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29集 勝鬘師子吼(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系列佛法講座。今天要繼續為大家解說《勝鬘經講記》的最後一章〈勝鬘章〉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如來開示說,這部《勝鬘經》還可以稱作什麼經名?第六個受持法,叫作《說無邊聖諦經》。因為一般人對佛法其實無所知,除了許多人誤解佛法是修善濟世、打坐靜心。好一點的,最多也只是知道:「苦、空、無我、無常、一切緣起性空,所以要修八正道、十二因緣。」認為這就是全部的佛法了,但其實這才只是二乘法,只是佛法的一小部分,而且不究竟,不能代表佛法;而在菩薩所修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中,其實聖諦無量無邊,所以才有五十二個階位的修行。而這部《勝鬘經》就點出了這個道理,讓真正的學佛人可以瞭解開悟的時候並不是究竟佛地,仍然還有無量無邊的佛菩提聖諦需要繼續修學,所以這部經又名《說無邊聖諦經》。

聲聞、緣覺聖人初始觀察聖諦時,他們是以一個世俗諦的智慧而斷四種住地煩惱,知道出離三界生死的功德,並且是可以印證自己確實已經親證,也善於了知斷這四種煩惱的真實法義。然而出世間的上上智,並不是經由四種煩惱的次第斷除而漸漸達到的;也沒有一種出世間的上上智,是藉著斷除四種煩惱的因緣而漸漸完成的。沒有一個漸漸可以到達或者漸次修斷親證的法,可以說是出世間的上上智。以金剛作為譬喻,這種出世間上上智的智慧,是第一義諦的智慧,不是聲聞、緣覺不斷無始無明住地的那一種初始的、入門的聖諦智可以說是第一義諦的智慧。如來是以無二的、沒有另一個法可以相提並論的聖諦智慧,來斷除與無明住地同時存在的四種住地煩惱。如來應供等正覺,不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證的境界。世尊不可思議的人空、法空智慧,是斷除一切煩惱的隨眠。如果斷壞了潛藏在第八識如來藏中一切煩惱種子的究竟智慧,這才可以說是第一義諦的智慧。而剛剛進入佛法中的聲聞、緣覺聖諦的智慧,不是究竟的智慧,那只是開始走向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基礎而已。

聖的道理不是講一切的聲聞、緣覺。緣覺、聲聞只成就有量的功德,聲聞、緣覺由於成就了少分的功德,所以被稱為聖。可是聖的真實義不是在講聲聞諦、緣覺諦,也不是聲聞、緣覺所證的功德,而是大乘菩薩所證的佛菩提,覺悟了世出世間的法界實相。而這個真實的道理是由如來在人間第一次覺悟到而了知了,然後才為被無明殼所隱藏的世間眾生來打開、顯示、演說,因此菩薩才能夠依循修行;而成佛之道要修斷的煩惱是廣大無邊的,所要證的功德也是無邊的,當然成佛的神聖功德也是無邊廣大的,所以佛菩提才能夠叫作真正神聖的真實道理,應當如是受持。

《勝鬘經》的第七個經名為《說如來藏經》,因為這部經主要在闡明如來藏的體性。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這是凡夫眾生、一切外道乃至不迴心的二乘大阿羅漢所無法想像的;當你親證了第八識實相心如來藏時,你才能夠瞭解原來其中的道理如此。可是這個自性清淨心究竟在哪裡?若只是廣讀經論,沒有善知識的教導而沒有實證祂,就算對經論中或者善知識所說法,對如來藏體性的內容可以倒背如流,其實仍然是無法了知的;必須是要親證了,才算是開悟,這樣才會知道。而這一個自性清淨心說的就是如來藏心,所以這部經名,又叫作《說如來藏經》。

聖諦的道理,所說的甚深的法義,是非常微細而難以了知的,這不是用意識思惟、打量、研究、推理所能夠知道的智慧境界。這如來藏勝義的真實道理,是有智慧的學佛人所知道的,而學阿羅漢的人卻是無法知道的;這是一切世間有情都無法相信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聖諦所說的一切法義,其實都是在說非常深奧的如來成佛之性的蘊藏。如來藏的究竟境界,是如來的境界,不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知道的,我們一切佛子應當以如是道理來受持。

《勝鬘經》的第八個經名是《說法身經》。因為一切諸法的緣起都從如來藏來,如來藏為諸法之根源,所以稱為法身。如果是對無量煩惱藏所纏縛的如來藏不生起疑惑的人,他對於出離無量煩惱藏的法身也就沒有疑惑了。對於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的佛陀境界,以及對如來藏所作的種種方便說,都能夠心得決定而不猶豫,這個人就是已經信解 佛所說的二種聖諦了。

