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集 菩薩之妙行(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祈願您能藉由聽聞此經之因緣,建立正確知見,早日悟入般若正理,發起實相智慧,成為不退轉的七住位菩薩!

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來探討〈佛國品〉中與會的三萬兩千位菩薩代表,這些菩薩各有各的特色和修證,這也是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過程中必經的歷程。接下來要講的是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常慘菩薩,他生生世世都示現給眾生看;示現什麼樣的狀況給眾生看呢?就是生生世世都是貧窮,沒有任何的財富,每一世都是賣身,所得的錢財拿來護持正法,所以叫作常慘;如是一世又一世都是這麼悽慘的示現,主要是讓眾生知道正法的可貴。喜根菩薩則是個對比,凡是有人宣揚佛法,他都很歡喜前去護持,他有這個喜根在,特地示現給眾生看,讓眾生懂得隨喜正法的弘揚。而喜王菩薩則是很歡喜地努力護持正法,沒有人比得上他,再怎麼辛苦勞累,乃至散盡家財,都仍然是歡歡喜喜的,所以叫作喜王菩薩。

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和執寶炬菩薩,又是另外一種類型。辯音是說他有種種無量的言語善巧能夠為眾生分別諸法,乃至降伏一切外道,令外道無法破壞正法,所以叫作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是說他的心猶如虛空含藏一切諸法,能夠為眾生顯示。有許多詳細解說如來藏妙法的經典,都是以虛空藏菩薩為主角,就是這個緣故。執寶炬菩薩,執什麼寶炬呢?執法寶慧炬。換句話說,由於具有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的內涵,而由執寶炬菩薩把它顯示出來,用法寶的慧炬——智慧的火把,顯示出三乘菩提的勝妙,所以稱為執寶炬菩薩。

接著是帝網菩薩、明網菩薩。帝網也就是帝珠寶網的意思。帝珠,是鑲在皇帝皇冠上的寶珠,就稱為帝珠。可是皇帝也只有這麼一顆,而這位菩薩的帝珠寶網,則是一大張的網子上面都鑲滿了這種帝珠,所以叫作帝網菩薩。佛法中的帝珠寶網,當然是指如來藏所生的一切妙法,才能稱為帝珠寶網。這位菩薩他有帝珠寶網,表示他對如來藏中的種種法,已經親證得非常多,足夠變成一大張的帝珠寶網,那就表示他的證量很高,能通達種種法。而明網菩薩就是光明智慧之網,光明智慧而成為很大的一張網子,表示他不但親證種種法,而且能夠把這些法的光明顯發出來。如何顯發呢?就是為人宣說,所以叫作明網菩薩。譬如正覺教團中的諸親教師能夠為人說法,那就是說已經有了明網,只是說這個網子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繼續說明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為什麼叫作無緣觀呢?意思是說,菩薩證得心珠、心寶之後,現前觀察到:這個實相心於六塵萬法都無所緣,祂出生六塵萬法給眾生去玩,可是祂自己不攀緣,一點兒都沒有執著;就像鏡子一樣,顯現種種影像,眾生在那些影像中遊玩,可是鏡子對自己所生的影像都不攀緣,一點兒都不動心。這位無緣觀菩薩觀察以後,就轉依如來藏而不攀緣,於一切法都如是觀察之後,就不再隨順自己的意根、意識到處攀緣,就會住在寂寞的境界之中,所緣都是內心萬法,去一一加以深入觀察整理,這樣的人就稱為無緣觀菩薩。由於無緣觀菩薩有這種無緣觀的緣故,所以都住在自心內法裡面,智慧不斷增長,因此就稱為慧積菩薩,這兩位菩薩是一對。

再來是寶勝菩薩、天王菩薩。為什麼寶勝菩薩跟天王菩薩有關聯呢?寶勝菩薩是說他的法寶勝於一切世間。菩薩不用世間的珍寶去跟人家比較,不在世間法上面跟人家比高下。菩薩用法寶去示現他的富有,眾生要是想要跟他比的話,當他的法寶一拿出來,沒有眾生可以贏過他,所以才叫作寶勝菩薩。寶勝菩薩就憑著種種法寶,勝於一切世間,最後就成為天王菩薩。

「天」有四種,包括生天、世間天、第一義天、解脫天。生天,是指已經生到天界去的天人;而國王、總統就是世間天。什麼叫作解脫天呢?諸阿羅漢就是解脫天。第一義天,則是指明心以上的菩薩。想要當這四種天的天王,當然得要先有寶勝菩薩的福德和功德;當寶勝菩薩種種法寶具足圓滿了,就可以當天王菩薩,成為四種天的王,因此要當天王菩薩還真的是不容易呢!

各位菩薩!接下來介紹壞魔菩薩、電德菩薩。壞魔意思是說,你有摧壞魔法的種種智慧和威德。如果光有福德,仍然沒有辦法壞魔;最多只是搶了他的寶座,壞不了他,他還照樣當他的魔。如果有人福德很大而沒有智慧,當他把天魔趕下寶座,自己坐上寶座以後反而當了天魔,根本沒有辦法壞魔。所以除了要有大福德之外,還得要有智慧,才有辦法當壞魔菩薩,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

壞魔菩薩之後,再來是電德菩薩。也就是說,無論諸魔如何搗蛋,你永遠都能電光一閃,一句話出來就可以把他給撂倒,這才叫作電德菩薩。智慧源源不絕好像電光一樣,一閃又一閃不斷地顯示出來,這一些威力使得諸魔無法應付。有電德菩薩的功德,當然就有自在王菩薩的功德;換句話說,不論什麼大師來,你都無所畏懼。譬如 平實導師在書中公開提出接受法義辨正無遮大會邀請,凡是被 平實導師評論過的大師們,不管哪一位都可以前來挑戰,隨時召開無遮大會。但是二十多年過去了,卻始終沒有人敢公開前來,只能縮頭藏尾在網路上叫囂而已。當你能夠這樣存心,不怕接受任何人挑戰,你就有一分的自在;如果天下都沒有人能跟你挑戰,那你就是自在王菩薩了!

繼續說明功德相菩薩、師子吼菩薩。菩薩以什麼法相來莊嚴自己呢?以功德相的莊嚴。在佛法中長得漂亮沒有用,生得英俊也沒有用;在佛法裡面不看這些,而是要看他的法如何?譬如六祖慧能大師,個子小小的、黑黑的,但是大家都恭敬他。甚至於武則天四度召見,最後第四次說「如果再不來北京朝覲,就提頭來!」六祖說:「好啊!要頭就給你。」就把頭伸出去,那將軍可不敢砍啊!後來武則天還是乖乖的,把摩那袈裟以及紫珠的唸珠,第五度派人送去供養他,還是奈何不了他。這是為什麼呢?正因為有功德相來莊嚴的緣故。什麼是功德相呢?就是「善知種種法相」。所以皇帝也不敢拿你怎麼樣,只是裝模作樣嚇唬你而已。如果你被嚇唬住了,他就贏了;你要是不被他嚇唬,他就回過頭來反而奉承你。

當你有功德相莊嚴的時候,你就能獅子吼。譬如以前常常有人勸 平實導師說:「老師啊!你不要再寫了,你都四面為敵、四面楚歌了。」導師說:「我也不想四面為敵呀!可是我總不能裝孬種嘛!因為他們已經公開毀謗正法了。」導師雖然嘴裡這麼說,但心裡卻想:「反正是一頭雄獅在一群野狼之中,怕什麼!」所以就照寫不誤,管他什麼大師不大師的,甚至後來還為大師出了《入不二門》、《普門自在》等專輯。這就是說,只要你能夠獅子吼,那些狐狸大師都不敢再吼了;你吼一聲,他們就都住聲了。有這樣的實力,你就是獅子吼菩薩。而這些菩薩們的名德所代表的種種證境,也都是我們未來要實證的法,因此這些菩薩的示現,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最好榜樣啊!

再來是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各位菩薩!您知道世間什麼聲音最大嗎?不就是雷嘛!沒有什麼聲音比雷聲更大聲了。意思是說,凡是您所寫出來的法,你所說出來的法,傳遍諸方,沒有任何人可以遮擋得住,再怎麼遮止,都還是會有人聽得到,這就叫作雷音。可是雷音往往短時間就過去了,過去以後大家就不當一回事,那你要怎麼辦呢?要把那個時間拉長,並且延續不斷,那就變成山相擊音。我們不妨想想看:兩座大山相擊,那個聲音有多大呀!可是它相擊之後,不斷擠壓而產生很大的聲音出來,卻是很長一段時間都可以存在,凡夫大師們就會害怕,追隨的徒眾當然更不敢強出頭囉!菩薩就是以雷音、以山相擊音來降伏一切眾生。

我們看一般的菩薩雕像,往往都是慈眉善目;但是告訴你,慈眉善目的菩薩專幹眾生害怕的事。大家如果不信,不妨去看看十一面觀音,你走到背面去,看看背面是長什麼模樣:是憤怒觀音相。對於無惡不作、屢勸不改的眾生,就要用那種憤怒相來降伏。菩薩雖然慈眉善目,但所做的事情卻都是令那些邪師外道們所害怕的,所以常常用雷音、山相擊音,來降伏那些邪師外道;不管是佛門內的或是佛門外的,都要這樣去降伏。所以,菩薩作的事情跟一般人所想像的有很大的差距,他們對待一般眾生無比的慈悲,可是對待邪師外道卻又是無比的勇猛,往往讓那些人無法招架。因此說,菩薩是標準的雙重人格:既慈悲又威猛,都是這樣,哪個不是這樣呢?

接下來是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香象是說這頭象雖然很有力氣,可是牠不會發出惡臭,才叫作香象。菩薩很有威德,可是為什麼大家都稱讚他呢?因為他戒德清淨,他不會外表示現很清淨的樣子,而暗地裡卻一直收受紅包。基本上,一切在家菩薩都不會接受錢財的供養,如果上位菩薩因為憐愍布施者而命令下位菩薩受供時,真的沒辦法推辭,當下就轉施出去,不會留在自己身上,完全無貪,所以叫作戒德香。有戒德香,所以稱為香象菩薩。而香象跟白香象有什麼不同呢?香象菩薩是戒德清淨而且有威德,可是名聲並沒有廣大地流傳出去;而白香象則是由於體香遠聞十方,也就是不但戒德清淨、具有威德,而且名聲遠聞,所以叫作白香象菩薩。

繼續說明妙生菩薩、華嚴菩薩。妙生是說他世世往生而出生的地方,都不會是在下賤之家。譬如說開綠燈戶的、賭博的、酗酒的、吸毒的、竊盜的,乃至屠戶之家,他不會生到那種家庭去,所生之家永遠都是父母清淨,所以叫作妙生菩薩。為什麼他能那樣呢?因為他有戒德,也有證道及禪定的大福德,可以選擇來世的父母,其他人都要讓給他,所以叫作妙生菩薩。「妙生」的另一層意思是說,他能夠出生種種妙法來供養眾生,所以叫作妙生菩薩,也因為妙生的緣故,所以能夠進而成為華嚴菩薩。華嚴就是以種種法的妙花來莊嚴自己,譬如《華嚴經》中講的就是以大方廣的種種妙法之花來莊嚴,再以種種妙法功德來成就佛地的無量功德,凡是像這樣說這些法的經,就叫作《華嚴經》;所以華嚴又叫作花嚴。能夠以種種妙法之花來莊嚴,就叫作華嚴菩薩。

接下來是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這又是一對。《觀經》裡面說的 大勢至菩薩,就是 得大勢菩薩。為什麼能夠得到大勢力呢?《觀經》說,大勢至菩薩腳只要一踩,十方佛土都會震動,你想那是多大的威德?要先有這樣的大威德,才能成就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所以,大勢至菩薩會在 觀世音菩薩之後於極樂世界成佛。阿彌陀佛無量億劫以後也是會入滅,入滅之後,觀世音菩薩接著在極樂世界成佛,接下去才是 大勢至菩薩,可見 觀世音菩薩一定是要先具足 大勢至菩薩的功德。有了 大勢至菩薩的大威德之後,再加上無量福德來莊嚴,所以 觀世音菩薩一舉足、一下足,就能迸散出無量無邊的莊嚴,要具足這樣的種種莊嚴才能成就佛道。以上介紹的是大家所熟知的兩位大菩薩。

