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9集 何謂實義菩薩(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跟各位來說明:實義菩薩的第十一個條件,第十一個條件是在說要教眾生「菩提易得」。我們上一集講到說,為什麼會走到一個法義辨正的這樣子一條路上面去?其實就是為了要教導眾生「菩提易得」的這樣子的一個法,所以正覺才會演變到走到法義辨正的這一條路;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講:開悟不難,但是諸方大師都說:開悟極為困難!在正覺同修會裡面,菩提真的是太易得了,所以很多眾生就生起了輕賤想;可是,佛世本來就是很容易悟得的,許多人聽聞 佛陀開示,當下就悟入了,這樣才是正法!哪有真正的正法隨學很多年以後還是悟不了的?我們看大乘經的記載,大乘經的記載裡面 佛說一次法,就有幾億人、天證悟,也有已悟的菩薩因此而證得無生法忍,從三賢位就進入到初地去了,這樣才是正法;所以我們應該對眾生講菩提易得,促使他們生起大信心。為什麼 佛告訴我們要常常教導眾生菩提易得呢?因為菩提易得才可以算是真正的實義菩薩,都是為了想要使宗門了義正法不至於斷絕,佛種也就不會中斷了。所以實義菩薩必須常常告訴眾生「菩提易得」——不但二乘菩提容易得,大乘菩提也容易得;才能讓聽你說法的人在修證佛菩提時不生恐怖心。大阿羅漢不敢迴心而向大乘,就是因為怕佛道難成,因為怕菩提難悟;你向眾生不斷地開示菩提易得,眾生聽一遍不信,十遍倒有一點信了,聽上一百遍大概也會信一半;如果你每天跟他講,講上十年他們就會全然信受了,因此他就會勤修精進,就有證悟的機緣了,佛菩提的種子就不會斷滅,這是實義菩薩的第十一個條件。也就是要教導眾生「菩提易得」,不可以像一般人說:「開悟哪有那麼簡單?開悟是不可能的!」在這邊 佛就明白地教我們,要教導眾生必須要教導眾生是「菩提易得」。
那第十二個條件是要輕賤煩惱,要看不起煩惱。煩惱有很多種,世俗法的財色名食睡,那是世人的煩惱;佛法中的煩惱是斷不了我見,證不到初果,這是二乘人的基本煩惱;大乘人的煩惱則是悟不了,找不到如來藏,明不了真心。找到真心如來藏如何悟後起修?所以心中就會起了很多的煩惱;這種煩惱是不可以輕賤的,因為這是善法貪、這是善法欲,斷了就成不了佛的;所以這種煩惱—這個法貪—是必須要保留的。但是如果遇到不喜歡的人,看了就討厭,這個煩惱應當要輕賤,要把它丟棄,不可一天到晚抱著這個煩惱不放。要讓這個煩惱對我們不能自在,而我們對那個煩惱能得自在——想要丟開的時候隨時可以丟開。當煩惱不能掌控你的時候,你就可以說是大力士了;因為大力士都沒辦法掌控煩惱,力氣再大也沒有用;你卻於煩惱中得自在,由自己掌控煩惱,這才是真正的大力士。於彼煩惱而得自在,煩惱卻無法奈何你,那你就是實義菩薩了。
接下來 佛又接著開示說:「心不放逸常修忍辱,為涅槃果持戒精進,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隱歡娛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見退菩提心生憐愍。」(《優婆塞戒經》卷2)實義菩薩的第十三個條件是,心不放逸常修忍辱。這是說:心要常常住於法上,不放逸。住於法上而不放逸,這才是真正的苦行。一般人修的苦行,是一天到晚出坡,然後晚上不倒單,坐在那邊打瞌睡,辛苦自己,說這樣是苦行。但這其實不是真正的苦行,真苦行是中道之行——不苦不樂;不苦是身不受苦,不樂是心不貪於五欲,常能制心於一處。若不是在佛法整理思惟上用心,那就是憶佛而淨念相繼,不然就是一念不生地出坡,這才是不放逸。修身苦行的人出坡種菜時心中若在打妄想,身體勞累辛苦時在打妄想,那就不是真苦行了,而是放逸了。佛法的修行全都在「心」上用功,可是他專在「身」上自苦,那種用功是「心外求法」,是佛門外道,那種苦行不該是佛門中人所應該修的。平實導師也常說:「心不放逸,名為苦行。」也只有心不放逸才能修忍辱,修於生忍,修於慈忍,修於法忍,能於深妙法安忍而不動搖,才是真正地修忍辱行,這就是實義菩薩的第十三種條件:心不放逸常修忍辱。
實義菩薩的第十四個條件是:為涅槃果持戒精進。這是說為了修證涅槃果而持戒精進。聽到應該修涅槃果,有的人就會說:「那就應該趕快證有餘涅槃、或是無餘涅槃。」錯了!因為這是菩薩的戒經,不是二乘人的戒經;所以我們所說的「菩薩正行」依止的《優婆塞戒經》,這是依止著菩薩的正行在說的;所以這裡的涅槃果應該要有四種:也就是說,除了我們前面所說的二乘的兩種涅槃—有餘涅槃還有無餘涅槃—以外,還要再加上明心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直修到佛地才完成了「無住處涅槃」,具足四種涅槃才是成佛之道所證的涅槃果。為了這四種涅槃的果實,要努力好好地把戒法守持好,要精進修學般若中觀的見道、別相智、一切種智,才能成就四種涅槃,具足大乘法的四種涅槃。如此持戒精進修證四種涅槃果,是實義菩薩的第十四個條件。
實義菩薩的第十五個條件是: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隱歡娛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這是說,要願意為了眾生的利益而親近眾生,並為他們奔走,供給他們所需的財物,宣說他們修行所需的法義,乃至供眾生使喚,當眾生希望你為他們作事的時候,你能幫忙他們,讓眾生可以安隱。安,就是心得安止;隱,就是不會曝露在外而讓人攻擊;這就是安隱。不但如此,還要能使眾生獲得歡娛而喜愛世間樂乃至法樂。這樣為眾生受苦,心中始終不生後悔之心,這就是實義菩薩的第十五個條件。
實義菩薩的第十六個條件是:見退菩提心生憐愍。就是說,假使看見有人退失於菩提心,要憐愍他們。退失菩提心其實是正常的,因為《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曾說,當時有幾億人、天聞 佛說法而開悟,可是其中卻有八萬人退失,那又怎麼說呢?所以,佛親在世間的時候,提婆達多尚且會退失,更何況我們呢?所以不會退失的法才是有問題的,因為眾生最喜貪的就是覺知心自己,當他們的我見、我執深重的時候,一定喜愛覺知心、離念靈知心自己,不會退失的。直到聽聞正法,知道自我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才肯死掉自己,才願意承認自我的虛妄,否則永遠都會執著五陰中的識陰離念靈知心,永遠死不掉自己,也就無所謂退轉可說了。佛菩提所證悟的標的是「如來藏」,祂是很現成的,現成到你無法承認祂,現成到你不敢認定祂就是如來藏,跟你明說了也不信!所以得要先教你正確知見:「法離見聞覺知、實相離言語覺觀相、一切法無知。」建立正確方向以後,再讓你尋尋覓覓,不斷地否定五陰的種種變相,死掉自我以後,才敢承擔起第八識心,才能保住自己不退失於佛菩提的見道,這就是五濁眾生的心性。那還有一種情形明講了也不會退失,就是人壽八萬歲時。人活到八萬歲的時候,在人間學到的教訓已經夠多了,不會再胡亂搞怪;學乖了就不會太大膽自信滿滿倡言:「我已經證得了佛地真如,我是大法王。」就不會這樣子妄語、這樣子妄言自信滿滿地說這樣子的話。但是其實不必等到人壽八萬歲,只要活到五百歲,這些教訓人們一定早都已經受過了,一定都有些經驗,何況活到八萬歲時什麼教訓沒有學過呢?到那個時候 彌勒菩薩成佛,祂今天晚上出家,半夜成佛,明天開始說法,為緣已熟的人明講,大家都會信受的。人能夠活到八萬歲的時候,智慧比較高了,對正法一定會有所認知而不敢誹謗的;那時連天魔都會來護持 彌勒尊佛的正法,還有誰敢誹謗 彌勒尊佛說法?所以人壽百歲以內的時候會有人謗法,這是正常的!有人會退失,那也是正常的!全部不退才是不正常的,那一定是意識心的境界。當我們看到有些人退了菩提心還自以為增上,我們要對那些人心生憐愍,要歡迎他們隨時歸隊、隨時回家,要這樣子想。因此說,你如果想當實義菩薩不想當假名菩薩的話,一定要生起憐愍心,一定要對眾生生起憐愍心。
接下來,佛又接著開示說:「能救一切種種苦惱,能觀生死所有過罪,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信心堅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報。」(《優婆塞戒經》卷2)我們逐一來說明,第十七個實義菩薩的條件是在說:能救護一切種種苦惱。譬如說有人誹謗正法想回頭,可是他有很多的苦惱,因為被共犯團體串聯住了,離不開了。串聯的手段是很厲害的,被串聯住以後,有心想回頭時也是很困難的;如果你知道了,要想辦法幫他們把串聯的鉤鎖給脫鉤,你得要有方便善巧,這樣才叫作能救一切種種苦惱。在世間法中也是一樣,看見眾生世間法上有苦惱,你作得到的時候就要幫助他,這也是實義菩薩的第十七個條件。
第十八個實義菩薩的條件是:能觀察生死中的所有過罪。在三界中的生死有很多的過失,這些過失就是一般宗教所講的原罪。一神教講原罪,說所有人生來就有罪,所以必須上帝赦免才能回到天堂。他們說的原罪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因為被亞當與夏娃所生的緣故: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所以墮落到人間來,你們都是他的孩子,所以就繼承了這個罪,是生來就有的罪。這個是什麼話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上帝不是太無聊了嗎?他先用泥巴捏造一個亞當,再從亞當的肋骨中抽取一根變成夏娃,再把自己的靈分靈給亞當還有夏娃,然後又居心不良,以禁果來誘惑他們——誘惑他自己的分靈,讓他們受不了誘惑而犯禁,再趕出了伊甸園去受苦。像這樣捏造出本無的二人,然後分靈給他們,再設計誘惑及懲罰他們,然後再來救他,上帝這樣子可真是閒著無聊啊!這些其實都是生死法中的過失,可是眾生並不瞭解;連上帝耶和華也不瞭解生死中的過失。因為他叫人一心一意要生他的天國,說生他的天國是永遠當他的奴僕而享福,那就表示他想一直的要做主人嘛!那就是生死的過罪。而且他的天堂頂多也只是欲界天的境界,甚至於是更低的層次,如何能解脫生死的過罪呢?我們既然想要當實義菩薩,就要懂得生死的過罪;凡是落到五陰相應的法中,都有生死過患的存在,如果能夠觀察生死過罪,那你就是實義菩薩了。所以上帝有什麼值得你崇拜?禪定或解脫道他根本不懂!佛菩提的明心與見性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說上帝不能觀察生死的所有過罪,因為他一直都落在覺知心上面。如果能夠觀察生死的過罪,就可以成為實義菩薩了。
第十九個實義菩薩的條件是: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所謂無上,是已進入內門修行才叫作無上。還有外門修六波羅蜜的人都不叫作無上,都是有上六波羅蜜;因為只能上於一般眾生、上於外教信徒,不能上於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所以外門修六度萬行是有上波羅蜜,因為還有別人可以超過他們的。換句話說,你要以如來藏為中心,以明心所生的無分別智來看待一切、看待六波羅蜜,這樣才能說修布施時同時也有波羅蜜。外門修六度的人是修布施而無波羅蜜,譬如,錯將慈濟事業的世間善法當成佛法的某法師,她修布施但沒有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她沒有辦法到彼岸,因為她始終落在生死此岸的意識心當中,她不是實義菩薩,只是假名菩薩;更何況她還不斷地支持應成中觀派的破法邪見,又與邪淫極貪的喇嘛們常有往來。這樣的假名菩薩,雖然行布施之行,可是因破法之故,不但沒有波羅蜜,甚至是功不抵過,於佛法中過失極重,根本不能稱為實義菩薩;更何況大言不慚地接受吹捧為叫作宇宙大覺者!宇宙大覺者是 佛才擔當得起的,豈是一個連我見都未斷,甚至破法的愚癡凡夫所能僭稱的。所以實義菩薩必須具備無上的波羅蜜,證悟後開始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你所作的一切事情就都可以勝過諸眾生,這一切事情當然都是在世間作,總不能出了三界來作一切事,出了三界你還能夠作什麼呢?所以說在世間作一切事而勝諸眾生,因為是以佛菩提的智慧來作一切事。所以 佛才會說實義菩薩必須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
實義菩薩的第二十個條件是:信心堅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報。這是說,實義菩薩應是信心堅固地修集慈悲,並且不悕求對眾生慈悲而獲得的眾生的回報以及世間法的回報。信心不堅固而修慈悲,修了一年、兩年就會厭倦了,要有信心堅固才能長時間地修集慈悲。信心堅固要從哪裡來呢?要從證得佛菩提果、解脫果而來。證得佛菩提果的時候——也就是說明心的時候,你同時也是證得聲聞解脫果的初果,就可以瞭解佛法真實、三寶不虛,才能讓自己信心堅固,修集慈悲就不會退失。信心堅固而修集慈悲心,就不會悕求:「我修集慈悲、利樂眾生,眾生會怎樣回報我呢?」也不會這樣子想:「我現在以慈悲心來利益眾生,未來可以得到世間法中的可愛異熟果報嗎?」不能有這樣的想法,這是第二十個條件。
接下來 佛又開示說:「於怨親中其心無二,施時平等、捨身亦爾,知無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諦故隨眾生語。」(《優婆塞戒經》卷2)這實義菩薩的第二十一個條件是在說:於怨親中其心無二,施時平等、捨身亦爾。是在說:實義菩薩在修集慈悲的時候,對怨家還有親屬要其心無二,平等而修慈悲;當你布施佛法、布施財物的時候,都以平等心來布施。乃至為眾生捨身的時候,都不會說:「這是怨家仇人,我不願為他捨身。」如果能夠這樣作的人,就是實義菩薩。
實義菩薩的第二十二個條件是說:知無常相、不惜身命。也就是要了知蘊處界萬法都是無常相,這就是說:身為實義菩薩,還得要有聲聞人的解脫果證量,最少要有初果的證量。初果人斷我見、斷三縛結,明心菩薩也一定已斷三縛結,這是了知無常相——也就是現前確認五陰的虛妄。當你了知無常相的時候,才能不惜身命。有人雖已了知五陰的無常相,但是仍然極力的護惜身命,他看到 平實導師寫書一本一本地評論諸方山頭,害怕地說:「老師啊!你還沒有受傷,我將會先受傷。」只好溜走了!這是知無常相而寶惜身命。知無常相之後還要有大心,才能不惜身命,有大心、有憐愍心而能不惜身命,才是實義菩薩。
