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02集 真空妙有法界藏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我們詮釋了《勝鬘經》中空亂意眾生的意涵,探討佛法中所說空相、性空和空性這三種空的真義。說到了眾生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簡稱蘊處界)都只是一時存在的假相,都是生住異滅,不是真實常住的法,因此稱為「空相」。而「性空」講的是蘊處界諸法都沒有一個真實常住的自性,反而都是要依一個根本因,然後藉種種外緣而緣生緣滅;當我們觀察到這樣的世間現象後,意識心中就得到了「緣起性空」的觀念、概念。至於「空性」講的是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祂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卻有不藉他緣而能自己存在且永不壞滅,以及能藉諸緣生起蘊處界萬法的自體性,祂才是萬法的根本因。

這個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空性心所說的「空」,它是「畢竟空」。什麼是畢竟空呢?空在《般若經》中說有十八空,但是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兩種空:一個就是蘊處界等萬法緣起性空,另一個叫作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就是畢竟空,為什麼叫作畢竟空呢?這是因為說:當你轉依如來藏,從如來藏自己的境界來看待一切法時,不但一切法都不存在了,連「看待」這個念頭也不存在;因為如來藏是法界的第一因,也就是萬法的根源,所以稱為法界第一義,假設如來藏能夠「看待」,那麼祂自己來看待自己時,當然迥無一法,這才是真正的「畢竟空」。

也就是說,無論你五蘊中對什麼樣的法所瞭解的空都不是畢竟空,即使證得如來藏以後,現觀而認知如來藏境界中迥無一法,可這依舊不是畢竟空;因為這是意識之所知,是意識心知道如來藏的境界中迥無一法,然後稱為畢竟空,是意識了別的法塵,仍然是意識心的境界,落於蘊處界有之中;可是畢竟空是如來藏自己的境界,它不是意識的境界,所以如來藏自己的境界才是畢竟空。至於蘊處界等萬法緣起性空的空,那是無常空、是斷滅空,不是究竟空、不是畢竟空。

例如《央掘魔羅經》有一段聖教:【過去一切諸佛,於一切法中極方便求,不得眾生界及我人壽命;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及三世一切聲聞緣覺,於一切法中極方便求亦悉不得。我亦如是為眾生說:離眾生界我人壽命。說無我法,說空法,如是說法。】(《央掘魔羅經》卷2所說的正是轉依如來藏自己境界的「畢竟空」。

既然如來藏這個真實空的空性心,並不是意識認知的空,祖師們也說「真空妙有」,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央掘魔羅經》的一首偈:【譬如空聚落,川竭瓶無水;非無彼諸器,中虛故名空;如來真解脫,不空亦如是;出離一切過,故說解脫空。如來實不空,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央掘魔羅經》卷2就是用村莊、河流來譬喻如來藏中的煩惱空了。比如說,當我們說那個村莊空了,是因為村莊中的人都離開了、空了,所以說村莊空;但村莊還是存在著,村莊本身不空,不空的村莊都沒有人住了,所以叫作空的村莊。又有人說河流空,那是因為河流的水乾枯了,河道中已經沒有水了,叫作河流空;但不是河流不存在了,那條河流依舊存在著。空河是因為水不存在,可是河流的體還在,只是沒有水在流,因此叫作空河。「空如來藏」的道理正是這樣,譬如五陰的煩惱滅盡了,將來可以只剩下如來藏而成為無餘涅槃,這時就把祂叫作「空如來藏」。而當五陰還存在之時,如來藏這個空性也始終存在著,但時時生其心而有五陰繼續在運作,顯示說如來藏祂具足萬法的功德,所以把祂叫作「不空如來藏」。然而,即使稱為不空如來藏,可是如來藏本體依舊是空,因為祂自己的境界中迥無一法,更別說有貪、瞋、癡等這些煩惱。這就是說空與不空的道理。簡單地說,就是蘊處界無常而空,因為修除一切煩惱,使生死流轉的煩惱空掉了,剩下如來藏本體,所以說空如來藏;但不是如來藏不存在了而說空,因為如來藏能生萬法、具有種種功能德用。

所以,祖師所說的「真空妙有」,他的意思是說:蘊處界的假空就是沒有妙有,因為沒有能生萬法的殊妙功德。因此佛法的弘傳之中,如果有人說只要覺知心中不牽掛煩惱,不牽掛財產、眷屬、名聞、權力等,然後又靜坐到心中沒有妄想雜念,那就是證空了,認為這時候的覺知心就是經中 佛所說的空性,認為在這個境界中沒有任何一法可得,因為什麼都不存在,只剩下覺知心一念不生,什麼都無,所以認為這真的叫作無所得。那個空其實是假的,是誤會的,它不是真空妙有。

