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3集 如來種(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這個單元是要探討 維摩詰菩薩以大乘之真實義理,說明宗門的所悟內涵,《維摩詰經》就像照妖鏡,照出一般攀附佛門的阿師們盡說錯誤法教,以為可以迴避檢驗,此經一出照鑑邪說,讓一切學佛人能明辨錙銖。

我們繼續略談如來種。什麼是如來種?如果想成佛,當然得要有如來的種子;如果不是如來種子,如何能成佛?如果您是聲聞種,那您就不可能成為如來。所以 維摩詰菩薩就問:「什麼是如來的種子?」文殊菩薩回答說:「有身為種」。

有身就是三界有之身,可是無色界無色身,為什麼又有有身?我們得要探討一下。有都是身,沒有一種有不是身。譬如說五陰,五陰的五色根就說是身,可是識陰有六個識,佛也說祂是身,說為六識身;阿含解脫道中 佛向來是這麼講的,叫作六識身。六識明明是心,為什麼叫作身?也就是說,這六識是屬於三界法,眾生把祂的功能執著為自我,祂就叫作身了,所以六個識就稱六識身。有六個識就會出生六種思,也就是說:眼識會想要看漂亮的,耳識會想要聽好聽的,乃至意識會想要接觸祂所喜歡的諸法,無論是法塵或是五塵;然後把這些六塵境界當中的自己認定是真實法,所以就稱之為身。這個想要觸知的心性就是思,所以眼識有思,耳識有思,乃至意識也有思,就稱為有六思身。有六識身、有六思身,接著當然就有了六想身,六想身就是六種了知的功能。眼識能對於色塵有直接的了知,乃至意識能對諸法有直接的了知,這個了知就叫作想;阿含裡面說「想亦是知」,所以想就是知,所以離念靈知正是想陰所攝。

眼識有知,乃至意識有知,這六個識都有知,就叫作六想身,因為眾生都把這六個識當作是真實不壞的自內我,所以就稱之為身,這就是六想身。有了六想就有了受,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都各有自己苦、樂、捨三受,於是就把這種受者,當作是真實的自己,所以眾生沒有人是不喜歡受的。如果告訴他說,讓他一生中都沒有苦受,他一定不要,就是要執著有苦樂捨受。六識有六種受,對這種有所執著,所以就叫作六受身。這還是身,雖然受不是身體,但也叫作身,也是有身,因為都是三界有。

有受當然就有六個識運作的過程,沒有人不想要這個過程;如果沒有這些行為的過程,請問:「眼識一見就定住了,就沒有下一個剎那的領受了,那您要不要?」當然不要了!可是您不執著這個為真實我,凡夫眾生卻把祂執著為真實我;所以就說六識有六種行,就稱為六行身,這也是身,也是有。菩薩想要成佛,不能離開這個有身!如果離開了這個有身,連佛法都聽不見了,要怎麼修行呢?所以有身才是如來種,因為一切種子就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時,都在有身這裡現行,所以說有身是如來種。

我們再來談無明與三界有的貪愛也是如來種。假使不是無始無明的存在,一念無明的三界有的貪愛,就沒有佛法可修、佛道可成了。因為佛法的內涵就是無明以及有愛的滅除,成佛之道所要親證的境界,就是把一念無明中的修所斷惑斷除掉(就是三界愛,簡稱有愛),進而把有愛的習氣種子也斷除掉,再進一步把無始無明過恆河沙數上煩惱(簡稱為塵沙惑)也斷除掉,這樣就成佛了。如果沒有無明與有愛,就無法成佛;正因為有無明與有愛,讓您一步步去斷,才能成佛。因為無明與有愛是如來種;不該急著遠離,否則是無法引發諸地現觀因緣的。

貪、恚、癡也是如來種,因為貪代表欲界愛,瞋代表色界愛,癡代表了無色界愛。最愚癡的修行人才會生到無色界去,譬如生到空無邊處,只是一念不生而過完一萬大劫;如果往生非非想天,是一念不生過完八萬大劫,然後掉下來還是在三界中。這一萬乃至八萬大劫中諸事無所能為,那是一念不生,又沒有佛法可聽修,誤把離念的定境當作無餘涅槃,就是標準的愚癡人。可是這貪恚癡卻是如來種,正因為有欲界貪,才能發起一切種子,斷除一切習氣種子,才能夠證得一切種智。正因為有色界瞋,才能了知色界的境界也是生死流轉之法。正因為有無色界的境界,才會知道那就是愚癡修行者所住的境界,才能遠離愚癡。有這些境界,就正好讓我們去探討差異在哪裡、相同又在哪。這樣,我們的一切種智才能圓滿成就,所以貪瞋癡是如來種。

