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2集 滅知覺者方是實取解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繼續依平實導師所著《阿含正義》第四輯,有關慧解脫的知見來為探討。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滅知覺方是實取解脫」。

在上一集我們已經為大家說明,如果要證無餘涅槃得解脫,一定要能夠滅掉五取蘊、滅掉十八界,但更要滅掉這一個能取的意識心;也為大家說明,意識心有著許多的變異性。也就是說,在無餘涅槃的境界,它是沒有境界的境界,是滅掉覺知心永遠不再生,才是無餘涅槃。有關這部分的知見,尊者舍利子他曾經去問大拘絺羅尊者,有什麼觀行的法,能夠成就見、能夠得於正見,於法入不壞淨進入正法?大拘絺羅尊者就回答說:【知覺如真,知覺習、知覺滅、知覺滅道如真。】(《中阿含經》卷7)也就是說,要先從這個覺知心來下手。大拘絺羅尊者繼續說:【云何知覺如真?謂有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是謂知覺如真。云何知覺習如真?謂因更樂便有覺,是謂知覺習如真。云何知覺滅如真?謂更樂滅,覺便滅,是謂知覺滅如真。云何知覺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覺滅道如真。】(《中阿含經》卷7)這個過程當中,大拘絺羅尊者等於是帶著我們就這個覺知心要如何觀行的次第,作了一個概要的說明。

在修學解脫道的時候,覺受是剎那剎那的起行,只要我們在清醒的時候,面對境界依於觸,覺受就沒有一剎那止息過,乃至於入到色界定、無色界定,都一樣還有著觸法塵的覺受存在。所以如果要能夠證得解脫果,對於這個覺受法要能夠如實地現觀,而這個現觀的過程,要先正知自己的覺受變化,要能先正知自己是不是一直被這個覺受所牽繫著。而所謂會被覺受牽繫著,就是因為我們對於根塵觸的這一個現行,沒有辦法如實了知,而自己一直依於這個受為我,所以就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依於苦受,我們就會感受到難受或瞋恚;依於樂受,我們就會起歡喜心乃至起貪欲;依於不苦不樂受,我們就會產生無明的相應。不苦不樂受有的時候,就例如對於一件事情是對是錯,沒有辦法正確地判斷出來,是對是錯完全沒有感覺,這也是屬於不苦不樂受的一種,它是有著癡相的相應。也因此在這三受當中,就不離貪、瞋、癡的煩惱相隨,這就是為什麼尊者要先告訴我們:要先對於我們的覺受能夠如實地現觀。

接著尊者又帶著我們繼續觀下去,就是知覺習如真。所謂的覺習如真,就是這一個覺受它是怎麼樣形成的?它是依什麼來變化增長?那就是更樂。更樂也就是觸,有觸就會有受。而觸的這個法,它除了自己會起心主動去攀緣境界、去觸以外,也有著內觸與外觸。內觸,例如我們身中覺得肚子餓了、覺得很熱了、覺得很冷了、覺得筋骨痠痛了等等依於自身;或者是說我們對外面的境界產生觸,有了觸就一定會有覺受。如果知道這些觸其實有的時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也是可以忽略掉的,當你跟這些觸不相應的時候,那麼你沒有受,就不會起貪瞋愛染的相應。例如說我們的眼睛看到一盤美食,這是有觸,但是依於正知正見而能夠知道,雖然有一盤美食在面前,但是什麼時候是該吃的時候,什麼時候是不該吃的時候,是不是屬於我能吃的,能夠有著一分正確的知見來領受、來分別,那麼這一盤美食,依於眼識、依於意識所產生的觸,就不會引發無明愛染的相應。

所以在解脫道當中,阿羅漢他們非常正知,早晨一起來就會領受種種的觸覺,在種種的觸覺一定都是以正定、正念來相應,這就是提到下面一條:「云何知覺滅如真?謂更樂滅,覺便滅,是謂知覺滅如真。」更樂滅也就是觸滅,但是我們剛有談到,有時候這個觸,不是我們所能夠避得了的。例如會遇到過去世有緣的親人,也許是過去世的妻子,也許是過去世的丈夫,而引發了非常熟悉親近的心念,這也是一種觸。但是會不會起貪欲的覺受,就看有沒有正知見的相隨,如果說今天自己已婚,或者是對方已婚,平實導師有為我們開示:「一觸之下不要再起第二念。」所以這一個更樂滅的意思就是說:一觸之下,就應該依著正知正見來起覺受,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在其中繼續領受下去,而應該避開,該做的事情就應該要積極地去做,這就是覺滅如真。

而依於解脫道的修學,對於一切法的領受是都必須要避免的,也因此阿羅漢在街上托缽的時候,他的眼睛只看著前面幾尺的地方,絕對不會東張西望,施主們把食物放到缽裡面,他也不會去看這個東西好吃、不好吃,他只要去領受到說,我的缽滿了就往回走了。這個意思是阿羅漢們他們就是減少對外面的觸覺,自心安住於解脫法要的明觸之中,心心念念依不放逸行為自己的無間作意,這個就是知覺滅如真。

接著大拘絺羅尊者又說:「云何知覺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這個意思是說,一個初果人,他能夠有了斷我見的正知正見,他能夠知道這個觸、這個受,其實都是繫縛之法,他也能夠正知這些觸、這些受,都是意識心的心所法,最根源就是要能夠滅除這個意識覺知心的相續相,才能夠解脫於三界。有了這樣的一個正見,才能夠在面對一切法的時候起正思惟,不會起邪思惟;有了正思惟,當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心中的口行(也就是心中的語業)就能夠依解脫德的角度來起心念。這就是由正見、正思惟到正語,有了正語、正念的相隨,那麼身口意業,就不會造下三惡道的行為,身口意業都是能夠趣向清淨ヽ趣向解脫道,因此能得正命。

所謂的正命,依一個想要修學解脫道的人來說,他對於一切的名聞利養,不會起心貪著,更不會起心造作,因為那個只會產生繫縛。所以如果有著正命的認知以後,他不會去為了一時的衣服、飲食、醫藥、臥具,而做出違戒的行為,而做出侵擾眾生的行為,也因此能夠入於正精進,因為心心念念都邁向解脫,由正精進而能得到正念、正定。所以覺滅道如真,一定要以正見為首要,如果不是正見,那麼八正定就變成八邪定。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宗教人士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於道上修學,但是因為對於三界的法不如實知,因為對於意識覺知心的虛妄不如實知,所以方向的錯誤,導致不論如何地精進修學,都不能得解脫。這個就是舍利弗為我們大家向大拘絺羅尊者所請問的法,當然其實尊者舍利弗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們是藉著這樣的互問因緣,讓身邊的弟子眾能夠有更深的印象,也讓今天的你我在這樣的法要上,能夠得以更清楚地認知。

在今天的學佛人當中,有一些宗教師會教授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保持覺知,才能夠念念分明,不能昏沉,要保持清醒;這樣的教授是跟解脫道的正修行完全無關,永遠無法取證解脫初果。如果沒有先斷我見、我執、我所執,這樣修只是浪費道糧,浪費一世的福報。例如也有人主張要制心一處一念不生,如果制心一處一念不生,那麼無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就是完全合於這樣的境界,但是這不但不能解脫,反而更是在浪費生命,因為一點解脫的智慧都不能產生,只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又能夠如何於諸法起正思惟?沒有正思惟、沒有正觀,那如何能夠得正智起解脫德呢?所以若主張離念靈知心就是涅槃、就是解脫,那麼應該把大拘絺羅尊者的這一段話,仔細地去誦讀ヽ仔細地去體會。要能夠知道覺知心意識都是緣生法,而這個意識祂是依於意、法為緣才生,當入胎前中陰身滅,意識就斷了,在母胎當中也得等諸根成熟,才會有新的意識重新生起,意識是無法離開法塵獨自存在的。所以如果不能建立遠離六塵覺觀的正知正見,不要說證得四果,連初果向也無法建立,所以實取解脫就是要滅除五陰、十八界。

佛陀的開示在《阿含經》當中處處說,不論是色蘊,過去、現在、未來,粗細、遠近、好醜、內外,這一一法你都必須要去現觀它,現觀它的無常性,現觀它的苦性,現觀它的空性,現觀它的變異無我性。色蘊如此,受蘊、想蘊、識蘊一樣如此,尤其是意識心,不論是粗意識或者細意識,都是無常變異之法不可執著。如果要取證聲聞解脫果,就必須要能夠完全去掉覺觀心,去掉對於六塵萬法的覺知,入無餘涅槃的境界,是絕對寂滅的境界,這樣的知見,是必須在修學前就要建立起來。這集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82-a18_012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1集 佛對聲聞人的最後遺教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這一集我們繼續要為大家依 平實導師所著《阿含正義》第四輯有關慧解脫的知見來為探討。今天略談的題目是:「佛對聲聞人的最後遺教」。

在 佛陀快入滅時,身邊有許多的弟子們圍繞著,而且都非常的悲泣,佛陀就說:「我要離開了。你們還有什麼在法上的或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趕快問我。」當時身邊的弟子們都只顧著傷心,大家默然無語。這時候 佛陀就主動的開示: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般涅槃經》卷3

佛陀說完這句偈頌後,就跟這些弟子們說:「你們應當知道,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的。我今天雖然是個金剛之體,也沒有辦法避免為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為可畏,你們應當要勤行精進,追求離開這個生死火坑,這是我對你們最後的教導。」佛陀雖然要離開了弟子,化緣已了,但是祂對於弟子們能不能出離三界這件事情,到要捨壽時都還掛念在心。

出離生死──離開這個生死的火坑,那要去哪裡呢?就是要能夠入住於無餘涅槃,因為只有無餘涅槃的境界裡是寂滅的、是無生滅的、是離諸行的,只要有行在就一定有生滅,不能說是寂滅。也因此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中,當然不能有法塵的存在,有法塵的存在就不可能是寂滅;沒有法塵的存在,當然就不會有意識心覺知心的存在,所以 佛陀開示諸行無常時,弟子們應該要如實地去觀照,所謂的諸行是什麼諸行?也就是說三界內的一切法,其實都是在諸行當中,譬如說器世間,不論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成、住、壞、空的變異,這不離行苦。再說這個有情世間,以我們人身來說,一期當中不離生老病死的辛苦,而一期一期的輪轉,又無法避免於惑業苦的遷流;在人生當中之所以有著生老病死、之所以有著惑業苦的遷流,就是因為無明的關係,而有了五取蘊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輪轉;有了這個五取蘊以後,就會有身行、口行、意行,想要解脫生死,就必須對於自我的身行、口行、意行,要能夠如實地現觀。

對於身行所起的種種法,例如說內身的種種四大的法要,以及一切的動轉等等,都要一一法去如實地現觀。不但是要對現在的這一個身行的一一法如實現觀,乃至於這個身行落在什麼樣的境界中,在不同的層次修道位階中,它有什麼樣的法要變化,都要能夠一一地觀行出來;而口行的部分,只要心中有念、有覺知,就不離口行,語言文字相出來的時候已經是粗相了;有關於意行的部分,是最難讓人家突破的,因為意識有太多的變相,而且眾生都會以這個意識心為我。

一般來說,對於身行的無常、口行的無常,只要能夠依善知識的教導,自己去思惟後,應該可以證知它的無常性,而能解脫於其中的繫縛。但是對於意行自身境界的變化,往往很難以正知正見來對照出來;因此有關於意行的部分,一定要能夠依止有實修實證經驗的善知識,並且對於我們的意識,在三界中有哪一些的差異性、變化性,能夠如實地知道,這樣才能夠證知意行的無常,而能夠脫離於這個能觀之心的繫縛。當這個身行、口行、意行都滅了,就能夠入住無餘涅槃。

有關於意行的部分,是我們接下來所要說的重點。意識心的無常不但是念念生滅,而且在捨壽以後也無法離於壞苦;縱使我們的意識好好地隨著禪定的修行,捨離掉欲界的覺觀、捨離掉色界天的覺觀,而對於色身的繫縛也能夠完全捨離,入於非想非非想天,但是還是不離行苦、壞苦。有關於入住於非想非非想天,這個是 世尊在出家六年苦行當中,如實去修學、如實去證知那個無常性,乃至於 釋迦世尊初開始要弘法時,祂首先想要度的,就是教祂入住於無想定,以及另外一位教祂入住於非想非非想天的老師。可惜這兩位老師都已經離開了世間,進入無想定、進入非想非非想天,所以佛陀也只有感慨。因為佛陀知道,他們在無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天的報盡受完了以後,接下來就要到不好的境界當中,例如毛毛蟲,這樣一念不生的習性帶著繼續受生。所以非想非非想天的無常,是 佛陀證實證知,意識心入住其中也是不能說是得到解脫的。

對於諸行無常能夠證知以後,對於諸行每一個法,也就是三界內的一切法──欲界、色界、無色界,對於自身五蘊的一切法──都要能夠去看它是不是都是生滅變異的。所以說,是不是生滅變異的?你要去觀照:這個法是不是本來沒有、後來生起的?那麼本無後有之法,那就是有生。有生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依於因緣和合而生,但是因緣散壞了那就一定滅。

同時,這一些法是不是也是在剎那變異的?我們在觀行的時候,非常細心的去體會,我們自身當中的十八界這些法相、五蘊這些法相、六入這些法相,不論說自己是在人間,或者證得欲界定,或者證得色界定,或者證得無色界定,都要去看在這些定當中,我們的五蘊法相是不是有生、有滅?是不是不離行苦呢?所以在如實現觀以後就能夠知道,只要是依於這個五蘊身,在三界內沒有一時一刻是常住不變異的,不論是我們的色蘊或者我們的意識覺知心,都不斷的變異。以阿羅漢來說,如果有了四禪以上的證量,他能夠滅掉身行的息脈、能夠滅掉口行的覺觀、能夠斷掉意識的相續相,對這些不執著。但是他也很清楚這樣並不是證入涅槃,更何況許多是要修學大乘法要的!想要證悟實相的人,更要證知這三界內的一切諸法──它的無常相、生滅變異相。

接著,佛陀說的第三句偈頌,生滅滅已,如何是「生滅滅已」呢?就是永斷於對於三界的無明癡、永斷於對於三界的欲愛,以及一切的煩惱相。因為斷了對三界的無明癡,對於三界的欲愛、煩惱能夠滅除,一切苦就能夠消滅了,而這三界的一切的法相,包括五蘊、六入、十八界,於當中的自我貪愛以及邪執的斷除,是必須歷緣對境深心體察,不能只是在知見上。當一個人在修學當中,他是以現觀、親證去看到自己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法相,都能夠不再起一念好樂貪愛的心;對於一切境界相,也不會引發煩惱的起行,能夠不動心,所以就不會有生死輪迴的相續相,因此生死大患就可以永滅,得到解脫智。

如同《增壹阿含經》中的開示:

【彼云何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增壹阿含經》卷17

「盡」就是「盡於三漏」:對於欲漏,就是欲界的種種法要;有漏就是色界的種種法要;無明漏就是包括了三界,主要是無色界的種種法要,已經能夠解脫、生解脫智。所以說:「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第四句:「寂滅為樂」,涅槃的境界當中是絕對寂滅的,沒有生死大患,而且涅槃中絕對是一塵也無,遠離一切諸法的法相,所以稱為涅槃相。因此只要所證的境界當中還有法塵存在,包括因我起慢,起一念心,我要入於涅槃,這就有法塵;有法塵就必定會有意識心,意識心於法塵會相續的存在,而意識心無法脫離法塵,所以如果涅槃當中有意識心、有一念的法塵,那麼就不是寂滅。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在這裡所說的解脫是指聲聞解脫,不是指大乘的不可思議解脫。

聲聞的解脫它是一個相對相,自己知道自己已經滅掉五蘊、六入、十八界的執著,對於這些我見、我所的貪愛相完全都滅除,而又能夠相信 佛陀的開示,涅槃的境界當中,是清涼、是解脫、是真實,所以以滅掉五蘊十八界,來相對於涅槃的境界說「證得寂滅」。其實聲聞人他並沒有真的證得寂滅,因為當他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十八界都滅了,那又是誰入於無餘涅槃呢?

