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62集 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菩薩正行》系列,今天要談的題目是: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

在上一集中,我們把 佛陀為什麼要破邪顯正?說明了 佛陀破邪顯正完全是大悲心所行。所以鄉愿的心態,只會讓邪知、邪見不斷地折損眾生的法身慧命,讓眾生只是依著邪見、邪精進而無有出期,這不合菩薩悲願。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進一步說明的是:正見真我和解脫的關係。佛世時許多的外道也是要追求解脫。有外道就主張:「見微塵者,是名解脫。」這是極微外道,他們主張微塵實有,一切法皆由微塵和合而生,微塵是生命的根本,認為只要能夠見到微塵就解脫了。如果這樣,是否只要擁有高階的顯微鏡來看微塵就能解脫了?那麼一切阿羅漢雖然斷我見、斷我執,只要看不到微塵就不得解脫?可是經典明明都記錄著,不論是定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的阿羅漢,都是已經證得了解脫。所以極微外道的說法,是不如理的。

或有外道主張:「見性異、我異,是名解脫。」表示只要看見了體性與我相異就是解脫。但性和我怎麼會相異?例如:水的體性是濕,濕和水要怎麼分離呢?外道卻主張:「看到了水的濕性和水分離相異,這樣就解脫了。」濕性和水是有著不一不異的關係,是無法分開來的。依據他們的主張,也可以推演出:「如果看見五陰的體性和五陰相異,那就解脫了。」但仍然是五陰啊!何況性不能離體,五陰之性不可能離開五陰而獨存。這些都是外道為求解脫,而落在虛妄想中。一切有心求道的人,不論是否是佛門中人,總是希望能夠早日找到生命的實相;可是總是落在想陰中,施設了種種的方便、想破了頭,但都在外門轉,找不到入手處。

什麼叫作真正的解脫呢?佛陀一點也不拐彎,直說:「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優婆塞戒經》卷五)很簡單又很有力的一句話!但什麼是「我」?佛陀開示:【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大般涅槃經》卷七)明白地說明了,所要了了正見的真我,就是如來藏。也說明眾生見不到的原因,是因為從本以來就一直被無量的煩惱所覆,所以不能得見。在要找到真我之前,相對的也要先正確的認知:什麼是假我?也就是要能斷掉虛妄的我見。

在佛經中談到「我」時,依前提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指向內涵。就尚未想說要求解脫的人來說,所說的「我」就是依這個五陰認取的我與我所;一切的生活利用追求、工商士農營生,每天打拼的、努力的都是在為滿足這個五陰我以及一切的我所;一切的廣告行銷也都是在增強眾生的五欲及種種我所的追求;眾生依著這個五蘊身,求財富、求健康、求事業,求情愛等等。所以宗教界就有些所謂的神棍,利用眾生欲求不滿足的心理,假言說:能夠有種種的神靈,或是加持的物品、服飾,或是符咒來籠罩人,大發宗教財。所以我們到有的寺院,可以觀察到:四大天王本來是四大護法,有些變相的道場就把他們改成黑、白、黃、紅的四大財神爺,鼓勵信眾要修財神法。本來到寺院是為了脫俗求淨,結果寺院卻在增益眾生世俗的貪愛、求財求利的習氣,寺院大發無明財!這樣的道場是否是正向三乘菩提的正法道場?立見真章,應當要遠離。

要學佛就應當要求正信的道場,去檢視他們的法是否合於解脫道和佛菩提道的次第。當要開始學佛了,更必須先正確的認清:以前那個不斷在五陰上追求滿足的我—或重於色我、或重於覺受的我、或重於種種分別思惟的我乃至處處作主的我—有什麼的特性?是常、無常?能否得見道跡?這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因為方向一但偏差,則一世的解脫之行將難有希望,更不可能正見真我。這是自己我見的部分,每個人所重會有不同。是否能夠值遇到真見道的善知識,是很重要的決定關鍵,因為疑見、戒禁取見的斷除,得依著善知識的教導;自己應該用什麼樣的法則來修學,也必須要依著善知識的教導;如此才能夠正確的認知:是法、非法、正見、邪見,這就是三縛結的斷除。這當中還要能夠具足次法的知見熏修,整個觀行的過程一定都會有盲點,如果能夠依止正法教團,就能夠少走冤枉路。

在佛世的時候就有個案例:目連尊者他有兩個弟子,非常用功專心精進的禪修,但是一直都沒有進展!因為要斷我見,一定要先有五停心觀的定力,觀行才能如實迅速,而且能夠見道不退。一次的因緣,舍利弗尊者就問目連尊者:「那兩個弟子有進展了嗎?」目連尊者說:「沒有啊!」舍利弗又問:「你教他們怎麼修啊!」目連回答說:「一個教他們修不淨觀、一個教他們修數息觀,但他們都停滯在那裡,一點都沒有辦法領悟。」於是舍利弗就問目連尊者說:「那兩個弟子出家前是什麼種姓?」目連說:「一個是洗衣服的、一個是鍛金師。」舍利弗就告訴目連:「那個鍛金師,你應該要教他修數息觀;那個洗衣服的人,你應該要教他修不淨觀。因為鍛金師他修不淨觀,是不恰當的,他每天看到的都是非常閃亮的東西;而洗衣服的人修數息觀,也是不合宜的,因為他以前每天看到的都是污穢的;所以一個修數息觀、一個修不淨觀,調整過來就能夠很迅速的成就。」目連尊者就依著舍利弗的教導,讓這兩個弟子交換去修學,他們精勤的修學,很快地就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這就是依止了了義的正法教團的殊勝處,見道者之間和敬無諍,對弟子之間能夠相互提攜。這一步看似簡單,但並不容易!現今佛教界諸多學人聰慧明智,能正斷我見、得證初果的可能不是沒有,問題出在哪裡?一是沒有建立起正確解脫道的正知見,所以對於追求的名師無力簡擇;再者,心中只有名師,認為名師所說的一切都是對的;加上自己生死心不懇切,如水煮青蛙安於現狀;再加上名師都以錯誤的、似是而非的知見來引導眾生。譬如有的說:能夠一念不生就是開悟。也有名師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明白了這個就開悟了。也有人說:只要放下、不執著,就能夠見到真我。或者有的說:要有氣動、要有靈動來為見道的證歌。等而下之,以欲界貪愛的滿足為究竟,那就更不入流了。這些錯誤的知見,追隨的弟子相信並認真去修,即使他們被自己的上師印可了,但還是落在三界有流中;這種依著偏斜的邪見,就算是日夜精進不懈怠,都是邪精進,永遠都是在覺知心中打轉,無法脫離三界,更難以開悟解脫。