我們再來談「四倒為種」:無常而說為常,不究竟樂而說為樂,假我而說常住不壞我,不清淨的卻認為是究竟清淨,這就是四種顛倒。但是假使菩薩離開這四種顛倒,那就一定會進入無餘涅槃,又如何能成就佛道呢?所以菩薩有時要住在四顛倒中與眾生同事。因為眾生和末法的佛門大師們,也都住在四倒裡面,所以就斷不了我見、我執,更無法證第八識如來藏;然而菩薩生在四倒境界中與眾生同事、利行,才能夠成就究竟佛道,所以四顛倒也是如來種。

好,我們再來談「五蓋」也是如來種:因為成佛得要在人間才容易成就;可是人間不離五蓋,到了色界天,五蓋就變很少了,人間的五蓋最具足。貪欲、瞋恚在人間,並不是只有色界天人才有瞋恚,而是人間比色界天人更有瞋恚,人間是具足三界法的。在人間,誰都得睡眠,乃至諸佛應化示現在人間還得睡,長期不睡身體也受不住。只是 佛沒有夢而已,因為一切異熟種子究竟清淨,變異流注斷了,所以才沒有夢。道家有句話說:「至人無夢。」阿羅漢的習氣種子都還在,所以阿羅漢還是有異熟無記性的夢,因此人間一定有睡眠蓋。

人間最多的是掉悔,心總是掉散不能安定,掉散久了也有悔心;光說靜坐時,希望制心一處、心無散亂,每次上座前發願說:「我這一次上座一定不打妄想。」結果還是不行,不到三分鐘,心就世界雲遊去了!每一次靜坐都如此,最後是追悔:每天都在吃喝玩樂,後悔自己以往沒有專心用功,這又是悔。修定者其實不該追悔,只要把心拉回就好,悔是反而多了一個障礙。這就是掉散及悔恨。眾生在掉悔之中會有很多種子流注,讓菩薩有機會作為觸證更深入法義現觀的因緣,所以掉悔也是如來種。

疑是很常見的,沒有學佛以前說:「大家這樣崇拜那個大師,他到底是真的大師?還是假名大師?」先疑著。等到學佛以後,聽說有個 平實導師蠻厲害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心中也是疑。然後有一天終於相信不疑了,但卻又想:「自己行嗎?」對自己也疑了,那該怎麼辦?所以眾生確實很難度,都因為這個疑根不斷。如果每天度來唱唱誦誦、作義工,就很容易度,若要教他斷我見就很難了!因為眾生最難割捨的就是自己,要教他把自己否定,談何容易!我們還不只這樣,不但要把十八界自己全面的否定——還要一一現觀自我全部無常,還要實證如來藏,那又更困難了。所以老是懷疑,所以一天天、一年年過了,就這樣混日子。

眾生都是這樣的,很難度。所以古時很多大禪師在世時,其實徒眾都不多,他們死後越久,拱他的人就越多,常常是這樣子。大慧宗杲以前在世時,有很多人罵他,死後卻被推崇。有一些作家、藝術家也是這樣,活著時他的作品不值錢,他才剛一死,作品猛地漲價,結果都是別人在受用。菩薩也是這樣,都是等到他死後十百千年後,大家才說:「哎呀!我要是能夠遇到他,不知有多好!」天曉得,他上一輩子就在死命的毀謗,直到死前才公開懺悔。所以「疑」真的很嚴重地障礙一般人修學佛道。可是就正好這個「疑」同時也是如來種,因為如果不是這個疑,就不會一直次第進修上去。

明心以前要疑,是什麼境界?明心以後又疑眼見佛性是見什麼?見性以後又疑十行位滿心是什麼境界?什麼是陽焰?陽焰現觀時是怎麼回事?就這樣一直疑,乃至等覺菩薩疑佛地無垢識可以和善十一心所法相應,可以與五別境相應,那又是什麼境界?越是疑就越想要去探究,就由這個疑帶著您一直不斷往上走,等到所有的疑都斷盡時就成佛了,沒有疑的動機就無法成佛,所以疑還真是如來種。

