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5集 阿難尊者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一般的學佛大眾,想要進入大乘佛法不共的第一義諦法門,也就是正法眼藏的教外別傳──禪宗,其中《楞伽經》、《金剛經》和《維摩詰經》,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禪門經典,自古以來並稱為禪宗三經。中國的佛教界,一向以來都是讚揚《維摩詰經》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正是顯示出此經的宗義,唯是圓教一乘之旨,為最上一佛乘的了義經典。

無獨有偶的,一般被認為藏傳佛教中見地最高的寧瑪派大圓滿法,也奉此經為根本法門之一。因為維摩詰(Vimalakirti),他被藏人視為五大持明中的「人持明」,他的教法正是屬於大文殊師利法門,乃是整個大圓滿法的核心。顯示出本經不論在漢、藏佛法之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然而,此經直述三乘佛法中的第一義諦,大暢諸佛本懷;所以未悟的佛子們研讀此經必定會有許多滯難,甚至有所懷疑的地方。因此,平實導師透過口頭的演講集,將經中的義理用簡單易懂的說法,平鋪直敘地講述出來,讓我們可以迅速地瞭解什麼是佛菩提道中的第一義諦!

我們回來課程內容,請翻到《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第222頁。在上一次的課程中,正子老師講到了,由 金粟如來倒駕慈航所示現的 維摩詰長者生病了,佛陀請諸大聲聞弟子們前去探病,但這些聲聞弟子們一一都表現出無法堪任此工作,因為自己都曾經被 維摩詰居士指正過錯誤,所以不敢前往;從頭陀第一的大迦葉,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一直到密行第一的羅睺羅,都說自己沒有辦法擔當這一份工作。所以,現在 佛陀繼續請問下一位現聲聞相的弟子─阿難,也是諸聲聞大弟子中的最後一位─問阿難是否願意前往探病呢?結果阿難也說:「世尊!我一樣不堪任去見維摩詰菩薩,我不能探望他的病。」

這是為什麼呢?各位觀眾!為何阿難會被 佛排在聲聞弟子中最後一位詢問對象呢?一般修證越高者,就會被排在越後面才被詢問;就好像團體競賽當中,主將一定是排到最後才上場。阿難是 佛的侍者,也是 佛的堂弟,世尊一生有三位侍者,其中阿難是最後一位,也是服侍 佛最久的一位。直到 佛入涅槃時,阿難似乎尚未完成三明六通大阿羅漢的修證,但是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瞭解阿難的真實修證;所以在《阿含經》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俱解脫的阿羅漢,有時甚至會輕視阿難、為難阿難,他們認為阿難的修證不夠好;也是因為阿難有一點婆婆媽媽的,例如曾經因為摩登伽女的事件,幾乎喪失了戒體等等。

但這一些事情,其實正是阿難高貴菩薩種性的證明,用一句話來形容阿難,就是「多情」,對眾生無比的多情。比方說,世尊的生母摩耶夫人,在世尊出世後就往生了,所以 世尊是由祂的姨媽波闍波提撫養長大的,也就是阿姨如母。當 世尊成佛以後,許多年後回到了家鄉,姨母波闍波提請求 佛能夠讓她出家;當時還沒有女眾出家的例子,姨媽求了三次,佛也拒絕了三次。等到 佛離開家鄉返回毘舍離國的精舍後,波闍波提就比照著出家人的裝扮,自己剃去了頭髮,穿著著破爛的糞掃衣,並且帶著眾多家鄉的女眾們,一路追著 佛也來到了毘舍離國,想要再度地請求要出家。

她們非常的難過,被擋在精舍的門外不得入內,波闍波提穿著破舊的衣服在精舍外面悲傷地哭泣,被阿難看到了。因為阿難是 佛的堂弟,從小與波闍波提就很接近,所以阿難就進去為她求情;佛陀卻回答阿難說:「住!住!你不要再說了,這一件事情是因緣所成,不得不然。如果我讓女眾出家,那就好像在稻田裡面長出了雜草一樣,那麼正法之中的清淨梵行就沒有辦法常住了。」雖然 佛當面拒絕了阿難,但是阿難還是大著膽子繼續向 佛乞求,這整件事情的因緣,就必須得是阿難的堅請才能夠成就。

