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6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概說–第111集 佛教宗派本源(一)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首先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現在您所收看的節目是「三乘菩提概說」。佛教正覺同修會,將一些想要學佛的人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見,特別是針對三乘佛法的基礎,把它分門別類地整理,統一地為大家解說。從前面一路聽過來,大家應該對於三乘菩提它的架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了。
之前,陳正源老師已經為大家介紹完了「三乘菩提之異同」;所以今天課程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談一談:佛教的歷史與宗派的見解。也就是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看,在兩千五百多年當中,佛法中所出現的幾種最主要的見解。
不曉得大家對於印度佛教史和中國的佛教史瞭解有多少?大家都知道,根據 佛的教導,現在是末法時期,是一個魚目混珠的時代。大部分的眾生呢,對於佛法的錯解非常深!將錯誤的佛法當作是正確的,而把正確的佛法又當作是錯誤的。所以,只有很少比例的佛弟子,他依照著過去生所累積的福德善緣,能夠真正值遇 佛所教授正確的三乘佛法,並且能夠得到實證,也就是斷結而證果。絕大部分號稱自己在學佛的人,在這樣一個末法時代,因為到處都是錯悟的善知識在傳播錯誤的知見,所以大部分的眾生呢,都只能夠在佛法的外門上修行,學習著似是而非的佛法。這樣的一個情況,並不能夠責怪現在的學佛人。
在《大方等大集經》第五十五卷中 佛說到:「導師告彼言,正法我滅後,具滿五百年,堅固住解脫;五百年禪誦,五百造塔寺,至後五百年,堅住於鬪諍。」(《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
也就是 佛已經預記了說:「當我滅度後,我所傳下來的正法,在頭五百年中,大部分的眾生因緣好,所以正法可以堅住不壞,而眾生得住於解脫;然而,接下來的第二個五百年,大部分的眾生就只能學習禪修、讀誦經典,能夠證得真實解脫的人就少了;而再接下來的五百年呢,大部分的眾生就只能修修福德,建造塔廟、佛寺等等,累積一些世間的福德了;而再來的五百年呢,接下來大部分的佛弟子,就只會住在彼此的鬥諍之中了!」所以印光大師說:「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師《文鈔精華錄》)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樣子講太悲觀了,但這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業,也可以說是大家的因緣果報。
在《法滅盡經》中提到: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滅盡之前,會有諸天護衛的 月光菩薩出世,率領少數有緣的眾生,住持正法的最後52年。也就是說,從我們現在到 月光菩薩降生,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雖然已經是末法時代,但仍然一直會有善知識、大菩薩降生在人間,護祐、攝受我們這些護持正法的眾生,仍然可以有機會讓我們斷了結使而證得了聖賢的果位。現在能在電視機前收看正覺講堂節目的各位菩薩們,正是具備了這樣的福德善根!而由 平實導師所率領的佛教正覺同修會,也正是在這個時代當中扮演起護法利生、摧邪顯正的主角。當然,這個重大的任務,必須要由您一起來加入護法顯正的行列!
為什麼現在末法時期,學佛的眾生很多,但真正能夠證果得解脫的卻很少很少呢?這就好像我們種田,如果種下去的是雜草的種子,那未來就不可能長出稻米。而現在的佛教界,如同 世尊在經中早已經預記的,就是到處充滿了錯誤佛法的種子;那我們接受了這樣稗草的種子,不論我們如何的努力去灌溉、澆水、施肥,它終究是長不出稻米的!因為一開始的種子就已經是稗草的種子。而更嚴重的是,如果我們今天接受到的是有毒的種子,那麼在我們辛勤努力了一輩子之後,所得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有毒的果實,最後會把自己給毒死!
誰有能力將正確的佛法種子教導給這個娑婆世界呢?當然只有是自己已經證得了究竟解脫的 佛,才能傳授正確的佛法給這個世界的眾生。如果沒有 佛的教導,其餘一切沒有證得究竟涅槃的眾生,就只能一直在有如漫漫長夜生死大海中輪轉。因為生死輪迴的大海它是沒有邊際的,大海之中我們見不到解脫的彼岸,所以在佛經中被叫作「無極大海」,也就是沒有邊際的生死大海。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渡過這樣的大海呢?只有已經離開了生死大海的 佛陀,才能夠用祂親自走過的路,來教導、指引我們離開這個無極——沒有邊際的輪迴。也就是說,如果 佛陀不出現於人世,那麼在這一片黑暗大海中的眾生,就絕對沒有得到解脫的可能。
那麼要用什麼樣的船筏,才能夠渡過無極,渡過無邊的大海呢?佛在《六度集經》裏面開宗明義地說到:
「菩薩六度無極難逮高行,疾得為佛。何謂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明度無極高行。」(《六度集經》卷一)
也就是說,有六種菩薩的高妙大行,可以讓我們渡過生死的大海,使我們速得成佛。是哪六種大行呢?那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以及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菩薩的六度萬行,可以幫助我們渡過生死的大海,而到達解脫的彼岸。
然而,六度波羅蜜它是一種方法,一種實踐佛菩提道的態度與方法。那麼六度波羅蜜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這才是 佛陀要來到人間的重點。在《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佛說到: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妙法蓮華經》卷一)
是說:「諸佛世尊們,都是為了一件大事的因緣,所以出現在世間。舍利弗啊!什麼是諸佛世尊為了這一件事來出現於人間呢?那是哪一件事呢?就是為了開、示、悟、入。諸佛世尊為了開啟眾生對於佛菩提道的知見,令眾生法眼得以清淨,所以出現於人世;為了演示給眾生知道關於佛菩提道的知見,所以出現於人世;為了讓眾生能夠證悟佛菩提道,所以出現於人世;為了讓眾生能夠進入實修佛菩提道,因此出現於人世。舍利弗啊!這就是諸佛世尊為了這一件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
在 釋迦牟尼佛之前往前推,有過去的六尊佛;最靠近的這六尊佛來到這個世間,祂們分別是 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然後有 釋迦牟尼佛。這七尊佛由於都已經入滅了,所以又稱為過去七佛。而 釋迦牟尼佛之後,下一尊佛是現在正在兜率天宮說法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所以,我們佛教裏面有的道場它供的是三尊佛像,又叫三世佛,就是過去佛 燃燈佛,祂也曾經是 釋迦牟尼佛過去的老師,現在佛是 釋迦牟尼佛,而未來的佛則是 彌勒尊佛,這樣子叫三寶佛——三世佛。因為只有佛陀才能夠來到人間堪為人天至尊教主,傳授眾生這一大事因緣。
也就是說,釋迦如來哀憫這個世間的眾生,眾生們各有各的根器與習性,但是心中都廣泛地具有種種的貪、瞋、癡三毒,心中有各種的不善的臆想分別;所以就會造作了種種的惡、不善的行為,就會不斷地造作輪迴的業種,然後儲存在第八阿賴耶識裏面;未來遇到適當的緣的時候呢,就得要受報,這就是眾生所以無法解脫三界的原因。如此的眾生,如果得不到佛的攝受,那必然會永遠地被自己的無明所纏繞,永遠等不到解脫出離的時候。所以,得要看此土眾生他的因緣善報如何,有的時候這個地方連著幾十劫,都沒有一尊佛降生成佛;但是有的時候,一劫當中就有好多尊佛來到人間。譬如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時間是賢劫,賢劫之後是星宿劫,賢劫之前則是莊嚴劫,在這三劫當中,此土眾生的因緣非常非常的好,每一劫當中竟然都有千佛降生於人間!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也是值得我們要好好珍惜這個因緣的。
各位覺得:任何一尊佛之所以下生人間,為的是什麼呢?一定不是為了三界當中任何一個世間法嘛!那是為了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就是為了度眾生!度眾生去哪裏呢?絕對不只是要為了度眾生上天堂,度眾生去西方那麼簡單!如果只是為了教導眾生如何上天去作天人,如何去西方極樂世界,那這一些都只是說從現在換一個比較自在的環境,它並不是究竟的解脫。所以,各位都猜到了嗎?世尊出現在世間,究竟是為了哪件大事因緣呢?就是為了要教授弟子如何真正地出離三界。
但是,如果只是出離三界,在三界中永遠的消失,成為阿羅漢人入無餘依涅槃,那只是斷了一念無明,還有無始無明塵沙惑未證得也未斷得;只是證得了二乘的菩提果,這並不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況且,成為阿羅漢所能斷盡三界,那只是三界中生滅的法相,只是證得了空之相「空相」而已。空相本身就是虛妄的,是因緣和合暫時而有的,是出生即而滅壞的,一出生就已經在壞滅了;所以,諸法的空相它只是一個現象,它的背後還有一個能持業種的心法,來支持空相的存在。就好像一顆完全透明的水晶球,人們只看到水晶球表面所映現出來的種種影像,這些影像呢,是水晶球所映現出來的,本身並不是真實的;而水晶球本身才是這些萬法影像的主體,可是,離開了影像也就看不到水晶球了。
所以,能使我們證得究竟實相的法門,那是在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之外的,也就是究竟的佛菩提道,只有佛菩提道才能使我們成就圓滿的佛果。而這一顆清淨無染本來自在的水晶球,它並不是在成佛以後才變得清淨的,也不是因為修行以後才變成自在的,它是從無始以來本來就是如是的清淨而無瑕的。因為有生必有死,有淨必有染,有出生就一定有老死;如果今天我們要修行的對象,是一個本來不清淨,而我們修行後才轉變成清淨的話,那這個東西就一定還會再次的被染壞,這是世間的一個理所當然的常法,所以這個不會是究竟之法。
因此,如來下生到人間,就是要透過各種教法因緣,還要作出種種方便、殊勝的行為,有的時候直指人心,暢談妙旨,演說宗門正義;有的時候要入泥入水,廣作一切種種利益眾生的身口意行。然而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開眾生,示眾生,使得眾生能夠證悟,能夠進入每一位眾生都各各具有本來清淨無染的真如——如來藏。唯有這種方式,才能夠使眾生得到真實的解脫,真正能超越生死。而不是像阿羅漢們將滅止生,讓自己在三界中消失了。滅除了在三界當中的出生,那樣子只能夠叫作「將滅止生」,讓三界一切都不出生;可是這樣子做,於人於己都沒有真實的助益!這樣子做,只是證得了空相,對於空相背後之本性——空性,卻是不證不知的。
也就是說,諸佛如來下生到人間沒有別的原因,就只是為了教導眾生趣入真實的解脫,趣入大乘佛菩提道,廣行六度萬行,找到自心真如——如來藏。這就是登上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門了,也就是如來下生唯一一件大事因緣。
今天時間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110集 唯一佛乘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這一集我們要總結三乘菩提之異同,來說「唯一佛乘,無二無三」。
諸佛說法都有「四悉檀」,就是從四個方向演述種種法,遍施給一切眾生,讓眾生能成就佛道。因為眾生根器千差萬別,因此諸佛施教法無定法,依四悉檀,隨眾生心根器而為眾生說法。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世界悉檀是宣說娑婆世界三界六道,乃至十方三世諸佛世界的世界相,含括了三世流轉的時間遷移,以及四至周邊的空間範圍,這無量無邊的世界正是眾生流轉生死的世界,也是眾生成就道業的世間。第二是為人悉檀,也稱為各各為人悉檀,就是應眾生各別的根基與能力,而述說各種能出離世間得解脫的法門,讓眾生據以修學而生起善根,因此又稱為生善悉檀。第三是對治悉檀,就是針對各各眾生不同的貪瞋癡等煩惱,因病而給予法藥,這是為了教導眾生滅除煩惱垢染、消除惡業;因為能斷除眾生的種種惡行與惡業,所以又稱為斷惡悉檀。第四法是第一義悉檀,是破除一切的論議言說,直接以第一義來詮解闡明諸法實相之理,讓眾生真正契入實相,因此又稱為入理悉檀。
世尊說法時常因說法時機不同,聞法弟子因緣差異,應機逗教,為了能度人解脫而有這四悉檀的隨宜說法,以利益弟子。或者為說世界悉檀,或者為說為人悉檀,或者說對治悉檀,或者說第一義悉檀;甚且往往於宣說世界悉檀時,兼說為人悉檀、對治悉檀,並於其中隱覆密意而說第一義悉壇;或者在演述第一義悉檀時,兼說為人悉檀、對治悉檀或世界悉壇,這都是觀機逗教而各有偏顯。
佛陀法教雖有這種種的差異,但所說皆同一法味,就是都是唯一大乘、唯一佛乘之法。因為佛教存在人間的主要目的,當然是在度化眾生。然而不可忽略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究竟要將眾生度到哪裏去呢?佛陀度人有兩個目標:其一是親證解脫果,得以出離三界生死輪迴,這就是所謂聲聞、緣覺菩提;其二則是親證法界實相,入菩薩位,同時也證二乘菩提,次第乃至究竟涅槃、究竟成佛,稱為大乘菩提,大乘菩提也就是所謂唯一佛乘。佛陀度人雖有這兩個目標,但學佛之人卻不可不探究,哪一個才是 佛陀的本誓本願呢?
