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概說–第3集 四聖諦總說(下)+四聖諦-苦聖諦(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來跟各位分享上一集還沒有結束的「四聖諦的總說」,我們繼續來說明:何謂四聖諦
我們上一集有講到,所謂四聖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還有道諦。的意思,就是真義、實義、如義、不顛倒義、絕虛妄義;所謂的四聖諦,是聖者所見真實的義理。四聖諦更有它的重要性!四聖諦有什麼重要呢?四聖諦它是讓我們修學解脫道,能夠趣向於解脫、趣向於涅槃最主要的一個方法;所以《阿含經》裡面才會說,世間一切善法,皆為四聖諦所攝。
因為從二乘菩提來說,三界一切法都是攝入四聖諦當中,一切法都不離開色受想行識五蘊,乃至於十二處、十八界等法;如果離開了蘊處界,就沒有一切法可說了。由蘊處界的具足,進而輾轉出生了一切法,這二乘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說的都是蘊處界的內容,不曾外於蘊處界等世俗法;所以,二乘四聖諦中的苦聖諦,也是由蘊處界的內容來開演出來的,所以從來沒有外於蘊處界這樣子的一個世俗法;那也是在說蘊處界都是緣起法〔編案:緣起所生法〕,五蘊的自性都是生滅無常的,十二處跟十八界亦終歸壞滅〔編案:意根唯在入無餘涅槃時滅〕,其性本空,並沒有一個常住的本體,所以無有常住不壞的真實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都是緣於蘊處界而輾轉生起的,而蘊處界正是令眾苦具體實現的藉緣,這些都納入了苦聖諦當中,所以緣蘊處界而生的一切法,當然也得要攝入苦聖諦當中了。苦聖諦之上更有苦集諦,還有苦集滅諦,也就是說,苦聖諦上面有苦集諦,苦集諦之上更有苦滅諦與苦滅道諦。〔編案:基於苦聖諦,而更進一步說明眾苦所集的道理,以及滅苦的原理與方法。〕所以,二乘法當中說一切法都是攝入在苦聖諦當中,都是依苦聖諦而發展出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而世間最善之法,其實都不出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所以說:【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中阿含經》卷7
又,二乘菩提還有大乘菩提中的四聖諦有什麼差異呢?我們在講四聖諦的時候,大部分都只是偏向於二乘菩提來談四聖諦,但是大乘法中有沒有說四聖諦呢?大乘法當中一樣有說四聖諦,所以四聖諦並不是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的,其實四聖諦是通三乘菩提的。
大乘法又是依什麼來講四聖諦呢?大乘法是依實相法界,也就是依實相法的如來藏心為體,以如來藏為中心,依實相般若而說蘊處界緣起性空〔編案:緣起所生法其性本空〕的四聖諦;並且進一步修學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而成就一切種智,而成就佛道。但是,二乘法則只是依著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來說四聖諦,純依世俗法蘊處界的立場來觀察蘊處界的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所以,二乘與大乘四聖諦其最主要的差別是:二乘的四聖諦是依於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也就是依於世俗諦(依於俗諦)來說明蘊處界諸法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的這樣子的一個「五蘊空相」的道理。〔編案:二乘四聖諦於「五蘊空相」的觀行,也必須要依於信受實相法空性心─涅槃本際─的真實存在才能成就。〕但是,大乘是依著法界實相,依著如來藏(依著出生萬法的本源)這一個心體來談四聖諦,而且是依著實相般若來說蘊處界緣起性空的四聖諦,透過依著如來藏心體為中心(轉依如來藏心的體性為中心),去觀蘊處界緣起性空的四聖諦,透過這樣子的一個過程,來修學佛菩提道所要完成的一切種智(完成諸地菩薩的道種智)。這是大乘四聖諦與二乘四聖諦最主要的差異。〔編案:此部分較詳盡的解說,學人可以請閱平實導師所著的《大乘無我觀》、《宗通與說通》等論著。〕
四聖諦在二乘法當中,以及在大乘法當中,都是這麼的重要,所以四聖諦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法;我們現在就正式地進入說明四聖諦之一一諦的內涵。
我們首先來說明何謂苦聖諦。什麼是苦聖諦呢?苦是三界中生滅無常的有漏有為法。那為什麼會稱之為聖諦呢?「」每個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為生活困難而感覺到苦,這些同樣都是苦,但是這些苦是不是聖諦呢?為什麼佛弟子所認識到這樣子的苦才叫作聖諦?為什麼一般眾生所知道的苦不是聖諦呢?這個苦於眾生來說的話,有於苦不知不覺者(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苦裡面),有的人於苦中卻作樂想,根本不知道他就是在苦裡面;凡夫外道也有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大部分都是不離於我所的苦,也就是離不開對於財、色、名、食、睡等求而不得的苦,大部分都是離不開這些苦;而聖者有聖者所知的苦,這個聖者所知的苦才能叫作苦聖諦。所以,如果不能如實地了知苦的內涵,不能如實地了知苦的生起的原因,不能如實地了知如何去滅這個苦,不能如實地了知如何去修學滅苦這樣子的一個修行道理,這樣就不是聖者的所知;這樣所知的苦,是有苦而沒有諦——只有苦而沒有聖諦。所以,不是說知道苦就是聖諦,一般人所知道的苦,其實是知苦而沒有聖諦。
《瑜伽師地論》裡面這麼說:【唯諸聖者於是諸諦同謂為諦,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聖諦。 1 (《瑜伽師地論》卷27彌勒菩薩在這裡就講得非常清楚了,說只有聖者在諸諦當中(只有諸聖者——諸修行的聖者,在四聖諦:苦、集、滅、道諸諦當中),如實地觀見,如實地了知,這樣子才能夠同樣稱為是「」。是諸聖者在苦、集、滅、道的修行過程裡面,如實地了知苦,如實地了知了苦的內涵,如實地了知了苦生起的原因,如實地了知這個苦生起的原因如何的去滅除,如實地了知如何的去修行;要這樣子的如實了知、如實觀見,這樣才能夠稱為諦。彌勒菩薩又說:「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聖諦。」所以,一切愚夫他是不如實知、不如實見的。諸諦之所以名為聖諦,必須要如前面所說,如是聖者,是如實了知、如實觀見的,所以知道苦不一定是有聖諦。所以說「」,有於苦不知不覺者,有凡夫外道所知的這樣子的苦;但是,四聖諦當中所說的聖諦是聖者所知的「」,聖者所知的苦才叫作苦聖諦,如果不是聖者所知的苦,這個就不名為聖諦。
所以,什麼叫作苦聖諦呢?苦聖諦它是四聖諦當中的第一個聖諦,因為苦、集、滅、道這四聖諦,是必須先要對於苦聖諦的如實了知,才有辦法往前再去探究這個苦所集起的原因,乃至於想到說如何的去滅苦,甚至於去探究如何的去實行;所以,苦聖諦是四聖諦的第一個聖諦。對於苦聖諦如實知、如實見三界六道的苦報,也就是說,必須要如實知、如實見三界六道的苦報的內涵;如果不是如實知、如實見三界六道的苦報的內涵,就不能夠成為聖諦。那些三界六道的苦報,都是在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中,也就是去了知我們這個三界六道的苦報,都是因為有這個有情世間還有器世間,都是由於業煩惱的勢力而生,因為業煩惱的勢力而起,這個世間就是受苦的地方,這個世間完全都是苦性,所以就叫作苦,就叫作苦聖諦。