實義菩薩的第二十三個條件是: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諦故隨眾生語。這是說明實義菩薩要以四攝法來攝取眾生,並因充分瞭解世諦的緣故,所以能用隨順眾生的話來說、來利益眾生。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講完我們實義菩薩的部分,來作一個總結。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8集 何謂實義菩薩(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開始將爲各位說明:實義菩薩。我們依止著還是 平實導師的《優婆塞戒經講記》來說明實義菩薩的菩薩正行。
接下來我們開始說明「實義菩薩」的意涵。想要成為實義菩薩還真的不容易啊!佛在此經當中開示出了很多條件,我們下面就一一爲各位來說明。經云:「實義菩薩者:能聽深義,樂近善友;樂供養師、父母、善友,樂聽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思義。為法因緣,不惜身命、妻、子、財物,其心堅固。」(《優婆塞戒經》卷2)我們ㄧㄧ來作說明:第一種是要能聽受很深妙的義理,不能滿足於人天乘的善法。假使有人說法時這麼說:「你不要貪心,對人要和藹,大家要一起幫助社會、淨化社會。」這都是世間法的人天善業,都不是深妙的佛法教義。也許有人認為他們正在弘揚深妙法義,如此開示:「你要時時保持覺醒,要注意自己有沒有起心動念,所以要隨順覺、隨順觀。」他說這樣可以證得三果,可是「覺」與「觀」都是意識心,我見仍在而不斷,連初果都證不了了,還說這樣可以證三果,就與常見外道沒有什麼差別了!這不是深妙義。假使有人如實開示解脫道,所說的解脫道理都無錯誤,但這仍然不是深妙義——它不是妙義、也不是深義!因為那是聲聞人的修法,仍然不是深妙的妙義。深妙義是屬於大乘菩薩所修的佛菩提道,必須是聽受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及一切種智,才是真的聽受深妙義。今天諸位菩薩若有膽子信受正覺所宣說的:佛所說法的深妙法,就表示具足了實義菩薩的第一步的資格。因為一般眾生聽到正覺的開經偈說:「我今見聞得證悟。」就會罵起來:「你們好大膽!大妄語啊!」可是諸位若敢來唱和,這表示當實義菩薩的第一步已經完成了。但是先別高興,後面還有很多條件。實義菩薩的第一要件就是要能夠聽受深義,深妙法義能夠聽受;因為一般人聽了以後心裡面就會害怕:「聽說正覺講堂在教人家開悟明心見性,可是我不敢去啊!因為我的根器不好,哪有可能明心見性?去了可能會鬧笑話,所以不敢去聽。」若你敢來聽深妙法而不退轉,就是初步完成了實義菩薩的條件。
第二種實義菩薩的條件是樂近善友。換句話說,就算已經離開了惡友,卻說:「我自己在家讀經、讀論就好了,我一個人自修吧!」他不肯親近善友,那就不是實義菩薩,仍然是假名菩薩;因為經論中有許多法並不是自己閱讀就能夠讀得懂的,往往是自以為懂,結果卻是誤會了。
第三種條件是要樂於供養教導你修證佛法的上師,也要樂於供養家裡的兩尊活佛,他們就是你的老父母;並且還要樂於供養善友,因為善友能夠幫助你修學道業,雖然不是你的師父,他也可以幫助你道業的成長,所以也要樂於供養。把父母放在善友的前頭,是因應世俗法;在佛法中把師長放在最前頭,是因為幫你證法的上師是生生世世相關聯的;所以說,菩薩供養父母只是人倫的根本,但卻是菩薩最親近的報恩田,所以又擺在善友之前。如果在家中對父母惡行惡狀、粗言惡口,而說這個人可以當菩薩,世間沒有這種事情;就好像剋扣父母的供養去外面布施,佛說這是假名布施。孝養父母是人倫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才算是具備修菩薩行的資格;可是佛法的實證畢竟才是重要的,想當實義菩薩的人當然要把供養師長放在第一位了。有了父母才能有這個色身來修菩薩行,我們欠恩於父母,要懂得報恩;可是師長教導你出離生死乃至證得佛菩提果,我們也可以轉而幫助父母修學佛菩提,乃至親證解脫果或佛菩提果,所以在佛法中師長反而比父母更重要。假使有因緣,供養善友也是好事;當你有了資財之後,對於引你進入佛門、引你進入最勝妙了義正法的善友,卻不願意有一些供養,就沒有資格當菩薩了。所以當實義菩薩的第三個條件就是樂於供養師長、父母、善友。
當實義菩薩的第四個條件就是要樂聽受如來十二部經。換句話說,只要是如來所說的經,十二部都得聽受。以前有人跟 平實導師建議說:「不要講《優婆塞戒經》,講《維摩詰經》就好了!」平實導師說:「《維摩詰經》當然要講,但是我得要先講《優婆塞戒經》;假使菩薩戒沒有弄清楚,那怎麼修菩薩道呢?」他們不想聽《優婆塞戒經》,因為 平實導師打算講《優婆塞戒經》時,他們已經開始有了私心在暗中運作了,所以他們反對 平實導師講這一部菩薩正行所應該要具足的菩薩《優婆塞戒經》——講這一部經。當時《楞嚴經》都還沒有講完,正好講到十習因的因果,所以每次講完後都有人臉是黑的或是紫紅色的,因為他們心中可能是認為 平實導師在說他們的不是;然而其實 平實導師只是依據經文直解罷了!可是當時他們心中都變得很奇怪,總是不自在。如果他們現在再聽《優婆塞戒經》,那很可能是聽到一半就中途拂袖而去了!想要當菩薩,所以得要先瞭解菩薩的戒法,菩薩的戒是十二部經中的毗尼,不該說:「講戒的部分我不聽,我只要聽了義法。」所以當時 平實導師沒有答應先講《維摩詰經》,仍然先講這部經。不過這部經中難道就沒有了義法嗎?其實是有的!而且是很勝妙的了義法!所以要樂於聽受如來的十二部經,不要妄自選擇。不但要聽,聽過了以後還要受持;受持,就是接受而奉持,然後還要再加以讀誦、書寫,免得忘失!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惟所受持的經教義理。聽來的終究只是常識、知識,細加思惟以後就可以變成你自己的了,這是成為實義菩薩的第四個條件。
第五個條件是在說什麼呢?是說為了佛法的因緣,不可以吝惜色身性命乃至自己的妻、子、財物。那女眾們也可以這樣說:「不惜生命、夫、子、財物。」為了正法,什麼都可以不顧,正法才是最重要的。並且不可以只有五分鐘的熱度,還要「其心堅固」。有的人跑道場,剛開始一年中精進得不得了,很勇猛!每到週日是一定要去道場服務的,不管家人如何地反對。一年以後變成二、三週去服務一趟,五年以後變成每年去寺院「回家」一趟——也就是說所謂的回家一趟,十年以後根本就不再修學佛法,回到世間法中了。我們親眼看見這種人,這就是其心不堅固,就無法當實義菩薩。所以為了正法的因緣,應該有堅固心、有長遠心,一直走下去。
佛接著開示如下的經文:「憐愍一切,口言柔濡,先語實語,無有惡語及兩舌語;於自身所不生輕想,舒手惠施無有禁固。」(《優婆塞戒經》卷2)第六個實義菩薩的條件,是說要能夠憐愍一切人乃至憐愍一切狗、貓、鳥、魚……等等眾生,包括你的寵物在內。有的人養狗是很粗魯的,動不動就一腳踢牠、一腳踹牠,都沒有想到牠是眷屬,那就是沒有憐愍心。而這裡主要是講對人要有憐愍心,要憐愍一切人,與人家說話時口言要柔軟,也就是不惡口。不可惡行惡狀地說話,也不許大聲辱罵的口氣來說話。而且要先語、實語:也就是當你知道某人心中有某種懷疑的時候,就先告訴他,為他釋疑,不必等到他來問;而且你所說的話必須是如實語,不是方便的妄語。沒有惡語,就是說不會故意說虛妄語來導致他人走入歧途,不會妄說而害人違犯戒律而造作惡業。兩舌,就是挑撥離間,為達成某種目的而說假話、挑撥是非,這也不可以。若能口言柔軟,先語、實語,沒有惡語也沒有兩舌,這就是實義菩薩的第六個條件。
第七個實義菩薩的條件,是在說明:還得反過來「於自身所不生輕想」。換句話說,如果想要當實義菩薩,一定不許說這句話:「明心、見性,那我沒辦法!」這句話說出了口,就會障礙,這是「於己身生於輕想」。在還沒有到達三地滿心以上時,都仍然有胎昧,所以會這樣想;看清了自己的往世淨業以後,就不會有這種現象。假使已經沒有胎昧,那是三地滿心以上的菩薩,就不必討論這個問題了。但是一般人還是會這樣想:「大概沒辦法悟吧!修到哪裡就算哪裡吧!」不過還是要努力去參,不可以輕易放棄。如果於己身而生輕想,那就不是實義菩薩了!就像來到正覺同修會的同修中若能安住,就是實義菩薩的條件已經具備了一部分。假使幫助他明心了,他卻這樣子想:「這不可能是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又不作主,你們認這個心作為開悟,就是大妄語。」那他就不是實義菩薩了。甚至於後來謗法的說法被破斥以後,於己身生輕想,那就說:「我現在全部歸零,以前的正覺所悟的智慧境界,我仍然不承認是真的開悟。我將在一大阿僧祇劫以後才會證得初地真如。」那也不能算是實義菩薩。因為明明已證得如來藏了,卻妄自否定,而又輕視自己,說要等到一大阿僧祇劫以後才證得初地真如,那就是於己身生於輕想。
第八個實義菩薩的條件,必須要舒手惠施無有禁固。當我們布施的時候,不必刻意設定:今天出門一定要布施。有些好人有一個習慣,日行一善:「我每天出門最少要布施一百塊。」先設定一個出門的條件,然後特地挑乞丐布施。看見有的乞丐似乎收入蠻多的,就決定另外找一個來看收入較少的,那就是有禁固了!舒手惠施的真義是:你既然決定布施給乞丐,那就一體通施,先見了誰就先給誰;不然就分成十份,每一份分成十塊錢,如果你不嫌麻煩的話,就應該把它分成十份。但是舒手惠施無有禁固,是要有前提的:破壞正法的人或道場,你可千萬不要布施,因為你布施了會變成了支持謗法者,是有共業的。所以,凡是否定阿賴耶識心體,謗說不是如來藏的人,或是否定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的道場,你都不應該去布施,免得成就破法的共業。以前不知道某師的《妙雲集》法義是破壞正法而給予助印,這本是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今天已經知道了,還要去刊印或是助印買來送人,那就是知而故犯,一定會成為破法的共業。所以,舒手惠施雖然沒有禁固,那是從世間相的善事來說的;在正法上得要有禁固,不可以沒有智慧、沒有簡擇地布施,最後卻以善心而成就了破法的共業;這個是第八個條件。
佛接著又開示說:「常樂修磨利智慧刀,雖習外典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於大眾所、不生恐怖。」(《優婆塞戒經》卷2)第九個實義菩薩的條件是說,要常常樂於修智以及磨利自己的智慧刀。必須把智慧不斷地增長,不能老是停留在總相智上面。有的人來學法三、五年了,一直還在總相智上面,在別相智上面都沒有用心,種智那就更甭提了!那就表示說雖然已經有了智慧刀,可是刀刃鏽了、鈍了,沒有常常地磨利。磨利智慧刀的目的要作什麼用途呢?要用更為銳利的智慧去閱讀外道的典籍,瞭解了以後用來破斥外道的邪見,這才是菩薩讀外道典籍的目的。如果有很利的智慧刀,外道典籍你一讀就全部瞭解,不必被人家籠罩。平實導師寫《狂密與真密》五、六十萬字,為什麼三個半月就寫完了?任憑我們怎麼寫也寫不了這麼快,爲什麼能夠寫這麼快呢?但他就是這麼快地寫完!因為 平實導師知道藏密的中心思想與實修方法是什麼本質,不必去思惟、整理、想像,只要把藏密各種外道法分門別類再依次第排好以後,就可以飛快地寫出來。這些藏密的祕密寫出來以後,有很多人台灣、大陸學密十多年還不知道藏密本質的人,他們讀後就會知道了:「原來我的上師是在弘傳雙身法,私底下也是在和異性徒弟合修雙身法的。」也就會恍然大悟了!當然他們藏密的喇嘛一定是很生氣的,一定會想要找我們的麻煩。以前聽說有藏密上師要跟 平實導師要開法義的辨正的無遮大會,但他們都是講著玩的;以前有過兩次藏密的喇嘛約好要來辨正,結果都爽約了,而且連爽約的通知及理由都沒有,所以他們只會虛張聲勢嚇唬人罷了!西藏密宗的密經和密續再加上口訣,都只是在研究女人和性愛技術的雙身法而已,根本就沒有佛法可說,所以 平實導師就把它破了!這就是因為有銳利的智慧刀才能作得到,如果沒有智慧刀,或者刀鋒不利,就一定作不到的。光憑破斥雙身法其實是沒有辦法破除密宗的,所以一定得要全面地一一舉證而辨正它的本質,所以銳利的智慧刀是最重要的,因此 佛說菩薩要常樂於磨利智慧刀,這是身為實義菩薩的第九個條件。
第十個條件是在說什麼呢?第十個實義菩薩的條件是說,還得善於了知種種善巧方便來調伏眾生,當你有了種種善巧方便,能夠調伏眾生的時候,站在大眾面前就不會出生恐怖心。有些人都很恐怖——恐怕 平實導師去找他們,因為根本沒有把握能夠調伏 蕭平實,連一點一滴的把握都沒有。但我們有把握可以調伏他們,縱使心中不服,至少也要讓他們口服;我們就用他的法來破他。所以有人在網站上大喊:「我要跟蕭平實開無遮大會。」平實導師說:「好!」雖然他不符合要求的條件,但是 平實導師說:「好!請把姓名、電話、地址留下來。」但是還是不敢!又縮回去了!網站論壇是虛擬世界,說話都不必負言責;可是法義辨正無遮大會上的說話,可以不必負言責嗎?他們想要辯論法義,卻又希望可以不必負言責,這就是心生恐怖,所以不敢留下真實姓名還有面目。為什麼我們能在大眾面前不生恐怖呢?因為你善知方便調伏眾生,不管是要談論外道法與解脫的關係,或是要談論二乘法、大乘法的解脫與實相,我們都可以跟他們談,所以有把握調伏他們,因此在大眾面前就沒有什麼好恐怖的!因為眾生都是你所能調伏的,能夠這樣才是實義菩薩。
接下來 佛又接著開示說:「常教眾生:菩提易得;能令聞者不生怖心、勤修精進。輕賤煩惱,令彼煩惱不得自在。」(《優婆塞戒經》卷2)實義菩薩的第十一個條件是說,要常常教導眾生說「菩提易得」,因為 佛早就預料到末法時期的大師們都會說:「你就好好給我老實唸佛,不要想開悟,那是聖人們的事。」台灣二、三十年來的佛教界的大師們,不都是這樣子說嗎?有誰敢出來說已經開悟了呢?如果這麼說,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當初李元松老師剛出來弘法的時候,也是被人家攻擊到體無完膚;但是總算他有一些辦法,漸漸獲得一些認同,雖然後來也證實他的開悟是假的。但是 平實導師剛出來弘法也是一樣,平實導師都不說別人的錯悟,別人卻先罵我們,所以我們只好回應了,就一本又一本的書出來了,走上了法義辨正的不歸路了。俗話說:「一不作,二不休。」既然已經被迫走上了破壞了和諧的假象,不如就一路破下去,乾脆把佛門中的外道見作一個總清理。之所以會演變到這個地步,都是因為我們一直講開悟不難,而諸方大師都說開悟極為困難,就是因為這樣子的緣故,所以才會有這樣子法義辨正的這個問題我們繼續地開展下去。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分享這一部分的問題。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7集 何謂假名菩薩(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跟各位說明:何謂假名菩薩?
