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13集 法種(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這個單元依聖 平實導師的《勝鬘經講記》內容來說。

我們現在就來談二種無明。二種無明,悟後必須深入了知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的異同,以了知二者間的關聯,若欲釐清佛道及二乘道的異同所在,皆應深入理解此經義理;若對此已有實質上的理解,不論對於選擇三乘菩提,或者對於選擇大乘入道的善知識及道場,則有能力自己選擇真正善知識及真的能幫助自己實證佛法的道場,然後次第修學,由此可知此經之重要。然此《勝鬘經》義理深邃難知,今由聖 平實導師能作深入淺出而完全正確的解釋,實難得見。今此講記中,能令讀者深入理解而建立正知見,確有如是功德,對於久修佛法而深覺茫無所趣的老參,誠屬難得之講記,應要熟讀可幫助入道。

我們接續經文說:【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既然讚揚了 釋迦牟尼佛的種種功德,而自己顯然距離佛地還很遙遠,未來世還有無量阿僧祇劫要修行,如果不求 佛哀愍、遮覆、保護,在還沒有離開胎昧的情況下,如何能順利地修行呢?所以勝鬘夫人說:「請釋迦牟尼佛哀愍我、覆護我。」求佛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的法種增長;法種,是說一切法的功能差別。種子又稱為功能差別,又稱為界。各種功能差別一定會有界限,譬如眼識一界,會有侷限:一般情形下,眼識不能去分辨聲音,眼識不能去分辨香塵、味塵、觸塵以及法塵,所以眼識的種子就是眼識的功能差別,就是眼識界。表示種子(功能差別)有一個界限,不能超越這個界限。除非您在某一種三昧狀態中六根互通了,否則在人間一定是有界限的,這叫作功能差別,又名為界。所以眼識成為一界,耳識又成為一界,耳識的種子就是耳識的功能差別,就是耳識界;眼根乃至意根,色塵乃至法塵,各自有界限,所以合稱為十八界。法的種子就是諸法的界,又稱為法界;所以法種就是法界,法界、法種其實就是諸法的功能差別。只要它還沒有現前時,就叫作種子——法種;現前了,就叫作功能差別——法界。

勝鬘夫人求 佛哀愍覆護的目的,是希望 佛加持,使她的法種增長。法種有本有的,也有增長而得的;一切法種都是本來具足,但是要經由熏習加以增長廣大。就是求 佛加持增長法種的目的,當然不是為她自己,而是為了眾生。假使菩薩學任何一法都是為自己,就不是真實義菩薩;縱使到了菩薩法中學菩薩法,他仍然是聲聞人。假使他是為眾生而學,為眾生而求 佛加持,他就是菩薩。即使他修學的是解脫道的法,但由於是為眾生而學,永不入無餘涅槃,他也稱為菩薩,他是大乘通教的菩薩——通於聲聞法。

再說大乘通教之菩薩阿羅漢與菩薩辟支佛。通教的菩薩阿羅漢者,是有學人屬菩薩根性,有慈愍心,不樂一己趣寂取滅,不樂無餘涅槃;然未具足受學第一義諦的因緣,所遇的老師皆是傳授二乘法者。此菩薩所遇若是二乘法中的真正見道者,乃至所遇是聲聞阿羅漢,則受學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因為聽聞二乘真實正法而斷我見;我見斷已,又因思惟及各種觀察,以現觀蘊處界空故斷我執,成菩薩阿羅漢。成四果已,因慈愍心及菩薩根性故,不樂取證無餘涅槃,恆依有餘涅槃而住,捨壽時更起受生願,不入涅槃,不畏隔陰之迷而入母胎,重新受生為人;出生示現像凡夫一般有癡、有過,重新受法,有成為菩薩阿羅漢而度有情,像這樣世世自度度他,這是通教的菩薩阿羅漢。

另談通教之菩薩辟支佛者,所謂有一類菩薩,有慈愍心,不樂一己趣寂取滅,不樂無餘涅槃,然未具足受學第一義諦因緣,未曾熏習故;菩薩辟支佛於無佛、無阿羅漢住世之時,因於種種緣,自行覺悟四諦、十二因緣等,成辟支佛。然以悲心及菩薩根性故,捨壽不取涅槃,發受生願,不畏隔陰之迷而受生人間,出世示現像凡夫一般有諸五欲;後來又自觀四諦、十二因緣等法,又成菩薩辟支佛而度有情,像這樣世世自度度他,這是通教的菩薩辟支佛。

通教的大乘無學,解脫果同於別教的六地心(俱解脫)或初地心(慧解脫),然皆不入別教菩薩位次;別教以般若中道觀慧而定位,別教中道觀慧以證如來藏為修證的因故,因通教菩薩無學聖人皆未證得如來藏。若有通教無學菩薩開示般若中道義者,或將以一切法空闡示般若中道,則違背佛般若真旨。再說,通教菩薩的最高修證果位是斷分段生死的解脫果,位在阿羅漢位及辟支佛位,若不觸證藏識起中道智,永遠不入別教,永不能成佛。

第一義諦智慧有三:一者般若總相智,就是禪宗真悟者的開悟明心——觸證領受自心藏識,能親現觀,這是種智中所說大乘真見道的根本無分別智。二者般若別相智,就是證悟者於悟後,依般若總相智,多方領受及體驗藏識的中道性,因而發起了種種別相智,像《大般若經》所說者,因之而起中觀智,就是種智中所說的大乘相見道後得無分別智。三者般若種智,就是依別相智而熏修八識心王之一切種智,未圓滿具足前名為道種智,圓滿具足者名為佛地一切種智。如是三智名為第一義諦之智慧,函蓋三乘一切佛法。而第一義諦智慧以自心藏識─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若不觸證第八識,皆唯能於外門修菩薩行,不能入第一義諦而生般若慧,永劫不能成佛,是故二乘定性無學及大乘通教無學菩薩,皆應迴心轉入大乘別教修學般若。欲修般若必須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當以禪宗參禪之法而修。一旦悟入即可循序而進,一世便超第一無量數劫,歡喜無盡;唯除性障深重、慧根淺薄、心量不雄偉、不廣闊者,以及不遇大善知識以致不能熏習種智。

之前所說通教菩薩乃是依戒慧直往之慧解脫,然通教之無學位菩薩中,也有依戒定直往之有學菩薩及無學菩薩,乃至有具足四禪八定、滅盡定及五神通者,然因係依通教法門修證,同於二乘俱脫無學,不證第八識如來藏,縱有神足通,終不能入別教初地,下至七住也不能得,何況未來能成佛道。同於聲聞一切智之十智,這個智慧不與大乘般若相應。是故奉勸一切通教菩薩,應修般若波羅蜜,速求開悟明心而起般若智。

既然是菩薩而永不入涅槃,他終究有一世會接觸到別教的唯一佛乘大法,有一天終於也能實證,那當然更是菩薩。您看勝鬘夫人求 佛之後,表明她歸依於 佛,所以她說:「我勝鬘此世以及未來的無量生中,希望佛世尊常常攝受我。」這就是歸依佛的意思。

然後 佛就開示:「我釋迦牟尼很久以來就不斷地安立妳,而且妳前世已經開悟、覺悟過了,這一世我又攝受妳,未來世仍然將會繼續攝受妳。」從這裡,請大家來判斷一下,勝鬘夫人因為 佛示現攝受加持,把她忘失的佛菩提智慧又引發出來了,請問她當時有沒有離開胎昧啊?當然是還沒有。請問離開胎昧是幾地滿心的境界?當然是三地滿心!諸位是知道。可是現在會外有誰知道離開胎昧是三地滿心?所以您們現在的智慧真的已經是很厲害了。

我們現在來看勝鬘夫人究竟是哪一地的菩薩。有人說她是八地菩薩,也有說她是七地菩薩,這不是只有某些法師這樣說;古時到現在的祖師們真的是眾說紛紜。請問這樣說法對不對?其實都不對!因為三地滿心時已有了無生法忍、四禪八定、五神通具足,可以修證滅盡定就已經離開胎昧了,有能力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勝鬘夫人在兩千五百年前見 佛時,她還沒有離開胎昧,所以顯然那時候她還沒有滿三地心,當然是在三地滿心以下。那些大德們中,有人說她是七地菩薩、八地菩薩等等,顯然他們都還沒有道種智,所以無法作判斷。假使有了道種智,您就能判斷她當時還是在三地滿心之前的階位中,但絕對不是初地境界,因為剛入初地而被加持不久之時,還沒有辦法去理解無始無明、一念無明之間的微細差別,沒有辦法像她一樣一悟就能說法。最重要的是,她所說的法又是深妙法,不是單單只有初地入地心的智慧;更不是像禪宗祖師說禪那樣粗淺的智慧,所以應該是二地心或三地初心的菩薩。

也就是說,能通達般若別相智,即是初地入地心位;若能進修而通達增上慧學之百法明門時,則能了知諸地之地相,此時已至初地滿心位,則有能力斷盡最後一分思惑,而不起念欲斷;自知不應取證無餘涅槃,當起受生願,留此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中、自利利他。而她在這部經中所說的,已經包含了法種的內涵了,她很清楚地向 佛祈求:「幫助我勝鬘增長法種。」顯然她對法種的證解是很深入的。

可知阿賴耶識具有無為法的體性,又因為阿賴耶識的諸法種子之所集起心,能夠集藏與現起諸法種子的心本體不可能有生滅,真心不可能隨著種子有生滅,妄心才會有生滅,故知阿賴耶識不是妄心、故知阿賴耶識是一切因;因此阿賴耶識就是眾生心、眾生法身、真心、法性,也是眾生的實際根本處。阿賴耶識,依據佛經梵語的翻譯解釋,其義為集藏識──集藏眾生一切染法、淨法種子,具有能藏、所藏與集藏的體性。真如既然含藏著貪瞋等法種,而這個含藏貪瞋的法,依據諸經所說,只有阿賴耶識這個心才有這個功能,所以因地眾生的真如,仍然還有不淨的法種含藏著。唯有阿賴耶識方能具足染淨諸法種子故,唯有阿賴耶識心體,才能使染淨一切法種現行。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法種,某某法師是怎麼說的:【法種,是法身的種子。一切眾生本有法身的種子,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佛,使本有的功能,生長發展起來,才有成佛的希望。】(《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四月新版二刷,頁40~41。)一般人讀了,不會感覺他的說法有什麼錯誤,但是他講「法種是法身的種子」,其實是有弦外之音的,這就像他有些書裡面的類似說法「阿賴耶識是由許多種子集合而成的」,意思是暗示說:阿賴耶識是合成之法,不是自己存在而本有的,也不是能生萬法的心體,阿賴耶識心體是緣起性空的。這就是他所暗示的意思。這裡他對法身的解釋也是一樣,說法種就是法身的種子而不是法身的功能差別,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說:法身在因地是不存在的,法身是佛地才有的,法身是修行而成的,要經由法身種子的增長以後才有法身。這就是他心中的想法,但他只用暗示的手法來說。

但是大乘法的經典、論典中並不是這樣說的;法身是本來就已經存在,而法身的種子是指法身的功能差別,這與種子積集而成為法身,變成說法身是由種子合成而為變異法,意思完全不同。我們再詳加說一次,法身的功能差別—法種—在因地時,由於所含藏的七識相應種子尚未究竟清淨,所以使得法身的功能差別仍沒有完全顯現;要到達佛地,法身的種子才能完全顯現出各種功能差別。所以法身是因地就已經存在的,並且也有法身自己的功能差別,只是沒有辦法完全發起運作而已。

法身就是第八識,第八識不但含藏著七識心相應的法種與善惡業種、無記業種,祂並且有自己的法種,也就是有自己在諸法上運作的各種功能差別,這就是法身的種子,簡稱法種;所以,法身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法身的種子即是第八識的功能差別。但這個第八識不是成佛以後才有,而是因地就已經存在了,在因地就可以證得,也就是我們現在學正法時期可以證得,不是成佛時才證得的。所以有些人主張:明心就是開悟,開悟了就不用修行,因為已經證得法身時,就已具足證得法種了。所以他們才會講:一悟了就成為究竟佛了。若有這種說法的人,代表這個人不解 世尊密意,稱名「未見道者」。或許他們講得振振有辭說:「你們沒看見嗎?釋迦牟尼佛悟了就成佛了。」可是問題來了,他們有沒有想過,古時那麼多的禪宗祖師證悟了,為何沒有成佛?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早已證悟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精進菩薩、持世菩薩…等也都早已證悟了,為什麼他們都還沒有成佛?這就有問題了!

