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92集 如何從世間與出世間入不二法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入不二法門之二」。前面說過淨解菩薩的入不二法門,今天要分別來說明那羅延菩薩、善意菩薩與現見菩薩的入不二法門。

首先要講那羅延菩薩的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經文的意思是說:那羅延菩薩說:「世間、出世間是兩個法。世間的體性即是空性,能如實了知世間的真實性即是出世間,菩薩於世間中度眾,心卻是出世間的,因此於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菩薩已經明白世間一切有,其體性是空無的,所以說不入,不會執著墮於世間法上,出生煩惱;又明白空即是有,因此能常隨世間自度度人,成就菩薩道,所以說不出;眾生總是在集苦,因此對於世間的煩惱,一定會盈溢增長,而菩薩以不入故不增世間,所以說不溢;菩薩又不捨眾生故不捨世間,以不出故常隨世間,就不會像二乘人散壞世間,所以說不散;能如此正觀世間與出世間的人,即是入不二法門的人。」眾生總是不知不見五陰世間的真實性,於平等法中起虛妄分別,由於對世間無有正見,起心分別造作諸業,更不知世間相即是滅盡相,不見世間是念念變滅故。

請看《思益梵天所問經》卷3:【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若行者於平等中不見諸法,是名得聖道已。」文殊師利言:「何故不見?」思益言:「離二相故不見,不見即是正見。」又問:「誰能正見世間?」答言:「不壞世間相者。」又問:「云何為不壞世間相?」答言:「色、如無別無異,受想行識、如無別無異。若行者見五陰平等如相,是名正見世間。」又問:「何等是世間相?」答言:「滅盡是世間相。」又問:「滅盡相復可盡耶?」答言:「滅盡相者不可盡也。」又問:「何故說言:『世間是滅盡相』?」答言:「世間畢竟盡相,是相不可盡。所以者何?已盡者,不復盡也。」】經文的意思是說:修行者如果能於平等法中,不見諸法、不起虛妄分別,這樣的人就是得聖道者。那要如何能不見諸法起心分別呢?思益菩薩說:「要離有無二相,不見有無二相的人,即是有正見的人。」眾生總是見五陰世間是有,執著五陰世間而造作諸業,輪迴生死受盡無量苦,便想斷滅五陰世間,落在無的邪見中;如此是壞世間相的人,一樣不得正見。那怎樣的人才能對世間生起正見呢?思益梵天回答說:「不壞世間相的人,即是正見世間的人。」想要不壞世間相,修行者必須證知色受想行識五陰與平等真如無異無別,了知世間相即是滅盡相,五陰世間乃妄見之相,猶如空華,本無所有,本來就會念念斷滅,最後畢竟滅盡;已知一定會滅盡,就不復需要再去滅它,所以說「滅盡是世間相」。能對世間生起正見的人,便能了知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這樣的菩薩既不會墮於世間,生起無盡的煩惱;也不會想要滅除五陰世間入無餘涅槃。菩薩是證得世出世間法的人,在世間度化眾生之時,同時心是出世間的,一切所作所為都不出自心所現,因此於夢幻泡影的世間中,能自在無礙地作佛事,故說菩薩不入亦不出世間,是真正入不二法門的人。

接下來要講善意菩薩的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想要當菩薩摩訶薩,就要對眾生有善意,要把真正的善法告訴眾生,因為眾生一直在三界中輪轉生死,認為生死是那麼的真實,想求解脫,便想入涅槃解脫生死。所以不管是凡夫或是二乘人,都不是真懂生死與涅槃的人,是落入有二的人,因此善意菩薩才會說生死與涅槃是二法。如果能夠真正看到生死中,如如不動無有生死的體性,就不會被生死的表相所繫縛,既沒有生死,何求解脫!想求解脫是因為有生死的煩惱,菩薩留惑潤生,就是看透生死中無有生死,所以才願生生世世來世間度眾生,依止於無生死的法身,不生不滅,來成就佛道。所以,善意菩薩也是一位真正入不二法門的人。

佛所住的涅槃叫無住處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住於生死是凡夫眾生的事,死後入涅槃是灰飛煙滅二乘聖人阿羅漢的事,菩薩在生死中就已經是涅槃了,已經沒有生死的繫縛,自然不需要急於求入涅槃,也沒有解脫、不解脫的事;因為菩薩心本來就已經解脫,何來更求解脫?所以菩薩能用三大阿僧祇劫的生死,來勤苦度眾而不以為苦。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7的偈頌中說:【生死涅槃本平等,成就有情離分別。】菩薩就這樣成就佛道,深知生死涅槃平等無二,表面雖有所作,但真實是無為無作,如此成就有情,不起虛妄分別。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 世尊的偈頌說:【生死涅槃等無二,其性不壞無造作。】

菩薩如是精進,除了深知眾生於生死中所作之無窮過患,所受之苦無量無邊,便以所證之無量功德,加上發大慈悲心為眾生演說;由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成就羼提波羅蜜多。正如 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7告訴 彌勒菩薩說:【精進之人,於生死中說諸過患,顯大涅槃無量功德,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是即精進波羅蜜多。】

