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51集 誹謗見(二)、十地的觀行與修證(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跟各位簡單的介紹了「建立見」,也稍微解說了什麼叫作「誹謗見」。建立見跟誹謗見是一個菩薩實證了大乘見道之後,他要邁向初地所面臨要突破的最大障礙。我們上一集已經簡單跟各位說了一下誹謗見的內容就是,對於法界真實存在的第八識心或是第七識心,他逕行的否定,這個就叫誹謗見。而這種誹謗見是跟建立見剛好相反,因為建立見是把錯誤之法建立成法界的根源。那什麼是誹謗見呢?我們舉一個例子。
譬如《唯識學探源》裏面說:【一切心理的活動,可以分為心與心所二類。心所是依心所起的作用,心是精神的主體。這心,或者叫意,叫識,雖各有不同的意義,但各派都認為是可以通用的。心識覺知作用的生起,需要種種條件,主要的要有感覺機構(六根)作為所依,認識對象(六塵)作所緣。因所依、所緣的差別,識就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唯識學探源》)
從這一段就可以知道,他說一切的心理的活動,然後他就舉出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然後他認為六識就叫作一切心理的活動。可是,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這樣的主張就叫作誹謗見;因為六識並不是一切心理的活動。因為現在的精神醫學就已經知道,我們在睡著無夢之後,事實上還有心理的活動,而這個心理的活動,他們稱為是潛意識。可是他們所說的潛意識,也不是只是一個識;因為他們認為這個潛意識只是意識潛伏著,因為他們看不到意識的活動;可是真正的潛意識,並不是只有六識之外還有一個潛意識——他們認為這個潛意識也許還是一個意識吧。可是事實上,在六識之外,在睡著無夢之下,事實上還有兩個識,就是第七識末那,還有第八識如來藏。這樣子才是一切的心理的活動,因為才是一切心的活動。所以在這一段《唯識學探源》所說的內容,就可以知道這個作者他就是在宣說一種誹謗見,就是否定第八識跟第七識的存在。
所以我們可以舉一段經文,來說明前面的建立見這一種建立它是一種錯誤的。譬如 佛陀在《雜阿含經》說:【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雜阿含經》卷九)也就是說,佛陀在《雜阿含經》裏面就有舉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都是意法因緣生。那就是說,不可以建立意識的細心作為眾生的永恆存在的本識,這不可以的;而是要以第八識如來藏作為眾生流轉生死的本體,這樣才是叫作正確的見解,才叫作正見;如果違反這樣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我們也另外可以再舉。譬如有一本書叫作《揭開心智的奧秘》,它就是有在談到,有一個博士叫作海華博士,他就問一個喇嘛教的領導說:科學家所持的觀點是認為意識是由物質所作為因而生出來的。為什麼?因為很明顯可以看到,一個人如果頭部被撞擊的話,他頭腦的物質受到損害的時候,他意識是不能生起的。結果這位喇嘛教的領導他說:「而細意識卻永遠存在。因此,什麼是一個有情眾生?一個有情眾生是一有身體與心智的個體,而基本上這裏所謂的心是極細心。」(《揭開心智的奧秘》)也就是說,這喇嘛教的領導他認為細意識,也就是這個意識細心、極細心衪這個細意識,他認為衪是永遠存在的;所以顯然他是跟 佛陀所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是相違反的;所以顯然他所說的並不代表佛教的說法,因為喇嘛教並不是屬於佛教的一支,所以他們就可以公然地違反 佛陀所說的內容。所以這樣子就叫作誹謗見,同時也是建立見。
