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概說–第27集 五蘊的空相及苦患(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五蘊的空相及苦患。
五蘊的空相,五蘊指的就是五陰,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在前面幾個單元當中已經對五蘊的內涵作了說明。接下來我們來解釋什麼叫作空相。空相就是空的法相,空的法相有世間法空的法相,也有出世間法空的法相:常住的第八識有空的法相,這是屬於出世間法的部分;但是五蘊無常,必定壞滅終歸於空,這也是空相。在這個單元當中我們要講的就是屬於五蘊無常的這一個部分。
爲什麼要講解五蘊的空相呢?我們首先要瞭解,爲什麼五蘊空相這麼重要呢?因爲,如果不暸解五蘊的空相,就不能證得五蘊空。證得五蘊空就是要斷我見、我執,這在解脫道當中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說,斷了我見、我執,解脫道就算完成了。爲什麼要這樣說呢?我們從四聖諦的內涵來作說明:爲什麼斷了我見、我執就完成了解脫道呢?
首先,我們來講四聖諦當中的苦諦。什麼是苦諦?諦就是真理,聖諦就是聖人所說的真理,所說的、所作的、所行的、所對治的,都叫作聖諦。四種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苦諦的內涵是什麼?苦的真理到底是什麼?我們來看看,苦,總共有八苦。
八苦當中的生老病死,這生老病死其實跟五蘊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五蘊,那就不會有生老病死這種事情發生。也就是說,我們有生老病死的苦,其實就是因爲有五蘊;所以說,如果沒有五蘊,這四種苦就不會出現。
再來說求不得。那求不得呢,我們從世間法來看,我們從小爲什麼會那麼辛苦?就是我們要去求很多東西,我們一直在世間法當中一直在求,在求不得當中就會產生苦。但是最大的求不得苦就是求「我」不會死,因爲把五蘊當我,所以就想要求我不死;但是這個求我不死,其實是求不得,所以求不得最大的的苦是求我不要死。求我不要死也是因爲有我五陰,如果沒有五陰,怎麼會有求不得苦?如果我沒有五陰,我怎麼會去求世間法而求不得而產生苦呢?所以,求不得苦仍然是從五陰而來。
接下來我們來看怨憎會。怨憎會也是因爲有五陰,如果沒有五陰,怎麼會有冤親債主要來跟你討債,要來跟你尋仇呢?這是從世間法來說。從解脫道來說,一個修學二乘法的人,他的怨憎會就是這五陰來相會的;也就是說,五蘊如果不來相會,他就不會再出生五陰,他就解脫於三界了;所以,對於一個修學二乘法的人來說,他的怨憎會其實就是五陰來相會。所以說,怨憎會的苦其實就是因爲有五陰。
再來說愛別離。親愛的人、親愛的眷屬他離我遠去就產生了苦,我的媽媽、我的兒子、我的太太如果離我遠去,那我就感覺很痛苦,但是這個還不夠苦;當一個人的五陰要消失於世間的時候,這時侯才是真正的愛別離,也就是我最心愛的五陰將要離我遠去,我即將要死了,這個苦也出現了。也就是說愛別離這個苦,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因爲有五蘊的緣故。
八苦當中最後一個苦就是五陰熾盛苦。也就是因爲不知道五蘊空相,五蘊其實是無常,但是他不明白這個五蘊無常的道理,所以就一直對於五蘊產生貪著,不肯讓五蘊在三界中消失;所以五蘊就不斷地在三界中不斷地出生又滅掉、出生又滅掉……那一出生五陰就有苦,前面七個苦又出現了。所以說,一個人對於五蘊的貪著,就產生了五蘊的熾盛的苦。所以,苦的真理就是因爲有五陰,所以產生了這八苦,這是苦的真理。
接下來講苦集。苦爲什麼集了?前面說,我因爲有五陰我有苦,所以只要我五陰出生於三界當中,我就有苦;但是,爲什麼我的五陰會出現於三界當中呢?經過這樣探討的結果,就是因爲有我見跟我執,所以我的五陰就不斷地出現在三界當中。我的我見、我執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爲我有五陰,然後去貪著三界,因爲貪著三界就不肯斷掉五陰。所以,對五陰的我見、我執就是苦生起的原因——苦集就是苦因。
接下來說苦滅諦。苦滅諦也就是說,苦滅掉的真理是什麼。我們從前面知道說,苦就是從五陰而來;我把苦滅,當然把我的五陰滅了,不再在三界當中出生,那就是苦滅了,那我要證滅當然就是滅掉五陰十八界了。但是,滅掉五陰十八界如果是斷滅,當然沒有人會去作這些事情;也就是說,因爲還有個涅槃,證滅就是因爲證得有餘涅槃,然後死後入無餘涅槃。那滅的真理就是:讓五陰十八界不再於三界當中出現。
最後苦滅道諦。苦滅道諦說的就是,前面要證得滅諦、要滅掉五陰十八界,它的方法是什麼,也就是八正道。也就是說,只要依據這八種方法——八種正確的方法,我就依據它的方法,我就可以證得滅諦,也就是滅掉五陰,不在三界當中出生。
這是簡單地說明了四聖諦的內涵跟斷我見、我執還有五陰的關係。從四聖諦的內涵我們就可以知道,想要證滅諦的第一步當然要斷我見;如果不把我見斷了,我執就沒辦法斷。我見的內涵是什麼?就是把五陰的局部或全部當成我。所以要斷我見,當然要先證明五蘊當中無我。
五蘊無我並不是說現象界中沒有五陰的存在,而是說五陰都是緣生法,是有生之法;有生當然必然會滅,這是世間法的道理。既然五陰是依緣而出生,當出生五陰的緣開始散壞的時候,五陰就跟著壞滅了;所以,五陰不是常住法,有生有滅的法就稱爲無常,無常當然不能是我。如果說無常是我,那我滅了不就成斷滅了?那去求解脫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前面講的就是五陰無常的簡單的內涵,但是這樣子說仍然太過簡略,因此,接下來就要對五陰無常每一個陰作說明:
首先要講的是色無常。色就是色蘊,色蘊函蓋了十一個法,也就是五根、五塵、法處所攝色。五根前面已經講過了,也就是漂浮在外面的五浮塵根,還有在頭腦當中的五勝義根;那這個五根呢,總合我們通常講的就是色身。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色身,爲什麼色身是無常?
我們先來說,色身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當然從現象來看,各位都會認爲:「我的色身當然是從母親的身體裏面生出來的。」但是,從母親身體生出來,不表示你的色身是母親所造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探討說,你這個色身到底是不是你媽媽所造的呢?其實不是你媽媽所造的。如果說這個色身是你媽媽所造的,你媽媽應該知道她是怎麼造你的眼睛、鼻子、耳朵,還有這個色身她是怎麼造的;在世間法從來沒有說,我不知道怎麼造而能造出一個東西出來,一定是說我知道怎麼造它才能造東西出來。同樣的道理,從表相來看,你是從媽媽的身中生出來;但是你的這個色身,其實並不是你媽媽所生的所造的。
那或許你會說:「我雖然是從媽媽的身中生出來,雖然不是媽媽所造的,但是這是很自然的一個事情;也就是爸爸媽媽做那個事情,當然受精卵一結合當然它就自然長成,也就是自然生。」但是,堅持這樣看法的人其實他就是無因論,也就是說沒有因,它就是一個突然間的組合,然後就冒出了你出來。如果說是這樣,那我們就不用學佛了,因爲沒有過去世——自然生就表示你沒有過去世;那沒有過去世,表示你也沒有未來世,那你現在在學佛法到底要幹什麼?所以無因論在佛法當中是沒辦法成立的。
那到底你這個色身是誰造呢?我們來看看佛法當中 佛是怎麼開示的,在《中阿含經》卷三,佛這樣子開示:「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爲汝說?謂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是謂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爲汝說也!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處。」(《中阿含經》卷三)
從 佛陀的這一段開示當中我們知道說,爲什麼會生在母胎當中,然後便生出了你的色身呢?是因爲當你投胎的時候,你的第七識、第八識進入母胎執持那個受精卵,然後經由母胎透過臍帶攝取母血當中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再加上空大——如果沒有空大,純地水火風也不可能。也就是說,必須有第八識也就是入胎識,還有地水火風加上空,這六界和合才會有現在的你。那有人說:六界法當中的識界是六識。其實是不對的,因爲我們前面已經講,六個識是一定要有六根才能出生;但是你入胎以後,這個「六處」指的是六根,在六根還沒有出現之前,六識不可能出生;所以這個六界是出生你的根本,所以這個識一定是第八識。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說,第八識跟你的五陰到底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再來看《長阿含經》卷十 佛怎麼開示。佛說:「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爲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長阿含經》卷十)這一段話的意思是 佛問阿難,說:「以識爲緣才會有名色,這是什麼樣的道理呢?如果說第八識不入母胎,會有你現在的色受想行識這樣的名色嗎?」(答曰:「無也!」)阿難尊者就答說「不會有」。也就是,識如果不入母胎,就不會有你這一世的名色了。
再來說,佛又問了,問阿難:「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也就是說,「如果說這個入胎識入胎以後永遠都不出胎,那會有這一世的五陰出現嗎?」名色就是五陰。(答曰:「無也!」)那阿難當然答說沒有。也就是說,你的名色如果沒有第八識就不可能有名色。
接下來,佛又問了:「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出生以後,第八識也跟著出胎,但是這嬰兒的這個色身壞了,名色能不能增長?(答曰:「無也!」)當然不能啊!
