所以十惡業道不一定永遠只有一個業道,有時兼二、兼三、兼五、兼六。

所以,說欲事、說非時之言就是成就綺語的根本罪,也就是說,心中想要宣說欲事以及非時之言,都是綺語的根本罪的成立。綺語的方便罪在經中說:【若歌若頌無義章句,隨人所憙造作百端,是名方便。】(《優婆塞戒經》卷6)綺語的方便就是把綺語編成一首歌來唱,譬如喇嘛教把雙身法編成偈語而在法會中唱誦;或者閒著無聊而唱歌消遣,這個都是綺語的方便罪。如果在適合的時間在佛前恭敬地唱讚佛偈,這個是讚佛而不是綺語,這個也算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但是如果編造歌曲或寫頌詞,卻都與佛法沒有關係的無義章句,這也是綺語的方便罪。又如以誤會的開悟境界,以誤會的真如與佛性,大膽地寫頌流通,這個也是綺語的方便罪:當他寫頌的時候、編曲的時候,都是綺語的方便罪,因為這個都違背了真實義。或者「隨人所意造作百端」,也就是說,因為大眾都喜歡聽世俗法,他就去找出很多世俗法的故事來講,但是都跟法義無關,這個也是綺語的方便罪。或者別人對欲事及非時之言很喜歡聽,自己就巧設種種方便,想要說給別人聽,這也是綺語的方便罪成就了。綺語的成已罪,經中如是說:【若教他已,還受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優婆塞戒經》卷6)就是說,如果自己施設方便而編成歌曲,但都是無義語、無義的歌,而別人聽了歌歡喜,聽了以後歡喜而作供養;或者寫出錯誤的偈或是錯誤的頌來教導別人,別人聽了誤信為真,心中歡喜就來供養財物;他收了財物的時候,綺語的成已之罪也就成立了。他受了財物而任意施與別人或自己享用、歡喜受樂,這個也是成已之罪。事後心中沒有慚愧,不生悔恨之心,這個也是成已之罪。甚至還向別人炫耀:「你看我寫出這首詩來多有意境!你們就是寫不出來!」這叫作自讚其身、生大憍慢,這也是綺語的成已之罪。所以綺語也有三種罪:根本、方便、成已。以上是我們所說的口的四個惡業道的成就相。

而意—覺知心—也有三個惡業道:第一個是貪,第二個是瞋,第三個是癡。也就是說,意行的部分一樣有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我們先來看一下貪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事。《優婆塞戒經》卷6如是說:【於他財物生貪欲得,是名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財任意施與,歡喜受樂復向餘說,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對別人的財物生起貪愛之心,想要變成自己的所有,這個就是貪的根本罪。如果起了貪得的心,根本罪成就之後又發起了煩惱心:也就是說,心中施設方便,想要將別人的財物變成自己所有。換句話說,心中開始構思,想要使別人把財物轉移到自己手上,這是意業貪心的方便罪。思惟以後隨即付諸實行,果然別人把財物送到自己手上來了,這個就是意貪的成已之罪。然後隨自己高興而施與眷屬或是他人,共同歡喜受樂,這個也是成已之罪。受樂之後又去對別人宣揚,沒有慚愧心,也不生悔恨心,甚至炫耀說:「我就是有辦法讓別人歡歡喜喜地把錢送來給我。」這也是貪業的成已之罪。

我們接著來看一下瞋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優婆塞戒經》如是說:【若打罵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問其過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就是說,如果有人起了瞋心,想要打人、罵人,故瞋的根本罪這個時候就已經成就了。想要打人、罵人的時候,空手當然不容易成就,所以要施設一些方便才容易成就。設什麼方便呢?譬如拿起石頭來恐嚇對方:「你如果不怎麼樣的話,我就要打死你。」用石頭來威嚇對方,要讓對方降伏,這就增加一個故瞋的方便罪了。又譬如說,拿起木棍來責問對方,準備要打的模樣,故瞋的方便罪這樣也就成就了;後來果然真的打了,成已的罪又成就了;打了以後,心中還生起歡喜心,這個也是成已之罪;如果對方給了財物求饒,這時受取財物也是意瞋的成已之罪。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乃至自讚其身、生大憍慢,都是瞋的成已之罪。菩薩如果故意生起瞋心而對別人罵詈、惡口,這個罪是非常重的。萬一犯了故瞋之罪,一定要趕快跟對方和解,不可以留到未來世去,因為故瞋之罪是非常重的;而且菩薩是從大悲中所生,所以不該起故瞋之心。

接著我們要說癡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菩薩《優婆塞戒經》卷6如是說:【若誹謗「業、因、果、真諦、賢聖之人」,是名根本;若讀誦書寫,信受邪書,讚歎稱譽,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別演說,增其邪見,受邪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這個就是說,不信因果而誹謗業果,認為:「不管造什麼善業跟惡業,都沒有未來世的果報。」甚至認為:「地獄只是聖人方便施設,恐嚇世人不敢造惡業,事實上沒有地獄。」像這樣子情形,就叫作謗業、謗因、謗果。然後說,什麼是謗真諦呢?也就是說,認為:「四聖諦是騙人的,只是聖人方便施教,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這個都是勸人行善而已!」有時候誹謗賢聖,因為根本是不相信世間有什麼賢人或聖人,認為:「所有的宗教也就只是勸人為善而已,賢人、聖人都是自行施設的,世間根本沒有什麼聖人、賢人!」這個都是屬於誹謗賢聖之人。當他們心中想誹謗業、因、果、真諦、賢聖之人的時候,而且決定要作了,這個就是癡的根本罪。決定之後設想要用種種的施設方便來講;若自己沒有能力方便施設,就找別人寫的誹謗業、因、果、真諦、賢聖的書去讀誦,或者助印廣為流通,不但自己信受邪書,還對大眾讚歎稱譽,這個都是屬於意業的愚癡惡業道的方便罪成就了。假使接受邪見以後去為別人廣作種種方便、種種分別,加以推演,增加別人的邪見,或是私下去說服別人信受邪見,這都是成已之罪。若有人信受他所演說的邪見而前來供養,這個是受邪財物,愚癡的心意業道的成已這個罪就已經成立了。如果在這個之後得到財物任意施與或自己受用,歡喜受樂而沒有慚愧,不生悔恨,甚至自讚其身生大憍慢,這些都是愚癡的成已之罪。

我們到這裡已經把十惡業道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個事相的部分,它是怎麼樣成就的這樣子的一個狀況,跟各位說明了。也就是說,以上我們所說的這十種業道,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應當要遠離,應該要反過來修習十善業道,要反過來遠離十惡業道,必須要成就十善業道。當造了十惡業道的時候,若是有業也有道,一定會下地獄的;如果有惡業而沒有惡道,多數是會墮落於畜生還有餓鬼道當中。但若修十善業道,一定有福也有德,並且能夠證悟三乘菩提的因緣;也就是說,修十善業道不但能夠具足福德,進一步也能夠得到證悟三乘菩提的因緣,而且永遠不入三惡道,乃至於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十惡業道跟十善業道之間,一出一入正負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有智慧的菩薩、有智慧的人應當要捨棄十惡業道,要勤修十善業道,這樣子才是真正的菩薩。

那我們把十惡業道的根本、方便、成已,就暫時先說明到這裡,跟各位說明解釋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4-a10_089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88集 十惡業道之根本、方便、成已三事(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個單元還是繼續再跟各位分享《菩薩正行》的部分。我們所依的是平實導師所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我們上一集跟各位分享到「十惡業道的根本、方便、還有成已之罪」;也說明了殺生,還有偷盜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事,它是如何成就的。剛剛好講到說邪淫這個根本、方便、成已之罪,剛好談到邪淫的根本罪。

邪淫的根本罪,就是說懷疑或是已經認定有歸屬的女人,而在她身上作了非梵行以後,也就是說,在她身上想要行非梵行的這樣子的一個作意,這個就是犯了邪淫罪的根本罪。經中雖然強調婦女,也就是說《優婆塞戒經》雖然它強調的是婦女,因為這部經講的是《優婆塞戒經》,不是對優婆夷講的戒,所以強調婦女。但是,其實不論對方是婦女或是男人,凡是已經婚嫁而繫屬他人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懷疑或已經認定是有歸屬的女人或是男人,而在該女人或是男人身上作了想要行非梵行的這樣子的意行,這樣子就是犯了邪淫的根本罪。