依照南傳大藏經的紀錄,他先請問 佛:「請問世尊:『女人有沒有可能在世尊的律中出家?出家了是否能斷結證果,直到阿羅漢四果呢?』」佛回答:「女人有可能在世尊的律中出家,出家了也有可能斷結證果直至四果。」阿難就說:「那既然女人有出家的可能,也有證果的可能,現在波闍波提是懷著至誠心,來請求出家的;再說您難道忘記了嗎?從您出生開始到長大成人,都是她的功勞啊!這分辛苦養育的恩情,您要怎麼償還呢?」也就是暗示 佛:如果您不讓姨媽出家,那就會變成不孝喔!佛回答說:「我指導波闍波提斷三縛結,證得須陀洹聲聞初果,已經足以償還她對我的恩情了。」但最後因為阿難的一再請求作為增上緣,佛陀還是答應了讓姨媽出家,成為日後證得四果阿羅漢的大愛道比丘尼。現在所有出家的比丘尼們,都應該要感念阿難的那一分福德、功德與慈悲。

在《法華經》中,佛一個一個為聲聞及菩薩弟子授記未來世當成佛的因緣。諸聲聞相弟子之中,佛陀授記成佛最快的就是阿難,反而不是其他的弟子眾;而且成佛後住世最長、弟子眾最多,佛世界甚為廣大莊嚴者正是阿難。經中這樣子說:【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妙法蓮華經》卷4

阿難的習性就是對眾生有豐富的感情,不但有情、而且多情,處處想著多幫眾生一點;因為這個緣故,阿難擔任 佛陀侍者時,面對各種來訪的眾生,莫不多為對方設想一些。各位以為作為 佛的侍者容易嗎?甚艱難、甚辛苦!就光說一點,阿難作為 世尊全日性的侍者,他得睡得比 佛晚,起得比 佛早;然而 佛陀在人間常常是沒有睡眠的,因為 世尊白天為人間有情開示說法,而夜晚的前夜分常常要為鬼神說法,中夜分則常常有地居天、空居天等等其他的天人來請法。

所以,《阿含經》中處處有記載,夜晚時精舍內大放光明,因為天人們,一群又一群的前來拜佛與請法。例如大名鼎鼎的給孤獨長者,也就是須達多長者,在他往生天界後成為須達多天子,立刻就在夜半回到人間頂禮 世尊,所以當晚祇園精舍內大放光明。第二天早上 世尊上堂告訴弟子們,昨夜有天子到訪,阿難便立刻能夠說出是須達多回來囉!代表阿難尊者夜半仍未能入睡,因為 世尊尚在說法中,侍者豈能入眠呢?此外,尤其困難之處,在於阿難得將侍奉 世尊時所聽到的各種經文開示,一一無誤地記錄下來;所以 佛入涅後的結集,阿難被公推為上座,背誦出 世尊一生所開示的全部內容。

其實阿難早在 世尊說《楞嚴經》時,就已經成就了菩薩的初地了,但是一直刻意沒有完成四果俱解脫阿羅漢的全部實證,這是因為證入解脫果四果之後,成為具足的阿羅漢,那就長住於寂滅作意。對於阿難這樣一位外現聲聞相的大菩薩而言,每天要為眾生作的事很多,不能長住於滅盡的作意,更不能像其他的阿羅漢一樣,夜晚常常住在滅盡定中;這也就是 平實導師常常開示的:菩薩不住四果,而住於初地的性障永不現前,也就是菩薩三果。

同為大菩薩的大迦葉當然瞭解這些狀況,所以在經典結集的前一夜,他要求阿難要完成俱解脫的實證;因為對於阿難這樣的地上菩薩而言,圓滿三明六通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事實也是如此,當晚阿難走到恆河邊,一夜之間就成就了三明六通大阿羅漢的實證;因此第二天參加結集時,大迦葉故意要阿難現神通,從門縫裡面進來七葉窟的會場,為的就是要震攝住那一些聲聞阿羅漢,特別是那一群不迴心的定性聲聞阿羅漢。在此之前,《阿含經》裡面記載著,他們對於阿難種種的不信任與輕視。大迦葉作為初任僧團的大家長,他得請阿難示現出大神通,這是讓所有的聲聞弟子對阿難所誦出的經律不能夠生疑;並且為後來在大乘結集法會當中,阿難誦出的大乘經典,奠定了不可質疑的公信力,這是頭陀第一的大迦葉菩薩苦心安排。