這是個很顯然易見的問題,為什麼他們都沒有注意到呢?聖 平實導師當年明心見性兩關一起過的時候,他說他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所在,他想:「明心也明了,佛性也親見了,可是為什麼還不是佛?」所以我們要探討這個問題,沒有賢聖菩薩敢自稱為佛,因為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還不是佛啊!可是那些還沒有悟以及悟錯的人,卻公開說他們已經成佛了。他們為什麼不探討:他成佛,有跟佛一樣的證量與境界嗎?為什麼跟佛相差那麼遠?雖然聖 平實導師帶領著有證悟的菩薩數,證悟的菩薩群裡也沒有人自稱為佛。所以法身不是成佛時才有,法身是本來就存在,第八識法身有祂自己相應的法種,同時又蘊藏其他無量的法種;但不能夠在初悟時就顯現出全部的功能,而要經由悟後不斷地進修,不斷地歷緣對境斷除煩惱,使心清淨以及各類法種增長圓滿之後,才能顯現祂所有的功能差別。

由七識心「內貪愛、外貪愛」正現在前作為助伴,就是貪、瞋、無明三類法種現前;在母胎中運作變化而有種種的差別,這就是因為含藏貪、瞋、無明法種,需經過一段時間、階段修行才能運作。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祝願福慧增長、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06-a20_013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12集 法身過思量(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我們繼續介紹 平實導師所寫的《勝鬘經講記》〈如來真實義功德章〉。

上一集我們談到,只有諸佛才能夠完全稱量如來藏。這個如來藏,你要用什麼來譬喻祂?要把祂歸位到哪一類中才能完整地描述祂,使沒有證悟的人能夠瞭解?這都沒辦法。所以如來藏這個法,祂有許許多多的名相,因此把祂叫作梵天也可以、叫作大梵也可以、叫作我也可以、叫作神也可以、叫作上帝、叫作阿拉都可以,因為所有的神、鬼和人都是祂。所以外道所說的創造萬物、創造眾生的大梵天——造物主,其實也都是祂。但是證悟的菩薩可以這樣說,對於把二乘解脫道當作成佛之道的修行者,卻不可以跟著這樣講。如果他們說:「如來藏就是外道神我、就是外道梵我。」那菩薩就會質疑他們說:「你們說錯了!因為你們所看到的外道神我、梵我,都是第六識的見聞覺知。我所說的梵天、大梵、如來、我,乃至天主、天神、鬼神都是如來藏。我說的如來藏是第八識,祂是不可稱量,你們說的第六識是可稱量。」所以菩薩可以說,他們卻不可以跟著菩薩這樣說。

但是這個法身如來藏,從另一方面來說,可以把祂叫作所知依,所知依就是一切所知的法都依祂而有。一切所知的法到底是哪些法呢?最密切的就是色身。自己的色身是色界、欲界一切有情的所知法。覺知心是意識,修行人的離念靈知也是意識,這也是所知法;乃至一切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世間萬物都是意識所覺知的法,這也都是眾生的所知法。這些所知法,如果不依如來藏就不可能存在,一切所知法都依如來藏而出生,並且要依如來藏不斷地支援才能相續地存在和運作,所以如來藏又名所知依。

如來藏又叫作心,為什麼叫作心?因為只有心才能出生萬法。如果不是心,祂就不能出生萬法;既然祂能出生萬法,並且出生了眾生所不知道的意根,也出生了眾生所知道的意識,也出生了色身,也出生了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的所知法都是由祂而生,所以祂當然叫作心。如果祂完全沒有任何功能,純粹只是個名詞,那就不能叫作心了。

所以當寫作《妙雲集》的法師他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依照祖師的判教,說般若最重要的經典就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再把它濃縮下來就成為《金剛經》,如果《金剛經》再濃縮下來,就是《心經》。既然不是一切法空經,而是叫作《心經》,那就很清楚可以明白,原來所有《般若經》的終極濃縮就是《心經》;顯然般若講的,是指有一個真實不壞的心,祂是一切法的根本。既然有一個不是意識、不是意根的真實心,這個真心總不能沒有任何功德體性!如果《心經》不稱為《心經》而名為《一切法空經》,這才表示沒有真心如來藏,也沒有這個真心的功德體性存在,當然就不可能出生萬法,也不能實現因果業報,那樣才是《妙雲集》所說的唯名無實——性空唯名。意識心是生滅法,當然不可能是金剛心,也不可能是執持種子的心,當然就不可能由意識心來實現因果業報。假使《般若經》是以意識心為中心來宣說的法,而意識心緣起性空沒有實質、沒有實性,這樣才能像《妙雲集》所說的「般若的意旨是性空唯名」——因為意識是性空的法,而且攝在名色的「名」當中,否則這位大法師判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義旨是性空唯名,那當然是錯誤的。

既然《大般若經》濃縮為《金剛經》,再濃縮為《心經》,講的是心,而這個真實心、常住心又是一切所知法的所依,眾生所知的一切法都依祂而有,所以稱為所知依;祂可以出生世間萬法,顯然祂是真實法、是常住不壞的法,當然不會是性空唯名,沒有真實的體性,只有「名」的法相,因此這個真心如來藏是很難把祂歸類為哪一個法。外道所認知的造物主,事實上既是大梵,也是如來、也是鬼神、也是天主、也是凡夫、也是畜生或是地獄有情,這一切其實都是如來藏心。只是外道、凡夫都不知道祂,只憑著推理想像而認為必定有一個能出生萬物及有情的法,就依各自的想像、信仰而施設為天主耶和華、阿拉、大梵、盤古等等,其實這一切本來都是如來藏。

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法,也是實相無相的法,雖然無相卻無所不相,因為世間萬相都是從祂而生,祂是眾生的真心,也是法界的實相。如果你想要把祂歸類,能把祂歸類到哪裡去呢?祂是沒辦法被歸類的,因為祂是一切法的根本,你不能把祂歸類到祂所出生的一切法當中。如來藏出生蘊處界,如來藏無形無相、不生不滅,而蘊處界是有形有相、有生有滅的,因此如來藏不能被歸類在祂所出生的蘊處界萬法當中,所以說祂無譬類。

你也不能用任何一個法單獨來譬喻祂,而可以圓滿無缺地譬喻成功;你必須要用無量無邊的譬喻來說明祂的每一個面向、每一種功德,才能讓人對祂有一點瞭解;但是還沒有證得祂以前,當人家作各種譬喻的時候,沒有證悟的人聽了就會像瞎子摸象一樣,有摸到鼻子的、有摸到腿的,也有摸到耳朵的,每個人對大象的瞭解都各不相同,也都沒有辦法真實地了知,所以說瞎子摸象。對如來藏的理解正是這樣,直到自己親證如來藏以後,能夠現觀祂的時候,才能夠離開瞎子摸象的誤會。

為什麼如來藏不能用單獨一個法來譬喻祂?就好像證悟的菩薩為眾生說法時,說如來藏是一個離見聞覺知無分別的心,有人就會認為覺知心保持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祂,也有人會認為意識心離開妄想不起分別的離念靈知心就是祂,也有人會認為意識心的直覺就是祂,也有人會認為覺知心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的當下就是祂,甚至有人認為把前六識的見聞覺知滅掉進入無想當中就是祂,這些都是瞎子摸象的誤會。如來藏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因此若要圓滿無缺地譬喻成功,你必須要用無量無邊的譬喻來說明祂每一個面向的功德,才能成功譬喻祂。

假使有一天你證悟如來藏,遇到大菩薩為你施設一萬種的譬喻來解說如來藏,你聽聞以後雖然還是只有一個如來藏,可是卻能出生一萬個面向的智慧。所以如來藏沒有辦法用譬喻或者歸類來把祂說清楚,因為祂是過稱量、無譬類的緣故,因此應該要敬禮,勝鬘夫人就是敬禮這個法身如來藏。

無邊法當然也是在講這個法身,這是說法有無量無邊,但是無量無邊的法都不可離開法身如來藏而能夠出生或繼續存在,乃至一切法離開了如來藏也不可能會有變異及壞滅的現象,因為法的生住異滅都依如來藏而有。也許有人不相信,那我們就來談一下,以一部汽車而言,要造一部汽車,先且不說汽車的物質材料是怎麼來的,光說一部汽車要由誰來構想研究設計?當然是要由覺知心意識來構想研究設計。可是人的意識能夠離開意根而單獨存在嗎?能夠離開色身五根而單獨存在嗎?這都不行。而意根和色身五根又都是從如來藏出生而且要依如來藏才能繼續存在,意識的種子也要藉意根和色身才能夠從如來藏流注出來。追根究柢的結果,顯然這一部汽車仍然不能離開如來藏而能夠被構想研究設計出來。接下來要製造組裝,如果以早期尚未自動化而言,那是需要人工的製造組裝,人工的製造組裝是離不開五陰的運行,而色、受、想、行、識五陰都必須依如來藏才能夠出生和存在。製造汽車是這個道理,那製造現代自動化生產設備乃至機器人也是同樣的道理,都不能夠離開如來藏而有。

再來我們說一部汽車所需要的物質材料是從哪裡來的?汽車的材料有金屬的銅、鐵、銀、鋁,也有石油提煉的塑化材料和橡膠等物質,這些物質是從哪裡來的?那是從物質的基本元素「地水火風」四大所合成的,四大地水火風又是由如來藏所出生和執持的,所以一切的物質包括眾生的色身和器世間的物質都依如來藏而有,因為如來藏有七種性自性的緣故。因此說這些汽車的物質材料,是本來自然就有,是本來自然就存在的,這樣的說法是「自然外道」的說法。這些物質要靠眾生的共業為因緣,藉由如來藏的七種性自性才能感應變生器世間的星球和物質,才能讓人類開採應用,所以這些物質當然也是依如來藏而有。

現代的科學知識普遍發達,物質文明不斷地創新發展,不管是物理、化學、電腦、通訊、太空、軍事、醫藥、交通等科技應用,可說是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但是這一切法是從哪裡來的?是從眾生的五陰和器世間來的。五陰是由如來藏藉著有情的無明、業、煩惱、父母和四大等因緣而出生的;製造器具的物質基本元素也是由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變生出來的,這些原料經由人類的知識研究、構思設計而製造出各種器具,雖然都是屬於意識覺知心的功能,但是意識心剛剛有說過,還是要從如來藏出生,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都是以如來藏為身,因此如來藏又名法身。

將來的科技還會怎樣發展,法還會怎樣演變,是很難想像的。以前電腦剛製造出來的時候,用的是真空管的電晶體,體積比一個教室還大,卻只能作一些簡單的處理和運算,功能比現在一百元的電子錶還差。現在一個小小的記憶卡、隨身碟,可以容納很多的資料,這是以前我們想像不到的。要是再繼續發展下去會怎樣,你是沒有辦法限制它的,因為只要有意識人類就能創新發明,就能設計更多的東西;而意識歸結到最後,還是從如來藏來的。假使如來藏中沒有這一些種子,意識也是沒辦法有創新設計的功能,所以說無量無邊的法都依如來藏而有。

如果這樣的解釋,還是覺得不夠切身,那麼我們就說人好了。小孩子出生,然後上了幼稚園,每天唱著「只要我長大」,他覺得長大是一件好事。可是長大以後就希望「我永遠不要變老」,人不要變老這可行嗎?這是不可行的!人一定會變老。那是誰幫你長大?又是誰幫你變老的?都是如來藏。老了以後當然就會死亡,那時萬般帶不走,心中雖有很多東西放不下,雖然不情願死亡,也不想死,可是如來藏仍然幫他死掉了,所以人的出生、成長、衰老、死亡,都仍然是由如來藏來執行,這些都不是意識覺知心所能控制的。現代這個世界有很多植物人,他們活著很痛苦,他們有各種冷熱痛癢的覺受,可是因為沒有辦法動轉身體,也沒有辦法說話表達意思。因此他們一心想求趕快死亡,但也是死不掉,這其實就是如來藏在讓他繼續受苦,償還業報,等到業報已盡,如來藏就會讓他死亡。

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都跟如來藏有直接、間接、輾轉的關係,因為這些法都是由如來藏出生,也要依如來藏才能繼續存在。有的人遇到因果該實現的時候,他想方設法想要逃避,可是卻逃避不了,於是就怨天尤人。但是他們都沒有想一想:過去世是如何造惡業的?佛法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淨土指歸集》卷2)眾生雖然不願意接受不可愛的果報,可是時節因緣到了,如來藏就會幫他實現因果,完全無法逃避。所以《西遊記》裡面如來把手伸出去,孫悟空雖然筋斗雲一翻十萬八千里;他翻了好幾翻,結果還是在如來手掌中。眾生的善惡因果業報也都是這個樣子,都逃不過自心如來的手掌。因為無量無邊世間、出世間的法都在如來藏裡面,祂具有無量無邊的法。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簡單作一個結論:像這樣擁有無量無邊法的法身如來藏,是難思議、過稱量、無譬類的,也是 佛陀所親證的,佛陀所教授的妙法,勝鬘夫人覺得很寶貴,所以法身佛是勝鬘夫人所一心敬禮的。這意思也就是說,她已經同時敬禮了 釋迦牟尼佛,因為 釋迦牟尼佛已經具足了法身的功德。

這個單元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05-a20_012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11集 法身過思量(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 平實導師所寫的《勝鬘經講記》〈如來真實義功德章〉。

上一集我們說到,出世間的爾焰裡面談到不知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真實義;不知道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百千三昧乃至不知道如來的真實義,這就是爾焰。二乘修行人因為不如實了知聲聞、緣覺解脫道的修證內容,所以會障礙有餘、無餘涅槃的發起;大乘修行人因為不如實了知佛菩提道的修證內容,所以會障礙無住涅槃的發起。因此菩薩若不知一切爾焰,就不能如實了知一切出世間境界的真實義。其實這一切出世間的境界,正是自己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還滅相,對此不能如實了知,心就會有無明,因此自心如來的功德就不能具足圓滿的現起,所以會障礙菩薩成就佛道,這個就是爾焰。因為諸佛具足了知一切爾焰,具足了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境界的真實義;能永斷一切爾焰,在一切境界中能遠離妄想、無有顛倒;不會被一切境界束縛,而障礙了真實義智慧的發起,能在一切境界得大解脫、大自在,所以說 佛陀智慧身自在。

