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0集 護持正法 摧邪顯正




各位菩薩:
我們今天要繼續來講的是,一個菩薩他改變了習氣以後,這時候他入了十行位,或是說他往十行位的路一樣在走的過程中,他當然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情;可是最後他要怎麼樣走向初地呢?怎樣得證無生法忍呢?就是要在這個過程中,要開始護持正法,能夠破邪顯正。
因為 如來當初在世間的時候,顯示於世間的時候,祂也是破斥這種種的外道法,所以那些外道們最後都奔散而逃。甚至經典還告訴我們,最後有其中的六位,他們等於是一方之主,他們還欺誑自己的弟子;因為什麼呢?他們想要就自己了斷,最後他們落河而死的時候,他還騙自己的弟子說這樣可以升天,這樣羞慚而離開世間。所以,佛陀對於許多的外道、許多的外道見,從來沒有客氣。為什麼?為什麼 佛要這樣做?佛不是很慈悲的嗎?為什麼 佛證得一切智智,也有天眼明,當然知道外道這樣被逼迫以後,就會跳河而死,或是作其他的種種,佛為什麼還要這樣作呢?這就告訴我們,佛說: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夠說讓眾生得到究竟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因為一句話的錯解,乃至一個學說、一個理論——完全是背離生死法的——它會害得一個人在無量劫以後,都還是困在這個外道見裏面,而沒辦法修學真正的佛法,甚至小乘法也不能修學,讓自己輪迴受苦。那可以想想,無量劫他在輪迴裏面所受的苦,哪裏只是跳河跳水乃至於種種的死亡這麼簡單?那幾乎是數不清的生死的罪業,陪著眼淚流不盡的生死大河!所以 佛要說:必須要對於外道見予以破除,然後這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尤其在這個娑婆世界,不光是一位外道在說法,有許許多多的外道在說法,而且這些外道還走入佛門來;這麼多的外道在說法,說著相似佛法,聽起來好像都是佛法、好像都對;可是他作的事情,都跟外道沒有差別——腿一盤,就說這樣叫作修行,可是你看現在外面學瑜伽的,或是學道家的,哪一個不是腿一盤就開始要作什麼修行?所以現在許多的人,他已經流於外道的修行法而不自知,對於 佛說要怎樣修行禪定,他也沒有興趣,禪定到底要作什麼,沒有興趣,然後參禪他還是腿一盤的方式;也就是說,他就怎麼樣都不會改變。
乃至於說,外道就喜歡「一念不生」,然後佛門中,也有人主張一念不生。可以一念不生的話,你都離開 佛所叮嚀的「六念」。然後他用這樣來附會說「我這樣是無分別」,不相信「識就是了別」、「意識心就是了別諸法諸塵」等等。禪定中,他這個禪定,意識心的斷念和一念不生,還是不盡相同,可是對於許多學佛人來說,都沒有差別了;然後認為自己的念頭都不再產生,對於諸法都沒有憶念,這樣的話就叫作修行。如果是這樣的話,大乘菩薩就不用理睬世界一切眾生了,你就對一切眾生都沒有分別就好。然而不是如此,佛在剎那間、一念間,可以了別一切眾生所有的諸行以及未來所有的因緣,難道佛是不分別嗎?不!佛是大大的分別,全部都分別,一個都沒有遺漏。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人悖逆於佛法,乃至於說有的人,他不斷的講錯誤的知見,這樣所害苦的不是一位眾生;因為他講的越多,影響的越廣,他可能害了千千百百萬萬的眾生。乃至於說他的書籍繼續流傳,繼續透過他的僧團,透過他的比丘、比丘尼等等,或是他所認為的一個方式,來弘護他的所認為的教理,可是卻不思惟這是不是悖逆於三乘佛菩提道;如果是這樣,這樣對他自己真的是沒有好處,因為他的果報沒有辦法算,要一直往上往上疊;因為他要等到他的書籍都從人間消失以後,他的教法都從人間不見,乃至甚至他的名字從人間完全消失以後,他的果報的牽連才算會小一點。但你想,這可能嗎?他的弟子那麼愛戴他,把他的教法廣布於天下,把他錯誤的行門繼續的傳下去,一代傳過一代。所以在佛法中也說:不要好為人師。
甚至在《佛藏經》有說(「舍利弗!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墮地獄。」《佛藏經》卷二):「如果你沒有證得這個法,但是你卻坐在高座上,在法座上常常宣揚,這樣就是等於是地獄業。」然後明明不知道這個法它整個來由去脈,可是還是要硬對別人說,就是這樣沒有辦法止息自己的貪欲,沒有辦法止息自己的追求,把佛法當作世間法,這樣的話,這個人 佛還是授記他到地獄去。所以這樣的記別對我們來說根本沒好處,所以要透過這樣來警醒。
如果我們處身處地來想,佛陀祂根本不希望我們的教理,然後變成講成和祂老人家所說的完全的不同;如果是說我們說的和 佛陀老人家所說的不同,那是我們自己編的,而不是真正的佛法。我們現在就來看,在這個末法中,到底 佛陀事先點明了什麼。
在《楞嚴經》有說(【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楞嚴經》卷六):「在修行中,如果你婬欲心沒有除去,這個塵勞世界你沒辦法出離,即使說你能夠有許多的智慧和禪定現前,如果不斷除這個婬欲心,一定落入魔道。」
但現在有人主張:「我們就是要用婬欲心來成佛。」甚至還創立了一個叫「初始佛」,這世界開天闢地之間的第一尊佛,這一尊佛還出生其他的佛;這尊佛他有一個眷屬,是一個看起來有像豬的頭的,一位他們稱為「佛母」。你想,這樣不清淨的相,然後冠在這一個女眾身上,然後他們作什麼呢?他們也是打坐,只不過坐的時候,就兩個人抱在一起,說這樣叫作「佛父佛母」。你想,會有這種事情嗎?這樣清淨的佛法怎會被這種亂七八糟的這種惡道來侵入?可是 佛已經說,這就是佛法在世間傳法、在娑婆世界的命運。因為我們眾生的心地太濁惡了,連不可以侵犯的佛法,連這麼神聖的佛殿堂,他都不看在眼內;他都認為他所要堅持的就是男女的修行,兩個雙雙對對一起修行;甚至還有一種法他們叫「輪座」,實際上就是輪座雜交。什麼叫輪座呢?就是這一群男的和這一群女的,他們要一個一個輪流這樣來雜交,就是作性交男女的事情。把這些法來當作佛法,說這樣可以成佛。你想,有這樣的佛法嗎?
我們繼續來看到經文(【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楞嚴經》卷六):「這樣的魔他有他的徒眾,各自自謂——自己說自己已經成就無上佛道;那當我如來滅度之後,末法之中,這樣魔民廣斥於世間,到處都是;他們各地方都可以來貪淫,然後偽稱自己是真正的善知識。」
所以有的人,他們行淫對象不光是人,任何的生物都可以,只要說有雌性的器官,他們就可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以前我們在看菩薩戒本的時候,就說會有這樣的畜生女或種種來行淫;我們大家就會想:「怎麼會有人這樣作呢?畜生那樣動物,女性的動物或是雌性的動物,你還跟牠行淫,那這樣的話還算是人嗎?」然而,真的有這樣的宗教,而且這樣的教門竟然跑進佛教裏面來!佛就是在說這樣的事情。這些人都自稱他已經成佛,可是他們是不選擇人,也不選擇畜生的,但是他們貪淫的對象是非常廣泛;而這樣的人,他就會給佛門製造了災害。因為竟然有人會相信他們外表的莊嚴,然後說他們是「善知識」;甚至很多人會去歸依他,說這樣才能夠滅除他所有的種種的業報。所以這世間真的是如是顛倒!在貪欲法、在雙身法——在做這種事情的時候,都沒有想到 佛的叮嚀。
我們繼續來看下一段。佛繼續告訴我們(【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楞嚴經》卷六):「要修三摩地的時候,必須要先斷心婬,是者是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就是這個教誨必須要讓我們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心裏面的婬欲這個念頭完全的斷除;如果這點做不到,沒有用其他的方便來克制,也不懺悔,也不做種種,反而認為這是對的,這是違背 佛陀的第一個教誨。
為什麼殺、盜、淫、妄,這個淫卻排到了第一位?就代表說,以後修行人,佛以祂的天眼明來告訴我們,將來會有很大關於男女淫慾的過失;也就是說,最嚴重的過失,反而是這一項,它會從表相中直接摧破整個佛法。所以 佛用祂的佛眼、智慧眼、天眼、種種的法眼來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話,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很重的後果。所以出家的菩薩以及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都不應當做這樣的事情;即使有人用邪教導告訴你說「這樣可以快速成佛」,你也不當來信受;因為你是佛弟子,不是邪教的弟子。
我們繼續來看經文(【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即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楞嚴經》卷六):「『必使婬機身心俱斷』,就是讓婬的機緣在身、在心都斷除,乃至於連斷的意念都已經不存在,不需要這樣再作加行,這樣在佛菩提上才有機會;像我這樣說,就是佛說;不這樣說,就是波旬魔王所說。」
因此有的人說:「我身在作男女事,可是我心裏面沒有作;這樣的話,你不能說我沒有斷除這婬欲的貪。」可是 佛說的是哪裏、什麼都不能作;如果還有這種的念頭,甚至還出現乃至於身體作,而強說自己沒有念頭,這些都是違背於 佛陀的教誨。而且 佛直接就說,「這中間沒有其他的差別,只有我說,或是魔王說」;不可以有任何人在中間作轉圜,在中間作一些差別、比對,就說「實際上這個人是怎麼樣,所以要怎樣怎樣」,這些都是胡說——佛說這已經不是胡人所說,根本就是魔王所說。所以這樣情況下,大家要能夠瞭解。而且修行的境地要達到什麼,佛也點出來:你要連那個斷除這個婬念的那個意念都不需要發起的。就代表說,已經沒有婬念的念頭這樣才算是修行。
我們繼續來看下一段(【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楞嚴經》卷六):「『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就是說你沒有這個殺心,這樣才算是可以出這個輪迴;不然即使你有智慧、禪定,如果不斷除這個殺,一定落到鬼神道裏面。」接下來我們繼續看:「這樣的鬼神他還有很多徒眾,他每個都說他們成就無上的佛道了,然後在我如來滅度以後,末法的世界」,就是 佛在一千多年以後,就進入了末法的世界,我們現在已經離佛兩千多年,這也是在末法世界之中;這種情況下會怎麼樣呢?「多此鬼神熾盛於世間,自言食肉」,自己說吃肉可以得證佛菩提。(《楞嚴經》卷六)
所以你就會看到,現在有一些佛門,他們也自稱自己是出家人,他們喝酒吃肉完全沒有避諱,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把 佛所說的話放在眼裏。他們認為,他們這樣是可以救度眾生,他們有的人甚至說:「我只要唸唸咒,這些肉,牠們本來的這個有情就可以超度了,牠們就可以離開這個畜生道。」如果是這樣的話,大地那麼多有情,你怎麼都不拿來吃呢?毒蛇你也可以吃啊,蟑螂、螞蟻啊,我們家、哪一個人家,甚至到處都有,你為什麼不吃呢?所以這樣的人,他根本就是在那裏依自己的見解來誹謗佛法。
然後我們再看經文(【汝等當知:是人食肉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楞嚴經》卷六):「『汝等當知』,大家應該知道,食肉的人即使他能夠開悟證解,他們都是羅剎;然後他們受報了以後,這個捨報以後一定沉落於生死的大海;而且這樣的人並不是我的弟子。」
所以 佛已經先說了,不論這個人穿上了是哪一種袈裟,不管他的顏色,身色是什麼,甚至他自稱他是比丘、比丘尼都好,這樣的人 佛已經先說:「這個人跟我佛教沒有關係,跟我所創立的教誨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不是我的弟子。」所以大家也應該親自從這些現象去觀察,如果說你認識的人他在做這樣事情,而他又現出家相,這樣的人你應該遠離。
再來我們看經文:「『汝修三昧』,就是要離開這個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就說如果說你有些偷竊心一直在,即使是說你有智慧、禪定現前,一定會落入邪道。」就是說,想要利用佛法來滿足個人自己的慾望,這樣的話就會偏邪,走向外道法去。這樣的人,他們會怎麼作呢?