什麼是邪淫的方便罪呢?邪淫的方便罪,在經中是這麼說:【若遣使往、若自眼見,若與信物、若以手觸,若濡細語,是名方便。】(《優婆塞戒經》卷6)什麼是方便罪呢?譬如說,派遣使者去向某一個有家室的女人相約,或者自己親自前去相見而交付給對方信物,乃至用手去觸摸對方,或者跟對方講悄悄話。輕細語其實就是悄悄話,講悄悄話一定不會大聲講,所以叫作細語;也一定不會惡口而講,要跟想要邪淫的對象講悄悄話,絕對不會是惡口而說,所以叫作濡語,也就是說,用溫和的口氣來講小聲的悄悄話;這個就是邪淫的方便罪已經成就了。

邪淫的成已罪,就是我們經過前面的根本、方便以後,在這個過程裡面,進一步想要去成就邪淫的這樣子的一個行為。經中說:【若事已竟,遺以瓔珞,共坐飲食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是邪淫的成已之罪。經中所說的就是說,如果接著因為前面的根本、方便的罪,行為已經成就了,接著男女交歡的事也已經完成了;也就是說,透過前面根本的作意,還有方便的一個事相上面的安排,也真正的完成了男女交歡的事情以後,就是已經完成了成已之罪;在這個狀況之下,根本、方便、成已之罪就全部都已經具足了。完事了以後,然後遺以瓔珞以杜其口,也就是說,用珍珠寶物以杜絕對方到處去亂說的這樣子的一個行為;也就是說,用財寶之物收買對方,這個是邪淫的成已之罪。

另外一種情形是,或者期約完成了邪淫之事而送給對方財寶,事畢而共坐飲食、歡喜受樂,這也是成已之罪;也就是說,當互相約定時間完成了邪淫的根本、方便、成已之罪以後,而送給對方寶物以作為答謝,事畢以後,甚至於兩個共坐飲食、歡喜受樂,這個都是邪淫的成已之罪。也就是說,邪淫之事成就之後,沒有慚愧心、心不悔恨,反而沾沾自喜,沒有悔恨之心,還心中自己這麼想:「我多麼有女人緣啊!」他不會這麼想說:「我犯了邪淫的惡業,我做了這件事情是大惡業,應該要悔恨的。」他離開了那個女人以後,反而甚至於對好友自讚其身、自我吹噓,無有慚愧、心不悔恨,這個就叫作生大憍慢,這個就是邪淫的成已之罪。所以邪淫之罪的根本罪,是有淫心而對方婦女繫屬他人。邪淫的第二個罪是方便罪,也就是說,作了種種方便期待能夠達到目的。第三個罪是成已,也就是說,已經達到男女交歡的目的以後,包括事後共坐飲食,乃至歡喜受樂,這都是邪淫的成已之罪;到這個時候,就已經成就了邪淫的根本、方便、成已三罪,都已經具足了。

接著我們要來談一談,什麼是妄語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情?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妄語的根本罪?經中如此說:【若於大眾,捨離本相,若於三時、若二時中虛妄說之,是名根本。】(《優婆塞戒經》卷6)也就是說,當我們如果於大眾中,所說不如實,離開了事實的真相,而且在早上、中午、晚上這三時;所謂三時就是指早中晚這三時,或是說早上跟晚上這二時,虛妄地加以宣說,這個就是妄語的根本罪了。但是妄語其實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世間法上的妄語,也就是說「有說沒有,沒有說有;見說不見,不見說見」。一個是在佛法上所說的大妄語,佛法上所說的大妄語所指的就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這個是佛法上所說的大妄語。世間法上的大妄語,譬如看見某一件事情是善相,去故意把它說成是惡相的事情,也就是說,他所說的已經捨離了本相;或者明明某人幹了惡事,他不說某人是作了惡事而說是善事,這也是在大眾中捨離本相而說,也就是說,捨離這個事情原來的原貌;凡是所說不符真相的說法,都叫作捨離本相而說,這個是世間妄語的根本罪。也就是說,捨離了事情原來的真實的相貌,把善的說成惡的,惡的說成善的;或是說,事實的說成不是事實的,不是事實的把它說成是事實的這樣子的話,就是犯了世間妄語的根本罪。

佛法上的大妄語,譬如以未悟之身,捨離了未悟凡夫的本相,也就是說,其實他是未悟,但是他捨離了未悟凡夫的他應該具有的本相,而示現或是自稱他已經開悟了,或是說以凡夫之身來示現為已斷三結的初果,乃至斷我執的阿羅漢;也就是說以凡夫之身,去示現大乘的開悟;或是說以凡夫之身,去示現二乘初果的斷三縛結,乃至斷我執的阿羅漢。這樣子都是屬於捨離本相而說,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大妄語的根本罪。妄語的方便罪在《優婆塞戒經》裡面如是說:【若於先時次第莊嚴,搆言語端,或受他語起往彼說,是名方便。】(《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就是在說大妄語之前,先作「次第莊嚴,搆言、語端」;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大妄語之前廣作方便:先把道場弄得很大,如果要出場說法的時候,先把排場弄得很大,譬如說像前面八大金剛護法,後面也有八大金剛護法,身後又有一個人拿著寶幢為他莊嚴而大搖大擺地走出來,以為這樣子的大排場,就能夠幫他掩蓋他未悟言悟,以為用這樣子大排場來莊嚴他,讓人家以為他就是開悟的,這個就叫作先時次第莊嚴。接著「搆言、語端」的意思就是說,搆言就是施設一些語言,語端就是以言語讓別人聯想到自己已經證得某果或開悟了,也就是說「言之似若有物」的意思,這叫作「搆言、語端」。也就是說,明知道自己沒有悟,卻巧設方便讓大家覺得自己已經開悟了,以方便法暗示說:「凡是自稱有開悟的人,就是沒有開悟,開悟的人都不會說他自己開悟了。」講到這裡的時候,又特地的穿插一句話說:「所以師父我從來都不說我有開悟。」這樣子讓我們一聽就會認為說,他已經有開悟了嘛!因為他這樣子前後的語言貫串起來,其實就是在說他是有開悟,因為「有開悟的人從來不會說他有開悟,師父我都從來不說我開悟」,那等於就是說他是有開悟,這個叫作搆言、語端。因為他從來沒有講說他有開悟,這個就是大妄語的方便罪,到這個時候已經有根本罪還有方便罪了。

又另外一種狀況,比如說,在弘法的時候,覺得不太順利,得要搞搞怪才能吸引人來,那他就施設方便出來:自己不說有開悟,卻由別人出頭去講:「師父真的開悟了!他的智慧有多勝妙,可是平常都不肯講,只對少數的人講開悟的法。」這個就是方便式的語端,似乎言之有物。譬如說有大法師落在離念靈知的意識當中,但是他卻放話說他想密傳以前沒有傳過的雲門禪、東山禪,等到大家趕去朝拜的時候,卻又藉故說緣還沒有成熟所以暫時不傳了,這個都是語端;似乎言之有物,其實都沒有半撇,這個都是大妄語的根本罪還有方便罪成就了。另外說到「或受他語起往彼說」,這也是大妄語的方便罪,所以大妄語的方便罪其實有很多的類型;這一個或受他語起往彼說,是在說被差遣去向別人方便妄語的人,這個是最愚癡的人,好處別人得,自己揹負了大妄語的方便罪。