我們且來看看《妙法蓮華經》卷一中 釋迦牟尼佛自己說法,佛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妙法蓮華經》卷一)
諸佛世尊這樣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所謂為何?正是《法華經》中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尊者的另一段開示,佛說: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妙法蓮華經》卷一)
從經文中 佛陀的開示可以知道,三世諸佛都是為眾生說一佛乘之法;而眾生聽聞了這一佛乘之法,就能夠究竟證得一切種智,並且眾生都能因為證得一切種智而成就究竟佛。換句話說,眾生要成就佛道必須證得一切種智,這就是諸佛示現降生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所以說,一切種智是最究竟法,是成佛所必備的修證;而成就一切種智不可或缺的,也就是一切種智的基礎,就是般若波羅蜜。而一切種智的內涵,完全是如來藏自心一切種子的證知,也是如來藏所含藏的七識心王相應的各種種子的具足證知;這都必須修學能親證眾生第八識如來藏的大乘別教佛菩提道,然後才能在實證如來藏之後,在歷經超過二又三十分之二十三個阿僧祇劫,次第進修乃能圓滿。
從前面所引 佛陀的開示可知,能夠成就佛道的法才是無上法;因為一切有漏有為法都已經滅除,並且圓滿無漏有為法的四智心品果德,已圓滿無漏法而成就了佛地八識心王純無漏的清淨法界——無住處涅槃功德,一切智慧功德究竟顯現無疑,沒有一法不知,沒有一法未學,所以是無上法,這也才是究竟的了義法。大乘佛法的經典中,不僅函蓋了聲聞乘不了義的教說,也具足了無上大乘佛菩提道了義的教說。菩薩明心親證了無上大乘佛菩提道之因如來藏阿賴耶識,依親證自心如來藏所得的般若波羅蜜多就能了知,佛所說聲聞乘之所以不了義,是指聲聞人所修所證的解脫道有餘、無餘涅槃,其實是依如來藏而施設的;因為如來藏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無餘涅槃正是如來藏獨住的境界,而聲聞乘極果的聖人阿羅漢,對於這無餘涅槃的本際卻是無所知、無所證。因此,三乘菩提都是依自心如來藏而顯說,而來修學,而能夠實證,而能夠圓滿佛果。因此,離於自心如來藏之外,那麼一切佛法都成為戲論,都失去了修證的本質。所以說,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如來藏法,三乘佛法都是依如來藏法而方便建立,其實唯是一乘,因此稱為「唯一佛乘」。這樣的唯一佛乘包含了三乘教法,才是究竟的了義法,才是 釋迦世尊真正的意旨。
有些人他們總是說,「成佛之道就是解脫道,沒有什麼明心見性、一切種智」,說「解脫道就是般若,就是實相」。可是,如果照他們這樣講的話,那就應該沒有三乘菩提,只有一乘菩提。而他們的一乘菩提,卻又不是 佛說的唯一佛乘。因為 佛說的唯一佛乘是具足三乘菩提,而三乘菩提講的就是聲聞道、緣覺道、佛菩提道。可是他們說「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那就是主張只有一乘菩提,只有解脫道的聲聞菩提,這是根本違背 釋迦牟尼佛意旨的。
話說回來,既然大乘別教法門的修證中已經函蓋了二乘菩提解脫道的修證,也具足顯示佛菩提道的內涵,為什麼又須別立二乘菩提法教,而有修解脫道求入涅槃的佛門修行人?也有雖修二乘解脫道,卻不入涅槃的通教菩薩?實在是因為別教菩提難悟難證,即使是別教七住位菩薩最初見道悟無生忍所證的自心如來藏,對於未悟的人來說都是極難信解的;何況要去修證,何況進一步一切種智無生法忍的修證。所以就先說解脫道,建立容易信解、容易修證、容易實證的二乘菩提,讓急求解脫出三界的學人先證解脫果,就是二乘菩提。解脫果實證之後,他們才會確信 佛陀言教是真實無虛的,佛法是真實可證的,才敢迴心大乘,修學別教佛菩提果的法。這時,佛陀再觀察時機因緣,漸漸引導已實證解脫果的弟子契入佛菩提道,讓他們修證如來藏自心所顯的般若中觀,乃至如來藏自心的無生法忍一切種智。
所以說,其實是 世尊以慈憫及智慧善巧,觀機逗教,依根機差別,依境界差別,依法相差別,依功德差別,而將唯一佛乘一分為三,建立三乘菩提差別;然而三乘菩提佛法都是同一法界性,都同是如來藏性,都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而這如來藏是法界體性,本來是全無差別的,分為三乘,是為當機當眾方便施設;本質應是一乘,就是大乘別教修證的唯一佛乘,法道上已經函蓋了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果證上也包括了通教菩提的解脫果及別教菩提的佛菩提果。這才是前面所引述《法華經》中 釋迦牟尼佛聖教的真實義所在。諸佛說法有採取一會、有採取二會或三會不同,但都是依時空背景及眾生根性差異,作種種觀察而加以定奪。若僅有一會說法,那必定是純說大乘方廣唯識成佛之道,將聲聞解脫道及大乘般若中觀,合併在一切種智中而作宣說。譬如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中有記載:
【爾時世尊告文殊等言:「彼諸如來世界云何?」文殊等言:「彼諸世界無諸沙礫、平如澄水,柔軟樂觸猶如綿纊,如安樂國無諸五濁,亦無女人、聲聞、緣覺。唯有一乘,無有餘乘。」】(《央掘魔羅經》卷三)
這就是唯一佛乘而無三乘。如果是二會說法,就是將聲聞解脫道與般若合說,成為第一轉法輪;之後再說方廣一切種智,傳授成佛之道,將佛道的內容與次第一一宣說,成為第二轉法輪,這樣二會說法而圓滿化緣。或者是觀察因緣,而將聲聞解脫道作為初會說法內容,成為初轉法輪;再將般若中道與方廣種智合在第二會而說,成為第二轉法輪,同樣以二會說法而圓滿化緣。
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成道時,觀察阿含時期的娑婆眾生根器陋劣,不適合一會說法而說唯一佛乘,也不適合二會說法;必須有次第性的一一細說,才能漸次引導眾生進入唯一佛乘中,因此施設三會說法。在第一會演說聲聞、緣覺法之後,接著就說第二會的般若諸經,及第三會演說方廣諸經,這樣才能演說成佛之道而化度菩薩眾。所以就有三轉法輪:初轉法輪是講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道,總稱為二乘菩提,以弘演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道為主,所度的部眾是聲聞部;二轉法輪是般若慧,講大乘實相般若中道,以弘演法界實相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為主,度三賢位的菩薩眾;佛為第三會說法,以弘揚大乘成佛之道為主,就是方廣諸經所說的諸地應修證的一切種智究竟了義妙法,屬於唯識增上慧學。
依 世尊觀察眾生因緣,當機說法,而先說小乘之後再說大乘,雖可說為先小後大,卻不可說是大從小起,反而應當說是小從大起。因為小乘解脫道的觀行及所證的境界,如果不是大乘般若及方廣諸經宣說第八識如來藏的教義,揭示了二乘阿含諸經中隱覆而說的如來藏密意,因而能夠親證及現觀無餘涅槃的實際,證實二乘聖人所證無餘涅槃不是斷滅;那麼二乘法的宣說呢,就難免墮於斷滅見中,連自救都不能,又怎麼能出生大乘法?怎麼能夠支持大乘的教法?先小後大其實是因為,大乘佛菩提道內涵微妙甚深,眾生難知難證,因而先從小乘易修易證的法先修,大乘法後修,最後目標仍是要修證並成就大乘菩提。因此,先小後大,小從大起,才是 世尊的本懷。
由此可見,二乘解脫道的修學,乃是 世尊從唯一佛乘中方便分析出來,用來度化二乘法中急求出離三界、畏懼生死的修行人。出離三界並不是 世尊宣演解脫道真正的意旨所在,可以稱為方便修;而二乘的果證,也只是 世尊方便度化眾生所施設的一個果位而已。實際上從唯一佛乘的佛菩提五十二階位修證來講,二乘的證果本來是不算證果的;但是怕眾生不肯學大乘法,所以先方便施設了四個解脫果讓他們去取證。證了以後去檢查自己確實可以出離三界生死苦,有些人因此就對難修難證的佛道生起了信心,願意迴心轉向大乘。然後漸漸再為他們宣說般若實相法,再向他們解說第三轉法輪的一切種智成佛之道。眾弟子中就會有許多人迴小向大,在大乘法中發菩提心,就是在四宏誓願上面發心,成為大乘菩薩。由於四宏誓願使得菩薩生生世世不斷努力精勤的修學、取證的結果,最後成就究竟的佛道,成為佛世尊,這才是無上果。
而「唯一佛乘,無二無三」的道理,除了上面所說明三乘菩提彙歸一佛乘的真實義之外,其實還有另一方面的意涵在裏面,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法,也都同樣是唯一佛乘、無二無別。這除了有前面引述的經教可以證明之外,另外像《妙法蓮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當中,佛陀開示意根清淨的法師,凡是「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妙法蓮華經》卷六)這也是一例。因為諸佛無不是福慧兩足尊,所修所證的世出世間法,都已圓滿究竟,不可能再超越了;而實證的世出世間法,也是不可能被推翻。既然不可能超越、不可能被推翻,當然就不會有演變創新,因此,凡所說法當然是先佛經中所說,不會是一己的創見。
所以,像藏傳黃教中所謂的「金剛持佛」,說出 釋迦牟尼佛所未曾宣說的「即身成佛雙身修法」,顯然就不是先佛經中所說,這就可以證明:「金剛持佛」絕對不是佛教中的佛!男女邪淫的雙身法,也絕對不是佛法!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大家說明到此。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109集 二乘菩提依如來藏而建立(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這一集我們要繼續來探討:二乘菩提依如來藏而建立。在前一集節目中,我們從聲聞解脫道修證內容,論述了二乘菩提是依如來藏而建立,這一集我們將從「三法印」來探討這一個問題。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佛教用來檢驗各種說法是否正確的基礎,二乘解脫道當然也不例外。小乘經典如果能夠依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來印定,就可以確認是 佛所說的正法,否則那就是魔所說的邪法。然而,三法印的根源其實就是涅槃寂靜的如來藏,也就是說,能夠通過三法印檢驗,而符合 佛陀在阿含諸經聖教真實義的二乘菩提,必定是依如來藏,也就是《阿含經》中所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本識入胎識而建立;否則,一定是魔說、外道說,而非佛說。
解說三法印是要有整體的概念,三法印是圍繞著入胎識如來藏來說;有了入胎識如來藏,才能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才不會落入斷滅空或無因論,才不會誤會 佛陀所說三法印的真實義。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乃是以「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直接、間接、輾轉所生」的前提下來說的。也就是說,如來藏出生了五陰,由五陰造作了一切的身行、口行、意行,這三行從來沒有常住不變異、不壞滅的法性,所以說「諸行無常」是苦,因此要永滅諸行才能離苦。而如來藏出生了五陰及藉五陰而輾轉出生的萬法,都沒有真實常住不壞的體性,都是緣生緣滅的無常法,無常就不是真我,因此說「諸法無我」。所以,二乘解脫道聖者,必須滅盡一切諸行及蘊處界一切諸法,才能入無餘涅槃。而無餘涅槃的境界,正是如來藏獨住的境界。因為如來藏無始劫來就本然存在,沒有生起之時,所以說祂的體性是「不生」;既然是不生之法,何有壞滅之時?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壞滅祂,所以說祂的體性是「不滅」。正因為如來藏具有這樣不生也不滅的體性,所以稱為涅槃。又因為祂離見聞覺知,從來不與六塵境界相應,從來不分別、不計量、不執著世間法,離開六塵諸法的一切喧鬧,一向都是寂靜的,因此說「涅槃寂靜」。