佛又說明(【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楞嚴經》卷六):「這樣的人會有徒眾,他們也稱自己成就無上佛道;在如來滅度了之後,他們這些人都會自己稱自己是善知識,他們都會說我自己得到上人法。」
許多的語言他們在稱來稱去,都說「我是某某上人」,甚至「我是某某某」;甚至說有一個外道法,在一個中國的西方邊疆地區,他們自稱的一個名號,翻譯過來就是「上人」。為什麼這些人喜歡作的是上人?就簡而言之,想要偷竊世間一切諸法,想要從佛法中來謀利,這都是 佛所禁止的,佛說不可以如此。
乃至說有人會大妄語,我們看經典怎麼說(【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楞嚴經》卷六):「如果大妄語,得到三摩地,他就不會清淨,他會失去如來的種性;所謂未得謂得,就是你根本沒有得證這個法,卻說自己得證這個法。或者是求世間的一切尊勝……這樣的人實際上他為的就是貪求自己的供養。」所以 佛說:「這種人是可憐憫者,這樣的人都會遠離開佛陀的教誨,成為一闡提。」
然後我們繼續來根據 佛所重要的叮嚀(【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我教比丘應該用直心的道場,來作諸法的現觀,不應該來稱謂自己所不當說的;在一切四威儀、一切諸行中,不可以虛假來假冒自己證悟,何況是自己稱自己得到是上人法?」自己稱自己是上人,不管是中文所說的上人,還是其他語言所翻譯過來就是上人;這樣的,佛說你都要注意小心。
乃至於 佛又說(【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直,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楞嚴經》卷六):「就像是這樣的上人法,都不可以自己稱,何況是自稱為法王;如果是有人敢自稱為法王,剽竊佛陀的名號,這樣的人就像是吃自己的肚臍,最後的話,他吃的美味實際上是自取滅亡。」所以我們看今天到底這個世界上,有哪些人進入佛門,而自己稱為自己是上人,自己稱為是法王,這都應該避免;如果有這樣過失的話,就應該在佛前懺悔,不要再戀棧這種名號,因為這樣名號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再看最後 佛一段的教誨,佛跟阿難說:「有十種魔,在末世時會在我的法中出家,他們或是附在人體之上,或在佛弟子身上,或是自己現形,他們會稱呼自己已經成佛;這些人會讚歎這些婬欲法,會破壞佛律儀,來施設種種的特別的戒律,來讓自己和弟子用婬欲法來相傳,來互相傳遞這樣的不清淨的法;會讓真正修行人不管怎麼樣都沒有辦法逃脫他們的蠱惑;在九輩子到一百輩子,即使你真心學佛,最後還是會修婬欲法而墮入無間獄。」所以我們應該透過這樣來警醒。
今天我們就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16-a05_060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9集 身教重於言教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繼續來根據這個勝義僧團,既然真善知識已經施設完畢了,然後也開始講法了,這時候學人要注意什麼呢?就是說,因為要施設相當多的方便,讓大家可以斷除種種的習氣,可以或是將這個習氣予以減少、予以降伏,能夠達到無生法忍,這樣往前進到佛道,成就佛菩提。所以對於許多的施設,必須要從現在開始建立,就如同佛世的時候是一樣的,因此,要讓許多的人能夠出來來宣揚佛法。在佛世的時候,佛陀也請了一些比丘來說法,後來比丘們都證得大乘法;因此,在一個僧團裏面,必須要許多的說法者,這就是因為真善知識沒有辦法可以這麼多的時間、這麼多的體力,來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大家要一起來負責、來分擔這弘法的職責。那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這些我們就稱為他算是「教師」、「親教師」,或是可以稱為「法師」。這些的法他必須要以證悟作為根本,然後來講他所領略、所瞭解的法。
在這個情況下,這樣的親教師們他們必須要具備什麼樣的心性?也就是說,他要慢慢將自己的慢心降伏,因為他去教導的過程中,會碰到許多的人,他的心性是不一的:有的人他心性很調柔,可是他調柔到他會怯懦,對於一切的法都不願承擔、都不敢承擔,然後你叫他做什麼,他可能才會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善知識就要鼓勵他,這位親教師就要將自己的理解,以及對眾生的慈憫心,以及教導心,要拿出來。有的人他的慢心很重,這時候善知識也要包容,能夠安忍,慢慢讓他能夠在這個僧團中——勝義僧團中,以及這樣的課程中,能夠繼續安住。所以,親教師們必須要作許多的自身的習氣的——這種不加思索就冒出來的貪瞋癡要予以遏止;所以對於身教是遠遠重於言教的。因為有的人他重視的是外表,然而佛門中說有四大威儀,乃至百種威儀、千萬種威儀,這些種種的細行都可以顯示一個修行,並不是在說修行的證量,是在說修行如何攝受眾生。如果你沒辦法攝受眾生的話,如何讓他能夠安住,能夠繼續再往佛菩提道來前進?所以必須要根據自身比較重的性障來作調伏。
譬如說對於世間的諸所有法,譬如說貪,那就要去瞭解貪它是怎麼樣生起的:因為執著還是因為慳吝,還是因為以前沒有好好的修學;或是說對於人有簡擇,對於事情有分別;或是有一些作意是已經很早就已經隱藏在裏面的,對人有一些偏見,對法有一些偏見;沒有辦法用更大的包容心,沒辦法用菩薩摩訶薩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也沒辦法用如來藏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有時候是自己的過失,自己就是可以寧可看著別人受苦,然後完全把心回到凡夫的心性之上,並不是可以說自己是一個學佛人;有時候是根本就破壞自己所持的五戒,或是自己的不清淨的想法,這樣染污的想法,所以而產生貪。產生貪以後,在這個過程中,又自己想要把它隱藏起來,或是自己把自己的心就橫過去,想「反正我就是貪嘛!沒有辦法,我也改不了。」並不思考任何的方便來讓自己揀除。所以這些都是屬於這位親教師、這位教師或是已經證悟的菩薩們,所應該開始注意的。
我們就以證悟的菩薩的角度來說好了,證悟的菩薩是動見觀瞻的。雖然不一定所有人都知道你是證悟者,可是有的人他可能清楚,這時候他就會去想:「你的行為跟我的行為也差不了多少,那你證悟,可是這樣就可以叫證悟,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的習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煩惱?為什麼言行還是這樣?」在那種情況下,不但對整個勝義僧團不好,而且對自己也不好,因為這樣跟其他的菩薩所結的緣都不是很好的緣。所以要針對貪瞋癡這些習氣煩惱,作種種的降伏,這不光光是某一個證悟者或某一位親教師的事情,而是所有勝義僧團大家應該作的;因為只有這樣的話,大家開始注意這個問題,整個僧團才會更加的和合;乃至於說,以能夠得初禪作一個證驗,也是一個很好的方便。如果當善知識開始講禪定,講真正的「枯木禪」;而不是說像世間的人他腿一盤就開始打坐,而不先修除五蓋,這樣以自己所想像的禪定——一念不生,來作種種的思惟,想要入定,可是卻沒有把前方便作好,這樣是很難得到初禪的。總而言之,透過初禪的證驗,可以知道這個人是不是離開了男女欲,以及離開了比較重的瞋恚,這些都是在修學路上所免不了的。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不作這樣的觀察,你一定被末那就是意根所帶著走。意根最會攀緣,祂是一切諸法在這其中的作主的心,我們真正作主的心是祂,而不是意識;意識提供很謹慎以及很伶俐的思惟,然而意識卻沒有辦法左右意根。意根祂也是一個心,祂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七識。理由為什麼沒有辦法左右祂的行為呢?因為意識對於一件事情還不太清楚的時候,末那還是要作這個抉擇;在那種情況下,祂會根據勢力比較強的、勢力比較殊勝的、勢力比較強大的,來作這些決定。
譬如說一個染上毒癮的人,他理智上雖然很清楚:「我不要再吸毒了,不要再過這樣的日子了,因為過這樣的日子,會讓我自己受到別人種種的輕視,以及我生活可能遭遇到困難。」可是在那許許多多的場合中,他就是沒有辦法抑制自己有一個心念,想要繼續染上這個毒癮,這個就是因為由於末那是一個決定性的緣故。所以我們同樣回到我們這個世間法來說,貪瞋癡我們不也是犯上這種貪癮、瞋癮、癡癮,就是在這個癮頭上沒有辦法停止;所以必須要透過一些極善的思擇,要從這個過程中開始好好的思惟:到底是要怎麼樣?因為一切法它不是無緣無故的,不是說沒有來由的。
有的人會說:「不行!我這脾氣就是大得很,怎樣呢我就要跟人家吵,不可能我不跟人家吵,不吵的話呢,我就不是我。」可是你就問他:「可是你有一個場合絕對不會吵。」他說:「怎麼可能?那一定是別人都對我很好。」那你就跟他講:「不是!那時候別人對你很差,甚至還恐嚇你或怎樣,可是你也不會跟他吵。」他說:「真的嗎?哪裏可能會有這種情況?」有!就是當對方帶著兇器的時候,或是對方很多人、人多勢眾的時候;這時候在作意上,你不但不會起瞋,而且還會去想「怎樣可以逃離這個現場」,你根本不會產生一個生氣,不論人家怎麼駡、怎麼打,你都會逆來順受。所以,並不是我們在一切法裏面都沒有一個決定,末那過往所受的無始劫來六識心的種種決定,祂有熏習;雖然祂沒有記憶,可是勢力比較強的,祂能夠作微劣的智慧的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知道,瞋不瞋還是實際上是看自己的,原則上就是自己想要瞋;雖然這個無明來得非常快,可是有時候瞋完以後,就應該去得快啊!可一般的人不是;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就要去瞭解瞋背後的理由,能夠作思擇。背後理由大多是就是不願意原諒別人,或是說「我對你這麼好,你不應該用另外一個表情或是動作,這樣來貶抑。」也就是說,他認為對方是不恭敬,或是對方沒有對他重視、禮貌;也就是說,他要的還是個人的面子,或是要人是一些恭敬、敬仰或是等等,要人家一些尊重。可是這尊重的背後,倒要來看看,什麼是「我」,哪一個是「我」;離開了這個色身,離開這個六識心,哪一個是「我」?沒有真正的我!
那再回到這個色身和六識心,如果說這個是我,可是祂是永恆的嗎?祂會一直存在嗎?並不是如此啊!那既然「我」應該是一個永恆的,過去世的六識心和色身,祂們並沒有來到這一輩子,所以祂們不能成為我;同樣的,我們這一輩子的六識心和身體,也不會去到未來世,所以祂們也當然不能稱為我;繼續往下說,那未來世呢?未來未來未來世一直往下下去,所有六識心和色身都不能當成我。那請問,如果這一個人,打了你的身體或是說只用罵的,那你的瞋心也不是真實的;那你誰被罵呢?是你的身體被罵,還是你六識心被罵?就算祂們被罵,祂們也不是你,那你為什麼要這樣的激動呢?而且這罵的語言是剛好你領會了,如果你今天耳朵不是很靈敏或耳朵受傷,別人罵什麼你根本聽不懂;所以這些還是你去追尋、去執取來的。如果你把它當作風聲這樣吹過去,這樣的過程中,你就不用一個字、一個字把它連結起來;他罵的只是一個字的集合,可是在你的心目中,並沒有變成一個句子,所以各自獨立;這樣的話,它根本就像是一個斷斷續續的風聲而已,不構成語言,不構成人類邏輯思考的意義。所以你透過這樣來思惟,你就想:「那我是不是沒有必要,沒有需要說跟這個人來嘔氣!」
第二個,你也可以去思惟,思惟什麼呢?一切無始以來所有的眾生,都是大家在這邊打打鬧鬧。佛說,哪一個眾生沒有傷害過你,哪一個眾生沒有跟你結仇過,哪一個眾生沒有讓你不愉快過?大家都有啊!既然是這樣,如果今天這個眾生跟你不愉快,那你想:其實跟你更不愉快的有好多好多的人,整個屋子都是,整個村莊都是,整個都市都是,乃至整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乃至整個宇宙都是,除了諸佛菩薩以外。在那種情況下,你有需要跟每一位眾生來算舊帳嗎?來說「不行!我們今天就要把話說清楚。」可以這樣嗎?這樣的話,你單是討債都討不完了,你單是這個仇,仇上加仇,怨恨日子都過不去了,這還能夠修學什麼嗎?而且諸佛菩薩在你旁邊的時候,祂們一定搖頭,祂想:「這個人連這樣的事情都不能安忍,這樣我們辛辛苦苦替他擋下許多生死的業報,讓他能夠安心修學,這樣的話是不是讓他沒有辦法從中反省,沒有辦法從中懺悔,沒有辦法從中獲得真實的利益?」所以要去想,我們不要做愚癡的人,應該去想未來的世界,我們所創立的美麗的佛國、莊嚴的佛國、清淨的佛國,這樣一切眾生都可以來到這個世界,那應該多好!而且一切諸法都是在這個地方,都留給如來藏顯現,如是在空幻之中成就佛事。
所以要透過這些思擇,然後甚至說反省自己的過失:「我為什麼喜歡瞋?因為我對於許多的法都有自我的意見。然後我都喜歡表達,透過我的表達讓別人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如果我是說不隨順這樣的意思,我就開始瞋。」那就要去想說:為什麼做一位菩薩,你還要所有的人都知道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要表達什麼?為什麼要有這樣這樣強的欲望來顯示自我?難道這個自我是真實的嗎?並不是啊!所以透過這樣的檢討自己的過失,也可以逐漸的將自己的一些想法修正。
然後就要在這過程中去思惟:「那我要怎麼做?原來我就可以在這過程中,多聽別人所說的話,遇到想要講出來一些意見的時候,要非常客氣。而且要先想一想,等到別人都已經沒有要講的時候,然後把它講出來,就可以接續這樣的話題,讓別人能夠受到利益。」因為自己經過審慎的思惟。然後在結尾的過程中,還要講說「這是個人一點小小的建議,提供大家來作為參考」;不要說,就是以自己的意識心,很自負的說种种不合這個場合的話。那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末那就會聽到,自己的末那就會瞭解,它就會慢慢改,因為實際上你說這些話,是講給自己末那所說的。
因此,透過這種種的思惟你就可以知道,原來法是可以不斷的增上;而且還可以透過如來藏的平等性,從如來藏的觀點,一切眾生,不管他是中國人、外國人、台灣人、日本人、美國人,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人種的差異,大家都是如來藏。你現下觀察,你就要去想:「如來藏既然是這樣的體性,別人的體性也是如此,那我為什麼要產生瞋恚呢?因為大家最後都可以成佛,我對於一切的未來佛,是不是應該恭敬呢?」所以 佛說,最輕慢別人的,會使得他的道業獲得種種的折損;在一切的業行中,沒有比輕慢以及瞋恚其他的菩薩更能減消自己的功德的,所以我們應該透過這樣來反省。