各位還記得嗎?教外別傳的禪宗初祖是大迦葉,而二祖就是阿難啊!菩薩來到人間要演出這一齣人生的大戲,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各位判斷一下,阿難是不是迥然不同於一般的聲聞阿羅漢弟子,他是 世尊早就安排好的因緣。不只如此,當大迦葉入雞足山住滅盡定等待 彌勒世尊下降人間,接下來就由阿難繼任了僧團領導人的位置;但僧團之中對阿難的輕蔑仍然存在,即使是當阿難年老後仍是如此。他無意間聽到了年輕的比丘背誦:【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佛祖統紀》卷5)阿難糾正了這一位年少比丘,他說:「比丘啊!你現在所背誦的這一首偈,它不是來自於佛語喔!正確的偈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佛祖統紀》卷5)」這樣子簡單的說法,竟然被年輕比丘所懷疑,甚至比丘的老師對這一位年輕比丘說:「哎呀!你不要理阿難啦,阿難年紀大了啦,老年癡呆了啦!」

阿難知道這一件事後太驚訝了!自己當年從 佛所親聞的法語,竟然受到了後輩的懷疑與輕賤,那麼正法的未來要怎麼辦呢?那麼未來在僧團裡面,有誰可以接他的棒子,繼續領導這個僧團承續法脈呢?阿難竭盡能力去觀察,整個毘舍離城,整個摩竭陀國,甚至整個中印度,竟然找不到一個人,可以接任僧團的住持,也就是禪門的第三祖。正如從前 佛陀所預記的,正法竟然如此快速就敗壞了。過去的那一些聖者們,不是往生到他方世界,就是已經入滅了,竟然找不到下一位能夠繼承大乘正法的人,真正是如佛所預記啊!未來正法眼藏禪門住持者,竟然遠在印度的西北邊,千萬里之外遙遠的罽賓國。所以,阿難用神通飛到了當地,找到了末田地尊者,把傳播正法的任務交棒傳承給末田地;於是末田地成為禪宗三祖,這也代表了佛菩提道中的第一義諦,也就是禪門正脈由中印度向北方傳承了。

最後阿難去到阿闍世王的皇宮,向國王告假道別,便在恆河邊顯現了大神通而入滅,這也是為了憐憫那一些輕視於他的僧俗二眾的眾生,希望他們瞭解後,有機會可以改變心態而懺悔滅罪。

所以,綜合以上所說,各位觀眾朋友就可以明白,為什麼 世尊要把阿難放在聲聞弟子的最後一位了。

今天時間的關係,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78-a19_035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4集 涅槃與生死無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繼續演述的主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為藍本,藉由示現 維摩詰大士有病的因緣,開演一場大乘微妙法戲。

我們延續上一集所說,佛弟子證阿羅漢入涅槃,也是需要滅盡蘊處界,卻不同於外道的斷見論者,基本原因有二:其一為佛弟子們依於正確的十八界知見,逐次作如實現觀,不像外道們僅僅作思想的推論敘述,很容易再落入現象界的生滅法中。其二為佛弟子們信受佛語的緣故,不落入斷滅見,因為 佛陀的教導裡,再三向弟子眾開示無餘涅槃之中有本際、有實際;或者稱為阿賴耶,祂離見聞覺知性,是無為性、無我性、寂滅性、真實,所以涅槃絕不是斷滅法。所以,維摩詰大士所指的真出家,就是要能依止於如來藏的涅槃性才是真出家。