因為既然說「真空妙有」,就是說真實的空可以函蓋一切微妙的三界有,那微妙的三界有到底是什麼呢?譬如人類最高可以當金輪王,也算是妙有,是人間的妙有;但是這個金輪王卻要由空性來出生、來維持,否則這個妙有就不能存在,這才能說「真空妙有」。因此,如果說坐到一念不生時是空性,是無所得法,那這個空到底是不是真空呢?這個真空裡面的妙有是什麼呢?能不能出生金輪王呢?能不能出生色界天的妙有、無色界天的妙有,乃至能不能出生聲聞、緣覺以及諸佛菩薩的世出世間妙有?如果沒有能夠出生這種種妙有的功德,顯然一念不生不是真空,這樣的所謂的空性不過是覺知心的境界,只是離念靈知而已;這個離念靈知得先要由色陰,還要有意根同時存在,來接觸五塵上的法塵以後,這個覺知心才能出生,然後才有這個所謂的空性的離念靈知。離念靈知覺知心既然是被生的,祂怎麼能生人家呢?祂顯然不是真空啊!而是假空;更沒有能生萬法、具諸功德的妙有,那當然就不是祖師所說「真空妙有」的空性心如來藏。

那如來藏為何「能生萬法、具諸功德」?這正是因為祂有《勝鬘經》中聖教所說的「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對這一句經文,平實導師在《勝鬘經講記》中有非常詳細的解說;首先說法,導師說法就是:【一切法,譬如我們的識陰也是法,諸識的心所法也是法,善與惡、煩惱等也都是法;色法有十一種,也是法;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也是法;包括真如無為、虛空無為、不動無為等六個無為也是法。】(《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03。)也就是唯識學中所說的「五位百法」: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還有六個無為法,這都是法。

其次來說界,導師說:【界又名種子,又名功能差別。界講的就是界限——有一個侷限;既然有侷限,就表示那是有功能,也是有界限的,不能超越那個功能。譬如說眼識,眼識有界限;在一般的狀況下,祂的功能只在色塵的界限中,不能超越,所以叫作眼識界,所以界的意思即是功能差別。】(《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03。)導師的意思就是說,跟種子一樣,種子有能生長的功能,但是又有其界限,有它的差別性:【譬如說一顆很小的尼拘陀樹子,種到地裡面,只要有水、有泥土、有陽光,它就能長成很高的大樹,那個種子有這個功能,所以功能差別又名為種子;可是它有界限,不能出生南洋杉,不能出生為其他的樹種,它只能出生尼拘陀樹。】(《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04。)這就是界。

至於藏,平實導師解釋說:【藏的意思,譬如說「寶藏」,那個「藏」中當然都是寶貝,才叫作寶藏。法界藏的意思是說,一切諸法的功能差別都含藏在如來藏中,所以如來藏就是法界藏。……萬法的根源就叫作法界藏——諸法的功能差別都收藏在這裡面。】(《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05。)

而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空性心,正是具有這「法、界、藏」的體性。導師解釋說:【所以一切諸法都含藏在如來藏中,因為祂出生了意根,然後與意根入胎而出生了五色根,接著出生了六塵,最後才能根塵相觸而出生了六識,這樣色身與八識心王具足,意識就可以運作了:設計飛機、火箭、汽車、潛水艇、火車、太空梭,也許未來可以超光速幾倍,當然可以來個冥王星一日遊,都有可能實現了。可是這一些法是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意識設計來的。……然後八識心王加上五色根共同配合把它們製造出來,而五色根及六塵、六識都是從如來藏中生出來的,光是這樣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如來藏是法界藏。所以這些法都從八識心王的具足而來的,也是由意識設計以後由八識心王共同去製造出來,所以諸法的功能都是從如來藏中生出來的。】(《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06~107。)

在《華嚴經》當中聖教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禪宗祖師也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因為三界境界全都是有情如來藏空性心所顯現的,下從地獄的有情開始,上至非想非非想處;下從凡夫異生,上到諸佛,全都是心。不論是在三界中利益有情的菩薩們,或者輪轉生死的異生凡夫們,無非都是心。如果沒有這個如來藏實相心,不可能會有眾生,也不會有三界世間。