上一集講到了第九種的假名菩薩是喜歡親近惡友,難免懈怠與亂心。喜歡親近惡友的人,特別是跟隨謗法者,而在謗法者被人破斥以後,心裡面會有更大的壓力,而喪失了信心,對佛法的進修就會懈怠下來;以後在一起時就會少說佛法,這一週去角板山郊遊,下一週去某某山參訪,下下週又去東勢林場遊山。只好變成這樣了,不然又能怎麼辦呢?所以親近惡友以後一定會懈怠。而且會亂心,因為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心中老是想:「可能正覺的法義才正確,我們跟隨別人人云亦云,所說的都是在誹謗正法。」心中一定會自生衝突,一定會很掙扎的:「能不能離開謗法者?怎樣才能消除自己支持謗法者的共業呢?」這時,心還能定嗎?還能靜嗎?什麼念佛不念佛的?早就忘光光了!成日裡面只是在那邊思想:「我護持了謗法者,這共業要怎麼辦啊?這個要怎麼辦啊?」心都亂掉了!這就是親近惡友的結果,一定會導致懈怠、亂心,這就是第九種的假名菩薩。
第十種假名菩薩,譬如有人樂處於無明之中,受了菩薩戒以後卻不很相信六度的行門。你告訴他正確的法義,他也不很信受;人家說覺知心是虛妄心,因為祂與五別境相應,與惡心所、煩惱……等等相應,所以是虛妄心;又告訴他:「如來藏才是真實心。」他始終不信。你要幫他破掉這個無始無明,他也不接受,偏執離念靈知才是真心,這類人就是樂於處在無明之中。你又告訴他:「修學大乘佛法與聲聞法是不同的,聲聞不必有福德資糧來助道,只要努力去觀行,把我見與我執斷掉那就行了,所以聲聞法不必修六度。」他聽了就歡喜,雖然也還是貪著世間五欲境界,但終究肯修一點聲聞法了。但是有一天他想:「聽說聲聞法不究竟,我來修大乘法看看。」他不是真修,是修看看!結果終於來到正覺同修會,親教師開始傳授無相念佛的法門,接著說到布施,又說持戒。可是他聽到布施度時,心中生起煩惱!因為:「我口袋裡有錢很好啊!為什麼要叫我拿出來利益別人呢?」第一度他就通不過了,這就是樂處於無明的人。修菩薩道的人一定要六度具足,缺了一度都不行,而且有次第性;後面也會說到次第性,布施是持戒的基礎,持戒是忍辱的基礎,六度有次第性。可是他不信菩薩六度,樂處於無明中,這個人也是叫作假名菩薩。
第十一種的假名菩薩是:不樂修福、不觀生死。身為菩薩,對於修褔應該是永不厭倦的,有時還會被人家嫌,譬如有些同修有時會說:「老師遇到修福的事情總是要參一腳。」那是當然的啊!因為菩薩修褔永遠都不嫌多的,哪有菩薩嫌修褔太多呢?佛陀尚且為阿羅漢縫衣服植褔,人家問:「世尊怎麼還要做這件事情呢?」佛說:「修福還有嫌多的嗎?」這就成了佛教中的至理名言:「修福不嫌多。」所以不樂修福的人就是沒有發起菩薩種性的人。既不樂修褔,又不觀生死,不樂於觀察生死中的種種過失;只是樂意到各大名山去做義工,每次都是嘻嘻哈哈的很歡喜!覺得法喜充滿而回家,以為真的有法喜。這其實不是法喜,只是因為助人而得到對方的感恩,所以心生歡喜而已;法喜,應該是在佛法上親證而得到的歡喜,這個才是法喜。這種人,做義工修福他都願意做,可是如果教導他說:「你修福時,也要同時觀察如何是生死的過失,生死過失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就是我見與我執,你得要真修解脫道。」你告訴他解脫生死的真實義時,他就聽不進去了!這就是不觀生死,這種人也是假名菩薩。第十二種的假名菩薩是:常樂受持他人惡語。假使聽到有人講:「某某人做了某件壞事,另一個某人又做了某件壞事!」他一聽就全部記住了,絕對不會忘記,然後就到處去傳揚;你若是為他說佛法,他一聽就忘了,永遠都記不住;這叫作常樂受持他人惡語。你若問他:「剛才講的佛法,懂不懂?」他回你說:「不懂!」可是說別人的是非的閒話,他可是一聽就記住了!這也是假名菩薩。以上這十二種,都是假名菩薩;假使遇到了假名菩薩,我們應該廣設方便,讓他們離開假名菩薩的境界來成為實義的菩薩。
接著 佛又開示說有另外十種的假名菩薩,佛告訴我們:「善男子!復有眾生發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無量劫苦行修道然後乃得,聞已生悔,雖修行道,心不真實。……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佛說:這另外的第一種是發了菩提心—也就是說他發了四宏誓願—想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可是發心之後,當他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聽到開示說:「想要成佛,得要無量無數劫苦行來修道,才能獲得佛果。」他聽了,腳底都涼了,心想:「這樣還行嗎?人生已經夠苦了,還要去修苦行?苦上加苦,我才不要呢!」聞已生悔,雖然他仍然在佛門中繼續修行佛道,可是他心中已經不太真實修證佛道了;只是應付應付,表相裝著在學佛,這就是第一種的假名菩薩。
佛接著又開示說這個下面的幾種的假名菩薩就是:「無有慚愧,不生憐愍,樂奉外道,殺羊祀天……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這另外的第二種假名菩薩雖然也在修行佛法,可是他心中無慚無愧。無慚,是做錯事情卻賴皮而不肯承認。譬如謗了正法以後,被人舉證確實是謗正法,但他仍然不承認;誹謗賢聖以後也一樣不承認,所做的一切惡事都不承認,這叫作無慚。無愧,是不肯改正。做了以後承認有做,這是有慚;但是有慚不一定就有愧,承認了以後並且願意改正,公開聲明以後不會再做,才叫作有愧。有慚有愧是善法,不是惡法;無慚無愧,那才叫作惡法。譬如誣謗阿賴耶識心體是生滅法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是妄謗正法,卻仍然不肯公開的承認,也不願意公開宣布「以後不再誹謗阿賴耶識正法」,這就成為無慚也無愧了!也有一些人自稱是「慚愧比丘」,既然是有慚有愧的人,為什麼已經知道自己是妄謗正法了,為何還不肯認錯呢?為何知錯而又不肯悔改呢?這怎能自稱為慚愧比丘?所以慚愧沙門、慚愧居士、慚愧比丘都一樣,應該要有慚也有愧;可是他們對於慚與愧的意思似乎是不懂的,所以自稱為有慚有愧,實際上仍是無慚無愧,這個正是假名菩薩。另外第三種的假名菩薩是不生憐愍。當他看見眾生有痛苦,卻不願意幫助,心中沒有憐愍心。或者看見眾生被世間財富、權勢、名位所繫縛,他們正在繫縛之中卻仍然不知有二種繫縛,仍然樂在其中,我們也應該有憐愍心來救度他們;換句話說,對於別人要有憐愍心。憐愍心是上對下的一個觀念,在中國有一句古老的名言:「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句話本來是沒有錯的,但是被錯用了!本來是說:自家門前的雪要趕快掃除,否則就沒有辦法出入;別人家的門前雪,你有空時可以去幫忙,但是不用進一步去管他家的瓦上霜,若你去管了,就是管得太多了。但是現在已經被錯用成不管別人的正事、閑事了!別人的閑事當然可以不用管,但是別人的生死正事,可就得要由你來參與啊!這才是有悲心的實義菩薩。修學佛法者應當要有悲憫心,看見眾生生在生死苦海當中輪迴而不知出離,應當要悲憫他們,想辦法救助他們。又看見學佛人被外道常見、斷見、無因論誤導,卻沒有悲憫心來救助,這個人就是假名菩薩,不是真正的菩薩。
第四種的假名菩薩是樂奉外道,殺羊祀天。殺羊祀天是在印度才有,在中國是殺豬祀天。印度的民間信仰是不准吃豬肉的,他們認為牛是聖牛,所以也不准吃牛肉;他們的習俗也不太吃豬肉,大多吃羊肉。哪天有機會去朝聖的時候,就會看到路邊的肉案子大多是羊肉,是找不到豬肉跟牛肉的。殺羊祀天,是當時外道的想法。假使有人修學菩薩法以後,仍然樂於信奉外道神祇,而以牲畜的肉來祭祀諸天,這種人一定不是真正的菩薩;修學菩薩的法道以後,結果卻仍然在拜外道的天神乃至鬼神,這個就是假名菩薩。而在藏密裡面的護法神,也都是外道法中層次很低的鬼神,不但青面獠牙,而且必須以生肉、鮮血等不淨物來祭祀,不可用水果、花香等物來祭祀,才能感應他們的護持;所以藏密的喇嘛從來都是如此的信奉這一類的鬼神,藉這些鬼神來處置背叛他們的信徒,所以藏密喇嘛們也都是假名菩薩。而且他們不但如此,還精修外道的雙身樂空雙運之法,極力追求淫樂中的第四喜淫觸境界,又以樂空雙運中的覺知心認作常住的真如心,所以他們縱使身披佛教法衣,本質上仍是外道,連假名菩薩都談不上。不過有一點還是要說明一下,有一些學佛人誤會 佛意了,佛雖然說「歸依三寶以後不可再歸依外道」,但是有的人卻做得太超過了;他們看見外道的神廟、神祇時,把下巴抬得高高的,心想:「我是三寶弟子。」有些輕視的意思。其實也不必這樣子,因為外道也有存在的價值,不是所有外道都像藏密一無是處。就好像我們常說:台灣的四大山頭也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評論的只是因為他們把法弄錯了,誤導了極多的學佛人!所以並不否定他們在社會上的貢獻,也不否定他們接引初機眾生的功德。同理,不管它是一神教、多神教或是外道,乃至一貫道都有存在的價值;但都不是究竟法,不是正確的佛法。因此說:歸依佛教三寶之後,雖然不再信奉外道,但也不必就全面排斥。但是菩薩如果仍然樂奉外道殺羊祀天的世俗殺生惡法,這一個人一定是假名菩薩。
佛又接著開示說:「雖有微信、心不堅固,為五欲樂造種種惡……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佛接著又開示說:第五種的假名菩薩,是對三寶稍微有一點信心,但是他的信心不夠堅固,搖擺不定;心不堅固的原因是因為對三寶的信心不足,對因果的道理沒有完全信受,所以有時為了五欲上的享樂,就去造作種種惡事,因此壞了他自己的菩薩道,這就是第五種的假名菩薩。
緊接著 佛又開示說:「猗色命財,生大憍慢,所作顛倒不能利益……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第六種的假名菩薩是說,倚靠自己色身的強健或壽命長遠,譬如倚老賣老的人或者依靠大財富,對他人生起大憍慢。菩薩若是倚色命財,生大憍慢,就會使眾生產生對佛法的不信受、對三寶的排斥心態,所以有這種心態的人就是假名菩薩。那第七種的假名菩薩是:所作顛倒,不能利益。在世間法中如果所作顛倒,輕者事業不能成功,重者身家敗壞;在佛法中也是一樣,如果所作顛倒,對自己的道業不可能會有利益,對眾生更無法發生利益。有很多世間人,他們在世俗法中希望事業成功,但是所作所為卻都是會導致他的事業失敗。在佛法中也是一樣,想要成就自己的道業,就不能心生顛倒;如果心生顛倒,所作的事與業都會使他在佛法修證上不能得力,乃至產生無量世的災害;所以在佛法中特別不可心生顛倒而作弘法等事。不過,這事實真的是很困難!因為眾生沒有能力去判斷真實與顛倒,所以很多人在積非成是的狀況之下,眾口鑠金而繼續堅持意識心為常住法。沒什麼價值的黃銅,當所有的人都說它是黃金的時候,不知道的人聽了就會信受,跟著大眾說這個黃銅就是黃金;當一萬個人說黃銅是黃金的時候,只有一個人把黃金拿出來說這才是黃金,往往只被少數人接受,其餘的多數人都會誹謗真黃金,說不是真黃金;這些人,當然永遠找不到真正的黃金,這叫作心行顛倒而產生誹謗,這就是所作顛倒、不能利益。
佛緊接著繼續開示說:「為生死樂而行布施,為生天樂受持禁戒;雖修禪定, 為命增長,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這是又再說幾種的假名菩薩。佛說:第八種的假名菩薩,是為了生死中的五欲之樂而作布施的事業,也是為了來世的生死之樂而造作善業。譬如有人求世間的善名廣大,而不是為了累積自己的布施波羅蜜的功德,這就是為生死樂而行布施;又譬如有人行布施行時,他的目的不是迴向解脫、迴向佛菩提,而是在佛教界中獲得大名聲,或者獲得許多人的恭敬,這也是為生死樂而行布施,這些人都稱作假名菩薩。第九種是為生天樂受持禁戒,這個也是假名菩薩。有人聽說持五戒可以保住人身,假使聽說持五戒之後再加受菩薩戒,或加受出家戒,捨報後就可以生天而享受欲界天樂;他為了希望生在欲界天中享受勝妙的五欲樂,不是為了求取解脫或親證佛菩提,只是為了來世可以生天,這樣的人只是假名菩薩。出家以後,不管你有沒有修證,只要不犯戒,一定可以生欲界天享福,所以有的人就想:「那我去受菩薩戒,去受出家戒,我來世可以生天享福,何必在人間受苦!」以這種心態而去受戒,就是為了生天之樂而受禁戒,這種人就是假名菩薩。
第十種假名菩薩是說,雖然在人間時也修學禪定,不過他修學禪定的目的,不是用禪定來作為幫助修道的資糧,也不是為了幫助自心降伏煩惱,他的想法是為了增長壽命,這種人就是第十種的假名菩薩。也有人他學禪定的目的是為了發起神通。但是五神通其實也不是不好,神通也是菩薩所應該修證之法,但是應該依照佛道次第來修;應該入了三地心以後,如果你沒有什麼弘法上的大責任,那就可以隱居起來修學四禪八定、修學四無量心,然後再修五神通,這就是三地菩薩所修通外道的禪定和神通。三地菩薩為什麼要修五神通呢?是因為如果專修無生法忍,將無法滿足三地心的現觀功德;必須在三地所應修的無生法忍即將完成的時候,因為最後一分無生法忍的實證,要藉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和五神通作為助緣,才能完成最後一分無生法忍——成就猶如谷響的現觀。所以諸地的法道是有次第性的,但是有些人不想照這個次第來修,明心或見性之後,就想要修神通;這樣修神通或禪定,都不是依照佛道十地次第來修的,將會導致事倍而功半的結果,從長遠來看待,反而是耽誤自己的道業,所以愛樂神通或禪定境界而不重視無生法忍的智慧境界,當然也是假名菩薩。這十種人都稱為假名菩薩,都不是實義菩薩。
以上所說,就是假名菩薩的意涵,佛所開示這幾種都是屬於假名菩薩。我們下一集將為各位說明:何謂實義菩薩?今天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裡,我們下一集再繼續為各位說明。阿彌陀佛!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6集 菩薩具足哪些條件得名為法財長者?(四) +何謂假名菩薩(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要繼續來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的部分。
上一集我們講到,菩薩正行必須要具足這個法財長者的條件之一是:菩薩必須要能夠觀因、觀果。平實導師在作法義辨正的時候,其實就是善觀因、善觀果來指名道姓,也就是為了眾生,而不是說莽撞地行事;也就是說,如果不指名道姓地引述而辨正法義,就會如同當年 玄奘大師寫《成唯識論》的時候,被 窺基大師勸止而不指名道姓一樣,根本就對眾生不會有效果,因為眾生習性剛強難調難伏啊!所以就學 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當中指名道姓來辨正法義。可是指名道姓以後會有什麼結果呢?第一、可能引來對方與我作法義辨正;第二、人家會去告我們誹謗。所以若想要寫書,這些因果都要先考慮到,為什麼要先考慮到這個?因為你寫了以後,要考慮將來會對你在弘傳佛法的時候的影響;若不先考慮就莽莽撞撞地做下去,未來數月、數年的現世果報現前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應付了,更何況還有未來無量世的異熟果等著自己。懂得這些因與果之間的關聯,才知道如何可以順利地辨正法義而且得到所要的救護眾生的結果,卻仍可以不必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世間法中的纏訟。可是那些寫書來罵我們的人,都沒有先考慮過現世及未來世的因緣果報關聯,所以他們現在沒有辦法應付我們了,因為他們不先觀法上的因與果,也不先觀察世間法中的因與果,所以他們不能斷因果。斷,就是斷定。也就是這件事情將會產生什麼因果,此事的肇因與後果之間會有什麼關聯,這個因種下去以後,果會怎麼樣生成?他們無法斷定;不能斷定的人就不能得到正確的因果。你能斷那個因果——斷這個因將來會產生什麼果,那你去造的因就會是正確的因,將來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果,這樣才是能得正確因果的人。
菩薩如果能斷因果、也能得因果,想要完全有把握得要到十地之時;十地又稱為諸法之王,諸法這個法之自在。所以,法王就是菩薩法的極果,再進修下去,都是為了成就佛地的廣大褔德而專修褔業了。可是,十地菩薩對於因果有具足的了知嗎?其實也還沒有!只有佛地才能夠具足了知;所以十地菩薩在世間法、出世間法能斷、能得因果,但仍不是具足地了知。所以也正好需要百劫修相好,在這百劫之中,藉著世間法的事相來具足通達因果;但是由於能斷、能得因果,所以菩薩十地得到菩薩位的究竟法果,所以稱為法王,因為於法自在的緣故。所以十地才能稱為法雲菩薩,十地菩薩說法如雲如雨沒有斷絕的時候,因此稱為法雲地。我們距離這裡還非常地遙遠,所以我們寫書下筆一向很謹慎;雖然我們出書的速度很快、量也很大,尤其這四、五年來,每一本書總是又厚、內容又多,而且每一本都是很大一本,可是我們一定要求校對的菩薩對我們先找碴,在出書讓別人找碴之前我們先自找,儘量挑毛病,挑得愈多愈好;這正是為了避免不當的因果——避免錯說法的因果,這件事很重要!法義錯了遠比世間法錯了更嚴重。這也是你想要當法財長者所必須要有的條件,並不是你證得大法、有了大法以後,就可以當法財長者,而且還要懂得觀因、觀果以及斷因果。
佛開示完如何具足法財長者的條件之後,又接著說:「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優婆塞戒經》卷2)今天 佛的這一段開示聽完了,我們重新去讀《華嚴經》善財大士的五十三參,那裡面有多少長者呢?我們對那些長者就會懂得恭敬了,不會再小看他們了。但是,修這個法出家菩薩容易,在家菩薩難!因為菩薩一向有兩種:出家與在家。出家菩薩立下以上所說的願,實行許多類的這三種事,想要當法財長者,他們發這個願並不困難,因為沒有人會羈絆他們;可是在家菩薩建立這個大願可就難了!因為家人常常會對我們扯後腿,常常會拉你的手後肘,如果你想要作大財施,往往困難重重,所以在家人當法財長者還真是不容易!我們是運氣好,沒有家人對我們扯後腿、拉住手後肘;一般在家菩薩卻是很不容易做得到的。因此,三賢位的在家菩薩要立這個願而當法財長者,確實是很不容易的啊!若已進到地上位,不論在家或出家,做法財長者就比較容易了。所以若有在家菩薩能出來當法財長者,真是值得讚歎啊!這真是難行能行,難能可貴!正因為難,所以能做到時就是最可貴的,因為在家菩薩有許多惡因緣纏繞著他。在這邊我們已經把這個〈發願品〉第七,依著 平實導師的菩薩《優婆塞戒經》的開示已說明完了。
緊接著我們要向各位說明:所謂的假名菩薩跟實義菩薩。也就是說,菩薩這個名義有兩種:一個是假名菩薩、一個是實義菩薩。佛如何的教導我們、如何開示呢?這邊我們看經文:【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云何名為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這個善生菩薩再問佛:何謂假名菩薩跟實義菩薩?大乘法中有名義菩薩和實義菩薩兩種。名義,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種名義確定他的位子。你現在想要當菩薩,可是你是要當什麼菩薩呢?這個實質很重要!要能先作確定,確定你是實質名義的菩薩或是假名菩薩。就如世俗男人拈花惹草,後來金屋藏嬌的她要去爭法律上的配偶名分,這就叫作爭名義。大乘的佛法也一樣有名義,這個名義就是說:你是真實義的菩薩,或是假名為菩薩的虛假菩薩。現在 佛開示說,有下面所說十二種現象的人就是假名菩薩,不是真的菩薩。善生菩薩為我們請問:「世尊啊!如佛您所說的菩薩有兩種:一種叫作假名菩薩、一種是真實義菩薩。什麼叫作假名菩薩?」先不問「真實義菩薩」,這裡先把假名菩薩不好的現象修除掉,剩下的悲心……等等,就當然是真實義菩薩的境界了。
所以,佛就對善生菩薩開示如經文所說:「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佛說:善男子啊!眾生如果發了菩提心以後,喜歡信受外道的法術、道術等等,以及教授外道各種技術的經典、書籍還去受持與讀誦;而且也用所學的外道法來教導眾生,這就叫作假名菩薩。那什麼叫作外術呢?比如世間法中所說的數術,有五術:山、醫、命、卜、相。山,就是看風水;醫,是當醫生專門幫人看疑難雜症的,有的人很精通專門治疑難雜症,不是一般的醫生;命,就是算命,用你的生辰八字排列天干地支等等來推算;卜,就是為人卜卦,看人們想做的某件事情可不可以做;相,就是以身相、面相為人算命;這個叫作五術。現代的五術界,也有人把西藏喇嘛教的東西也算在五術裡面,也拿來用;不過幾年前,五術界已經瞭解西藏喇嘛教是個宗教的大騙局,可是他們都知道西藏喇嘛教是個大馬蜂窩,沒有人敢去捅!有人在網站論壇上放話說:「將來留給有能力的人去搞吧!」結果,就由正覺這個不知死活的去捅西藏喇嘛教的大馬蜂窩,所以就招來了藏密的喇嘛們在網站上全面的圍剿。但是西藏喇嘛教那些東西其實也都是外術,因為西藏喇嘛教只是拿著佛法的名相套在外術上面而已,它有哪一法義是真正的佛法呢?連號稱最具有佛法法相的應成派中觀,也都是常見外道再加上斷見外道見,完全沒有佛法在其中。所以藏密那些喇嘛們也都是樂受外術者,古時候在天竺的時候,他們本來只是佛門中的凡夫而己,還稱不上外道,可是沒有法的證量而又想要高於他人,就不斷地蒐集外道的奇異事物而套上佛法名目,這樣大量地加進外術以後,反而被外道的術法給外道化了;本來要攝受外道進入佛門,但因自身沒有實質修證的緣故,反而被人家同化了!然後再用外道法說為佛法來教化眾生。所以藏密喇嘛及弘傳常見見的人都叫作假名菩薩,這個意思是:表面看起來是菩薩,也正受了菩薩戒,可是實質上都與菩薩的知見、證量及所行無關。這是第一種假名菩薩,也就是說,徒有菩薩之名而沒有菩薩的實質。
佛又接著開示說:「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佛說:第二種菩薩是為了自己的色身生命的存活而去殺害別人的生命,譬如:受過菩薩戒當菩薩了,還去殺雞、殺鴨賣錢營生,那就是假名菩薩了。殺害眾生存活己命,這種人不樂於修悲心,而樂於造作生死業,根本不想出離生死。他一天到晚想著哪裡有好的享受的,他就去享受;至於解脫道、佛菩提道,他說:「這個太深我聽不懂,也沒有因緣悟入。」他不想得,就走了!可是,如果叫他週日去某大道場做義工,他一定去;這叫作樂於生死,因為所造的都是生死業,來世得天褔就是生死業;這種凡夫菩薩常常造作善業,但是目的就是為了受生死之樂,這樣的人也是假名菩薩。
佛又接著開示說:「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護惜身命不能忍辱,語言麁穬、悔恨放逸。於己身所生自輕想:我不能得無上菩提……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佛說:第三種的假名菩薩是無有信心於三寶所。他對佛法僧三寶還沒有具足信心,他來聽佛法,只是因為這是有地位者的風尚,是一個潮流。譬如:現在「禪」正風行,我也跟著附庸風雅一下,表示我也學禪、我也懂禪,其實他對三寶、對禪都沒有信心,要這種人供養僧寶或護法,他是不願意的!他心裡面想:「出家法師還不是跟我一樣的是一個人,我供養他作什麼呢?」他對三寶沒有具足信心,這也是假名菩薩。佛說:第四種的假名菩薩是對佛法產生懷疑,被懷疑的網子所綁住了,因為對佛法所說的因果律、解脫、法界實相、成佛果報等等都懷疑不信,所以只願意護惜身命,不願實地將佛法所說的道與理確實付諸實行,不樂實際修證,這也是假名菩薩。第五種假名菩薩是說,不但一直護惜自己的身命,卻又不肯修忍辱行;你叫他修忍、法忍——叫他修生忍、修法忍,他是聽不進去的,根本就不願意修行,他認為:「那是傻瓜才修的,被人家辱罵了,還在那邊忍;被人家欺負了,還在那邊忍;都不可以罵回去,真笨!」他不能修忍,所以就言語粗獷,人家罵他一句,他更大聲的回罵三句,罵了以後再來悔恨:「當初若是不回罵那三句,今天就不會被捅那一刀了,就不會被補那一刀了!」但是這個都太慢了!這類凡夫菩薩悔恨過後,不久又開始放逸、又開始誹謗罵辱對方了,這就是假名菩薩。第六種的假名菩薩是對自己生起輕想,心中老是想:「我算老幾?哪有可能開悟?這不可能的啦!」如果於己身生於輕想,他一定踏不進正法修行的大門來,他們老是想:「我沒有辦法得到無上菩提!大乘法的開悟是無上菩提,我這種愚劣的人哪有可能?」他心裡面如果有這個想法,那就是假名菩薩,不是真的菩薩。實義菩薩不會這樣想,實義菩薩會想:「我即使捨命也要悟一回,就算悟了就立刻死,我也甘願。」實義菩薩總是這樣想的,也就是「朝聞道,夕死可也」,他心心念念想的是:如何入道?