各位菩薩!我們引用 佛陀在《楞伽經》中的開示,解說很精彩的涅槃:【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相待而有不可分離為二,不是說在這個涅槃以外而有生死,也不是說在生死之外才會有涅槃。雖然生死的法相與涅槃的法相不同,然而這兩種法相的根本因,都是同一個有性—有祂真實不壞的體性—稱為「有性」;以此緣故,說生死與涅槃無二。換言之,如果沒有如來藏心,那這個涅槃法也不能建立了,生死與涅槃兩個法雖然呈現不同的、相異的法相,必需要有「異相因」—就是這個如來藏才能存在—是異相因的一體兩面。

所以,生死與涅槃兩個法,都因為有如來藏心;如果沒有如來藏心,則三界世間的生死法不能世世現行,那麼一切有情都已經離開生死了,因為捨報就成了斷滅,有情的第七識及前六識不能無因而自己生起啊!若沒有如來藏心,則涅槃法也無法建立,因為斷滅以後,七識都完全滅盡,身體也爛壞了,一切法空就是斷滅。然而,因為無餘涅槃中有藏識無形無色,沒有見聞覺知,離一切境界而不作主,所以不是斷滅空無;又由於三界的煩惱種子已經斷盡的緣故,七識心的種子自然不再現行,所以永不再受生死,所以名之為涅槃。

依於還沒有見道之人而言,為他們建立正確的佛法知見,闡述這兩個法相待而有:就說有聖人所證的涅槃,才有凡夫的生死輪迴;有凡夫的生死輪迴,所以才說有聖人取證涅槃,所以才會有生死與涅槃這兩個法,在三界內而說,才相待而有。然而,依於大乘證道者而言,就知道生死與涅槃,都依於一個心所建立的兩個法,並不是於涅槃外有生死,也不是在生死外而有涅槃。如果有人想在世間生死的現象之外尋覓涅槃,則是不可知、也不可證。我們必須在生死中證知涅槃,然後捨壽,才可以說是取涅槃。

然而涅槃離生死,是無境界法,沒有境界可入,也沒有境界可住;因為涅槃中沒有覺知心,也沒有作主心。由於沒有七識心的緣故,自然沒有見分與相分,也就沒有入涅槃的有情,涅槃中是無我性。所以聖者捨壽取涅槃時,事實上是無所取的,只是棄捨自己的色身我以及覺知的我,七轉識不再現前,獨獨剩下空性如來藏無形無色,無見聞覺知,不自知我,也不再受生,我們稱祂為涅槃。所以涅槃,實際上是依藏識的「空性」而有;而生死,即是如來藏的「有性」。藏識能藉往世所熏習的業愛種子,於捨壽後現起中陰身,再受生為人等六道;受生之後,新的色身及覺知之我現起,這就是出生;出生之後,逐漸長大、衰老、死亡,就完成生死的過程。在一段生命數十年之中,喜怒哀樂、萬法具足,這稱為藏識的「有性」。

然而,藏識依著三界愛的業種,現起生死之際,藏識仍然依其自身的空性安住,離見聞覺知、不作主、不欣厭六塵萬法,自住於涅槃沒有境界中的境界,這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那麼,如來藏這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是修行以後才存在的嗎?不是!祂是本來就在的,法爾如是,不是由修行而得。大乘菩薩親證的緣故,能夠現前觀察;因為能夠現觀,說之為證得,而不是指空性本無今有,修而後得。凡夫外道以及二乘修行者,雖然也是本來而有,卻不能證得涅槃。重要的是:一切學人若想要實證的話,必須於捨壽前依五蘊的生死有,在三界世間才能證得;若離三界有的生死,就無法證得涅槃。

那麼再說阿羅漢所取證的無餘涅槃,那個境界也是本來就有的,本來就在的;否則阿羅漢所證的無餘涅槃,就變成有生之法——本無而今有,有生、有取得之時,將來就一定會有滅。無餘涅槃非因修得,只是修除三界業愛的我執,讓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受藏識的「有性」牽轉輪迴,而施設無餘涅槃的名稱;也就是依五蘊的生死有,說名為涅槃。

