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44集 絕待實相、無垢不二之道場(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入不二法門」。上一集我們談到「緣起是二乘菩提的道場」,但是大乘也有緣起,大乘緣起跟二乘緣起不同,二乘緣起是依世俗法的蘊處界現觀而證得緣起法,死的時候能夠滅盡緣起法的蘊處界;大乘緣起則是現觀如來藏能藉種種因緣而出生蘊處界萬法,這是兩種緣起法的差別。所以二乘緣起法只有十八界法;大乘緣起法則是由如來藏出生十八界法,現觀萬法的緣起、緣滅,都依非緣起法的如來藏才能有。

在二乘法中他們斷了一念無明,就能滅掉未來世的老死--入無餘涅槃,所以說無明乃至老死都是有盡的;可是大乘法的緣起,無明乃至老死都是無盡的,雖然成佛了無明還在,為什麼?因為依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說祂是無明,所以大乘中說:「癡是道場」,《般若經》裡面又說:「癡是般若」,禪宗裡面永嘉大師也講過:「無明實性即佛性」。為什麼?因為你很聰明祂不聰明,那不是無明嗎?你會起貪瞋衪不會起貪瞋,那不是愚癡嗎?你再怎麼罵祂,祂都不會生氣,那不是愚癡嗎?愚癡即是無明,而無明的如來藏被你證得以後,你就能夠生起般若實相的智慧,所以說無明就是智慧,無明與智慧不二。

可是成佛了為什麼還有無明,佛地應該沒有無明,怎麼會有無明乃至老死呢?這不是依愚癡的眾生而說的,這是依具有一切種智、及大慈大悲的十方諸佛來說的。說無明,是因為諸佛明知沒有一個眾生可度,卻還要度無量眾生;明知沒有一法可說,卻還要說無量的善法,依這樣的無為而為假說諸佛有無明。又說老死,是因為諸佛由於十無盡的大悲願而永不滅盡,不斷地應化色身,到有緣世界中去利樂有情,既然有色身,當然會隨著眾生的業緣漸漸衰老,最後終究會死掉,所以說諸佛老死也是無盡。諸佛依無盡的無明、無盡的老死,在無量世界度無量眾生,這便是無盡的緣起,也是無量的道場。

《維摩詰經》又說:「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諸煩惱為什麼會是道場?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明明修學佛法就是要斷除煩惱,為什麼又說道場在煩惱中呢?不過我們先從事相上來講,事相講完了再講理上,各位聽了自然就會明白。煩惱大略來說不過就是三種:見惑、思惑、塵沙惑。見惑煩惱是三乘見道所要斷的,思惑煩惱是三乘修道所要斷的,至於塵沙惑,它就不是二乘聖人所能斷的,因為它是屬於無始無明的上煩惱;見惑與思惑則是屬於一念無明,是見道跟修道所要斷的煩惱。為什麼說諸煩惱是道場?因為想要證解脫道的話,必須要如實了知見惑煩惱以及思惑煩惱,能如實了知這兩種煩惱才能證得解脫道,如果不能如實了知見惑跟思惑,就沒有資格說他能斷煩惱。

現代佛教徒不能證初果的原因,主要就是不瞭解煩惱,所以我見無法斷除,對於覺知心的自我是虛妄、離念靈知心的自我是虛妄不瞭解,不管是欲界定中的覺知心、或是初禪乃至非非想定中的離念靈知心,對衪的虛妄性不瞭解無法安忍,因此對未來世的無生也不能生忍,所以就不能證得解脫道中的無我的無生忍。眾生都是堅固的認為覺知心的我、作主的我、離念靈知的我是真實常住的法,所以斷我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現在佛教的困難不是只有這樣,因為現在有許多假名善知識不斷地宣說離念靈知的意識心是常住的真心,所以眾生被誤導,就會跟著去認定離念靈知,因此我見就沒有辦法斷掉,我見不斷卻自以為已經斷我見、已經證果,這就是末法的現象。

當我們能夠察覺到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很多大師跟學人都是不瞭解見惑煩惱的內容,所以總是把五陰中的識陰這個「我」相認作為真實不壞心,由於這個緣故說他們不瞭解見惑煩惱。有緣的佛弟子在正覺教團的禪淨班共修兩年半以後,經由親教師的教導而瞭解見惑的內容,透過觀行就可以斷掉我見,萬一斷不了,去到禪三道場,經過平實導師的逼殺也可以斷掉。如果不是因為有見惑煩惱,就不可能建立二乘菩提的見道,所以說見惑煩惱是道場,因為它可以使你證得二乘法的初果、或大乘法中通教的初果。

至於思惑煩惱,那就是二乘人見道以後,內心想要趕快斷除的煩惱;思惑的煩惱說穿了,其實就是三界的貪愛,只要把三界愛斷盡,思惑煩惱就斷盡了,但是思惑煩惱的斷除,要以見惑煩惱的斷除作為基礎才能夠斷。假使有人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可是卻落在離念靈知心中,顯然他的見惑是沒有斷的,卻說能斷盡思惑,自稱是阿羅漢,佛法中沒有這種事情。如果思惑煩惱能斷,就能取證二乘的解脫果成為阿羅漢,所以說思惑煩惱也是佛弟子的道場。

上煩惱又名塵沙惑,也就是無始無明中的過恆河沙數煩惱,這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這個塵沙惑的斷除有兩個部分:一個是三界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要斷除,這個內涵是塵沙惑煩惱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如來藏心中一切種子的親證,由於一切種子的親證才能斷盡塵沙惑。這兩種具足斷了才能成就一切種智,才有佛地的四智圓明。

而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智慧的修證,要在三界中修學;三界愛的習氣種子斷除,也要在三界中修斷,所以在三界中一切煩惱的現起,不管那個煩惱是大、是小,都是我們的道場;透過三界五陰的存在,我們才能讓它們現行,我們才能把它們斷盡。如果對於習氣種子隨眠和如來藏中一切種子的內涵都如實了知,就能具足親證,當然這兩種煩惱就是我們的道場,如果不是有這兩種煩惱,就無法建立佛道,所以了知這兩種煩惱,再加上二乘菩提的見惑、思惑煩惱的如實了知,我們就能夠成就佛道,所以說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再從理上來看煩惱是道場,一切的煩惱全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雖然如來藏自身的體性一向是清淨無染,從來不起妄想,從來不與貪瞋癡的煩惱相應,但是祂所含藏的七識心相應的一切種子,卻是夾雜著無量無邊的染汙,七識心會跟這些煩惱相應;七識心能夠了知這些煩惱以後,才能把它們斷盡,斷盡以後才能成佛,可是七識心跟這些染汙種子全部都在如來藏中,所以煩惱其實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因此說煩惱就是如來藏這個大道場,能夠這樣來了知如來藏的真實道理,才能成就不可思議的解脫,所以說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維摩詰經》又說:「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眾生為什麼是道場?大家應該去觀察眾生指的是誰?一般佛弟子會說:「眾生就是人類、地獄、鬼神、畜生、天人、阿修羅。」這些眾生都有一個特性,就是不能離開五陰、十八界,所以所謂的眾生,其實就是五陰或者十八界。在人間是五陰、十八界具足的,在其餘五道可以多分,也可以是少分的五陰。譬如四空天沒有色陰,但他們有識陰,也有受、想、行陰;雖然他們的受、想、行很微細,但仍然有四陰;所以所謂的眾生就是陰、入、界的法。眾生的五陰、十八界為什麼說是道場?因為知道無我的緣故,如果不能知道無我,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就不是道場,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世間相。

以二乘道來講,他們是純粹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世俗法來作觀行,觀察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因此而證得初果乃至四果,所以蘊處界這個眾生,正是二乘菩提的道場;因為要斷見惑或者思惑,都要從蘊處界這個眾生來作觀行,只要能現觀蘊處界無常故無我,那這個眾生本身就是道場。可是大乘法不是跟二乘法不同嗎?那大乘法又要如何才能知道無我?實際上在大乘法中,不但要能觀行二乘法的無常故無我,而且不只在蘊處界的世俗法上來觀行無我,還得要從實相心如來藏的親證,來觀行蘊處界的根源--如來藏自身的無我性、空性,這樣證知實相的無我性及世間相的無我性,才是親證大乘的無我。

然而親證這兩個無我,也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都要從眾生的蘊處界中去作觀行,不能外於蘊處界,因為如來藏雖然不即是眾生、但也不離眾生,如來藏不即是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但如來藏也不離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如果離開蘊處界要去找如來藏,那就變成向虛空中去尋找,就成為虛空外道了。如來藏既然要從眾生的蘊處界中來尋找,當然眾生就是道場,不僅三乘見道都以眾生為道場,乃至見道以後要進修三賢位的後得無分別智、及進修諸地的道種智、乃至進修佛地的一切種智,也都要透過蘊處界這個眾生來作道場,來實證人無我、法無我,才能夠成就三賢、十地乃至佛地的功德,所以說眾生是道場。

這意思就是說,從眾生身中來親證蘊處界世俗法的人無我,也從與蘊處界同在的第八識如來藏來親證如來藏的法無我,能夠這樣子知道無我,就可以說眾生是道場了。所以修學大乘法的時候不能像二乘人一樣,想要離開吵雜、喧鬧的人群、想要單獨住在寂靜的境界,因為依這種二乘的修法,想要親證無我性的如來藏是不可能的。所以 世尊公開祕密傳授給大迦葉的如來藏,不是在寂靜境界中得到的,而是在說法時公然地掛羊頭賣狗肉,從拈花微笑中得到的,表面上賣的是羊頭、蓮花,實際上暗地裡賣的卻是狗肉如來藏,所以無門慧開禪師說:「世尊這個拈花微笑是掛羊頭賣狗肉。」所以趙州禪師也說:「人人有個販私鹽漢。」

真實而常住的法,是不應該在寂靜的靜坐中去求悟,因為那樣的求悟很難一念相應。正覺教團的禪三精進共修時,也不要求學員打坐,原因就是:如來藏祂雖然跟眾生的蘊處界同在,但是靜坐的寂靜境界中是很難親證如來藏的。大乘法就是要在為眾生服務的一切動亂中,最有機緣觸證,所以在大乘法中,更會強調說眾生就是道場。親證如來藏就可以確實知道蘊處界眾生的無我性,也可以確實知道:法界根源的如來藏也是無我性;因此雙證人無我和法無我,可是不論人無我或者法無我,都不能離開眾生身心而證得,所以說眾生是道場。

《維摩詰經》又說:「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從二乘菩提來說,就是要滅除一切法,要知道一切法無常所以是空,只要能斷掉對一切法的貪愛,就能證得二乘道果,因為不能離開一切法而證二乘菩提,所以說一切法就是道場。可是大乘菩薩也是這麼說:因為一切法跟如來藏同在一起,不即不離、非一非異,一切法從如來藏出生,沒有一法能夠離開如來藏而單獨存在,所以要在一切法中才能有機會找到如來藏;既然一切法是如來藏所生,是含攝在如來藏當中,當然一切法就是如來藏。所以經中說:「一切法即如來藏,如來藏即一切法。」所以禪宗又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雖然一切法生滅不停,生了又滅、滅了又生,可是如來藏自身卻是不生也不滅,自身是空而無相;因為空所以能生萬有,因為無相所以能現萬相。一切法本來就攝歸於如來藏,能夠現觀一切法中的如來藏,便能夠了知一切法空的道理,由這個緣故說一切法是道場。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14-a19_044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43集 絕待實相、無垢不二之道場(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我們跟大家介紹「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經》說:「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四攝這一個法,佛弟子都耳熟能詳,因為菩薩不能離開四攝法而能成就佛道,菩薩要莊嚴國土,也是要靠四攝法來攝受眾生、來成熟眾生,不然就沒有辦法成就佛國淨土。所以阿羅漢不能成佛的最大原因就在這裡,不是單靠智慧就有辦法,因為他捨報就會灰身泯智,入無餘涅槃,他不再攝受眾生;不攝受眾生,就不能成就他未來成佛時的國土。所以諸佛所得的淨土,都要從攝受眾生中才能獲得。因此一切菩薩若想要成就佛國淨土,就不能離開一切眾生,任何眾生只要願意被他攝受,他就必須攝受,不能拒絕。這就是菩薩的正道,因此四攝才說是道場,能夠攝受眾生莊嚴國土的緣故。

但這是從事相上來說,如果從理上來講,如來藏才是真正的四攝法,並且祂的四攝法永遠都沒有中斷的時候--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來藏是對你布施最多的人,因為你的一切法都是從祂那裡來的,你最珍貴的不是身外的錢財,因為所有的錢財都因有生命的存在才有意義,沒有命了還會有錢財嗎?可是你最寶貴的身體,那是如來藏給你的,是祂布施給你的。也許有人還不太懂佛法,會抗議說:「哪有?身體是我媽媽布施給我的。」那你可以回去問你媽媽,看你媽媽懷孕的時候,有沒有今天幫你做一隻手、明天再幫你做一個眼睛?沒有!媽媽只是提供出生身體的因緣、提供那個環境、還有供應四大物質而已,實際上給你身體的是你的如來藏。有誰能布施一個身體給你呢?沒有!所以如來藏才是真正的布施者,當你受傷了,最需要呵護的時候,是誰在呵護你?你說:「我媽媽,她每天照顧我。」錯了!每天照顧你的是如來藏,媽媽也沒有辦法把你的傷口每天一點一點地癒合;眾生真正的媽媽是如來藏,是祂一分一分地幫你修補傷口,幫你把傷口弄好;不管你平常怎麼罵祂,祂都同樣默默地服務你、愛護你,這不就是真正的愛語嗎?