佛又接著開示說:「於煩惱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壞結方便,常生慳貪嫉妒瞋心……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佛說:第七種的假名菩薩是於煩惱中生恐怖想。這是責備小根小器的人;小根小器,是指定性聲聞,他們老是想:「我這一世悟了二乘菩提,把思惑斷盡了,死後可以證無餘涅槃,不再來受生死苦了!若是發大願再來投胎,來世有隔陰之迷,使我忘了解脫果的證境,就會跟凡夫一樣;萬一愚昧而造了惡業,豈不是又要繼續下墮了嗎?這樣何時才能夠再有出離生死苦的機會呢?」所以,他們對思惑煩惱生起恐怖想,這就是定性聲聞的人;他因此就沒有辦法發願留惑潤生,不能盡未來際利益眾生,不能行菩薩道所以不能成佛。這種人沒有資格當菩薩,這種人只想著自己:「我這一世趕快悟了,就可以出三界而不再來人間。」那個最早期隨 平實導師學法,後來以邪見來毀謗如來藏妙法的瞎掉一個眼睛的人就是這種想法,他一天到晚想著:「我明心了,要早日斷除思惑,要成為阿羅漢、要出三界。」他很怕思惑不盡而必須再來人間,他不肯再來人間利樂眾生,這就不是實義菩薩了,這個就是假名菩薩。第八種的假名菩薩是不肯精進修行,對於壞斷三縛結、壞斷五下、五上分結的方便法門,他們都不肯精進去修正與實行,心裡面又常常生起慳貪、嫉妒、瞋心。這種人非常多!我們常常說:悟了以後要伏除性障。要除性障,他們怎麼說呢?他們說:「斷除性障習氣種子太辛苦了!我們不要如此地辛苦,我們往生去極樂世界,一切不就解決了嗎?」所以不願修除自己的貪瞋癡。可是,去到極樂世界以後就解決了嗎?其實沒有!性障若沒有伏除,去到極樂世界以後,彌陀世尊就讓他住在七寶蓮池的這個寶蓮花裡面,繼續聽聞佛法,經過這裡的無量劫以後,性障伏除才能花開見佛。結果還是要除、還是逃不掉的!因為,性障本來就不是靠諸佛來為他斷除掉的,如果沒有特別的因緣,諸佛都不會為他轉變內相分,除非那個世界需要他來住持正法,才會幫他這樣作,那就是他有大因緣;沒有這個大因緣的話,諸佛都不做這種事,因為這是干預因果的。這種不勤修壞結方便,常生慳貪、嫉妒、瞋心的人,就是第八種的假名菩薩,不是實義菩薩。
佛緊接著又開示說:「親近惡友懈怠亂心,樂處無明不信六度,不樂修福不觀生死,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是名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這個是第九種的假名菩薩,也就是說,喜歡親近惡友難免懈怠與亂心。親近惡友的結果,就難免自高而開始謗法;可是謗法時心裡面一定會有很大的壓力,會這樣想:「我這樣說會不會是謗法呢?我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又常常對別人貶抑阿賴耶識,妄說阿賴耶識心體不是如來藏;又說正覺是邪魔外道,這樣做是不是謗法呢?」特別是跟隨謗法者,而在謗法者被人破斥以後,心裡面會有更大的壓力,喪失了信心,對佛法的進修就會懈怠下來。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先暫時跟各位分享到這邊,下一集開始再繼續跟各位分享菩薩正行。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5集 菩薩具足哪些條件得名為法財長者?(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要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裡面的〈發願品〉,那我們繼續來說明:如何成為法財長者。
成為法財長者的條件有非常的多,上一集有講到所謂的大財之施,也講到貧女點燈,貧女所點的燈,連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都煽不滅,為什麼呢?因為那位老婆婆以至誠之心以她所有的銭買了香油來點,所以「至誠心」不是目犍連所能夠滅得掉的,這才叫作大財施。傾其所有而布施,雖然數目很少,比起那大戶長者來說實在不成比例!可是因為有至誠心而罄其所有,所以成為大財施。第三點、法財長者除了自己這樣做以外,還要以這種大法之施、大財之施勸導眾生同樣效法實行。三法都具足了,這個證悟的菩薩就可以稱為法財長者。
緊接著 佛繼續開示如下經文:「復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眾生,二者常修轉進增上之行,三者於諸眾生不生輕想。」(《優婆塞戒經》卷2)這一段經文說:菩薩摩訶薩想要成為法財長者,還有另外三件事:第一件事,常以大乘菩提來教導眾生。如果一向都以二乘菩提來教導眾生的話,他就不能稱作法財長者摩訶薩了。常以大乘菩提來教化眾生,在當代的大部分弘法者並不容易作得到啊!當諸位打開電視機觀看宗教台節目時,就看得見:有許多人專門講四聖諦、解脫道、十二因緣,從來不跟你講大乘菩提的妙義與修證。台南不是有一個寺院嗎?永遠都是講二乘菩提,但這還算是好的!更有名師以二乘菩提來代替大乘菩提說是成佛之道,他是不以大乘教來教導眾生的,他所謂的大乘法教,永遠都是用二乘法教來取代大乘法教,這就不能夠說是法財長者了;而且他所用的二乘法教也是錯誤的!所以這個都不能成為法財長者。第二件事情,是常常熏修佛菩提道轉進增上之行門。對於大乘菩提證悟之後,如何轉進?如何增上?大乘菩提並不是一般人所想的:「悟了,就不必再修行了。」如果悟了就了達了一切,那應該每一個人開悟時都是成佛了,才可以沒事了。但是事實顯然不是這樣!所以古時候有很多禪宗的大師的作法都是不正確的,當徒弟方才明心就印證說:「汝大事已成。」哪裡了了呢?才只是剛剛註冊完成而已啊!都還沒有開學上課,哪裡叫作「了」呢?如果了了,那要像 釋迦世尊老人家一樣成佛時才叫作了了。所以「如何轉進增上」是一件大事!可惜的是,自古以來禪師們悟了以後,能夠教導徒眾轉進增上的並不多;而在教門上教導大眾如何轉進增上的大師們,偏偏又是沒有悟的人!所以 平實導師說:「以前遇到 克勤大師時,真是福氣啊!」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他那裡得到大利益,因為 克勤大師個性一向直來直往,如果心地彎曲,他根本就不理你!可是,卻碰上 平實導師也一樣直心,所以他就傾囊相授,全部倒給他了。不然,今天我們也沒有這個妙法可以聽聞了,這是說老實話。這就是說,證悟之後要懂得如何轉進,如果老是停在總相智上「就是這個!就是這個!」一天到晚弄來弄去永遠都是這個實相心,那就永遠停在總相智,你的水平不能提昇,就不能稱為法財長者。一定要在人家悟了以後,你能提昇他。如何提昇呢?明心之後是求眼見佛性,轉入十住位中。《大般涅槃經》中說: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明心時只是七住位。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不是講了嗎?他說:見道入第七住位得無生法忍。所以他講的開悟也是第七住位。不過,他說是誰得無生法忍,這個「法忍」用詞其實用的不是很好,也許只是翻譯翻譯錯了!因為「無生法忍」是要到初地開始才算是無生法忍;我們的法道是明心以後求見性,見性以後進修別相智及一切種智,次第邁向初地……等等。除了悟後轉進及增上的行門我們要懂以外,還能夠教導眾生;再加上第三個法就可以成為法財長者,那就是:於諸眾生不生輕想。也不要看一個人剛開始學佛好像什麼都不懂,就說他:「那個人什麼都不懂!只是一個新學的人。」但是,菩薩在未到三地滿心以前都有胎昧,忘了過去世所修證的法;也許他在這一世破參了以後,修行一天的成績將等於別人修行一年,等他悟後十年可就不同凡響了!可不能等閒視之。所以菩薩應當如是「於諸眾生不生輕想」。一般人破參之前總是覺得自己大概沒有希望開悟,不過,總是要盡人事、聽天命,不盡一番人事就放棄,總是不對的!如果真的能破參,破參之後就認為眾生不可小覷,應該要這樣子想——我如是想:「別人應該也可以這樣。」過去世的法縱使忘記了,也許今生初入佛門不久,又再度破參,這真的很難說得定的!所以法財長者不曾小看過一個人,把每一個人都當作跟他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永遠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如果以上所說的三件事能夠具足,也可以成為法財長者。
佛接著開示另外三個條件,經中說:「復有三事:一者雖具煩惱而能堪忍,二者知煩惱過、樂而不厭,三者自具煩惱、能壞他結。」(《優婆塞戒經》卷2)佛這邊開示說:還有三件事情的實行,可以使我們成為法財長者。第一、雖然自己仍有思惑以及我所方面的煩惱,但是能夠堪忍煩惱,不會一天到晚難過得放不下。定性阿羅漢每天在山洞或樹下進入滅盡定,啥事兒都不幹的,到了明天早上十點多、十一點鐘出定了,接著就搭衣持缽入城乞食,乞食回來吃過以後,肚子填飽了以後就靜坐,所以,如果不便靜坐的話就經行,可以靜坐的話就靜坐,經行一會兒他們又想入滅盡定去了!他們就是討厭煩惱,不樂住在世間環境當中。菩薩卻可以不斷思惑煩惱,還要故意的留著最後一分的思惑一直到七地去,還要堪忍這一分思惑的存在。第二個、是要知道煩惱的過失,可是卻反過來樂而不厭、不斷煩惱。對菩薩行者而言:有我執煩惱,沒有關係!只要不是很重就可以了。假使我執很重那就不行,一天到晚看誰都看不順眼,每一個人他都要批評,可是他自己做得到了嗎?一件也做不到!那就是我執很重啊!我執不可斷盡,除非已有方便波羅蜜,否則最後一分我執若是斷除了,一定會入無餘涅槃,就不能成佛了,也不能廣利眾生;所以最後一分我執仍要留著,有能力斷除而不能斷除。菩薩摩訶薩要常常住在三果的解脫境界中,不取四果;但是卻一直在無生法忍上面用功,一直在利樂眾生上面用功,這樣就是知道煩惱過失的人。但是,菩薩無妨證得三果解脫功德之後,卻回來跟眾生一樣處在我見、我執煩惱裡面為眾生做事,這個就是知道煩惱的過失卻樂而不厭,還得要樂在其中才能成為法財長者。第三、是說要能使自己在還有我執煩惱的情況下,卻能斷壞眾生的結使。結使,就是講三縛結以及五利使。菩薩無妨仍保留著一分思惑不斷,繼續去告訴眾生我見的內容、我執的內容,教導眾生斷我見、斷三縛結;斷三縛結以後,至少要取證二果的解脫,也就是薄貪瞋癡。又告訴他們還要去取證三果的斷五下分結;菩薩是自具煩惱、能斷他結的。如果證悟了,這三個條件也都具足了,也可以叫作法財長者。
佛緊接著繼續開示如下經文:「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三者於下乘中不生足想。」(《優婆塞戒經》卷2)第一個是在說明:看見別人得到佛法修證上的利益,我們就為他歡喜,好像自己獲得了一樣。為什麼要這樣呢?假使別人在法上得到大利益了,我們總可以請教一些佛法,就算他不願意全部教給我們,只教三分之一或一半,我們也可以得到利益;不肯隨喜而誹謗,就對自己完全沒有利益了!所以別人得到佛法修證上的增長,我們要跟著高興才對,不應該生嫉妒心;會生嫉妒心的人都是傻瓜,因為對自己沒有利益。假使你的師父、師長在佛法上一直都不進步,你的利益不會不斷地增長;假使你的師長在佛法上一直快速往前增進,你當然會因為他的教導而跟著快速地得到利益。所以應該見他得利歡喜如己。第二、自得安樂不樂獨受。同樣的道理,如果是自己獲得法益因此心得安樂,也不應該說樂於自己獨受,應該要教導大家,讓大家同樣可以提昇上來,所以叫作不樂獨受。這是法財長者的第二個條件。第三、於下乘中不生足想。於下乘,就是說對二乘法你聽聞了、證得了,但是不可對二乘法產生滿足之想,還要往著菩薩的法道前進。現在有許多人對二乘法生知足想,而且他的二乘法是不可能斷我見的二乘法,卻已經自己生起知足想了,真是可憐!如果那個二乘法是正確的二乘法,確實可以使徒眾們斷我見以及三縛結,因此而生知足想倒也還好;可惜的是,無法斷除我見的二乘法,卻生起知足想!可是,如果於大乘法中來看的話,這個二乘法的修證,我們不應該說對這個二乘法產生了知足想,而必須要更上層樓;如果於下乘法中就已生起了知足想,這個人就是不堪稱為法財長者。
佛緊接著開示了另外三件法財長者所應該具足的條件,經文說:「復有三事:一者聞諸菩薩苦行不怖,二者見有求者終不言無,三者終不生念:我勝一切。」(《優婆塞戒經》卷2)佛說:還有三件事情可以成為法財長者,第一件事情,當他聽聞諸菩薩如何苦行的時候,他心中沒有恐怖。表面看來,菩薩是很有福報的,你們看 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維摩詰,哪個不是很有褔報的樣子?可是他們其實是辛苦得不得了!不斷地為眾生辛苦忙碌。你如果想在人間荷擔如來家業,那也是很辛苦的!但是,他們不只在人間忙碌,也在天界為眾生忙碌,也在十方世界為眾生忙碌,簡直是忙得一塌糊塗!只是心中不忙。可是,在娑婆的人間住持正法,可是很累人的!但是眾生以為苦,法財長者卻不以為苦,因為法樂無窮,怎麼會苦呢?所以,「苦」是看各人怎麼定義的,世俗人是身體苦就覺得苦;我們不以身體的苦為苦,菩薩要以度眾生真入佛法內門而歡喜。所以,聽到別人為佛法、為利益眾生的時候如何的辛苦,聽了都不要覺得恐怖;如果你生起了恐怖之心,那就還沒有資格當為法財長者。第二個就是說,看見有人來求法的時候,法財長者終不言無。或者有人來求財的時候,菩薩終不言無,終不會在人家因為被某件急迫的事情所逼,必須迅速得到一筆錢而正好來求施的時候,明明家裡有錢,你卻推說:「家裡正好沒錢,很抱歉!」如果人家來求法的時候,你明明有這個法,卻說自己還未證得,因為怕他證得以後會超過了自己;那個心態就不正確了,就無法增長自己的道業。所以 佛說:見有求者終不言無,這樣才能稱為法財長者。第三件事情是說,雖然自己的證量勝於一切人,卻從來不起一念:「我勝過一切人!」要這樣子才能夠成為法財長者。法財長者不會起這麼一個念:「全世界的佛法修行人,我是第一!」只是想怎樣讓大家得利,法財長者不會去想人、我的高下,只會想:也許有個八地、十地菩薩不曉得躲到哪裡去?我們有沒有因緣去把他發掘出來?所以不曾起過一念:「我勝過一切人!」生起這種念頭的人,道業就會往下掉,愈修行的結果是層次愈低。假使你悟了並且有這三件事,那你就可以稱為法財長者了。
接下來,佛又開示下面的三件事情,經文如是說:「善男子!菩薩若能觀因觀果,能觀因果、能觀果因;如是菩薩能斷因果,能得因果。菩薩若能斷、得因果,是名法果——諸法之王,法之自在。」(《優婆塞戒經》卷2)佛說: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果懂得觀察一切事情之因、一切法之因,如果能夠觀察一切法的果、一切事的果;也能觀察種種的因會產生不同的種種果報,也能觀察一切果報的因是什麼;這樣的菩薩就是能斷因果的人。能斷因果,是說於因果之中能夠決斷,不會昧於因果,卻又不妨處身於因果之中,這叫作能斷因果。斷因果而得因果並不容易!眾生是因果不能斷、也不能得,他們是隨業而流轉的。菩薩能夠在因上觀察、果上觀察,也能於因與果之關聯上觀察,當你能夠在因上觀察的時候,如實知因就不會有後來定受的惡果;如果能夠善觀因與果,那麼弘法也好、在世間法上也好,就不會被自己造作的行為所牽制。譬如你想要摧邪顯正時,你在書中說別人的法義錯了,但是其實人家沒有錯啊!如果像這樣子寫書出來,就是不能善觀因果的人,以後將會出問題,現世就會先受不可愛的回報,來世還會有不可愛的異熟果報。
譬如 平實導師寫這麼多的書,你看他評論了多少人啊!如果他把人家評論錯了,今天會有怎樣的結果呢?人家也會寫書質問:「你說我那個法錯了,我現在證明我的法正確!」那要怎麼辦呢?只好再寫一本書承認他對,一定要出書公開道歉及更正,否則這個謗聖賢的重業是消不掉的!因為是自己先出書錯評別人,現在當然得要出書更正,不然這個無根誹謗的罪名是消不掉的,後果一定會等著他。那 平實導師假使真的錯了,一定會公開更正;公開更正以後,後來世就不會受惡報——獲得來世的果報。所以,「面子」對法財長者的菩薩來講,是不值一文錢的!如果當初寫評文時,沒有把因與果考慮清楚,一時心癢或不忍,就把人家寫出來,今天可就下不了台了;如果想要下台,就要自己去找一個樓梯,出書道歉、更正,這才是負責任的嘛!平實導師在《楞伽經詳解》裡面第三輯開始指名道姓辨正法義的時候,其實就都已經考慮好了這一點。一般人都不曉得這裡面有多少的考慮。接著,他在《公案拈提》第四輯開始指名道姓辨正法義的時候,則更深一層的考慮就是:他若沒有指名道姓而引述別人的文句,對方是可以提告的,譬如告說:「根據著作權法,你引用我的文句、文詞,但你沒有寫明出處,違反著作權法,那我要告你。」那些大法師們都可以提告的,結果將會依著著作權法而處罰。但是有誰願意來告呢?有誰願意對號入座呢?一定沒有大法師願意對號入座的,我們就不用被罰了;既然沒有人會對號入座,那就應該不會有被提告而處罰的問題,應該就不會有指名道姓了。可是後來 平實導師想:「如果不指名道姓的引述而辨正法義,就會如同當時 玄奘大師寫《成唯識論》時,被 窺基大師所勸止而不指名道姓一樣!」那至於這個問題會引生怎麼樣的問題?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作說明。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4集 菩薩具足哪些條件得名為法財長者?(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繼續要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裡面的〈發願品〉,我們是依止著 平實導師的《優婆塞戒經講記》來作說明。