接下來,佛又問說:「如果沒有這個入胎識,會有這個名色嗎?」也不會有。(「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出胎以後嬰兒敗壞,或者是說第八識離開了嬰兒,那這一輩子的名色也就是不會存在。
以上所說的就是色身的形成。也就是說,色身其實就是第八識統合地水火風空大所造成的,也就是說,你的色身其實是第八識所造的。色身既然是第八識組合地水火風空所形成,當然如果這個地水火風空這個樣的緣壞了,這個色身壞了,那五陰當然就要散壞了。也就是說,依緣而生之法它終究壞滅。
其實我們這個色身,通常我們講色無常,會有一個名詞來說明說:色如聚沫。什麼是色如聚沫?也就是說,我們的色身就如同這個河流漩渦當中的那一團泡沫一樣。我們看河流當中如果有個漩渦,它會有一團泡泡聚集在那邊。你在那邊觀察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泡沫好像都沒什麼變化,它一直存在在那邊;但是其實它不是沒有變化,其實在河流流動的當中,它這個漩渦的底下的泡沫其實是不斷地在壞滅然後生起,表面上面也有在壞滅的地方。同樣的,我們的色身也是這個樣子,表面上看起來沒變化,但是我們的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我們吃下的食物,又變成體內長成細胞的因素,所以,我們的細胞就不斷地新陳代謝。因此說,我們的色身就如同河流當中的那一團聚沫一樣,它是無常的。
講完了五根也就是色身,接下來說色蘊當中還有五塵,色蘊當中的五塵其實指的就是內五塵。爲什麼說色蘊當中的五塵是內五塵呢?因爲,我們說阿羅漢要入無餘涅槃,他就是要滅掉十八界,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都要滅,如果他所滅的六塵是外六塵的話,那麼我們過去有無量的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我們現在仍然還有外面的六塵;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阿羅漢滅掉十八界當中的六塵並不是滅掉外六塵,而是滅掉內六塵。所以,在色蘊當中的五塵指的就是內五塵。
講完了這個五根、五塵,接下來要講剩下一個法,就是法處所攝色。法處所攝色在前面的單元當中,我們已經對法處所攝色這五個法作了詳細的說明,我們在這裏就不再繼續說明。當然我們從法處所攝色既然是歸於色法,表示它是依附於五根、五塵而有,如果沒有五根、五塵,就不會有法處所攝色。所以,從前面這樣的說明來看,不管五根、五塵還有法處所攝色,當然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它是無常之法。
講完了色身無常,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二蘊,就是受蘊。受蘊爲什麼是無常?我們首先來看到底什麼是受。受,簡單來說其實就是領納,也就是我們會去領納各種不同的境界,這個就是受。但是當你領納了境界以後,就會產生不同的覺受,也就是說在領納當中就會產生苦、樂、不苦不樂這三種受。其實在一般人的認知當中,都是覺得苦就是苦,樂就是樂,不苦不樂就是不苦不樂;但是世間當中,其實都不是純苦純樂,也不是純然的不苦不樂;其實都是苦中有樂,或者是樂中有苦,或者說苦樂當中有不苦不樂,然後不苦不樂當中也有苦有樂。
在下一個單元當中,我們再來對於這個受無常繼續作說明。
今天因爲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歡迎繼續收看下一集。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26集 現行熏種子 種子熏現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
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來略為說明一下十八界的運作。因為十八界的運作相當的複雜,為了方便說明,我把十八界分成六組來作說明。也就是說依於六根把十八界分成六組,也就是:眼根、色塵、眼識是一組,其他耳根、聲塵、耳識,鼻根、香塵、鼻識,舌根、味塵、舌識,身根、觸塵、身識,意根、法塵、意識,也就是這六組。我們就以這六組來作說明。接下來,我們就用吃蘋果為例子來作說明。
首先,在吃蘋果之前,是由眼根接觸蘋果的色彩、明暗、形狀、大小等等;然後,由眼識分別色彩、明暗,也就是由眼識分別屬於色塵的部分。這是屬於眼根、色塵、眼識三界的運作。
在眼識分別蘋果的色塵以後,也就是分別色彩明暗以後,將分別的結果就轉為訊息,然後知會意根;意根在接收到眼識傳來的訊息,再經由意識分別色塵上的法塵,也就是形色、表色、無表色。這個形色、表色、無表色,在上個單元我們已經作了說明。接下來說,意識分別色塵上的法塵以後,就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分析所看到的蘋果——它的顏色、大小、形狀是不是正常,然後判斷它到底可不可以吃,應不應該吃,好不好吃。這是屬於意根、法塵、意識三界的運作。
接下來說,意識在分別以後,意根如果決定要吃,身根也就是手便拿起蘋果。經由手接觸到食物的軟硬、粗細、光滑等等,再由身識分別這個蘋果上的觸塵,同時把觸塵轉為訊息,再經由意根告知意識。這個過程就是屬於身根、觸塵、身識三界的運作。
接下來,在食物即將送入口中的時候,因為香塵會飄散,鼻根就藉由呼吸然後接觸到香塵。鼻識分別了食物的香臭,同時將香塵轉變為訊息,再傳給意根。意識就可以綜合前面所說的眼識、身識、鼻識對於食物傳來的訊息,繼續作出判斷:如果說這個蘋果雜有酸敗氣味,就決定不要吃。以上就是屬於鼻識、香塵、鼻根三界的運作。
好,接下來,把蘋果送入口中以後,就開始咀嚼,咀嚼當中就會產生震動的聲音;接下來,耳識就會經由耳根接觸這個身根咀嚼所震動的聲音,同時會把口跟牙齒從空氣傳來的咀嚼的聲音,耳識就會對這一部分加以分別;同時,會將它所分別的結果轉化為訊息,傳給意根,再轉給意識。這時候意識就會分別長短聲、粗細聲等等,對於所吃下的這一塊蘋果,就繼續作判斷。以上的說明是屬於耳根、耳識、聲塵三界的運作。
接下來說,在咀嚼食物的當中,舌根會接觸到食物;舌識經由舌根,就會分別食物的酸甜苦辣這些味塵,同時將味塵也轉化為訊息,再知會意根,再由意識繼續作分別。這是屬於舌根、舌識、味塵三界的運作。
這樣子便完成了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的運作。但是十八界的實際運作的情形,比前面所說的過程複雜很多,速度也很迅速,它的配合的完美也令人難以想像。剛剛只是為了方便說明的原因,所以只能依據六根把它分為六個部分來作解說;但其實六根是同時連續不斷在配合運作,也就是十八界是同時在運作的,並不是三界三界這樣分別開來有前後,而是十八界同時在運作。一般人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這十八界的運作。以上的說明,就是對於十八界的運作作一個略微說明。
在瞭解了十八界的運作以後,我們接下來就是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也就是: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
那什麼是現行呢?現行就是現前的行為,現前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十八界運作;這十八界的運作都離不開身行、口行、意行,所以說,現行其實就是身行、口行、意行。那種子呢?種子就是含藏在第八識中的種子,那這個種子呢,我們通常叫作功能差別。也就是說,每一個事情它有個功能,這個功能來自於第八識,第八識就含藏著每一個界的功能,所以這十八界的種子就含藏在第八識當中;第八識當中的種子現行的時候,十八界就可以運作了。再來講,什麼叫作熏?熏就是說要把對象改變,所以用熏的方式。譬如說,我們烤肉的時候用炭火來燻,那肉就會被改變。所以說,現行熏種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行為會改變如來藏當中所含藏的種子。
好,那我們就來作一個比較詳細的說明。我們每個人在世間當中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身口意行;因為有了身口意行,就會造作善業、惡業、無記業。譬如說,你布施行善,這是善業;你罵人,就是造口業;打人,叫作身業。那無記業呢?譬如說,你學習騎腳踏車,騎腳踏車這一件事情無關善惡,所以就叫作無記業。譬如說,你在世間上學習拉小提琴,從小孩一出生學習走路,這樣的身行就是屬於無記業的部分;也就是世間的工巧,都是屬於無記業。
接下來,我們前面說,造作了身口意行,就會有善業、惡業、無記業;造作了善業、惡業、無記業以後,就會把這些業種交給了第八識保存;在第八識保存的業種,就會經由第七識不斷地去攀緣它,還有,因為十八界都同時在運作,所以就會配合外境的六塵,然後不斷地又作意,然後造作了新業;在造作了新業的同時,這個第八識也會蒐集業種,然後就不停地循環。因為每一個人在一生的壽命當中,會不斷地攀緣業種,而且同時也不停地造作新業,因為都離不開十八界的運作;所以,第八識當中的業種的內涵,便會因為不斷地造作業行,就會因為這些業行的熏習而不停地在改變。這種行為的過程,就叫作現行熏種子,也就是現在的行為熏習改變了第八識當中的種子。也就是,第八識會儲存了眾生無量劫以來還有這一生當中,所思考的、所說的、所作的無量無數的業行種子。以上說的就是現行熏種子。
接下來,我們來說明,什麼叫作種子熏現行。當我們一生的壽命結束以後,五根就會開始毀壞,前六識因為沒有五根作為依靠,也就失去了作用而消失了;只有剩下第七識,也就是意根,祂會依附於第八識,然後慢慢地跟已經毀壞的肉身就開始慢慢分離,然後最後離開肉身,再由第八識生出中陰身。那在中陰身階段,到底我們要去投胎,到底要怎麼決定,到底這個人是要往生到哪裏?其實在中陰階段,決定往生的方向很多。
譬如說,每個人——前面所說每個人都有造作善惡業,那這些善惡業的業種就存在如來藏中,如果說惡業的勢力趨勢比較大,善業的趨勢比較小,這時候你就會先受到惡業的果報,也就是說下墮到三惡道當中;如果說你善業的趨勢大,你就會受生到三善道,也就是人、天、阿修羅這三善道當中。但是,一個人如果生為人,但是又有千差萬別,有人投胎到有錢人的家裏,有人就投胎到貧窮人的家裏;這是因為他在過去世當中,他所作的福德資糧不同的緣故。也就是說,一個人他一生都不作布施,所以他即使當為人,他還是不會富有,因為他投胎的緣就是投胎到貧窮的家庭。那一個人經常布施,他就有可能投胎到比較富有的家庭;即使一個人投胎到貧窮的家庭,但是他過去世因為有布施的習慣,他未來也會得到福報,而不會貧窮過一生。這是屬於業力的部分。
但是,並不是只有業力,還有願力。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他明明可以生天,但是他不願意生天,也就是說他的福報可以生到天界,但是他不願去天界享福,菩薩乘願再來;這時候,因為願力的趨勢大於他前面所造的善惡業,雖然他所造的善業可以生天,但是他因為願力的緣故,那個趨勢大,所以他就投胎到人間。
除了善惡業,還有願力,還有什麼呢?還有定力。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修學了定力,他證得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空定,他就會生到色界、無色界去。但是,如果說他定力的這個福德,不及於他毀謗——惡法的趨勢,即使他修得四禪、四空定,他死後因為謗法的緣故,他仍然要往三惡道,也就是下地獄。所以,雖然有了定力,但是因為善惡業的緣故,會改變他投胎的方向。當然,投胎的方向還有習氣,還有你跟其他眾生的緣如何,都會影響你在中陰階段所應該投胎的方向。