譬如有人專門裝神弄鬼,學一點兒心理學,弄一點魔術,耍一些小手段,讓人家以為他的神通證量有多麼高、有多麼厲害,實際上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就請別人去傳說,這也是捨離了本相而虛妄說之;但是他作了方便而讓別人去講,所以大妄語的根本罪與方便罪就同時成就了。但是根本罪跟方便罪都成就了,成已之罪不一定會成就。譬如說施設了方便讓別人出去宣講,可是別人都不信,那就只有根本罪跟方便罪,沒有成已之罪;要在什麼時候才能夠具足成已之罪呢?我們看一下在經典裡面所說的妄語的成已之罪,經中如是說:【若事成已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於憍慢,是名成已。】(《優婆塞戒經》卷6)這是說,如果是人家信了,妄語的事已經成就了,就得到了大妄語的成已之罪;如果是有人來供養,他受財物後任意施與或自己受樂,或與別人一起受用財物快樂,成已之罪也都成就了;若是沒有慚愧、不生悔恨,並且私下相互炫耀:「你看!師父告訴你說:『你去講了這些話,徒弟們的供養就一定會來的。』現在不是來了嗎?」這就是無有慚愧、不生悔恨,然後就罵另一個不遵從的弟子:「你還真笨啊!我叫你去作你就去作,還不信我的話。你啊!智慧還真遠不如某甲徒弟。」這叫作自讚其身、生於憍慢,這個也都是屬於妄語的成已之罪。如果是在世俗法上面炫耀神通,是沒有神通而裝作有神通,雖也是重罪但仍不是斷頭罪,最多是墮落餓鬼或畜生道;但是,如果是大妄語業而犯了根本罪、方便罪、成已罪,那就是地獄業了,因為未悟言悟這個大妄語罪,是世間妄語罪中最重的罪。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什麼是兩舌的根本、方便、成已三事?我們繼續來看一下口業的另外一個,兩舌的根本、方便、成已。《優婆塞戒經》在卷6如是說:【是妄語中雜有兩舌,能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說他過及餘惡事,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離壞者則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離,受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這個時候,佛說學人妄語的時候,如果他夾雜著有兩舌,以不如實的言語去挑撥雙方,使雙方不能再和合相處,這個就是兩舌的根本罪;所以兩舌其實兼有破和合僧的重罪。有一種人在敘述某件事情的時候,他不照著事情的真相去講,而是用隱瞞的方式挑撥兩個人,破壞雙方的和合;或者說話故意隱瞞部分不說,譬如掐頭去尾只講中間的一段,或是只講起頭與末尾而省略了中間的那一部分,這樣子讓人誤會,都是根本跟方便罪的成就了;也就是說,以破壞雙方的和合作為罪的根本還有方便。編造不實的話語來講別人的過失也是這個樣子,譬如向某甲說某乙對他的過失,然後又去向某乙說某甲對他有過失,這就叫作說他過失;又加上對立一方的許多惡事來強調自己所言真實,但其實都沒有那一回事。當他兩舌以後,如果有人勸和說:「雙方要和好,不應該對立。」他卻不斷主張:「不應該和合,這個對方太惡劣了!」但其實都是他編造的妄語,這樣的主張就是具足了兩舌,以及破和合僧的根本還有方便罪了。如果後來果然真的讓他挑撥成功了,和合僧既然已經互相離開了,就加上了成已之罪。往往又因為這樣的緣故,雙方中或者一方或者兩方都為了報答他,所以送他財物,他就受領了財物,這破和合僧的罪也是成已了。他把所得的財物任意轉送給別人或自己來受樂,這也是兩舌的成已之罪。他自己沒有慚愧、不生悔恨,很歡喜地說:「被我分裂挑撥成功了!」心中都不生悔恨而自讚其身:「你看!就是我才有這個手段,別人沒有這個辦法。」這個叫作自讚其身,生起大憍慢,這正是妄語兼破和合僧的成已之罪。所以,在這個兩舌裡面,其實是因為有兩舌兼有破和合僧的這樣子的一個重業,這一部分一定要特別小心;如果不小心的話,不但會犯了世間的兩舌之罪,如果是兼犯了佛法裡面的破和合僧,那個罪就很重了。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裡,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分享「十惡業的根本、方便、成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5-a10_088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87集 十惡業道之根本、方便、成已三事(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來跟各位談《菩薩的正行》。我們《菩薩的正行》所依的是平實導師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前面,我們高正國老師已經談到〈業品〉的十善業道,還有十惡業道。我們今天要繼續來跟各位談「十惡業道的根本、方便、成已」。

十惡業道之成就,各有它的根本、方便、成已。《優婆塞戒經》卷6裡面這麼說:【善男子!是十業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佛在這個地方接著為我們解說十惡業道各有三件事,也就是說,根本、方便、成已這三種罪。每一件惡業、惡道的成就,各有這三個罪;如果不具足成就惡業道,就不具足惡業的果報。換句話說,十惡業道各有三個罪,如果是有智慧的人,知道了其中的差別,就懂得趕快懸崖勒馬,讓它只有根本的罪,最多只是方便罪,而不會有成已的罪。這三種罪有輕有重,譬如地獄罪它雖然很重,但是如果只是得根本罪,最多只是下到寒冰地獄或是火熱地獄,絕對不會到無間地獄去,或者是說有時候只在近邊地獄當中;如果巧設種種方便,那就是紅蓮地獄、大紅蓮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等等,這樣子的無間的地獄,如果繼續去做而且完成了,這是無間地獄的罪。無間地獄有五種無間的苦受,這個無間的苦受絕對是不好玩的,所以 佛很慈悲地為我們說明十惡業道各有根本罪、方便罪、成已之罪。

我們現在就一一地來看十惡業道的根本、方便、成已。我們先來看一下殺生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我們從根本、方便、成已各個不同的角度,慢慢來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看一下殺生的根本罪。什麼是殺生的根本罪?《優婆塞戒經》卷6裡面說:【根本者:若有他想、有眾生想,若以疑心斷其命根,若動身作相或口說殺,是名根本。】這個就是說,譬如我們用殺業來說,如果正在殺的這個時候,他心中「有他想」、「有眾生想」。譬如說,摸黑去暗殺別人,但其實不知道棉被裡面是不是真的有人在:也許對方早就提防而用東西疊在被中,讓人家覺得他是存在的,但是這個仍叫作「有他想」、「有眾生想」;即使設了方便而以大砍刀砍殺過就隨即走人,工作也已經完成了,雖然殺生的道並沒有成就,但是這個是「有他想」、「有眾生想」而有業,但殺的並不是人,因為是用棉被所偽裝、所疊的,所以是有業的根本罪、道的方便罪,但是沒有道的成已之罪。或許在正巧下手殺的時候,在前一分鐘剛好那個人剛好壽盡而死,他動手殺害的時候也是有他想,雖然對方也確實是死了,但殺人者並不知道對方已經死了,還是當作有他想而下手殺害,這就是有眾生想而殺,這個是有根本罪,有方便罪,但是沒有成已罪。

何謂「若以疑心斷其命根」?以疑心斷其命根,譬如說,疑心懷疑對方是人,隨即把頭砍掉,但是也許他砍掉的其實只是一個屍體的頭,當他把他當作是活人的時候,因為心懷疑那個是他所要殺的人而把對方的命根斷了;或者把另外一個生物當作是他要殺的人而把動物的命根斷了,這就叫作以疑心斷其命根;他沒有辦法確定所殺的就是他正要殺的人,這個就是以疑心斷其命根,同樣是得到根本罪。有殺的心,殺心現行了,這種狀況就是根本罪了。什麼叫作「動身作相或口說殺」?動身作相,譬如交代某某人:「當怨家某甲來的時候,你就要把他殺掉;在什麼時間去殺他呢?你得要等到我的號令才動手。」後來某甲來了,他看看要殺人的時機已經到了,就向某乙使個臉色,作了一個殺人、剁人的動作,某乙就依著他這樣子的一個號令,就動手殺人了,這個就叫作動身作相。所以不管他約定什麼暗號都一樣,也許他只是以擲杯為號,也就是說把杯子掉落地上,以這樣子為暗號;以為這個暗號,這樣子就不算是有根本了,但是這個還是具足了根本。又譬如說,古時候判刑要殺人的時候,監斬官從竹筒中抽取出令簽往地上一丟,劊子手就動手殺人,不一定是下手剁人的動作,這個叫作動身作相。「口說殺」呢?口說殺是乾脆嘴巴直接說:「某乙!把某甲殺掉!」這叫作「口說殺」。作這些事情的時候,是有他想、有眾生想,以這種想來作三件事。哪三件事呢?第一個以疑心想要斷其命根,第二個動身作相想要殺害,第三個口說殺而想要殺,到這個階段而尚未動手之前,都叫作根本罪;也就是說,只要有這樣子的一個作意,雖然還沒有動手去殺的時候,這個就叫作根本罪。

換句話說,只要存心行殺,想要殺的心已經成就了,決定要殺就已經犯了殺業的這樣子的根本罪。殺生的方便罪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況呢?在《優婆塞戒經》裡面如此說:【求刀磨利,置毒作索,是名方便。】(《優婆塞戒經》卷6)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起了這個殺意的時候;如果進一步去找刀子預備著,乃至把這個刀子磨利了,這個求刀及磨利都是方便罪;或者說放毒藥在食物當中,準備把某人毒死;或者說設了繩索陷阱,希望某人踩進去就被這個繩索陷阱給吊死了,作了這些事情都是殺業的方便罪。有他想、有殺心而又作了這些方便,就已經得到了兩個罪;也就是說,是殺業的根本罪以及殺業的方便罪。

