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概說–第129集 綜論(四)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概說」,今天要繼續談「綜論(四)」。
我們在上一集當中,已經談到緣覺菩提十因緣、十二因緣的真實內涵;知道十因緣當中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就是入胎識,祂是名色以及其他一切法出生的根本,也是緣覺能夠入無餘涅槃的本際,所以並不是斷滅空;而十二因緣當中的識,則是識陰六識,本身是被生的法,是生滅法,而不是常住法。我們也說明了緣覺菩提和佛菩提的差異所在。另外,我們也一一敘述了八個識的體性。由於八個識彼此真妄和合、配合無間,使得一般眾生沒有辦法找到第八識恆而不審的體性;所以就會墮入到第七識恆審思量以及第六識審而不恆的體性當中,才會有 佛所說的常見外道出現;甚至有不少人否定了能出生名色的入胎識的存在,而成為 佛所說的斷見外道。
在這一集當中,我們將要探討菩薩所證的四種涅槃,也就是除了二乘人所證的有餘依、無餘依兩種涅槃之外,菩薩還能夠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
當菩薩滿足十信位以後,就會轉入十住位,開始行六度波羅蜜多,也就是開始修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法。並且在六住位圓滿之前,開始修學四加行,來斷除我見以及我所見。並且建立「似有真如」這一法,也就是《成唯識論》當中所說的:「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成唯識論》卷九)像這樣子,依著真如的體性來建立真心的概念,當完成了四加行,證得能取空以及所取空之後,就可以開始尋找真心。
為什麼說菩薩要在明心之前建立一個「真心」的概念,來進行四加行呢?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如果菩薩不建立真心這一個法,並且建立所有一切法都是從真如心所出生的正理的話;那麼當菩薩進行四加行證得能取空與所取空之後,一定會認定所有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那麼在最後有可能形成斷滅空的邪見,因為所觀察到的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所以,菩薩就必須要建立真心的概念,並且確定一切有為法,包括意識我以及色身我在內,都是虛妄不實的,而且都是由真如心所出生的。眾生就是因為不知道色蘊以及識蘊的虛妄不實,所以會執著於意識我或者色身我不肯放捨,眾生也因此才會不斷的生死輪迴。因為菩薩能夠確認「一切世間法都是藉緣而從真如心所出生,是生滅無常的法」,所以不會再將意識或者色身當作是真實我;因此可以斷我見,成為聲聞初果。由於菩薩已經先建立真如心的概念,所以當菩薩證得能取以及所取都皆空之後,還有真如心這一法作為根本,而不會成為斷滅空。這也就是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當中所說的「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的道理。
雖然菩薩知道四加行證能取空與所取空之後不是斷滅空,還有真如心這一法的存在;可是,這個時候祂在哪裏,菩薩真的還不知道。所以才要去尋找真善知識,由真善知識來教導他如何親證真如心,這個時候就轉入七住位的修行。
第二點,修學四加行,證得能取空以及所取空,是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前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如果沒有完成四加行,也就不能經由觀察、思惟,確認能取的心以及所取的一切法都是虛妄無常的,那麼就不可能斷除我見;既然連我見都無法斷除了,那更不用說未來能夠明心見性。所以,四加行是菩薩修學佛菩提道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當明心見性證得般若總相智之後,才能夠進入內門來修學菩薩六度;之後,也才有可能再證得別相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而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知見,當然就不可能如實的來作四加行,來證得能取空以及所取空;乃至未來沒有辦法明心見性,永遠都只能在外門來修學六度波羅蜜多,這樣就是屬於凡夫的菩薩,沒有辦法進入菩薩僧數當中,而成為真實義的菩薩了。