好,我們再來談「六入」是成佛的種子。想不到吧!大家想要斷除,結果是如來種子;所以也不要太厭惡障礙您成佛的那些煩惱,因為那些煩惱正好是成佛的種子。諸位想想:如果沒有六入,佛法與世間法都不能成就。沒有六入,就是與外道證得第四禪以後作涅槃想而進入了無想定,意識斷滅了。二禪以上的等至位中還是有法入,所以還是有六入之義。無想定中就沒有六入,因為意識斷滅了。沒有六入,就是被人家後腦杓敲了一記悶棍,悶絕了,那也是。阿羅漢入了滅盡定時,也算是沒有六入,但其實意根還是有法入,只是從凡夫粗淺的層次來說已是沒有六入了。如果要真講沒有六入,那就是無餘涅槃,因為意根和六入都滅盡了,那才是真正的沒有六入。諸位想想:離開六入就不能成就佛道了,所以六入是成佛的種子。

「八邪法為種」:八邪法就是把八正道顛倒過來。八正道是二乘菩提必修的法,八正道是修習四聖諦時達到苦滅之方法,苦滅的道就是八正道。不過一般人所說的八正道是二乘人中所修的,大乘法中也要修八正道,卻同時叫您要修八邪法——八邪道。譬如說正見:正見是無我,可是若想要成佛,就得要有我,單修二乘法的無我就不能成佛;有我就叫作邪見,卻正要有我—有如來藏常住不壞的無我性的真我—有這個邪見才能成佛,二乘的無我正見不能成佛,這是第一個邪法。

第二個是正志——正思惟,在二乘法中要建立正確的志向;這個志願是說:我們要成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我死了以後要入無餘涅槃。這可得要正思惟才能完成。可是您想要成佛,卻叫您要發邪志—邪思惟—不可以入無餘涅槃;然後又說無餘涅槃也無可入,都沒有涅槃可入,因為本來就在涅槃中。如果沒有這個邪志——邪思惟,將成不了佛道。

第三是正語,正語就是要教導人家一切諸法緣起性空:苦、空、無我、無常。可是菩薩要說邪語,顛倒過來:一切諸法本來常住涅槃,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一切諸法非苦、非空、非無我,一切諸法是常,菩薩就這樣顛倒過來。您們可以從所證的如來藏來現觀,是不是這樣?就是這樣!這就是邪語,是第三種邪法。

第四是正業,是說如果修二乘菩提,所作的行為都要離開五欲之業,一定要趕快受聲聞戒而出家;可是菩薩不然,有時 佛派您到某一個星球,祂也許告訴您要作大生意,把往世所累積的福德資糧拿出來用——就是賺大錢;然後用這些錢財,去作利益眾生的大事業,所以您反而要去求財——實現自己往世修集的福德;您說這怎麼叫正業呢?本來是要全部捨出去的,結果反而全部去賺回來,然後再用賺回來的錢財利益好多眾生。又如身口意業本來是應該要清淨離欲,一個人獨住於山林中清修,可是菩薩道卻不是這樣,反而教您盡量去跟凡夫眾生混在一起,那不是邪業嗎?這又是第四個邪法。依聲聞法而言,要正命而活,正命而活是與菩薩不一樣的;菩薩有時為了成就某一件事業而行非常手段,他所作的事業也許在當時的環境看來是邪命而活,但是菩薩就正好在這種因緣當中來成就眾生。所以有一些行業,在古時看來是邪命而活,但是現在看來卻已成為正命而活了,甚至有一些行業現在都被合法化了,這就是菩薩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

在二乘菩提中施設正方便——正精進,施設種種方便讓大眾快速斷除我見、斷除思惑。聲聞人是教導徒弟們要趕快斷盡思惑,可是菩薩專行邪方便,教導眾生斷我見以後,卻不許斷盡思惑;誰要斷盡了思惑,菩薩可能會罵他,不許他去修斷思惑煩惱,反而教他要保留一分思惑不許斷盡,故名為邪方便。所以,從初地開始一直到七地都是可以斷思惑的,卻都不許斷盡;到七地滿心時念念入滅盡定,思惑就不得不斷盡了,佛陀就趕快出現,不許七地滿心菩薩入無餘涅槃。所以菩薩的正方便不同於阿含解脫道的正方便,對二乘人來講就叫作邪方便。您能夠想像嗎?初地滿心時有能力斷盡思惑,卻故意不斷盡;三地滿心時能夠取證滅盡定、倶解脫而卻不證。如果是阿含解脫道,四禪八定具足時只要一斷我見,就取證滅盡定,成倶解脫了;可是菩薩的我見,是在好幾大劫以前就斷盡了,他現在又證得四禪八定、五神通、四無量心了,卻連滅盡定都不樂取證,這是阿羅漢作不到的,但菩薩就是有這個方便可以作到,這就是邪方便。乃至六地滿心不得不證滅盡定時,思惑卻還故意留著一分;哪有人證滅盡定而不斷盡思惑的?聲聞法中沒有這種人,但菩薩就是能,假名為邪方便。