智慧為什麼有身?是因為祂有作用、有行相。行相的行,是指心行的行、行為的行;由於智慧有作用、有行相,就稱為智慧身。又譬如四阿含中有說六識身、六想身、六思身、六受身,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有六種識的作用,也有六種識的行為過程的法相,所以稱為六識身。同樣的道理,六識裡的六種思,也就是作決定的那一個心態,祂是確實存在而且有在運作,所以叫作六思身。同樣的道理,眾生有智慧的時候,這個智慧是會伴隨著心的運作,祂是有作用而且有運作的過程,所以稱為智慧身。修行人因為有智慧伴隨,他的身口意的心行作用也會不同於凡夫的身口意的心行作用,所以稱為智慧身。

譬如,你斷我見以後,不會再掉入三縛結當中,不會再有異生性,因此你的覺知心跟智慧相應的時候,就能知道斷我見有什麼見地,也能對各方大師有沒有斷我見,都可以檢驗而不會有疑惑,也不會因為解脫道上面的疑惑,而造作使自己會再出生於三惡道的惡業。對於各方大師跟外道為弟子所施設的禁戒是否如法?那些禁戒是否能幫助受戒的人達到解脫?你都可以判斷,不會被誤導,不會落入戒禁取見當中,因此能夠顯現斷我見所得的智慧已經對你產生作用,這證明智慧是有作用的,因此稱為智慧身。

佛的智慧身是自在的,因此能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因為佛具足了知一切爾焰,智慧身圓滿自在,因此能夠攝持一切法。攝持一切法,講的就是念心所的具足圓滿。有了念心所的具足圓滿,才能具足佛法的總持。對一般學佛人來說,五別境心所法裡面─欲、勝解、念、定、慧─當中的念心所,看來好像跟修行無關;很多學佛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但是念心所其實是學佛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法。念心所的具足圓滿是在佛地、在等覺以下都不具足圓滿,能夠攝持一切法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念心所的圓滿而完成的。念心所要如何才能具足圓滿?就是要有聞、思、修的熏習,首先要多聞熏習真實善知識的說法和閱讀真實善知識的著作;然後自己要常常加以思惟整理,並且如理而行地去實修;實修以後念心所仍然不具足,還要有親證;親證以後才能對善知識所教導的那一個法有體驗,能夠加以現觀,然後你就會對那一個法具足理解。具足理解就稱為勝解,有了勝解,你對這個法的念心所就具足了。

對於每一個法都要經由聞思修證,然後起勝解;因為你有體驗、有了現觀,就不必用記憶、用死背的方法來具足念心所,記憶跟死背的方法都是會忘掉的。這意思是說,如果學法沒有親證、體驗、現觀那個法的境界,那最多就只有聞、思、修;只到修為止,還不能親證。念心所的具足,一定是經過聞思修並且親證,親證以後不斷地深入加以一一體驗、領受、觀察。在法上能親自證實而觀察以後,他就不必用記憶的方法來為人解說,因此對於所要說的法,都已經加以體驗領受過了。既然有親自體驗領受就不會輕易地忘掉,因此他對法有了念心所,便可以攝持法了。佛陀對一切法的念心所都具足,所以能攝持一切法;具足攝持一切法的人就是 佛,因此 佛的智慧當然已經圓滿具足。勝鬘夫人說:「由於『知一切爾焰,智慧身自在;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這三個緣故,所以我勝鬘夫人,如今敬禮釋迦牟尼佛。」

第三個偈頌【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裡講的敬禮對象是 佛的法身功德。過稱量意思是說不可以用輕重大小來稱,也不可以用長短方圓來量。是什麼法才能超過稱量?絕對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或者如來示現的應化身,因為這些都是可以稱量。那世間有什麼法是超過稱量的?大概只有一個法可以勉強說是超過稱量,那就是虛空,只有虛空是不可稱、不可量的。

在法界中也只有一個法是「過稱量」的,祂叫作如來藏。眾生的如來藏就是第八識,在因地時稱為阿賴耶識,斷盡我執以後改名為異熟識,成佛的時候改名為無垢識,宇宙中就只有這個法是實際存在而不可稱、不可量的。阿羅漢跟辟支佛的解脫境界都是可思議、可稱量的;因為都是以世俗的蘊處界來作觀行的對象,所觀行的對象都不曾超過三界世俗法;三界的世俗法都是可以稱量、可以思量的,也都不能及於法界的實相──碰觸不到萬法背後的實相。只有實相法是不可稱量的,蘊處界萬法都是從實相法中生起的,有了可思量的蘊處界萬法,才有可思量的緣起性空,才有可思量的二乘涅槃法,所以初轉法輪的解脫道─阿羅漢法及緣覺法─都仍然是可思量的。假使如同藏密應成派中觀或依《妙雲集》修學的人,他們的見解,認為阿羅漢所證的解脫道即是佛菩提道、就是實相法,那麼第二轉法輪以及第三轉法輪的經典,也應該是可稱量的、是可思議的世俗法,那麼般若的道種智和一切種智就都成為戲論。所以他們認為解脫道即是佛菩提道的立論基礎是很薄弱的,也是虛妄的說法,不僅違背法界的實相,也跟真實的成佛之道互相違背。

既然《妙雲集》在解釋這些經文時說:「佛是超越世間而到達究竟的,然而世間的凡夫跟聖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所證的法與道,是可以和佛一樣相等的。」那已經顯示 佛並不是只有因地不入涅槃而生生世世不斷度化眾生的福德而已,應該是在所證的法上還有另外別的功德,是阿羅漢所不能知道。而《妙雲集》書中卻主張:佛跟阿羅漢的不同,只是不入涅槃而生生世世不斷度眾生,在法上的實證則跟阿羅漢沒有不同,同樣都是實證蘊處界的緣起性空,這就是實相的實證。這樣的修證不須要依蘊處界出生的根源,不須要依如來藏便可修證完成,因為如來藏是後人創造發明出來的,不是成佛之道的根本所依,不是佛的聖教。這樣的說法,就跟大法師自己註解這段經文的說法互相矛盾。

這位大法師的說法,你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正確的,但其實是似是而非,一般人都不會注意到他的問題所在。似是而非便是《妙雲集》、《華雨集》最主要的特色,所以有很多智慧不夠的人會越讀越相信。時間久了,中毒太深,不僅無法見道斷我見,也無法證悟如來藏發起擇法眼,想要把他們救回正道中來——想要救他們回歸正法,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正好因為他有註解《勝鬘經》,正覺教團 平實導師就可以藉這一部經的宣講,順便把他註解中的錯誤拿來作比對;藉由正確與錯誤的一一比對,讓佛弟子可以很清楚地把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的分際,以及兩者間互相的關係,都可以很清楚的說明,讓大家理解。在作法義辨正比對的情況下,當各位菩薩把 平實導師這部《勝鬘經講記》的解說聽完,你對佛菩提道的義理就能真實瞭解,真正懂得成佛之道,從此就不會落入二乘法中,錯把二乘阿羅漢法當作是成佛之法。

這並不是只有少數人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佛教界百年來的大問題;所以當代有很多人修大乘法去參禪時,當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見道,都不是以菩薩階位來印證,而是用聲聞果位來印證自己;雖然後來也已經證明他們都是因中說果,但是佛菩提的修證果位難道就只有聲聞果嗎?假使真的只是聲聞果的話,那就不應該有《華嚴經》所說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的佛菩提,世尊就不該另外再轉二轉、三轉法輪來解說如來藏等八識心王的妙法,也應該說全部的佛法只有「阿含」的解脫道,阿羅漢也都應該是已經成佛而非只是阿羅漢,佛陀入滅以後,也應該有阿羅漢紹繼佛位來率領僧團,也不該會有阿羅漢被菩薩訶責不懂佛法中的般若跟種智。所以依《妙雲集》修行,以解脫道來取代成佛之道,否定以如來藏為中心的佛菩提道,是完全不正確的說法。

四阿含經中所說的只是阿羅漢道跟緣覺道,只是聲聞法跟緣覺法,其中雖然也有許多本來應該是大乘的經典,卻被阿羅漢結集成為只說解脫道的經典,所以經名跟大乘法中的經典相同,那只是因為阿羅漢在第二、第三轉法輪的時候,聽不懂大乘經中的實相法義,只能聽懂大乘經中跟聲聞法有關的解脫道,當然他們結集時就只能結集成為解脫道的經典,這就是四阿含中有些經典的名稱跟大乘經相同的原因。但是那些存在大乘經中原本有的實相般若道理,阿羅漢是聽不懂的,所以被他們結集到四阿含的時候,當然也就只剩下解脫道的部分了。

實相的般若智慧是不可思議的,假使四阿含經中所說的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那麼第二、第三轉法輪的大乘經典,應該只有解脫道而沒有佛菩提道,也不應該有實相般若的道種智及一切種智是阿羅漢所不懂的。實相般若的道種智及一切種智的義理是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而其他一切法都是可以稱量,因為都不會超出三界世俗法的範圍。也許有人會說:覺知心也是不可稱量的。但是我說覺知心還是可以稱量的,譬如說細菌的覺知心,祂能瞭解什麼?祂所瞭解的範圍就只有一點點,這就是可以衡量。一隻螞蟻或者一隻蟑螂,牠的意識覺知可以瞭解多少?都是可以稱量!祂的功能範圍就是有個定量,牠們意識覺知的法界,功能通常不會太廣。

如果以人來說,古代人的意識覺知,因為科學知識不發達,他們所瞭解的就只是人間的事情;現代人的意識覺知,因為科學知識的發達,法界定量就比較寬廣,可以瞭解到地球萬物更多的現象,乃至宇宙太空的探討。現代人的意識覺知因為透過知識的學習,經驗的累積,法界的量比較大,甚至可以有更多的創新發明的想像、構想。如果未來能有機會找到其他星球的生命體,能接觸其他世界的眾生,那意識心量又會增大,所以現代人意識心的法界定量比古代人更大。但是不管如何大,眾生的意識覺知心就只能瞭解到物質世界的現象法界而已,這仍然是可以衡量的。

譬如說你證悟以後,遇到一隻小狗,你大概可以瞭解牠的覺知心的法界定量寬廣的範圍。你如果遇到一個凡夫,也可以瞭解他對斷我見的境界,是不能如實瞭解的;遇到阿羅漢、辟支佛,你也知道他們對法界的實相也是不知道的,他們意識心的法界定量,都是你可以測量、可以衡量的。如來藏是法界的實相,祂能出生世間萬法,對菩薩,對所有阿羅漢、辟支佛、世俗聖人及凡夫來說,如來藏法身都是超過稱量的,只有諸佛才能完全稱量如來藏。這個如來藏你要用什麼來譬喻祂?要把祂歸位到哪一類中,才能夠完整地描述祂,使沒有證悟的人能夠確實瞭解?這都沒辦法。所以如來藏這個法,祂有許許多多的名相。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704-a20_011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10集 爾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 平實導師所寫的《勝鬘經講記》〈如來真實義功德章〉。

上一集我們談到,勝鬘夫人她講這部經的時候,是從四住地煩惱以及無始無明煩惱兩方面來作比較說明的,所以她說的「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是指一念無明的四種煩惱,因為一念無明所攝的四種住地煩惱,都是跟色身及覺知心等七轉識相應的;「難伏地」三個字說的就是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已經全部斷盡。勝鬘夫人說這部經的目的,主要就是讓學佛人能夠知道佛菩提是含攝了二乘菩提,佛菩提不僅僅是二乘菩提解脫道的法義而已;所以單修解脫道只能成為阿羅漢,永遠都不可能成佛的。這就是她講這部經的最主要目的,所以才會稱為「師子吼經」,才會稱為「一乘經」,才會稱為「大方便」的「方廣經」,原因就在這裡。

因此這一部經的本質,其實就是要破邪顯正;藉著破斥錯誤的說法而顯示出真實正法的義理,這樣佛法的內涵就可以讓佛弟子如實的瞭解。這是因為二乘聖人不懂大乘佛法,所以他們只講二乘法的解脫道;然而二乘法中的凡夫,不單只是愛講二乘法的解脫道,也很喜歡不懂裝懂來講大乘法的佛菩提道。所以勝鬘夫人在 佛的加持下,講出這部勝妙的經典,來破斥二乘凡夫所亂說的佛法。佛法講的是成佛之道的佛菩提法,聲聞法講的卻只是《阿含經》中的解脫道,那只能讓人成為阿羅漢,不能使人成佛,所以只能稱為阿羅漢法,不能稱為佛法。因此,勝鬘夫人這四句偈中的前兩句所說的四種過惡,講的必然是一念無明的四住地煩惱;後兩句講的難伏地,必然是指無始無明的煩惱已經全部斷盡,勝鬘夫人因此而恭敬禮拜法王 釋迦如來。如果有人對佛法跟阿羅漢法的分際不懂,那他就會將阿羅漢道當作成佛之道來解說,那樣的說法和註解都是完全錯誤的,也是完全背離佛菩提道的。