菩薩又說為眾生作事是「利行」,可是你修學佛道,學習世間種種的技能,是誰在幫你修習的?也是如來藏,沒有明心以前你會說:「哪有?我都沒有看到如來藏在為我修習。」可是當你開悟了,你會說:「原來一切都是祂在幫我。」譬如說,你的記憶是誰幫你記的?是如來藏。如果不是靠如來藏,你今天學的,明天就忘記了。你睡著了,意識不在的時候就會忘記;可是醒來你的記憶還是在的。那不就是如來藏幫你記存的嗎?所以是如來藏在對你利行。

接下來說「同事」,一般人總認為說:「坐在我旁邊和我一起做事的人,就是我的同事。」但那個是世間法上說的同事,其實真正的同事是你的如來藏,因為不論你做什麼,祂都跟你在一起幫助你。不管你要造惡業也好,或是要學解脫道、要學大乘法也好,都是祂跟你在一起幫助你,那不就是真正的同事嗎?可是在你沒有悟以前聽不懂:「我的如來藏哪裡有跟我同事?祂到底什麼地方在幫我?我看不到。」等你悟了,你就會知道。

因為如來藏有這些功德,所以祂具足了四攝法,並且祂這個四攝法是專門服務你的;等你在法上有了成就以後,祂還會針對跟你有緣的眾生來幫助,這個就不是你所知道的,這也是四攝。所以當你證悟以後,越修越好了,後來會出現一個狀況,你的如來藏會去到眾生的夢中,幫他們說法開示,乃至幫他們證悟。所以有些人夢到平實導師而開悟、有些人夢到親教師而開悟,這都不一定;這些夢中幫人開悟的行為,並沒有違犯同修會的規矩,因為規矩約束不到如來藏,如來藏也不受你的約束。所以說如來藏才是真正的四攝法,如來藏才是真正的道場,因為祂能攝受眾生;不論在事相上或是在理上,因為祂是佛法正道的根本,一切菩提道法都從祂而有。

《維摩詰經》又說:「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佛弟子修學佛法,若想要成就佛道就一定要多聞。不光成就佛道,只是想要開悟明心,就一定要多聞,如果不能多聞就無法開悟,除非你往世就已經修行很好了,然後佛菩薩有任務給你,當然就要加持你,幫助你早日開悟,否則誰能這一世沒有多聞就能開悟呢?佛法中大概沒有這樣的事。一般人想要開悟一定要多聞,你不多聞是無法開悟的,因為知見錯誤了,要具備開悟的因緣就不容易。

正覺教團禪淨班要施設兩年半的課程,來熏習正知正見;從二乘菩提的蘊處界無常、緣起、性空,一直講到佛菩提怎麼參禪開悟,這兩年半的課程完成了,再經過禪三的鍛鍊就比較容易開悟。所以說多聞才是道場,因為悟道就是要多聞的緣故。

當然開悟的內涵,我們其實都可以用一句話的表示,就能夠讓一個完全不懂佛法的人找到他的如來藏。開悟不是講不出來的,凡是正覺教團禪三的學員,被平實導師印證過的,他們都有能力一句話說出來,讓你聽了可以現前找到你的如來藏。但問題是你沒有多聞以前,就算知道如來藏在哪裡,你也無法信受、不敢承擔,所以反而毀謗祂,所以說要多聞才能獲得道場。

為什麼多聞會是道場?因為多聞以後,你能夠簡擇什麼是正確的法義要依止,什麼是錯誤的法義要捨棄,簡擇過後,你才能夠如法而行,所以才說多聞是道場。可是真正的多聞是誰呢?當然還是如來藏。因為一切法都攝歸如來藏的緣故,所以誰是真正多聞?我們不能說是自己,你自己的五陰再怎麼多聞,頂多一百年就算是很長了,可是如來藏聞熏佛法多久了?從一劫乃至一萬劫多聞而具足十信,再到初地就是一大無量數劫的多聞。那你想誰是最多聞的?當然是你的如來藏最多聞。你每次聽聞、熏習佛法的種子,都是由如來藏幫你保存的,所以如來藏才是真正最多聞的。因為這個多聞的緣故,佛法種子不斷地集藏、累積、轉易,一直增上的結果,一大無量數劫可以讓你進入初地,再經過一大無量數劫讓你進入八地,再經過一大無量數劫就可以讓你圓滿成就佛道,所以真正的多聞還是你身中的如來藏。

多聞是道場,理上來講那是講如來藏,因為能如聞而行。你也許不相信如來藏什麼時候曾經如聞而行?但是我告訴你:只要你如聞而行,衪就如聞而行;真的是這樣,當你如聞而行的時候,祂絕對不會跟你抗議、也絕對不會有不同的想法,絕對跟你完全一致,所以祂才是真正如聞而行的道場。佛法說得再怎麼勝妙,不去作、不去行就沒有道,因此說行才有道的緣故。

《維摩詰經》又說:「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從事相上來說,要把心給降伏下來,那才是真正修行的道場,而不是在寺廟外觀的建築上。一般人說:我今天要去道場。要去做什麼?去聽聞佛法。可是聽聞佛法以後,一出道場就忘記了,習氣種子又隨著外面境界的因緣跑出來。剛剛聽法師講:「貪、瞋、癡、慢、疑、惡見的煩惱都應該丟掉。」可是一離開寺廟,看到眾生都不學佛法、常造惡業,跟我比還差得遠,或是心想:「這些人都不學佛法,真是愚癡。」慢心又跑出來了,這就是不能伏心。所以能夠把煩惱的心給降伏下來,那才是道場。

能降伏心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能正觀諸法的緣故,所以能夠把慢心、貪心、瞋心給降伏了,如果不是正觀諸法,就無法降伏。譬如說修證四禪八定,無非就是把我見跟我執給降伏,雖然不能斷,至少能降伏。可是真正能降伏意識心的是誰?還是如來藏,因為祂能正觀諸法。為什麼說祂能正觀諸法?因為祂能鑑機照用,有了祂的鑑機照用,佛弟子才能藉由三乘菩提正觀諸法,降伏自心煩惱。至於什麼是鑑機照用,那就不能說了,你如果說了,就會洩漏密意,這是虧損法事、虧損如來的罪業。如來藏的密意洩漏,正法的法脈就會斷掉;就像日本曹洞宗的真傳,斷送在白雲禪師的徒弟手中一樣,所以日本已經沒有正法了。如來藏能正觀諸法,所以說衪是道場。

《維摩詰經》又說:「三十七道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三十七道品有二乘法的三十七道品,也有大乘法的三十七道品,彼此間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這意思是說,二乘法三十七道品的修證内涵,在大乘法中都會有;但大乘法三十七道品大部分的修證内涵,在二乘法中是沒有的。修學三十七道品可以捨棄一切有為法,這裡講的有為,不是指無漏有為法那個有為,而是講有為有作的那個有為,能捨棄這種有為法,就能成就二乘涅槃,能捨煩惱障現行的有為,也能捨習氣種子隨眠的有為,才能成就佛果的解脫。所以說三十七道品是道場。

可是從理上來看一切有為法的捨棄,其實是如來藏本來就已經具備的功德;因為有為有作惡法的修除,只是在現行上來修除,可是在現行上面來看,如來藏從來都不是有為有作的心,從來都是無為無作的心;在無為無作的無漏性當中,祂出生了無漏有為法,有了這些無漏有為法,我們才能成就佛道。如來藏衪自性清淨,本來就離開有為有作的染汙,所以祂才是真正的道場。

《維摩詰經》又說:「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真諦有兩種:二乘菩提是世俗法的真諦,大乘菩提是世出世間法的真諦--是勝義諦。可是真諦不論是世俗真諦、勝義真諦,都從如來藏來。二乘法的真諦不誑世間,是因為它能幫助眾生,離開世間的生死輪迴。換句話說,蘊處界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真實是苦,這個正理能令眾生遠離世間的誑惑,獲得二乘菩提道果,所以說「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二乘真諦為何稱為世俗諦?因為它這個真諦的基礎是世俗法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以它稱為世俗諦。可是大乘法稱為勝義諦、第一義諦,它更是不誑於世間,因為二乘法的真諦也是從如來藏來的;這是說大乘勝義諦所說三界六道、十方法界的真實相--如來藏,也含攝了二乘世俗法的真諦。而這個勝義諦不誑於一切世間、出世間,下從六凡法界、上到四聖法界的一切法,都不能誑惑祂,祂能出生一切法,而自身無有一法的道理,都是真實的,所以說諦是道場。如果能正解世俗諦,就能成就二乘菩提,所以說諦是道場;如果能成就勝義諦,就能成就佛道,所以說諦是道場。

《維摩詰經》又說:「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從二乘法來說,緣起法就是道場,因為二乘菩提的實證就是在緣起法上來修,他們的修行,只要願意把覺知心永遠滅掉,再加上願意把一切色身永遠滅掉,就可以成就阿羅漢的無餘涅槃。二乘聖人很清楚知道,從人間的覺知心到四空天的覺知心,都是緣生法;從人間的色身到四禪天的色身,也都是緣生法,因為他們往世曾經親近過去佛多聞熏習。但是阿羅漢們把色身滅了、把心也滅了,只剩下第八識獨存;而他們不知道第八識的所在,佛告訴他們:「還有涅槃的實際,還有涅槃的本際,所以無餘涅槃不是斷滅,你們儘管放心的把自己滅掉,就能出離三界生死了。」所以二乘善觀緣起,能夠知道無我,能斷我見、能斷我執--證得涅槃,因此說緣起是二乘菩提的道場。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10-a19_043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42集 於理於事談道場(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的「三乘菩提系列」節目,在這一系列節目的標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我們要來講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這個經當中的經文內容透過我們的節目來講解,可以讓大家更為深入地瞭解佛經當中很勝妙的智慧知見。在這個節目說明之前,我們建議各位菩薩在觀看我們的節目的同時,可以一併參考由平實導師所著作的一部論著,就是《維摩詰經講記》,各位菩薩一起配合這部論著,一起來瞭解這部經當中勝妙的法義,我們認為這樣可以同步來學習,會對於各位菩薩在佛法正知見的熏習以及吸收上面,會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以及體會。

平實導師的《維摩詰經講記》這一套書,是由正智出版社所印行的,整套書總共是有六冊,勸請各位觀眾菩薩可以在各大書局或者是網路書局,來請購這一套書,來一起閱讀配合節目,這樣配合我們節目課程的進度來學習,我們認為這樣對於你,邁向實證佛法的內涵而建立完整的正知見,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好了,前提說完,我們前面的課程,我們已經說明了一大部分,我們今天將會繼續說明,維摩詰菩薩對於光嚴童子,他所開示的內容其他部分的法義內涵,我們看 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喜是道場,悅樂法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喜」是四無量心當中的第三個,慈、悲、喜、捨的喜是第三個,而菩薩有喜,二乘人卻是無喜,因為二乘聖人他是灰身泯智的,他捨報以後是要把自己滅除,他的十八界統統滅除了,色身、覺知心統統已經不在了,但是菩薩並不是這樣作,菩薩自始至終都是法喜不斷,因為菩薩所證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不斷思惑就已經證涅槃了;這個涅槃是不可思議,二乘聖人他是無法想像的,因為他們一定要把思惑斷盡了以後,才能夠入無餘涅槃,但是大乘菩薩的法卻是不一樣,一切的菩薩們證悟明心以後,打破了無始無明,進而他同時斷除見惑三縛結,但是他的思惑卻留著不斷,而這樣留惑潤生,留惑以潤未來生,菩薩這樣思惑不斷盡,卻已經可以取證涅槃,不必捨報就可以住於涅槃當中,所以這一個涅槃的解脫是二乘聖人他所無法想像的,所以才叫作不可思議的解脫。

上面說「喜是道場」,菩薩悅樂於眾法,這是從事相上來說,如果我們要從理上來說,真正的喜心還是如來藏,因為上面所說法上的喜,那是意識心相應的——這個喜卻是無常的,終究有中斷的時候,特別是在意生身發起之前,那一定每一世都會有中斷,既然意識一定會有中斷,意識所相應的喜就不是究竟的喜,所以究竟的喜還是第八識如來藏。我們又譬如說,六根、六塵以及六識也都是法,這些法都是由如來藏所持,並且不斷地流注出諸法的種子,讓菩薩可以一世又一世,以這個作為道器而修證佛道,如來藏無始劫以來都是悅樂這些法的;不但如此,祂對於惡道眾生來講,當他們以前在人間造惡業的時候,那些惡業種子也是法,如來藏照樣悅樂而收存著,不會因為是惡業種子祂就厭惡,所以對這些法種祂也是一樣的悅樂,乃至三界六道不斷輪迴的一切諸法,如來藏祂都悅樂而不斷地流注出來;造善業生於欲界天,修定業生於色界、無色界天,祂照樣流注出這些境界法的種子讓眾生受用,祂隨著眾生往世的業緣,而成就一切境界、一切境界中的諸法,祂不斷地配合流注著,從來不曾起過厭惡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喜心,所以說「喜是道場,悅樂於法故」。這是從理上來講,如果再回到事相上來講,菩薩悅樂於一切諸法,無所厭惡,這樣子來修行,以這個喜心不斷地精進求證一切諸法,了知一切諸法的種子的功能差別,這就是悅樂於法,有這個喜心當然祂就是道場,祂可以使菩薩成就究竟的佛道。

好!我們這個部分說完了,我們再繼續看 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的開示,維摩詰菩薩說:【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捨」是有不同的定義,是因為層次的差別而有這些不同的定義,我們先從事相上面來說,例如捨心,在四無量心當中的第四個,慈、悲、喜、捨的捨,能捨一切,包括生命、內財、外財,全部都可以作布施,於四無量心的觀行當中,觀想捨盡一切都給予眾生,到了第四禪,四禪又叫作捨、念清淨定;他捨的念並不知道這個念是什麼意思,那個念是很微細的,那個念出現的時候,你會覺得心動一下,但到底是什麼內容不知道,心動了一下,接著氣脈就動了,然後心臟就跟著動了,呼吸隨後就出現了,又回到三禪當中,所以那個念是很微細的,這種念能捨才能安住在第四禪中,這就表示他的正念是很清淨的、是極微細而不動的,所以是念清淨。而這也是捨,捨了許多微細的煩惱,才能使意念清淨而不動心,這樣息、脈才能停住,合稱為捨、念清淨定;能捨這種念來修捨無量心才能修得成功,所以捨無量心要在第四禪中修,在進入第四禪的等持位中來作觀行,就很容易成就了。可是修證捨無量心的時候,一切憎、一切愛全部俱斷,於一切眾生無所貪愛、也無所憎惡;能夠這樣修才能漸次成就佛道,所以捨是道場,因為捨心成就的時候,一切憎、愛俱斷,但這也只是事相上來說。真正的捨心還是如來藏,這是從理上來說,不論你怎麼咒罵如來藏,他身中的如來藏照樣是捨無量心,斷諸憎、愛,對他絕對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厭惡,這就是理上來說的捨,所以真正的捨心還是如來藏,祂才是真正的道場。

