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0集 佛說一切諸法平等、非男非女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的導讀,在上一次的節目中我們說明了:有一位天女向尊者舍利弗描述了維摩詰大士房室中的八種未曾有法,這其實都是在隱喻如來藏的種種殊勝微妙的體性以及功德;當舍利弗聽了這位天女的描述之後,又說了些什麼話呢?我們繼續看經文怎麼說。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維摩詰經講記》卷2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說:舍利弗尊者聽到天女菩薩講述維摩詰菩薩房室的未曾有難得之法,他覺得很好奇。他想:我們對維摩詰菩薩所知太少了,而天女菩薩知道的這麼多,所以她一定是大有來頭的。可是一個大有來頭的菩薩,卻竟然示現天女之相,而不是示現天主、天子的丈夫相,這很奇怪,所以他就提出來請問說:「天女啊!妳為什麽不把女身轉掉呢?」因為在二乘菩提中,女人是不太受尊重的,所以已經出家幾十年的比丘尼,遇到了新受戒的比丘,還是得要向他頂禮。可是來到大乘法中就不是這樣,大乘法中根本不管你是男相或女相,出家或在家,只論五十二位階的證量高低。但是舍利弗尊者還是持有二乘菩提的觀念,他認為妳的修證既然這麼好,就應該要現男相才對,怎麽還是現女相呢?天女就答覆他說:「我十二年來一直在找我的女人相,可是卻找不到我的女人相,你要叫我怎麼轉女人相呢?譬如說,魔術師變化出一個女人來,如果有人去問那個變化出來的女人說,你為什麼不把女身轉成男身呢?這樣的問法是不是正確的問法呢。」這就好比電影螢幕上,顯現出一個女人的影像,有人跑去問那個女人影像說,你為什麼不把女人身轉變為男人身呢?是一樣的道理。舍利弗尊者一聽,心裡想:這樣的問法,果然不是正問。他只好回答說:「這不是正問,因為幻化出來的法相,本來就是虛妄而沒有定相的,如何說要它轉變呢?」天女就回答說:「對啊!你說得沒錯!一切諸法也都是像這樣,是沒有定相的。既然如此,你為什麼問我說,為何不轉女身呢?」她話一說完,馬上就用神通力,把舍利弗尊者變成天女自己的模樣,然後自己卻變成舍利弗尊者的模樣,然後天女就以舍利弗的模樣,問天女模樣的舍利弗說:「你為什麼不把女身轉掉呢?」天女模樣的舍利弗回答她說:「我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麽,竟然也轉變成女身了。」聲聞聖人遇到這樣的菩薩,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時天女就以舍利弗尊者的模樣,向天女模樣的舍利弗說:「舍利弗啊!假使你能把自己的女身轉變掉,那麼一切女人也就一樣,都能轉變掉女身,如同現在你舍利弗尊者,不是女人卻顯現出女身來;一切女人也是一樣,雖然顯現女身,其實不是女人。由於這個緣故,佛曾經開示過,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天女說完後,就把舍利弗恢復原來的男身相,這時天女又問舍利弗說:「你剛才的女身色相,現在又到哪裡去了呢?」這時候舍利弗想通了這個道理:「喔!原來我是可以變成女身的,可是現在這個女身卻又不見了,可見女身的色相是無在、無不在的,不能說它一定在,但也不能說它不在。」天女就告訴他說:「一切諸法也是一樣,都是無在、無不在的,這才是 佛所說的真正究竟佛法。」其實當我們證得如來藏時就會發覺:本心如來藏實際上確實是非男非女;就像觀世音菩薩,示現最多的模樣就是女人,但其實祂是中性身,只是隨著因緣,而能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形。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的經文。【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維摩詰經講記》卷2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舍利弗他又問天女說:「請問妳在這裡消失以後,要出生到哪裡去呢?」他這還是在事相上問,因為二乘菩提所修的法,本來就全都是事相中的法。天女就答覆說:「佛的化身所生的地方,我就像祂那樣生。」佛的化身,無論什麽地方,只要眾生有緣需要感應,祂就化現出來,感應完就不見了。天女說:「我就像那樣化身而生。」舍利弗就問:「佛化現所生的,祂不是消滅以後才生,是佛還在祂就變現了。」天女答覆說:「眾生也是一樣啊!也不是消滅了才出生。」因為所有的眾生,他死了,只是五陰消滅了;可是五陰滅了以後,他的本際並沒有消滅,所以他的意根和本際如來藏,又會再變生另一個五陰,成為下一世。當然有人也許會想:「我這一世能見、能聞、能覺、能知這個心,還要去到下一世,我這個心是從前世來的,你怎麼可以說下一輩子不是我呢?」其實下輩子真的不是你,上輩子那個你,也不是這一輩子眼前的你;假使我們從理上來說,見聞覺知的你,若真的是從上輩子來的,你就應該很清楚的記得,你在媽媽肚子裡十個月是怎麼過的,也應該知道上輩子姓甚、名誰,住在哪裡、幹了什麼事業,可是顯然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所以在事相上來講,你這個覺知心不是從上輩子來的,而是這一輩子獨有的,此世如此,下輩子當然也不是你這個覺知心往生過去的。

所以識陰、意識是有生的,但卻有個如來藏是不沒,就因為祂不會死沒,所以就能把每一個有情的因果如實地實現而不會錯亂,所以說死而非死、生而非生,因此說眾生就如同佛化所生一樣,不是沒了以後才生的。舍利弗尊者又問天女說:「妳的證量這麼高,我請問妳,妳再過多久以後會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呢?」因為他現在知道,這個天女的證量深不可測,所以就提出這個問題。天女答覆說:「如果你舍利弗有一天成為凡夫了,那我就會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了。」舍利弗尊者他是從事上來問,天女卻是從理上來答,所以他就摸不著邊了。他想:「我舍利弗還會再變成凡夫嗎?那也太荒唐了吧!」所以他就答覆說:「說我重新再變成凡夫,沒有這個道理啊!」天女就說:「一樣啊!我將來會變成無上正等正覺,也是沒這個道理的。」然後她就解釋說:「為什麼呢?因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菩提,是沒有住處的;既然沒有住處,請問是誰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呢?」這就好像說,當有人明心了以後,發現自己的五陰是假的,因為只有如來藏祂才是真的。當你悟了,你說:『我現在已入菩薩數中,真的成為菩薩了。』可是成為菩薩的你還是假的啊!真的菩薩是誰在當呢?還是如來藏啊!可是如來藏有沒有在當菩薩?也沒有啊!所以說,你成為菩薩了沒有?沒有。所以我天女將來也永遠不會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將來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五陰我,還是假的、虛妄的,將來成佛時,我的如來藏也仍然不自知成為無上正等正覺,那你說,我什麼時候會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呢?」可是舍利弗尊者聽不懂,因為他還是從事相上來看。而說:「如今明明 佛說過,祂已經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了,佛也說十方無量世界有無量諸佛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不但如此,佛還說,過去已經有很多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也會有很多人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數目就像恆河沙數那麼多。請問妳,佛講的是什麼呢?」他這一質問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天女說:「佛講這些過去、現在、未來無量諸佛,那都是因為從世俗法上,用文字而以數目來說,才會說有三世的無量諸佛,可是佛並不是在講『菩提』有過去、現在、未來,假使菩提有過去、現在與未來,才可以說我什麼時候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才可以說你現在成就阿羅漢道了。」講完了她就反問:「舍利弗啊!你得到阿羅漢道了嗎?」舍利弗尊者說:「我就是因為無所得而得啊!」舍利弗沒有講錯,因為成就阿羅漢道,並不是自己多了個什麽,而是把自己給捨掉,捨到我見、我執都斷盡了,捨報以後把自己除滅,不再受生,連自己都不存在了,所以說他得阿羅漢道,其實是無所得。但是他說了這句話以後,天女就說:「你得到阿羅漢道是如此,諸佛菩薩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是一樣,無所得故而得。那你說說看,我天女菩薩什麼時候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呢?也是無所得啊!如果有所得,那顯然就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了。」說到這裡,道理就很清楚了,這時維摩詰菩薩就告訴舍利弗尊者說:這位天女,過去已經供養過九十二億諸佛了。我們要供養一尊佛都不容易,何況是九十二億佛!但是這位天女,過去供養過九十二億諸佛,那是很長的時間才辦得到的。她供養過這麼多佛,當然是久修的菩薩行者,同時也有大福德,所以這一世能遊戲菩薩神通,這很不容易,所以她所願具足,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境界、智慧都可以得到,顯然她已經斷盡思惑,證得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了,而住在不退轉地了。因此這位菩薩摩訶薩,只是因為本願的緣故,隨意化現為天女來教化眾生的。所以天女的意思是說:在真實佛法之中,平等平等無有高下,女人可以變成男人,男人也可以變成女人,因此不需要分別身相是男、是女,當然更不必分別在家或出家,也不必管什麼身分,就這樣生生世世與眾生同事、利行,來攝取自己未來的佛土。所以如來藏大乘法,是無量無邊的深廣勝妙,並且平等平等而無差別,諸佛境界也都一樣無有差別,我們將來成佛了,也跟諸佛一樣無有差別,就是這樣的究竟平等、勝妙廣大,這才是真正的佛法,而不是南傳佛法所講的,只有解脫道而已。所以我們大家都要立定志願走向成佛之道,這才是究竟圓滿的道路。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58-a19_080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9集 維摩詰大士室中八種未曾有法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的導讀。在前面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這本書的第四輯〈觀眾生品〉 第七,提到有一位天女在散花時,花落在菩薩身上就自然掉落下來;但是十大阿羅漢弟子,因為還有分別執念的緣故,花就沾黏在他們的身上而掉不下來。這位天女藉由這個因緣,而開示了一些殊勝的大乘法義,並且說到自己已經安住在維摩詰大士的房室中十二年了,卻從來沒有聽聞到維摩詰大士講說二乘法,而只有講述不可思議的大乘佛法。

這裡所說的房室,其實是在隱喻如來藏妙法。接下來的經文中,天女就要為舍利弗,描述維摩詰大士的如來藏房室中,有八種未曾有、難得的殊勝景象,所以能夠讓人樂於親近大乘法,而不再愛樂二乘法。

天女說:【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 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維摩詰經講記》卷2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天女說:在維摩詰菩薩的這個房間裡,一直都有八種未曾有、極難得的法存在著,是哪八種法呢?第一、這個房間裡面,經常有金色的光明照耀著,無論白天或晚上都沒有差異,同樣都是金光閃閃,但不是以日月照耀來作為光明,這就是它的第一個未曾有的難得之法。

人間有這種房子嗎?當然沒有,天女這裡所說的金色光照,主要是在說般若慧光,只要證悟明心而且心中沒有懷疑,就會開始生起般若智慧,而這個因為般若慧而有的金色光明,就開始出現了;如果是修定所得的光明,則是白色的光,當然這還得要有天眼,才能看得見這種身光明,如果沒有天眼就看不見。

等覺菩薩都是志在福利一切眾生的,因此時常都是光明顯耀,因為他時常要接受諸天天主、天人、以及他方菩薩來請益,不可以讓人找不到他,所以維摩詰居士的房間經常以金色光照耀,那是他的智慧光、禪定光所顯現,因為禪定也會增益他的智慧金光。另外從理上來說,也說晝夜無異,金色光照。這意思是說每一位有情,無論他的心性或者色身再怎麼差,他在世間的狀態再怎麼卑賤,但是他身內的如來藏都同樣是金色光明照耀,晝夜無異,這是所有眾生的第一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

維摩詰房間的第二種未曾有難得之法,則是在說進入這個如來藏房間的人,不會被諸塵垢所惱亂,如果你轉依了如來藏,就會發現一切汙垢都惱亂不了如來藏,所以如果轉依了如來藏,誰都惱亂不了你。維摩詰這個房間就是如來藏室,只要有人來這個房間聽他開示,從此以後就一定能夠轉依如來藏,而不再被諸煩惱塵垢所惱亂。

第三法,他的房間裡常常有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大天王、以及他方菩薩來與他相會,不曾中斷。如果真的是像維摩詰菩薩這種等覺菩薩的層次,當然常常會有他方菩薩、諸天天主等人來向他請法,一定是如此的。另外從理上來說,因為釋提桓因也有如來藏,釋提桓因每天跟他的如來藏相會;四天王也有如來藏,他們也每天跟如來藏相會,乃至他方菩薩莫不如是。即使是誹謗如來藏的佛門外道法師,他們也是每天在跟如來藏相會的,所以從理上來說,應該說一切有情都與如來藏相會不絕。而在事相上,等覺菩薩當然常常會有釋提桓因、諸天天主前來相會請法,維摩詰菩薩當然也是如此,這是第三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