可是,大乘行者他所證得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他不必入於無餘涅槃,他就可以在現生觀照到這個涅槃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所以說大乘行者的解脫是不可思議的解脫;所證得的解脫,不是以滅掉五蘊十八界等法來說解脫,而是這個涅槃是本來就存在的,只是證得了它。可是大乘行者當證得了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後,現觀這個涅槃的清淨性、無我性,所以大乘行者就能夠轉依這一個本來自性清淨的涅槃,也就是真如心,重新來看五蘊十八界這些法,其實都只是一時的因緣假合,因此大乘行者對於這些法的不執著性,是因為實際的觀照到它的幻化性;由於觀照到它的幻化性,所以當然就能夠由轉依的過程當中,漸漸調伏自己的習氣性障,而且這個調伏是究竟的調伏,因此能夠在菩薩道上勇猛精進前進。

這一集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78-a18_011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0集 解脫修行的方法與次第(四)-解脫世間種種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系列佛法講座。

這一集我們要繼續來說明佛法中有關解脫修證的方法與次第。

什麼是解脫呢?那是說解脫於苦、解脫於苦的繫縛。要滅苦就必須先知苦,我們問問自己,自己心中世間的苦何者最重呢?在《法句譬喻經》當中,比較了飢渴、婬欲、瞋恚、驚怖這四種誰最苦呢?結論是說,所談論的這四者,其實都是枝節末流,不能夠究竟苦的本源,說:【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法句譬喻經》卷3

「身」才是世間最苦的,是苦的源頭,如果有了世間五蘊的身,那表示必有生、死,必有老死憂悲苦惱等苦,且有輪迴。但有情的身包括了名色的五蘊,並不是單單有色身而已。

對於「身」在解脫修證的意義,我們先來理解不能解脫的原因。由於無明眾生皆漂流沉溺在生死流的大海當中,如果沒有得遇佛法智慧的船筏,不得超渡。在長夜漫漫之中,隨著生死之流永遠不能夠得到解脫。有情墮於生死流的現象,是因為生死流有四種的洪水暴流。眾生由於被這四種洪水所牽引羈絆,所以便隨著生死流而沉溺於輪迴。

這四種的洪水就是:欲流、有流、見流跟無明流。經裡面有說:【是諸眾生為諸煩惱暴水所沒;欲、有、見、無明,四流所漂;隨生死流,入大愛河;為諸煩惱勢力所食,不能得求出要之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4)這意思是說:眾生被種種煩惱的洪水暴流所淹沒,被五欲、三界有、貪愛、邪見,以及缺乏解脫智慧的無明等四種流所流轉,所以隨著生死流,而漂流於無量的分段生死旅程,沉溺沒入在貪愛的大河流之中不得救度,被種種煩惱的力量所吞噬,不能夠得到求出離的方法。

《阿含經》中 佛陀向弟子具體的開示了有關眾生由於無明,造成生死流轉輪迴,不能夠趣至本際的原因。說:【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去本際?】(《雜阿含經》卷6)意思是說,特別地指出來,如果想要求解脫,要探討深究到底是什麼令眾生的三界有、五蘊身心有的原因。那什麼是令眾生繫縛執著?又什麼是令眾生誤計而見它為真實我呢?那是因為有這樣的繫縛的法纏身,被無明遮覆。尤其是因為貪愛是繫縛於生死輪迴最大的力量,而令眾生一直在生死的漫長道路上,不停地驅馳奔走,令眾生在生死中輪迴、流轉,不能夠達到清淨寂滅的涅槃本際。

佛又繼續開示說:「因為有這個色的存在的緣故,因為有色而有種種產生的事出生。對於色的法的繫著,將色法當作是真實不壞的我,眾生就是因為對於色法虛妄,不能夠了知的這種無明,而有生死輪迴之苦。而其他的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意思是說,不得解脫的原因就是五陰。

接著,佛陀與弟子的問答,說明解脫修行的一個理路。

佛陀問弟子:「色是常嗎?是無常嗎?」弟子答覆說:「是無常啊!」佛又繼續問:「如果是無常,是苦嗎?」弟子回答說:「是苦啊!」所以這裡確定了色等五蘊的法,都是無常、都是苦的法。

佛陀繼續開示說:「因為有這樣色的無常苦法的緣故,眾生被無明所覆蓋,而被它繫著,把它當作是我,而有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其他的受、想、行、識也是這個道理。」就是說,無常法是令生死苦的原因,而五蘊無常都是苦。

接著佛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示,是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 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見、聞、覺、識,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雜阿含經》卷6)這裡的意思是說:「一切的五陰──色、受、想、行、識,都不是真實我,但不異於真實我,卻與真實我是不相在的。」

由這一段經文中,佛陀說明了佛法中一個關鍵性的道理──無常虛妄的五陰不是真我,但被真我出生的五陰,又不能完全說與真我無關;說這兩者完全是不同的,五陰與真我不互相混合為一個不可分的法。這裡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五陰是與真我同時同處而不相在的,不是和合成為一個法而不可分離的。既然一個真我與五陰同在,而五陰無常故無我,當然可以反證出,一個與五陰的無常、無我體性相反的真我的存在。這樣虛妄的五陰世間的有情與真我的同時存在的道理,是在解脫實證上有確實修行意義。因為真心如來藏,不僅是十方三世一切法自性之所以能夠生、住、異、滅的真實相,所以稱祂為法界實相,也是無餘涅槃的本際,更是修證二乘解脫道的正知見的基礎。如果離開了這個基礎,我見跟我執的斷除就不可能成功。所以認清本識如來藏的存在實有、本識如來藏的常住不可壞性,對於修證解脫道的修證者而言,是一個必須具備的大前提。如果否定了這個真實法──法界實相心,在實證解脫果上就沒有辦法獲得,就是無法證轉四聖諦或者因緣法的凡夫,不可能有涅槃的果報。

這是因為否定了十因緣法的入胎識,否定了真實本住法──涅槃本際的人,當他如實理解世間法,一切法、五蘊都是虛妄,而要滅盡一切法,才能夠證解脫、證涅槃,那就不免會有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於是恐懼捨報時,「不受後有,我生已盡」之後會成為斷滅空,那這種人縱使盡形壽修習解脫道的法,也都不能夠證得解脫果。

在確立了這個解脫修行的大前提之後,有關於解脫的實修,就必須對於五陰十八界的一一陰、一一界,確實觀察其中每一個法的虛妄性。五陰中的色陰,是最容易觀察而且實證它是虛妄的;但是代表有情的,或者說被有情深深執著為我,除了色身之外,還有其他四陰。其中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對於識陰六識的貪愛,乃至於由六識身又衍生出來,所謂的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跟六愛身,眾生都是以這個當作他的依靠之身。

什麼是六識身呢?六識是指六根、六塵相觸而生的六識,都要歸攝於識陰。阿含對於識陰定義是非常明確的,也就是根與塵相觸而生的識,都是屬於識陰,所以識陰的定義就是眼等六識。所以我們都知道,意根並不是屬於識蘊,識陰六識都各自有祂的功能,所以稱祂為六識身。如眼根觸色塵而生的眼識,具有見色的功能叫作眼識身。耳、鼻、舌、身,乃至於意根觸法塵而生的意識覺知心,具有了知諸法的功能,我們稱祂為意識,六識都是所生之法,由根、塵二法和合觸而出生的。

六識的功能就是六識所擁有的我所,也就是六識的自性,那就稱為六識身。如果不能了知六識的自性,誤以為六識的自性就是佛性,那就成為自性見外道,主張六識的自性就是佛性的人,墮入自性見當中,都不知道能見乃至於能覺能知的性,是屬於六識的功能,是墮入執著六識的自性見當中,名為執著六識我所的未斷我見者,而且執著意識心的人,以及認定意識常住而不滅的人,都是公然支持常見外道的破法者。

那什麼是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呢?在《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當中有提到,六觸身依六識身的功能,而說有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六種;並且進一步以眼觸身為例來說明,眼觸身是眼根及諸色塵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此中眼根為增上,色塵為所緣,於眼所識色塵,種種的觸也就是諸觸,等觸、等觸性,已觸、當觸等都是,這些都叫作眼觸身;而耳鼻舌身意等其他的五觸身,也是同樣的道理。

接下來在論中,對於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開示,也是依著六識的每一個識,各有其因識觸境界的六觸身所生起的了別的功能後,而有進一步的受的功能、想的功能、思的功能。比方說六受身,也是以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識,而說六識透過了接觸六塵的境界,因而生起了對於領受六塵境界的功能的六受身。我們知道受就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差別;既然有受便是無常法,有變異不是如,我們不能把它當作經中所說的本際。

若以眼受身來說,眼受身就是眼觸所生的受身,也是相同需要有藉緣才能夠出生,因為由六識觸境界而有了別六塵境界,然後才能夠有領受境界的功能,因此六識身或者說六觸身的緣,同樣也是六受身生起的緣,故說眼根及諸色塵為緣,才能夠出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在這些藉緣當中,眼根是增上緣,色塵是所緣緣,這樣生起了眼受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的受身,這個道理也同樣是如此。以此可以類推六想身、六思身的道理也都是如此。

但,如果想要進一步的深入仔細瞭解所有的內容,可以自行請閱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中這段論文的內容,詳細思惟其中的道理。在此我們可以從當中的法義瞭解,確實這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乃至於六思身,都是依六識身而有的法,包含六識身本身都是根塵為緣,根塵相觸後才會出生的法,不是本來自在的法。這意思是說,眾生所倚賴的最明顯強大的功能的這個六識衍生出來的功能,來當作自我的身;但其實它卻不是真實的法,這幾種身非但不是真實法,不能當作有情生命的依止,不能當作有情在無量的分段生死過程中,當作生死相續的所依,當然也不能當作阿羅漢滅去世間一切法後入涅槃的本際;相反的,這些對眾生而言,具有顯著而強大功能的法,自然而然成為執著貪愛種種境界的管道,由於貪愛執著,這樣子便無法得到解脫。相反的,反倒是有了這些繫縛,因此《阿含經》中特別特別的指出來了,這個六識身等是令有情出生後有的因。

《雜阿含經》卷12有提到:【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這五種身,如果再加上所謂的六愛身,稱為六六身的法,這些通通都是出生未來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種種來源,也就是造成輪迴生死不得解脫的原因,也就是所謂的有因有緣世間集的流轉門。

以六識為根本所衍生出來的這個六六身,那我們再將內六入,也就是眼內入處、耳內入處、鼻內入處、舌內入處、身內入處、意的內入處,以及外六入,也就是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包含在內,針對解脫修行者而言,應當要如何觀察這些法呢?這六類的六六身以及內、外六入,也都是全部不是真實我的法。

在《阿含經》當中,都說這些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意思是說,也同時統統是由真實我出生,所以不異於真我。以六愛身為例,《阿含經》對於六六身的觀察,以燈光的譬喻來說明六愛身如實無我,因膏油、燈炷,燈的光明才能夠得以燃燒而有光亮;但燈油是無常的,燈炷也是無常,燈火自然也是無常,而燈器也是無常;如果沒有燈油、沒有了燈炷、沒有了燈火、沒有了燈器,燈光是不會是常、恆、住、不變易的。透過這樣自行思惟,然後現前去觀察,便可以漸次滅除了對於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無明執著;如果六思身能夠確實的滅除,我執也就跟隨著滅除;我執滅除了,就是親證解脫而不墮於斷滅空當中。因為解脫是如,不離如、不異如,而且是真實法,不是一切法空的斷滅空,是因為「法住法位,本來如是。」滅掉了五陰十八界之後,這個涅槃的境界,從來不是一切法空;說滅相不滅的滅相真如,也不是留存意識細心或者意識極細心,常住不滅而成為常見外道。不論是大小粗細一切的意識,都還是意識,都不是真實法。

解脫道修行中真正解脫,入無餘涅槃的寂滅境界,是滅去了一切所生之法──五蘊十八界後,不再有阿羅漢的這個有情在世間存在、出現。獨有入胎識本識如來藏,本身是不知不見而獨存的本住境界,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識自住境界。這樣的解脫修證,才能真正的斷我見、斷我執,成就解脫果;所以佛所宣說的因緣法與緣生法,都依著這個本住法來說,它是不離如、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由於時間的關係,有關於解脫修行的次第與方法,講解到此。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74-a18_010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9集 解脫修行的方法與次第(三)-不生法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系列佛法講座。那這一集的內容,我們繼續來探討佛法中有關於解脫修行的方法與次第。

佛法的解脫的內容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除了對於世間種種苦的行相及苦的本質,有透徹理解及正確真實的觀察,也就是對於五陰一一陰的內容,如實理解而無有遺漏,然後能夠思惟及現觀五陰一一陰中,全部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變異的虛妄法,不再執著;而且進一步地去探求苦的形成原因,為何會承受苦的結果,進而能中止苦,這樣才算是進入斷除苦的繫縛,以及煩惱繫縛的解脫修行之路。

有情會有後有的五陰世間出生,就是代表眾生持續不斷地在苦的繫縛當中,不能夠出離苦,所以當然就不得解脫。那能夠在世間後有不再出生,才能說是解脫於苦、解脫於繫縛。因此修學解脫的人要善見、善覺、善入世間集與世間滅,才能夠成就不生法;能夠成就不生法的人,才是真實取證解脫的人。但是要證成不會出生於世間的不生法,不再於世間出生,卻要從有情為何執著貪愛世間的源頭來下手,那就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