殺業的成已罪,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況呢?經典裡面又如此說:【殺已手觸,稱量提持,若自食噉若與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優婆塞戒經》卷6)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在說什麼呢?就是說,當我們有了作完根本還有方便之後,譬如果真把一隻豬或一隻野鹿給殺了;殺了以後,一定會先去觸摸或觀看,摸摸看這一頭鹿或是野豬確定是不是已經死了沒有;如果確定死了,就拿起來以手秤秤看:大概有十公斤重吧!這叫作「稱量」。提持是背起來或抱起來而把牠帶回家去。所以稱量提持而帶回家中,或者自己吃這一隻野豬,或者分送給別人而換取所需要的物品;另外就是,或者換取錢財之後,把錢財隨意布施給別人或眷屬,以錢財來一起歡喜受樂,心中沒有犯了殺業的這樣子的慚愧心,也不悔恨自己殺了那一條野豬,反而事後讚歎自己:「你看我的槍法有多準啊!一槍就解決了。」這個叫作自讚其身而生大憍慢,甚至於說:「像我打獵的槍法這麼好,像這個槍法這麼好的人可真是不多!」這就是生大憍慢,那麼這個人已經成就了殺罪,這樣子就已經是得到了殺罪的成已之罪。殺的根本罪就是殺心,有殺心而作種種方便就是方便罪,根本罪跟方便罪具足而去實行完成了;或者完成之後,再去摸一下確認已經死了,或者稱量、提持回去,或者自己吃,或者給別人吃,只要有一種完成了,成已罪就已經成立了。像這種狀況就已經具足了殺心的方便、成已,這殺罪就具足了;具足了什麼東西呢?業也具足了,道也具足了,殺業的業、道都具足了以後,未來世一定具足殺業所應該要酬償的果報。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什麼是偷盜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事?偷盜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事應該如何的去說明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偷盜的根本罪,偷盜的根本罪在《優婆塞戒經》卷6裡面如此說:【是他財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若遣人取,若以疑心移置異處,是名根本。】我們接著來看一下,這個竊盜罪的業與道:首先仍然是心中知道那個財物是別人所有的,這個就是有「他財之想」,而且實際上也是別人的,在這樣子的狀況之下,心中決定要偷盜了,這個就是根本罪。接下來,自己前去把它拿了,或者派人去拿,這個都是成已之罪。若是在物主家中先把財物換個位置藏起來,有的人想說先把財物換個位置藏起來,方便後面來偷盜這個東西,所以把財物藏起來以後,還沒有帶回去,讓主人找不到。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叫作疑心移置異處,這個也是根本罪,還不是方便罪,因為他只是起了根本,先把東西移置異處,還沒有真正竊取這個財物;也就是說,因為這個財物雖然移置異處,還是仍然是主人所有的。為什麼要以疑心?因為心想把它移動地方藏起來,看財物主人會不會尋找?如果這個主人沒有發覺的話,過幾天以後,就可以帶回家而不被發覺;所以,以疑心移置異處,就是起心作意準備要設方便法而想要讓這個盜業成就,這樣子是攝屬在犯根本罪裡面,因為有盜心,雖然財物還沒有到手,但這個是屬於根本罪。

偷盜的方便罪呢?偷盜的方便罪,經中如此說:【若壞垣牆,諮問計數,置梯緣牆,入舍求覓乃至手觸,是名方便。】(《優婆塞戒經》卷6)經中所說的意思就是說,假使這個財物很龐大,而想要拿走就要「若壞垣牆」,也就是說,必須要作種種方便;譬如有人把錢物放在大保險箱、大鐵櫃箱當中,不可能打開它,就得要使用方便的方法:破壞垣牆以便日後偷取;譬如像鑿地道也就是這個樣子,像以前有人為了要去偷盜銀行,鑿地道到銀行的保險櫃裡面保險箱,趁放假的時間去把銀行的錢,透過這個地道把它竊取出來,這個就是屬於方便罪。或者因為不知道裡面是裝了什麼寶物?這個寶物自己是否需要?就用話語向主人詢問,也就是向主人套:「你弄這個大鐵箱、大保管箱作什麼呢?又不是珍貴的金銀財寶,何必弄個大鐵箱放在家裡幹什麼?」主人也許會講:「怎麼沒有呢!我放了多少兩的黃金,多少的鑽石、寶石還有古董。」那他就知道了,這個就叫作諮問計數。所謂「諮問計數」就是透過詢問的方式,去探聽主人房子裡面,或是說保險箱裡面,到底是放了哪些東西;透過諮問計數以後,這個是先確定即將要偷的一定是寶物,這個也是攝屬在偷盜罪的方便罪。接下來「置梯緣牆,入舍求覓」。「置梯緣牆,入舍求覓」,選定物主不在的時間,把梯子放在圍牆的旁邊,乃至攀牆進去,到房屋中尋找,這也都是方便罪;乃至找到的時候,以手碰觸,這個也是方便罪。經過這樣子的過程裡面,也就有兩個罪了,也就是偷盜的根本罪,還有方便罪就已經成就了。

我們再看一下,什麼是偷盜的成已罪?《優婆塞戒經》卷6裡面又如此說:【若得物已,負擔藏隱任意施與,賣用賜遺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他得到了這些財物而把它「負擔藏隱」,也就是說,用肩膀挑起來,在別的地方把它隱藏以後,這樣子的成已罪就成立了。接下來的所有作為都是成已,譬如任意施與等等。猶如像廖添丁去偷有錢人的財物,把一部分送給窮人;其實送給窮人的不會超過一半,這種人很聰明,他是為自己留退路而送給窮人;當很多人都受他的恩惠的時候,逃亡的時候,大家就會掩護他,所以本意仍是保護自己,所以盜賊把財物隱藏之後,也會任意施與。有時候拿出來賣而作為自己使用。這樣大家都歡喜受樂,這也是成已之罪。歡喜受樂以後,無有慚愧、心不悔恨,分送給窮人還會誇口說:「我廖添丁就是這麼有才幹!那些富翁哪個不怕我?」這叫作無有慚愧、心中不生悔恨,就是「自讚其身生大憍慢」;甚至於說:「所有的樑上君子有誰比得過我?」這都是成已之罪;這樣子,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成就了根本、方便、成已這樣子的偷盜罪。

我們接著要來說明所謂邪淫的根本、方便、成已這三件事情。邪淫的根本罪,在《優婆塞戒經》裡面這麼說:【若是婦女繫屬他人,起於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是名根本。】(《優婆塞戒經》卷6)這個意思是說:如果對方是個婦女,而且是已經有歸屬的有夫之婦,已經出嫁了。邪淫者在心中起於他想:心中很清楚那個婦女已經是出嫁而有歸屬的。「若以疑心」是說:或者心中懷疑這個女人應該已經結婚而有歸屬了,雖然沒有確定而猜想應該已經出嫁,就在這個女人身上作非梵行,這一個罪就是根本罪。也就是說,懷疑或已經認定是有歸屬的女人,而在她身上作了非梵行以後,這個就是犯了邪淫罪的根本罪。

今天這一集已經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裡,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分享十惡業道的根本、方便、成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3-a10_087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86集 十善業與五陰世間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十善業與五陰世間」。

我們都知道十善業是一切佛弟子所應當戮力奉行的,因為十善業是一切世間與出世間善法的根基,而十不善業是一切眾罪的根本,因此在菩薩的長劫修行中,都一直要修十善業。在上個節目中我們談到,因為眾生的十善業而感生種種的器世間依報,相對的十善業也使得眾生有種種不同的正報身,因此正報與依報是有密切的關聯;同時也因為眾生的如來藏能夠執持諸法種子,才能使得這些因果業報能夠成就。諸位菩薩已經能夠信受如來藏正法,因此對於這些道理就能夠深信不疑,同時自己也能夠配合正知見,在自己的五陰世間與生存的器世間中來逐漸觀行與驗證這個道理。

大家都知道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以這五種法來描述與表顯有情身心,可以很容易讓大家瞭解有情的內涵及特性。譬如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中的開示:【何因蘊唯有五?為顯五種我事故,謂:身具我事,受用我事,言說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體事。】就是在說明,以五蘊這五種法來含攝有情的種種,包括一切眾生所執著之色身,以及有情能夠領納受用境界,能夠搆畫種種諸法,隨所見聞覺知而起諸言說,也能夠造作諸身口意行,當然也包括大部分有情執為真實自體的六識心,因此用五陰可以很巧妙貼切地來說明有情之生滅身心的整體;而這個五陰也就是因為這五種我事的關係,而被大多數有情執以為是真實的自我。但我們都要知道,五陰這五個法都只是生滅之法,都是由自心如來藏藉緣所生,因此透過修行,便可以觀察及確定五陰之生滅虛妄性而得解脫,並能夠逐漸遠離對於五陰之貪著。因此生滅性的五陰本身就是屬於生滅有為性的世間法所攝,也可以說就是自己的世間,因此稱為五陰世間。譬如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0中的開示:【三世五陰法,說名為世間,斯由虛妄有,無則出世間。】如果貪著五陰不捨,就能聚集有情世間或器世間出生的因緣;如果無法了知五陰之虛妄性,就無法證得出世間法,而解脫出離三界世間之苦。聲聞人就是要滅盡五陰,而不再出生於三界世間之中,因此能寂滅離苦;而菩薩因為有更勝妙智慧的關係,因此雖然在具有眾苦的世間利樂眾生,但是因為轉依如來藏的關係,便能夠忍受眾苦,而法喜充滿地行菩薩道。