慈、悲、喜、捨我們講完了,接下來講後面 維摩詰菩薩的開示,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神通為什麼是道場呢?因為這六通具足,可以使人漸次邁向佛道,外道有五神通,二乘聖人有第六通,這個第六通是不同於外道的五通,這叫作漏盡通;很多人誤會漏盡通,其實佛法裡面提到的漏盡通,是說諸漏永盡,諸漏是什麼漏呢?就是「煩惱漏」,換句話說,修學佛法如果不能斷我見煩惱、我執煩惱,那二乘解脫的漏盡通,他就不可能成功的,他所修的佛法永遠都會次第漏失,不能成就解脫道。而在大乘法中除了這兩個部分之外,還要再加上一個法,就是無始無明的上煩惱也要斷除,斷除這些上煩惱,是證悟以後的七住菩薩,七住以上的菩薩才能夠做到這一個部分,入地的菩薩,在他入地以後還要再加上一樣,那就是要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也要一併次第斷除,所以佛法中的漏盡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講二乘法中的漏盡,只要斷除了見惑與思惑就夠了,這樣解脫的功德就不會再漏失了,而第二個部分是說,最後到了諸佛的漏盡,內容就是除了斷見惑、思惑以外,還要斷盡無始無明的上煩惱、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這樣才是諸佛的漏盡,如果再加上五神通就具足六通了,所以諸佛必定要成就六通的,如果沒有這六通就不算成佛,但是這六通卻不同於二乘無學的六通,所以二乘無學是無法跟諸佛的六通相提並論的。

既然要這六通具足才能算成佛,當然神通也是道場,這個部分是從事相的,事修部分的次第上來說,如果要從理上來說,神通是道場有兩個部分:第一個事相上的六通,是從如來藏種子流注出來才能獲得,如果不是如來藏有這些種子,那你連一通也都不能成就,因為五神通是有境界法,都是從如來藏當中所出生的;至於第六的漏盡通更是如來藏的境界,二乘聖人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不是斷滅,而是涅槃當中有一個本際,這個本際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成就漏盡通的時候也是要靠如來藏,沒有如來藏就不可能有漏盡通,所以從事上來說,六通真的是道場,而六種神通的根源也都還是歸源於如來藏,而這六通如果不成就,也不能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也不能成就究竟的佛道,因為究竟的佛道是函蓋三明六通大阿羅漢所證的六通。

如果要從另外一個層次來看六通的話,又是誰有六通呢?有的時候禪師會講:只要開悟了就有六通;而禪師所講的這個六通,大家可別誤會了,以為是六種神通,這是禪師在理上來說六通,一般來說禪師講的六通是什麼呢?禪師是說看見如來藏在六根上面互通,這是禪門的六通;而還有另外一種禪門的六通,是說理上的六通,這叫作見性,也就是眼見佛性。在你眼見佛性的時候,佛性遍通於六根,這又是另外一種六通,這個六通還是從如來藏顯示出來的,明心是看到如來藏的一種面目而已,可是見性,又可以看到如來藏的另一種面目,這也是六通,是遍於六根中通流的;並且這個六通,一樣不是在無餘涅槃當中看見,所以這個六通還真是奇妙,這個六通,不論事相上的六通或者理上的六通,沒有一個不是如來藏所生、所顯的,因此這個六通是道場,因為諸法都要根源於這個如來藏。

好!我們再繼續看 維摩詰菩薩其他的開示,維摩詰菩薩對光嚴童子說:【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解脫是背捨什麼?背捨兩個法:一個是煩惱障的現行、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第二個是無始無明上煩惱隨眠的背捨,背捨於這些法,所以諸佛成就佛地的四種涅槃--這也是解脫;而這樣的解脫才是真正的道場,因為能背捨一切煩惱法。可是如果我們要從理上來說呢?三乘法中種種的不同層次的背捨,沒有一個不是從如來藏來,如果沒有如來藏的話,那一一的背捨全部都不能成就,因此這個解脫是道場,依舊還是以如來藏為道場,因為修學佛道,無非就是轉依如來藏的背捨之性;如來藏於一切煩惱的現行都能夠背捨,證悟的菩薩轉依於祂的真如法性,這樣才能成就真正的背捨,能夠這樣背捨,所證的解脫當然是究竟的道場了,所以說「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

好!我們再繼續看 維摩詰菩薩其他的開示,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菩薩有菩薩的方便、二乘聖人有二乘聖人的方便。二乘聖人或者二乘四果的聖人,他有得到盡智,但是有些得了盡智、不得無生智,譬如就像周利槃特伽尊者一樣,這一種阿羅漢他有漏已盡,而他的無明漏未盡,所以在說法上面,他們是稍微有一點點愚癡的,無法為他人詳細地解說;這個原因在於他的無明漏還沒有斷盡,他的解脫知見是不圓滿的,當然無法為人說法,這表示他沒有得到無生智,他在二乘解脫道的十智當中只有得到九智,最後第十智是無生智,他並沒有得到具足,所以他無法為別人解說解脫之道,因此他在解脫道上面沒有方便善巧,不能為人宣說,只能自己實證。如果他是有方便的話,那就表示他具足了解脫知見,所以他能夠去教化眾生,這樣的方便就是二乘法中的道場,可是大乘法中方便函蓋的面更為廣泛,除了在法上面要修集方便善巧之外,他還要在解脫道上以及佛菩提道上面,全部也都要有方便善巧,所以地上菩薩都能夠為人方便說法,乃至幫人證悟的事相上面;他有種種的方便來利益眾生,這不是一般禪宗祖師能夠所擁有的方便善巧,大多數的禪宗真悟祖師沒有什麼方便善巧,所以很多的祖師,他一生當中也只有一個公案而已。但是地上菩薩,卻有種種無量無邊的方便善巧,能夠利樂有情;有這些的方便善巧,就能夠教化不同根器的無量種的眾生,所以「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這是在事相上來講。如果我們要從理上來說說看,如何是這個道理呢?菩薩有這些方便善巧來教化眾生,還是根源於他的如來藏,因為他證悟而轉依於如來藏,菩薩是這樣來教化眾生,如來藏卻是來教化菩薩;一切證悟的菩薩,他現前觀察而知道他所學的一切法,全部都是從如來藏而來,諸佛的一切種智,也還是從祂的第八無垢識的體性上面去學習而來的,所以諸佛都要以第八無垢識這個法作為他的老師,才能夠這樣三大無量數劫修集而成佛。因為一切種智是如來藏所流注出來的,諸佛就是在一切種智上面去具足修證,所以使他們能夠成就佛道,因此諸佛也是由如來藏教化而成佛的,祂能教化眾生乃至教化菩薩成就佛道,所以如來藏祂最有方便,祂有許多的方便是眾生所不會的、所不知的,眾生再怎麼學都不會,一直要到了成佛的時候才能夠具足地領會,而菩薩們則是因為證悟了如來藏而轉依如來藏,才能夠一世一世次第修行而成就佛道。

前面講的如來藏教化眾生成佛,而第二個部分講的是說:菩薩要轉依如來藏才能成佛;如來藏一直用祂的真如法性,在三大無量數劫當中,這樣不停地教化眾生來成就佛道。那就是如來藏祂的方便,單用一個真如法性來教化你,讓你轉依祂,轉依祂以後,再從另一方面用一切種子讓你去了知,而可以次第成就佛道,所以如來藏祂最有方便,一切的方便,全部都要歸結於第八識如來藏,因此說最方便的才是道場,才是真道場,如來藏能教化眾生的緣故,無論是什麼樣的眾生都可以教化。

好,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講到這裡,而這一部經文當中還有很多部分的開示,是還沒有辦法說明完成,其中內容是非常地精彩的法義內涵。我們在下一節課,將由另外一位老師來為大家說明這個大乘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希望大家繼續來收看我們的節目,而能夠瞭解這殊勝的法義。

祝大家道業成就,早成佛道。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06-a19_042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41集 於理於事談道場(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的三乘菩提系列節目,在這一系列的節目標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我們要來講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在這個經當中的經文內容,透過我們節目的講解,來讓大家可以更為深入地瞭解佛經當中勝妙的智慧知見。我們建議各位菩薩:在觀看我們節目的同時,可以一併參考,由 平實導師他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起來瞭解這部經當中的勝妙法義;我們認為這樣同步的學習,會對於各位菩薩在佛法正知見的熏習以及吸收上面,有更為深入的認識與體會。而 平實導師的《維摩詰經講記》這一套書,是由正智出版社所印行的,前後總共有六册,各位觀眾菩薩可以在各大書局或者網路書局來請購這一套書,一併來閱讀,這樣配合我們節目的課程進度來學習,我們認為這樣對於您邁向實證佛法內涵而建立完整的正知見,將會有更大的幫助。

好了,前面我們的課程已經說明了【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我們講完了這些,接下來,我們今天將要繼續說明 維摩詰菩薩對於光嚴童子,他所開示內容的其他部分。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是這樣開示的,維摩詰菩薩說:【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而什麼叫精進呢?真正的精進一定是在正道上面精進,而且是永不鬆懈、不退轉;若是退轉了、鬆懈了,那就不是精進了。而我們來檢查我們的意識心,卻是常常會有懈怠的,但是所有的人心中都有一個永不懈怠的,那個就是如來藏;因為不管意識心怎麼懈怠,您的如來藏永遠都保持著真如法性而沒有懈怠過,這樣的精進才是真的精進。因為如來藏從來沒有懈怠過,不管是在有為法上或者無為法上,祂都沒有懈怠過,所以這一個心才是真正的道場。因此,菩薩在證悟明心之後,讓我們的意識心來轉依於如來藏祂的真如法性,就像如來藏祂一樣永遠的不懈怠。

好,我們再來看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樣看起來禪定是有兩個部分,在這個部分的開示:一種是講四禪八定,一種是在講大龍之定。禪定其實是有很大的作用,當您四禪八定都具足的時候,這樣可以把我見還有我執降伏到最低的程度;但是禪定仍然無法使人得以證得解脫,還是得要以斷我見的智慧才能夠得到解脫,所以說禪定是道場。當我們四禪八定都具足了,覺知心都調柔了,我見與我執都被禪定的證德給降伏了,意識心已經很調柔了,我見已經很微細了,只要能夠斷除我見,就可以即刻出三界,這就是所以禪定也是道場。

可是稱之為道場的原因,就是因為心已經調柔了,這是從事上來說;如果我們要從理上來說,如果要論真的調柔,還是要談到第八識阿賴耶識、談到如來藏,因為不論你的意識每天怎麼罵如來藏,怎麼去操練如來藏,祂都是沒有怨言的。你儘管每天操練祂,乃至把祂當作奴才使喚,甚至你每天罵祂說:「你怎麼那麼笨啊!」我告訴你,如來藏祂永遠都不會生氣,祂永遠都是在禪定之中。祂有什麼禪定呢?有啊!祂有大龍之定,因為祂那個定是永遠不出定,也永遠不住在定中,祂就是這麼厲害,所以祂才是真正的究竟調柔者。所以禪宗裡面說「諸佛常在定」,意思是說大龍之定,也叫作那伽大定,是常住在定中。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說佛的無垢識本來就是住在大龍之定,第二個意思是說佛為眾生說法的時候,都是住在初禪當中說的,不曾離定而說法。所以說「大龍常在定」,佛陀就是大龍。這種可以永遠住在大龍之定中的心,當然是最調柔的心。

好,我們繼續看 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如何開示,維摩詰菩薩說:【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智慧為什麼是道場呢?因為不管是硬體的道場,或者心體上的道場,都是為了智慧而存在,佛教的道場終究還是得要為智慧而存在。但是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後,你要現見諸法都是從如來藏生起,並不困難,因為你實證了一切諸法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是一切諸法;一切諸法在如來藏心體的表面上生生滅滅不斷地顯現,因為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有種子中的一部分,都從如來藏出生,生了又滅,滅了無妨又生,永遠不會斷絕。如來藏含攝一切法,但一切法不能函蓋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另外有祂自己所屬的法,不屬於一切法所含攝。而如來藏從來不生,永遠也不滅,當然一切法也跟著不生不滅,當然一切法就這樣子的無生。那你證悟以後,現見這一切諸法都是從如來藏所出生,這表示你有了般若實相的智慧;有這個般若實相的智慧,才能夠現見諸法,所以能夠現見諸法是從如來藏來,是從證得如來藏的智慧而出生。而意識觀察到一切諸法從如來藏出生,所以意識就有了智慧。可是如來藏也有祂自己的智慧,只不過祂那個智慧不是三界中的法;但是你也不能說是三界外法,因為祂這個智慧都是在三界中顯現,可是祂自己不在三界內。所以,祂真有智慧,只是祂的智慧跟意識心所得的智慧是不一樣而已,所以說智慧是道場,因為有這一種智慧就能現見諸法的緣故。