由這四句頌的內涵來看,顯然等覺菩薩也當不起法王這個名號,只有諸佛才能稱為法王。所以等你開悟明心以後遇到藏密的上師,如果他是法王,你就可以問他:「解脫道所斷的三縛結以及我見,你有沒有如實瞭解呢?」他雖然沒有如實瞭解,卻一定會說他已經如實瞭解。其實他們都不是真的瞭解,因為他們都把離念靈知當作真如佛性,都是落在意識心上,沒有斷我見。你如果問他:「如來藏在哪裡?你既然是法王,應該已經成佛;而且你們也標榜即身成佛,請問你:佛地的功德在哪裡?且不說佛地功德,我先問你:你的如來藏在哪裡?」只問這個就夠了,因為他們都不知道如來藏在哪裡,怎麼可能有大乘佛法的見道智慧。

也許他會跟你狡辯說:「有,我有證如來藏。就在我的中脈裡,那個明點就是如來藏。」那你應該給他一棒,因為他根本就是以假亂真。所以法王這個稱號,不管他們自稱為四大派法王,或是五大派法王,都是僭越的行為,那是天下第一等的大妄語,你給他一棒以後,就教他要懺悔。他如果懂得懺悔,就有救;如果不懂得懺悔,就沒有救。所以先問他:「你既然自稱法王……」或者說他的位階沒有那麼高,譬如說他叫作喇嘛或者仁波切、格西,「請問你:斷了我見沒有?」只要先問這個,其他的以後再說;先看有沒有斷我見,是不是落在意識的粗心或細心,不管是一念不生、離念靈知、直覺、清楚明白,或是中脈明點,看看他們所修的法有沒有離開識陰境界或色受想行陰的境界,是不是以定為禪,這是學佛人要有的基本知見。可以事先判斷的是,他們一定都還沒有斷我見,因此法王這個名號是不能隨便使用的。

所以對法王這個名號,大家要有個基本的瞭解,特別是在《勝鬘經》講完以後,就不應該再讓一般眾生隨便使用法王的名號。假使你有因緣遇到密宗的法王,你就要勸他把法王的封號取消掉。你要為他說明,讓他們自己去取消,這樣你便救了他們。如果他們能得救,菩薩道中,我們就多了一個伴侶,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事。

另外有一位已經往生的大法師,寫了《妙雲集》影響了很多佛弟子,他主張的成佛之道其實就是阿含佛法的聲聞解脫道。他所說有關般若的道理,也都是用解脫道的緣起性空來解釋,而不是依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佛性來說,而且他所說的解脫道是離開了本際、實際的斷滅性質,因為他沒有證悟涅槃本際、實際的第八識如來藏。既然這樣,他就無可避免的會被人家質疑:「你的意思,是不是主張佛跟阿羅漢是完全一樣的?」他為了避免這個質疑,就另外作了說明:菩薩證得解脫果以後不入無餘涅槃,生生世世繼續在人間受苦受難度化眾生,功德圓滿所以成佛。阿羅漢是死了就一定會入涅槃,所以不能成佛,所以佛跟阿羅漢不同,永遠不會入無餘涅槃,這樣就不是斷滅空了。

這就是寫《妙雲集》的這位法師所建立的理論基礎,他認為,釋迦佛的修證也是解脫道,阿羅漢的修證也是解脫道,實質上沒有不同。有所不同的就是:諸佛成佛之前都有菩薩性,所以不取無餘涅槃,世世在生死中度化眾生,因為這個功德圓滿而成佛。如果這樣的說法正確,應該 佛所說的法就只有解脫道,不應該講到般若,也不應該講到一切種智。而阿羅漢他們是沒有證如來藏的,依這位法師的判教,佛也應該同樣沒有證得如來藏;阿羅漢也沒有般若智慧,則 佛應該也沒有般若智慧。如果 佛等於阿羅漢,那麼《華嚴經》中所說的五十二個菩薩階位又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解脫道的修證圓滿以後,不管是阿羅漢或辟支佛都仍然不能證得這五十二個菩薩階位?這就表示佛法有兩條路:一條是佛菩提道,另一條是解脫道;兩條路並行去修的才是菩薩所修的成佛之道,如果單修解脫道而斷盡我執的則是阿羅漢,單修因緣觀而成為辟支佛的則是緣覺道。如果有佛在世的時候,所有阿羅漢雖然同時聽聞佛陀所說的因緣法,但仍然不能稱為辟支佛,只能叫阿羅漢。在這部《勝鬘經》裡面,有針對這個部分的法義說明,大家應該要留意一下。

第二個偈頌【知一切爾焰,智慧身自在;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爾焰是什麼呢?爾焰在阿含中叫作渴愛,就好像口渴的時候貪愛清水一樣。很多人學世間法的時候,心都無法安住下來,原因就是爾焰作祟;他們一心想要追求,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永遠都不能滿足;所以有的人摸索了三、四十年,才決定要走上藝術的路,走工藝的路,走工程的路,走文學、美術、音樂、科技等等不同的路,一般人在三十歲以前往往是摸不清楚的。可是這一些人都共同有一個特性,他們共同的爾焰就是想賺錢,希望錢越來越多。可是你問他:「賺了那麼多錢作什麼?」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其他就不知道了,有了五百萬就想一千萬,有了三千萬就想要一億,只要錢越多就好,他不會設定有了多少錢以後,準備作什麼;只是希望越來越多,財產越多就好,這也是爾焰的一種。等到後來遇到一些挫折,想一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開始想:只要心安就好。可是等到他開始尋求安心之道,他又覺得悶得慌,心中一直想要抓個什麼法;但是到底要抓個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

菩薩也有爾焰,菩薩一出生就開始想:「我到底生下來要幹什麼?死了以後要到何處去?」世間法中混來混去,已經五子登科,卻始終都不滿意;直到後來終於遇到佛法——原來我要的就是這個,知道這是他往世熏習過的,也是他生生世世都想要修學的,於是就一頭栽了進去。

聲聞人就是厭惡世間的爾焰,所以急著了脫生死,所以當他得到聲聞法的時候,就會很精進努力地降伏爾焰。可是他們對爾焰的瞭解,其實很有限,只是知道一小部分而已;但是菩薩證悟以後知道爾焰的內涵非常多,從世間法爾焰的瞭解,進而尋求五明的了知;所以菩薩對解脫道的無明、佛菩提道的無明,也開始深入的瞭解,慢慢有次第的進修,一分一分地斷除無明,最後才能了知一切爾焰。

爾焰的範圍是很廣的,對解脫道的修行者來說,爾焰就只是外我所的貪愛、我見的存在,以及對自我及內我所的執著,這就是他們所有的爾焰。但是對菩薩來講,過恆河沙數修道所斷的上煩惱,也都是爾焰。但是這些爾焰,對一般學佛人來說是很不容易懂的。因為沒有證悟如來藏以前,他們都不會跟這種爾焰相應。

很多人打禪七名為修禪,其實都只是在修定,都是以定為禪,跟禪宗的「禪」實在沒有關係。他們每天打坐,在打坐中希望不會有語言文字的妄想,不會有妄念。努力修了許多年,經過千辛萬苦,後來終於可以一念不生;可是往往突然有一天卻不想再打坐了,沒來由的就是煩悶,就是不想坐。按道理來說,可以一念不生、常住在離念靈知當中,應該身心會有輕安,是很喜歡打坐的,因為靜坐的滋味、定中的滋味已經出現了。可是為什麼他有時候會覺得煩悶、就是不想坐?當你問他:「你為什麼最近很煩,都不想打坐?」他會說:「就是不想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安不下心來。」那這個也是爾焰,對他而言,這是莫名其妙的爾焰。

又譬如有人想要常住在二禪當中,卻住不了,因為常常會有一個妄念,一個連語言文字都沒有的妄念突然會跑出來,他就退回了初禪。很努力再修,好不容易熬了半個鐘頭而進入二禪,沒有幾分鐘又跑出一個不知道什麼意思的念頭,讓他又離開二禪等至位,這也是爾焰。他想要讓這個爾焰斷掉,就是斷不掉;所以他要不斷地去降伏,藉著修定的方法讓自己的意根習慣不起任何妄念,最後才能常住在二禪等至位中,然後繼續往四禪進修。

那在四禪、四空定當中難道就沒有爾焰嗎?還是有的!所以經過一萬大劫乃至八萬大劫以後,當心中一念出生時,無色界天人就會下墮,這個心念也是爾焰。這些爾焰全部都叫作一念無明;只要爾焰沒有斷就會有一念出生,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就得要下墮。這些都屬於一念無明,但一念無明並不是只有這一些。因此凡夫有凡夫的爾焰,修行人有修行人的爾焰,聲聞、緣覺、菩薩也各有他們的爾焰。佛法三乘菩提中的聖人所有的爾焰,可就沒這麼簡單了,因為太深奧了!所以不容易瞭解。聲聞聖人不能夠知道自己的爾焰,緣覺卻知道聲聞聖人的爾焰;而聲聞跟緣覺聖人的爾焰,菩薩也是能夠了知的;只有佛是具足了知一切爾焰,而且永斷一切爾焰。

那爾焰到底是什麼?爾焰是印度話,翻譯為所知;所知指的是心識所了知的境界,境界對心識產生的惑亂就是爾焰。「知一切爾焰」就是如實了知一切境界,對一切境界不會有迷惑,具有真實義的智慧能夠不被一切境界所障礙。那什麼是一切境界?一切境界有分世間和出世間兩種,世間境界指的就是蘊處界的一切法跟三界六道的有情。「我」就是世間境界,不知道「我」的真相,就是爾焰;不知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真相,就是爾焰;不知道男女的真相,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真實相,這個就是爾焰;不知道財色名食睡的真實相,不知道汽車、房子的真實相,這個就是爾焰;不知道山河大地,不知道世間萬物,不知道三世十方的真實相,這個就是爾焰。眾生因為不知道一切爾焰,不能如實了知世間境界的真實相,因此有迷惑,在世間境界中心出生了無明煩惱,有了貪瞋癡,造作了種種業行,因此不斷地在世間生死輪迴;不知道這一切世間境界其實就是自己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流轉相,誤認為心外有真實的法,誤認為心外有真實的人,誤認為心外有真實的萬物,誤認為心外有真實的境界,這個就是世間的爾焰。

那什麼是出世間的境界?出世間的境界是指四聖法界,也就是三乘菩提的修證內容。希望出離世間的修行人,不能如實了知三乘菩提,這也是爾焰。這是指修行人不知道四聖諦、四正勤、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的真實義;不知道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真實義,不知道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六神通、八背捨、九次第定,一切處觀的真實義;不知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真實義。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673-a20_010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9集 如來名號功德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我們跟大家介紹 平實導師所寫的《勝鬘經講記》〈如來真實義功德章〉。那什麼是如來?什麼是如來的功德?什麼是如來的真實義?這對一般修行人來說是不容易瞭解的,因為 佛的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又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我們首先藉由 佛十種名號的介紹,它所代表如來微妙的功德義理,讓大家能夠約略地瞭解到,什麼是佛的真實義?

佛的十種名號分別是:第一、名如來。如來是指 佛度化眾生的因緣成熟,因此乘真如法性來世間度化眾生,表面上看起來 佛好像有來世間,但實際上是「來而無來、無來而來」,這就是如來的意思。因為真如是 佛跟一切眾生的真心第八識,又名如來藏;真如具有真實不虛妄、恆常不變異的功德。那為什麼說「來而無來」?來是說第八識真如心能出生世間萬法,佛也是從真如所出生,因此名為來;而無來是說真如雖然出生世間萬法,也出生 佛,但所出生的一切法卻都只是幻相,所以名無來。那什麼是「無來而來」?無來而來是說真如自體雖然無生,卻能隨緣變生世間萬法,所以名無來而來。佛度化世間也是同樣的道理,好比鏡體雖然無花,而因緣和合現有花相;水裡雖無實月,而因緣和合現有月相。雖然沒有鏡花、水月的實體,但是卻有鏡花、水月的幻相,有情、世間萬法乃至諸佛都是真如所變現的幻相和幻用,不可說是有,也不可說是無,離於有無,絕一切名言思議,這就是如來的道理。

第二、名應供。佛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福、修慧,又於百劫中勤修相好,這樣經過累劫的修行、度化眾生,斷除了見惑、思惑、塵沙惑,超越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積聚了無量福德智慧,成就了自覺、覺他、覺行的圓滿功德,具足萬德莊嚴,一切人天皆應供養;因為 佛成就了無量功德,是一切眾生的福田,一切世人皆應供養,故名「應供」。佛勸世人應供養如來,不是因為如來需要眾生的供養,而是為了給眾生一個修福田、種善根的機會,以此善根福德因緣,眾生可以親近佛道,可以修學三乘菩提,乃至解脫生死輪迴,成就佛道,因此 佛名為應供。

第三、名正遍知。正遍知也稱為「正遍知覺」,又名「無上正等覺」。佛之所以能夠稱為正遍知的原因,是 佛於三世、十方一切法,包括世界之有情、無情、聖人、凡夫、因果等,都已經成就了正遍知覺、成就了無上正等覺。佛這個知覺是相對於菩薩、聲聞跟凡夫而言,凡夫沒有修學三乘菩提不曾覺悟解脫道或是佛菩提道;這裡稱為「覺」,「覺」字就是要顯示有別於凡夫的不覺。外道對解脫或成佛道理的瞭解是錯誤不正確的,因此名邪覺;這裡稱為「正」-正字-就是要顯示二乘的正覺有別於外道的邪覺。聲聞、緣覺二乘雖得正覺,但見生死涅槃有差別,心不能平等,這裡稱為「等」,表示生死即涅槃,是平等覺。「等」字就是要顯示菩薩的正等覺,有別於二乘的正覺。菩薩雖有正等覺,但未遍三世十方一切處、一切法,這裡稱為「遍」,遍字就是要顯示 佛的「正遍知覺」、「無上正等覺」有別於菩薩的有上、不遍的正等覺,因此佛名為正遍知,名為無上正等覺。