接著,我們就進一步分別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諸行無常」。在《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中,佛陀開示:「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
諸行無常的行,主要的就是指身行、口行、意行。
粗的身行,譬如追、趕、跑、跳、撞,種種體育運動,都是屬於極粗的行陰;細的身行,譬如坐著觀賞戲劇、讀書、寫字等;那最細的身行,就如同熟睡的時候色身不動,又譬如靜坐時不動其身,或者說悶絕昏迷時不動其身,乃至於第三禪中色身絕無絲毫的動搖,這都是屬於身行。
那粗的口行,譬如大聲的罵詈、大聲的戲笑、歌唱、吟詠等;細的口行,則譬如心中語言文字不斷,或者憂愁,或者思慮,或者以語言文字思惟法義等,雖然不形諸於外,卻都屬於細的口行。乃至於心中不思惟一切的事情,不起語言文字,但對外境了了分明,也還是屬於口行;因為有覺有觀,不離口行的顯境名言、表義名言。
粗的意行,譬如對於六塵境界,意識有所貪愛而引起的愛樂、貪瞋等心行;細的意行,則如對六塵境界的了知,乃至於細如禪定中的微細意識,及眾生不易察覺的意根思量作主,也都是意行。因此,凡有覺知心存在就有心行;意識心存在的當下,就算沒有語言文字,或不起一念作思惟抉擇時,都是意識心的行;就算是一念不生也有心行,只要有前七識心的存在,都是屬於心行、意行。
總之,一切身、口、意行,不論多麼微細,都不離行陰。身、口、意行的生起,需色陰與識陰共同來成就,本來就是緣生法,緣生之法不可能是常住法,未來一定會壞滅;所以,身口意行沒有常住不壞的真我性,因此說諸行無常。
其次,來說「諸法無我」。大乘法與二乘法在諸法無我的現觀上是有所差異的。二乘法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無常、苦、空、無我以及緣起性空,沒有真實不壞的自在體性,這是二乘人所觀的「人無我」;二乘的「法無我」,則是依蘊處界人無我為中心,現觀蘊處界諸法都是緣生緣滅,一切法是緣起性空,無有真實我,而稱為法無我。二乘人的人無我、法無我,也必須依涅槃寂靜的本識入胎識為基礎。依二乘聖者,如果沒有迴小向大修學大乘,是不可能證得涅槃寂靜的入胎識如來藏,在斷盡我見、我執之後,捨壽就入無餘涅槃;雖然未證涅槃本際,但絕不會否認有涅槃寂靜的第八識,否則無餘涅槃就成為斷滅。
而大乘法的人無我,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依如來藏反觀蘊處界一切法,都是虛妄無常,沒有真實我,所以說人無我。大乘的法無我,則是親證如來藏後,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真如體性,現觀蘊處界一切法都是第八識如來藏所生,都是緣生緣滅的法,沒有真實的我可得,都是無我;而第八識如來藏是無我性,並且離見聞覺知及思量性,因此也無我可得,所以稱為法無我。這就是大乘行者所證的諸法無我,是從第八識如來藏的立場來說。那二乘人不知不證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二乘人未得大乘行者所證的法無我。
接著,我們來說「涅槃寂靜」。二乘無學聖人入無餘涅槃,是滅盡十八界,在無餘涅槃中沒有色身與六塵境界,乃至六識及第七識意根也都不存在,絕對的寂靜,已經滅盡三界一切法,所以是涅槃寂靜。然而,無餘涅槃中有本際,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空無斷滅;而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就是從來不起六塵覺觀,從來都不與六塵境相應,無餘涅槃正是祂獨住的境界,無見聞覺知,所以是涅槃寂靜。
三法印就是要依涅槃寂靜的第八識如來藏,來說一切法是緣生緣滅,沒有真實自在的體性,所以說一切法無常、無我;如果只取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生滅法來解說三法印,那就成為以緣生法來解說緣生法,當然都是落在生滅法中。佛是以涅槃寂靜的第八識來說不生不滅;以涅槃寂靜的第八識為因,然後與諸緣和合而生的一切法則,那就是生滅法。因此佛說:緣生緣滅的生滅法滅盡時,還有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際第八識不滅。例如,佛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中這樣開示:
【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闇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雜阿含經》卷二十六)
意思是說:如果聖弟子已經成就「信、進、念、定、慧」五根中的信根時,就會這樣修學:知道眾生都是無始以來被生死無明所繫縛執著,被我愛所繫縛,而在無明的漫漫長夜中,不斷地生死往來流轉奔馳,都不知道自己的本際。有無明為因的緣故,所以才會有生死;這個因如果永盡而不存在時,就沒有生死無明的這個大闇積聚的障礙了;因為五陰十八界全都滅盡了,那時又是誰能進入無餘涅槃中呢?其實就只是生死苦斷滅,種種痛苦息滅了,清涼而無惱熱,自己滅失了。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當我執斷除後,捨報時滅盡五陰十八界的自己全部,已經完全無我無人了,那時就是無餘涅槃。既然已經滅盡自己,自己已經不存在了,還能有誰入住無餘涅槃中呢?所以 佛反問說:「誰般涅槃?」真正的涅槃只是滅掉五陰十八界的自己全部,沒有絲毫蘊處界的自己可以繼續存在,所以涅槃乃是入胎識獨住的境界。入無餘涅槃時是滅掉自己,而沒有「自我」可以進入無餘涅槃中的。所以,入涅槃的真實義是把自己全部滅掉,而本識入胎識是本來就沒有生死的,祂本來就是涅槃的。這段經文的開示就證明了本際是確實存在的。
那教證如此,在理證上也一樣是可以證明無誤。這個萬法實際涅槃本際的入胎識是確實存在,也是確實可以親證。到今天,正覺同修會之中已有四百多人親證了,而將來也會有信受如來藏正法的佛弟子繼續親證,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只要能夠達到這入胎識本際,就不會再誤認識陰自己或者識陰六識的自性為真我,也不會再對蘊處界全部滅除以後是否墮入斷滅空中有所疑慮。
二乘聖人只是修斷我執、我見,捨壽後能將自己滅盡而成為無餘涅槃就夠了;他們都不必親證入胎識如來藏,不必親證無餘涅槃中的實際。但是他們心中必定確信,滅盡蘊處界所攝的一切自我以後並不是斷滅空,而是仍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實存不滅,就是仍有入胎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存不滅;這樣才能說無餘涅槃是常,是清淨而無惱熱,是寂靜,是滅度,是真實。二乘聖人因為能夠絲毫無恐懼地滅盡自己,成為無餘涅槃,就是因為這樣子信受,然後才能度到永離生死的彼岸,永遠不再受生於三界中,解脫三界生死苦。所以稱為「滅度」而不稱為「生度」。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什麼明明滅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卻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呢?因為《金剛經》所說的,就是這個離六塵境、眾生各自本有的金剛心如來藏。當眾生滅度後的無餘涅槃中,唯有金剛心如來藏獨自存在,已經沒有眾生五陰十八界任何一法了,當然不能說有眾生能度到解脫的彼岸成為得度者。
所以,入胎識如來藏這個本際識,護持了阿含解脫道,使阿含道不會墮入斷滅見、斷滅空中,阿含解脫道的一切法義,其實都是以這個本識入胎識為依、為護、為法、為本。由此可證,佛說三法印的涅槃寂靜,是三法印中最重要的一環;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都是以涅槃寂靜為中心,不可少了涅槃寂靜的第八識如來藏,而說一切法無常、無我;因為離開了涅槃寂靜的第八識如來藏來說無常、無我,那就成為無因論,成為斷滅空。
像有人主張「緣起」的三法印,認為說:「以緣起是空相應,所以解悟緣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滅;而緣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緣起而成立。三法印中的無常與涅槃,即可依無我——緣起性空而予以統一。大乘把握了即空的緣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法相;同時,因為緣起即空,所以能從此而通達實相。大乘所發揮的空相應緣起,究其實,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論題。緣起法的不生不滅,在《阿含經》中是深刻而含蓄的。」
很明顯地,他是以諸法無我印,作為諸行無常與涅槃寂靜這二印的根源,就是將五蘊十八界沒有真實常住我的無我空相,當作是萬法的根源;因而認為三法印可以以諸法無我,也就是緣起性空來加以統一。
所以他說:「無常與常的貫徹,即在這緣起的空無我中建立。照上面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真實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生滅都是緣起本空的。緣起法的歸於滅,說它是空,這不是因緣離散才是滅、是空,當諸法的生起時,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滅的。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這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樣,緣起法的本性空——無我,就貫徹了三法印。」
從這些主張來看就可以知道,他所說的緣起性空呢,是蘊處界無我的空,就是以蘊處界滅後的「空無」為空。所以我們就可以判斷,他所說的緣起、所開顯的空義是空無的空,是蘊處界滅後無法的空,是沒有真實體性的緣起性空法,其實是緣生性空法;那顯然不是 佛陀所說真實存在,而且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空性如來藏。因為,以緣生性空的蘊處界滅後空無一法,而顯現的空相法、虛相法,來當作涅槃寂靜的空性,並不是 佛所說的本來就不生、未來也將永遠不滅的涅槃本際;因為無法就無自性,那又是誰涅槃寂靜呢?涅槃寂靜正是非蘊處界法的如來藏獨存的狀態,而說為涅槃寂靜,這是真實存在可證的。像他這樣把蘊處界有生有滅、生滅無常、空無自性的空無我,說為就是本來無生、永遠不滅、不生不滅的空性,那就真的像他自己所說的「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都只是他自己心中虛妄建立的戲論。以這樣貫徹統一的三法印來印證是為佛法,必定會墮入斷滅邪見中。即使有人說法符合他這樣的緣起三法印,也是錯誤的法,絕對不可以說是佛法。
今天我們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概說–第108集 二乘菩提依如來藏而建立(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這一集我們要來探討的是:二乘菩提依如來藏而建立。
二乘菩提指的就是聲聞、緣覺所證解脫道,他們的最後果證,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單元中為大家解說的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然而,二乘解脫道修證的過程,以及最後果證的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卻是依不為二乘人所知、不在二乘解脫道修證範圍內的第八識如來藏而建立的。我們不妨就以聲聞解脫道的修證來加以說明。
聲聞解脫道的修證就是四向四果,其中初果須陀洹所要修證的是斷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而斷我見就是要不認見聞覺知六識心以及處處作主的第七識意根為真實不壞我。四大部阿含中處處記載了,佛陀開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是根與塵為緣所生。