當菩薩親證了真如心的各種因緣都成熟了,就自然就會一念相應,找到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所在,並且能夠現前觀察祂真實存在,而且是遠離見聞覺知,不會六塵境界的。這種真實存在以及不會六塵境界的體性,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清淨體性,這就是菩薩所親證的第一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當菩薩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後,就會發現,這個自性清淨心第八識是真心,而前七識是妄心,這八個識真妄彼此和合運作,因此而成就了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就能夠親自證實「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而且菩薩也會發現,自己所親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二乘無餘涅槃的本際、「如」以及「我」等,講的都是同一個心。
當菩薩了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就不生不滅,而祂所出生的蘊處界法雖然是生滅法;但是,如果把這些蘊處界法歸屬於不生不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時候,那麼生滅的蘊處界法就像是在摩尼寶珠表面上的虛妄影像,那麼也就沒有生滅可說了,當下就是涅槃。因此,菩薩何必像二乘人一樣,要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取證無餘涅槃呢?所以我們說,如果是證悟的菩薩,是不會急著想要入涅槃的;反而會安下心來,不斷的去取未來世的五陰身而繼續修行,繼續在別相智上用心,因此而能夠滿足七住位,而轉入八住位來修行。
當菩薩一一圓滿八住、九住、十住、十行位、十迴向位的修行,並且轉入初地通達位的修行,就會繼續摧邪顯正,救護眾生向於正道。當菩薩在初地快要滿心的時候,就會有能力可以取證慧解脫阿羅漢的境界,也就是菩薩可以斷除我執的現行,而在捨壽之後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菩薩成就慧解脫的境界,可以取證菩薩的第二種涅槃,也就是無餘涅槃。但是菩薩不會真的去取證,而繼續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上來用功。
然而菩薩可以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的時候,就表示他同時也已經取證了菩薩的第三種涅槃——有餘涅槃。也就是說,菩薩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但是不去取證,繼續取得五蘊身來度眾生;但是,在生生世世度眾生的時候,仍然有寒、熱、飢、病等等微苦所依,所以名為有餘涅槃。但是菩薩不會以這些為苦,會繼續依於入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利樂眾生無有窮盡。
當菩薩圓滿了初地的修行以後,就得以轉入二地、三地來修行。在三地快滿心的時候呢,就會加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來證得俱解脫阿羅漢的境界。這個時候呢,就可以隨時取證無餘涅槃,但是菩薩仍然不去取證,繼續留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上來用心,因此而能夠轉入四地、五地、六地的修行。
菩薩在六地滿心的時候,可以證得滅盡定。而在七地滿心的時候,更可以證得念念入滅盡定。這個時候,菩薩三界愛的現行以及習氣已經完全斷除了,所以七地滿心菩薩的心非常的寂靜,這個時候很自然的就會生起了涅槃貪,想要入無餘涅槃。在這個時候,佛陀就會出現在七地滿心的菩薩之前,來傳授他「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能夠讓七地滿心的菩薩發起如來的種種妙智慧,而使得菩薩樂於修學,而不入無餘涅槃,因此而能夠轉入八地來修行。
當八地菩薩接近滿心的時候,就不需要加功用行而能夠隨意變現定果色,所以於相於土自在,能夠隨處感應眾生的需要而隨意的變現,所以能夠攝受度化廣大無量的眾生。至於九地滿心的菩薩,則是會具有四無礙辯,除了上地菩薩之外呢,沒有其他的有情眾生的辯才能夠超過九地菩薩。至於十地滿心的菩薩,則會獲得諸佛放光來加持,而使得十地菩薩的大法智雲現前,成為法王子,這時候就有能力可以紹繼佛位。再來是等覺位的菩薩,會在百劫當中來專修福德,不管是內財還是外財,統統都隨緣布施出去,而來成就如來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