《雜阿含經》提到了有關於因緣法及緣生法的正確了知見解,那就是不執取認定過去世、未來世五陰有情的身心,他的出生為真實有,也不執著現在的有情身心是從過去而來的,而會到未來世去的。那就像是外道所執著的種種世間五陰而衍生出來的我見、眾生見、壽者見、戒禁取見等繫縛統統能夠斷除,就是斷除了生死根本的人。就如同截斷了多羅樹的樹頭,使得多羅樹的生機永斷,不可能再出生了枝葉,在未來世不再出生,成為不生的法。

想要親證因緣觀的人,必須瞭解無明的本質,才能夠滅掉無明;無明滅了,則六識心行就會滅,六識心行滅,那麼本識就不再入胎,而沒有來世的名色;如果沒有來世的識陰六識等法,那就會滅掉了生老病死苦等五蘊的必然發生的生住異滅的現象。所以了知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法的虛妄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修學大乘菩薩道,或者是修學阿含解脫道,都是如此的道理。特別是修學阿含道的解脫道修行人,對於五蘊的一一蘊的內容,一一蘊的苦,一一蘊的苦集,一一蘊的苦滅,一一蘊的滅盡的狀況,以及一一蘊的滅盡之道,如果都能夠確實了知,並且能夠實證,這就是滅了無明;無明滅了,就不會再去投胎,就不再有生死的流轉而滅掉了一切生死苦,這就是明白世間集與世間滅的解脫修行,也就是知道五蘊世間的集與五蘊世間滅。

但解脫修行的精神,關鍵是從五蘊的認識及斷除,來斷我見跟我執。如果不能單從這個五陰的本身的苦集滅道來作現觀,因而斷不了我見跟我執,也可以從十因緣與十二因緣來互相搭配,來配合作現觀,那可以更深刻地體會思惟五蘊的出生與生命的苦、眾生的無明之間的關聯性。這樣也能夠了知苦的來源正是五陰,且由於有情五陰的存在、不斷地出生,是因為無明──由本識所生的意識心有這個無明,如此就能夠進一步地滅除了無明;由此了知而實證五陰世間的集與滅,就成了慧解脫者,離開了生死苦。

五陰世間有,指的是三界有,它的集是有情苦的形成來源,而五陰世間的滅盡所證得的解脫於苦,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在滅除我見與我執前,必須先了知:五蘊、十八界一切有情世間自我的法,全部滅除而無餘以後並不是斷滅空,仍有一個真實法--涅槃的本際存在;滅除了六根、六塵、六識自我之後,獨餘涅槃的本際--本住法--單獨存在,所以涅槃不是斷滅空,所以想要入涅槃的人,就不會有斷滅的恐懼,才有可能確實地斷除我見跟我執。

意思是說,如果從五陰的四聖諦來現觀以後,仍然無法斷滅我見與我執,可以改以因緣觀,來斷我見跟我執。但因緣觀的現觀,不可以捨棄十因緣而直接去觀行十二因緣法,這個前提不僅是以修因緣觀來修斷我見、我執,也同樣的是對於已經於聲聞法四聖諦證得解脫果的阿羅漢,想要增修因緣觀的重要前提,否則將與應成派中觀六識論斷滅見的外道一樣,無法在深心中確實斷除我見,更不可能斷我執,這樣對於解脫功德就毫無幫助了。

老死的苦是眾生最容易觀察的部分,但是以什麼樣的緣因而從何處生起的呢?觀察了老死的苦,並且觀察到了老死是因為有情的五蘊身心在世間出生的緣故,由於有生的這個緣,所以才緊接著發生了老病死憂悲惱等苦。五陰除了以生為緣因而有老死,但若沒有根本因本住法──入胎識,那麼五陰的出生及有生之後的老死,就會成為無因唯緣而有了,那就會墮入外道的無因論當中,變得毫無意義!這樣業果的報應與一切有漏、無漏法的熏習,都將唐捐其功而使修行成為毫無意義。

但就是明明看到世間因果報應是昭昭不爽的,明明就是看到有漏、無漏法的熏習確實是有它的結果的,而修行因與解脫果之間,也確實有因果關係存在的,當然是有根本因、也有緣因,才能使生死流轉成立。所以必須追尋探究五陰到底是屬誰?我們具體而分別來觀察這個有情生死的所依:生屬於誰?行屬於誰?而識陰又屬於誰?名色又是屬於誰?這就顯示一個道理:萬法─包括了五陰、生、行、識、名色-統統是虛妄,不屬於我,也都不是唯緣而無因生起的,都是要因與緣具足了,才可能生起以及滅失,所以: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

那至於為何五蘊世間的出生、五蘊世間的集,出生世間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呢?從十二因緣的觀察推演,發現有情老死的苦,也就是因為世間種種法輾轉地出生,逆推到最後,知道這一切都是由於眾生有無明的這個勢力而導致的。一切的佛門中想要修行證解脫的人,也都知道有無明的煩惱遮障,所以才需要透過佛法的修行來滅無明,能夠證解脫。但要如何才能夠滅除無明?對於佛門修行人,卻是一件浩瀚無邊的事。因此對於無明的瞭解──對於無明的本質、無明的類別、無明的內容,我們要因此能夠正確地斷除這個無明,顯得就非常的重要了。

我們要明白,蘊處界會有生住異滅的緣因是無明,而無明依附於名色六識存在,名色六識卻是從本識如來藏所出生的。了知了這個事實,就會了知無明是如何滅除了,滅除了這個令世間出生的動力,而使自己死後不再入胎出生了蘊處界,當已經滅盡了蘊處界的世間一切法,這時已了知蘊處界等萬法的前際,其實就是本識,了知蘊處界五陰世間集都是有本識因、有無明緣而集的,那就是有因有緣而成就了生死苦,這樣便深刻且正確地真實理解阿含解脫經典中所說的:「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如此就願意主動滅除了蘊處界當中的一切自我,剩下如如不動的根本因如來藏獨存,未來世不再有蘊處界出生,使得本識成為不生法。

既然本識不再出生蘊處界而單獨存在,那就知道不是斷滅空,由此能出生蘊處界的法存在而不再出生蘊處界,才能說是成就不生之法;如果滅盡了蘊處界之後而沒有一法獨存不滅,那只是空無,只是斷滅空,那就跟 佛所說的「滅盡蘊處界以後的涅槃是真實」這樣的聖教是相違背的,那就是等同於斷見外道。

佛陀既然說要「成不生法」,這表示本來在凡夫時,因為無明而會有所生的法出現,有所生的法就表示有能生的法,並非只有生滅虛妄的世間法存在而已,因此不是滅掉了生滅法之後,就變成空無一法。由此可證實:滅盡了一切世間法的涅槃境界中,並非斷滅空,而是真實,證涅槃的解脫是如、是常住。涅槃中沒有六識,離開了六塵的喧鬧,離開六識的分別,離開了六識的了知,沒有萬法的存在而離萬法的取受,沒有任何境界而離一切境界相,獨存本識不知亦不見,究竟寂滅而如如不動,阿羅漢都是如此知、如此見的。

如果將世間滅盡,便能夠證解脫,涅槃寂靜;但五陰世間滅盡的涅槃寂靜的解脫果證,卻是要從滅除世間集來修證。而如何是斷除世間集呢?這卻是應當先了知世間滅的真實境界是什麼來入手。已經如實地知道世間滅,那這樣便能夠頓斷或者是漸斷世間集,而將會在這一世或者未來世成就不生法,便可於當生親證解脫,不再出生於人間。

那如何能夠知道世間滅的境界呢?又為什麼要從這裡入手呢?這就是因為無明眾生都是落在世間有的境界,卻常自以為這就是涅槃寂靜。尤其以識陰的種種變相的境界當作是涅槃,所以聖教中便開示有外道的五現見涅槃,以及七識住、二識入的道理,用來對比實證涅槃是滅去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法的真實寂滅境界,涅槃解脫當然不會是有識陰六識存在的任何境界、任何的功能存在。因此《阿含經》就特別有這樣的開示:

【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雜阿含經》卷12

這個經文當中所說的世間,指的是五陰世間、十八界世間。五陰世間的集,就是眾生流轉六道的緣因,當然便是有情眾生生死極大苦難的聚集;一切無明眾生都是如此,都是因為世間不斷的有積集而不得解脫,不能夠取證聲聞初果,那更別說是要取證大乘般若實相的智慧。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因為不能夠如實瞭解識陰六識所有的一切功能──識陰六識對於境界的分別、領受、了知等六識身乃至於六思身的緣故;世間集的意思,就是對於五陰世間或多或少的誤會而加以執著,以為這個是真實法,認為不應當將這世間的法去滅掉,那這種錯誤的執著,就是所謂的障礙解脫的一念無明,因為這樣的無明-也就是我見、我執-不能夠斷除,就會生生世世受生而輪迴不絕,那痛苦也就跟著是無量。因此對於無明產生的誤會的對象(這個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內容)務必要瞭解,才能夠滅除世間集,邁向世間滅,解脫果才有可能成就。

但還是要再三地強調一個解脫修行的重點,解脫修證是滅除一切雜染的法,而能夠清淨寂滅。所以要滅去的是五陰世間的有生之法,以及滅除會導致五陰世間出生的煩惱法,而不是要我們滅掉了入胎識;入胎識不是有生法,是一切眾生的本識,這個本識祂具足了金剛性,沒有一法可以滅除祂,也不應當滅除。假使有法可以滅除祂,那就表示一定還會有另外一個法能夠出生本識的法,使得祂變成是有生之法,那這樣子才有可能來滅除祂。名色由本識出生,一切法由名色配合本識而輾轉出生,是萬法的根源;萬法都到本識為止,那這個識之前(這個本識之前)沒有一法可以知、可以證,不可能有法能夠滅除祂。

成就解脫道的不生法,只要能夠滅除了五陰世間,而不須要滅除入胎識;因為入胎識不含攝於五陰世間當中,是不須要去滅除的,而三界內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滅除入胎識。縱使有一個法能夠滅除入胎識(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則將會使涅槃成為斷滅空,與應成派中觀斷滅空邪見完全相同;如果將涅槃定義成斷滅,那將會使佛法中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解脫道的內涵,被迫全面改變;而且大乘般若的空性義、空相義,以及成佛之道,全部都須要全面的改變祂的定義、祂的行門跟祂的內容。那這樣想要滅除入胎識的想法,其實是永遠不可實現的大妄想!法界確實是沒有一法可以滅除本識的,修學解脫道的人,只要確實滅除了我見跟我執,便可成為慧解脫或者是俱解脫,捨壽時不再出生五陰世間而入無餘涅槃。所以說,無餘涅槃中不是斷滅空,解脫是如。

由於時間的關係,有關於解脫修行的次第與方法,講解到此。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69-a18_009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8集 解脫修行的方法與次第(二)-解脫是如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系列佛法講座。

這一集我們要來解說,佛法中有關於解脫修行的方法與次第,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核心道理:解脫絕非一切世間都滅掉後成為一切法空的斷滅空。三乘經典包含四阿含諸經都說佛法解脫的修證是真實,非施設想像;所證的解脫的果證涅槃,並非一切空無;不是誤會佛法—將緣起性空主張當作是佛法全部的那群人士所說的滅相真如—在這樣否定法界實相之下,只有具有斷滅性的蘊處界斷滅之後,就成為空無一物的斷滅空了。就像在《雜阿含經》卷12當中,有提到因緣法及緣生法是:【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經上是這樣說的:如何是因緣法呢?是說「此有故彼有」。意思就是說:緣於無明而有六識的心行,緣於往世六識的心行而有這一世的六識,像這樣十二有支是依於十二有支的前一支,前一個法作為因緣,乃至於緣於五陰的出生而有五陰的老病死等純屬大苦的聚集。那如何是緣生法呢?這是說無明跟行。因為本識中存有無明的種子的緣故,所有識陰六識的心行不斷地出生。無明與行就是因緣所生的法——緣生法。

假使有佛出世或者佛尚未出世,這個法,因緣法跟緣生法都是常住的,常住於三界當中,這個法住於諸法功能差別中,常住於三界內的所有的法界當中;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對這個法,是自己所覺悟出來的,由此就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然後出世為他人演繹解說,打開此法—打開此法的內容、打開眾生對此法的暗昧—而示現此法給世人,並且明顯地發揚出來說明,就是說此法緣於無明而有行,有識陰六識的心行,乃至於此法緣於生而有老死。就是說此法緣於有情五蘊身心在世間生的緣故,因此有有情老、病、死,憂、悲、惱等諸苦。緣於往世識陰的六識的心行熏習中而引起此世的識陰六識出生,那這樣子前支為後支的緣因,乃至於緣於生而有老病死等痛苦。

但這裡要注意,緣因只是出生法的藉緣,並不能出生法,因為任何一個世間法,包含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其本身都是生滅的法,既不能夠出生自己,也沒有出生它法的功能。因緣法跟緣生法等十二因緣諸法,它的背後並不是斷滅空,其實此法常住、此法是空(空無形色)、此法是如(於一切法中都是如)、此法本來如是,本來就是這樣,不是被創造出來的;此法永遠不離如、不離真如,此法不異如、不異於真如,就是這樣子詳細審慮觀察真實、心中都不顛倒。對實證人而言,這個是真實法,可以詳細思惟觀察而且可以實證,是真實而不是斷滅空無,是法界中的事實而不是顛倒想。如此隨順於這個法而有緣起,隨順於緣起法而出生一切的現象,這就是說這是緣生法——因緣所生的法。是說此法緣於無明而有行,然後就是接著行而有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說的就是緣生法。

那為什麼說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呢?必須要知道諸法是從什麼地方來?那是因為諸法都是從「如」來的,所以稱法不離如、法不異如;是說諸法就是如的意思。但是萬法有生住異滅,而一切有情有生老病死,都是跟無常苦是相應的,那為什麼稱它們是如呢?這是說諸法歸攝於「如」,而這個「如」是萬法的根本,一切萬法跟有情不能夠稍稍離開「如」於一刹那,才能夠不異如,因此諸法都是歸攝於這個「如」,屬於如的局部體性,當然不能說一切法跟這個如是相異的。

這段《阿含經》中所說的這個「法」,講的就是妙真如心,正是《阿含經》中所說阿羅漢所入的涅槃中的本際,只是二乘人不知而已。因為一切的世間法-五蘊十八界以及輾轉衍生出來的這些種種的法-都不是如,因為世間一切法都是所生之法,所生之法必定會滅去。這是因為所生之法沒有自性,其性本空,我們說這樣的法是空相法;既然空相法是生住異滅的法,那就是變動的法,非如如恆常的法。但出生這一切的萬法—這些生滅的法—的如來藏妙真如心,卻不屬於世間的生滅法當中,而是出生一切萬法,而令一切萬法能夠有功能運作的實相,這個就是我們說的空性──空性如來藏。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正是這個阿賴耶識如來藏入胎識妙真如心所顯示出來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等本來涅槃解脫的境界,二乘解脫道的阿含經典中是這樣講的,而大乘經典也是這樣說的。