第四法、維摩詰菩薩的房間常常在宣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因為如來藏絕對不會用聲聞法、緣覺法來度人。當你證得如來藏時,你就再也不會喜樂聲聞、緣覺法了。維摩詰居士一向都是以大悲法來度人,他連聲聞十大弟子都想要度為菩薩了,何況是菩薩種性的人來了,怎麼會用聲聞、緣覺法來度他們呢?所以一般人進到他房間來求法時,他一定會用六度──六波羅蜜來說法的。如果想要證得如來藏這個法,第一當然就是要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即使還沒開悟前,還沒有能力去為人宣說,但是也可以把正法書籍,不斷地推介給許多有緣人,這也是一種法施。而且想要證悟如來藏,還得要戒行清淨無虧,不能侵害眾生。因為有這個條件,所以說能真實證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戒行清淨的,這就是六度中的第二度。

另外還得要忍辱行修得好。忍不是壓抑而是完全接受、安住,假使是不能生起忍法的人,縱使悟了,也沒辦法安忍於極平實的如來藏心,所以進得這個房間時還得要為他說忍法。此外還要夠精進,如果說今天參一參,參不到就休息了,明年再來參,這樣就很難找到真心了,所以還得要有精進心,精進心沒有發起是悟不了的,所以進得這個房間時,還得要為他講精進。

再來還需要心夠細,如果心行還很粗糙,就無法找到自己身上的如來藏;一定是要心細的人才能找到,因此還得要修得基本的禪定功夫,所以還得要為他講禪定,特別是動中相應的定力。最後如果知見錯了,就永遠都找不到如來藏,所以還要教他一些般若的道理,讓他具足正知見。

這樣六度具足了,聞熏完成了,眾生才有能力親證如來藏,所以要具足為他解說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講解完了,六個條件都如實勤修具足了,那麼不證如來藏也難,不發起般若智慧也難,這就是維摩詰居士房間裡的,第四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

第五法是說這個房間也常常演奏天人第一之樂,天人最微妙殊勝的天樂是什麼呢?是唱誦佛法之音,所以佛教的唱誦才叫作梵唄,因為那是清淨之樂;梵就是清淨,所以佛教裡面唱的都是梵唄讚佛:把佛法編成樂曲,逐步熏習到心中去,這就是絃出無量法化之聲;這就是維摩詰的房間常有的天人第一之樂,就是演奏出無量無邊的佛法來度化眾生。從理上來講,當證得如來藏以後,就可以觀察到自己的如來藏,每天都在演出這種天人第一之樂,你的如來藏每天都在為你說法,也在為眾生說法,而且說得很美妙;只是因為太微妙、格調太高了,所以眾生聽不懂而已。所以從理上,你的如來藏就是維摩詰菩薩的房間,這是第五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

第六法是說這個房間還有四大藏,也就是四大寶藏。四大寶藏在四阿含裡面有說,閻浮提洲中央有兩大寶藏,在西牛賀洲和北俱盧洲,也各有一大寶藏,當轉輪聖王出現在人間時,這四大寶藏就會出現,由典藏臣找出來供他使用。這四大寶藏,從理上是譬喻佛菩提中的四聖諦,但這裡的四聖諦不是指二乘法中的四聖諦,而是從佛菩提來講如何是苦、如何是苦集、如何是苦滅、如何是苦滅之道;是從佛菩提來講的四聖諦,深廣微妙說之不盡。

從事相上來說維摩詰菩薩的福德廣大,所以他要從各洲、各個佛世界,去取什麼財寶都沒有問題,因為等覺菩薩即將成佛了,這表示他已經修學了三大無量數劫,這三大無量數劫的布施修行下來,已經有無量的福德了,所以他要什麼財寶都有,因此眾生如果需要世間財寶,他都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這是事上的,因為他有能力從諸方世界獲取財物。所以從理上、事上來說,維摩詰菩薩的這個房間都有這個功德,這是第六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

第七法、維摩詰大士的房間,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佛、寶炎佛、寶月佛、寶嚴佛、難勝佛、獅子響佛、一切利成佛等十方無量諸佛,每當維摩詰菩薩希望面見時,祂們就會來示現,為他廣說佛地的祕要法藏。因為佛地的祕要法藏,即使是等覺菩薩的維摩詰也是無法想像的,但是當他需要了知的時候,只要憶念某一尊佛,起念想要面見,諸佛就會感應到,來為他說法,說完了就離開;這就是這個房間的第七種未曾有難得之法。可是我們各人的「維摩詰房間」沒有這些功德嗎?其實也有啊!譬如常常有人說:「我希望得到某一個法。」然後 釋迦佛就感應了,夢中就來為他說法;這就是由如來藏與意根感應而實現的。這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房間─維摩詰室─的大功德,這就是第七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

第八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是說這個房間裡,一切諸天的莊嚴寶飾宮殿、以及諸佛的淨土都可以在這裡面顯現,這是第八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這當然同樣也有事、理兩方面的說法。如果從事上來講,這是顯現一切等覺菩薩的住處都有這種難得之法;換句話說,一切等覺菩薩們,不論要見任何天宮、天界的境界,隨時都可以看見,想要見諸佛的淨土也是隨時都可以看見的。而如果從理上來說,就不單是維摩詰菩薩的房間如此,只要你有道種智,你的如來藏房間也可以如此,這個道理在《華嚴經》裡面有講過了。《華嚴經》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歷過五十二位階的善知識,這五十二位階善知識的法都參學過了、證得了,就從初信位的凡夫位一直升進到等覺位;他是在一生之中經歷了五十二個階位而成為等覺,這是長劫入短劫,一般人得要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完成這五十三參。可是當善財童子完成這五十三參時,普賢菩薩卻說:「這只是在普賢菩薩身中遊歷一遍而已。」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都是在你自心中行,沒有超出於你的真心之外,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所遊歷的一切十方諸佛淨土、以及諸天境界,都是你的自心現量。因此當你到達等覺位來反觀這些境界時,十方諸佛淨土或者淨穢土、以及一切天宮的境界,當然都在你的心中現前;這時以你的道種智來觀察,沒有你所不知道的三界九地境界。就理上來說,當你有了道種智時,你就已經了知諸天的境界相、也了知十方諸佛淨土,不外於你的自心如來所現的境界,這就是從理上來說維摩詰房室所顯現的第八種未曾有的難得之法。

如果有人聽聞或看見了維摩詰菩薩房間的八種未曾有難得之法,就可以了知大乘菩提種種不可思議的事相。假使你真的看見了這些不可思議大乘菩提的理上與事上勝妙境界之後,你還會再喜樂於聲聞法嗎?應該不可能了。因為當你看見維摩詰菩薩房間有如此勝妙的事上、理上的境界,並且了知佛菩提道如此殊勝以後,你會發覺:原來二乘聖人所無法了知的四聖諦以及因緣觀的理上內容,我都了知得比他們更清楚。這時候你就絕不會再去鼓勵任何人修學二乘菩提了,何況是自己會去喜樂二乘菩提。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54-a19_079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8集 但聞佛功德之香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天女跟舍利弗在談論說:「妳這個天在這個房間到底多久了啊?」天女就說:「我在這個地方待的時間,就跟你解脫是一樣的啊!」舍利弗就說:「那妳在這裡到底是多久呢?」因為天女是以她的轉依如來藏來看,祂根本沒有在那個房間,因為如來藏不受時間、空間所束縛,祂怎麼會在那裡呢?所以天女就說:「我在這個地方就跟你解脫一樣!」可是舍利弗一時不能理解,就問說:「那妳到底在這裡多久啊?」天女就說:「你的解脫到現在有多久呢?」換舍利弗答不上。為什麼呢?因為舍利弗是聲聞人,他們的解脫是把自己滅盡,可是他現在還活著啊!所以他的解脫他答不上來。

因為如果要說他真正的解脫是要等他入滅了,剩下如來藏獨存於法界裡面。可是當他入了無餘涅槃,如來藏獨存於法界的時候,他也自我消失了。所以他活著的時候,沒有辦法說他現在是怎麼解脫;可是他入了無餘涅槃的時候,他已經滅盡了,他也不能說他什麼時候解脫、他解脫多久,所以對他來說沒有辦法回答。

這個時候天女又追問說:「那你這個耆舊、你這個解脫、你這麼有智慧,你怎麼默然了呢?」舍利弗就說:「解脫者是沒有言說的,所以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解脫不能用言語表達,因為聲聞人的解脫,是把一切法滅盡作為解脫,既然一切法滅盡,那就沒有言說可以來表達,所以對於天女的追問,舍利弗就只能說:「那我沒辦法回答。」

因為一個是從大乘菩薩的實證來說如來藏祂是不住於哪裡的。因為既然是無住,怎麼可以問說:「祂在這個房間多久呢?」因為如來藏是無住,就好像聲聞人的解脫,這個如來藏獨存的狀態是一樣的,所以天女就反問說:「我在這個房間跟你的解脫是一樣的啊!那你解脫多久呢?」可是舍利弗從聲聞的角度來說,他的解脫是把自己滅盡,他也不能說啊!所以因為這樣子,舍利弗就說:「我的解脫是沒有言說的,所以我就不曉得該怎麼說了。」

接下來天女就跟他講,那文字、言說就菩薩法來說,是怎麼樣跟聲聞不同: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維摩詰所說經》卷2

天女就說:「言說跟文字其實也都是解脫相啊!」 你不能說文字、言說它是要滅盡的,把滅盡文字、言說,滅盡一切法來說解脫,所以天女就直接跟舍利弗說:「言說跟文字其實也是解脫相啊!為什麼呢?因為解脫是不內、不外、不在兩間。」也就是說,解脫是把一切法滅盡──就聲聞人;可是就菩薩來說,解脫就是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的解脫啊!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第八識如來藏,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因為祂的存在是無住處的,既然是沒有住處,當然祂就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兩間哪!既然這樣子,文字、言說其實它也是不內、不外、不在兩間,因為我們不能說文字在什麼地方,因為在我們內心裡面,你不能指出它在內、在外,或在我們身體的中間,都不能這樣說,因為從法界的實相也確實是這樣子啊!因為那就是一個了知而已,既然只是個了知,你怎麼能說它是在哪一個內、哪一個外,或在兩間呢?沒有辦法這樣子說。既然是這樣子,所以顯然言說、文字跟你的解脫是一樣的,跟如來藏的本來解脫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同樣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既然是這樣子,文字、言說既然跟解脫是一樣,所以不能離開文字來說解脫。

換言之,在聲聞法裡面,解脫是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說明,因為那是把一切法滅盡;可是就菩薩法來說,不滅盡一切法照樣可以說解脫,所以菩薩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利用言說來解說什麼叫作解脫,所以菩薩的解脫跟聲聞人是截然不同,因為聲聞人是把自己滅盡,沒有蘊處界;可是菩薩在有蘊處界一切法的時候,是直接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菩薩當然就有能力以言說、文字來解說什麼叫解脫。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聲聞人是要把一切法滅盡,才稱為解脫;可是就菩薩法來說,是一切諸法就是解脫相,為什麼呢?因為有一切諸法的存在當下,就證明背後一定要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

換言之,生滅的法它不能單獨存在,既然已經能夠在現象界裡面看到一切諸法已經存在,而這個生滅變異的一切諸法存在,它之所以能夠存在而顯現,必然是因為它背後有如來藏,所以說有一切諸法存在的情況之下,就已經顯示了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祂的存在是不受一切諸法的影響,因為祂是獨存,而不依靠蘊處界一切諸法而存在的。反而是一切諸法要依無住的第八識如來藏而存在。

當天女這樣解釋言說、文字也是解脫相的時候,舍利弗反而疑惑了。他說:「既然一切法的存在就是解脫相,那是不是我們就不用修行了呢?」所以舍利弗就提出下面的問題。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維摩詰所說經》卷2

舍利弗就提出這個問題:「若一切諸法就是解脫相,那我們就是不是不要離開婬、怒、癡,不用離開貪、瞋、癡三毒了呢?」因為既然一切法的存在就是解脫相了,那我們就不需要離開這個婬、怒、癡,不用離開貪、瞋、癡了嗎?提出這個問題。天女就跟他說:「佛是為了增上慢人才說有婬、怒、癡這件事情需要離開的,如果一個人是沒有增上慢的人,那佛陀就會說婬、怒、癡的自性其實就是解脫性。也就是說一切法存在,即使在蘊處界裡面有婬、怒、癡的現象,菩薩有婬、怒、癡,就像說 維摩詰他有生病的相,因為婬、怒、癡也是眾生的病相。可是 維摩詰菩薩進入五濁惡世度化眾生,所以 維摩詰菩薩也要生病啊!他一樣會顯現出好像跟世間人一樣的婬、怒、癡現象,可是那個現象是為了要度化五濁惡世有婬、怒、癡的眾生所必須有的。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就是這樣運行的,所以天女就會說:「佛陀對於沒有增上慢的菩薩,就跟他說:『婬、怒、癡其實就是解脫。』」