各位菩薩!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無法一一舉述〈佛國品〉中的所有與會菩薩,只能就其中比較具有特色的加以說明,讓大家瞭解成佛之道所應經歷的過程和所應該實證的內涵,並且能夠生起愛樂之心,發願成就所有的功德!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65-a19_008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7集 菩薩之妙行(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這個單元取材自 平實導師所寫的《維摩詰經講記》。《維摩詰經》自古以來即是佛門的照妖鏡,也是禪宗證悟者自我印證之極重要經典;由此可知,此經法義之熏習,對於一切勤求證悟般若禪之行者是何等的重要了。祈願您能藉由聽聞此經之因緣,建立正確知見,早日悟入般若正理,發起實相智慧,成為不退轉的七住位菩薩。

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由范正雯老師所說〈佛國品〉的內容。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佛國品〉的大略意涵,〈佛國品〉主要是在講述《維摩詰經》的緣起。為什麼這個緣起會稱為〈佛國品〉呢?那是因為二乘人所見的世界,是五濁惡世、是不清淨的,而諸佛菩薩所見的世界卻是清淨的佛國淨土,同樣的世界,為什麼二乘人和諸佛菩薩所見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佛之所以要演述這部經的目的,無非就是希望能使二乘人轉變,讓他們也能看見五濁惡世清淨的另一面,而且這個清淨面絕對不會輸給極樂世界,所以就以〈佛國品〉來作為這部經的緣起。由於這個五濁惡世的菩薩所見,與二乘人所見的不同,因此就有了 維摩詰大士到各個佛世界,藉一些事物讓大家瞧一瞧的事相出現。但是要從哪裡開始說起呢?就從 佛把這個世界的莊嚴相、清淨相顯示給二乘聖人看開始,所以第一品就稱為〈佛國品〉,主要是在顯示娑婆世界的清淨佛土,也是在表顯此經演說的因緣。

我們接著來看經文內容:【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說明,佛世尊在毘耶離菴羅樹園為大眾演述〈佛國品〉的背景,聽聞者包括已經證得俱解脫和慧解脫的阿羅漢比丘、菩薩比丘,共有八千人,以及三萬兩千眾所知識的大菩薩;為什麼說這些菩薩是眾所知識呢?佛接著就為我們說明其中的原因。

佛說這些大菩薩都是「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意思是說,這些菩薩的無量功德已經成就,無量的佛土皆已嚴淨,凡有遇見他們、或聽聞他們種種事蹟的人,都可以蒙受各種不同的法益。這些大菩薩們凡有所作,都一定會對眾生有所利益,因此說他們一切功德都已具足。

接下來所要談的大菩薩們,只能舉出其中幾位代表性的人物,無法將三萬兩千位全部加以舉述;因為如果全舉的話,以這部經的篇幅也許只能舉出他們的名號,對他們的修證卻無法加以闡述,因此其他的菩薩也只能略過了。而這些代表性的菩薩又是哪些呢?【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菩薩。】(《維摩詰所說經》卷1

各位菩薩!您曉得這些菩薩所代表的意涵是什麼嗎?他們和佛菩提道之間有些什麼關聯?佛為什麼會選出這些菩薩作為代表?這其中是否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存在呢?且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我們先來說明前面——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三位菩薩。為什麼叫作等觀菩薩呢?這是從理上來說,譬如就已經明心的菩薩立場來看,可以現前觀見一切眾生、不單指人,而是所有的眾生都同樣具有和自己一樣的如來藏;若從眾生的根本心如來藏來看待、來觀察的時候,會發覺原來所有的有情,乃至四聖六凡,其實都是平等平等,並沒有高下的差別;一切眾生和自己的如來藏同樣都是清淨性、涅槃性,而且能生萬法的體性也都一樣,所以從此能夠平等來觀待一切眾生,這叫作等觀菩薩。

不等觀菩薩,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待眾生。譬如自己證悟之後,有了般若智慧,而眾生卻始終無法證得如來藏、無法發起般若智慧,所以不斷地流轉生死;若從這個層面來看待一切證悟的賢聖與凡夫眾生則是完全不相等的。也就是說,從諸法的分別觀察中看到眾生在事相上有種種的不平等,而這些不平等也都是眾生咎由自取,所以悟後再來反觀眾生的時候,會發覺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真的是非常的不平等啊!

而等不等觀菩薩卻認為,理上來看眾生都是平等的,可是由於種種的業緣,導致眾生在三界中有種種的不平等;而這一些不平等,其實說來也都是平等的,因為修善得善報、造惡得惡報;修淨行則得智慧的果報:或者可以出三界,或者有法界實相的智慧。所以,眾生理上平等,而事上有種種的不平等,其實都是平等的,因為禍福無門,唯人自招,都是因為凡愚聰慧以及愚癡、無明而導致眾生有種種的差別。乃至修學出世間法的人,也有種種的不平等,所以有的人修學佛法以後成為二乘聖人,有的卻可以成為大乘的賢聖;同樣修學佛法,但是果報卻不平等。譬如《金剛經》也講三乘的無為法,為什麼他們會成為不同的賢聖呢?都是因為所學的無為法,有的是二乘的無為法,有的是大乘的無為法,因此導致各自所獲得的果報差別不同。從理上來看絕對是平等的,但是由於因緣不同、所修法的不同,就導致所得到的無為法上的證量有種種的差別,表面上看來不平等,但其實還是非常的平等!

等不等觀菩薩就是從理上來看事相,然後再回到理上來看眾生的心性,就可以很清楚看見,眾生修學佛法之所以會成為三乘不同的賢聖,都是因為無為法的不同而有差別,所以每個人所證的佛法差別,其實也是很平等的。等不等觀菩薩是綜合了等觀和不等觀菩薩的證量來為眾生說明,這也是三位菩薩取名原因之所在!

再來說明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這又是互相關聯的兩位菩薩。定自在王不是只有定自在,而且是自在成王了;換句話說,這位菩薩就是代表一類菩薩——凡是三乘菩提的種種法,只要親證以後就心得決定,絕對不會退失;由於心得決定的緣故,不會產生絲毫的疑念,連一念的懷疑都不會有,這才叫作自在王。王就是於一切親歷的境界能得自在,譬如國王於他所統轄國境中的一切境界皆得自在。同樣的,由於對一切法,只要親證了就心得決定,不會有任何的懷疑或不自在,所以叫作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則是說:對於範圍較廣的種種法,即使是還未親證,也能夠去接觸、瞭解,乃至進一步實證而了知種種法,所以他所要了知及親證的範圍比定自在王要廣泛,因此叫作法自在王菩薩。

接下來是法相菩薩、光相菩薩。所謂法相,並不是ㄧ般人所說的於法的名相作理解和了知,而是對於諸法的相貌能夠如實的理解、通達,才能叫作法相菩薩;也就是他實際上能夠深入諸法之中去加以體驗、觀察,並且加以證實而了知種種諸法的相貌,這叫作法相菩薩。因此,並不是作佛法名相的學術研究而可以說為法相菩薩的,這個部分請大家特別注意。光相菩薩則是說他證實諸法的相貌以後心得轉依,轉依之後發起心光來。事實上每個人的色身都有光,但那個光不值得羨慕,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但是心的光卻不一樣,心的光顯示出來的時候,一般的儀器無法測量,只有天眼通才能看得見。而這位菩薩深入種種法、了知種種法的相貌之後,並且轉依成功,產生了心光而顯現出來,這就叫作光相菩薩。

繼續說明光嚴菩薩與大嚴菩薩。所謂光嚴菩薩是說,實證諸法相貌之後,使得他的心光轉變越來越莊嚴,所顯現出來的勝妙心光,和光相菩薩不同,而且比光相菩薩更為莊嚴。若是莊嚴到極為殊勝的時候,就叫作大嚴菩薩。

至於寶積菩薩又是如何呢?各位菩薩!您聽過《大寶積經》或是《寶積經》嗎?什麼叫作寶積呢?所謂寶積,就是代表菩薩身上所佩掛的瓔珞、臂釧,甚至有的菩薩還戴手環。然而,菩薩又不是女人,為什麼戴手環乃至臂釧呢?其實那都是代表他所修的種種功德,所以叫作功德寶。這一切的功德寶都是累劫以來,一世又一世不斷修集的結果,所以成就了天法界菩薩所有的天冠,胸佩的瓔珞以及臂釧和手環。天界的瓔珞不是經由人工去打造完成的,而是由無量福德所修集而成。這意思是說,修集菩薩所應當具有的種種瓔珞時,就叫作寶積菩薩。

而辯積菩薩則是由四無礙辯的累積而立名。四無礙辯包括: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因為了知種種的法,並且把種種法的相貌加以實證,證實了、領受過了,所以得到法無礙。法無礙之後,經由領受產生了義無礙,對每一種法的相貌都能夠如實瞭解,並且有能力為眾生說明,所以有了義無礙。義無礙加上修習聲明,也有因明的修證,加以原有的內明,就能夠用種種的語言、音聲及辯才,為眾生說明一切諸法,所以就有了詞無礙來配合,於是產生了樂說無礙的功德。因為有這四種無礙,所以叫作辯積菩薩;這四種無礙,是從見道之後就不斷修學,到初地以後開始發起四無礙辯的功德,必須到達九地滿心才能滿足四無礙辯,要經過將近兩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修集,四無礙辯才能成就,所以叫作辯積菩薩。

各位菩薩!接下來是寶手菩薩與寶印手菩薩又有什麼不同呢?寶手就是代表他具有無量珍寶能夠普施給眾生,也就是眾生要什麼,就給他什麼,這叫作寶手;換句話說,他有廣大福德,所以叫作寶手菩薩。而寶印手菩薩,則是因為他除了有廣大福德之外,並且了知一切法,能夠印解一切法相,對於一切法的相貌都能夠印證並且真實理解;能夠印解的關係,就能夠布施一切法給眾生,所以叫作寶印手菩薩。

常舉手菩薩與常下手菩薩又是另外一種意思。譬如有位菩薩見了人就舉手,不管見了誰就舉手;這種菩薩在禪門中很多,就像俱胝和尚見人就舉一指,或者德山入門便喝,臨濟入門便棒等等,其實跟常舉手菩薩都是一樣的,他們的目的都是在告訴眾生:「你本來就是涅槃。」只是眾生不知道而已。常下手菩薩主要是在接引眾生,所以常下手。一個是在告訴眾生本來常住涅槃,另一個是接引眾生能夠早日進來修學涅槃的法道!

各位菩薩!以上為您說明的是〈佛國品〉中前面許多位菩薩名號的功德,您是否覺得他們很親切呢?這些菩薩的行誼與證境,也正是後世的我們應當努力學習效法的最佳典範呢!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61-a19_007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6集 佛國品(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我們繼續來談《維摩詰經》的〈佛國品〉經文的內容。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些菩薩已經能夠「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法寶不能只是二乘的小法,因為二乘的法寶只能出三界而已,沒有般若,也到不了彼岸,因為到彼岸是菩薩的事,他們只能死的時候,把自己的十八界一一滅掉,永遠不再出現於三界中,離開生死苦;至於涅槃的彼岸是什麼,他們不知道,無法為人解說彼岸的內容。但菩薩不然,三乘諸法都能夠普遍地顯示給眾生,普遍地為眾生宣揚,這叫作雨諸甘露。

甘露講的是三乘菩提清涼法,不是密宗喇嘛辦甘露法會求來的甘露。因為他們弄得的甘露,都是用魔術手法騙人的,或是用人間食物取代;假使就算真正地求到天降甘露了,也只是欲界天人的食物而已,並不稀奇!因為色界天人證得初禪,是以禪悅為食,是不吃欲界天甘露的。菩薩則是以法喜為食,以什麼法呢?以般若之法、一切種智之法,以此為食來長養法身慧命,是連禪悅為食都不看重的,何況是欲界天的甘露食呢?