那麼苦聖諦的內涵有哪些呢?這些三界六道—因為有情世間、器世間是由業煩惱所感生六道—的苦報,最主要是有哪些內涵呢?這些苦聖諦的內涵,最主要的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有這七種苦;而生苦、老苦等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這七種苦,這七種苦合起來而說,它的根源其實是因為五陰而來的,是因為眾生執著於五蘊,所以這個根源是因為五陰熾盛而來的,因此稱為五陰熾盛苦。所以,前面的七種苦,再加上因為執著於五蘊的這個五陰熾盛苦,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八苦」。這個就是眾生輪迴於六道當中所受的八種苦果。
這八種苦果,我們就從生苦開始來探討。那什麼叫作生苦呢?什麼叫作生苦——是什麼為「生」的這個苦所逼迫?「生苦」第一個就是因為「生為眾苦所逼」,也就是說「」這個法它是眾苦所逼的;第二個,生這個法是「餘苦所依」。所以「出生」的這個法,它是眾苦所逼,它也是餘苦所依。
那何謂出生的這個法它是眾苦所逼呢?因為我們在母胎當中,要經過十個月的時間,在內熱煎煮的狀況之下身形漸成,就住在生臟的下面,熟臟的上面,受到生臟跟熟臟的夾壓,這樣子猶如夾壓地獄(堆壓地獄)一樣,更受種種不淨物的逼迫,就猶如在夾山地獄一樣;所以在母胎當中(處於母胎當中),因為內熱煎煮的關係,所以猶如處於地獄中。這種狀況下,母親要是喝一杯熱湯的話,如是灌注其身,就令胎兒像是入到熱滾滾的湯鍋裡面去;那母親只要喝一杯冷水的話(喝一杯冰冷的水),那胎兒的身體就猶如受寒冰切體;當母親飽食之時,又迫逼身體痛不可言;當母親飢餓的時候,因為腹中了了(空空),所以胎兒就像倒懸著一樣(像倒掛著一樣)受苦無量;乃至於到足月的時候,當要出生之時,因為業風催促,頭下向產門,因為頭往下向產門,又如兩石夾山,猶如夾山地獄;在出胎以後,又因為冷風觸身,苦痛甚於刀針刺灸,難以言喻——胎兒剛出生的時候,因為皮膚非常細嫩,只要有微細的這樣子的冷風接觸身體,或是說有粗重的東西接觸到身體的時候,就猶如刀針(刀刺、針灸)刺痛著他的身體,那是難以言喻的。
第二個,生是餘苦所依。生為什麼是餘苦所依呢?因為有了這個身體的出生以後,所有其他的老苦、病苦、死苦都會接踵而至;也就是說,老、病、死苦是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出生以後,才會緊接著有老苦、病苦還有死苦。所以,生苦不僅僅是說「」的自體是苦。也就是說,生苦它的道理,不單單是說你出生的這個自體是苦;而且它也說,因為由生而引起的種種身心上的苦受,這個都叫作苦,這個都是屬於生苦所攝。也就是說,除了你自體出生的這樣子的苦以外,加上因為你出生了以後,所引生的這樣子老苦、病苦、死苦,這樣子的諸苦接踵而至;因為這樣子的諸苦接踵而至,所以說它是餘苦所依。因此,生苦是包括「」自己的苦,也包括所引生之其他的苦。
接著我們再來說明一下:什麼叫作老苦呢?老苦也是有兩個道理:一個是增長的意思,一個是壞滅的意思。
老苦的增長」的意思是什麼樣的道理呢?也就是說,當我們眾生由少至壯,也就是說當我們出生以後,從有生命開始,從少至壯,由壯至衰,氣力漸漸地羸弱,舉止動靜不得安寧;舉止動靜不得安寧,所以讓你這個「」逐漸地、慢慢地增長;因為你增長,而造成了這樣子的一個「」,這樣子的一個「」,這個就是因為增長所得來這個老苦。
第二個是壞滅。「老苦的壞滅」的義理是在什麼地方呢?那是因為我們由盛趨衰而來,因精神耗減,所以生命力日漸短促,逐漸地到達毀壞的一個階段。所以我們人從出生以後,經歷了嬰孩位,經歷了幼童位,經歷了少年位,而至於中年位、老年位,乃至於到耄耋位、耄熟位,這個色身由原來的強盛這樣子的一個階段,一直到衰弱的階段,慢慢地頭髮白了,牙齒也掉落了,由原來盛壯的色身,慢慢逐日地衰弱下來;身形也慢慢地變得彎曲了,雙腿也慢慢地變得不聽使喚了,身體也變得粗重,而且呼吸的氣息也慢慢地急弱、慢慢地上揚;走路的時候,身體也慢慢地沒有辦法非常平穩,只能夠靠著拄柺杖來走路;逐漸地肌肉慢慢地萎縮,皮膚也慢慢地鬆垮了,不但皺了而且全身老人斑也多得像麻子一樣;這個時候五根漸漸地在毀壞,而且慢慢地趨於成熟爛壞,我們的顏面色澤也慢慢地變得醜惡,這就是老。
也就是說,我們經過了這樣子的一個增長,經過了這樣子的一個壞滅的過程,讓這個色身逐漸地趨向於熟爛(趨向於透熟、爛壞),這就是老的一個過程。那在這個時候,我們全部的色身,都承受了老的痛苦,也覺知到這個「」這樣子的痛苦,因為覺知心也跟著領受了老的痛苦,老的痛苦是色身跟心理同時在領受,而且是全面性的領受;乃至色身跟心理共同生起了強烈的熱惱,這個熱惱、憂戚、憂悲惱苦,全面地領受著老的痛苦,這個就是「」最主要的一個現象。也就是說,老是因為我們爛壞以後(成熟而爛壞),由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心理共同地在感受,同時地、全面地領受了這樣子的強烈的熱惱;因為色身跟心力的壞滅,所以引起了憂悲惱苦,這個就是老的痛苦。
今天我們先跟各位分享到這個地方,下一集我們繼續再跟各位講苦聖諦。
阿彌陀佛!

1.《大正藏》冊30,頁434,下26-29

三乘菩提概說–第2集 聲聞簡介+四聖諦總說(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這個單元要進入的是:聲聞菩提的概說。我們前面已經對佛法的整個概論,作了一個簡單的說明;那何謂佛法呢?佛法必須要函蓋佛菩提道與解脫道;解脫道函蓋了二乘菩提,也就是緣覺菩提與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的部分,我們後面會作詳細說明;那我們今天要進入的是聲聞菩提,要對聲聞菩提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何謂聲聞?何謂菩提?又什麼是聲聞菩提?所謂聲聞,就是聞 佛的音聲說法,或聞已證解脫之聖弟子的音聲說法。說什麼法呢?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意涵……。也就是,透過對聞 佛的音聲,或是聞已證解脫之聖弟子的音聲,說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諸法,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乃至於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等十八界諸法,乃至於說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入處的聲聞解脫道的法,這就是聲聞之義。
那什麼叫作菩提呢?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覺悟有三種的覺悟:一個是佛菩提的覺悟,另一個是對於緣覺菩提的覺悟,第三個就是聲聞菩提的覺悟。我們這裡先說的是聲聞菩提,所以是說這個覺悟聲聞菩提所悟的內容。聲聞菩提所悟的內容,就是一切有情的蘊、處、界都沒有真實我。也就是說,聲聞學人透過對於蘊處界的思惟觀行,而證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沒有一個真實的蘊處界我存在,這樣子而證悟聲聞菩提。所以,所謂聲聞菩提,就是經由聽聞 佛或是聖弟子的音聲說法,而覺悟一切有情的蘊處界沒有真實我,進而斷我見、我執,成就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稱為聲聞菩提。所以,所謂「聲聞」就是透過 佛或是已證解脫之聖弟子的音聲說法,來覺悟二乘的人無我,來證悟沒有蘊處界我的這個法,這個就是聲聞菩提。
那聲聞菩提的修證,與行者的利鈍或五蓋的深淺它是有關係的。那是有什麼樣的關係呢?為什麼聲聞菩提的修證,與行者的利鈍和他的五蓋的深淺會有關係呢?這個關係又分為哪幾種狀況呢?