那中陰身階段呢,就是已經決定了你投胎方向了。如果說一般人往生,如果說他是投胎為人,這個人會投胎為人,都是因為有淫欲跟瞋心,然後才去受胎的,這是指一般人來說。也就是說,中陰身在投胎之前,如果他即將往生當作男人的時候,他就會在有緣的父母在和合的時候,他會起顛倒想,以為自己跟母親在和合,對於自己的母親也就是起了淫想,而對於父親起了瞋心;在顛倒想當中,就被這樣的境界所拘束而受胎。同樣的,如果說你即將投胎為女人,那麼這時候,你就會對,你在父母和合的時候,你就會對自己的母親起瞋心,然後對自己的父親起淫想;然後就被這樣的境界束縛,將來你投胎的時候,就會變成女生。這是指一般人投胎來說。
但是,菩薩乘願再來就不一樣了。菩薩乘願再來就是說,他可以投胎到色界天去,因為他已經斷了人間的淫慾、淫慾想;他可以去色界天,但是他不願意去,他願意來到人間繼續度化眾生;所以他在中陰階段當中,他不會起顛倒想;但是,如果不起顛倒想,他就沒辦法投胎,所以他故意起顛倒想,然後再投胎。也就是說,菩薩投胎他其實是跟一般人不同的。
接下來說,當投胎為人以後,也就是第七識、第八識祂會執持了受精卵,這時候受精卵就會慢慢成長,也就是說受精卵的部分會變成身根的部分,也就是身根會先長養。這時候身識就會從第八識的種子感應身根與觸塵,也就是說,因為有了身根跟觸塵的緣故,身識的種子就會從第八識當中感應而出生。接著,眼根就會開始增長,也就是有了身根以後,這個五根就會慢慢地長出來。然後這時候,其他的四個識也會開始長養。然後,意識在五根終於長完成了,也就是浮塵根、勝義根都長成了,都完全了以後,這時候意識也可以開始現行運作了。
然後在母胎當中,九個月以後就出離了母胎;這時候出離了母胎以後,就開始了種子熏現行。也就是說,我們在前面講的現行熏種子,這些現行所熏的種子就產生了作用。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懷了兩三胎以後,她就會感覺到說,每一胎的情況都不相同,有些胎兒他很好動,有些胎兒他靜悄悄的。然後,有時候生下來的小孩,他的個性都完全不一樣:生下來,有嬰兒一天到晚在哭;但是有嬰兒他卻是每天靜悄悄的,吃完牛奶以後他就開始睡覺。這就是因為有了過去世所熏習的種子含藏在如來藏中的緣故,所以,雖然說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兄弟,但是他的個性思想往往也都不相同;這都是因為每個人前生所熏習不同,當然如來藏中所含藏的業種也就是不同。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個性,會因為過去所熏習的種子而受到影響。
從以上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佛經中為什麼從來不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而是認為人性的善惡,是因為經過多生以來的熏習,再加上後來所遇到的緣,而產生不同的表現。因為每個人多生以來所熏習的,其實都是千差萬別;而在出生以後所遇到的緣,有染緣、淨緣,惡緣、善緣等等,也是千變萬化;所以,就有很多種不同根器、不同表現的人。譬如說,有人出生下來,他學小提琴就學得很快,有人學習起來就很慢,也就是說因為他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種子不同。有人一出生,對於世間法他就很伶俐,他稍微看一下就知道,這個世間法的道理他就明白了;有人看了半天,學習了半天,也學不出個所以然來。這都是因為每個人在如來藏中所含藏的過去世所造的業種不同的緣故。也就是說,每個人其實在這一生當中,都是不斷地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不斷地循環運作。
在這個單元當中,我們所講的「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內容已經講完。在下個單元當中,我們要講五蘊的空相及苦患,也就是說五蘊是無常的。這一部分對於修學解脫道很重要,所以希望各位在下一集當中能繼續地收看。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25集 略說十八界(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在上一集當中,我們對於六塵的介紹,介紹到法塵,法塵只介紹了一部分。
我們繼續介紹法塵。法塵事實上不是只有五塵上面的法塵,事實上法塵函蓋了心法跟色法,但是法塵的範圍函蓋很大,所以我們就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明到底法塵函蓋的範圍有多大?法塵又有個名稱叫作法處。我們用百法來說明,百法當中到底有哪些法是屬於法處所攝的範圍裏面?
百法當中第一個是心王,心王有八個識,八個識能不能歸於法處?我們來看看,第八識祂不屬於十八界,所以祂不屬於六根六塵六識,所以祂不能歸在法處。再來,意根就是末那,末那歸於六根裏面的一根。再來前六識,前六識廣義的十二處裏面的意處裏面,祂是歸於意處。所以表示說,這八個識都不屬於法處。
那心王以外,接下來是五十一個心所有法,那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就歸在法處當中。或許有人會問,說: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它是心,它能分別外境啊!你爲什麼會把它歸在法處呢?我們來看看,這五十一個心所法是意識相應的法,也就是說它是幫忙意識來分別外境的;那既然它是幫忙意識來分別外境的,它分別的結果當然要知會意識,也就是說這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它是意識的所緣;我們前面已經講了,說意識的所緣它就是法塵。也就是說,意識能緣,那祂的所緣就是相分;意識所緣是相分,那當然相分這個五十一心所有法不能歸在五塵當中,當然是歸於法塵。也就是說,五十一個心所有法是歸於法處。
接下來,色法有十一個法。色法當中有五根、五塵,這個五根、五塵已經歸在十二處當中了——這十二處當中的其中的十個處。接下來說,還有色法當中,十一法當中除了五根、五塵以外,還有一個法處所攝的色法;既然這第十一法已經歸在法處,當然這一法當然屬於法處。
接下來,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還有六個無為法,統統都是屬於法處。也就是說,百法當中除了八個識——心王八個識,還有五根、五塵以外,其餘的八十二法都攝歸於法處。講完了法處以後,六塵就介紹完畢。
六根、六塵介紹完畢,就剩下十八界當中還有個六識。那這個六識在前面講五蘊當中已經作了介紹,所以我在這裏就不再對於六識作詳細的介紹;我主要針對六個識要怎麼生起的緣來作介紹。
我們先來對於識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六個識到底有哪六個識?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說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當然眼識是要分別色塵,耳識是分別聲塵,鼻識是分別香塵,舌識是分別味塵,身識是分別觸塵;意識自然是分別法塵。眼識,到底什麼是眼識?眼識祂的本質是什麼?眼識其實就是我們的眼根去接觸色塵,在色塵——在內相分的色塵上面所產生的分別性,祂這樣的一個分別色塵的分別性就叫作眼識。同樣的,在勝義根當中的內相分當中,耳根觸聲塵所產生的分別性就叫作耳識;同樣的道理,鼻、舌、身識都是同樣的道理。
識的生起需要有什麼樣的緣?我們來看看《雜阿含經》卷八,這麼說:「緣眼、色,眼識生,三事和合,……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雜阿含經》卷八)也就是說,必須要有眼根、色塵為緣,眼識才能生起;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是同樣必須要有根跟相對應的塵,相對的識才能生起;最後意識,是意根跟法塵為緣才能生起。
但是或許你會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明明我們的五根還在接受外五塵。譬如說我前面講的例子,說睡覺的時候五根接受五塵,因為外面那個消防車的聲音「咚咚咚咚」過去了,因為意根接觸到了,所以才能把耳識跟意識叫起來。那這樣就會有問題,如果說只有眼根接觸色塵,眼識就能生起的話,這樣的說法就跟前面矛盾了。事實上,《雜阿含經》裏面的意思不是說,只有眼根跟色塵接觸眼識就能生起;事實上祂還需要有其他的緣,眼識才可以生起。所以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六個識祂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緣——除了根與塵以外,還要具備什麼樣的緣,祂才能生起?
我們來看說,眼識到底要需要幾個緣祂才能夠現行?我先把這個九個緣唸一次,這九個緣是:空、明、根、境、種子、作意、意識、意根,還有第八識。也就是說,眼識要有這九個緣都具足才能生起。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空。也就說你眼睛要看東西,這個外塵要進來當然要有個空間。有了空間以後還不行,如果沒有光線,那你所看的東西它就沒有辦法傳到你的眼根裏面,然後到勝義根,然後如來藏變現那個影像出來讓你的覺知心來作分別,所以需要有光線。那再來,眼識要生起一定要有眼根,眼識要生起當然要有外境,外境就是色塵。眼根觸色塵以後,接下來,就如同我前面所舉的例子,眼根觸色塵以後,因為有了變動相,意根就會把眼識跟意識叫起來,把祂叫到這個根跟境所接觸的地方來作分別,所以一定要有作意,意根一定要作意。但是意根作意還不行,因為眼識要生起,一定要在第八識中有眼識的種子;如果沒有眼識的種子,祂仍然沒辦法現行。那這樣子,空、明、根、境、種子、作意就已經有了六個了。
接下來說,意識到底能不能是眼識生起所必須要的緣?我們前面有講說色法,色法顯色的部分是眼識所緣。但是想想看,眼識只能分別青黃赤白,只能分別色彩,光影明暗當然這都跟色彩有關,眼識只能分別這個粗相;但是眼識並不能分別細相,也就是說,眼識現行以後,必須要有意識在眼識所分別的這個粗相上面作細相的分別。譬如說眼識分別出來是黃色,但是黃色呢,它有土黃色、米黃色、鵝黃色,有這樣的差別,誰能作出這樣的差別呢?是意識。所以當你看一件東西,你一看就馬上知道它是什麼東西,而且是什麼樣的顏色,其實沒有意識是沒辦法作出這樣的分別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看一件東西,如果沒有意識也存在的話,眼識是不能現起的。
剛剛講說,眼識要現起一定要意根想要分別東西;如果意根不想分別東西,祂就不會作意讓眼識現起,所以表示意根也是必要的。我們剛剛有講說,眼識要現行一定要有種子,但是種子是在第八識當中,所以表示說,一定還要有個第八識。那這樣子,空、明、根、境、種子、作意、意識、意根、第八識,你只要缺一個,眼識就不能生起。
但是這樣子說明以後,你或許還有一個問題,說:「我從外面它雖然有光線,我看到了東西,但是我從外面走到一個房間裏面,它裏面完全沒有光線,但是我還是可以看;我的眼識明明還可以分別說這是暗的空間,爲什麼你說一定要有光線我眼識才能現起?」所以,我們還要再對於這個「明」作一個定義。也就是說,當你進入一個很暗——暗無天日的空間的時候,你的眼識仍然是存在的,因為眼識很清楚地看到了暗相——暗相仍然是顏色的一種,也就是說它是黑色,暗相是屬於黑色;所以,當你走進暗室的時候,事實上這個黑色是很明顯地顯示出來,所以這個暗相也是屬於明的一種。所以說,眼識雖然說處於沒有光線的情況下,但是祂還是會現起的;不過,長期中處於沒有光線的情況下,眼識就不會現行了。這是屬於眼識的部分,眼識需要九緣才能現起。
接下來講耳識,耳識祂只需要八個緣;我們剛剛講說眼識祂需要有個光線,但是耳識不需要。耳識只要有個空間,從別的地方「咚咚咚咚咚」,它(聲音)經過了空間的傳遞就可以進入你的耳根,所以說必須有空間。再來,耳識的生起當然要有耳根,那當然要有什麼?聲塵。再來同樣的,第八識中當然要有種子,如果沒有耳識的種子,當然祂也沒辦法現起。接下來,如果你聽到聲音,晚上睡覺的時候聽到聲音,意根不想作分別,祂就不作意;那祂不作意,耳識就不會現起。同樣的,剛剛我們講說,色塵上面有法塵,同樣的聲塵上面也有法塵;也就是說你要分別這是什麼聲音,一定要有意識,所以必須是意識存在的當下,耳識才能現起。作意當然要有意根,種子當然要有第八識。所以,耳識就需要有八個緣,也就是空、根、境、種子、作意、意識、意根、第八識。