菩薩給眾生的,是大乘無上妙道的菩提法,並且普為眾生宣說,菩薩所說的法「於眾言音」是「微妙第一」。菩薩說法,外道無法仿傚;外道如果仿傚出來,一定會被行家恥笑。世間不是有一句話嗎?「畫鬼容易,畫狗難」,因為大家都看過狗的模樣,畫得不像一看就知;畫鬼則是隨便畫畫就可以騙人。但是畫鬼雖然容易,如果亂畫,有一天遇見親自見過鬼的人,就會拆穿你了;同樣的道理,外道要學菩薩說法確實是很困難。這三萬兩千位菩薩,這些菩薩大部分是來自十方世界,我們娑婆世界沒有幾位。他們都是有證量的人,說法都是直接從自心中說出,所以他們於大眾中所說的法音可以說是微妙,而且是第一。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維摩詰所說經》卷1)深入緣起是很困難的,阿羅漢們號稱懂得緣起法,其實不是真的懂;從菩薩的證量來看,只能說他們是方便說懂。至於末法時代的現在,那些在弘揚南傳佛法的法師們,則是完全不懂,不是像阿羅漢懂得一部分。因為那些人在弘揚解脫道,可是他們都只在斷除我所貪著上面用心,不能實斷我見,所以他們講的都是「不要貪世間財,不要貪名聲、不要貪享受」,可是嘴裡這麼講,卻蓋出金碧輝煌的寺廟,自己住在裡面,高廣大殿這樣住;並且還有許多大師,是暗地與許多異性弟子繼續合修雙身法的,事實上是我所的貪著都還沒有斷。

比較好的法師們就教導弟子們:不要貪愛住的、穿的、用的。可是等到演說法義時,卻教導弟子:「要時時正念分明,要保持清淨念、保持覺醒,別讓自己昏沉或消失了。」這樣都是我,都是意識心的境界,我見都斷不了;不論他們在講四念處、八正道或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始終都叫人要保持清淨的覺知心不滅,這都是落在意識心上,我見都斷不了的,這是誤會了二乘菩提。如果是等而下之呢,則是弘揚解脫道時把如來藏否定。為何說這是等而下之?因為弘揚二乘法而不能自己斷我見,也不能教導眾生斷我見,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到末法的今天,要證初果已經是很困難的,所以他們斷不了我見,我們可以接受。可是弘揚二乘解脫道時,卻把如來藏否定了,這樣一來就會使得他所弘揚的解脫道,將來所應證的無餘涅槃變成斷滅;因為害怕變成斷滅的緣故,又建立一個意識細心常住不壞,安慰自己不墮斷見中,同時又具足了常見;這樣具足斷見與常見的本質來弘揚解脫道,來抵制方廣諸經所說的如來藏;像這樣弘法的人,不如還俗去的好!因為至少不造作毀謗無上勝妙正法的地獄業。因為這些是毀謗最勝妙法之罪,本質上是破壞三乘菩提的人,連他自己所弘揚的二乘菩提都加以破壞了,卻都不知道自己已經成就破法的大惡業。他們否定如來藏的結果,是使他弘揚的二乘菩提成為斷滅法,都是因為不知緣起的緣故。可是他們有多少人知道這個事實與將來的嚴重後果呢?因此說,深入緣起並不容易啊!

二乘聖人知道緣起而不能深入,是因為他們知道眾生輪迴生死是從無明而來的,所以他們懂得見惑與思惑的無明,懂得要去斷除;但無明是依何而存在?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知道有個本際,由本際出生了意識而有我見與我執,所以就有無明。南傳佛法尼柯耶中,佛說眾生樂阿賴耶、愛阿賴耶、欣阿賴耶,所以他們知道無明種子依阿賴耶識而存,所以他們不敢毀謗阿賴耶識。可是阿羅漢們不敢毀謗的阿賴耶識,末法現在的某些法師,身為凡夫卻敢毀謗阿賴耶識,敢毀謗無餘涅槃的本際,敢毀謗緣起論的根本因,實在膽子有夠大!

譬如有一位法師說:「『正法』由緣起論而發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性論;又由法()性論而演化為佛性(如來藏)本具論;再進就是本來是佛了。這是佛教思想發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正聞出版社,頁2)……如實與方便,有佛法自身的開展,也受到外來——神教思想,不同地區,政治情況……的影響。(《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正聞出版社,頁7)」這位法師認為佛法有所演變,從「正法」緣起論的如實說,漸次發展成為眾生本來是佛的方便說,並且受到外來神教、不同地區、政治等等的影響。但是事實上,佛法從來沒有演變,這位法師因為無法深入緣起,以為六識論的緣起性空才是「正法」,從而毀謗無有第八識阿賴耶識,不知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法法平等的法性,正是如來藏、真如佛性、眾生本具的法身佛,並且是一切萬法的根本,能藉諸緣出生萬法。

如果六識論的緣起性空所說的緣起緣滅就是佛法,那麼請問應該如何緣起?又為何會緣滅?總不能無因唯緣而起、無因唯緣而滅吧?所以緣起性空是根據什麼而緣起呢?又是由於什麼原因而緣滅才叫作性空呢?凡是已經深入緣起的人,絕沒有膽子去毀謗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菩薩現前觀察到:不但是見惑、思惑這種無明,乃至一切業種、一切上煩惱—無始無明—都會依附在阿賴耶識心體中而出生,都會集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諸法都以阿賴耶識為因,假借業種、無明種的緣而生起;能夠信受、了知、實證諸法緣起的根本因—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才是真的深入緣起。

這三萬兩千位的菩薩,當然比我們更深入,才能有前面所說的那些功德。由於深入緣起,所以「斷諸邪見」,並且能夠遠離「有無二邊」。所以,一切阿羅漢對法界實相的無明,諸菩薩們都可以清楚地照見;一切眾生所墮的有無二邊,諸菩薩也都能遠離,以此緣故「無復餘習」。所以他們無量劫以前,從初地的入地心就已經開始在斷除種種的習氣種子了,但是阿羅漢只斷現行,不能斷習氣種子,所以菩薩到了這個地步,一切餘習已經不復存在了。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三萬兩千位菩薩在宣演佛法時,沒有任何的畏懼。如果心量狹小的眾生總是會想:這恐怕言過其實吧!但確實如此。因為我們宣說佛法時,都已經無所畏懼了:別人不敢說的法,我們敢說;別人不敢寫的法,我們敢寫。人間的我們已經如此了,何況那些等覺位或已經接近等覺位的菩薩們,當然更是如此,所以他們宣演佛法時,就像獅子吼般無所畏懼。

他們所說的法都是猶如雷震一般。因為菩薩所說的法,他假使在人間說,諸天俱聞,因為那種法音會宣流到諸天去;因為諸天天人有宿命通,他來了聽了,回去用宿命通的功德,就一直流傳出去了,所以說聲如雷震。真正的絕妙佛法宣說的時候,魔宮都會震動的。這種法音既不是物質,當然是超過物量的;而且天魔波旬所無法遮障,因為他的智慧不到這個地步,所以根本無法遮障。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些大菩薩們由於他們有總持的緣故,所以是已經具足了種種法寶。所以說是法寶,諸佛妙法就是寶。所以能為眾生宣說種種法,能指示眾生解脫之道,以及實相般若到彼岸之道,所以猶如大海中的導師。於眾生的生死大海之中,這三萬兩千位菩薩都能當導師,可以指示佛道方向與次第,並且深入了知,而且通達諸法的深妙之義。其實一切佛法,佛在三乘經典中都已經具足宣說,只是沒有很詳細地說明而已。這是為什麼呢?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 佛示現在人間的時間有限,因為人壽不過百歲,佛來示現也就只有示現百歲的壽命,所以時間有限。第二、人間眾生的壽命與智慧,所能堪受的法有限,所以 佛所說的三乘菩提也就因此而有限量,因此許多入地後應修的法,都只作比較簡略的解說,極詳細的種智妙法只好留到色究竟天去說,只好由 彌勒菩薩在兜率陀天去說了。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三萬兩千位的大菩薩們,都已經永遠不可能再墮落三惡道裡面去了,但是為了利益眾生,也常常故意出生在五道之中而示現出五道眾生的身相。換句話說,眾生淪落三惡道,那是因為惡業所招;若是善業所招,就生到天界以及人間。而阿修羅道是遍布於五趣之中的,所以並不一定在哪一道才有,所以常常說五趣眾生,而不說六道眾生。三惡道為什麼叫作惡趣門呢?明明眾生對三惡道的境界都沒有興趣,為什麼會成為惡趣而用「趣」字?這是說他們的心性適合生在惡道中,會趣向惡道。譬如心性陰狠,喜歡暗地裡用心機害人,心地跟畜生道的毒蛇類相應,死後就生到毒蛇中;而心性凶惡,適合當虎狼,就生到虎狼惡道去了;心性慳貪,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這種人就適合生到餓鬼道;心性大惡,專門殺人越貨、誹謗賢聖、破壞正法,乃至教導眾生種種邪惡之道,這種人適合生到地獄,死後就生到地獄;這都是由於心的趣向而導致的,所以叫作趣。三惡道中的眾生,心中對於三惡道都沒有興趣,可是他們一生的意業行為,都對這三惡道的心性很有興趣,所以被業所招感而生到三惡趣,因此叫作「趣」,他們因為這個緣故而淪落三惡道。可是菩薩不然,菩薩是以願的關係,由大悲願而發起大願,所以生到天中、人中,有時候也願生到三惡趣,都是為了救度與他有緣的眾生,這就是「而生五道以現其身」,都是因大悲願而生,不是因為業力招感而生。

這些菩薩們是大醫王,世間醫師只能治眾生的身病以及精神疾病,不能治眾生的生死大病,菩薩專門治眾生的生死大病,所以叫作大醫王。所以菩薩往往為了救度眾生的生死大病,故意生在五趣眾生之中而與眾生們同事、利行;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到畜生,或看到鬼神,或是遇到一些以前沒遇過的眾生,不要一視同仁把他當作下賤眾生來看待;因為有時候也許一隻流浪狗,可能牠正是菩薩化現,故意去投胎的。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維摩詰所說經》卷1)所以這三萬兩千位菩薩,都是具有這樣的大悲心,並且能知眾生的生死病,所以說是大醫王。「善療眾病」,眾生所有種種煩惱的重病,他都能夠對治,所以應病與藥,讓他們信受,去服用種種治煩惱的藥,然後如法去修行。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些菩薩們無量的功德都已經成就了,也就是說他們所成就的功德,並不是少數的一、兩樣功德。功德是最難修集的,但是最容易毀壞;很多人不瞭解,一生一世很努力地修集功德、護持三寶、孝養父母,可是往往在聞所未聞法上面不能安忍,只是一句話「那是邪魔外道」,就把所有功德都給燒掉了。但這種事情很普遍、很常見,特別是像法時期過了以後,一向如此;所以謗法、謗賢聖,是末法時代的普遍現象;釋迦佛的時代也是如此,過去佛的時代也是如此。

在《增壹阿含》中記載:【佛告阿難曰:「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遺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難!如來弟子為少,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增壹阿含經》卷44)迦葉佛的正法是滅度後七日就滅了,祂三會說法度了幾十億人,但是因為法傳得太廣、太快、太普遍,結果祂入滅後,正法七日就滅了。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在誹謗正法,這是正常的現象,諸位不要灰心、不要氣餒,因為 釋迦世尊的末法,還可以有一萬年的時間。那到底是 釋迦佛的法好呢?還是 迦葉佛的法好呢?其實都一樣,釋迦世尊也可以像 迦葉佛那樣,一生度好幾億的人,但是法的普遍廣傳,一定會伴隨著濫傳的現象存在,然後佛入滅了,沒幾年法就跟著滅了。意思就是說,佛菩提的見道內涵是很難使人信受不疑的,把破法當作護法,在人間更是平常事。一般人能成就微少功德已經不容易了,譬如斷我見,或譬如大乘的見道,這都很困難,有這些功德就可以算是人間少有的;可是這些大菩薩們,他們所成就的功德是無量的,已經全部成就了。

不但如此,無量佛土也皆嚴淨。佛土為什麼無量?諸佛世尊住持佛法只不過是一佛土,也就是一個銀河系世界,這些菩薩怎麼會是無量佛土呢?這裡我們為諸位說明一個前提,也就是說《維摩詰經》所說的淨土,它指的是唯心的淨土,當然也會敘述到事相上的佛土,但主要是在講自性佛土。自性佛土為什麼稱為土?土者能生萬物,所以稱為土。我們人間所用一切物、所飲食一切物,都是從土而生;如果沒有土,一切有情無法在人間生存,因為一切飲食都是從土而來,有土才有人間的一切法。同樣的,菩薩們的無量佛土指的就是修證一切法的功德,由於一切法種的修證,所以能出生一切諸法,因此才有無量佛土的莊嚴與清淨,因此說三萬兩千位大菩薩們已經把無量(沒有物量、數量)的佛土莊嚴清淨成就了;所以,凡是遇見他們,或者聽聞到他們種種事相的人,都會蒙受種種不同的法益。並且這些大菩薩們凡有所作,都一定會對眾生有所利益,而不會作了以後,對眾生沒有利益,像這樣的一切功德都已經具足了。