然後我們再根據經文來說,菩薩綑縛自己的有四種行,這種就是說對於菩薩他是讓自己受到生死的結縛;也就是你斷除我見,已經透過三結縛了這樣斷除了。那到底有哪四個法?經典說:一者,輕慢他人;第二個,對於世間的一切事情,方便來追求;第三個,散亂自己的用心,如同走在危險危難的地方;第四個,對於眷屬一心來貪著。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輕慢他人。輕慢他人就是無非是說,自己的證量非常的高,因此對於其他的人就不理不睬,所以他遠離了菩薩的慈悲性;甚至有時候,對於真善知識,他根本不服他的教導;這樣的人他甚至還會分裂整個僧團。
第二個,對於世間事方便來做種種的追求。為什麼呢?有的人他忘不了他的世間法、他的營生事業,因此他希望獲得錢財,希望獲得許許多多的恭敬供養;甚至有人希望能夠在美色種種獲得——不管是男色女色——獲得種種的殊勝的利益;因此他們將這世間法的利益,把它當作殊勝,把它當作轉增上求,完全是背離了佛道。
再來,就是對於自己的心,每天不夠精進,隨便在境界法中跟著一起跑。譬如說,他原來有憶佛的功夫,可是現在憶佛功夫也不要了;以前有看話頭的功夫,可是現在的憶佛功夫理論上會更好,可是他並不清楚在這過程中,他的憶佛都已經散亂掉。所以菩薩的精進就是屬於要有個作意,看你是要念佛、念法、念僧都可以,乃至念第一義諦的法,念殊勝的法;就是說要保持這個念,保持這個作意或思惟。
最後一個是對於眷屬的追求。即使這個人出家,可是他希望的是有許許多多的法眷屬;他就希望建立我所,把世間的眷屬、親眷屬,把他搬過來變成法眷屬,希望人越多越好,都不想自己是不是有這個福德資糧等等。所以這樣的心就應該來斷除!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65-a05_059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8集 當授一切種智 無生法忍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根據真善知識施設這個道場以後,證悟者增加以後,到底接下來要繼續如何增上呢?怎麼樣根據一切種智的往上,進發於佛道這樣的歷程,這真善知識就要來傳授這許許多多的智慧與知識,讓大家能夠將來有因緣得證「無生法忍」。
什麼是無生法忍?它跟證悟者所證的忍有什麼不同?證悟者我們所說的是證到這個無生法,所謂這個無生法就是證到本來真正的面目,就是如來藏,就是這個實際法;所以證悟者不是以語言思惟想像來得到這個法,是以親證而且現觀,可以現下能夠觀察祂到底在哪裏,而且每個眾生都有。經過這樣現身觀察以後,就可以知道這真的是一個無生法,而且這個無生法是跟我有關的,而且這個無生法從來不會生滅、不會消失;所以透過這樣的觀察以後,能夠安住,所以一口氣就具備了智慧以及安忍。然後再從這個現象界,去觀察其他的一切眾生:是不是也是具備這個如來藏呢?所以不是說從公案領略以後,就不去作觀察,所以他一樣可以從其他種類的一切眾生,來得到這個智慧,確定這個般若智慧;所以他可以安住,於自己與其他種類眾生都可以看到,所以最後他成就「類智忍」,能夠安住。
可是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說他的安住——這個忍是屬於無生,可是並沒有證悟到一切諸法,也就是說現象界還是充滿著許許多多的法,不是說只有有情;所以我們說他證得是「人無我」從人的觀點或是從其他種類的眾生有情的觀點,可是他沒有辦法證得「法無我」;也就是說許多的法,他還有很多的執取,沒辦法現觀這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如何繼續進步,這時候就需要善知識來提攜;所以開悟只是修行的開始,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不要遠離這善知識,應該繼續上增上的課程,繼續在一切法如何能夠親證的情況下,繼續的往前邁進。
所以,有關於唯識的經典,包括《楞伽經》,還有包括了 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乃至於 玄奘菩薩所說的《成唯識論》,以及許多在印度論師所作的這些論,他就必須要從中來熏習。不過這些論都非常困難,甚至第三轉法輪在講唯識學,就是只有這個識,並沒有其他境界可說了,就是說一切的境界都是這個識所產生,這個識就是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在這種情況下,第三轉法輪的經典也非常深奧,不是剛剛悟的人一下可以理解的,所以有許多的現觀,以及其中的這些障礙需要排除,許多的法需要領略,這都需要善知識來給予提攜;所以會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繼續來熏習,繼續來確定往聖道的路要如何繼續往前走。所以等到能夠圓滿初地的時候,就可以現觀一切諸法,每一個法都如同鏡像一樣,就像是從鏡子裏面反射出來的這影像一樣,當你看這個鏡子的時候,你也能同時看到影像;所以能夠在這樣現觀情況下,就可以知道自心能夠出生一切諸法,而不是被一切諸法的境界所包容、所包圍、所籠罩,而被境界所轉。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許多的法都需要一步一步去親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菩薩的種性;藉由菩薩種性的生起,所以可以對於許多的智慧能夠加以承受。這時候這個學人就像是一個開始要廣大心量的器皿一樣,就像一個盆子,他的福德要更為廣大,才能夠形成一個好的座檯,這座檯才能夠把它的盆子安住;不會智慧的水一下子沖下來,這個盆子就破裂掉,或是顛倒,或是傾覆,就是因為福德不夠;所以福德對於這個階段來說,也是相當相當的重要。
然後透過所證悟的如來藏,可以重新來檢視如來藏的所有體性。在「雙不雙非」的情況下,譬如說世間的法是清淨的還是染污的,對於這證悟者來說,他就可以一步一步來現觀;然後善知識給他引導,讓他慢慢一步一步去知道什麼法是不垢不淨;然後又回到現象界,一切諸法是不是也具備,或是以如來藏來理解,就是為如來藏所出生的。透過自己所證悟的,即使是賢位,還沒有達到聖位,在三賢位位置裏面,可以一樣對這個法可以信受,就不會移轉自己的心念,乃至於最後離開這個證悟,想「證悟就這麼平常,那這樣我還是就去追逐五欲好了」。而如果有繼續這樣的課程繼續再修學,這樣學人就能夠安住。
所以要針對這點來說,其實這時候學人他對煩惱障的現行,他是比不上小乘者的阿羅漢的。為什麼呢?因為小乘者阿羅漢他可以斷除現行的種子,他對於現行的種子,他是有能力來簡別其中的現行是不是發起了貪瞋癡;即使是說他的心、他的意念偶爾會發起,可是他不會讓這個現行,變成是身口的業,不會造成身行和口行造作出來。然而證悟者這時候,還沒有辦法達到像阿羅漢這樣的程度,為什麼呢?
為什麼大乘法的見道,照理說應該很犀利,而且修學時間那麼長,為什麼卻不行?理由也是很簡單:因為大乘者他並不是要拋棄一切生死的諸法,他是要在生死中能夠讓一切的眾生有情,都能夠親證如來藏的妙法,或是能夠依次進入佛門來修學;所以他沒有辦法像小乘人一樣,完全不理會眾生、不理會諸法,就是把所有的這些感覺都關閉,或是沒有事情的時候就趕快入定,然後不再去理會所有的親緣眷屬或是有因緣的眾生。對於大乘者來說這樣是犯戒的,這樣是犯菩薩戒,大乘者必須要在一切地,對於一切眾生都要生起這悲憫情懷,都要想能夠讓一切眾生可以獲得一切智智,這樣的心永遠不會斷,這樣就是菩提心。所以,必須要對一切法、一切有情,要能夠根據大家的因緣,能夠作觀察,不能夠說一切都安住在自己內心的境界裏面;所以他還是要少分來作觀察,少分與世間諸法來應對。那如果需要他全力投入的時候,菩薩是不會猶豫的。因此,在這種情境下,你就會有很多的煩惱,會隨中產生;這些煩惱的斷除,必須要透過對這些事情能夠作深刻的理解,能夠作深刻的正法的相應,然後來調伏,或是反省自己的過失等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和小乘者斷除一切諸法的方式,完全是大相徑庭,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說,一位菩薩從無生忍要走到無生法忍的路要多久。
但是,如果這位菩薩可以堅定志向,不再對於貪瞋癡種種諸法染著而開啟世間的雜染,這樣又能夠不斷的弘法護教,讓自己的種性更趨向於菩薩,所以這時候他就會生起很多的殊勝的抉擇;這時候護法菩薩們、護法諸神們、護法鬼神們,都會來因勢利導,讓這個人修學能夠更好。這菩薩在這種情況下,他也要很確定自己將來的行履是什麼,到底是不是要留在娑婆,還是要繼續到其他的淨土;留在娑婆,要在人間,還是要往生兜率陀天,到一生補處的 彌勒菩薩那裏。然後,如果是說要去護持這個賢劫千尊佛的時候,那就要想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九百九十六尊佛都會在兜率陀天,在那裏等著成佛;所以因此就要去想這賢劫如何來作安排,等到賢劫過後以後,是不是再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然後繼續成就自己的佛道。
根據經典來說,成就無生法忍看起來並不像我們大家所想的那麼困難,然而這還是有很多的階段要走,包括要消除自己的性障;所謂的性障就是說在這個三毒——貪、瞋、癡,是不是會障礙到其他的菩薩,是不是讓自己的心性沒有做些許的調伏,對男女欲或是對世間法、錢財這些把自己綁住了,這些都是要從中來檢討的。然後對於這殊勝的一切種智,也要審慎來觀察,不可以因為法實在太深奧了,法實在是太難理解了而放棄;或是說只要等善知識來講,自己不願意事先來閱讀;這樣都對自己要能夠進入唯識種智,確實是有很多的障礙。
其實這時候開悟者,他可以熏習的地方是很多的,包括能夠閱讀般若經典。第二轉法輪經典由於在講空性,這時候就應該從空性中來作種種體會:到底空性為什麼 佛說可以成就佛道,為什麼空性對於小乘者來說並不是如此;小乘者也知道一切都是空,然而這樣的空卻沒有辦法轉成大乘的空;這空的差異呢,這時候已經明瞭了,因為 佛是因為證得這個真正的空性。
在《般若經》所說的空是說「第一義空」,所謂第一義就是根據實相法來說;說有空,因為眾生沒有辦法理解,所以要根據他所說的、他所證的一切法空,然後最後再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時候他就會瞭解到:「我說的一切法空跟你說的一切法空竟然不一樣!」所以空滅、空性、空相等等,這些就不是小乘者他所能夠隨意簡擇、隨意理會;所以他這時候就可以方便、慢慢來進入這第一義空,慢慢來熏習;這就是 佛陀希望小乘者也能夠從學這個道理,讓他一開始就知道有一個東西不對勁。
所以今日如果說有人主張一切法空,然後他所要證悟的、他所要得到的,這樣只要透過文字表面上來理解,就是不曉得大乘法;大乘法即使只有聽聞或是能夠思惟,這都並不算是真正可以生起智慧而言,如果有生起智慧,那是方便來說;一切大乘法最後要以證得這真正的如來藏,產生般若智慧;依這個智慧作為根本,這樣才會說,當初聽聞的——這樣回去,反過來重新檢討——聽聞的才是真正聽聞到真正的義理。這時候再繼續聽聞,再繼續聽善知識的演講,聽這個法會所說法,才能夠更清楚、更明白。
所以一切諸法都不能離開這第一義諦,不離開證悟的這個實相智;因為有實相智,才會有聞、思、修、證的一切諸法所說的、反過來這樣可以驗證而成的智慧。所以這種智慧就不是當初小乘人所以為的,然後在現象界能夠作一些現觀,認為是無常、無我;因為在二乘法中,他能夠觀察到的並沒有一個常住法,常住法要等到第一義諦的宣演,般若智慧的明瞭。所以這常住法是證悟者所親身親眼所證驗的,並不是從語言文字所作種種的猜測;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知道,可以從這樣的智慧,將來繼續走向佛地;因為 佛說,這空性就是諸佛成佛之道,就是這菩提之道。
所以這空性就是概括了 佛所說的如來藏一切妙法,所以,佛在許多的經典都這樣告訴我們;因此一切的種智修學,還有無生法忍的證得,對於菩薩來說,一定是一個必經的歷程。對許多人來說,看起來無生法忍是遙遠而不可及的,我們知道 龍樹菩薩祂智慧非常的高超,所以祂證得無生法忍,祂是以這樣來往生極樂淨土的——以初地的證量;所謂初地證量,都至少有證到無生法忍。
我們如何在這過程中,繼續可以把菩薩種性增厚?就是不要用自己的輕慢心,自己來分裂僧團;或是說對於一些的法義來輕易的洩露。譬如說你證悟了如來藏,你當然知道祂在哪裏,可是如果輕易的洩露,甚至自己出來演講公案,把公案其中的密意予以宣洩,這樣就會造成了讓 如來的正法會得到虧損的果報,也會讓自己未來世在三惡道流離失所。所以我們從這點來看,現在許多人他非常努力的解釋公案,甚至直接說這公案密意就是什麼什麼,這樣的方法不但沒有助於佛法的復興,而且這樣的人是直接讓佛法貶抑;因為許多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證悟在哪裏,也不知道真正密意在哪裏,他就開始辦各種的書籍,寫作各種的書籍,甚至辦一些報刊、一些書刊等等,然後來說這其中有種種的密意。然而這些人都不曉得,如來已經先囑咐過了,凡是密意眾生就不應該隨便講,我們菩薩位更不可以隨便講;因為這個密意容易讓沒有辦法信受的人來誹謗,來下墮三塗,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個真正的菩薩,會直接將這公案說真正的密意是在哪裏,把關節處把它點出來,這樣的作法是錯的。
所以,善知識在那種情況下他要怎麼做呢?你就可以看禪宗的公案,都是旁敲側擊的,不能夠直接在一個地方來著眼;旁敲側擊可以讓眾生還有因緣可以得證這無門之門,可以入這無門之門的法,不能夠直接明講。所以我們透過這樣,也可以來作善知識的簡擇。
而菩薩種性的培養,除了證悟以外,另外對於善知識,要真的完全的服膺;不要因為自己個人的私欲私見,而產生了種種的背離。這個在大乘法中是很常見的,可能有的勝義僧團,它會經過許多的弟子,他們到了一個階段就離開了;而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都不能瞭解,真正法的真實義不是在於證悟而已,你還有很多很多需要來修學。真正見道開始還有很多修道的歷程,這個修道歷程就是屬於一切法都有它的智慧;不論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法,它都必須跟如來藏來連結,因為如來藏出生了這一切諸法;最後能夠在這樣的無生法來安住,知道所知障就是代表一切所知境界——無為法、有為法,這一切諸法都能夠出生智慧,都能夠讓我們真正斷除這些我執,所以這就是無生法忍。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04-a05_058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7集 因緣俱足 方受錘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講的是,因緣具足了以後,善知識才跟他予以錘鍊。這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參加這個定期共修的活動,可是這個定期共修的活動不是指一般的行門、教門的傳授;而是直接在「選佛場」裏面——所謂的禪三的道場、禪七的道場,直接就是選未來佛的道場——在這道場裏面,就是要讓有因緣的人、因緣已經具足的人,可以跨越這個生死的藩籬,親證這第一義諦;所以在這情況下,當然要特別謹慎。