第四、名明行足。明是三明,行是五行,足是具足;是指 佛於三明、六通、五行都已經圓滿具足。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通是指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五行是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三明六通也是指 佛自利的智慧修行圓滿,五行是指 佛慈悲教化眾生,利他的福德修行已經具足成就;佛福慧圓滿具足,所以稱為「明行足」。

第五、名善逝。「逝」為逝去的意思,善逝即好去、如去。善逝是指如來乘真如法性而去,真如名善境界。佛在世間度化眾生的因緣已盡,佛便入於各種微妙的三昧境界,住在無量的大智慧中,假名為去。這個名號跟 佛的第一個尊號「如來」是相互對應的。「如來」是指 佛乘真如法性而來世間度化眾生,「善逝」則是指佛在世間化緣已盡乘真如法性而去。兩者都依真如法性的幻化假名來去,「如來」是來而無來、無來而來;如去是去而無去、無去而去。佛的來去既然都依真如法性,而真如常住世間,真如實無來去,所以眾生不可以說 佛有離開眾生,說 佛有入無餘涅槃。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夠知道諸佛是真實常住,也是法界藏身;也能夠知道時時有釋迦、處處皆彌陀。乃至一切眾生、一切法都依自心真如,也是同樣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生死輪迴只是一場無明大夢,都是真如所幻現。眾生若有善根福德因緣,便可值遇大善知識,如 平實導師跟正覺教團,教授佛菩提道,一旦明心見性修證圓滿,便可從無明大夢中覺醒,這時候就能知道善逝跟如來的真實義。

第六、名世間解。世間有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解是知解;「世間解」是指一切世間境界的體性相用、理事因果,佛都能知、能解。因為如來已經證得一切種智的緣故,所有世間一切真妄、凡聖、苦樂、善惡境界,佛都能知、能解,所以名為世間解。世間解也可以說是 佛圓滿覺悟宇宙萬象的智慧,包括聲聞、緣覺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以及如來的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二乘的解脫智慧,有十種,分別是: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道種智是菩薩的般若智慧,是通達世間萬法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智慧。菩薩依大悲修行般若,圓滿清淨自心真如的時候會獲得佛地的一切種智,這時不僅能通達諸法真實性的如所有性;也能通達諸法一切性的盡所有性,因此對如來藏所含藏的功能差別能究竟圓滿了知,所以 佛對如來藏所變生的世間萬法能知、能解,因此 佛名為世間解。

第七、名無上士。士有四種,即下士、中士、上士、無上士。下士為聲聞,中士為緣覺,上士為菩薩,無上士即 佛。佛的智慧、禪定、戒行種種功德圓滿、福慧具足,在一切眾生中無有超越者,在萬法中,佛證無住涅槃,所以無上;在果報中,佛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無上。一切世間唯 佛最尊、最貴、最上,世間無有如 佛者,所以 佛稱為無上士。

第八、名調御丈夫。調御丈夫又稱為調御師,佛具有無量的慈悲智慧,能以種種方便善巧調伏教化一切眾生,能令眾生行於三乘菩提的正道,獲得涅槃的果報,因此 佛名為調御丈夫。

第九、名天人師。佛是眾生的眼目,也是人天的導師,佛能開示引導眾生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什麼應該作、什麼不應該作。眾生如果能依教奉行斷惡修善,能夠不捨道法自淨其意,就能解脫煩惱乃至成就佛道,所以 佛名為天人師。為何只有說天、人二道?這是有以簡攝繁、以上攝下的意思,因為 佛的慈悲智慧是普及於一切法界的眾生,因此 佛是一切眾生、一切世間的導師,這是無庸置疑的。

第十、名佛世尊。佛世尊三個字在這裡雖然是合在一起,但其實是有兩個尊號,就是佛跟世尊。佛是覺義,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世尊又名薄伽梵,是有德的意思,含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尊貴、吉祥等六個涵義,是世間最尊貴的人。古代印度有些外道修行人,也有被稱為世尊,為了區隔外道,所以加上一個「佛」字,稱為佛世尊。佛世尊是專指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有德者,常被人天、凡聖、世間、出世間一切眾生所尊重。

經過如來十種功德名號的介紹,相信大家對 佛不可思議而又微妙甚深的功德,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接下來我們要講解《勝鬘經講記》〈如來真實義功德章〉裡面的三個偈頌,大家聽聞應該就比較沒有問題。

【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已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知一切爾焰,智慧身自在;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第一個偈頌「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已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這四句是說:「如來已經降伏了自心的種種過失和種種罪惡,並且色身也不會再有任何過失,釋迦如來的修證功德已經到了一切有情都難加以降伏的地步,所以我勝鬘夫人如今敬禮法王。」關於心過惡及身過惡等四種,有人說是殺盜淫妄四種過失,但是如果只講殺盜淫妄,顯然跟偈頌所說不太符合,因為殺盜淫三法屬於身業,妄語屬於口業,那就不周遍了,因為這四個法只含攝身業跟口業,只是身業的全部以及口業四種中的一種;口業四種之中還有其他三個沒有含攝在裡面,所以那樣的說法是不圓滿的。

而且偈中有說是「降伏心過惡」,那就應該意業也已經全部降伏才對;可是意業講的是貪瞋癡,不是身業的殺盜淫,所以只說殺盜淫妄的解釋並不圓滿。所以勝鬘夫人說的應該是指心所有的種種過失,但不是單指貪瞋癡三個法,也不是單指身業的殺盜淫三個法,而是色身跟心配合共同顯現出來的煩惱過失,也就是一念無明的四種煩惱;這樣來說「心過惡及與身」等「四種」,才能夠周遍圓滿。一念無明的四種煩惱,後面會講到,這裡就先不說。前兩句偈頌是指解脫生死的煩惱,都已經完全降伏,過失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身與心等四種過惡,說的就是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

後二句所講的「已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是講無始無明的塵沙惑已經斷盡。因為勝鬘夫人是這部經的經主,她後面將會講到的,正是四種住地煩惱,又稱為一念無明,也就是阿羅漢所斷的煩惱,這也是五陰的身心會產生的四種過失。但是 佛陀的證境並不是只有解脫道的修證而已,還包含了無始無明的斷除。如果只是斷盡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雖然可以稱為阿羅漢,但仍然不能達到難伏地的法王;必須再斷盡無始無明的上煩惱-也就是塵沙惑-才是難伏地的法王。

這是因為阿羅漢他們只瞭解現象界的煩惱,而對實相法界卻是一無所知,所以他們也是沒有辦法開口來跟明心的菩薩討論佛菩提道的,因為他們沒有證悟如來藏,所以顯然阿羅漢是可以降伏的,不是已經到達難伏地的聖人。因此,「已到難伏地」,講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而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不單是斷盡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就可以了,還必須要進斷煩惱障所攝的煩惱習氣種子,並且對無始無明中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也必須同時斷盡,這樣才能稱為法王,這才是難伏地──難以降伏的境界,所以法王這個名稱是不能隨便亂用的。

有些西藏密宗的喇嘛動不動就自稱是法王,可是先不說他有沒有 佛的證量,只說解脫道的見道以及佛菩提道的見道,這些密宗的大法王就已經無法證得,連我見都斷不了,何況能說是法王?解脫道的見道就是聲聞初果,能夠發起斷我見、斷三縛結的智慧;這只是聲聞解脫道的見道智慧。可是他們都仍然落在意識境界中,所以西藏密宗才會有無上瑜伽男女雙身法的修行。在聲聞法中已經斷掉我見的見道者,都會公開反對雙身法,因為那只是意識的境界;連意識都是虛妄法,何況意識所住男女欲中觸塵跟法塵的境界,怎麼會是密宗的見道後所證的境界呢?這樣的密宗法王真的是自欺欺人。

如果是說開悟明心證得佛菩提的見道,那也只是三賢位中的第七住,還得要有相見道位的種種修行以後,才能進入初地。菩薩明心時證得佛菩提見道所生起的般若智慧─七住菩薩真見道的智慧─這些密宗法王都沒有證得,更別說十行、十迴向、諸地乃至佛地的智慧;所以藏密各派的所有法王名號,都是那些凡夫自己冊封的,用來唬弄人的,都是為了名聞利養,沒有任何實質。只有 佛陀才是真正的法王,因為已經到了難伏地的緣故。勝鬘夫人她講這部經的時候,是從四住地煩惱以及無始無明煩惱兩方面來作比較說明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672-a20_009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集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

上一個單元講到「如來色無盡」,我們從佛的應身、化身,以及莊嚴報身來講【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的道理;今天我們要繼續再以「如來莊嚴報身」來講【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如來的莊嚴報身,有「自受用身」,也有「他受用身」的部分;「自受用身」是諸佛如來相見的時候才用的,「他受用身」則是諸地菩薩所見到的 佛的「莊嚴報身」,而諸地菩薩也各依各自的證量差別,所見也有差別;既然佛有「莊嚴報身」,而「莊嚴報身」也是有生之法,那麼這個莊嚴報身可以維持多久呢?在阿含部的經典中 佛有開示說是「七百無量數劫」。也就是說,佛在這七百無量數劫的過程當中,仍然是會繼續不斷地對眾生作最大的布施,那就表示說是「七百無量數劫的布施」。

我們想想看:成佛需要三大無量數劫,而成佛之後莊嚴報身是七百無量數劫。想想看:佛地的無比功德是在七百無量數劫之中,持續廣大的在利樂有情眾生,那麼這個功德和三大無量數劫的功德來相比,那是不是大過很多很多倍啊?當然是啊!既然佛地的功德是無與倫比,那麼,佛的莊嚴報身不就是無窮無盡嗎?肯定是啊!因此,諸佛如來的莊嚴報身當然是「色無盡」。

接下來,我們要以「自受用法身」來看【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的道理。「法身佛」就是究竟佛地真如,「法身佛」有自覺勝智所緣境界,諸佛如來在為十方一切眾生開示佛法,都是依於「自覺勝智究竟差別相」的建立而演述佛法;釋迦牟尼佛的「自受用法身」─毘盧遮那佛,就是自受用法身的境界,那是成佛之後與法性身的無垢識同時並存的,祂的體性是「如如不變」而能夠和二十一心所法相應,而每一個心所法都是具有無量的功德妙用,智慧也是無邊無際的,因此祂能夠促使前五識轉生「成所作智」,並且在十方世界遍現化身時隨緣說法來度化眾生。所以,以「自受用法身」來看,當然也是「如來色無盡」。既然如來色無盡,那麼如來的八識心王就同樣是一世又一世恆時的存在。同時,如來的智慧當然也不會有斷滅的時候,所以說【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一切法」,在大乘經當中常常把它和如來藏畫上等號,所以說:「如來藏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如來藏。」這是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待一切法,是以如來藏為中心,而把一切法攝屬於如來藏。

如果從如來藏的自住境界來看,如來藏所生的諸法是在如來藏心體的表面起起滅滅,所以一切法本來就是屬於如來藏所有;因為如來藏是恆住不滅的,所以一切法也就「不滅」。又因為如來藏祂恆時寂靜,所以「一切法本來寂靜」,因此,在經中才會說:【一切法,性自寂滅】,這是從一切法攝歸於如來藏而來看待的,說一切法的本性本來就是寂滅的;如果是從二乘法來說「一切法」的時候,那麼「一切法」就都是生滅法,因為「蘊處界」都是生滅法,當然與「蘊處界」所相應的種種法也就是生滅法,而把「一切法」都攝歸於如來藏,附屬於如來藏的時候,那麼,「一切法」就沒有生滅可說了,所以說「一切法常住」。這就表示說,即使是凡夫眾生,在生死流轉的這個過程當中的蘊處界一切法,也都是常住法。因為一切法都是以如來藏為根本因,攝歸於如來藏所有,那麼一切法就沒有生滅,所以說一切法常住。

事實上在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中,就已經有說「一切法常住」。我們來看經文,《央掘魔羅經》卷2

【如真琉璃寶,謂如來常住;如真琉璃寶,謂是佛解脫。虛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云何極空相,而言真解脫?文殊宜諦思,莫不分別想。譬如空聚落,川竭瓶無水;非無彼諸器,中虛故名空。如來真解脫, 不空亦如是;出離一切過,故說解脫空。如來實不空,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嗚呼蚊蚋行,不知真空義。】

這是央掘魔羅所講的,在這一部經中,即使是 文殊師利菩薩都被央掘魔羅罵作「蚊蚋」。

我們來解釋一下這一首頌文,他說:「就好像真實的琉璃寶,這個不壞的琉璃寶講的就是 如來是常住不滅的,如同真實的琉璃寶;這是在譬喻 佛的解脫。「虛空色」是佛所示現的;而滅盡「色蘊」的無色境界,那是二乘聖人所入的境界。」「虛空色」是講佛的「受用身」以及「自性法身」,因為這種色法不是四大所成的肉身,它就像是「影像」一樣,所以說是「虛空色」,既然稱作「虛空色」,表示這個色身只是由佛地的「無垢識化現出來」常住不滅的影像,所以才稱之為「虛空色」。當佛入無餘涅槃後,就會有「虛空色」的示現;「二乘人」是沒有虛空色的,「二乘人」會在滅除色身後入無餘涅槃,所以說「無色」是二乘法,當二乘的聖人不迴心於大乘、不作菩薩行,那一定會在捨壽的時候滅掉色身進入無餘涅槃,在這之後就不再有覺知心出生,所以非色是二乘。