像這種難知難解的法義,指的就是二種聖諦的真實道理:作聖諦以及說無作聖諦這兩種道理。所以所說的作聖諦的道理講的是有量的四聖諦,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單單只有證得這一種以蘊處界法作為觀察、修證基礎的四聖諦,卻不知不證佛菩提的人——這是指二乘的聖者——其實他們是不能夠知道一切的苦,也不能夠由他自己來斷一切的苦集,也不能由他自己來證一切的滅,來修一切的道。由於這個緣故,才會說有兩種生死,第一叫作有為的生死,第二叫作無為的生死。涅槃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說有兩種,叫作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

二乘聖人斷盡了煩惱而能夠入無餘涅槃,雖說是證得無餘涅槃,但其實他們那個涅槃還是有餘的,因為還有過恆河沙數的無明住地上煩惱未斷,塵沙惑仍然存在,所以說他們的無餘涅槃仍然是有餘,只能在二乘菩提中說是無餘涅槃;只有諸佛所證的涅槃才能說是滅盡無餘。所以,勝鬘夫人依有為生死、無為生死的差異,來說涅槃的有餘與無餘,這是不同於四阿含中所說的阿羅漢的有餘或無餘涅槃。所說另一個無作聖諦的真實理,是說無量的四聖諦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說能以自己的能力了知一切的領受、一切的取都是苦,也能以自己的能力來斷除一切受的集,證得一切受的滅,修得一切受的滅盡之道。像這樣的八種聖諦,如來說就是四聖諦。

像這樣的四種無作聖諦的真實理,只有如來應供等正覺在種種諸法中已經得究竟,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在諸法中已經修得了究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並不是聲聞的下品解脫法、緣覺的中品解脫法、或者菩薩的上品解脫法能夠得到涅槃,為什麼又這麼說呢?因為唯有如來應供等正覺對於無作四聖諦的真實道理,已經在一切的事相上獲得了究竟了;這是由於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都已經究竟知一切未來的苦,究竟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的一切集,並且已經將一切的意生身滅除了,於一切苦——不論是粗重苦或者是微細苦——都已經究竟滅盡,而且是自證自知了。

並不是毀壞蘊處界等等諸法的緣故而可以說是苦已滅盡,真正的苦的滅除,其實是說無始以來就已存在,從來不曾有所造作,心一向如如而不曾起心動念,而且永遠不墮於一切諸法中故不滅盡一切諸法,又能夠遠離滅盡一切諸法的境界,並且是常住而不曾間斷的無間等法,這樣的法是有真實自性而不是性空唯名的,而祂是本來就已經清淨,本來就遠離一切煩惱藏的心。超過恆河沙數與如來藏同在、始終不脫離如來藏但也不異於如來藏的不可思議佛法,能夠具足成就了,這樣才說是如來地的法身。像這樣的如來法身,其實是不離開眾生煩惱藏的那個實相法界真實心,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名為如來藏。我們應當以如是道理來受持。

《勝鬘經》第九個名稱,《說空義隱覆真實經》。空的道理很難理解,進入佛法就是在學佛,所以假使有人在世間法上不如意,然後進入了佛門修行了,社會大眾就說:「他在十幾年前就遁入空門了。」這樣被世俗人所認知及標籤化的空門,聽起來好像是很灰色、很消極,好像是已經心灰意懶了,就像是油盡燈枯的狀況;但其實不然,只有二乘人才是這樣的。真正的佛法,或者說佛法的根本精神並非如此,而是越修越奮發、越精進,越發地積極。這是因為空的真實義並不是被世間人長期誤解的空無,而是本來具有真實殊勝的義理,但卻以隱覆密意而說,這個隱覆密意而說的空,其實卻是真實的,是常住不變的,不是消極性的緣起性空;因為《勝鬘經》說出了這個道理,於是就另外有一個經名:《說空義隱覆真實經》,應當如是受持。

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空,有兩個道理:空性與空相。空性,指不空的如來藏,因為這個空確實有真實性;空相則是蘊處界的一切法無常空。如來藏空智有兩種: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指如來藏這個心體離開一切煩惱種子的現行,與煩惱的作用不相應,離一切煩惱種子功能。但祂也有祂自己的自性,除了含藏七識心的自性之外,還有許多獨有的自性,因此說祂具有超過恆河沙數與祂同在的、與祂有關的,卻是凡夫所不能分辨的不可思議佛法;由於祂有這樣的自性,所以說祂叫作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說如來藏煩惱空;不空如來藏,是說如來藏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是名言施設。