好了,我們再繼續看後面的開示,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慈是道場,等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慈心是道場,一切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有慈心,因為修菩薩行本來就是要為了利益眾生,是為了幫助眾生證得解脫,或者修證佛菩提果,所以沒有慈心就不是道場。慈心若不能成就,而說他能夠很快地修完諸地的證量,佛法中沒有這一回事的。所以,「慈無量心」在三地滿心之前就要修成功;所以說慈是道場,有慈無量心就可以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可是真正有慈心的是誰呢?還是各位所知道的如來藏,只有如來藏才可以等眾生故。真正的佛弟子把所有的功德都歸於 佛陀一樣;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把所有的功德都歸功於自己的自心如來——如來藏。因為所有學佛人,都應該極為誠懇地,從深心裡面去感激自己的自心如來,因為祂對於你是最慈悲的,祂對於你是最慈愛的,所以不論你需要多少的身體來修道,祂一世又一世都給你,滿足你所需要的身體;過往無量世以來,你跟祂要過無量的身體,祂都已經給你了;這一世也給你這一世的身體,未來無量世你修道所需要的無量身體,祂也是一樣會製造給你的,所以祂對於你是最有慈心的。所有的快樂都是祂給你的,你去買個什麼東西,好吃的麵包、水果,或者上館子要吃大餐,那個境界的相分是誰給你的呢?還是你的自心如來—如來藏—給你的;因為你的覺知心所能領受到的,永遠都是內相分,可見如來藏祂對你是最有慈心的人。所以真正有慈心的,不單是意識心修成「慈無量心」,才說慈是道場,才說那個時候是等視眾生,但是這個意識心修慈悲喜捨種種無量心的時候,這都是事相上的;如果要從理上來說,是只有如來藏才能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例如眾生想要下地獄,所以如來藏就滿足他所對現的惡業,因為他造了惡業該下地獄,如來藏就很慈心地為他作了一個地獄身出來,讓他去掉了這個惡業的因緣,這真的夠慈悲了。如果有人要求你為他造一個地獄身,你要不要為他造?你一定會拒絕的,可是如來藏就幫他造了。如果地獄罪業報完了,剩下餘報,那好嘛!這個眾生該去餓鬼道了,如來藏又幫他造一個餓鬼身;餓鬼很長壽,餓鬼報終於也報完了,那如果還有餘報該去畜生道,如來藏就幫他造一個畜生的身體,例如一世一世去當鴨子被宰來吃了;當這個畜生當完了,一世一世再去當牛,不必被殺卻得要辛苦的工作;牛當完了,最後可能去當猿猴、當馬等等,最後畜生道的業報完了,才又幫他造人身。不論眾生需要多少的身體,如來藏都給他,你說祂不慈悲嗎?祂真的是有求必應,從來都不拒絕的,所以說祂才是道場——慈才是道場,因為祂平等看待一切眾生。造了地獄身,祂對於那個地獄眾生也不會討厭,是平等看待;後來為他造了餓鬼身,祂也是平等看待;那後面又為他造了畜生身,也一樣是平等看待;後來再為他造了人身,也是平等看待;當他在人間如果造作善業,應該生到欲界天當中去享福了,祂也平等看待地為這個眾生,創造出欲界天身出來。所以,如來藏祂才是真正的大慈。

好,這個部分講完了,我們再來看 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怎麼開示,維摩詰菩薩說:【悲是道場,忍疲苦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慈和悲是不一樣,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所以慈是給予眾生快樂,悲則是拔除眾生所遭受的一切痛苦。悲為什麼是道場?我們先從事相上來說,悲是菩薩修行所應該有的基本心態。菩薩是從大悲中來,假使沒有大悲心,就永遠無法成就佛道,永無成佛的可能,因為他不是菩薩。但是大悲是一般人作不到的,剛開始有小悲心就已經很不錯了,假使能夠持之以恆,那就更好;可是一般的悲心不足以成就佛道,凡是成就佛道的,一定都是大悲之心。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具足大悲心的,沒有一個佛不具足的,乃至除了大悲心之外,佛還有大慈、大喜、大捨,這都是諸佛共同成就的心行。

「悲是道場」,是因為菩薩們有大悲之心,所以能夠持之以恆的一世又一世的再來到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不斷地忍受惡劣眾生的恩將仇報,而不斷地來利樂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所以想要成就佛道,就必須是以大悲之心世世不斷地為眾生付出,而不追求個人一己的私利,這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的人。他因為這個大悲心,所以能夠忍於無量世的疲勞困苦而無所畏懼,所以說悲心是道場,沒有一個菩薩不是從大悲心中成就,而究竟佛道的。所以看見眾生淪墮三惡道的時候,希望自己有能力可以救度他們;看見眾生入了佛門能修學佛法以後,卻被廣泛的誤導而走入歧途,因此而又生起了大悲之心,不顧自己的利害得失,這樣來救護眾生、來救度眾生,這是菩薩基本的行止。

遠離悲心是不會成就佛道,這是從事相上來講。不能遠離悲心而成就佛道,這個悲心畢竟也只不過是意識境界而已;意識心的悲有一個特性,就是有時悲心生起,有時卻又不見了。一旦意識心斷了,悲心又在哪裡呢?所以意識相應的悲心,並不是究竟的悲心。從理上來看,什麼才是真正的悲呢?如來藏才是真正的悲。當你受傷了,很痛苦,但是不管你是睡覺或者不睡覺,不管你的覺知心在與不在,如來藏祂都每天忙著幫你修護傷口,這不就是真正的大悲嗎?誰能夠不眠不休的從出生一直到死亡為止,不斷地為你付出而從來不睡覺,你找不到有這樣的悲心的人。

但是人人身中都有這個大悲的人,而且不斷地在為你服務;無始劫以前,衪是這樣如此一世又一世不斷地服務下來,乃至盡到未來際以後也是不斷的,除非你是定性的二乘聖人入了無餘涅槃,不然祂的拔苦之悲是永遠絕不中斷的。衪是不眠不休地這樣拔苦,無量劫以來是如此,這一世也是如此,未來的無量世仍然會是如此,你說這不是真正的悲心嗎?當然是。有這個悲心,那才是真正的道場,不論何種的疲勞困苦,祂都無所謂。而如來藏並不是像意識心常常是有所謂的,意識心有的時候,為了明天要走更遠的路,總得要睡覺,休息一下,可是如來藏祂從來不休息,衪照樣走長遠無盡的路,這才是真正的悲,所以這個悲是真正的道場。

當你能夠現前觀察這個第八識如來藏,你就知道自己的悲是不能跟如來藏的悲來相提並論的,所以說「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因此我們從事上面來說明,也從理上面來說明,這樣就是理事雙圓了。也就是說,菩薩證悟以後,對於這個第八識如來藏能夠現前觀察,而生起對於如來藏轉依的智慧,這樣確實轉依如來藏的體性來行成佛之道。因為第八識如來藏,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而諸佛如來究竟轉依第八識的這些體性,於佛地的時候,因為諸佛如來共同成就的心行,就是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體性。

今天的課程講到這裡,我們已經針對 維摩詰菩薩所開示的道場之法義,已經從理、從事上面來說明,「大慈、大悲」的部分已經講完了,至於大喜和大捨的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將會在下一堂的課程當中,來繼續為大家說明。經典當中,維摩詰菩薩所開示部分,還有很多的內容,我們將在後面的節目繼續說明,希望大家能夠繼續來收看我們的節目。

在此也祝願大家:能夠道業進步、因緣具足、早證菩提、速成佛道!大家未來世在佛道上一切順利!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02-a19_041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40集 於理於事談道場(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三乘菩提系列的節目,在這一系列的節目當中,我們所建立的標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這是依據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他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當中的經文內容,我們依據這樣的內容,來講解當中的法義內涵;我們也希望透過這個節目的講解,能夠讓學佛的人可以更深入地瞭解佛經當中勝妙的智慧,進而來建立正確的學佛知見。

在這裡我們一樣建議各位觀眾朋友們:在觀看我們節目的同時,您也可以同時參考,由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這一套書,來一起看節目、一起來學習。《維摩詰經講記》這一套書,它總共有六册,是由正智出版社所印行的局版書,大家可以從網路的書局或者各大書局請購這一套書,一併跟著節目一起來學習。我們認為這樣的搭配來學習,對於各位菩薩正知見的熏習以及吸收,將會有更為深入的認識與體會,也會有更好的效果,這樣對於您邁向佛法的內涵實證,將會有更大的幫助。

好了,我們上一堂課說明了:「直心是道場,無虛假的緣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的緣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的緣故。」講了這三個部分的道場,於理、於事上的功德。我們今天繼續來說明 維摩詰菩薩對光嚴童子開示的其他法義內涵。好,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菩提心是道場,因為不會錯誤而沒有虛謬的緣故。】(~《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正智,頁294)」菩提心是哪一個心呀?一般人都是以為用意識心在佛像面前發願的心,以為這個心就是真的菩提心,但是這個心並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是實相心,實相心一定是函蓋有為法及無為法這兩個法。

眾生在凡夫地的時候,一定是有有漏的有為法,同時也有無漏的有為法,這兩類的法同時都會存在,具有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實相心;因為實相心是本來就有,並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如果是以有漏有為的這個意識心,這樣努力地修行而成為無漏的實相心,那這個實相心將會成為本無而今有的有生之法;如果是有生之法,那必定有一個結果,什麼結果?未來必定是有滅,有生一定是有滅,這樣的心根本就不是不生不滅的實相心。

所以真正的菩提心,必定是在因地的時候,已經含藏著有漏、無漏一切諸法的種子,一切法種統統具足;乃至將來成佛的時候,應該有的無漏有為功德的種子,也是具足圓滿的。而這種具足一切種子的心,才能夠稱之為實相心,離於這個心就沒有實相可說。所以在因地的時候,一定是具足有為,也同時具足無為的,一定是有為性、無為性統統具足,這樣才可以算是實相心;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這樣的菩提心才能夠圓滿成就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萬法,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道場。

而這個真正的菩提心,為什麼叫作道場呢?因為沒有錯謬的緣故,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是從無始劫以來,從來不曾出過差錯。譬如一個人,他上一輩子不斷地在救濟眾生,讓眾生遠離貧窮,他下一輩子來到人間,就一定是一個很富有的人。如果他是一直在布施藥物,以及救治眾生的身病,這一世他一定是非常健康,而且有錢的。如果常常到各寺院去插花,在家裡也每天用香、花來供佛,弄得很莊嚴香潔,他下一輩子也一定是會變得很英俊,而且很漂亮的。這一切都是由他的如來藏所成就的,而他的如來藏從來都不曾錯謬過,從來都不曾有弄錯過,也不會遺漏任何一個法種,這樣的第八識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這是離念靈知意識心絕對作不到的。

所以一切證悟者所證悟的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一般我們簡稱第八識,在《阿含經》裡面,有的時候稱祂叫作如,有的時候叫作真如,有的時候叫作本際,有的時候叫作實際,有的時候甚至直接說我、直接說識;在南傳的尼柯耶當中,有的時候還講說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但是南、北傳佛法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叫作如來藏;所以,如來藏並不是只有在大乘佛法當中才講的,在二乘佛法當中也有講,南、北傳都有講。所以離念靈知意識心,祂是沒有辦法達到永遠無錯謬:過去曾經錯謬,現在可能錯謬,未來也可能錯謬,意識心是這樣,而且意識不僅這樣,意識是常常錯謬。

所以,意識常常會導致眾生造惡業,然後再來懺悔、再來後悔。一世在暗地裡造作了很多惡業,也許他覆藏得很好,表面他是行善的大善人,看起來很好,可是他到了臨命終的時候,惡業現前,他在虛空亂抓、亂推,口裡面亂講話;因為業風到面前的時候,如來藏第八識都幫他如實地呈現他所造的一切業行,根本逃不掉因果律則;所以如來藏從來不錯謬,祂把意識的錯謬如實地回報出來。所以意識離念靈知心是常常錯謬,因為意識心是常常錯謬,當然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是靈知心在平常就不錯謬嗎?祂還是會錯謬,不但會錯謬,而且是常常錯謬。會錯謬的心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當然不是真正的道場。

好,菩提心是道場,因為不會錯謬,沒有虛謬的緣故,這個部分我們說明完畢;前面的部分,我們講的是從理上來講道場比較多,接下來要加上事相上面來講道場部分的法義。我們來看看下面經文的內涵,維摩詰菩薩又如何替光嚴童子來開示呢?維摩詰菩薩說:「【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好,這一小段開始講六度是道場來說明,然後再來講從四無量心等等來說道場。也就是說,在事相上面,悟前應該要以什麼作為道場?悟後又應該以什麼作為道場?都是從事相上來說明的比較多,學二乘解脫道的人,不一定是要學布施行,但是他必須要相信布施者一定會有來世福報的因果;但是學大乘法的時候,那就一定要修布施行,不只是相信布施必有因果而已,還要在實踐上面確實的實際去修布施行。

如果有一個人,他在學佛的時候,可是他從來都不布施,而說他想要求悟明心,那這個人根本就不算是菩薩。學二乘菩提的人,他不一定需要來修布施行,因為二乘菩提的修證,不必一定要有廣大的福德,也不必一定要跟眾生來結法緣,但是他卻一定要相信布施的因果。因為他這一世證得阿羅漢以後,入了無餘涅槃,他不願意,同時他也不必要,在後世不斷地再來人間度眾生,所以他不受後有,他不需要用布施來跟眾生結緣,這是二乘菩提的部分;但是修二乘菩提的時候,如果遇到了能夠真正教導你正確二乘菩提的善知識,就可以證得初果乃至四果,因此廣義地來說,他不一定需要先勤修布施行。

但是佛菩提就不一樣了,佛菩提行菩薩道的行者,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以及在最後成就佛道的果報,都是跟二乘菩提有很大的差異點。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菩薩是要生生世世在三界中來行菩薩道的,特別是要在人間與眾生同事、利行;而且菩薩未來世成就佛國淨土的時候,並不是由菩薩自己一個人來成就整個佛國淨土,那個佛國淨土,是要與他成佛之前所攝受的一切眾生,一起來配合成就這樣莊嚴的佛國淨土。