接下來,前五識還剩下三個識,就是鼻、舌、身三個識。這鼻、舌、身識這三個識就不需要八個緣或九個緣,祂只要七個緣。那七個緣是什麼?我們前面講說,前面四個緣叫空、明、根、境,鼻、舌、身祂不需要空,祂也不需要明;所以祂只需要相對的根,譬如說鼻識要有鼻根,舌識要舌根,身識要身根;相對的境就是香塵、味塵還有觸塵。當然後面種子、作意、意識、意根、第八識,其實道理都跟前面所說的眼識還有耳識的道理是一樣的。
接下來說,意識需要幾緣生?意識需要五個緣。這五個緣我先把它唸過,要有根、有境、有種子、有作意、有第八識。我們來作一個說明。主要是根,這個根,你在這五緣當中沒有意根,所以這個根一定是意根,也就是說意根是必要條件;既然是意識,當然要意根,所以這個五個緣當中的根一定有意根。但是一個人活在欲界裏面,他如果沒有五根,他的意識還是不能現起;但是在無色界當中,他是不需要有五根的,所以這個意識的現起基本上最少要有意根。人如果說有四根,有意根還加上其中的四根,那意識能不能現起?還是可以現起,譬如殘障人士,他五根不全,但是他的意識還是可以現起。也就是說,這個根的這個緣,意根是必要條件,其他的五根是根據你所生長的環境:你生在無色界當中你就不需要五根,但是需要意根;你如果生在色界當中,你就不需要有鼻、舌二根,你只要三個根就可以了。接下來,意識當然需要法塵,要有法塵,意識才能現起;當然要有種子,還有意根要作意,那當然要第八識。
最後講一個——意根。我們雖然只講六個識,但是意根仍然是識的一種,也就是說祂是末那識。意根到底幾緣才能生起?意根祂只要三個緣,也就是作意、種子、第八識。各位一定覺得奇怪,前面六個識都要有根有境,為什麼這裏無根無境而能現起呢?其實這個三緣當中也函蓋了根跟境,第八識就是意根生起的根,第八識也是意根的所緣;所以,意根只要作意,作意讓自己的種子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祂就現行了。所以,祂只需要作意、種子、第八識,意根就能在三界當中運作。
講完了這十八界的內涵,我們最後來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能分別的六識心能不能藉著修行修到無分別?好多人都想要把六識心修到一念不生,或者說他要修到無分別。但是想想看,如果說六識的覺知心修到無分別,那你如何在世間當中活下去?意根不能分別六塵,六個識你又把祂修到無分別,那你如何在世間當中存活?想想看,如果你不能分別,你肚子餓了不知道,看見了東西也不知道,你走到哪裏都不知道,那你如何在世間當中存活?也就是說,修行,如果說要把六識心修到無分別,表示說你是有邪見的;因為如果你把六識心修到無分別,你是根本不可能存活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探討一個問題,原來六識心就是在六塵上面的分別心,那你說「我把祂現行以後讓祂流注出來,然後讓祂無分別」,這樣豈不是多此一舉嗎?我乾脆就不要讓祂現行就好了,幹嘛說我讓祂現行以後,然後我把祂修到無分別,這不是很奇怪嗎?所以,解脫道就是說,我把六識心滅了,把十八界都滅了,那就真的無分別了嘛!就是進入涅槃,那涅槃本身就沒有分別;幹嘛說把能分別的讓祂現行以後,把祂修到無分別?
所以說,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錯誤的,是因為有邪見所以才要把六識心修到無分別。也就是說,六識心本來就有分別,不可能說祂沒有無分別的本質你可以把祂修到無分別。譬如說,你一定要從金礦裏面才能提煉金子,你不可能說去從樹裏面,去從樹根裏面、木頭裏面去煉金,因為木頭沒有金的性;一定是說這個金礦它有金性,你才能煉金啊!你說要喝牛奶,樹裏面沒有牛奶,你怎麼可能從樹裏面取到牛奶?也就是說,它沒有這個本質,是不可能修到那個樣子的,也就是說六識心是不可能修到無分別的;但是因為有了邪見,所以才會想要說把六識心修到無分別。
那麼我們十八界就講完了,接下來要講的是「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要講現行熏種子,首先要講的,要先瞭解十八界的運作,才比較容易作說明;因此,我們在講「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之前,我們會來略說十八界的運作。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概說–第24集 略說十八界(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
在前面一集當中,我們講解十二處,十二處已經講完了六根,對於六塵還沒有作詳細的解說。因為十八界函蓋了六根、六塵、六識,所以十二處也函蓋在十八界當中。雖然我們在十二處當中沒有詳細地介紹六塵,但是我們在十八界當中,會把六塵的部分作一個比較詳細的說明。
在這個單元的主題所要講的是:略說十八界。
我們先來看:到底什麼是界?界,就是它有個範圍,有個界限。譬如說,國與國之間它有個界限,也就是說,它有個範圍。同樣的,一切的世間法它都有個界限,它有個功能差別。界,因為六根、六塵、六識,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我們把它當成界的時候,可以說它是在功能有個侷限。譬如說眼根,眼根的功能它的侷限就是只能接收色塵;耳根它也有個侷限,它的功能只能接收聲塵;同樣的,六根、六塵、六識都是這個樣子。所以,界可以說就是功能差別,它的功能有個侷限。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世間法這麼多,總共只有十八界嗎?事實上,世間法可以說有無量無邊的界。譬如說筆,你所看到的筆,筆有個功能,但是筆本身,它是色塵,這個功能是屬於法塵;所以這個筆,單就一枝筆,它就可以歸到兩個界上面去。世間法有無量無邊的東西,每個東西都有個功能的侷限,所以,其實本來是有無量無邊的功能差別;但是,不管你有多少東西,統統可以把它歸入了六根、六塵、六識當中。也就是說,一切世間法,不管有多少法,都不可能超出六根、六塵、六識的範圍;也就是說,所有的功能差別,都可以歸入六根、六塵、六識當中。這是十八界的內涵。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六塵,也就是十二處當中的六塵,我們還沒有詳細地介紹。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但是事實上,六塵其實分為外六塵跟內六塵。為什麼會有外六塵跟內六塵呢?我們等一下再來作說明。我們先來看,我們先來講一個六入的這樣的法義。我們來看經怎麼說。
《長阿含經》卷八:「如來說六正法,謂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復有六法,謂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長阿含經》卷八)
也就是說,在六入當中,分成外六入、內六入。那什麼是外六入呢?外六入就是說,外面的六塵進入了六根當中。所以說,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這個外五塵進入了五根當中;但是還有個意根,也就是祂接觸了五塵上面的法塵,這個祂接收了。但是,純就外六入,你仍然看不見,無法接觸到六塵,因為我們還有個勝義根必須完好。也就是說,當外六入進來以後,接下來是什麼?因為它就變成訊號,所以才有眼入、耳入、鼻入、舌入,還有身入,還有意入;這內六入其實是在勝義根的位置發生。
既然外六塵進來有了外相分,但是在內六入當中,在你的勝義根所產生的這個六塵,其實它是心法,它是如來藏所變現的內六塵,所以說,六塵又分為外六塵跟內六塵;外六塵又叫作外相分,內六塵又叫作內相分。也就是說,外相分與內相分,各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那到底什麼是相分?相分就是,心的所緣就叫作相分。簡單來講,在佛法當中有兩個名相,一個叫作見分,一個叫作相分。什麼是見分?也就是說,你的覺知心祂能緣或者能取六塵。譬如說,六個識能知能覺的這個自性,就叫作見分;祂能知有個對象,能見有個對象,這個對象就叫作相分。所以說,外六塵就叫外相分,內六塵就叫作內相分。
六塵我們剛剛已經講了,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我們現在就來解釋它的內涵。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色塵。
《瑜伽師地論》卷一:「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瑜伽師地論》卷一)
這是屬於色塵的部分。也就是說,顯色的部分函蓋了十三法。「青黃赤白」,這是屬於顏色的部分。「光影明闇」,其實也是顏色;譬如說,你看到的是白光,它是白色的,你看到影像是因為它有暗色,它有黑色的狀態出現,那闇呢,當然是黑色,所以,光影明闇也跟顏色有關。「雲煙塵霧」呢,並不是說眼識可以分別這是雲還是煙,而是說雲煙塵霧上面也有顏色的部分;那這顏色的部分,也是屬於顯色的部分。最後一個是叫「空一顯」。
什麼叫作「空一顯」?既然空裏面有顯色的部分,表示空裏面也有不是顯色的部分。哪一部分是顯色的部分呢?顯色就是說,它很明顯顯示出來,眼識可以去分別。顯色的部分就是說,沒有物質的地方,在虛空當中沒有物質的地方,那就是屬於顯色。我們都講,虛空叫作色邊色,因為它沒有物質,很明顯顯示出它沒有物質的地方;所以,這個空一顯指的就是,沒有物質的地方的這個虛空。但是,如果說空只有虛空,那它就不必講顯色,它就寫說空色就好,為什麼叫空一顯色?一定有說它是空界,空界的色法裏面,不是顯色的部分。那哪一部分是空,它不是顯色的部分?譬如說,你的食道它是空,胃也有空,血管也有空,很多地方都是被物質所包圍,但是你看不見的空,它出現了,那一部分就不屬於顯色的部分,那是屬於意識才能了知;因為從各種情況來判斷說,這個胃是空的,否則就不會有這樣的法出現。所以,空一顯色是因為有不是顯色部分的空,所以才必須定義說空一顯色。
接下來說,「若色顯了,眼識所行」,也就是說,這些色法如果它很明顯的顯示出來,那眼識就可以在上面運作。
但是,色法上面不是只有顯色,也就是說這是屬於色塵;但是我們再來看,色法裏面不是只有顯色,色法裏面還有形色。也就是說,你看一個東西,它有形狀;譬如說,這個形狀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有這樣的色。但是這樣的色是怎麼出現呢?是因為有顯色的緣故。也就是說,因為你分別的東西上面的顏色有了差別相,這個差別相就會把形狀顯現出來。譬如說,你拿個紅筆在那個白色的牆壁上畫個圈圈,當你畫個圈圈以後,因為紅色跟白色,它在牆壁上所顯現出來的,有產生了色差;因為這個色差的原因,就產生了長短、方圓,還有粗細、正不正、高下。這些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就不是眼識所能分別,是因為意識能分別這個眼識所分別的這個顏色的差別,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形狀。
接下來說,除了形色以外,還有什麼?還有表色。剛剛講說,形色是因為顯色的差別相;那接下來,有了顯色、形色,它的差別就會產生了表色。那什麼是表色?表色就是說,你握拳、彎腰、走路、睡覺,這些樣子的變化,它就是屬於表色。樣子的變化一定要有形狀,如果沒有形狀呢,譬如說你一定有手的形狀,這個形狀的變化就是屬於表色;因為有了形狀才有表色,當然這是屬於色法的部分。也就是說,色法函蓋了色塵跟法塵。
那同樣的,聲塵,聲塵也函蓋了聲音的大小,它還有法塵,聲音的大小高低。你藉由聲音的大小高低,你才能知道它的旋律,才能知道它到底是哪種樂器產生出來的,或者說它是講話的聲音,它是打鼓的聲音;如果沒有這樣的差別相,你就沒有辦法分別,這是哪一種聲音。所以說,聲塵上面因為有差別相,所以就顯示出了法塵,那你就可以去判斷,這是什麼樣的聲音。