那什麼叫作因緣具足呢?就是第一個要能夠信力具足,對於佛是有信心的,對於法他非常有信心,對於賢聖僧、勝義僧他是有信心的。這個信心,它可以用一個真相來顯示,就像是三千世界滿中大火,就是滿滿的都是火,然後他一樣願意去為了聽法,願意聽善知識來講法,就這樣衝過去,不怕到底自己會不會喪生殞命。這就像是一座的火城,滿滿的都是火,你背負的是什麼?背負著所有的柴薪,馬上很容易點燃成巨火的這些木材;你背負了,從這一城東邊這個城門,然後衝過到西邊這個城門,你一樣有信心,可以不會被大火所燒著一樣。他的信心就是這麼足夠!譬如說對於佛法僧三寶,他是真正的信受。
再來就是定力要能夠具足。修學這個法門,到了親證的這一端,一定要有憶佛念的定力,能夠憶佛念在想起就起,不需要再經過任何的施設完成。這樣就是說你要能夠讓你心念的作意很快的轉換,是可以如你所意的;不會在許多的場合中,你要想來想去到底要怎麼做、怎麼做……對自己而產生懷疑;所以定力本身,也是有決定心的意思。透過這樣的定力的修學和完成,你對於世間許多的法,你的攀緣性就會降低,你會知道哪一個境界是屬於你的妄想境界,你已經在想陰之中;而這個想陰的境界,是因為世間的什麼法所產生,哪些的法,為什麼會產生;是因為你對於這個法有貪著,還是對這個法有瞋恚,還是這個法有癡迷、有無明。譬如說對於貪瞋癡,你都可以分得清楚,乃至於說對於這個法,你對於其中的慢和疑,你是不是生起了,也非常的清楚;哪些的法、哪些的人、哪些的事物,會讓你失去對於法的聚焦的種種地方,會讓你失去憶佛念,你都可以在這個出入之中,都可以瞬間都可以觀察;不至於說,你打失了憶佛念以後,還要再問人或是問自己,或是等到時間過完以後才知道。這個時候行者就可以非常篤定,他用這樣的功夫來明心,可能應該是有因緣。
接下來就是屬於慧力。對於慧力來說就要去看,他對於佛法知見是怎麼樣的來思惟。慧力它包含非常多的層次,包含對於一切諸法的觀察;你說「一切諸法實相進入觀察嗎?」不是,是先對一切諸法的虛妄相來進入觀察。虛妄相:到底這些相貌什麼是苦,為什麼是空,為什麼是無我,為什麼是無常;然後一切諸法裏面,跟你的切身有關的,從房子、屋子、車子以及你所看的一切的風景、山、水等等,這些全部都數進來,乃至於說你的眷屬、小孩,然後以及配偶以及同修等等,以及父母、朋友,這些都去作觀察。乃至於對人生的許多的色身,開始作觀察:色身是不是會壞的,是不是在這色身裏面,是不是會有遭遇不幸——腿會受傷、會有殘肢或等等,也就是說這些生老病死的每一點,他都要去作觀察;色身裏面到底是什麼樣的不清淨,為什麼是屬於不清淨,然後他都要作觀察;乃至於這食物為什麼是不清淨,他也要作觀察。這些全部都要作一次的彙整以後,他對於法才會產生定見,而不是把法當作知識、而把法當作學問;因為佛門中有很多人,他是看文字而長大的,說他有學佛是真的有學,可是他從來沒有觀行過。
所以我們初步的觀行,就要去觀察你的色身是不是像一個馬桶、像個糞坑一樣,再好的食物給它,它馬上會讓它不乾淨;而且你不管你怎麼樣的包覆那個食物,一丟進去以後,它就跟裏面的不好的氣體、臭氣混濁在一起。乃至於你嘔吐出來的話,那就是你所消化、你所能夠吸收的食物,然而你吐出來的東西,本來正是你所能夠消化的食物;然後我們如果把裏面不好的臭酸東西拿掉,任何人實際上也不會再把它吃下去的,可是我們確實是這樣長養的。這就如同我們把食物放進我們世間的馬桶一樣,你雖然只是還沒有放進很深很深的地方,可是也沒有人會再去受用放在馬桶上的食物了。我們的食物實際上跟我們色身來說,我們就是一個活動的馬桶;然後不只是馬桶,這個馬桶還會流出汗,還會流出各種臭味,還會流出各種屎尿種種,它每天都要這樣的運作;即使如果是說有一個人非常愛乾淨,可是它如果沒有這樣運作,他就會死亡。所以要曉得這個色身並不是清淨的,乃至這色身當初成就的就是父精母血,是從各各生物的排尿的系統不清淨的地方所產生的。沒有人會認為便溺的地方是清淨的,可是人類的長養、人類的投胎、人類的受精卵的完成,都是要經過這不清淨的。所以你就知道,三界法哪一種是清淨的,哪一種是不清淨的,自己應該是了然。所以,對這個色身要種種的觀察。
而這個色身它是貪愛無厭的,它遇到一個好的東西就會繼續著,繼續怎樣呢?繼續追逐,它從來沒有滿足的一天;它不只不滿足,而且它完全都不會報答恩德,不管你對它怎麼好,它還是把屎尿各種不淨的東西丟還給你;甚至它最後報答你的,是它離開你或是你離開它,你被迫要捨棄這個肉體色身。所以對這個色身,你尚且應該如是觀察,何況是別人的色身呢?因此,對於貪愛種種色,不管是男色、女色以及眾生色,以及自己的色,這些色你就應該作這樣的思惟。
然後食物也是如此。我們的食物裏面是來自各種的不淨,各種不淨地水火風所促成的。也就是說食物本身,它所沾滿的是許多不清淨的東西,乃至食物裏面就有很多的細菌,就有很多的這些微小的生物;如果你知道有這麼多微小的生物在那個食物上面爬來爬去的話,你把它放大,你就宛若看到一隻蟑螂或一隻螞蟻,或是一群蟑螂、一群螞蟻在上面爬來爬去;這樣的食物,你還想要吃,還想要受用嗎?而且食物是靠什麼長大的?古時候都是靠糞、都是靠尿這些水肥來長大的,這些就是我們的食物的種種來源;經過大地的分解、微生物的分解,最後長養、最後變成許多的食物;乃至現在許多加工食物是來自化學的原料,有些甚至是對人體有害的。所以,透過對食物的種種產生的因緣,你也可以知道這些並不清淨,因此對食物也不要貪著。
所以,這兩者不要貪著,就可以包含許許多多的法。然後對於色身將會敗壞,色身將會可能會發生意外等等,這些也經過觀察;不要只是聽人家說,最好你是親眼眼見,或是經過影像,或是經過很刻骨銘心的等等的傳達。為什麼要如此?因為只有這樣,你的第七識末那才能夠知道,這個不是言說之法,這不是理論之法,這不是學說,是真實有這件事情;因為祂透過五塵的境界,然後五識的境界,以及你意識心統合這些的過程中,祂就可以來瞭解;所以這樣就可以讓你的智慧的觀察可以深入。最後你對於「我」,到底什麼是我,哪一個東西是不永恆,哪一個東西是永恆,你就可以瞭然於胸,不會再起種種的其他的妄想;這樣的話你就有少分的因緣,在智慧的因緣是可以具足的。
所謂的智慧的因緣,還包括說:對於意識心到底是不是我,這地方是沒有疑惑的。當有一個人說:「意識心要好好修鍊,因為意識心要讓祂純淨下來,要讓祂很清淨,要讓祂如何,才能夠修學有成。」他聽起來好像都沒有錯,可是真正修學到要參禪的人,他一聽就知道這個人還墮入在意識心的我見裏面。雖然他「我見」沒有講出來,可是實際上他剛才那段話是這樣說的:「我要把我的意識心好好的鍛鍊,讓我的意識心能夠永遠的清淨,清淨的話,這就是我要修學的目標,我的佛道就是靠這個清淨意識心來完成。」也就是說,他不知道什麼叫第八識,他不知道什麼叫如來藏,他不知道什麼叫阿賴耶識,他不清楚真正法界實相的真理這意義是什麼,他只關心他一直拋捨不掉的常見——這個意識心。所以這些慧觀都是要成就以後,你這樣才能夠具足比較深的因緣,不至於你在定期集會的這一個禪三會完全迷失方向,不知道你要找什麼,哪一個東西才是真正的實相。
而透過這樣的觀察以後,如果你的性障比較重,你還要繼續來觀察。觀察什麼呢?譬如說,你到底對什麼東西是貪,有的人貪有時候又會產生瞋,有時候會產生種種不如理的法;這些性障一方面要透過你願意為眾生來修持整個福德資糧,透過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來建立,有時候你要觀察。
什麼觀察呢?譬如說,你今天跟人家吵架,你就要知道你為什麼跟人家吵架,那就說:「就是因為某件事情,所以我跟人家吵。」可是通常這樣還不足以說明,為什麼呢?因為你會跟人家吵,然後你又說因為他很兇。可是我們知道,很多人很兇的時候,你不但不敢吵,而且還希望他繼續講沒有關係,不要因為話語而停頓——因為你不恭敬;你為什麼不想跟他吵了?理由很簡單,因為他看起來很兇惡,而且他旁邊可能有拿刀槍,他旁邊還有站了很多人,都是他們一夥的,所以你根本不會產生想要吵架的作意。
所以我們就來談,到底是什麼因素,什麼樣的你背後的理由,就是你的想法、你的作意,你的事先已經決定的見解,讓你會跟人家吵;而菩薩在觀行的過程中,就要找出這理由,找出理由以後,就是把這個應當更適當的方式、適當的行為語言以及心意,然後加以取代,而不是都認為是別人錯。因為有的人觀行結果跟不觀行是沒有差別的,因為他觀察結果,只是確認這都是眾生的錯;可是菩薩不應該這樣做,因為如果是眾生的錯,那你乾脆就回到二乘人,你不用跟他來往就好了。可是菩薩應該要觀察的是,到底在過程中,你可以做什麼,你可以改變什麼,你可以利益對方什麼;而實際上最重要的是,這樣反而利益你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你對眾生在一些法是有成見的,最重要是那些成見你勢必要消除。
譬如說,我們說一個最大的成見好了:譬如說有人罵你,你非常不高興,你就可以去想,這個罵不過是聲音,他罵的是國罵,可是國罵也要你懂國語,他才能罵你;如果你是日本人,那就很遺憾,他國罵也沒有用,他就是用大國罵,怎麼罵你也不會相應。因此,相應的是你的問題。所以你要透過這樣去想,你為什麼要相應,同樣另外一個人那麼兇,他怎麼罵你都不敢跟他回嘴;所以,你是覺得他可以跟你一起互相罵來罵去。
而你要這樣想:我們可以一次就把這個問題問到底,世界哪一個眾生,世界無量無邊的每一位眾生,哪一位跟你沒有過節過?哪一位沒有跟你有冤仇過?你無始以來,就已經輪迴這麼久了,每個人都跟你有仇,每個人也曾經跟你有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是超越這語言的罵,甚至有打傷,難道你都要一一報復嗎?你是不是應該培養你的悲心?所以菩薩應該從這個地方,去斷掉這個瞋的結。因為沒有辦法每一個眾生都報復,而且菩薩應該生起的是悲心,想要救護所有的眾生,既然是如此,那就都算了。而且要想,十方諸佛菩薩都在你旁邊,祂們也在看你在做什麼,祂們會想:這個愚癡人,又想要跟人家罵了,好不容易才讓他學到一丁點的佛法,然後這輩子有因緣可以契入第一義諦,結果他就整天在那裏罵東罵西,把自己的道業罵掉了,接下來對他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這時候你可以想一想,一個人在這種瞋恚之中,如果不能夠覺醒,將來果報就是三惡道;三惡道了以後,你就會受很多的苦;可是受苦到底誰稱心愉快?當然是你的仇家稱心愉快,怎麼會是你?明明是他的錯,可是你卻要用自己跑到更痛苦的地方,讓他的錯誤不會有半點的更正,而且讓他更愉快,這樣不是世界上最愚癡最愚蠢的人嗎?所以,透過這樣一想你就知道:只有傻瓜才要瞋恚,有智慧的人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然後你再透過正法的熏習,知道哪幾點、哪幾點應該是你沒有具備的,就是對眾生沒有慈悲心,對於如來藏這個平等心不可能建立,這些最後將瞋恚予以減低。
然後我們再說,還有一個過程,就是自己的慢心。在菩薩法道之中,慢心是最嚴酷的。佛說,沒有任何一個法,像是可以讓一個人的功德、學佛上的功德,可以削減到那麼多的;這個法就是輕慢、瞋恚其他的菩薩。所以 佛說應該要怎麼樣對其他的菩薩?你在說法的時候,要能夠把他當作是佛,不是當作是菩薩;佛說是你要把他當作是佛,不要用任何輕慢的心。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在說法之中,或是跟人家在談話的時候,就能夠尊敬對方,因此這個菩薩法道就會走得更順暢。所以 佛甚至說,應該真正求法的人是怎麼做呢?他就是在日夜三時,他就會禮敬一切求佛道的菩薩。所以經典這樣告訴我們,代表說我們菩薩是和合的僧團;菩薩雖然有在家、出家之別,可是在 佛的眼中,菩薩僧團是一個、不是兩個。只要你願意受菩薩戒,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表相都不是很重要,就是不要生起這個慢心。
因為生起慢心的人,為什麼沒有這樣因緣來證悟這第一諦法?因為這樣的人會破法。他證悟以後就會覺得自己:「我實在是太了不起了,怎麼有辦法證悟這個殊勝的法,其他人一定沒有辦法;你看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佛法。」他就會對許多人指指點點,他完全忘記自己無量劫來根本都是在隨便過日子,根本都在三惡道日子多的,他怎麼好意思這樣一直來評論別人呢?可是這樣的人,他永遠是用自慢的心情來看待自己的,所以他不會理解這樣的問題。
然後我們最後來說到菩薩的種性。菩薩的種性就看到眾生真的苦,有的人他怎麼樣就是忍不住他就會流淚;那有的人,他從來不會為眾生所流淚,他都想:眾生苦是應該的,那是他自己犯什麼過失。而菩薩是可以為一切的眾生乃至一位的眾生到地獄去,為什麼?因為你知道怎麼脫離地獄,所以你無畏懼地獄的苦,只要這位眾生能夠因為你免除掉他諸苦,他能夠進入佛法,菩薩是甘之若飴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73-a05_057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6集 剋期取證 精進共修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繼續介紹佛法的精髓。然後就會談到善知識在一段教學以及行門以及教門講授之後,他要再做什麼呢?他就要糾集這些大眾,然後看是哪些有因緣的,然後剋期取證。
剋期取證呢,就要來一個精進的共修,就是要舉辦世間所說的這個「禪七」、「禪三」等等。這些就是要讓大家能夠在善知識的攝受之下,雖然個人的福德資糧沒有那麼具足,可是也沒有關係,因為善知識為了要弘法護教,可以提攜大眾;但是就要看大家因緣而決定,而這樣的福德資糧,它是有條件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許多人他根本信位還沒有具足,他對於到底什麼是佛法的真諦,他還很迷惑;什麼是如來藏,他聽都沒聽過;或是他認為如來藏只是三個字、只是一個名詞,意思是說他認為那是學說、理論,不是真正的行門;或是說他憶佛的功夫也都還沒有鍛鍊起來。所以一定要培植一段的時間以後,經過行門、教門的鍛鍊以後,這樣透過理論上的以及他所認為學說上的熏習,最後他信解了,能夠相信,知道這不是學說、不是理論,這是整個生命的真諦,因此他願意來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就講到,那福德資糧到底要怎麼樣來衡量呢?我們可以用個譬喻。許多人他來聽法,可是他對於法他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代表說他福德資糧到那個地方就斷掉了。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就像是水,它水一滴下來,如果你本身像一個器皿,像一個杯子或像一個盆子,這盆子不夠大,水一滴下來就把它沖垮了。那你說:「我的盆子可大得很,因為我發很強很強的菩提心。」如果能這樣的話,盆子雖然很大,不像是二乘人,菩薩心這樣來發起;可是盆子下方的那個座檯太小了,所以根本就撐不住;撐不住的情況下,一點點智慧之水滴下來,就會讓整個盆子來傾倒。甚至這盆子本身並不堅固,心雖然發起很大,可是沒有鍛鍊;所以盆子經過水一沖下來,盆子就破裂了,而不是摔到地上而破裂,它經不起真正智慧之水。所以你就知道,福德資糧有多麼重要。