所以菩薩想要成就佛土,那就必須要與眾生不斷地結緣,無量世與眾生結善法的緣,在菩薩的每一世之中,去攝受眾生行布施行。而所攝受眾生都會有很多對菩薩發願說:「菩薩!當你成佛的時候,一定要攝受我喔!」菩薩都會說:「好!我成佛的時候,一定會攝受你。」等到這個菩薩當他成就佛道的時候,他與他有緣的眾生的如來藏種子流注,就會實現了這個因果。凡是以前跟他結過法緣的,或者他布施食物的時候,吃過他的食物;或者他布施錢財的時候,接受過他的錢財幫助的眾生;或者是他在說法的時候,領受他所說法要的這些眾生,到他成佛的那個時候,統統會來見他,於是他的佛國就這樣成就了莊嚴的佛國淨土。所以,菩薩必須廣修布施行:這是為了自己未來成就佛國淨土所需要的,也是為了成佛前廣被諸佛所攝受。

所以真正的菩薩,沒有不修布施行的,布施行若不修的話,那就不能成就佛道。但是有的人布施了二十億、三十億以後,如果他聰明的話,就要懂得建立正確的觀念;什麼觀念呢?就是說布施不望報。如果希望回報,那他就失去了功德;沒有了功德,只剩下人天有為的福德等著他下一世去享受。因此真正的菩薩行,是布施以後不要希望回報;而你不希望回報,如來藏卻記錄得清清楚楚,自然而然因緣成熟會回報你,而且同時你又增加了功德;如果你希望回報,反而沒有功德,只剩下世間的福德。所以布施不要起希望心,只是如法去作就對了,心裡面認定這個是菩薩應該作的本分。所以如果心裡面希望有回報,那就不是菩薩,因為這個人已經不住在道場中,他是心外求法。如果你落到意識心上去求回報,那就不是道場,不希望回報的心才是道場。

好,我們來看 維摩詰菩薩又告訴光嚴童子下面的法義,維摩詰菩薩說:「【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請問誰持的戒最好啊?當然還是第八識如來藏持得最好。因為如來藏從無始劫以來,就不曾有犯過戒,沒有犯戒的過失,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不曾犯戒的。其實會犯戒的,統統是我們的五陰十八界,都是我們的意識靈知心在犯戒。

譬如說,有一個人看到一個俊男,心裡面喜歡他,那這個喜歡的心是意識離念靈知心,或者意識有念靈知心,就算還沒有語言文字出現,就已經暗中喜歡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是男眾看見一個美女,就喜歡這個美女,那還是離念靈知,接著後面才有語言文字出來;而這個人如果他心中想著:「這個女眾,我一定要想辦法把她追到手。」可是這個女眾已經嫁人了,但是意識心可能會動腦筋想說:「嫁了沒關係,我要讓她紅杏出牆,最後變成我的女朋友啊!」如果是這樣的話,這都是離念靈知心想的,這些語言文字是後來出來的,那這樣就犯戒了!喜歡的心是誰?正是離念靈知心!所以離念靈知心是常常會有犯戒的。

但是雖然常常犯戒,菩薩還是得要持戒,來成就這個持戒的功德,所以得要去受戒;受了菩薩戒以後,好好很精嚴地守著菩薩戒,就可以超越三個大劫的生死,還可以度過四魔。持戒讓你這個願得以具足,持戒也可以讓你從今世開始,到未來的佛菩提道可以很順利的成辦,不會有種種的遮障、種種的困難。所以持戒才是道場,不持戒就不可能住於道場當中,因為持戒可以使願具足成就。

可是這個戒是有一個前提,大家持戒要注意:持戒是有個前提,就要持正戒,也就是說,不能持外道戒。如果所持的是外道戒,那不可能得願具足的;譬如說,有的外道上師依止於戒禁取見,而施設了一個戒說:「如果你每天泡水三個鐘頭,天天不斷,那你死後就可以證得涅槃。」如果你去持這個戒,是沒有用的、是無效的,因為它不是正戒。另外一種情形是什麼?譬如密宗喇嘛教,他們施設的金剛戒:規定受持金剛戒的人,每天要努力去修雙身法八個時辰,這樣就可以成就報身佛。那這也是虛妄的戒,而且是下地獄的戒,密宗那個金剛戒是無效的,因為那是依止於戒禁取見所施設的邪戒。

可是真正持戒的,卻是不持戒的;怎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來藏從來不犯戒,所以祂才是真持戒者,沒有犯戒的過失。可是這個真持戒者的如來藏,祂也從來沒有持過戒,因為祂也不需要去受戒;既然無始劫以來,祂都不曾受過戒,那你叫祂持什麼戒呢?像這樣不持而持,才是真正的持戒,這才是真正的道場,而這個道場可以使你的種種願具足成就,這當中是有事也有理。

好了,這一段我們說明完成,我們再來看 維摩詰菩薩怎麼繼續向光嚴童子來開示,維摩詰菩薩說:「【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維摩詰所說經》卷1)的緣故。」修忍辱行是菩薩道在因地當中必須要作的事情,是菩薩們不能逃避的。其實修忍辱是誰?都是離念靈知心在修。定力不好的人,是有念靈知心在修。但是一般人口口聲聲說他要努力持戒,可是當別人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他聽到了以後,就受不了,因此他無法忍下而當場發脾氣生氣,這樣的人其實所修的忍辱行,是不成功的。又例如有的人在修忍辱行,但是他卻需要很努力地在那裡壓抑自己,讓自己不生氣,那其實這個人也是不懂修忍辱的人。

因為,一個真正在修忍辱行的人,都是不會強修忍辱行的;因為真正會修忍辱行的人,他是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那個觀念就是:不修忍辱而修忍辱。因此懂得修忍辱的人,不是用強壓制自己的方式來修忍辱,他是用正確的觀念去代替、導正自己的知見;知道正確的觀念,就不會用生氣的方式去壓抑,這樣就不必修忍辱,他忍辱的功德自然就能夠成功,這才是真正懂得修忍辱的人;所以真會修忍辱的人,是不修忍辱而有忍的功德。但是這也是意識心來修忍辱,這是因為意識心接受善知識的教導,因此他有了這個觀念以後,他懂得不修忍而忍。但他不是每一世都有好的因緣,可以遇到善知識來教導他,常常有的時候,這一世不犯錯,下一世又犯錯了;有一世不犯錯,很多世又犯錯了;所以,很多世修忍而不成功,才只有一世修忍成功。所以修忍的意識心,修得並不是很成功,因此常常「於諸眾生,心有罣礙、心有恚礙」;所以,意識心對眾生常常會有瞋恚、障礙。

可是你的第八識如來藏,對於一切眾生,祂都是沒有罣礙、沒有恚礙的;不但對一切眾生是這樣,對你自己這個眾生也是一樣的道理,祂從來不會因為眾生造了很多惡業,使得祂收藏了很多惡業的種子,而對這個眾生起瞋。為什麼祂不會對眾生生氣而起瞋呢?因為下一世,祂自動地會幫那個造業的眾生現起了惡業的種子,使得這個眾生去對現地獄的果報。在地獄當中,這個造惡業的眾生在那兒受苦,而他的如來藏卻不受苦,祂又何必為這個眾生而生氣呢?所以如來藏從來都是不生氣的,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任何的障礙;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道場,要像這樣的修忍辱才是忍辱是道場。

所以意識心要修忍辱,可是意識心修忍辱的最高層次,就是依止於如來藏而修忍辱;轉依如來藏的心性以後,心想:我這個五陰是假的,我的意識心是假的,不過只有一世;而我的如來藏無量世都不曾生氣,而我只有一世,我幹什麼要生氣呢?真是不聰明啊!當你證得如來藏,你可以現觀祂的真實性,是這樣的不生氣,轉依祂的忍辱性,不必生氣就可以成就真正的忍辱。所以能真忍辱的才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的緣故。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只能講到這個部分,關於後面的法義,我們將會在下一節課程中,繼續為各位菩薩來說明當中的內容,希望大家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98-a19_040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9集 於理於事談道場(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的三乘菩提系列節目,在這一系列的節目當中,我們所建立的標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這是依據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他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我們依據當中的經文內容,來講解其中的法義內涵;透過我們節目的講解,期望大家可以更深入地瞭解佛經當中勝妙的智慧,進而來建立正確的學佛知見。我們建議各位菩薩:在觀看我們節目的同時,也可以同時參考,由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這一套書,能夠一起來學習。《維摩詰經講記》這套書總共有六册,是由正智出版社所印行的局版書,大家可以從網路書局或者各大書局來請購這一套書一起學習。我們認為這樣的搭配,對於各位菩薩在正知見的熏習上面以及吸收上面,會有更為深入的認識與體會,這樣對於您邁向佛法的內涵實證,將會有更大的幫助。

好,我們繼續回到課程的進度上面來說明。接下來的一段經文,它所提到的主角是這一段的第二位菩薩,而這個菩薩乃是示現在家相的出家菩薩,也就是說到「光嚴童子菩薩」這個部分的聖教開示。我們先讀一下這一段經文的內容,經文上是這樣說的:【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所說經》卷1)

好,這一段經文我們恭讀完畢了,接下來我們分句來說明當中的義理內涵。我們一小段、一小段的來說明:佛陀就告訴光嚴童子說:「你去看望維摩詰菩薩的病吧!」這句話為什麼把光嚴菩薩叫作光嚴童子呢?這個「童子」在佛法當中是有什麼樣的特殊意涵呢?因為光嚴菩薩他是沒有結婚,他終身都保持著單身的身分,而且他穿著俗衣,這樣出家修行而住在寺院當中,他不住在家裡,因為他終生都是保持童貞之身在寺院裡面修行,所以他只有受菩薩戒,而不受聲聞比丘戒或者比丘尼戒,其實他是一位出家菩薩;這樣的出家菩薩,就會被稱為「童子」。如果她是一位女性的菩薩而保持童貞之身,沒有婚姻的繫屬,以在家人的身相,但是卻是出家修行,而只受菩薩正戒,不受聲聞的別解脫戒,這樣來弘揚佛陀正法,她就被叫作童女菩薩;即使她已經到了五十歲,還是叫作童女。

所以,童子與童女並不是指小孩子,而是指修持童貞行的出家菩薩,都不受聲聞別解脫戒;例如,佛世的 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等等許多的大菩薩,他們一樣是出家菩薩,而他們卻住在寺院當中修行,但是不受聲聞比丘戒、比丘尼戒。他是以在家的身相出家而住,只受菩薩的正戒而不受聲聞的別解脫戒,這就是童子。因此,修童子行或童女行的菩薩,正是 佛陀住世的時候,在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說法時期的大乘佛教當中才有的出家菩薩,這些菩薩,他們只有受正解脫戒;也就是說,他們只有受菩薩戒,而他們雖然不受聲聞別解脫戒,但是他們仍然是出家人。佛世時代的 彌勒菩薩,他則是兼受了聲聞的別解脫戒,而示現成為比丘的相貌,彌勒菩薩同樣也是出家人;但是 維摩詰菩薩則是示現居士的身相,因此他不是以出家人的身分。這是學佛人所應該需要瞭解的正確知見。

好,我們繼續看經文的內容。光嚴菩薩向 佛陀怎麼說?光嚴菩薩就向 佛陀稟白說︰「世尊啊!我是不堪任去看望維摩詰菩薩的病。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我回想起來,以前有一次我要離開毘耶離大城,而正走出毘耶離大城的時候,剛好就遇見了維摩詰居士,這個時候他正要入城;那個時候,我就向維摩詰居士禮拜問訊。我問他說︰『維摩詰居士啊!你是從哪裡來的呢?』維摩詰居士他回答我說︰『我是從道場來。』我就問他說︰『那什麼叫作道場呢?』他就對我說︰『【直心就是道場,因為沒有虛假的緣故。】(《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正智,頁294)』」

好,我們先來說明這一小段:「直心是道場,無虛假的緣故。」這一句話曾經有很多很多人用來引用說明,也就是說,修行人也會常常用這句話來勸告他人。一般人的意思,是怎麼解釋呢?一般人是說︰「只要我們的心不彎曲,我們是心地直爽、是誠懇而不虛假地對待他人,這樣就是真正地在修行,這樣就是住在道場當中。」一般人是這樣解釋的,這是一般人所謂的直心是道場。但是,維摩詰菩薩所講的道理,並不是這個意思啊!他講的直心,是永遠都是直,而不是有的時候直,有的時候不直;也不是曾經直,現在不直;也不是過去直,現在不直;也不是現在不直,未來直的;而是無論什麼時候,這個心都是直的,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直心啊!

