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概說」我們要接續入地菩薩之修證,五地菩薩進入第六地的修證。
上一回我們說過,五地菩薩要進入六地的修證,需要觀察十種平等心,我們解說前面講到「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接下來要繼續解說「無生故平等」以及「無滅故平等」,經中所說的這兩樣。
「無生故平等」指的是,一切法都匯歸如來藏,那麼一切法呢,當然它有出生生滅的現象;可是五地菩薩最後觀察是,一切法都是屬於這個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功能,那麼這些法本來不生;所以這一切法自然不生而平等,所以這個「無生故平等」是這樣子觀察的。
那麼「無滅故平等」指的是,能生一切法的如來藏也是本來不生,因為前面觀察到說,這個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種子功能,那麼也是沒有出生過,而是本來就是如來藏所具足的;可是同時還要觀察到,能出生這一切法、含藏這一切法種子功能的如來藏,也是本來不生所以不滅;所以觀察到「無滅故平等」。
接下來經文還繼續說的:「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七)那我們也先來略說這四個平等的所觀察到的內容是什麼。
「本來清淨故平等」是因為,這個前面說到這個被出生的法以及能出生的法,那接下來又觀察到說,被出生的法以及能出生這些法本身的法體,祂都是不生的,都是本來清淨的;法本身匯歸於一個法體本身來看待,是本來無生、本來無滅,所以是本來清淨的而平等。
第二個「無戲論故平等」是因為,如來藏心體祂是真實存在、真實可證的,你證悟到如來藏的這個心體以後,所獲得的智慧祂是離於一切戲論的。所謂戲論就是說,它沒有真實體,它是因緣所生的,它會壞滅的;那就像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指五蘊法被出生以後緣起性空,可是當五蘊法不存在的時候,緣起性空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來藏這個心的真實體,祂不會被滅——無法被毀滅;所以這個部分呢,以如來藏心體的智慧為主導來看待祂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沒有戲論的,所以說「無戲論故平等」。
那「無取捨故平等」呢,是因為如來藏本身的法性是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如無我法性,既然是無我法性,就沒有所謂的說有我去取或有我去捨這樣的法造作出來;所以說沒有取捨,「無取捨故平等」。
接下來說「寂靜故平等」。因為如來藏心體本來就是離於生死,本來解脫,不受三界繫縛的;所以這是畢竟本來寂滅的,因此是「寂靜故平等」。
那麼經文繼續說,五地菩薩滿心位的時候,觀察到什麼樣的平等法。經文說:「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七)
這裡講的平等的這兩個部分,我們再來解說一下。
「如幻、如夢、如雲、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前面這些都是屬於三賢位,七住位開始實證如來藏以後,到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初地到五地所證的這個現觀;因為這些法呢,都是由如來藏所變現的,如來藏所幻化的法,從這幾個角度來觀察法的內容。所以呢,譬如說這個十住位所證的眼見佛性、身心如幻這個部分,也是因為實證如來藏的佛性,而觀察到身心如幻——身以及這個山河大地猶如幻化一般。在這個十行位所證的陽焰觀,也發現到自己的這個能分別的心猶如陽焰一般,不是真實的,這個就好像是感覺真實的,其實也是由這個如來藏本身,不斷的流注的這個識的種子而呈現的現象。譬如說十迴向位滿心位所證的如夢觀,也發現到說,每一世每一世由如來藏所出生的五蘊身,在一期生死中所造作的一切,就好像夢境一樣。所以,都不離開如來藏本身這個所變化所幻化的,而說這些法平等性。
再來說「有無不二故平等」。這個部分指的是,這個如來藏本身祂真如無我,不會去分別現在在生死中,現在是在涅槃中,祂本身就是屬於這種無分別的法性;菩薩證得如來藏本身這種真如無分別的法性所生起的智慧,他就同時可以現觀——既然如來藏本身不分別生死、不分別涅槃,他就可以從這裡發現到,生死與涅槃都不離開如來藏而平等。
所以,菩薩觀察這些平等法以後自性清淨,所以能夠成就變化所成的現觀,而進入第六現前地了。