同樣的,香塵也是這樣的道理。譬如說香,它有味道,但是這個味道一定有差別相,你才能知道說這是哪種香。譬如說,它是香水的香,還是食物的香,它香的程度是什麼,它香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屬於香塵上的差別相。香塵上面的差別相,就是屬於法塵。
所以說,五塵上面有法塵。同樣的,味塵、觸塵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就不再說明。
但是,法塵只有這樣子嗎?不是,法塵的範圍函蓋很廣。我們首先來說明說,譬如說色法上面有形色、表色,但是還有個無表色。什麼叫作無表色?剛剛講說顯色,因為有顯色而有形色,有形色所以有表色,但是這個表色顯示出來的時候,就會產生了無表色。那無表色是什麼?譬如說你這個東西很漂亮,這個人跳舞很優美,這個無表色就出現了。所以這也是屬於法塵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法塵不是只有五塵上面的法塵,在百法當中有一個名相叫作法處所攝色;也就是說,這個色法當中,還有法處所攝的部分。我們來看看,它函蓋了哪幾法。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只有略作說明。
法處所攝色所說的第一個法,叫極迥色。極指的是極微,那什麼是迥色呢?就是把迥色分析到極微——我們先來看,到底什麼是迥色。迥色的意思就是說,它只能被障礙,它不能障礙別人,說這個色法它只能是被障礙的。那我們來看看,什麼樣的色法它是只能被障礙而不能障礙別人的?第一個,光、影、明、暗,這已經有四個法了;光影明暗它只能被障礙,它不能障礙別人。還有,空一顯色;虛空它沒辦法障礙別人,它只能被障礙。還有我們剛剛講的,被物質包圍的空,它也只能被障礙而不能障礙別人。這迥色就函蓋了六個法。把這種法,只能被障礙的這個色法,把它分析到極微,那分析到極微,事實上就沒有辦法用眼識來分別。也就是說,我們來看整片的光,那一定是在想法裏面說,它是很細微的光一直組合組合組合起來的。那為什麼會這麼一大片呢?所以,它可以分析到極微。這個極微它是屬於意識的分析,因為是意識的分析,所以我們就說它是法處;也就是說,它是屬於意識的部分,意識的所緣就是法塵。所以,極迥色是屬於法塵的部分。
那再來講:極略色。什麼叫作極略色呢?先來講略色,極還是極微。那略色呢,也就是說,它是能夠障礙別人,也能夠被障礙的。只要是物質法,它一定可以障礙別人;但是因為是物質法,所以它也能被障礙。那這個物質法呢,譬如說,五根五塵,這已經十個法了;地水火風呢,那也是;那當然還有一法,我們就不作說明。也就是說,略色總共有十五法。這十五法把它分析到極微,也就是說,五根五塵還有四大,把它分析到極微;那分析到極微,是因為用意識來分析,既然是用意識來分析,當然它就屬於法處。
接下來講:定果色。也就是說,它是修定所產生的果,它是屬於色法的部分。譬如說,你在定中,你修了定很有成就,在定中產生了光;在定中所產生的光,它並不是色法,定是屬於意識相應的境界,那中間產生的光,仍然是意識所相應;所以,這個定果色仍然是法處所攝。它雖然跟外面的光看起來差不多,但是它不是屬於色法,它不是屬於色塵。
接下來說:無表色。無表色事實上剛剛已經講,在前面講色法已經講過了。無表色,當然五塵上面都有無表色,還有一個無表色是屬於戒體。也就是說,這個戒體是因為你是依於五陰而得到的結果,所以說,戒體也是依於你的色身而有的;那依於色身而有,所以說,它是屬於無表色。
再來還有一個叫作:遍計所執色。遍計所執就是虛妄想,也就是說,沒有這個東西,是你的虛妄想所施設而有。那什麼叫作遍計所執色呢?譬如說龜毛,沒有龜毛,你因為遍計所執,虛妄想說有龜毛;說兔子有角,叫兔角,事實上兔子是沒有角的。因為你起了虛妄想而產生出來的色法,事實上沒有這種色,只是你的虛妄想,虛妄想就是意識的所緣。所以說,因為遍計所執產生的虛妄想所產生的色法,就叫作遍計所執色。
接下來,夢境也是屬於法塵。為什麼夢境是屬於法塵呢?因為夢境,我們先來看夢境是意根的遍計所執性所引生的。一個人為什麼會作夢呢?因為你對於你白天所經歷的境界,或者是說小時候所經歷的境界,你一時無法忘懷,你很執著;那很執著呢,當你在作夢的時候,就是因為意根有這樣的執著,所以,祂就起了夢。這個夢境是如來藏所變現的,但是是因為意根的遍計執性,如來藏配合變現出來,那意識就在上面作分別。夢境又有個名稱叫作獨影境,也就是說,它只是影像而已,所以它不是真正外面的色法。雖然夢境裏面看起來有五塵,還有法塵,事實上這六塵都是屬於影像而已,而不是真正外面的色法;所以說,夢境也是屬於法塵。
接下來還有個定境法塵。那定境法塵,什麼是定境法塵呢?定境法塵,譬如說,你修到二禪等至位、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當中,都有個意識的所緣;也就是說,意識在這二禪等至位乃至到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當中,意識都必須有個定境法塵來緣,意識的所緣就叫作法塵。因為是修定處於定中,所以叫作定境法塵。
當然,法塵不是只有這麼多。我們在下一集當中會再繼續介紹法塵。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23集 略說十二處(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
在上個單元中我們有介紹意根,意根對於過去事——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祂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到意根在現在歷緣對境當中祂所扮演的角色,就差了一個舉例說明。我們現在就來對於意根在現在歷緣對境當中,祂到底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譬如說,晚上在睡覺的時候,你家附近有火災,這時候你在睡覺,但是你為什麼會聽到那個消防車「叮叮咚咚」這樣開過你家,你因為那個「叮叮咚咚」的聲音而醒過來?但是你想想看,事實上你在睡覺,你的前五識還有意識事實上祂是處於沒有現行,也就是說祂並沒有起來分別外面,為什麼你會突然間聽到,知道說有這個聲音?是因為意根祂從來都不睡覺,不管你醒著也好,醒著祂也不睡覺;你在睡覺的時候,祂也不睡覺。所謂睡覺就是說,六個識都不現起;但是意根並不屬於六識當中,所以意根從來都不睡覺。因為意根不睡覺,祂是心,剛剛講,我們在前面講的內容裏面有談到,意根祂能分別五塵上的法塵有沒有變動;也就是說,「叮叮咚咚」這個聲音它因為有變化,聲音有變化,所以祂就覺得說聲塵有變化,這個變動很大,所以祂就把意識跟耳識叫起來,分別說:到底出了什麼樣的事情呢?為什麼會有這種法塵的變動呢?那意識、耳識叫起來以後一分別就知道,原來是消防車開過去的聲音,馬上判斷就是說:啊!附近有火災。只要不是你家,你就繼續睡覺。
從這樣看來,意根其實祂是不斷地在緣五塵上面的法塵,只要有重大的變動,祂就會把覺知心叫起來分別。譬如說,有人在後面突然間叫你,這時候因為這個聲音,原來是沒有聲音的,但突然間變有聲音了,那是不是聲音上面的法塵就產生了變動相?那麼祂就會把覺知心也就是意識跟耳識,叫過來分別說:這是誰在叫我?有可能你不用轉頭過去,你也已經知道是誰在叫你了。也就是說,意根對於現前所面臨的事情祂都在攀緣,只要是法塵有重大的變動,祂就會去把覺知心叫過來分別。這是意根對於在歷緣對境當中祂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因為意根不能分別現前的事情,所以祂才需要前六識來配合。
對於未來事呢,對於未來所發生的事情呢,意根到底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譬如說,你平常都是早上七點起床,但是因為明天有重大的事情,你想要五點起來,但是又沒有設定鬧鐘,所以你就睡覺。那睡覺以後呢,因為你在這個思惟當中,意根已經瞭解說,明天早上五點起床這個事情很重要;但是,意根祂又沒辦法分別到底時間經過了多久,能夠知道時間經過多久、能夠看鐘的意識跟眼識已經在休息了;這時候意根在休息當中祂覺得重要,祂又不知道幾點,所以祂就三點就起來,然後把意識、眼識叫起來去看,看什麼?看現在到底幾點。那分別完成以後,還沒有到,然後四點又把你叫起來。所以,對於未來還沒有發生的、它是重要的,祂還是會提醒你。
再來說,假設你要去跟人家談生意,半個月以後要去跟人家談生意,這個生意很重大,所以意根就會經常提醒你:你的前期工作準備好了沒有?你要跟人家怎麼談,你要搭什麼樣的飛機去日本,然後那邊要怎樣安排,這些事情有沒有處理好?護照辦好了沒有?等等。祂會不斷地提醒你去規劃這些事情。也就是說,半個月以後要去日本,你絕對不會忘記半個月以後忘掉要去日本這個事情,因為這個事情太重要了。
從剛剛講說過去、現在、未來意根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就是對於重大的事情,對於法塵有重大的變動,祂都會提醒你。也就是說,祂雖然不知道六塵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祂有那個功能,就是於過去事,祂能讓你想起來,讓你的覺知心想起來;於現在事,祂可以讓你的覺知心現起來分別;對於未來事,祂能夠讓覺知心現起來規劃。舉那麼多的例子來說明,主要就是要讓大家瞭解,意根對於一個人的身口意行祂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意根是一個人身口意行的作主者;既然六個識都是要依靠意根才能現起,所以意根就是作主者。你餓了,決定要吃飯也是意根,知道餓了是意識,但是決定要吃飯的是意根;你口渴了決定要喝水,口渴了這是意識的功能,這是覺知心的功能,決定要喝水當然也是意根的功能。
既然這樣子,說意根是作主者,那麼我們學佛法、修學佛法當然要從意根下手,因為祂是作主者。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要來說明,意根跟修學解脫道的關係,到底祂有什麼樣的關係?當然意根不是只跟修學解脫道有關係,當然還有跟修學佛菩提道有關係,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講解說意根跟修學解脫道的關係。
解脫道,所謂解脫到底要解脫什麼?解脫就是相對於束縛,也就是說你被束縛住了;如果你沒有被綁住,哪來的解脫?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到底被什麼綁住了,他沒辦法看清楚說,他一出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被綁在三界當中,事實上他就是被繫縛在三界當中;一個人在三界當中不斷地作六道輪迴,也就是說,他被六道輪迴所束縛住了。佛法講究的解脫,就是要出離三界生死,也就是要脫離六道輪迴。
意根跟出離三界生死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我們來看看,不能出離三界生死的關鍵在哪裏?主要是因為意根不清淨,意根有染污。為什麼意根有染污?因為意根常與四種煩惱相應,也就是貪、癡、我見、慢這四個煩惱相應了。為什麼意根有染污就沒辦法出離三界生死?我們來看看《成唯識論》卷四怎麼說:「此四常起,擾濁內心,令外轉識恆成雜染。」(《成唯識論》卷四)雜染就是不清淨的意思。也就是說,意根常跟這個四種煩惱相應,所以這四種煩惱常起;當這四種煩惱常起的時候,祂會「擾濁內心」;然後「令外轉識恆成雜染」,也就是說,外轉識就是六個識,六個識——前五識加上意識,祂是因為意根跟那剛剛講的貪、癡、我見、慢這四個法相應,而讓祂變成有雜染。也就是說,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意根所引起的。意根是三界中的作主者。其實,眾生說「我」怎麼樣「我」怎麼樣,大家都認為說這個「我」指的是意識,其實不是!因為你不可能把不是作主的當成我,這個我一定要能作主啊;所以眾生所執著的我,一定是作主的,所以其實眾生在執著的我其實是意根。所以,就是因為意根有煩惱,所以一切的煩惱統統由意根而來。