因此,我們檢查看看,意識覺知心顯然不是直心,即使是離念靈知,因為覺知心是會說謊的。一般眾生最誠實的人,他的覺知心也不免會曾經說過一、兩句謊話;例如,有的人小時候上課遲到了,老師就問說︰「某某某啊!你今天為什麼遲到呢?」很多人就會這樣說,怎麼說呢?他說︰「老師啊!對不起,因為我媽媽今天忘了叫我。」其實只是因為他喜歡多睡幾分鐘,媽媽並不是沒有叫他。因此這個意識離念靈知的覺知心,雖然祂有的時候會呈現直心的樣子,但是祂並不是永遠都是直心。所以真正的直心,那一定是要從來都是直,從來都是沒有騙過人,不論過去、現在、未來,乃至任何一剎那,祂都是不會虛妄來騙人;也就是說,祂是永遠不虛假的緣故!這個心乃是從無始劫以來就是從來沒騙過人的,也不會有任何騙人的心行出現,那樣的心才叫作直心。

我們現見檢查八識心王當中,能夠永遠都直,永遠都不虛假的,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才有這樣的特性。第八識如來藏,祂對你是從來不打誑語的,祂是從來都不騙你的;祂也不跟你說好話,也不跟你說壞話,也不安慰你;也不辱罵你,祂也不會起瞋來罵你,永遠是這麼樣的直,祂永遠無虛假;因為是這樣的道理,因此要如何、該怎樣顯現,祂就是如何顯現,祂是從來都不曾騙過你。你現在應該享受什麼樣的境界,應該去領受什麼樣的果報,祂就是給你這樣的境界,祂也不騙你;這個心才叫作真正的直心,這個直心才是真正的道場。

但是為什麼第八識如來藏這個直心,祂叫作道場呢?因為一切的修行,全部都是依靠第八識如來藏,全部都是在如來藏裡面修行,乃至任何有情,全部都不曾離開過如來藏的境界;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歷經無量無數劫,無量無數的世界修行,也還是在如來藏裡面修的。你是在如來藏裡面修行,當然祂就是道場啊!所以直心才是道場。好了,「直心是道場,無虛假的緣故」這一段的法義,我們簡略地說明完了,我們繼續看下一段的法理。

維摩詰菩薩又說︰「【發行是道場,因為能辦事的緣故。】(《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正智,頁294)」為什麼說發行是道場呢?也就是說,第八識如來藏祂能夠發出有為法上的功德,有為法有兩個部分來說:第一個是有漏的有為法,第二個是無漏的有為法。有漏性的有為法,例如眾生貪著財色名食睡,或者貪著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法,這是有漏的有為法;又例如眾生的我見、我執等等的煩惱,這也是有漏性的有為法。眾生的我見以及我執這些煩惱,會因此而引生對自我的執著,這樣會在每一世死了以後又重新去投胎,然後就又會繼續去執著五陰十八界的自我;乃至造作了無量無邊有漏性的善惡業,不論是在人間享福、天上享福,或者下墮三惡道輪迴受苦,這些統統都是有漏的有為法。

但是這些有漏性的有為法卻是可滅的,其實這些也是二乘聖人必須要滅掉的,所以它不可能是無為法。再說無漏的有為法,我們剛剛講過有漏的有為法,有為法另外一個部分是無漏的有為法。我們來說無漏的有為法,無漏的有為法有哪些呢?譬如說,聲聞法當中的阿羅漢,在他們還沒有捨壽入滅之前,他們的五陰十八界在人間種種的行為,有為法,這些都是無漏的有為法。又例如地上菩薩在人間行菩薩道,一樣是顯現出這些無漏的有為法。而佛地也有無漏的有為法,譬如說,佛為了眾生的緣熟而感應示現成佛,投胎到人間來示現成佛,應化在人間的時候,既有五蘊十八界出現在人間,這也是無漏的有為法;而佛陀無漏的身口意行,譬如吃飯、睡覺、吃喝拉撒等等身口意行,這些也是無漏的有為法;乃至佛陀最後示現入滅,這也是有為的。還有佛地八識心王也是有為法,例如佛的意識覺知心都是要觀察眾生的根器因緣是否成熟,這個當然是有為法,而且是無漏的有為法。

因此,佛陀的這些種種無量無邊的功德,並不是無為法,而是無漏的有為法;因為無為法並無作用,無作用的就不可能去觀察眾生的根器是否成熟。我們再舉例,例如佛陀的三德——解脫德、法身德、般若德,這些還是有為法,但卻全部都是無漏性的。因為 佛陀無量的功德,是拿來利樂有情、利樂眾生,當然是有作用的法,有作用的當然就是有為法,無為法是無作用的。再舉例來說,例如 佛陀的四智圓明,也是無漏的有為法,例如 佛陀的第八識無垢識,在因地叫作阿賴耶識,成佛的時候改名無垢識。由 佛陀無垢識出生的大圓鏡智,所以能夠鑑照一切法界,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統統都能夠鑑照;佛的意根有平等性智,佛的意識有妙觀察智,佛的前五識有成所作智,所以都能夠應現化身,十方世界有感而應,這些都是能利樂眾生,這些仍然是無漏的有為法。

所以,有為法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有漏的有為法,另外一個是無漏的有為法。因此不能因為阿賴耶識心體也有種種無漏有為法,就有人誹謗說阿賴耶識心體是有漏法。因為阿賴耶識心含藏有無漏種、有漏種,以及顯現出無為法;因為那些有為法當中,也是阿賴耶識心體自身所顯現的無為性,而在這當中顯現出來。不管是你悟了沒有,阿賴耶識自己始終有著無漏的無為性顯現,譬如一切有情第八識顯現的虛空無為;但是,第八識心體自身絕對不是沒有作用的,這個無為法是沒作用的,祂是顯現出來,所以祂能夠發出無漏有為法而運行,故說發行是道場。又例如第八識如來藏能夠為眾生成辦一切事與業;眾生造了惡業、善業、無記業,這些業都會由祂保留著,能使眾生的業種實現,成就眾生種種的善惡業果報,所以祂能夠發出種種功能而運行,能夠如此發行的心才能稱之為道場,這才是真正的道場。

好,這個部分我們已經說明完成,我們再來看下面的部分。維摩詰菩薩又告訴光嚴童子菩薩說︰「【深心是道場,因為功德能增益的緣故。】(《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正智,頁294)」這個深心,也是一般人很容易誤會的一個名詞,很多人都說:「我從心裡面絕對相信你,我有深心。」這是指意識覺知心,但是這個意識覺知心,總是會衡量種種的利害得失;凡是會衡量利害得失的,就不是真正的深心,真正的深心是本來就在涅槃當中,那才是深心。因此,只有第八識本來就在涅槃當中,而第八識含藏無量無邊的有漏、無漏法種,因為含藏了無量無邊的無漏有為法種,因此緣故菩薩能夠成就佛道,因此緣故二乘人能證得解脫。

但是二乘人不知道第八識祂的真如法性,所以對佛菩提不能發起深心。但是菩薩則由於能夠現觀祂的真如法性,親證到阿賴耶識的真如性,親眼觀見祂有能生萬法的真實性,也親眼觀察到祂於六塵萬法如如不動的真如法性,所以轉依了第八識的清淨自性,由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真如法性,來發起意識的深心,於佛菩提永不退轉;即使知道自己還沒有離開胎昧,也願意下一世再來到人間入胎行菩薩道,願意為佛菩提道、為佛教、為眾生來奮鬥、利樂有情。

菩薩的深心就是從這裡來的,所以推究到最後,深心其實還是如來藏。這個深心才是真正的道場,因為依於這個深心—第八識如來藏—才能夠增益你的佛菩提道種種功德。如果是依於離念靈知心,能夠增益什麼功德呢?眾生依於離念靈知心,只能增益「我見」的功德,增益輪轉生死的功德;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要趕快把我見斷除,因為我見是輪轉生死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維摩詰菩薩所開示的「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這裡所說的深心,一定不是見聞覺知這個離念靈知意識心,這個深心乃是指第八識如來藏,因地名為阿賴耶識,成佛的時候叫作無垢識。只有依於這個深心第八識而行,才能夠增益無量無邊的功德。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講到這裡,後面的課程我們將會繼續來說明。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94-a19_039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8集 彌勒菩薩(三)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現在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維摩詰經講記》的導讀。

在上一集的課程中,我們說到了 維摩詰菩薩問 彌勒菩薩說:「你是一位得到世尊授記,即將成佛的菩薩。那請問啦!你得到受記是依什麼時候來受記呢?是上一生得到受記,未來生得到受記,還是此生得到受記呢?過去已過,未來沒有到,此生念念變異,到底你用什麼時刻來得到受記呢?」好,接下來 維摩詰菩薩再進一步地說:「一直到彌勒你這個等覺位,也都是『如』。你彌勒是因為『如』而得到受記,那眾生也有『如』,那眾生也應該得到佛的授記啊!可是為什麼眾生沒有得佛授記呢?『如』與萬法是不一也不異的,如果彌勒菩薩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話,那眾生一樣也是『如』,所以眾生也應該和你同樣地都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啊!因為眾生跟你也是一樣的菩提相。」

好,菩提也叫作覺,覺有本覺、始覺與究竟覺的差異。成為始覺位菩薩,那是因為眾生能夠親證了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接下來悟後起修,對於實相以及五蘊的證知越來越深細,那就叫作漸覺;如果對於第八識本覺已經完全地證知圓滿了,那就成為究竟覺。那麼二乘修學解脫道的聲聞人,即使證得了四果阿羅漢,若未能證知這個第八識的本覺,則仍然叫作大乘法中的愚人;雖然如此,仍然不妨礙這位阿羅漢他的第八識真如,於時時刻刻具足分明地顯示出祂的功德受用,於此這位阿羅漢自己卻是完全的不知不曉。

也許有人會想:奇怪!難道 彌勒菩薩會不明白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這些道理嗎?所以被 維摩詰菩薩詰問住了嗎?那當然不是。這些都只是諸佛與大菩薩之間的神通遊戲罷了!就好像有人扮演父親,那就得有人扮演兒女,大家一起為眾生演出這一齣無生的大戲罷了!

同樣的情況,我們也可以來看《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善財由信位菩薩向上直至成佛,其中歷經了五十三參,最後三參的善知識是:第五十一參 彌勒菩薩,第五十二參 文殊菩薩,最後一參則是 普賢菩薩。最後一參的普賢菩薩,說明了一切位的修行都是普賢身中遊,也就是不離如來藏一切種的境界。開始起參的因緣是 文殊,而最後又回到了 文殊菩薩。那麼各位覺得善財的第五十一參 彌勒菩薩,這是參什麼位階呢?是的,早已經完成了十地行,進入了等覺、妙覺大士的實證了。

所以,當時善財童子是這樣子讚歎 彌勒菩薩的:【大聖!一切如來授尊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一生當得無上菩提,則已超越一切菩薩所住處,則已出過一切菩薩離生位,則已圓滿一切波羅蜜,則已深入一切諸忍門,則已具足一切菩薩地,……則已能安住一切佛境界,則已能到一切菩薩無礙境,則已能精勤供養一切佛,則已與一切諸佛法同體性……。】(《大方

華嚴經》卷78)而 彌勒菩薩為善財童子的開示,則是先說一切法依真如菩提心而有。彌勒菩薩說:【菩提心者,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網,能伏煩惱阿修羅故;菩提心者,如婆樓那風,能動一切所應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火,能燒一切諸惑習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間應供養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大方華嚴經》卷78

這些種種的開示,其實也都是在說這個真如如來藏心的種種功德事業。由凡夫到成佛都是在真如菩提心中遊歷,叫作普賢身中行,叫作皆攝歸一普賢身內,如此方能稱為「遊心法海」。而許多人不能證得這個真如心,但也喜歡用遊心法海這個名詞;但是他們竭盡了一生之力所能見到的,不過都是第六意識心的境界──有生有滅,無實全妄。所以是完全沒有能力現觀〈入法界品〉當中,彌勒菩薩所說的種種殊勝妙法,最後只好把這些大乘第一義諦的經典,統統誣衊說是後世大乘師假造的文章了。

我們回來教材的第245頁,維摩詰居士說:「如果你彌勒可以滅度的話,那麼一切眾生也都應該得到滅度啦,為什麼呢?因為諸佛都很清楚地知道: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一切眾生就是涅槃,不可能再滅了。」講到這兒,信受六識論的人們看到這一句話,就解釋不下去了!因為六識心存在的當下,必然是起伏生滅,只能夠寄望於未來有一天,能夠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入涅槃寂靜。可是 維摩詰居士卻說「本來就已經滅了,不可能再滅了」,這句話只有真實證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的菩薩們,才能夠真正地現觀到此心真如之性──不必滅就已經得度了,不必滅掉自己就已經在涅槃的彼岸了,這與阿羅漢的滅度看似完全不同。所以,連定性阿羅漢也沒有辦法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唯有大乘菩薩才能夠歡喜禮敬。

平實導師繼續解釋:維摩詰菩薩說:「彌勒啊!你不要用什麼不退轉住來勸誘這些天子們,在實際理地中,其實是沒有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也沒有退轉的人,因為本來已經得度了,有誰退轉過?沒有人退轉。一切眾生都是本來常住涅槃,他們還沒有悟的時候,也是常住於涅槃;既然常住涅槃,怎麼還會退轉呢?為什麼要和他們說不退轉法呢?」大乘法的妙不可思議就在於此:明明告訴我們有信不退、有位不退、有行不退等等,但是講到究竟不退之後回過頭來,卻說本來就已經不退。所以大乘妙法不是二乘的聖人,更不是凡夫所能夠臆測猜想的,唯有實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的菩薩們,能以自己所親證的真如本性現住境界,來觀察現前的五蘊十八界,就是如此這般如 維摩詰大士所說的等無差異啊!

