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20集 菩薩不入涅槃而證涅槃、不斷煩惱而證菩提(二)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以及菩薩們: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這個單元。我們仍然是依據 平實導師宣講《維摩詰經》整理而來,總共六冊的《維摩詰經講記》的內容來為大家說明。

在上一集已經為大家說明了,維摩詰大士示現雖處居家,但不著三界,並且以等覺菩薩之尊,為了度化眾生趣向大乘法,所行之事真的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而這往往是菩薩們道業能夠快速增上的重要因緣,我們若是能夠這樣做,才有機會進入諸地。

現在這一集要從維摩詰大士「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維摩詰所說經》卷1)開始來談起。這就是說,如果 維摩詰大士處於一群長者之中,他一定是長者中尊,所有的長者都要尊敬他,他就為這些長者們說勝妙的法。勝妙的法當然是佛菩提,不可能是二乘法,二乘法不叫勝法,所以二乘法當然不是無上法,所以叫作有上之法。如果在居士當中,他就是居士中尊,斷其貪著;因為一般說來,出了家通常是比較能離開世間的繫縛,一般而言是如此,但也不是絕對。一般而言,居士的貪著會比較重些,一般情形下都是這樣。就好像說,一般而言,大學生的文筆一定比中學生好,但這也不是絕對;但不能因為不是絕對的,所以就說:「中學生的文筆比大學生好。」不能這樣來下定論!雖然有特例,但不能拿特例來作為通例。因此一般而言,居士的貪著會比出家人重一些,所以當 維摩詰大士處在居士之中時,成為居士中尊,就為居士們說不要貪著。孔老夫子也曾經說過:「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卷9)連世間之論也都說不能貪得無厭,我們佛法當中更應該如此,所以要叫他們斷貪著。貪如果不斷,落在我所上,我所的貪都斷不了了,如何能夠斷我見與我執呢?連我所都無法斷,當然我執更無法斷,所以要教導他們斷貪著。

維摩詰大士如果在那些統治階級之中,他也是這些統治階級中最尊貴的人,因為他的身分地位超過這些統治階級,所以他是他們當中最尊貴的人。就針對他們的身分,來教導他們要修學忍辱;統治階級往往是最不能夠忍的人,最沒有忍,動不動就下令將人處死。例如在古印度,如果國王把某一個村封給某一個人,他當了村主,這村裡面誰犯了罪,他是可以下令殺掉的;他也可以對那些村民課稅,他有這個權力,這種人就叫作剎利族。這種人通常是作威作福的,所以 維摩詰大士為了利樂眾生,就教導他們:「你們要學著怎麼樣安忍,要學忍辱,忍辱對你們有許多的好處。」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維摩詰所說經》卷1)。也就是說,如果 維摩詰大士處在那些外道的在家修行人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婆羅門,他也是這些婆羅門之中最尊貴的人;這些婆羅門他們通常很傲慢,常常口出狂言說:「我們婆羅門種性最尊貴,是梵口所生,不是由父母產道而生。」他們不說父母所生,而說他們是從大梵天之口所生的,所以種性最為尊貴,比一切統治階級還要尊貴。但是佛就斥責這樣的人,說他們愚冥無識,並說他們虛假自稱;自稱什麼呢?自稱說:「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長阿含經》卷6)也就是說,婆羅門們這樣子的說法,是虛假的,當然更不是事實。但是婆羅門他們一直流傳下來的教育就是如此,所以婆羅門很傲慢;維摩詰大士就為他們斷除我慢,把他們的慢心給斷除掉。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是說,如果 維摩詰大士處在大臣之中,他就是大臣中最尊貴的人,因為沒有人的身分能夠比得上他,他就對國王所有的大臣們教授正法,教他們學習正法。如果在王子當中,他也是王子中尊。王子們常常會犯的毛病,就是為了當上皇帝而不忠不孝,如果他們覺得他們的父皇活得太久了,他們就會不耐煩,除了兄弟之間的鬥爭與殺戮外,有的甚至把父親給殺了;這種事情,中外古今都是如此。維摩詰大士就教導他們要對父皇忠心和孝順,這樣才是為人子、為人臣之道。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裡說的是內官,他不只是在外國才有,中國也有,也就是太監。中國人特別聰明,有人想要當太監,就要先去勢,也就是割除生殖器官。皇帝都怕他的君權落入到外人手裡,所以得要有太監、宮女照管皇帝與他的妃子們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這些太監、婢女都叫作內官。維摩詰大士若處於內官之中,大家也一樣會恭敬於他,他就教導他們當內官的時候,應該遵守的分際,應該如何作事,這叫作化正宮女。

接下來說,「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維摩詰所說經》卷1):如果 維摩詰大士是在老百姓當中,他一定是老百姓當中最受恭敬的人,他就教導民眾怎樣來興福,教導民眾興起廣造福業的力量,想要使民眾興起造福的事業,當然要教導他們廣作善事,還要告知民眾行善的果報。諸天天主,特別是欲界六天,欲界六天的天主為什麼威德力能夠凌駕於天人?就是由於他們福德大。欲界六天中的威德,主要是以福德來衡量、來作比較,福德大的人就當天主。所以,如果有人在人間廣修福德,但都不要人家回報,欲界六天的天主都會注意到你,特別是福德修到很大的時候,仍然都不要求任何回報,他們就會害怕;害怕什麼呢?害怕這個人將來可能會把我天主的寶座給搶了。他們會害怕!所以菩薩在人間行菩薩道、修布施波羅蜜的時候,萬一有鬼神、天人找上你,你記得要表明:「我不貪天福,我在修集佛菩提的資糧。」否則的話,你修福時將會事事不順,因為他怕你搶了他的寶座。

天魔之所以會當上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凌駕於其他五天天主之上,這也是因為他過去生在人間的時候廣修福德,所以死後成為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但因為他過去同時也造作了破壞佛法、擾亂佛法中的修行人等惡業,因此當他天福享盡之後,必然下墮惡道。

如果維摩詰菩薩是在梵天,他也一定是梵天中最尊貴的人;當梵天下來拜訪他,他就教導梵天們勝妙的智慧。想要生到色界天的人,除了要廣修福德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定力。以一個凡夫而言,要去當初禪天第三天的大梵天天主,靠的是什麼呢?除了大福德以外,還要有初禪定力勝過別人,就是初禪是遍身發的,而且是極具足不退的,是歷經八種初禪的變異境界,完成之後,再轉入微細的八種變異境界,統統經歷而具足初禪了,再加上世間行善所得的大福德,死了生到初禪天,就當上大梵天了!手下就會有許多的梵輔天,那就是初禪的第二天,再下面就是梵眾天。從眾生來講,說梵眾天是第一天,再上去是梵輔天,再上去是大梵天,就是初禪天的天王。

但是比起般若智慧來說,初禪根本就不值一提,因為那畢竟仍然只是世間境界而已。但是 維摩詰大士不只是這樣,為什麼他在梵天中會成為梵天中尊呢?並且還能夠誨以勝慧?是因為等覺菩薩在很多劫以前的三地滿心時,早就具足四禪八定了;特別是在九地時,就已經滿足四無礙辯了,他有勝善的智慧,所以叫善慧地,他以這四無礙辯為梵天教誨最勝妙的智慧。

接下來說,「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就是說,如果娑婆世界百億忉利天的天主來相聚會,維摩詰菩薩也來參與時;像這樣的聚會,維摩詰大士最喜歡參與,因為等覺菩薩就只是修福而已,沒有什麼可以自修的,而最好的修福方式就是法布施,所以只要哪裡有聚會,他就會來,他就是要作法布施,儘量布施正法。所以,諸方帝釋們聚集的時候,他當然知道:好機會來了!他又來說法了。來為帝釋們示現什麼呢?示現無常。因為有的忉利天主是不曾學佛的,還沒有接觸到佛法。我們娑婆世界有百億忉利天、百億四王天、百億夜摩天,乃至百億四禪天。當娑婆世界的帝釋天王——各處的忉利天天主,都來在一處聚會的時候,維摩詰大士就為他們開示「五欲無常,欲界天無常」。因為忉利天的天主是非常享福的,在那邊享受一天絕對超過人間享受一百年,因為他的一天就是人間一百年,而他的五欲很勝妙。你在人間活一百年,能有幾年是全部都在享受五欲?沒有幾年啦!所以忉利天的天主們,大部分都貪著於欲界天的五欲境界,維摩詰大士就去對他們潑冷水,他說:「五欲是無常,你們這個天主寶座也是無常的。」教導他們無常的道理,也教導他們要以護持正法來修福,如此才能夠保住他們的忉利天天主的寶座。所以很多忉利天主被度而成為護法菩薩,原因就在這裡。忉利天主被度了,四王天當然不能不度,四王天的天主,主要就是秉承忉利天主的命令,來救護世間的眾生,所以四天王天的天主都稱為護世,就是救護世間的意思。四王天的天主們聚會時,維摩詰大士他也來,既然來了,當然大家還得恭敬他,使他成為護世中尊,他就教他們:「你們應當要救護人間的眾生。」

長者 維摩詰大士,以這樣的無量方便來饒益眾生。所以我們從這一段來看等覺菩薩:他的境界高,高、可以高到讓我們無法想像;但他在利樂眾生的時候,姿態也可以低,低到令人無法想像,這就是等覺菩薩。換句話說,最尊貴的位子,他也當得起,但是若示現為最低下的,他也可以作得到,他沒有任何的遮障。

接下來,我們來談關於 維摩詰大士以方便力,示現色身有疾病。因為疾病的緣故,所以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乃至外道的婆羅門們,以及諸王子及國王下面的官員、眷屬,無數的人、千人以上的人,一個個都前往探問他的疾病。凡是有人前往探看他的疾病,維摩詰大士都以他色身的疾病作為開示的因緣,廣為大眾說法。他會對來探望他的人說:「我們這個色身是無常的,因為它一直在變異,色身其實並不怎麼堅強。」有些大力士們覺得說自己很堅強、很厲害,覺得自己是可以久住人間的;其實是承受不了一顆子彈,或者是被打了一針麻醉藥,也都是得躺下了;再不然,一場嚴重的車禍,可能也得死掉了。

其實人的色身,並沒有大力士們想像的那麼強,不論多強,都只是一個感覺而已;特別是年近四十、五十、六十好幾,就更會體會到:年輕的時候可以活蹦亂跳,多有力氣,現在老態龍鍾、力不從心,真是色身無常,力氣一天比一天衰微。色身完全是不堅固的東西,所以說它真的是速朽之法,很快就朽壞了,真的是不可信任。也正因為有這個色身,所以才會有種種的痛苦與煩惱;怎麼痛苦?為了這個色身要住啊!所以得拚命賺錢去買個房子。怎麼煩惱?為了這個色身要吃飯啊!所以要賺錢,賺錢可真的是煩惱。都是為了這個色身,無一不是為了這個色身,所以色身為苦、為惱。並且說,色身是眾病所集,特別是現代,什麼奇奇怪怪的病都有!又或者像每年的流行感冒,若是一不小心得了,那色身就得要難過個好幾天,所以色身真的是眾病所集,那這樣子眾病所集的色身還值得貪著嗎?