三乘菩提的不可思議佛法,都是不離、不脫、不異於如來藏的,而這些不可思議佛法是超過恆河沙數而不可計算的,因為如來藏含藏的種子是無量無邊而無法計數的。如來藏有這樣的不離、不脫、不異的不可思議功德,所以又說祂是不空如來藏。入無餘涅槃以後,剩下本際真實、清涼、離熱惱、常住不變,所以不是斷滅。因此大聲聞們都能相信佛語,能信如來所說。阿羅漢、辟支佛的空智,都是在四不顛倒的境界上面運作,可是四不顛倒之中的真實法還是不知道。對這個空智是本所不見、本所不得的;這個如來藏的空智是唯佛所證,而菩薩世世隨佛修學,所以才能分證。而且,只有佛地才有資格說一切苦滅,阿羅漢、辟支佛仍然有許多苦未滅,並沒有壞一切煩惱藏——還沒有壞盡一切煩惱的種子的執藏;他們仍然還有許多的煩惱種子存在著,只是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現行,我們應當以如是道理來受持。

《勝鬘經》第十個經名,是《說一諦經》。一諦當然不是講四聖諦,而是講大乘滅諦;是說真實的聖諦都是從佛而來,然而佛的所證、所知、所見,都是這個如來藏法身的境界。四聖諦,有三諦是無常法,其中一諦是常法,因為有三個聖諦,是進入有為相的,所以是無常的法。如果是無常的法,那就是虛妄法。虛妄法就不是真實的道理,就不能稱為諦,也不是真實的常,也不是究竟的所依。由於這個緣故,說苦諦、集諦以及道諦,都不是第一義諦,都不是常而永恆的,不是一切佛子的究竟歸依處。所有的諸諦歸納到最後,就只有一個大乘滅諦,而大乘滅諦的實行卻都是大乘的道聖諦。可是大乘的道聖諦所說的,卻純然是依如來藏空性而說,因此這部經又名《說一諦經》,應當如是受持。

《勝鬘經》第十一個經名,是《說常住安隱一依經》。四聖諦中,苦、集、道三個聖諦是有為相,只有苦滅諦是無為相。苦滅了就是解脫,苦滅是出世間法中的究竟位。二乘人也滅苦,可是不究竟。苦滅諦這個聖諦,是離開有為相的,因為苦滅的真正的道理就是把蘊處界我全部滅盡。而無餘涅槃中有本際識常住,不是斷滅空。如果本際識是常,就不是虛妄法;若不是虛妄法,那當然是真實理,也是常住法永不壞滅,而這個本際識如來藏當然也是諸法的所依,一切萬法由此出生,以菩薩親證這個出生萬法的本際,如來藏當然是第一義。但這一個本際,二乘人卻不曾實證。

進入佛門不必恐懼學空修空時,因為空性是光明、清涼的,而且是真實、常住不變的,所以進入佛門而成為消極的、負面的觀念,那是錯誤的,因為那不是真正的佛菩提。真正的佛菩提是修如來藏法,由如來藏的實證而證得常住法,證得常住法以後心中絕對不消極,反而會很安隱;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常住法實證以後作為所依,而這個所依是真實法,也是一切法的根源。所以有許多人證得如來藏以後,發覺原來佛法是真實的、是可以實證的,不是想像的,所以心中就覺得很實在。這個實在就是從如來藏作為你的所依而來,而《勝鬘經》正是在說明這個道理,應當如是受持。

這一集的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476-a22_129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28集 勝鬘師子吼(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系列佛法講座。今天要繼續為大家解說《勝鬘經講記》的最後一章〈勝鬘章〉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如來開示說這部《勝鬘經》還可以稱作什麼經名?第五個經名為《說入一乘經》。二乘法解脫道,只是個方便法,是從佛菩提中方便分析出來利樂急求解脫生死的人,不是究竟的解脫生死;所以讓他們實證解脫以後,就必須要迴向大乘法的取證,迴向究竟佛果。所以攝一切法歸於三乘菩提,攝三乘菩提歸於一乘道,就是唯一佛乘,來函蓋三乘菩提。攝受正法就是大乘,因為大乘之所以稱為大乘,是因為出生了一切聲聞教、緣覺教的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善法。譬如阿耨無熱大池流水溢出來分為八個大河流,二乘法的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也都是從大乘法中攝取、分析而方便建立出來的。

又譬如一切種子都依於土地而能夠生長,一切聲聞、緣覺的世、出世間善法,都是依於大乘法才能增長廣大。住於大乘法中攝受大乘的一切法,也同時是住於二乘法中在攝受二乘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善法。世尊說有六處:正法住、正法滅、別別解脫、類解脫、出家、受具足戒,其實都是為了大乘法的緣故。正法住是因為大乘的法在人間繼續住持著,而說是正法住;而正法滅,也是因為大乘法滅了,而說正法已經滅了。波羅提木叉別別解脫,毘尼類解脫是聲聞戒,要依止於 佛陀出家而受具足戒,所以說大乘的威儀戒是類解脫、是出家戒、是受具足戒。由這個緣故,說阿羅漢們並沒有出家,也沒有受具足戒,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一定要依止於如來才有出家,才有受具足戒。