以欲界為例,有情眾生的如來藏中,因為有過去生的貪愛,而種下了執著欲界六道境界的種子;但是七識心出生以後不能了知這些境界的虛妄,誤認為是真實法,然後加以執著,就產生了欲界中六個層次的差別;所以欲界六道的種子都是在人間種下的,種下種子以後捨報就生到欲界六道之中。也就是說,「三界唯心」講的是各人的常住真心如來藏,只有如來藏才能出生三界世間;但卻是由眾生的覺知心造作了三界業的種子,所以如來藏才會顯現出三界世間來。若是離了真心如來藏,哪裡還能夠有三界世間呢?就是因為真心如來藏具有出生三界世間的功能,妄心七轉識不瞭解自己的真心,卻錯認虛妄性而有生滅的妄心自己為真實心,所以有了不同層次的虛妄認知;然後執著著這些虛妄的境界為真實的境界,那就產生了欲界諸天和人間等這些有欲境界。

而三界中的無量眾生身中一定有無量無邊諸法,稱為一切法;以我們在上一集節目中探討的結論,說這一切法全都依附於實相心如來藏,所以一切法的本質其實就是如來藏。我們說這一切法都不自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也不由他生;可是「法不孤起」,三界中的法都是要有如來藏作為根本因,還要有其他的助緣共同來配合,才能夠生起諸法。如果是八識心王以外的法,那就必須要八識心王和合才有辦法出生,因此說「萬法唯識」。

我們還是以明鏡和影像之間的關係來解說這一段道理,幫助大家去理解它,譬喻中我們是用明鏡來比喻眾生各自的真心如來藏,影像則是指眾生的蘊處界諸法。其中我們前面講到的「不自生」,那就是說如果沒有眾生各自的明鏡如來藏,就不存在影像蘊處界,更沒有前世的蘊處界來出生後世的蘊處界這種可能。「不共生」則是說,既然沒有明鏡如來藏,那麼任何一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單一的影像都不可能存在了,因為影像必須存在於明鏡之上啊!那明鏡不存在了,怎麼會有任何一種影像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單一的影像都沒有,又哪來有多個影像產生共生的作用,出生一個和合的蘊處界呢?至於「不無因生」,那就是說沒有明鏡如來藏這個根本因,影像蘊處界都不可能無中生有的被出生。最後這個「不由他生」,就是說眾生的蘊處界都是由各自的明鏡如來藏所出生,不是由其他有情的如來藏所出生,更不是由其他有情的蘊處界所出生。

但是畢竟「法不孤起」,必定是要有明鏡如來藏作為根本因,加上種種的緣,明鏡才會顯現影像蘊處界,才有意根末那識,也才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那六識加上意根末那識,就有了眾生的七轉識的這個名,以及有五色根和六塵的色,那就有名、有色——有名色,再加上真心如來藏是第八識,然後八識心王與五根、六塵和合運作,才有三界萬法。

然而七轉識也好,五根六塵也好,乃至三界一切法,都是由明鏡如來藏直接、間接、輾轉出生或顯現,也始終不離明鏡如來藏;因為猶如虛空的空性如來藏這面晶瑩剔透的明鏡,本來就有能生、能顯一切法的功能德用,也就是界,就是種子。所以,勝鬘夫人說「如來藏是法界藏」,祖師們也形容如來藏的體性是「真空妙有」,它的道理就在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95-a22_102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01集 空亂意眾生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電視弘法節目。這一集我們要從 平實導師所著的《勝鬘經講記》第六輯第94頁開始,跟各位菩薩繼續探討幾個 導師開示中的問題。第94頁 導師演繹 勝鬘夫人:【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段聖教中的「空亂意眾生」這一句話的意涵,說如來藏不是那些空亂意眾生所知所證的境界。

學佛人都知道佛法是說「空」的,但是佛法中所說空,它的真實義究竟是什麼?卻常被學佛人錯會,至於佛門外世間人的誤解、甚至扭曲,那就所在多有了!佛法中說「空」,有三個較常聽到的名詞,就是「空相」、「空性」和「性空」。平實導師說:【空真的不容易理解,因為空有空性與空相;空性指的是萬法的生起之處,可是祂沒有任何的形色與影像;而這個空確實有其自性,其自性能生萬法,而不是空無之性。空性所生的萬法全部都是緣起性空,故名空相;所生的諸法就是蘊處界,再由蘊處界輾轉生諸萬法,但都不是常住法,這一些法既然不是常住而畢竟要壞,都是藉緣而起所以其性本空。】(《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00。)