維摩詰大士又說:「諸仁者啊!這個色身是有智慧的人所不依靠的。」這裡所說的智慧,指的就是明,也就是離開了無明。什麼是無明?最原始的四阿含中的說法,佛開示說:無明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雜阿含經》卷24)也就是說,不知就叫無明;而明就是知,知就是明。為什麼叫無明?從字面的意思上來說,這個是說他沒有明,也就是說他不知道。至於他不知道的是不知什麼呢?是說他不知解脫之道,以及不知佛菩提道。什麼叫作已知解脫道?也就是說,已知我見與我執的內容,所以能夠離開我見與我執,解脫道的明就具足了。如果落在五陰的某一陰裡面,或者落在十八界的某一界裡面,不能把我見如實斷除,那就叫作無明。在佛菩提道上面說:不能如實地親證法界的實相,就是沒有如實發起般若的人,這種人叫作無明;親證法界實相的人,就能了知萬法的真實相,般若智慧就生起了,這就叫作明。

所以「明」,就表示他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不會依靠色身,不會把色身作為自己的最後依靠。依靠色身作為最終法、常住法的人,是沒有智慧的人;愚癡的人,才會憑仗色身的健康來欺負別人,憑藉色身的俊美來欺負別人,憑藉色身的種種作用來欺負別人,那就表示他以色身為怙。怙就是依靠、依賴的意思。但是這個依靠,是有一個涵義的,就是仗勢欺人的涵義——依靠這個色身而仗勢欺人。因此智者不依靠色身,當然也不會因此輕視他人,或者仗勢欺人。

因為色身如聚沫,不可撮摩。聚沫,譬如我們看見河流,河流如果轉彎的地方有個漩渦,那個漩渦裡面就會有好多水泡聚集在一起。色身就好像那些水泡的聚集一樣:色身其實是很多東西聚合起來的,就像那個漩渦中心點的一團聚沫,永遠都在那裡,它永遠不會消失掉;這個聚沫看起來好像真實,但是如果我們用三根手指頭想去把它捏起來,我們會發現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叫作不可撮;而若改用碰觸的方式,也還是沒有拿起它就破掉了,所以不可摩;色身也如同這種水沫一樣,很多年輕人認為說:「我身體好強壯。」覺得自己力大無窮。可是再怎麼力大無窮,但依舊無法抵擋一顆子彈,一旦子彈穿入身體致命部位,也是難逃一死,所以色身真的如聚沫一般,不可撮、摩。

這個色身也好像水泡一般,沒辦法一直停留在它出現的地方而不壞滅。水泡,就是下雨時,雨滴掉下來在地上反彈以後,就會有一顆一顆的水泡,可是那個水泡若能夠支撐一秒鐘就算很好了,大部分都是不到一秒鐘就破掉了。也許有人會打算活上一百二十歲,可是就算活到兩百歲,以欲界天的天人來看,也僅是幾天的事,因為四天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就算活到兩百歲也只有四天而已;若是忉利天的天人來看,則只是兩天而已,那當然是不得久立,很快就壞了。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

敬祝大家煩惱遠離、安樂自在。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16-a19_020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19集 菩薩不入涅槃而證涅槃、不斷煩惱而證菩提(一)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以及菩薩們: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針對這個主題,我們是依據 平實導師宣講《維摩詰經》整理而來,總共六冊的《維摩詰經講記》來為大家說明。

前面幾集的老師已經為大家說明了三十七道品、除八難、十善是菩薩淨土。【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所說經》卷1)也就是說,如果菩薩想要獲得佛國淨土的話,應當要先清淨自己的心地,如果能把自己的心清淨了,他所攝取的國土自然而然就清淨了。

現在這一集要從 維摩詰大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詰所說經》卷1)開始來談起。

維摩詰大士他住在自己的家中,不住在寺廟裡面,示現居家,也就是居三界家;他不但示現居家,還示現有妻子、兒女,並且常修梵行。大家或許有個疑問──為什麼等覺菩薩來到人間,要示現娶妻生子呢?這有兩個用意:第一、佛菩提不離世間法。第二、避免外道誹謗。等覺菩薩來到人間如果不娶妻生子而示現出家修行,外道往往會誹謗說:「他為什麼出家修行呢?其實是因為不能人道。」因此 維摩詰菩薩藉由示現居家來顯示他具有勝妙的智慧與廣大的資財。可是菩薩雖處居家,常在梵行之中,但是無妨示現有妻子、兒女,藉此顯示菩薩的不可思議不僅止於在法上,在事相上也是不可思議。

我們平常一向都在法上說:「菩薩不入涅槃而證涅槃,不斷煩惱而證菩提。」而聲聞人是要斷見惑、思惑煩惱,才能證菩提的;菩薩卻可以不斷思惑就證涅槃。既然證得涅槃,當然對無餘涅槃裡面的境界相,可以清楚了然分明;而阿羅漢們卻不知道涅槃裡面是什麼,他們是斷煩惱來證有餘、無餘涅槃。等到菩薩問他涅槃裡面是什麼境界,他們都不知道。佛說裡面是本際,但是本際是什麼呢?他們也不知道。所以,菩薩叫作「不可思議」。

同樣的,現在 維摩詰大士在世間相上面示現他的不可思議了:【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段經文是說,他示現有眷屬,可是他對於眷屬並沒有貪著,所以常常樂於遠離,不會每天在沒有看到子女時,心中就牽掛;雖然他身上穿著寶貴的衣服,也佩戴寶物來裝飾,但其實他根本不用這些來莊嚴自己,反而是以他所修的種種利樂眾生的福業而產生的三十二相來莊嚴自身。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維摩詰所說經》卷1

維摩詰大士雖然示現在人間,跟人類眾生一樣有飲食,卻又同時以禪悅作為他所品嚐的味道。以前金山曾有居士,也有別的地方的法師開示說:「證得初禪的人就不必吃飯了,因為初禪是以禪悅為食的。」那真是誤會大了!諸位一樣要瞭解這個法義,禪悅為食是保持他的初禪天身,保持他的初禪境界不壞;但是他在人間的色身,仍然還是要以團食為食,所以他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喝水的。所以佛在人間示現時,照樣得要吃飯,照樣要喝水,一樣要吃喝拉撒,只不過吃過飯、經行後就入於定中,出定的時候,他身上有禪悅法味,作為他的意生身和禪定所生色界天身的食物,這才是以禪悅為味。

這裡所說的「博弈」,是說以下棋來輸贏,這叫作博弈。「戲處」呢?戲處是說譬如酒樓、茶館、戲院、歌舞臺榭,這叫作戲處。他是等覺菩薩,雖然奉持沙門律行,但因為他以居士身就可以方便去這些場所;如果受了出家戒,不論是酒樓、紅燈戶,乃至戲院、唱歌、跳舞的地方都不能進去。但他是居士身,可以進去裡面作一些老闆不喜歡的事,什麼事呢?他到裡面為大家開示:「這個是唱歌跳舞,叫作世間娛樂,是無常、生滅,以後不要再來了,應該要修學佛法。」而去到了下棋的地方,他就說:「用下棋來賭博這個不好,令人迷戀生死,以後也不要再來了。」或許那裡的人會問:「叫我不來,不然你叫我去哪裡呢?」他就回答說:「你可以來跟我學法啊!」就用這樣的方法來度人,他以很多的方便來示現。

以前,禪宗二祖 慧可禪師,悟後還故意去妓女戶中睡覺,訓練自己不受干擾、不會動心。那時外在的環境不允許大乘佛法密意的廣傳,他只好這樣子修自己的道業,後來一代一代傳到六祖時,才改走平民路線,開始廣傳。這倒有一點像維摩詰大士。不過,二祖慧可在那個環境下,沒有辦法把法傳出去。

維摩詰大士則不一樣,他反而到處廣傳去度人。並且:【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維摩詰所說經》卷1

外道或者種種異學所說的法,他也能接受,別人一說他馬上就懂、馬上就會;他不會說:「那一些沒有用啦!你們學琴棋書畫都沒有用,千萬不要學了。那種東西應該在世間消失掉。」他不會這麼講,無妨照樣有琴棋書畫,但是卻要教導他們把外道的種種錯誤觀念糾正過來,讓他們懂得尊重正法。維摩詰大士雖然本身明了於世間法的種種法要,不管是哪一類的法要,他都能夠明了。可是卻教導眾生要常樂佛法,因為世間法可以拿來作為佛法增上之用,可以拿來作為攝受眾生的方便法,所以明了世間法的種種書論典籍,並不妨礙佛法的修證。

不論是在何處,一切人見了他都很恭敬。這個恭敬是一切供養之中的無上供養,他更不貪著任何人的財物供養,眾生如果要供養他的話,只要恭敬他就行了,心裡面尊重他就行了。為什麼他不拒絕眾生尊重他呢?因為這樣一來,凡是他說的話,眾生都能聽進去;這就像是我們所恭敬的人,他說的話我們當然都會聽進去。所以他什麼都不要,只要眾生能夠信受他的話就行。他認為眾生能夠聽他說法,信受他所說的法,如實去修,那就是最好的供養,而這個叫作「法供養」。世尊也一樣不貪圖任何供養,祂常常開示說:「最好的供養就是法供養。」一切等覺菩薩也都是如此,一切現在家相的地上菩薩也都是如此,都不會對世間眾生有所貪圖而說:「你明天送一千萬來供養我吧!」絕對不會!就算你只是給他一千塊錢的小供養,他也一樣廉潔的不受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維摩詰所說經》卷1

他示現在人間的目的就是要執持正法,讓正法在人間久住流傳、人間獲安,這個就是他的目的。人間如果有正法一直不停地流傳,不但人類可以有安定的身心依止,並且諸天歡喜。特別是欲界諸天,欲界諸天之中又以忉利天最為歡喜。為什麼他們會感到歡喜呢?因為他們發覺人間只要正法常住,魔眾、魔孫就會越來越少,忉利天的敵人就會越來越少,他們的敵人就是天魔波旬與他的徒眾們,所以只要人間有正法廣大弘傳,不但人類可以有正法的依止而得到安心,諸天也都歡喜,因為他們的眷屬將會越來越多。不但了義正法的廣大弘傳是如此,即使是層次低的人天善法弘傳,就已經是如此了,因為弘揚人天善法而願意歸心三寶,將來都生到欲界天去,不會去當魔子魔孫,除非修很大的善事,但是卻同時在破壞佛法,才會成為魔子魔孫,因為天魔波旬往世,一樣是修很多的善事,但他就是想要破壞正法,想要阻擾所有離開欲界五塵境界的人,所以才成為天魔。

天魔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勢力,正是因為他往世做了很多的善事,幫助很多眾生,所以福德很大,可是他卻想要破壞正法,才會生在欲界天成為天魔。因為他過往行善的福業極大,所以先生在欲界天受報,報盡後隨即下墮無間地獄,而將來會成為魔,或者成為佛弟子,最大的分際點就是在這裡,在這個分際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若是廣修善事,但卻也在否定正法,或者弘揚六識論邪法,將來捨報之後都會成為魔子魔孫,所以我們對這個分際,一定要弄清楚,並且也要把這個分際,告訴所有的學佛人。

有些人已經進入佛門成為三寶弟子了,卻專門在造作成為魔子魔民的因,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其中的原由,廣做善事而以外道法來取代正法,硬要與佛陀唱反調,說意識是常住的、不生滅的。如此廣做善事的領頭者福業極大,死後將生為天魔,報盡即墮無間地獄,跟隨的徒眾們,現世則已是魔子、魔孫,死後也只有下墮三塗一條路了。正在做這些魔事的人,十個有九個都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做魔事,所以我們都有義務要告訴他們。

維摩詰菩薩執持正法,以正法來攝受一切長輩,及年紀比較輕的人們,如果身為佛弟子,而不能以正法來攝持一切長幼,那就表示他的修行還沒有入門,維摩詰菩薩是等覺菩薩,當然能以正法來攝諸長幼,令正法在人間永遠弘傳不斷。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是說他在人間當然也有自己的事業,所以才叫作「治生」,大菩薩們不受人家供養,因為他自己已經資財無量,為何資財無量,當然是已經有了自己的治生產業,可是他的治生產業,在經營過程當中,卻能不損害眾生的利益,所以是很和諧的。並且與別人共存,不會打壓別人而成為自己獨家壟斷,而是共存共榮的,所以叫作「諧偶」。雖然獲得世俗法上的利益,但是不會因為獲得世間法上的利益,就有喜悅之情。因為他主要還是在眾生學法的利益上面來著眼。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就是說維摩詰大士,常常於四方馬路上來饒益眾生。換句話說,只要看見路上眾生有苦難需要救濟,他就會加以救濟。但,因為他是居士身,所以也可以入治政法參與政治活動,如果是出家菩薩就不可以了。出家菩薩去參加政治活動,那是違反律法的,所以如果出了家去競選公職,那就違背正法;去出任政府單位的職務,去當縣長、鄉長、省長,也都是違背佛法的,律法所不許可。