二乘人都要保持正念:離一切欲,離一切世間六塵,想辦法每天離開六塵,住於正念中;菩薩則不是,菩薩腦筋轉個不停、利益眾生,才有機會發起種智。要是一天到晚像聲聞羅漢那樣地保持正念、不動其心,就沒有機會發起道種智。所以菩薩有邪念,一天到晚動腦筋,跟二乘人不同,這是第七個邪法。第八個是正定,修二乘法的人如果說:「我不想入無餘涅槃,想要退回三果,要再起一分思惑。」那阿羅漢師父一定會大罵,然後教您大道理,最後要把一分思惑趕快斷除,如何安住,這是聲聞法中的正定。可是菩薩卻說:「應該保留一分思惑,心得決定!」這叫作邪定。教您不許斷最後一分思惑,要保持這種決定心,這不是邪定嗎?所以,菩薩跟二乘法不一樣,行八邪法;只有行這八邪法,才算是具備了如來種。如果不修這八邪法,若專行聲聞的八正道,您會入無餘涅槃,無法修證佛菩提道,所以八邪法才是如來種。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70-a19_083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2集 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的導讀。我們在上一回的節目中,探討到文殊菩薩所問的:「云何菩薩行於非道來通達佛道?」維摩詰菩薩回答的部分,只說明了一半,今天我們就接著來繼續解說剩餘的部分。

維摩詰菩薩又繼續回答說:【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下來,我們就一句句經文來作解釋。「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是說:菩薩有時候會故意示現為聲聞人而進入聲聞法中,譬如說示現為阿羅漢,在聲聞眾中同住,可是卻為他們說所未聞法。因為聲聞阿羅漢不知道無餘涅槃中的本際,菩薩就說一些給他聽,也就是般若諸經的法義;有的聲聞人因此而心中欣喜,就迴向大乘。菩薩接著便教導他們親證如來藏的道理,教他們一步步走向成佛之道。

菩薩同時也會「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這是說緣覺乘辟支佛修的是緣覺法,在十因緣、十二因緣上作觀行。可是辟支佛所知的因緣觀,畢竟還是有侷限的,所以他們無法瞭解十二因緣觀的背後是什麼?不知因緣觀所依靠的本識何在?菩薩有時示現為辟支佛的形像,就用因緣法來教導適合修學因緣法的眾生,可是菩薩會在最後告訴他們:有大乘菩提可以使人成佛,鼓勵大眾修學佛道。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這是說菩薩常常會有一種狀況,看來是個窮光蛋,可是他想要用什麼就有什麼,只要他需要,物資就到他手裡了,這叫作寶手功德。因為菩薩有時需要如法求財:求得很多錢財來弘法。但是有時他根本就不去求財,不把往世修集來的福德用在這一世,而只在需要用時才如法而求,看來他好像沒錢,可是他想要做什麼都可以成功,這就是「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又說「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菩薩有時會示現得很莊嚴圓滿,但有時也會示現形殘,這不一定。但是菩薩卻從另一方面,譬如說以他的戒德或智慧,來示現種種的相好莊嚴,這就是菩薩。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這是說有的菩薩,讓人看不出他是菩薩,譬如《華嚴經》中的大菩薩,有的當行刑者,專門剁惡人的腳後跟,看起來很凶殘。還有一位婆須蜜多示現為高級妓女,當妓女看來是很下賤,但是有誰知道她是個大菩薩呢?其實她是生在佛種姓中,只是故意示現下賤的身分;但她卻有種種的智慧功德能夠幫人家證悟,這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但是菩薩也可以這樣子示現。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這是說有的菩薩故意示現氣力不大、身子不強,五官又不端莊而長得醜陋,但是他以般若及禪定的證量,已經得到大力天身,人們並不曉得他是什麼樣的證境,但他也許十方世界到處在度眾生,誰也想不到。他在人間看起來是羸劣醜陋的,但其實在天界廣為諸方所聞,這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但這是三地滿心以後的事,因為三地以上的菩薩,多數不在人間度眾,他在人間度眾時一定很少人知道,因為所度的眾生是諸方世界的眾生。所以我們不能隨意看輕一個人,因為他也許是個大菩薩,你根本就無法想像,這就是得那羅延身的菩薩。這種菩薩是一切眾生之所樂見,不是只有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樂於親見;因為這種菩薩很難得遇見,如果有機會遇見了,那都是大福報,就怕有眼無珠錯過了。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這是說菩薩也跟眾生一樣示現有老、有病,可是菩薩可以生到色界天,也可以生到五不還天去,而他卻不生到那邊去,專在人間受生而示現有老、病、死;可是他心中根本不怕死,因為他其實可以不來人間;病是只有人間才有,在天上就沒有病,欲界天沒有病可生。如果到色究竟天去,那更沒有病,所以他是永斷病根的。而這個永斷病根,也包含斷除煩惱病的根本。煩惱病的根本,是因為對實相不了知,也對五陰十八界的虛妄不了知,才會有這個煩惱病。如果實際上了知了煩惱病,已經了知蘊處界的虛妄、實相的真實常住,這病根就斷了,他就不怕死了,只看是什麼時候死可以更恰當而已,這就是菩薩。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這意思是說,勝義僧的在家菩薩,他們在人間也照樣作生意,但是他們都有兩種生意:一、是賺世間財,二、是賺出世間財,出世間財都是大生意。但是在人間,則有大生意、小生意的差別,這叫作示有資生。看起來他也跟世人一樣在賺錢,可是他不是想要積聚起來,因為他知道這都是我所,連自我都是虛假、無常了,何況是我所呢?更是無常。所以菩薩在人間資生(賺錢),目的只是為了弘法的資糧而已,他的心中其實沒有貪,所以菩薩不會用非法的行為去取得錢財,只要弘法時夠用就行了,這就是「恆觀無常、實無所貪」。