十二因緣法當中的一一有支,都是因為入胎識隨順著因緣法而出生,所以這個一一有支都是緣生法;能令緣生法出生緣因的就是因緣法,藉著因緣法而被入胎識出生的十二有支,我們說這個就是緣生法。十二有支各各都皆以前一支為它的緣因:先有此支為緣因,才會有彼支的出生,前支為後支的因緣;也就是此一支存有,所以彼一支會出生,那這種「此有故彼有」的道理,就是「因緣法」。

因緣法非斷滅法:涅槃並非滅掉了生老病死後成為斷滅空,不是將識陰都滅盡了而成為斷滅空;而是滅盡了蘊處界一切法之後,仍然有一個不會滅、不曾滅的真實法存在,這個法離生老病死等無常苦,所以因緣法是如,所以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如」是什麼呢?因為「如」是依著本識離生老病死苦來說的(有生住異滅的現象便不是常法,是無常,不是如如不動),「如」正是顯示本住法離無常苦的涅槃性,所以緣生法、緣起法、因緣法全部都不能離開這個「如」。如果因緣法離開了如,那麼就無法成就恆時不變的緣起運作的現象了。如果有情名色出生的來源-這個入胎識-不叫作如,那因緣法就成為了戲論,不是真實法;實證者、實證解脫者也不可以審細地簡別,而證明真實的諦了。

如果一旦透過修行而最後證得的涅槃解脫,也就是滅盡了五陰、十八界以及觸、受、愛等心所有法之後,到頭來卻成為應成派中觀所主張一樣的斷滅空—一一法空—那就不是「如」了。這種假涅槃、妄說的涅槃,它的本質其實是空無、斷滅。與修行者有何相干?一定是有一個不跟苦、樂、憂、喜、捨受相應,而且是離生老病死等無常痛苦的這個本住法獨存,不生起六塵而不再有苦樂等受,才有可能是「如」。

那因緣法跟緣生法這兩個法不異如,表示因緣法及緣生法它的背後必定存有遠離六塵而不與苦樂受相應的本住法、如如不動心、本識如來藏。緣生法的十二有支都是從這個如如不動的本住心所出生,並且是附屬於祂,我們才能說這些與無常苦相應的十二有支緣生法是不異如,所以因緣法與緣生法都是依如而有,當然不可能是無因唯緣而有的,因此 佛才會說「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推究因緣法的源頭,我們逆推的十二因緣法,只能上推到無明為止;而十因緣法只能上推到能出生名色六識的本住識為止,還有無明並不是獨立的法,無明是依附於意識而存在的,意識則是依附於五色根、意根而存在的,六根跟六識則是依於被稱為如的本住識而存在,離於如—離於這個本識-就沒有無明的存在。

只有常住法本識才是非所生法,而是能生法,非五蘊內所攝的法,是離開生老病死、生滅無常苦,而能夠獨存,我們才能說祂是如;無明是以眾生心的無知來施設的,是眾生心對於解脫的無知,對法界實相本識的無知,無明當然必須依於眾生心而存在;所以無明並非依於無法而存在,所以不能夠依於名言施設的這個空無來存在。眾生心這個六識則是依於如—本識—而存在著,所以無明當然也是依於如而存在、而解脫,就是從這個如所生的蘊處界的虛妄性能夠正確地了知,進而來實證祂。

十二有支的名與色,也都是與心相應的法,都不可能獨自存在於本識之外;特別是十二有支當中的觸、受、愛等法,都是屬於心所法,當然不能夠外於心體存在。而這些心所法,依十二因緣向上推溯時,終究只能夠推溯到六識心的無明;而六識心無明不能夠獨存於心外,是由意識心的無知而施設無明。保有無明的心是意識覺知心,意識則是必須依於能生萬法、如如不動的本識才能夠存在,所以我們說無明它其實也是依附於「如」—這個如如不動的本識心-而存在的。所以我們不可以主張說:無明是出生一切法的本際。但要確立本識的存在,卻不在十二因緣法的觀察,而是在十因緣法當中觀察到有一個本識是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諸法本源。

佛法所觀的因緣法,有十因緣跟十二因緣法兩種,這兩種因緣法必須要並觀,不能夠分離;且必須要先作十因緣觀,來確立名色是由本識中出生,那這個本識入胎識,當然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由於名中的意根與識陰六識已經有七個識了,出生名等七識心,當然是第八識入胎識——阿含部的經典所說的本識。

由於已經確立了本有的一個入胎識存在,才能夠入住母胎而出生五色根及識陰六識,那再加上原來已經出生的意根而有名等七識,才具足了名與色等五蘊的法,然後才有接著的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等的法。先確立了十因緣法的本識存在的事實以後,再依十二因緣法來推究:入胎識為什麼世世不斷地出生了名色?由於出生了名色才會導致生死的痛苦,所以一定要推究名色會從本識出生的原因。推究的結果,原因是往世不斷地有識陰六識等身口諸行的熏習,愛樂五塵及法塵中的戲論境界,所以身口意行不斷地造作,因此導致捨報時不願意使自己消失,所以會去入胎而使未來世的名色又繼續不斷地出生在這個世間當中。名色出生了,當然一定會有識陰的六識,就一定會再有識陰六識的六入的現象,當然就不免會有再領受六塵境界種種的痛苦。

想要斷絕世世識陰的不斷出生,就得停止一切的行;行的出現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推究的結果是因為無明的緣故,由於誤計、執著才會使得身口意行不能夠斷除,就會引生來世的名色又再度重新受苦。假使有智慧滅去了無明,知道五陰都是虛妄的緣生法,知道識陰的存在本身就是苦,也知道識陰即使無苦而住於捨受之中,也仍然不離開行苦、壞苦;深入的了知了這個五蘊的虛妄而不再去執著五陰的時候,無明就滅了,捨報後這個入胎識就不再由於無明而繼續出生於世間的名色,就不會有生死流轉的痛苦!

所以十二因緣法要依十因緣法而存,十因緣法則是以入胎識為基礎。無始劫以來,入胎識就不與六塵及貪瞋癡相應,祂所含藏的無明種子都是只與七識心相應,而祂自己卻如如不動,所以說祂是如、是真如心;而且祂是本住法,不是有生法、所生法,所以就說祂是無生;祂不像意識永遠是生生世世被生的緣生法,所以祂是本來就是自己存在著,不必依靠其他的法而出生或者存在,所以說祂是如。

十因緣法跟十二因緣法都是依著這個真如、這個本住法而有,不可以離開入胎識,以緣生法十二有支法之間互為因緣而緣生、而緣起、而存在,所以 佛說因緣法、緣生法、緣起法都不離如。而且因為十二有支本來就是附屬於如如不動的入胎識,是本識所含攝的法,所以說是不異如。這個因緣法跟緣生法都是不離如、不異如,所以無餘涅槃就不會成為斷滅法,所以如是真實法。

而如與因緣法、緣生法也都是可以現觀而實證它的正確性,所以說是審諦;然後這兩個法依於真實心入胎識─如─而存在,所以無明不是無因而起,所以因緣法與緣生法假使全部滅除之後,也就是說涅槃的境界仍然不是斷滅的境界,而是仍有如─本識─獨存,祂不是斷滅,所以說是真實,這也是可以現觀,而實證其完全的正確性。眾生如果想要修學因緣法而出離生死苦得到解脫,憑藉著入胎識─如─來現觀因緣時,是可以證明其真實與正確的,這個就是因緣法與緣生法的智慧,所以說因緣法與緣生法是不顛倒的。

由於時間的關係,有關於解脫修行的次第與方法,講解到此。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63-a18_008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7集 解脫修行的方法與次第(一)-解脫之見道與修道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系列佛法講座。這一集我們要來講解有關解脫修行的方法與次第。

從解脫初果見道的當下,以及之後一生修行之路,有種種差別的現象。見道與修道存在有種種的變異相,見道與修道不可認為就是只有一種狀況。見道的同時,有人就是單純的見道,只發起了見地;有人見道的同時,成為俱解脫或者慧解脫;有人在見道的同時,成為三果人;有人見道的同時,成為二果人;或者有人只能成為初果人。至於見道後一生修道的結果,有人見道後一生修道,不努力的修行,只是初果人;有人不努力修道,但卻成為三果、四果。有人努力修道,只成為二果;有人努力修道,卻成了慧解脫跟俱解脫。這個現象跟這個道理,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有說到:【問:已得趣入補特伽羅,為有定量,一切時等得般涅槃?為無定量,一切時分而不齊等得般涅槃?答:無有定量,亦非一切時分齊等得般涅槃,然隨所應,如所遇緣有差別故而般涅槃。】(《瑜伽師地論》卷21)這裡說隨所應、所應的緣,指的就是他的善根福德、性障、修定、智慧、精進等;所遇的緣,就指的是此世所遇到的善知識,這世所呈現的異熟果報。

那麼見道時純粹見道,只發起見地,進入初果之中,而不能成為二果人,那是怎麼樣的狀況呢?就是說,在見道之前沒有先修禪定,而且未曾用心在修除五蓋,他的心仍在欲界粗重的貪愛,心地就像一般世俗人一樣,當有緣遇到實證的大善知識時,聽聞解脫的正確的道理,而大善知識也為他講解五蘊的內容、五蘊的苦集滅道,在他聽聞時都具足地聽聞而且確實地理解。用這個聞熏的基礎,然後自己在閑暇安靜的地方,不受他人干擾,仔細思惟通達之後,我見就斷了;當斷我見,三縛結也跟著斷掉了而成為初果。但是這只是見道,雖然知道解脫的道理,但是沒有繼續修道。他因為因緣不足,不能夠繼續跟隨著大善知識受學、熏習解脫道中見道後有更深妙的法理,在證悟二乘菩提之後,終其一生不能再依善知識的教導修行法門,繼續進修二果。一生就只有初果,捨報後就生欲界天;而在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之下,就必須經歷七次的人天往返,最後成為阿羅漢,取證無餘涅槃。

那什麼是見道之後只是單純的見道,只能發起見地而進入初果之中呢?而且即使一生努力地修行之後,也不可能成為二果、三果、四果人?這是說,從往世修行以來時劫其實很短,那善根不具足,雖然遇到善知識幫助他見道,但是他自己本身卻仍然貪愛著五欲,瞋心仍然很重,解脫道的法有很多還是不理解;或者欠缺善根,主要的是欠缺了精進根,他不想斷欲貪,卻想要證阿羅漢果。佛就對這種人指示說:「你只要斷欲界愛,尤其是男女細滑觸貪,就可以證得。」但這須要有大善知識攝受他,並且開示斷貪的法,努力進修就可以。

那什麼是見道時同時成為俱解脫呢?那是說,遇到解脫正法之前,他是在外道曾經修習四禪八定,而且是具足證得。但他自以為是阿羅漢,已經證無餘涅槃,這是因為凡夫大師為他印證的關係。後來遇到解脫實證者,知道他自己的所證只是世間的禪定,公開懺悔大妄語業;而善知識為他解說五蘊的內涵,五蘊的苦集滅道,他以禪定證量現觀斷我見、我執,就能夠證滅盡定,入無餘涅槃成為俱解脫。未斷我見之前,雖然是證四禪八定,但仍然是外道,或者是佛門的凡夫。見道同時成為俱解脫,而我們方便說是先修道、後見道。

那什麼是見道時同時成為慧解脫呢?是因為遇到解脫道的正法之前,也是曾經修過四禪八定,已經證得初果或者是二果;曾經聽聞解脫道的法理,但這個道理是不正確的,追隨佛門的大師是沒有斷我見的關係,以離念靈知心作為常住不斷的涅槃心,他跟隨他修行,他自認為已經證得有餘涅槃。後來聽聞真善知識教導解脫道的正理,並且破斥自己自認為已經證涅槃,但是是未斷我見的識陰境界;所以他想前往去聽聞善知識,判斷是不是說的有道理?或者要去破他所說來救護他,但事實上,是誤會了大善知識說法的緣故。那見到大善知識時,因為具足善根的關係,跟善知識反復辨正的過程,知道自己所證不是正確的,對此公開懺悔;在大善知識的開示下斷我見,同時斷了有漏、無明漏而證慧解脫果。已經先證初禪而後聽聞正法,知道解脫的基本道理,能將過去自己認為已斷的我見當場斷除;而將以前誤以為已經斷的我執,藉著聞法的因緣而滅除了無明漏及無色界之有漏,所以在見道的當時,能夠成為慧解脫。

那什麼是見道時同時成為三果阿那含呢?那是因為在修解脫道之前,跟隨著外道或者是佛門中誤會解脫道的大師們修證禪定,以修定作為聲聞解脫道之禪觀。見道之前已經證初禪,證得離生喜樂定,已經離開了欲界生,所以遇到大善知識之前,由於沒有大妄語業,而大善知識幫助他斷我見時,已經離開了欲界生的關係,所以在斷我見時變成了三果人,不再受生欲界天或者是人間。在捨報時候,依照見道的這個修行的差別,有不同的狀況來取證涅槃;這就是說,從中般涅槃到上流色天中而取涅槃。三果中有五類七種的差別,包括了中般涅槃有三種,還有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除受生後少用功力就能證涅槃),或者是有行般涅槃(受生後要多用功力才能證涅槃),乃至於上流處處般涅槃(要受生後不斷地受生,在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來證涅槃)。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在五下分結斷除的程度,或者初禪發起的品質,乃至於福德的差別。

那麼什麼是見道時同時成為二果斯陀含呢?那是因為見道前,已經努力修除五欲貪、色界瞋;但卻無法確實斷除五欲貪愛及色界瞋,斷不了五蓋,初禪自然不能發起。但是他有善因緣,極力想要遠離五欲貪愛及瞋心,在他遇到善知識為他開示五陰一一陰,每一陰的苦、集、滅、道的時候,當場就斷了我見;在斷我見、斷三縛結時,就成為二果人──成了薄貪瞋癡。他如果沒有再繼續努力修行,只是隨分而修,那當然捨報之後就只能生欲界天,在欲界天報盡捨壽時,再下生人間修行,在人間一世而能夠成阿羅漢果,在捨報時取現般涅槃。

那什麼是見道後一生不努力修道,只是初果人?就是因為往世曾經跟大善知識結下了法緣,所以獲得善知識為他開示,能夠斷我見成為初果人。他在往世不曾精勤修集福德、不曾精勤修習布施行,所以見道之後無力再繼續修道,必須要在世間法上努力的謀生,才能夠得到溫飽,所以一世之中無法努力修道,終其一生只是初果人而已。