時間的關係,我們為諸位解說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57-a19_006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5集 佛國品(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我們繼續來談〈佛國品〉的內容。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維摩詰所說經》卷1)是說:這些菩薩都已經清淨了,永遠離開五蓋的纏縛。一般人處在人間境界中,總是沒有辦法離開五欲——財色名食睡;但是菩薩不然,他們在十方世界或在人間,雖然和眾生一樣處於五欲當中,但是卻不會被五欲所纏縛、所障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以說不可思議。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些菩薩們常常安住於沒有障礙的解脫境界中。阿羅漢的解脫是一定要斷思惑的,不斷思惑就沒有解脫;菩薩不然,菩薩不斷思惑就有解脫,這是阿羅漢無法想像的。譬如初地開始到七地的菩薩都可以斷盡思惑,但都是留惑潤生,故意保留最後一分思惑,來滋潤未來世重新再受生的種子,這叫作留惑潤生;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是連最後一分思惑也斷盡,卻可以不必像阿羅漢一樣入無餘涅槃,這也叫作無障礙的解脫。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維摩詰所說經》卷1),念力和定力以及總持,再加上辯才,菩薩有這四個法永不斷絕。這部《維摩詰經》,未證悟的人最好是少說、少註解。這裡所講的「念」,不是正念、清淨念,那都不對,這裡講的念是指念力的修證。念就是對於所曾經歷的事、所曾聞熏或實證的法,能記持不忘,這叫作念力。是屬於五根、五力中的念根與念力,這是在講念心所法有沒有具足的意思。這三萬兩千位菩薩們的念力不會斷絕,也就是說,凡是耳聞過的法,他們都不會忘記,念力成就了。定力也不會斷絕,也就是說,他們在佛菩提道上的決定性,也都不曾中斷過;對於所聞甚深微妙之法的決定心,也都不曾中斷過。

「總持」又稱為咒。咒不是指密宗喇嘛一天到晚在唸的那些咒;咒本來是總持的意思,也就是說,把種種三乘菩提法加以貫串而持住它。咒其實就像是端午節綁粽子的繩子;繩子一頭綁在一起,另一頭綁粽子;把這一頭的繩團拉起來時,整串粽子就跟著拉起來了;所以一串粽子的總持,就是那些繩子會合綁起來的地方,就是粽子的總持。佛法也是一樣,用許多的名相把各部經編成一首偈,或者編成一串比較順口的文字,容易記憶,這樣編起來的偈或者頌就是總持。如果有人唱唸這個總持,那諸天、諸護法神,譬如已經歸依三寶的四王天的夜叉、羅剎,種種歸依三寶的鬼神都會擁護你,使你能把佛法繼續流傳不絕,所以唸咒可以得平安的原因就在這裡。若是想要驅趕邪魔、邪神,也可以唸咒,正法的咒唸出來以後,諸護法神、天龍八部就來了,那些邪神、邪魔就只好遠離了。密宗祖師呢,他們就編出一些他們自己的咒,那些咒也可以請得一些鬼神來護持他們,不過都是一些不曾歸依三寶的山精鬼魅等低層次的鬼神,那就是藏密所編出來的咒。

我們佛法中的咒就是總持的意思,像《阿含經》中也有許多的總持,在每幾部經之前就會把它寫出來;所以總持就是把佛法編成偈頌,容易記憶的意思。這三萬兩千位的菩薩們總持不斷,也就是說,他們能記住一切佛法的總持,記住全部佛法的綱要。並且「辯才不斷」,所以凡是外道或天魔波旬來了,也都無法向這三萬兩千位菩薩們挑戰。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些菩薩們精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波羅蜜,並且還精通於種種善巧方便,已經具足六度與方便力了,所以外道與天魔都無法前來挑戰。為什麼呢?因為布施波羅蜜經過無量劫修行以後,福德變得很廣大;持戒和忍辱透過精進修行無量劫以後,福德也變得很廣大,因此而有大威德。在天法界,不論哪一層天的法界,福德廣大時就沒有天人、天主敢來挑戰,因為天界的定律,就是福德小的天人要服從福德大的天人,所以十方諸天法界的威德力,都是靠福德來顯現的。如果是到了色界天,跟欲界天又有不同,那就看你所修的福德加上禪定證量的高低,來決定福德的大小。而菩薩禪定也有具足的時候,加上布施、持戒、忍辱的精進修行以後,諸天天主都不敢正眼相看,見了菩薩時都只能低下頭來看菩薩,因為福德遠遠不如菩薩們。又加上菩薩有智慧的證量,連阿羅漢都無法對談,何況諸天天主呢?而且菩薩又有方便善巧的威德力,所以眾生們都必須要恭敬來對待;在天法界如是,在人間也如是,只有愚癡的眾生才會對菩薩輕視。

有一些人喜歡投機取巧去打聽密意,這樣反而吃虧。凡是打聽來的,不是自己參究出來的,念力起不來,般若智慧就無法通達,去參加禪三時進了小參室,明明知道是什麼,可是絕大部分都考不過去。因為,平實導師有各種方便力加以勘驗,凡是探聽來的,一定會被淘汰掉;淘汰掉以後,回去只好自己努力參禪,好好親證觀行,體驗過了,下次才可能考得過去,先問出密意來仍然沒有用。反而是有的人參加禪三之前並不知道密意,只是照我們所講的知見與行門努力去學、努力去參,是參加禪三才參出來的,經過 平實導師用佛法洗衣機,把他左搓右揉、上沖下洗,始終是搓不了他、沖不了他,他還是硬闖出來,這樣智慧就不一樣了,他的受用就會很大,這就是一把好手。因為對這些破參的人,要攝受他們永不退轉,要用種種方法、施設種種方便。因為任何一個破參的人退失了,都是眾生的大損失,所以我們必須這樣作,這個就是菩薩的方便力。這三萬兩千位菩薩的方便力,那更是不得了,因為他們連七地菩薩的方便波羅蜜也具足了,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維摩詰所說經》卷1)。「逮」就是抓住,或是到達;到達無所得的境界了,於無所得的境界中具有不生起諸法的忍力。諸法不起就是無生,不會再生起了,所以不起法忍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至少要到初地オ能證得,就是親證法無我,已經分證了。而且這些菩薩們能夠「隨順眾生心而轉不退法輪」,換句話說,能夠善於為眾生講解不退轉法輪。不退轉法輪是包括三乘菩提在內的,大乘法不僅能攝受二乘根性於解脫道永不退失;對於菩薩種性者,也能攝受他們不退轉於大乘佛菩提,使他們不會退回二乘法。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維摩詰所說經》卷1)。「法相」不是指佛法的名相,而是指諸法的相貌。法相唯識宗,自古以來就一直常常被誤會,但是於今更為嚴重。法相唯識宗的意思,是說諸法的相貌其實都唯八識心王之所現起。專講「諸法相貌全都唯有八識心王所生起」的宗派,就叫作法相唯識宗。所以法相唯識宗的法,一定是函蓋二乘法以及大乘般若、一切種智的法,才能稱為法相唯識宗。但是演變到今天,有些所謂的唯識學專家,卻說一切佛法的名相都是虛妄的,意謂都是意識想像、施設出來的,說這樣叫作法相唯識,於是就把唯識宗定位為虛妄唯識,或者是定位為法相宗,這真是誤會得太離譜了!

法相唯識宗如果要簡稱,其實應該簡稱為唯識宗,而不應該簡稱為法相宗,因為所顯示的諸法是唯識所生,而且是唯由八識心王來顯示一切世、出世間法,出生及顯示一切有漏、無漏法:一切有為、無為法,都是唯如來藏所生、所顯現。所以,法相唯識宗說的唯識學是有兩門的:虛妄唯識門以及真實唯識門。「虛妄唯識門」講的是七轉識輾轉出生三界一切法,「真實唯識門」是說如來藏識真實存在,並且出生七轉識,也出生三界一切法,但都是虛妄法;所以,法相與唯識的真實意思,大家都應該善於了知。所以,諸法的生起與壞滅都不離如來藏識,這些大菩薩們都是善於瞭解,並且深入地解知一切諸法的法相,由於這樣證解的緣故,所以「知眾生根」,能了知眾生的根性,所以能因材施教,而且有教無類。

所以,如果有人要來學解脫道,我們就給他解脫道,這就是譬如他想要黃銅。如果有人要學佛菩提道,我們就給他佛菩提道——黃金;所以他若只想要明心就好,我們就幫他明心,那就是給他金塊。如果他還想要眼見佛性,我們就給他眼見佛性,那就好像打造一條精緻的金龍給他,不只是粗糙的金塊而已。如果有人想要證得初地的無生法忍,就譬如想要一個黃金打造的別墅,我們也給他。如果有人想要更妙的法,這就譬如是想要一個黃金打造的金碧輝煌的宮殿,我們也給他,就看他有沒有能力得。如果有人說:「我不必要這一些,我只要來聽一聽就好了,我只要熏習就好。」那就好像是一些鐵器,我們也給他。如果有人來這裡只是要種福田,不想實證妙義,那就是說要一些石頭回家玩賞一下,我們也給他。那有人說:「來這裡聽一聽,我回去就毀謗你。」我們也接受,他來聽也沒有關係,那就是說他想要的只是老鼠屎,我們也給他。事實上,我們給的都是黃金,但是業力與福德的緣故,使得各人得到的都不相同,福薄業障重的人,黃金到了他手裡就變成老鼠屎;所以,我們這裡什麼都有,我們什麼都給。

而且《維摩詰經》這一部經,不是隨隨便便能亂講的,沒有證得如來藏也敢講,諸天、菩薩們聽了都會笑壞了。人家是講得好,用來護持正法而名聞十方,他卻是講得讓諸天以及菩薩們,聽了笑掉大牙而名聞十方;一旦講完了,在天界流傳是很快的,不必十分鐘,十方天界都知道了,並不是只有娑婆世界的百億諸天知道;這些大菩薩們可以十方世界來來去去,原因就是因為有大神通,所以消息流通無礙。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些菩薩以功德和智慧來修正自己的心,功德是在世間和出世間法的證量中產生的,他們不但有福德,還有功德;福德則是屬於世間的有為法,但功德是自己的受用境界,並且有智慧,來修正自己的心行,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有智慧。這些大菩薩們的身相,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以這種相好來莊嚴他們的色身,這樣的色像是諸天天主所不能及。世間人都喜歡把自己的身像作許多的莊嚴,所以天人都有許多的莊嚴,從寶髻、瓔珞、臂釧、佩玉以及腳下的輪寶莊嚴,這是天人的異熟果報。

菩薩如果示現在天界,一樣會有這些,但都會比天人更莊嚴,不然天人就不恭敬了,心裡說:「你比我差。」就不來聽法了,所以菩薩的示現因人而異。實際上菩薩需要那些瓔珞嗎?並不需要!菩薩以什麼為瓔珞?以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種種淨行作為瓔珞,不是以表相莊嚴當作瓔珞。但若示現到天界去,還是得要具足這些天界中的世間法,並且要比他們漂亮、殊勝、高貴,他們才會信受;眾生都是這樣,都要看表相。但菩薩們自身對於世間的所有裝飾的好樂,其實都已經斷除了,而他示現給眾生看的莊嚴,是為了攝受眾生,不是自己喜歡而貪著的。

菩薩從來不以這些世俗法來莊嚴自己,而以戒、定、慧、解脫、解脱知見等五分法身來莊嚴,不然就是二乘菩提戒定慧上的證量,那才是能夠真正莊嚴我們的;我們應該以這些來作為瓔珞配戴,而不是在表相法上面去作。不是花大筆的錢去蒐羅最高等的琥珀、蜜蠟,做成幾百萬台幣的念珠,掛在身上莊嚴自己;或是去西藏,向一些西藏老婆婆或出家人求購所謂的祖傳西藏天珠,一串要價幾十萬到幾百萬,其實那個都是台灣的產品賣到那裡去,再轉買回來,這都是台灣的工藝品啊!卻有很多人花大錢去買,這是沒有智慧的作法。所以真正的菩薩,捨諸世間所有裝飾的愛好,他根本不想在這上面用心,這些大菩薩們都是這樣子。因為這些菩薩們有這樣的證德,所以名稱是在十方世界中流傳著的,須彌山比起這些菩薩們的名聲,就算不了什麼了。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維摩詰所說經》卷1),是說對於三寶的信心是非常深刻的,在菩薩心中是牢不可拔的。對於三寶的信心是指什麼呢?十方諸佛是佛寶,為什麼佛稱之為寶?因為具足世、出世間法,而且圓滿了,所以稱之為佛寶。法寶是什麼呢?法寶不是單指解脫道。傳到現在末法時,一般都說:解脫道的法就是法寶,學佛就是要修證解脫。其實不然,解脫只是佛法中的副產品而已,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實相的法,這個才是真佛法、真解脫;二乘涅槃只是法界實相中很小的局部而已,所以佛菩提才是真正的法寶。所以歸依法寶,我們大乘法中不歸依二乘解脫道的法,而是歸依佛菩提的法。