但在家居士無妨,你去幹宰相也沒罪,這就是開緣,居士身有這個方便,可以進入政府單位任公職,無妨照樣是菩薩。但這對出家菩薩就不行了,出家菩薩在一切時中,都要讓人覺得是慈眉善目的,隨時要維護好僧寶的形象,藉此來攝受廣大的眾生。維摩詰菩薩雖然入治政法,可是卻方便地救護眾生,不讓眾生有一絲一毫的冤枉,並且能夠輕判就儘量輕判,也為他們開示佛法,讓他們懂得懺悔,懂得懺悔以後再減輕其刑。現代的法律也有這樣的規定,因為法律不外乎人情,但是法律有時候也會加重其刑,為什麼呢?例如因為這個人他明知故犯──他是懂得法律的人,並且是執法者,卻明知故犯,所以就加重其刑。

維摩詰菩薩可以教導他們懺悔,懺悔以後減輕其刑,這也是救護眾生的一種方法,在政府單位如果懂得修行,人家說:「公門之中好修行。」確實也是如此,以他所掌握的公權力,可以方便利樂眾生。但是公門之中也好墮落,因為不法的紅包很多,但若懂得修行,他知道要清廉自守,又儘量在為眾生做事上面去努力,這也是「入治政法、救護一切。」

接下來講:【入講論處導以大乘,】(《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是說 維摩詰大士,他又常常進入講論之處。印度的民情,有許多地方會定期聚會,從白天談到晚上,接著繼續談,談到天亮了還在談。他們為了討論一個道理,往往可以討論到天亮,天亮討論不完,再討論到晚上,再討論到明天,這樣的場合叫作講論處。維摩詰大士有時候到了講論處,不管他們是說什麼法,若是說外道法的地方,他也為他們講大乘法;若是說二乘法的地方,他也跟他們講大乘法。一切都要導歸於大乘。

並且 維摩詰大士也進入種種的學堂誘開童蒙;換句話說,在這些學堂之中,他們沒有聽過佛法。他就方便加以引導,誘導他們可以稍微懂一點佛法,所以叫作「啟蒙」。「童」與「蒙」就是說從來沒有學過的叫作「童蒙」,所以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又叫作《童蒙止觀》。主要是針對從來沒有學過禪定的人講的,所以叫作《童蒙止觀》。所以「童蒙」就是比喻小孩子,都沒有學過一樣,還是迷濛一片,這叫童蒙。如果還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就是對佛法有如童蒙一般的不懂,學堂是教一般世間法的地方,他去到那裡,有機會就跟他們講說佛法,讓他們可以能在佛法上得到入門。

他有時候還跑到紅燈戶、酒館裡面,這就是為了:【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就是說,如果有時你看見一位菩薩跑到紅燈戶去,先不要謗他,也許他是進去跟裡面的人說:「你這樣子貪淫,就會永遠淪落在欲界裡面,不能解脫欲界的繫縛。」也許他是去開示佛法。也跟他們說:「你不要再從事這個行業了,你要好好學佛。」這也可能啊!所以眼見仍不足為憑,我們要有智慧去判斷。維摩詰大士進入婬舍示欲之過,當然不可以被婬舍老闆知道。維摩詰大士有種種方便來利樂眾生,有時進入酒肆,酒肆就是酒廊、酒店,諸位想想看,進入酒店喝到爛醉如泥,那種人是不是胸懷大志呢?當然不是,他們就是要借酒澆愁嘛,那表示酒肆裡面酗酒的人,通常都是意志消沉的人。他去到那邊則要建立他們的志願,把他們的志氣給鼓舞出來;志氣鼓舞起來以後,就開示大乘佛法,引導他們成為積極奮發的學佛人。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明了維摩詰大士以等覺菩薩之尊,為了度化眾生趣向大乘法,所行之事真的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而這往往是菩薩們道業能夠快速增上的重要因緣。這對一般的菩薩來說是很難的,所以諸地菩薩其實真的不好當,就是專門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當別人做不了的,我們若是能做,別人不願意做的,我們若願意做,這樣才有機會進入諸地。不然的話就沒有機會啦!若是專門挑好做的事來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卻都不願意去做,那就無法成就諸地應有的大福德,當然就更不必說要成就佛果了。真的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啊!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也祝福大家煩惱遠離,安樂自在。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12-a19_019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18集 菩薩淨土(四)

 


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的真實義。」

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略說聖 維摩詰菩薩的殊勝功德,以及他如何攝受眾生成就佛國淨土的菩薩行。《維摩詰所說經》卷1〈方便品〉中,記載了聖 維摩詰大士示現了無量無邊的方便來度化眾生的內容,這個示現內容的記載就叫作〈方便品〉,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方便品〉中的經文。

《維摩詰所說經》卷1〈方便品〉:【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如大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在上述的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維摩詰大士在過去無量劫中已經供養過無量無數的諸佛,這是 維摩詰大士之所以能夠成就等覺乃至於妙覺位的前提。換句話說,當我們一個人,如果他未曾供養過無量諸佛,卻說他能夠成就佛法中所謂的「等覺」乃至「妙覺」,乃至於自稱已經成佛,這樣的說法其實都是不如理的。因為在《金剛經》中就已經告訴我們說,真實法如來藏能夠信受奉持,這樣的人就已經不是一佛、二佛乃至於三、四、五佛而種善根所能夠信受的,所以在《金剛經》中有說到:【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部分 佛為我們開示說:當一個人能夠信受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的存在,這樣子的人能夠如法地信受、信解、受持,尚還未真實的明心之前,都已經要去無量千萬佛所,在這個地方種下信受有一個真實法如來藏這樣的善根。我們可以想見,如果說要能夠親證如來藏,是否要如前所說:於無量千萬佛所更多無量倍而能夠種植這樣的善根,方能夠成就呢?所以說,當 維摩詰大士成就妙覺位的菩薩時,他所供養的諸佛、所奉侍的諸佛當然要比《金剛經》所說的無量諸佛還多,原因是《金剛經》所說的內容,主要是以菩薩悟後的別相智部分來宣說,只及於二轉法輪部分的般若智慧,令人依之進修入地。但是要能夠如實理解《金剛經》所說的內容,前提卻是要能夠親自明心而證得佛法中所說的根本無分別智,依這個根本無分別智才能夠進修悟後種種的別相智。但是就算只是在二轉法輪的般若智慧上的熏習,從他的親證就已經要供養無量諸佛,更何況賢位菩薩所應該要更進一步修學十地的一切道種智,那他所要供養的諸佛豈不是更多呢?由此可知在任何佛法的實證上,供養諸佛這是一個前提,但是供養之前要能夠信受諸佛所說「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光只是這樣的信受,就已經要具備「往昔能夠親近供養無量諸佛」這樣的善根福德才能成就。因此世間人如果對於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他不能夠信受奉行,身為菩薩道的行者,於此應該依於《金剛經》佛為我們開示的「光是信解受持有如來藏,都要於無量千萬佛所種植善根」這樣的前提來看待,而能夠接受說-眾生對於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他不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而能夠生起慈悲心,廣泛地為眾生說明確實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的存在。那麼這樣子,菩薩就能夠依著《金剛經》所說的「要能夠信解受持有真實心的存在,必須要能夠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樣的心性而如說修行。因為當你願意為眾生廣泛地說明乃至於為眾生開示: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的存在;其實就是於未來的無量千萬佛所上面種下了種種的善根,也因為這樣的功德,所以將來才能夠次第的成就十行、十住、十迴向乃至於十地的種種功德。

接下來我們看看 維摩詰大士在這段經中,佛為我們開示他有哪些功德:

第一個功德就是 維摩詰大士是深植善本。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就是把一切善法的根本都已經種植完畢了,在心田上都種好了,但是什麼叫作善本呢?其實在佛法中所說的善本,是依於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說有一切善本。因為如來藏本來就遠離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煩惱法現行,祂雖然不跟這些煩惱法相應,但是心中卻儲藏了這些種種的煩惱。如果說當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能夠將這些煩惱去除,自然能夠顯示出如來藏本來無貪、無瞋、無癡乃至於種種一切的清淨法,顯示出如來藏本來具備這些「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體性,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在植善本,但是 維摩詰大士是深植善本。換句話說,維摩詰大士並不是如我們一般賢位的菩薩乃至於入地未久的菩薩一樣,只是在現行上去斷除,或者正在斷除煩惱障的隨眠,而是已經把這些煩惱障的隨眠及現行,乃至於無始無明裡面應斷大部分的種種無明皆已斷除,而能夠顯示出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的功德,因此這經中才說深植善本。

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個功德是說 維摩詰大士已經得到了無生忍。這裡既然講無生忍,而不是講無生法忍,就是在指明說 維摩詰大士已經把解脫道中所有煩惱的現行以及習氣種子都已經斷盡了,這個最少要有七地滿心的功德。換句話說,維摩詰大士他在攝化眾生的時候,已經不可能像一般人一樣,會是依於我、我所,乃至於種種的貪愛而來行於種種的善法,而是已經把這些種種的煩惱皆已斷除,純粹是依願來度化攝受眾生。這樣子依願而來攝受度化眾生,這樣無私無我的心行,就是把如來藏本來無我、無我所,乃至於遠離種種一切煩惱的清淨體性顯示出來,那麼這所顯示出來的功德,就會形成經文中所說的得無生忍。因此從大乘法來說,所謂的無生忍必須包含兩個部分:第一個就是煩惱障的現行必須斷盡,就猶如阿羅漢的所證;第二個部分是阿羅漢所不能證的,就是煩惱習氣隨眠的斷除,這個部分是阿羅漢乃至於修學二乘解脫道的人所不能證的;但是在菩薩法道中這也必須要斷除,這兩個都具足斷盡了,才能說是得無生忍。

第三個功德,經中談到 維摩詰大士的辯才無礙。換句話說,不論是誰去找他辯論,辯論的內容不管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都沒有一個人能夠勝過他,所以經中才說他辯才無礙。也就是說,這個辯才無礙顯示出來 維摩詰大士已經具備了九地的四無礙辯。四無礙辯的具足,可以讓任何人去找他問難,除非是上地菩薩乃至於諸佛;但是因為 維摩詰大士是金粟如來倒駕慈航,所以這邊的辯才無礙只是顯示出說,他所說的法,其實是猶如佛般都是具有決定性,而沒有一個能夠再更易的地方。因此任何人去找他辯論的結果,都是只能聽受、信受他所說的法義內容,而能夠如實地修行獲得殊勝的利益,沒有一個人能夠推翻他所說的法,這個才說他是辯才無礙。

另外,經中文句也談到 維摩詰大士已具備遊戲神通的功德。換句話說,維摩詰大士他不是在人間的娛樂上面來作種種的遊戲,而是以神通來作遊戲,這個就是說,維摩詰大士他是以五神通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一切眾生。三地滿心以上的大菩薩們,他如果具備了意生身,都是能夠獨當一面而度化眾生,不需要靠著諸佛的威德來作,因為他們都能夠遊戲神通。這也就顯示出說,如果今天一個人自稱他是九地、十地的菩薩乃至於自稱成佛了,他必須要具備這個功德,能夠遊戲神通,以五神通去十方佛國、十方世界去度化一切眾生。因此這也幫助我們能夠判斷,當一個人自稱他成佛乃至於自稱是三地滿心以上的菩薩,那我們就可以檢驗他說:你是否具備了這個功德呢?如果說你還沒具備這個功德,那麼是否你所說的內容,須要再更進一步讓我們深入地去觀察呢?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經中還談到,維摩詰大士具備逮諸總持這樣的功德。這個逮諸總持的意思是說,他能夠住持佛的正法,不被外道邪見人所破壞,這是因為 維摩詰大士他具備了逮諸總持的功德。因為佛的正法的住持其實並不容易,譬如外道可以藉著他的五神通,然後以聲論的方式上升到忉利天中,去把釋提桓因給辯論倒,然後折壞他的千輻寶車。這個表示說,如果說不具備逮諸總持的功德的話,當外道提出的說法是有可能去破壞佛法的正見的,但是佛法的正見,或者是佛法八識論,之所以能夠在這個人間乃至於天上立足,就是一定要有總持在身,這樣子一切的外道就無法奈何得了你啦!所謂的總持,我們以〈正覺總持咒〉為例,當這個〈正覺總持咒〉,你把它如理、如法地去思惟整理過後,上台說法其實也就不必打草稿,可以慢慢地從早上講到晚上也都沒有障礙,這個時候,外道哪裡有開口說話的餘地呢?他們沒有開口說話的餘地,也就只能聽著你講,這就叫作逮諸總持的功德。但是這種逮諸總持的功德,前提還是要依於你能夠證悟之後,深入地去思惟觀察整理之後通透了,而能夠對於這個法--如來藏這個正法能夠如理地觀察、思惟,因此能夠憑著自己的所見,然後藉由法義上的總持,也就是這個咒的內涵,你依著這個咒的內涵,然後如理地為人宣說,因此在說的過程中,其實都只是你所見的境界,所以自然可以從早講到晚,而讓外道都沒有開口說話的餘地。但是如果說你今天尚未明心、尚未破參,只是憑著博聞強記而把佛法的八識正論記憶在心中,然後跟諸外道辯論的時候,往往因為自己無法如實地現觀的緣故,對於其中的淆訛之處就無法如實地觀察,就會導致如同釋提桓因被外道利用聲論的方法把他辯駁、駁倒,導致他的千幅寶車也被外道所破壞,而只能下墮這樣的一個狀況。因此在佛法中講說要逮諸總持,特別是指大乘法中的逮諸總持,通常是指說你今天要明心之後,而且要能夠在明心後對於佛法能夠深入地思惟、整理,這樣逮諸總持的功德,才能夠逐漸地生起。