那麼什麼又是見道後努力修道,終生精進地修行,他的結果卻只能原地踏步,不能成為二果人呢?那是因為他的性障很深重,貪瞋癡心一向都很重的關係;但由於在往世曾與大善知識結過善法緣,那在這一世緣成熟了,能夠遇到大善知識為他開示五陰一一陰,每一陰的苦、集、滅、道的道理;但是他的性障深重,不能當場信受、現觀;後來獨處閑靜處的時候,努力地去思惟及觀察,方能夠確認五蘊每一蘊皆是因緣假合而成,最後最後終於斷了我見、斷了三縛結;確認每一蘊都無法離開苦跟集,但他的深心之中仍不樂於五蘊的滅除,在他的意識層面努力地修習滅除五蘊的法義,但是在他的深心當中,對五蘊的滅除之道卻無所用心。由於性障深重、貪著極強的情況之下,一生雖然努力精進修行,但是仍然無法達到薄貪瞋癡。

那什麼是見道後一生努力修道,卻只能成為二果人呢?這裡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說他的性障深重,無法斷除欲界愛,所以終其一生只能進入薄貪瞋癡的薄地境界,永遠保持二果的證量。見道之後未繼續跟隨大善知識,對於修道中所應聽聞的正法沒有多聞熏習,這樣對見道後所應修斷的五蓋也不了知,也不能夠精進修行,那又不知道見道之後要取證三果時,必須發起初禪才能夠取證三果的道理,也不知道發起初禪必須遠離五蓋的道理。所以在見道後一世精勤的修道,仍然沒有辦法取證三果或者四果,永遠停留在初果、二果的境界當中。

那麼什麼又是見道後一生不需要努力修道,單單憑著聞法思惟,便能夠取證三果乃至於四果呢?那是因為在他見道之前,早已用心於修除各種的貪愛,但由於沒有因緣遇到大善知識,所以他努力修行一世,都是以定為禪;因為證初禪,成就了離生喜樂定的功德,所以在他親遇大善知識而能夠聽聞正法得以見道之後,他的五下分結立刻就斷盡,當下成為三果人。在表相上,似乎他見道後是沒有努力修道的,但實質上他是在見道前,已經將煩惱伏除了很多了。將來捨壽時,將成中般涅槃或者是生般涅槃。還有如果因為見道而入三果後,能夠一再地深入有漏、無明漏的內容,終於確認色界、無色界一切的意識心統統都是識陰所攝的無常法,這樣子滅除了有漏、無明漏,滅除了我執,證得了慧解脫的果證。

那什麼又是見道後一生努力修道成為慧解脫呢?那是因為見道之前,沒有修除五蓋的關係,尚未離開欲界生,不能夠發起初禪;見道前曾多世的修集福德,因此見道後無須為家庭生活奔波,有閑暇來努力修道;繼續追隨大善知識聞法修道,修除了五蓋,以求遠離欲界愛,成為二果人。隨後他又努力地修定,於未到地定成熟後,加上先前已修的消除五蓋發起初禪,能夠入三果功德正受;深入的觀行後,也能夠斷盡五下分結。在三果最高位中仍繼續地精進修道,進斷五上分結。這原因是:在親近大善知識聞熏更深入的五蘊苦集滅道的道理,或者是因緣法,了知五上分結的內容,努力修斷,乃至五上分結中最難斷的我慢也斷除了。此時色界有、無色界有已經沒有貪愛了,也對於識陰中最微細而且極難斷的三界微細意識心─意識極細心─也已經沒有貪愛了;而且對於已經捨棄最細意識心,而最細意識的這個捨心也都已經滅除了,這個就是有漏、無明漏的斷除,因此成為慧解脫。

那什麼又是見道之後一生努力地修道,而成為俱解脫呢?那是因為他見道之後,諮詢大善知識的意見,了知慧解脫是可以迅速修成的,因此依照前一項的方法與次第,依次一一斷除了五蓋等欲界貪瞋煩惱,而斷五下分結;再進一步斷色貪、無色貪,以及我慢、掉舉、無明,而斷了五上分結;努力修證慧解脫的行門,先成為慧解脫後,自知自證「梵行已修,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再藉此世的餘生繼續進修禪定,從二禪到四空定的修證,然後取證滅盡定,成為俱解脫。

那什麼是見道之後ㄧ生努力修道,而成為三明六通呢?那是因為當他成就了俱解脫之後,可隨時入無餘涅槃。如果這一世還有剩餘的時間,進修五神通、三明(也就是天眼、宿命、漏盡這三明),將五神通修成之後加以精鍊,能夠見未來八萬大劫事,這個就是天眼明;能夠觀過去八萬大劫,那就是宿命明;還有將解脫道所有的細節都能夠一一深入觀察而沒有遺漏,這個就是漏盡明;這樣就是所謂的三明六通。

什麼是先修道後見道,但是見道前,事實上是沒有修道的道理呢?那是因為先在外道修禪定後,再入佛門修解脫。意思是說,一直在外道中以定為禪,或者追隨佛門中表相大師,而且即便確實他也已經證了四禪八定,但是卻錯將禪定修證當作是聲聞禪的禪觀智慧境界,一世當中精進地修行之後,成為非想非非想定實證者。這樣的人往往誤以為就是實證涅槃。後來他遇到了大善知識為他開示我見的內容,令他能夠當場斷我見,這樣就可以立即成為俱解脫。當成為俱解脫的時候,那以前所修的四禪八定降伏我見、我執的過程,就可以追認為二乘菩提解脫道的修證。由於見道是在修道-就是所謂的修四禪八定-之後,所以說是「先修道、後見道」之人。但如果有人修成四禪八定之後,他卻一世未遇到大善知識開示我見的內容;在他見道前的修道,統統不能夠算是修道,只能在後來確實見道之後,才可以追認是先修道。

但這也是由於跟隨表相大師修證四禪八定,而且已經滿足四禪八定之後的人,才有可能發生的情況。然而,綜觀當今世間並沒有發現可以教授禪定的表相大師,所以也不復見這種狀況,因為當代表相大師自身連初禪都沒有曾經實證。如果有人先證四禪八定的功夫,後來又曾經遇到大善知識,但他的心中沒有絲毫信受的意思,所以不樂於前往請益,更不樂於聽聞大善知識宣說解脫道的正法,卻自以為已經實證了阿羅漢果,那這樣子先前所證的四禪八定的過程,當然不許稱作是修道。如果以此先證四禪八定後,再藉著大善知識的因緣而斷我見,頓成俱解脫,我們就可以稱為是「先修道而後見道」之人。

由於時間的關係,有關於解脫修行的次第與方法,講解到此。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59-a18_007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6集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阿含正義》的「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因為二乘聲聞人他對於常住法,他沒有那麼容易理解,所以必須要先跟他們解釋什麼叫作「常住法」,所以如來是要避免眾生在這個滅盡一切諸法的過程中,誤認這是斷滅,所以要跟他講實際上有個本際;然後這個法是真實可證的;然後,這個「常住法」就如同佛出世或不出世,這常住法都是在的,有個法是一直常住的。

在這種情況下,二乘人在修學的時候,才會清楚的有一個正知見;不會說那我滅盡一切諸法,我心裡面會有很大的恐懼──到底我把這個識陰六識的自性都滅除了,這樣我所有的是不是也跟著都滅除了?我不能看、不能聽,不能怎樣?不能覺知這種種法!結果你說我可以得到聖果、我可以成就聖人、我可以成就阿羅漢;這樣是我要的嗎?那因此就要跟他解釋說:「沒有問題!你還是有個常住法。」然後這常住法是一直存在的,不會因為你滅盡一切諸法──把三界法這個覺知都滅掉了,乃至於自己覺知的這個能覺知的心體也滅盡了,這樣的話你就成為斷滅──就會成為一法皆無。沒有,還是有!所以先知法住才能夠在這個地方安住地修行。

所謂安住地修行就是因為對 如來大師沒有疑惑。因為很多人,他對於 如來大師還是有很多的疑惑,他會覺得說:「這樣的斷除是非常恐怖的,而且意識心我,如果不是祂一直這樣綿綿連續不斷的話,那輪迴中的到底是誰?」有時如來跟他解釋說:「下一世的意識心,祂又是因為這些所有的因緣而出生的,而被這些因緣性所出生。」那他還是不相信,因為他對於出生與滅,以及意識覺知心的一個清楚的體性,都沒有辦法確認;最主要就是因為他對於常和無常,這個常住法是沒有辦法確認肯定,所以他對於 如來所說必然有疑惑,也就是初果人可以斷除這樣的疑惑,知道說我再怎麼樣修行,依著 佛陀的聖教而修,一定不是斷滅的、不可能是斷滅的;因為有那麼多的阿羅漢,他們都已經修得這個法,他們不可能是會去子虛烏有的一個地方的涅槃,或是說把自己完全滅盡然後變成空無。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就不要修學了!有涅槃一定不是這樣的,而且即使是外道涅槃也沒這樣啊!不會說自己都滅盡一切諸我。沒有說一個外道涅槃,這樣來說一切都是斷滅的。

五現涅槃就是說五種直接現在就可以身證的一種涅槃,就是屬於外道涅槃,它也沒有一個境界是這樣斷滅的,所以他們就會安住;因為他們相信涅槃,就應該根據字義上來說,就是不生不滅的。既然是不生不滅的話,就一定是一個常住法。所以,他們經過這樣不斷地理解以後,在修行的過程中,最後相信 如來所說,對於一些不應該有的境界,他就應該把它斷除了、捨棄了,所以斷除了三縛結;然後再依次的修證,將自己的貪瞋癡轉薄,然後證得初禪;然後檢查自己對欲界的貪、瞋是不是都斷除了,三縛結是不是都斷了,確定自己五下分結都斷了,他就成為三果人;然後繼續再往五上分結走,對於色界愛、無色界愛,以及因為種種煩惱,以及靜慮上所產生的這些掉舉,以及這些憍慢都把它斷除,最後在無明上呢,最後一分無明把它斷除,這樣五上分結就斷了。這些我慢—對自我的喜樂,對意識心這種自性的戀著、貪著,乃至於存在感的一些存在—都沒有了,反正他只是暫時活著,然後等到時間到,他就身壞命終,然後不會再有後有了,所以這樣叫作「我生已盡」,不會再有任何一世未來世然後出生,因為已經沒有未來,這就是阿羅漢的這個涅槃。也就是說,他以這樣涅槃為依歸的話,就像我們前次所說的,那到底這涅槃是不是本際?他知道?顯然他不知道!

如來有在法上來說有一個入胎識,也就是說有個識可以入胎的,那如果是真實學解脫道的人,應該對這個地方,應該有興趣才對!然而世間上許多學解脫道的人,他一方面對於意識心的這個覺知我,他沒有興趣,他不知道這樣的一個覺知的自性,實際上是不牢固的、是變動性、是無常性,是根據你了別現前的這個六塵而有的,乃至於了別你自己定中所有的;也就是說,對於這些都沒有辦法肯定,就會迷惑於意識心的自性,而一直想要抓取這意識心自性,乃至於對自己的證自證分,就是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存在呢,自己可以檢查自己是不是存在呢,這樣起一分覺知,然後來認為這個心非常清淨,將意識心的一個變相,四分中裡面的那一分單獨取出來,當作真實不壞常住我,那這樣的人,就是還是陷入在身見、我見之中。然後如果說他能捨去這些,那他也要經過這樣的斷除種種對 如來的疑惑,可是這對一般人又不容易做得到;因為他們認為 如來不可能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 如來是古代的人,他們相信 如來只是人,而不相信 如來是真的大覺者,所以對 如來有疑的情況下,就會產生種種的,無法在解脫道前進的,這樣種種的非理性的一個行為和作意,那就障礙自己能夠得證初果,這是現代的修行人所應當注意的事情。

那麼回到這個入胎識。如來有說,一切識都不會到未來世。那因此入胎識這件事情的存在是事實,因為 如來是為了阿難來解說這件事情。因為有一天阿難尊者,他就到如來跟前,然後他對 如來說,他認為這個緣起法是非常非常的簡單,一點都不困難。結果 如來馬上就遮止他說:「止!你不要再說了,你不要再說了!因為這法是很深妙的,不是這樣容易能夠瞭解的!」可是如果根據目前許多人來解釋這緣起法,都把緣起法當作是一個思議法──可思可議的法,這樣可思可議的法就是這個法滅,然後依次滅盡,所以一切的諸法都滅盡了,這樣滅盡的話不就是緣起法嗎?這樣如果是緣起法的話,滅盡跟涅槃的關係在哪裡?既然你都滅盡了,哪一個法會到涅槃呢?沒有啊!你至少要留一個法可以去涅槃吧!可是你留一個法就是有「後有」,對於世間上任何一個,一丁點這麼細微的法存在,它就是三界有的法。所謂滅盡三界有,就是存在於三界的任何一個擁有的、存在性的法都要滅盡,這樣的話才是真實的斷、滅一切三界有,所以從這樣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說阿羅漢對這個事情不理解。當時候,阿難尊者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那他來請教的時候,就開始聽 世尊所說,世尊就解釋有個識可以入胎的,那這一點跟原先所說的聖教中就有一點不同了。因為六識不會去到未來世,可是現在有一個識,祂卻是可以入未來下輩子的這個胎。那有的人可能會說:「有啊!我就盯到最後一刻,最後我在投胎前那個地方,我的意識心還覺知,所以我就是用這個識來入胎,入胎以後就搞不清楚了,接著就不知道了,所以那個意識覺知心,就是我這個識入胎。」那你要說:「胎中的那一個意識心後來生起的。對!是另外一個意識心,那反正不是我!」這樣乍聽之下好像是對,可是實際上 如來知道可能會有這樣的見解出生,所以 如來就說:「這個識是可以住胎的。」也就是說,這個識是從進胎位之前到進胎位之後,乃至於在母胎之中,這個識都是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說祂並不是去入胎以後,或是入胎之前就剎那間捨離。不是!也就是說這個胎位中的識,就是胎前的識,是一直綿續存在的,是一直存在,祂並沒有受到每一輩子間的這種生死的繫縛來斷除;也就是說,有一個不會因為生死來破壞、來斷滅、來中斷的一個識是有的,而且是 如來所說的,那這樣大家就想,既然祂不合乎六識的體性,就應該是另外一個心識 。沒有錯!因為 如來又說這入胎識祂是和名色俱,名色可以讓這個識來存在。也就是說這個識是為了增長名色,讓這個胎兒慢慢地長大。那你說有什麼根據呢?因為經典上說,這個識如果離開了,這胎兒就死掉了。乃至於這個識會繼續一直存在,乃至於這個胎兒變成嬰兒出生了,乃至於他一直到老,活過一輩子,然後這個識還是存在;接下來祂又去投胎,這個識還是存在,然後投胎以後進入母胎,重覆上述的過程,最後再出胎變成嬰兒,然後再活了一輩子,成家立業然後死亡,這個識還是存在,這個識一直都沒有掉,這個識一直都沒有滅,這個識都一直在,所以這一直在的識是很特別的,因為祂一直在,顯然無始以來祂就是常,可是祂是不是常呢?