依以上所說,顯現空性藏識祂有真實的體性,就是中道的法性,雙具「有性」以及「空性」。這個如來藏識有其真實不壞的體性,能持往世一切善惡業種來至今世,所以是「有性」;於三界中有其德用,恆具能生萬法而自本體不滅的法性,這個法性長恆,而能顯現世間種種不同的法相,所以稱為「有性」。由於這個藏識於三界六塵萬法中,祂完全不相應、完全無所得,所以又叫作「空性」;此識全然沒有覺知心與思量心的心性,所以稱為「空性」;這個心恆住不滅,不是任何有情所能破壞,也把祂稱作「空性」。而空性與有性的顯現,也是三界內的相對法,都是依於同一個藏識的心體而立名,所以稱之為無二之法,無二之法就是指第八識如來藏識。就像我們說的涅槃與生死無二,都是依於藏識而立名;只有藏識的體性常恆,永不壞滅,才可以稱之為無二之法,祂同時具足「有性」與「空性」,成就中道真實義。

維摩詰大士同時又說,真出家者還要有本事,能夠作到【摧諸外道、超越假名。】(《維摩詰所說經》卷1)意思是說,真正的出家者,要有能力摧伏一切的外道,超越了假名三寶,這才叫作出家。這是指出家修行人能夠依止於 佛陀的聖教、正確的知見來修身心,才有能力辨別淆訛,摧伏外道;要超越佛法的假名,超越僧寶的假名。那如何是超越假名呢?假名佛法就是以佛法名相,錯解佛法的內涵;例如,錯把我見根源的覺知心以及意根,當作是常住不壞法,卻援用了許多佛法的名相來講解「佛法」。

比方不能證解、無法現觀自心阿賴耶體性的人,他揣摩想像阿賴耶識的境界,增長虛妄想,便依於五蘊身的受用境界,都是覺知心所成就,認為是恆常不滅,便教導大眾說意識是不滅的;所說內容與 佛陀的教導相違背,誤認意識心是常住法,這就是假名佛法。又比方說,有修行人誤會了解脫道,而宣稱:「我只要一念不生,那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將來我死時覺知心常住不斷,保持一念不生,就是無餘涅槃。」這也是假名佛法,是外道自創的涅槃。

佛說的聲聞解脫涅槃,是十八界滅盡,才是解脫、才是涅槃;只剩下入無餘涅槃前之十八界所緣之第八識如來藏不再受生,名為涅槃。若有意識覺知心住於涅槃中,那這個涅槃稱為有我,因為意識覺知心就是我的緣故啊!意識所依的意根也是我,如果意識覺知心住於涅槃中,那這個涅槃就不是常住法,是無常變異法,不離於覺知心的心行不斷變化;所以,佛說涅槃沒有境界,無我、我所,永遠離兩邊。這樣究竟寂滅的境界才是涅槃;而滅盡五陰十八界,只剩下如來藏自住的境界才叫作涅槃。所以外道的假名佛法一定要超越,超越了以後,才能是解脫道中的真出家。

那什麼是假名僧寶?如果身體出家,也受戒了,結果作的事情都是世間法,在世間法上用心,而不是在道業上用心,就是假名僧寶,不是真的出家。如同禪宗祖師常常會問的一句話:「出家所為何事啊?」真的出家人,一定志在解脫,尤其是大乘菩薩出家,其實是為了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早已經超越假名僧寶,成為真實的僧寶。世俗法自然有專業、專職機構的世間人在作,比方一些慈善事業、醫療機構、養生食材,環保、建築……等,大有人在,不必出家人來介入了。既然都顯現身出家了,首要之務,理應是如何在佛法上面實證,然後用所實證的智慧,來引領隨學之眾,這樣才是超越了假名僧寶。如果不能這樣作,那就都落在假名僧寶裡,也就是 維摩詰大士說的假名出家。

各位菩薩!佛法修行者,必須具備基本的蘊處界法的正知見,才能如實現觀,也就是所謂的聞熏佛法、思惟法義、付諸實修的次第,加以福德具足,才有實證大乘般若的機緣,才能入門修學佛菩提道。可見佛法的實證,一定要有親證般若的真善知識教導,才能夠如說修行;否則,未能見道者,不論是以出家的身相,或者是在外道法中,全都會落入意識覺知心的理解,而誤解經典的文義,無法免於意識心恆常的見解,或者落入斷滅論的見解,縱然能以多種佛法的中道般若名相作開示,所說的本質不離常見與斷見兩邊。所以假名三寶務必排除,以免誤導眾生的法身慧命。