而不管哪一種世間,都是屬於生滅變異性、無法長住,這是學佛者所必須要瞭解的基本道理。同時我們也要瞭解五陰世間,也是因為眾生造業的關係才能夠出生。同樣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0中開示:【一切眾生類,悉皆三世攝,三世諸眾生,皆為五陰攝。五陰從業起,諸業因心起,心法猶如幻,眾生亦如是。】眾生五陰皆是由於生滅虛妄性的六識心,造作諸業的緣故,而由自心如來藏中所出生;因此依據不同的業行,便會出生不同的五陰世間,所以才會有六道眾生種種不同的果報身,也才能成就十種法界。因此正確的佛法知見是:【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而不是說有一位造物主創造了眾生,或者由造物主來決定眾生的生處。真實的道理是一切的五陰世間,都是業的關係,而由如來藏生了與自業相應的五陰世間。譬如在《顯揚聖教論》卷6中的開示:【一切有情業報證得者,謂一切有情造作淨不淨業,依自業故,於五趣流轉中感種種異熟,受種種異熟。】因此有情的正報之身乃是有情自己造作善惡業之後,在來世或多世之後所獲得之可愛、或不可愛之異熟果。異熟果就是異時而熟、異類而熟、異地而熟的意思。因為造業與受報之時間的不同,造業與受報之五趣身也可能不同,同時造業與受報之地方不同,因此稱為異熟果。這是在學佛過程裡面,非常重要的知見;瞭解這個道理,就可以信受因果,也可以接受事實,接受現在自己這個五陰身而不怨天尤人,而能夠從現在開始努力精進修學正法。

接下來我們看,在《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一段開示:【若諸眾生,異界異有,異生異色,異命異名,以是因緣應名無量,不但有十。……是十業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從是而得善惡二果,亦是眾生善惡因緣,是故智者尚不應念,況身故作?】這裡面主要在開示,有種種不同的眾生,就有種種有情的身心差別;也就是有種種的五陰世間差別。因此依於十方三界眾生之種種五陰身心,就能出生種種的法;不同的眾生所出現的法有所不同,因此有其類別與界限的存在。譬如人天眾生能夠出生的法,與三惡道眾生便有很明顯的差異。而由於這些種種的法,因此說有種種眾生法界,如果概略區分,就可以分為四聖六凡之十法界;因此法界的意思,就是在說明有情眾生一切法之界限,而也只有佛才能了知眾生的一切法界。種種眾生由於他們的法界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種種的眾生有,就稱為異界異有。譬如人法界不同於天法界,天法界又不同於非天法界,所以六道各各不同;乃至天法界就有二十八種層次的不同,人法界又各不相同,男人女人法界不同,各自領受人間的法,就會有所差異。又如同樣一個男人,歐洲人、非洲人、亞洲人又不一樣;乃至文明世界中的人與仍然住在原始叢林中的人,領受的法界又不一樣;所以說眾生有種種的異生異色,導致生命各不相同,名號也不相同。若從不同眾生的眾同分來看,眾生所有的色身也各不相同,因此異類眾生的命也就不一樣。又如人的色身稱為人,天的色身稱為天,餓鬼的色身叫作鬼,也是異命異名。由於這個因緣,所以應該說眾生無量。同樣是人,壽命、思想也都各不相同,這也是異命異名,所以差別很大。由於這個因緣,應該說眾生無量;所以眾生所造的業,也不會只有十種,但是把它歸類以後,就說是十件事,依事相而把十件事情說為十業。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有種種的五陰世間與眾生法界的差別。造成這個現象,最基本的就是十善業與十不善業的關係。我們來看《大般涅槃經》卷37中的開示:【如十惡法定在地獄餓鬼畜生,十善之業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緣故受地獄身,中因緣故受畜生身,下因緣故受餓鬼身。人業十善復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因緣故生欝單越,中因緣故生弗婆提,上因緣故生瞿陀尼,上上因緣生閻浮提。】這裡面就已經把五趣與十善業的關係作了精要的開示,對於不善業來說,上品是最重的業,其次是中品與下品。因為行十不善業的程度不同,而有報得地獄身、畜生身與餓鬼身的差異,因此需要受種種苦,直到業報盡了才能出離。

而這裡面我們都要知道,地獄與餓鬼道眾生是非常痛苦,並且壽命極長,因此要忍受長遠時間的痛苦;但是也許有人會誤認為人間畜生道的平均壽命較人類短,因此可能會以為落入畜生道,大概比較沒有關係吧?而且許多畜生道似乎在山野叢林,也可以快樂自在地生活。如果有這種錯誤的觀念,那就要留意;因為落入畜生道受報,並不見得只有一世,有可能要多生多世受報,完成後才能出離;因為在畜生道中很難修學善法與累積福德,因此不容易出離。譬如在《賢愚經》卷10中有開示:「有一位迦毘梨的男子,因為辱罵了沙門『比畜生還要愚癡』,因此受魚身之報。而此魚身之報,並非只有一世而已。」阿難尊者曾向 世尊請示:「何時迦毘梨才能脫離魚身?」經典裡面是這樣開示:【阿難問佛:「何時當得脫此魚身?」佛告阿難:「此賢劫中,千佛過去,猶故不脫。」爾時阿難,及於眾人,聞佛所說,悵然不樂,悲傷交懷,咸共同聲,而作是言:「身口意行,不可不慎。」】雖然經過了千佛出世這麼長的時間,迦毘梨都沒有辦法脫離魚身,真的是值得我們警惕!因此無論落入三惡道中的任何一道,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不論如何,大家都要好好持守五戒、保住人身,也要謹慎自己的身口意行。所以說「是故智者尚不應念,況身故作?」

相對的能夠行十善業,則能出生於人天之中。在上面所引之《大般涅槃經》卷37中開示,即使出生於人間,也會因為所行的十善業有差異,而會出生在不同的人間。其中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就是閻浮提,雖然不如其他三洲的福報與壽量,但是因為此處眾生可以勇猛精進於佛法修學,因此超勝於其他三洲、阿修羅,乃至四王天與欲界天。譬如在《長阿含經》卷20中的開示:【閻浮提有三事勝欝單曰。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以此三事勝欝單曰。】也就是說,因為 佛世尊在此閻浮提示現成佛,而且加上閻浮提人心性勇健,能夠憶持諸法,因此如果能夠專心於善淨業上面,就能夠有足夠的力量,能夠快速成就道業。因此大家應當珍惜出生於閻浮提人間的殊勝因緣,而精進修學正法及努力行十善業。

瞭解了十善業與種種五陰世間的關係之後,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幫助菩薩行十善業的一些要點。在《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3中開示:【菩薩有五種法,修行十善業道,能過一切世間。何等為五?一者願,二者安隱,三者深心,四者善清淨,五者方便。又諸菩薩得五種法故,修行無量十善業道。何等為五?一者無量世,二者無量善法,三者無量觀,四者無量盡,五者無量迴向。】這裡面開示說,菩薩行十善業,是比一般人要殊勝的;這是因為菩薩發大願,要利益一切眾生,因此在行十善業的時候,他的力量是很大的。而且因為菩薩已經發願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行十善業時,所遭遇之種種逆境正好是菩薩觀行,提昇智慧與方便善巧的因緣,因此菩薩能忍眾苦、內心安穩。菩薩也因為對於自己所行的法,已經有深入的瞭解,知道這是必須要走的唯一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且是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因此能夠發起深心、內心歡喜,而真正精進勇猛去作。同時行十善業時,因為具有慈悲心及正知見的緣故,因此內心清淨,能夠逐漸遠離種種煩惱,並且可以配合菩薩之智慧,以方便善巧來行十善業,因此可以利益更多與不同層次的眾生。譬如菩薩也要在利益眾生中,來接引眾生入正法修行,或者隨順適當因緣,而讓眾生建立正知見、遠離邪見,以及生起眾生明達之智慧。以上都是在說明菩薩修行十善業殊勝之處。另外菩薩行十善業時,了知自己多世以來已經在行十善業了,因此也已經發起大願,及具備長遠心,要在未來無量世還是要繼續行十善業。同時菩薩在利益眾生中,繼續在修學無量的善法,讓自己更有能力來利益更多的眾生。而菩薩行十善業的對象,也是對於一切的眾生,並沒有侷限於特定對象,因此他的思考角度也是廣及無量眾生的利益,同時能夠盡自己所能,滿足眾生一切所需,並且能夠迴向眾生都得到清淨法,迴向眾生出離生死,迴向眾生證佛菩提,迴向眾生圓滿一切智,能對眾生作無量迴向,也能迴向自己盡未來際利樂眾生永無窮盡。菩薩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就能夠有十善業的殊勝之行,也可以讓十善業非常深廣,並且能相應到無量無邊的功德,而且也因為這樣的關係,菩薩便可以獲得可愛的異熟果與勝妙的智慧,並且可以生生世世在佛菩提道上往前邁進。因此這樣的行十善業,也是大家可以效法的方法。