例如在《雜阿含經》卷九中:【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雜阿含經》卷九)
也就是說,六識的見聞覺知性,要有六根、六塵為緣才能夠出生運作,所以覺知心虛妄,當然不可能是真實的自我。但這樣斷我見,只是三縛結中的我見的一部分。接著還要瞭解覺知心所依的六塵是如何生起,六塵也是要依六根才能生起及存在,那由此就可以證明六塵的虛妄性,那就又斷了一部分的我見。然後再觀察六根的生起,是否能夠無因無緣而生起呢?推究的結果是,五色根必須有阿含中 世尊所說「本識」為因才能生起,本識就是如來藏;而意根也必然是由本識為因而生起的。這樣子觀察及推究的結果,以十八界五陰為真實自我的邪見就可以斷除,並且在深心中確實接受了,這樣才是聲聞初果。
那外道的凡夫呢,把五陰十八界執為真我,導致五陰我見出生而無法斷除,歸結起來,都是因為誤認六識心是真實所導致的。因為不知六識心虛妄,所以就有雖然斷除色陰我見,卻不肯斷其他四陰我見的人,佛門中離念靈知的信受者就是屬於這一類;乃至有雖然斷了色陰我見、識陰我見,但是仍然不能夠斷受想行陰我見的這一類人,這是原來堅持「離念靈知心常住」,後來改為主張「六識自性就是常住佛性」的人他們的落處。這二種人都是不知道:解脫道的親證是要探討「識滅」的道理,特別是意識滅除的境界,並且要能夠接受意識自我的永遠滅除;否則就只能夠跟常見外道同流,連取證聲聞初果解脫道都不可能,因為意識心正是常見外道所說的「常住不滅心」。雖然意識在眠熟、悶絕、正死位、滅盡定、無想定這五種情況下會斷滅,但嚴格說,畢竟都只是暫時斷滅,只要離開這五種情況,意識就會再生起,並不是永遠斷滅而不再現起;必須是意根斷滅了,意識才有可能永遠的斷滅,這才是 佛在阿含解脫道中所說的「識滅」。
也就是說,聲聞修行人透過意識正確的思惟與觀行,讓意根能夠完全接受「自己是虛妄,只有本識入胎識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真實存在」,而能夠讓意根自己不再從本識如來藏中出生,意根斷滅了,識陰六識乃至五陰十八界便永遠不再出現於三界中。這樣滅盡自己的五陰十八界,才是 佛所開示的能夠親證無餘涅槃解脫果的解脫道的真實義理。
佛在經中也教導弟子,應該要滅盡色、受、想、行、識五陰,然後入涅槃。譬如《雜阿含經》卷三中,佛這樣子開示:
【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雜阿含經》卷三)
接著,佛又進一步的針對受、想、行、識這四陰,也同樣這樣子為弟子們來開示。然後最後 佛再告訴弟子們: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雜阿含經》卷三)
意思就是說,對於五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的道理,以及對於五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不相續、不起、不出」就是涅槃的道理,都能夠以智慧思惟、觀察、忍,然後就這樣隨信行乃至隨法行的聲聞法道修行人,而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也就是當生就能證得聲聞初果,能夠斷盡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縛結,不再墮入三惡道;進而再經過七次人天往返受生,就能夠證得四果阿羅漢的有餘涅槃,究竟到達諸苦的邊際。
初果人正是因為這樣子如實的現觀,接受了識陰六識都是緣生的虛妄法,乃至於接受五陰是無常、苦、變異之法,所以斷除了識陰為我乃至五陰為我的我見,而能安忍於五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的解脫道正見中,因此斷除了五陰我、十八界我是真實不壞的世間我見;依憑這樣的斷我見的功德,疑見隨之也就斷除,所以對於初果是否真的可以實證,對於諸方大師是否已經斷我見,都能明確判斷而不會有所懷疑;又因為在解脫道上的疑見已經斷除的緣故,對於諸方大師所施設的戒禁是否能夠幫助學人得到解脫,也能夠判斷而無所懷疑,就是也斷了戒禁取見。到這個地步,就能夠讓人流轉生死的三種繫縛都斷除,那就成為佛法中的聲聞初果人。這樣的初果人對於 佛所說,無餘涅槃是未來世的五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必定是心無恐懼,顯然已經能夠安忍接受無餘涅槃是滅盡五陰十八界我的正理。
但是,五陰十八界滅盡無餘的無餘涅槃,卻不是落入斷滅空。為什麼呢?就如同空的村落,是因為無人,所以稱為空村,並不是因為村子本身不存在而稱為空村。而五陰十八界本來就是因緣所生法,也是依如來藏為因,藉緣所生起;也會依如來藏為因,藉緣而滅沒。因此,聲聞解脫道修行人滅盡未來世的名色,是以如來藏為因,斷盡了見、思二惑現行為緣的和合運作下,如來藏不再出生未來世五陰名色,而說為滅盡名色;可是呢,能生五陰名色的根本因如來藏,並不會因此就斷滅,只是不再出生蘊處界等這些的法,而安住在一切法滅盡的自住境界,這也就是 佛陀開示五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的滅盡境界,是一切法滅盡無餘、唯有如來藏獨住的涅槃境界。
然而,這種滅盡一切法的涅槃境界,連意識自己都要滅盡。如果又否定有如來藏常住,那就會讓依聲聞法修行的二乘學人,在觀察及思惟意識永滅的境界後,誤以為這樣是一切法都斷滅的境界,所以心生恐懼駭怕,卻不自知是墮入了斷滅見中。正如 佛在《中阿含經》卷五十四中這樣開示:【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彼如是見、如是說,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內有恐怖也!】(《中阿含經》卷五十四)
因為有一類二乘學人,依 世尊開示的解脫道,觀察到應當滅盡一切法才能得到解脫;卻將一切法滅盡的斷滅空相,執為是 佛說的解脫道。所以這類人說「五陰是過去沒有的法,現今存在的五陰其中沒有我可得」,卻將這種五陰無我的解脫道正見,當成是「五陰斷滅時的斷滅相才是真實解脫」的斷滅論邪見;因此,他們就會心生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這類人其實是錯解了 佛陀依有如來藏獨住所宣說的解脫道涅槃境界,而落入了一切法斷滅的斷滅見中。所以,佛說這樣的人,其實是持一切法滅盡的斷滅見以為解脫的人,因此他們才會落入對於解脫心生恐懼駭怕的內有恐怖之中。
可見,聲聞初果也是因為弟子們信受而安忍於「無餘涅槃雖然五陰十八界一切法滅盡無餘了,卻還有如來藏獨住,不是斷滅」的 佛陀聖教開示,然後隨信行乃至隨法行,才能夠證得的。聲聞初果是這樣子,四果阿羅漢當然更不會認可蘊處界壞滅時的寂滅相為真,這從《雜阿含經》記載了舍利弗尊者破斥焰摩迦比丘「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這樣惡邪見的一段經文,就可以得到印證。
在這段經文中,舍利弗尊者指出問題,來問焰摩迦比丘。首先是問:「五陰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在這五陰中能夠見我、異我、相在不?」就是在總問這五陰與真實常住我的關係。接著,就一項一項的來提問,問說:「五陰是如來耶?異五陰有如來耶?五陰中有如來耶?如來中有五陰耶?非五陰有如來耶?」這就是在問焰摩迦比丘:「五陰是如來的常住身嗎?五陰與如來的常住身是和合在一起,五陰中有如來,如來中有五陰,二者無法分別嗎?以及,離了五陰能找到如來的常住身嗎?」就是藉著提問,有次第地引導焰摩迦比丘一步一步去思惟觀行。終於讓焰摩迦比丘承認,自己所說「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是因為不解與無明所生的惡邪見;而如今聽聞舍利弗尊者開示後,這些邪見一切悉斷。這段經文當中還記載了:「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就是證得聲聞初果。
這段經文中,舍利弗尊者向焰摩迦比丘提問的問題,其實就是阿含聖典中多處所記載,佛陀有關「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或者是「五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聖教開示。比如《雜阿含經》卷三:【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無我,無我者則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若苦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當作是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已,於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經》卷三)
都是在強調變異生滅的五陰都是非我,這就是已經隱含著,五陰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如來常住身真我存在。而這個真我如來是不能離開五陰來說祂存在於世間,但也不能夠說祂是與五陰和合不可分的。那這個與眾生五陰十八界同在,卻不是眾生五陰十八界的如來常住身真我,當然就是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
但是,聲聞人觀行的標的都是無常變異的五陰十八界,那麼阿羅漢身壞命終以後,究竟是不是一無所有的斷滅空呢?對於不以取證大乘別教見道,就是不以親證如來藏為必要的聲聞人,就只能夠隨信行、隨法行。所以,經文中舍利弗尊者要向焰摩迦比丘強調說「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就是信受佛語:有一個法是真實存在,不是施設建立的,祂是如如不動,常住於無所得的境界中。這樣觀察五陰之後,就不會像愚癡無聞凡夫一樣,把五陰當作常住不壞法,當作安隱的法,當作不病的法,當作是真實的我及我所。因為這樣子錯誤認知,就會時時保持護惜著五陰,結果卻是被這五陰怨家所害,而不能解脫。那就能夠對世間五陰都無所執取,無所執取所以就無所耽著,無所耽著最後就能夠證得涅槃解脫;然後向 佛稟白:「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可見,能夠真實修證聲聞解脫道初果乃至阿羅漢果的二乘聖人,他們信受安忍的涅槃,是一切法滅盡無餘,可是卻有如來藏獨住的涅槃境界;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認同有如來藏存在,才能夠實證解脫果的。因此,如果否定如來藏,就會讓二乘人所求證的涅槃落入斷滅中,使得解脫道中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親證成為空談,佛陀初轉法輪所宣說的解脫道,那就成為無法實證的戲論。然而,佛陀是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怎麼會以戲論空談來教導弟子呢?況且,阿含經典中 佛陀處處隱覆而說有常住法,有本住法,就是說有如來藏;並且也處處可以看得到,弟子們因為 佛陀這樣教導之後,那就能夠證得解脫果。所以,從這樣的說明中就可以來證明說,二乘菩提的解脫道,他們所要證得的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之所以不會落入斷滅,就是因為這個解脫道確實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這樣才能夠修證。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107集 如來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嗎?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來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嗎?