上一集講到說,假使有一天我們必須要接下一個任務,可能會造成自己身家性命有危險的時候,我敢不敢接下這個任務呢?要自問敢不敢接?如果不敢接,那只是摩訶薩而不是法財長者,兩者不能兼具;兩者不能兼具的時候,就永遠入不了初地。要願意捨身、也願意捨命,身與命都願意捨的話,捨財那就比較容易了,因為錢財是身外之物;如果身命都不願意捨,想要捨財是比較不容易的,因為能捨財者還不一定能夠捨命,能捨命的人一定不會把財物看在眼裡。這三件事都能夠做到,不怕身、命、財被剝奪,能無所顧慮的護法、弘法,都為眾生的利益而做,就可以稱作法財長者。如果捨身、捨命、捨財都是為了求來世的利益,那就不是法財長者,而是自了漢、自私鬼了。
佛接著開示如下經文:「復有三事:一者多聞無厭,二者能忍諸惡,三者教他修忍。」(《優婆塞戒經》卷2)佛這邊開示說:另外還有三件事情,第一、要能多聞無厭。眾生聽法的時候,心態只是願意聽一遍,自以為真的懂了,當你再講第二遍的時候,他就不聽了,他認為:「這些我都知道了,不想再聽了,請你講別的。」但其實聽一遍就能夠真實的瞭解嗎?其實不然!因為講的人他如實了知他所講的是什麼,可是聽的人往往各個不同,有人聽懂十成、有人聽懂八成、有人只有六成、有人七成,乃至有的人只聽懂了一成,但是所有的人都會自以為全部聽懂了。為對治這種現象,所以應當要多聞而無厭倦的。並且同一個法可以有很多方向來說明,也可以從很多層次來說明,所以單是一個如來藏的真如性,《般若經》講多久呢?講了十九年!二轉法輪講了十九年,講的都是別相智,還沒有講到種智;但是,別相智都是在講這個如來藏祂的真如法性,佛從很多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方向。但是有哪一位菩薩曾向 佛說過:「您講來講去都是講這個第八識實相心,我聽都聽膩了!」沒有啊!同一個第八識的別相智 佛講了十九年;那麼一切種智講到八十四歲有講完嗎?當然講完了,講完了以後才能入滅,沒講完以前就是法輪還沒有轉完,怎麼可以入滅?可是 佛明明入滅了,當然是講完了。可是在實際上其實也是還沒有講完,因為有很多妙義都是一兩句話就帶過去了,卻在四王天、忉利天分別講,一直講到他化自在天去。所以《華嚴經》從人間講到他化自在天去,成佛之道的一切種智妙法,當然是講完了才可以入滅;可是實際上並沒有講完,只是把諸地的部分大略的講出來,仍然有很多的妙法還沒講出來。如果在人間就全部講完的話,那麼 報身佛盧舍那佛在色究竟天宮還講什麼呢?在人間所說的法與在天界所說的法,總是會有深淺廣狹的差別,一定還有許多諸地無生法忍中的妙法,是在人間只是作略說而已,仍然還沒有曾經細說過。人間的諸地菩薩說法也是一樣,會觀察不同的時節因緣而說不同層次的妙法,所以當菩薩聽聞諸佛說法或聞善知識說法的時候,永遠都是多聞無厭的。不但要多聞無厭還要樂說無厭,因為菩薩無生法忍的修證,不是單靠聞佛說法,還要有別的助緣——就是眾生的助緣;有時往往眾生向菩薩奉承一句話,或向菩薩罵一句話,或對菩薩講一句無關緊要的話,結果菩薩突然一念:「咦!怎麼會這樣子呢?」可能這個凡夫眾生就幫助了這個菩薩完成了某一地滿心的無生法忍的現觀了,就能提升到上一地去了。這種事情是很難說的,所以說菩薩不會討厭再聽第二遍的。你們看 佛陀講阿含,有時同一個地方講來講去會講上三遍、五遍,因為來聽法的人各個不相同,而聽過的人也不可能全部都聽懂。阿難尊者不曾這樣說:「佛陀啊!您這個法已經講過了,不要再重講了。」阿難尊者聽了這麼多法,以多聞為第一,從來不會這樣子講;那富樓那尊者聽過好幾遍的法義,還是歡喜重聽,這叫作多聞無厭。能夠作到多聞無厭的話,這位菩薩摩訶薩才算具足了法財長者的另外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能忍諸惡。也就是說,眾生來親近學法的過程當中,往往會有許多惡心惡行,對這些惡心惡行我們不應該生惱,你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是應對之時心中不生氣惱,這叫作能忍諸惡。並且在眾生對你的法提出質疑了或是誹謗的時候,你不是丟一句話反問回去把他撂倒就算了,還應該詳細地為他說明為什麼他的質疑是錯誤的,讓他有機會能夠轉變邪見,這也是能忍諸惡。如果不能忍諸惡,那就只需把他撂倒,事情就結束了。但菩薩不可以如此草率地對待眾生,所以 平實導師的《燈影》一書,就是為救護退轉而質疑我們的人。平實導師也教導我們寫書救護眾生時,要發揮更多內涵出來,因為出書的目的不是要撂倒某些人,而是要讓他們瞭解謗說阿賴耶識為什麼是錯的,要讓他們有機會提升知見,未來可以轉變邪見、回歸正道。如果出書的目的只是想要撂倒對方的話,那很簡單!不管對方某一段話怎麼質疑,你都只問他一個問題就夠了:「你們堅決的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請問阿賴耶識何時生?何時滅?有何教證及理證或根據?」這樣子把對方質疑每一段都列出來,但都只是反問這一句話就能夠把他給撂倒了,事情也就解決了,何必費那麼多心血來寫書呢?或是費那麼多心血來印書呢?但這樣做就不是依悲心而做了。菩薩有悲心的話,我們就得要為他們詳細地解釋義理,讓他們理解是什麼地方誤會了佛法,要一一讓他們知道,然後才懂得修正、改變,這樣他們才懂得去懺悔,才可以救護他們免於墮入壞法的地獄業裡面。所以不是說把他們駁斥、駁倒了以後就結束了,而是要詳細地說明,所以寫出來的書,要讓他們能夠理解自己的錯誤、知道改變,還要能夠傳之於後世,利益於後世的眾生;如果寫出來之後,只能這一世有用,對後世的人沒有用,下一輩子人家把你忘了,那你寫出這些書是沒有大作用的。能如此做才叫作能忍諸惡。我們剛開始寫的時候,總是會覺得那些人似乎是不可理喻!《楞伽經》裡面明明講:「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入楞伽經》卷7)為什麼他們還要說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兩個心呢?心裡面有時會不耐煩!「但這樣就不對了!我們應該要用歡喜心詳細地寫,因為寫的目的是為了要救護他們,這樣叫作能忍諸惡。」這樣叫作教導我們為救護眾生應能夠忍於諸惡。我們後來愈寫愈歡喜!已經懂得這個法樂了,智慧增長很多,所以這樣叫作能忍諸惡。這樣叫作教導我們如此作,這樣就是教我們修忍,就是教他修忍。所以,你如果是菩薩摩訶薩,就想要進一步成為法財長者,得要具備這三件事:多聞無厭、能忍諸惡,還要教他修忍;不是你自己忍了就算了,還要教導別人也能夠這樣安忍,乃至更進一步能得法樂。
佛接著又開示三種法財長者的要件:「復有三事:一者自省己過,二者善覆他罪,三者樂修慈心。」(《優婆塞戒經》卷2)這邊說成為法財長者還需要有三件事:第一、要自省己過,第二、要善覆他罪,第三、要樂修慈心。自省己過,是要在事相上檢查自己是否有某些過失,要懂得自我反省。第二件事情是要善於覆藏別人在事相上的過失。如果在事相上有什麼事情做錯了,我應該自我檢討;至於他們誹謗我,編造這個事實來說——誹謗我事相上面的事情,我不會公開去說他,這才叫作善覆他罪。事相上面的事,那是屬於人身攻擊,我們只是純粹於法義來作辨正,這叫作善覆他罪。所以,有些人是用事相上來造假來破壞正法,想拉人去依附他們;可是我們並不在事相上面去駁斥他們,把他們對我們的誹謗隱覆起來——覆藏起來,我們絕對不會向大眾說他們誹謗些什麼,所以這就叫作善覆他罪。第三件事情是要樂修慈心。不管眾生怎麼樣,你都要詳細地告訴他們:你為什麼錯了,錯在何處。詳細說明以後,讓他們將來可以轉變,這叫作慈心;如果將來能有氣度把面子丟了,確實懺悔而回歸到正道,他們的痛苦就可以消失了。他們現在的痛苦在哪裡呢?是在於被面子所拘束,所以現在即使你給他樓梯下,他也不肯下。事相上如此,在法上又怎麼辦呢?法上也是一樣要到「自省己過」。退轉者從私下運作的否定,到後來公然的否定,正法已經是在第三次法上的考驗了!但是在2003年的時候,正覺在這一次,我們已經不再自省己過了,因為 平實導師在前二次就已經自我檢查過了,完全符合經典所說,諸佛菩薩也會這麼說,所以我們的法絕對沒有錯!但是 平實導師說:在以前他還沒有發起道種智時,每一次有人提出質疑或誹謗,我們都是自己先去檢討,不曾先生對方的悶氣。當人家提出質問的時候,我們確實應該先檢討自己的法義到底有沒有錯誤?證明正確了以後,再來寫書,《護法集》就是這樣子寫出來的。後來人家再度地質疑,我們也再度的自我檢討,檢討的結果還是正確的,所以寫了《平實書箋》。但是這一回第三次的質疑,平實導師已經說沒有必要再自省己過,因為在法上已經不需要再自省己過了,因為始終是正確的,不必再自省了,就已經確定無誤了,因為已經再也沒有疑義了。可是我們還是得要把法寫出來,比以前更詳細地寫出來,這才叫作樂修慈心。但是在法義上誤導別人或是否定正法的過失,就不可以善覆他罪;如果明知道他們說法嚴重錯誤了,你還善覆他罪,那就成為鄉愿者,違背了佛的告誡。佛說:如果有人在否定了義正法,應當要起來摧邪顯正,乃至拿刀、拿槍都可以,一定要護持正法。所以在法義上面絕對不可以和稀泥,如果在法義上也可以和稀泥的話,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這三件事就不必講了。所以只有在事相上面能夠這個樣子,在法義上面這個是不能過度地解釋。
佛接著開示下面的三件事情:「復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攝攝取眾生,三者口言柔濡不麤。」(《優婆塞戒經》卷2)想要成為法財長者,還有三件事情要做:第一件事,是以至誠心奉持禁戒。換句話說,從菩薩戒、出家戒乃至在家五戒,都要依照自己的身分來奉持,不可以違背。假使已成為法財長者,也就是說證得初地真如的菩薩摩訶薩,竟然還會犯戒而且犯的是謗僧、謗法、謗佛這種重罪的話,佛門中不可能是會有這種事情的。在謗法之後,還能說他戒行清淨的地上菩薩嗎?佛門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情!所以這種人不但不是法財長者,連摩訶薩都算不上,乃至七住賢位菩薩的功德都保不住了。第二件事情,要以四攝法來攝取眾生。四攝法是依佛世時天竺的狀況來說,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要利益眾生首先要布施,布施包含了三種,叫作法布施、財布施還有無畏施;所以我們出來弘法是法施,從來不收人家的錢財納為己有,我們並且出錢贊助來買講堂是財施,使人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相,捨壽面對生死時無所畏懼,就是無畏的布施。四攝的第二法是為眾生說法時要和顏悅色,不要老是板著臉孔看不起人,而且說話要柔軟、要慈愛,這就是愛語。然後當眾生正在為佛教做事時,我們不可置身事外,要與眾生共行,這就是同事。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眾生的行為,並且又與眾生共同為佛教正法的永續流傳而做事,對眾生有利叫作利行。利行等事都不是為了利益自己,而是利益現在的佛教,也利益未來世所有的佛門學人;但是做這些事情不必單獨自己來做,可以與眾生共事一起來做,所以利行之事也可以同事。以這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就是四攝法。第三件事情,是口言柔軟而不粗鄙。換句話說,菩薩說法時—接引眾生時—不會惡口,都不講粗鄙之話。惡口,就是講話很不客氣而且大聲。但是禪師所用的機鋒就另當別論了,可別挨禪師一棒就說:「你為什麼這麼粗魯?」到時候不要怪禪師再打你幾棒;在禪法裡面沒有所謂的粗魯可說,在如來藏中沒有粗魯,是你粗魯、我粗魯,在這裡面沒有所謂的粗魯。但是平常待人接物跟這個就不一樣了,待人接物一定要溫和、一定要親切,這就是說,接引眾生的時候口言柔軟而不粗魯,說話也不粗鄙,就是言語要柔軟不鄙俗。假使本身的戒行好,又具備四攝法來攝取眾生,而且說話柔軟不粗鄙,就可以稱為法財長者了。
佛又接著開示下面三個重點,經文如此說:「復有三事:一者能大法施,二者能大財施,三者以此二施勸眾生行。」(《優婆塞戒經》卷2)這邊 佛說:但是這個法財長者還有另外別的條件,菩薩摩訶薩必須要具足另外三個大事的話,就可以稱為法財長者。第一、是能作大法之施。大法施,是說不以表相佛法來布施給眾生,講的一定是具體可證的法;如果一天到晚講四聖諦、八正道、宗門禪講了一大堆,都只是理念而沒有行門,或者行門卻又是錯誤的方向,就都不是大法之施了。又譬如說,講的法有理念也有行門,但是那個法門是小法二乘菩提,那也不是大法施。大法之施一定是佛菩提的親證,佛菩提道除了實相般若的親證以外,而且函蓋了二乘菩提;有了般若的親證以後,還要上進提昇到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而作法施,才能夠叫作大法之施。第二、是能作大財施。關於大財施有很多人誤會就是說:「大概我要捐上五、六百萬或是兩、三千萬才叫作大財之施。」但是記得一個典故嗎?有一位老婆婆想要與別人一樣的點燈供佛,當晚,大戶長者點的燈又多又亮,這位老婆婆很窮,她傾其所有就只夠買一盞的油燈,點了供佛以後,天亮時她的燈還在照明。可是天亮時就用不著點燈了免得浪費,有些人想要吹熄它,但是那老婆婆的燈總是吹不滅;後來大神通的目犍連尊者用威神之力來煽,還是煽不滅。因為那位老婆婆以至誠之心以她所有的錢財買了這個香油之燈,那個至誠心,才是目犍連所不能滅得掉的,這個才叫作大財之施。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這一段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作說明。阿彌陀佛!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3集 菩薩具足哪些條件得名為法財長者?(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還是繼續跟各位來說明「菩薩正行」,還是繼續說明菩薩正行的〈發願品〉裡面的這個經文。
上一集講到菩薩還要發一個願:自己在未來世當中常常修於六念之法以及無我想、十二因緣。六念,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六念要常常修;修無我想,那就是指二乘菩提聲聞法的四聖諦、八正道的解脫道;十二因緣則是指緣覺法。菩薩還要發願:希望自己世世出生的時候,如果生在沒有正法的地方,沒有正法可以聽聞、修學、弘法,願意自己常常樂於安住於寂靜當中。也就是修學禪定之法、遠離喧鬧。而且常常修集慈悲之心。並且發願:一切眾生如果看見我的色身,或者聽聞我的說話、唱歌等等,或接觸到我的時候,都可以遠離煩惱。菩薩摩訶薩發了這個大願,一般人聽到菩薩修行時發願一大串,可能會說:「你煩不煩啊!」但是久學菩薩不會心煩,越聽越歡喜!說:這個人真是個菩薩摩訶薩!不然誰敢發這種願呢?這些願都是吃力不討好,都是利益別人而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每一個願都會令人想到:這真是菩薩摩訶薩!發這些願看來似乎都不是利益自己的,但是這個才是真正大利於自己的道業。我們現在就已經把〈發願品〉已經說明完畢了。
接著我們要來說明另外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說:菩薩應該要具足哪些條件才得名為法財長者呢?也就是說,菩薩發願完以後,要具足哪些條件才能夠得名為法財長者?佛在這邊接著開示說:「菩薩雖知除菩提已,不求餘果;為眾生故,求以弘利。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立願,當知是人即是無上法財長者;是求法王, 未得法王。」(《優婆塞戒經》卷2)佛說:菩薩發了前面所說的這樣子的願以後,雖然他知道除了三乘菩提法應該修學、果證應該實證以外,其餘的果報他都不追求;可是,雖然心裡不樂於追求,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為了未來無量世都有無量的資財來布施給眾生,所以應當要求其他世間的果報。這個求來幹什麼呢?求來用作利益世間眾生的果報。所以 佛說:菩薩如果能夠立這樣子的願作為他未來生生世世的志願,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無上法財的長者。即使他現在只有二十歲、三十歲,但是不必幾年就會成為無上法財的長者。這個人可說是求法王果證的人,雖然他還沒有獲得法王的果證。法王,是十地滿心或是佛地,菩薩摩訶薩修到十地滿心的時候,百劫內都是不再求法的,他只是純粹去利益眾生,也就是在等覺位中百劫修相好——專修褔德,所以才稱為法王,已經於法自在的緣故。不得十地滿心之前都得要求法,菩薩尚未十地滿心之前都得一心一意求法,沒有人比他更精進,所以是求法之王。