我們就再進一步來說明這三種空的意涵。首先,「空相」是從有情眾生自身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簡稱為「蘊處界」)這些世間有相的法中來說空。因為眾生身心蘊處界這些法,都不是它們自己本來就能獨力存在的法,而是依因藉緣現起存在,緣散則又壞滅的法;所以蘊處界都是無常之法,無常所以是苦,無常所以是空——無常、苦、空——就不是真實不壞的我,所以無我,因此稱為「空相」;因為都只是一時存在的假相,都是生住異滅,不是真實常住的法。

而「性空」則是說:蘊處界諸法都是依因藉緣而顯現有緣生緣滅,就是必須藉著種種的緣才能現起,當這些緣散壞時也就壞滅;並沒有能夠自己恆常存在的真實體性,所以說它「其性本空」。而「緣起性空」,就是在觀察眾生蘊處界諸法緣生緣滅其性本空的這些世間現象後,意識心中所得到的一個觀念、一個概念。所以,緣起性空是在說明現象界中一切諸法的空相,也就是說我們的蘊處界,以及蘊處界中現起的一切法,都是暫時有,不是真實有;你可以體驗它現前存在,但它不是永遠存在、不是永遠不壞的;因為,它是緣生緣滅的法,體性是無常空,這樣觀察世間現象的結論,就是以「緣起性空」來形容它。說到這裡就很清楚,「緣起性空」既然是依眾生蘊處界諸法緣生緣滅其性本空的世間現象,而在學人意識心中建立的一個觀念,當然就更不是真實常住法了!

但是蘊處界諸法既然都是生滅無常的假法,在還未遇到相應的緣而生起之前是不存在的;又依憑什麼根本而能藉緣生起?總不能無中生有、憑空而起!顯然在蘊處界這些假法背後,必定還有一個一直都存在而沒有生滅的真實法作為萬法的根本因;可是這個萬法的根本因,祂無形無相,不是一般人能知能見,卻又具有能夠遇到某種緣的時候,相應生起眾生蘊處界諸法的體性。

那這個根本因就是佛法中講的另外一種空——空性。為什麼叫作「空性」?因為祂有自體性,祂的自體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祂具有不藉他緣而能自己存在的自性,既然不藉他緣而能自在,當然就沒有所藉的緣散壞時,祂就跟著壞滅的生滅性;所以祂是恆常的法,也是不斷滅的法,一切人乃至諸佛,都無法知道祂何時生?也不能知祂何時滅?也就是說,這個「空性」,祂從來無生,也永遠不滅——自從無始劫以來,祂就一直延續下來,不曾有一剎那的間斷;最重要的是,祂有能生萬法的體性,是萬法的根源,三界世間一切法的出生與運作,都必須依憑於祂;所以祂真實存有,不是人類單憑著意識思惟揣度而想像施設的虛妄法,反而可以讓人在證悟之後現前體驗祂的自性及運作;但是祂的法相卻又是無形無色的空法,不是物質的色法,所以才稱為「空性」。

為了容易理解上面這三種佛法中所說「空」的這個關係,我們就舉明鏡和影像的例子來加以說明。我們都知道明鏡當中的影像不是真實的,只是明鏡藉著各種外緣而顯現的,當外緣滅了,影像也就跟著消失了。例如張三來了,鏡子上就顯現張三的影像,張三走了,他的影像也就消失了;接著李四來了,鏡子又顯現李四的影像,李四走了,影像也跟著消失;乃至於說接下來又是王五、又是趙六,影像總是一個接著一個生生滅滅、來來去去。影像因為外緣生滅而在明鏡上顯現以及消失,沒有真實永恆存在的自體性,就如同前面所說的蘊處界「空相」;而當仔細觀察著明鏡表面所顯現影像緣生緣滅卻空無自性的現象,就可以得到「緣起性空」的觀念。

但是不論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每一個影像都是由明鏡所顯現,都在明鏡表面顯示著一段生住異滅的過程,始終不曾剎那離開過明鏡。這都是因為明鏡本來就有能顯現影像的自性,又始終真實存在著,不曾一剎那滅過;並且對一切外緣都不迎不拒,所謂「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地如實顯現;但是明鏡本身不會因為影像的顯現讓鏡面留下汙垢,影像消失了也不會有所缺損,它顯現影像的功能始終都是一樣。也就是說,明鏡的本體從來不曾生滅、不曾增減、不曾變易。這表示了明鏡本身具有「空」的體性,就如同虛空一樣,沒有選擇地讓一個個影像在鏡面上生住異滅地顯現。如同虛空是說它不遮止一切法,能如實映現萬法,但是也表示它是有自己的功能,不像虛空──純然的空無,因為我們前面說如同虛空。這不正像我們前面所說的「空性」嗎?