菩薩又「示有妻妾婇女,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這是說菩薩假使在家,就示現有妻、有妾還有婇女,這是指古印度,不是現在;古印度就像古中國一樣,一個有錢的男人娶個三妻四妾,並不過分,所以示現有妻、妾、婇女。婇女就是侍女,裝扮得漂漂亮亮而專門服侍他以及妻、妾的女人。在家菩薩有時候這樣示現,可是其實五欲的淤泥無法影響他、引誘他,這叫作常樂遠離五欲淤泥。這樣的在家菩薩可能生了一打、兩打的子女,可是他作夢時絕對不會夢見淫行,因為他是樂於遠離的,這只是示現眷屬圓滿、財富圓滿。所以在家菩薩有時示現有妻、妾、婇女,但是常樂遠離五欲淤泥。可是一般凡夫就會套用「我是菩薩,我也可以有妻、妾、婇女」;但其實他們是常樂五欲淤泥,那心境完全不一樣。藏密外道總是會學這一套,永遠是把大菩薩的境界拿來套在凡夫的自己身上,就說自己是第幾地或者已經成佛了,就把別人的妻、妾視為自己的眷屬: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免費性伴侶。學佛人對於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千萬別去沾黏到它。

菩薩又「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訥就是木訥,講話不是很清晰,或者有點口吃。鈍就是反應不很快,就是遲鈍。木訥遲鈍,就表示他不是聰明伶俐的;可是將來有一天他學佛了,不必幾年,別人就追不上他;大家都想不到一個很遲鈍、很木訥的人,怎麼學佛以後會變得很有智慧的人。原來他往世不愛學世間法,而他學過的佛法在此世漸漸又浮現出來,所以很快就成就辯才總持。辯才與總持是兩個法:辯才是說他的理路通達,所以能夠以各種方式來為大家說明;總持則是說他從一個法可以通於另一個法,因為他知道這一些法互相之間的關係,他從一個法去承接到源頭,就可以把它引申到其他的法上面,讓大家知道法義的勝妙處,這就是總持;這就是菩薩看來木訥遲鈍,但是總持的功德卻使他辯才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這是說有時菩薩故意示現眾生想像不到的身分,也許有個菩薩為了某一個原因,示現作屠夫,或者示現為做苦力的工人;或者他所做的生意看起來有點邪門,但是等到跟他接觸以後,才知道原來他是藉這個方法,來接觸人家不願度的眾生;他就專度這種眾生,把他們引入佛法中來,真正獲得煩惱病的救濟,這就是菩薩的另一種方便。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這是說菩薩不是只有在人間度化眾生,所以菩薩有時候會示現為鹿王,有時示現為牛、馬、大象,並不一定。釋迦佛的本生譚就是這樣,為了某一些眾生有緣得度,可是那些眾生已淪入惡道去了,祂就去畜生道中投胎示現,去度化那一些眾生,這叫作「現遍入諸道」。如果是三地滿心以上的大菩薩們,他們現遍入諸道又不一樣,他們有時會化現為某一類的有情,去他們的夢中感應度化他們;讓他們在夢中聽他說法,捨報了就轉入人間來,可以正式修學佛法;這也是大菩薩們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把他們惡道的因緣給斷除掉,讓他們可以迅速離開三惡道。