我們簡單的瞭解了這個內容之後,我們接下來介紹一下「大乘光明三昧」。因為這一節裏面舉例所說的建立見跟誹謗見,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內容,只是因為我們時間有限,不能跟各位一一來解說。歡迎各位菩薩,真正有興趣的菩薩,可以請《宗通與說通》這一本書來仔細閱讀。
這個大乘光明三昧指的是進入了初地之後,要能夠真正通達大乘的修道的過程跟內容的話,是應該要求諸佛的加持;而諸佛的加持可以令入地的菩薩,能夠獲得大乘照明三昧,能夠對於後面的修道——十地的修道,能夠有很大的進步。這個是從《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也就是《楞伽經》裏面,有這樣的一段經文:
【(佛告大慧:)「大慧!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大慧!是名初菩薩地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於百千劫積集善根之所成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菩薩他能夠入地,而且能夠於百千劫積集種種善根的因緣,而且成就這樣的因緣的話;這樣的話,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就可以以祂的神通力,然後來為這個已入地的菩薩來現一切的身面言說,讓這個菩薩進入大乘照明三昧,讓這個菩薩對於十地的修行的內容,能夠如實的一一瞭解;然後使得這個菩薩可以快速的完成十地的修行。我們 平實導師在這一段就是為了希望有心於快速地修證成佛之道的菩薩,應該要廣大的積集善根,以救護眾生作為己任,然後廣泛地度化一切眾生;這樣子就可以修集廣大的善根,使得諸佛能夠為這個菩薩現一切身面言說,令這個菩薩能夠獲得大乘照明三昧。至於詳細的內容,再請各位菩薩根據《宗通與說通》這本書的內容,再來詳細的閱讀。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第七節,也就是要講到「漸入諸地——由初地至十地」的這一節。這一節也同樣談到,別教的菩薩悟後,要經過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這三賢位的修行之後,然後永伏思惑,離開了異生性,也就是離開了大乘的異生性。因為大乘的見道位它很寬廣,它是從七住的菩薩實證如來藏之後一直到入初地這個三賢位的過程,統統都叫作見道。可是這見道中有種種的岐路,因為他所要伏除的種種的建立見或誹謗見非常的多;如果建立見跟誹謗見沒有真正把它去除掉的話,就會落入了異生性,就會導致他的修行產生了偏差,而不能往正確的道路邁進。所以三賢位的菩薩就要經歷過習種性、性種性跟道種性的修行,然後才能夠逐漸的成就他的菩薩法道的修行,所以三賢位的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
這裏就有說到,如果要進入初地,前面已經有說過了,要修種種的福德,要永伏性障如阿羅漢,還要勇發十無盡願,還要弘法利生累積種種的福德功德。這裏還有說到,如果要滿足初地,入了初地之後要滿足初地,還要修「百法明門」,因為這是別教菩薩的「增上慧學」,是不共通教菩薩跟二乘的;除此之外,還要對於百法明門一一驗證,而能夠通達虛妄唯識門跟真實唯識門的內容,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在入地之後,要永伏思惑而且要把它斷除,成為慧解脫,也就是入地的時候就是真正要把聲聞的四果能夠有所實證;然後實證之後,再依於十無盡願而發願受生,世世不取無餘涅槃;這樣子就可以順利的進入二地的修行。除了這個之外,還要能夠廣修一些布施,因為初地菩薩的修行就是以布施為主的,而二地菩薩就是持戒……也就是說,初地到六地祂所要修行的還是六度波羅蜜。而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的菩薩,所修的內容就是「十度波羅蜜」,也就是六度波羅蜜之外,從後面的七地開始,就是修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還有智波羅蜜;也就是說,要修初地到十地就要修十地波羅蜜,要依這個十度波羅蜜的修證,祂才能夠一一的完成每一地所應修的內容。所以這個地方就有談到要怎樣進入初地,要怎樣滿足初地的功德。