維摩詰大士告訴羅睺羅所說的真出家,就是要能依於如來藏的真實空性、涅槃境界。那眾生的意識心為什麼不是涅槃?因為有生有滅;既然有生有滅,有生滅法不是涅槃。如來藏祂永遠離開生死,不在生死中,即使一世一世跟著五陰身在三界六道輪迴,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永遠離生死。

維摩詰大士對真正出家的定義,他又提出要:【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維摩詰所說經》卷1)意思是說,如果修行人出脫了淤泥,但是也不離淤泥,卻能夠不被一切淤泥所染汙,不被一切三界法所繫縛與貪著,並且沒有我與我所,這才叫作出家。如果把三界世間譬喻為淤泥,那前面所說的阿羅漢,阿羅漢有沒有出淤泥?沒有啊!阿羅漢沒有出淤泥,因為他捨了正報就入無餘涅槃,根本不在淤泥之中。出淤泥是菩薩,菩薩才是真出家。阿羅漢他捨報不再來人間,哪裡有出家?捨報滅盡,未來世也沒有色身,不來人間怎麼能叫作出家呢?可是菩薩發了大願,世世再來人間繼續與眾生同事利行,這才是出淤泥;同時,也不會被三界世間的五欲所染著、所繫縛。那所說的五陰之宅,身出家不是出家,維摩詰大士告訴羅睺羅:要出三界的家宅,這才是真正的出家;如來藏自住的境界,才是佛法所說的真正出家的境界。

我們說明到此。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74-a19_034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3集 真假出家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要演述的主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為藍本,內容舉示《維摩詰經》的內涵,是在演述大乘菩薩們不可思議解脫的修行法門,不是二乘聖人所能想像思量的解脫境界。

本經的主角——維摩詰大士,藉由示現有病的因緣,與 佛陀、文殊菩薩,以及佛陀十大弟子,開演一場大乘微妙法戲!接著,佛陀指派密行第一的羅睺羅去探望 維摩詰大士的病。羅睺羅是 釋迦世尊出家前,當太子時所生的獨子。他一聽到 世尊的指派,如同前幾位尊者們一般,他趕緊婉辭並向 世尊解釋,他也不堪任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的任務。因為之前,當他向毘耶離城的許多長者子們,回覆解說出家的功德和利益時,維摩詰大士就來說:【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維摩詰所說經》卷1)維摩詰大士是指:若要談出家的功德,應該是沒有利益、也沒有功德,才可以稱作出家;同時,在有為法中的運作,才可以說有利益、有功德,可是出家這個法是無為法,無為法裡面既沒有利益,也沒有功德可說啊!

各位菩薩!我們略加說明有關出家的定義以及有無功德的界定。先說出家,基本上出家有兩種:一種是「身」出家,一種是「心」出家。所謂的身出家,是剃除鬚髮、著袈裟,受比丘或者比丘尼戒,住於寺廟、道場之中;讓大眾一見,就知道這是顯現離開世俗的出家者,也是大眾所熟知的出家人的模樣。而心出家是指修行人修清淨心,遠離世俗五欲的貪染境界,可是他的外表,並沒有顯示剃除頭髮、著袈裟或者持缽。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世尊也有開示:如果有人雖然身出家,現出家相,但是他的心中,卻仍然貪著欲染的境界而不能放捨,像這樣子的人,不能夠稱他是真出家;但是,另外如果有淨信男或者是淨信女,雖然身住在俗家之中,但是只要發起了無上菩提心持續修行,以大慈悲心來饒益一切眾生,像這樣就可以稱為是真出家。所以,我們依 世尊的定義,出家與否並不是指表相上,是否有剃除鬚髮、著染衣的身出家為標準;而是要看當事人的發心,能夠依著 佛陀的聖教,發無上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薩行,難行能行,願以大慈悲心來饒益一切有情,並且修學三乘菩提成就佛道,作為真出家的標準。