在《大藏經》中記載,佛陀初轉法輪宣說解脫道阿含諸經時,常開示無常、苦、空、無我;到了第二轉法輪演述般若系經典時,也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都是說無我;可是到了第三轉法輪開演唯識經典時,卻說常、樂、我、淨,變成有我。如果不能證解 佛陀說法中的真實義,不能瞭解解脫道中所說的「無我」,是依什麼來說無我,般若諸經所說的無我,又是從什麼角度而說無我,當然就更不能夠了知唯識經典中的「我」指的是哪個我。可是,像這樣不能夠證解 佛陀說法真實義的人,卻著書立說,說「三乘菩提中的佛陀所說的無我的道理,就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聽到有人說不空的如來藏,就會指責說有如來藏的人,是同於主張梵我、神我的外道,誹謗說有如來藏的人所說的法義不是佛法,誣衊這個人所弘傳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佛教正說。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樣的說法正確不正確。
首先,我們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緣起及內涵,要作一個概略的說明。人類之所以能夠繼往開來、文明進步,都有賴於生命的延續及經驗的累積;所有的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希望個體生命的永恆不滅以及離苦得樂。因此,在古時候印度各種外道就已經開始探索,開始推究生死相續的生命變化,也就是去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在印度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有關個體生命流轉的問題,有著從信仰多種神的自然神論,轉化到尊崇一神的創造神論的思想演變。演變的結果就從「梵天」一詞中得到一個概括而抽象的實體,稱為「梵」,而把他作為世界的最高而真實的存在者、一切事物的主宰。說這個「梵」他是全世界之主,是天地的護持者,宇宙形成的時候,梵創造了諸天神祇,生出了種姓,掌管天、地、空三界。就是相信宇宙一切萬法都是由梵這個造物主所創造的,每一個有情最初也都是由梵這個造物主所創造的;個體的生命並不是從有歸於無的歷程,而是一世又一世從這個世界遷移到另一個世界的歷程;就好像有一種寄生在樹木之間,而以枝葉花果為食物的叫作「尺蠖」的這個蛾的幼蟲,牠在成蟲之前,就是從這一片葉子到另一片葉子不斷的遷移的歷程;這個遷移的自體就稱之為「自我」。
這些人他們認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的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統一的;如果前生能夠修行離欲無欲,能夠修清淨行,那自我又能回歸到梵體之中,就可以了結生死,得到大解脫。這樣生命個體的自我或神我就是一,是常,是主宰的實體;因為這個生命體是從梵而來,也可回歸於梵,這樣就可以直觀自我的睿智本質,親證梵我的同一,這就是所謂的「梵我一如」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從古印度的《奧義書》中瞭解到它思想的淵源。
那這種思想跟古希伯來的相信「耶和華為造物主」,在思想形態上是相近的。依這樣的思想,人與神便有了父子的關係。人們相信在自己身體的內部,存在著自己獨立的心靈實體;這個心靈留住或離去所依附於他的那個軀體,那就產生了生與死的變化;這樣的心靈就稱為自我或神我,它本質上是與西方宗教所說的靈魂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從前面的說明可以知道,外道所說的「梵」,說的是出生眾生的天神,這跟今天一神教所說完全相同。
但是,我們應該探討:梵的本質是什麼?這個梵其實是從「梵天」一詞中得出來的概念,而梵天就是大梵天;他是三界六道中色界初禪天的天主,還是五陰所成,是有妄想雜念的,是有慢與結使的;是不安於寂滅境界的,不願意獨處無伴侶,而希望在他之下有許多梵眾天、梵輔天眷屬的;也是對於初禪天境界有所喜樂的,是與別境心所法相應的,也是與二十隨眠心所法相應的;所以,仍是以意識心為中心的凡夫。那這些外道所認為的心靈主體「神我」,其實也是意識心體,仍然是屬於無常的五陰我所含攝的意識妄心。
既然外道的梵我、神我都是跟眾生一樣不離五陰,是「依因藉緣」蘊集的法,因為意識心就是依於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依緣而生的法,自然是生滅法,緣生則有,緣滅則無,是有間斷的法,不是無間斷法。然而,這些外道都不能認清梵我、神我生滅無常的本質;雖然認知眾生軀體不斷生滅而有不斷的輪迴生死,但是卻認為梵我、神我的本質永遠不滅。其實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本質既然是眾生的第六識意識,而意識心一旦現行而存在時,必定都有見聞覺知心,都能夠了了而知六塵,是會起喜怒哀樂、貪瞋情緒的;所以,上帝會生氣而降大火、大水來毀滅異教徒。而且,這個意識覺知心,乃至進入二禪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夠了知定境法塵,都是不離六塵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三轉法輪所說的如來藏,則是第八阿賴耶識心,一向離於六塵的見聞覺知性,從來不曾住於六塵中。這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
探究生命流轉的問題,佛教小乘學者從《阿含經》所說的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及八正道中,從 佛處處所宣說的緣起、無我的義理,建立了業感緣起的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的理論。但是,仍然存在著尚待克服的難題。這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首先,就是既然每一個眾生今世的煩惱與業,都是依五蘊假我而造作的,未來世也是依五蘊假我而感得福、非福的果報,可是五蘊的假體出生聚合後,又會由聚合而散壞,都是只有一期生死而已,也就是說,造作煩惱與業的五蘊(它其實是五陰),與感得福報或非福報的五陰,其實並不是同一個,那又是以什麼作為感得果報的所依呢?其次,今生由五蘊假我所造作的業,又是依怎麼樣的功能,而能夠聚集不散,感得未來生種種的業報呢?這兩種難題所要提出來的質疑,前面的一個就是:輪迴主體究竟是什麼?後面這一個則是:感果功能是怎麼樣成就的?
對於這些質疑,主張「阿含解脫道中,緣起中道就是緣起性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而否定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如來藏的人,因為所說的緣起性空,其實指的是現象界中蘊處界生住異滅、無有自性的「緣生性空」,而不是第八識藉緣生起蘊處界一切法的真實緣起性空;他恐怕否定七八識以後墮入斷滅空中,因此又施設了意識細心,認作是涅槃本際,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就是建立起意識細心說,主張「意識細心可以常住不壞」。但,意識細心不論如何細,終究不是涅槃實際,也不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因為一切粗細意識的現起,必須是意根法塵為緣才能現起,不能自外於「意、法因緣生」的聖教,都是有生之法,有生則必有滅。結果,根本無法解決上面所說的難題。
然而,第三轉法輪唯識經典中,佛陀聖教以出生萬法的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作為業與感果的所依主體,以及以阿賴耶識所攝持的種子,作為祂感果的媒介,清晰而明確的說明了所有的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的真實義理,圓滿的解決了輪迴主體與感果功能的難題。以如來藏阿賴耶識本然的無我性,破除外道所說有一個常、主宰的自我、梵我。這就如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 佛陀的開示:【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這一段經文中,佛陀開示說:如果是錯誤的認知,而執著常見外道所說的神我,或者梵我,或者離念靈知我的話,那這些都是剎那生滅的法;由於他們不能夠證得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卻又察覺到這離念靈知或有念靈知,或者外道所說的常住不壞的梵我、神我,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的,眠熟、悶絕、死後都會斷滅;所以他們就認為,這離念靈知死了就不見了,死了就斷滅了,就變成斷見外道,所以就怕死。這就是以斷見來毀壞無為法。
佛陀又說,說:七識不是流轉的主體,七識也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流轉的主體,才是受苦樂的主體。因為如來藏雖然離見聞覺知,沒有苦樂受,可是會導致我們在三界六道中不得不接受所有的苦樂受,而且是生生世世延續不斷的主體識。而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只有一世,一世過了就永遠斷滅了;只是意根和如來藏能去到未來世,而意根卻又不是集藏善惡業種子的主體心;所以,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覺知心和意根,其實不是真正受苦樂的主體。而意根也不會分別苦樂,是意識才能分別;但意識卻只有一世,不能去到未來世,只是一世暫有的覺受六塵的心,是虛幻假有的。所以,前七識都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受苦樂的主體。而且,如來藏才是涅槃因,七識心都不是涅槃因;因為七識心沒有辦法入無餘涅槃,如來藏才能入無餘涅槃,所以如來藏才是涅槃因。
另外,也可從菩薩所造的諸論所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的三相義,就是「自相、因相及果相」,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自相」。《成唯識論》卷二裏面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成唯識論》卷二)
意思是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種意義,能與一切雜染有漏法互為緣,所以有情把祂執為自內我,祂能夠攝持因跟果。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就如同倉庫能夠攝持含藏一切雜染有漏法種子,所以稱為「能藏」;又因為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有漏法所熏、所依,就如同倉庫,祂是寄存物品的處所,所以稱為「所藏」;另外,因為第八識一直都是被第七末那識執為自內我,對之寶愛不捨,就如同對收藏物品的倉庫堅固執守,不棄捨,所以稱為「執藏」。
其次是「因相」。《成唯識論》裏面說阿賴耶識:「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第八阿賴耶識能攝持一切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為萬法生起的根本因。
第三是「果相」。《成唯識論》裏面說阿賴耶識:「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眾同分等恆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有情眾生在前生造業熏習業種,於阿賴耶識中而得以攝藏起來,到了一期生死終結的時候,祂所藏的業種,能夠取酬償因果的作用,引生三界四生六趣的善惡業異熟果報。
總合來說,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自體不生不滅,而且有種種的善巧功德,恆常不停地運作,猶如湍瀑的流水;祂所攝藏的種子,等待眾緣和合的時候,阿賴耶識會使種子生現行,在同一剎那現行又回熏阿賴耶識成為種子,現行「能熏」,種子是「所熏」;一切眾生之所以輪迴五趣生死流轉,都歸咎於「熏習」。二乘聲聞、大乘菩薩之所以能出生死、修萬行,也都是因為熏習。
眾生如果造惡業,應該要成就餓鬼身,阿賴耶識就幫他造一個下一生的餓鬼身出來;如果成就大惡業,譬如謗佛謗法,應該要為他造一個地獄身,如來藏就幫他造下一世的地獄身;如果他造的是十善業,應該生天,就幫他造下一世的欲界天人之身;乃至於造就佛地的五法身。如來藏的自體雖然能夠變現這些種種的身,也變現了七轉識,使我們有見聞覺知,能夠處處作主;可是祂在這些諸法生滅熏變過程中,卻是沒有五蘊的「我」性,而且也不執著見聞覺知的色身與六塵我所;雖然能攝持,但不能主宰諸法生住變異的生滅命運,諸法的生滅熏變,仍然是諸法的眾緣關係所致。因此,以萬法的因體阿賴耶識作為輪迴主體及感果功能,是完全符合 佛說的緣起與無我的意旨。
今天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的論述,一向都是以第六意識心體作為中心而說,與一向都是以 佛所說的第八識自心如來藏說為如來藏的這個說法大不相同。而第六意識與第八識如來藏又是同時並有的兩個心,並非同一個心,並且體性處處互異。說「如來藏是後世佛弟子接受了外道神我、梵我思想,不是佛說」,這完全是違背事實,也是在破壞佛法的根本。
今天我們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106集 常樂我淨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三乘菩提概說」,我們要來探討的是:常樂我淨。