因此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也為了我們向 彌勒菩薩請問:「這一個如來藏應如何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彌勒菩薩則回答說:【善男子!汝可入此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遍觀察,則能了知學菩薩行,學已成就無量功德。】(《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8)那麼什麼是「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呢?各位也已經想到了吧!是的,就是這個菩提心,這個本來自性清淨如來藏心,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殊勝功德。」

各位觀眾一定很想知道,那這樣子的話,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進入這個真如菩提心、莊嚴藏的大樓閣呢?所以在那個時候:【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遶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9)也就是說,想要得入這個如來藏的大樓閣,要先禮敬大善知識,一心祈求大善菩薩為我開此妙如來藏大門。大善知識得先帶著我們來到樓閣之前,代表證悟所需的一切福德資糧、次法、向法都已經具足了;因緣成熟的時候呢,善知識只要彈指一聲,大寶樓閣如來藏的大門就打開了,我們就能夠見到樓閣裡面無量無盡的大富貴財寶藏,也同時見到了這座樓閣廣博無量等同於虛空。

因為善知識的幫助,我們才得以進入此門;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幫助,自己的資糧又沒有具足,則甚至沒有辦法走到這一座大樓閣的門前。也就是說,見道前的四加行位以及資糧位沒有辦法圓滿,那就無有證悟的可能。經文裡面還講到「入已還閉」,就是這個大寶樓閣唯為善知識所意向者開,即使旁人跟在旁邊,還是無法得見、無法進入的;這就好像 世尊拈花,唯有大迦葉菩薩能夠微笑,其他在場同見的大眾們卻是如盲如癡。這個道理本來如是,因為本來這就是屬於諸佛的教外別傳,悟與不悟,只看諸佛菩薩的彈指一聲啊!或者我們會說:「啊!這樣實在太難了,不如我們直接去兜率天拜見彌勒菩薩,請他教導我們進入這個大寶樓閣吧!」是的,這樣子也很好!自古以來許多的大德菩薩,一心虔恭求能往生於彌勒內院,住於 彌勒菩薩的座下聞法修習,這也是很值得讚歎與學習的。

例如在 玄奘菩薩的《大唐西域記》裡面記載著:無著菩薩他能夠在夜晚的時候,上升到兜率天宮,然後聞法聽經,後來他度化了他的弟弟世親菩薩,也成為弘揚真如唯識的大善知識,所以被人家叫作百部論師,不但智慧通達而且善於應機賜教。世親菩薩他最初是在小乘的說一切有部中出家,曾經著有二乘當中的名著《俱舍論》等等。無著菩薩還有一個弟子叫作師子覺,常常修行密行不為人所知,很有才華,在佛理上也多能覺悟。這三位菩薩曾經約定好:凡所修一切功德,都迴向往生於 彌勒菩薩的身邊,如果誰先走了,見到 彌勒菩薩就要先回來通報一下,讓另外兩個人知道。後來師子覺最先過世,可是三年過去了也沒有回來報信;再後來世親菩薩也過世了,過了六個月也沒有回來報信,所以外道們就嘲笑譏諷這一些學習彌勒菩薩教法的人,說師子覺跟世親都流入惡道了,不會回來啦!這一種嘲笑彌勒教法的風氣,一直延續到了西域,一直延續到了中國。

有一天夜晚,無著菩薩開始為弟子講授定法,忽然空中大放光明把燈光都遮蓋了,有一位天人從虛空之中出現,然後進入了庭院向無著菩薩禮拜。無著菩薩就責備他說:「你怎麼來得那麼晚?現在你在那邊叫什麼名字呢?」哦!原來是弟弟世親菩薩回來了,因為已經是兜率天人的天身了,重新換了一個身體、換了一個意識心;所以無著菩薩就問他,那你現在新的名字叫作什麼?世親回答:「我從這裡捨報之後,就前往兜率陀天彌勒菩薩處出生,蓮花才一開,彌勒菩薩就稱讚說:『善哉!廣慧!善哉!廣慧!』我才圍繞著這個菩薩身邊一圈,就回來報告啦!」也就是世親菩薩他的這個新的名字,是 彌勒菩薩取的,叫作廣慧。然而兜率陀天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四百年,所以世親菩薩只是去那邊禮拜,右繞了彌勒菩薩一匝,就趕快回到人間,此時的人間卻已經過了半年的時間了。

那麼無著菩薩又問啦:「那個師子覺現在在哪裡呢?」世親菩薩就說:「當我在右繞的時候,我看到了師子覺往生在兜率外院,他耽著於天界的五欲之樂,連看我一眼的時間都沒有,怎麼會回來報告呢?」這也就是前面 平實導師所交待的:如果要往生兜率天宮,那一定要發願直入內院,可不要沉迷於外院的天樂喔!接下來,無著菩薩就說:「那這一件事就罷了,那你所看到的慈氏菩薩長得像什麼樣子呢?他傳授什麼樣的法呢?」世親菩薩說:「彌勒菩薩的相貌非常的莊嚴,難以用言語形容,他所說的法與哥哥您所說的沒有什麼不同;不過彌勒菩薩他的聲音清脆流暢、婉轉動人,使聽的人忘了疲勞,受教者沒有一個感覺到疲倦的。」以上所說,就是往生到兜率內院去學法,它的殊勝之處。

接下來,我們再回到經文,維摩詰菩薩說:「彌勒啊!所以你應該要讓這些天子們捨棄分別菩提的種種見解,為什麼呢?因為菩提祂不能以色身得,菩提不能以心得。」這個如來藏的大寶樓閣並不是一個色法,所以當然不能以色身而得;衪也不是心法,所以也不能以心而得。可是五蘊世間的萬法,不是色法,便是心法,那要如何得這個真如如來藏呢?那就須要 彌勒菩薩帶著我們到大寶樓閣,帶著我們去大寶樓閣之後,在菩薩的一彈指之下,我們才有能力打開這個大寶樓閣囉!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90-a19_038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7集 彌勒菩薩(二)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現在各位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講到了〈菩薩品〉第4,也就是教材的第236頁。之前 世尊已經一一地請問諸大聲聞相弟子,但聲聞弟子們卻都說自己無法堪任這個工作,因為他們都曾經被 維摩詰居士指正過他們的過失,所以覺得慚愧,自己沒有辦法代表 世尊前去探病。那麼 世尊接下來就詢問 彌勒尊者,雖然 彌勒菩薩當時也在僧團裡面出家現聲聞相,但是 彌勒世尊很早就已經得到了 佛的授記,將會是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就是賢劫千佛裡面的第五尊佛。彌勒菩薩他已經成為一生補處的妙覺菩薩了,所以 彌勒菩薩有資格接受大愛道比丘尼本來要供養給 佛的金縷袈裟。這是屬於佛的衣服,諸上座長老們都知道自己離 佛太遠了,不能夠接受這一件衣服,只有 彌勒尊者是下一尊佛,是一生補處的補特伽羅,是一位妙覺大士,當然只有他等同於 世尊有資格穿上這一件衣服。在《阿含經》裡面記載著,彌勒尊者他的身量完全同佛一般,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而且遍身作紫磨金色,代表菩薩他成佛的福德已經接近圓滿了。這一些特點,在在處處都顯示了 彌勒菩薩獨一無二的角色;對於一般的凡夫而言,這樣的妙覺菩薩幾乎就是佛,兩者之間的差異並非是一般的菩薩所能夠窺見分別的。

那麼最接近成佛的 彌勒菩薩,應該就可以去探病了吧?不!彌勒菩薩竟然也說自己不堪去探病,這是怎麼回事呢?彌勒菩薩說:有一次他正在教授兜率天王及天王眷屬們有關於不退轉地之行,維摩詰居士就來了、說話了!彌勒菩薩當然他有資格代 佛去探病,可是這一部經的因緣並不是由 彌勒出面,所以彌勒菩薩知道因緣不在他這兒,所以就舉出了「不退轉」這一件事,把棒子交給下一尊菩薩。

在佛法中的不退轉叫作阿惟越致,或者阿鞞跋致,在層次上有好幾種的不退,像是信不退,一般是指菩薩十信位中第六信以上,從此以後不會因為邪見而退失於對三寶的信心,所以叫作信不退。但是真正對於無上正等正覺的不退有三種:第一種是位不退,是指見道以後——也就是七住明心證悟如來藏之後,因為能轉依於真如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所以此後由於轉依了第八識如來藏,而能夠地地增上,因此他所修得的位階不再退失,不會退墮於三惡道,也不會退墮於二乘的小法。第二叫作行不退——對於他所修行的一一的法不退轉,這是證得初地以後的無生法忍,對於無生法的一一法得不退轉,因此對於所作所修的種種法,不會再退轉了。第三是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這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住於純粹的無功用行,自然而然道業增進卻不動念,於一念之中尚無所念,念念迴入真如性海,故稱為念不退。這就是三種不退。但是它們的前提,都是要先證得了真如心,才談得上對於無上正等正覺能夠不退。

經文裡面提到了 彌勒菩薩為兜率天王說法——諸佛在成佛之前,都會上生到兜率陀天住入內院,未來等到下降人間的因緣成熟的時候,就下降人間八相成佛;如同 彌勒菩薩現在正是內院的院主,在彼處講經說法,攝受未來成佛時候的弟子眾們。兜率陀天屬於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它是在忉利天以上的空居天,這個地方分成了內院與外院。如果一般純粹是依著善業以及欲界的定福,往生到彼處的眾生,通常是往生在外院;必須是對 彌勒菩薩有著清淨意樂的菩薩,才能夠往生到內院去侍奉 彌勒世尊。

所以 平實導師在書中特別囑咐:發願往生彼處的菩薩們應直入內院,不要先入外院去流連,生於外院的眾生就很難得入內院參拜 彌勒菩薩了;這是因為外院的五欲享用殊勝,菩薩若是稍稍地流連在外院這樣的五欲境界之後,就會捨不得離開外院的享受,而忘記了要去內院聽佛說經;只有兜率天王以及大眷屬們,他們長久以來已經習慣於外院的五欲境界,所以有的時候也會進入內院去參拜 彌勒菩薩請益。

所以在佛世的時候,天王們也都來到人間向 彌勒菩薩請法。曾經上升到兜率天去禮拜 彌勒菩薩——像是無著菩薩每天夜晚到兜率天宮去聽法,再把法帶回來人間,所以人間才會有《瑜伽師地論》等等 彌勒菩薩所說的經典;像是現代的虛雲老和尚也曾經前往彼處聽經,想要留在兜率天宮跟隨 彌勒菩薩,但是 彌勒菩薩要他先回來人間,把這一生的事務處理完。

那麼現在在欲界兜率陀天的 彌勒菩薩,所現出來的身形,就已經不是聲聞相了,而是兜率天子之相。事實上,在印度本來 彌勒菩薩的造型,就是頭戴天冠、身披瓔珞的天子法相,坐於大寶座上的說法造型,傳到了西藏也是如此。在中國,因為 彌勒菩薩曾經化現為布袋和尚,所以才有這個聲聞的形相;另一尊大家所知名的 地藏菩薩也是如此,原本在印度的造型是在家相的大士,到了中國則以高麗金喬覺王子在中國出家後的造型,而有聲聞相的 地藏菩薩。

各位可以再想一想,《華嚴經》中善財五十三參中的五十二位善知識,有幾位是聲聞相,幾位是在家相呢?一般法師講經的時候都會說到,出家相其實只有六位,而且起初頭三位善知識都是比丘相,到了地上位的善知識則少有出家法相了。這就是顯示了 釋迦世尊一向在經典裡面所強調的,所謂出家的僧人不是依他的外相來判斷的,而是要依他的證量來看:只要是這一位修行人已經斷結證果、位列四雙八輩,證得了初果的須陀洹之後,這個人就得到了沙門果,他就是真的沙門,他就是勝義沙門,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像是 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等等的大菩薩,當然他們都是真正的出家人。如果沒有證果而現聲聞相,那就只是表相僧,世尊從《阿含經》開始,就是一直這麼交待的。

所以這個地方《維摩詰經》的經文,世尊問完了聲聞相弟子之後,那就開始問菩薩弟子。第一個問的就是 彌勒菩薩,因為 彌勒菩薩這個時候,正是外現聲聞相而實為一生補處的妙覺菩薩,由他來銜接;以 彌勒菩薩的身分來解釋其中的道理,也表示了地上菩薩大多是外現在家相的這一個事實。所以請問各位:現在在兜率天宮現出天子莊嚴相的 彌勒菩薩,實際上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呢?會不會有人認為當來下生的 彌勒菩薩沒有證得沙門果呢?各位先別笑,世間還真有這一類的愚癡人哩!

在《大唐西域記》裡面記載著,西元6世紀前後有一位天軍阿羅漢,常常上升到彌勒內院聽 彌勒菩薩講經,另一位瞿拏鉢剌婆Gunaprabha,也就叫作功德光論師,他聽說了這件事情,因為這一位德光論師他一直以來就有一些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所以就拜託天軍阿羅漢帶他一起去見 彌勒菩薩來請問。結果到了兜率內院,德光論師一看 彌勒菩薩高坐在七寶高廣大座之上,外型就是一個欲界天的天子的樣子,並不是光頭、穿著袈裟,所以德光就不肯向 彌勒菩薩禮拜,只是長揖作禮。在旁邊的天軍阿羅漢當場就質問他:「彌勒菩薩即將成佛,你為什麼自我貢高竟敢不禮拜?而且你既然要向菩薩求問學習,又為何不願屈身禮拜呢?」德光回答他說:「您這句話是指示教誨啦!但是我是一位具足比丘戒的出家人,而彌勒菩薩是享受著天界五欲之樂的非出家人,要出家人對在家人禮拜這是不適合的!」

那各位可以猜猜看,德光論師心中的那些問題到底解決了沒有呢?當然是沒有嘛!德光論師的慢心深重,因為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是出家人,以我所擁有的出家人的身分而生起了慢心,這已經是因為我所而生起的慢,是很粗重的慢心了。所以,天軍阿羅漢帶著德光三次前往兜率陀天,可是德光心中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三次之後,天軍阿羅漢知道德光慢心深重,所以就不願意再帶他上去了。此後德光不高興,乾脆去住在山林裡面專修禪定,想要發憤圖強讓自己也發起禪定神通,自己也能去兜率天;但是不除慢心,終其一生都沒有辦法見道證果。

後來 玄奘法師在印度的時候,曾經在德光的弟子蜜多斯那的地方,聽聞過德光所寫的《辯真論》以及《隨發智論》等等。在多羅那他祖師的《印度佛教史》以及法顯法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記載著這一位功德光論師,說他是世親菩薩的弟子之一,與安慧論師、陳那論師是同一個時代,也是當時印度的十大論師之一。書上說他持戒清淨,弘傳律藏,他的出家戒律是緣自於印度馬土臘地區的根本說一切有部;但有趣的是,他的律經自注裡面署名為功德光菩薩,顯示了他是以修大乘道的菩薩自居。但各位想一想:會有一位不肯禮拜 彌勒菩薩的大乘菩薩嗎?