所謂的福德資糧,你可以把它當作那就是一個座檯,可以撐住你整個菩薩的發心,所以當然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這個福德資糧可以作為你法道上的道糧,可以作為你生生世世支撐追求大乘佛法、追求佛菩提道的永遠不會斷滅的資糧。而且得道者多助,你願意在佛菩提道開始發菩提心,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福德資糧出現在你面前;因此你不要去拒絕那些你可以布施,可以長養你福德資糧的機會;也不要拒絕你可以受菩薩戒、可以受五戒這樣種種的機會。
因此,我們就要回到這個定期的共修來說。如果是世間的禪七,它是怎麼做呢?因為外道見籠罩的情況下,就會想說「我是不是就打坐?我是不是要靜坐?」這都屬於「默照禪」的方式;默照禪的時候,你就是一個人靜默下來,然後看自己的心。可是這樣的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它在修學上雖然有很多的便利,可以很容易管理一群人,可是你要生起智慧卻非常非常困難。我們透過公案來理解:公案總共有一千七百多則,可是沒有一位,以後也不會有任何的一位,是在禪坐中開悟的。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世間的人都錯了嗎?話也不是這麼說。是說,你固然可以在禪坐之中,可是不能把這個般若當作是這樣的禪坐。也就是說,即使是一般的禪坐,它有一般所要追求的,可是他追求的也不是什麼叫作一念不生等等,他證的是初禪。所以,這個禪和這個禪兩個不一樣,般若所證的禪、開悟所證的禪,和禪定所證的禪,是不同的。所以必須對這個事情先有所理解。
因此善知識就要告訴大家,這個禪定正確的來說叫作「靜慮」。靜慮就是讓你靜默下來好好的思慮。緣慮什麼呢?緣慮種種生死之法,然後五蘊之法,然後如何遠離這五欲之繩的繩索,對於「五蓋」會蓋住你的真如性的、會遮障你的解脫道的這些要細細的觀察、細細的衡量。將這五蓋去除以後,你才開始打坐,不是腿一盤就開始打坐,因為佛法不是這樣教的;只有外道不用修除五蓋,想坐就坐,想打坐就馬上腿就盤起來;這樣不是佛法,佛法是有次第的。如果心裏面沒有辦法消除對於這五種遮蓋身心的障礙的,因此就不需要去做禪定的功夫;因為這樣禪定的功夫是做不起來的,不可能發起初禪,頂多只會讓自己精神爽朗;可是有的人就是落在這裏,當他精神一爽朗、一開朗,他覺得「我已經開悟了」,又墮入常見之中。
所以,善知識主持共修的時候,就會讓大家清楚什麼叫作「般若」。般若的話就是說,你已經先作了種種的觀察,種種的觀察就是在五蘊中作種種的觀察,這個十八界法你已經作了種種觀察;這個時候才能夠談到底什麼樣是真實法,這個如來藏心到底是什麼心,如果不是我們意識心,那是什麼心?所以 佛說有第八識。可是許多人他不管行門、教門的這些種種的區別,他覺得說「反正我就是要讓人家來禪坐,我就是要讓人家來打禪七,甚至我可以打好幾個禪七,反正只要他有境界跟人家不一樣,我就說他是開悟。」這樣就是毀損了佛法,因為佛法證悟者跟非證悟者是很清楚的;透過公案的研讀你就可以知道,看得懂的人、看不懂的人,是相差非常大的。
而許多人對於公案他不清楚,他對於行門也不願意下功夫,他卻是把外道的行門禪定,隨便的拿進來;對於教門說有阿賴耶識、說有如來藏,他也不想要信受,他覺得說「反正我開悟了就是這個心」。可是《楞嚴經》會上有說:阿難最後被 佛陀問到,佛陀說:「我現在把手握起來像個拳頭,你是用什麼來看我?」結果阿難就說:「我是用意識心來看。」結果 佛怎麼說呢?佛說:這是大錯特錯!那你說:「難道用真心來看?」可是這樣呢,你也是錯,因為真心有祂的體性;真心有什麼體性呢?真心能夠出生妄心,不是妄心能夠看,是真心將妄心的體性出生,讓妄心能夠看;不然一個空氣、一個光線,它自己會有念頭說「我能夠看東西」嗎?不可能啊!可是你透過這個空氣、這些光線以及物體種種,你才能夠看到東西。所以,緣起法中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因——這個出生一切萬法的因,所以 佛說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如來藏,就是我們的第八識。
所以,行者必須要能夠明確瞭解這一點,不是叫你在見聞覺知中去想說「我能夠看到的心就是真心」,佛已經說不是了。可是祂也不離妄心,你如果沒有這個妄心,你是沒有辦法去找到真心的。為什麼?因為妄心非常的伶俐,伶俐的結果就可以來聽聞佛法,就可以來熏習佛法,就可以來聽聞正知見;透過正知見以及行門的鍛鍊以後,你就有機會最後跟祂一念相應;一念相應到這個真心,就是要靠你這個妄心,在這些過程中的努力,將福德資糧予以累積。所以這個福德資糧,確實是不可以小看的。
然後,善知識在這共修的期間,因為要讓大家能夠一念相應,所以他就要以許多的方式來讓大家能夠旁敲側擊、能夠契入;這契入有時候就是在一剎那間,然後一點;那一點的話有可能是佛菩薩直接讓你有這個念頭,直接讓你就瞭解了真諦——第一義諦到底是什麼,而並非是自己的修學非常的殊勝,這是證悟者所必須要瞭解的。而且在這過程中,千萬不要生起自慢,覺得「我就是證悟者,我就是怎樣,我就是怎樣」。證悟者應該是無我的,因為你證得這個如來藏心是沒有我性的,祂沒有意識心的我,也沒有眾生我的那種性;祂有的「我」的那種性,如果最後要說的話,那也是佛地最後的事情,因為那時候祂可以跟五別境的心所法來相應,最後就可以說那時候有我。而我們現在認為祂就是我,可是祂的我性,卻不是像眾生所以為的。
好,這些的謎團必須要在證悟前先予以釐清,因為這是屬於教門。行門上就是保持參禪的功夫。參禪的功夫,你也可以用憶佛的方式,憶佛的方式能夠鍛鍊的話,然後產生疑惑;你可以用參話頭的方式來產生疑惑,這樣去追尋祂。這時候善知識就要介紹公案,也就是說平常不需要這樣作,那為什麼呢?為什麼這時候才說要介紹公案呢?因為許多人的心性沒有辦法調伏,他對於公案的密意是想要直接猜;因為他說:「哦!找到就是證悟,那我只要猜出來就好了。我看你出什麼題目,然後我想辦法猜,如果這答案猜錯,我再猜另外一個,終究會讓我猜出來。」因此這樣的人,他並不適合來參加這樣的共修,而因為他心性上對於這個第一義諦法不夠尊敬。他即使能夠猜中了,甚至善知識放他過去,讓他說「你證悟了」,可是這樣對他來說反而是很大傷害;古人說揠苗會助長,揠苗助長的這種結果是什麼?實際上這個稻子就沒辦法結出它的稻穗,它就會枯萎而死了。所以,這樣的人因為福德資糧還不夠,對於密意他還沒辦法承受的,所以貿然的讓他有領受這樣密意的機會,甚至讓他能夠猜測密意,甚至讓他猜測密意完以後,給予印證,這樣就是善知識不會去作的事情。
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然後就瞭解到,善知識可以給予機鋒。什麼叫機鋒呢?就是給他一個參的一個方向。參的方向並不是透過教門,因為在禪宗公案裏面,透過一段故事、或是一段話、或是一些事情,然後就是以一個敲門磚;這敲門磚就會讓你這想要參禪的人,想要知道到底如來藏在哪裏、到底第八識在哪裏的人,有一個方向。對於他有一個方向來說的話,他就可以在那幾天裏面,根據這方向非常的努力去想、去想……可是想也不是像眾生一樣以為的想,因為他就是把自己摳在那個謎團裏面,當然有時候難免可能會用到一些思惟;可是這些思惟都要去思考,因為如來藏祂一定不是妄心,所以祂也不是言語之中的,祂也不是在言語裏面的,祂也不是在邏輯裏面的;祂是超越一切邏輯之上的,可是祂也不是境界,不是「我開悟以後,實際上就會心情非常的飄渺,或是看到虛空粉碎」,這種情況都還是意識心的境界。
所以對此就要有一個很明確的瞭解,知道禪七、禪三、禪幾都可以,而學人必須要知道他要去找什麼?他就是要找到第八識,到底他的第八識是在哪裏;他不是要去找別人的,只是找自己的,而第八識一定跟他在一起——那真的嗎?所以一般的人沒有辦法這樣找,是因為前面的知見,在解門上沒有建立;以及前面所說的功夫,這些行門沒有鍛鍊,所以不可能找得到。更加上現在很多知見都是錯誤的,知見一錯就是全盤皆錯;何況是行門,又墮入了一念不生的禪定之中,以為一念不生是禪定,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初禪情況下,就亂踩門路,這樣情況當然不可能有所證悟。而我們透過這樣的共修,就可以來瞭解禪定之法不是真正的能夠契入般若;所以我們要的就是靜慮,然後將這些靜慮的功夫,能夠作實際上的觀行。
我們再來看,思惟法義上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好處。我們之前有說過,菩薩道在這個法義上的思惟,可讓他獲得百萬億億劫生死重罪的消除。能夠作這樣的事情,能夠產生這樣的利益,就是因為他對於這些妄見、對於意識心所產生的這些境界相能夠明白,所以他不再追求這六識的境界;六識的境界下,你沒有辦法真誠的信受佛法僧,真誠的信受了佛法僧,才會產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禪門在說的法,實際上這個人必定是有受菩薩戒的,他必定是願意以菩薩的法道來堪任的;所以他修身、修戒、修心,不斷的修持過程中,雖然即使他有許多的貪、瞋、癡,可是 佛說:這些就算是會變成地獄業好了——就算是如此,他也可以因為懺悔的功德、自心訶責的功德,而能從這些甚深的地獄業報中把它轉化,轉成什麼?這一輩子就可以消除,也就是說這輩子就可以受報。
所以在佛門所說,現世的報是很好的;因為現世的報,你知道你自己做錯什麼,知道自己沒有做對什麼;而且自己在懺悔之後,不是希望這業報能夠完全消除,因為有一些業報你知道是地獄業,它沒辦法那麼容易消除,那你就希望能夠轉地獄報變成這輩子的痛苦,那也可以承受。所以這樣的人他會生起慚愧心,他在真誠懺悔中,會讓這個業報會轉動,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上所要的。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的惡報,都要抱著如是的觀察。
甚至菩薩戒,佛陀有說:即使一個人,他在日初分的時候犯了戒,可是到日中分的時候,他能夠還是回到一切智,迴向一切智;也就是說,他願意繼續來發菩提心、繼續來行走菩薩道,佛說這樣他的戒體還是在。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在印度,它一天分成六個時辰,六個時辰分日夜;然後每個日夜的話又各三分,就是有初分、中分、後分。也就是說,你四個鐘頭以後想起來,你想起來以後,你還是想要怎樣?想要繼續行走菩提道、佛菩提道,你就繼續懺悔;懺悔的話,即使這個業很重,可是依佛力來說,祂就說:你這樣的情況下,你的戒還在,你的戒身還在。當然其他經典有不同說法,但是你要知道,佛不斷的勉勵大家,佛所說的就是金科玉律。然後 佛更說:不管你在發菩提心以後,在這世界上遇到多大的困難,甚至你最後到地獄去,到三惡道去;等到 佛又示現在人間的時候,祂一觀察各個眾生因緣,那你因為你發起過殊勝的佛菩提心,希望能夠成就佛道;所以 佛就會把你救出來,不管那個惡道是多麼痛苦,佛就會把你施救出來,讓你重新回到人界,讓你重新再與 佛修學。所以要知道佛的這種大慈大悲,我們就應該繼續的往佛菩提道繼續前進,受持菩薩戒。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66-a05_056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5集 教導功夫 明心見性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來講的是,如何教導大眾這功夫行門,這行門上如何能夠引發明心見性的因緣。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明心或是見性都是遙不可及的;然而對於佛門上來說,並不是如此。甚至佛門上來說,你可以在很短的劫數裏面,修集你所需要的福德資糧;根據這福德資糧,你可以熏習般若,可以熏習般若的智慧,來根據般若智慧最後來親證。
我們現在來看看,最好的功夫行門是什麼?就是不離開三寶。什麼是最大的福田?最大的福田就是佛。佛既然是最大的福田,那你可不可以在行門之中,將佛也加進來?所以我們就說,要念佛、要禮佛、要拜佛。所謂的行門,就是不離開佛,所以我們才稱為這是佛教,這是佛法,這是佛所教導的法。而 佛所教導的法,在《金剛經》裏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用佛像的木雕的,或是銅鑄的等等,或是玉雕的這樣來看我,或是用音聲來求我;音聲來求我的時候,就是你唸誦佛號等等」;「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此,你透過這一段話就知道,佛要的是大家要親證諸法第一義諦,甚至是以諸法第一義諦的轉依心這樣來理解什麼叫作念佛、念法、念僧。
當然,對於一般的大眾來說,不能夠契入這個法門是當然的;可是我們會說這就有點可惜了,因為 佛說的這些法,是人人可以做的;雖然你沒有親證這個法,但我們可以熏習,可以將有相的念佛,然後把它變成無相的念佛、拜佛、憶佛。所以,我們且不說以《金剛經》這樣比較嚴的標準來說,用世間一般人的標準來說,是不是可以作到無相念佛?實際上是可以的。透過你對憶佛念的掌握,你只要施設一個念,這個念就是代表憶佛念;這個念頭裏面,不需要有什麼特殊的東西,不需要佛像、佛號、佛的種種功德;那些你可以在施設這個憶念之前就先存在,存在這個作意,接下來你要憶佛,這樣就已經完成了。不需要在憶佛念的時候,再把那些統統加進來,所以這樣就是一個功夫行門。
所謂的功夫行門就是,你當下就在憶佛念中,不需要再去介意這個憶佛念是不是在憶佛——不是在憶佛?這憶的是哪一尊佛?哪一尊佛號?哪一尊佛像?這樣你又回到五塵相裏面去看。所以 佛說:你不需要這樣,你只要能夠用無相——沒有色相、沒有聲音相,這樣來憶佛,這樣就可以了。透過這樣的憶佛來說,我們就可以瞭解到,這樣的憶佛可以使我們更加的專注;因為一方面它不用動到嘴唇、音聲,以及妨礙你種種的呼吸等等;甚至所有的想陰,你也可以一起並行。所謂一起並行是,譬如說你跟人家講話,如果你有憶佛念,你只要順口答他就好了;就是一方面不妨礙事情的進行,一方面又可以讓自己的功夫藉此來鍛鍊。所以,憶佛念是可以在二六時中鍛鍊的。因為一般人會把憶佛念斷掉,通常是自己在想事情,通常是離開了你要專注的這個法門行門。那想什麼事情呢?通常也很簡單,就是遇到一些突然冒出來的人,或是冒出來的一段話,然後心裏面就不由自主跟著跑;等到他想一想以後再回頭的時候,憶佛念早就不知道在哪裏了。
而我們要練習的是,憶佛念要有一個定力,你可以怎樣訓練呢?一方面在家裏或在居住的場所,以各種的方便的標示、記號或是一些小物品,來讓你知道現在就是要憶佛了,不要一直在打閒岔;那你看到那東西,雖然你一方面還跟人家講話,可是你念頭就可以作意,就可以想「我要憶佛」,這樣你就可以憶佛;因為憶佛本身它不是要出現佛號,這就是 佛所說的無相法。如果不相信這無相法,對於貪瞋癡等等,一方面不容易有所進步,能夠遠離或是種種;而一方面也很難在整個生活當中將這憶佛念持續。因為你要持續這憶佛念並不困難,而且你持續這憶佛念的時候,實際上大家都不知道你在憶佛。
而憶佛本身有很大的功德,佛說:如果你今天合掌,就可以消除五十大劫的生死之罪;如果你能夠唸佛名號,就能夠消滅一千兩百大劫的生死之罪。所以你看這憶佛的功德多好。如果說你在憶佛的時候,因為在清淨的一個場所,你又可以拜佛;這樣的話,佛說可以消滅一百億大劫,或是有經典寫九十億大劫的生死大罪。所以你可以知道,既然有這麼大的功德利益,那我們為什麼不來憶佛,為什麼不把握時間來獲取這利益呢?