第一種,如果是屬於鈍根的人,他聞 佛或聖弟子說法以後,但是他不能如實解義;或者在聽聞 佛或聖弟子說法完了以後,必須要在靜處思惟,而且必須進一步分析辨正,如是理解以及確認 佛所說的蘊處界空,進而斷我見或我執,以至於證聲聞菩提。這個是說鈍根人,必須要經過 佛或是聖弟子說法完畢以後,因為沒有辦法即時瞭解 佛或是聖弟子所說這樣子的義理,所以必須要在聽聞 佛或聖弟子說的法以後,在靜處思惟乃至詳細地思惟,詳細地分析辨正;要這樣子的理解,這樣子的確認 佛所說的蘊處界空,才有辦法斷除我見與我執,來證聲聞菩提。
另一種是五蓋深重的人。什麼是五蓋呢?五蓋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還有疑蓋。五蓋深重的人,不但必須要聞法思惟,而且必須在聞法思惟以後,在歷緣對境當中藉著聞、思所得慧作種種的觀行,以至於斷我見、我所執乃至於斷我執,得證聲聞菩提,這個是五蓋深重的人。所以,五蓋深重的人,除了聞法思惟,而且必須在聞法思惟以後、必須要在歷緣對境當中,也就是說在行住坐臥各種境界當中,藉著聞、思所得的這個智慧,來作種種的觀行;透過這樣子聞、思所得的智慧作種種的觀行,才有辦法進斷對我所執還有我執的執著,這樣子才有辦法證得聲聞菩提。
另外一種是慧強而無蓋者,也就是說慧力比較強,而且他是沒有五蓋的,或他的五蓋是比較薄的。是這種人的話,就必須要聞 佛或聖弟子大略地說明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的道理,他馬上就可以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不必再經過詳細的思惟。聞說法音聲而證解脫果,並不是由自己的自覺、自悟,所以說名為「聲聞」菩提;因為他是聽 佛音聲或聽聞得解脫之聖弟子的音聲而獲得的解脫,這個與獨覺他因為觀察十二因緣、觀察十因緣法而自覺自悟,這個是不一樣的。〔編案:獨覺是往昔已曾值遇諸佛菩薩聞熏解脫道之正法、種諸善根,而後於無佛之世取證獨覺辟支佛果。〕
那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如果這個慧強而無蓋的人,他原來已修證了四禪八定的話,修證四禪八定對三界有愛已經完全降伏──五蓋已經伏除了;剩下什麼東西呢?只剩下因為我見還沒有斷除的緣故,所以就沒有辦法實證解脫。這種人,只要聞 佛或聖弟子大略地對他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的道理,他不用經過深入的思惟,馬上就能夠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兼具慧解脫及滅盡定的緣故,所以又稱名為俱解脫阿羅漢。
另外一種情形是慧劣蓋輕的人,也就是說慧力比較羸劣,但是五蓋比較微薄的人。這種人的修行狀況是怎麼樣的一個修行狀況呢?這種人,他不但需要聞 佛大概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的道理,而且必須要聖弟子為其詳細地分析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然後才能夠通達,通達之後才能夠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所以,慧劣蓋輕的人,他不但需要聞 佛略說蘊處界空的諸法,而且必須要經過聖弟子為其詳細分析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諸法;這在阿含部裡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慧比較羸劣的人,經過 佛略說蘊處界諸法以後,尚須經過像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阿羅漢,為他們再詳細地分析四聖諦還有十二因緣、八正道等這樣子的正理;然後還必須要再獨處一個靜處(阿蘭若處),在阿蘭若靜處思惟,經過長時間(經過時、日、月、年)一一通達以後,才能夠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
另外一種情形是慧強而蓋重者。什麼是慧強而蓋重者呢?就是慧力比較強而且這個五蓋比較深重的人(五蓋深重的人其實就是性障比較深重的人),這樣子的人他在聞法以後,雖然馬上證了聲聞菩提,我見馬上就跟著斷了;這個是因為他慧力強的緣故,所以他能夠在聞蘊處界諸法空以後,馬上證聲聞菩提,我見馬上斷掉。但是,因為性障還有深重習氣的緣故而我執不斷,所以只能夠證聲聞的初果;因為性障習氣深重的緣故,所以有可能停留在聲聞初果很長的一段時間。那要如何轉進呢?必須要在覺證後,也就是說證悟了聲聞初果以後,必須要歷緣對境修除我所執還有我執,必須要在歷緣對境當中去修除對我所的執著,還有對於五蘊我的執著,這樣子慢慢熏習增長,清淨種種的有漏法種,慢慢讓貪瞋漸漸地淡薄乃至於斷除;然後發起初禪,漸次斷除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
五下分結所斷除的內涵,就是我見、戒禁取見還有疑見,還有欲貪、瞋恚;這個就稱為五下分結,五下分結斷盡就證三果。〔案:三果斷五下分結:貪、瞋、我見(身見)、戒禁取見、疑見。五上分結所含攝的內涵有哪幾個呢?五上分結是對於色界的愛,還有無色界的愛,乃至於掉舉還有慢、無明(靜慮上的慢,還有掉舉、無明的貪著);如果連這個也斷除掉的話,這個就是斷盡了五上分結。〔案:四果斷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斷了五下分結乃至斷了五上分結以後,就能夠成就慧解脫的阿羅漢果;若證了四果以後,能夠再加修四禪八定還有八背捨,就能夠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
就如我們前面這樣子大概地跟各位說明,聲聞菩提的覺證,必須要聽聞善知識之音聲的說法,而後悟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空相,這樣子才能夠算證得解脫果,這樣子證得解脫果就叫作聲聞菩提。因為他是聞 佛音聲,或是說聞解脫的聖弟子說法的音聲,而覺悟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空,而斷了十八界的我(斷了十八界是真實我的這樣子的一個對於我的執著),所以證得了聲聞菩提,這個就是聲聞菩提的內涵。
聲聞菩提裡面我們所要說的,其實是 佛對於四聖諦還有八正道——對於聲聞解脫道這個部分的修行所詳細的說明,而要從這邊去闡述聲聞菩提如何修證的一個內涵;所以,我們現在就正式的來為各位說明四聖諦的道理。
在進入到四聖諦的道理之前,我們有幾個問題先要跟各位來探討的。就是說:釋迦世尊是在什麼時候說四聖諦呢?祂是對誰說四聖諦呢?什麼是四聖諦?為何四聖諦稱為諦呢?四聖諦有什麼重要呢?為何阿含中說世間一切善法皆為四聖諦所攝?最後我們還要探討,二乘菩提當中的四聖諦,跟大乘菩提當中的四聖諦,有怎麼樣的差異呢?我們就一個一個問題來說明、來探討。
釋迦世尊在什麼時候說四聖諦?是對誰說呢?釋迦世尊在證道以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的時候,度憍陳如等五比丘,在那個時候,世尊就為五比丘說四聖諦──苦、集、滅、道,這樣子的四聖諦的法;所以,佛世尊在證道以後,初轉法輪就是說四聖諦,說四聖諦的對象就是對五比丘說,四聖諦的內涵就是苦、集、滅、道。不但如此,釋迦世尊在化緣將圓滿的時候,也就是即將入大般涅槃的時候,在《遺教經》當中三度對大眾唱(對大眾說):若對於苦、集、滅、道等四聖諦還有疑問的人,可以趕快發問。所以,佛從初證道以後說四聖諦,從初證道對憍陳如等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一直到 佛化緣將圓滿的時候,都是諄諄的教誨,還三度地對大眾、對四眾弟子三度地詢問: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如果有疑問的人,可以趕快的發問。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來,四聖諦在佛法中它的重要性了。
那什麼是四聖諦呢?那為什麼又稱為諦呢?所謂的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還有道諦,所以「苦、集、滅、道」這個就是稱為四聖諦。那為什麼這個四聖諦稱為「」呢?四聖諦這個「」的道理是在什麼地方呢?,它就是真義,是實義,是如義,是不顛倒義、絕虛妄義;,它是真實的義理,它是如法的義理,它是不顛倒的義理。所以《瑜伽師地論》卷27裡面這麼說:
苦諦苦義,乃至道諦道義;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又彼自相,無有虛誑;及見彼故,無倒覺轉,是故名諦。 1
這個是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如是開示。這樣子的開示是在說明什麼樣的道理呢?這個就是在說:所謂的四聖諦,就是聖者所見之真理的意思。
所以,《瑜伽師地論》裡面又說:
唯諸聖者於是諸諦,同謂為諦,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聖諦。 2
所以 彌勒菩薩在這邊說,這個四聖諦只有諸聖者能夠見這諸聖諦。「同謂為諦」,也就是說:諸聖者如實地了知苦諦,還有苦集諦,還有苦集滅諦,還有苦集滅道諦,這樣子的一個真理,已經如實了知、如實觀見;如果不是如實了知、不是如實觀見的這些凡夫、這些愚人,他並不如實知,並不如實見,所以就不能稱為聖諦。所以,所謂「聖諦」的意思就是,聖者所如實了知的這個苦、集、滅、道真正的義理。
四聖諦有什麼重要呢?四聖諦是聖者所見的(所見的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從前面 彌勒菩薩的開示,就是在說明「四聖諦就是聖者所見的真理」的義理;諦者,是真義、實義、如義、不顛倒義、絕虛妄義。所以,佛一再地開示諸比丘,要他們不斷地修習四聖諦,如果能夠真正的理解四聖諦,而且能夠實踐八正道,就能夠經由四聖諦還有八正道,來建立阿羅漢的解脫知見,還有一切的聖行,因此而證得了聖果;所以 佛世尊在《雜阿含經》中,說及四聖諦的部分一共有一百五十經之多。
為何《阿含經》中說,世間一切善法都是四聖諦所含攝呢?我們這裡來看一下《中阿含經》卷7《象跡喻經》裡面如是說:
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跡者最廣大故。如是,諸賢!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苦滅、苦滅道聖諦。」 3
所以,從這一段經文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為何《阿含經》中說「世間一切善法皆為四聖諦所攝」,因為我們從二乘菩提來說,一切法都攝入四聖諦之中,一切法都是不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諸法;如果離開蘊、處、界就無一切法可說,由蘊、處、界的具足才輾轉出生一切法。所以,從二乘菩提來說,一切法都是攝入四聖諦當中,一切法都離不開色、受、想、行、識,一切法都離不開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乃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這樣子加起來總共是十八界的法;如果離開了蘊處界諸法,而來談這樣子的一切法,就沒有四聖諦可言,所以這個是具足一切善法之說。
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暫時跟大家分享到這邊。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分享四聖諦的內容。
阿彌陀佛!