接下來說,意根到底跟解脫道的四種果證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來看看,解脫道雖然有四種果證,但是究竟果是阿羅漢;也就是說解脫道已經究竟了,表示說你只要證得阿羅漢果,你死後就能出離三界。所以說,解脫道的修證必須證得阿羅漢果才是究竟。但是,成就阿羅漢果的條件到底是什麼?我們來看看《成唯識論》卷三,說:「諸聖者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成唯識論》卷三)也就是說,我只要把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了,那就是阿羅漢。從剛剛我們講說,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意根所引起的,所以,你只要把意根所相應的煩惱斷盡了,那當然就是成就阿羅漢了。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要證阿羅漢果還是要從意根下手。
但是,解脫道不只聲聞菩提,還有緣覺菩提。緣覺菩提要不要從意根下手?當然還是要。因為緣覺菩提要證什麼?證辟支佛果。辟支佛果要幹什麼?也是要出離三界生死。出離三界生死,當然還是跟意根的染污有關。所以,只要把意根的染污滅盡了,也就是把意根所相應的煩惱滅盡了,那就是證得解脫道的辟支佛果,或者說證得阿羅漢果。
簡單地說明意根,意根當然祂在三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只有這樣子而已,在這裏只是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有人講說意根是大腦,而且還有很多法師都這樣子說;但是我們要來探討,到底意根是不是大腦?我們剛剛已經講那麼多,說意根是心,但是有人卻是作了一個不同的說法。那意根是不是大腦呢?我們現在來作一個說明。
佛有講說,在這個眾生所存活的世界當中,總共分成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你如果從現前觀察,說意根是大腦好像有一點道理,但是實際上還是沒有道理。有些人就這樣子觀察,說:「你看,因為我只要在你後面打了一記悶棍,你的意識都沒了,你就悶絕,意識就不見了,表示這個大腦就是意根,因為祂是意識的所依。」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當為人,這個五根雖然是意識的所依,但是仍然還有個意根,這個我們在講十八界的時候,再來作說明。
既然講了三界,三界當中函蓋了一個無色界。無色界是什麼樣的境界?也就是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還有非想非非想處。也就是說,這四種處所統統沒有身根,也沒有五根,也就是說五根完全不在,也就是沒有色身。沒有色身,既然處於空無邊、識無邊,要處於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還有非想非非想,他需要有個意識緣在定境法塵上面。既然有意識緣在定境法塵,意識的所依——如果說沒有意根,意識就不能現起,所以才叫作意根;既然有意識存在,那當然意根在無色界當中祂是存在的。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意根是大腦這樣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從三界、有三界的觀點來看,意根不是大腦。
我們再用另外的觀點來說明。佛有講五種無心位,也就是眠熟、無想定、滅盡定,當然還有其他兩種。那我們只針對眠熟、無想定、滅盡定這三個法來作說明:意根一定不是大腦。
眠熟就是睡著無夢的時候。那無想定呢,無想定跟滅盡定也都是沒覺知心的狀態。無想定它是修定以後所產生的定境,無想就是說他沒有覺知心。無想定是在什麼狀態下叫作無想定呢?一個人從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四禪以後,他因為沒有斷我見的緣故,所以他就認為說,「我」還是有覺知,那這個覺知就不是涅槃;所以他就把覺知心滅掉了,然後就進入無想的狀態。也就是說,想就是知,那沒有知就是把覺知心滅掉;把覺知心滅掉,剩下色身存在的當下,因為證的是四禪的緣故,所以就說那是無想定。我們來看看,如果說意根是大腦,那我眠熟跟無想定就沒有差別了。也就是說,因為眠熟跟無想定在意根上面有差異,所以才有眠熟跟無想定的差別;如果意根是大腦,那眠熟也是沒有六識的狀態,無想定也是沒有六識的狀態,當然眠熟跟無想定就不會有差別了。
再來說無想定、滅盡定這兩種無心定,它還是有差別;如果沒有差別,那麼就不用分無想定、滅盡定。剛剛已經講完了無想定,那到底什麼是滅盡定?滅盡定就是說,一個人已經斷了我見、我執,也就是說他是俱解脫的阿羅漢,他是死後可以入無餘涅槃的。滅盡定既然是已經滅掉了意根的染污,他進入滅盡定當中,也是六個識不現起,無想定它也是六個識不現起,那它的差別當然是意根:無想定的狀態,意根有染污;滅盡定的狀態下,意根沒有染污。所以,無想定跟滅盡定是因為意根有差異,意根有清淨跟染污的差異,所以才分成無想定、滅盡定;如果你把意根當作是大腦,無想定跟滅盡定就不會有差別。
接下來說大腦。如果說意根是大腦,大腦事實上是不能帶到未來世去的。我們都講意根從來不休息,意根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你的覺知心不斷地滅掉,然後到未來世去,又重新新的覺知心過來;但是,意根從來沒有這樣的狀態,意根從來沒有死過。既然意根從來沒有死過,那表示大腦一定不是意根;因為人死了以後,大腦沒辦法到未來世。所以說,意根從這樣的說明以後,我們可以確定:意根絕對不是大腦。
但是又有人說:意根是意識的種子。意根到底是不是意識的種子呢?種子就是說,它是含藏在如來藏中,它還沒有現行之前就叫作種子;既然還沒有現行,它就不是十八界的東西。明明十八界函蓋了六根、六塵、六識,既然六根、六塵、六識是一定要在三界中現行才叫六根、六塵、六識。但是 佛講說十八界,意根如果是意識的種子,這個種子並不是屬於十八界的內涵,那十八界就變成了十七界。也就是說,如果意根是意識的種子,這樣十八界的內涵就會變成有問題,佛法就要作更正,也就是說 佛所說的法就變成有問題。
講完了六根,接下來要介紹六塵,十二處當中的六塵。六塵指的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還有觸塵、法塵。其實大家從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去體會到說甚麼樣是色塵。也就是說,色塵,你所看見的山河大地上面的色彩、光影、明暗,這是屬於色塵。那聲音呢?聲音有大小、高低,但是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傳過來,這些是屬於聲塵。香塵呢?香塵是有香、臭也函蓋在裏面。味呢?酸甜苦辣這些味呢,它都是屬於塵的部分。觸呢?軟硬、滑細、粗糙,就是你身上接觸到外界環境冷熱等等,這些都是屬於觸塵。法塵呢?法塵就是函蓋的范圍很大,主要是色、聲、香、味、觸上面都有法塵。這個法塵我們在下一節當中再來介紹。
六塵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22集 略說十二處(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
在上一集當中,我們講到了五根的功能。所謂五根的功能,就是說五根是接收五塵的器官,通常我們講五根,其實就是眼睛、鼻子、耳朵、舌頭還有身體。
為什麼要把眼睛又稱為眼根呢?我們現在來談一下,到底什麼是根呢?根,從世間法的例子來看,我們來看樹木有根,那根是要作什麼用的?一棵樹要成長,那就一定要有根,也就說它是樹木生長的依靠;如果沒有根,就沒有辦法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還有養分。同樣的,眼根一定是某種法的依靠,因為它是眼識生起跟運作的依靠;如果沒有眼根,眼識就沒有辦法生起,也不能運作了。所以說,我們把眼睛稱作眼根。同樣的,耳、鼻、舌、身也都是同樣的道理。我在這裏就不再作說明。
接下來,五根只是有眼耳鼻舌身這樣的一個表相嗎?說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偃月,還有身如肉桶。那只有這樣的表相上面所看到的根嗎?其實不是。我們五根有浮塵根跟勝義根。所謂的浮塵根,就是你所看到的剛剛講的那五根。但是所謂的浮塵根,有提手旁的扶,有三點水的浮。那這個浮塵根,用三點水的浮塵根,我們為什麼會用到三點水的浮塵根呢?浮就是浮出來的意思,因為這個五根漂浮在外,它能夠讓五塵浮現出來,所以我們就稱它作浮塵根。但是還有提手旁的扶,提手旁的扶塵根,是用什麼觀點來說它是扶塵根?扶就是扶持,或者說扶助,也就是說五塵必須靠五根的扶持才能被覺知心所分別,因此就叫作扶塵根。
那麼哪一部分是屬於眼根的浮塵根呢?眼根的浮塵根包含了眼球、傳導視覺訊號到頭腦的視覺神經。那勝義根呢?眼根還有勝義根,也就是頭腦當中掌管視覺的部分。鼻、舌、身根都是同樣的道理。那有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說眼球是浮塵根,這個神經系統它又沒有浮現在外表上面,為什麼你稱它作浮塵根?是不是可以歸到勝義根呢?其實歸到浮塵根、歸到勝義根都沒有關係。我舉個例子來說明,譬如說掃描器,掃描器到電腦中間是不是要有一個連接線?那這個連接線你要歸於掃描器也可以,要歸於電腦也可以。所以,如果有人說這個神經系統是屬於勝義根也沒有關係,也可以;如果有人說神經系統屬於浮塵根,那也可以。
再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人為什麼要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因為我們人生在欲界當中,欲界有五塵,為了要獲得五塵的韻味,所以需要五根來接收五塵;我們前面有講五根的功能,就是要來接收五塵的器官。為什麼我們覺知心沒辦法直接來分別五塵呢?因為五塵,在外面的這個五塵它是物質之法,我們的心沒辦法直接接觸到物質,所以必須經由浮塵根去接收外面的五塵;然後傳遞到勝義根當中,再由如來藏變現一個跟外面一模一樣的五塵;這時候如來藏所變現的五塵,就不是物質之法,它就變成了心法,這時候五個識就可以在上面作分別。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沒辦法直接分別?因為心沒有辦法直接分別五塵,所以一定要透過五根的原因。所以,人活在欲界,就必須要有五根。
如果說你對於這個五塵你不貪著——因為貪著五塵,所以就要有五根來接收,然後來取這個五塵上的韻味;如果說我對五塵沒有興趣,我不貪著五塵,那麼你就有可能生到無色界去了;因為你不需要五塵,所以你就不需要五根來接收。佛有講三界,你證得四空定,就是對於身根不再執著;對於身根完全不再執著,又證得四禪,然後證得四空定,那你死後就可以到無色界去;在無色界當中就沒有五根,完全處於精神狀態。
再來說,欲界有五塵,那色界呢?色界因為沒有鼻舌二根,沒有鼻舌二根的原因是,因為色界當中沒有香塵、沒有味塵;因為沒有香塵、味塵,所以你就不需要有鼻舌二根了。但是,在色界的天人他有浮塵根的鼻舌二根,他只是沒有勝義根的鼻舌二根。
講完了五根了,那接下來,剛剛講十二處裏面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五根之後我們再來講意根。意根各位可能難以理解,各位所知道的是意識,意根很明顯就是意識生起跟運作的依靠。但是各位很難去瞭解說:那意根到底在哪裏呀?如果談到五根,五根的浮塵根你是很容易看得見的;但是五根的勝義根呢,你雖然看不見,但是現在醫學很發達,我剛剛這樣講,你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意根是心,我雖然跟你說意根是意識所依靠的,但是因為你只能知道意識,事實上你沒辦法瞭解意根。我在這裏就來作一個說明:意根到底祂在幹什麼?我們從哪些現象可以瞭解說有意根的存在?