這個時候,舍利弗聽到這麼勝妙的道理,他就非常讚歎說:「妳到底是證了什麼樣的法,妳竟然能夠有這樣子論辨的能力?」天女就說:「我是無得無證的。而且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得有證,就是在佛法中是有增上慢的。」也就是說,菩薩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他是不認為說有什麼實證的。為什麼?因為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第八識如來藏還需要證得什麼呢?不需要!可是雖然他會說無得無證,可是他所說出來的道理,又對於眾生來說是極為殊勝、極為勝妙的!所以說雖然是無得無證,那是因為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而說無得無證,那聲聞人是有增上慢的。為什麼?因為他是依於蘊處界,所以聲聞相的人,有時候他就會有增上慢;他覺得我穿上僧衣,我就代表佛教,那樣子就叫增上慢。因為他依於蘊處界而著於相;菩薩依於第八識如來藏是無證無得,所以他見一切眾生平等不著相,凡是所論都是依於實際的道理而論就可以啦!這樣才是菩薩的修行,是不著種種相,更不會執著於身相。

在這個時候舍利弗就提出一個問題:「像妳這樣子的話,那是不是我們聲聞的這個法、緣覺這個法,好像不需要存在了,對不對?因為聲聞緣覺所修跟菩薩不一樣嘛!聽妳這樣講,好像聲聞緣覺這個法,好像可以不需要。」所以舍利弗就問: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

也就是說,舍利弗就問這個天女說:「那對於三乘妳有什麼樣志願呢?」也就是說:「妳是追求哪一個啊?」天女就跟他答,如果說她碰到眾生,她是需要用聲聞法來化度,她就用聲聞法來度化眾生,那時候她就叫聲聞;如果她碰到一個人,是要依於緣覺法、辟支佛法度化他的,她就跟他說辟支佛法,這個時候這個菩薩就是辟支佛。其實,這個道理跟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入國土身是一模一樣的道理啊!如果說他碰到眾生是樂愛大乘法的,他就以大悲的法來度化這個眾生,那個時候他就是大乘。

所以問菩薩說:「那你志求什麼?」其實菩薩所志求的是一切法;也就是說,他會包含著聲聞、緣覺跟菩薩法;也就是說菩薩法是包含聲聞跟緣覺的法。

換言之所謂的佛法其實是一乘,可是這個一乘裡面,是包含了聲聞跟緣覺的;也就是說聲聞、緣覺的法,是從菩薩法裡面流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說聲聞法它能夠獨存嗎?不可能!就像說法界的實相裡面,生滅的法不能獨存一樣,它必須依於第八識──這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正法。所以聲聞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它不可能獨存,它必須依於菩薩法而存在,因為只有依於菩薩法的不生不滅法,才能夠有聲聞跟緣覺的法能夠證得;如果沒有菩薩的不生不滅法的宣說,聲聞緣覺的滅諦跟還滅,都會墮入斷滅空。所以顯然聲聞的滅諦跟緣覺的還滅,統統都要依於大乘的不生不滅法的實證,才能夠讓他們避免墮入斷滅見裡面。所以說菩薩證得不生不滅法的當下,他一定也同時證得了聲聞跟證得了緣覺。

所以天女就說:【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但唯嗅瞻蔔,不聞不嗅餘香。】就是那個瞻蔔林,那個瞻蔔是非常香的一種樹木,它的香味非常的濃郁,超過了其他的香味,所以進入這樣子的森林裡面,就只聞到瞻蔔的香味,其他的香味全部蓋住。所以說若入此室──就是進入到 維摩詰菩薩的房間裡面──就只有聞到佛功德的香,你就聞不到聲聞、緣覺的功德之香。為什麼?因為那個香味,聲聞、緣覺的法一點都不殊勝,因為跟佛菩提來比較,聲聞法跟緣覺法就一點都不殊勝。因為他們只是證得蘊處界的這些生滅法的滅盡而已。可是佛的功德或是菩薩的功德,他是要證得不生不滅的法,而且證得不生不滅法之後,同時他也證得了生滅法啊!所以菩薩的法道是函蓋了聲聞跟緣覺,所以大乘的菩薩明心就同時也斷我見,也證得了聲聞果,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菩薩的法函蓋了聲聞跟緣覺。

有些人就會認為說,在阿含裡面,好像有些人就主張那裡面沒有看到大乘啊!其實這樣的說法也是錯,因為我們可以看《阿含經》裡面已經很具體地把三乘的名相都舉出來了。我們看《增壹阿含經》卷41

【是時,阿難復白佛言:「彼人為在何部?聲聞部、辟支部?為佛部耶?」佛告阿難:「彼人當名正在辟支部。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諸功德、行眾善本,修清淨四諦,分別諸法。」】

也就是說,在《增壹阿含經》卷41裡面,阿難就問 佛陀說,說那個人他到底是屬於聲聞部呢?還是辟支佛部呢?還是佛部?佛部就是大乘。佛陀就告訴阿難說:「那個人,其實他是正屬於辟支佛部。」顯然他是在中乘,所以在這段經文裡面,已經很明確的把聲聞、辟支跟佛這三乘的名相同時顯現,所以在阿含裡面,本來就已經記錄了有三乘,只是有些人不能勝解大乘法的殊勝,就毀謗大乘,認為大乘是後來菩薩結集的,不是 佛陀親口所說的。可是那樣的說法是嚴重的錯誤,而且完全不符合文獻證據,也不符合事實啊!

好,那我們看看,接下來這個天女又說: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維摩詰所說經》卷2

也就是說,天女跟舍利弗說:「進到這個房間的人,有釋提桓因、有大梵天王、有四天王、有諸天、龍、鬼神等等,都進來這裡,然後進到這個房間裡面的時候,聞 維摩詰上人說法的時候,都是喜歡聽聞 佛的功德之香,然後就發了菩薩心才離開的。舍利弗他在這個房間裡面,已經十二年了,剛開始都沒有聽聞到聲聞、辟支佛法,完全都聽到的是菩薩大慈大悲的佛法的功德之香。

好!我們今天的課程,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50-a19_078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7集 天女散花菩薩不著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文殊師利菩薩跟 維摩詰菩薩對話裡面說:「善、不善,孰為本?」「身為本。」然後「身孰為本?」「貪欲為本。」(《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以身為本的這個身,其實它除了色身之外還有所謂心的這個部分,所以就有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跟六識身,這個也是眾生產生善不善的根本。可是這個身又以什麼為本呢?就是以貪欲為本。「欲貪為本」為什麼?因為有心法的欲貪在裡面,就產生了色身跟受、想、行、識,這是五蘊身心嘛!接著又問說:【「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維摩詰所說經》卷2)

這段問答就又從欲貪來探討。那欲貪是用什麼作為根本呢?其實會有欲貪就是我們有了虛妄分別,就是我們對於法界的實相沒有弄清楚,譬如說我們總認為自己存在、有我,可是其實我們是無我的。所以我們會產生有自我存在的這種覺受跟認知,這個都是因為虛妄的分別來產生的;所以虛妄分別就是欲貪的根本。

好,那虛妄分別又以什麼為本呢?就是以顛倒想為本。也就是說,我們眾生本來是虛妄的,他是剎那剎那的,可是我們總是以為我們自己是連貫的,從小到大、到現在,好像有一個延續性,可是如果我們把五陰剝開來看,其實它沒有連貫性;可是我們會有這樣子錯誤的虛妄分別,就是因為我們顛倒了──我們以為自我存在,是把無我當作了我,所以產生了四種顛倒。就是常、樂、我、淨,把蘊處界這種無常、無我、苦-而且它是不清淨的-當作是常、樂、我、淨。可是有一個真正的常、樂、我、淨(就是如來藏或是佛地的無垢識)我們不知道而忽略了,而執著在這種生滅的法上面,這個就是眾生的顛倒;因為這樣的顛倒想作為根本,才產生了虛妄分別。

那顛倒想從哪裡來呢?其實是從無住為本。其實這個顛倒想它是沒有什麼住處的;可是這個沒有住處,它也隱含著第八識如來藏的無住性,因為我們不能說第八識如來藏祂存在在哪裡,不可以!為什麼?因為祂是超越了時間、空間的一種存在形式,所以祂是沒有住處的。所以顛倒想從何而來?從無住這個法作為根本,來產生出種種的一切法。所以 文殊師利菩薩又說:「那無住是以什麼為本?」想要再往前追尋,維摩詰菩薩就說:「無住則沒有本啊!」所以說是從無住這個本,來立一切法的。一切法之所以能夠出生,就是因為有這個無住的法──也就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這個法沒有住處,所以稱為無住,一切法就從這裡出生出來了。

好,那我們接著來看,維摩詰菩薩跟 文殊師利菩薩進行了這樣一連串的對話之後,其實這個對話就告一個段落了,這個時候有新的場面出現了。我們看看經文:【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當 維摩詰菩薩跟文殊師利兩位大菩薩有了精彩的對話之後,告了一個段落,為什麼?因為已經談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已經談到法界的根源,談到生命實相的究竟,所以對話到了一個段落。天女聽到這個殊勝的法義之後非常的踴躍,就現身出來灑下了天花,來讚歎兩位大菩薩精彩的對話。利用這個對話宣說菩薩法道裡面殊勝的法義,結果花就從天上掉下來,掉到菩薩身上都沒有黏在身上;可是花掉到聲聞大弟子全部就黏在上面,結果這些聲聞弟子就要把花(黏在身體上的這個花)把它去掉。為什麼?因為他們著了僧衣又剃頭,著染衣本來就是很樸素,結果花又黏在身上、黏在頭上、黏在臉上就很不如法,因為怕太漂亮了所以就要把它撥掉,可是以他們的神力,花都不能去掉。天女又看到這些弟子們怎麼都要把花撥掉呢?就問舍利弗:「你怎麼要把花把它去掉呢?」舍利弗就說:「因為這個花黏在我們身上不如法。」因為聲聞法裡面不可以有瓔珞掛在身上的,所以他認為花在身上是不如法的,就這樣答了。

這個時候天女就有話說了,天女說:【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這個天女就講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說:「這個花又沒有分別,你看花沒有說它要黏在誰身上啊!所以花本身沒有分別呀!是你自己把它分別了。你分別了,它才會黏在你身上啊!」她講了這個很深刻的道理。

其實這個就是在說,菩薩法裡面不可以執著於種種相貌,特別不能執著於身相。我們來看看,在菩薩法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寺院,譬如說寺院裡面有華嚴三聖,我們可以看這個照片,華嚴三聖中尊是 釋迦牟尼佛,面對菩薩聖像右手邊是 文殊菩薩,左手邊是 普賢菩薩。文殊、普賢全部是在家菩薩相,有天冠、有瓔珞,祂們就住在寺院裡面,而且在寺院裡面的大雄寶殿裡面;所以在大乘的菩薩法裡面,其實是不管身相的,沒有僧衣的崇拜。也就是說,僧衣,就是僧人的衣服,本來這個衣服因為它是物質,就跟花一樣,它本身是沒有分別;可是有的人把僧衣穿到身上之後,他就執著了,他就覺得說:「我現在穿上僧衣我就成為佛法的代表了,我可以說法,你們在家人都不能說法。我們是出家人,我們是專業修行者;你們不是,因為你們不是出家,你們不是住寺院,所以你們不是專業修行者,所以你們說的不算,我們說的才對。」就產生了執著了。

可是在《維摩詰經》裡面所說法的都是在家菩薩,都不是穿僧服的;同樣的道理,因為僧衣也是無所分別,就像那個天女散花的花無所分別,是人有了分別,才說怎樣是不如法。可是如不如法其實不在於花,不在於僧服有沒有穿在身上,也不在於說他是不是有剃頭、著染衣,都不在這裡,所有的對錯全部在於佛法的道理正不正確。

所以有人曾經問我說:「那你為什麼要支持蕭平實?為什麼要支持蕭老師?因為他不是出家人,你為什麼要支持他?」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平實導師說的法對。」我也說:「如果你的法對,我也支持你啊!偏偏你的法就是錯,就是蕭老師的法對。」所以我們要論法,要依於法的對錯來論,而不是說他穿了什麼衣服,他的外表是怎麼樣。那樣子都是因為怎麼樣?在無分別裡面作虛妄分別。所以前面所講的菩薩的慈悲喜捨那是理論,可是現在所要談的就是真正的本事;理論是一回事,很多人都會說,可是實際上的行為有沒有這樣作呢?那就要看真本事。所以有人執著於僧衣,他就是著相,因為僧衣本身也無所分別。