因為一般的人,你看他很痛苦或是怎麼樣,有些根本還不是生死過患等級的煩惱,譬如說業報來了,這些都還不至於讓他生、讓他死,可是就會讓他整個牽絆。可是一般的人不知道如何來處理,他對於業報一方面是怨天尤人,好一點的人他就把它安忍,可是他覺得很痛苦。如果說你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就要去想,煩惱你不需要再繼續來生起,你只要有相應那些痛楚的就好了,痛楚的那個地方就是你的業報。業報它的痛,如果是當下就可以割捨,你當天就先把它放到一旁,隔天你再去想要怎麼做,遠比你一直在擔心來得好;當然如果當下你就能夠處理這個業報,那當然是可以。所以業報這件事情,已經必然已經受報,你如來藏也沒有錯;如果是別的有情讓你產生這樣的業報,不管中間發生什麼事,祂如來藏也不會錯;因為所有的因果都是所有的如來藏所一起促成的。所以既然大家都沒有錯,因此你就不要再怪罪於誰,因為怪罪於誰只是讓自己更加的沾黏於這個煩惱而已;而這些煩惱產生的時候,如果你可以來警覺它,然後不要再一直靠近它,就可以慢慢脫去它的束縛。
可是,在佛法中並不是要斬除所有的煩惱性的,不是一開始菩薩位的時候就要做這樣的事情,而是不要再自己添加無謂的煩惱。什麼叫無謂的煩惱呢?有人他對於發生一些事情,他很痛苦;所以他就產生了「如果這樣的話那又會怎麼樣」,一直在那杞人憂天。像有一隻箭已經射中他的手,然後他一直在那裏把弄,一直把玩,一直在觸碰,結果最後把那個箭頭,更深的觸到肉裏面;然後因為作法不當,甚至這個箭頭就變成倒鈎的形狀,再也拔不出來了;他就可以因為這樣的痛苦,可以記了一輩子,或是幾十年,或是好幾年,甚至好幾個月等等。所以我們對於這樣的煩惱性,要知道這是無謂的,這是沒有必要的。有那個時間不如你用來憶佛,憶佛的話可以讓你很迅速的超越這樣的生死大劫的罪過,這樣不是很好嗎?
所以,憶佛並不像是有的人認為,這是不聰明的人或是不靈敏的人,是初機學人才要學的。這樣想法是絕對的錯誤。因為學佛之中,法門沒有高低,都是平等、沒有高下可說的,所以對於憶佛這個法門,大家都應該相信,它就是念佛之法。因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楞嚴經》裏面有說,菩薩說「我以前就是學這樣的法,最後我沒有靠其他的方便,不假方便,就可以證悟。」所以,這個法門是可以通達入地的法,不是簡單的法。你透過這樣的修學就可以瞭解,原來佛非常慈悲,不論我們用音聲來呼喚,或是用想念來憶念,佛都一樣給我們所有的功德;而我們就應該按照這樣無相憶佛的方式,讓自己的功夫行門,更可以在生活之中來產生、來鍛鍊。
然後你在這鍛鍊過程中,你一天有很多的因緣,可是也很多的機會被這些雜務所打斷;因此你就要知道,自己語言文字——「想」起來的時候,就是我們說的想陰,以及你觸到這境界相的時候,一樣有一些作意的時候,你要怎麼辦?所以有一個簡單的方式,也可以來鍛鍊,就是十秒鐘的憶佛,或是十五秒鐘的憶佛。譬如說,今天我們用世間人的交通工具來說好了:譬如說今天你搭捷運,一個捷運站到另外捷運站,大概就是差不多兩分鐘、兩分多鐘;因此你可以把它切開來,切開來十五秒、十五秒的話,大概就八次或是幾次,或是到下一站大概只有一分多鐘;因此你就像列車啟動了,然後你就開始了,把列車啟動當作是你憶佛啟動的訊號;然後經過十五秒以後你就知道,已經完成了一個段落的憶念,接下來再生起一個段落的憶念。你就不要再去注意,在這個車子上的許許多多發生的事情,是人、是物、是報紙、是雜誌、是說話、是談話、是嘻笑或等等;你慢慢的把那些法知道,然後順那些法來觀察的時候,你也要有憶佛念,你也可以不觀察,也就是說,不管你觀察或不觀察,你都可以鍛鍊你的憶佛念;等到下一站完成的時候,然後就完成一個大段落的憶佛念。
透過這樣來修學,你就可以知道,原來任何地方我都可以施設;那我在我工作場所,我也是可以施設。面對了攝影機,面對了你自己的工作的電腦,你都可以來施設一段小時間的憶佛;然後再把這小時間的憶佛這樣串起來,然後回家再去整理。說在這過程中,到底什麼時候你被打斷;然後在憶佛的時候,你就可以想「我什麼時候要憶,什麼時候不憶」;原來憶佛和不憶佛整個出入,你有出有入;什麼時候停止,什麼時候開始,你都可以慢慢來掌握。這樣的練習,你經過一兩個月以後,它就會慢慢的純熟,不會說憶佛是沒有辦法在你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所以,你可以施設種種的方便,這樣就是憶佛;而且憶佛不需要一直針對著憶佛念,再把它解開剖析說「到底是不是在憶佛?」不需要做這樣的事情。
第二個,憶佛念不是來對治妄念的。因為妄念它本是你的末那或是意根的緣想或等等;這種情況下有時候你很難遮止的,碰到境界的時候它就生起來了。所以你對妄念,也不要因為有妄念然後加深而困擾。要去想,如果你的妄念是偏於世間法的,是偏於世間的這種生滅法,是偏於世間法的一些和佛法無關的這些生滅法,或是和佛法有關的;寧可你偏於向佛法有關的,考慮的是如何有眾生的利益,有對眾生的利益,就可以讓你的心可以安住下來。你的心安住下來,雖然你還有很多妄念,但是 佛有說,不論你是在貪瞋癡行位之中,這些都是可以讓你的佛菩提道更加的堅固。為什麼呢?因為至少你會產生未來生的有,因為你在貪瞋癡中產生種種三界法,你跟三界的眾生繼續有牽扯,你就不會一下子就要捨離佛菩提道,不會想要入滅,變成二乘人。
接下來我們來看幾段的經文。這邊直接解釋這段意思就是(「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無量佛道。」《諸法無行經》卷二):貪欲是涅槃,然後瞋恚也是涅槃,愚癡也是涅槃,這個三事中就有無量的佛道,這就是真正的法。貪瞋癡沒有離開真實性,不是貪瞋癡把它撇開了以後,這樣這個求道人、這個學佛人就證得真實法。絕對不是如此,大乘法中從來沒有這樣說。
然後,後一段說(「若有人分別,貪欲瞋恚癡,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諸法無行經》卷二):如果有人他分別貪欲、瞋恚、愚癡,這樣的人,他對於無貪、無瞋、無癡,會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法,這樣的人就是離開佛非常遠,譬如和天地之隔。所以,我們透過這段經文可以瞭解,不管你對於法的現象界,是沒有辦法脫離它的束縛也好,或是脫離它束縛也好,你都還是要深入貪瞋癡的行相。且不說你自己是不是可以不受到貪瞋癡這些的困擾,但是一切眾生,他在貪瞋癡困擾之中,你也不需要煩惱;因為你認識它們貪瞋癡,你就知道施設什麼樣方便,可以讓他可以脫去這些困擾和黏縛。
然後我們再繼續看另外一段經文。(「是故若發菩提心者,若發小乘心者,不欲起如是業障罪,不欲受如是苦惱者,不應拒逆佛法。」《諸法無行經》卷二)這段經文就繼續說,是故,如果你發菩提心的人,或是你發小乘心的人,你不想要生起如是的業障罪,就是地獄業或是其他的業障,你不想要受這樣的苦惱者,不想要受到業苦,那你不應拒逆佛法。什麼叫拒逆佛法?就是說你大乘法不想修學了,因為好辛苦而且又很難親證,「這個佛菩提道的法的涅槃,為什麼這麼樣難得?這樣三大阿僧衹劫以後的佛果,我也不要了。」可是 佛說,不管你是大乘人,不管你是小乘人,統統都要學,不應該拒絕,甚至違背這佛法的教誨;你就應該乖乖的坐在你的座位上,這樣繼續的聽聞。所以佛寺中的小乘者,他們雖然有的人,根本就不想要聽大乘法了;因為他能證得俱解脫阿羅漢,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無學,沒有什麼可以再學,他們也不想要再學;可是 佛還是請他們就座位上好好的安坐,不管大乘法講到哪一次,他們都要聽 佛來演講,所以這就是佛法。
我們再看一段經文,透過這些經文你可以瞭解到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差別。《般若經》有說(「如是煩惱相應作意,順後有身,助諸菩薩,引發無上正等菩提!未證菩提,不應求斷!」《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百八十):「如是煩惱相應作意」,就是說如果你有很多的煩惱,它可以讓你未來世的後有、未來身繼續的產生,可以幫助大家,可以怎樣呢?引發未來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你沒有證到菩提的時候,你不應該馬上將這些煩惱的作意斷除。所以,有煩惱還是一件不錯的事情,至少不會讓你很快的進入二乘人的道路。
再來(「乃至未坐妙菩提座,於此作意不應永滅!」《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百八十),乃至還沒有坐在妙菩提座的時候,就是還沒有成佛位這時候,這樣的作意不應該永遠的斷滅。所以你就應該要知道,這樣的法就是實際法,實際法是值得你追求的;雖然隨伴的有很多煩惱、痛苦、種種的生死,可是也沒有關係;因為一切的眾生比我們還要苦。我們都已經有佛法三寶等等作為依靠,如果我們還認為這樣是苦,那眾生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更有悲心,在生死大海來陪伴他們呢?