最後是妙覺位的菩薩,在滿足了百劫修相好的修行之後,則會上升到兜率陀天上來說法;並且觀察當眾生修學佛道的因緣成熟的時候,才會再次誕生到人間。在菩提座上一手按地明心,這個時候上品的妙觀察智、上品的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都會分別現前;而在夜後分的時候,可以眼見佛性分明,而使得成所作智來現前,成就菩薩的大菩提果,也就是成佛了。這個時候,同時也成就菩薩所應該親證的第四種涅槃,也就是無住處涅槃。無住處涅槃呢,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依然是依著菩薩在初地之前所發的十無盡願,隨緣赴感靡不周,繼續的利樂有情而無有窮盡。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菩薩可以親證四種涅槃,包括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但是,二乘人則只能夠證兩種涅槃,也就是無餘依涅槃和有餘依涅槃。顯然,解脫道和佛菩提道所證的涅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因為二乘人沒有辦法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更不用說成佛時候的無住處涅槃;而菩薩能夠親證二乘人所不能夠證的兩種涅槃,這也就是菩薩和二乘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所在。然而,菩薩要成就四種涅槃,最主要是要先親證第一種涅槃,也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後,未來才有可能來證、成就後面三種涅槃。
經由以上的說明,已經很清楚的告訴大家,佛菩提道和解脫道最根本的差別,就是有沒有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且從上面這幾集「綜論」的說明更可以證明,二乘人沒有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菩薩能夠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也是 佛在初轉法輪當中隱說真心的道理。也就是,佛陀用一些真心不同的名相,來為眾生解說如何的解脫以及出三界的道理,但是在初轉法輪並沒有很詳細的說明真心的內涵。由於聲聞人對 佛陀的開示如實的修行之後,可以斷煩惱結,證解脫果,而出離三界,這個時候就會對 佛陀漸漸具足信心。佛陀會觀察這些二乘人修學大乘法的因緣成熟的時候,才會開始為他們來講解佛菩提道的內涵,很詳細為他們講解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種種自性。所以,佛陀在二轉法輪、三轉法輪,專門講佛菩提的內涵,來讓已經證得二乘解脫道的二乘行者迴小向大,轉變為佛菩提道的修行者。
由此可以知道,修學佛菩提是要親證本來自性涅槃,而二乘菩提不需要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說二乘人沒有「法身德」。既然二乘人沒有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當然更不可能知道菩薩因為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智慧,這也就是二乘人所沒有的「般若德」。這兩種德,也就是法身德以及般若德,是菩薩才能夠擁有的智慧功德,而二乘人的智慧是不足以擁有的。
由於二乘人沒有法身德,所以不知道自身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哪裏,所以對菩薩「以手指月」的說法,他是沒有辦法了知的。譬如說,在禪宗當中最有名的公案就是 釋尊教外別傳的公案。當時,釋尊拈起了一株青蓮花,這時候大眾一片茫然,不知道 釋尊在作什麼,只有 大迦葉菩薩會心的一笑。於是,釋尊就開示:「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從此,釋尊開啟了教外別傳的法門,一直流傳到現在,由 平實導師繼續在弘揚 世尊教外別傳明心見性的法門。
又由於二乘人沒有法身德,當然更沒有證得法身德之後才能夠發起的般若智慧,也就是說,二乘人同樣沒有般若德。譬如,當菩薩開示:二乘人是將自己的蘊處界滅了,名為證涅槃;可是菩薩不用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就已經證涅槃了。當二乘人聽到菩薩這樣的說法,窮盡自己的智慧以及神通,也沒有辦法思議菩薩所說的道理。這是因為菩薩的智慧境界已經遠遠超過二乘人的所知、所能證的境界,所以二乘人認為,菩薩的智慧真的是不可思議。又譬如,菩薩開示:「當你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入涅槃,其實並沒有證涅槃。」怎麼說呢?因為你的蘊處界都滅盡了,連自我都不存在,又有誰來證涅槃呢?二乘無學聽了,知道菩薩說得很正確,因為自己都滅了,沒有一法的存在了,那麼又有誰知道自己證涅槃呢?根本沒有人證涅槃!
所以,三乘菩提最大的差異,就是有沒有親證法身德以及般若德。如果有親證這兩種德,才能夠稱為真實義的菩薩,也名為勝義僧或者菩薩僧;如果還沒有親證的話,當然就只能算是凡夫菩薩,或者是假名菩薩。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個地方。下一次我們將會繼續講解「綜論(五)」,也就是「三乘菩提概說」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集了。
在這邊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道業增進!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