我們來看看在《阿含經》裡面也有一段類似的,有關於阿修羅被五欲所繫縛的事情;因為這裡有說因為弟子畏生死故,就被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了,談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看《阿含經》:【當其戰諍,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時,三十三天生執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縛以五繫,還歸天宮。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身被五繫,置於正法殿上,以種種天五欲樂而娛樂之。】(《雜阿含經》卷43)也就是說阿修羅跟諸天在作戰的時候,阿修羅打敗了被抓起來,可是抓起來在天裡面他是受了天樂。

那接下來又說:【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作是念:「唯阿修羅賢善聰慧,諸天雖善,我今且當還歸阿修羅宮。」作是念時,即自見身被五繫縛,諸天五欲自然化沒。】就阿修羅王他突然想說:「我們阿修羅的法還是比較對啊!諸天雖然好,可是我還是不喜歡待在天的境界裡面,我要回我的阿修羅的境界去了。」因為這樣子,阿修羅王他就又被五繫-就是被五種繫縛-綁住了,然後他的諸天的快樂就不見了。

後來阿修羅又換了另外一個想法:【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復作是念:「諸天賢善,智慧明徹,阿修羅雖善,我今且當住此天宮。」作是念時,即自見身五縛得解,諸天五欲自然還出。】阿修羅王突然又想說:「我們這個阿修羅其實是比較差,因為我們會生氣,經常脾氣很大,可是諸天比較殊勝。為什麼?因為諸天有忍辱。」所以說阿修羅因為瞋恨心很重,所以他的果報不如天,因為他沒有酒。那諸天因為有修忍辱,所以他的五欲具足,所以應該還是他們比較好,我們阿修羅還是比較差,所以應該要留在天宮作這樣的境界,修忍辱的境界。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他原來被五種繫縛綁住,他就看到說自己已經被解開了,沒有五繫來把他綁住,而且原來不見的諸天的快樂受用又回來了。

這個時候 佛陀就說:【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乃至有如是微細之縛。魔波旬縛轉細,於是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是故,諸比丘!多住不動搖心,正念正智,應當學。】佛陀就說:「阿修羅承認自己不如諸天,看出忍辱殊勝,瞋恨不殊勝。他就怎麼樣?不被五種繫縛所繫縛。」就是不受色、聲、香、味、觸所繫縛,他就受快樂啊!如果他顛倒,認為諸天好是好,可是我不喜歡,我還是要當阿修羅,他就被五欲-五種色、聲、香、味、觸-所繫縛,然後諸天的快樂就喪失了。所以 佛陀就說啊:「阿修羅王都還有這種繫縛,魔的繫縛更細。所以說,只要心有動搖,他就被動搖心所繫縛了;所以要多住於不動搖的心,這樣子才是修學佛法的人所應該學。」而且還告訴比丘要這樣學。

所以什麼叫不動心?其實也就是沒有動搖的心。因為六識乃至七識都是生滅動搖之心,要安住於不動搖的心,這樣子所有的魔的繫縛統統解開啦!所以同樣的道理,僧服、僧衣其實它是不分別的,其實它本身只是表法──表說有解脫法,可是行為上要如法,要知道怎樣才是符合佛法的道理,那才是最關鍵。如果能夠這樣子相信佛法真實的道理,他就能夠不受繫縛而能夠獲得快樂,就像說阿修羅王承認諸天殊勝,他就不受繫縛,而能夠受到諸天的五欲之樂。同樣的,不動搖心如來藏祂是三界外法,你安住於法界的真實相,安住於無住之本的如來藏的不生不滅法,安住於那裡,你不會喪失說:「那我安住於不生不滅,我就沒有生滅法可以受用。」不會!你安住於殊勝的不生不滅的不動搖心,反而沒有各種繫縛,而且有各種快樂,這才是菩薩的法道。也顯示菩薩的修行是不著身相、不著於各種分別、不著於各種虛妄分別跟顛倒想的,這樣才是菩薩的修行,也顯示出菩薩的不執著。

好,那我們看接下來:【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維摩詰所說經》卷2)經過前面的問答,舍利弗知道說:「哎呀!這個天女實在是厲害啊!講得非常殊勝。」所以舍利弗就問天女說:「那妳在這個房間多久了?」可是從天女這個菩薩來說,菩薩是轉依於如來藏,你問我在這個房間多久?這樣的問法就有錯。因為如來藏這個不生不滅法菩薩轉依之後,我們說如來藏是無住的,既然如來藏是沒有住處,怎麼會問說:「妳在這個房間多久呢?」這個問法就不如法,因為等於說:在問說「如來藏在這個房間多久」這個話。菩薩天女就反問他:「那耆年(尊稱他)您老人家解脫多久了?耆年解脫?」她說:「我在這個房間就像說你這個耆年解脫那樣久。」因為聲聞人解脫就是安住於無餘涅槃,所以菩薩也是安住於無餘涅槃的本際如來藏,所以你解脫多久,就是我在這個房間多久了,因為她本來就安住於如來藏。可是天女這樣一說,舍利弗一時不能解,還是追問說:「那妳到底是多久呢?」天女就問他:「那你這個解脫到底是多久啊?」結果舍利弗不能答。為什麼?解脫是把自己滅掉,那把自己滅掉怎麼能夠說解脫多久?也沒辦法答。所以前前後後,一個從菩薩來答,一個從聲聞來答,其實沒有辦法真正答。

好!這段經文非常精彩,後面的部分,我們下一集再跟各位介紹。謝謝各位菩薩觀賞。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46-a19_077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6集 生死畏中當依如來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了「菩薩行無隱慈,直心清淨」的道理,我們講到說《楞嚴經》裡面有些人誤會了,用誤會的意思來毀謗 平實導師,其實那樣子是有嚴重過失,因為他傳播了錯誤的佛法的知見。我們其實在《楞嚴經》裡面是可以知道,所謂:【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那句話重點是在「不可以泄漏密因」,因為《楞嚴經》講的就是如來的密因修證嘛!而這個真如佛性的密意最為關鍵。所以人是可以講「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的」,而且 佛陀也是這樣自己宣說,也跟弟子這樣講,因為這個是直心清淨嘛!

《楞嚴經》後面還有一段是同樣的道理,都在講大妄語的問題:【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這裡有談到直心道場,顯然 佛陀就叫我們修行人要直心道場。就是修行的時候就是要很直心,什麼樣的證量就講那樣證量,什麼樣的理解就那樣講,不可以妄稱。所以 平實導師說他得道種智,然後解說那麼多的佛法義理,那也是如實而說啊!可是這個第四個清淨明誨所禁止的是說,那麼有人說他是法王、說是活佛,那就叫作大妄語。如果一個人真的明心講明心可以,真的見性講見性可以,真的得道種智,就講他得道種智,可以呀!可是不可以說,他根本沒有真實的證量,然後說他是活佛、他是法王。所以《楞嚴經》是在禁止這件事情。因為自稱活佛、法王的,他沒有那個真實的證量,他不可以說他是佛,不可以說他是法王,因為法王就是佛啊!所以這裡有說「況復法王如何妄竊」,法王這個名稱不是可以隨便亂偷的,其實要批評的是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要知道菩薩「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其實有時候眾生不喜歡的,因為很多眾生喜歡被籠罩。如果有人說他是活佛、仁波切,哦!他很高興!他都不質疑,因為他們不講真實的佛法實證的道理;可是善知識真的行無隱慈,把真實的證量的標準講出來,眾生不喜歡,因為那顯示其他人沒有證量啊!所以說,菩薩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有時候眾生不一定喜樂。我們如果想要修學佛法,我們應該要領受菩薩行無隱慈,直心清淨的行為,因為菩薩轉依如來藏的時候,因為如來藏也是無隱啊!沒有任何的隱覆,對眾生沒有任何的彎曲,也是直心清淨。

好!那我們接下來看【行深心慈,無雜行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就說菩薩行深心慈,什麼叫深心慈?他對於度化眾生行菩薩道,他有很高的熱情,而且他不夾雜,他就一直這樣作。不會說:「哎呀!我是不是要入無餘涅槃去呀?我是不是要在世間法上面,獲得名聞利養?」他不作這些事情。他就是一直很熱情地度化眾生,幫助眾生回歸正法,然後在佛法上能夠有所實證,而且他不會懈怠,細水長流持續不斷,這樣叫作「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還有【行無誑慈,不虛假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如來藏本來祂就是沒有欺誑於眾生啊!法界該怎麼樣,祂是如實顯現;因果該如何報償,祂也如實顯現。所以菩薩行無誑慈的時候也是一樣,有實證就有實證,沒有實證就沒有實證,這是不需要妄語的,那這樣才叫作「無誑慈」。

另外【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這裡在宣說一件事情,要讓眾生獲得諸佛的快樂。可是諸佛的快樂的獲得,一定要先從修大乘法開始,如果只是修聲聞法,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慈」。因為聲聞法或是辟支佛法,他不能通達到佛地的境界,因為他們是小乘法;只有菩薩之法,才可以令眾生最後獲得佛樂,然後最後能夠得到安樂之行。那這樣子所有的這一些,維摩詰說了那麼多對眾生行慈的方式,都是【菩薩之慈為若此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這麼多都是菩薩在行種種慈的方式。

接下來,文殊菩薩又繼續問 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維摩詰所說經》卷2)前面已經談完了慈,慈談非常多,所以後面的悲、喜、捨,其實同樣的道理。可是也要在問答裡面把總綱提出來,所以說,文殊菩薩又問 維摩詰菩薩說:「那什麼是菩薩的悲呢?」維摩詰大士就說:「菩薩所作的功德都要與一切眾生共之。」也就是說,菩薩的悲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換言之,菩薩的所作所為,都是要從利他而行,然後最後才利益到自己,然後自他兩利之後,來圓滿他的菩薩道的修行,這樣是菩薩的悲憫。

那什麼是喜呢?喜就是「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也就是說,菩薩對於眾生施予種種的利益饒益他。譬如說,平實導師以前幫助很多人明心,甚至見性,可是有的因為種種的因素退轉了,可是退轉之後,平實導師還是一樣歡喜無悔,從來沒有後悔說當時幫助他們,沒有!只可惜說:「唉呀!他們走錯了!」所以他要寫很多的著作,來救度他們能夠不要毀謗,然後最後可以懺悔回歸正道。所以這樣子對於眾生,只要有所饒益,他就歡喜而沒有任何的後悔,因為也沒有希望說,眾生一定要如何回報,這樣才是菩薩的喜。

那什麼是菩薩的捨呢?「所作福祐,無所悕望」。也就是說,菩薩作那麼多饒益眾生的事情,其實他作就是在捨棄自己的慳貪嘛!財施、無畏施、法施統統是這樣子。行於財施就是對於錢財不再吝惜,把自己的吝惜之心去除掉,而且不求眾生能夠有任何回報,因為菩薩只是在對治自己的慳貪之心。所以眾生是不是要回報於菩薩,菩薩不在乎,乃至行種種的法施、無畏施,也沒有希望眾生要如何回報。如果眾生想要回報,他也很高興,可是他不會回報到自身,而是把這個護持正法的功德來供養佛,來作法供養,這才是菩薩的捨啊!

好!那菩薩的慈悲喜捨已經說完之後,接下來 文殊師利又跟 維摩結菩薩又問了問題:【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維摩詰所說經》卷2)講了慈悲喜捨,好像菩薩都很自在啊!可是,不是每個菩薩都一開始修行就很自在啊!所以 文殊師利菩薩就代我們後世的菩薩,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啊!說:「我們對於生死還有畏懼的菩薩,那我們要依靠什麼啊?」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有些人會認為 平實導師都要人家留在娑婆繼續度眾,都不教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這是錯誤!其實 平實導師在我們的迴向文裡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行」,而且還排在前面;可是「迴入娑婆也行」。所以並沒有說,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沒有這樣子。

只是在道次第來說,去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純一清淨世界,對於菩薩修行比較慢,雖然安逸,可是它比較慢;可是在娑婆修行,雖然很辛苦,可是快。如果要在娑婆世界留下來度化眾生,雖然很快,可是我們要依靠什麼啊?這是所有對於生死還有畏懼的菩薩所面臨的問題。文殊菩薩問了這個好問題,維摩詰大士祂就說:「這個是要依靠什麼呢?依靠如來功德之力。」也就是說,我們還有隔陰之迷,還在娑婆要繼續來修學佛法的時候,我們只能依靠 佛陀,因為如來的功德之力,其實不是世間人想像的啊!給我們什麼樣的資財,其實不是如來的功德之力,在於幫助我們這些生死有畏菩薩,能夠安排生處,說你要生到哪裡去?到哪一個家庭去?將來如何跟善知識能夠結緣?如來作這個安排。而這樣的安排,不是所有外道的善知識可以作得到的,只有 佛陀,因為祂了達了眾生的業跟這個緣,祂才能作這個安排,這樣才能夠顯示出諸佛祂的功德之力啊!