說到這裡,從觀察「空性」的明鏡與所顯的「蘊處界」生滅影像之間的關係,可以確認一個事實:就是「緣起性空」其實是指常住的明鏡「空性」藉著外緣而在鏡面上顯現「蘊處界」影像生住異滅的一個過程、一個現象,然後形成我們意識心中的一個觀念。空性既然能生蘊處界萬法,當然是萬法的根源、萬法的根本因。如果否定了「空性」,就如同離開了明鏡,那縱使有外緣,也不可能有任何「蘊處界」影像憑空生起,何況能夠從影像的生住異滅中得出「緣起性空」的觀念呢?

通過上面所說佛法中三種「空」的意涵,知道了它們之間的差異,也能夠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真實且恆常存在的「空性」出生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成為了一個眾生;但是蘊處界的眾生只是一個虛妄不實的「空相」,當「空性」藉著各種不同的緣而出生或顯現蘊處界「空相」生住異滅的過程,就顯示了「緣起性空」的現象與觀念。所以,不能親證而現前觀察並確認這三種「空」的真實意涵與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的差異,就會在生滅虛妄的蘊處界諸法「空相」之中,錯誤地執取了它的全部或者是部分作為真實不壞的常住法,那就會誤以為明鏡表面顯現的影像本身就有真實存在的自性;或者雖然知道影像不是真實,但卻執著影像緣生緣滅其性本空的「緣生性空」現象,說它本身就有真實常住的自性。那麼持這樣的兩種看法的人,都無視甚至於否定了明鏡這個「空性」的存在,正是勝鬘夫人所說的「空亂意眾生」;因為這些眾生的意識心不能真正理解乃至親證「空性」實相,只是虛妄想像,進而產生了錯亂的認知。

那這個能夠出生蘊處界「空相」和顯示「緣起性空」的萬法根本因——這個「空性」,究竟是什麼?我們也不妨就以 龍樹菩薩所著《中論》裡面一首重要的偈:【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卷1來探討這個問題。諸法講的是三界有情蘊處界的所有法,這些無量無邊的法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法不孤起」,這是佛法的正理。但是 龍樹菩薩進一步強調:這些無量無邊法的生,有四種是被禁止的,就是禁止「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因為這些說法都是邪見,是不懂無生的人所說,也不符合中道。也就是說,一切諸法都不會是自己出生自己,也不會由各種外緣來共生,或者由他人來出生自己,更不會無因而突然出生。

我們首先來說「諸法不自生」。譬如說一個嬰兒,他不能自己出生自己,如果他能自己出生自己,也就不必父母的因緣了;如果有生滅的法可以自己生自己,那就是無中生有;如果嬰兒可以無中生有,那麼諸佛也可以無因成佛;那麼世間所有的一切產品都可以無中生有,那還需要有農業和工業來生產嗎?可是諸法不能無中生有,因為自己還不存在以前是無,還不存在的自己怎麼能出生自己呢?所以說「諸法不自生」。這意謂著:識陰等六個識都不可能自己生自己,離念靈知這個意識心,夜晚眠熟以後就斷滅了,所以第二天的意識,並不是前一晚的意識所出生的。

接著來說「不他生」,是說諸法也不是從其他三界法出生的。例如識陰六個識,要由自己的五色根配合意根,加上自己的六塵才能出生;如果是別人的六根觸六塵所生的六識,那是別人的六識,不是自己的,所以這個覺知心不能從他生。因此,如果有人說:「全能的上帝是造物主,一切生命都是上帝出生的。」那就違背了「不他生」的聖教!因為有為、有作而且是有好惡的上帝,他是不離三界蘊處界諸法,自然不能夠出生同樣屬於蘊處界諸法的我們。

再來說「不共生」,還是以識陰六識來作說明。六識這些法不是根與塵共生而來,如果六識這個法是根、塵共生出來的,那麼人剛死時六根還是具足,有六根應該就可以有六塵,那是不是死人同樣也可以出生六識呢?那應該就不會有死,因為還有六識覺知心,但是事實上顯然不行。所以諸法不可能共生,也就是說,諸法藉著種種助緣和合而出生時,其實背後一定有一個能生的根本因;根與塵只是藉緣,不能共生意識或者是識陰六識。

最後這個「不無因生」,就是否定了「無因論」的主張。一定要有一個根本因,然後藉根、塵等其他幾個助緣,諸法才能夠出生;如果沒有根本因,縱使助緣或者是藉緣具足了,諸法還是不可能出生。即使是器世間也是一樣,有眾生的種種身、口、意行,然後有眾生的種種業種以外,還得要有共業眾生的根本因,器世間才能出生。