菩薩又「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這是說有很多菩薩們都是可以斷盡思惑的,初地滿心起都有能力可以斷盡思惑,但是他們都留著最後一分思惑。三地滿心者隨時可以取證滅盡定,成為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卻都不想取證滅盡定,只對無生法忍有興趣;所以他一直拖上好幾個大劫,到了六地滿心時才不得不取證。阿羅漢們卻不是,只要什麼時候可以取證滅盡定,他們都會趕快去證。但菩薩知道自己隨時可以入無餘涅槃,卻都示現涅槃境界而不取證;因為涅槃裡面是什麽境界,他已經很清楚了知,只要把最後一分思惑斷了,隨時可以取涅槃;卻都故意留著最後一分思惑,這就是現於涅槃:顯現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所以只有菩薩是可以現於涅槃,卻又故意在十方的三界中處處受生而不斷生死,與眾生共事而利樂有情,也讓自己次第邁向佛地,這就是修學佛道的人都應該作的。所以如果有誰悟了以後,一天到晚想躲到深山裡面去,自己斷煩惱、清淨幽閑地過日子,都不想出來利益眾生,這個人就不是真的菩薩,而是聲聞種性,他想的是自己的解脫利益。

維摩詰菩薩上面這些話說完了,又說「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這意思是說:「文殊師利啊!菩薩能夠像我所說的這樣行於非道,這個人才叫作通達佛道的菩薩。」這一段經文講的修行處所都是不離三界境界,並且特別說明不離欲界境界,這樣來修行佛道,不是叫你離開欲界人間境界而去修行佛道的。如果離開了欲界人間的境界,想要成佛將會很困難,因為諸地菩薩所應修證的現觀境界種子智慧,絕大多數的因緣都在人間。你如果躲到色界天去,而許多成就現觀的因緣就失去了,那些你成就現觀的因緣大部分錯過了,當然就無法成就現觀。成就不了諸地滿心的現觀,你就無法轉入上一地,就無法地地提升上去了。所以〈佛道品〉是教我們要跟眾生常在一起,這就是〈佛道品〉的真實義;換句話說,成佛之道是要在非道中行。什麼是非道?就是欲界人間的種種境界。

行於非道之中而不被非道影響,才能通達佛道。這樣的佛道是天魔所最怨恨的,他心裡非常的痛恨,但卻又拿菩薩一點辦法都沒有;他無法把菩薩引誘入五欲境界中,無法把菩薩引誘入非道之中,因為菩薩本來就在五欲、非道中。但是菩薩在五欲、非道中,卻不受五欲與非道所影響,並且教導眾生同樣在這些因緣中來次第成就佛道,天魔他又能怎麼去引誘呢?菩薩能如此行於非道,才是真正的通達佛道。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66-a19_082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1集 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的導讀,我們今天要探討該書的第四輯〈佛道品 〉第八。

我們先唸一下經文:【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維摩詰所說經》卷2)因為這段經文很長,我們先唸到這裡,其餘的一半等這些解釋完再說。

〈佛道品〉的內容是告訴我們如何通達佛道。通達,有一定的定義;譬如見道的通達,在二乘菩提中見道就是見道,沒有許多內涵;但佛菩提的見道卻有許多內涵,所以會有真見道和相見道的區別,才會先依真見道來建立根本無分別智,再依相見道來建立後得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要全部學完才算到達通達位,通達位就是初地的入地心,所以大乘的見道並不是開悟時就結束了。佛道的通達更不容易,那就是從修道位的初地到達佛地,才算成佛。而修道位從初地的入地心開始,到了七地滿心是第二大阿僧祇劫;轉入八地的入地心開始到究竟成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見道的通達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何況是佛果的通達。所以悟後假使還有所不知,也是正常的,因為這跟解脫道不一樣,〈佛道品〉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些道理。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菩薩說:「菩薩要如何才能通達佛道?」文殊師利是七佛之師,當然不會不懂,但是因為今天維摩詰菩薩他是主角,所以才故意提出這個問題,讓維摩詰居士來說法。在前面天女已經把大乘法的勝妙深廣、以及維摩詰菩薩的證量顯示過了,所以現在回歸主角,由維摩詰居士來說法,所以文殊菩薩故意問這一句話。維摩詰菩薩就答覆說:「如果菩薩能夠行於非道,才是通達佛道。」