1. 《瑜伽師地論》卷27,《大正藏》冊30,頁434,下23-24
2. 《瑜伽師地論》卷27,《大正藏》冊30,頁434,下26-29
3. 《中阿含經》卷7,《大正藏》冊10,頁464,中20-28

三乘菩提概說–第1集 三乘菩提概說簡介




首先,歡迎各位收看正覺教團所製作的「三乘菩提概說」電視弘法系列單元。在我們進入三乘菩提概說的法要之前,我們這一集要先跟各位介紹一下「三乘菩提概說」的簡介,也要對為何會去製作「三乘菩提概說」這樣子的電視弘法節目的一個緣起,先跟各位作個說明。
臺灣民眾在戰禍連年之後,因為承平了四十幾年,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地發展經濟;在富裕閒暇之後,開始有了文化活動,也開始追求心靈生活,因此學佛的風氣因而風行了起來。聚居在臺灣島上的眾多佛弟子,十餘年來,因為慈濟眾生蔚為風氣,但是廣植了福德卻缺乏慧業,因為只慈濟眾生,不免偏於人天善法而不識佛法。但是也有人說,佛法無非就是講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緣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等諸法,這個就是佛法了;但是實際上,佛法並不只是這些而已。
那究竟什麼是佛法呢?所謂的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現成就究竟佛道的聖者──我們世尊 釋迦牟尼佛,將如何成就究竟佛道的方法,開示出來教導眾生,使眾生也同樣能夠經由修行來達到成佛的目標;因此,這些能夠使人成就佛道的方法,就稱之為佛法。又由於眾生的種性不同、根器不同、因緣也不同,所以 佛世尊就施設了三乘法教,來應機接引不同的眾生;所以,佛法可依覺悟內涵的不同,來分為三乘菩提,也就是分為: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還有佛菩提。而所謂的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因為所覺悟的內涵不相同,所以分為三乘。
在這個末法時期,由於一般修學佛法的人,對於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正見,也沒有辦法了知三乘菩提的異同,對於三乘菩提的共道與不共道懵無所知,因此導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破,甚至停滯不前的狀況,這種種狀況可謂比比皆是。還有的更是窮畢生的精力用功修行而沒有任何的進展,所以對自己生起了小根劣器的想法,而不敢進求聲聞乘的見道,對於大乘賢聖自覺聖智的境界,就更是不敢奢望了;那也只能私下自怨自艾:自己慧根淺狹,自己福德不足,自己業障深重啊!所以,對於如何求進佛道真是一點把握都沒有!因為這樣子的緣故,藉今日我們「三乘菩提概說」的電視弘法因緣,同時得以成熟我們為了幫助廣大的佛法修行人的修行因緣,讓他們能夠突破在佛法修行上的瓶頸與困境,而發心進求佛菩提道;所以,大略說三乘菩提的異同之概要,來建立學佛人的正知正見。這就是我們「三乘菩提概說」、之所以會有這個因緣來講這個法的最主要緣起。
我們現在先來說明一下:何謂三乘菩提呢?我們知道佛法分為三乘菩提,這三乘菩提約略地說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解脫道,另一個部分是佛菩提道。那什麼是解脫道呢?所謂的解脫道,就是如何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道理跟行門。那什麼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個眾生在證知生命的實相、法界根源時及後續所出生的智慧(這個法界實相是各個有情都有的真如與佛性),那親證法界實相而生起法界實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編案:生起法界實相的智慧僅是進入佛菩提道中實際修練的基礎。〕
有許多人認為修證解脫道就是修證佛法,而事實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只能令人成阿羅漢的法;單修阿含解脫道之實證,只能夠使人成阿羅漢,並不能夠使人成佛。所以 佛陀入滅以後,沒有一位證得解脫道極果的大阿羅漢能夠紹繼佛位而敢自稱成佛。所以,解脫道是 佛世尊為了接引畏懼生死輪迴苦、而急切想要解脫分段生死輪迴的二乘人,而從佛法中把較易成就的這個出離三界生死的方法、析離出來先行宣講,先讓有緣的眾生可以親自實證而出離三界生死,也讓其他人及佛弟子相信「出離三界生死」是可以實證的,所以就專教他們出三界的方法,這就是二乘菩提;也就是阿含解脫道的義理跟行門,也就是斷我見、我執煩惱而取證解脫果的法門,也就是 佛世尊在初轉法輪時所教授的成阿羅漢的方法。
在這個初轉法輪時所宣說的法,能夠使人解脫生死苦惱,但卻不足以使人成佛。當有許多眾生證得解脫果,證實二乘菩提解脫果真實而非虛假之後,就會相信 佛世尊所說的法是真實可證的法,真的可以使人出離三界生死;由於信受佛語的緣故,當後來 佛世尊宣講如何成佛的正理的時候,眾生才會真正的信受。這個成佛的正理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義理,也是修學唯一佛乘的正法;這當中包含了實相般若智慧〔編案:總相智、別相智。〕,以及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編案: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就是 佛世尊在第二轉法輪及第三轉法輪所教授的成佛之法。所以,成佛之道必須具足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並不是單修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解脫道就可以說它是成佛之道。
自古以來,有許多人誤會佛法,以為不停地打坐修學禪定使妄想雜念不再出生,這個就是涅槃境界;誤以為這樣子保持無念就可以出離三界,就可以解脫生死。但實際上,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的解脫道,並不是由於禪定的功夫而能出三界,而是由於有斷盡我見和我執的智慧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譬如外道之中,也有修學四禪八定,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的人,而結果卻仍然還在三界輪迴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他們沒有無我、無生的智慧,所以不能得到解脫。解脫,是發起無我、無生的智慧之後,斷除了見惑、思惑煩惱以及我所煩惱而得到的果報,不是因為世間禪定而能使人證得解脫;如果想要從修定而證得解脫,只有佛門之中的聖弟子〔編案:此處「聖弟子」是指證得解脫道見道之初果以上的佛弟子。〕,已有無漏慧、有四念處觀,當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時,發起捨心,慧光圓通,證滅受想定〔編案:證得滅盡定是為「身證」,欲知此中詳細內容,讀者可請閱平實導師開示的《阿含正義》。〕,這樣才說因定而得到現世的解脫。但即使是已證無漏慧的阿羅漢,不修不證第四禪、非想非非想定乃至滅受想定,其捨身之後的涅槃境界,也仍然與已證四禪八定的俱解脫阿羅漢一樣,是無二無別的。由此可以知道,解脫道的修證本質仍是以智慧而得解脫,禪定只是一個助緣而已。
三乘菩提中的解脫有四種。三乘菩提中的涅槃解脫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還有無住處涅槃。二乘無學只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其實它是方便說為證,因為二乘無學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其實沒有一個能證的〔編案:意指捨壽的阿羅漢〕,因為十八界已經滅盡的緣故。而菩薩,初地心位可以得到前三種涅槃,但不取證有餘、無餘涅槃;三地滿心一定能夠證前三種涅槃,但是仍不取證有餘、無餘涅槃;而明心的七住位必已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但是,只有佛才能夠具足四種涅槃。而一切凡夫異生有情以及二乘無學聖人,同樣都住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中卻不覺不證;但這卻不是未證如來藏這個「藏識」的人所能夠臆想揣測的,是只有證悟如來藏的人才能夠知道的。