【文殊菩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依靠如來的功德之力,那你憑什麼要 佛陀來幫助你呢?維摩詰菩薩就說了:「有!有個方法,就是度脫一切眾生。」因為我們的四宏誓願裡面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是諸佛永遠不能完成的,後面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統統可以完成。可是就是四宏誓願的第一願,諸佛成佛之後,照樣永無窮盡的必須依循下去,因為那個願是無窮無盡的,佛陀就依於這樣的願,來幫助生死有畏菩薩能夠修菩薩道,因為有菩薩在人間、在五濁惡世,才可以繼續幫助眾生,也滿了諸佛菩薩祂的本願。所以如果要依靠如來的功德之力,就要住於度脫一切眾生這樣的心境。

接著 文殊菩薩又問了一長串的問題:【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維摩詰所說經》卷2)這段經文其實有點長,文殊師利菩薩又問說:「如果想要度化眾生,那要教眾生作什麼事情呢?要除掉什麼事情啊?」維摩詰菩薩就答說:「要度眾生要除掉眾生的煩惱。」可是這個煩惱不是世間的煩惱,所指的煩惱是佛法所說的見惑、思惑跟塵沙惑。見惑就是見解上的錯誤,好比說我見要斷除,就是見解上面的煩惱的斷除。思惑就是我執上面的煩惱,要把它去除掉,就是對於生命的執著,對於五陰自我的存在的執著性,要把它去除掉。可是這樣還不夠,還要把塵沙惑,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如何生成,一切因果律如何執行,所有的細節全部了達,這樣才能夠把塵沙惑去除掉,這樣子才能夠說,幫助眾生除掉了煩惱。可是要除掉這個煩惱,應該要怎麼樣作?維摩詰菩薩就說:「就要行於正念」。可是什麼是菩薩行於正念呢?因為正念大家都知道啊!名稱很簡單啊!可是它的內容是什麼呢?有人說我行於正念,那我要解脫、我要斷我見啊!可是這樣講都沒有講到正念的核心。

所以說 維摩詰菩薩在 文殊師利的追問之下:「那什麼是行於正念呢?」維摩詰菩薩就說:「當行不生不滅。」也就是說,什麼是正念?要把正念放在不生不滅這件事情,不生不滅其實就叫作永恆。可是這個不生跟不滅,也可以把祂拆成兩個,可是其實他的意思就是,眾生如果因為有生、有輪迴,那一定有一個本體不生不滅,作為輪迴的主體,這個輪迴的主體,就叫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或叫阿賴耶識。所以 維摩詰居士就說:「要行於正念,就要行於不生不滅,行於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所謂的行於正念。」如果菩薩不行於這個不生不滅的正念,其實他就偏離了他的菩薩行;聲聞人他不是行於不生不滅,因為他行於滅諦,因為苦、集、滅、道。聲聞人就是要滅,要把一切的生滅法把它滅盡,然後獨餘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聲聞人他的正念,不是行於不生不滅,他是行於滅。可是菩薩就要行於不生不滅,這樣子時時刻刻去安住於他的正念在不生不滅法這個上面,才是他的實證、他的轉依,所以這個才是菩薩的正念。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維摩詰所說經》卷2)文殊菩薩繼續追問:「那什麼是不生不滅呢?是什麼不生、是什麼不滅呢?」維摩詰菩薩就說:「惡法不生,可是善法不滅。」表面上是符合聲聞的說法,表示惡法不要讓它出生,善法不要讓它消失,可是其實在菩薩法裡面,聲聞法也是不善法。為什麼?因為聲聞法會讓人入於無餘涅槃,他就怎樣,他就不能成佛了。所以所謂的「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其實要把二乘法的錯誤,也要把它去除掉,這樣子才能夠真正達到說,不善不生跟善法不滅的道理,而且這樣子才符合,所謂正念是行於不生不滅的這樣的正念。所以前後的問答,全部緊扣在菩薩法裡面。

【「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維摩詰所說經》卷2)文殊菩薩又問:「所謂的善或不善,是以什麼作為根本呢?」維摩詰菩薩說:「就是因為眾生有一個身體嘛!」可是身體不是只講我們的肉體而已,其實它還涉及到六受身、六想身跟六思身、六識身。也就是說,它不是只講這個色身而已,其實它還涉及到心法的身,這樣才能夠具足了知眾生所依的這個身。那個根本是什麼?那又問說:「那什麼是這個身的本呢?」身的本就是因為有貪欲,也就是說,因為人有種種貪欲才導致有色身,跟六受身、六想身跟六思身等等。

好!因為今天講座的時間已經接近了,我們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邊,希望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42-a19_076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5集 直心清淨行無隱慈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繼續跟各位介紹《維摩詰經講記》。前面的老師已經介紹到:維摩詰說「觀眾生就猶如化人一般」,所以 文殊菩薩就問 維摩詰菩薩說:「如果說眾生看起來就跟化人一樣,那我們怎樣對眾生來行慈悲呢?」維摩詰菩薩就講了非常多,如何對眾生施以慈悲的說法。那我們繼續這樣的內容:【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

維摩詰菩薩又說了:「要行方便慈,以一切的身相示現給眾生。」也就是既然眾生猶如幻化、猶如化人,其實菩薩也是猶如化人啊!菩薩一樣可以示現種種的身相,這樣子才符合菩薩跟眾生其實是都一樣,在猶如夢中行於佛事是一樣的。所以菩薩當他有很好的功德利用的時候,他就會以方便的慈悲來示現種種的身相來救度眾生。我們可以舉 觀世音菩薩,祂有說祂要以三十二應身入於國土。

我們看這段經文:【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這個是《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就說:「祂經過觀音如來的教導之下,修學了金剛三昧,然後就以三十二應的身相入於國土來救護一切眾生。」也就是眾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便來救度,祂就示現什麼樣的身相來救度。

三十二應入國土身,我們可以把祂大致列出來,我們就可以看出來 觀世音菩薩祂可以示現多少種身相來救度眾生。祂可以現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國夫人命婦大家、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陀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身。觀世音菩薩有這麼多身相來示現眾生,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所謂的聲聞身或者是比丘身、比丘尼身等出家身,在祂三十二應入國土身裡面只是佔極少數,其他現佛身、緣覺身或是居士身、優婆塞、優婆夷,乃至諸天的天身種種。由此可見,菩薩的身相並不執著,因為眾生都猶如化人,菩薩當然一樣可以方便示現一切身相來廣度一切眾生,這樣才是菩薩行於慈悲。而眾生也應該瞭解菩薩的慈悲是如是,而不著於身相,這樣才能夠獲得諸佛菩薩的庇佑跟加持。

好,那我們看看,接著 維摩詰有說「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菩薩要救度眾生,所行有一種慈悲叫作無隱慈。什麼叫無隱慈?無隱慈是說菩薩對眾生是很直爽的、很直心的,而且內心是清淨的。譬如說眾生有邪見,菩薩行於無隱慈,就直接告訴說:「你這裡不對喔!」菩薩會這樣子。可是眾生一般對於菩薩的這種無隱慈,直心清淨之行,一般很難接受,因為眾生總是喜歡人家說他什麼都對,說好聽話。可是這樣子並不能幫助眾生啊!所以菩薩有時候會行無隱慈,很直心地告訴眾生說:「你們主張的六識論是不對的喔!應該要像玄奘菩薩那樣子,要說八識;八識才是佛法的正理,也是生命的實相。」可是很多人聽到菩薩說眾生須要有八識,特別是要有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叫作如來藏,他就不能接受。為什麼?因為這個太深奧了他不能證得。所以說,他對於這樣的菩薩的無隱慈,不願意接受,因為菩薩很直心告訴你說:「你這個不對喔!」他就不接受。所以菩薩在行無隱慈,其實有些眾生他是不能領受菩薩的好意,反而產生種種的毀謗。

而且菩薩還有一種無隱慈,就是他會把他的所知全部告訴人家。譬如說,如果修學佛法應該要斷我見,應該怎樣修解脫道、怎樣最後解脫,那解脫的關鍵也須要有無餘涅槃的本際,要有阿賴耶識。他也告訴眾生說,你要明心、要見性,乃至你要怎樣將來地地增上──如何入地以後,後面地地增上。告訴眾生所有應該學的東西,他都鋪陳出來,完全沒有隱瞞,這也是菩薩的無隱慈;也就是說,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他不會像世間人那樣子故意留一手,菩薩不這樣子,菩薩都很直心清淨,想要把正確的佛法教導給眾生。可是當菩薩行無隱慈的時候,直心清淨而行時,有時候眾生也不領情,乃至因為這樣子產生毀謗。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平實導師他教導我們非常多的法,也有非常多的著作,從一開始眾生不瞭解功夫,所以教了無相念佛,接著又講了《真實如來藏》,非常多的著作出來。眾生總是不瞭解很多的道理,平實導師就依他的證量把它解說出來,就有人來毀謗 平實導師說:「平實導師說那麼多,而且還說他自己講了那麼多道理,為什麼可以這樣講呢?就因為他過去世曾經在克勤圜悟大師底下當他的弟子,後來又經過怎樣的過程,所以後來這一世就獲得了道種智。」就有人要毀謗這件事情。他說:「你說自己得道種智,不就是要說你的證量嗎?」可是在佛法裡面並沒有說不可以講證量。可是很多人就以錯誤的知見來毀謗 導師,他們說如果是一個勝義僧,他如果說是不管是佛、菩薩、阿羅漢等等,他如果要說他的證量,那他就要命終之前才能夠講;然後說佛、菩薩、阿羅漢等等,他們是不說自己的證量的,說了自己證量就是要捨報的。可是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如果我們把《阿含經》拿出來,佛陀都說祂是佛,阿羅漢都說自知自作證,說他證得阿羅漢,所以顯然佛跟阿羅漢都宣說自己的證量啊!乃至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大家都知道他們是等覺菩薩啊。所以顯然菩薩宣說他的證量,其實是沒有過失的。只是因為菩薩他在教導眾生的時候,要解說什麼是,譬如說根本無分別智,什麼是後得無分別智,什麼是道種智、一切智,這些道理全部要教導眾生,可是在教導的時候,必然也會顯示出善知識他的證量。有人就以《楞嚴經》裡面的經文來毀謗 導師,認為說這個《楞嚴經》裡面是禁止這件事情的。好,那我們來看看《楞嚴經》裡面他們所主張的那段經文,我們來稍微看看,那個經文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我們希望這件事情,我們佛弟子應該正確來解讀經文。

《楞嚴經》裡面說:【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這《楞嚴經》裡面,佛陀在講第四個清淨明誨。就是說一個人即使前面殺、盜、婬他不犯,可是如果他犯大妄語,他一樣會永殞善根啊!因為修行人最重要是誠實,所以不可以說謊。有人就以這段經文,在下面的部分來進行毀謗,可是我們要記得,這段經文是在說什麼叫作大妄語。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來瞭解這段經文裡面,要說的真正意涵是什麼?