如果是從二乘菩提的法義來看維摩詰菩薩,真的會認為他說法瘋瘋癲癲,好像都跟佛法顛倒;本來佛道中就應該要離於非道才能成佛,但他卻反而說要在非道中行;說這樣才能通達佛道,維摩詰菩薩當然只是先講一個總相。文殊師利接著問:「什麽是菩薩行於非道?」維摩詰居士就答覆說:「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如果菩薩行於五無間的地獄業,而心中卻沒有煩惱瞋恚;五無間業是說造作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種極重大的罪業;這是要下墮無間地獄受痛苦無間的。但是現在是從菩薩道的五無間來說,首先菩薩殺父,是殺死長養他五陰的無明父;菩薩也害母,害的是五陰貪愛之母。菩薩也殺害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是五陰所作,由於結使初斷而未入涅槃,才名為阿羅漢;但是從法界實相來講,卻沒有阿羅漢可說,都只是如來藏,實際上沒有阿羅漢存在,像這樣把五陰阿羅漢殺掉。菩薩也出佛身血,譬如一般人說有解脫,菩薩卻說本來就已是解脫的,所以沒有解脫可證,這與 佛所說的聲聞法相反,看來好像是在破壞佛法血脈;又如凡夫說的佛是由五陰和合而成的,但菩薩卻說佛是由八識心王和合成就的,真實上沒有常住不滅的佛,只是無垢識而已,這樣破法也是出佛身血。另外菩薩也破和合僧,是說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和合所以成僧,而五陰虛妄所以和合僧不成立,世間無僧可說,這樣來破和合僧。菩薩把這五無間罪都作盡了,結果卻無罪,反而是把阿羅漢變成菩薩了,功德無量;所以行這五無間業時,心中絕對不會生起煩惱、瞋恚,反而會歡喜地去作。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意思是說:如果菩薩下墮到地獄去,也沒有種種的罪業以及污垢。從事相上來講,地藏王菩薩每天都在地獄度眾生,可憐的是:眾生被他度了,離開地獄,回到人間聽到聞所未聞法,又隨即毀謗而又下地獄了,菩薩又去度,這樣重複的度;無明眾生不斷下地獄受苦而有種種苦惱,可是地藏王菩薩在地獄中卻沒有煩惱。同理,等我們悟了以後會發覺三界一切境界,眾生的覺知心都接觸不到,所接觸到的境界都只是自己如來藏所顯的內相分境界;如果你每天看著自己在性障煩惱的地獄當中,其實也沒有罪垢,因為地獄境界也是如來藏所顯現的,眾生下了地獄所受的相分,也是他的如來藏顯現的內相分,而自己的如來藏從來無垢。所以菩薩也是每天在地獄境界裡面,可是沒有煩惱、沒有罪惡、沒有污垢。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是說菩薩就算去到畜生道,那也無所謂,在畜生道裡面照樣度眾生,沒有無明、憍慢等過失。「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這是說聲聞有學,悟了解脫道以後會有慢心,菩薩有學悟了佛菩提卻不會有慢心,因為現觀一切有情的真心平等平等的緣故,所以乃至到畜生道去也沒有無明憍慢的過失;假使有因緣去餓鬼道,菩薩在餓鬼道中一樣具足種種功德,反而在餓鬼道中顯現他擁有色界、無色界的種種功德,來度化餓鬼道中的眾生;菩薩都是如此,可以生到色界、無色界去,但他們不去,特地留在人間、或畜生道、餓鬼道中,雖然如此,卻不會向餓鬼們炫耀,因為他們沒有慢心,這就是菩薩。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這是說菩薩在人間會示現有貪欲,如果沒有示現貪欲,維摩詰菩薩要那麼多眷屬、那麼多財產幹什麼?可是他心中其實沒有染著,菩薩反而是要在五欲中打滾,滾到很習慣,所有稀奇、勝妙、古怪的境界都覺得稀鬆平常;天樂飄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然而再怎麼勝妙的音樂,他聽了也覺得不過爾爾,但他會照樣聽、照樣享受,可是一點染著都沒有,只是隨順因緣,沒有一點點的煩惱。