入地後的菩薩都能夠證無餘涅槃,而起受生願永不取證有餘、無餘涅槃;所以也可以說,菩薩都不證有餘、無餘涅槃。二乘決定不迴心的無學聖人,捨壽以後一定永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受生於三界當中。而諸佛則是滅盡三界分段生死的無明以外,還斷盡藏識中的一切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而且斷盡所知障的一切無明隨眠,所以諸佛第八識中的種子流注變易已經滅了,永不變易,名為已斷變易生死。這樣子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而不住無餘涅槃境界中,已斷分段生死以及變易生死,依入初地時所發的十無盡願,度化有情而永無休止,不入涅槃也不住生死,這個叫作無住處涅槃。這個是唯佛所證,這是究竟解脫的果位,並不是二乘人所能夠了知、所能夠證得,是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當中勤修而證知的。
所以,如上所說解脫的四種圓寂當中,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只有在大乘佛菩提智當中才能夠證得,無餘涅槃與有餘涅槃則通三乘。聲聞、緣覺在證得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的解脫後,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但是仍然不證、不知佛菩提的內涵,仍然不能曉了大乘菩薩所證的法界實相、真如與佛性的內涵。但是,大乘菩薩卻同樣可以證得聲聞、緣覺菩提而出三界,但因大悲心的緣故〔編案:此大悲心乃是行菩薩道而欲成就究竟佛果,廣度無量無邊眾生離苦得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非六識論者之所能知。〕,所以留惑潤生。由此可見,於解脫道中修證這個解脫法道是三乘與共的法道;但是在大乘法中,菩薩修學佛菩提道所要圓滿成就佛地的大菩提果,這個卻是不共二乘的。
佛菩提果的究竟圓滿是佛地,而佛菩提果所修證的,全部都屬於有情自身的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六個無為法,以及第八識的七種性自性、人無我與法無我;在這些法裡面,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又稱為「如來藏」,因為祂含藏著將來圓成究竟佛道而成為如來的功能,也就是含藏著能使眾生未來成為如來的種子,所以祂也叫作「如來藏」。大乘菩薩證得如來藏阿賴耶識以後,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把如來藏中七識心相應的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現行修除掉,證得解脫能出三界;但卻發起了受生願,繼續輪迴生死,自度度他,一面修除七轉識相應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一面修證如來藏中含藏的一切種子智慧〔編案:種子就是指功能差別。〕;直到無生法忍究竟圓滿,成就一切種智,然後成佛,那個時候的第八識,就改名為「無垢識」,又叫作「佛地真如」。
所以,大乘菩提的內涵,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在總相與別相上說,是二轉法輪的般若空,這個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來函蓋蘊處界空相,而不是只有蘊處界空相;另一個部分,則是到了三轉法輪時期,再從別相上來說明一切種智,就是唯識的百法、千法、萬億法明門,也就是如來藏系經典的內涵,這是第三轉法輪時期所說,是證悟的菩薩悟後進修成佛之法。修學第二、三轉法輪的般若、唯識諸經,能使已明心破參入七住位的修行人進入初地,期間若有善知識的指導,在一生當中就可以完成。入初地之後深入修學第三轉法輪的唯識諸經法義,則可以使菩薩次第邁向佛地。第二、第三轉法輪諸經的法義,函蓋二乘法的解脫道,而大乘菩提則不是不肯迴小向大的二乘人所能知道的,它是唯有大乘才有,是不共二乘的,所以也名為別教,有別於二乘菩提的緣故;這也有別於大乘通教專修解脫道的菩薩們,他們欲求證佛菩提,而仍無因緣接觸佛菩提妙法,因為沒有因緣得遇大乘勝義菩薩僧,所以無因緣的緣故,修學大乘法僅依悲願,而在實證解脫以後,繼續發起受生願,而世世住於人間廣度眾生,修學大乘通教解脫道。
但是,大乘佛菩提增上慧學的修證,必須經由大乘真見道的入手,也就是破參明心證得如來藏,然後發起了般若中道智,才能夠漸修,乃至入於初地修學增上慧學;所以一切未證得如來藏的大乘行者,當務之急是親證自心藏識。所以,沒有不證藏識而能契會般若中觀的人,因為實相般若以及中道的觀行,都是依萬法根源而且是恆時顯現其中道性的「如來藏」而說的緣故;如果不能契會般若中觀,就無法熏修初地無生法忍道種智的智慧,而修學初地的無生法忍實證初分道種智,正是以般若智及中道觀行的智慧作為基礎。
然而菩薩明心證悟以後,雖然得到般若智慧以及中道智之現觀,但只是入到別教的第七住而已;縱使能眼見佛性而證得世界身心如幻的現觀,也只是十住位的菩薩,還沒有進入初地。原因有四個:第一個,未發起聖性,不得修十地之道;因此必須要入十行位中,行種種行,修除凡夫異生性,藉以發起聖性,令思惑永伏不現,以成就聖性的緣故,所以叫作性種性成就。第二、未發起修道性,是因為仍不得修十地之道,因此須入十迴向位中,藉種種迴向之行而發起能修十地法道的修道性,就稱為道種性。第三、是因為未具足入地所需的增上慧學——八識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法;因此,必須依止大善知識熏修《般若經》、《楞伽經》、《解深密經》……,令見地通達,而由大乘真見道轉入相見道位,證得初地無生法忍的道種智。第四、是因為還沒有發起廣大心,所以應當依《華嚴經》的〈十地品〉,在佛前以至誠懇切之心,勇發十無盡願,並且修集入地所需的廣大福德。已經證悟的佛子悟後進修如上的四種法,因這四種緣具足的緣故,所以能夠進入初地,成為初地聖人。
所以,大乘別教菩薩證得如來藏時,雖已勝妙於聲聞教中的初果聖者,但是只是大乘無生忍之人無我智而已,並沒有得到法無我智,所以只是別教七住賢位,還沒有進入初地的聖位,這只是真見道位的習種性菩薩。也就是說,他跟聲聞初果人一樣,習氣仍然很重;也是說,他尚需修除大乘無生法中的異生性,尚需熏習大乘法的修道性,也必須要熏習增上慧學,所以叫作習種性菩薩。證悟明心只是真見道,還有見道位的般若別相智慧有待修學;別相智圓滿了以後,才有辦法進入初地。所以,依這樣的道理的緣故,一切佛弟子都應該要知道,修學這個三乘菩提有這樣子的一個差別。知道這樣的正理以後,所有的佛弟子才不會被人所誑惑而不自知;也才能夠真的知道自己修行的深淺程度,才不致生起增上慢,而造下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假使有人能夠證悟如來藏,也能依前面所說的四法如實而修,那在大善知識的指導下,一生就能夠進入初地。
以上我們略說三乘菩提的異同,期盼一切有緣的佛弟子都能夠由此「三乘菩提概說」的電視弘法的因緣,因為這樣子的因緣,能夠得入大乘真見道,從此步入修道的坦途,永遠不為邪見、謬見所誤導,永遠不墮佛法的歧途,這個是我們開演「三乘菩提概說」最主要的一個緣起與用意。
今天把這個概說跟各位作了一個說明,那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
阿彌陀佛!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30集 欲求二通,當求真善知識(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繼續為大家介紹「欲求二通當求真善知識」。
在《楞伽經》中 佛有說過:「大慧!欲得義者,應當親近多聞智者,供養恭敬。著名字者應當遠離,不應親近。」(《入楞伽經》卷六)所以有智慧的佛弟子,應該親近真實善知識,並且恭敬供養;對於假名善知識,應該遠離不應親近。這樣自己就會有因緣慢慢成就宗通與說通。
那什麼是宗通與說通呢?宗通是指明心和見性,說通是指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宗通所說的開悟明心和眼見佛性這兩種法,都是指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所以宗通就是要證悟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非有非無的真實心如來藏。由於已經親證如來藏的緣故,般若中道實相的智慧也會漸漸發起;所以得到宗通的人,他的智慧不是錯悟的凡夫以及二乘的人所能瞭解的。