所以主張「緣起性空就是般若實相」的人,像釋印順就是認為眾生只要藉無明、業力、根、塵為緣出生,把每個眾生各自的根本因消除掉,只說根、塵等諸緣和合就可以共生有情身心,顯然有情就只有藉著世上的無常諸法而能共生;這樣藉諸法就能被共生出來,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無因論!因為緣起的意思,必定是有一個本來就存在而不曾有生的無生之法,祂恆而常住,而且性如金剛永不可壞,來作為根本因,由祂藉著眾緣而生起了五陰世間的蘊處界諸法,哲學界主張「假必依實」,它的道理也在這裡。

另外,像有的科學家或者是醫學家認為「物能生心」,想從物理學中去探討人類起源的答案,認為地水火風這些物質是先於眾生蘊處界而一直存在著,當地水火風遇到了某種特殊的條件,譬如大爆炸或者雷電觸擊時,就出生了眾生的蘊處界。可是這種說法有一個很大的盲點,就是如果物質能夠出生眾生的蘊處界,那就像一貫作業工廠以同樣一個模具生產出來的加工品,應該每一個眾生都長得一模一樣!然而,單單以人類來看,每個人的外貌長相都已無一相同,千差萬別的個性風格以及聰明才智差異,那就更不在話下!所以,「物能生心」也是一種虛妄想。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作一個結論:不是蘊處界卻能生眾生蘊處界諸法的真實法,這個萬法的根本因,就是有情眾生的五根、六塵、七識之外,同樣都有的各自的第八識如來藏。否定眾生的如來藏實相「空性」心真實存有,像釋印順等這些所謂的「佛學研究者」,正是勝鬘夫人所說的「空亂意眾生」!

我們就說到這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96-a22_101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00集 滅諦即是共相一切法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所謂的一切法空,這一切法空其實是空相跟空性這兩類法的共相,因為空性跟空相之間是有關係的。因為空相是屬於我們生命的身心這個一切法的範圍,諸法的範圍這個部分它最後都會壞滅,因為它是生滅的,所以它最後是會成為一切法空了。因為一切法最後都會空、不見了,可是空性這個法,祂本身是不生不滅法,祂出生所有的生滅法,所以空性這個法祂本身是不生不滅法。這個不生不滅法——這個心體上面——祂不會有任何一個生滅法存在;所以說,在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這個心體上一切法也是空的,表示這個真實法上面不會有任何的生滅現象,不會有任何的生滅變異在這個心體上,所以一切法在這個心體也是空。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一切法空其實是空相跟空性的一個共相。所以,在般若上其實它以一切法空作為這兩類法的共相。

可是,如果不瞭解這個道理的人,他就會誤會說:「這個一切法空不就是蘊處界滅了嗎?那就是什麼都沒有。因為你們大乘法也是這樣講,小乘法也是這樣講,那表示就是只有一切法最後滅掉這樣子而已。」他們就忽略了說,其實這個不生不滅的空性——真心如來藏這個心體(祂的心體上)——的確是沒有任何的生滅法的;因為這個緣故,也可以把這個心體稱為一切法空,而這個一切法空就是滅諦的道理。換言之,滅諦所要說的,不是只有蘊處界滅盡而已,而是說有一個心體,如果你要證得祂——你要實證祂來發起般若智慧;那你也要把這個一切法滅盡的,表示這個心體上是滅盡一切法的。要有這個智慧,如果沒有這樣的智慧,表示他是不懂得滅諦的道理,所以滅諦也可以稱為一切法空。而這個一切法空表彰了兩類法:一類是蘊處界諸法,是屬於眾生流轉,將來必滅的;祂也表徵有一個心體,祂出生那一些可滅的諸法,可是祂的本體沒有這些法,所以這個本體也是一切法空。所以滅諦表彰了兩類法的共相,所以這個滅諦,祂不是一切眾生心識所緣,祂也不是二乘的阿羅漢或者辟支佛他們的智慧境界所能夠知道的。所以,一切法空同時表彰了大乘、小乘所獲得的智慧,而且它所函蓋的層面廣闊,那才是《勝鬘經》裡面滅諦是不可思議的一個法的道理啊!所以,我們大略總結了前面說的這個空相、空性,還有它們的共相——就是一切法空。甚至有時候說空三昧的另外一個解釋,其實就是一切法空,那它也有時候作為菩薩的智慧的表彰。