「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這是說有時菩薩示現瞋恚,可是他示現瞋恚是為了一個原因:若不用瞋恚就無法解決問題,解決了以後就完全都丟開了。他對某一個人生氣時,並不代表他不攝受那個人;菩薩生氣時是同時在攝受對方的,所以即使示現有瞋恚,但並沒有記恨,更無怨、惱,所以對眾生沒有隔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是說菩薩有時又示現愚癡,可是他卻能以智慧調伏自心、也調伏眾生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是說菩薩還有一個現象,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就像維摩詰菩薩經營事業,目的是為了賺錢,那不是慳貪嗎?可是等到需要布施時,甚至要捨棄色身生命,他連眉頭都不皺一下,菩薩就是這樣作。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這是說有時菩薩示現有毀禁,看來他似乎是在破戒,其實他安住於禁戒之中;雖然不得不要毀壞那個戒相,但他其實是為了眾生、為了正法而不得不毀戒。而且說一句老實話,小小戒是不可能不犯的,因為人間的現象就是如此,可是他的心其實是住於禁戒當中,乃至對小罪還是會生起很大的恐懼心;但是為法、為利樂眾生時,卻又願意毀戒而在將來由自己受罪,菩薩們都是這樣的。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這是說有時候菩薩看來似乎是在生氣,但他是慈心、安忍的,生氣時就像十一面觀音的最後一面,有時候把憤怒相拿出來用一用,事情就解決了;因為那個事情不生氣就不能解決,一氣就解決了,那麽菩薩就示現生氣來解決而不顧慮形象。「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這是說菩薩有時看來是很懈怠的,但他其實很努力、很精勤在修功德;譬如說陪家人去爬山、旅遊、看電視,都沒關係,還是可以無相念佛作功夫,當家人問說,剛才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嗄!哪一句話?」沒聽見,因為正在看話頭或在思惟法義,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在懈怠,其實是在修佛法。「示行亂意而常念定」,這是說有時候菩薩在路上走,你看他東張西望的,其實他正在念佛;可是一般人拿著念珠,一面走卻一面打妄想。所以菩薩看起來示行亂意,卻是常念定,其實正念分明。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這是說久學菩薩,因為已經不在世俗法上用心,讓人看起來好像笨笨的、很愚癡,也不會跟人家伶牙俐嘴,可是要上臺說法時,卻又滔滔不絕、法義勝妙;菩薩要這樣不求名聞恭敬,表面看來愚癡,可是能通達世間、出世間的智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這是說有時菩薩得要奉承一下眾生,所以有的眾生明明因緣不太夠,菩薩也會說你的因緣很好,你趕快來學;聽了他就有信心了,這看起來好像菩薩在奉承對方。有時一個人很懈怠,他就說些話刺激他一下,他就不會懈怠了,所以有時得要運用這一類方便法,暗中幫助比較遲鈍的人,發大心勇猛地去學法。所以要用種種方便隨諸經義,也就是所用的方便,都是在經教真實義理上來幫助眾生;但是一定得要與經典的真實義不相違背,這樣才可以說他是示行諂偽而善方便。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這是說真正的菩薩不會有憍慢心,真正的菩薩喜歡與小老百姓打成一片;雖然樂於跟小老百姓打成一片,可是他又不怕強權,這才是菩薩。如果老是要作好人,去巴結強權,卻瞧不起小老百姓,這個人一定不是菩薩;應該是一視同仁,平等看待才對。所以菩薩心中沒有憍慢,但是一旦需要他護持正法、破邪顯正時,他刀鋒可是很銳利的,沒有人能招架得了,這就是示行憍慢;可是對眾生來講,他就像是一座橋梁,眾生可以踩著他的身上,到達佛法的彼岸,這就是菩薩。成佛之道得要這樣行,而不是當了菩薩以後髙髙在座,大家都來頂禮,錢財都供上來;所以菩薩的作為都是有兩面的,而兩面配合得恰到好處。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這是說菩薩一天到晚忙個不停,看來似乎是一副煩惱相,但其實都是為斷眾生的煩惱而辛苦,為佛教作事,他的心是清淨無染的,只是悲願,因為他從來不為自己打算,所以不是煩惱。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菩薩就是這一點讓天魔最痛恨,因為菩薩每天都在天魔的五欲境界裡面混,但他卻是清淨的心性,生生世世專在魔的境界裡面,卻要把天魔欲界境界中的眾生給度脫。天魔如果想要用五欲來引誘他,用不著!因為菩薩已經在五欲中,不必他用五欲再來引誘;而菩薩很習慣於五欲,但心中卻都無所貪,所以五欲引誘不了他。可是菩薩卻在五欲境界中把眾生給度脫了,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菩薩,同樣都在五欲中而不被五欲所轉,這樣一步一步走向佛地,天魔完全無可奈何,根本無法以五欲來繫縛菩薩,天魔很痛恨菩薩的原因,就是在這裡。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62-a19_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