我們繼續看經文:【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這段就說,佛陀還會派遣菩薩跟阿羅漢來進入世間裡面跟眾生同事利行,化作種種的形相來度化眾生,所以他可能是居士、可能是長者、可能是白衣居士,種種形都可以,乃至屠夫都行。然後這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很多人產生誤解,就是說:「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有人把這句話認為說,佛陀在這裡說:「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他們認為說「你有證量你不可以講」,他們就以這句話來毀謗 平實導師,來毀謗很多菩薩。其實這句話不是這樣子的,其實這句話並不是要禁止人家說「你不可以說你是菩薩」,不是禁止人家說「你不可以說自己是阿羅漢」;其實這個重點是在後面說,他不可以「泄佛密因」。

也就是說,一個菩薩修行者你不可以因為說,我為了證明自己是「真菩薩、真阿羅漢」,我來洩露佛陀所隱密不可洩露的祕密。我們要知道,所謂的《楞嚴經》,它的全稱叫作《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所以其實裡面說的是一種密因。什麼密因?如來藏所顯示的真如佛性,這個是密因嘛!所以顯然經文裡面說「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說的是不可以洩露真如佛性的密意。就是說你不可以為了要證明自己是菩薩、是羅漢,你洩露了密意,這是不行的!所以這句話不是在說,不可以說自己是真菩薩、真阿羅漢,然後把真菩薩、真阿羅漢當作是密因,那這個就不是正確解讀這個經文。

我們可以來舉例,在經文裡面我們可以舉出,菩薩修行在經典裡面是說,你的果位你是可以宣說,而且還要正確地宣說。

我們來看《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裡面說:【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犯。】(《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卷1)這裡《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裡面就有說:「如果你想要說自己是阿羅漢,結果你說錯了,說成是阿那含,這樣就犯妄語,這樣也要懺悔、要改正的。」所以顯然這裡戒經已經說了,你想要說自己是羅漢,結果說錯,那是不可以的。表示你如果自己是羅漢,你就要說自己是羅漢,你不可以錯說果位;不可以低說,也不可以高推,都不行!你要恰如其分地說。有人說那難道只有這樣子嗎?他也許還不太相信經典戒經裡面這樣說。

我們再來看看在《阿含經》裡面也有同樣更清楚的說明:【佛告我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是弟子。迦葉!汝今成就如是真實淨心所恭敬者,不知言知,不見言見,實非羅漢而言羅漢,非等正覺言等正覺者,應當自然身碎七分。迦葉!我今知故言知,見故言見,真阿羅漢言阿羅漢,真等正覺言等正覺。】這是《雜阿含經》卷41,佛陀在這個經典裡面,很清楚地跟迦葉(就是大迦葉)說:「真阿羅漢就要說是阿羅漢,如果是真正的等正覺,你就說你是等正覺,不可以妄語,如果你妄語的話,你這個身要粉碎成七分的。」這表示怎麼樣?一個人修行是要能夠直心清淨啊!從這裡就可以證明,所謂的終不自言真菩薩或是真阿羅漢,其實不是禁止這件事情,而是在禁止後面的「泄佛密因」。也就是說,其實這段經文:「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它真正的意思是說:終究不可以為了說「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而洩露佛陀所約束不可洩露的如來藏密意給剛初學的人。除非在命終的時候,因為後繼無人,為了不將密意失傳,只好傳給某個初學的人。

我們佛法中的確有這樣的案例,譬如說六祖慧能大師他去五祖弘忍大師那邊的時候,五祖弘忍底下有上千個出家人,結果六祖慧能大師剛去才八個月,在碓房裡面踏碓;結果八個多月,他就在門廊寫了偈之後,五祖弘忍大師看了之後,就在半夜把他請去傳授他密意。因為五祖弘忍大師覺得他是可以得衣鉢的人,可以得法的人,反而神秀沒有得法。從這樣就可以知道,善知識要把密意傳給誰,其實有他一定的考量。那這裡《楞嚴經》裡面就是在禁止說,密意是非常關鍵的,不可以隨意傳播出去,不可以為了證明自己的證量,把密意傳出去。其實那一段經文是要禁止這件事情,而不是說你不可以說自己的證量。所以我們從經文,所舉的《雜阿含經》的經文,以及戒經的經文,我們就可以知道,顯示自己的證量,因為教導眾生而顯示自己的證量,其實是沒有任何的過失的。

好,今天我們就先介紹到這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38-a19_075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4集 菩薩如何行慈?(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上一集,我們講到 維摩詰菩薩回答 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我們已經講解了所回答的前半段,講到「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接下來,維摩詰菩薩又說:【行無等慈,斷諸愛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無等是說,沒有哪一個法可以和祂相提並論,講的正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不是三界裡的法,所以沒有法可以來跟祂比較。只能說所有有情的如來藏都平等,但不能說另外有某一個法是跟如來藏平等,所以祂是無等。為什麼祂無等?因為祂無愛,只要有愛就有等。像有些喇嘛主張說:佛法講的就是要博愛,意思是要普遍地貪愛眾生;背後的意思,其實就是要度所有的眾生都和他們合修雙身法,要每天住在淫樂第四喜中,所以他們才要講博愛。可是愛就是染,有愛就有染,有愛就不可能無等地行慈;因為,凡是有「愛」這個心行出現,就表示那是意識心。如來藏沒有絲毫的愛,何況是博愛?而且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跟祂相提並論,祂是絕待的,所以無等。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發覺如來藏不貪愛任何一法,從來都沒有一絲一毫的愛,從無始劫以來就如此,所以祂是斷諸愛的。菩薩證悟如來藏以後能轉依祂,所以行無等慈,不需要去作任何的比較,隨著眾生的因緣,就以慈心去幫助對方。

那麼接下來,維摩詰菩薩說:【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只有究竟地拔除痛苦才是真正的大悲。世間人的悲都是相對的,譬如世間的醫生能除眾生的病苦,但都不究竟;因為世間苦拔除了以後,無量世的生死輪迴之苦還在,生死病才是有情無量世以來的大病。人間的色身,有種種大家熟知的苦,即使生到無色界天,也還有死苦、壞苦、行苦,而這些苦只有佛法能斷;所以,阿羅漢能幫眾生斷生死苦,而阿羅漢的生死苦則是由佛來幫忙斷除。可是阿羅漢的悲心不廣大,只度少數人離苦,只能稱為小悲;阿羅漢所行的慈也不究竟,因為他得要把眾生滅了才是得度。可是大乘法卻是眾生不滅就得度了,不必死就已經是涅槃了,這只有大乘法才有;而且菩薩是生生世世永遠不離眾生,一直都在人間利樂眾生的,不像阿羅漢只有一世利樂眾生。

菩薩要讓眾生還沒有捨報就已經現觀無餘涅槃中的本際,不必斷盡思惑就能現觀無餘涅槃裡面是什麼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大悲慈。而這種大悲慈必須靠大乘法來引導,結果會使親證的人,不再想要入無餘涅槃,他會生生世世不斷行菩薩道,不斷利樂有情。這樣三大阿僧祇劫下來,能利樂的眾生是無法計算的,這種悲心所起的利樂眾生的慈心,才真是廣大;而且這種導以大乘的法,還能夠使被度的人未來可以成就究竟佛地的功德,所以這個悲才叫作大悲。以這種大悲心所行的大慈來度眾生,就是菩薩行的大悲慈。

接下來說【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度眾生,只要是跟他有緣的,他都要隨分而度。雖然不能幫他悟入,至少也教他歸依三寶;雖然不能教他歸依,至少也教他修人天善法;雖然不能幫他開悟般若,也可以教他證禪定;所以菩薩不厭惡一切眾生。但是菩薩也會有暫時不攝受眾生的時候,是因為觀察因緣而認為:在這一世無法攝受這個人,要等未來世再來攝受他。就像《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裡頭所說的:由於因緣時節的緣故,賢天菩薩暫時放棄了不思議光菩薩,但是終究還是要度他的。

但菩薩所行的無厭慈,其實是從「觀空無我」而來的,因為不管是多麼惡劣的眾生,也只是暫時惡劣,終究不是真實的惡劣;即使十惡不赦的眾生,過去世也曾經當過大善人,只是因緣際會、因瞋而謗賢聖,使他這一世成為不被攝受的惡人。但是菩薩看待這些善人、惡人的五陰,其實都是空幻不實,都沒有真實我性,都是被如來藏變化而生出來的,所以叫作幻化人;既然是幻化人,當然是空無我性。既然善人、惡人都是這樣,都是空無我性、都是幻化人,那又何必厭惡?如果他現在的因緣不適合被攝受,那就等將來因緣改變了再來度他。這就是說,菩薩因為觀空無我,所以能夠行無厭慈,而這個觀空無我產生的無厭慈,是要從親證如來藏的智慧來的。

接下來說【行法施慈,無遺惜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不斷地在作法布施,並且從來都不吝法。世間法常常會有遺惜,就好像武術界,師父會暗中留下最後一招,預防將來被徒弟幹掉,這是世間法的正常現象。可是菩薩如果有這種心態,他是在障自己的道,也表示他很難再進步。但是菩薩傳法雖然無遺惜,卻有個前提:要觀察因緣。菩薩必須遵照 佛的告誡:哪一些法要在什麼因緣下才能放手,不能濫慈悲,以免徒眾謗法。因此,關節處必須遵照 佛的告誡而保密,讓大家保有將來體驗的機會。

因此,在大乘法中,行法施慈而無遺惜的時候,某一些部分仍須要依照 佛的告誡善護密意。所以行法施慈,並不是無限制地濫傳,而是要觀察因緣,否則 佛陀乾脆在經中全部明講就好了,何必再來一個教外別傳、直指人心呢?又何必講了諸地的現觀名稱之後,卻不明說出來?所以,無遺惜的意思是說:菩薩固然不會遺漏而故意不講,或者珍惜而不傳給眾生,但關於現觀實證所得的密意,還是得要善觀因緣而不許明傳,必須由徒弟們自己體驗,才能出生智慧獲得受用。這才是行法施慈。

接著說【行持戒慈,化毀禁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會毀犯禁戒的都是妄心,不論是犯重戒、輕戒;可是如來藏從來不犯戒,無始劫以來都沒有犯過戒,因為祂本性清淨。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因為祂沒有受過戒。如來藏是無覆無記性,又離見聞覺知,你為祂講戒相,祂也聽不懂,你叫祂持什麼戒?是五陰才能受戒,而菩薩是五陰來當,所以菩薩會犯戒,會犯戒的才是菩薩,不犯戒的就不是菩薩。

如來藏從來不持戒,可是祂也從來不犯戒;既然從來不犯戒,祂才是最有慈心的,找到祂以後,現前觀察到祂這個心性,就轉依祂;轉依以後,戒行就清淨了,這樣來行慈心,才是真正的「行持戒慈」。轉依了如來藏以後:如來藏不殺人放火、欺騙眾生,我就不殺人放火、欺騙眾生;如來藏不貪愛錢財、眷屬,我就不貪愛錢財、眷屬。這樣的話,就是轉依如來藏而化除毀禁;化除毀禁以後,就是行持戒慈。

接著經文又說【行忍辱慈,護彼我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修忍辱的是我們的五陰,尤其是妄心。可是等你找到了如來藏,會發覺祂才是真的最能忍辱,因為祂從來不起瞋、從來不回罵,所以你也不會氣祂,這樣兩方面都保護住了:保護了祂自己,也保護了五陰的我。然後你再來觀察共相:所有有情眾生的如來藏也都如此。既然是這樣,我又何必傷害祂?其實縱使我想傷害祂,也傷害不到祂,因為祂不是三界中的法;即使把祂出生的五陰自己殺了,祂又會出生另一個五陰;既然如此,就不必殺害我五陰自己,不起殺心,也就不會染汙了祂的種子,這就保護了祂,也保護了五陰我,彼我皆護。對自己如是,對眾生也如是;這樣看來,就變得好像什麼都可以忍了,都無所謂了!因為報復了仍然等於沒有報復,又何必報復?那就一切都可以忍。一切可忍就能行忍辱慈,如來藏就是有這個功德性;由於能護彼我故,所以菩薩行忍辱慈。

接下來說【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在二乘法中,是在斷我見和我執上面精進;但在大乘法中,是以荷負眾生而說是真精進;所以菩薩行於慈心,不是從自己的利益上來考量,而是在擔負眾生的道業上面來考量;這樣努力而沒有私心地作,才是真精進。所以成佛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成佛就表示要為眾生作種種擔待。

譬如未來 彌勒菩薩成佛時,龍華三會的阿羅漢各有九十幾億人,至於菩薩就更多了,所以當然需要很多人來共襄盛舉,彌勒成佛時化度眾生的緣才能圓滿。所以那時 彌勒佛要荷負很多眾生。雖然距離 彌勒菩薩成佛還有一段時間,可是他得要一直不斷地忙著安排法緣及幫忙大家完成道業,準備在未來他成佛時,可以配合他來化度眾生,這可有得忙了;否則將來成佛時,他座下豈能有許多人來作事情?他就是這樣不斷地行精進慈。

其實,證量越高的菩薩是越忙的,但都是為了眾生而忙,這就是精進慈。正是因為要荷負眾生,所以才行精進慈;若不是將來成佛時要荷負眾生,就不必這麼辛苦精進行於慈心了。可是行精進慈而荷負眾生時,還是要依靠如來藏來荷負;不論是 釋迦佛或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或是你我一切有情,都是由如來藏來荷負五陰眾生,如來藏都是很精進地照護諸佛及眾生而示現精進慈。因為五陰等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依附於如來藏的,菩薩這樣現觀而轉依,當然也要效法如來藏的精進慈而永無止盡地荷負眾生了。

接下來經文說:【行禪定慈,不受味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禪定的慈就是不要貪三界法的味道。禪定的修持對自己很重要,對眾生也很重要,所以證得禪定之法以後,也要教導眾生。自己不貪味,也要讓眾生一樣不貪味;貪什麼味呢?貪五塵之味,乃至貪定境中的法塵的味道。禪定中的韻味都是三界味;為什麼叫三界味?因為這都不離識食。凡是對於禪定中的韻味有所貪愛,都是識食,因為意識、意根都以六塵為食,才能長養色界的天身、無色界的受想行識,所以也屬於識食;只要有識食,那仍然是三界味。