接下來,這裡還談到聖 維摩詰菩薩具有獲得無所畏的功德。聖 維摩詰大士所以能夠具有無所畏的這樣的心境,不管是一切人、一切天乃至於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來到他面前,都沒有說話的餘地,這樣的無所畏的功德,主要就是因為他具備了上述的這些逮諸總持等種種功德,令一切人乃至一切天,甚至於諸大羅漢等,乃至於諸大菩薩們到他的面前來說,只能從他那邊獲得種種法上的利益,而不是能夠去詰難,乃至於辯駁,令 維摩詰大士無法開口。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說聖 維摩詰大士能夠獲得無所畏懼的心境,這是一切天人乃至於天魔、二乘聲聞人所不能成就的功德。

另外這裡還談到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也就是說,一切魔再怎麼想要利用於五欲以及種種的邪見,對於 維摩詰大士,去引誘他離開這個大乘佛菩提道的法,乃至因而對他產生了種種惡語、或是生起了種種的怨恨心,這樣子來到 維摩詰大士這邊都沒有任何的作用。因為 維摩詰大士他已經進入了這個如來藏的深法門中,所以他善於以如實親證而且轉依如來藏這樣的功德,來讓自己達到解脫的實相彼岸,所以一切人乃至一切魔,對於 維摩詰大士,就算有種種的惡口、惡行、惡業,也都不能傾動他的心。因為這是依於 維摩詰大士他對如來藏能夠如實地轉依,而顯示出他已具備如來藏本來具備的種種的清淨功德;由於這些清淨功德的顯示,所以對於五欲乃至於六塵萬法,因為煩惱障的降除,所以心中不再有任何的貪愛執著,也因於實證如來藏的緣故,所以對於生命的實相乃至於種種業行的造作,它的因緣果報有了一個很深入的認識和觀察。所以世間人的一切邪見乃至因無明而造作種種的惡行、惡業,對於 維摩詰大士來說,到他的面前都看得一清二楚;這些業到底是善業或者是惡業,因為大慈悲的關係,所以反而會去教導、度化這些邪見人以及天魔等,令他能夠歸向善法而遠離種種的惡法,這裡就顯示出 維摩詰大士具有降魔勞怨、入於深法門、善於智度,這樣的功德。

另外,經中還談到通達方便大願成就的功德。也就是說,維摩詰大士他具備了一切種種的方便善巧,這裡就顯示出說,他早就已經具足了七地菩薩的方便波羅蜜;後面的大願成就一句,又是把八地菩薩的大願方便也成就了,所以說他具備了七地滿心的方便波羅蜜、以及八地的願波羅蜜。這個就表示他最少已經有九地的力波羅蜜,才能有種種的方便,所以他於初地所發的十無盡願而能夠依於種種的方便善巧,來度化一切眾生,形成九地菩薩的力波羅蜜的示現。

接下來,經中就為我們說聖 維摩詰菩薩能夠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這樣的功德。換句話說,因為聖 維摩詰大士具備了九地的力波羅蜜,所以能夠瞭解一切眾生心中喜歡什麼,然後各個眾生又適合修學什麼樣的法,他也能夠分別一切眾生的根器,是利根或者是遲鈍的根性,而給予種種不同的教導,令眾生都獲得種種的利益,這就顯示出聖 維摩詰大士他具備了這些上述的種種功德,所以能夠隨願方便,隨著眼前所見的種種眾生,而以種種的方便善巧乃至於他是利根或鈍根,而來攝受教化於他,令諸一切有情見到 維摩詰大士都能夠獲得殊勝的利益。

以上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只能略說 維摩詰大士的一切功德。如果菩薩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請閱平實導師所寫的《維摩詰經講記》,裡面有更多詳細、精彩的開示。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08-a19_018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17集 菩薩淨土(三)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的真實義」。

接下來我們繼續為大家解說:「什麼是菩薩的淨土」?在經文中有一段談到說,螺髻梵王指出舍利弗尊者以阿羅漢的智慧來看娑婆國土,所以他看到的是娑婆國土的種種不淨。那麼娑婆國土的清淨莊嚴這個部分,佛是如何為我們示現的呢?我們接下來看看經文中的記載是什麼。《維摩詰所說經》卷1〈佛國品〉:【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好!那麼在這段經文中,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嚴淨的佛土,究竟是娑婆世界的穢惡淨土,還是另外有一個淨土呢?其實 佛為我們示現的這個嚴淨的佛土,是唯心的佛土啊!那什麼叫作唯心的佛土呢?唯心的佛土,其實指的就是在《楞伽經》所說的楞伽山啦!楞伽山講的是什麼呢?其實講的就是我們的如來藏!那楞伽山上有七種寶華,這就是說當你證悟以後,轉依了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心慢慢開始清淨了,變成了清淨的意識、清淨的末那,那麼這個清淨的意識跟清淨的末那,或者是說這個前七轉識已經清淨了,這清淨的七轉識心,就是楞伽山上所示現的清淨的寶蓮華。所以楞伽山有七種寶蓮華,這七種寶蓮華講的就是清淨的七轉識心啊!那麼這七轉識心(這個七種寶蓮華)旁邊,還有種種的無量雜華,這個就是說,悟後也由於轉依而依止於這個楞伽淨土,也就是說,由這個如來藏出生了清淨的七轉識以後;清淨的七轉識出現以後又有無量無邊的法都跟著出現了,那這個所出現的無量無邊的法,就叫作無量的雜華,也就是在《楞伽經》中所說的七種寶蓮華旁同時又出現了種種的雜華。

那麼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事實,對於所謂的淨土,在佛法中,如果說是以器世間來說的話,那麼他所依的智慧,其實是依於這個世間人所知,乃至於是二乘人所知的這個世俗諦的智慧來觀察。那在大乘法中,這個世間的淨土,這個「世間」其實還包含了在佛法中所說的唯心淨土跟器世間的國土。那麼在這個唯心淨土是誰能見呢?從這一段經中我們看到,其實是因為佛力的加持,使得舍利弗等人可以在佛力的加持下明心又見性,才得以看見這個唯心淨土啊!那這也是因為 釋迦牟尼佛具備一切種智的緣故,才能作這樣的加持啊!所以當舍利弗尊者看見這個唯心淨土之後,也就是說,在佛力的加持下,他既明心又見性之後,他才會讚歎說:「哦!一切大眾都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清淨莊嚴的唯心淨土啊!而且都能夠看見自己安坐在寶蓮華上面。」其實所謂的安坐在寶蓮華上面,就是說我們本來都是坐在我們的如來藏裡面啊!我們不論有悟沒有悟,其實從來都是出生、生活在自己的如來藏中,也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如來藏。可是這一個事實,卻是要等你找到自己的如來藏心後,你才知道說確實是如此啊!當你真的找到你的如來藏之後,你就會瞭解這段經文中所說的「自見坐寶蓮華」,其實是一種事實的說明,而不是一種玄學的想像啊!

另外,在 佛的威德力跟智慧力的加持下,舍利弗尊者這些與會的大眾們不僅明心又見性了,所以這時候 佛就跟舍利弗說:「汝且觀是佛土嚴淨。」這句話是 佛在指示舍利弗說:「你來觀察看看,我釋迦牟尼佛這個佛土是如何的莊嚴、如何的清淨。」那對於這一個「觀是佛土嚴淨」,為什麼 佛要特別提出來說呢?平實導師為我們開示說:【這就是說:就好像明心了,叫你體驗看看你的心真如;見性了,叫你去領受你的眼見佛性的境界,領受你自己的佛性;不是整理,而只是領受,這就叫作「觀是佛土嚴淨。」】 (《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57)這就是說,當你明心見性之後,叫你去體驗你的心真如的境界,及同時去領納你自己的佛性,這個才是這段經中「觀是佛土嚴淨」的真實意涵。這也就是說,這個唯心佛土並不是一種玄學的想像,而是你實際上,當你真的明心又見性之後,你能夠如實的去領納這個明心見性後的種種的境界,它確實都是依於這個如來藏,及如來藏祂本有的種種清淨功德而有的,那這個境界就是唯心淨土的境界。

但是這個唯心淨土的境界,你要去體驗乃至於你要去領納,這個前提是你要能夠明心見性啊!當你明心見性之後,或者是在 佛的加持下讓我們明心見性之後,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就是因為在佛力的加持下,親自體驗跟領納了這個清淨莊嚴的如來藏唯心淨土以後,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就回答 佛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個意思是說,當舍利弗尊者在佛力的加持下,既明心又見性之後,在領納了這個清淨的唯心淨土之後,他就讚歎說:「世尊!是啊!我本來沒有看見,本來也未曾聽聞的這個唯心淨土的清淨國土,今日一時顯現在前,這個唯心淨土的清淨莊嚴,真的是如佛所說啊!真的是如寶莊嚴佛的國土一樣,那麼的清淨莊嚴啊!」這就是說,其實明心見性在禪門中,或者是說在大乘佛菩提法道裡面,應該要有的基礎,這個境界並不是一般人或者是說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所以為它只是一個名詞施設,而是實際上可以有所實證;實證之後,祂會有種種你可以現前領納的境界,讓你去確認這個心是真實的心,所見的佛性也是真實的,這樣的一個唯心的境界,讓你如實地去觀察領納。

那麼關於這段舍利弗尊者讚歎說「本所不見、本所不聞」的唯心淨土的經文內涵,平實導師為我們也開示說:【所以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說:「對啊!世尊啊!這個是我本來所不曾看見的,我以前從來不曾聽聞過的,如今您釋迦牟尼佛的國土莊嚴清淨全部都顯現出來了。」】(《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57)這個意思就是說,舍利弗尊者在 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加持他明心見性之前,他其實所看見的這個世間,是這個娑婆世界的汙穢不淨的器世間;可是當他在佛力的加持下,能夠明心見性之後,他同時又看見在這個汙穢混濁的娑婆國土之外,同時還存在著一個清淨莊嚴的唯心淨土,那麼這個唯心淨土,不是在他還沒有被 釋迦牟尼佛加持之前,所能夠見到的。因此他的讚歎也就顯示說,其實二乘菩提的智慧跟大乘佛菩提的智慧,這解脫道上的智慧跟佛菩提道上的智慧,是有所差異的;那也同時顯示出說,這個明心跟見性必須要有佛的威德力跟智慧力的加持,他才有可能得見。而不是如同世間一般的佛學研究者認為說,我今天如果去研究 佛所遺留下來的經教,然後深入其中去瞭解它的種種文字的內涵,我就是明心或見性了。這個也顯示出說,如果不依著 佛所說、所施設的這個大乘五十二個位階的次第,如法地一一的次第去把它集中,所應該具備的清淨法的內涵把它實現,把它應藉由實修的過程而能夠慢慢實現,顯現出這個清淨的功德的話,就算 佛為您加持,也就好像說,一個碗底下破了很大的一個洞,清淨的法水把它加入之後,它還是都流光了,也不可能產生著種種的受用。

因此對於佛菩提道的修學,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佛的威德力跟智慧力的加持,固然可以讓我們能夠在因緣具足的情況下去明心及見性,但是在這之前所應該具備的這些六度萬行的種種基礎,如果不具備的話,就算有佛力的加持,你還是看不見你的唯心淨土啊!這個就說明了,為什麼舍利弗尊者這些與會的大眾在 佛的威德力及智慧力的加持下,可以明心又見性了,因為他們具備了這些基礎啊!所以舍利弗尊者在 佛的威德力跟智慧力的加持下,才能夠真正地去親自體驗,並領受這個如來藏的唯心淨土啊!所以對於 世尊依於佛菩提的智慧而說這個唯心淨土沒有三惡八難等種種不淨,如同 寶莊嚴佛的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樣莊嚴清淨的娑婆佛土,這樣的說法,他才能夠隨即認同並讚歎說:「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所以 世尊依於佛慧所說的這個娑婆佛土是莊嚴清淨的,其實指的是菩薩明心見性後,現見這個具足五濁娑婆世界的眾生及一切法,沒有一個法能夠離開如來藏這個本來清淨莊嚴的唯心淨土而有,所以說,娑婆世界本來清淨莊嚴如寶莊嚴土;這沒辦法以阿羅漢的智慧,用所見的娑婆國土的器世間,以器世間的清淨或汙穢,來說這個娑婆佛土是清淨莊嚴與否?