如來又說這個識是和名色俱,或是說這識祂是名色的根本也就是說名色的根本,所謂名色就是眾生的五蘊,眾生的五蘊以為身,就將祂當作是我,可是這個我卻是要留這個入胎識─這個出胎識、這個住胎識、這跟我們一起成長的識─來作建立,沒有這個識作根本,一切五陰都沒有了,一切五蘊都沒有了,一切我們所以為的我全然不見了,那當然更不會有意識覺知心了。

所謂的名色名就是指非色,就是不是物質性的,不是物質性名為我,就是意識覺知心我,乃至於意識覺知心的這個過程中種種的想,這樣構成了識蘊,再配合色蘊,這樣就變成名色;這樣的五蘊。因此 如來有說,很清楚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識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既然阿難你沒有找到這個識,你就不可以說這緣起法是簡單的,也就是說緣起法有沒有簡單或不簡單,就用這個入胎識─有一個一直存在的識─來作為根本就可以了。

既然 如來可以說出有這個識,顯然 如來是很清楚的知道而且 如來也證得這個識,因為 如來是無上正等正覺,不會有一個法祂不知道,因為 如來證覺一切諸法,所以佛號裡面又叫正遍知。如來有這個聖號,就是一切的諸法都完全了知,究竟每一個法,沒有一個法會遺漏,那就代表說入胎識是存在的,入胎識是可以找到的,只要學佛就可以找到。可是我們發現有一點,那為什麼二乘人找不到?二乘人是做了什麼而找不到?顯然二乘人修學的佛法是不究竟的,我們不能說有問題,只是說他所修的這個解脫道,他所知道的涅槃,是沒有真正證入涅槃的,所以他都是依 如來的方便,而施設、而說有涅槃。因為他們喜歡涅槃,所以 如來就將大乘涅槃法──這樣本住法,然後來一點一滴,稍微透露在這個阿含聖教裡面,不會讓他們誤為是斷滅,因為本住法就應該是常住於世間,祂不會為世間所壞、所汙染。

那這樣的法,不論 如來有沒有存在世間來說法、來教化世間,這樣的法都一定是存在的,所以 如來才會說這緣起法是 如來出世或不出世,這古仙人道是一直存在的。所謂這古仙人道,就是大家都會走的真正的緣起法,那你說真正緣起法是這入胎識嗎?那二乘所證的緣起法,不是真正的嗎?當然,因為如果緣起法,他們也證得究竟的話,他們就會應該瞭解這入胎識,然後也要瞭解佛所成佛的所有的原理,那他們也應該究竟成佛。為什麼呢?因為佛說,祂因為瞭解這古仙人道這緣起法,所以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說再無有上就是成佛,可是即使是專精於緣起法的這種二乘人,他最多只能修學到辟支佛果、阿羅漢果,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再進一步成佛。

從世尊在的時候,就已經授記下一尊佛是 彌勒佛。當時 彌勒比丘祂也在僧團之中,祂示現為比丘相,然後跟大眾一起安住。當 世尊對大眾宣說的時候,就說 彌勒比丘將來會成佛,實際上依南傳的、北傳的教理都是一樣;然而南傳因為不太願意稱呼這樣修行成佛的人是菩薩,所以會稱這樣叫作比丘。不過即使這樣的話,你還是可以看到有一些文獻,他們會說叫菩薩,因為實際上能夠成佛的就是菩薩,最後成為究竟果位稱為佛。那在因位,就是在因果這樣的前後差別、分位上來說就稱為菩薩,這樣是很自然的,所以 佛也自稱是菩薩。只是他們對於 彌勒菩薩,還是多少有點保留。不過,不管怎麼說,既然是這樣的話,那當時候佛世一切的大阿羅漢,他們都沒有人可以稱為佛,也就是說他們對於緣起法的究竟了知是不透徹的。如果這些已經有身作證,可以死後就已經進入無餘涅槃的大阿羅漢,他們都知道三明六通,也都得到第九次第滅盡定,他們都沒有辦法稱為佛,顯然,佛是有特殊的、不同於二乘的,真正成佛之法是一定存在的。

然後修學完三明六通之後,他們沒有繼續再進發,不代表這個法沒有。因為 如來一切盡知,正遍知的聖號告訴我們,如來知道是怎樣成佛的法,所以,如果這樣說的話,無學的阿羅漢乃至於大阿羅漢,他們還是應該有學,只是他們不想學,不想學成佛的法。所以只有 彌勒菩薩可以在未來五億七千六百萬年後成佛,但其他的大阿羅漢都不能成佛,那就代表說法還是存在的,所以學仍然還是要學,只是說這些學,對於二乘根器的眾生有情來說,他不願意再繼續走下去了。我們從這樣解脫道原理就可以知道說,他們第一個,沒有親證這整個佛法法界的根本,因為法界的根本,一定是能夠出生一切諸法的,如果這個根本就是這個入胎識,那也要找到這個入胎識啊!然後來親證這入胎識的體性是什麼。那如果是三界外有一個法,這涅槃本際就直接出生了一切諸法,那你就要親證這個涅槃本際啊!而不是說將來你可以般涅槃進入涅槃,可是實際上你沒有一個三界法可以跳脫三界的束縛來進入涅槃,因為阿羅漢本身也自知自己不是阿羅漢,不會以一個阿羅漢這樣的名稱、名言束縛,或是認為三界中目前擁有的這些五蘊,來當作是阿羅漢。因為如果真實是一個阿羅漢,就應該是一個常住之法才叫作阿羅漢,但是三界中沒有這樣的法是常住法,所以他證得諸法都是無常的、苦、空、無我,所以如果要稱自己叫阿羅漢,那三界法有沒有可以匹配的法?對不起!沒有!所以「阿羅漢即非阿羅漢」,阿羅漢所稱就不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也不會自稱我怎樣怎樣,而是隨世俗言語方便而稱為我。所以我們究竟來了知,這樣的涅槃的本際是一定存在的。從入胎識開始我們該來瞭解這樣的法界的真實性、這樣的真如,不要成為二乘的這種解脫道的自了漢,應該來修學大乘佛法。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55-a18_006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5集 慧解脫—三縛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阿含正義》的慧解脫,前面我們大概提到心解脫,這裡再作一下補充。心解脫的三果人,他對於解脫欲界已經有非常的把握,所以他的中陰身現起的時候,他會往色界天出現,所以出生在這個色界天以後,他不會再回到欲界愛裡面,所以他就不會回到欲界。所謂的心解脫,就是先解脫於欲界的一切種種的束縛,然後心善解脫就是心極為的、非常的,乃至於說完全的這種解脫,我們就可以稱為慧解脫;所以這是一個差別性,然後比較利根的三果人,他是可以直接在中陰的階段,不會往生到色界天,他就直接可以般涅槃了,進入涅槃了。也就是說他可以捨棄一切的我,捨棄一切的身見,捨棄一切的種種,捨棄一切的思惑,然後可以達到修證所到的——這個阿羅漢的滅盡一切法的境界,不過這還不是我們大乘菩薩所應當行的境界。也就是說,這樣的二乘聲聞聖智所樂的一個境界,卻不是真實究竟的一個涅槃解脫。

那我們今天再來講聲聞道解脫道的這個慧解脫的層次,因為慧解脫的話,就是說一樣要身作證,也就是說三果人至少要初禪,初禪的話如果還不安穩,他可以加修二禪,以二禪的定力當然是最好的,這樣比較不會退轉,然後自己去檢查自己的五下分結,就是屬於欲界的這種貪愛以及瞋恚、以及三縛結,是不是整個都斷了,如果都斷了,這五下分結就斷了。那你說更細微的地方,當然他可以自己再琢磨,因為有的人,他會不清楚心解脫真正的內涵,他總是以為我這個心,能夠不再攀緣於欲界的法,這樣就是屬於心解脫的層次,不過實際上不是。

我們已經說過了,實際上身見才是第一個要件,如果認為這個意識心就是常住不壞的真實我,那一切都沒有解脫可言。也就是說外道所修學的禪定,不論他修學怎麼好,在四禪八定的這些範圍裡面,都是屬於不是究竟的,他只是壓伏住他對欲界的貪愛,然後可以生往到色界,這還是一個輪迴,等到他色界的一切福報享盡,他就墮回到人間乃至於墮回到三惡道來了。所以我們從這地方就知道,解脫原理實際上是:有沒有認為三界中有個常住不壞我?實際上三界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生滅的,並沒有這樣的常住不壞我;因為三界的法都是被出生的,沒有一個法有出生其他法的能力,既然一切諸法都是被出生的,自然都一定會滅,滅了以後就不再出現,他要等到另外一個時機因緣,由別的法把他出生。

結果你去找尋,那三界其他諸法可以來幫「我」出生嗎?不行。即使是父母可以生小孩,實際上父母根本也不知道小孩什麼時候會出生的,現在還要透過種種科學儀器來檢查。所以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說這個出生是有真實的自性呢?也就是說出生的自體也不是真實的啊!因為既然出生他也不清楚,生的時候也不清楚,小孩什麼時候長大,長大成什麼樣也不清楚,乃至於長大以後,因為這境界而有了這個心識,又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呢?當斷除這樣的身見、以及欲界法的種種貪愛、以及瞋恚種種,這樣作檢查以後,這樣三果人他就可以繼續在佛道中繼續修行,只是說他認為佛道上非常的狹隘,因為他希望能夠快速地滅除一切諸法而進入涅槃。

那我們來看看慧解脫的層次,他要斷五上分結,所謂五上分結就是要斷除這些欲漏。欲漏就是欲界的這個漏,就像是一個盆器它本身有縫,然後它會從底下就把水漏出去,一切的法水、一切你修行堅固的東西都會變得不堅固,因為這功德都流失掉了。再來第二個漏就是有漏,有漏就是屬於三界諸有,那我們講的是上二界,所謂上二界,就是上於欲界之上的這個色界、無色界,這些存在本身它有漏,所以要斷除對於這上二界的愛。這上二界的種種貪愛的法,也就是說這些境界法,它本身是變動的、是無常性的,然後既然聲聞人,希望能夠達到一個永恆不變動的,因此他就要捨棄這些變動的法,他們認為這樣是最快的,如來就根據他們的所願、所求、所想,然後來施設這二乘的解脫道。

然後再來一個「漏」就是無明漏,當你捨棄這些三界諸有的時候,你最後還有一分無明,乃至於說一些少分的無明,這些無明要把它斷除。譬如說你知道要捨棄一切諸有,捨棄一切諸法,捨棄一切三界我的存在,那這個捨,當你念念都在執取這個捨的時候,這個「捨」心只要存在,意識心必定也是存在,這樣的話你就會沒有辦法順利地可以達到慧解脫,慧解脫是自然連這個捨心都沒有了,也就是說對自我的存在,他沒有任何的喜樂。所謂的自我存在就是說:你生存的時候或是活著的時候,這意識心的存在;祂一點點很細微的喜樂都沒有。他還會想:是不是有非常心喜或是樂?但它非常細微,因為細微到甚至有時候三果人都不能夠感知、都不能感覺。這樣的喜樂自己的存在,我們稱為是「我慢」。

因為這個我慢常是來自於末那對於自己的自身的執取,因為末那有俱生的我見,就是說一開始就具備的,從存在的時候開始,從生存開始就具備了「我」的一個見解,所以祂會一直要存在,存在於哪裡呢?就存在於三界中。所以三界法,它一定會請六識去品嚐、去品味,不論中間有愛味或是不愛味,就會如是地去作分別、了別。那你說我們痛苦的時候——意識心痛苦的時候,意根也會痛苦?不,因為意根祂沒有受,沒有這種樂受跟苦受,祂就只有捨受;有了不苦不樂受,所以我們痛苦的時候祂不會痛苦,祂只是在無明中一直在作這樣的—說追求也罷或是生存也罷—祂就是這樣地一直生存著,因此這個東西就是我慢,以我為慢,以我自己存在為慢;這和一般的憍慢,種種的覺得我自己比較殊勝、比別人好,這種比較上的慢是不一樣的;或是以證得四禪八定,然後而產生的憍慢也不一樣,所以這個慢和世間所說的慢不同,所以我慢它是歸屬於無明的。

所以在這五上分結裡面,我們就會談到,對於上二界的種種的一些貪愛,就是這境界法沒有辦法遠離,就是說色界法以及無色界法的貪愛。那其他的話,另外三個結縛就是來自於靜慮上,靜慮就是我們所說四禪八定上的這些種種的愛取,以及種種產生的這樣的見解上的,以及乃至於說我修行比較好。最後一個是無明,也就說靜慮上所產生的這種種貪愛,會使得自己行為上產生掉舉,然後產生憍慢,這兩個都會從靜慮上來產生。另外最後一個是根本的無明,所謂根本無明是指眾生有了一念無明,它並不是大乘法所說的無始的無明,當這個根本無明,就會使自己沒有辦法下定決心捨離這三界一切諸法,因為這個捨離是要連自己的世間所認為覺知心我都完全斷除;所以這在修行上,只要有一點點的我慢,都是要完全地斷除,然後對一點點的喜樂、一點點的這個自我的存在都完全不見了。

所謂的我執就是我見的一個延伸,它非常細微,所以對於這個我慢這樣的執取也都沒有了,這樣一切就斷盡了;一切斷盡的話,我們就稱為他是慧解脫,就是他智慧上已經解脫了,在這種智慧上解脫的境界裡面,接下來他已經不會再出生於三界中了,他這一生就是他的最後一生。所以他會說「我生已盡」,我這個生命已經到達最後一個盡頭了,這一生就是我最後生;我的「梵行已立」,我清淨的修行以及道果已經建立了,所以接下來我不會再受任何的後有;所以他也得到一個盡智,所以一切「後有永盡」,後來的存在、未來的一切三界有的存在,都已經完全消失,所以這樣的人就是我們說的阿羅漢。

所謂的阿羅漢,他本身有比較多的一個層次,因為有的阿羅漢他繼續修學,把四禪八定修學完畢,然後他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一個俱解脫層次,這樣他在俱解脫實際上是加修了滅盡定,因為他知道這個自我是不需要留著的,所以他會進入滅盡定中;這我們就是說,超越四禪八定的第九次定,第九次定就是滅盡定,他就滅掉這受想定。所謂滅掉受想定,是滅掉末那這意根的受想,所以在入定的時候他要先設定好——就是說我什麼時候條件這樣吻合的時候,我會再出定;譬如說明天太陽出現的時候,當光照耀到的時候,當太陽的這個境界出現的時候,那我再出定。也就是說修行到這個地方就是俱解脫了,俱解脫他還可以繼續再修成大阿羅漢,所以大阿羅漢就是要跟俱解脫、慧解脫來作區別,也就是說他還可以繼續來修學三明六通的法,這樣的阿羅漢就是整個解脫於三界諸法。