我在這裏舉個例子。譬如說,早上起來你在煮開水;開水還沒煮完,突然接到了一通電話,這一通電話很重要,你必須趕快出門去處理。結果因為這件事情太重要了,所以你就忘了你在瓦斯爐上還在煮開水。等到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想起:早上還在煮開水,我瓦斯還沒關啊!這時候你就要開始評估了:到底去關瓦斯重要呢,還是我去處理這個事情重要?你如果認為說煮開水重要,必須要趕快關掉,瓦斯要關掉,那你就一定會回頭,回家去關瓦斯。那你如果認為說「沒關係,我處理完這個事情,開水還沒開」,所以你就會繼續處理,然後處理完,回家把開水關掉。
那想想看:剛剛你接完電話以後出門出去,忘了這個事情,為什麼你會跑到一半突然間想起?是因為意根,意根突然間把煮開水這麼重要的事情,祂提醒你了。但是意根並不知道這個煮開水,祂只知道說,你早上做這個事情很重要,但是還沒處理完。祂只知道它的重要性,瞭解這個重要性的這個事件的內涵要靠意識;所以祂才在半途中丟出了這個重要性的事情,讓意識來瞭解說原來這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這個重要性事情的內涵,是意識才能瞭解的,那意根就根據這個事情的重要性來提醒意識作分別。這是第一個例子。
也就是說,意根對於過去事你還沒有處理完,而且它很重要的,祂就會一直提醒。譬如說,老闆交代你一個工作,你還沒做完,你是不是回家的時候,吃飯也在想,看電視也在想,跟人家聊天的時候也在想?因為你的工作沒做完,老闆明天可能要叫你交卷了。所以,為什麼你會不斷的想起這樣的一個事情,工作沒有做完這樣的一個事情為什麼不斷的想起來?就是因為意根,祂記住了你還沒處理完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雖然祂不知道這個很重要這個事情的內涵,但是祂知道這個是重要的,所以祂就會提醒你。
再來說,我們經常會說「淡忘」這個事情,淡忘這個事情就是說過去的事情淡忘了。淡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來看看,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你早上去上班,被老闆罵了。老闆罵了你以後,你會覺得很難過;那很難過,所以回家就一直想起這個事情,可能一個禮拜你都覺得很難過。但是過了一個禮拜以後,老闆有一天叫你去,說:你最近表現得很好啊,讚歎啊,給你加薪啊!那麼你一個禮拜前被老闆罵的事情,你就慢慢的不會再提醒你了,你就不會再那麼痛苦了。因為你被老闆讚歎的這個事情的重要性,遠大於你以前被老闆罵的;你被老闆讚歎的這個重要性,已經遠大於被老闆罵的重要性,所以意根就開始不再提醒你了。
也就是說,意根會提醒你,是因為它有它的重要性。淡忘其實就是因為,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已經降低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祂會來提醒你;所以我們就說,這件事情就淡忘了。但是事實上它不是忘了,而是說它的重要性降低,所以意根就偶爾會提醒你;但是已經不再那麼經常的提醒你,讓你覺得很痛苦。這是一個例子。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譬如說,有人跟他的太太他是很要好的,有一天他的太太突然往生了;一個很恩愛的親人,突然間往生了,他當然很痛苦,他很難忘記她。但是過了一年以後,他突然間遇見了一個他喜歡的女生,這時候他就開始在設想說:我怎麼跟她交往,我怎麼跟她交往以後,她能成為我的老婆。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開始慢慢出現了;也就是說,因為它的重要性出現以後,他對於太太往生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開始降低。也就是說,親人往生的這個事情,因為重要性降低,所以就慢慢的他就淡忘了;這個淡忘其實也是因為它的重要性降低而已,而不是他真的忘了。
講完前面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瞭解到,對於過去的事情,意根祂是根據說它的重要性還有你還沒處理完,祂就會提醒你,祂是有這樣的功能。從這樣的功能我們來看看:跟修學佛法有什麼關係?
我們現在只講修定。為什麼你修定修不好?那從意根對於過去的事情,祂會不斷的提醒你這件事情來看,祂跟修定有很大的關聯。一個人想要說「我五分鍾絕對不要再打妄想」,但是事實上都辦不到;因為意根祂會把重要的事情在你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祂就提醒你了;那你就掉入了祂所提醒你的事情的當中,你就開始打妄想了。從這樣看來,意根祂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不斷的丟給你,所以你一直在打妄想。
意根呢,我舉個例子,意根就如同說一匹野馬,那一匹野馬,你平常都是關不住牠。這時候你瞭解這樣的道理以後,你就想要說:好,那我一直打妄想,我不要讓祂打妄想,我一定要把意根束縛住。他就把這一匹野馬用一條繩子跟一根樁,就把它釘在地上。但是這樣子有用嗎?不一定有用!因為意根還是繞著繩子一直跑,一直跑。但是有一天祂跑久了,因為意識不斷的說服意根,後來意根就慢慢的認為說好像跑也沒什麼用,一直跑也沒什麼用,祂就靜下來了;這時候你把繩子拉開,祂也不會亂跑。從這樣的道理我們就瞭解到,定修不好其實跟意根對於世間法的執著有關係;因為你一直執著這個世間法的重要性,祂就一直要讓你打妄想。所以,修定修不好,應該要從意根下手。這是對於過去事,意根所扮演的角色。
那在現在的事情當中,到底意根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先來看看阿羅漢對於意根他是怎麼說的。
《中阿含經》卷五十八當中有記載阿羅漢的說法,對於意根跟五根的說法:「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中阿含經》卷五十八)
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說,人有五根,這五根它有不同的運作,異行就是不同的運作。譬如說,眼睛呢,眼根可以看色塵,可以接收色塵;耳朵可以接收聲塵,眼根不能接收聲塵;同樣的,耳根不能接受色塵;所以說五根異行,它所接收的境界也各不相同。也就是說各各五根它都是接收不同的境界,它只接收自己的境界。那意根呢?意根就是「意為彼盡受境界」,意思就是說,五根所接受的境界,意根都接收了。
但是這是阿羅漢的說法,阿羅漢對於意根的瞭解仍然有限。從這一句話的意涵當中,事實上「意為彼盡受境界」——意根接收了五根所接受的境界,它會有一個意涵就是說:意根可以一體統合五根所接受的境界。但是實際上,祂要一體統合五根所接受的境界,一定要靠意識;因為配合意識才能作出統合的動作,但意根祂是沒有辦法的。意根為什麼沒辦法統合這個五根所領納的境界呢?因為意根祂是遍緣一切法,也就是說,既然五根所進來的境界祂都接收,那祂怎麼有辦法去分別五塵還有五塵上的法塵呢?事實上祂是不可能的。所以,從這樣的結果來看,意根祂就沒有辦法詳細分別五塵上的法塵。五塵上的法塵,我們在後面的單元,我們會來作說明。意根祂只能分別什麼?只能分別五塵上的法塵有無重大的變動。這個五塵上有重大的變動,祂才會想要去分別。對於五塵的細相以及五塵,祂是無法分別的。
那這樣子各位可能還是沒辦法清楚的瞭解意根到底在幹什麼。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會在下個單元再來舉例作說明。也就是說,意根的功能它是很廣泛的,在前面講的是意根對於過去的事情,祂在扮演的角色;剛剛講的這是意根對於現在的事情,在歷緣對境當中,祂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呢?我們會在下個單元當中為您作說明。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正覺總持咒梵唄版 The Dharani of True Enlightenment




〈正覺總持咒〉乃是 平實導師於公元2000年秋天所造,以 世親菩薩所造《大乘百法明門論》為根本架構。內容含攝世出世間一切法,函蓋三乘菩提之修證。


五陰十八界,涅槃如來藏,般若道種智,函蓋一切法。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
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現。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
求正覺佛子,一切應受持。

The Dharani of True Enlightenment was composed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Xiao Pingshi in the fall of year 2000 based on the framework set forth in the Lucid Introduction to the One Hundred Dharmas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 by Bodhisattva Vasubandhu. The Buddhadharma is summarized in the synopsis; it includes the mundane and supra-mundane dharmas, and the practice and realization of the Three-Vehicle Bodhi.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the eighteen elements,
Nirvana and the Matrix of Buddhahood,
Wisdom of the Ultimate Reality,
And Knowledge of the aspects of paths,
All dharmas are summed up in them.
The first is the most supreme among all,
The second occurs together with the first,
The third is projected by the two above,
The fourth stems from variations in the three above,
The fifth is manifested by the four above,
All phenomena emerge in such order.
These five categories of dharmas,
Comprise the Path to Liberation,
And the Path to Buddhahood.