前面為大家說明了佛法中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和無住處涅槃的四種涅槃。其實這其中,唯有諸佛具足證得這四種涅槃,稱為大般涅槃。而如來大般涅槃則具有常、樂、我、淨這個四德;因為,如來涅槃心體這第八無垢識已經斷盡了二種生死,恆常不變,沒有生滅,所以稱為「常」;又,如來不僅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的現行,也斷盡一切習氣種子及無始無明上煩惱隨眠,永遠寂滅,沒有絲毫的煩惱,所以稱為「樂」;而如來涅槃心體第八無垢識是真實、不變異、得大自在,所以稱為「我」;又,如來究竟解脫一切染污垢穢,所以稱為「淨」。
就如同《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中有聖教這樣開示:
【若言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無疑網故。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淨;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淨,空無諸相。】(《大般涅槃經》卷三十)
常、樂、我、淨,講的是佛地第八無垢識真如心體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並非菩薩地,更不是凡夫眾生的境界。《阿含經》中曾提到佛的「解脫色」,說「諸佛有解脫色常住不壞,利樂有情永無窮盡」。大乘經中也說,諸佛有三種意生身及莊嚴報身,常住十方三界利樂有情。因為成佛之後,第八識已經究竟清淨不再變異,才能稱為常樂我淨。意思是說,第八識中含藏的煩惱障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在很久的二大阿僧祇劫以前就已經斷盡了,早已具足二乘聖者的有餘及無餘涅槃。而煩惱障的一切習氣種子和所知障塵沙惑隨眠,如今也已經全部斷盡;所以如來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究竟清淨,永遠不可能再受熏、再增進了,永遠不再變異,變易生死也已斷盡了,不再有種子生滅變異的現象,祂已經斷盡變異性了,不再有異熟性了;到了這個地步,如來的如來藏心體從內到外都不可能再變異了,這時候才能叫作真常,才是真正的常。就是說,祂除了心體從來不曾變異外,而今所含藏的種子也不再變異,這已經超過中道的非常亦非斷的境界,才能稱為成佛。
未到佛地的因地第八識稱為如來藏,也就是說,阿賴耶識裏面含藏著成就如來法身的功能。如來藏有熏,有染,會受熏而有種種雜染煩惱;因為有這些雜染煩惱種子,所以常處於生死之中,但祂自身本體卻是沒有生死的。
所以,《勝鬘經》中 勝鬘夫人才會向 佛陀稟白說:「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又說呢:「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然後又說:「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意思就是說,開悟後找到這一個本性清淨的如來藏,裏面有客塵煩惱以及上煩惱所染污;客塵煩惱就是一念無明,上煩惱就是無始無明。這個自性清淨心而竟然有染污,這種事情一切凡夫眾生、阿羅漢、辟支佛以及未悟的菩薩都很難理解,而已證悟的菩薩只能夠知一部分;只有佛世尊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才能夠如實知見,祂才能究竟了知如來藏這一個本性清淨的心裏面卻還有染污。所以,聲聞種性以及樂修定法而不樂修智慧的菩薩,都無法信受這樣的說法,即使聽了也不能明瞭。
依照上面《勝鬘經》的經文可知,菩薩悟後的第八識如來藏,仍然還有雜染煩惱種子尚未清淨,所以還不是佛。只有最後身菩薩五陰已盡,所以在人間一悟就到佛地。其餘的菩薩,有的人還在色陰區宇;有的人色陰已盡,而仍在受陰區宇;有的人受陰已盡,而仍在想陰區宇;有的人想陰已盡,而仍在行陰區宇;有的人行陰已盡,而仍在識陰區宇;有的人識陰已盡,進入十地等覺,可是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都還未現前;層次差別不等,所以悟後仍應精進修行。
我們再就常、樂、我、淨,來加以分別的說明。
像《華嚴經》卷三十中有這樣開示說:「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所以,如果不是最後身菩薩修學佛法而開悟的第八識,仍然不是真如。既然不是真如,就必須有熏染,必須有變易,才能成佛;既然不是真如,就不守原有,不淨本性,而能漸漸變易,轉依清淨本性。所以,悟後的阿賴耶識或異熟識必須是能受熏、能變易、不守原有本性,才能轉化如來藏中的煩惱有漏種子,而漸漸的到達佛地成為真如;成為真如之後就不受熏染,恆守本性,無有變易。如果未到佛地,那就不可以說不受熏染、恆守本性、無有變易,否則就沒有辦法成佛。所以,未到佛地的第八識,雖然是中道的非常非斷境界,但卻不是真正的「常」。
再來說「樂」。究竟的樂就是遠離生死輪迴,只有證得涅槃,才能遠離生死及生滅。佛陀已經斷盡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成為無上正等正覺,是無人能出其上的三界至尊,永遠以法樂自娛,永遠離開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所以稱為樂;一切法都無所不知,成為一切智智,具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成為究竟佛,三界世間沒有其他人比祂更有智慧,所以稱為樂;世間與出世間的究竟果報,到這個時候都已經究竟了,再沒有可斷的不淨法,也沒有可學的清淨法,也沒有可修的了義法,也再沒有可證的般若實相法,再沒有更上的可修境界,已經究竟圓滿,所以稱為樂。這是究竟清淨的境界,也是永離一切苦樂受的境界,乃至於最微細的心地上的苦樂受也都永離了,究竟安隱,所以是樂。
而佛地的常樂我淨所說的「我」是什麼呢?《大般若經》中這樣講說:「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大般涅槃经》卷二)所說的就是佛地第八識無垢識的心體。菩薩從證悟第八識開始,一直到等覺位,第八識都只能夠跟五遍行的心所法相應;就是因地時的第八識一定是離見聞覺知,不與六塵相應,所以沒有辦法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因此不能了別六塵中的萬法。這時第八識可以說是如癡如呆,好像白癡一樣;雖然好像白癡,卻又非常伶俐,就是能善於了知五蘊眾生的心行,眾生的任何一個心行都瞞不過祂;但是,因為祂不與別境五心所法相應,所以不能了別六塵境界,不於六塵境界起任何的好惡欣厭,因此也就不與各種根本煩惱、隨煩惱及善十一心所法相應;也還沒有生起證自證分,不能返緣於自己,就不能自知自覺「我」的存在,所以不能稱之為我。因此,等覺以及以下的一切諸地菩薩的第八識,都只能稱作無我如來藏,不能稱之為常樂我淨的我。而佛地的第八識,不但可以跟五遍行心所法相應,也可以跟五別境、善十一等心所法全部相應,能夠在五塵境界中運作無礙,能擁有證自證分;所以,佛地的第八識真如心,才可以說是真正的「我」。
那無垢識為什麼又稱為「淨」呢?因為成佛了,無漏法已經具足圓滿,已經不需要再熏修任何無漏法,心體與所含藏的種子已經內外俱淨;不像因地諸菩薩位的異熟識或阿賴耶識,都還有或多或少的不淨種子,無垢識則是究竟的清淨,所以稱為淨。
因此,佛地的第八識具足了常樂我淨,到這個地步才是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無住處涅槃,永遠不住於生死中,也不住於涅槃中。無住處涅槃本身其實是函蓋了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函蓋了二乘人、初地滿心以上菩薩所證的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在內;所以說,佛地具足四種涅槃,才是大般涅槃,這也才是《心經》所說的「究竟涅槃」。
但是,這個究竟涅槃的法,得要證悟以後才能真正開始瞭解,不是定性聲聞的大阿羅漢們及緣覺辟支佛所能證得的涅槃;他們所證的無餘涅槃不是大般涅槃,只能稱為二乘涅槃;二乘涅槃是初地滿心以上的菩薩就有能力可以證得的涅槃,但是七住賢位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卻都還不是二乘聖人所能稍微知悉的。所以,《勝鬘經》中 佛才會這樣子開示,說:「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唯信佛語。」(《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意思就是說: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以及自性清淨心仍有可以修斷的二種煩惱隨眠,修斷這二種煩惱隨眠而究竟清淨,成就究竟涅槃;這兩種妙法呢,只有智慧深利的菩薩及佛才能了知,二乘的聲聞、緣覺都只能信佛語而不能實證。
所以,只有大乘法中才會講常樂我淨,在二乘法中一定是說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因為在二乘法中所觀行的對象,是生滅不淨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法;不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中的蘊處界,也不論是人間極粗糙的蘊處界或是天界極微細的蘊處界,全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三界種種不同狀況中的蘊處界沒有一法是常樂我淨。
勝鬘夫人在《勝鬘經》中又說,說「阿羅漢、辟支佛無漏不盡」。就是說,阿羅漢、辟支佛不能斷盡煩惱障的有漏習氣種子,他們還有有漏習氣種子隨眠在第八識中,仍有可斷的煩惱障習氣種子可斷,所以「無漏不盡」。那另一方面也說,他們還不能斷除無始無明所知障的上煩惱隨眠,還有可斷的煩惱未曾斷盡,還有可增進的無漏法未曾修證圓滿,所以他們所證的無漏法仍不究竟。
那至於菩薩,雖然已經遠離了《大般涅槃經》所說的:「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大般涅槃經》卷二)斷盡了見惑、思惑,隨時能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仍然無法成佛,因為還無法斷盡塵沙惑,所以「四倒」還沒有完全斷盡。塵沙惑的內容,簡單的說,就是三界愛的習氣種子流注以及異熟種子尚無法全部了知。由於這兩種原因,所以菩薩的如來藏心體中還有種子變異流注,就無法稱為常樂我淨。
因為如來藏中的種子仍會變異,而非常;仍有變易生死,而非樂;仍有微細我應斷盡,而使如來藏仍然不是真實我,還是非我;種子仍未究竟清淨,而非淨。由於這個緣故,菩薩繼續常住於人間,在極長時劫中,不斷的利樂眾生,歷緣對境之中次第斷盡習氣種子流注,及具足證知異熟種子。到達究竟位時成佛了,這時如來藏中的種子都不再變異,變易生死已經斷盡了;而且那時,對異熟種子的內涵也全部了知,無始無明所攝的塵沙惑已經斷盡無餘;如來藏已經內外俱淨,究竟清淨,才能稱為究竟常。這樣的常才是真實的樂,這樣的常與樂才能稱之為真實我,這樣的真實我才是究竟的清淨。
佛地的無垢識這種「真常」與外道主張的真常完全不同。外道們自稱的常,其實仍是無常,因為都是意識覺知心,不曾離開意識覺知心的體性;並且,不能夠與七住菩薩所證的第八識心的體常相提並論,更何況說怎麼能夠與初地、八地、等覺地的非斷非常的第八識中道心相提並論呢?那就更不能夠跟等覺菩薩所不能了知的佛地無垢識真如心的真常,來加以相提並論!像意識境界的離念靈知,要有因有緣才能出現、才能運作,因就是如來藏及如來藏所含藏的意識心種子,緣就是意根、五色根和法塵及無明種子,要靠這些因和緣才能出生、才能運作,所以離念靈知心當然非常;而且,睡著無夢時,離念靈知心就斷滅了,這是每一個人每天晚上都可以自我檢查而加以確認。
因為有一些佛學學術研究者,不知不證禪宗初悟祖師所證得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崇信藏傳黃教應成派中觀的邪見,說:「大乘法中的真常唯心的如來藏常,與常見外道的常一樣,都是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貶抑大乘真常唯心正理,說「如來藏不是佛說的正法」。其實,藏密的祖師們根本不懂佛地常樂我淨的真實理,卻用雙身法中的「第四喜」的淫樂,作為他們「報身佛」所證得的快樂;所以他們的「報身佛」,都是手抱著女人而受淫樂的「抱身佛」,永遠不與女人分離,而永遠處於與女人交合的狀態中,領受淫樂。但這種樂其實是苦,因為是無常的,是變異的,是受制於他人的,也是有為有漏的。那根本不是佛法!所以,他們所謂的「即身成佛」法門,只是無知的崇拜性器官,是屬於原始而且低級的追求物欲的法門;可是卻被他們冠上了佛法的果位名相,用來欺騙無知的世人;然而事實上,和真正的佛法修證完全無關,那根本就是世間法,只是以佛法名相來包裝,用來欺瞞世人的一種伎倆。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抖音Q版的八兄弟共一胎 - 中文版




唯識學上很有名的一首偈:
「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
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
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與瞭解
祂們到底是誰啊!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概說–第105集 大小乘所斷無明與所證涅槃有何不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三乘菩提概說」我們要探討的是:大小乘所斷無明與所證涅槃有何不同?
在前面單元中,曾經由正光老師為諸位菩薩解說了,二乘解脫道中的兩種涅槃,及大乘解脫道中的四種涅槃。那大小乘修行人所證的涅槃與他們所斷的無明,就是二乘行者所斷的一念無明及大乘菩薩進一步斷除的無始無明之間,究竟有何差異?又有什麼關係呢?