因此這也顯示出說,連阿羅漢的智慧都不能現見這個娑婆國土它的唯心淨土的清淨莊嚴相,那麼以世間人,特別是世間佛學的研究者,他能夠以他世間法上的文字訓詁乃至於文字意思本身的探討,就能夠去現見這個與娑婆國土這個穢土同在的唯心淨土嗎?這個就可以想見說,其實佛法的修學,它必須是要一步一步如實地修行而上去的;並不是說,你在那邊一天到晚地思惟整理,或者是只是看閱經典中乃至於我們 導師所書的種種著作,你就能夠實證。而如實的、關鍵的,必須要真的付諸於實行,然後這個實行過程中,必須要種種正確的方法以及善知識的教導,乃至於佛的加持,你才有可能去親證 佛在經典中,或者是說菩薩們在論典中,所說的種種的清淨功德所生起的種種的境界呀!

因此對於佛法,我們不應該以玄學來看待它,而是應該以它是一個實際可證的義學來觀待它。那麼這樣子,對於娑婆國土又顯示出不清淨這個相貌,你就能夠理解。因為 佛告訴舍利弗說:【「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這段經文就顯示出來說,因為人心裡面,就是每個眾生(在這個娑婆國土裡面的眾生)心中往往含藏著種種雜染煩惱;這些種種的雜染煩惱如果不去除的話,其實是無法親自看見自己的唯心淨土的清淨莊嚴。但是為了要去除眾生心中所含藏的種種的無明及種種的煩惱的緣故,所以示現了如娑婆世間這樣的眾惡不淨的國土。那麼這個就是顯示說,這個眾惡不淨的國土的顯現,其實還是依於這個如來藏—這個本來清淨的唯心淨土—它才能夠示現的。

那麼有關於眾惡不淨土,平實導師為我們開示說:【「什麼是眾惡不淨土呢?就是七識心不斷地在作不如理的分別。對於六塵了了常知,那就是分別;了了而知時已是分別,卻誤以為當時並無分別,這樣也是不如理的分別。對六塵不斷在知,不斷在覺,對六塵不斷在領納,對不喜歡的境界厭惡,對喜歡的境界就貪著,這就叫作眾惡不淨土,凡夫總是這樣的;而 佛的七識心不像眾生如此,但眾生總是以為 佛的七識心和他們是一樣的。所以凡夫的七識心都是眾惡不淨土,因為不斷的在分別性以及思量性上面來運作。」】(《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57)這就顯示出說,其實這個娑婆世界之所以會顯示出種種的眾惡不淨,如土地的高下、荊棘、叢林等種種的眾惡汙穢顯示的原因,都是因為眾生的七識心;在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七識心,其實對於這些法是不斷地分別的,乃至於不斷地喜歡,在上面甚至生起喜歡、不喜歡、討厭,乃至於種種的貪愛。因為這些種種的煩惱,以及我見、我執的無明存在的關係,所以就無法降伏這些,不斷領納,想要不斷去追求這些六塵境界的貪著。那因為對於六塵境界的貪著的關係,就導致如來藏會依於眾生對於這個六塵境界的喜歡或討厭,而造作了種種業行,出生了這個娑婆器世間的種種眾惡不清淨的種種法相現前。

那從這裡來看,我們也可以知道,其實一個世界清淨與否,跟眾生的心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如果一個家庭裡面都是學佛的人,然後這個學佛又所學的都是正法,並且這些佛弟子都能夠依於正法如理而行,這個家中的氛圍,就不可能像一般世俗凡人家庭一樣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紛爭不斷,乃至於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而起種種的爭執,那這個家庭的整個氛圍就會變得清淨而安詳。那這個清淨而安詳所顯示出來的,其實也是因為這個學佛人他的心已經清淨的關係,所以才會顯示出這個家庭的清淨安詳的氛圍。而不像一般眾生乃至一般家庭,因為不學佛的關係,所以心中總是充滿了種種貪、瞋、癡、慢、疑的種種煩惱,因為這些種種煩惱的關係,往往會為了一點小事而起種種的爭執,因此家中就不可能顯得和和氣氣乃至一團和諧,往往是紛爭不斷啊!那這樣的紛爭不斷的不清淨的一個世間的顯示,也是因為眾生心中雜染的煩惱不斷存在的緣故而不去去除啊!所以由這個部分我們也可以知道說,這個娑婆世界之所以會示現成為眾惡不淨土,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裡的眾生如來藏心中所含藏的無明,以及種種對於六塵境界的貪愛煩惱不斷的緣故,所以 佛才會示現出這一個娑婆世間是眾惡不淨土。但是這個眾惡不淨土,卻是依於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的唯心淨土,它才能夠示現。但是要找到這個本來自性清淨的唯心淨土,卻要先依於 佛所施設的大乘佛菩提道的次第,然後如法地去去除自己心中的種種的眾惡不淨土的種種煩惱,讓這個種種的煩惱及無明能夠漸漸消除之後,在因緣適當的情況下,藉由佛力的加持,才能夠如同舍利弗尊者等人在佛力的加持下既明心又見性,而能夠親自眼見這個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的境界;以及眼見佛性之後,親自去領納佛性所顯示的種種清淨的作用,同時見到這個娑婆國土的穢土,也看到這個唯心淨土的本來清淨性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談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04-a19_017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16集 菩薩淨土(二)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的真實義」。

接下來繼續為大家說明,《維摩詰經》中 維摩詰菩薩為我們開示的:「什麼是菩薩的淨土」?《維摩詰所說經》卷1〈佛國品〉:【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 維摩詰大士為我們開示說:十善是菩薩的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才會有命不中夭、大富梵行乃至於正見眾生等種種眾生來生到祂的國土中。

那麼這裡就顯示出一個道理:菩薩必須具足修學十善法道,才能夠攝受種種的眾生。平實導師在《維摩詰經講記》中也為我們開示說:「菩薩無量劫以來不但修學解脫道和佛菩提道的智慧,並且也具足修學十善業道,這十善業道的成就,讓菩薩可以攝取種種的眾生。」(《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39)從 平實導師為我們開示的這段話中,我們也可以很明確地瞭解,佛菩提的修學—特別是大乘佛菩提道這個菩薩行的修學—不單單只是要在三乘菩提上有所實證,對於十善業道,我們也要注意的努力去具足圓滿這個十善業道的修學,因為成佛的時候不會是一個人成佛,一定是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來共同成就這個佛國淨土。

只是說這個無量無邊的眾生,裡面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在這段經中所說的命不中夭、大富梵行乃至於正見眾生等等眾生,來跟菩薩們共同成就這個佛國淨土。這就有賴於菩薩在因地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過程中,是否能夠具足修行十善業道?如果說沒有辦法具足修行這個十善業道的話,那菩薩成佛的因緣也自然就不會具足了,那將來佛國的淨土中,也會因為菩薩缺乏了這類眾生來共同成就這個佛國淨土的緣故,所以成佛的時節因緣,也因此就不斷地會被延長了。這就顯示出菩薩不是只有自利,也就是說菩薩不是只有為了自己在三乘菩提的實證上去利樂眾生,而是為了幫助眾生將來也能夠實證佛菩提,乃至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能夠勤於十善業道;因為這個十善業道,是將來菩薩在攝受眾生時,成就佛國淨土的時候,必須要具備的清淨法。

接下來我們看看,如果菩薩能夠具足行於十善業道,因為具足修行十善業道的關係,哪些清淨法的眾生會出生到菩薩成佛時的佛國淨土呢?在經中我們看到,第一個就是命不中夭的;也就是說,最後身菩薩在成佛的時候,他的弟子除非是為了示現,否則通常是命不中夭的,並且這些命不中夭的弟子們,往往還會有示現出大富,而且行於種種善行的,也就是第二類的大富而行梵行的人。那麼擁有廣大的資財,卻能夠行於種種的梵行,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然後有錢,然後有種種的奴僕可以使喚,卻能夠修行清淨的梵行,而不行於種種的邪淫;也就是不會有小三、小四等種種的邪淫業出現。這個大富而梵行其實並不容易啊!因為我們看現在的社會風氣,其實對於大富者或者是富貴者,他行於邪淫的種種行,往往是屢見不鮮的,可見得這個大富梵行-大富而能夠行於清淨行-這個其實是並不容易的事情啊!

另外還有一類的眾生是所言誠諦的,所言誠諦是說,這一類的眾生因為被菩薩教化之後,而開始行於菩薩道了,所以說不論他有沒有親證佛菩提,或者實證二乘的菩提,他的說話慢慢都會是以誠懇的心態,而且不扭曲世間正理的方式來為眾生宣說。因此這類所言誠諦的眾生,也會在菩薩成佛的時候,來出生到祂的佛國淨土中。

另外還有一類的眾生會常以軟語,這意思就是說,這一類的眾生對於眾生,他常常是用種種的軟語、愛語來說話,他不會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或以粗言惡語來對待眾生。那這樣的眾生也是因為菩薩在修行十善業道的過程中,能夠如法如理的教導他,令他懂得捨離這些種種的粗言惡語等口業上的造作,所以才會在菩薩成佛時,感得這類常以軟語、愛語來跟眾生相處,乃至於對待這些行於清淨法的眾生,來出生到菩薩的佛國淨土中。

另外還有一類眾生,就是屬於眷屬不離。這類眷屬不離的眾生是指說,他們都會很愛護他的眷屬,所以他的眷屬不會一一捨棄他而去。譬如在世間法中有一類人,雖然他很有錢,可是他對待自己的親眷其實是很苛刻的,那這一類的人,通常眷屬都不會心生愛戀心;那原因就是因為他在獲得大富貴的資財方面,並沒有同時去除他的慳貪心。但是菩薩在修學菩薩道行於十善業道的過程中,一定會教導這個隨學的弟子眾們,在布施的時候,未來得到大果報的同時,是要以離慳貪心來行於種種的布施,因為離於慳貪心而行種種布施的緣故,所以就不會在獲得將來可愛異熟果報——這些種種的大富資財的時候,對於眷屬卻是苛刻慳吝不捨,因此眷屬就不會因為具足資財的菩薩們卻對他們慳吝不捨的緣故而離開他。所以說菩薩在攝受眾生時,行於布施之行不會單單告訴他說布施有什麼果報,而往往會告訴這些隨學的弟子們,布施的目的,其實是在離於慳貪的惡習這樣的煩惱法;那因為隨學的弟子眾們也都能夠依於菩薩的教導,所以這一類眷屬不離的清淨眾生,將來就會同時在菩薩成佛時,出生到祂的佛國淨土中。