歸依僧寶也是一樣,當作如是觀。因為大乘法中的僧寶,不管你出家、不出家,也不管男身或女身,只看你證量的高低。所以崇隆表相三寶的事只有在人間有,這就是有位法師所要強調的地方,所以他提倡人間佛教,以男身出家為貴,比丘尼次之,在家二眾則只有言聽計從的分,這就是目前的台灣佛教界。太虛法師主張人生佛教,因為我們在人間就是以人身一生為本。可是不能像這位法師,把佛教侷限在人間,因為佛教不只在人間存在,鬼道有,天道也有;不只在娑婆,十方世界都有。而且諸位要有正確的認知:如果你歸依的是二乘的聖僧,你所學的法就以二乘的解脫道為主,不牽涉大乘的佛菩提道,那你永遠無法成佛了。所以我們歸依的是大乘法中的賢聖,不歸依二乘聖僧。二乘聖僧來了,我們照樣供養,但不歸依他,因為他不是大乘法中的勝義僧寶,不懂實相般若;因此,無論出家、在家、男身、女身、人身、天身,大乘法中證道的全體賢聖,就是我們所要歸依的僧寶。

要對於大乘三寶生起深信,這個信心要很堅固,猶如金剛一樣,否則不免有一天被某人一講,就退回二乘菩提去了,這就與佛菩提道這個成佛之道永遠絕緣,那不是很可惜嗎?那也是未來無量世的眾生損失,但這些三萬兩千位菩薩們,卻都是深信堅固猶若金剛的。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為大家演述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53-a19_005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4集 佛國品(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我們主要以 平實導師的《維摩詰經講記》為主,來為大家演述,希望與您結下良善殊勝的正法因緣。

我們先來談《維摩詰經》的翻譯者是誰呢?是姚秦時代的三藏鳩摩羅什法師,這個「三藏法師」不是隨隨便便可以稱呼的,必須通達經、律、論才可以稱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其實是以居士身來翻譯經典,他為了要完成廣弘佛法的志願,最後不得不屈就於政治勢力的壓迫而還俗,但是他的心是出家的,是不現聲聞相的菩薩,他翻譯的經典特別注重典雅,所以他的譯文非常的優美。因此,就有很多人批評他說:「你這麼注重典雅,是不是會失掉佛意呢?」他就立下一個志願說:「今天我所翻譯的經典,如果沒有違背原意的地方,那麼我死後荼毘,舌頭不爛。」果然他死後火化,舌頭並沒有爛壞。其實那些批評他的人,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翻譯的經典是大乘了義經,那些俱舍宗的大師們覺得太深奧又讀不懂,心裡又只崇信俱舍宗的緣起性空六識論,不相信八識論的真常唯心妙義,所以故意誹謗他的翻譯不準確;背後的目的,其實是在反對大乘法,並不是以他作為批評的主要目標。

那麼相較於鳩摩羅什法師,玄奘菩薩譯經的時候就有一點不同了,除了顧及典雅以外,玄奘菩薩他還要顧及的,是要求譯文完全沒有錯誤,所以有時候會有一些直譯的部分;因為他不想有一絲一毫的錯誤來負擔因果,他很注重因果。但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就比較注重典雅。所以綜合下來,我們必須知道譯經有三個要點,就是:信、達、雅。「信」就是譯出來的經典要讓人能夠完全相信,也就是說,要有十足的公信力,不能以自己的意思來譯。

第二個條件要「達」,達的意思是說,譯經的人一定要通達佛法,最好是有初地的證量,不然至少也要已經證悟,才能夠把諸經加以貫通,譯出來才會通達;如果是還沒有悟的人譯經,有一些地方就不免會譯錯。所以,一部經有很多的譯本,我們都是很歡迎的;因為當證悟了以後,可以從很多的譯本裡面去觀察哪一些地方被什麼人譯錯了!經過比對不同的譯本以後,就可以求出最正確的法義。所以,平實導師註解《楞伽經》時,每一段都是以三個譯本去對照,然後才作註解;編輯《三乘唯識》時的斷句,也是對照不同的譯本來斷句或修正錯別字,是很注重參考不同譯本的。所以,第二個譯經的條件是要通達。

第三個是要典雅,「雅」都是在翻譯之後,通常譯主本身是直譯的,然後最後選一些比較有文學素養的人,一一來把經文潤色;譬如譯出來時好像前後段太生硬,就加上起承轉合;哪個文句太直接,就換一些高雅的字句;最後再交由譯主,也就是主持譯經的人再來看有沒有違背原意,這樣雖然文字比較典雅了,但是仍舊都不能違背信、達二字,這是譯經時最重要的三個條件。

《維摩詰所說經》,有時候又稱為《維摩詰經》或是《維摩經》,玄奘菩薩翻譯的譯本又稱為《無垢稱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詰是音譯,它的本意是清淨的名稱;清淨就是「無垢」,名稱就叫作「稱」,所以合名「無垢稱」;因此古來很多人註解此經時,不寫作「維摩詰經」,也不寫作「無垢稱經」,就直接叫作「淨名經」,淨名二字指的就是 維摩詰大士。

接著我們就進入〈佛國品〉第1來說,每一部經它都會有個緣起,這部經的緣起就是從〈佛國品〉開始的。因為 佛陀弘法時有個現象,就是二乘人都說這個世界汙穢、不清淨!但事實上這個世界是全然汙穢不淨嗎?也並不盡然!那是二乘人所見,但菩薩們所見這個不淨的世界同時也是清淨的世界。比方正覺同修會:法也清淨、人也清淨。外面有一些人是暗中在修雙身法的,在修學藏密的樂空雙運,已失去比丘戒體以及菩薩戒體,但是在正覺同修會絕對不允許修雙身法。也沒有人這樣修,那是嚴重違犯菩薩戒的。此外,除了聲聞相的親教師以外,示現菩薩相的所有親教師也都不可以受錢財供養;平實導師也不收受錢財供養。我們希望維持佛教界一股不貪錢財與修學清淨法的清流。

為什麼緣起的部分會講這個〈佛國品〉呢?因為 佛陀就是要轉變二乘人,讓他們看見這個五濁惡世清淨的另一面,並且這個清淨面絕對不輸給極樂世界,所以就有〈佛國品〉作為這部經的緣起。從 佛把這個世界的莊嚴相、清淨相顯示給二乘聖人看,就從這裡開始,所以第一品就稱為〈佛國品〉,顯示娑婆世界清淨佛土。這是因緣品,表顯此經演說出來的因緣。

這部經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外現貶小,內實護小」,它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貶抑二乘法,但其實是在護持二乘法。因為,二乘法如果沒有大乘法來加以支持、護持,二乘法就會被斷見外道所混淆,也會被常見外道所破,因為將會變成斷滅法。如果您是剛從二乘法中轉來修學大乘法的人,當您聽見這部經中那些阿羅漢們,甚至是俱解脫,乃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們,被 維摩詰居士一一破斥時,請問您會感到難過嗎?這時您千萬別難過!因為,如果能夠忍耐把這部經聽完了,一定能夠把菩薩性發起。在大乘法中學法,悟不了、產生障礙的原因,都是因為菩薩性不夠,心性不符合菩薩的心性;明心就已經是這樣,見性這一關更是如此。

如果菩薩性不具足,那是絕對無法眼見佛性的,那就得要在習種性裡面修上好幾劫;一旦具足了,能夠眼見佛性分明時,就進入初行位,成為十行位的第一行了,所以學大乘法一定要先把菩薩性發起。這一部經講的是純大乘的法,並且是大乘中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請您一定要能安忍聽完,忍不住也要忍;假使還忍不住,回家後跑到學校操場去對著天空大罵一番;罵完後就把它忘掉,一定要把這部經聽完;能夠聽完,您這一世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緣就會具足,並且同時也會通達二乘法,剩下的就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已。這話叫作語重心長,希望您能接受。

接下來,我們來談經文的內容。「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這個「如是我聞」,還有「一時」,在外面已經很多人作了科判,還有很多的解釋,我們就略過不談,我們主要在談以實證的內容,主要來談這個經文的內容。「在某一個時間,佛在毘耶離的菴羅樹林」,毘耶離是音譯,有時候翻作吠舍釐,或是離車城,它的意思就是廣嚴,所以毘耶離城就是廣大莊嚴之城。這個毘耶離城住的都是離車,離車是剎帝利中的一個種姓,是統治階級的人;維摩詰居士示現在我們娑婆世界時,是示現在統治階級人士之中。佛法將滅的時候,也是由一位菩薩來示現統治階級的身分,來護持最後階段的佛法,那位菩薩的名稱就叫作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

在《大法鼓經》中記載,佛曾經點名諸大阿羅漢、諸大菩薩們說:我入滅以後,你們誰要來護持我的正法到最末世啊!這樣一個一個問過去,沒有人敢答應,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太惡劣了,大家都不敢應承。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就這樣答應下來,他將來不會結婚,保持單身,以童子身來護持末法時最後正法弘揚的艱難重任。大迦葉尊者,他是把 佛的袈裟穿著,在雞足山中入了滅盡定,要等到 彌勒菩薩降生示現成佛,然後來打開他的山洞,他就負責把那件佛衣交給 彌勒菩薩,然後就入無餘涅槃了!他可以作這件事,但是要他生生世世在這裡弘揚佛法,卻作不到,因為這裡的眾生太汙濁了,太難以度化了。但其實所有的菩薩們都知道,佛陀這個任務是屬意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來作的,所以各個都推辭,來成就他的護法大因緣。因此,離車並不是一個不好的名稱,離車只是剎帝利種姓裡面的一個分支。

菴羅樹園是由一個很有名氣的大妓女捐出來的,就以這個妓女的名字來作為園名。

「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衆所知識」:大比丘是指已經證得解脫果的俱解脫者,如果廣義一點來說,可以包括慧解脫的阿羅漢比丘以及菩薩比丘。大比丘眾八千人,與 佛同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菩薩三萬兩千雖然是眾所知識,卻排在長老比丘的後面;為什麼大乘經中的菩薩們,一定都排在比丘僧後面呢?比丘和菩薩之間究竟有什麼關聯呢?我們先來瞭解一下:「比丘」又稱為「破煩惱」,主要是指斷除見惑與思惑兩種煩惱,不包括上煩惱的塵沙惑。比丘另外又叫作「淨乞食」,也就是以清淨心來乞食;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以清淨的身口意行來乞求維持欲界人身生命的團食,不以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維口食等不如法的方法來維持生命,所以稱為淨乞食。所以,乞丐不是比丘,因為他們是不淨乞食。

在印度,出家眾都不建立爐灶的,意思是說,不要為三餐而自己種菜、切菜、撿菜、炒菜,不為這些事情忙碌,這都是下口食;仰口食是以觀天象之學來謀生;方口食是通使四方,巴結豪貴來謀生;維口食是說為人算命、看相,看風水、卜卦等等來維持生命。比丘維持生命以供修道,是由信徒們來供養的,所以叫作淨乞食。另外一個乞食的意思是說以法為食,比丘以什麼法為食呢?以解脫道法義為食,菩薩比丘則是兼以佛菩提道法義為食,這叫作法食;都是要向 佛陀或上位聖者求乞,這叫作淨乞食的意思。

比丘另一個意思叫作淨持戒,換句話說,戒如果沒有持好,戒體就會喪失,就不能再稱為比丘。不管是顯教或密教中的法師或喇嘛,只要修了雙身法,早已失去比丘戒體以及菩薩戒體了;就不是淨持戒者,那就不是比丘,不是佛門中的出家人了。比丘的另一個意思叫作「怖魔」,這是因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後,縱使見惑未斷、我執未斷也沒有關係,因為終究有一天會獲得解脫果,就會出離欲界,乃至出離三界生死,這就超過魔的境界。天魔波旬的境界主要是以欲界為主,所以不管什麼人受具足戒時,一定魔宮震動:因為魔的眷屬欲很強,人間又將有人要脫離他的掌控範圍了,他心中有恐怖,怕魔眾越來越少,所以比丘又名怖魔。

那麼,為什麼大乘經的菩薩們一定都排在比丘僧後面,在法會中就座時,菩薩也坐在長老比丘後,這是為了崇隆世間表相僧寶的緣故,因為佛教住持在人間,主要的象徵就是聲聞相的比丘眾。還有另一個原因,比丘、比丘尼一向都要依佛座下而住,不能離佛而住,所以一定要住在寺院中;菩薩多數是不依佛座而住的,而且大部分的在家菩薩多數不住在寺院中,大部分散佈在人間各行各業當中,因此菩薩排在後面。菩薩主要是以在家相者為多,聲聞相者為少,即使出家的菩薩們,多數也是現在家相的,譬如童子 文殊師利、童子 普賢菩薩,即是現成的事例;假使示現在家相的菩薩們與聲聞出家眾一起坐在佛前,就會有一些混亂了。