聲聞戒是方便施設的戒法,用來攝受眾生;大乘菩薩戒所依的大乘法,才是真正的戒法,可以讓人直接往佛道。真正的毘尼其實還是大乘學,大乘學才能稱為真實的毘尼。因為阿羅漢不受菩薩戒,說他們出家不具足,所受的戒律也不具足。阿羅漢歸依於佛,因為阿羅漢心中有恐懼。二乘行者恐懼入了涅槃以後無所有,因此他們於蘊處界等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心中擔憂:雖然 佛說入了無餘涅槃不是斷滅,可是自己沒有實證,所以心中仍然有怖畏。阿羅漢所見,五陰是生死、苦的來源,必須全部都滅盡,才能夠成為無餘涅槃,因此把五陰視為怨家仇敵,就像是有人拿著劍要來害自己一樣,五陰就是那個拿著劍來害自己的人,會導致自己無量劫中不斷生死,卻無法明瞭佛所說五陰滅後的無餘涅槃中是真實、是不變異、是常住究竟為何,所以無究竟樂。眾生都有恐怖,因此就求歸依;阿羅漢也有怖畏,所以依於如來。但只有真正依於不求依的心——實相法如來藏心,成為自歸依以後,才是真實而且最究竟的依止。

還有異熟種子還沒有斷盡,所以阿羅漢與辟支佛仍然有生,不能如同諸佛一樣究竟無生;以大乘佛菩提的修證來看二乘聖者,其實還有梵行尚未修學成就,所以他們所修的佛法仍不純粹、不究竟,所以在佛道中還應當要有所作;還沒有度到彼岸,還有不淨之法應當要斷;所以他們離涅槃的功德還很遠。只有 如來才是真實的得般涅槃,才是真正的成就一切功德;二乘人其實沒有成就一切功德,說阿羅漢與辟支佛有證涅槃,那是 佛陀慈悲方便的說法。

二乘人入無餘涅槃,全部功德便都消失而不現前,而且是以滅掉五陰來說是得度生死;但菩薩仍在生死中保有五陰生死之時,就已經住在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是正在生死之中而同時跨足於涅槃彼岸的。而只有如來圓滿具足證得四種涅槃,是真正的得般涅槃,因為如來成就不可思議功德的緣故;菩薩則是分證如來所證的般涅槃功德,至於阿羅漢、辟支佛,只有證得有餘、無餘兩種涅槃,只能成就可思議的功德,而無法了知菩薩所證涅槃的功德。因此說,如來成就無量功德、不可思議功德;而二乘人成就的,是有量的功德、可思議的功德。二乘人煩惱障習氣種子沒有斷除,還有所知障無量的上煩惱隨眠都不曾、也無能力斷除,因此說如來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滅,成就第一清淨,二乘非第一清淨。唯有如來得般涅槃,說二乘人涅槃是佛慈悲方便施設的說法。

若說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的說法,也是如來的方便、有餘、不了義說;這是因為有兩種死:分段生死跟不思議變易死。分段生死的存在,是虛偽眾生。解脫初果至四果雖然仍是有情,因為當生乃至七次人天往返,便能夠解脫生死、入無餘涅槃,因此叫作不虛偽眾生。因此,分段死是指眾生不知如何出離三界的生死;而不思議的變易死,是說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都仍然存在著。若要斷除變易生死,必須達到佛地才能夠離開變易生死,所以變易生死是存在於二乘聖人之間,也存在於包括等覺、妙覺的所有菩薩。

阿羅漢、辟支佛入了涅槃以後,不再有分段生死,但種子仍然在自心中不斷地流注,只是沒有五蘊而無法與三界境界接觸,所以無法轉易為究竟清淨的種子而無法離開變易生死。他的種子不是究竟清淨,只是斷了分段生死的現行,變易生死的染汙種子都仍然繼續存在著,所以不究竟清淨而應該再加以變易,而成為究竟清淨的;那既然可以變易,則不能說已斷了變易生死。因此說,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的境界,都仍然有變易生死。

二種死裡面,是因為從分段生死斷除的實證而說是我生已盡。說阿羅漢與辟支佛的證境叫作「虛偽煩惱已斷,所作已辦」,而不是依大乘法菩薩道的內容來說,而是因為所斷的虛偽煩惱是聲聞的七種學人還沒有斷盡。但對菩薩實證本來性淨涅槃的實證內容,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那是完全不知的。