最後我們也要瞭解在上面所引《優婆塞戒經》卷6中開示的:「是十業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從是而得善惡二果。」意思就是說這十善業道,有時候自己親自去作,有時候教別人去作,有時候是自己教別人作了,然後自己也跟著別人一起作。無論是那一種對自己來說,都是有業力與果報存在的,乃至於都沒有直接參與,只是在旁邊內心隨喜,也是有很大的業力存在;這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當然對於善法來說,我們應當要隨喜與讚歎,同時如果能夠自他共作善法,那是更好的,因為這樣可以讓菩薩與許多眾生結下善緣,就會有很多的世間法及佛法上的眷屬,未來世就能夠更有利於行菩薩道。

今天我們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在十善業與五陰世間的關係,這也是屬於非常重要的因果道理,讓我們可以瞭解一切眾生隨自業轉的道理,同時也知道不同的十善業,就有不同的異熟果報。而且我們也大略討論了菩薩行十善業的要點,相信諸位菩薩對於這些道理,應該都已經能夠有進一步的瞭解及多一分的信心了,當然我們也鼓勵諸位菩薩要真正去實行,才能在佛道修學之路上快速前進。而我們出生在這個五濁惡世,也是行十善業最好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把握這個機會,配合智慧與正知見來修十善業,就可以快速累積福德智慧資糧。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0-a10_086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85集 十善業與器世間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題目是「十善業與器世間」。

身為人類,每每驚嘆於天地造化之奧妙,與宇宙運轉之神奇。在世間有山河大地、江河湖海、花草樹木與各種物質與器具,可供我們使用;也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等等,這些的種種都會引發人類的好奇而去思惟「為什麼會這樣?」因此也產生了種種的論說。而這裡面眾說紛紜,其中也只有佛法,才能圓滿說明這些現象之所以能夠形成的原因。今天我們的節目就是要來探討這方面的問題,相信這個議題也是大家都非常有興趣的,當然它也是很重要的知見。

首先我們來看《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開示:【若有風雲為持大水、阿修羅宮、大地、大山、餓鬼、畜生、地獄、四天王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悉因眾生十業道故。】在這裡面 世尊已經為我們開示器世間之所以能夠成就的道理。經文中所開示的風雲,用現代的名詞來說,講的就是動能。因為有動能的關係,星球之間才能維持平衡,不會合併毀壞或飄散開來,這種動能就叫作大風雲,因此才能夠成就各種的山河大地與器世間。正因為有這種大風雲的存在,才能執持著宇宙中的水大、地大、空氣及火大,四大才能夠不會散壞。有這個大風雲執持著,所以阿修羅宮乃至六欲諸天的天宮,以及我們人間的山河大地就都能夠被執持著好好的;而山河大地乃至諸天天宮因為都有大風雲來執持,才能夠存在。但是這個大風雲是因為眾生修十業道的緣故,才能有這個能量產生;但能量不是眾生生命的本源,能量是從共業眾生所修的十業道的業力而產生的。但是眾生的善惡業種子都存在哪裡呢?存在個人的如來藏中,不是在虛空,因為虛空無法,所以虛空沒有能量可以吸取的,所有能量都在眾生的如來藏中。如果不是有眾生修習十業道,若不是這些十業道種子緣熟了,虛空中就不會有一個三千大千出現。例如我們這個銀河系廣大世界的出現,就是這個銀河系中所有眾生的共業因緣成熟了,所以就在虛空中出現這個世界,然後我們這些共業有情就陸陸續續生到這裡來,該受苦的受苦,該受樂的受樂,因此因緣果報就歷歷分明顯現。譬如在《佛地經論》卷6中的開示:【如器世間,隨有情業增上力故,阿賴耶識共相種子,變生種種共相資具,為令有情廣大受用。】這裡所謂的共相種子指的就是如來藏中儲藏之能造器世間的種子或功能差別。因為有情造作諸業的關係,使得共業有情之共相種子變現出這個器世間相出來,因此山河大地的由來是因為眾生需要報償業果的處所,所以就有了器世間山河大地在虛空中出現。山河大地是共業有情眾生的如來藏所共同變現的,這就是器世間形成的原因,包括無情的植物,也都是共業有情的如來藏,集體感應而出生的,不是憑空而有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宇宙的真相就是這樣。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情眾生與無情器世間,如果只是依各別無關的因緣而出生,則為各別獨立之發展系統,而欠缺互相間之關聯性,則應有情無法生存於無情之山河大地間。必須是無情為有情之需要而產生,為共業有情之如來藏依共業而出生,創造出適合讓共業有情之共業與別業,可以正確展現實行之山河大地環境,如此方符合現實的情形。因此三界世間之成住壞空循環不已,乃因共業有情各各自有之第八識,所執藏之業種所感而生。真心如來藏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源,一切法皆直接、間接由第八識出生;三界一切法皆不能外於第八識而有,故云「三界唯心」,心者,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異熟識、真如也。因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中開示:「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自己的真心如來藏可以畫出自己的五蘊小世間,而配合所有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就可以一起畫出三界大世間。而無論人間、阿修羅宮、餓鬼、畜生、地獄、四天王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皆是眾生業力所感。依據眾生所造諸業,則投生到相應的世界,譬如《分別善惡報應經》卷1中的開示:【一切有情造種種業,起種種惑。眾生業有黑白,果報乃分善惡,黑業三塗受報,白業定感人天。】所以因果報應真的是昭昭不爽,自作自受、平等平等。而如同器世間之形成,世界之成住壞空,也都是因為眾生業力的關係。其中,成劫乃因共業有情之自心真如所藏共業種子感應而漸漸形成;到了住劫時,共業有情隨其別業差別漸漸往生新形成之世界,隨業受報並造新業;所應受報若已經盡了,則此新世界便因之漸入壞劫,一切有情各隨所造新業,而往生所應受報之其餘世界;往生盡已,無一有情留存,此世界便隨之壞盡,進入空劫。因為上面所說的緣故,因此造就世界之成住壞空與眾生之輪轉三界六道,而永無止盡。

如果不是依靠大慈大悲 世尊的教導,眾生是沒有機會離開輪迴之苦。因此太虛大師作詞的《三寶歌》,就是在敘述眾生真的是需要依靠佛才能離開生死之苦,其中讚歎佛的內容為:「人天長夜,宇宙黮闇,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上面大略說明器世間形成的道理,相信諸位觀眾,就可以有一個大略的瞭解。然而在古代某些修行者,因為知見錯誤的關係,以為第一位出生到初禪天的眾生,也就是大梵天王,以為他是造物主,以為他也能夠出生其他初禪天的眾生;因為在他之前那個初禪天,沒有其他眾生存在,大梵天王突然在那裡第一個化生,接著後面才有其他天人接著化生,因此便會有這樣錯誤的誤解。譬如在《長阿含經》卷22中的開示:【時,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無造我者,我自然有,無所承受,於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諸義趣,富有豐饒,能造化萬物,我即是一切眾生父母。」其後來諸梵復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無造彼者,……能造萬物,是眾生父母,我從彼有。」】這樣的錯誤認知是因為對於事情的觀察不完整。因此,後來經由慈悲的 世尊加以導正他們的錯誤知見,大家才能瞭解,其實無論世界或眾生都是因為業力的關係才能出生,而不是大梵天所造。譬如在《大悲經》卷1中的開示:【梵天言:「世尊!我以無智邪見未斷顛倒心故,常於如來所說正法不聽受故,我本曾作如是惡見、如是惡說:『此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所有世界是我所作、是我所化。』世尊!我今還復問佛此義,所有世界是誰所作、是誰所化?一切眾生是誰所作、是誰所化、是誰所加、是誰力生?」佛言:「梵天!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事實上類似這種由一位有情創造世界或眾生的觀念,也存在於其他的宗教之中。這樣的錯誤觀念,大多是由於不知道一切眾生都有各自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之緣故,乃至現代科學家在研究宇宙萬有起源的時候,如果沒有把心的因素考慮進去,那將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結果,因為違背了三界唯心的緣故。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生命是被某一位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那此生命的全部就都是有生之法,將來也會有滅;而生滅法不可能變成不生不滅法;如此透過修行最後還是生滅法,那就始終無法究竟的成就;將造成成就之後又會滅去的必然結果,因為缺乏一個不生不滅的本心可以依靠的緣故。因此正確的知見一定是每個人的生命根源本來就存在,也就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心。