接下來 佛又如是開示說,我們看一下經文:「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法財長者;一者心不甘樂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死之樂,三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復有三事:一者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無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時不生憍慢。」(《優婆塞戒經》卷2)這裡 佛說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法財長者呢?有三件事可以成為法財長者的觀察的事相:第一、身為法財長者,心性不喜歡外道的經典和書籍。外道的經典書籍很多,道家的或是一神教的、一貫道的,或是說清海的聲論外道法都屬於外道法。「外道」的意思,不是說在佛門之外就稱為外道,而是「心外求法」稱為外道,凡是外於真實心而求真實法者就稱為外道。外道的典籍,譬如說一神教的《舊約聖經》還有《新約聖經》;比較非正統的,譬如說《標竿》、《荒漠甘泉》;比較文學化的,譬如但丁《神曲》。這些外道典籍,菩薩真的都讀不下去的,像《舊約聖經》真的是讀不下去,上帝這麼的兇狠,一點兒慈悲心都沒有,講話又愚癡,上帝沒有智慧,就好像大學教授勉強在讀幼稚園的教材一樣。一貫道也有一些書籍像聖賢月刊,比較早期的像《道鐘警明》;另外像回教的《可蘭經》,道家的《道德經》、《參同契》、《莊子》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拿來參考,看看他們到底是在講些什麼法?你如果不出來弘法也就無所謂,不需要讀它;但是如果想要出來弘法,最好也是懂一些,人家來跟你談氣功的時候,也可以跟他談一點,來談丹道的時候,也可以跟他談一點,看他是修外丹還是修內丹,你都可以和他談一些。這些都叫作外道典籍,都應該知道一些,但不必一天到晚捧著讀;因為我們只要有道種智的話,那些東西只要讀一遍就差不多知道了,你還可以指導那些外道們應該怎麼修,因為道種智可以通這些外道法。第二點、求法財長者不會貪著生死之樂。他不會想要求長壽,所以不會怕弘法太辛苦而一心想減少為眾生付出的時間用來為自己做事,他不會貪著於生死之樂。如果貪著於生死之樂,就沒有辦法像 平實導師這個角色,這個角色就幹不了!平實導師剛剛開始學會電腦的時候,打電腦打到如何呢?我們睡覺的時候躺下來睡覺,平實導師最少還要擦藥、揉、推,因為整隻手都變形了,手指關節都嚴重的腫脹!而且必須除了擦藥、還有推揉以外,睡前還要把兩手穿上兩層襪子,如果不保暖的話半夜裡可會痛起來,所以推揉以後還要穿上襪子保暖,第二天起床後繼續再打字。所以就是因為這個樣子,《狂密與真密》五十六萬字這個救護眾生的大工程,他在三個半月就打完了,這個可是打字行的職員要打一年的工作啊!然後再用一個月來改正錯別字,所以是打得很快,從來不曾這樣工作的手指當然會腫起來。但是腫脹沒有關係!晚上推揉、推揉,每一隻手指穿兩件的襪子睡覺,就這樣子過日子。到了冬天還要兩層襪子中間還要再加上一層紙巾,保暖效果才會比較好,才能在明天繼續打字寫書,長時間這樣子走過來!所以,想要像 平實導師一樣當為菩薩,就不能貪樂生死,再怎麼苦,為正法該做的事你就應該去做。如果貪著生死之樂,不願為眾生、為佛教正法的弘傳而付出,這個人就不是法財長者。第三點、這個法財長者他要常樂供養佛法僧三寶。譬如說《大方等大集經》中所說的:「我當云何能化眾生?是故菩薩常樂修集福德莊嚴,樂在諸有供養三寶。」(《大方等大集經》卷11)具足這三點才能稱為法財長者,如果三點少了一點,就不叫作法財長者。
還有三件事是法財長者所應該具備的:第一、為人受苦心不生悔。當你幫別人做事的時候,結果別人一天到晚責罵你做得不好,那該怎麼辦呢?很簡單!做不好那就改進,不要因此而生悔。如果有人說:「你做的這個不好,應該怎麼做。」「那我不做了!你來做。」這就是做已生悔。佛說:應該為人去做心不生悔。第二、是要具足微妙的無上智慧。你如果要當法財長者的話,縱使證得阿羅漢果了,這樣也不夠!因為你證的智慧不是無上智慧,只是解脫道的智慧,只斷我見、還有我執煩惱的現行而已。法財長者必須要有無上的微妙的智慧,只有法界的實相才是無上的,只有種智才能夠稱為微妙;能把法界實相及種智傳授給弟子們,才叫作無上與微妙,這樣的人才能夠稱為是法財長者。第三點、具備善法的時候,必須要不生憍慢。不會在演說善法的時候用下巴看著人,對誰都是和和樂樂都很謙和。只有一樣不謙和,那就是破斥外道、破斥邪說。而待人處事一定都是謙和的,不會有憍慢之心。具足了上面所說的這三點,就可以稱為法財長者。假使佛教界能夠多出生一些法財長者,未來的佛教正法的弘傳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假使真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未來面見 世尊的時候,就可以於心無愧:「您老人家交代的任務,我們已經完成了。」
而菩薩所應該注意的就只有這六件事嗎?不只!佛接著開示,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復有三事:一者為諸眾生受地獄苦如三禪樂,二者見他得利不生妒心,三者所作善業不為生死。」(《優婆塞戒經》卷2)佛接著開示這三件法財長者應該具足的條件,這是說菩薩證悟了以後應該要具足三法才能夠稱為法財長者。前面已講過兩種的三事,現在繼續再講另外的三事:第一種、為諸眾生受地獄苦如三禪樂。菩薩證悟了以後成為摩訶薩,但是一定要在為眾生受地獄苦時,都要視如三禪之樂。我們講過初禪有身樂,初禪遍身發而能夠微細轉進而不退失的人,在胸腔永遠都有微細的樂觸,這是初禪的身樂;二禪有心喜,得心一境性而不受外塵所遮障,所以有心喜,因為心喜而生樂;三禪是把初禪、二禪合起來,不但有定境增上,在有為法上來說還有身、心二樂,因此三禪之樂是一切三界中最上之樂,這叫作三禪之樂。但這個都是在講等持位而不是在講等至位,等至位當中都沒有任何的喜樂。身為證悟的菩薩要成為法財長者——擁有法財而且可以是長者,那就必須要有這第一件事為眾生受苦時視同三禪之樂,不管遭受怎樣的橫逆、打擊,心中都不以為苦,並且視如逆增上緣可以自我增上,也成為利他的增上,這叫作視受地獄苦如三禪之樂。第二件事情,是說見他得利不生妒心。這個就是在說,看見別人獲得世間法上的利益的時候,或是世間法上的所有其他的福德利益的時候,不產生嫉妒之心,能隨喜對方!這樣才能夠成為法財長者。第三件事情,是說所作善業不為生死,這個是在說明證悟之後所作之事不管什麼樣的善業,都不是為了增長生死種子而作。增長生死種子,就是為了自己求世間法上財物的利益、求名聲的利益,或者求世間法的權位、權勢的利益,這就是所作善業為增長生死而作的,這樣就不是法財長者。所以證悟之後要當法財長者,要捨棄世間法上的追求。
佛又接著說:「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受苦如己無異,二者所修善事悉為眾生,三者善作方便令彼離苦。」(《優婆塞戒經》卷2)這一段經文裡面 佛接著開示還要有三個條件才能成為法財長者:第一、就是見他受苦如己無異。也就是看見別人受苦的時候猶如自己在受苦。假使看見有人受苦,譬如說,明知道眾生被誤導了,又被種種因緣所羈絆而無法回頭,心裡面是很痛苦的。那你要以何種心態去幫助他?你要覺得他們正在掙扎時的痛苦,就是自己正在受苦啊!要自己想像一下那是何等的痛苦!有這樣的觀念,能夠去深入體會他們的痛苦如己無異,這樣才可以稱作是法財長者。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這樣做才能使我們發起大悲之心,因為菩薩是從大悲中生,如果我們具足菩薩種性就得要這樣做。第二件事情,所修善事悉為眾生。這個也就是說,菩薩所修的一切善事,全部都是為了眾生而做,不是為求自己的利益而做,這樣才能夠成為法財長者。還有第三件事情,善作方便令彼離苦。這是在說明菩薩要有善巧方便,使用種種方便善巧,都是為了利益別人讓他們離開痛苦,這樣來做的話才叫作法財長者。如果像世俗人講的「只管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就不是法財長者了。有人心裡面想:「我沒有被邪見影響那就好了,別人被邪見影響那是他家的事,與我何干?」甚至有人起悲心去救時,他還罵對方:「關你什麼事!你管你自己就好了,修行是修個人的事,修個人的事就好了,幹嘛去管別人的閒事呢?」意思就是說,沒有善作方便讓他們離開誤入歧途後悔之苦,這樣做就不叫作法財長者了;換句話說,在這種心態下,修行就不能迅速增上。菩薩是在利他當中來利益自己的,一心利他的時候,就表示自己的「我所」貪愛逐漸地在消失,「我」的執著也慢慢地在消失,法的增上也漸漸成功了。
所以,佛接下來又開示了三件事情,佛在這段經文裡面又如是說:「復有三事:一者觀生死樂如大毒蛇,二者樂處生死為利眾生,三者觀無生法忍多諸功德。」(《優婆塞戒經》卷2)這邊 佛說還有很多的三種事要學,要成為法財長者還要有下面的這三件事要去學的:第一、要觀眾生生死中所有樂事都猶如大毒蛇一樣。眾生都怕蛇之毒,卻不知道生死的毒是更嚴重的!生死中的毒,是生死過程當中擁有的世間五欲之樂的貪愛,對財、色、名、食、睡的愛樂,其實猶如接受大毒蛇所螫的毒液,會陷入墮於法身慧命斷絕的境界當中。所以應當觀生死中種種樂事猶如大毒蛇一樣,應當遠離而不貪著,這叫作觀生死樂如大毒蛇。第二件事,除了觀生死樂如大毒蛇之外,還要轉過頭來不畏懼生死之苦痛,不畏懼生死之樂所引誘,然後發大心留惑潤生,重新再入生死當中來利益眾生,這叫作樂處生死為利眾生,能夠這樣才可以稱為法財長者。第三件事情是要說,還要觀察無生法忍智慧當中有許多功德。一般人還沒有破參之前,看到已悟的祖師在說法,心中好羨慕!說來說去都通,就是自己不通!所以覺得好羨慕。但大部分祖師所說的妙義,也只是破參的智慧功德而已;可是到了諸地的無生法忍生起的時候,這無生法忍的功德可就大了!一般人無法想像無生法忍有什麼功德,莫說一般人,乃至菩薩到了十迴向滿足時,都不可能知道初地入地心的功德,入地心又不知道初地滿心的功德,初地滿心又不知二地的功德,二地菩薩又不知滿心菩薩的功德。所以其中有許多的差異,平實導師書中也大略地寫了一小部分,所以無生法忍的功德得要在通達之後,才能夠漸漸有一些體認。可是成為菩薩摩訶薩以後還想要成為法財長者,就得要能觀察無生法忍中有許多的功德,這叫作觀無生法忍多諸功德。
佛接著開示下面三件事情:「復有三事:一者捨身,二者捨命,三者捨財;捨是三事,悉為眾生。」(《優婆塞戒經》卷2)接下來還有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說,要能為法、為眾生而準備隨時捨棄身命;身體既然可以捨,命當然也可以捨,所以第二件事情還要能夠捨命。捨身與捨命不同,有時為眾生、為了正法,把一條腿布施也就布施了,一隻手布施也就布施了,命仍然還在;假使能夠連命都捨,這就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我破參了,忝為菩薩摩訶薩,假使有一天必須接下一個任務可能造成自己身家性命有危險,我敢不敢接下這個任務呢?」要自問敢不敢?如果不敢接的話,那只是摩訶薩而不是法財長者,兩者不能兼具了。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先跟各位說明到這邊,下一集再繼續為各位說明菩薩正行。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2集 菩薩應如何發願是為智者?(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還繼續要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我們所依止的是 平實導師的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這一集裡面我們還是要繼續跟各位說〈發願品〉。
我們上一集裡面講到說,菩薩還要發哪些願呢?要「願我生生世世色根都能夠諸根具足、六根圓滿。」這六根我們上一集有講到:這六根,意根是心根,又叫作末那識;其餘的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這就是六根。這六根如果缺少的話,那就沒有辦法具足,沒有辦法具足的話,對於大菩薩的威德會影響到,所以大菩薩必須要發願必須要六根具足。並且還要能夠「遠離惡友」,儒家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孟母才要辛苦的三遷。有人也許會說:「惡友影響不了我,所以我不想遠離,仍然要保持良好的關係。」但是,如果不遠離惡友的話,後果將會如此,將會怎麼樣呢?他的邪知邪見說過一遍,你不會相信;當他向你說過十遍,你就有點兒信了;他如果對你說上一千遍或是一萬遍,並且舉別人所說與他一樣的情況,你就會完全相信了。惡友會常常來找你,找你說話拉近感情;但是善友是絕對不會一天到晚來纏著你的,有需要的時候他會幫助你,沒事的時候不會一天到晚找你聊天企圖影響你,也不會改變你原來正確的知見。所以,跟惡友來往不斷的話,早晚會被惡友給退轉的,退失了以後還自以為是增上,那問題就很大了!所以菩薩們都要遠離惡友。
不但發願世世遠離惡友,還要發願「世世不生於惡國」,也就是說不生於邊地。生於惡國,就是生在佛法上的邊地。若生於善國,可得要生在中國;所謂的中國,就是不要生在佛法的邊疆,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中國,沒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邊疆。所以,現在常常有大陸內地的人寫信來說我們這裡是中國,他們那裡是邊疆。佛法的邊疆,就是在指沒有佛法、沒有正法的地方;有正法的地方就叫作中國。若生在惡國的話,沒有辦法弘法,在四百年前或是七、八百年前,在內地都是無法弘法的,因為當時的皇帝都信奉喇嘛教,你沒有辦法弘法。在明初的時候,是因為朱元璋學的是顯教的法,所以沒有問題!到了明朝中葉以後,皇帝貪圖享受後宮嬪妃,就改信藏密而修雙身法了,藏密就這樣子的進了皇宮。清朝的皇帝則全部都是受學藏密的雙身法,我們就無法弘揚如來藏的妙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去藏密的老巢內加以質變,讓他們全部回歸如來藏的妙法。可惜那個時候並沒有成功,失敗了!若生在惡國,有佛法也沒有辦法弘揚,所以一定要生在中國,生在有正法、有佛法的地方。如果出生在中國又不是邊地,但菩薩若是窮光蛋一個也不能弘法,每天還得要為五斗米折腰,沒有時間弘法的;所以要「世世常生豪姓之家庭中」。如果不是生於豪姓的家庭,就要長得很健壯、很有威儀,人見人愛大家都喜歡親近,說法的時候大眾才會相信。如果不是這樣,就生為有財寶的菩薩也不錯、也很好!不必看別人的臉色,也可以自己幫助眾生,不必別人資助,這樣弘法也就容易多了。所以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的時候要發這些願,然後還要自己心裡面非常的篤定,怎樣篤定呢?要「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就是說必須要得好念心、有自在之心。好念心,是說自己的心常在善念心之中,不會落在惡念心中,免得自己退轉了。還要於法得自在,使別人不能檢點你的法義,於正法中誰也都轉不走你,所以 佛在經中才如是開示我們前面所說的這樣子的一個道理。佛如何開示呢?「願令我身諸根具足、遠離惡友,不生惡國邊裔之處,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財寶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優婆塞戒經》卷2)這一段經文就是在說明我們前面所說菩薩所應該發願的這個道理。
那這麼多的願就夠了嗎?這些願還不夠!佛接著說還要發哪些願呢?菩薩必須要「心得勇健,凡有所說聞者樂受,離諸障礙無有放逸,離身口意一切惡業;常為眾生作大利益,為利眾生不貪身命;不為身命而造惡業。」(《優婆塞戒經》卷2)這個地方 佛這樣子的開示,這個願非常的長,菩薩發願不但未來世常生豪姓等等,還得要心得勇健,希望自己勇猛精進、雄健不退,當你獲得正法時,誰也無法轉變你、退轉你,這就是心得勇健。但這件事情並不是很容易!有很多人剛開始學佛,不論是哪個道場需要義工、需要工作,他都不缺席,歡喜地去做,快樂的不得了!過了三年,這種快樂已經失掉一半了;到了五年的時候,根本不想去幫忙了;這就是心不勇健。久學菩薩就不會這個樣子,一旦遇到了正法,他會一頭栽進去跳不出來了,而且盡形壽一直修下去,還發願生生世世絕對不退轉,這個才叫作心得勇健。因為心得勇健的緣故,所以會有證量顯現出來,凡所有說,所有人全都會歡喜的接受,並且可以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利益自己,讓自己離開一切障礙,而且心不放逸。
心不放逸,這個是最困難的!有很多人修苦行,白天日中一食,夜晚不倒單,坐在那裡卻在打瞌睡;所穿的衣服到處補釘,但是仔細一看,是新布料故意作成補釘的,這樣不是衣服破了再補的。現在台灣不管誰出家,都別丟了佛的面子,佛陀三十二相的大福德,還用得著你穿補釘的破衣嗎?三十二大人相都是大福德修成的,隨便一相就夠後世的佛弟子吃穿不完了,還得穿著補釘的衣服來丟佛的面子嗎?所以,那都只是表相上面的修行,都不是真正的苦行。真正的苦行只有菩薩懂,真正的苦行是什麼呢?真正的苦行叫作心不放逸,這才是最難修的苦行。世間苦行只要勞苦身體就行了,這有什麼難呢?心不放逸才是真的苦行、才是困難的,繫念於佛而長時間保持一心不亂,這才叫作念佛的苦行。他們那些修苦行的,你跟他們說:「要繫念於佛,一天都不可丟掉。」他說:「這個我做不到!這比殺掉我還困難。」就好像叫不會寫文章的人,你要他寫文章,他覺得不如去拿圓鍬、不如去拿十字鎬倒還得輕鬆一些一樣的道理。心不放逸才是真正的苦行,不是在身上修苦行;心不放逸就可以離開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由於不放逸的緣故,所以常常可以為眾生作大利益。為眾生作利益的事情有大、有小,你蓋一個房子送給眾生,那是小利益,因為他大不了住個五十年房子也就壞了、色身也就壞了,這種大利益只有一世。若是你度他在大乘法中悟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利益,不但得到聲聞初果,而且還證得法界的實相,這個智慧種子在他心裡面,未來無量世都得到了受用。即使被度的人不能證得如來藏,但是斷我見、斷了三縛結後,最多不過七次的人天往返,也可以成為人天應供。何況是度眾生證得法界實相呢,怎麼不是大利益?能讓人成就聲聞初果是人間最大的利益;幫助眾生證得法界實相,那利益可就更大了;所以要常為眾生作大利益。