阿羅漢與辟支佛所斷的煩惱,使得他們不可能再接受後有,說他們不受後有,但不是他們已經斷盡一切煩惱,已經斷盡一切受生的這個緣故而說他是不受後有。因為有一些煩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所不能斷除的。他們所能斷除的煩惱有兩種:第一種是住地煩惱,第二種是起煩惱。住地煩惱又分為四種:那是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界愛住地、有愛住地(也就是無色界愛住地)。這四種住地煩惱,會生起一切的起煩惱;起煩惱之所以被稱為起,是因為這一類煩惱,都是在生起的每一剎那中,由覺知心意識及意根在每一剎那都相應的。

如果有煩惱是與覺知心不相應的,那種煩惱就叫作無始無明住地。這四種住地力,是一切上煩惱依種。如果沒有這四種住地來幫忙,一切的上煩惱也都生不起來。譬如,菩薩悟後若專注於斷盡思惑,沒有留惑潤生,那麼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也將起不來,因為已經沒有繼續生存的意願,對成佛相關的法義就不再探求,當然就不會再有上煩惱生起。一定要繼續保持一分的思惑、留著五陰,不想取無餘涅槃,繼續留在人間受生,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才會生起,這就是菩薩留惑潤生的道理所在,否則就無法修學成佛之道;所以說,「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無始無明住地所攝的上煩惱,沒有辦法用算數譬喻來說明它的數量。而無始無明住地的力量,對於有愛數四住地來說,其實無始無明住地的力量那是最大的。

無明住地是緣於無漏業的因,而出生了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等三種意生身;可是這三種聖人的意生身的出生以及無漏業的出生,還是都是依於無明住地。四種住地無明與無明住地的業,那是不相同的,無明住地是佛地所究竟斷盡的,是諸佛的菩提智才能斷盡的。阿羅漢、辟支佛只能斷四種住地的煩惱,無漏法並沒有窮盡,所以不能夠得到自在力,也沒有能力親自去證實它,因此說二乘聖者所證的無漏,還沒有究竟斷盡諸漏。

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被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所覆障,對無始無明中的種種法,所應斷的煩惱沒有斷盡或者斷不究竟,仍有過失留存的解脫,仍有餘不淨的清淨,成就的是有餘的功德,而不是離一切過失的解脫,一切究竟清淨,成就一切功德。因此只知有餘苦、能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只是得少分涅槃,是向涅槃的人。

如果能了知一切苦、斷除一切集、證得一切滅、修一切道,對於無常必壞的世間,能夠獲得常住涅槃,也就是不必出離三界外,住在無常壞世間裡,就已證得常住的涅槃,不是如同二乘聖人斷滅五蘊的涅槃;也在無覆護、無依的世間之中,作為這些世間的保護者、依止者。為什麼呢?因為法沒有優劣的緣故而得到涅槃,因為智慧平等所以得到涅槃,解脫平等所以得到涅槃,清淨平等所以得到涅槃,所以說涅槃其實只有一味,只有平等味,也就是解脫味。假使無明住地不斷除,或者斷除而沒有究竟,就無法得到一味、等味,也就是明解脫味。因為這樣對於超過恆河沙數等等所應斷的法,沒有斷或斷而不究竟,仍有無始無明,過恆河沙數等法就應得而不得、應證而未證。由於這些無明住地的積聚,便出生了一切大乘法中修道位應斷的煩惱、上煩惱。

因為這兩個煩惱相應而集合起來,就會產生大乘修道中所應斷的心上、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等等上煩惱,這些上煩惱是超過恆河沙數的,都是依於無明住地而建立的,緣於無明住地而生起的。眾生心不相應的是無始無明住地,但由於上煩惱而出生了起煩惱,便剎那剎那與覺知心相應。超過恆河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的法,都是無明住地所執持,都是依無明住地而出生、而建立、而增長。如果無明住地斷盡了,超過恆河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的法,也就都隨著斷盡。一切煩惱、上煩惱都斷除了,超過恆河沙數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也就全部通達無礙了,這時一切智的見地已經遠離一切過失與惡法,獲得了一切的功德,成為法王、法主而於一切法得到了自在,這時就稱為如來等正覺,可以真正的師子吼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智慧有兩種:一是如來調御自身以及眾生,降伏四魔,得到不思議的法身,於所有的爾焰境界中都能夠得到無礙的法自在功德,沒有任何的法可修,也沒有任何境界可證了;已經到達了無所得地,從此以後不論造作任何的事業都將不可能再有所得了,而且具足十力,因此是世間最勇猛者;而且能夠上昇到最究竟的至高無上無所畏懼的境界,於一切爾焰之中,獲得無遮障的智慧觀行;而且不是由於他人的協助而獲得的,並且能夠作不受後有的師子吼,是因為已經有了究竟的不受後有智。