在玄奘法師的記錄中,說功德光原本學習大乘法,但後來因為讀到了二乘的《阿毘達磨論》之後,認為二乘的解脫道才是究竟的解脫,所以退大向小,但卻又說自己是大乘的菩薩——這種情形正是 平實導師常常說的,表面上是大乘菩薩,但實質上連二乘的聲聞都算不上!因為真正證得初果,有正知見的二乘聲聞人,是不會毀謗大乘法的;更不會自己侷限在表相,而對於妙覺菩薩有所不敬。然而這樣的假名菩薩,也是假名聲聞的凡夫,自古以來在大乘的教團內,就非常非常地多;就好像是安慧,表面上傳承是來自於世親菩薩,好像是一個唯識的大家一樣,但是從他的著作《大乘廣五蘊論》裡面,就可以看出他對於大乘唯識的認知有誤,竟然把真如第八識當作是應該要滅掉的識蘊,實際上他認同了錯誤的解脫道,雖然他廣有著作與徒眾,但實際上沒有辦法實證初果,充其量只是一個凡夫。這一類人在現在的佛教界裡面更是漫山遍野,有興趣的觀眾,可以閱讀《成唯識論》裡面對於安慧的駁斥。

然而在9世紀之後,整個西藏佛教中出家戒律的傳承,一直到現在都是傳承自這一位功德光所傳下來的比丘戒,還高推他為三地菩薩,更將他寫的《律經》視為根本的戒論列入五大論之一,或許這就是西藏的因緣所不得不然的吧!

好!我們再回來經文的第239頁,請 平實導師為我們解釋。維摩詰菩薩說:「彌勒菩薩啊!世尊曾授記你這一生過完後,就會上生兜率天,然後會降生人間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那麼我問你:『你是用哪一生來受記成佛呢?若用過去生被授記成佛的話,過去生已經滅了;如果是未來生被授記成佛的話,那未來生還沒有到,受記在哪裡呢?如果說是用現在世被授記成佛,可是現在世你這一生是念念不住,一直都在變異的,那你到底是哪一生的哪一個剎那、哪一個時刻的心被世尊授記成佛呢?你若改說:「我不是過去生受記、未來生受記,也不是現在生受記,而是無生得受記。」那就要請問了,你如果說是無生得受記的話,無生當然就是正位,正位就是無餘涅槃,可是在無餘涅槃之中,又哪有受記這一件事情呢?』」

無餘涅槃祂不是斷滅,而是真如如來藏的本際;真如從來就沒有被出生過,那要怎麼樣被授記?真如從來也不曾滅,又怎麼能得受記?一切眾生都本有真如如來藏心,所以經文說「一切眾生皆如也」,賢位菩薩從七住明心證悟如來藏之後,一直都很清楚,因為能現觀自己的如來藏一向是如如不動的,從來不動轉於六塵諸法;那麼既然不動轉,又如何能受記呢?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86-a19_037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6集 彌勒菩薩(一)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的導讀。

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為什麼世尊要把阿難放在聲聞弟子的最後一位才詢問?它的因緣、緣由,簡單地來說,因為阿難是正法未來的住持人,更是因為阿難看似懈怠,但是其人真實的修證遠遠的超過了其他的聲聞弟子們;所以未來在聲聞弟子當中,最早成佛的竟然是阿難。所以《法華經》中說到,因為阿難護持法藏,再加上他對眾生的多情與大福德,所以只需要再供養六十二億諸佛後即可成佛;相比於像是大迦旃延尊者要經歷二萬八千億佛,與摩訶迦葉要經歷三百萬億諸佛,阿難竟然是聲聞弟子中成佛最迅速的一位菩薩。而且當他成佛的時候,佛壽無量千百億阿僧祇劫,而且教化眾生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這一些佛國的莊嚴事業都是其他聲聞弟子所難以相較的。這一些重點,是千古以來教界所難知者,所以理所當然地,應當將阿難大菩薩放在聲聞弟子中最後一位才詢問。

好的,現在我們返回課本,阿難向 世尊解釋了為什麼他不堪任去向 維摩詰居士探病。我們看到 平實導師在教材的第224頁,白話語譯的經文:「因為我想起以前世尊有一次身上有一點小疾病,應該要飲用牛乳來對治,所以我持缽去到一位大婆羅門家門前,站在那邊希望求得牛乳。當時維摩詰菩薩來對我說:『喂,阿難!是什麼緣故使你一大早就持缽站在這兒呢?』我說:『居士啊!因為世尊身上有一點小小的病痛,應該要用牛乳來治,所以我就來這裡啦。』維摩詰菩薩就跟我說:『不要再講了!不要再講了!阿難啊!你不要說這個話。如來之身是金剛之體,諸惡都已經斷盡了,而且所有的善法品已經普遍圓滿的匯集在祂身上了,怎麼能說會有什麼疾病呢?會有什麼讓祂可以覺得煩惱的事呢?你就不要再講這種話了,默默地離開吧!阿難啊!你不要誹謗如來,不要使別的人,特別是教外的人們聽到你說的這一句話,也不要使得大威德諸天和從他方淨土來到這裡的菩薩們聽到你這一句話。阿難啊!轉輪聖王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福德就已經可以無病了,何況如來是無量福德聚會而普遍勝過三界一切人天的人。走吧!阿難啊!你不要讓我們受到這一種恥辱,我們三寶弟子不願意受到這樣的恥辱。外道的那一些修行人如果聽到了你這一句話,他們會這樣想:「什麼人天導師?祂自己的疾病都救不了了,還能救別人的病嗎?」你可以趕快離開,靜靜的不要讓別人知道趕快走吧!不要再讓人家聽到你說的這句話了。你應當知道,阿難啊!諸佛如來身,其實就是法身,法身不是思欲之身,怎麼會有病呢?佛是世間最尊貴的人,超過於三界中的一切眾生;佛身是無漏之身,諸漏都已經斷盡了;佛身也是無為之身,不會墮於三界眾生數中;像這樣的法身、金剛身,應該會有什麼病呢?還會有什麼煩惱呢?』維摩詰菩薩說完了,當時我,世尊啊!真的是心裡面很嚴重地懷著慚愧之心啊,我就想:『會不會是我一直都接近於佛的身邊,可是我卻聽錯法了呢?』可是當時又聽到空中有聲音說:『阿難啊!就像居士所說的那樣,只是因為佛出於五濁惡世,所以要現行出這樣有病的法才能夠度脫眾生。走吧!阿難!你就把牛奶拿了就直接走了,不必慚愧。』世尊!維摩詰菩薩的智慧辯才到這種地步,所以我沒有那個智慧可以去看望他的疾病。」

維摩詰居士早晨看到阿難在托缽,因為 世尊的身體化現出熱病了,所以阿難要找清涼性寒的鮮乳為 佛退熱;但 維摩詰居士卻說:世尊的法體是法身如來藏,而不是思欲心的離念靈知心;法身是真心,而離念靈知則是妄心,所以法身又怎麼會生病呢?再說,即使是人間最低的轉輪聖王——鐵輪王,尚且因為福德超勝於常人,亦可一生無病,何況是福慧二足圓滿的 世尊呢?又怎麼會生病呢?居士不但以理駁斥了阿難,並且警告阿難不可以再說這種話。因為這是謗佛的話語,簡直就是侮辱了一切的佛弟子,最後還叫阿難閉上嘴,自己悄悄地離開吧!這樣子的駁斥,甚至讓阿難開始迷惑了,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靠 世尊太近,反而誤解了佛語。套句現代的流行語,阿難嚇到「吃手手啦」!

正當此時,虛空中卻傳來話語要阿難不要擔心:「這正是世尊在五濁惡世度化眾生的方式,拿起鮮乳去供養世尊吧!」阿難是 佛的堂弟,是僧眾們公選出來的佛侍者,他可以記下一切 佛所說過的話,腦子好使;但是遇到了 維摩詰居士,卻只能瞠目結舌,口不能置一語,心中只能慚愧,因為居士說的法的確是有道理的。有趣的是,又是誰在空中說話解救了阿難,要阿難拿起鮮乳呢?空中說話的人仍然是 維摩詰居士,他自己提問,再用神變自己回答了問題。

佛的法身是第八無垢識,佛的第八識既然名為清淨無垢識,無生無滅,如何會生病呢?世尊的另一個自受用清淨法身,乃是 毘盧遮那佛的自受用身,仍然是由無垢識所變化的,唯佛與佛乃能見之,當然也沒有生滅可言。而佛的報身是為了度化地上菩薩,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這必須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方可得見;並且依著修證的不同,各地的菩薩各各所見亦有所差異。未入地的眾生尚且見不到,當然這個報身也是不會生病的。

然而 佛的應化身,則為人間諸有情可以看見,祂化現為等同於一般眾生的正常的人身、肉身、五根身,與此土眾生有著相同的人同分,所以佛身依照著此土眾生的身體而顯現,因此也依照著「若眾生有病,則佛身也有病;若眾生無病,則佛身也無病」,純粹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化現罷了。那 佛的法身與報身,就不是此土眾生所能見到的,是無病、無生滅的。

欲界的天人尚且無病,那麼為什麼此土的眾生會生病呢?因為眾生有惡、有煩惱,善心不足而煩惱眾多,再配合上這樣子的肉身。例如,眾生需要空氣進出身體,也就是呼吸,空氣的流動就是風,眾生有呼吸所以此土就有風;如果空氣的進出出了問題,眾生的呼吸也會受到影響,加上眾生煩惱多、惡業多,所以眾生就會因為風息不調而生病。同樣的,地大不調、水大不調、火大不調,都會引起眾生的身體生病。而 釋迦牟尼佛的佛身既然與此土眾生相同,當然也就會如同眾生一樣,會示現出有病的樣子。至於 佛的無垢識則是不可壞的金剛身,所以說 佛是無漏之身,那不在世間的五蘊十八界之中,所以叫作「不墮眾數」。

因此 平實導師書中的語譯:「如維摩詰居士所說,阿難啊!佛出現在五濁惡世,所以就要顯示出來:乃至於佛身也有病痛、也會死,因此你們要趕快求解脫生死。用這樣的方法來示現,來教化眾生。所以阿難啊!你就走吧!趕快走吧!拿著鮮奶趕快走,不必慚愧了。」

接下來,經文來到〈菩薩品〉第4。當世尊一一詢問著諸大聲聞相弟子,但弟子們卻都說自己無法堪任此工作,因為他們都曾經被 維摩詰居士指正過過失,所以覺得慚愧,表示自己不能代表 世尊前去探病。既然聲聞弟子都無法前往,於是 世尊下一位詢問 彌勒尊者;當時 彌勒尊者一樣的在僧團中出家,現聲聞相,也是聲聞弟子。但是《維摩詰經》從 彌勒尊者開始就分類為〈菩薩品〉,這是怎麼回事呢?中國人都聽說,彌勒菩薩胖胖的,笑彌勒大家都喜歡,在中國的佛寺山門前常常都供養著一尊大大的笑彌勒,讓香客一進門就笑開懷,這是依循著後梁時代布袋和尚的聲聞造型;一般人說到 彌勒菩薩都會自然喊出 彌勒菩薩,而少很有人會說 彌勒和尚。

真實的 彌勒菩薩在佛世時現聲聞相,是僧團中的一分子,擔任執事處理僧團中各種大小事務,較少說法,也算不上是最資深的上座長老,因此反而不像其他的聲聞弟子那樣的出名。但是賢劫第四佛的 釋迦牟尼佛世尊很早就說過 彌勒菩薩(Maitreya),將會是娑婆世界下一尊佛,也就是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而僧團之中大家也都知道這一件事。所以 彌勒菩薩雖然他行事低調務實,但是僧團之中無人不知、也無人不敬;而 世尊也安排大迦葉尊者入雞足山,就是等待未來 彌勒菩薩從天上下降人間而成佛,要為未來的佛弟子作證明。所以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他住於兜率天宮內院弘法,時時關注人間,在佛教的歷史上許多的大德,像是 無著菩薩,乃至於現代的虛雲老和尚都曾經前往該處禮拜聽經。

許多研究者說 彌勒菩薩是後人創造的角色,也有人說 彌勒菩薩只是一個普通的僧眾,被後人強加上未來佛的角色等等;然而在《中阿含經》的《瞿曇彌經》,南傳大藏經《中部》的《布施分別經》,乃至於北傳的《雜寶藏經》中,都記錄著同樣的一件事:有一次大愛道比丘尼出家不久(也就是佛的姨媽波闍波提),當時呢,她想盡辦法化緣收集了金絲線,而編成了一件金縷袈娑拿來供養 世尊。世尊回答她:「妳拿去供養僧團吧!」大愛道回答說:「世尊啊!我用自己的乳汁養大了世尊您,現在我親手作了這一件衣服特地拿來供佛,請如來為了我,一定要接受我的供養。為何如來要說拿去給僧團其他人呢?」世尊回答說:「我正是為了姨媽您能得到大福德,才請您把衣服拿去供養諸僧。為什麼呢?因為整個僧團的眾僧福德廣大無邊,所以才如此地勸您。您若肯聽我的話,那就是等同於供養我啊!」

大愛道聽到了 世尊的吩咐,捧著袈裟在僧團中,由上座長老開始供養;但是上座長老們一一都推辭不肯接受,因為那是 佛的衣服,長老們都知道自己不是 佛,差太多了,所以不能夠接受此衣。後來,大愛道順序地供養,但都被順序地拒絕了,到了 彌勒尊者的面前,彌勒尊者卻接受了這一件金縷袈裟的供養;各位想想看:為什麼僧團這麼多的長老比丘都不敢、不能接受這一件本來就屬於 世尊的金縷衣呢,但是 彌勒尊者卻堪能接受?換一個角度說,世尊就是要將這一件屬於 佛的金縷衣交給 彌勒尊者,因為 彌勒尊者是下一尊佛,當然只有他有資格穿上這一件衣服。

在《阿含經》中記載著 彌勒尊者的身量等同佛一般,也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遍身作紫磨金光色,所以祂幾乎是等同於佛。因此當 彌勒尊者入城托缽的時候,常常會引起城內的大眾,大家圍繞著 彌勒菩薩,大家爭相要瞻視這一位與佛外型相同的 彌勒尊者,但實際上就是一生補處的 彌勒菩薩。當 彌勒菩薩接受了大愛道這一件金縷衣,他立刻就披上了這一件 佛的金縷衣,然後入城去托缽。大家想想看:如果不是 佛的繼承者,焉能穿著 佛的衣服接受大眾的瞻視呢?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82-a19_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