《楞伽經》卷三 佛說:「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這就是說,得到宗通的修行人,能親證自心阿賴耶識,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能夠現觀阿賴耶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法性;也能夠現觀阿賴耶識可以藉由無量的因緣出生萬法,而阿賴耶識與一切萬法非一非異,阿賴耶識與一切萬法不即不離;能夠現前領受體驗阿賴耶識、意根末那以及意識等等八識心王的體性,而不會墮於一異、有無、斷常、俱不俱的種種二邊的邪見。因為瞭解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現,都是自心現量,所以不再對種種的法生起虛妄想;由於遠離一切法的妄想,因此也能超越對八識心王心、意、識自身的一切貪愛和執著,能夠住於自覺的聖智境界當中;對於錯悟的凡夫以及外道所說種種成就世間萬法的緣因,這些邪見都能夠遠離。這就是宗通的菩薩所住自覺聖智的境界;這是一切外道、一切聲聞、一切緣覺、還沒有證入中道實相的人,墮在一異、有無、俱不俱二邊的人,他們所不能夠了知的。這就是 佛所說的宗通。
換句話說,一切外道、佛門凡夫或是聲聞、緣覺,如果沒有證得自心阿賴耶識,對於自心阿賴耶識一定會有種種虛妄想,對於 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現,也一定有虛妄想;因為心有種種妄想,就離不開一異、有無、斷常、俱不俱的二邊邪見,離不開凡夫以及外道的因成見相,也不能證入自覺聖智的境界,不能超越對心、意、識自身的貪愛和執著。這就是沒有得到宗通的人。
在《大乘入楞伽經》卷四 佛對宗通有這樣的開示,佛說:「宗趣法相者,謂自所證殊勝之相,離於文字、語言分別,入無漏界,成自地行;超過一切不正思覺,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名宗趣法相。」(《大乘入楞伽經》卷四)這裏 佛說有「宗趣法相」的人,就是指得到宗通的人;他所證得殊勝的般若智慧是遠離世間語言文字的取相分別,不會落入有無、好壞、得失、生滅、斷常二邊的妄想;因此宗通的人能夠遠離無明煩惱,住在無漏法界,漸漸成就諸地菩薩所應修、應行、應證的功德智慧;這樣的菩薩能夠超越一切心、意、識的虛妄想,能夠遠離一切不正的思惟、覺想;他所說的正法不僅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的顛倒說法,也能夠使人們出生般若中道實相的智慧光明,能夠成為眾生修學宗通的依止。這樣才可以名為宗通的人。
此外大家也應該瞭解,宗通的發起都是經由證得自心真如,即是第八識如來藏;因地凡夫位的時候,祂就稱為阿賴耶識。經由現觀這一個根本心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法性,現觀祂平等無為、中道實相的法性;慢慢轉依捨掉對五陰自身的顛倒想,捨離對五欲六塵的貪愛,捨離對心外實有一切法、心外實有一切境界的妄想執著;通達 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自心現量、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現的義理,這樣才能得到宗通。
什麼是說通呢?《楞伽經》卷三 佛說:「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大乘入楞伽經》卷四也說:「言說法相者,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於一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眾生心,令入此法,是名言說法相。」(《大乘入楞伽經》卷四)所以,說通就是指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包括有三乘菩提的人無我和法無我。
那什麼是聲聞人無我的智慧呢?就是能夠為人演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四聖諦、八正道的道理,能夠為人演說斷我見、證我空、得涅槃的道理,或是能夠教導大家如何得三界永盡的智慧,或是教導大家如何不再受生的智慧,或是慧解脫、俱解脫的阿羅漢他們所造的論。這些都屬於聲聞人無我的說通。
那什麼是緣覺人無我的智慧呢?緣覺的修行人依照十二因緣,觀行生命的流轉與還滅,也就是順觀、逆觀十二因緣,了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證知蘊處界無人、無我,我、人只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沒有真實的自性;有了這些觀行所得的智慧,就叫作緣覺菩提,也可以稱為緣覺人無我。所以,這樣的正知正見能夠為人演說,就可以名為緣覺人無我的說通。
那什麼是菩薩人無我的智慧呢?菩薩人無我與二乘人無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二乘人無我,只是依蘊處界的無常、苦、空,來說無我,或是以緣起性空來作觀行而證得無我;菩薩也有這一部分的觀行,這是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說,菩薩親證如來藏,菩薩能夠觀行如來藏沒有三界的一切我相;也就是,菩薩能夠現觀如來藏沒有五陰的我相,也沒有十二處的我相,也沒有十八界的我相。菩薩能夠現觀如來藏沒有三界六道的我相,這個就是菩薩不共二乘、不通二乘的地方。所以佛菩提又名為別教,別教就是有別於聲聞、緣覺的教法,因此而稱為別教。
另外什麼是聲聞法無我的智慧呢?就是三法印,「諸法無我」。聲聞的修行人,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已經能夠現觀人無我;又能夠以蘊處界人無我的基礎,來觀行蘊處界輾轉所生的一切法也都是無常變異、是苦、是空,沒有不壞的我性;由此來斷盡我執,得到盡智或無生智,成為阿羅漢,能夠為人演說諸法無我的道理。這個就叫作聲聞法無我的說通。
那什麼是緣覺法無我的智慧呢?這個仍然離不開三法印所說的「諸法無我」。緣覺的修行人依緣起法的觀行,深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能夠證知一切法無自性,沒有常、恆、自在的我性。另外緣覺對於緣起法中,也能夠觀察到有一個心,這個心具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功能;所以了知無明依這個心而有,依這個心才可以把無明的種子、業的種子,從過去世帶到這一世,從這一世帶到未來世,而實現生死輪迴的果報。雖然緣覺的修行人沒有親證這個本心如來藏,但是他的智慧是非常的深細,已經不是聲聞的阿羅漢所能夠了知的;所以能夠為人演說緣起法以及十二因緣法和十因緣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這些正確的道理。這就是緣覺法無我的說通。
最後,菩薩法無我的智慧,是由於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以及觀行領受八識心王一一法性,八識心王一一的法性;所以菩薩能夠證知如來藏,能夠證知如來藏自身的無我法性,也能夠證知如來藏所出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是無我的法性;也能夠證知如來藏及蘊處界和合所輾轉出生的一切法,都不是常、恆、不壞的我,能夠轉依如來藏的清淨法性;也能夠遠離對心外實有一切法,也就是依如來藏這個心,認為心外實有種種的現象界的法;或是認為心外實無一切法,認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都是無自性空或是無常空,認為這樣的一切法空是真實有的法,能夠遠離這些實有、實無的分別執著;也能夠證知一切法都是自心現量,能夠知道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現,也能夠知道 依如來藏而顯示一切法都是中道也是實相。這就是菩薩的法無我。所以菩薩的法無我,下從初地所證的八識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法所得的道種智,上至諸佛的兩種轉依果。佛有哪兩種轉依果呢?一種是解脫果,講的就是四種涅槃,也就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另外一種是佛菩提果,也就是四智圓明,四智圓明就是一切種智,包括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這四種智慧圓滿,這就是佛菩提果。所以到佛的這兩種果,也都是屬於法無我,這些都是大乘的法無我;菩薩隨著自己所證的法無我,能夠為人演說,這就是菩薩的法無我,這就是菩薩法無我的說通。