為了使眾生得到大利益而不惜身命,你得要不怕死,愛惜身命而不做就不是菩薩摩訶薩了,如果怕死就不要當菩薩摩訶薩,去當凡夫菩薩就可以了。有些人隨隨便便取來〈十無盡願〉的文,在佛像前胡跪就唱了起來,願發了以後,可是一旦遇到有事情他又開溜了。所以說,為了眾生要能夠不惜身命,為了佛道正法的延續,為了讓未來世無量世的眾生同樣可以得到正法的利益,你有能力去做而別人沒有能力去做,你就不該怕死而縮手不管了,應該努力去做;從多劫而長遠的菩薩道來看,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只看一生,他認為:「我破斥了邪見,萬一三更半夜邪見之徒來把我給幹掉了,那可怎麼辦呢?」但是,其實給幹掉也是好事啊!不是有一部經中說:「一個居士為了護持比丘的正法而被殺掉了,生到了不動如來那裡去,成為如來的第一弟子;後來被護持而弘揚正法的比丘也生到那兒去,反而倒成為第二弟子了。」所以大家不要把它當作神話,事實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肯為護持正法而不惜身命去做,就已經表示你的境界比別人高了;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考慮不敢去做,那層次就是很低了。所以菩薩如果想要提升證境,第一就是要護持正法,我先去做;當你心量提升上去以後,佛世尊就會幫你提升道業,想要諸佛不提升你的道業,這是不可能的事!。譬如說,你當父母的,你的財產被人給強佔了、偷竊了,有幾個子女都不敢站出來為你維護家產,都怕被惡人給殺害;但是有一個兒子什麼財產都不想要,卻一心想幫你護持著、幫你要回來。請問:你要把財產交給誰呢?當然是要把財產交給他。你當父母時是這樣看待子女,諸佛也是這樣的看待弟子們,我們護持諸佛的遺法,諸佛當然把正法交給你,不然那要交給誰呢?所以當你還沒有證得的部分,祂就會幫你證得。我們講這句話不是只在嘴皮上講,必須要身心真的這樣去做,沒有身心如一的去做,就不要坐在那兒講,光口頭上講是沒有用的,祂老人家會笑你:你在欺騙諸佛!菩薩不但要為眾生作大利益,而且還要隨時為法喪身捨命的認知,先有這個認知,你就不會畏懼了。除此之外,不為了自己維持身命而去造作惡業,如果被逼去殺人,寧可殺掉自己這個人,不願去殺害別人,不為身命而造惡業這才是菩薩。如果說:「沒有辦法!我是不得已的,這是人家逼我的,不得不殺。」這個叫作貪生怕死,怎麼可以叫作菩薩呢?人家逼你,你不得不殺,為什麼不殺了自己?你把自己殺了,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為什麼還要去殺別人呢?
所以 佛在這邊又接著開示:「利眾生時,莫求恩報。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轉教他人。能壞眾生惡見惡業,一切世事所不能勝。既得勝已,復以轉教,善治眾生身心重病。」(《優婆塞戒經》卷2)這一段經文 佛開示我們:當我們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心裡面不可以希望眾生感恩回報。而且要常常樂於受持十二部經;受持十二部經以後,還要用自己所持的十二部經來教導別人。也發願自己於未來世當中,能毀壞一切眾生的惡見跟惡業。毀壞眾生的惡見,這個是三地、四地、五地以下的菩薩就能夠做的事;那毀壞眾生的惡業,沒有八地、十地的證量,縱使有能力也不敢去做,因為這是干預因果而去改變眾生的內相分。干預因果的事連 佛都不太願意去做,因為干預了以後,眾生會說:「我以前的種種惡業種子,請 佛幫我消除。」這樣一來,眾生就都不肯修行,這還能稱為因果不爽嗎?所以毀壞眾生的惡見是我們所能做的;毀壞眾生的惡業,那是十地法王所做的事。當然藉著毀壞眾生的惡見,而不再造作抵制正法、傷害眾生法身慧命的事情,因此而使得眾生懂得懺悔以前所造的惡業,轉變眾生的身口意行,也可以方便算是毀壞眾生的惡業,但是不是真的毀壞眾生的惡業。但我們也要求自己願未來世有能力毀壞眾生的惡業,為什麼呢?因為你可以因此而證得十地的功德,未來在十地階位的時候,可以幫助有緣眾生毀壞惡業。能夠這樣做的話,世間一切事情都不能勝過你這樣的境界;當你有這個修證境界的時候,大威德就幾乎全部具足,還有什麼人能降伏你呢?得到這種勝妙的威德後,再用來轉教眾生善於治療眾生的身心重病,就容易多了。不過菩薩這個治眾生重病,不是治世間疾病而是業障病,是世間醫生所治不好的,菩薩來幫忙醫治,因為這個心中的業障,這個是心中業障所引發的病。
所以在這邊 佛接著如是開示,我們看一下下面的這一段經文:「見離壞者,能令和合;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護已,為說種種之法,令彼聞已,心得調伏。見飢施身,令得飽滿;願彼不生貪惡之心,當噉我時,如食草木。」(《優婆塞戒經》卷2)這一段經文 佛為我們開示,祂的意思是說:如果看見眾生有離散,或者眷屬被毀壞的話,能夠促使他們和合共住,回復他們的親情。看見有眾生恐怖畏懼的時候,能夠為眾生做種種救護的事業。救護眾生以後,再為他們宣說種種法要,讓眾生剛強的心、不調柔的心可以調伏下來,安住於世間法上的修學。如果已成為十地、等覺的時候,看見有眾生飢餓,剛好自己沒有飲食可以供養,乾脆就以自己的色身去供養眾生。所以 釋迦世尊在菩薩位的時候曾施身給餓虎,讓那母虎養活子女,這叫作見飢施身令得飽滿。但是這時要發願,願老虎或願一切眾生不生貪心、惡心,希望牠在吃我的肉的時候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就好像吃草木一樣,不貪著肉味。那草,是指草類所生的果實;木,是指樹木所生的果實。願眾生好像在吃草木的果實一樣,不生貪惡之心。這就是前面這一段經文,佛所開示的意思。
佛接著又如何開示呢?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常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宿德,於怨親中其心等一。常修六念及無我想、十二因緣;無三寶處,樂在寂靜,修集慈悲;一切眾生若見我身,聞觸之者遠離煩惱。」(《優婆塞戒經》卷2)佛這邊開示說:菩薩還要願意自己未來世常常樂於供養父母、師長、善友以及宿德。宿德,是說這個人已經弘法很久了,有大名氣也有正法及道德的人。並且還要在怨家和親人當中,其心平等如一;即使是怨家的話,他來求法的時候,還是要收他作學生,不會冷嘲熱諷說:「如今你也懂得來跟我學法了,過去為什麼要和我爭吵呢?」一定會說:「善來弟子!善來同修!」這叫作其心等一。不但如此要求自己,還要發願自己在未來世當中常常修六念之法,以及無我想、十二因緣。六念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六念要常常修。修無我想就是指二乘菩提聲聞法的四聖諦、八正道的解脫道。十二因緣法是指緣覺法。菩薩還願希望自己生生世世出生的時候,如果生在沒有正法處,沒有正法可以聽聞、修學、弘法,願意自己常常樂於安住寂靜之中。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的這一部分。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1集 菩薩應如何發願是為智者?(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跟各位來說明「菩薩正行」。我們所說明的菩薩正行,是依著 平實導師所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為依止。後面的十集裡面,我將要跟各位說明的是〈發願品〉第七,還有〈名義菩薩品〉第八。在〈發願品〉第七裡面,我們又有兩個部分要跟各位來作說明:第一個,是菩薩應如何發願是為智者;第二個,是菩薩具足哪些條件,得名為法財長者?我們現在就慢慢的來為各位說明。
在上一集裡面,我們蔡正禮老師為各位說明了菩薩的這個三十二相,也就是說成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到底是誰能成就這個三十二大人相呢?這邊我們來看一下經文:【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業,誰能作耶?」佛言:「善男子!智者能作。」】(《優婆塞戒經》卷2)在這裡,佛陀教導我們大家要在菩薩因地時發願,也教導我們發願的因果、原理等等。善生童子問:「世尊!這三十二大人相的福業是誰才能作呢?」善生童子在這邊問的三十二大人相的福業,是誰才能夠作?因為修這個三十二大人相,並不是一般人能夠作得到的。可是,有一種人家財萬貫,但是他們全家每個月供養三寶才幾百元的台幣,就覺得是很大的數目了;但在世間法上卻又很大方,對父母兄弟也很大方的出錢出力幫助;但是這種人就叫作「非智者」。有智慧的人,應該是破衣照穿、爛東西照用,壞了就自己修理捨不得丟;但是布施時,肯把一大筆錢捧出去,出錢的目的並不是在於自己或家人的享受,而在於未來世的菩薩可愛異熟果。你可以示現廣有錢財,但是生活卻得要節儉。有的人號稱節儉,這個也捨不得用、那個也捨不得用;但是台灣到處都有他擁有的山莊,只要是風景好的地方、地勢好的地方都有;這是藉著自己的官場勢力來享受,卻對外宣說是很節儉,這其實不是真的很節儉。節儉,是應該自己捨不得用,但是利益眾生時絕不吝惜;這都是為了一世又一世的累積福德,使自己在未來成佛時可以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所以自己很節儉,而又大方地布施給眾生。這個三十二相業,眼光短淺的人都作不下去的,只有眼光深遠的人才願意、才能持續不斷的作下去;所以 佛答覆說:「善男子!這三十二相業,有智慧的人才能作。」
什麼叫作有智慧的人呢?在這邊 佛又如何開示呢?我們再看一下這一段經文:「世尊!云何名智者?」「善男子!若能善發無上大願,是名智者。」(《優婆塞戒經》卷2)這邊善生菩薩緊接著又問:「世尊!那什麼樣的人才叫作有智慧的人呢?」佛就在這邊開示說:「善男子!如果能夠善於發起無上大願,這個人就是有智慧的人。」那什麼又叫作大願呢?有的小學生說:「我發願將來要當總統。」發願要當總統可以算是世俗人的最大願了,但是這種願只是世俗的大願;所謂的「富貴學道難」,所以這種願不但無法幫助學佛,甚至是眾生淪落的動力。這種願,真正的菩薩根本發不起來,因為從來沒有想過要當官。但是真正的菩薩歸依三寶的時候,「四宏誓願」卻是真正的從心裡發起來了,一點兒都不勉強!這四宏誓願,先要懂得它的內容還有意義才能發得起來。所以歸依之前應該要先弄清楚即將要歸依的「三寶」到底是什麼?弄清楚了以後,考慮要不要走這一條路;不然的話,我去歸依三寶而發四個大願是要幹什麼呢?知道歸依以後這四個大願是要幹什麼,那沒有問題!我就是要追求這個法樂,所以就去歸依了。這四宏誓願叫作無上之願,所有的願都不可能超過這四個願,所以叫作大願,所以叫作宏願。而小學生發願作總統,那個願還真是太小了!菩薩連轉輪聖王都不願意當,那對菩薩完全沒有意義!轉輪聖王中的金輪王,王四天下;銀輪王,王三天下;銅輪王,王二天下;鐵輪王至少也有南瞻部洲,好多世界都歸他管。但是這種願不叫作大願,因為這個金輪王也不過是一世就當完了,這不是智者所追求的境界。對菩薩來說,修集來的福德不應該迴向死後生到天界享福,也不應該求來世當轉輪聖王,而應該要迴向四宏誓願——追求成佛以及廣利眾生,這才是菩薩所應該發的大願。
菩薩又如何發大願才是有智慧的人呢?這邊我們再看一下這一段經文,佛云:「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業,願為眾生將來得果一切共之。菩薩摩訶薩常親近佛、聲聞、緣覺、善知識等,供養恭敬,諮問深法,受持不失。」(《優婆塞戒經》卷2)這一段經文 佛開示了說:「大菩薩們發了菩提心以後,身業、口業、意業都是要造善業,不可造惡業來損減福德;而他們身、口、意三行所造的一切善業,目的不是為了自己,都是為了眾生將來可以證得解脫果乃至證得佛果;所以他們所造的善業,一切都願意和眾生共享。大菩薩們也常常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知識等等。」大菩薩,所說的就是菩薩摩訶薩,經中有時說是明心不退的七住心,有時說是十住心,那有時說是初地以上,所以大菩薩們是指七住、十住、十行、十迴向、諸地等菩薩們。所以這裡所說大菩薩們親近聲聞、緣覺,就已經有種種的層次差別不同了。大菩薩們再怎麼大,也都必須要親近諸佛,因為永遠都有他所不知道的法要隨佛修學,所以應該常親近諸佛;乃至三地、四地、五地滿心有了意生身以後,更是每天都要去見佛,沒事的時候,每天到別的世界去見仍然住世的諸佛,假使能聽到二、三句和自己目前證量有關的妙法,也許一步就跳到上地去了!所以親近諸佛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法,特別是在種智裡面的法,當我們因緣成熟了,往往只是給我們一個名相、一個問題,自己就從這個名相或問題中弄出一堆妙法來,往往因此而證得該地滿心應有的現觀,就跳進上一地去了。所以大菩薩們當然要常常親近諸佛。
菩薩摩訶薩除了常常親近諸佛以外,也必須要常親近聲聞、緣覺。這就有很多的差別了,譬如說,剛明心見道,雖然阿羅漢不懂實相,但是他們在解脫道上的證量終究比我們超過很多,去和他們親近親近又有何妨呢?雙方都可以獲得利益;他們可以從我們這邊得到佛菩提道的知見,我們也可以幫他們迴心大乘;而我們應證的無餘涅槃、有餘涅槃還沒有親證,可以和他們親近而增長自己的涅槃解脫道上的知見。而如果是地上的菩薩來親近聲聞、緣覺,那是結交善友,是要促使他們迴心於大乘,所以也要親近他們。大菩薩們親近善知識則有很多的不同,就看各人的因緣、證量的高下而去親近不同的善知識。除此之外,大菩薩們親近聲聞、緣覺,有時親近的是菩薩聲聞、菩薩緣覺,雙方更可以獲得大利,因此更應該親近。
善知識,可不一定是幾地以上才稱為善知識,有時候乃至凡夫善知識的一句話,無意中觸動我們心田裡面的種子,經過幾個月的思惟以後,可能就使我們因緣成熟,而轉入上一地去了。諸地的現觀證境,都是藉著世間法上的因緣來增進的,全部都不離世間法;所以《六祖壇經》的「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可以作另一種解釋,世間法中往往可以促使我們某一種子現起而增益一切種智;我們就要藉著這個因緣去整理、去體會,最後也許幾個月、幾年,我們就可以滿足當地心,而跳進上一地了,那就看我們有沒有這一個因緣了。所以說,善知識不一定用什麼身分來呈現的;譬如說,有時乃至一個賣肉的屠夫,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善知識,有一個禪師在參禪的時候參不出來,走過市集的路上剛好有個屠夫正在賣豬肉,有人說:「你要全部都給我精肉。」也就是說,要全部給我瘦肉。那屠夫將刀一甩插在砧板上說:「哪一塊不是精肉呢?」這位禪師剛好看到這一場對答,就這樣悟了!所以,誰是善知識?真的是很難說的,也許在某一個因緣下,有時甚至佛菩薩派條狗來,就幫我們悟入了!這都是很難說的。因此,我們要常有謙和之心來親近善知識,也要供養以及恭敬。古時候的作法是,想要諮問深法之前,得要恭敬供養之後再請法。有許多大菩薩來覲見 佛請法,總是先奉上金縷衣、天衣或是天花供養;若是從天界來的菩薩,就先散天花供養。譬如,釋提桓因想要來覲見 佛的時候,要向 佛請法的時候,就先叫乾闥婆說:「你先去請問 世尊有沒有空閒,若有空閒的話,你就先為我彈琴供養 世尊!讚歎 世尊!然後說:『釋提桓因要來禮拜、供養。』」做完這些事情以後,他才去供養、請法。所以,菩薩在諮問深法之前,要先恭敬供養聲聞、緣覺、善知識等等;諮問之後則要受持,不可忘失;除非你所聽來的不是正法是虛妄法,否則就應當受持而不忘失。受持不忘,就是這個百法裡面五別境裡面的「念心所」的成就。諸佛成就念心所的意思,就是一切諸法記持不失。所以菩薩應像以下所說的一樣如此發願,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這邊經中 佛又如此說:【作是願言:「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寧無量世受大苦惱,不於菩提生退轉心。眾生若以惡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惡念,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受女身、無根、二根、奴婢之身。」】(《優婆塞戒經》卷2)作是願言,就是說發起了願心而這樣說。未入地的菩薩應該如何發願呢?菩薩這樣發願:「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供養禮拜三寶,寧可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也決定不退失於佛菩提心。眾生若以惡心來打我、罵我、毀壞我、污辱我,願我因此更增加了慈悲心,不對眾生產生惡念;並且願我未來無量世所生的地方,都不會出生為女人之身,也不願接受無根身、二根身或者奴婢之身。」不受女身,是因為不想被丈夫所掌控;不受無根之身,是因為不想讓人家輕視。所以最後身菩薩來到人間的時候,一定得要娶妻生子,示現具足男身而非殘障之身;否則人家就會毀謗說:「這個人就是因為沒有生育能力不能娶妻生子,所以才出家的,結果無巧不巧地讓他成佛了!」眾生往往都會這樣想的。所以 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成佛的時候,這是歷史上的事實,但是仍然還有人會毀謗說:「釋迦牟尼佛這個人,是印度編造出來的。」如果說不娶妻生子的話,人家還會說:「那個人沒有辦法在世間五欲中獲得滿足,所以才會出家,所以才會成佛。」所以菩薩生生世世不可生為無根之身,一定男根或是女根要具足的。那不受二根、奴婢之身,是說若受二根、奴婢之身會被人輕視,而難以弘法以及修道。二根是說:白天看起來是個女人,所以晚上可以和女眾睡在一起,可是那個時候卻又變成男生了!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陰陽人。這樣子的話,就難免會陷入了淫亂,所以在世間法上總是輕視二根人;尤其皇宮裡面皇宮後院更是忌諱這二根人,如果發現二根人在皇宮後院走動的話,查到就一定會被處死。所以二根人是不被尊重的,以這樣子的緣故,所以菩薩永不出生為二根之人,也就是說,永不出生為陰陽人。奴婢,是讓人喚來喚去的下等人,不被世人所尊重;所以菩薩發願世世不受生為奴婢。菩薩要發這種願:未來世當中,絕對不出生為這三種身分的人。但是,有時菩薩會故意示現女身,譬如《維摩詰經》中的天女一樣的示現,可是她一轉身就成佛了,所以這個也是有例外的。