維摩詰大士是大菩薩,他所定義的真正出家的功德和利益,應該從兩個面向來說:包含解脫道親證的真實面,以及大乘佛菩提親證的實相面,來說出家的利益和功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出家功德。所以「出家」,在大乘法中說的是出三界火宅之家,是講「心出家」,是「依證量而說心出家」,而不是在說這個色身顯現剃髮著染衣出世俗之家,這是大乘佛菩提道的精神所在。

這裡提到大乘依證量而說心出家,大乘法中的僧寶名為勝義菩薩僧,比方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初地以上的聖者善知識,大都是顯現在家相的勝義菩薩僧。那如何是「勝義」呢?我們看《攝大乘論釋》的解釋為:【言勝義者,即是勝智所證義故。】(《攝大乘論釋》卷5)意思是說,稱之為「勝義」,是指大乘菩薩依於殊勝的智慧,所親自證得的佛法真實義,就是證得實相心如來藏的智慧。

當大乘菩薩證得佛菩提,轉依如來藏以後,不依世俗諦、不依五陰來說,而是依如來藏來講;然而如來藏沒有三界有的體性啊,祂無形無相,所以如來藏不能剃髮,也不能穿染色衣,如來藏也不受戒,所以如來藏不能出家!然而,如來藏原本就是在三界外,當然這才是真的出家;所以世間相的出家,是五陰出家,如來藏從來不出家;如來藏既不出家,祂有什麼出家的利益可說呢?當然沒有!要能證得這樣的出家,才是大乘法中的真出家,才是出家的大功德、大利益。所以說,不出家才是真出家,這才是大乘法所說的真出家,實相本來如此。而世間相的出家是五陰出家,一定要有五陰身來剃髮、著染衣,出家要去受聲聞戒,依於有生滅性的五陰出家受戒,所以出家戒只有一生,盡形壽而受的,捨報時戒體就滅了。

我們再來說功德的定義:自受用名功,他受用名德。這個自受用就是說,解脫道上有所親證、佛菩提道上有所親證而有證量、證德,自己得到智慧功用,因為這個功,就導致別人接觸我們的時候,能跟著我們得到法上的利益,使他人也有受用,這就是他受用,就稱之為德。但不管是自受用或者他受用,這個功與德,對我們自身來講仍然是由五陰得;對於與我們接觸的別人來講,他們也是由五陰得。這是從法的智慧利益來說,在此世的五陰壞了以後,所證法也跟著不在了,所以也無利可得,這就是 維摩詰大士所說「無利也無功德」。

換另一個角度,如果從世間法的利益來說,不管人家怎麼恭敬供養,名氣道場怎麼大,還是由他這一世的五陰而得;可是五陰不能久住,會衰老敗壞,往生以後地位就全部滅失了,所以從世俗法上看,也是無利益可說。像這樣子,出家得到解脫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兩個菩提道的證量以後,結果從如來藏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功、也沒有德;沒有功德的實證者,才叫作真出家。這也是維摩詰大士說「無利益、也無功德」的意涵!

因此說,從有為法上面來看,才可以說出家有利益、有功德,是在世間法上,有眾人的恭敬供養以及事事如意,沒有人敢輕易地辱罵等;這都屬於有為法的色身和覺知心所有的,從世俗上著眼,而說這樣的出家有利益,也才能夠說有功德。若是從如來藏來說,如來藏從來都無所受,誰能夠恭敬到我們的如來藏?又有誰能供養到我們的如來藏?都不可能。所以如來藏是住在無為法中,同時配合著五陰的有為法來運作,可是祂本身始終都是無為性的。只有無為性、出離於三界之外的,才能叫作出家法;依大乘所說真實的出家是無為法,色身上的出家仍是有為法,不是真正的無為法。所以界定出家,是出三界家,是如來藏的出三界家,是無為法;但是這種無為法中,沒有世俗利益與功德可說,這樣子的親證、親見了,才能稱作是真出家。