To benefit oneself and others,
Practitioners seeking true enlightenment,
Should comprehend and realize them all.

三乘菩提概說–第21集 略說十二處(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要講的主題是:略說十二處。在上個單元已經講完了五蘊,這個單元要講的是十二處,講完十二處以後,要講的是十八界。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又簡稱蘊處界。在講十二處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蘊處界對於修學佛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重要性。在佛法當中,有三種菩提需要修證:第一個是聲聞菩提,第二個是緣覺菩提,第三個是佛菩提。也就是說,佛法總共有三種菩提,這三種菩提跟蘊處界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們先來說明聲聞菩提。爲什麼證聲聞菩提爲什麼要瞭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呢?在 佛的開示當中,聲聞菩提總共施設了四種果位:第一種是須陀洹;第二果也就是二果,二果是斯陀含;三果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在這四個果位當中,初果是入門,四果是究竟;也就是說,聲聞菩提的究竟果是阿羅漢果,但是要證阿羅漢果,一定要證得初果;也就是,初果它是證聲聞菩提究竟果的入門,沒有證得初果,是不可能證得阿羅漢果的。這個我們後面會來說明。
我們先來看看說,既然證聲聞菩提要證初果,我們來看,到底證初果的內涵是什麼?爲什麼蘊處界跟證初果有重大的關係呢?我們來看,所謂須陀洹,他是斷三縛結,斷三縛結以後就說他證了聲聞初果。三縛結當中也就是斷了身見、戒禁取見跟疑見;只要斷了身見,疑見、戒禁取見也就跟著斷了。什麼樣是斷身見的人呢?也就是說,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的一部分或者把它全部當成真實的我,這樣的見解叫作我見。只要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要再執著它是真實的我,有了這樣的見解;還有,相信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虛妄,把它滅掉以後,它不是斷滅,也就是說還有個涅槃;那這樣的人就叫作證初果,也就是說他在見解上他已經斷了我見。
剛剛已經提到說,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成真實不滅的我,這樣的見解就叫作我見,要證初果一定要斷我見;那是不是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你必須完全瞭解,你才能斷我見呢?所以說,瞭解蘊處界對聲聞菩提是很重要的;不瞭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是不可能斷掉我見的。也就是說,如果想要證得阿羅漢果,一定要瞭解蘊處界的內涵。
講完了蘊處界對聲聞菩提的重要性,接下來要講緣覺菩提。什麼是緣覺菩提呢?也就是說,藉由觀察十因緣跟十二因緣,然後經過這樣的觀行以後,證得辟支佛果。那緣覺菩提到底有沒有談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呢?我們來看看十二因緣裏面的內涵,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就是這十二個因緣。但是從這十二個因緣來看,裏面沒有一個緣是講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但是,重要的不是在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名相,也就是說,他到底在十二因緣的觀行當中,有沒有觀行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
我們來看看,五蘊在十二因緣裏面當中,到底有哪一個緣是提到五蘊的。我們來看名色,名色的名指的是受想行識,也就是心,就是四陰——四個陰;那色就是色法,那名色就是五陰。也就是說在緣覺菩提當中,確實是有提到五陰的。再來,十二處呢?十二處其實主要就是六入,因為六入要依於十二處才能出生。六入是個現象,因為有了十二處,才出現了六入這個現象,所以,十二處有的時候又稱為六入處。所以事實上,緣覺菩提也必須要瞭解十二處的內涵。再來,到底有沒有講到十八界呢?十八界所函蓋的範圍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剛剛十二處講到的是六根、六塵,六根、六塵以外還有一個六識。但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名色前面那個緣——識,就是六個識;表示說,十八界在觀行緣覺菩提,也是要觀行十八界。
這樣子看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對於證得緣覺菩提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如果你不瞭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你是不可能證得緣覺菩提的。
接下來,到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對於證得佛菩提有什麼重要性呢?許多人在修學佛法當中,他說他是在修學大乘法,也說他是禪宗的弟子;但是,從他所修學的法門,還有他所說的內涵當中,其實他是落在我見當中。譬如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真心。事實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識陰跟想陰,也就是他落在我見當中,他不知道。打坐打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境界仍然是識陰跟想陰的境界,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落在了我見當中而不知道。那爲什麼自稱是修學大乘佛法,但是卻是落在我見而不知道呢?就是因為他不瞭解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所以,想要修學大乘菩提,一定要瞭解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
或許你會講,說:禪宗也是修學大乘啊,禪宗到底真的需要瞭解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嗎?我們來看看,禪宗的祖師他要證的不是五陰,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也不是要打坐打到一念不生,他所要證的是如來藏,也就是說證如來藏是修學佛菩提的根本。但是要證如來藏,一定要瞭解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你才不會落入、掉入了我見當中還不知道。禪宗的祖師經常會對他的弟子說:百尺竿頭,更上一步。百尺竿頭往上一步,百尺竿頭已經站在了百尺竿頭,你再往前一步,豈不是就掉下來,就死掉了?事實上禪宗的祖師就是要叫你「自殺」,但是這個自殺不是叫你真正的我們所認知的自殺。也就是說,因為你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成我了,他要讓你這個我死掉;所以,你在百尺竿頭上面,其實還是掉在我見當中;他要你往前一步,就是讓五蘊死掉;這個五蘊我不死掉,你就無法證得佛菩提,也就是開悟明心。所以,從禪宗的祖師的開示來看,你還是要瞭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
簡單地說完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對於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的重要性,在這裏已經講完了。或許你會有個問題,說:佛法果真只有三種菩提嗎?不是還有其他的菩提嗎?或許你會聽說還有其他的菩提。但是,如果你在三乘菩提當中,又聽到還有人施設了別的菩提,那麼他就是不瞭解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而去施設的。
或許你會講:那什麼是菩提?菩提就是覺,覺就是覺悟。覺悟一定要有個標的,你覺悟了什麼才叫作菩提。覺悟是要靠智慧,也就是說,你要證聲聞菩提,當然是有覺悟;那證聲聞菩提,覺悟了什麼?也就是說,你對於出離三界這個法,你已經覺悟了。如果說你是證得究竟果阿羅漢果的人,那麼你就是完全的覺悟了出離三界之法,也就是說,你已經有了出離三界法的智慧。菩提對於解脫道來說,它就是跟解脫有關;如果菩提跟解脫無關,那就不能說是菩提。佛菩提仍然跟解脫有關,但是它的根本是要成佛,它的根本是證悟如來藏。也就是說菩提一定跟解脫、跟成佛有關;如果你聽到的菩提,在三乘菩提之外施設了菩提,那麼它是無法證得任何出離三界之法,也不可能成佛的法,那麼它就不是菩提。
在佛法的名相,經常有人拿去誤用,把它放在世間法當中,久而久之就積非成是。也就是說,菩提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在佛法的真實義其實它有內涵;但是,因為不瞭解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也不知道什麼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也不知道什麼是佛菩提,所以就把這個菩提用在世間法上面;久而久之積非成是,真正的三乘菩提就這樣子被消滅掉了,其實這是在佛法的流傳當中所產生的最大的危機。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在佛法當中有個很重要的法,它跟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是有相當重要的關係,這個法叫作「三法印」。三法印,我們先來講什麼叫作法印。法印就是說,要來印定你所說的法、你所證的法是不是正確的,就是靠這三個法來印定。這三個法的內涵是什麼呢?爲什麼它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來看看三法印的內涵,第一法叫作諸行無常,第二個法叫諸法無我,第三個法叫作涅槃寂靜。
我們來看看諸行無常,行的範圍是什麼?行就是跟空間、時間有變化的都叫作行。一個人的身口意行都是行,一個人的身口意行都離不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就是說,諸行無常指的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如果你所說的法不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常的法,那麼你就不合乎這個法印。
這個法印的第二個法叫作諸法無我。也就是說,你是不是掉在我見當中呢?那就用這個法來印定。也就是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諸法函蓋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沒有一個法是真實我;如果你說的不是這樣,那麼你說的法就是錯誤的,用這個法來印定就是錯誤的。
但是,如果說世間法總共函蓋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那人死了以後不就沒有了嗎?所以還需要有個法,也就是說祂是不滅的法,叫作涅槃寂靜——涅槃寂靜祂不生不滅。那什麼叫作寂靜?如果說你的心有在分別六塵,那就不能叫作寂靜了;寂靜就是說從來不分別六塵,既然不分別六塵,當然是絕對的寂靜,涅槃是不生不滅。
所以,用這三個法來印定說你的法是不是正確的。你就可以瞭解到,如果你要用這個法來印定法正不正確,你如果不瞭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那你如何去印定呢?
在佛法當中,佛法講究的就是聞思修慧。每個人在聽聞佛法以後,他有了聞慧;但是這個聞慧,他可能再過了一個月都沒有去思惟它以後,他就忘了;所以在聽聞以後,還要去思惟整理,那就變成思慧。但是你思惟出來的道理到底對不對呢?那你要去觀行。你觀行完以後就要去印定證明,證明說我聽聞以後、思惟以後這個道理呢,我用觀行的方式來證明它是正確的。但是,很多人都認為說「我證明我說的法是正確的」,但是一定要拿三法印來印定。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聞思修證這個法不符合三法印的內涵,那麼你所證的法就是錯誤的,你所說的法,你所思惟出來的法就是錯誤的。所以,從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瞭解到說,瞭解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事實上對於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講完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重要性,接來下我們就開始講解十二處。
十二處我們先來講處。處是處所,處所都有個作用。也就是說,譬如說房子,房子是個處所,你這個處所可以住在裏面;火車也是個處所,火車站也是個處所,它都有個作用。那這十二處這個處,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我們前面在講緣覺菩提的時候,有講到六入,也就是說,十二處其實就是六入生起的處所,也就是說處有生的意涵在裏面;但是,它不是只有六入生起的處所。也就是說六入,六入就是六塵要進入讓你的覺知心來分別,也就是說讓六塵入於覺知心當中;那這個處所呢,就是覺知心生起的處所。
簡單地說完了處。再來講,那十二處表示有十二個處所,十二個處所指的是哪十二處呢?也就是六根、六塵。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塵指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首先我們來講六根,再來講六塵。六根,正常人都有六根: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它是物質之法,所以叫作有色根;意根祂不是有色的,祂不是物質之法,祂是無色根,也就是說祂是心。五根到底有什麼樣的功能?事實上大家應該都很清楚,眼根它是接收色塵的器官,也就是說,眼根是要來接收外面山河大地這樣的影像的器官;那耳根呢?因為外面的世界有聲音,有各種不同的聲音,耳根就是要接收聲塵的器官;鼻根就是要接收香塵的器官;舌根就是要接收味塵的器官;身根就是要接收觸塵的器官。
講完了這個五根,時間也就到了。在下一節當中,我們還會對五根的內涵作一個詳細的說明。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