最後一段經文,《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十方諸佛與諸菩薩聲聞大眾,俱來入我諸佛國土宮殿之中。」),就是說你可以有個企望:最後十方諸佛菩薩,這些聲聞大眾一切修學者,最後會到你的諸佛國土宮殿之中。就是說,你將來會成就佛國,你可以容納一切的大眾進來這佛土之中,在佛土裏面大家可以眾相歡樂,可以各自修學,也可以眾相聞法,這樣是多麼令人欣羨的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在你三大阿僧衹劫以後,將會很快的完成。所以你陪伴的作意的話,你就知道自己已經在憶佛念繼續的加強,不要對行門功夫加以排斥拒絕。
所以透過這樣的法,你可以繼續熏習如何來「看話頭」,如何將一句話譬如說「到底是什麼在念佛」這樣的一個涵義包容下來,瞭解這個意思;然後看住這整團文字的意義,然後把文字相把它滅去,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說你是看意義,這樣就看話頭。透過看話頭的功夫,你就可以讓自己明心見性,將來的資糧可以因為這功夫提升,而可以發起「疑情」。疑情就是對實相產生了追尋,一定要明白到底這個法界的實相是什麼,知道這如來藏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功夫行門應該要作的,也是大眾所應該鍛鍊的。
今天就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18-a05_055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4集 全盤細膩 解說佛法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接下來繼續來講,一個證悟者應該要繼續作些什麼。他對於佛法的介紹,應該是全盤性的,應該細膩的來解說整個佛法,以概要的方式來點出 佛陀所要講法的精髓;因為透過這樣的詳細的解說,可以使得所有初機的學人,甚至是老參或是學佛很久的人,都可以獲得真實的利益。
因為佛法是非常的深奧以及難懂,不透過證悟第一義諦的人,所說出口的永遠只是猜測。而 佛陀說必須內所證的聖智,也就是說,幾乎說法者你最好是證得無生法忍,要不然至少要證得無生忍。無生法忍就是入地,可以現觀一切諸法都是你如來藏所出生的;如果次之的話就是無生忍,當然這中間差了非常多的階位,無生忍就是可以現觀人、一切眾生種類,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都有各自的如來藏。因此證悟者在這種情況下,他必須要針對一切人所想要瞭解的涅槃加以解釋:到底什麼是涅槃。而透過涅槃,我們才能夠瞭解大小乘的差別。
比如說小乘者,他想要追求的是不生不滅,而一切法中並沒有不生不滅,因此他滅掉一切法;可是大乘人所讀的經典,佛陀的教誨來告訴他、聖教告訴他,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沒有更多更少,沒有缺沒有減,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因此在這個情況下,他就會瞭解,原來大乘法跟小乘法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一直生滅,一個是不生不滅的。可是「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怎麼解釋呢?原來一切諸法,都是這個涅槃真心所出生的。說到這個實相,一般的人沒有辦法接受,小乘人他是聽了佛語才接受,所以他並沒有證得這個涅槃心。這個涅槃真心,要瞭解的法太多了,而他沒有基本的正確的知見;而 佛不是不願意講,而是因為小乘人根本不想要理解,他們不想要懂,所以 佛就只好施設兩種涅槃。因為世間的外道有五種涅槃,而 佛說這些都是錯誤的。等到這些小乘人——聲聞種性的人進來,他們說「我們也是要涅槃」,因此 佛就施設了有餘依涅槃以及無餘依涅槃這兩種給他們。
而實際上為什麼說要施設的呢?現在我們有更多的經論以及經典的教導,我們可以知道,小乘人在這兩種涅槃裏面,都沒有意識心的存在,就是沒有我這個心的存在。為什麼?因為他要斷除一切的十八界法,而有餘依涅槃是儘量斷到不能再斷,滅到不能再滅的,還剩下那個,就只差沒有死而已。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大乘法叫「滅受想定」——滅掉受想的一個定,然後其中就沒有意識心;沒有意識心的話,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如何來領受一切的諸法境界,如何來知道你有沒有證悟涅槃?假如說有涅槃果,這個果實長在那裏,可是你不要說把它吃進去,你連看到都沒有,你連眼見都沒有,那你怎麼知道這涅槃果的各種體性呢?難道祂的體性就只有很簡單的一種,就是「實際」這兩個字嗎?這兩個字是語言文字,是名言,是用來詮釋形容的方法,不是真實的;真實法一定有一個「存在」,有一個「存在」的話就是可以去找。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小乘人他不懂得涅槃,他沒有證得涅槃,他只是依於佛說;佛怎麼說他就怎麼聽從,他聽從 佛所說的教導。因此,他沒有辦法真正來說法弘教,來護持整個聲聞教,因為他對於涅槃的真實了義,以及涅槃的所有內涵是不清楚的。
等到大乘教這樣來弘揚,大乘法開始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真實法,原來這個涅槃一展開來,就要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一展開來就是你無量無量的人身、無量無量的菩薩行——六度萬行所要積累起來的。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理解以後,這樣重新來檢視小乘人。佛陀說不要親近小乘人,為什麼?因為小乘人的心智,是會傷害道、 會遏止道,會讓你的佛菩提道會間斷的;因為二乘人的作意和大乘人作意是不同的,對於大乘人來說是破戒的,可是對小乘人來說,那並不是破戒。可是倒過來也是如此!為什麼呢?因為二乘人並不懂得大乘法,他沒有心思想要理解大乘法的全部;全部的所有的面向對於他來說太複雜了,他不想要去挖掘出一切諸法的背後有個實相。所以諸法實相他不需要去親證,所以他沒有修行上的困擾;他的修行只是趕快把諸法綁在身上的這個結縛給它斷掉;所以他會認為,貪瞋癡趕快給它斷。
可是對於菩薩道來說,如果今天你是一位菩薩,你聽到「要趕快要怎樣的,貪瞋那些要怎樣怎樣」,你一聽,聽到一些凡夫這樣說,或是一些初學這樣說,他們在說的時候,對於一些貪瞋癡的法,沒有完全遠離,你心裏面就生起煩惱;然後聽到一些久學的菩薩,他們想要好好的把貪瞋癡斷滅,好好想要離開貪瞋癡等等,這時候你心裏就聽起來歡喜。或是聽起來第一種,沒有離開貪瞋癡的人,你聽起來這些就是有罪過;聽第二種呢,你想這樣不錯的利益。然而 佛說這樣是沒有修學佛法的。沒有修學佛法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沒有修學大乘法,完全是依止於大乘法而說有沒有修學。
所以一般的二乘人並不清楚,他們想要儘快進入涅槃。因此我們就要從這地方重新來抉擇:我們不能因為聽到生死,就產生過患想;不能聽到你要不斷的在這個長劫裏面,要經歷無數的生死,要經歷無數的痛苦,就認為說:「我不要來行走這個道路,這道路就算最後會通達佛地,我也要放棄;我雖然發菩提心,最後我還是想終止吧,因為這條道路太艱辛了,生死是很痛苦的;這個涅槃我不要,我還是喜歡回到施設的涅槃好了。」這樣的話就是代表說,這個人的菩薩種性是沒辦法建立的。所以對於大乘和小乘,第一點你需要做這樣的區別。
第二個,你對於世間的目前的狀況,你必須要瞭解:到底一個人,我們如何在修行完這輩子以後,如何繼續佛菩提道的旅程?那有很多種選擇,簡單來說概要有分為:
第一種你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裏有諸上善人在那裏。一個證悟者,即使說他沒有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他如何利益一般這樣修學西方淨土的人呢?他就要跟這些大眾來講:「你們可以修學無相的憶佛、無相的念佛,因為無相法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能夠函蓋有相之法;有相和無相不是對立的,不要對於無相之法予以排斥。然後要對於無相之法顯露第一義諦,要能感到歡喜;要對無相心,這一個沒有見聞覺知的真心如來藏心,感覺到這是殊勝難得,要能夠親近善知識來修學。」所以他鼓勵大眾來聽聞。
這樣的聽聞第一義諦有什麼好處呢?佛陀有說:能夠瞭解,即使你沒有親證第一義諦,不管你認為它是第一義諦空,還是第一義諦的真諦,在這種情況下,你都可以憑藉這樣的威德力,對於法樂領略的威德力,可以上品中生。也就是說,上品中生幾乎是為了讓這個大乘法能夠弘揚,所以獨開一品。因為其他的上品下生和上品上生,它們有各自不同樣的攝受;可是對於上品中生來說,只要你能夠瞭解第一義,並沒有要求你要非常的日夜讀誦、精進等等,沒有。這就代表說,第一義諦如果能夠瞭解,即使是熏聞瞭解,而不是聽完以後可以作修證,這樣也是很殊勝——非常的殊勝。在 佛陀所說的經典裏面有提到:如果有一個人,能用一須臾的時間,他來做什麼呢?來領受這些大乘的法,來思惟著大乘的法義,他在這過程中,他就可以滅除了百萬億億劫的,等於是說非常非常多的生死之罪,生死的過患都可以消除;然後有的地方是說,這樣可以除滅百萬億億阿僧衹劫。不管這兩處的說法是如何,最少都已經是你沒有辦法想像的大劫了。
所以,學佛人應該從這地方來看,應該來鍛鍊自己繼續往淨土。然後要相信 阿彌陀佛是真實存在的;然後對於自己的信心要予以提升,要相信自己念佛的功力是可以透過無相憶佛來加強;而要相信對於極樂世界的喜樂——你產生那個喜樂心,就是會相信 阿彌陀佛的悲願。一般人不能順利往生,他的癥結在於說,對於自己的妄想,然後這一方面非常的自責。可是在佛法裏面不用這樣,因為你只要相信說,真正有這個淨土,真正有 佛,然後你只要願意去,而且你是很歡喜的;對於世間的這個生死苦,你是很厭離的;這樣的話呢,就可以達成往生的目的了。所以善知識只要跟這群人——有心志向於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者,這樣來鼓勵就可以了。然後有一個助念的菩薩僧團,來讓大眾可以安止,可以順利的往生。
再下來就是根據末法的弘教,弘傳這個教法來說。因為你證悟了,這個教法如何繼續能夠百年千年持續呢?就牽涉到說要有人發願,要有人發心繼續留下來,留下來在這個娑婆世界。在這個娑婆世界,實際上也沒有像大家想的會產生什麼樣什麼樣的事情,但是弘法者一定是愈來愈艱辛,這是可以預期的。佛在經典上說,最後真正的證悟者要弘揚這個如來藏法,弘揚這大乘第一義諦,就只能到窮鄉僻壤,是沒有辦法到都會區,沒有辦法到都市;而且那弘法地方的生活條件、環境都非常惡劣。可是即使是如此,菩薩是甘之若飴。而且這樣的日子,實際上很快就會來到。甚至來聽法的人,都是福德欠缺的人,他們沒有好的生活條件、很好的福德,所以才會到那樣困苦的地方去;可是這些人,他們卻是樂於聽法的。而且那時候,男子大丈夫相的人,幾乎願意聽法的人不多了;也就是說,世界上的根器的人——有這種根器來修學佛法的,愈來愈少。所以這就是末法的情況。然而 佛陀還讚歎這群人,只有真正有菩薩發心,能夠發勇猛心、發大心的人,他們才願意繼續留在這樣的世界。他們就像是這劫末的大火一樣,所有的小河流最後都已經先被蒸發了、都已經枯乾了,只有大海這一片大大的汪洋最後才會枯竭一樣,他們捨不得離開這些苦難的眾生。到時候這一劫賢劫結束的時候,佛陀就會嘉勉這群菩薩,因為他們還會遇見九百九十六尊佛,然後就有機會受證無生法忍,授記成佛;他們能夠親證到無生法忍,最後被記佛位。
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經典來啟發我們,我們應該繼續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就能夠出家,發願出家;在沒有佛的時候,就隨著當時候的環境,看要選擇如何能夠繼續的弘法;甚至如果是環境很苦的時候,也很難熬,也沒有關係,還是可以求生一生補處兜率陀天。譬如說現在 彌勒菩薩,就在那裏說法,因此我們可以求生兜率天,到兜率天的天宮裏面去覲見 彌勒菩薩。佛有說,看到 彌勒菩薩你能夠一合掌,就能夠超越五十劫的生死大罪。
所以透過這樣,我們知道環境是如此的。然後也讓學人都能夠知道,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止。乃至有的人沒有辦法在賢劫這一大劫裏面可以得證無生法忍,那也沒有關係;因為 佛說還有星宿劫,星宿劫還有一千尊佛,一千尊佛一樣你繼續護持,就有機會可以親證無生法忍。所以這樣的親證的路途,這樣修學的路途是不會很長,而且是相當迅速、快速,將來可以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後我們再繼續說,對於整個教門來說,善知識應該這時候來講整個三轉法輪:是不是三轉法輪真的是一貫性的?一貫性的到底的法是什麼?所以就要回到唯一的法,唯一的真實法,唯一真實常住的法;因為有這樣的法,所以世間才有常住僧,才有常住眾,才能住持。如果他持的不是這樣的法,而是一些斷滅見,而是一些其他的常見,那叫作執惡見、執邪惡見,這都不是佛法。所以透過三轉法輪的介紹,然後將六波羅蜜,菩薩應該做的、應該行的、應該修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將這一個波羅蜜法門能夠完整的介紹。這個地方就要細膩的來解說,為什麼要布施,為什麼要持戒……
因為布施可以使我們備有福德,即使這個人不小心,因為惡報到了三惡道,可是因為布施,就可以使他飲食不虞匱乏:讓他在餓鬼道中,不會成為餓鬼,只是一個鬼;然後他在畜生道中,不是流離失所,而是有人會養育牠,就像我們家裏面所養的一些生物等等;乃至於到地獄道的時候,他就不用受到銅丸鐵汁之苦,因為他不會飢餓。所以這些都是布施所來的好處,然而我們透過布施,就知道怎麼樣布施的才能到彼岸的正見。布施沒有我、沒有人我,因為布施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顯示出來一位菩薩行,也能夠施捨利益其他眾生,不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為了自己利益,他應該去當轉輪聖王、當梵天王,當這些可以得到「我」和「我所」。可是透過修學上的,他慢慢觀行:五蘊是虛假的,這個身體每天都要流出不清淨的東西;不論你努力怎麼遮覆,都會這樣不淨流出,流汗、流所有的大小便溺等等。所以透過這樣的觀察,以及對於食物的觀察,以及對於種種心識上的觀察——整天變異,意識心最後會到夜晚祂就消失;所以他可以瞭解,這些法都不是實際。所以他可以非常的樂意慢慢的將自己的所有,以及所見的,所聞、所瞭解的,都開始布施。