另外還有一類眾生是善和諍訟的,這就是說對於眷屬或眾生,能夠善於把眾生之間互相的諍訟加以調和。這就是說菩薩在行於十善業道的時候,對於這個口業的造作,乃至於意業的貪瞋癡的部分的去除,能夠如理如法的去教導給他的隨學的弟子眾們,使得弟子眾們不會樂於讓瞋恚心或者是貪等種種的煩惱生起。因為隨學的弟子眾們能夠依於菩薩們,如實的不貪、不瞋的清淨法的教導的關係,所以能夠降伏自己的慳貪之心乃至於瞋恚之心。因此對於眷屬間乃至於眾生間,如果因為種種的瞋恚乃至於慳貪的習氣而生起了種種諍訟,菩薩也會依於慈悲心,而善於用種種的方便善巧,令他們之間的諍訟能夠止息。那隨學的這些弟子眾們,也看到菩薩這樣不貪、不慳,乃至於說不癡等種種十善業行的顯現,而學習了這種善和諍訟,除了離開自己的慳貪煩惱之外,並依於慈悲心而來利樂眾生,令眾生離開這些種種的諍訟,乃至於彼此間的仇恨對待等種種的瞋恚的心行,對於這類的瞋恚心行,定會用種種的方便善巧加以調和。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這些善和諍訟具備這樣清淨法的眾生,就會來出生到祂的佛國淨土中。

另外還有一個言必饒益,也就是說這類眾生他所說的話一定是同時利益雙方的。這一類的眾生往往是因為菩薩在行於菩薩道的過程中,因為三乘菩提特別是大乘佛菩提上的實證的緣故,而深入的加以觀察理解之後,對於什麼是對眾生有所利益的真實法相;比如說以現在法,以現在這個世間來說,因緣果報往往是世間人所懷疑的,但是菩薩對於因緣果報卻能夠依於如來藏這個真實的道理,而為眾生如實地加以宣說這個因緣果報是真實不虛的,因為因緣果報的執行者,正是眾生各自獨有的如來藏啊!那麼如來藏在執行這些因果律的時候,往往有祂的一個自體性,這個自體性就是指說,如來藏在執行因果律的時候,必須是依於往昔所造諸緣,而不會由如來藏自己來決定要去顯現什麼法。因此對於眾生自己的身口意行,如果是惡行的話,那麼這些惡行造作之後,一定會存在這個惡行眾生的如來藏中,那麼如來藏就會依於這個眾生所造的惡行,將來出現了種種的惡果。若是這個眾生行於種種的善行的話,那麼這個善行的業種,也會存藏在他的如來藏中,將來如來藏在遇緣成熟的時候,就會顯現出那樣的善果來利益、來讓這個造善行的眾生受用。因此依於因緣果報真實不虛的道理而為眾生來宣說,其實彼此之間,不應該為了世間法上的種種的利益而來加以爭鬥,而是應該依於因果的道理,對於這些遭受惡行(因為往昔所造惡行)導致今世有種種的困苦,乃至於貧窮等煩惱出現的眾生,應該用慈悲心、憐憫心加以協助,令他能夠獲得相應的幫助,而能夠持續地生活下去之後,而願意學習菩薩所行的種種布施之法。對於因為往昔行於種種的善業而今世有廣大資財,這些具備大富資財的種種眾生,菩薩也能夠勸導他,應該捨離種種的慳貪的心行,乃至於憍慢的心行,而以慈悲心乃至於以謙下心來利益眾生,令眾生也能夠獲得因他的往昔所造的種種善業,而獲得種種的幫助乃至於協助,而能夠實際讓眾生跟這一個具備大富資財的有情,能夠同時獲得利益。

那麼因為菩薩以如來藏能夠如實執行因果律的這樣的一個布施的十善業行,而為眾生宣說,所以他的隨學弟子眾們,也慢慢地會從因果律來觀察這個世間萬法的運行,而能夠依於如來藏執行因果律的這樣的真實體性、這樣的法性是真實不虛的緣故,而慢慢地去惡修善,遠離了世間法中所造惡沒有果報、所造善沒有果報的種種愚癡行。那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說這一類的眾生將來所說的話,都不會是以世間相上的利益而來說,而是會以實際上對於他,或對於雙方有共同利益。事實上是以如來藏能夠執行因果律這個角度來觀察,而為眾生來調和乃至於利益雙方,所以這一類言必饒益的眾生,也會在菩薩成佛時,來生到祂的佛國淨土中。

另外還有一類不嫉不恚的眾生,這就是說這類的眾生他們的心中不會有嫉妒,也沒有瞋恚。這也就是說,菩薩在行於十善業道的過程中,他在降伏這些貪瞋癡的煩惱,並不是依於世間法中,對於自己有利、有害這個世間法的角度來觀察,而是依於這個如來藏本來無我、本來無貪,也沒有種種的瞋恚心這樣的一個無我、無所得的清淨心。而轉依成功之後,慢慢的對於世間法中,種種的世間人受到善法利益的時候,心中不會生起嫉妒心,對於損害自己利益的眾生,也不會生起怨恨心,因為他知道這些都是虛妄法;同時也瞭解,如果說今天有眾生因為某個因緣來損害到自己的話,那往往這些事情,或許是往昔所虧欠眾生的,或者是今世眾生所造的因。但是不論哪一種,轉依如來藏之後,從如來藏來看這些法,這些法本質都是如來藏藉緣所集的緣起的虛妄法,既然是虛妄法,因為虛妄法而起瞋、起貪,那不就是落在愚癡中嗎?因此這樣子來安止自己的心之後,就能夠行於不慳貪,也不嫉妒別人的可愛異熟的果報,也不會對於眾生損害自己時,或者損害自己的眷屬時,生起了種種的瞋恚心。那麼因為這樣行於不貪、不恚、不癡的緣故,所以在口行、身行上就會顯示出他不嫉、不恚這樣的十善業行。

對於這樣的十善業行,因為隨學的弟子眾們看到菩薩這樣子為他們顯現之後,也開始懂得原來要離開對世間法的種種貪著乃至於貪愛,必須要依於智慧,這個智慧必須是要依於這個如來藏本來無我、無所得、無貪、無瞋這樣子的心性,才能夠漸漸去除這些貪瞋癡等種種煩惱的現行。因而這些隨學的弟子們開始想要去求證,乃至於實證這個如來藏法,因而能夠慢慢轉變自己,乃至於壓制自己這種以前對於眾生看到他比自己成就高就生起嫉妒心,或者因為對方對自己有所不利益時就容易生起瞋恚心,這樣的瞋嫉的心行開始願意捨離。因此這樣子行於如實不嫉、不恚的清淨行,經過了長久的修習之後,這樣的不嫉、不恚的眾生,就會在菩薩成佛時,來生到菩薩的佛國淨土中。

另外還有一類是正見眾生,這類的正見眾生講的是說,這類的眾生是永遠住於正見之中,而不會對於邪見生起了一點點的愛樂之心;換句話說,這一類的眾生是非常有智慧的,而且熏習的時節因緣是很長久的。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正見眾生出生到菩薩的佛國淨土中呢?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菩薩是以正見來教導一切眾生的。佛法中所說的正見就只有八識論,就只有如來藏是一切法背後的根本因,是一切法生起的根,一切法的所依身這樣的正見。那依於這樣的正見,而依於如來藏來觀察一切法的時候,菩薩對於一切法是正是邪,是有因有果,或是無因無果,或是非因非果等種種的觀察,慢慢就會生起了正確的簡擇智慧,乃至於到佛地時,能夠究竟了知這些因果;乃至於對一切邪見所生起的原因,都是因為無明而生,這樣的道理能夠如實地觀察並且斷除。而因為菩薩自己斷除了這些無明以及種種的邪見,也把這個無明跟邪見的內容,具足的為自己隨學的這些弟子眾們如實地教導,令這些隨學的弟子眾們,也能夠了知無明的本質及內涵,以及種種的邪見而能夠逐漸遠離。所以菩薩雖然有所胎昧,但是因為今世乃至於往昔所熏習的這些種種正見的功能,這些種子,一直存在他的如來藏心中的緣故,所以遇到邪見乃至於無明生起的時候,就能夠讓這些往昔所熏習的這些正見生起,而能夠慢慢離開這些無明乃至於邪見的誘惑,以及種種的牽引。所以說在最後身菩薩成佛的時候,這些具備種種正見的眾生,就會往生到這個菩薩的佛國淨土中,來跟菩薩共同成就菩薩的佛國淨土。

那麼以上具足這些法的眾生會出生到菩薩的佛國淨土中,也都是因為菩薩能夠行於十善業道的不起貪瞋癡乃至於不惡口等,行於種種的身三、口四、意三的種種的善法,那因為這些十善業道的具足成就,才能夠成就弟子眾們所謂的見賢思齊,而能夠慢慢地成就離開這些種種邪見乃至於無明的干擾,而能夠於最後身菩薩在成佛時,來共同成就這菩薩的佛國淨土啊!

那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談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00-a19_016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15集 菩薩淨土(一)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的真實義」。

接下來將繼續為大家解說:「如何是菩薩淨土」?所謂的「菩薩淨土」,說的就是:菩薩應該修習什麼樣的清淨法來攝受眾生,而能夠成就將來成佛時的佛國淨土,那麼這些佛國淨土裡面的眾生,也會因為菩薩修學了這些清淨法的緣故,所以他們才能夠也因為修學這些清淨法的緣故,而生到這個菩薩所成就的佛國淨土中。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經文中怎麼為我們說明,《維摩詰所說經》卷1〈佛國品〉:【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這裡面所指的三十七道品,指的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那麼菩薩就是因為生生世世修學了這個三十七道品,就不斷地如實自修,或者因為把這個三十七道品傳授給他人之後,所以將來成佛的時候,修過這個三十七道品的眾生就會出生到祂的佛國淨土中。其中我們還要注意到,既然我們這邊所說的是菩薩淨土,那麼菩薩淨土就顯示其中這個三十七道品有大、小二乘的差異。比如我們以五根來作說明,在二乘的五根就是指信、進、念、定、慧這五根,那這五根在大乘法中同樣都有,可是為什麼一個是屬於二乘人所修的五根,一個是屬於大乘菩薩們所修的五根?我們從經文中來看看這其中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長阿含經》卷10:【云何五法趣向涅槃?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個是屬於二乘的五根。那我們從這個《長阿含經》中,佛為我們開示的二乘人所修的五根,他的根本作意是「為了趣向於將來能夠實證無餘涅槃」,我們就可以知道說,二乘人所修的五根跟大乘人是不同的。

比如說大乘,他如何來修學這個五根呢?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8的〈摩訶薩品〉中,佛為我們開示說:【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具修一切種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那麼從這個《大般若經》中,佛為我們開示,菩薩是怎麼樣修行他的五根乃至於三十七道品呢?他的前提是說:要為了證得未來的一切種智,並且是以大悲心的緣故來修學這三十七道品,那在修學這三十七道品的過程中,都是以無所得而為種種的方便,來令眾生同共證得迴向成就未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

由此可知,二乘人所證的五根,他的前提是為了迴向將來能夠成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那麼大乘菩薩所修的五根乃至於三十七道品,雖然名稱看起來跟二乘人似乎是相同的,但是內涵跟目的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大乘菩薩來說,他所證的五根、所修學的五根,乃至於三十七道品的清淨法,目的都是為了成就一切種智,並且是因為有大悲心在背後作為推動的動力,所以他能夠在成就一切種智的過程中,不斷地是以利樂眾生來成就這個三十七道品的清淨法;因此當菩薩成佛時,才能夠令這些共同修學三十七道品的眾生來共同成就佛地的清淨佛國。所以經中 佛才為我們開示說,菩薩是為了利樂諸有情故,所以才說發趣大乘。