我們說佛是不會「入無餘涅槃」的,「入無餘涅槃」那只是佛的一個示現。可是,有人會說:「佛既然沒有入無餘涅槃,為什麼又說 佛入無餘涅槃呢?」因為「入無餘涅槃」,只需要「斷我見」、「斷我執」;而成佛不但要「斷我見」、「斷我執」,還要把我見、我執相應的「習氣種子全部都斷盡」;所以 佛更是有能力入無餘涅槃,但是 佛卻不入無餘涅槃,只是作「入涅槃」的示現而已;事實上,佛是繼續以種種色在三界中救度眾生,所以說「解脫色是佛」;而「佛的解脫」──那是究竟解脫,絕對不是二乘聖人所能夠想像的;「二乘聖人的解脫」──一定會滅盡了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當然,二乘聖人捨報之後也就不會再有色身出現在三界中,所以「非色是二乘」。

又為什麼「極空之相」而說是真解脫呢?央掘魔羅就對 文殊師利菩薩說:「文殊啊!你要很詳細地去思惟,可不要都不思惟而隨便想一想就算了。」在這裡我們大家可別錯會了意思。事實上 文殊菩薩他只是配合央掘魔羅菩薩,演一場戲而已啊!也就是演一場挨罵的戲,讓央掘魔羅菩薩來罵他。我們知道 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他早已經成佛了,難道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嗎?其實那是他在沒有委屈自己當中來委屈自己,而成就央掘魔羅的說法功德,來利益大眾。

央掘魔羅說:「為什麼極空之相而說是真解脫?」「極空」就是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全部都滅盡,滅盡了蘊處界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法存在,這就叫作「極空之相」。可是為什麼又說「極空之相」是真解脫呢?央掘魔羅就作了一個說明說:【譬如空聚落,川竭瓶無水,非無彼諸器,中虛故名空。】(《央掘魔羅經》卷2

就是說:「譬如已經空了的聚落,在所有的人都已經走光了之後,就說它叫作空聚落,也就是說聚落空了,是因為人走而空了,所以才說聚落空,可是聚落仍然還在,這就好比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當「一切法」都不再出生於如來藏心體的表面的時候,那只是蘊處界不再出生了,而如來藏的心體卻仍然還在,因此就把這個不再出生一切法的如來藏,說之為「空(空如來藏)。」如果如來藏再把蘊處界又出生出來,那就叫作「不空如來藏」,所以空、不空如來藏,其實同樣是一個如來藏。

「極空之相」就是蘊處界一切法都不生的時候,卻仍然有如來藏心體繼續存在;不會因為蘊處界不再出生,如來藏就跟著蘊處界斷滅了;就如同這樣的譬喻,「人空」而說聚落空,但是聚落仍然存在,因為如來藏是繼續存在著而不是斷滅,這樣子就說如來藏就是真正的空。那麼「川竭、瓶無水」的道理也是一樣,是由於河川的水空了而說「河竭」、「川竭」,可是「河」跟「川」還是在,只是水竭了而說河空了、川空了。又好比說,瓶子裡面沒有水了就說瓶子空了,並不是因為瓶子不在而說空,瓶子還是存在,只是水沒有了,所以說它叫作空。

如來的真解脫,祂的不空也是這樣的道理,如來只是空掉了一切的過失,空掉了見惑、思惑、塵沙惑,所以叫作解脫空。「如來」其實不空,是真實法,只是因為空掉了一切的煩惱,空掉了一切天的五陰、四陰,離開了一切天的五陰,離開了一切人的五陰,所以叫作空;「如來」是空掉了蘊處界以及塵沙惑而說如來空,並不是如來的自心無垢識跟著蘊處界斷滅而說為空。因此「如來」這兩個字,講的就是自心如來,就是無垢識,也同樣就是因地時候的阿賴耶識。

從這裡來看「空」與「不空」之間,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由「如來藏」出生五蘊,出生了十二處,出生了十八界,然後有了六入,接著就有萬法隨後產生。因此說到「二乘解脫」,就是把一切法滅掉,把蘊處界滅掉,就只剩下如來藏獨自存在,而「如來藏」不再生起任何一法,這個時候就稱為涅槃的本際,或者稱為「空如來藏」;舉例來說,如果有人「我執」沒有斷盡,沒有「入無餘涅槃」,在捨報的時候,就在一念生起之後又有了中陰身而去投胎,這個時候就又會有「法界」出現,也會有「蘊處界」出現,這就叫作「不空如來藏」;也就是說,這個人沒有具足證得「空解脫」,也還沒有完全修證成功,所以他還得要繼續去投胎,這就叫作「不空」;或者是像凡夫,凡夫也是完全沒有「證空」,這個也是「不空」。

相對來看,具足「證空」的人,是離五陰、滅盡一切法、離開一切法,完全滅盡「見惑」跟「思惑」的煩惱,是離開了「天陰」、離開了「人陰」而說空,這個時候「如來藏本際」仍然是存在,並不是「斷滅空」。因此說,證得「空」者,就是把「天陰」空了,把「人陰」空了,把「一切法」空了,把「蘊處界」空了,這個才叫作證得空;可是這個「空」其實「不空」,因為空如來藏仍然存在,仍然是常住的。

我們解釋過阿含部《央掘魔羅經》中所說「如來空與不空」的真實義之後,我們再重誦《勝鬘經》中的這一段經文: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是勝鬘夫人對於 佛的真實功德所作的讚歎說:「因為如來所證的是一切法常住,釋迦如來所示現的是勝妙不壞的常住色身,三界世間沒有誰可以與佛相等不二;這是一切人、天所無法比擬的,所以我勝鬘及諸眷屬頂禮如來。如來的虛空妙色是永無窮盡地示現於三界中,如來的勝妙智慧也是像這樣不斷示現在三界中;這就是真實如來所生一切法常住的真實義理,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我勝鬘及諸眷屬都歸依您 釋迦如來。」

在這裡,同樣地,我們大家也都應該如同勝鬘夫人那樣,讚歎 如來的真實功德,也歸依於 釋迦如來。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671-a20_008


2023年8月12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7集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要繼續講: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根據我們所知,很多人對於這個部分的法義有很深的誤解。他們或者是知道有這個說法,但是他們也只能用想像的,因為沒有親證這個生命的本體—如來藏,所以就只能夠想像,而沒有辦法真實的瞭解。就像在上一個單元中,我們提到的某位大法師,他就曾經引據與大乘法說法極為相似的大眾部的所說,說如來色身沒有邊際、如來的壽量也沒有邊際;雖然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應該要確認這一位著作造論的人是不是有親證如來藏,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的記載,有很多證悟的菩薩,他們一生都不作文、也不造論;反過來說,也有的證悟菩薩因為發起受生願,而一世又一世地受生在人間,有的時候也許因緣到了,不寫論不行,之後他就努力地一直寫,雖然他在這一世寫了許多的論著,但是也許在接下來的十世、二十世、五十世的當中,他都沒有再寫,也或許再過許多世以後的某一世,因緣環境促使他又不得不再繼續寫,但是他不會每一世都寫。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凡夫菩薩卻特別喜好寫作論著,像古時候的安慧法師,他連二乘解脫道的初果都沒有證得,那就更別說是在佛菩提果中的見道證果,可是他非常喜歡寫論,而且他所寫的論又都很喜歡冠上「大乘」這兩個字;另外還有其他的人,像是寂天法師,那也是凡夫,因為他是我見、三縛結俱在的凡夫,他也是喜歡寫論;同樣地,在安慧之後的佛護、清辨、月稱,他們也都是一樣,至於寂天之後的蓮花生、阿底峽、宗喀巴這一些人,也都是在凡夫位,而自命是見道證果的聖人,因此他們就寫了許許多多荒腔走板的論著。在那之後非常惋惜的是,那些編輯《大藏經》的人,他們對於哪一些是偽造的佛經、哪一些是凡夫們所寫的錯誤的論著,以及那裡面到底有什麼樣的過失?他們是完全無法知悉的,也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檢驗那一些經論的真偽,所以他們才會把一些偽造的經典、以及凡夫們所寫的錯誤的論著編輯到《大藏經》裡面;追根究柢,當然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證悟如來藏—阿賴耶識,因此沒有慧眼,既然連慧眼都沒有,那就更不要說是法眼了,即使說他有慧眼,但是在還沒有生起法眼、也還沒有具備初分道種智的時候,他也會因為基於對經典的崇敬,而會被偽造的經典所蒙蔽。

那要怎麼樣才能夠分辨真偽的經典呢?除非是慧眼生起的進展已經到了某一個階段,而且還必須要有大善知識來提示他:哪一些經典為什麼是偽造的經典,這是要有大善知識基於因緣而能夠提示他那個道理,然後他經過仔細地探究之後,才有可能辨別得清楚;也就是說:證悟了阿賴耶識心體,只能初得根本智,只能生起慧眼,乃至於到了十迴向位,仍然是慧眼所攝,必須要到相見道位具足修證以後,才能夠生起法眼、才能夠通達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境界;已經通達了,就進入初地,如果還沒有通達,就稱為七住位到十迴向位的菩薩,七住位到十迴向位的菩薩就只得慧眼而沒有法眼。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當發起了法眼之後,能夠通達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因此就不會被編入《大藏經》當中的那一些偽造的佛經論所蒙蔽,這都是因為已經具有了慧眼以及法眼的緣故。

至於我們時常提到的那一位寫作論著非常多的大法師,雖然他引據了大眾部的所說,說如來色身沒有邊際、如來的壽量也沒有邊際;固然他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可是他對於-為什麼 佛入了無餘涅槃,卻是沒有入無餘涅槃-的這個法義,他是無法瞭解的,所以他才會自相矛盾地在他的著作當中,把 佛視同為阿羅漢,而錯誤地認為 佛已經不在三界中了,已經灰身泯智了。像他這樣以錯誤的知見寫作論著,讓佛弟子們誤以為那些錯誤的見解就是佛法,也因為種種錯誤的知見,進一步就會把佛教變成和一神教一樣、和民間信仰一樣、和常見外道一樣,也和斷見外道沒有差別。如果到了這個地步,那麼佛教就會名存而實亡,就會只剩下寺院、經典、以及一些出家人的表相,而佛教的本質就會完全消失掉,所以錯誤的邪見對於佛法的破壞是非常的嚴重。

我們再深入一點來講,在解脫道的修證上阿羅漢與菩薩畢竟不同,更是不可能和佛所修證的究竟解脫相同,因為阿羅漢只是斷盡煩惱障的現行,而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阿羅漢不但沒有斷盡,而且也沒有分斷;而菩薩從初地的入地心開始,就已經時時刻刻在觀照,一直都在斷除習氣種子;在未來到達佛地的時候,就完全斷盡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也就是說,種子完全清淨而不再有變異,已經沒有變易生死了。除此之外,再加上所知障的上煩惱--這個塵沙惑也都全部斷盡了,所以對於心真如的一切種子,是無所不知的;像這樣子才能夠稱為大般涅槃。

因此諸佛的般涅槃和阿羅漢的般涅槃,依於同證的無餘涅槃境界來講,雖然都一樣是十八界滅盡,但是他們的內涵卻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諸佛如來心-真如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和阿羅漢心-真如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先來講佛入無餘涅槃而沒有入無餘涅槃的道理,接著再來講如來色無盡。佛雖然是已經出了三界,可是佛仍然在三界中廣利眾生,而從來就沒有間斷過;事實上佛入無餘涅槃,那只是一個示現而已,因為必須要具足四種涅槃才能夠成佛,而已經具足了四種涅槃修證的諸佛如來會入無餘涅槃嗎?當然不會啊!佛入無餘涅槃,那只是應身示現入涅槃,而 佛仍然是在三界中廣利眾生,從來就沒有間斷過。

講到如來色無盡,事實上也並不是到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時期的大乘經典中才講的,而是在初轉法輪時期,聲聞法的阿含部經典中 佛就已經講過如來色無盡。那麼如來色身為什麼無盡呢?我們就以佛的應身來說,一佛所住持的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有多少個太陽系?有多少個星球?又有多少個星球的眾生需要去度化?這真的是難以計算;可是當眾生的因緣成熟了,佛就得要去應化,當然佛就得要在當地入胎受生,才能夠度眾生。所以佛應身化現去入胎受生,然後要經過九個多月、十個月的成長之後,才出胎成人、示現成佛,之後再來度眾生,因此人類就可以隨時來親近佛,跟隨佛來修學佛法。兩千五百年前 釋迦佛陀是在娑婆世界的這個地球上示現,可是五千年前是在哪個星球示現呢?一千年前又是到哪裡去應化示現呢?那現在又是在哪個星球應化示現呢?總而言之,諸佛都是這樣子去度化眾生,這也就是應身的受生化現,而且 佛永遠都不會斷壞,祂在因地入地時候所發的十無盡願,即使 佛在某一個世界,當化緣圓滿而示現入涅槃之後,其實 佛仍然會繼續應化示現在其他因緣已經成熟的世界繼續度眾生,永遠度化眾生而無有窮盡,因為 佛絕對不會像聲聞阿羅漢那樣,捨報入涅槃就灰飛煙滅了。

在初轉法輪的阿含部經典中有一部《央掘魔羅經》,央掘魔羅請問 佛是否常住,佛告訴他:【汝今當與文殊師利俱,至北方過一恒河沙剎,有國名無量樂,佛名無量慧功德積聚地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在世教化。汝等俱往問彼佛言:「釋迦牟尼如來云何住無生際,而復住於娑婆世界?」】(《央掘魔羅經》卷3)佛這麼說了之後,央掘魔羅菩薩就和 文殊師利菩薩,一起前往無量樂佛國去請問,請問了之後,那一尊佛對他們說:「釋迦如來就是我身,你回去問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之後他們回來請問 佛,佛又說:「你再去北方過二恒河沙數世界,有佛名某某某,你去問某某佛。」就這樣子,他們又依 釋迦牟尼佛的指示,又前往請問,結果那裡的佛,又叫他們回來請問 釋迦佛,就這樣子來來去去,乃至於去到了北方過十恒河沙數世界,請問 日初出佛,而 日初出佛也是同樣這麼回答。他們倆位就像這樣子,一路不停地去遍訪佛世界,去過了一恒河沙數,乃至於過十恒河沙數的世界去請問;就這樣子,去請問過了一百個佛世界的佛,最後一尊佛同樣是這樣告訴他們,你回去請問 釋迦牟尼佛,祂會告訴你:「釋迦牟尼佛就是我。」最後,文殊師利菩薩與央掘魔羅菩薩回到了娑婆,他們就向 佛稟白說:「那一些佛都說,您就是祂,祂就是您。」佛就告訴他們說:「我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應化,也同時住持一百個佛世界。」那麼請問:如來是不是色無盡?當然是啊!