如果已經在修學了,就聲聞乘、緣覺乘修觀,那要進一步地認清三界的我。只要是在三界的我都是意識的境界、是生滅變異的法;只要能夠在六塵當中去了知,在六塵當中分別,就不可能是真實的法;會變異就是無常,無常必有三苦;所以三界的法,沒有一個是真我,真我是恆常不滅的,本來就離苦、離樂才是真實不壞的我。三界內的我,都是意識覺知心所相應的,就是世俗的我,常見外道的我,附佛外道的我,也是佛門裡面常見外道所說的我;這個我,是 佛在四阿含諸經中極力破斥的。佛說這種我不真實,所以講五蘊我、六入我、十二處我、十八界我都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在講一切諸法的空相;也就是說,我們身中的這個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它都是暫時有,不是真實有;它現前是存在,但不是永遠存在,也不是永遠不壞的我;所以依世間假名為我,體性是無常的,蘊處界全部都是無我,都是虛妄法、因緣所生法。

所以當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十八界都要斷盡,滅盡了十八界當然更是無我;但是無我而斷滅能稱為解脫嗎?如同有些人主張:「一切法空、畢竟空、無所有。」那是解脫嗎?那不就成了斷滅空。所以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一定有信受到 佛陀所說:「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為了要破掉意識覺知心的我見,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正見真我—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才是解脫。阿羅漢入涅槃其實並沒有入,因為他十八界滅盡了,就沒有阿羅漢的存在,那麼是誰入涅槃呢?而他的第八識本來就在涅槃中,也沒有入涅槃可說。所以菩薩在正見真我時,可以親證自己的如來藏不生也不滅,所以思惑還沒有斷盡,也不必捨壽,就已經住涅槃中了,這就是菩薩不可思議的解脫。

因此解脫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個是二乘的解脫道:現前觀察確實親證自己身中的十八界都是虛妄的,把意識否定掉、意根也否定掉;並且明白無餘涅槃不是斷滅空,有個相對於蘊處界的真我常、恆、不變異,所以阿羅漢能夠無有恐怖;那我見斷了,加上對佛、法、僧、戒有四不壞信的功德,入於薄地漸修,我執也漸漸的除斷,然後才能夠把自我消融掉;這就是二乘實證的解脫之道。另外一條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就是大乘的法門,由於親證自己身中的第八識真如心,轉依第八識來觀察到第八識能生一切法,十八界一切法都是由祂所生,遍一切時從來沒有間斷;又觀察到第八識自身是離見聞覺知,從來不作主、從來不思量,無始以來不曾起過一點貪念;從來不念自己,完全是無我性、清淨、自在、無染;再由這個第八識反觀,我們一切的所行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六入諸法,統統都是由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生,既然是所生之法,一定會有斷滅的時候,那麼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反觀,就直接斷掉了我見與我執,實證了無我。這樣的實證無我,也就等於同時證得了二乘的解脫道。

因此,只要否定了真心第一義諦,三乘解脫道都無法成就。有學者主張:「解脫道必歸於空,解脫是一種否定的歷程。」那就是證明他是在意識上修解脫道,無法認知、信受解脫的實證是證得本來就解脫、本來就清淨無染的真心如來藏。如來藏的解脫、無染不是修來的,不是本無而今有,而是每個人本來就具有的解脫性。所以 佛陀開示:【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犍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脫。】(《大般涅槃經》卷五)依著意識心自我,是有為有相的法,是因緣和合而成,祂不是真實的法,所以是無我性,是空相心。而《般若經》中處處也宣說著:蘊處界無我。但是《般若經》並不是只宣說一切法空、斷滅空;它一方面宣說蘊處界及一切有相有為的法皆是虛妄、緣起性空,是屬空空,皆沒有真實不壞的我;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卻又處處以實相心而說第一義諦,以第一義諦顯說無我性的真我。所以《般若經》是為菩薩說的,菩薩所修學就是要證得這個實相心、般若心,所以在大小《般若經》中有說:菩薩心、不念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非心心;乃至於《心經》、《金剛經》裡面都說:菩薩有一個無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祂本來就無所住,然後在無所住當中不斷地產生其心;由於菩薩證得這個心,所以他才起了般若的智慧。這個無住的心,不是修行以後才無住,是祂本來就無住了;所以悟了以後,不是將一個有住的覺知心,變成了一個無住的心。

一個佛子既然走上修行的路,就應當思惟:修行為何事?如果修行的目的是要解脫生死,就應該要探求解脫的真義;如果修行的目的是要求佛菩提,就應該探求佛菩提的真義。要瞭解什麼是外道法?什麼是正向三乘菩提的法?一定要弄清楚!這樣子,一世的修行才能夠功不唐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84-a10_0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