我們來繼續看在《勝鬘經》裡面也有提到這個如來藏無前際,祂是不生不滅法的這個部分。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內容:【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裡講到如來藏是沒有前際的。這沒有前際的意思是說:如來藏這個法祂不是一個過去的法,祂一定是在我們的現前的,一定是跟我們蘊處界同時同處存在的。我們不能像有一些一神教的人,他們認為說上帝是在亙古之前就把我們創造了,把我們創造之後,他在亙古,現在我們要證得上帝,沒辦法!因為上帝是無限的,而且他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所以我們人類是有限的生命,我們有限的生命是不可能證得無限的上帝的。那樣子就是落入了想像。

如果有一個生命或有一個法,他創造了我們之後,結果他只停留在過去,他沒有辦法來到現在,那表示他也是斷滅的。如果祂是一個真實的法,祂在久遠無始劫以前存在,創造了生命,創造了宇宙,祂是不會消失的,祂一定會持續一直存在的創造生命,創造宇宙,然後來到現在跟我們同時同處的。這樣子才可能說這個法——祂是個永恆存在的法,這個法是真正創造生命的法。

而我們說如來藏正是一個真正創造生命的一個法,因為我們每一個有情,每一個生命,其實就是有兩類法:由生滅的空相這個法跟不生不滅的這個空性的法,兩個和合起來成為我們一個生命體。所以說,我們的本體如來藏祂是沒有前際的,以我們現在看祂沒有前際,為什麼?祂永遠是現在之法。如果我們說久遠劫,那祂顯然是很古老,因為最古老、最古老也是祂創造的;可是祂並不停留在過去,祂還會一直來到現在;而且祂一定也是最新的法,因為祂跟我們同時同處來到最現代的時候。所以我們可以說:「祂是最古老的法,也可以是最新的法。」而這兩個最古老或最新同時存在,因為那是祂本然如此,這樣才能夠正確理解如來藏的道理。

好,那我們來看看有人這樣來解釋這段《勝鬘經》的意思:【因此,如來藏是「不起不滅法」。是不起不滅的常住法,能為生死涅槃作所依,眾生這才「得厭苦,樂求涅槃」。中觀和唯識宗,明一切法空性或圓成實性,也是不起不滅,無前際後際的,然都不說為一切法的依止處。以常住不生滅為所依,即真常唯心論的特色!】(《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46。)這段解說,這位法師其實他的解說並不是很正確,因為他說「中觀或者是說唯識宗,明一切法空性或是圓成實性,祂也是不起不滅的,也是無前際後際的」。可是他認為說「這個中觀或是唯識都不說一切法,就是這個無前際無後際的一切法空性,或是圓成實性,不作為一切法的依止處」。可是其實中觀或者是唯識都把「一切法空性或者是圓成實性,當作一切法的依止處」,只是他扭曲了祂,所以說他的所說並不正確。而且他還說:「以常住不生不滅為所依,即是真常唯心的特色。」他前面先否定中觀跟唯識,沒有把一切法空性跟圓成實性作為諸法的所依,可是「真常唯心有」,表示怎麼樣?他在暗示「真常唯心論不符合中觀,也不符合唯識」,他暗示這件事情。可是他這樣的說法也是錯誤,因為我們法界實相確實是有真常,而且是唯心,因為那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就是真心。

我們來看看同樣這位法師,他在自己的著作裡面,他也自己證明了:「其實確實唯識宗是有一個法可以作為其他蘊處界、其他生滅法的所依。」我們看這個內容:【瑜伽派的本識,也在說明它是隨業感果的輪迴主體(「去後來先作主公」);因本識的執持熏習,才能保存過去的經驗,明記不忘;本識是六識生起的所依;因本識的入胎,名色、六處等才能增長廣大。建立本識的動機,和建立不可說我,豈不有同樣的意趣嗎?難怪有人說阿賴耶是神我的變相。】(《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55-56。)

我們先來看看,瑜伽派其實就是唯識,瑜伽派有說本識,而這個本識是入胎,可以作為名色六處的所依;因為只有這個本識入胎,才能夠增廣名色跟六處,那顯然這個本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萬法的所依。因為名色——「名」就是心法,「色」就是物質的這個色法;既然色法跟心法都要依於這個本識,因為這個本識入胎之後才生長出生命——才有肉體,才有心靈;既然是這樣子,那顯然這個本識——這個阿賴耶識——就是諸法的所依。