另外,還必須要再發一個願,發什麼願呢?就是必須要發:「未來世所生之處皆有自在之力。」有能力而且是自己發心主動供給眾生一切物資,而不是被人家所命令去做的,是以尊貴之身而主動為眾生去做。這就好像現在有些大老闆去當慈濟委員、會員而為眾生做事,他很有錢,不是為五斗米折腰,但是可以親自為眾生服務,這就是「身有自在力、為他給使。」給,是供給;使,是使喚。眾生有需要的時候,來使喚一下,我就去幫他做事;但是我有自在力,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幫忙;而別人對我沒有自在力來使喚我,只因為眾生需要我,我就主動去幫忙。所以 佛於經中如是開示,佛繼續地這樣子的開示,我們繼續來看這一段經文,佛云:「 復願令我身有自在力、為他給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驅使我。」(《優婆塞戒經》卷2)這一段經文就是在說明上面這一段的這樣子的意思。接著,還必須要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色身都能諸根具足、六根圓滿。」發這兩個願,這就是說,必須要生生世世能夠色身諸根具足。六根圓滿,六根之中意根是心根,其餘的五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那這五個色根再加上意根這個心根,加起來就叫作六根;這六根必須要圓滿,如果缺了一根的話就非殘即障,如果六根缺損殘障的話,那又如何能夠攝受眾生呢?眾生見了心裡都會這樣想:「這個人是什麼大菩薩呢?眼睛都瞎了、耳朵都聽不見了!」所以菩薩世世得要五根圓滿具足。講這一段話的意思,當然我們不是在歧視殘障的朋友,而是說菩薩福德必須得要圓滿具足。
今天我們時間已經到了,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下一集我們再繼續跟各位說明菩薩正行。阿彌陀佛!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50集 修三十二相業(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了百福莊嚴裡面的離殺思、勸導思、讚美思、隨喜思還有迴向思。也就是說:我們在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的時候,我們在修每一相,我們都要依十善業道的一一業道,我們要發起五思,所以總共有五十思。我們上一集就以離殺思來作為舉例,說我們在為父母、師長來摩洗、除去垢穢,乃至香油塗之的時候,我們在修手足軟相的時候,我們要起離殺思,我們要勸導我們的父母師長,過去世的父母師長,也就是我們身邊的眾生來離殺;我們還要讚美他們離殺的業行,乃至要讚美,即使他還沒有做,我們也要讚美離殺的功德。如果他真的實踐了,我們看到了,我們應該隨喜離殺的功德;乃至最後我們要發起迴向思,來迴向我們所修的種種的業,能夠迴向菩提。
為什麼要迴向菩提呢?如果我們觀察三十二大人相修集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說:事實上三十二大人相的修集,事實上它是不離世間的人天善法。可是人天善法畢竟是有為,我們如何把有為有漏的福德,把它轉換成無漏的有為法?就要透過迴向思,來讓我們所修的一切的人天的善業都迴向菩提。因為迴向菩提,所以最後我們能夠實證無漏法,實證了無漏法之後,我們就能夠解脫生死,乃至能夠邁向成佛。而所有十善業道的修行,事實上它本來就是三界裡面的有為法,可是我們也要把十善業道的有為法,透過迴向思把它轉換為將來獲得解脫果證等等這些無漏法的因。也就是我們要修集人天的福德,最後不是要獲得人天福德,而是要獲得無漏的解脫果,乃至要獲得無漏的佛果。這樣子才能夠讓我們所修的十善業道的種種善行最後是圓滿,而且是福慧兩足。
除了離殺之外還有離偷盜,我們幫父母親在摩洗、除去垢穢的時候,乃至香油塗之,我們也要說:我絕不偷盜此人,我們過去的父母、未來父母等等的這些眾生,我們也絕不偷盜。我們還要勸導眾生,勸導我們的父母能夠離偷盜,乃至讚美離偷盜的業行,乃至有師長父母,乃至我們身邊的這些眾生,如果能夠實踐,我們都要隨喜這樣的功德,乃至都要迴向這些不偷盜的業,能夠迴向菩提。離殺是這樣子,離偷盜乃至離邪淫、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離貪、離瞋、離不正見統統都如此。要起五思,所以總共就有五十思。而且這個五十思,都是要令我們的身心能夠清淨,讓我們能夠調柔;而這個調柔不是對自己而已,而是對一切眾生都能夠如此的清淨跟調柔。
這樣子廣修三十二大人相的一一相,然後一一相都以百福作為莊嚴,那什麼是百福莊嚴?就是修心五十跟具心五十。也就是說我們剛剛所說的十善業道各起五思,我們起的五思來說,我應該怎麼作、怎麼作;最後我們起了一個決定思說我確實要這樣作、這樣子實踐的時候,叫作修心五十。去實踐的時候修心五十,可是還有具心五十是說往往我們實踐之後,可能某些情況作得不如意、不圓滿。譬如我們在勸導的時候,勸導父母離殺的時候,結果父母喜歡吃葷,他可能不高興呀!可能我們跟他起了衝突,這樣子,我們的勸導思不圓滿、不成就,我們就要起種種的方便善巧,來讓我們的勸導思能夠圓滿、能夠具足,所以這樣子就能夠逐漸地實現百福莊嚴。所以我們在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的時候,就要起修心五十跟具心五十,然後以這樣子的百福來莊嚴之,最後就能夠成就福慧的圓滿。這福慧的圓滿也是三十二大人相的圓滿,最後能夠成就佛道。
我們接著看經文說:「善男子!一切世間所有福德,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復不得及無見頂相。」這個是說 佛陀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之外,佛陀的一一毛孔有種種的功德。這些每一毛的功德合起來,都不如八十種隨形好的一種功德;聚合八十種隨形好的功德,都不如三十二大人相中一相的功德;三十二大人相裡面的除了白毫相跟無見頂相之外的,三十相合起來的功德,不如白毫相的功德;白毫相的功德,又不及無見頂相的功德。佛陀這樣說的意思在說什麼呢?是在說白毫相功德它的殊勝,也在說無見頂相的殊勝功德。
那什麼是白毫相的功德殊勝呢?我們來看看經文怎麼說:「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宣說正法實法不虛,是故次得白毫光相。」這白毫光相是說 佛陀的眉尖,它能夠放出白毫光。而放出白毫光的大人相,是因為諸佛在作菩薩的時候,在無量世宣說正法,而且宣說實法不虛呀!也就是說 佛陀在行菩薩正行的時候,祂所說的正法是絕不虛妄的,而且說有實法可實證,這也是絕對不虛妄的。也就是說在跟眾生宣說有第八識如來藏正法,宣說第八識如來藏祂是一個真實法,這個是絕對不虛妄的。因為有這樣子的不虛妄的業呢,所以能夠獲得白毫光相。因為白毫光相顯現一切法的光明,能夠照耀一切的眾生,讓一切的眾生能夠去除無明,能夠獲得光明。所以這是白毫光相的功德。
所以 佛陀的一切三十二大人相,除了無見頂相之外,統統都要依於對正法還有實法宣說的不虛妄。如果中間有任何的虛妄,就如我們前面所說,那他一定不能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業,因為那會違反法界的實相而淪墮於三種惡道,那他所修的三十二大人相的業就一時毀壞了。所以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一一相,事實上就都是依於能夠在說法——說正法、說實法不虛妄,才能夠成就其他的三十二大人相的業,能夠一一成滿。
接著說白毫功德又不及無見頂相,我們看經文它怎麼說無見頂相:「得是相已,次得無見頂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聖賢、師長、父母,尊重讚歎,恭敬供養,是故獲得無見頂相。」而這無見頂相的修學是在作菩薩的時候,以頭頂來禮拜一切的聖賢還有父母、師長。這個就是值得我們探討:什麼是聖賢呢?而且是菩薩要去以頭頂禮拜呢?那就是因為這個聖人跟賢人,他能夠在佛菩提道裡面,能夠成就聖位跟賢位的果證,而他們成就聖位跟賢位的果證,都是因為他們實證了無見頂的第八識如來藏。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當我們實證祂的時候,你不能說祂有頂,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超越祂,所以說祂當然沒有人可以看到祂的頂;因為祂是世出世間一切法,超越一切世出世間法的最殊勝之法。因為一切世出世間法都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而建立、而出生的,所以第八識如來藏無形無色,所以祂是無頂的。所以一切的賢聖都是實證了無形無相的第八識,所以都能夠去頂禮一切的聖賢,能夠頂禮一切聖賢就是因為聖賢實證了無見頂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為什麼白毫光相還不及無見頂相呢?因為白毫相的說正法、說實法的不虛妄,也一定是不離無見頂相,因為無見頂相是如來藏相,一定不能離開第八識如來藏的無見頂來說白毫光相。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三十二大人相的修持,是絕對不能離開白毫光相跟無見頂相兩個法的修集。而這兩個法的修集,就是要如實的宣說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存在;只有這樣子如理的宣說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利益一切眾生,才能夠使得三十二大人相能夠圓滿的修集。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修集,是不能離開第八識如來藏的宣說與實證,如果離開了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離開宣說第八識如來藏存在的這些法的話,那沒有三十二大人相可以實證的。所以說「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復不得及無見頂相。」
接下來說:「善男子!菩薩常於無量劫中,為諸眾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業,是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也就是說,為什麼會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呢?就是因為三十二大人相是大悲的果報。為什麼會是大悲的果報呢?就是因為諸佛菩薩慈愍眾生不知道法界的實相,所以特地來到世間為眾生宣說不可思議的第八識如來藏。因為眾生對於第八識如來藏是從來不知的、從來不聽聞的,所以諸佛菩薩起了大悲心,所以來到五濁惡世為大家宣說,而且為大家宣說如何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要先相信有第八識如來藏,相信而且去實證第八識如來藏,這才是修集一切三十二大人相的開始。
接著 佛陀說:「轉輪聖王雖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業體即身口意業。修是業時,非於天中、北鬱單曰;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薩摩訶薩修是業已,名為滿三阿僧祇劫,次第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大人相,只是他的身相不明了而且不具足。而且三十二大人相它的業體就是身口意業,也就是說身口意業裡面,到底他是如何起心動念來修集的呢?來作這些十善業的事情呢?因為轉輪聖王能夠獲得三十二大人相,也是修十善業道啊!可是他在修十善業道的時候,他没有第八識如來藏的正知正見,所以他所修的就不是很明了、不是很具足成就的。諸佛菩薩就是因為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實證的身口意業,所以祂能夠成就三十二大人相,而且這三十二大人相是超越轉輪聖王。當菩薩正行修集圓滿,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業的時候,事實上就叫作滿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所以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事實上就是在修三十二大人相的圓滿具足;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圓滿具足,事實上就是在講三大無量數劫。所以怎麼說菩薩具足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呢?就是說菩薩已經完成了三十二大人相的具足圓滿。
這裡還有個問題是說:我們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有種種的相要修呀!那它的次第如何呢?佛陀說:「菩薩摩訶薩修是三十二相業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其業雖定,修時次第不必定耶。」也就是說菩薩摩訶薩在修這三十二大人相的業的時候,當他一步一步的去完成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修集之後他就逐漸能夠自己知道說,將來一定可以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因為一一相逐漸成就、逐漸成滿。也就是說我們在三賢位的修行,有種種的不圓滿、有種種的橫逆,乃至種種的身相的不具足,事實上就是因為三十二大人相的業還沒有成就。當我們逐漸修行的時候,就逐漸能夠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而讓我們的福慧逐漸圓滿,而遠離種種的橫逆。當我們逐漸在修這些業的時候,我們就能夠一一了知說,將來我可以憑藉修十善業道的這些修行,又以百福莊嚴來修行的時候,我們一定將來可以圓滿三十二大人相。
這樣子的修行的因果的觀察,就如同在觀察我們手掌中的菴摩羅果;就好像我們手中看到一個很具體的一個水果,我們可以觀它就是這樣子的真實呀!因為這樣子的真實,所以說我們一步一步去修行的時候,我們能夠依菩薩正行來修學佛法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業是確定的,因為能夠獲得佛果的業已經成就了,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佛果。可是在修行的次第,到底我們要先修哪一項?以哪一項為主呢?事實上這個次第就不一定。雖然次第不一定,可是我們剛剛說白毫光相跟無見頂相是所有相的基礎,所以我們要依這兩個相來修三十二大人相,就必定能夠成就,而其他相的次第就不是最關鍵的地方。
下一集由余正文老師,再跟各位介紹後面的菩薩正行,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