所以 釋迦佛應身示現滅度之後,絕對不是灰飛煙滅成為空無,而是在每一個佛世界,仍然是不斷地以應身去度化眾生。那是因為諸佛如來在因地三賢位滿心即將要入初地的時候,都會發十無盡願而能夠進入初地;在十無盡願中有一個願,就是一直要度眾生,直到眾生度盡才入無餘涅槃;可是眾生無盡、虛空也無盡啊,當然這個願自然也就無盡了。那麼請問:在十無盡願所持的情況之下,佛會入無餘涅槃嗎?當然不會嘛!這裡我們所講的是佛的應身。那麼至於佛的化身,那是為了度有緣的眾生而顯現的色像,或者出現幾分鐘、或者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之後才會滅掉。譬如說幾百年前有人發願到極樂世界去,可能是他的緣特別好,蓮花很早就開了,或者說他的緣比較不好,他還在蓮苞裡面;可是有那麼一天,他這麼想:我從娑婆來到這裡,可是今天還是在這個五百由旬的廣大的宮殿之中出不去,每天都在聽「苦、空、無常、無我」的錄音帶。他就想要請問 釋迦佛,他想說:「釋迦牟尼佛,求您為我開示,我要怎麼樣才能夠提早出去面見 阿彌陀佛?」也許就在這個時刻,釋迦牟尼佛感應到了,於是就示現了化身來為他開示,這就是佛的化身。除此之外,如來還有莊嚴報身,而這個莊嚴報身並不是在大乘經典中才講的,而是在最原始的阿含部經典當中就已經有講如來有三十二大人相。如來的莊嚴報身,有自受用身、也有他受用身的部分,自受用身是諸佛如來相見的時候才用的,而諸佛如來的他受用身,那是諸地菩薩所見到的佛的莊嚴報身;而諸地菩薩也由於他們在各自證量上的差別、以及心量廣狹的差別,因此所見的如來他受用身也就各不相同;之所以會有諸地所見各不相同的差別,除了是因為在法上的證量有關係之外,也跟菩薩的心量廣狹有關係-也就是說:心量廣大,所見就大;心量小,所見就小。這是跟菩薩的心量有關。但是卻有人這麼說:「念佛啊!要用功,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大念就是大聲地念,小念就是小聲地念,這真的是亂講一通,大念講的是心念廣大,心量才會廣大,並不是在說大聲地念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670-a20_007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6集 智者解脫色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

在前面的單元有講到智者解脫色,智者解脫色是說有智慧的人,他有解脫的色身,世世的色身都是解脫的,不必滅掉色身,就已經是解脫了;所以對於色身不必執著,無妨讓生滅不斷的色身,一世又一世的延續,而不必滅掉色身,就已經是解脫了。

像外道他們鍊氣功,那麼鍊氣功的目的,是為了要求長保色身不壞,是為了要求長生,問題是就算鍊氣成就了,色身又能夠維持多久呢?而這一個色身,真的能夠長生久視嗎?事實上是不行的,因為只要壽算到了,壽命時間到了,色身就會壞,照樣得離開這個人間,無論是練什麼樣的功法,也都幫不了忙,照樣得死。所以,他們練功要鍊精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還把捨壽叫作羽化登仙,事實上本質還是死,最多只是往生到欲界天而已,這是事實。在捨報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死後要到哪裡去;但是,他們往往會認為說:我可以一念不生,就這樣子覺知心就可以長生久視而永遠不死。另外也有人在聽聞到佛法以後,認為說,只要能夠常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認為那就是證得佛家的無餘涅槃。事實上,這也還是未斷我見的凡夫境界,當然像這樣的修鍊方法而想要求長生不死,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佛說這種人是愚癡人,他壽算到了,照樣還是得死。

曾經有人向 佛請求說:有沒有不死藥,可以把他死去的兒子救回來?佛說:「有」。那個人就問:哪裡去求呢?佛說:有一種人家,他家裡一定有這種不死藥,你去找他們求。來求的人就很歡喜,又請問說:是什麼樣的人家有這種藥?佛說:你就一家一家去問,他們家裡幾代以來都沒有死過人的,他家就有這種藥。結果這個人怎麼找就是找不到,因為找不到,所以又回來再請問 佛。 佛就為他開示:凡生必有死,一切生者無有不死;但是有智慧的人,是可以在生死之中來來去去,自己可以決定生處,而不必去求這一世的色身長生不死。如果你能夠在生死之中現見到:雖然五陰終究不免一死,但是自己的如來藏,卻是本來就沒有生死;因為有這樣的實證,那就有了解脫道的智慧,也會有佛菩提道的實相智慧,當然就不會再執著這一世的色身要永遠不死。只有那些對於生死沒有把握的人;生不知如何生,死不知如何死,死了之後會生到哪裡去,對於去處也不知道,因此心中才會有恐懼;因為有恐懼,所以才要求色身的長生不死,但是終究沒有辦法達到他所想要達到的這樣的一個目標。

因為 佛已經為我們開示過,凡生必有死,所以菩薩、阿羅漢以及凡夫就是在這裡有了分界點。阿羅漢是因為害怕再來生死,所以他不願再來三界中;因此阿羅漢滅盡了五陰、滅盡了七識、滅盡了六入、滅盡了十二處、滅盡了十八界,還把無漏有為法也滅盡了,成為無餘涅槃,所以當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就不再來三界中了。但是菩薩在佛菩提道的修學,就不是像阿羅漢那個樣子,佛告訴菩薩:要把煩惱障的現行斷盡,就可以取證無餘涅槃;但是卻不許去入無餘涅槃,而是要發起受生願,繼續在三界中輪轉。在三界輪轉的過程當中,要以三大無量數劫,來利益眾生、來修學佛法,使得七轉識的遍計所執性、以及無始無明把它斷盡,而成為純淨的七識聚。當七識成為純淨的七識聚的時候,那麼阿賴耶識就已經沒有異熟種了,也就是斷盡異熟種而成為佛地的真如心,那就能夠在無漏有為法中得大自在,這樣子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這樣子才能夠成佛。

那菩薩就是依於 佛的教導,也因此菩薩就世世遊戲人間,苦也是遊戲、樂也是遊戲,菩薩就在受苦、受樂當中,遊戲於十方三界中,繼續自度度他。菩薩在明心證悟之後,知道自己將來要怎麼死,對於死亡的過程也有了知、也知道自己要往生到哪一個佛世界;知道往生的去處是由自己把握的,這些都可以如他自己所願,所以就不必再執著這一世的色身,也不必辛苦地去鍊內丹、鍊外丹、鍊氣功等等,都不用練。而死的時候是快樂灑脫地去投胎,下一世出生以後又去修行,修行之後又快快樂樂地去弘法,即使是被愚癡的眾生所蹧蹋,而菩薩的心中也是法樂無窮的;到了該走的時候,又瀟瀟灑灑地走了,都不罣礙這個色身。至於凡夫,因為凡夫不知道聖境,凡夫大都會想要求長生不死,縱使有人他能夠修得地行仙的功夫,他能夠在人間住世一千歲、一萬歲,但是當他的壽命時間到了,他終究還是得死啊!那麼死的時候,他又是憂愁悲苦不得解脫。而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每一世的色身都是有生有滅的,這對菩薩來講就是解脫身;因為他把有為的色法,轉變成為無漏的有為法,就以無漏有為法而繼續行菩薩道,因此菩薩就藉著那個色身來修行,解脫於一切法,所以菩薩的那個生死身,就稱為解脫身。

也就因為這樣,菩薩對於每一世都會生滅的色身就不會再有所愛樂,知道那只是菩薩修證佛法和度眾生的工具而已;純粹就是修道、弘道的器具,就是道器啊!既然菩薩有解脫色,於色不復樂;那麼諸佛當然更有解脫色,於色更不復樂。所以 釋迦佛入無餘涅槃,那只是一種示現。事實上,祂另外有常住身,而這個常住身,得要先從智者解脫色的應身來說,然後再從智者解脫色的化身、莊嚴報身、以及自性法身來說。在講這些部分之前,我們應該要瞭解:諸佛如來的法道絕對有不共二乘聖者之處,這才是《勝鬘經》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就是說,雖然二乘聖者的法道是稱為解脫道、 稱為羅漢道,但是二乘聖者的法道絕對不是佛菩提道,二乘聲聞解脫道是修四聖諦、八正道等等的法,而這些正知、正見是要以四念處觀的方法來作觀行,所觀行的對象是世俗法蘊處界;也就是蘊處界的緣生故無常,無常故空、空故無我,以這樣來斷我見、斷除我執而取證解脫果,所以二乘聲聞解脫道的目標就是不再來三界受生,這就是聲聞法修證的主要內容。

講到二乘緣覺解脫道,那是要從緣起法來作現觀;能夠從因緣法的現觀,而照見一切諸法緣生緣滅、無有自性,因此而取證解脫果,不再來人間了。但是緣覺法的前提,是必須要先修十因緣觀,從十因緣觀來推知名色蘊處界確實是有一個常住不變的所依;也能夠推知名色確實是從本識中出生的,否則是沒有辦法成就因緣觀的。在聲聞解脫道中,固然也要修學緣起法,但是必須要藉著音聲,聽聞 佛的開示之後才能修證;這是不同於緣覺聖人,不從他聞、自行觀察而得親證的。但是,菩薩不只要修證我們前面所講的二乘解脫道的法,菩薩還必須要親證法界萬法的根源─如來藏,同時還要繼續深入觀行能夠通達;這樣子才能夠圓滿後得無分別智,才能夠具足三賢位的果證。在這之後,還要繼續進入諸地修證十波羅蜜,熏習一切種智。

除此之外,還要再加上一個很重要的法,那就是要修除習氣種子的隨眠,就這樣不斷地精進修學,才能夠成佛。因此佛菩提在般若、種智以及習氣種子的修除,這三個部分的修學是不共二乘解脫道的;所以 釋迦佛的果證,那可是絕對不同於二乘聖者的果證。當然我們也不可以錯誤地像那一位大法師一樣,把 釋迦佛的證道內容等同於二乘聖者,錯把阿羅漢的證境等同於 佛的證境,他的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事實上,佛有常住不滅的妙色身,這不是世間任何聖人、或者出世間聖人阿羅漢所能夠相提並論的;所以《勝鬘經》中說:【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這就是說:如來的妙色身是無比身、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也是一切世間的凡聖,沒有人能夠與佛相等的。由於這個緣故,當然勝鬘夫人就率同眷屬們向 佛禮敬。

接下來要講第二個四句偈:【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個歸依是指自歸依,並不是由 佛說歸依,再由勝鬘夫人來接受,而是自行歸依。在這四句偈的第一句偈說:如來色無盡,那麼有某位大法師,在他所寫的《勝鬘經講記》中錯誤地認為:只有《勝鬘經》才說如來色無盡,在原始佛法中的小乘經四阿含中並沒有說如來色無盡;而事實上,他說錯了,這一位大法師他一直執著地認為:在小乘的說一切有部、以及其他的許多部派都說 佛入無餘涅槃以後就灰身泯智了。所以三界中已經不再有 佛的色身以及心存在;其實這也是聲聞部派佛教時期,聲聞人的錯誤觀念。是因為他們有一分私心,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說法-在那個時候部派佛教時期的聲聞人都認為:我們歸依的師父阿羅漢的證量是和 佛一樣的;既然 佛入滅了,現在就只要歸依阿羅漢,不再歸依 佛、也不歸依菩薩們-這個就是他們的一分私心。只是當時不方便公開說而已,因為如果他們這樣子公開說的話,那麼菩薩們一定會斥責他們說:你們忘恩負義,佛入滅了,你們就認為自己很行,就接受眾生的歸依而把 佛排擠掉。那麼這些聲聞人,他們也一定會反駁說:你們那些說 佛永恆存在的人,那都只是因為你們對 佛不捨,對 佛產生了永恆的懷念而說出來的話;但是 佛已經入滅了、佛已經灰身泯智了,那你去歸依已經滅了的 佛作什麼呢?