住於第六地心的菩薩摩訶薩,他對於諸有情更加的增長悲憫心;從五地為了有情而去能夠成熟這些世間工巧,那麼六地菩薩,對於有情更加增長悲憫心。對於佛菩提呢,就生起了猛利的欲樂,希望能夠追求。同時,六地菩薩他對於有情五蘊世間以及器世間的這種合散生滅,他就從一切種智為根本、為基礎,從緣起因緣法來進行詳細的這種逆觀以及順觀。
那這個逆觀與順觀呢,它是主要在講什麼呢?從這個因緣法裡面,最主要讓他能夠生起這個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現在前。這裡面主要是講說,從這個順逆觀裡面觀察說,一切有支都是相續一心所攝,都是如來藏心所攝;由如來藏來出生名色,然後名色的變化,然後成熟以後出生了這個六識,出生了這些種子功能,然後從境界中相應這些煩惱種子,或是相應的這善法種子;所以這些十二有支的法呢,都是一心所攝來觀察。這個十二因緣法的名色差別,以及這些種種在世間裡面的受用差別,都是因為自己本身所造的業而有差別。十二因緣法的一一支,不能互相捨離,都是前因後果這樣相續,以這個因緣而存在,而不能自己獨立存在的。從這個十二因緣法來看,又發現到說,是因為眾生的這個煩惱所造的業,以及他繫在三界的苦,這樣子而不能夠離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輪迴。
又能夠從十二有支裡面觀察說,無明跟行那是屬於過去所造,那麼現在的法是什麼呢?就是現在出生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在十二有支裡面的現在法。以及十二有支裡面的未來法是什麼呢?也就是愛、取、有、生、老死。從現在來看,現在所有的這個名色,以及現在所造的業,會造成未來的什麼法,這個裡面有的苦苦性,有這個壞苦性啊,以及這個行苦性;這裡面的法從生滅法來看,就是無明滅以後,行就滅了,乃至生老就會滅了,生老死就會滅,因為這樣子滅,三苦就會滅。所以從這個生滅來看待十二有支。同時也看到說,隨順於這個無所有的法,也就是無明因緣緣行,「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樣來看,這些法都是要依於前法而存在,所以自己不能本來自在,其實它是沒有自體的,而且它是可以還滅的。
六地菩薩這樣子覺悟了緣起的生解脫門,一切的邪想就不現前了;所以在六地的時候,他能夠斷盡了受陰的習氣,以無生法忍相應的智慧證得滅盡定。他雖然修習了十二因緣法菩提分法,但是卻不住於有為法中;他雖然能夠現觀說這些有為法自心寂滅,但是卻能夠不在寂滅中。他這樣的六地菩薩,不著於這個有為法中,能夠證滅盡定,可是卻不著於寂滅境界中,生起了大悲不捨一切有情;他能夠同時,能夠現觀緣起生解脫門以後,無著智就現前了;因為前面說的他是能夠不著於有為法,不著於寂滅境界。這個無著智現前了,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前。也就是說,在六地菩薩,他真實能夠住於實相到彼岸的境界裡面,這時六地菩薩就有如來智的光明了;只是只有如來智的光明,但是還沒有辦法具足成就如來智,要到十地以後的這個佛地。因此,六地菩薩心的境界又稱為「現前地」。是什麼現前呢?無著智現前,也就是我們說的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前。
那實證無生法忍的智慧境界又稱為什麼?緣起相應增上慧。五地菩薩是諸諦相應增上慧,四地菩薩是菩提分法的覺分相應增上慧。而四地、五地、六地的這種增上慧部分,這個內容是各有不同的。那六地菩薩他所成就的善根威德,就好像說世間善巧的工匠,以他所鍛鍊的真金,造作了莊嚴的器具;然後再以琉璃寶珠,明亮的來裝飾邊緣;這樣的莊嚴與智慧光明的威德,一切聲聞、緣覺以及六地以下的菩薩所不能比擬,一切的外道魔軍怨敵都不能來斷壞的。
菩薩在六地的時候,同時斷除了兩種愚癡。
依他所覺悟的無生法忍——緣起生解脫門,他現觀了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自心如來藏所現,「非有似有」。也就是說似有流轉,可是從如來藏本身的法來看,祂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沒有流轉,可是祂出生的名色卻有流轉,卻有這個分段生死的現象,所以「非有似有」。他斷除了現前觀察諸行流轉的愚癡。因為在這個從單純十二有支來看待,就是覺得說有情有在流轉;可是菩薩本身他不是純粹從五蘊法本身來觀察,也不是純粹從五蘊法的因緣出生的這個十二有支的現象來觀察,他是從實相法如來藏本身出生了這五蘊法的因緣,而為基礎來觀察的;所以他能夠斷除了現前觀察諸行流轉的愚癡,這是一種無明。