以上「欲求二通當求真善知識」這個單元的介紹,就到這裏結束。而且,平實導師所寫的《宗通與說通》這一本書的介紹,也到這裏全部圓滿介紹完畢。
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29集 欲求二通,當求真善知識(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繼續為大家介紹「欲求二通當求真善知識」。
接下來我們說到想求二通也就是宗通與說通的人,必須要能夠先求證悟如來藏;證悟如來藏以後,還要能夠親自領受八識心王每一種自性的差別,也要有辦法對《般若經》及三論宗的義理生起勝解和勝行;藉由這些般若總相智、別相智的勝解行,所以才能漸漸通達教門的宗旨,因此才有辦法得到宗通和說通。而且為了使這二通能夠更深妙,所開示的法義能夠跟三乘經論互相呼應,就必需要深入熏習唯識的經論,要能夠一一加以領受和驗證。
哪些是應該要修學的唯識方廣經論呢?包括有這個《楞伽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華嚴經》、《無上依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和《集量論》等等。經過這些經論的修學以後,漸漸能夠成就初地的道種智,能夠住在初地的無生法忍,這時候祂的宗通與說通會更加的勝妙。
末法時代的學佛人之所以不能證入禪宗的明心境界,不能夠親自領受唯識宗門的道種智,不能夠得到宗通與說通,這個原因是在自己;是因為自己福德、智慧不夠,沒有擇法眼,有慢心以及執著出家、在家的表相的緣故。由這些原因,所以會有兩種情形出現:第一種,沒有因緣能夠遇到大善知識;第二種,雖然能夠遇到善知識,可是不會信受。如果是福德、智慧具足而沒有慢心的人,必定能夠遇到善知識,也能夠親自跟善知識來修學;佛弟子如果有善根,能夠依法不依人,就能夠對善知識生起清淨信,能夠不懷疑。因此,只要這一世能夠依照善知識所說的佛法修學次地來精進用功,進入初地也不是不可能的。當證得初地的無生法忍以後,就能通達三乘佛法的義理,能夠親見各方大師乃至古今大師的證量,能夠有法眼知道大師們有沒有斷我見、有沒有證悟如來藏,都能夠加以簡擇而不會懷疑;而且能夠對於其中有魚目混珠、誤導眾生的假名善知識,能夠加以破斥和辨正,來救護眾生的法身慧命。
所以想求二通的人,都應該虔誠修集福德資糧以及修集智慧資糧,要能夠降伏慢心,要能不著表相,能依法不依人;而且應該要謹慎口業,對於聞所未聞的法不要輕易誹謗,以免遮障自己的道業。那麼經過這樣的努力以後,等因緣成熟的時候,就會遇到大善知識,能夠被善知識所攝受,能夠不退轉於佛道。另外在五濁惡世,我們每一生每一世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邪知邪見的假名善知識。不能說他們是惡人,只是說他們會把外道法、會把人天善法當成三乘菩提的佛法來誤導眾生,只是說他們會以相似佛法、錯誤的佛法當成正法來誤導眾生。所以佛弟子必須要修集福德、智慧資糧,而且修集以後,還要應該小心辨別各方善知識所說的法以及所寫的書籍,選擇跟經教義理相同的善知識來親近修學。
可是古今假名的善知識很多,所說的相似佛法也很多,佛弟子如果沒有慧眼、沒有法眼,或是沒有證得真見道,乃至剛剛證得真見道而還沒有證得相見道,也都是沒有能力來辨別真假的;這時候就有需要真實善知識的摧邪顯正,來作法義辨正,辨正各方的假名善知識他所傳似是而非的錯誤知見,讓佛弟子能夠從這裏面來加以比較、辨別。如果佛弟子有福德、智慧,沒有慢心,不著表相,能夠依法不依人,經過法義的辨正以後,就能知道誰是真善知識,就可以跟隨他來修學。因此說,摧邪顯正、作法義辨正,對佛法的護持以及弘揚上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而且觀察經典的記載,以前 世尊在弘法的時候,也常常跟在六師外道的腳後面,到印度各個大城一一來破斥辨正六師外道他所誤導眾生的種種邪知邪見,讓一切修行的人來分辨。所以摧邪顯正、作法義辨正,讓眾生來分別比較,就可以知道誰是真實善知識,誰是假名善知識。世尊如果不作這些法義辨正,那麼廣大的眾生就會因為六師外道的誤導,而進入邪見深坑當中來修學,永遠沒辦法得到解脫。所以大家要知道,法義辨正是善法不是惡法,跟惡口、誹謗、自讚毀他、說四眾過等等的惡法是截然不同的。這個道理大家也應該要瞭解。
但是那個時候,眾生當中也有許許多多福慧不具足的人,他們是依人不依法的;他們對於六師外道是有情執的,不能夠忍受他們的師長、他們的師門的法被 世尊所破斥,就誹謗 世尊說「佛不應該跟眾生來諍」。在《雜阿含經》卷二第三七經有記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雜阿含經》卷二)
佛是不會跟世間凡夫諍的,而是世間凡夫才會跟佛諍。為什這樣說呢?因為所說的法如果是如法的,所說的法如果是如理作意的,那就是無諍;如果所說的法是能夠斷我見、能證我空,那就是無諍;所說的法如果能讓眾生趣向解脫、趣向涅槃,這樣的說法就是無諍;即使是為了救護眾生迴向正道,而作摧邪顯正、作法義辨正,這樣仍然是無諍。那什麼是諍呢?諍就是:貪愛有我的存在就是諍,貪愛有五陰身心的存在就是諍;或是貪愛五陰的種種安樂就是諍;或是貪愛讓五陰得到三界種種的法就是諍;凡是堅持這些看法,以這樣的知見教導眾生就是諍。世間凡夫或是外道所知、所行,都不離開五陰自我的貪愛跟執著,都不離三界六道的貪愛跟執著;因此說是世間與佛諍,是眾生與佛諍;而佛世尊所知所行無非都是教導眾生遠離對世間的貪愛,無非都是教導眾生遠離對五陰自我的貪愛跟執著,因此而說「佛不與世間諍」。
平實導師也是這樣,明明知道各方大師錯說佛法誤導眾生,而眾生不知不覺;為了救護眾生迴向正道,就效法 世尊,對各方大師錯說佛法的地方作法義辨正。但是眾生往往沒有智慧,對於被辨正的諸方大師有情執、依人不依法,就誣指 平實導師是誹謗三寶,是與眾生諍。平實導師想要挽救他們遠離邪見的深坑,可是愚癡的眾生反而誹謗 平實導師,說祂是「說人是非」、是「惡口」。這些人對於 平實導師所說的正法知見沒辦法瞭解,没辦法察覺自己佛法的修學已經偏離了三乘菩提,自己的法身慧命已經因為佛法錯誤的修學漸漸枯萎了,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正信的佛弟子要能夠知道佛法是智慧的信仰,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因此,善知識雖然摧邪顯正、作法義辨正,只要善知識所說的法是教導眾生斷我見、證我空,只要善知識所說的法是能讓眾生趣向解脫、趣向涅槃,這就是無諍。這些道理大家也應該要知道。至於各方大師是不是有證悟三乘菩提,平實導師已經在《邪見與佛法》以及公案拈提的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大家可以閱讀,就可以瞭解。
因此,佛弟子如果想要求得宗通與說通的話,應該要先找到真實善知識;如果不依止真實善知識而能夠親證二通的人,只有過去世是已經證悟的,而這一世是乘願再來的菩薩,這樣才有辦法;除此以外,如果不依真善知識而能夠證得二通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要找到真正的善知識,應該要遠離言說的表相,也不可以在家或是出家的表相來論斷誰是善知識、誰不是善知識;如同《大方廣佛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中,只有六參的善知識是現聲聞出家相,其餘四十七參的善知識都是現在家相的。也不可以用著作等身、能言善道,就來認定他是真善知識,因為在《楞伽經》卷四,佛也說過:「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所以真正的善知識,是善於把佛法三乘菩提的義理來告訴眾生,能夠教導眾生如何斷我見、證我空乃至證悟實相的人;而不只是能言善道、著作等身,而所說的法都只是人天善法;或是以種種意識境界,如離念靈知、一念不生,沒有妄想、沒有妄念的時候,認為就是開悟;或是只在佛法名相上面來繞圈圈,始終言不及義,說不到第一義如來藏,只能夠讓聽聞的人覺得佛法很好,可是跟我好像沒有什麼關係,也沒辦法讓跟隨他修學的人能夠有所實證,能夠發起種種功德受用。
在《六十華嚴》也說:「是故善男子!應求善知識,親近恭敬一心供養而無厭足,問菩薩行:云何修習菩薩道?云何滿足菩薩行?云何清淨菩薩行?云何究竟菩薩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六)如果大師雖然著作等身、善於言說,但是沒辦法讓弟子們證悟真心本性;或是所說違背經典教理,把有我的法說成是無我的法;或是教導弟子要「煮沙成飯」,也就是要把妄心修成真心;或是所說不能夠讓弟子真正瞭解菩薩道的內涵以及次第,不能夠教導弟子們悟後起修,邁向成佛之道;這樣怎麼可以名為善知識呢?