所以,他在這裡所說就已經在證明「唯識確實是有這個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具有圓成實性,所以顯然阿賴耶識是萬法的所依;而且我們前面已經有說明了,這阿賴耶識、如來藏,還有不生不滅這個法,其實祂所指都是同一個。而且不生不滅法這個心體,祂本身沒有任何的一切法,所以也可以用一切法空來表彰這個心體;所以顯然一切法空性、圓成實性,確實在唯識裡面是作為萬法的所依。所以他這裡所說已經證明這一點,所以說他自己所說自相矛盾,只是他寫在不同的書裡面而已,可是其實他自相矛盾。

然後他又說,他說難怪有人說「阿賴耶識是神我的變相」。可是他這樣的語意是在責怪:啊!因為如果阿賴耶識(如果這個本識)可以作為萬法的所依,他認為說,那你不要怪人家來責怪你說「你這個是神我」。因為他認為說「有一個法作為萬法的所依」,這個就是神我。可是不然!因為佛教之外的其他的宗教,其實都把所謂的蘊處界,譬如上帝或是什麼神祇,作為創造世界、創造生命的這個本體,那個才叫作神我。因為他所建立的那個神,它是五陰,它是覺知心,它不是阿賴耶識這個本體;因為祂們是屬於七識心的,屬於六識心的。可是阿賴耶識是第八識,所以所謂的外道神我,外道神我所說的是指:它是有蘊處界,它可以說話,它可以變現,它可以降災禍的。可是我們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法,祂是離見聞覺知的,祂跟前七識完全不同。所以不可以混濫,不可以混淆其中的差別,所以顯然第八識阿賴耶識不是神我。

我們來看看在《勝鬘經講記》裡面有這樣的文章,也是同樣這個法師:【「如來藏」,「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我、眾生、命、人,為我的異名。今說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和《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意義一樣,都是無我的異名。我,即主宰、自在。眾生,即五眾()假合的有情;依外道說,即是生而又生的補特伽羅。命,即壽命,生命,約生死的延續說。人,即行人法的,如有意識,有智慧,能用手,能說話的。我、眾生、命、人,是約我的四義不同,實即一神我。現在說如來藏是不與外道的神我一樣的。《楞伽經》也說:『無我如來之藏』,實約一切法空性說。」】(《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47。)顯然在《勝鬘經講記》裡面說這個如來藏是不與外道的神我是一樣的。既然他已經知道「如來藏是不與外道的神我是一樣的」,因為外道的神我是六識心或是七識心的部分,可是如來藏是第八識;所以顯然第八識跟外道神我的六識或七識是不同的。既然是不同,怎麼可以說:「啊!難怪有人說阿賴耶識是神我的變相。」因為第八識不可能變為六識或七識,因為不生不滅法不可能轉變為生滅法,生滅法也不可能轉變成不生不滅法;因為它是兩類法,這兩類法是截然劃分不同的,不可能把生滅的法轉變成不生不滅,也不可能把不生不滅的法轉變成生滅的。所以不可能說阿賴耶識有什麼變相,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阿賴耶識祂就是不生不滅的心體,祂沒有什麼變相可言,因為祂是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眾生)全然一致的;既然全然一致,怎麼可能會有變相呢?

所以說,如來藏祂不是外道神我,而且如來藏確實是一切法,也是所有生命裡面蘊處界名色的所依。所以說,中觀跟唯識其實都有說到這個一切法空性,或者圓成實性,確實是一切法的依止處,並不是如這個法師說:「中觀跟唯識,明一切法空性或圓成實性,是不起不滅的,可是都不說為一切法的依止處。」他這樣的說法,顯然違反他自己所說,也違反了我們前面在解說「一切法空性,其實它是兩類法——空性與空相」的這個道理。而且這兩類法是彼此相依,而且是和合在一起的成為生命;而且蘊處界的這個空相之法,它是要依附在空性的不生不滅法上面,它才能夠存在的。因為蘊處界的法(生滅的法)滅了之後,它沒有能力讓自己再出生;而是由於有一個不生不滅法的如來藏、阿賴耶識,才使得蘊處界生滅的諸法滅後還能夠再出生。所以,顯然這個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作為一切諸法的所依,成為一切諸法的依止處。

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沒有如來藏作為蘊處界一切諸法的依止處,生滅的五陰(眾生的身心諸法)不可能運行。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中觀或唯識其實是把一切法空性跟圓成實性作為一切諸法的依止處的。而且這個道理跟真常唯心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是相合的。如果違背這樣的說法,就表示他對於一切法空、對空相、對空性、對滅諦,他是不如實知的;因為不如實知,就稱為「空亂意眾生」。所以「空亂意眾生」指的就是這類對於空性、空相、一切法空、滅諦不如實知的外道凡夫眾生。

我們這個解說就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407-a22_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