但是要叫眾生突然就離開三界法味的貪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教導他們證禪定,證禪定而發起初禪,就離欲界五塵的貪。所以,行禪定慈就是不起三界九地境界的法貪,也要教導眾生先從禪定的修證而離開欲界貪、色界貪,乃至最後不受一切定境法塵的韻味,這就是不受味,這樣才叫作行禪定慈。可是禪定是包含禪思與定境的,這兩個法是牽涉智慧與定境的;而背後其實還是依靠如來藏對法界運作的了知而產生的,但是如來藏卻對一切三界味、法界味,都沒有執著;所以真實的禪定慈,其實仍然不外於如來藏實相心,菩薩轉依了祂以後,就能不貪一切味而行禪定慈。

接下來說【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諸佛菩薩在人間恆時行於智慧慈,這有兩個方面:第一、如果想要宣揚某個層次的法,要先觀察時節因緣,不能莽莽撞撞就去弘揚。第二、在用人方面也是一樣,也要知時。譬如,在我們這個時代弘法,必須先從禪與定開始,否則就無法度人。接著就是要辨正法義的對錯,因為你不說別人錯,人家卻說你錯,因為所悟的內容不一樣(人家是悟得離念靈知意識境界,我們悟的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就必須辨正。法義辨正時大家不一定都聽得懂,那怎麼辦?得要提升大家的智慧,所以接著要講唯識增上慧學,所以 平實導師才講很多第三轉法輪方廣唯識的法,這就是說弘法要知時。

可是在弘法過程中,必須要用很多人來分擔越來越多的工作;但是哪些人該在什麼時候用?也要懂得時節因緣,否則弘法事業就會像曇花一現而不見了。這樣就沒有辦法成其功、竟其業,眾生又能得到什麼短期及長遠的利益?所以應該要有智慧,要能知時、知人。你能夠有智慧去作,才能讓正法可以永續流傳,這就是行智慧慈,也就是要從知時而來。

那麼以上這一大段,是 維摩詰菩薩針對 文殊菩薩所問:「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所作的回答。但因為時間關係,後面還有一小段,要由下一位老師來為各位解說。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34-a19_074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3集 菩薩如何行慈?(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

上一集我們講到維摩詰菩薩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我們已經講解了前面一小段,講到「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接下來維摩詰菩薩說:【行無邊慈,如虛空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有形色的法才有邊際;如來藏無形無色,當然是沒有邊際的,沒有邊際就可以像虛空一樣廣大,也因此才施設因地真如,說祂叫作虛空無為。這是依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來施設,因為祂不會在六塵上面起有漏有為的心行;因為祂不淨不染、不貪不厭,所以祂是無為性的,而祂的心體猶如虛空,所以叫作虛空無為。

再來,因為如來藏沒有邊,所以你在這裡誠心發願死後要往生極樂世界,那裡的七寶池中就會出生一朵屬於你的蓮花,就在那邊等你。那朵蓮花是誰造的?主要還是你的如來藏啊!那你的如來藏到底在哪裡?又譬如說,當一個世界快要毀壞時,這些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就共同在另一處虛空中慢慢再形成另一個世界,這個時候,如來藏到底是在這個世界?還是在那個世界?所以不能說祂有邊。那麼當你證得這個猶如虛空沒有邊際的如來藏心以後,要轉依這個心;轉依了之後,就不需要再限制自己來世一定要跟這一世的眷屬在一起了,因為你有無量的過去世,當然就有無量的父母、師長、兄弟姊妹等等,這些眾生遍布十方世界,所以你行慈心時不必堅持說只要在地球行慈心,別的世界我都不去,不可以這樣,因為別的星球的人們,也曾是你過去世的眷屬。所以說心如虛空,菩薩轉依祂以後,十方世界都可以去,這樣去行慈心才是無邊慈。

再來下一句:【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結」的功能就是繫縛、綁住眾生。那我們修行人要斷什麼結呢?首要之務就是見惑,是因為錯誤的見解而產生的迷惑,因此就使得有情不斷地輪轉生死;見惑是指三縛結,也就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是第一個結。接下來,還有另一個結叫思惑,這也是綁住眾生輪轉三界生死的結;思惑需要經由思惟觀來斷除,斷了見惑、思惑就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就成為阿羅漢。可是對一個已經證悟的三賢位菩薩來說,雖然他還沒有斷盡思惑,但他可以說:「我既是阿羅漢,也不是阿羅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意識心無妨不是阿羅漢,可是你的如來藏本來就是阿羅漢,因為祂本來就在無餘涅槃裡面不生也不滅,怎麼不是阿羅漢?祂比阿羅漢更有資格說是阿羅漢,因為阿羅漢都還沒有住入無餘涅槃呢!阿羅漢是誰當的?是五陰當的,可是五陰入不了無餘涅槃,入了涅槃時五陰就滅了,他哪裡是阿羅漢?但是菩薩悟了以後,雖然思惑還沒有斷盡,他卻可以說:「我是真正的阿羅漢。」這個「我」不是講五陰我,因為他是站在如來藏的立場來說的。

這意思是說,妄心才會有結,被這個結所繫縛而損失法財,所以說這個結叫作「賊」,是專門竊盜眾生的解脫法財、佛菩提法財。可是當眾生開悟證得如來藏後,會發覺:如來藏從來就沒有被結所繫縛,即使被眾生拖著在三界中不斷輪轉六道,祂也沒有生死,祂也不曾被任何一個結所綁住,所以祂才是阿羅漢。菩薩證實這個道理以後,要去告訴眾生這個道理,所以菩薩對眾生行於慈心時,不會被結賊所拘束,除非他沒有轉依成功,沒有轉變自己來依止如來藏的真如法性。所以菩薩行阿羅漢慈,一般人是無法想像的。而行阿羅漢慈,也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必須是證悟了,然後才會發覺:原來一切有情身中都有個阿羅漢,永遠都是沒有期待眾生任何回報的,祂總是無私無我地行慈心。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破結賊的緣故,所以菩薩才能行阿羅漢慈。

接下來說:【行菩薩慈,安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剛剛有說阿羅漢是五陰在當,那麼菩薩呢,是誰在當?當然也是五陰在當。可是菩薩悟了以後有時卻說:「菩薩是如來藏在當。」因為如果不是由如來藏出生了五陰,哪還有什麼五陰?原來令眾生得安的還是如來藏,因為菩薩想要安眾生,是要靠他的如來藏;而眾生各自得安,也是靠眾生自己的如來藏,原來都是要如來藏才能安眾生。假使沒有如來藏,眾生根本沒有可得安的地方,因為如來藏不在,眾生都死掉了,還有誰能得安呢?因此菩薩證實了這個道理以後,轉依如來藏來利樂眾生,並且教導眾生能親證如來藏,這樣才能使眾生真實安隱。

在阿含部經典裡說過兩種觀;出離觀及安隱觀,可是在《阿含經》裡面只詳細說明了出離觀該怎麼修──也就是如何出離生死;但是卻對安隱觀都沒有解說,因為那是第二、三轉法輪時期的事情,不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時期說。而這也表示出離不是安隱,因為出離了三界生死是純然的無我,五陰十八界滅盡,滅盡以後是誰得安?沒有人得安。可是證如來藏的菩薩卻不一樣,證悟了以後,雖然還沒有入無餘涅槃,還沒有斷盡思惑,卻已經看見無餘涅槃裡面是如來藏了,祂是如何的絕對寂靜,是如何的安隱不壞。菩薩證如來藏以後,現前觀察到這樣本來安隱的境界,實證無餘涅槃中仍有本際,也就是住胎識如來藏常住不壞。菩薩是活著時就可以現觀這個境界,既然現在生死當中的本際已經是涅槃,那又何必刻意要去斷思惑、要去入涅槃呢?因此菩薩就不再急著斷盡思惑,也不再畏懼胎昧;既然實證了如來藏,而如來藏中所收藏證悟後的般若智慧種子還在,未來世就一定會重新再悟啊!怕什麼呢?所以證得如來藏以後,他就有了這種現觀,心中就安隱了,這就是安隱觀。

但是阿羅漢還沒有遠離胎昧以前都害怕再受生,恐怕來世會忘了解脫果的修證,也怕萬一又造了惡業而下墮;所以阿羅漢是因為怕生死才要入涅槃,所以證得出離觀以後,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安隱。但是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就能心得安隱。所以如來藏不管是在事相上或是在理上,都能令眾生得安。菩薩證悟了這個,當然就要行菩薩慈了,因為他發覺:原來菩薩還是要靠如來藏才能當,阿羅漢的五陰其實也是靠如來藏在當,但是阿羅漢們卻都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如來藏才能安眾生,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可以行菩薩慈,原因就在這裡。

那麼接著又說:【行如來慈,得如相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為什麼悟後能行如來慈呢?因為已經證得如如不動的實相,於一切法中都如;如果於六塵萬法中會動心,那就不能如了。一般人是人家罵他,他就動心了;但是有的人不論你怎麼動口罵他,他總是不動心,可是你如果動手他就動心了,還是動心了。可是如來藏不一樣,不管你動口、動手、動心,祂都不動心,祂就是如如不動,祂永遠不會生氣也不會喜歡,永遠如如不動,這才是「如」相,只有菩薩所證的如來藏才能如此。知道了這個道理,看見如來藏如來亦如去,就是不來也不去,轉依了祂就可以像如來藏這樣,生生世世對無量眾生行大慈之心,這就是從如相的證德而來的。

那麼接下來說:【行佛之慈,覺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諸佛的慈悲主要就是覺悟眾生。《法華經》說:佛到人間來,無非就是一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開、示、悟、入。把 佛的所知所見打開,如果還看不見,就用語言文字詳細說明來顯示,目的就是要讓眾生可以證悟 佛的所知所見,之後再教他進入佛的所知所見中,這就是諸佛在三界中行慈,所以覺悟眾生才是真正的行於慈心。如果對眾生作種種財施、無畏施,但是不覺悟祂,那就與天魔專教人修福一樣,叫作天魔徒眾。天魔之所以能當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就是不斷地在世間法上利樂眾生,修集極大的福;如果有人想求證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他就不斷地送很多五欲給那個眾生,使他因為享受五欲就忘了精進修學,永遠都是他的徒眾。但是 佛的利樂眾生是在覺悟眾生,讓眾生出離生死,乃至究竟成佛,因為這個才是究竟的利樂。被天魔教導而行無量的善事,生他化自在天享福,可是當福報享完時,終究還是要受生死輪迴之苦;所以那種慈不是真正的慈,反而是害人輪轉生死。可是諸佛來人間覺悟眾生,眾生覺悟了以後,或者能出離分段生死、或者能究竟成就佛道,才是真正的行佛之慈。可是菩薩為什麼能行佛之慈呢?是因為他已經有能力來覺悟眾生。

接著又說:【行自然慈,無因得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如來藏對你的慈心是自然的,不需要有任何原因。你需要如來藏幫你做什麼,祂自然就幫你處理得好好的;這當然要悟了才能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感謝祂,因為祂根本不需要你感謝,祂也聽不懂感謝的話;如來藏是這樣對待五陰眾生,也這樣對待菩薩的五陰。菩薩現前觀察到確實如此,所以菩薩轉依了如來藏以後,對待眾生不會特地起心動念要去慈愛眾生,只是自然而然這樣作,轉依成功後心性就是這樣,這就是行自然慈。所以要能夠轉依成功才算證悟,不是知道密意就算證悟。如果沒有斷我見的觀行過程,也沒有參禪的確認過程,轉依就不會成功,即使知道了如來藏的密意,也不會有功德受用,因為三縛結還沒有斷,仍然被我見綁住;並且如果沒有參禪過程中確認如來藏的種種體性,般若智慧就無法發起,那仍然是沒有開悟的人,所以不是知道密意就叫作開悟。有如實地轉依如來藏了,才叫作開悟,才能自然而然有這個慈心,所以這個慈心到後來也真的是無因而得。

最後說:【行菩提慈,等一味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提名為覺悟,佛法中講的菩提只有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聲聞法的覺悟是斷三縛結證初果,這只是大乘法的基礎,不是究竟;緣覺菩提是要從因緣法去斷除我見及我執,也是以斷三縛結為基礎;而佛菩提除了證法界實相以外,二乘菩提所斷的三縛結一樣要斷,所以這種菩提慈,不是凡夫所能作到。因此行菩提慈之前,要先親證一個境界、一個現觀,就是等一味:所有眾生的如來藏都同一味,是常住而無覆無記性;證得這個現觀才有智慧能行菩提慈。