眾生因無明造作諸業的關係,因此自心如來藏就出生了五陰身,以及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出生了屬於依報的器世間,這才是正確的知見。也因為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眾生的修行才能究竟成就。另外,也有迷於因緣法的眾生,因為無法正確了知其中的道理,乾脆說眾生的五陰與山河大地的出生都是因為自然性,全都是自然而然就自動出生的,於是成為自然外道。他們認為萬物的出生,都是自然而有,不需要憑藉種種原因就能夠成就,這些全都是依凡夫眾生虛妄的覺知心想像,而生起的錯誤認知與執著,並不是真實佛法的所說與所證。因為如果是這樣可以自然而有,那就應該能夠不斷地自然出生,而世間萬物也無法存在如此規律有序的現象了。

我們順便說明一個與念佛求生淨土有關的知見:就是當眾生發願要求生淨土,並且在念佛法門上面開始實行了,那麼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就會增大一分。增大一分要作什麼呢?就是為你出生一朵蓮花,而那一朵蓮花的出生以及那個七寶池的擴大,並不是 阿彌陀佛一個人所成就的,而是由祂以及那位發願要往生之眾生的如來藏來共同成就。所以一個人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心志不變並且也在念佛了,那麼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就會擴大一分給那個人所需要的空間,它就擴大了;然後他所專屬的一朵蓮花就在那邊出現了,未來 阿彌陀佛就是用這一朵蓮花,來接引那個人的中陰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是屬於念佛的淨業及願力,所引生之器世間的改變。另外有一個相關的法義,就是任何一個有情的善惡業,都會改變山河大地、器世間的現況。譬如在《優婆塞戒經》卷3中的開示:【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穀果蓏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造作大惡業者會使這個世界,農作物收成減少,災難增加。相反地如果大家都能去惡修善,那麼整個世界也會變得清淨,這個就是「心淨則國土淨」的道理,因此有情眾生的某一個人業種改變了,他的如來藏相應而出生的那一分世界也就隨之轉變,雖然微少而不容易覺察,但若所有有情都轉變了,就很顯然地可以看見世界的全面轉變。相同的如果有多一些人,在修行上能夠斷我見,證悟實相,那就會使得某地區、某國家,乃至某個世界的眾生廣有福報;因此如果大家心地清淨,世界就會跟著清淨,那才是真正建設人間淨土的根本方法。

接下來我們來看十善業與十不善業中,每一個各別的業它對於器世間都有各別不同之影響增上力存在。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60中的開示:【增上果今當說,……若器世間多諸便穢,泥糞不淨,臭處迫迮,多生不淨臭惡之物,凡諸所有皆不可樂,如是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若器世間農作行船,世俗事業不甚滋息,殊少便宜多不諧偶,饒諸怖畏恐懼因緣,如是一切是妄語增上果。】上面引眾生造作欲邪行、妄語等所引生之各別的增上果,供大家參考,論中尚有其他八種不善業的開示,諸位菩薩可以自行查閱恭讀。因此眾生所造的十善業與十不善業,與他將來要投生之處的外在生活環境,都有密切的關係。雖然器世間是眾生共同的居住環境,但是因為眾生所造的業有各種不同,因此相應的區域性環境便有不同;或者即使出生在同一個地區,也因為各人造業及福德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受用結果。在《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經文也提到:「若諸眾生少壯老時、春秋冬夏所起煩惱各各別異。」這裡面告訴我們,所有眾生在少年、壯年、老年時,出生的煩惱各不相同,同樣地在春天、秋天、冬天、夏天不同時期,生起的煩惱也會各各不同,這些都是因為十善業道的關係,也就是眾生的雜業因緣,所以就會導致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快樂與煩惱。如果眾生都是純一的善業,那就沒有春夏秋冬的差別。若能夠都不造惡業而只有純善,就會出生在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中;在天上是沒有春夏秋冬差別的,因為他們都修十善業道。

今天我們探討的主要內容是在器世間生成的原因,器世間是我們生存之所必需,但是它並不是有情自體,雖然是這樣,它雖然只是我們的依報,但是藉由探討器世間生起的正理,可以瞭解器世間是因為眾生之所作諸業,而有成住壞空,並且令有情在六道中,有生死流轉之生存環境。這方面的知見令我們可以瞭解自己所處的世間之範圍,與種種差異,不僅有助於增長智慧與趣向解脫,也可以讓我們瞭解及判斷,包括宗教、哲學、科學等,對於萬有起源的說法是否正確;因為如果在器世間形成的法義有錯誤,通常也會影響他在其他相關聯法義方面的正確性,使得他在法義方面無法貫通,因此這方面的知見也是很重要的。同時如果無法正確說明器世間形成的原因,或者違反三界唯心的真理,這樣的知見便會造成修學障礙;而我們也要瞭解到真正要淨化器世間,必須要從內心作起,這樣子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而十善業是一切善法的根基,因此無論要往佛菩提道快速成就,或者想要淨化世間,都是不能離開十善業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21-a10_085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84集 十善業與業報因緣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十善業與業報因緣?」

十善業對於一般人來說大多耳熟能詳,許多修學者也或多或少都有在行十善業。在經典裡面也常常在強調十善業的重要性,而十善業也是得人、天報以及成就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以及成就一切佛法的基礎,猶如大地一般,因此其重要性可知。與十善業相對的就是十惡業,因此依據十善業與十惡業,也就有眾生之六道輪迴生死,同時也能夠有山河大地器世間的成就。在這個單元裡面,我們要來探討這個與大家都有密切關係的議題。

首先我們引用《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開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無能分別說者;過去佛說流轉至今,無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眾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過去不能親近諮承佛故。】(《優婆塞戒經》卷6)這裡面開示說,佛還沒有出現在人間的時候,當時沒有佛戒存在人間,那時還沒有三歸依戒,也就是三歸依與五戒,因為在佛住世的時代只要受三歸依了,就同時受持五戒,所以三歸依戒除了不信奉外道以外,也是要同時受五戒的。佛未出世時,當時人間流傳的佛法只剩下十善業道;有智慧的人想要離開世間苦,要求解脫,最基本的就是修十善業道,以十善業道來清淨其心;而這時所修的十善法,其實不是世間人施設的,因為沒有人會有智慧來施設十善法。十善業道除了諸佛以外,沒有人能夠為眾生分別說明其中的因果道理與業道差別,所以世間所流傳的十善業道都是過去佛所說;佛法滅了之後,仍然繼續流傳而沒有漏失掉。有智慧的人想要尋求菩提道,就先依照十善業道的善法來信受奉行。在這裡 世尊也開示說:「眾生不能受持,不能修集十善法的原因,都是由於他們在過去無量世以來,不能親近諸佛、諮詢諸佛、承受諸佛教導的緣故。」對於菩薩來說,十善業道是屬於積極面的行善,因此菩薩看待十善業道應該為:一、不殺生,而護生。二、不偷盜,而布施。三、不邪淫,而淨心。四、不誑語,說實語。五、不兩舌,善調和。六、不惡口,常慈語。七、不綺語,言正法。八、不貪愛,利眾生。九、不瞋恚,常慈憫。十、不愚癡,勤修慧。

十善業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礎,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中開示:「如果於十善業缺漏不全,則得人趣報。如果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則得欲界天報。如果修行有漏十善,並且與定相應,則得色界天報。」因為生到色界天必須要有禪定證量,因此要與定相應。又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5中開示:【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5)聲聞、獨覺與菩薩皆以智慧來修習上品十善業道,由於智慧、心量、願力與慈悲之差異,而有三乘菩提成就的不同,因此十善業的範圍很廣,是一切佛法的根基。譬如在《十善業道經》卷1中的開示:【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十善業道經》)因此佛子在整個菩薩道的過程中,都要修習十善業,一直到等覺位菩薩百劫修相好時,都還在修十善業道。而菩薩透過長劫的十善業道之行,也可以與無量的眾生結善緣,而成為攝受佛土之行的一部分。譬如不殺生而護生,對於菩薩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眾生所最寶愛的就是他的生命,因此如果你因為放生而救了牠,未來世這個眾生就會很想親近你,見到你就沒來由地喜歡你,因此你要度這個眾生學佛就很容易;同時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因此需要修慈心來救護眾生。但是這裡面順便提醒,放生也是要有正確的知見與方法,詳細的說明請觀看我們專門解說這方面的節目單元。