第二種不受後有智,是阿羅漢與辟支佛解脫生死的智慧,已經度過了生死的畏懼,次第證得解脫的快樂之後,得到不受後有的解脫;但他們所觀察的,其實只是到達第一個可以蘇息的涅槃地而已,那仍然不是最究竟的。他們所證得的境界,不會愚癡於諸法,不會繼續流轉於生死,他們所獲得生死解脫的境界,卻仍然是有餘地的境界,還有所餘諸法應證,所餘煩惱應斷,他們將來還必須要再進修去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因為聲聞乘與緣覺乘的一切修行者,都要進入大乘法中,而大乘法其實就是成佛的法要,就是成佛之道;由於這個緣故,三乘其實也就是一乘,證得一乘道的人,才可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而無上正等正覺其實就是涅槃的功德,而涅槃的功德也就是如來的法身。得到究竟法身的人,才能夠究竟一乘道,這個人與如來沒有差別,也與法身沒有差別。如來也就是法身,得到究竟法身的人,他就是究竟通達一乘道的人,究竟的意思就是講沒有邊際,永不斷滅。

如來後際等住,無限齊時住、大悲沒有限齊時而安住於三界中不斷地利樂眾生,安慰世間,所以盡未來際所有的世間有緣眾生都會有如來在照顧,這樣的成就如來常住。如來隨著眾生心中之所欲而方便說法,其實都是歸屬於大乘法,並沒有三乘法可以說。而三乘法其實本來都是從唯一佛乘中分析出來講的,三乘菩提都應當攝歸一佛乘,所以唯一佛乘的道理其實就是第一義乘。

這一集的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454-a22_128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27集 勝鬘師子吼(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系列佛法講座。今天要繼續為大家解說《勝鬘經講記》的最後一章〈勝鬘章〉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如來開示這部《勝鬘經》還可以稱作什麼經名?第三種經名是「《一切願攝大願經》,應當如是受持此經」。這意思是說,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所發的一切願,都是在幫助眾生取證不可思議的佛地功德,而不只是停留在因地的證悟境界中,更不是只幫助眾生證得二乘菩提小果。所以要發起這樣的願:救度眾生同證佛果永無窮盡。這是以三個大願來受持,所以這部經也可以稱為《一切願攝大願經》。

勝鬘夫人在前面發了十個大受願之後,而這十個大受願歸攝成三個大願。這時勝鬘夫人在 佛前又發了三個大願,這三個大願是相關於菩薩如何能生生世世在人間住持正法、攝受正法的力量。她這麼說:「我藉著前面所發十個真實的大願,來安定幽隱無量無邊的眾生,讓無量無邊的眾生可以獲得無憂無慮的境界;然後我再以安隱無量眾生的這個大善根,迴向在未來一切世中都可以得到大乘正法的智慧,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大願。」

然後,勝鬘夫人再從這個基礎而發起第二個大願,她說:「我未來無量世中,生生世世得到正法智以後,願意以完全沒有厭惡眾生的心態,來為眾生說法。」換句話說,她是迴向自己生生世世可以樂說無礙,希望自己說法時永遠不會對眾生現起厭惡的心態,這是第二個大願。

然後再從第二個大願的基礎上,勝鬘夫人又發起第三個大願:「願我未來世在攝受正法時,都能捨身命財去護持正法,這個是我的第三個大願。」攝受正法就是攝受大乘法,捨身命財來護持正法。

勝鬘夫人發了這三個大願,在這三個大願中,有對自己而發的,也有為他人而發的。但是第一個大願,她是迴向自己生生世世得正法智,而這個正法智指的是大乘法的智慧,不是二乘小法的智慧。所以,她這一個大願,是以十大願來利益眾生,然後迴向自己發起大智;第二個大願,是希望生生世世都可以生起大悲心而樂說正法;第三個大願,就是發起大勇之心來護持正法。三個願都有了,就具足菩薩的大智、大悲、大勇,當時她發這三個大願的目的就在這裡。有了大智,有了大悲心,也有大勇氣,你想她在人間是不是可以生生世世住持正法、攝受正法呢?當然一定可以完成,所以她等於是把十個大願再歸結到這三個大願上來。因此,一切佛弟子應以這樣的道理來受持。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如來開示《勝鬘經》的第四個經名《說不思議攝受正法經》。這是說,一切人不論修哪一乘的菩提,都應以 佛為究竟歸依,因為攝受正法是將所有的願匯歸於一個願,那個願就是攝受正法。而攝受正法必須以 佛為依歸,才有攝受正法可說;不能離於 佛陀的聖教而可以說他在攝受正法,所以不思議攝受正法,也就是這部經的另一個經名。