而且菩薩們從賢位到聖位,他們的證德高低層次相差很大,有許多菩薩甚至能於十方世界來去自如,所以他們都是遠行地的聖者,因此也都不依佛座而住,所以不管他證量多高,乃至等覺菩薩們被提到時,也是排序在聲聞大比丘眾後面來一起列名。這個狀況,一直到 佛陀晚年大乘佛教興盛以後才有所改變。正覺同修會經過討論以後,認為同修會中的僧眾都非二乘聲聞僧,平實導師也不是佛位;所有會員與法師們,全都是賢聖菩薩或凡夫菩薩,並無聲聞眾,故已改依古天竺 佛陀晚年時,大乘菩薩僧團純依證德排序之精神,將親教師等菩薩排列在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小智慧是指二乘法的證量,但菩薩們的修證是包含二乘解脫道證量的,並且還要有般若以及一切種智的修證,所以叫作大智;菩薩從因地發心以來,他的修證一直是以菩薩的法道為主,所以叫作大智本行。這三萬兩千位大菩薩們,對於大智本行已經成就了,並且有諸佛的威神力所建立,所以他們為了守護法城、護持正法,都能獅子吼、破邪顯正。菩薩就像動物之王一樣,是眾生之王,能以正法的威德力,加上佛所建立護念的威神力,來作獅子吼;也就是破斥外道法,使得外道法不得不遠離佛門,沒有人敢來跟他挑戰,以免身敗名裂。菩薩正因為能夠獅子吼的緣故,接著就名聞十方。

諸位不一定知道,如果你挺身而出作獅子吼,破除種種外道邪說,能將佛法中的一切外道見驅出佛門,你早已名聞十方,雖然你自己不知道;因為十方菩薩都很關心正法是否久住,一定會很快傳出去,因為他們不用電話就可以傳出去了。「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的意思是說:眾人往往不向菩薩作任何請求,但菩薩把眾人當作朋友,設法幫助,讓這些人可以安住於正法之中,甚至於你需要正法的時候,他就把正法書寫在書中,寄到你的手上,讓你不用出門就能獲得法樂。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紹隆三寶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就是他自己以及所度的人,將來即使斷了思惑以後,也會故意再起一分思惑繼續行菩薩道,永遠不入無餘涅槃;才能夠在未來世中有人可以次第成佛,這樣佛寶才能相繼不絕。不然的話,度了人,個個都成為阿羅漢而入涅槃,就不可能再有佛寶相繼出現於人間,最多只能紹隆二寶,只有聲聞僧寶與解脫道法寶而已;所以三寶的紹隆以及興隆,都要靠菩薩,不能靠聲聞人。

菩薩還能夠降伏魔怨、制諸外道。諸魔最怨恨、最厭惡的成佛之道的法,就是眾生出離三界,從此不在他的掌控中。可是諸魔找到菩薩理論時,菩薩會說:「我不度眾生出三界,我也不出三界;我也不度眾生成佛,我自己也不成佛。」

天魔聽了以後就很歡喜回去了,但其實他誤會了菩薩的意思。菩薩說的是:「我不度眾生出三界,是因為眾生根本不可能出三界;即使阿羅漢入涅槃也不是出三界,只是阿羅漢把自己滅盡了,剩下他的異熟識獨自存在,阿羅漢五陰並沒有出離三界,反而是他在三界中消失了,何曾有出呢?」並且成佛是五陰成佛,而菩薩轉依了第八識以後,第八識沒有佛可成,所以「我永遠不成佛,我所度的眾生將來成佛了,也沒有成佛」。菩薩其實是這個意思,但是天魔聽不懂而誤以為是自己所想的字面上的意思。他就安心了,他的怨恨也就消失了,所以菩薩能夠這樣降伏魔怨。

「制諸外道」,阿羅漢只能作到一小部分。制伏執著於我見、執著於五陰我的眾生,是阿羅漢所能對治的。但是有很多外道,他們是在探究法界實相的,雖然他們探究時不免都會發生偏差,即使有偏差,阿羅漢們因為不懂法界實相,所以也無從制伏外道,也只有菩薩才能夠作得到。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為大家解說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49-a19_004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集 經題釋義(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之真實義」。

上一個單元,我們講到覺知心如果懂得斷我見,那就能夠解脫;如果見聞覺知心不懂得斷我見而想要讓自己永遠存在,那就永遠輪轉生死而不得解脫。因此說,解脫是要靠覺知心來覺悟,而生死輪迴也是因為覺知心的執著,所以會永遠輪轉生死而不得解脫。因此,祖師才會說:「見聞覺知是生死的根本。」也說:「見聞覺知是解脫的根本。」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不是依著覺知心來修學佛法,那也不能夠斷我見,不能夠斷我執,當然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生死;而眾生就是因為錯誤的認知,才會誤以為覺知心是常住法,於是產生了堅固的執著,才會不斷地在三界之中輪轉生死;這就是因為有覺知心存在,就一定會想「那要怎麼樣才能夠離苦得樂」,而且是只想要領受快樂,所以就會想說:「我不要去三惡道,我不願意去領受三惡道的那些痛苦。」當他有這個作主的心,有這個觀念存在的時候,他的覺知心就一定死不掉,所以我見和我執也就斷不了了,那就還得要繼續輪迴,還得要繼續在生死之中受苦,這就是覺知心的體性,所以說「覺知心是不清淨的」。

當你找到了如來藏,那你就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的本來清淨性。你就可以把祂劃分開來,然後以這個染汙的自己來看清淨的如來藏,你就會發覺到:如來藏祂既離六塵見聞覺知,祂也不會對六塵起貪著、起厭惡,所以如來藏的本身是沒有染汙的;那麼至於有染汙的,其實是因為如來藏祂所含藏的種子有染汙,但是那個染汙也還是我們把祂染汙的;雖然我們把祂染汙了,可是如來藏祂仍然是如實地顯現祂的本來自在清淨性。所以眾生有染汙,而如來藏祂仍然是自在清淨的,這就是大乘菩薩所證涅槃的第三個法--清淨。

接著要講如來藏祂為什麼叫作「涅槃」?佛有開示說:「不生名涅,不滅名槃;不增名涅,不減名槃;不來名涅,不去名槃;不一名涅,不異名槃。」所以,不生不滅是涅槃,不增不減是涅槃,不來不去是涅槃,不一不異是涅槃,所以涅槃是中道。而二乘人所謂的證涅槃,那是把自我滅掉,把五陰十八界都滅掉了,那就不符合中道了;菩薩所現見的涅槃,並不是這個樣子!菩薩所現見的涅槃是「不常不斷」。為什麼說涅槃是不常不斷?那是因為如來藏自心的這個種子,從來就不斷地在流注生滅,所以說是「不常」;可是如來藏心體卻是一直存在,而祂從來就不曾間斷過,所以是「不斷」。那麼菩薩所現見的涅槃,就是離斷常兩邊,因此說,涅槃是不常也不斷。

為什麼說涅槃是「不生也不滅」呢?,那是因為如來藏祂從來就沒有出生過,祂無始以來就是本來而有,所以 佛在經中有開示說「阿賴耶識本來而有」;既然是本來而有,那怎麼會是有生呢?有生的意思就是本無。是本來沒有,而後來有的,那才叫作生;而如來藏祂是本來自在,本來而有,因此叫作不生。因為不生而自在,當然就不會滅,所以如來藏祂是不會有滅,不生不滅這才是涅槃。當菩薩證得如來藏的時候,現前來觀察自己的如來藏,或者也觀察別人的如來藏,那就可以確實證明祂是從來沒有出生過;那麼從來沒有出生過,當然以後也永遠不會有滅,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滅掉祂。

所以,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增亦不減,不垢亦不淨,不常亦不斷,就是如來藏的中道法性,永遠都是離兩邊的。至於阿羅漢,那是捨壽以後才說是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他的五陰十八界全部都滅盡了。事實上,在那個時候已經沒有阿羅漢存在,已經沒有阿羅漢能夠證涅槃境界,也沒有阿羅漢能夠住涅槃境界,所以二乘聖人不入涅槃,因此說:「所謂入無餘涅槃者,即非入無餘涅槃,是名入無餘涅槃。」這就是《金剛經》的般若公式。只要實證了如來藏,生起了般若智慧,那麼這個般若公式套到哪裡都可以通。所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菩薩的所證;又因為菩薩信受佛語,菩薩精進地在修行,因此就在佛菩提道中次第邁進。

當菩薩證悟了,就可以現見到自己和眾生確實都是住在這種涅槃境界之中。甚至於修到初地滿心,實證了慧解脫果而能夠取證無餘涅槃的時候,菩薩還是會故意去留著最後一分思惑再去入胎,而不入無餘涅槃;當菩薩修到了三地滿心,可以取證滅盡定成為俱解脫的時候,菩薩仍然是不去取證滅盡定;即使修到了六地滿心,不得不去取證滅盡定的時候,他還是會故意留下一分思惑再去受生;當進入到第七地的時候,念念入滅盡定,菩薩還是會故意留著一分思惑再去受生;一直到滿心位的時候,因為太寂靜了,所以不由自主地就會趨入無餘涅槃,這個時候佛會來為他說法,傳授給他「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來為他加持,所以他就更確定不想要入無餘涅槃了;之後進入到八地,八地菩薩他斷盡思惑,再依著十無盡願來發起受生願,他既不取證無餘涅槃,也不取證有餘涅槃,就這樣子繼續地再往佛地邁進。

所以,菩薩從七住位到等覺位所證的涅槃,都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種能夠證得涅槃而不入涅槃,那是菩薩的殊勝智慧證境;那麼這種殊勝的智慧所證境界,不但是凡夫無法思議它,同樣地二乘聖人也都無法去思議這種殊勝的證境,因為他們所知道的涅槃,就只是把自己滅掉之後成為無餘涅槃;但是菩薩卻不用滅掉自己,就能夠住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之中,所以這個涅槃是不可思議的。

實證的菩薩他轉依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轉依於如來藏真如法性解脫的境界,因此他在三界當中,就這樣子來來去去廣度眾生,即使是被眾生辱罵,菩薩也都無所謂,只要眾生能夠得利益就好。所以,菩薩遊戲人間,如果遇到了辱罵菩薩的眾生,菩薩都是會想方設法要去度化他們;如果遇到了想要殺害菩薩的眾生,菩薩也同樣會想方設法要去度化他們、要去幫助他們,這就是菩薩。

接下來,我們要來講《不可思議解脫經》的這個「經」字。經有很多種名稱,譬如說一神教有這個《可蘭經》,有舊約、新約的《聖經》,雖然說那只是世間法,但是也叫作經。中國的儒家也有經:就是「四書五經」,那也是世間法。道教也有經:譬如《清淨經》、《道德經》,也都還是世間法。我們佛教也有經,而佛教的經有明確的分類,分為:世間法、出世間法,還有世出世間法。我們先講儒家的四書五經,為什麼說它叫作世間法?譬如《詩經》,《詩經》在一開始就是講情詩、情話,譬如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就是在講少年情懷,他追求異性的情況。又譬如說:「及長,則慕少艾。」也是在說,這個男孩子稍為長大了一點,看見了女孩子就會喜歡!這就是在講情詩、在說情話,因此它是世間法;再來看「四書」,四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這也是在講世間法。

再來看一神教,一神教他們所講的也都離不開欲界的世間法。譬如《可蘭經》就講:一手持劍、一手持經,如果你不願意選擇接受《可蘭經》,那麼你就得準備要接受一劍之賜;在基督教的《聖經》也說,上帝要放天火,要燒掉異教徒,又要把異教徒交給他們的信徒們去殺掉,這些都是在《舊約聖經》裡面明確地記載。例如上帝說:「你要我翦除掉你,還是要我用《聖經》來對你?你要是信我,那就依我的經去做;你要是不信我,我就翦除掉你!」這些也都是欲界法,因為那一種心行,是沒有辦法超過欲界。

至於道教,道教的始祖—老子—有講過:「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可是,那個「精」是什麼東西?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在無形無色之中有一個真精,這個真精是萬法的根源,是出生有情的真實心,但是他怎麼找也找不到;所以就創造出一個太極,在那個太極圖裡面去區劃出這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論述的都是在陰陽、四象、八卦的範圍之內,所講的也都是世間相。所以說,道家所講的這個四象、八卦,就只能用來論斷世間法、評判世間法;事實上,太極才是他們應該要去實證的法,只是說太極的真實義,他們沒有辦法實證,那就只能夠從太極衍生出來的陰陽、四象、八卦的論述當中去摸索,可是他們還是觸及不到佛法中的這個二乘涅槃。所以,道家沒有辦法證得涅槃,那就永遠出不了三界生死苦。