二乘菩提所證的涅槃是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我們以聲聞法中的慧解脫阿羅漢來說,慧解脫的親證涅槃是必須先斷我見,就是必須先斷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中見一處住地煩惱;而斷除我見的方法,則是以五陰的苦集滅道四聖諦觀行最為切實。就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地觀察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子如實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無常所以是苦,無常、苦所以其性本空,不是真實不壞的我;如實地了知我們的見聞覺知心也就是識蘊,是無常、是變異法,所以也是苦、空、無常、無我,因此斷了我見。斷了我見之後,再把三界自我的貪愛執著,也就是一念無明中欲界愛、色界愛、有愛三種住地煩惱修除掉,然後成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後,我執煩惱的現行斷了,三界愛的貪愛也斷了,捨報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這叫無餘依涅槃,簡稱為無餘涅槃。解脫果就修證完成了。
阿羅漢的三界煩惱現行斷除,捨報可以出離三界;但當他還沒有到捨報時,就要隨分隨緣去度化眾生。他在入無餘依涅槃之前,雖然沒有煩惱,但仍要跟我們一樣受寒風、熱苦、飢餓、痛癢,色受想識蘊的行苦;可是,對於他來講的話,這不是大苦,所以稱為「微苦所依」。他還有這種輕微的苦為所依,所以叫作有餘依涅槃。當他捨報時把十八界捨了,這些苦也就捨了,就是無餘依涅槃。這就是聲聞所證得的解脫。
聲聞人如果不知五陰的具體內容,也不知一一陰的四聖諦,不能經由四聖諦的觀行修學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就必須修學因緣觀,也就是要先修十因緣觀,再修十二因緣觀,求斷我見;否則,一定無法斷除我見,一定會落入識陰中,或者是落入識陰的心所法中,就不可能真的了知涅槃,也不可能在未來斷盡我執習氣的現行而實證涅槃。就是以先斷見一處住地煩惱——斷我見為前提,然後漸次修道而斷除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的三界境界愛。
以慧解脫阿羅漢來說,他只要以智慧觀察色界、無色界境界的虛妄性而不愛著,就能斷除色界愛,能斷除無色界愛,就能斷「無明漏」;所以,不必實修實證二禪、三禪、四禪及四空定。但是,初禪並不是修得的,而是具備未到地定以後,由於斷除欲界愛而自動發起的;所以,真正離欲愛的修行人,必定是實證初禪的。慧解阿羅漢就是這樣斷除我見,再漸次斷除三界愛,然後經由精修不放逸行而修除我執,成為實證涅槃的解脫者。這就是二乘人所證的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是只要斷盡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就能證得的。
大乘的解脫則有四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共二乘的有餘依、無餘依涅槃,再加上只有佛才有的無住處涅槃。大乘菩薩明心破初參,如果能安忍而不退轉,這就是佛菩提道的見道,成為別教七住菩薩;這個七住菩薩證得真如時,他就懂得什麼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他親見自己的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的自性,是本來清淨的,不是修行以後才清淨的,他的自性心本來就是涅槃性。
就如同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維摩詰經》,稱為《說無垢稱經》,之中就這樣講說:「所以者何?非一切有情不般涅槃;佛說真如為般涅槃,以佛觀見一切有情本性寂靜即涅槃相,故說真如為般涅槃。」(《說無垢稱經》卷二)
意思是說:「為什麼這麼說呢?並非一切有情都不證得般涅槃,因為佛說真如就是般涅槃,因為佛觀見一切有情本性寂靜,這就是般涅槃相,所以說真如就是般涅槃。」
真如乃是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自性所顯現的「法相」,而真如就是涅槃,這就已經證實了,眾生阿賴耶識心體就是無餘涅槃的「法體」。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心體是不生不滅的。這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真如性,就是大乘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大乘菩薩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依阿賴耶識而有的,就是證得阿賴耶識之後,現觀第八識心體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所以說,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實就是一切有情本性寂靜的自心藏識——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所顯現的體性,就是阿賴耶識心體的法相。
以聲聞解脫道的修學來講,苦聖諦的觀行成就時,那就是「見苦」;見苦了,就表示苦聖諦的見地已經到達,斷了見一處住地煩惱,就是斷我見、斷三縛結,成為聲聞乘中的見道位的初果人。但是,聲聞初果乃至薄貪瞋癡的二果人,都還未證得四種涅槃中任何一種。三果人雖然斷除欲界愛而離欲,成為「心解脫」,但仍然有餘惑未盡,所以不能夠現般涅槃;要到中陰境界或往生未來世去,才能進一步斷色界愛及無色界愛,取證無餘涅槃;因此稱為「不來」,就是不再還來欲界人間。這三果人當中最利根的,能夠取「中般涅槃」,就是有能力在中陰階段般涅槃;雖然他們的五上分結未斷盡,仍有思惑殘餘,但已經不再有未來生了,所以生前可以稱為有餘涅槃。但是嚴格來說,四果的慧解脫或俱解脫阿羅漢,才是真正生前證得有餘涅槃。
而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必須「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才能進入初地的入地心中,所以必須具足三果人的心解脫智慧與解脫功德。初地菩薩既然已經具足三果人的心解脫功德,如果想要進求四果,並非無力取證,只是需要斷除無明漏及有漏,這對三果人來講並非難事。因此,初地入地心菩薩,其實已得最利根三果人的有餘涅槃,再加上長劫以前在七住位時,證悟如來藏而親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說,在四種涅槃當中已經得到了其中的兩種。
至於初地滿心菩薩以後的所有菩薩,都可以說是已得三種涅槃的聖者。因為初地菩薩在滿地心時已有能力斷盡思惑,只是故意留惑潤生而不斷盡思惑,所以,從現象上看來,他們雖然未證無餘涅槃,卻也可以說已證無餘涅槃者;因此而說,初地滿心以上菩薩,都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這三種。
諸佛則是具足四種涅槃。因為諸佛已經斷盡思惑,當然已具足二乘聖者所有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諸佛又進而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歷緣對境,而斷除習氣種子極微細的煩惱,涅槃上的修證當然遠勝於諸大阿羅漢的只斷見惑、思惑的現行,當然更有資格說是已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聖者。又,諸佛在極久遠劫以前,就已如同七住位菩薩一樣,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當然也有這種涅槃的證量。諸佛又如同五地滿心菩薩一樣斷除了涅槃貪,又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斷盡無始無明所攝的過恆河沙數上煩惱,對法界的實相及如來藏中的一切種子,都已經具足了知,是等覺菩薩及諸二乘聖人所不能想像的;所以,能永遠不入無餘涅槃,也能永遠不住於生死中,親證無住處涅槃。因此說,諸佛具足四種涅槃。
這大乘法四聖諦的修學,能讓大乘菩薩次第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四種住地煩惱的現行,有能力證得有餘涅槃;於捨報時也有能力入無餘涅槃,而皆不入涅槃,繼續受生修學佛道,利樂眾生;此外,也能讓大乘菩薩斷盡煩惱障一切習氣種子隨眠,及無始無明所知障上煩惱的一切隨眠,最後四智圓明,成就究竟佛果,證得無住處涅槃。
但這大乘菩薩所證的涅槃解脫,卻是從親證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明心開悟時就開始。可以說七住位菩薩在明心破參時找到了如來藏,是一念之間破了所知障,就是打破了無始無明,同時也破了煩惱障,就是斷了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中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同破二障,同時獲得解脫道的見道智慧,與大乘別教佛菩提道的見道智慧,只是沒有斷盡二障而已。
至於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一念無明煩惱障的現行早已斷除,習氣種子與無始無明所知障上煩惱隨眠,也都在將近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修學過程中,分分斷除到只剩下最後一少分而已;當然,就在這最後身以凡夫之身,在四禪八定具足的狀況下,一念破二障而成佛。正是「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八識規矩頌》),確實是在一念之間而完成的。這就是《菩薩優婆塞戒經》中 佛開示「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的道理所在。經文中說的智障,就是所知障,解脫障就是煩惱障。一念破二障所以稱之為佛,這是佛菩提道長劫勇猛精勤修學的果德。
由此可見,三乘菩提的差異確實存在。二乘菩提證得了初果,成為須陀洹時,只能斷我見而打破煩惱障,可是不能打破所知障;甚至於斷我執成為四果阿羅漢之後,都還不知道法界的真實相是什麼,當然仍被所知障所遮障,而於法界實相無所知。但是,大乘菩薩明心證得如來藏時,一念相應之間破了所知障,也同時破了煩惱障。所以,大乘菩薩在因地明心時,雖然距離成佛還非常遙遠,超過二又三十分之二十三以上的阿僧祇劫,卻同樣能夠一念之間破二種障。最後身菩薩位,更能夠在一悟之間斷盡所知障與煩惱障,這是二乘聖人所作不到的。因此,如來就以「一念破盡二障」而稱之為佛。至於二乘極果的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然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的現行,證得有餘涅槃,捨報就入無餘涅槃,卻都還不是究竟佛;因為,連佛菩提入門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他們都還不知不證,更別說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了。
這樣的差異其實是因為,無餘涅槃是眾生七轉識已降伏一念無明三界愛分段生死的煩惱種子,使煩惱種子不再現行,因此在捨報時能讓意根自我滅除,讓如來藏不再出生中陰身,或者是在中陰身滅後不再受生;而將中陰身與中陰階段的十八界法滅除,只剩下如來藏無形無色,離一切覺觀,也不思量,不再出現於三界中,永遠不再有一切的三界諸行的行苦,是依如來藏所處的這個境界,來稱為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也是一樣,是依如來藏中三界愛分段生死的一念無明煩惱現行已斷除,但還沒有捨報入無餘涅槃之前的境界,就稱它為有餘涅槃;並不是另外在自心如來藏之外而說為涅槃。
至於大乘別教菩薩明心破無始無明所知障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是因為第八識在三界中生死流轉之時,恆常顯現祂心體具有體恆常住、隨緣任運而不貪不厭、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的體性,就稱如來藏心體所具有的這樣的境界,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那也不是外於自心如來藏而說有這樣一個涅槃境界存在。
乃至於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也完全是依自心藏識來說。說佛地的第八識已斷盡分段生死的現行,並且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習氣種子,而永離變易生死;也斷盡無始無明所知障的一切隨眠,智慧究竟圓滿;因此第八異熟識改名為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真如。佛地真如由於斷盡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的緣故,永遠不住生死;也由於斷盡無始無明隨眠的緣故,現觀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無非是自心真如所顯,涅槃正是無垢識所顯的真如性。由於這樣親證的緣故,所以諸佛永不入住於無餘涅槃境界中,所謂「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正是此意。那這樣不住變易生死,也不住無餘涅槃,因此稱為無住處涅槃。