我們還要稍微強調一下,我們前面也有說到,在佛菩提道裏面的修證,主要就是要對於意根的伏除;也就是要對意根的染污性加以對治,而讓意根能夠逐漸的清淨,從染污的末那逐漸轉變為清淨的末那;而末那的對治就要經過現觀的成就,才能夠讓意根產生對治的效果,而轉變祂的染污性成為清淨性。這個地方就有牽涉到說,菩薩要進入初地,乃至要從初地進入各地的增上的過程裏面,他有種種的現觀,他必須要完成的。譬如說在三賢位的菩薩,他七住明心之後,他還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時候,要能夠眼見佛性,能夠在親見佛性之下,能夠實證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觀」;之後進入了十行位的時候,還要能夠依於十行位的修行,發起了他的菩薩性,然後在現觀上面,他要能夠現觀「猶如陽燄」,也就是要能夠現觀七識心祂的變幻猶如熱地上面的陽燄一般的虛幻不實,他要能夠有這樣的現觀;除了這個現觀之外,他還要進入十迴向,能夠有「如夢觀」。
那什麼是如夢觀呢?如夢觀它的實證,它是要有前提的;也就是說,它一定是要能夠發起了初禪,對初禪已經有所實證,真正有禪定的證量。因為有了禪定的證量之後,他就可以時常在定中或者夢中能夠相應到過去世修行的過程,能夠了知到他過去世曾經為正法的修行上面,做了哪一些豐功偉業;而且能夠了知「我前幾世曾經在什麼地方,作什麼樣的修行」,而能夠逐漸因為他的禪定證量之後,能夠在夢中或定中逐漸相應於過去世的修行。而且從這個地方可以知道,過去世的種種修學的過程裏面,所犯下的某種錯誤所導致的後果,而經過什麼樣的過程,他又能夠逐漸的修行;所以他從這個地方,就可以了知種種的因果;也可以因為這樣,而逐漸修正自己修行所犯下的一些錯誤。而且在定中或者夢中看到過去世種種的菩薩行,一世一世的猶如夢境一般。所以說,因為一世一世的菩薩道的修行,而這一世又同樣在修行菩薩道,而菩薩道所行的內容跟過去世所行是相同,而這個相同也因為時節的過往,很快一生就要過去;所以他可以領會到一切的菩薩行,就猶如夢中的夢境一般。因為所見都只是自己如來藏所變現的境界,而自己的覺知心所領受的這個境界,全部都只是「內相分」,並沒有真實的接觸到外面的境界,而就猶如只是夢中所見的這些境界,而夢中所見的境界都是內相分;所以這一世的菩薩行,就猶如過去世一樣,都是夢幻一般。因為這樣子,所以他才能夠說他如實的實證了如夢觀的現觀。因為這個現觀,所以他能夠對治到意根,使得意根對於一世一世的菩薩修行,不再貪著菩薩對於利益眾生、給眾生種種利益之後,眾生的種種回報——那也猶如夢幻;所以也不貪著於眾生的種種的供養、恭敬或是種種的親近、樂愛,他都不貪著;所以就能夠使得意根的染污性,逐漸被對治而逐漸轉變清淨。這樣子才是真正的現觀,而現觀能夠成就,而對治到意根。
能夠實證如夢觀,一定是他對於禪定確實有所實證,至少已經發起了初禪,已經能夠遠離欲界愛;因為遠離了欲界愛,又伏除了五蓋,所以發起了初禪。有了初禪的實證之後,才能夠在夢中或者是定中,能夠依於禪定的力量,能夠相應於過去世多世或是多劫乃至無量劫的菩薩所修行的這些過程。因為能夠如實的見到自己過去所修行的種種的過程;所以經過串聯之後,能夠瞭解這一世的所行,乃至未來的菩薩行,就猶如自己在夢中所見的這個情形是一樣的,所以都是猶如夢幻。因為這樣子的實證,所以就能夠對治到意根。
所以,要進入初地的實證,一定會經過如夢觀;而如夢觀的實證前提,就是要能夠在禪定的實證上有所實證,而這實證至少是初禪的實證。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修道的現觀的內容。
我們今天時間又到了。謝謝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64-a05_05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