又譬如在十善業中之不愚癡,或稱為不邪見,是與一般宗教或世間法有很明顯的差異,也是菩薩修學的重點與特點。因為不愚癡的關係,故相信因果業報,也知道要得善果應當行善,要得解脫應當修行,要想開悟應當參禪等道理,因此在《正法念處經》中有開示:【如是十種不善業道不饒益業,一切皆以邪見為本。】(《正法念處經》卷1)【若捨邪見,修習正見,一切結使不饒益法皆悉斷滅,則得涅槃,遠離生死。】(《正法念處經》卷2)因此要徹底遠離十不善業,就要修學佛法之正知見,這也是在其他宗教所沒有的三乘菩提之正法。而菩薩也因為自己能夠不愚癡、勤修慧,才能教導其他眾生如何正確地修學十善業。

接下來我們來看在《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開示:【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雜心,雜心因緣有雜煩惱,雜煩惱故造作雜業,雜業因緣受於雜有,雜有因緣受於雜身。善男子!一切眾生得雜身已見於雜色,見雜色已生惡思惟,是惡思惟名為無明。無明因緣生於求心,名之為愛;因愛所作名之為業,是業因緣獲得果報。】(《優婆塞戒經》卷6)這裡面為我們開示,一切眾生都有雜心,因為眾生善惡不定,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的,因此稱為雜心;所以這個不是像古人所主張的性善或性惡之說的二分法,因為大善人有時候也會作一點小惡事,偶爾也會欺負眾生;大惡人有時候也會作一點小善事。所以因為雜心的因緣就有雜煩惱,因為眾生雜心的關係,而各自相應到不同的煩惱。煩惱如果概要地說有貪、瞋、癡三種,詳細一點有六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或者分為一百二十八種三界煩惱,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因為眾生之煩惱各不相同,因此相應的修學法門也因此而有差異。而因為雜煩惱的因緣,就會造作種種雜業,因此有時行善、有時行惡;善多惡少就生到欲界天享福,惡多善少就下墮三惡道中受苦,極惡之人就下墮地獄受無間之苦;因此說雜業因緣受於雜有,雜有因緣受於雜身,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如此。也因為雜業有的關係,所以受雜身;也沒有永遠當人的,也沒有永遠當餓鬼的,也沒有永遠當天神、天主的,也不會有人永無止盡地受地獄苦。而且造業的果報也有分為正報與餘報,有可能要經歷多世才能報完,因此因果不能只看一世,要看無量世。這裡講的就是一切眾生,因為心性與心想的種種差異,因此造的業也各有不同,隨著自己所造的業而有諸趣之輪轉,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所以一切眾生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從這裡來看,因果確實是平等平等的,而因為有種種不同的雜身,一定就會見到雜色。生為天人一天到晚都看見可愛的妙色,下墮地獄所見的色塵,統統是苦受的惡劣六塵,都是唯心之受;到了餓鬼道時,我們人間看見的清淨水,天人看見的是琉璃,餓鬼看見的卻是膿血、大火;所以惡道眾生所見的六塵都是痛苦的雜色,雖然所見為同一對象,但是因為業報的不同,造成所現起之內相分有差異,因此所見各各不同。又譬如《維摩詰所說經》卷1中的開示:【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維摩詰所說經》卷1)就是雖然是同樣的寶器,但是隨著這一些天人各自所應得的福德不一樣,就導致他們所能吃到的飯,色澤及香味都不相同,所以釋提桓因所吃的飯與四大天王就不同,這也是因為所造的業不同而感生不同的福德與果報。因為見雜色的關係,就會生起惡思惟,譬如地獄眾生會想:「一切世間就像他們現在住的地方一樣。」他們不曉得人間苦樂參半的境界,也不曉得六欲天可愛的異熟果報,他們認為所有的世界都是那麼痛苦的,這就是惡思惟,這個惡思惟就叫作無明。人類也是一樣,有些人不相信有鬼道,不相信有天界,更不相信有佛菩薩,因為他們看不見鬼道、天界,所以他們心中生起了邪思惟,認為造惡沒有後世惡報,行善也不會有後世善報,也認為地獄只是聖人方便設教,用來勸眾生去惡修善;也有人以為世界就只有人間,因此相信捨報後,一定又會出生為人;因此,因為不明白正理,而相應於種種的惡思惟,當然這其中有許多惡思惟,是非常具有危險性的,很有可能斷了自己與他人的法身慧命。因為眾生有這種無明、惡思惟,所以生於求心,希望求下輩子繼續再當人,可以繼續追求獲得財物來快活過日子;這種求有的心,就是欲界的貪愛,這個就是十二因緣的「愛」出現了。因為貪愛,便造作種種的善惡行,就稱為業;因為這些業就會獲得可愛或可厭的果報,這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惑、業、苦,因此而造成眾生輪迴不已。也有的人不相信有解脫,但他相信有天堂,所以因為貪愛未來世在天堂中,能永遠過著快樂的日子;因為這個貪愛所以去作種種善業,如果在這裡面也夾雜惡業,將來就會獲得雜報,甚至在作一件事情時,因為前後心念的轉變,也會使得果報混雜著苦樂。譬如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中的開示:【復有業初樂後苦:若有眾生為人所勸,歡喜行施,施心不堅,後還追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先雖富樂,後還貧苦,是名先樂後苦。】(《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這就是在布施之後,生起了後悔之心所造成的。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瞭解,心念的影響力確實是很驚人的。

另外我們也要瞭解業報並不是只有一世就能夠報盡。譬如造作了很重的惡業,那他可能要先受地獄身,再受餓鬼身;餓鬼身受完了,才算性罪正報結束;之後還要再受償還業債之畜生身之餘報,接著才是出生在人間,也就是有可能要經歷不同的五趣報身,才能把這個地獄業報報盡。如果不談地獄眾生的壽命,單說餓鬼道的壽命就已經很長了,或者因為造作了某些與畜生道相應的惡業,而落入畜生道中償還業債,他有可能需要多生多世才能償盡。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業的力量是很大的,與三惡道相應的業通常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報盡,這個也與三惡道中很難修行,與植福有關係,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身口意行。

業種的展現除了業的自身力量,也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其受報的先後,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4中,無著菩薩的開示說:【若一有情成就多業,云何次第受異熟果?於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將死時現在前者,或先所數習者,或最初所行者,彼異熟先熟。】(《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4)由這裡面的開示我們也可以瞭解先受報的業,是屬於力量比較大的,包括這個業本身就是重業,因此本身就有很大的力量;或者將捨報前現起的業,因為時間最接近,而念力較強的緣故,譬如臨終之人隨念佛之淨念而往生極樂世界;或臨終憶念曾作過的大善業,這時因善念力的關係,使大善業的果報境界現前;或者是常常重複在造的業,因此累積了很強的力量;或者是最初所行根本之業,譬如菩薩信受及依止如來藏正法而修學,因為根本核心掌握正確,而心得決定,並且能夠永遠依止的緣故,也發起了菩薩性,因此在修行路上,便可以快速成就,並且將來生生世世仍然可以值遇正法而行菩薩道。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瞭解,造業受報隨著所造的業因及遇緣的不同,而有不同之業力的展現方式。而一般眾生通常在同一世中會同時造作許多善惡業,因此這裡面的因果報應關係與如何展現極為複雜,所以說因緣果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大家真的一定要依止正知見而努力行十善業,不要去造作十惡業。眾生都是因為無明的關係,不瞭解五陰之虛妄,對於我與我所產生貪愛與追求之心,因此造作諸業而輪轉生死,因此說無明因緣生於求心,名之為愛;因愛所作名之為業,是業因緣獲得果報;因此眾生就在這惑業苦裡面循環不已。因為無明煩惱之種種惑而造作諸業,因造業而受苦果,又因為苦而引生種種煩惱,因此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從今天我們探討的內容,大家可以對於十善業與業報因緣有多一分的認識,也有助於大家對於惑業苦引生生死輪迴之瞭解;而其中如果對於因果業報,有更深入與廣泛的瞭解,其實它對我們的修行是會引起很大的力量,能夠使我們精進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此就能夠逐漸心地清淨;並且對於佛菩薩的教導能夠依教奉行,能夠對於正理有多一分的瞭解,就能夠多出生一分修行的力量;同時對於因果能夠信受,就能夠接受現況而能安住於正法上精進修行。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9-a10_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