「無覆」是說,祂從來不會有自我執著、或者對我所的執著,祂也從來沒有無明可說,所以不遮障一切眾生出離生死、也不遮障一切眾生成就佛道,祂是真實的無覆性。祂也是無記性,祂從來不行善、也不造惡;祂雖然行種種慈,但祂從來沒有善惡的觀念,所有的善惡業也都不是由祂的意願去做的。造善業是心中有善惡的觀念,才會造善業,那麼善業是誰在造?是覺知心、是意根,如來藏從來不造善業;當妄心在造善業時,祂不會在善業上面起心動念,祂就這樣自然顯現出清淨性,而能使覺知心修善造惡。正因為祂的無覆性、無記性,所以眾生能證三乘菩提;正因為祂的常住性,所以眾生能成就佛道。不論哪一個人、不論身分,一切有情的如來藏都同樣是這一種法味,永遠都是等同一味,乃至十惡不赦的惡徒,他的如來藏還是同一味的無覆無記性,只要因緣成熟了,即使是惡人也能使他出離生死,祂從來不遮障,對善人、惡人都一樣,所以說祂平等一味。

菩薩現觀如來藏是如此,轉依了祂,所以能夠行菩提慈,行菩提慈就是要以覺悟眾生同證菩提作為工作。而菩薩能這樣作的動力就是因為現觀一切有情的如來藏平等一味,祂的平等一味是法界中的實相,是本來就如此的。

那麼今天這個單元就為各位說明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30-a19_073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2集 菩薩如何行慈?(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上一集我們講到維摩詰菩薩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談,維摩詰菩薩教導我們要如何觀待眾生、觀待五陰。他說菩薩看待五陰眾生,應當要像魔術師看待他所變化出來的幻人一般;又說五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等等,說了很多譬喻,告訴我們五陰就是像這樣的虛妄不實,所以不需要去貪著、執著。那麼既然觀待眾生都是虛幻、都是假的,那菩薩還需要幫他們做什麼嗎?譬如說一個布偶-布做的假人-發出聲音說它很痛、很痛,那我們難道還要幫它敷藥嗎?當然不用,因為它是假的,只是在演戲。文殊菩薩知道未悟者、錯悟者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就為他們故意請問:「眾生既然是假的,菩薩要怎麼去行慈心呢?」所以經文中說:【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所以接著:【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也就是說,菩薩自己看眾生雖然都是虛妄的,但是也想要讓眾生擁有自己同樣的現觀、同樣都能斷除我見,眾生就可以因此而得到解脫的功德正受。所以應當這樣想「我也應當告訴眾生,以這樣的方式來看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行於慈心。

維摩詰菩薩接著又說:【行寂滅慈,無所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寂滅就表示沒有任何一法出生,這是如來藏的自住境界。那麼菩薩為什麼行於寂滅慈呢?因為菩薩證悟之後,自己知道什麼是實相中的寂滅,而眾生不知道;菩薩就應該教導眾生真實寂滅的境界,能夠把這個寂滅慈,拿出來對待眾生、教導眾生,才是真正的行慈。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一切諸法就是如來藏,一切諸法不外於如來藏,全都附屬於如來藏,所以才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而如來藏本來無生,所以一切法本來無生;一切法生滅而叢鬧,但一切法依止如來藏、轉依於如來藏後,叢鬧的一切法就成為本來寂滅,這樣來教導眾生就是行寂滅慈。

接著說:【行不熱慈,無煩惱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眾生心都是有熱惱的,要不是為了謀求事業發展,就是為了家庭眷屬奔忙;再不然像肚子餓了、口渴了,就想要找食物吃、找水喝,世間法上的這些事情都是熱惱。可是菩薩證得如來藏,轉依這個本來清淨的如來藏後,沒有這些熱惱,心得清淨、清涼。《華嚴經》中就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3)而不熱慈就像是清涼月,菩薩心無熱惱,而想要讓眾生也證得不熱惱的境界,就是行不熱慈。實際上證悟的菩薩知道,有熱惱的種種法都是由沒有熱惱的如來藏所出生,而這些熱惱的法,與如來藏同時同處,不一不異。所以菩薩告訴眾生,正在熱惱時,其實也是沒有熱惱的,而在沒有熱惱中,卻又無妨一天到晚熱惱。那麼菩薩證悟之後,知道實際理地根本就沒有熱惱,那又何必自己去生熱惱?所以證得這個境界以後,就應該發起慈心來教導眾生,同樣實證無熱的境界,這就是行不熱慈。因為你心中已經沒有熱惱,而發起這個慈心的緣故。

再來說:【行等之慈,等三世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對一般人來說,覺知心對於現象界五陰十八界的法,永遠不可能平等的,眾生有尊有卑、有親有疏,覺知心對這些事相上的法是不能平等看待的,所以覺知心對眾生是無法行平等的慈心的。而維摩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已經證悟的菩薩,從實際理地來看,對一個證得如來藏的人來說,他已經可以現前觀察到一切有情的如來藏都平等。從觀察如來藏自相的體性,再來看人與人之間、人與旁生之間,各自如來藏的共相;再來思惟人與地獄、鬼道、天界眾生的如來藏的共相,也都一樣平等。以這一世來看完全沒有差別,進而推論到前一世,當然也是如此平等平等而無差別。這一世的六道五趣眾生如來藏是這樣,未來世當然也是如此,而這個如來藏的體性絕不會改變;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說的就是這個如來藏心體。所以菩薩證悟之後,轉依如來藏這樣的平等性來行慈心,這就是菩薩行慈。

那麼接著說:【行無諍慈,無所起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一般人的意識心是不可能完全無諍的,真正要無諍,必須到達佛地才可能完全無諍的。可是也許有人會想:六師外道到處去謗佛,佛就跟著六師外道的腳步一一去破,那不也是諍嗎?但那其實不是諍,諍有一個特性,就是說有人見解錯了卻仍然要辯到贏,那才叫作諍;如果是針對某些人的錯誤加以說明,讓對方可以改正以後提升上來,那就不是諍,所以錯誤的法而想要辯到對,才叫作諍。如果別人亂說法誤導眾生,而你對他指正,那是因為你想要救他、以及救被他所誤導的眾生,這是因悲、因願而生的作為,那不是諍;而且你說的是真實理,說真實理也不是諍。所以佛地沒有一切諍,菩薩有少許的諍,那就看修證的層次高低而有差別,但都是意識心相應的法,所以都是意識心才會有諍。然而菩薩證悟之後,看待眾生有諍、也有無諍,因為當眾生正在跟人家諍論時,其實也同時有無諍的心。也就是說,當眾生意識心不斷地思惟分別,施設種種語言在狡辯的時候,他的真實心如來藏仍然不起心動念,祂不會起一個想要與人諍論的心念,實際理地祂從來不曾起過諍的心行。自無量劫以來祂就已經是這樣,不是修行以後才如此的,修行是證得如來藏,而觀察祂從來無諍以後,把有諍的意識心去轉依無諍的如來藏,以後漸漸地就無諍了。所以無諍慈不是要用意識心無諍,而是要意識心去轉依本來無諍的如來藏,並且要讓眾生瞭解正在爭執時,本來就有一個無諍的心一直都存在;以這樣的見地來看待眾生,才能夠真實接受眾生的諍,而不對眾生生氣,這就是行無諍慈。

經文接著又說:【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不二應該就是一啊!那又為什麼說不合呢?合才是一啊!這意思是說,眾生的心可以歸納為兩類──真實心與妄心;妄心是對外在諸法而運作的,真心則是內裡人,不緣於外面六塵境界來運作。眾生所知的心總是在六塵上面用心,不能外於六塵,都是緣於外法,外法正是妄心運作時的處所。真心祂只應對內法,祂不應對外法,不管外境六塵怎麼樣,祂都是不動其心的。如來藏主內,如來藏掌管所有種子,卻不管外面的六塵;妄心離念靈知主外,妄心也管不著裡面的種子怎麼樣收藏,這種體性就是內外不合。內與外看來是兩個,可是對外的妄心,其實離不開裡面那個真心,這樣現觀到最後,原來面對外面的妄心,其實還是如來藏所有的,所以內外其實還是同一個,這才是真正不二。古德說:八識合起來說為一心時稱為阿賴耶識,所以唯識學上有一句名言說:「一心說唯通八識」,換句話說,如果要講眾生只有一個心,那一個心就叫作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共有八個心王,是把一個心分成八個來說,而七識心王無非都是第八識如來藏所生,所以同歸如來藏阿賴耶識。內心如來藏與外心七轉識,雖然是內外不合,卻是攝歸同一個,那就是眾生不二的如來藏。但是如來藏從來不會害人,那就是慈,行於如來藏不二心的慈,就是菩薩所行的慈心。

接下來說:【行不壞慈,畢竟盡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一般眾生所知、所行的慈心都會壞,不管多麼慈愛也會壞,父母對子女的慈愛是最仁慈最長久的,但最多也就只有一世。可是如來藏的慈是不壞的,祂不管所生的七識心王兒子多壞,祂還是永遠不責怪,還是非常仁慈地對待七識壞孩子。不但是這樣,即使七識壞兒子造惡業而下了地獄,祂也照樣是那樣仁慈地繼續供應地獄身所需的一切,您說這不是不壞慈嗎?有些父親看到孩子一天到晚花天酒地又賭博,花光了老爸的錢,後來忍不住而登報聲明脫離父子關係。但是如來藏都不計較,不管花掉祂多少法財,祂都不計較,慈心永遠不壞,所以祂才有真正的不壞慈。那麼為什麼祂是這樣的不壞慈呢?因為畢竟盡故,祂沒有任何煩惱,一絲一毫都沒有;盡斷煩惱是修行人的目標,可是祂不必斷,祂本來就沒有煩惱,一切煩惱永盡不起,所以祂可以行不壞慈。從來不會跟任何惡劣的有情計較,不管妄心是多麼惡劣,祂都不毀壞自己對妄心的慈心,有情凡有所需就具足供應,這就是行不壞慈。菩薩既然親證了這個境界,當然要以這個見地來轉依,並且依照這樣的如來藏的真實境界去實行,所以菩薩的意識妄心,就這樣效法而行不壞慈。因此菩薩要生生世世不壞慈心去利樂眾生,這個慈心是絕不斷滅的,轉依了如來藏才能這樣做。所以行不壞慈時,意識相應的煩惱也會漸次斷盡,這也是畢竟盡。

接著說:【行堅固慈,心無毀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世間人的慈心都不堅固,乃至菩薩們在意識上面的慈心也不是很堅固,因為這意識心常常會斷滅,而且也去不到未來世,都會毀壞。可是如來藏永遠不壞,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把如來藏心體毀壞,如來藏所有的功德也無法毀壞,即使合十方諸佛威神之力為一大威神力,也無法用來毀壞一隻螞蟻的阿賴耶識心體──也就是如來藏,十方諸佛也毀壞不了的;因為法爾如是,法界中不曾有一個法,可以毀壞第八識心。前七識都可以自我毀壞,就看能力如何而已。對一般人來說,如果要毀壞六識心,那最簡單,自殺就了結了,只要自殺了,中陰身去投胎,這一世的意識就永滅不起,因為意識去不到未來世;正因為意識是生滅法,所以意識心相應的慈心並不堅固,最多只有一世就滅了。而如來藏心供應眾生的所需,這個慈心是永遠不會間斷的,祂也不曾一剎那間斷過,無始劫以來一直如此,未來無量劫也將永遠如此,所以這個慈才是堅固慈。因為如來藏真心永遠不會毀壞,永遠都不會殘缺;如來藏的功德,不管在多麼低賤的有情身上、或者在佛地,功能都一樣,只是祂的異熟果報以及業行果報是否能使功能具足發起而已。而如來藏是堅固不壞的,所以祂生生世世不斷地在供應眾生的一切所需,永遠不會被毀壞,這樣的慈心才是真實的堅固;所以真正堅固的慈一定是常住,不可毀壞的心才能夠真實堅固。菩薩證悟之後,就得要轉依祂才能行堅固慈;因為如來藏是如此的堅固,因此轉依後的菩薩慈心也是堅固不毀,生生世世永遠不壞,這才能成為真實義的菩薩。

最後說:【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維摩詰所說經》卷2)清淨慈是最高標準,一般人行慈心,心裡面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回饋的期待,那就表示他的慈心還不夠清淨;他會這麼想也表示他還不懂依於如來藏的諸法性淨的道理,但是一旦證悟之後會開始改變。剛開始時習氣仍然會在,因為改變習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可是轉依以後,如果能時時觀照自己,有沒有完全轉依如來藏的清淨慈,後來他就會漸漸習慣,以後根本就無所謂了;因為他會發覺如來藏的慈心是沒有期待回報的,一絲一毫的期待都沒有,這不是修行以後才這樣,而是無始劫以來就一直都是這樣。菩薩看到一切諸法依止於如來藏而出現,一切法出現時縱使有染污,但是以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待一切諸法,其實染污之中本來就已經是沒有染污了;所以看到眾生正在貪染時,實際理地也還是不貪不染,所以說諸法的自性本來清淨。因此菩薩把一切染淨諸法都歸屬如來藏時,如來藏本性既是清淨的,一切法也就跟著清淨了,所以他就能夠行清淨慈。

那麼今天這個單元,就先為各位說明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26-a19_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