十大願攝歸三大願,三大願再攝歸一大願,歸結到正法上來。由這裡就突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不論誰如何弘法,如何利益眾生,都要歸結到正法,正法就是大乘法的佛菩提道。勝鬘夫人藉著說法來攝受眾生,但是所說廣大深妙的菩薩願,對大多數人而言,其中願的精神的確是不可思議,聽聞者並沒有完全理解到它的真實義,所以勝鬘夫人要為大家調伏;是為大家調伏的大願,都是真實法,不異於正法。菩薩所有超過恆河沙數的種種願,其實一切的願都攝入一個大願之中,這個大願就是攝受正法的大願,攝受正法才是真正的大願。

勝鬘夫人點出了重點,那就是要攝受正法,但這得必須具有善巧智慧,在弘法演說有許多的方便,並且能演說深妙的法義。而那是在過去無量世的漫漫生死長夜之中,已經栽種、拓殖了非常非常多的善法作為根本。而且未來世的眾生若是能聽懂深妙法的法義,也必須是已經在很久時劫中不斷地在種植善根的人。並且勝鬘夫人所說的攝受正法的真實義,都是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諸佛所說。而勝鬘夫人說的這些法,也是過去諸佛已經說過了,現在諸佛也正在說,而未來將會成佛的諸佛將來也會說這些法。並且攝受正法的所有功德是說不盡的,而且諸佛如來的智慧,諸佛如來的辯才,也是無邊無際而不能限量的,這都是因為攝受正法這件事情有的大功德、大利益的緣故。

攝受正法的具體作為就是破邪顯正,破邪顯正就是救護眾生,救護眾生就是在成就自己未來成佛的淨土,攝受正法的道理就在這裡。勝鬘夫人出現在人間,有很大的目的,就是來作師子吼、就是來說一乘道。師子吼能救護無明的有情眾生不去毀謗大乘,犯下大妄語業,而宣說一乘道則能使二乘行者不起增上慢,進而能迴向大乘佛菩提道上來修行,就能夠轉而利益更多的有情;所以,「攝受正法」就是師子吼,就是宣說一乘道。所以,攝受正法的功德無邊無量。

勝鬘夫人以四種譬喻來解釋這個道理:大雲雨、大水聚、大地持重擔、大地寶物。攝受正法的廣大真義就是無量的意思,因為正法的內容大乘法是函蓋三乘菩提、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所以攝受正法就是得一切佛法,就是得到無量無邊的佛法,因此這個攝受正法就函蓋了八萬四千法門了。譬如劫初成的時候,世界的成、住、壞、空四劫當中的成劫剛開始時,那時普興大雲時,也同時降下了種種不同顏色的雨以及種種的寶物;攝受正法的時候,也會出現許多的、無量無邊的福報,以及無量善根的大雨。

又譬如在世界劫初時也會有大水聚,然後漸漸地就變生出三千大千界藏,以及四百億的種種類洲;佛法也一樣,攝受正法的人,可以出生五種寶貝,也就是有五種的功德,指的是攝受正法的人,可以出生大乘的無量界藏,可以出生一切菩薩神通之力,可以出生一切世間安隱快樂,可以出生世間如意自在,可以出生世間安樂。

又譬如說,大地荷擔了四個重擔:第一個是大海,第二是諸山,第三是草木,第四是所有眾生。而攝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也有四個大力量來擔持不同的眾生攝受正法的重任:第一、對無法依止善知識、從未聽聞正法的眾生,不能堪任受持大乘正法,乃至不能堪任受持出世間的解脫法;此時能攝受正法的菩薩,便不先為他們講解解脫道、佛菩提道,而是必須有方便善巧,把他們先安住於善法中。如沒有真正善知識教導的人,非法而行的人,或者是不曾聞法、很少聞法的眾生,對這三類人應當用人天善法來次第成熟他們未來證悟的因緣。第二、是對於求取聲聞道的人,便傳授聲聞乘的法——四聖諦與八正道,五蘊無常、苦、空、無我、非真實、應滅的道理;以及斷我見、我執,取證四向四果的道理。第三、對希求緣覺道的人,那便傳授緣覺乘的法。第四、對於心求大乘法者,授以大乘法。不單教人親證因緣法,也不只是教人親證大乘般若總相智慧的所依實相法如來藏,還要再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教導別人進一步眼見佛性,進一步滿足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的修證。有這四種攝受不同眾生的能力的人,才能說他們是攝受正法的菩薩,才能說他心中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佛法大地,堪能荷負教導眾生人天善法、聲聞法、緣覺法以及大乘法的任務,才能夠具有這四種智慧能力。