但是,他在現觀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自性寂滅畢竟解脫,於流轉的染相以及解脫還滅相的清淨相,雖然說他已經可以無著無相;可是,六地菩薩他還要多修作意,他不能多時住於無相觀的。因為他觀察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如來藏心所現的,從如來藏心的角度來看,祂的所幻化的法這內容來看待,都是自性寂滅,都是與無我法相應的;如果從如來藏本身的法性來看的話,你能夠轉依的話,那麼就是與人無我、法無我相應的,那這樣子就是畢竟解脫,沒有受各各因緣所牽所繫縛。那麼,對於流轉的染相這個部分,以及解脫還滅的清淨相,這個時候呢,六地菩薩是透過了這個作意,然後出生了這個無著智,以及能夠透過作意來安住於這個無相;所以,這個時候六地菩薩他是要多修作意,但是卻不能多時住於無相觀。
那六地菩薩,他第二種所斷的愚癡呢,就稱為麁相現行障。這麁相現行障指的就是說,所知障中有俱生的一分,俱生的一分就會計執說有染淨麁相現行;那這一分無始無明如果沒有斷除的話,就會障礙六地菩薩生起無著智,以及說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住,這樣他就不能進入七地修學了。
所以,六地菩薩本身在十二因緣法的上面,等於說依止於這個如來藏本身的法性,來現觀祂所出生的有情五蘊法的次第內容的;這樣的觀察以後,他斷除這兩種愚癡,所以他能夠進入七地修學。
可是這個六地菩薩,他圓滿六地的修道,想要進入七地修學,他還要修這個方便慧;也就是說,六地菩薩進入七地之前,他如果沒有修這些方便慧,他也是沒有辦法進入七地修學。這些方便慧指的是什麼呢?他所依止的又是什麼呢?這個方便慧最主要就是還是為了利樂有情而修的。
他所依止的是,從地前三賢位開始就要開始修,開始攝受種種福德。從地前三賢位,你要實證如來藏,你就要修集見道的資糧與福德,從開悟以後要能夠前進,而滿足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進入初地還要再修更廣大的福德,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漸次修上來,這些福德都不可少。所以這方便慧所依止的是第一種。
第二種依止的是什麼呢?是入地發了十無盡願。這十無盡願從入地開始發以後要次第增上,為了如何來利益安樂有情的增上意樂本身呢,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是次第增上的。
那麼還有呢,他還依止於什麼而修方便慧呢?在六地菩薩現觀十二因緣有支,雖然說他善於修學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但是他是依不共聲聞的,不捨眾生——慈悲不捨眾生。因為聲聞本身,他在佛世的時候,聽聞
佛所宣說十二因緣法也叫聲聞;也就是在佛世的阿羅漢,他同時聽了四聖諦的法,同時也聽了十二因緣的法,修了十二因緣法而得辟支佛、得緣覺的這個果證,也叫聲聞,因為他是經由佛說法的音聲而悟入十二因緣法的。所以,這個部分說他不共聲聞是什麼?因為聲聞人他修學十二因緣法,能夠知道說流轉的現象是什麼,然後能夠實證還滅,他是捨眾生的,因為他是要離開三界,不入三界的;所以說六地菩薩,是依止於不共聲聞而慈悲不捨眾生來修這個方便慧的。
接下來說,他所依的又是不共獨覺的,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他是能夠證得獨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而覺悟,覺悟說這個緣起法本身有一個這個本識,由本識來出生的這個種種的十二有支;但是,獨覺本身他實證了緣覺法以後呢,他有一個慢心,就是本身他不喜歡在佛世成就解脫,所以會稱為辟支佛,就是他在佛不出世的時候,才自己成就解脫,因為辟支佛有慢心啊!但是六地菩薩本身不共獨覺,也就是說,他雖然也能夠修證緣覺法,而得到這個緣覺法的法要;但是他卻樂於常供養佛,而且經常要去見佛聞法,這一點是不共獨覺的。
再來說他依止什麼呢?依止為大菩提的福德資糧,以及大菩提這個菩提分法要越來越勝進,雖然說他已經能夠觀察到說,這個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雖然知道說一切都是歸於真如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可是他因為為了要讓這個大菩提的福德資糧更殊勝,而能夠最後得到如來境界,所以他也非常精勤的修集福德。
最後他還依止什麼呢?他還依止於,知道說諸法「猶如鏡中像、猶如光影、猶如谷響、猶如水中月」,都是「變化所成、非有似有」,這樣的依於諸法界,知道說這些法本身,就是都是所幻化的——如來藏所幻化的;可是他依於這些法界,就是說為了利益有情,他不能因為說一切法都是幻化的,而就是捨離這些法,為了利益有情而能夠隨心作業,有無量差別。
那麼六地菩薩修的方便慧,我們先說到這裡。下集繼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