我們佛教的經典也稱為經,但是佛教的經典,是把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整個貫串起來,所以稱之為佛經,之所以能夠稱為佛經,就是因為它能夠貫串一切佛法,能夠詳細地說明成佛之道的一切法,所以佛經能夠究竟現象界和法界的實相,能夠讓眾生成就佛道。而它所依止的就是大乘的如來藏法教,也就是唯一佛乘。譬如說《阿含經》,如果《阿含經》離開了大乘如來藏法教,那就不是佛經了,頂多也只能說是解脫經而已,因為沒有辦法讓人成佛。所以,只有在不違背成佛之道,而且含攝在大乘如來藏的成佛之道中,才可以稱為佛經;如果是離開了大乘的根本法,也就是離開了空性心如來藏之外去求法,那就連斷我見成就初果的功德都不可能有,更何況還能夠稱為佛經?所以,必須是能夠把佛法貫串起來的才是佛經。

或許有的人會說:「如果一部經就可以貫串整個佛法,那麼佛為什麼要講那麼多部經?」其實,眾生不懂!眾生的根性,事實上有種種不同的差別,所以 佛就得要從很多的層面來講,佛講三藏十二部經,看起來似乎是很多,而且大多數的人在一生之中都沒有辦法讀完。佛就曾經譬喻說:他從地上抓起一把泥沙,把另外一隻手的大拇指伸出來,然後從指甲上方撒下這一把泥沙,最後留在指甲上還能夠有多少的沙呢?當然就只剩下一點點了。所以佛就說:「我所說出來的法,就像指甲上的沙那麼多,而我還沒有說出來的法,就像大地土那樣的多。」

從這裡看來,佛經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讀經絕對不能只讀一部經。

那麼在這裡,我們人類的壽命就只有短短的百年,所以 佛來人間示現,也就只能隨緣百年了,在這個短短的百年之中,能夠講到多少經?又能夠講到多麼的深細?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 佛就只好把那些要講給諸地菩薩聽的法,留待色究竟天來宣講;那麼 彌勒菩薩則是在兜率陀天講法,事實上也只能夠如此。所以看待「經」這個字,我們千萬不能夠輕視。雖然,經典上說「佛法浩瀚猶如煙海」,其實也是可以用一句話來講,那就是「經」——就是如來藏,所以《金剛經》就說:「此經」就是此心--空性心如來藏。

經名其實就是總持,所以當 佛講完一個法的時候,阿難尊者一定會起身合掌禮佛,並且請問 佛:「這一部經應該如何受持?這一部經當名何經?」接著 佛就會指示說:它叫作什麼經、又名什麼經,如是受持。因為如果只講一個經名出來,可能大家還是會有誤解,或者是會有偏頗,所以有的時候一部經會有好幾個名稱。這一部《維摩詰經》,就是等覺大士 維摩詰菩薩所說的,而諸大阿羅漢、諸凡夫、諸外道所不能思、不能議論的,難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的經典。

接下來就要進入到經文的本身,所要演述的這個法義,必定是極為殊勝而令人期待的。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45-a19_003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 第2集 - 經題釋義(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之真實義」。

上個單元,我們講到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涅槃就必須要符合這三法印。佛在經典中有開示說「佛乘唯有一乘」,也就是佛菩提——唯一的佛乘,而 佛為了度眾的方便說有三乘。事實上,唯有一佛乘,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大乘法也是在幫助圓滿建立二乘的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因為在無餘涅槃之中,那是空性心如來藏單獨存在的境界,如來藏祂是離見聞覺知,祂也離六塵,所以是寂靜的。如來藏祂既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所以是「諸法無我」,這就符合三法印。而如來藏祂從來就不會墮於諸法之中,而諸法卻都是從祂而生。但是,如來藏祂是離人、我、眾生、壽者相,所以祂沒有諸法我的我性;也就是說,在諸法存在的當下,祂本來就是無我,所以稱為「諸法無我」,不必等到滅掉了諸法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才說諸法無我。

講到「諸行無常」的這個法義,是說凡是「行」,都是無常的:身行是無常,口行是無常,意行也是無常的。但是入了無餘涅槃之後,就只剩下空性心如來藏單獨存在,所以說如來藏是真實無我,而又不會墮入斷滅空的境界。這樣子既是符合三法印,也不會落於斷滅見之中。

我們知道大乘如來藏法,之所以能夠稱為是二乘法的根本,就是因為大乘法所實證的解脫,是不可思議的解脫,那是無餘涅槃中的本際,這不是二乘人所能夠了知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解脫。而大乘法的不可思議解脫,之所以能夠稱為不可思議解脫,那也是因為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是本來常住涅槃。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證悟,一切的眾生都是本來就常住在涅槃之中;假使你證悟了如來藏,那你就是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實證的這個涅槃並不是修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本來涅槃,但是如果不修大乘行,那也是沒有辦法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緣故,所以才能夠成就二乘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也才能夠成就最後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而這個本來涅槃必須是依於空性心如來藏而建立的。

菩薩證悟的時候,其實也只是實證了這個本來就存在的涅槃,所以叫作「本來」。如果說涅槃是修來的,那麼所修來的涅槃,將來一定會壞失掉,因為凡是修來的,那都是有生之法;而有生之法的本質,就是本無而今有的法。如果說是本無而今有的涅槃,那就一定不是真實的涅槃,因為那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都是從緣而起的法,未來有一天當緣散了,它就一定會壞滅掉,所以涅槃絕對不是修來的,而是本來就一直存在的。因為本來存在,所以是不生,也就是說,祂從來不曾出生過;既然不曾出生過,那麼未來就不會有壞滅,因為那是本來有的,不是修來的,並不是假借因緣而成就的。

至於外道們所講的現前本來涅槃,其實都不外乎所謂的「五現涅槃」。外道所謂的五現涅槃,那都是修來的,都不是本來就有的涅槃,所以外道所謂的五現涅槃,那都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它將來必定都會壞滅掉,因為五現涅槃全部都是落在意識境界中的生滅法。至於二乘阿羅漢的涅槃,那也是修來的,因為阿羅漢在入滅之前叫作「有餘涅槃」,入滅之後叫作「無餘涅槃」,無論是有餘涅槃或者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其實就是菩薩所實證的「本來涅槃」。二乘有餘涅槃的「有餘」,是說阿羅漢在入滅之前還有微苦所依,譬如還有冷熱、飢渴、寒暑、痛癢等等這些苦,這是他所剩下最後的苦,那麼等到他入了無餘涅槃,這些微苦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前叫作有餘涅槃。如果入了無餘涅槃,那麼十八界法都滅盡了,所以無人、無我,更無我所;意根斷了,五根斷了,六塵斷了,六識也斷了,那麼這個時候餘苦滅盡,就叫作無餘涅槃。

二乘涅槃為什麼說是修來的呢?而二乘涅槃又為什麼能夠被大乘法支持,而可以變成不是修來的呢?那是因為二乘涅槃是要斷煩惱,所要斷的煩惱就是斷我見和斷我執。也就是說,要斷除掉「誤認五陰為真實我、為常住法」的這個錯誤的見解。所以,要先把我見確實地斷除掉,之後再進一步修斷外我所、內我所,還有對自我的執著,才能夠成為阿羅漢。在成為阿羅漢之後,對於十八界任何一界的粗相和細相,完全沒有執著了,又因為信受 佛所說,所以阿羅漢在捨報的時候,他滅除掉一切的覺觀,不再讓自己存在,他也沒有恐懼而入了無餘涅槃。其他還有像是外道證得四禪,他們在死亡的時候,是作涅槃想而想入涅槃,正是因為這個樣子的緣故,而入不了無餘涅槃,那就只能夠去到無想天。但是阿羅漢就不是這個樣子,阿羅漢他是把六根、六塵和六識全部都滅盡,把五蘊十八界都滅盡,讓自我不存在,所以這個才是究竟的寂滅。

阿羅漢所入的無餘涅槃,其實還是大乘菩薩所證的本識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他捨報之後,十八界全部都滅盡,就只剩下涅槃中的本際存在;在四阿含的諸經當中,佛有的時候稱為本際、稱為實際,稱為如或者稱為真如,有的時候稱為我,說那個涅槃裡面是我,但是那並不是講十八界我,而是在講空性心如來藏真實我,有的時候又稱為如來藏,在南傳《阿含經》--《尼柯耶》,則稱為阿賴耶識。所以,二乘法必須依靠著大乘法來支持、來建立,依靠著大乘法而存在,所以說「二乘法是以大乘法為根本」。

佛為了救度眾生,所以說法的順序是以二乘法為先,那是因為二乘法比較粗淺,不深妙,眾生容易懂、容易修、容易證。但是,事實上二乘的解脫道,其實是從唯一佛乘的佛菩提當中抽出來的一個小部分,主要是要讓眾生能夠先證得解脫,要讓眾生對於佛陀聖教所講的佛菩提能夠生起大信心,才不至於未來要面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會有退轉。所以,二乘涅槃本來就是大乘法中的一個小部分,是先要讓眾生確實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之後,佛再來演說般若,最後再來講唯識增上慧學方廣經典,未來眾生五法具足了,終究能夠圓成大乘成佛之道。所以,從佛為眾生說法的順序先後來看,佛是先宣說《阿含》,而《阿含》的根本就是以大乘法為宗本。所以阿羅漢入了二乘涅槃以後,他們在生前並沒有實證如來藏本際。

所以無餘涅槃中的如來藏在哪裡?阿羅漢其實不知道。因為入無餘涅槃之後,那是如來藏自身單獨存在的境界,所以阿羅漢並不知道。而且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是把自己給滅掉成為無餘涅槃,當他滅掉自己以後,已經沒有一個自我可以知道無餘涅槃裡面的境界,已經沒有一個自我能夠住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之中,當然就沒有辦法知道涅槃之中無境界的境界相。但是菩薩是在覺知心存在的當下,實證了空性心如來藏,所以可以現觀無餘涅槃,而不必滅掉蘊處界,就能夠實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等你找到了如來藏,那你就能夠清楚知道:原來如來藏自己的境界是這個樣子。這就是菩薩不斷思惑,而能夠證得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所以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的是不可思議。

事實上來說,十八界我和如來藏是同在一起,當菩薩實證了,現前觀察如來藏自身的境界,那就先把十八界自我的境界推到一邊,再把如來藏獨住的境界推到另外一邊,就這樣子來看如來藏祂自己獨住的境界,那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如來藏獨住的境界,沒有十八界法而祂單獨存在,那麼祂離見聞覺知,既不思量也不作主,也沒有任何的這些貪厭,一切的心所法也都全部沒有,這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當菩薩證悟了如來藏,就可以知道「十八界」可以依止於「離十八界境界的如來藏」而存在;所以《菩薩優婆塞戒經》中 佛有開示說「菩薩有般若也有波羅蜜,阿羅漢沒有般若也沒有波羅蜜」,道理就在這裡。

「般若」指的是法界真實相的智慧,有這個智慧才叫作般若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阿羅漢因為沒有實證三界萬法的根源,所以不知道彼岸的境界,因此阿羅漢沒有實相的智慧,阿羅漢沒有般若。但是菩薩就不是這個樣子,菩薩實證了法界萬法的根源——空性心如來藏,菩薩能夠把祂找出來,然後觀察祂,所以菩薩是現前觀察,而不是依靠思惟想像的。菩薩能夠現觀到:這個空性心如來藏跟我是完全的不同,我在這裡有見聞覺知,有苦樂受,所以我就不得不要去思量要怎麼樣離苦,要怎麼樣能夠去獲取快樂,所以就會去思量、會去作主。可是會作主的心,那是生滅的心,那是流轉生死的根源;而菩薩所證得的空性心如來藏,祂從來就不作主。菩薩確實斷了我見,也斷了我執,自然就不會想要去作主,那就有實證解脫的大功德,就可以在三界之中,隨順於如來藏的法性來運作。當菩薩實證了如來藏,那麼他對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這個「本來性」,就能夠作現觀,知道涅槃的本來性不是修來的,這是證悟菩薩都會有的「本來性」的第一個現觀。

而空性心如來藏,祂並不是一個空無的、虛無的想像空,祂是有種種的自性。但是祂的自性,並不是自性見外道所講的那些自性,自性見外道所講的自性,都是六識的虛妄自性,所以絕對不能夠和如來藏的真實自性來等量齊觀、相提並論。當你證得如來藏的時候,就可以現前觀察到如來藏的種種的這些法性:輪轉生死要靠祂,成佛要靠祂,入二乘涅槃也是要靠祂。所以如來藏是有祂真實的自性,如來藏也有祂的清淨性,而且本來就是清淨的自性。