就像這位大法師,他就堅執地在他所寫的書中說:大乘法教是佛弟子們對 佛的永恆懷念而創造出來的。我們看看,他的這個說法是不是錯得很離譜啊!事實上在攝屬於原始佛法,初轉法輪時期法義的四阿含諸經當中,佛早就已經處處都埋下了伏筆,只是聲聞人所記下來的大多是殘缺不全的大乘法句;佛早已經預料到佛弟子們未來會怎麼講,因此在原始佛法的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諸經當中 佛就有作完整的解說;而在初轉法輪的四阿含諸經中,也都到處可以讓我們找到一些大乘法義的蛛絲馬跡,這也可以用來作為反證,來證明後來部派佛教時期的小乘部派佛教的說法是錯得一塌糊塗。至於上座部的說法也還是有過失的,就像那位大法師在他所寫的《勝鬘經講記》中說:上座部等,說 佛入無餘依涅槃,色是沒有了,但是能斷煩惱的淨智,是有的。(《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公元200010月新版一刷,頁36)像這樣的說法,事實上完全不符合邏輯。

佛教時期的上座部必然是認為意識心還能夠存在於無餘涅槃中,所以仍然還有意識心所擁有的淨智;而事實上在《心經》當中 佛就已經很清楚的表明:無餘涅槃的境界是無智亦無得,所以有智慧的意識覺知心當然是不存在啊!再說色身毀壞了,五色根已經不存在了,如果還能存在三界中,那就只有一界--就是無色界;但是無色界的天人,他們都只住在四空定的境界中,那是完全不起一念、不起一想的境界,像這樣的境界哪有智慧可說呢?而且 佛也一再指責四空天的境界是愚癡的境界,佛並不允許弟子們生到四空天去;因此上座部那些長老們怎麼能夠說:佛滅後無身而仍然有淨智呢?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669-a20_006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5集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第一章〈如來真實義功德章〉是在講諸佛如來的真實義,同時也讚歎諸佛如來的功德,因為諸佛所實證的是真實法——是實相而不是虛相,所以要以「實相法的功德」來讚歎諸佛如來。因此,當勝鬘夫人和她的眷屬們見到 佛以化身示現的時候,大眾都行頭面接足禮,並且是以清淨心來讚歎 佛的真實功德。

接下來的經文是他們讚歎 如來妙色身,經文說:【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是說:如來的勝妙色身,在三界世間中,沒有任何一位有情眾生能夠與諸佛如來相等。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得要從佛法中大乘菩提與二乘菩提之間的關聯性來作瞭解。佛法分為兩大部分:一個部分是解脫道,另一個部分是佛菩提道。解脫道是講如何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方法與行門;而佛菩提道是講生命的實相—法界根源—的實證。

如果是依於四聖諦修證蘊處界緣起觀,以及無常無我觀而斷盡了對於十八界的執著,把覺知心以及思量心的自我執著斷盡了,知道自己已經不受後有,那就是二乘聖人所完成的解脫道的修證。二乘聖人的修證是灰身泯智的;泯就是消滅、隱沒的意思,是說當二乘聖人捨報之後,入了無餘涅槃,色身荼毘了,變成了灰,所以說是灰身。既然色身已經荼毘成為了骨灰,那麼他就不會再有意識心的出生。二乘聖人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說不會再去受生,不再接受下一世蘊處界有;既然不受後有,就不會再有來世的意識覺知心重新生起,那就不可能再有解脫道的智慧可以來為眾生宣說,因此稱為泯智。所以在佛經中凡是講到灰身泯智,那就一定是在講二乘聖者,絕對不是在講菩薩,當然更不可能是在講佛。

其次大乘菩薩是修證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證必須要實證生命的實相─法界根源第八識;第八識又稱為真如、稱為本際、稱為如來藏,也稱為阿賴耶識。因為菩薩實證了法界的體性,所以證知第八識——阿賴耶識;既是涅槃之空性,又具足了輪迴之有性,所以能夠出生七識心、五十一心所法以及諸萬法等等,也因此才會有有情輪轉世間。既然實證了知法界的這個體性,有了法界體性智慧的出生,也才能夠依據法界體性智慧再進一步來熏修八識心王一切種智;而當一切種子的智慧修證圓滿,那就能夠斷盡變易生死;能夠斷盡變易生死,那麼如來藏就不會再受熏習了,這個時候的第八識就改稱為無垢識,就這樣子次第轉進修證,佛菩提道就會因此而成就。當然成佛之後的諸佛仍然是繼續在三界中利樂無量的眾生,所以諸佛如來絕對不會入無餘涅槃;諸佛如來的妙色身永遠是常住於三界之中的。

首先,我們從經教上來證明諸佛如來的妙色身是常住於三界中,然後我們再來說明如來的妙色身是否常住?我們從《雜阿含經》卷44的經文來看:【佛告梵天:「如是,梵天!如是,梵天!雖有真金色,普照梵天宮;當知真金色,則是煩惱事;智者解脫色,於色不復樂。」】在這一段經文當中,佛告訴梵天說:「就像你講的,沒錯啊!梵天!就如同你所說的,真的沒錯啊!梵天!雖然你已經有了真金色的梵天身,這一個真金色的梵天身能夠放射出很大的光明,也能夠普遍地照耀梵天的天宮;但是你應當要知道:你這一個真金色而有廣大光明的梵天身,其實是煩惱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這一個初禪天天王的梵天身仍然是緣起法,而不是究竟法,等到福報享盡了的時候,你這個梵天王的金色身以及光明仍然是要壞滅的,那麼捨報之後要往生到哪裡去呢?當然還是不免於在三界中輪迴生死啊!所以梵天王的金色身仍然是煩惱事。可是有智慧的人,因為他有解脫的色身,所以他對於一切的色身就不會再有任何的愛樂了。」

這段經文的內容是原始佛法的前後三轉法輪當中,初轉法輪時期 佛宣說《雜阿含經》所講的;經文中講到智者解脫色,這裡所顯示的義理是說智者具有解脫的色身,而且世世的色身都是解脫的。也就是說,已經有能力不再輪迴三界生死,而卻又能夠乘願再來世間受生,一則來上求佛道、二則下化眾生;這是六地滿心以上的菩薩境界。至於初地以上的菩薩,如果他願意取證無餘涅槃的話,那麼他在捨壽的時候是可以取證無餘涅槃的;而事實上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在捨壽的時候都是會故意不去斷除最後一分的我執,故意不去取涅槃,他們都會謹記著諸佛的教導,或者發願再來這個人間、也或者是依照佛的安排再去別的人間受生,繼續不斷地上求下化。這是廣義解釋的解脫色——是泛指初地到三地,還沒有滿心之前的菩薩色身。

至於究竟解脫色那是指稱佛地的境界,因為佛既可以以永遠不壞、永遠不間斷的莊嚴圓滿報身,為一切地上菩薩宣說深妙的一切種智;佛也可以以應身受生在緣熟的淨土、或者是穢土來度化眾生,也或者是以化身在眾生的定中、夢中來度化眾生;同時也能夠以化身示現-與有緣的鬼神-來感應、來度化鬼神。這些內涵都是佛地的解脫色能夠顯現的,而這種解脫色才是究竟解脫色。

所以講解脫色,並不是在大乘經典中才講,而是在阿含部的經典裡面就已經有講了。但是有一位大法師,他卻主張大乘經典是 佛滅後佛弟子們由於對於佛陀永恆的懷念,而長期創作結集出來的經典,不是 佛陀金口親說的。很顯然地,這位大法師他講這些話的意思是說: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世尊入無餘涅槃後,佛就灰身泯智就如同灰飛煙滅,後世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在三界中與 佛感應、或者再見到 佛。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主張呢?我們要從他的基本思想來看,因為在他的想法中是這樣認為:釋迦佛的證量智慧是和阿羅漢一樣,是沒有差別的;他認為阿羅漢所證的是解脫道,佛所證的也是解脫道,並且大乘法中菩薩所修、所證的也是解脫道;所以他認為菩薩之所以會被稱為菩薩,只是因為他們在證得解脫之後不入無餘涅槃,他們發起了大願心生生世世不斷地在世間,以世間法來利樂有情,所以他們是菩薩。這就是這一位大法師他的看法。

另外他還認為凡夫的菩薩行,持之久遠以後就可以成佛。所以他主張「人間佛教」,因此他所主張的人間佛教,既不是以解脫道來利樂有情眾生、也不是以佛菩提道來利樂有情眾生,反而是以凡夫的心境生生世世在世間,以世間法來利樂有情;他認為這就是行菩薩道,就是凡夫位——人的菩薩行。這也是這位大法師他的基本思想。凡此種種-在他所著作的四十一冊的書籍中—都是以這個基本思想作為中心發展出來的。而我們要再次的強調,這是以凡夫的智慧、以凡夫的心境,錯誤地以為:人類在世間法上,只要勤作生活的改善、或者是推動社會祥和的理念等等,來廣行菩薩道就可以成佛。這位大法師,他以這些錯誤的知見把 釋迦佛當作是世間人一樣看待,認為 佛陀只是有智慧而已;所以他才會錯誤地認為 釋迦佛和阿羅漢都是同樣的灰身泯智,也因此後世的佛弟子是不可能再感應到 釋迦佛的接引、或者教導;因此他不認為佛所證的境界和阿羅漢是有差別的。

而事實上在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經中就有說到:「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央掘魔羅經》卷2)我們要瞭解:大乘法的修證,固然是同時具有二乘菩提的解脫道證量以及具足羅漢法,但是大乘法的修證內容並不是以解脫道為中心,而是在佛菩提道上用心以及在佛菩提道上實證,所以才說解脫道的四果證量只是大乘菩提實證過程當中的副產品而已。至於說到大乘菩提的修證,那是以一切種智為中心;可是一切種智的修證,那是諸地菩薩的修證,並不是三賢位的菩薩而能夠以開悟的般若實相智慧所能夠實證的,所以一切種智的修證是非常困難的。也因此 佛陀必須要為弟子們施設方便,在原始佛法的第二轉法輪時期作宣演,也就是第二轉法輪所演述的般若系列的經典。這些同樣的都是屬於原始佛法;可是般若的修證是要從親證如來藏才能夠初始發起。而親證如來藏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並且眾生也都難以信受;因為佛道的修證與三界生死的解脫,這兩者事實上都是眾生所難以信解的。所以 佛在宣講般若之前,是先教大眾取證二乘涅槃;經由解脫道涅槃修證,來證實 佛所講的解脫生死之法確實是真實可證的,因此先要讓大眾具足對佛的信心;十幾年之後,佛再轉第二轉法輪,教導大眾轉入佛菩提道,並且藉著教外別傳的方法來幫助四眾弟子親證如來藏;像這樣子親證如來藏而能夠發起實相般若智慧,才能夠進入三賢位當中,才會有智慧能夠次第進修而到達初地,也才能夠進修一切種智;因為是 佛這樣的施設,才使得四眾弟子們有可能實修成佛之道。

假使 佛在一開始弘法的時候,就解說連阿羅漢都不知道的如來藏法性、以及親證如來藏之後能夠發起的實相智慧等等的法,那麼所有的人可能都沒有辦法信受;再說,那個時候 佛也還沒有度人成為阿羅漢,所以在因緣還不成熟的時候,當時所有的凡夫、以及外道勢必會誤認為:佛說的常住如來藏就是他們所理解的意識心。除此之外,由於有一些證得解脫道的阿羅漢,他們能夠迴小向大、迴心大乘法;而這一些迴小向大的阿羅漢菩薩們,因為隨同 佛教導而證悟明心,因此就顯現了般若實相確實是可以親證的,並且是可以生起實相般若智慧;當他們有了實相般若智慧之後,接著也才會有 佛宣說原始佛法中第三轉法輪時期的唯識方廣諸經典。最後菩薩們終於瞭解到:成佛所依憑的智慧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函蓋了四智圓明;而一切種智的智慧是必須從親證如來藏的一切種子來發起。

因為這個緣故,大眾就可以瞭解到:原來佛菩提道的內涵是由斷我見、斷三縛結開始,接著進一步再親證法界萬法的根源─如來藏,而發起般若實相智慧;有了這個根本無分別智之後,再進修相見道位中所應該有的後得無分別智;當後得無分別智圓滿而進入初地的時候,才能夠繼續進修一切種智,當具足了知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而能夠發起具足的四智,那就是四智圓明,也就圓滿成佛了。因此,根據般若以及一切種智的修證,就可以證實 佛取涅槃之後,並不是如同聲聞阿羅漢的灰身泯智的境界一樣,而是有真實法常住,可以永無窮盡的利樂眾生。雖然這是屬於大乘經典的法義,但是並不是後來才有的,而是在原始佛法的初轉法輪時期,四阿含經典當中 佛就已經預先埋下了伏筆。而事實的情況就是阿含部的許多經典,都是當時聲聞阿羅漢們親聞 佛所開示大乘經典之後而結集下來的,只是聲聞阿羅漢他們沒有辦法證解其中般若以及種智的內容,所以他們只能夠結集成為解脫道的內容。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_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668-a20_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