正因為四種涅槃其實是依第八識如來藏所住不同的境界相來立名的,因此,諸佛乃至大乘別教菩薩明心實證如來藏時,都是一念破二障,就是一念就破了煩惱障與所知障;只是依他凡聖修證而有深淺廣狹的差異。這卻是不知不證第八識如來藏的二乘聖人所無以能夠作到,而且是他們所不可思議。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104集 二種無明的究竟斷盡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說明的是:二種無明的究竟斷盡。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說明了無始無明是什麼,也闡述了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由此可知,佛法中說無明有兩種,就是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而無明既然是不知,對於五陰的不如實知,對於法界實相的不如實知,並且是一切貪瞋癡等煩惱、因煩惱所造的身口意業以及因煩惱業而受報在三界出生受苦,等種種雜染法的根本緣因,那當然是佛道修學過程中所必須加以斷除的。而無明是依附於如來藏而有,無明不是存在虛空中,也不是收藏在別人身上,是在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裏面,跟別人無關,也跟虛空無關。如果眾生能瞭解這個道理,就知道要把自己的如來藏找出來,然後破除自己如來藏裏面的無明。所以,不需要擔心別人的無明會不會影響了自己,也不需要管虛空中有沒有無明,也不需要擔心虛空中的無明,會不會使自己斷了無明以後又再生起無明。我們只要斷除自己如來藏中的一念無明,你就得到解脫;斷盡了自己如來藏中的無始無明,你就可以成佛;與別人的無明無關,虛空中也沒有任何的無明會來影響你的道業;所以,不須牽涉到別人,也與虛空無關。
因此,佛法修學的二主要道就是解脫道及佛菩提道。解脫道是大乘菩提中和二乘菩提的共道,大乘法中的菩薩們也必須實證解脫道;二乘解脫道的修學就是要斷盡一念無明,大乘佛菩提道則要進一步斷盡無始無明。
大乘法中的解脫道在見道的部分,可以和佛菩提的見道一起完成,也可以在佛菩提的見道之前,先完成解脫道的見道。因為佛菩提道的見道就是開悟明心,找到如來藏而不退的菩薩,即使在明心之前尚未先證得解脫道的見道「斷我見」,在明心時也必定會同時斷我見,不再以覺知心及作主心為常住不壞我。所以,開悟明心不退的七住位以上菩薩,在明心打破無始無明時,必定會同時斷除我見,也就是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中的見一處住地煩惱。因為明心的菩薩,都能現觀第八識如來藏的常住性、不可壞性,因為沒有一法可以毀壞祂;同時,也可以現觀三界中各種不同層次的離念靈知就是意識心,都是可壞的法性;所以,我見一定會同時斷除。再仔細的分析,當菩薩參禪找到如來藏而確認不疑時,我見當下就可以斷除,不再認定意識覺知心和思量心的意根為真心,也就是當場可以把自己十八界全部都否定,不再認取十八界中的任何一法為真心。從那時候開始,總是認為自己虛假不實,唯有如來藏才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同時打破了「解脫障」,也就是障礙解脫的一念無明的煩惱障,成為解脫道當中的見道者,三縛結同時就被斷除了。
當我們找到如來藏,而經過多刹那的思惟、體會、領受,確定是如來藏而沒有錯誤以後,就斷了我見了,接著疑見、戒禁取見也都跟著斷除;這就是打破了解脫障,具有聲聞初果須陀洹的解脫智慧。這時,現前觀察如來藏分明的運作而維繫著一切法,就知道萬法的實相原來都是這個如來藏!因為,如果不是由於祂的恆常存在,永不斷滅,人類連色身都不可能有,更何況有意根與前六識呢?又如何能有蘊處界的緣起性空法能夠成立呢?由此進而可以知道,如來藏能出生一切法,能滅掉一切法,因為世界的成、住、壞、空也是依祂而有的,所以,宇宙的本源、萬法的實相其實就是如來藏。而這個實相的證得,是無法單依二乘解脫道,從三界世俗法蘊處界虛妄的觀行來完成的;而是必須依大乘佛菩提道的修學,從尋找出生名色五陰的入胎識才能親證祂;接著再現觀祂確實是能出生蘊處界及三界萬法的心體,因而證實祂是法界萬法的實相。這時,原先誤以為意識為常住不壞我的我見也就斷除了,也證知法界的真實相,對於法界的實相也就了知了,不會再有「由誰出生有情?」這樣的疑惑。
因此,我們在明心時,一念之間打破了無始無明所知障,也同時打破了一念無明煩惱障,就是解脫障。可以這樣說,破無始無明是依大乘佛菩提道,用六、七二識去參禪而破,不是用一念無明來破無始無明;而無始無明所知障的打破,這樣的大乘別教七住位菩薩,必定也已打破一念無明——解脫障。但是,解脫道當中,見道以上分斷乃至斷盡一念無明的四個果位的聲聞聖人,如果不迴小向大,可能連什麼是無始無明都還是一無所知。
其次,見道以後斷除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但其餘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三種住地煩惱還沒有斷;因為這三種煩惱是修所斷煩惱,不是見所斷煩惱,必須在見道後歷緣對境之中去修除;短的話一生修除,長則七次人天往返才能除盡。就如同《中阿含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際。」(《中阿含經》卷十八)這就是指這種懈怠鈍根的初果人。因為雖然斷了我見、三縛結,成為解脫道的初果人,對解脫道的見地已經有了,知道如何解脫生死;但還沒有付諸實行,貪欲、瞋恚、愚癡仍重。
到了二果時,貪瞋癡也還沒有辦法全離,但已淡薄了,所以二果人薄貪瞋癡,稱為「薄地」。經過了二果的薄貪瞋癡境界,還得再努力修斷欲界愛,就是要在歷緣對境之中去除性障。性障除了以後,也就是說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這五蓋消除了以後,初禪善根發的現象就現前,已經解脫於五欲的繫縛,而遠離欲界的受生了。這是三果人的實證,稱為「離地」。
斷我見的初果人以及薄貪瞋癡的二果人,雖然也是分證解脫果,都是聖弟子,但仍然都還不屬於真正的聖人。因為二果人往往被說為少分的聖人,是因為他已經努力在修除欲界愛了,仍然沒有斷離欲界生,而無法發起初禪,只能說是少分的聖者。初果人則只是斷了我見而有解脫果的見地,尚未進入斷除欲界愛、色界愛、有愛等實修的部分,只有解脫的見地,而心地仍然如凡夫一般的貪瞋無異,所以完全不是聖人;只是因為有了解脫的見地,而方便的提早算是聖人中的一員,稱為「預入聖流」。
必須修到發起初禪,而離欲界生,獲得心解脫,而斷除「五下分結」,能於中陰境界中取證無餘涅槃;或出生到色界天以後,在出生之後不必再修不放逸行,而隨即取證無餘涅槃,或捨壽時取證無餘涅槃;或是出生到色界以後,還需要透過加功用行修斷我慢以後,才能取證無餘涅槃;或是修到「五不還天」以後,在五不還天一生努力加行修斷我慢,才能在捨報時取證無餘涅槃;那如果是更下根的三果人,則是生到色界初禪天以後,還得要次第往生到二禪天中捨壽,往生到三禪、四禪天乃至五不還天以後,才能在五淨居天中捨壽時取無餘涅槃,這就是所謂的「上流處處般涅槃」。這樣的五種三果人,以及已斷「五上分結」,解脫道修習已經完畢,稱為「畢地」的俱解脫或慧解脫阿羅漢們,才算得上是解脫道中的真正的聖人。
那如果是定性聲聞人,斷盡一念無明後就取涅槃了;非聲聞種性的菩薩,斷盡一念無明後不取涅槃;因為證得解脫果之後,雖然煩惱障的現行斷除了,但是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還沒有斷除。菩薩必須再依第八識本有的「賴耶緣起」,才能夠受生於人間,一再的歷緣對境而修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因為阿賴耶識是由祂所含藏賴耶緣起的種子,才會令眾生生生在這個三界當中生死輪迴。但也因為賴耶緣起的緣故,眾生才能一生一生漸漸的修學,而成就了究竟佛道;如果沒有賴耶緣起的種子,那麼一切眾生都不可能有來世,此世所修集的一切的善功淨業都將唐捐其功不能攜到來世,何況能繼續累積佛法淨業而成就究竟佛果呢?
然而,成佛卻不僅是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就可以成佛,還需要歷緣對境證知第八識含藏的一切種子,圓滿具足「一切種智」,才能分分斷除無始無明塵沙惑,就是無始無明過恆河沙數修所斷的上煩惱;這樣分分證知第八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之後,則能讓第八識中的一切功能差別分分現起。因為三大無量數劫佛菩提道已經過完一大無量數劫,進入初地的入地菩薩,透過入地前的四加行,令煩惱障現行悉斷,成為四果解脫;「分段生死」已斷而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剩下的兩大無量數劫中,漸漸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也一併修斷無始無明上煩惱。乃至修到七地滿心,念念入滅盡定,斷除故意保留的最後一分思惑,煩惱障所攝的色、受、想三陰有漏的習氣種子同時斷盡,阿賴耶識改名異熟識;但還不是佛,因為還有變易生死還沒斷盡。還得進入第八地,開始最後一大無量數劫的修學,煩惱障所攝的行、識二陰無漏的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所攝的上煩惱進一步任運漸斷;必須到如塵沙數無明斷盡,並斷法執,才算把無始無明斷盡無餘,變易生死斷盡,成就「大般涅槃」,這時「金剛喻定」現前。正如 玄奘菩薩《八識規矩頌》當中所說的:「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八識規矩頌》)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四智圓明,能照大千塵剎,才是究竟成佛。
由此可知,一切佛都已斷盡了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三界愛煩惱的現行與習氣種子隨眠,又已破無始無明,並經無量劫進修種智而斷盡了無始無明的一切隨眠,究竟清淨無染,究竟世出世間一切智慧。所以成佛之後,第八無垢識已經究竟清淨不再變異了,因為第八識中含藏的煩惱障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斷盡了,早已具足二乘聖人的有餘及無餘涅槃;而煩惱障最後的無漏習氣種子如今也斷盡了,如來藏中的種子也永遠都不再變易;所知障的無明隨眠也已全部斷盡,永遠不可能再受熏、再增進。這也就是說,無始無明斷盡的人,一念無明必定斷盡,這時見惑、思惑、塵沙惑究竟斷盡,則如來所應得的超過恆河沙數一切諸法,都已通達無礙,第八識才離異熟識名,改名無垢識真如,成為究竟位的佛世尊。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七住菩薩明心乃至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時,雖然已證得真如佛性無生無滅的無生忍,但是因為還未獲得「盡智」,也就是尚未斷盡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只斷了其中見一處住地煩惱,還有三種住地煩惱——欲界愛、色界愛、有愛住地等三種一念無明尚未斷盡,就是貪瞋癡慢疑等修所斷煩惱未斷;所以,雖然得到了大乘無生忍,仍然還要再輪迴。懈怠的七生天上,七生人間;有的人一往來;有的人一往不來,生於五不還天而取涅槃;有的人勇猛精進,當生就能取涅槃。所以,大部分的菩薩,都須悟後歷緣對境去斷除一念無明修所斷的煩惱,才能在入地前獲得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才能成為菩薩阿羅漢,證得免除分段生死輪迴的解脫果。然而至此,「五陰區宇」也就是煩惱障所攝五陰習氣種子,也還未斷盡;因此,並不是一悟就得涅槃。
而且,從無始無明所知障來說,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本來就不是凡夫與二乘聖者的智慧所能了知的;十信位滿心進入住位的菩薩,開始修習六度波羅蜜以後,才能以所修學的相似般若稍微有所臆想;證得第八識成為七住位菩薩以後,也才能極少分的實地觀察;真正契入中道第一義諦而能通達證得法無我的初地菩薩,才能少分的了知;到達等覺地的菩薩也還不能究竟了知,只有妙覺如來能夠完全了知。所以,開悟明心的菩薩雖然已經打破無始無明,但是並未斷盡所知障。
所以,悟後應該要去汰除習氣、增益見地,這是正修行,不能夠說「汰除習氣不是修行」,也不可以說「悟後不必修行」。悟後如果不再修行,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習氣不除,禪定就永遠不現前;禪定不現前,那麼無量百千三昧就無法成就,就不能將因地阿賴耶識轉為第八地的異熟識,也不能再進一步轉變為如來地的無垢識真如。所以,悟後起修才是學佛人正確的知見。
《華嚴經》中也有聖教開示說:「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這是兼從理、事兩方面來說,理上說「真如理體非是可修」,事相上說「成佛前的因地真如含藏雜染種子則是可修,而且是佛菩提道修學應該要修的」;因此,菩薩應該悟後起修。如果說明心見道開悟後就不用再修行,那麼 彌勒菩薩所說的大乘佛菩提道修學的五個階位,就不用在「見道通達位」之後又加了「修道」一位了。
所以,主張「悟後就成佛」、「悟後不須修行」的人,那是錯會,真悟的人絕對不會這樣說。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說明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