透過持戒他可以瞭解,天上的人他們都不做惡事,可是壽命一終了就墮入惡道;如果他們在過程中能夠持戒,他們就有廣大的福德,所以他會持戒。而忍辱就是因為,許多人他雖然做好事不做惡事,可是遇到一些情況,遇到他難以忍受的時候,他會起了很大的瞋恚,在那種情況下,你就要修學忍辱。如是再不斷的精進,然後再備有這種靜慮而不是禪定,是靜慮,然後再備有許多的定力,而能夠瞭解般若。
我們透過這些法的修學,能夠知道 窺基菩薩說:佛陀所說的許多的法,看起來像是譬喻,像是水中月、如夢、如幻等等;可是實際上這些法,都要五地菩薩才能整體親證。我們就知道 玄奘菩薩所認為的:法不是用來作形容詞的,不是用來作語言、文字、理論學說的,它是一一親證的;就如同我們能夠親證佛果,將來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一樣。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67-a05_054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3集 教授學人 建立正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次要演講的是「第四章」。從這個章節開始,要從證悟的人如何來弘法護教開始講,那就是弘法與護法這個「從宗出教」。
所謂從宗出教,這個「宗」就代表禪門第一義諦,就是禪宗證悟者所瞭解的如來藏;依這個真心來相應於教法,到底 佛陀所說的聖教是什麼,到底 佛陀所說的教門是什麼,如何再從這個教門,去讓眾生來瞭解。因此我們要開始講的就是,第一步要教授學人建立正確的知見。因此在這個知見上,必須要以證悟者所領略的地方來說。所以證悟者在這個因緣上他會觀察,是不是適合來弘法;然後他比對他所證悟的這個第一義諦,和佛門中的教典是不是一樣。
比如說,他比較第二轉法輪的經典——般若經的經典,他會看,原來這真的是隱密來說的,隱密的說法就是覆蓋這個密意,不要讓這個密意直接的顯露;跟第三轉法輪所講的阿賴耶識是大異其趣,但是同樣的都是在說第一義諦。透過這樣來檢驗以後,他會發現「這樣沒有錯,所以我證悟的就是這個法界的實相」。透過這個法界實相,他可以知道「人無我」。然後透過人無我他再去觀察,「其他的眾生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其他的人是不是跟我一樣,其他的生命是不是跟我一樣」,然後產生了「類智忍」能夠安住,安住在這樣的智慧裏面。然後開始轉依如來藏的無我性,不會再因為以前種種的對於實相不理解的地方,用猜測的地方,然後起了很多的爭執,心裏面起了很多的罣礙。這時候因為他可以瞬間就觀察到如來藏,所以他可以利用如來藏這種平等性,來開始對自己的性障加以作大幅度的修正,大幅度的斷除許多現行的種子;當然斷除最後的種子分、整個習氣是要等到入地以後。
然後這時候他會繼續來觀察:以前的小乘法是不是都沒有說到第一義諦?結果發現並不是如此。他發現實際上《阿含經》裏面有提到有一個識,這個識就是心識的識,這個心識的識可以出生名色,而且這個識是會入胎的;他是因為有這個識,所以才能夠生起以後的種種後有、以後的生命。所以這位學人在這情況下,就瞭解到這個真心是貫通整個三轉法輪,沒有疑義。
然後他會再去檢驗整個公案。整個公案他檢查的時候,他會發現,明心的公案他非常清楚,然後對於有些公案他就很模糊;然後他會發現,原來這一些公案是屬於第二關、第三關的;然後在這種情況下,他會繼續地加行,甚至以他的定力來參究眼見佛性。
這時候這位學人在這個情況下,會繼續觀察:整個時節因緣是不是適合來弘法?是不是這個國家繼續在動盪之中,或是政治不安定?或是還有其他的壓迫整個正法弘傳的勢力因緣存在?如果不是,這學人就應該出來,來擔負起弘護正法的責任。這時候他會開始檢驗當時的某某、某某某這些善知識們,這些大座主、這些住持、這些講經說法的座主等等。為什麼呢?因為怕他們誤導整個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透過這樣的觀察以後,他知道說眾生還是落於斷常二見之中。所謂斷常二見之中,就是屬於斷滅見還有常見。其實歸根究柢就是對 佛沒有真誠地信受。
所謂對 佛沒有真誠信受,是因為有許多人,他們因為科學昌明,文明開始進步,經過了這幾百年來有大幅度的進展以後,他們會開始思惟。他們會思惟說以前的人,他們都是開創理論和學說的,他們是屬於一些教育家或是宗教師,他們並不是完全瞭解整個人類的緣起的所有的學說,以及開展的一切的法,所以他們間接的慢慢就把焦點回到了 佛陀的身上。他們會認為說 佛陀也是一個人,祂就是淨飯王的一個兒子;祂雖然證悟了,或是祂雖然開啟了一個教法,可是祂的證悟跟我們今天獲得的知見實際上是沒有什麼不一樣。別說一般的人,既使是出家、在家都開始這樣想,想「佛陀也是和我們一樣,都是血肉做的,祂只是一位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一個人。但現在祂已經死了,所以現在的信徒的種種的觀點,無非是將這些懷念加以繼續地緬懷,如同懷念先人一樣。」所以要大家認為佛陀已經不存在了。
實際上這些都是在懷疑 佛,因為他們認為 佛不但只是一個人,而且 佛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然而經典還有當時候以及我們現在所流傳的所有的資訊、訊息來告訴我們,並非是如此。可是在佛門四眾之中,這樣的人是存在的,對於 佛陀懷疑,只差他沒有指著三寶來說:這一切都是虛妄的,這一切都是不真實的;佛陀如果有真的證得這些法,那祂應該如何如何如何,祂應該會讓末法然後如何如何,或是說祂應該繼續在這個世間上。比如說他們對於 佛陀種種方便設教的方式,非常的不予同意。他們認為 佛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他們認為 佛沒有成佛,只不過這有些是透過暗示來說的。
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斷滅見論者,斷滅見論者認為一切沒有一個真實法,他是以「世間不可能存在的任何的實相,或是世間法背後沒有一個出世間法的實相」,作為他理論上的基礎。因為他認為 佛陀也是理論家、佛陀也是學說家,因此這沒有修證的任何問題,沒有行門教門上更多衍生的問題,沒有說還要去修證找到一個實相或是說跟一位證悟的菩薩來修學的問題。他認為 佛所證得的就是緣起性空,或是 佛所證的就是緣起法——緣起常住之法;他們並不承認緣起法之外還有一個真實。
這時候我們就要來問,既然你們認為緣起法是唯一的真實,請問:緣起法是一個實相法嗎?它是一個真正存在的法嗎?這時候有的人,他們就對自己的論點也不清楚,他們答得模模糊糊。實際上他們應該要瞭解到,他們自己所說的緣起性空這個法,實際上是一個語言文字所施設的「名言之法」,並不是實際存在的法。如果實際存在有一個法來出生了一切諸法,這樣的法還在世間法裏面,而且要透過語言文字來描述,那就顯然它還是墮於世間法,落在世間法裏面。如果落在世間法裏面的,而且是描述他人的法,描述別的法,描述出生的法,那就代表這就是他們自己墮入的自性見——以為有一個東西常住不壞,常住不壞以後來出生種種的法。可是這些很矛盾。他們又認為,一切的法就是「緣起的、沒有真實的」,實際上又落入斷滅見之中。
所以一般的人,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然後還有像這樣的人,實際上又在斷見又在常見裏面。然後他們對於這一切諸法是怎麼出生的,也不是很有興趣;他們不相信 佛陀所說的「一切諸法是不可能自己出生的,也不能靠別的法來出生,也不能所有的法一起合會緣起這樣來出生;不行,不過這一切諸法並沒有離開這些法的『緣起』。」然後 佛要說什麼,佛說這有「原因」,可是 佛沒有在小乘法裏面特別點明這個原因,只有在少數的法會裏面有講這個因是什麼。然後這些斷滅見的人,他就散落在整個學佛的族群裏面,實際上他們是不相信有個因的,他們正是我們所說的「無因論」者。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有因就是屬於自性見,你執著有個自性不壞的,有自己體性一直存在的。
然而 佛陀很清楚說,三界一切諸法都沒有真正的自性;然而,在三界之法的背後,能出生的真正的「這個法」——出生一切諸法的,就是有自己的體性。不然眾生會沒有辦法面臨一個東西,就是業力的問題。因為 佛說我們會出生種種,以及種種的變化,這都是有過去的因緣果報;所以在這一生有自己的這個報身,然後又到這個器世間來,這樣就是正報以及依報;如果沒有業力,沒有過去生的這樣業因的種子,這樣就不可能來到這個世間。
然而這些斷滅見論者,一方面承認有輪迴,一方面承認有業力,可是他們不願去面對到底業力是怎麼過來的。難道業力的種子是每天從大氣層飛到我們的生命裏面,然後讓我們所有的法出現?如果不是,難道它是從地底下鑽出來?如果都不是,它到底是有存在還是沒有存在?它是物質還是非物質?那物質的話,要靠哪一個物質來攜帶?他們都說不上來。如果是非物質的話呢,那又是什麼,是心識嗎?難道業力是一個心識?這心識怎麼會過來以後,產生了它的果報以後,就會一下子就斷滅掉、就壞滅掉呢?所以這些對於因緣果報的業,他們不能瞭解。
而我們看整個佛法在流傳的時候,聲聞人或是說小乘人,對於 佛陀所說的許多法,他們在追根究柢的時候,很喜歡問:過去生到底是怎麼樣?過去生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會導致這樣的果報?這就證明說,這個業力、整個的因緣,不是一般小乘人所能理解的,而且他們對此也沒有興趣。因為小乘人關心的是如何解脫,如何將這束縛把它鬆綁;鬆綁並不需要去瞭解這個繩子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你只要拿剪刀把繩子剪斷就好了;所以他們要的是一個剪刀,是直接的斷除,他們想要一了百了,不想要再跟三界任何一切諸法有任何的牽連。
然而斷滅論者,對這個東西並不清楚,他們也不太想要知道,他們比二乘人還不想要知道一切諸所有法;而且他們跟二乘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實際上他們不相信涅槃。因為真正的小乘的人,他是聽受佛語的,佛怎麼說他怎麼做;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想法,然後就開始堆砌自己的理論和學說,或是跟 佛唱反調,都不可能有這種事情。然而這些人他們都不知道,他們自己墮入的是斷滅見。
再來就是一個常見。常見的人他會認為:意識心是絕對的,離開了意識心沒有一切的諸法實相可說。他們認為,小乘的法在說諸法都是虛妄的、都是生滅的;可是等到了大乘法的時候,就開始搖頭一變、轉頭一變,怎麼變呢?變成諸法都不生不滅的,因此他們又趕快回到他們的外道見。他們就是沒有辦法捨棄生生世世一直抱持的「這個心就是我」。哪一個心呢?就是能夠觀察這世間的諸法的心,能夠看、能夠聽、能夠嗅、能夠嚐、能夠覺、能夠知這個「心」,這個心這麼好用,怎麼可能不是真心呢?所以他們對於小乘法所說的,不能夠理解也不願意相信。所以在此他們就墮入了外道見,回去到眾生凡夫見裏面的「意識心就是我」,所以我見都沒有辦法斷除。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很難向前邁進。
可是許多人,他一方面他說他也是學大乘法,這樣下來他們所「開悟」——假設他們也來開悟的話——他開悟的就是這個意識心。因為這個意識心會許多的「融通妄想」,還有很多相應的一些奇奇妙妙的一個境界,譬如說:有的人認為他開悟了,所以他的心非常的清淨,就像是萬里無雲一樣,然後非常的晴朗,完全沒有一片的烏雲,他認為這就是開悟;那有的人認為,反正不管別人開悟是怎麼樣,公案所說的、禪門公案所說的,都是隨便說說、胡說八道,或是奇怪的說法,這樣就可以過關了,然後兩個人就會相應了。也就是說,他們也不相信有什麼叫修證;有修證的話都是回到外道見,回到這些常見。也就是說,他們根本一直都在佛門外,不管他們修學多少年,他們就是沒有辦法相信佛和法,對於佛和法是懷疑的。而 佛陀有說,「如果不相信如來是常住的,不相信如來是永恆的,而偏執的以為這只是一個宗教」,信徒的這樣的觀點,如來的結語是說:這樣的人就如同是出生就眼睛瞎掉的人一樣,他是不可能來接觸到佛法的。甚至 文殊師利菩薩也說:沒有修學大乘法的人,不管是出家、在家,都沒有受人供養的資格,因為他本身就不是福田。佛在許多的經典一直提到,所以必須要修學這個一乘法,這一乘法就是大乘法,就是一佛乘法。雖然這個法很困難,可是這個法是平等的。
乃至於我們最後說到僧,僧就是我們講的出家。我們就看 玄奘菩薩作例子。玄奘菩薩到了印度以後,祂去拜一位居士作老師;這如果在今天的話,會對於台灣或是大陸的一些僧圑,會很震撼。可是 玄奘菩薩,祂的修行、證量這麼好,祂還是拜一位勝軍居士作為老師;而且不只是這樣,當時候的人出家、在家,許多人都去找這位居士作為老師。乃至於說在家像是 勝鬘夫人,祂只是世間所說的一位女子,可是祂所說的經典就流傳到今日;祂告訴我們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將五種無明住地很清楚的點出來。也就是說,這樣的經典非常直接,讓我們很清楚知道修學應該何去何從。所以,你能說在家眾,然後一直用在家的這種表相來看待他是不是僧?甚至 維摩詰居士,當時候祂也是現居士身,在當時沒有一位聲聞——甚至是菩薩也不敢跟祂應對,因為祂所說的法太勝妙了。所以這些僧不是在家、出家這種表相所能夠區別的。在 佛陀的年代,釋迦國有許多人,祂們都證得無生法忍;而祂們證得無生法忍,還被授記,授記到極樂國,就是極樂世界出生,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當大菩薩;可是這些人,祂們一樣都是在家眾。乃至《法華經》裏面,有一位在家眾,她還是以龍王的女兒之身,或是說她就是一個龍女,她只有幾歲;可是這樣的在家女眾,一下子就能夠成佛了。
所以我們回到這點來看,佛門中應該回到真實的三寶義;不要再流連種種的斷常的惡見;也不要進入說「性愛可以成佛」,然後不守戒律,說有一種「三昧耶戒」,就可以使一個人可以很快的變成法王尊,然後說這樣的話才是「上人」。其實,只有唯一從佛法的根本這個實相來出發,你才有辦法真的瞭解 佛陀所要講的原意。因此,在這裏,我們要對於恢復 佛陀的正見,希望大家能夠予以重視,然後能夠把邪見來斷除。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19-a05_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