可是我們今天來探究,他這樣的種種的慢,憍慢斷除了,所以他不會以自己出生在色界而擁有了這種禪定靜慮為傲,然後對於自己的存在、以及是否有存在這種感覺他也都不管了,所以他可以得到這樣的心地的極善的一個解脫,真正將他的意識心以及覺知心,這樣的解脫於三界諸法,不再受到欲界法、色界法、無色界法的束縛;他存在只是等著時間的流逝,讓他生命自己結束,結束以後不再有中陰,這樣等的最後死亡的日子。當然俱解脫他可以自己決定就捨報,那如果是慧解脫是沒有辦法,因為他沒有辦法直接滅除,除非他要請別人來害他,讓他死亡或種種。

我們從這樣最後來觀察,到底這樣的解脫方式,是不是我們修行要的?因為慧解脫,他已經知道三界諸法不可愛、不可樂,可是我們從更廣大的一個解脫原理來看,到底他知不知道涅槃呢?他所證得的涅槃的本際是什麼呢?可是阿羅漢沒有辦法說出來。因為涅槃本際的這個真正的實有,實際上是要進入涅槃以後才能夠觀察,如果說沒有辦法進入涅槃,再怎麼修行都沒有辦法理解。也就是說單單要能夠斷除一切三界法,然後乃至於自己知道意識覺知心也是屬於三界法、也都要斷除,這已經不容易了,可是從究竟理路上來說還是有問題。

因為這樣滅盡一切諸法,就像前面所說,為什麼不是斷滅呢?因為已經滅掉一切諸法了,可是如來又不會說斷滅的法,而且這些阿羅漢雖然能夠身作證,自己知道自己涅槃,自己知道我生永盡,可是到底涅槃裡面的法、境界,所有的內涵能不能說明呢?他沒有辦法。他能轉述佛語,那就代表一點,他實際上是不知道涅槃。這就好像是有人說,他去過大陸好了,那大陸到底你去過哪裡呢?他說我去過北京啊、去過上海啊,這樣他就能夠把裡面的一些內容,那裡面的人、事、地、物,食、衣、住、行說個清楚。可是有的人他也方便說,那我也知道大陸啊,那你知道,那你去過嗎?沒有。那你知道裡面有什麼?我大概知道;也就是全部都是模糊的。而阿羅漢不只是模糊,因為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像是這個人,這個沒有去過大陸,然後所有的都聽轉述的,那到底裡面真實是什麼?不知道。然後這樣來說他已經證得涅槃,這樣來說他已經去過大陸,可以嗎?我們沒有辦法說這樣的人已經去過中國大陸;可是如果這樣來說他有證得涅槃,全然都是如來的方便。

為了二乘人有這個涅槃的貪愛,因為他們希望能夠證得涅槃,當世間一切的外道都說有涅槃的時候,如果佛法說我們沒有涅槃,我們沒有屬於你們二乘人專屬的涅槃,你們二乘人沒有辦法證得這樣的涅槃,請問這樣二乘根器的有情,他們會到佛教裡面來學嗎?就必然不會,所以佛法就依大乘真實的究竟解脫道,然後來施設二乘涅槃,施設二乘的解脫道,將圓滿的四聖諦、十二因緣法,依聲聞、緣覺這樣來說明,就變成聲聞、緣覺他們所瞭解的這種阿含的解脫道。

所以這樣來看呢,真正的涅槃是應該探究的;涅槃既然是諸有情,或者說解脫道有情,他們最後的一個去的場所,可是我們都知道他們一切法都滅盡了,沒有一個法可以去到涅槃啊!既然是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沒有一個法可以般涅槃,那必然是有個法或者是有多個法,本來就住在涅槃裡啊!或是祂就是涅槃的本身,就是涅槃的本際、涅槃的實際;真實的涅槃就已經存在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會有問題了,因為這涅槃的本際,是沒有一個法過去安住的,阿羅漢的色身,他捨棄在世間這個色身是過不去的;意識覺知心是六識,不會到下一輩子—且不說解脫道這樣的究竟的實義,在現在的任何一個法,我們意識心就是會產生—另外一個中有的時候祂再現起,就在中陰身的時候意識一現起,然後這中陰身他比較特別,你可以知道上輩子,就是說死前想的是什麼,可是接下來,他一投胎之後就完全不了知了。也就是說,佛說這意識心不會到下輩子,既然不會到下輩子的意識心,祂就不是常住的法,因此阿羅漢的意識心也是一樣的,祂也不會常住,因此祂也不會到涅槃。因為涅槃到底在哪裡?涅槃是在東、南、西、北哪裡呢?是在地球上方、下方呢?還是東方、西方呢?涅槃是一個處所嗎?不是。涅槃如果是一個處所,那應該是在三界中的某一個角落啊,或在三界外的某一個角落;如果祂是一個處所的話,祂本身就是物質色蘊所拘束,如果這樣祂應該至少也在色界,如果在色界的話就是一個色界有,那就不是出三界有,就不是解脫輪迴,這樣就不可能稱為阿羅漢。

也就是說阿羅漢的歸宿,在我們這裡看來很清楚,涅槃是沒有一個法可以有出入、有來往的,因為涅槃叫作不出不入,祂不是像入定一樣有出有入;而且涅槃是不生不滅,當如果有一個法可以從這地方走到涅槃,那就是有生,那等一下它又在涅槃裡面,不合乎涅槃境界而自滅,但是涅槃從不如此。所以我們就知道大乘法所說的,一切眾生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才是真實法;這才是一切眾生所原有的涅槃之法,因為有這個涅槃實際,所以才會沒有斷滅。

我們今天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51-a18_005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集 心解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阿含正義》的心解脫。

在這個子題裡面我們要談到,到底什麼樣是真正的心解脫;所謂的「心」在這裡指的是意識覺知心,如何達到不被束縛,不被哪些法束縛?就是三界的所有法。所謂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一個最嚴格的心解脫的定義,可是這個束縛本身,甚至是來自於這個意識覺知心的本身,因為意識覺知心就是屬於識陰所有,也就是說來自於六識的一切自性,都要從這個地方作一個清楚的定義與覺知;瞭解三界中的存在,就是因為識陰祂在這裡面的存在,在這裡面作種種的追逐以及耽視,所以他無法來作任何的解脫。可是一般人又會誤會說:那我只要不再作這個種種的,這些我所上的追求,或是三界一切諸法的追求,不再特別要什麼樣的東西,比如說世間的名利、財富種種,那是不是我就得到解脫?不是,因為這樣的解脫不是真正的解脫。

所謂佛法的解脫,是能夠得到真正實際法的解脫,然而二乘解脫道並沒有實際法的解脫;所以二乘解脫道必須要仰仗於 佛所說,依據 如來所說,然後大家相信:既然是大師所說的法,一定是真實不二,真實,然後可以來作證,從這個地方才會有延續出來的解脫道。也就是說 如來是依據所證的這個真如來演說這些法,然後這些法被當時候根器相應的聲聞人、緣覺人,他們在聽聞之後就會變成二乘的聖教;那二乘聖教就是因為沒有對於涅槃性如實瞭解,所以他們達到心解脫的層次和佛法所說的究竟的心解脫,還是不太一樣。不過雖然如此,我們在這個地方要針對一般人所容易誤解的心解脫,作一番解釋。

所謂的心解脫,必須要你有一個基礎,什麼樣的基礎?就是說你已經證得聲聞道的初果;所謂初果就是說:你從不正確的知見裡面已經改變了,然後得到正確的見解,雖然這正確的見解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它並不容易,因為如果能證得初果以後,這樣的行者不論他怎麼修行,他只要七上七下,所謂到天上然後出生、然後死亡,然後繼續到人間,如是重複七次,他就必然可以得到解脫果;所謂的解脫的極果就是阿羅漢果,他就不會再有「後有」。所謂的後有就是不會再出生了;不會再出生是連色界、無色界都不會再出生,也就是說當然欲界也不會再出生,這樣就是解脫三界的輪迴,就不會在三界中再找到他的蹤影了,這樣的話我們就稱為無學。

這樣的阿羅漢,當然如果說我們用更嚴格的定義來說的話,阿羅漢又分很多種,你又可以分成,比如說禪定,禪定也被一些人認為是心解脫的方式,但從究竟上來說,他們都要回到這些真正的、根本的阿含聲聞聖教來說。所以不論是有學、無學,這個定義我們就不再特別的說,因為有的阿羅漢,他可以繼續來學這個深邃的法,這個我們會等到慧解脫再來說。如果以慧解脫來說,他還是可以說他還有些事情要學,他還有禪定或是三明六通可以繼續來學。那我們現在把焦點放在心解脫的一個根本,就是說你一定要確定你已經斷掉初果所應該斷的三個結縛,這樣我們又稱為三縛結。所謂的三縛結,就是說三個束縛你的一個繩結,這個繩結它是無始以來就一直綑綁著一切的有情。第一個繩結就是身見,就是認為三界中有一個真實不壞的我,這真實不壞我就會永遠的常住,在這個常住的話,所以導致我們輪迴;可是這樣想法是有問題的,如果是真實不壞我,那我應該永遠能夠察覺這個真實不壞我,我應該永遠知道真實不壞我:過去是什麼?至少現在是什麼、跟過去的連結;我一定很清楚,那對於整個因果業報,我應該很清楚,我是從哪裡來的?然後我將來應該怎麼繼續修行往哪裡去?我應該有個脈絡可循,為什麼呢?因為我可以知道過去生我是怎麼樣修行,所以今世出生在這裡;然後出生在這裡,我這一生又造作什麼?將來又會怎樣?那應該是有個很清楚的脈絡,然而卻沒有辦法。因為真實不壞我並不存在於三界法之中,也就是說,根據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蘊處界的法,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山河大地,我們已經知道的這些種種的法,宇宙星球都是會變動的,乃至我們的星球,看似好像沒有特別變動,但實際上我們這顆地球,它是繞著太陽在旋轉的;而且我們的太陽帶著整個這些圍繞的行星星體,繼續繞著我們銀河中心在轉;那我們銀河的中心又開始繞著別的星系,以及更深邃的一個中心在轉;所以大家都是不斷地運行。也就是運行的結果就代表說:諸行都是無常的、都是變動的,沒有人知道哪一個星體,哪一天遇到什麼樣的災禍或是相撞,這星體之間的生命就會崩潰了。所以一切的安住都要回到佛法上來,因為不論我們所看到的色蘊、物質,都不是究竟的。那如果這樣的話,心就是究竟的嗎?

顯然也不是,因為我們的心不能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的心也不知道未來所發生的事情,也不知道現在所發生許許多多細微的事情,也不知道這中間產生的因果到底是什麼,到底我們造的業是為什麼會如此。也就是說心的解脫,他的困惑實際上是來自於堅持有個真實不壞我,這樣即使是修學神通,知道了一點點的法,他還是沒辦法解脫這個束縛;因為我們就是將這個三界法的一法,或是多法當作是真實永恆的法,只要是有這樣的見解,我們就稱為身見,就是以三界法為「身」來當作自我永遠不壞的法;有了這樣的見解以後,就會造成輪迴上的諸種的痛苦,因為我們不論出生在哪裡,都是變動的。所謂的出生,有生就必定有滅,就會導致於我們的死亡;我們的死亡當然也是痛苦的,乃至於在這個世間上種種,本身也要遭遇到許許多多的痛苦。

那有些人想說:我生到一個很美好的天堂或是天界,那我的心就應該在那裡解脫了;然而事實上並非是如此,因為那個天界不管是如何地安住,他還是處於三界之中。至於在三界之中,就沒有一個永遠不壞的法、永遠可以安定的處所,即使是初禪天那麼好修行的地方,那麼好可以有靜慮禪定的地方,它還是會壞;等到火劫開始的時候它就會敗壞,整個初禪天會被大火焚燒,這樣的火性焚燒然後最後消失。所以我們從這樣來看,這樣的三界中,是沒有一個安定的處所,所謂三界無安。所以這樣來思惟,我們可以瞭解到:真正的心解脫,就是從自己不再確認有個真實不壞我在三界法之中,不再認定意識覺知心就是常住不壞我;要有這樣的見解,然後不被意識覺知心的種種能夠觀察這世間法——世間的五塵以及五塵之上的第六塵法塵,不被這些所困惑,然後來瞭解這見聞覺知性實際上都沒有真實的自性。

從這樣沒有真實的自性瞭解:意識心本身的本體的存在就是為了分別這個六塵,既然是分別六塵,當六塵離開的時候,當六塵消失的時候,這意識心自然就隨之消失。所以,當我們的見聞覺知心所相應的六塵境界消失了,見聞覺知心就已經不存在了;既然這樣是會變動的、既然這樣會生滅的,所以實際上是隨著六塵境界而變動、而生滅,當六塵就一定註定會有這種間斷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我們自以為的這個心體,我們自以為的常住不壞的真實我,剎那間就敗壞、就滅盡,乃至於斷除。所以我們來想,既然是這樣,這個道理一定有缺陷啊!

那 佛陀所說的是什麼呢?佛陀說三縛結,第一個應該先斷除這樣以意識心為我的見解。也就是說,意識心祂擁有非常伶俐的分析、判斷,乃至於說可以從反觀自己是不是存在這樣的一個覺知性,本身就是意識心的自性。這種意識心的自性,如果我們喜歡,然後我們貪愛,它本身就是一個我見的延續,所以應該曉得這些一樣是因緣而有;因為意識心所作的就是分別、了別這些六塵,祂共五識一起來作了別,所以既然是這種了別的體性,祂就沒有一個真實性可說,因為祂要因應六塵而有。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許多的法它的癥結就在於說:肯不肯將這個六識,乃至於六識整個細微的體性,乃至於自己的心性,乃至於六識自己的本身;然後把祂當作是「不是真實的我」,當作是虛妄的我。因為沒有這樣真實的我的我性是存在的,如果是我,真實的我存在,祂應該必須要長久不變,祂必須要一直不會被境界所干擾,祂應該如如不動,祂應該具備有真實如如的體性,就是說這真實不壞我應該是真如。可是我們卻沒有辦法從這個意識心覺知我,來看到這樣有真實不壞我體性,所以這樣眾生就會淪落在識陰的境界中,以見聞覺知性的自性來當作永恆不壞我。所以說這是第一個纏縛的結,它必須要被打斷。

第二個就是對於 如來、大師的懷疑,因為今天有了真正的證悟世間,乃至宇宙一切諸法,能在這個人間就能知道一切天上所有的事情;色界天、無色界天,然後一切的解脫原理,乃至於眾生必須要進入涅槃,才能瞭解的涅槃實境,都可以完全了知;這樣的大修行人就是我們說的¬ 佛,祂來世間開啟這個聖教。那麼我們對這個道理所闡述的,如來所說的就應該來信受,然而許多人卻無法信受,即使是有些人,他在佛門中已經待很久,他對 如來還是有很多很多的懷疑。譬如說他對於涅槃有懷疑,當對涅槃有懷疑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點,就是說你沒有辦法確信,你修學這個佛道是不是會導致於斷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沒辦法安止,因為我們所說的解脫道完成,實際上是要滅盡一切諸法。

如果要滅盡一切諸法的話,那為什麼不是斷滅呢?三界一切諸法都斷滅了,都滅盡了、都不再存在了,然後只留下原本跟我們無關的三界,而我們所有的一切相關於三界的法,都已經從我們自身所捨棄,乃至於我們自身六識見聞覺知心都不在了,因為祂都屬於這十八界所有。那這樣來說,就已經是滅到任何一法都不存在了,那為何 如來還說這樣不是斷滅,而 如來不說斷滅法呢?那為什麼已經完全斷滅的一切,這樣還會有法可以進入涅槃?