如果身出家了,總是住在覺知心境界中,那就是有為法,那不是真出家,那是披著僧衣的俗人,是 佛陀已經告誡過的。讓我們看論典中的教示:【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所得。】(《大智度論》卷1)《大智度論》中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能信受因果、信受三寶,而能如說修行、依著法要,就能實證出家的沙門果德;最起碼要有斷我見的功德,才不辜負進入佛門的初衷,也不枉費發願持戒、剃髮著袈裟的大願,因為確實獲得解脫道的實證功德。反過來說,如果有人願意進入佛門修道,卻因為信根、信力不具足,也就無法發起修行的力道,沒法子精進增上,自然不能進入佛藏的智慧之海。如同一棵乾枯的樹,根本無法開花結出果實,來利益大眾;由於沒有解脫道的親證功德,自然沒有沙門果,縱然示現出家的模樣,剃髮著染衣,也閱讀很多經書,熟悉於論典的表面文字,也能夠應對如流,然而在佛法的真實義理中,卻不能引發智慧,空無所得沒有受用,枉費五陰身顯現出家的模樣!

然而佛法深妙真實的智慧,都源自於大乘般若的實證而啟發,讓我們引用 佛陀在《楞伽經》中的教示:【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經中的意思是說,第八識的真實境界是 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證悟的境界;在這個實相境界中,遠離能分別與所分別,也就是遠離能覺知,也遠離所覺知的任何境界,這就是 如來世尊為諸菩薩們所演述、所教導的自內證得殊勝智慧的境界。這個殊勝自內證得的智慧境界,就是指覺知心證得藏識的般若智慧;十方諸佛都是親自證得此根本無分別智之後,再依於此智而次第進修後得智,最後圓滿究竟無上的佛道智慧。所以佛教的法要,是由究竟無上的智慧向下鋪陳、所建立的三轉法輪教導,是為了讓佛弟子們能夠逐次實修、實證而上的需要,並不是由下向上的思想發展。換言之,由於大小乘佛法深淺廣狹的不同,而有內容傳播的先後差異,卻絕非是由一派思想發展成另一派思想,而有佛教思想發展的歷史。

然而佛法修行,卻是得經由覺知心的有為法,在世俗中的六塵境界、相對法中,親證實相;用意識心證得另一個無為法,也就是實相心所獲得的智慧,如此才能讓覺知心生起解脫的功德。若沒有真善知識的引導開示,而僅僅依於經典文字表面的臆想猜測,許多修行人都誤以為覺知心為如來藏,或者以覺知心之能反觀、反照自己者為如來藏,或者以入定心不動、住心於一定境時之覺知心為如來藏——這些都是意識心的功能,歸屬於識蘊。這些意識心的不同境界,佛陀在第三轉法輪中唯識一切種智,已經分別給予基礎的名相,說為意識的見分;能反觀自己的心,是意識心的證自證分;覺知定心不動,是意識心的自證分;這些都仍然是意識心的境界,不是如來藏的體性,也不能將之修練,改變成如來藏,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心體。

大眾之所以會如此誤解,都源於眾生自出生以來,一向都在世俗法中熏習求生技能,未曾聞熏出世間法;何況是大乘的世間、出世間法呢?更是難得難聞。凡有所聞,多會以二乘無常空以及緣起性空之理,以為就是佛法的全貌;所以,學人想要證解大乘佛法極為困難。再加上大乘法的第一義諦實相境界甚深難解,完全不在世間萬法所能想像之中!

接著,維摩詰大士又提出真出家的定義,他說:【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維摩詰所說經》卷1)意思是說,所謂的出家,是沒有分別相對的概念,分為那個、或是這個,是沒有彼、也沒有此、也沒有中間,是離開六十二種外道的見解,並且是住於涅槃中,這才叫作出家。因為覺知心一現起,永遠都離不開三界中的相對法,覺知心是要領納六塵萬法,一定會聽、一定會看;不離六塵境界,那就有覺知心的我,以及所面對的境界,所以一定有彼此,有彼此就一定有中間出現。但是真出家時,大乘法所說的如來藏的境界,永遠都沒有彼也沒有此,更沒有中間,這才是真出家。

所以,因為 佛陀所傳的大乘佛法確實太過深奧,讓一般大眾沒有經過真善知識的教導,絕對無法證入實相。經由 佛陀闡釋正知見,廣破意識心的無常性跟緣起性,讓常見外道修行人了知意識虛妄,令之捨離,才是涅槃。外道一聽此說而能立時證得阿羅漢。

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分享涅槃之說。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70-a19_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