要能夠得到宗通與說通的人,才是大德多聞,才可以名為善知識。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得到宗通與說通的人,他是能夠教導弟子證悟本心進入宗門,也能夠教導弟子進修佛道的緣故;因為得到宗通與說通的人,是善於義學而不是善於佛法名相言說的緣故。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裏。
阿彌陀佛!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28集 慎莫盜法以免重罪(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繼續為大家介紹「慎莫盜法以免重罪」。
上一次我們講到,如果善知識所傳的是二乘法,也就是教導弟子要努力斷我見、斷我執還有斷我所的貪愛,那麼以三歸五戒的基礎,隨順因緣增加受持二乘的聲聞戒,也就是比丘、比丘尼戒等等,這樣努力去修學以後,也可以有所成就。
如果善知識所傳的是唯一佛乘別教佛菩提的法,也就是有辦法教導弟子明心見性,有辦法教導弟子證悟如來藏,乃至有辦法教導弟子悟後起修,修證三賢位的般若別相智,或是教導弟子進入初地,修學般若的道種智;那麼佛弟子除了要在三歸五戒的基礎上面去努力修學外,在因緣成熟的時候,還必須要受持菩薩戒。因為如來藏是菩薩的根本大法,也是唯一佛乘別教的勝義所在,因此,如果想實證如來藏,必須依止菩薩戒來跟善知識修學。
在受持菩薩戒以後,首先應該修學相關的次法,以及修集證悟的因緣條件。哪些是相關的次法呢?包括學習菩薩戒的律儀,也就是菩薩戒裏面的律儀戒、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要熏習三乘菩提的正知見,要作斷我見的觀行,要修集菩薩見道、修道的福德資糧,要消除慢心,要修習基本定力,要降伏性障,要熏習長養菩薩種性,要發起菩薩的願行;還要能夠護持正法,救護眾生迴向正道等等。有了這些次法的修學,配合善知識所安排的佛法修學次第,包括菩薩六度波羅蜜的正知正見,第一義的正知見,參禪的正知見,看話頭的功夫,參話頭的功夫;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後,自然可以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證悟如來藏。
經過這樣的真修實證以後,悟後才有能力發起少分或是多分的解脫德、般若德以及法身德;經由這些功德的發起,才有真實的功德受用。經過這樣的真修實證以後,才能夠現觀自己的本心如來藏具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法性,才能夠對不可思議的如來藏生起忍心,才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才能往上進修三賢十地,才有辦法不退轉於佛道的修學。所以一切發心想要修學唯一佛乘的佛弟子,想要求證悟如來藏的學人,一定要以正確的心態來依止善知識修學,不可以盜法的心態去修學。
有一位一貫道的講師劉先生,在看過了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所寫的正法書籍以後,發現一貫道的教理、教義只是外道法中的人天善法,沒辦法讓修學的人斷煩惱、了生死乃至證涅槃,也沒辦法讓修學的人證悟本心如來藏;因此,這一位一貫道講師劉先生就想要證悟佛法,可是他又不願意離開一貫道,也不願意歸依佛法僧三寶。想得佛法卻又不願意受持佛戒,想得正法又不願意到正法道場跟善知識來修學,想得正法又不願意按部就班先修學相關次法以及佛道的次第;只想快速求悟、快速得法,希望得法以後,回到一貫道來廣傳,因此說他學法的心態就是盜法。
這位一貫道講師劉先生,後來他跑去跟一位離開正覺同修會、不認同 平實導師所傳的第八識如來藏正法的楊先生修學;當快速學法以後,他就把這一些盜法所得的相似佛法,帶到外道法中去廣說,因此說他就是盜法。如果是盜法所得的佛法,他本身會有幾種過失,在這裏也一併跟大家來解說:
一者、盜法所得的佛法只是相似的佛法,是屬於拼湊所得的佛法。這位一貫道講師劉先生,因為求快速得法,沒有作功夫來修學基本定力,也沒有斷我見的觀行,沒有按部就班修學相關的次法以及佛道的次第;因此他所得的法缺東缺西,不是完整的佛法,只是相似佛法。
二者、盜法所得的佛法是知見不具足的,而且智慧無法發起。這位一貫道講師劉先生,因為不願意受持佛戒,想得正法又不願意到正法道場跟善知識來修學;因為沒有善知識的攝受,又缺少戒學、定學的熏習,所以說他的知見不具足,智慧無法發起。
三者、盜法所得的佛法是沒辦法實證的。這位一貫道講師劉先生,認同 平實導師的佛法修學,也喜歡 平實導師所寫的佛法書籍,也想親證 平實導師所證悟的佛法;可是他不僅不依止真實善知識,不修學相關次法以及修集證悟的因緣條件,反而跑去跟不認同 平實導師的楊先生修學,只是想快速得法;學完以後當然無法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正法,也經不起實證的人的檢驗,也必然沒辦法按照佛道的次第來進修。可是這一位一貫道講師劉先生,卻到處為人廣說這些沒有實證的相似佛法來誤導眾生;並且說他所傳的法,就是 平實導師所證悟的法。這就是魚目混珠,嚴重破壞正法。
四者、盜法所得的佛法是違背法毗奈耶、違背法戒。這位一貫道講師劉先生,因為不願意離開一貫道,不願意歸依三寶,不願意受持佛戒,而想得到佛的正法,並且想把正法帶到外道法中,這是嚴重的破壞佛法;而且他所學所說的法,又是沒有實證的相似佛法;這就是不能謹守 佛的善說、善戒和善教,這個就是虧損法事、虧損如來,這是大惡業。這就是以盜法的心態,來修學佛法所得的結果,這也是違背法毗奈耶、違背法戒。這是地獄罪,必須要能夠早日發露懺悔,並且謀求補救的方法,也就是要能夠回到正法道場,依止大乘賢聖僧的教導,按照佛道的次第來進修;並且要能夠依照法主、依照善知識對正法弘揚的全盤規劃,要能來配合遵守,這樣才是有益於自身和眾生的道業。
此外,在《六祖壇經》也是有這樣的記載。在《六祖壇經》的〈頓漸品第八〉有說到,那個時候的學佛人,把禪門分為南北兩宗,稱北方的神秀法師所傳的禪法為漸悟法門,稱南方的惠能大師所傳的禪法為頓悟法門。可是惠能大師卻不這麼認為,他都是對大家作這樣的開示說:法本來只有一宗,只是因為人的形貌,因為南方北方的不同,所以會有種種的差別。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以如來藏為根本,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所出生;而這一個如來藏是普遍存在一切諸佛菩薩乃至六道有情的身中,而且彼此的如來藏都是平等沒有差別的;所以說法本來只有一宗,指的就是這一個如來藏正法。惠能大師又說:法就只有一種,而每個人得法的因緣不同,所以見道悟道有的人比較快,有的人比較慢;因此怎麼可以把一個獨一無二的如來藏正法,分成漸悟的法或是頓悟的法呢?所以法是沒有頓漸的差別,只是因為人有利根、有鈍根的不同,所以才說有頓漸。
可是神秀法師的弟子,往往譏笑南宗的惠能大師,說他是不認識字的人,能夠有什麼功德智慧呢?但是神秀法師卻不這麼認為,他告訴大家說:惠能大師是得到「無師智」的人。無師智就是指有些菩薩過去世已經證悟了,這一世沒有善知識的教導,自己也能夠證悟,而且能夠發起般若實相的智慧,這就是無師智。神秀說:「惠能大師是深悟唯一佛乘的如來藏妙法,我神秀是比不上他的;而且我的師父五祖弘忍,也親自把衣缽和正法傳給了他,難道這是沒有原因的嗎?我是恨不得能夠到南方去親近他,跟隨惠能來修學的,我在這裏只是虛受國恩,沒有辦法真正的利益眾生;你們各位不要停留在這裏,應該要前往南方惠能大師那裏來修學。」
有一天,神秀法師就命令他的弟子叫作志誠法師,跟他說:「你是聰明伶俐而且有智慧的人,可以為我到曹溪惠能大師那邊來學法;如果聽到惠能大師有什麼開示,你就盡心盡力的把這些開示記下來,以後回來再為我解說。」於是志誠法師就遵從師父的命令,到曹溪惠能大師那邊學法,也跟隨大家一起請法,可是不說明自己是從哪裏來的。這時候六祖惠能大師就告訴大家說:「今天有盜法的人,潛藏在這一場法會當中。」說完以後,志誠法師就馬上出來,禮拜惠能大師,並且把自己奉師命前來盜法的事,據實向六祖稟告。六祖說:「你是從神秀法師那邊來的,應該是盜法的奸細。」志誠回答說:「我不是盜法的奸細。」六祖問說:「如何說不是呢?」志誠法師回答說:「如果心懷偷盜,隱匿自己的來處,而不向善知識來說明,這就是盜法的奸細;我如今已經向善知識說明了,並且也改變了偷盜的心態,也願意接受善知識的教導,所以說不是盜法的奸細。」
這部《六祖壇經》的記載,說明了六祖惠能大師對盜法的認知和 佛在《雜阿含經》對盜法所作的開示是相同的:凡是隱匿自己的來意,或是不向善知識說明自己學法的動機,這就是盜法。即使是佛門弟子,同是歸依三寶的出家法師,也不可以因為師長自己不能夠親自來跟善知識修學,自己就想偷偷來跟善知識修學,學成以後再私下把善知識所教的法來傳給師長,這樣作也還是盜法。這些道理大家也要瞭解,千萬不要誤犯。
以上是「慎莫盜法以免重罪」的介紹,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