所謂的般涅槃,般就是進入的意思,那這樣一定是有不同於世間所說的法。如果是說斷滅一切法不叫作斷滅,不叫作世間所認為的一切滅盡,那顯然還有一個法,這樣就是 如來所說的究竟的一個涅槃的本際;顯然,這個本際會存在,就必定跟 如來所說的這些是整個連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阿羅漢滅盡一切諸法,祂還是有在,這個法就是阿羅漢的本際。所謂本際在翻譯上就是屬於祂的最早、更前或是第一個點,第一點就是永遠如如不動的點,所以這個涅槃就是真如,這涅槃就是不可壞性,這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性,所以對 如來所說不應當懷疑。在想說涅槃裡面有什麼,有可能一切是未知或種種,但 如來已經說了,涅槃是實際、真實、清涼、寂滅、寂靜、清淨,這就代表說涅槃是實有法。如來是無上正等正覺,當然了知一切諸法,包括涅槃,因此這個結也要斷除。

再來第三個結,就是施設的一些戒律、規範種種,它是屬於人為的,而不合乎解脫原理,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這也要斷除。

當行者達到這個地步以後,不斷地確認他本身到了修行上,他已經完全知道這些解脫的根本的原理,雖然他只斷除了這樣見解上的困惑,這樣的話他還是可以得證於初果,接下來的時間,他可以繼續來加行用功。因此接下來就是屬於二果,他在往二果邁進的時候,他的脾氣還有貪愛,會開始慢慢地減少,當慢慢減少以後,我們就稱這個叫作薄地——薄貪、瞋、癡。可是等到他如果是三果的時候,我們是要很清楚地身作證,而不能以這個人他好像脾氣變小了,然後我們說他是二果人,因為二果的話,我們只能夠作一分,乃至於多分上的觀察。但是最好證驗的就是三果,三果人必定證得初禪,他的初禪就會有身觸之樂。所謂的初禪就是根本禪定,就是未到地定以後的第一個真正的禪定的境界,是自己可以證驗的,他不論自己的胸腔之樂,都是可以勘驗的,自己可以自己簡擇,乃至於有遍身發起,還有不是遍身發起的狀況。所謂遍身發起就是真正整個發起,全身整個毛細孔等等,都有自己所感覺的,這個天身與欲界身所混雜在一起的狀況,為什麼呢?因為根據解脫的原理,當你證得這個根本禪定,就是會生起色界天身,那如果在這種色界天身與欲界這個身體,它有交互摩擦的時候,就會使得你的胸腔產生一些樂觸,還有種種的其他的感受;所以行者在這個時候,他就可以差不多斷定說,他已經有修除掉五蓋。所謂的五蓋就是說貪欲、瞋恚、睡眠,然後掉悔以及對於佛法上的疑惑。這些五蓋他已經有作了少分的斷除,因為這五蓋它會在每一個階段性,多少都會有一點;那聲聞道的行者他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可以再檢查,是不是真正這個五下分結已經斷除了。

那這樣的話,他就要再檢查自己的貪、瞋,對於欲界法上、欲界境界,所謂的貪欲、瞋恚是不是斷除,如果都已經斷除,他就是一個三果人。雖然證得初禪只是才開始斷五下分結,但他可以繼續加行用功,因為接下來的話,涅槃性實際上是會發起的。所謂的這個涅槃,他是可以達到中般涅槃,也就是說只要中陰身現起的話,他就可以捨離這個三界,然後不再有後有,也就是說他的證悟,應該說他證悟這個聲聞道,他的本身的體性,他已經有具備了,只是說很多很細微的五上分結,他還沒有斷除,所以他一定會產生一個中陰身。所以中陰身就是一個中有,這時候三果人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已經具足了,然後對於這三果境界,還沒有完全可以證驗,或是再往四果阿羅漢道,還有一些要修學地方的時候,就會使得他沒有辦法直接在中陰身就涅槃,這樣會有一些其他次第性的涅槃,甚至要往生到色界天,才能夠達到一個涅槃,甚至在色界天不斷地流離種種,然後會產生上流處處般涅槃。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三果人的心解脫。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47-a18_004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3集 二乘所斷無明與外道常見(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講「二乘所斷無明與外道常見」。在前面兩集中我們一直強調,想要斷三縛結證初果,就必須篤信佛語有第八識的本際常住不滅。因此在這一集我們就來探討每個人真的有第八識嗎?佛在《阿含經》中真的有說到第八識嗎?

我們首先來看看當今外道對於有沒有第八識的質疑。經常有人說:「你們崇尚如來藏說的人,說『正住者』的識(第八識)是『知覺的對象』,又說『正住者』具有出生五蘊的重要功能性,既是識(前六識)生起的根源,又是識(前六識)的認識對象,如何可能?」假使你把剛剛那一段話,括弧當中的註解遮蓋住,你讀過他們這一段文字中對於如來藏禪法質疑的時候,就會很容易輕信他們的質疑,很容易就會同意他們的看法。他們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是因為他們認為人只有六個識;但是人有八個識,佛在四阿含當中就已經說了,只是他們看不懂而已。

佛在解釋十因緣法中,對於識與名色的關係,作了這樣的開示:《雜阿含經》卷12:【「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這一段經文是在說我們的名色從何而來?佛開示說,因為有「識」的緣故,所以才會有名色;也就是以「識」為緣而有「名色」;「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表示這個「識」是出生名色的根本,也就是出生五陰十八界的根本,不能再往前推,「識」之前沒有一法。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這個「識」是不是那些質疑者所說的意思?我們首先來看經文。《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1:【世尊告曰:「初受生時六處未滿,唯有身根及意根轉,應不可得。由此兩根為體。名色最初有故,次第增長,與後圓滿六處為緣故,說名色是六處緣。」】

佛說:在剛受生的時候,名色支只是身根與意根兩根在運作。而名色當中的名是心,也就是第七識意根;名色當中的色只有身根。必須依於身根與意根為緣,六根才能圓滿,有了六根才能去接觸六塵,而後才能生起前六識,因為前六識是以六根、六塵為緣所生的緣故。從這裡就很明顯地知道,意識是在名色與六入處之後才有,而名色之前卻早已經有「識」存在,而且是名色生起的緣,顯然不同於意識。因此十因緣中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是第八識,也就是名色出生的根源,也就是 佛在四阿含中所說的入母胎的識。這裡有經文為證:《長阿含經》卷10:【「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這一段經文是 佛在說明十因緣法中的「識緣名色」,很明顯,必須有第八識入母胎才會有名色,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圓滿,所以說第八識是萬法的根源,在你這一世還沒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再往前推上一世也是如此,往前推無量世也是這個樣子,往後推無量世也都不會改變,自殺了也沒有辦法把祂滅掉。人有生死,所以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但是祂永遠不死,常住不滅。也因為有祂,才會有三世可說,沒有了祂,三世要怎麼串連?那麼我們瞭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再回頭看他們的質疑,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質疑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從上面所說十因緣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名色滅盡之後,仍有第八識心體獨存,這就是阿羅漢或者辟支佛入無餘涅槃的境界。因此修學解脫道的人,要相信有涅槃的本際常住不滅,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那麼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有人說:「第八識是從真如出生的。」這就是違背 佛的開示,因為 佛在十因緣當中已經明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不應該在第八識之前還安立「真如」一法。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段經文,佛的開示:【「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說者:若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皆無能伏,皆無能穢,皆無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說,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謂有六處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復有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

「云何六處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謂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是謂六處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也!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謂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是謂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覺,為汝說也!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比丘!若有覺者便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是謂知苦如真。」】(《中阿含經》卷3

這一段經文,佛已經很清楚地表明了,六處法跟六界法是 佛所自知自覺的,是外道所不能知的。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道只知眾生有五根,不知有意根,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到意根。因為有六處以後,才能接觸六塵,而有外六入及內六入,接下來才會有六識的生起而有觸受,於是對所領納的境界生起貪愛而造作善惡業,同時也成就了未來世的生與老死,這是眾生流轉生死的道理,是外道所不能知的。然而六處是如何生起,也是外道所不能知的。也就是說,外道對於五陰的由來,是從來都不知道的;由於對五陰的由來,都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所以會誤會五陰中的一法或多法是常住不壞法,因此而不能斷除我見。所以對五陰的由來,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了知,才有可能知道五陰的虛妄,才有可能斷除我見。如果不知道五陰的由來,就不知道五陰中的一一法都是緣生法,就無法斷除我見。正因為知道有六處法,而六處法中的第六處是意根,這個意根是心,不是色,由這樣而知道了六根的內容,就不會再誤認識陰中的第六識是常住法;由於知道六根中的意根,知道祂是心體而不是色法,就不會再妄想去建立一個意識細心常住不壞而可以成為三界因果的主體心了。

佛說還有六界法是外道所不能知的。六界法指的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地水火風就是成就有情色身所不能或缺的元素,而色身內空無物質的地方,稱之為空,包括色身中的食道、胃、大腸、小腸、血管等等,這是食物跟血液所通過的空無物質的地方,合為五界。六界最後一界是識界,這個識界就是入胎識,是阿含所說的本識,也是前面十因緣法當中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由於有這個第六界的入胎識,與前面五界和合的緣故,才能成就人間的眼根乃至意根等六處,才會有五陰身心的種種法性,才能具足五陰而有人類有情存在,所以 佛說:【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中阿含經》卷3)於是覺知心意識,也就是離念靈知就出生了。

也就是說,由於入胎識入了母胎,攝取了受精卵以後,再從母胎中攝取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製造了色身,而容許色身中有食物、血液可以通過這個空缺處,使得入胎識與其餘五界和合而成為具足五陰的人身,因此才有了知覺;有了知覺以後就會有種種苦。有智慧的人想滅除三界中的一切苦,當然必須深入瞭解眾苦的最後原因,那就是:因為有五陰的存在,所以才會有眾苦,所以五陰的存在就是眾苦的根源,所以 佛教導我們,要先瞭解五陰相應表相上的種種苦,然後再來瞭解五陰相應的種種苦的根源是什麼?所以 佛陀先開示說:【云何知苦如真?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是謂知苦如真。】(《中阿含經》卷3)這就是說,假使不能確實瞭解到前七苦都是由於五盛陰的苦而引生的,就無法真的斷除我執。

而五陰確實是一切有情最為執著的,如果説叫你遠離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七種苦,一般人大概都願意接受,但是想讓大家接受說「五陰熾盛就是苦」,他們可不願意。因為無始劫以來,一向都認為五陰是應該永遠存在而不該被壞滅的,一向都保有這種我見,而且還樂在其中。您如果能冷靜的思索一下,您以前是不是也是這樣?大家都是不願意使自己滅失掉的,都是希望五陰的全部或五陰中的某一法,尤其是離念靈知心可以常存不滅;所以說,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常見外道能夠永遠留存在人間。

但是為了讓佛弟子瞭解五陰滅盡後不是斷滅空,所以特地在四阿含當中,說明五陰無常、無我,而滅除以後仍然有入胎識存在,不是斷滅空。舉出這個真相,佛弟子們修學佛法而證得初果以後,就不會恐懼墮入斷滅境界而退轉,不會重新墮入我見當中,又再誤會五陰十八界中的某一法為常住法。

由此可以證實,凡是不信受阿賴耶識心體常住的人,修學阿含道而想要獲取解脫果,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修學二乘解脫道的人,應該信受有第八入胎識常住不壞,才有可能親證解脫果。由這樣的道理我們就知道說,有世世的名色流轉生死,受盡種種苦楚,是因為不知道五陰的虛妄。所以 佛陀宣稱及開示:因緣觀的成就,必須先確認滅盡五陰後不是斷滅空,因此對外、對內都無恐怖,才有可能觀行成就。這就是學佛人必須特別留意的地方,可是不幸的是,卻有絕大多數的學佛人與大師們都不曾留意到這樣的地方。

那麼已說六界的內容,至於在六處之中,最容易被修學解脫道的學佛人所忽略的,就是「意處」;意處就是意根,意處絕對不是意識覺知心。這個意根為什麼會被 佛陀說成是處呢?這是因為祂雖然是心,但祂同時又是意識出生的處所,所以名為意處。佛陀在這段經文當中,特地將祂跟五色根合在一起說,這是因為祂是意識生起的處所,也是意識生起的所依根,所以名為意處。譬如眼根與色塵相觸,就在根塵相觸的地方生出了眼識;而眼根的勝義根是在頭腦中的某一部分(這也是現代醫學已經證實的),當眼的勝義根跟內相分的色塵相觸的時候,就在根塵相觸的地方中出生了眼識,所以依眼根立名而說為眼識。

同理,耳、鼻、舌、身識乃至意識也是一樣,當意根在頭腦中與五塵上的法塵相觸的時候,意識就在頭腦中現起了;意根與五塵上的法塵相觸的地方,當然是有處所的,所以意識生起之處,一定是意根所在之處,所以意根就被 佛陀稱為意處。正因為是依於意根而立名的緣故,所以意根與法塵相觸而出生的處所,這是意識所在的處所,所以意識是不遍於十二處、十八界的,依根立名的緣故就被稱為意識。

既然意識生起之前,就已經有了意根一處,而意處是與其餘五色根同樣都是有處所的,才能被六識所依而幫助六識的出生;這個意處既然在意識等六識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著,加上依於意處為緣而出生的識陰六識,當然就有七個識了。用這樣的原理來觀察那些否定第七識的學佛專家們,就可以確實了知一個事實:他們是不懂六根、六識者,又怎麼能期望他們是已斷我見的人呢?自身不能斷我見跟三縛結,又怎麼能幫助大眾來斷除我見而取證初果解脫呢?

講到這裡今天時間也已經到了,希望今天所說的內容,能讓您相信每一位眾生確實都有獨自擁有的第八識常存不滅,這是三乘菩提的根本;沒有第八識常住不滅,眾生死了就無法在未來世當中出生,三乘菩提就變成斷滅論,學佛就變成戲論,這樣就與常見外道沒有什麼不同了。

那麼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43-a18_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