這個是大、小二乘在三十七道品上有所不同的緣故,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菩薩能夠成就佛國淨土,乃至於菩薩在修學的過程中,都是屬於清淨法;不同於二乘人是為了自利,將來能夠得解脫。這兩者是前提上,乃至於目標上有所不同,因此菩薩才有所謂的「菩薩淨土」可說。那二乘人並沒有這樣的一個意樂,以及將來能夠成就佛國的可能性,這個顯示出來二乘人是為了自利;然後菩薩是為了利他、自利,來共同成就將來的佛國淨土。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經中為我們說:【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維摩詰所說經》卷1)關於所謂的菩薩的正迴向心,平實導師在《維摩詰經講記》中為我們開示說:「迴向心是說菩薩凡有所做,都迴向具足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凡有所證都迴向利樂眾生,菩薩凡有所施都迴向圓滿佛國淨土,所以說迴向心是菩薩淨土。」(《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28。)那從這一段中,從 平實導師為我們開示的「迴向心」的這樣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來,菩薩其實任何的所作所為,不外乎兩個目的:一個就是為了迴向將來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第二個就是要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去利樂眾生。那因為不斷地利樂眾生,而且發願把這些功德都迴向將來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緣故,所以最後這個迴向心才能夠幫助菩薩圓滿佛國將來應該成就的佛國淨土。所以對於菩薩來說,發起種種的迴向,特別是迴向成佛這樣的一個迴向心,是菩薩應該要有的一個根本作意。因此經中才為我們開示說「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接下來我們再探討一下,怎麼樣是菩薩應該作的正確的迴向呢?平實導師為我們進一步開示說:「菩薩的所說、所做、所施,都……迴向一切有情得證菩提,都迴向正法久住、法輪常轉、眾生安樂,並不是迴向自己;以這樣的迴向心,他就能夠成就未來佛國的淨土,所以他成佛的時候,可以具足一切功德的國土。」(《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28。)從這裡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我們成佛時,或是一般人所謂修學菩薩道的時候,應該要有的根本作意,就是說我們菩薩的所說、所做、所施,並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而是應該把這些所做、所施,乃至於所成就的種種功德,用來迴向成就眾生也能夠具足這樣的功德。那這樣子的目的是能夠幫助菩薩在還沒成佛之前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中,所修、所證、所說、所施的種種因而產生的功德,能夠幫助菩薩在將來成就佛國淨土的時候,可以攝受這些被菩薩們所利樂的有情來成就圓滿佛地的佛國淨土。所以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我們所修學的任何的清淨法,因而產生了遠離慳貪等種種的功德,這些功德應該都要迴向來幫助一切眾生也同樣生起這樣的清淨功德,那這樣才是屬於正確的迴向心,有了這樣的正迴向心,也才能夠讓菩薩成就將來佛地具足一切功德的淨土。

我們接下來從菩薩布施應該要有的正確迴向心,來看看到底菩薩在迴向的時候,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正確的作意呢?《地藏菩薩本願經》:【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地藏菩薩本願經》卷2

在這個《地藏經》的經文中,佛為我們開示說:如果說你的布施只是單單的布施,而並不把這個布施的功德及福德迴向成佛的話,那麼你將來能夠因為布施經像,乃至於因為去重建種種破落或是損壞的佛塔故,會有種種的國王乃至小王身的福德生起;可是這些福德,就算你因為往昔布施的緣故而成就了這些福德,但是這些福德終是有用盡的一天。如果說你能懂得將這些福德用來發起迴向心,迴向究竟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那麼這個福德乃至於功德,將來就是會無量無邊的生起。

也就是說,我們今世所受用的種種五欲上的功德或者是種種的福德,這些功德、福德不是單單只是讓我們來受用而已,而是應該藉由在這個五欲具足的情況下,應該發起一種進求無上正等正覺,將來能夠成佛這樣的一個正確的作意,讓我們將來能夠把今世乃至於盡未來際,都能夠有如是的種種五欲上,乃至於種種道糧上的種種的具足的一種可愛異熟果報得以不斷地延續。那這個可愛的異熟果報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你有發起了迴向的心,這個迴向心能夠促使你趣向追求成佛之道的種種清淨法,那麼這個清淨法會讓菩薩將來能夠世世乃至於如 佛所說:近百千生乃至於盡未來際,能夠成就佛地的清淨佛國的功德。

而這個過程中,對於世間人所想要追求,乃至於一直希望擁有自在的五欲能夠盡未來際,這樣的願也能夠因為藉由布施等種種菩薩的清淨法的修學過程中,而不斷地從自己的如來藏中藉緣生起。那生起之後,菩薩是因為有智慧知道這些所生起的可愛異熟果報,往往都是只是一時的無常法,那麼這個一時的無常法是不可依靠的,所以因此菩薩就會藉由這個今世所得的具足的五蘊,乃至於人身等種種的往昔因為布施而生的種種功德,用來同樣繼續行於菩薩道而利樂眾生直至成佛;乃至於成佛之後,還是會依著因地所發的四宏誓願,乃至於十無盡願,這樣的不斷地持續利樂眾生永無窮盡。所以這樣的發起成佛的迴向之心,才是菩薩在修學菩薩法道中應該要有的正確作意。

那麼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下一段經文,經文中是這麼說的:【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裡經中所說的「三惡」是指說:第一個惡是指不納善言,第二種惡是指常懷嫉妒,第三種惡是說不問勝己者。那如果要離開這個三惡,當然要反過來作,就是要常納善言,然後心常隨喜,於善知識能夠懂得請法、問法,這樣子佛菩提道便很容易迅速快速的增長。那「八難」講的就是八無暇。譬如現在各位如果不是具足八暇,您就無法在電視機前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您能夠在電視機前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就表示說您目前是沒有八難的。那這八難分別是:地獄難、餓鬼難、畜生難、長壽天難、生邊地難、五根不具難、世智辯聰難、生佛世難。這個八難因為沒有的關係,所以您今天就能夠在電視機前收看我們正覺教團為您播送的電視弘法節目。

這裡面特別要跟大家指出的是「世智辯聰難」,這個往往是現代人所常常犯的,或者是落入的一個窠臼。因為現代人往往自恃世智辯聰的緣故,對於佛法往往是得少為足,以為說佛法我只要知道了,就是實證了;事實上佛法的實證跟所謂佛法的聞熏,這個過程中兩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就比如說當你知道如何去美國,跟你實際到達了美國,這兩者中間的差異,我們從比喻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瞭解。佛法其實不是一種玄學或者是一種思想而已,佛法追求的、講求的是一種實證,這種實證會引起種種的功德從你的如來藏中出生。因此對於世智辯聰者,我們應當奉勸他應該捨離慢心,好好地去追求佛法上的實證,讓自己的如來藏中本有的這些清淨功德能夠生起。那您今天能夠在電視機前收看正覺教團為您播送的電視弘法節目,就顯示出說,您的世智辯聰難其實已經去除了一分,因此今天您才能夠在電視機前能夠安下心來,去聽聞正覺教團為您播送的佛法中的正確道理。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在理上來說,也就是從如來藏來看—佛法中所說的理,其實講的就是如來藏—從如來藏來說,並没有三惡與八難這樣的一個現象,平實導師在《維摩詰經講記》中為我們開示說:「這個是講菩薩,他在因地把自己八難的因全部除掉了,所以他成佛時候國土没有三惡八難。那也許您想:『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時代明明有三惡八難,為什麼你這麼說呢?』這有兩個道理:第一、在理上絶對没有三惡八難,就在三惡八難存在的當下,就没有三惡八難了。可是從事相上來說,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部分後面的經文就會說到,這裡且先不說它。」(《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27。)從這裡 導師為我們的開示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一件事情,對於三惡八難,我們要在佛法中來看,一個是從理上來觀,這個三惡八難本來就並不存在。比如說我們剛剛所說的世智辯聰難,世智辯聰難這個難主要生起的原因來自於慢心,那這個慢心是因為五陰對於我跟我所這個一念無明沒有去除的關係,因而在我所上產生了種種貪愛,那種種貪愛而有「人、我」的比較,這個「人、我」的比較就導致這個世智辯聰難的生起,就會想說:「您所說的我都知道了,那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你知道的我也都知道了!」

可是我們剛剛談到,所謂的佛法並不是玄學,它是一個義學,既然是義學,講求的就是實證。如果說今天雖然知道了這個道理,一個人知道除慢的重要性,但是他的慢心就是無法去除,總是聽到善知識所說的時候,他就會心中生起一個想法:「誒!你所說的這些我都知道啦!那你的法我就不需要再聽了。」可是實際上他不知道這個就是慢心的現行,因而落入了世智辯聰難中卻不自知啊!

那對於有智慧的菩薩來講,他一定會觀察到說:「誒!為什麼善知識所說的,跟我以前所知的雖然一樣,但是我心中還是會生起種種的慢心呢?」因此這個時候,他才會進一步的去探討說,原來一切的慢心生起,都有一個背後儲藏的所在,這個所在就是我們的如來藏;那這個如來藏,聽聞善知識所說「如來藏本身就沒有所謂的慢心可說」,那既然祂沒有慢心的話,那對於善知識的所說,聽起來好像是自己所作或者是說所知;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沒有真的去轉依這個如來藏—找到祂而轉依成功的話—那麼對於往昔所熏習的這些因為慢心而生起對於善知識所說自認為懂得,這樣的無明乃至於世智辯聰的困難,也就無法遠離啦!

那如果說今天能夠因為實證如來藏的關係,轉依了如來藏,如來藏本來就無慢,所以當聽聞到善知識所說,「誒!這些法好像我都聽過的時候」,他就會生起一個想法,應該怎麼樣讓這個慢心快速去除而離開這個世智辯聰難,這就顯示菩薩們能夠離開世智辯聰難的原因,是因為你的如來藏本來就沒有這個慢心的緣故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您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96-a19_015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14集 如何成就佛國淨土?(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如何成就佛國淨土」第三個講次。

上次節目中,佛陀就寶積菩薩所問「如何成就佛國淨土」,開示了菩薩應具深心、直心、菩提心,相應的眾生在菩薩成佛時會生到祂的佛國淨土中來。佛陀又開示說:六度也是菩薩攝受眾生成就佛土,必須要有的修行內涵。今天接著來看忍辱等等。

佛陀說:【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

忍辱有兩種:世間忍及出世間忍。一般人所修的忍都只是對眾生的無理行為及貪瞋行為的忍,這只是眾生忍,也是世間忍。出世間忍有二乘與大乘的不同。聲聞乘是對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現前觀察到這些法的每一法都沒有真實常住不壞的自體性,進而將我所的貪著去除掉,而對自我的貪著也減少了,甚至能夠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這就是聲聞菩提的無生忍。

緣覺菩提的忍,則是透過十因緣及十二因緣的觀行,確認無明是身口意行(三行)造作的根源,但無明不會憑空而有,無明含藏在一個無生的法中,有這個無生的法常住不壞、不滅,無明才能有作用,讓眾生每一世不斷造作,又不斷的生死,而流轉不停。雖然緣覺聖者可以推知有一個無生的法存在,卻未證這個無生的法──本識如來藏;但是緣覺聖者有能力將會生死流轉的無明滅盡,不讓十二因緣中的「識緣名色」的六識心再生起,也願意捨壽時讓自己消失不再投胎受生,這是緣覺菩提因緣觀的無生忍。

那大乘行者除了這兩種忍之外,還親證了緣覺聖者所推觀出來的本識阿賴耶識,能夠現觀而且接受這個本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而可以轉依本識的真如性。因此,除了能夠忍於能思能想的意識等見聞覺知心外,同時知道,還有時時刻刻作主的意根末那識,另外還有一個本識是本來就無生的,這就是大乘無生忍。而大乘的忍還包含諸地菩薩的無生法忍。因此說:大乘法中,對於親證如來藏而有的「人無我」智慧,及進修別相智、一切種智而有的「法無我」的智慧境界,能夠接受,就成就了大乘無生忍及無生法忍。

而能夠忍於蘊處界虛妄不實,雖然是共二乘菩提所證,也是菩薩攝取的淨土之一;然而攝受淨土最主要的是能忍於諸法從如來藏生,能忍於一切法本來無生,因為一切法攝歸如來藏,如此具足無生法忍,才能夠具足淨土的成就。由於菩薩無量劫來如此修行,也如此教導眾生,當然會漸漸地圓滿三十二大人相的莊嚴,菩薩所教導的眾生也能夠或多或少成就三十二莊嚴相,當菩薩成佛時就會來生其佛國。