攝受正法的第二個譬喻是說大地有四種寶藏:一、是無價寶藏;二、是非常珍貴的上價;三、是某些人可以出得起價錢的中價;四、是下價,雖然是寶貝,但能買得起的人非常多。這是說攝受正法的菩薩攝受不同根器的有情,會視狀況有不同的法寶來成熟他們:若是對於沒有聽聞過佛法、行事不如法的眾生,能以人天功德善根來傳授給他們;如果遇到有人求聲聞乘的解脫果,就能教導聲聞乘解脫法;如果有人向他求緣覺乘因緣觀的親證,也能夠授給因緣法的法義;如果有人求大乘法的親證,他也能夠傳授大乘法的親證法門。已經得到四種大寶的眾生,都是由於攝受正法的菩薩的教導,而得到了這樣的奇特稀有的功德。這四大寶藏,其實說穿了就是攝受正法;而其實攝受正法本身就是正法,攝受正法是跟正法沒有差別的;所以,與攝受正法沒有差別的,它就是正法,正法就是攝受正法。當你攝受正法不捨時,你自己以及你的所說、所行就是正法,所以攝受正法的本身也就是正法,正法也就是攝受正法。

不但如此,必須進一步理解正法的本質,什麼是正法的本質?其實就是波羅蜜。因為只有攝受正法才能夠到解脫的彼岸,所以沒有別的法是攝受正法,也沒有別的法是波羅蜜;而波羅蜜就是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就是波羅蜜。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攝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假使有眾生是應當以布施的法來成熟,就應該以布施來成熟那些眾生;假使他們應當以持戒,乃至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都應該要用種種相應不同眾生的方法來成熟他們,攝受那些眾生學佛的意願,成熟他們學佛的因緣;當那些被菩薩以六度波羅蜜成熟了學佛善根的眾生們,已經在心中建立了正法時,就是菩薩成就了六度波羅蜜。這意思就是說,解脫的成就其實有很多種的方法,所以才有布施波羅蜜等六度;這六度必須要具足人乘、天乘、聲聞乘,乃至一佛乘都必須具足,才能說是波羅蜜。並且菩薩的六度波羅蜜不是自己證了就沒事,因為自己證了而眾生還沒有證,對菩薩所修的成佛之道而言,仍然不算是波羅蜜;不但是自修,而且要教導眾生如是自修,這樣他的波羅蜜才算是完成。

進一步地來說明攝受正法精進的功德:攝受正法這件事情不異於攝受正法。而不異於攝受正法的這件事情是說,攝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本身,就是攝受正法。這是因為如果攝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為了攝受正法,願意捨掉三分,是哪三分呢?身分、命分以及財分。這裡所說的是了義的捨這身、命、財三種分,因為捨了這三分,都是生與死的後際是平等平等的,離開了老病死、得不壞、常住、無有變異、畢竟離死;捨世間財而獲得無邊常住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都是說明:由於親證如來藏——開悟,由實際理地來現觀時,從此不再有老、不再有病、不再有死。

而真正攝受正法的善男子與善女人,到了末法時期,雖然四眾弟子朋黨諍訟、破壞離散時,他們能夠以不諂曲的心、不欺誑的心、不幻偽的作法而攝受正法,這樣進入以法為朋侶的團體中,以法為歸,一定被諸佛所授記。

攝受正法的大精進力有大威德力,就像大力士稍微觸摸人,那人便生起大苦痛;稍微攝受正法,就會使得天魔有極大的苦惱。又譬如牛王形色無比,勝於一切牛;同樣的道理,大乘的菩薩們稍微攝受正法,就可以勝過一切二乘人的善根,因為大乘法中攝受正法的善根,極為廣大的緣故。又譬如須彌山王端正莊嚴,殊勝而且奇特,勝過一切山;同樣的道理,大乘菩薩以勝妙智慧能夠不捨身命財而捨身命財,來攝取甚深勝妙的正法,他生起了攝取眾生的心去攝受正法,當然勝過一切不捨身命財而初住於大乘法中的一切善根,更何況是二乘小法怎能相提並論呢?

所以,應當以攝受正法來開顯實相,示現真實行給眾生;如此來教化眾生,教眾生悟入,化導眾生真實取證,這樣來建立眾生入於法朋之中。就像是這個道理,攝受正法有這樣的大利,有這樣的大福德,有這一種大果報。如果於阿僧祇、阿僧祇劫中,來說明攝受正法功德的真實義和大利益,還是說不完的,所以攝受正法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以上就是以《勝鬘經》的第四個受持法,也就是第四種的經名《說不思議攝受正法經》,如是受持。

這一集的解說到此。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467-a22_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