那為什麼說祂是「清淨」?是因為眾生都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卻都落在五陰之中,落在十八界法之中。自古至今都有一些錯悟的大師們以及大居士們,他們往往想要死了之後還能夠作主,那也是落在五陰之中,落在十八界法之中,所以也是不清淨的。而如來藏祂的清淨性,是從來就無所得,因為祂從來不在六塵之中起任何的這些貪厭取捨,祂從來都不作主,所以說祂是清淨的;但是,眾生都是時時要作主、處處要作主,所以不清淨!眾生為什麼想要作主?是因為眾生想要離苦得樂,而且都只想要單獨有樂,而不要有苦。

那麼「有」又是什麼呢?「有」就是十八界法,「有」不外乎三界有。其實,「有」就是意識有,就是意識想要離苦得樂;而能夠作主的那個心,那就是「我」,所以只要有我存在,那就一定會有知覺,有知覺就一定會領受苦樂。所以對於「見聞覺知」,祖師就這麼說,說:「見聞覺知是解脱的根本。」又說:「見聞覺知是生死的根本。」其實這是同一個東西,但是有兩面。也就是說,如果見聞覺知心能夠懂得斷我見,那就可以解脫;如果見聞覺知心不懂得斷我見,而想要讓自己永遠存在,那就會永遠在輪轉生死。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41-a19_002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 第1集 - 經題釋義(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要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之真實義」。

這個單元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維摩詰經講記》來作講述。《維摩詰經》這部經自古以來就是佛門祖師所稱頌的——可以檢驗諸方是否如理契義證得大乘實相的經典。在大乘法中所證悟的實相,那是「絕待的實相」、是「不二的實相」,祂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個相對等的法可以跟祂比擬。而菩薩所悟入的實相,就只有一個,沒有另外一個相對待的實相。

在《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 第9〉經文中記載說:【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在這段經文之前,已經有三十一位菩薩說過了他們對於「入不二法門」的看法,這些菩薩各各說完了之後,他們想要聽聽 文殊師利的開示,於是就請問文殊師利菩薩:「您認為什麼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於是 文殊師利菩薩就開示說:「依照我的意思,在一切法當中,祂從來沒有『言說』,從來『不表示』,從來『不了知六塵』,也從來沒有過『問答』,如果菩薩能夠那樣子實證,那就是入了『不二法門』。」文殊師利菩薩說了之後,他接著就問 維摩詰菩薩說:「我們大家都已經把不二法門說過了,那麼你也為我們講一講,究竟什麼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這個時候,維摩詰菩薩默然不答。文殊師利菩薩他是七佛之師,他當然早就知道!其實,他是和 維摩詰菩薩一起來演出這一部戲,來利益眾生。

維摩詰菩薩默然不答,文殊師利菩薩就讚歎說:「太好了!太好了!現在維摩詰菩薩連語言文字都沒有了,這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門。」這就是大乘法的悟入。但是大乘的悟入,一定是不可以外於教門而能夠證悟,所以《維摩詰經》這一部經,它就是佛門的照妖鏡。因此,所有錯悟的大師,他們都不敢引用這一部經來印證自己開悟,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契合經文的義理,所以就會去迴避這一部經的檢驗;或者是故意去曲解這一部經,讓這一部經的義理偏離了原本的意涵,而去符合他們所講的錯誤的見解。

在《維摩詰經》的經文當中有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經文中也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事實上,這兩段經文同樣都是在講「絕待不二的空性心如來藏」,說祂「無知無覺而不會六入」,是因為祂本身就不跟六塵相應的緣故;又說祂「其實有知,能了知眾生七識心的心行」,這也是法爾如是說。這麼一來,就會讓落在意識境界的邪見者,他們就無所適從了;除此之外,也會讓那些落在「離念靈知」意識心境界錯悟的禪門中人,他們也一樣會不知所從。反過來看,在他們的心裡面一定就會產生排斥,甚至於會故意去曲解經文當中的義理,來印證自己錯誤的「所悟」。

事實上,我們知道「意識心」無論是修到多麼微細的程度,都是不能超過無色界「非想非非想」中意識心的境界,所以如果有人認為意識心是常住的,那就沒有辦法通過《維摩詰經》所講的法義的驗證。所以,「錯悟」的一些說法者,因為他們無法實證空性心如來藏,所以就只能以「意識心的種種不同的面向」,來解說這一部經,那當然就會和這一部經「處處不相應」。而這一部經真正的意涵,其實都是在講空性心—如來藏—祂的本來清淨性、祂的功德性,以及祂的真實性。

如果說,有人要以意識心的境界,套用在空性心如來藏的境界上面來解說的話,那麼他們就沒有辦法避免掉「曲解經文的義理」的這個大過失;可是這樣的人,往往卻會把自己所曲解之後的義理說成那是佛說的;而如果是這樣的說法,那就是在謗佛!因為佛陀所開示的義理,絕對不是他們所曲解敗壞第一義諦那樣的義理。

長久以來,這一部經也是禪門證悟者「自我印證」非常重要的經典,所以熏習這一部《維摩詰經》的義理,對於禪門求悟般若禪的學人來講,那是很重要的!在現代,對於一心想要求悟般若禪的學人來講,在求悟之前,應該要先詳細地閱讀大善知識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以及《阿含正義》這兩部講記。而如果能夠熏習成就正知見,確實斷除我見,那是學佛的首要之務;在斷除我見之後再來參禪,這樣子理路才能夠清楚,否則沒有斷除我見,是沒有辦法真實地悟入大乘的實相,對於這個部分我們要特別地注意。

接下來,我們要來作經題的釋義。這一部經的經名叫作《維摩詰菩薩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我們要先作簡單的解釋。經典上說 維摩詰菩薩他是等覺大士,也說他是 金粟如來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示現;就像 觀世音菩薩一樣,觀世音菩薩是 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示現,因為 觀世音菩薩悲心特重,所以倒駕慈航來這個娑婆世界來幫助眾生、利益眾生。觀世音菩薩祂甘願作為 彌陀世尊座下的一位菩薩,這種事情是一般眾生所沒有辦法理解的,因為眾生的想法是說:「假使成佛了,那就永遠要當佛啊!為什麼還要去當佛世尊座下的菩薩呢?」這是世間人的想法,但是到達佛地,當然是「無我」,只是無我中有個「真實我」,而這個「真實我」祂是無我性的;因為祂從來就不了知自己,所以祂沒有「眾生我」的我性。轉依祂之後,就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只要能夠對眾生有利益的那就好,不必去管到底是什麼樣的身分,這就是諸佛遊戲三界;菩薩們也就這樣子來學習諸佛的這種大悲無我,因此菩薩也是世世無我無私地在遊戲人間、利樂眾生。而維摩詰菩薩也正是這個樣子「大悲無我」,他倒駕慈航來當菩薩,來幫助眾生、來利益眾生。

這部經的經題很長,我們要先講「維摩詰」這三個字,再來講「不可思議解脫」。維摩詰的意思是淨名,也就是清淨的名聲;所以 玄奘菩薩在翻譯這部經的時候,他翻譯作《說無垢稱經》,他把維摩詰翻譯成為無垢稱,稱就是稱揚的稱、稱讚的稱。也就是沒有垢穢的稱讚,這就是淨名——清淨的名聲。維摩詰菩薩他有妻子,有兒、有女、有故居,他的妻子叫作金姬,兒子叫作善思,他的女兒叫作月上,有一部經叫作《佛說月上女經》,講的就是他的女兒。維摩詰菩薩的故居是在吠舍釐,所以 維摩詰菩薩他是歷史人物,他是佛教史上確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 維摩詰菩薩是歷史人物呢?那是因為曾經有人誹謗說:「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那都是後人在大乘經典當中虛構出來的人物,都不是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人物。」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維摩詰菩薩確確實實是歷史人物,絕對不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我們根據《大唐西域記》當中的記載,當年 玄奘菩薩去天竺學法的時候,玄奘菩薩就曾經造訪過 維摩詰菩薩的故居——毘耶離;在《阿含經》裡面也常常可以看到毘耶離這個地名。那麼毘耶離這個地名,玄奘菩薩翻譯作吠舍釐;因為古時候河洛地區發音毘耶離,就是接近梵音的吠舍釐,所以 玄奘菩薩把它翻譯作吠舍釐。玄奘菩薩在《大唐西域記》當中的記載說,吠舍釐國的皇宮是個大城,宮城的西北方有一座寺院,那個寺院是正量部僧人所住持的寺院。在這個寺院的東北方大約三里之處,有一個舍利塔,那個舍利塔的建立,就是紀念 維摩詰菩薩,因為那個地方本來是 維摩詰菩薩的故居;所以,後來有佛弟子就在那裡建造了一座塔,來紀念 維摩詰菩薩。

那為什麼有人要誹謗說:「這個大乘經典裡面的這個菩薩都不是歷史人物!」那些誹謗的人,他們之所以要作這樣子無根據的否定,目的就是為了要否定大乘法;如果說把大乘法中的菩薩否定成為非歷史人物的話,那麼大乘經典也就會跟著變成他們所講的「那是後人創造出來的偽經」。這麼一來,他們就不必去親證大乘經典當中所講的空性心如來藏,那麼,他們就可以以自己所思惟、所理解的這個義理,來自稱說自己是開悟者。甚至於有一些人連 釋迦世尊也敢大膽地否定掉,誹謗說 釋迦世尊也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不曾有過這樣一個人成佛來弘法;前幾年,電視新聞就有報導過,有一個六識論的洋人,他就是這樣子在謗佛。

《維摩詰菩薩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這一部經是由 維摩詰菩薩所講,釋迦世尊為他印證確立這一部經,所以叫作《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依真實義來看,這部經所講的解脫境界,就是大乘法中菩薩所實證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依法界實相來看,這個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並不是阿羅漢或者辟支佛所能夠知道的,更不是凡夫所能夠想像的,所以才叫作不可思議;這就顯示出大乘法所實證的解脫境界,是非常尊貴而不可思議的。

一般人所知道的解脫就是涅槃,可是他們所認知的涅槃,就只是灰飛煙滅、灰身泯智,是人死了叫作解脫、叫作涅槃,那是二乘人所能夠認知的,也是一般人想像所知道的涅槃。可是在大乘實相法中,並不是說人死了叫作解脫、叫作涅槃,而是說實證菩薩在活著的當下,就已經能夠實證解脫,就已經能夠實證涅槃了。事實上,是在活著的當下,就可以看見阿羅漢所入無餘涅槃中「無境界的境界」,那麼這種解脫,是二乘聖人還有一切凡夫,他們所無法想像的,所以才叫作不可思議解脫。

在這個時代出世弘法的大善知識 平實導師,他就把涅槃解說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詳細,可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瞭解,不但不瞭解,往往還會產生很大的誤會。涅槃的法義之中,包含有這個二乘聲聞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也包含了大乘菩薩所實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這是一般學佛人往往弄不清楚的地方。大乘法所講的解脫境界,那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思議的境界,因為他們都無法去思惟、無法去想像、無法去議論。那麼我們就以二乘的涅槃來說,假使有凡夫外道不承認有第八識住胎識能夠出生名色,那就一定會變成斷滅法,就一定是斷滅的境界。所以,必須要以大乘法的空性心—第八識住胎識—來支持、來說明、來建立二乘人所證的涅槃,這樣子才不會落入到斷滅的境界。因為二乘人所證的涅槃,那是十八界法都滅掉了之後,仍然有各自的如來藏單獨存在,而如來藏祂是離見聞覺知,祂沒有六塵的境界,所以叫作涅槃寂靜。

說到涅槃寂靜,當然就要談到涅槃必須要符合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在今天還是有許多凡夫大師們,他們仍然是想要以這個「離念靈知」的意識心,當作無餘涅槃中的常住法;但是 佛有開示說:「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說離念靈知心這個法可以進入到無餘涅槃之中的話,那麼涅槃之中不就是有「意識心」這個法嗎?不就是有「知」嗎?如果有知,那就一定能夠了知六塵、了知法塵,有知、有塵就一定不會是寂靜的!事實上,無餘涅槃的境界是離六塵的,離六塵當然就是寂靜!在無餘涅槃之中是沒有覺知心存在,因為十八界法都滅掉了,覺知心不存在了,當然是寂靜的,這樣子的涅槃才能夠符合三法印。如果有人說離念靈知是涅槃心,那就表示說「離念靈知」可以進入無餘涅槃之中常住,那麼涅槃顯然就不寂靜,因為他所講的涅槃還有覺知心存在,還有六塵存在,那就違背三法印。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36-a19_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