佛又開示:【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精進很不容易,就像《大智度論》中帝釋所說:【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大智度論》卷4

發心要成就佛道的人很多,魚產卵一次也會產很多,或者如高大的菴羅樹開花時很多,但是能長成魚或者結成果實的卻很少,同理能成就佛道的也很少。所以能精進持續不斷,直到成佛者非常稀有難得。

在佛道的修行中,由於精進程度的差別,而有不同的不退的層次,如十信位對三寶具足信受的信不退;七住位親證實相心的位不退;乃至初地菩薩行不退,以及八地以上菩薩的念不退,最後到達佛地的究竟不退。

實際上精進對個人佛道的修證有很大的影響,譬如有的人修十信位,只要一個大劫就完成了,有的人卻要一萬大劫才能完成,因此這樣的精進程度差異非常大。而有人可以長劫入短劫,一劫是以一年、一個月,甚至一天就過完了,有的人是精進不夠,真的要一劫的時間才能過完一劫,這中間的差異端視個人精進的差異而有不同。精進這一度要一直修到等覺地十度完成了,才算完成。所以要精進才能成就佛國淨土。菩薩自己這樣精進修其餘五度,乃至入地後的其他九度萬行也都如此精進修習,而三大無量劫中如此教導眾生,因此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佛接著開示:【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我們都知道修禪定發起初禪才能夠往生色界初禪天,如果能繼而證得二禪、三禪、四禪,甚至證得無色界定,那麼未來就能夠往生色界諸天或無色界天。但是修證禪定的目的其實不在往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尤其是無色界天。修證禪定主要目的是要親證、了知三界境界相。有這三界九地的區分,其境界相自然各不相同,要成就佛道,對於三界境界相不能不知,否則就沒有能力攝受色界天人,乃至無色界的眾生。

再說二乘聖者可以入無餘涅槃,諸佛一樣也有能力入無餘涅槃,但諸佛因為悲心及願力,不會捨棄眾生而入無餘涅槃。《成唯識論》中所說的四種涅槃,其中佛地才有的無住處涅槃,顯示諸佛安住無住處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如此利樂眾生永無止盡。可知成佛也要具足修學通外道的四禪八定,但是外道最多只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外道沒有能力證滅盡定,也不可能入無餘涅槃;二乘聖者方便說他們可以入無餘涅槃,卻不證本識;只有諸佛具足四種涅槃。而菩薩修證四禪八定須配合佛道次第的時節因緣,要依照佛道的次第來修,到最後身菩薩位示現如同凡夫入胎、住胎、出胎,即將成佛前再修學四禪八定,於化緣圓滿示現入大般涅槃時,更以獅子奮迅三昧由初禪轉進到滅盡定,再退回初禪,再進到四禪,而入大般涅槃。

因此,菩薩要成就淨土,一定要具足世間人的禪定,經由世間禪定,來輔助般若,成就無量百千三昧,所以禪定也是菩薩淨土。菩薩自己這樣修行,也教導弟子們如此修行,無量劫下來,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的眾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開示說:【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

一般人說某某人很有智慧,通常只是在世間法上很專精,或有善巧,但這並不是佛法中所說的智慧。菩薩修的智慧包含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以及佛菩提的智慧,也就是菩薩具有三乘菩提的智慧。其中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的智慧攸關眾生能否斷除無量劫來的生死苦痛,而得以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然而聲聞或緣覺聖者具有出離生死的解脫智慧,對於菩薩獨有的佛菩提智慧,卻是懵無所知。

因此,二乘聖者的智慧到達二乘究竟地──阿羅漢以及辟支佛地的智慧,雖然名為一切智,也只能讓他們斷見惑與思惑,不再有分段生死,但對於無餘涅槃中的實際並不知道,法界的實相也不知道。而菩薩修學佛菩提,則包含二乘菩提的一切智,還親證法界實相而有般若智慧,更因為對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的修學、驗證而有一切種智;只是在諸地位階,因為尚未具足圓滿,而稱為道種智,到佛地具足圓滿時,才稱為一切種智。因此,諸佛都具足三乘菩提的智慧,二乘解脫道的智慧--一切智,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智慧--一切種智都具足圓滿了,才可以說菩薩成佛了。

由此可知佛國淨土的成就,除了解脫道的智慧外,一定要修學一切種智,而這個前提是親證如來藏,通達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並且分證五分法身,也就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入初地有了無生法忍智慧,之後才有諸地菩薩增上慧學的進修,直到佛地具足圓滿。因此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因為菩薩的弟子們對般若及實相,已經心得決定而不移動,因此這不是在講禪定的定,而是對佛菩提的心得決定,絕不動搖。由於菩薩三大無量數劫來,都是如此在修學,也這樣子在教導眾生,在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開示說:【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四無量心的修行主要是觀想眾生離苦得樂,首先緣於自己的親眷,其次觀想無親無怨的眾生受樂離苦,最後再緣於與自己有怨的眾生,觀想他們離苦受樂的模樣。由於菩薩在修四無量心時,如果有禪定證量的佐助呢,會很容易成就,因此佛菩提道中四無量心的修行,應在三地即將滿心前,具足四禪八定時,再來修學,最容易證得。能夠成就四無量心,再修五神通,在未來無量劫中可以度化很多眾生,也都修習四無量心,因此在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的眾生來生其國。

接著如來開示:【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是利樂眾生的要領,先給予眾生他所需要的財、物,同時對眾生也是講柔軟語,而不是惡言惡語,這樣就容易親近眾生;接著還要與眾生一起承擔事情,不是只有嘴巴講,要眾生如何如何,而自己從來都不與眾生一起共事。在布施、愛語、與眾生同事的過程中,所作事都為了利益眾生。菩薩無量劫中這樣去利樂眾生,就攝取了這些眾生,也成就了這部分的國土。為何菩薩行四攝法所攝的眾生來生其國?先就布施來看,菩薩能捨財物,布施給眾生,才有可能斷除外我所的貪愛,能斷外我所的貪,才可能捨命,將自我殺掉,否定自我,不認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心為真實我,這個我見能斷,才能得解脫。而愛語、同事及利行,則是布施無畏給眾生,這四攝法總的來說就是布施,因此,對於更深細的內外我所的貪愛及我見也能斷除。因此說,菩薩以四攝法攝受眾生、攝取佛國土,當菩薩成佛時,無量劫來因菩薩的教導同樣如此修習四攝法的眾生也都能夠得解脫,就會生來菩薩的佛國淨土。

接著如來又開示:【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菩薩入地後,還是繼續修布施、持戒等等,一直到六地修般若波羅蜜多,而層次與三賢位的六度則有所差別。菩薩在三地滿心時四禪八定具足,雖然可以取證滅盡定,由於悲心深重,不會取證滅盡定。到了六地,菩薩於完成六地無生法忍時,為了滿足六地心,才取證滅盡定,而轉入第七地。但是菩薩不像俱解脫阿羅漢,沒事就入滅盡定,菩薩為了利樂眾生,都在無生法忍上修證、用功,以無生法忍來教導利益眾生,因此菩薩六地滿心才不得不取證滅盡定。而七地心菩薩一念之中就可以入滅盡定,而且念念都在滅盡定當中,也同時在為眾生說法,同時在利樂眾生。這真的是不可思議!

阿羅漢要斷思惑才能入無餘涅槃,菩薩不斷思惑而證涅槃,雖然這都不是我們現在能知道的境界,但不能因為我們還證不到、不知道其心境,就否定七地菩薩的證境。而七地滿心菩薩證念念入滅盡定,需要有方便波羅蜜多,這也是入地菩薩十度萬行中的第七度所修,完成了七地方便波羅蜜多後,才能進入第三大無量數劫,往成佛之道再前進;因此,菩薩要成佛一定具有善巧方便,來攝受清淨國土。因為菩薩無量劫中如此修習,也教導弟子們如此修習,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的眾生,來生其佛國淨土。

由這幾次節目的說明,相信各位菩薩可以看出,一位菩薩要成就佛菩提道的過程是需要修習很多法,需要利樂無量無邊的眾生,在這個過程中來攝受眾生,才能攝受佛土而成就一個佛國淨土。在這長時劫中,不但自己要如是修行,也要教導眾生如是修行,這些被菩薩教導過的眾生,才會在菩薩成佛時,來生其國。

然而這個過程是需要三大無量數劫的時間,而且很多是在事相上面來實際利益眾生。各位菩薩聽到這裡是否會覺得:這樣看來,顯然與這一部《維摩詰經》所說的,或者一般常聽到的心淨國土淨,這句話有所違背?其實並無違背,其道理我們略說如下:

在根本論中,當來下生成佛的 彌勒菩薩如是開示:【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故,諸佛世尊流布聖教。】(《瑜伽師地論》卷81)諸佛世尊都是依於事相、時間以及有情等三個依處,在流傳分布諸佛的聖教。也就是說:諸佛說法時會對有情眾生就現象界的事相來說,也會以過去的言說事、現在發生的事,以及未來將發生的事來演說三世的事。諸佛說法既然都是依時、依事及有情來說,顯見諸佛不離世間度化眾生,不離世間事度化眾生。因此說界外無法,三界外沒有眾生,更沒有法可以聽聞修習。

同理,菩薩在三大無數劫攝受眾生的過程中,也同樣要在事相上來利益眾生,同時還在實相法的教導上來利益眾生,由此熏習的種子及改變的習氣,或者淡薄乃至斷除的煩惱與無明,才能一世一世隨著眾生的投胎受生而延續下去,但這些都不是有見聞覺知的六識心所能夠成就的。因此攝受眾生,雖然是在事相上作利益眾生的事,實際上是在攝受眾生的心,藉由覺知心的聽聞、熏習,判斷、信受菩薩所說的法,願意改變原有不正確的知見,一再地加以實行後,成為習慣,就改變了等流習氣,而本識心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也就漸漸轉變清淨,一世一世如此熏習、實修的結果,弟子與菩薩就會越來越相契,也越來越信受菩薩,這才是真實在攝受眾生。

從這裡也可以知道菩薩要成就佛道,不只是攝受眾生,自己也同樣毫無懈怠的修習,而這個過程是很辛苦,時劫是很久遠的。所以佛菩提道的修行,絕對不可能是一生一世就能成就的,也絕不是偶然發生的,說即生成佛那是騙人的,除非像二千五百多年前 釋迦如來是以最後生菩薩身降生成佛,才是即生成佛。

有一位法師在他的著作中說:「【佛是無師自悟的,智慧與能力,一切都不是弟子們可及的。為什麼呢?在生死流轉相續的信念,因果的原理下,惟有釋尊在過去生中,累積功德,勝過弟子們,所以成佛而究竟解脫時,才會優缽曇花那樣的偶然出現,超過弟子們所有的功德。】(《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頁124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簡單提出二點說明:

第一、這位法師認為生死流轉相續只是一個信念,並不是確實有生死流轉這回事;而因果也是不存在的,因果只是佛法中的一個原理,意味著因果原理是可以被推翻或被改變的。

第二、世尊的成佛,也只是像優缽曇花一樣是偶然才出現的,並不是三大無量數劫精進修行、攝受眾生而有的必然結果。這位法師的意思是說,諸佛的成佛並不是經過長劫的修行而成就的,反倒是靠運氣而有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位法師又說:【佛的功德勝過聲聞弟子,佛在前生的修行也勝過聲聞弟子,這也是各部派所公認的。佛教界存有這樣的共同心理,於是不自覺的傳出了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事跡,可敬可頌,可歌可泣的偉大行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頁124

顯示這位法師根本不相信 世尊的功德與過去生的修行勝過聲聞弟子,認為這是各部派對佛的懷念而公認的,其實佛與聲聞弟子的功德是一樣的。而 世尊過去生的修行事跡,也只是在懷念的心理下不自覺地傳出的偉大行為,其實 世尊的過去並沒有這些事跡。如果是這樣子,那麼《維摩詰經》說的菩薩修行成佛,須要攝受眾生以成就佛土,心淨則國土淨,也就成為虛妄之談,根本無須長劫修行,運氣好就可以成佛了!各位菩薩,您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當然是不正確的。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具足,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92-a19_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