如果有人想要成就此精進波羅蜜多,入善意菩薩的不二法門,必須依《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中所說,讚歎 佛的功德:【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稱揚讚歎一切諸佛往昔所修方便波羅蜜,并所隨順相應行海,隨順世間種種所作,令諸眾生究竟成熟,雖普調伏一切眾生,而於眾生無所染著;雖普照明諸佛眾會,而於眾會心無所著;雖離生死,而於諸趣自在受生;雖現世間,而於涅槃入出自在;雖能了達生死涅槃無二無別,而常善巧饒益眾生,安住菩薩圓滿自在,超出世間到於彼岸。】經文的意思是說:當我們稱揚讚歎一切諸佛往昔所修所有一切方便波羅蜜後,菩薩深知必須依此向佛學習,所有所行皆如上所說,所謂依教奉行。想要究竟成熟一切眾生,就要隨順世間種種的作為,調伏一切眾生卻不被眾生所染;照明一切諸佛眾會卻不執著,並像佛一樣地了達生死涅槃無二無別之後,能常常用善巧方便來饒益眾生,從度眾中成就智慧到彼岸。如《大方等大集經》卷13所說:【雖知無有生死涅槃,以方便故修集智慧;雖知諸法本性自滅,以方便故說於涅槃即是般若。】

今天最後要說的是現見菩薩的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現見的意思是說,這樣的法,我是現前就證得,是現量的境界,不是臆想推度而得的,現見菩薩對盡與不盡二法是如實通達的。二乘解脫道的修行者認為世間有為生死的虛偽法必須斷盡,因此努力求斷我見、我執;斷盡世間煩惱之後,此生捨壽便入無餘涅槃,說「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果對三界世間還存有一絲絲貪愛未斷,就說還有餘苦未斷盡,是不盡的人。如是落入世間與出世間的二法,與生死與涅槃二法相同,皆是有相對的二法,可是前面兩位菩薩已經說過世間與出世間無二無別,生死與涅槃亦是平等無二,故知盡與不盡亦皆是不二。如果將有為無常的法,是生生滅滅的法必須滅盡,那是落入有盡法的人;如果執著實相無為法是常住不盡,如是若以盡為盡,以不盡為不盡的人,皆是墮於盡、不盡二法的人。可是現見菩薩說:「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一切法皆不離真如。《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3說:【一切皆是勝義有者,以一切法不離真如故。】因此世俗的世間一切法,皆是依於勝義真如而有,真如不可盡,故一切法亦究竟不可盡,皆是無盡相。故知眾生想要滅盡的一切法,只是因果相酬,唯識所變,如來藏如鏡現像,似影隨形,無有影而不隨形,亦無有鏡而不現像,就這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但鏡子是不可盡也不會盡,祂是無相亦是無盡相。既知無盡相即是空性心如來藏,何有盡、不盡二法差別可得?如是為入不二法門的人。

《佛說維摩詰經》卷2:【佛告諸菩薩言:「有盡不盡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其有數。何謂不盡?謂為無數。如菩薩者,不盡於數,不住無數。」】菩薩雖知要滅盡煩惱,但因眾生的煩惱無盡,所受的因緣果報無盡,菩薩所發的菩提心亦不可盡。誠如《大方等大集經》卷27無盡意菩薩告訴舍利弗說:【唯,舍利弗!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已不可盡。所以者何?發菩提心不離煩惱故,發心相續不悕餘乘故,發心堅固不參外論故,發心不壞魔不沮故,發心恆順善根增長故,……菩薩如是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耶?……三寶不斷故無有盡,眾生性無盡故無盡,……知一切法本性無盡故無盡。唯,舍利弗!是名菩薩發菩提心不可盡也。】世間有為的心、心數法,佛說是有數的法,是可盡的法;至於不可數絕對待的法,是不可盡的。佛說菩薩對可盡的有數的法,卻不可滅盡,誠如無盡意菩薩告訴舍利弗說: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已不可盡,因為菩薩如是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耶?又說佛法僧三寶永不斷故無有盡,眾生性無盡故亦無盡等等;乃至知一切法本性無盡故無盡,是故佛說菩薩不盡於數。至於不可數絕對待的法,佛亦說菩薩不住,因為菩薩已得中觀的智慧,不落盡與不盡的兩邊,如是才是入不二法門的人。

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2具壽善現問佛說:【「世尊!云何名為無盡三摩地?」「善現!謂若住此三摩地時,引諸等持功德無盡,而不見彼盡不盡相,是故名為無盡三摩地。」……「世尊!云何名為離盡三摩地?」「善現!謂若住此三摩地時,見諸等持一切無盡,而不見少法有盡不盡相,是故名為離盡三摩地。」】經文的意思如下:善現請問佛說:「什麼叫作無盡三昧?」佛告訴善現說:「如果住在這樣的無盡三昧時,可以引發所有一切無盡的等持功德,然而卻不會看見這些功德的盡與不盡之相,這樣就叫作無盡三昧。」……善現又問佛說:「什麼叫作離盡三昧?」佛告訴善現說:「如果住在此離盡三昧時,可以現見諸所有一切的等持功德無盡,然而卻不見少法有盡與不盡之相,這樣就叫作離盡三摩地。」所以,菩薩不管是住於無盡三摩地或離盡三摩地,皆不見盡、不盡相;有這樣智慧的菩薩,皆是證得不二法門的賢聖。

最後我們來看《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7,便可知道要如何修行。【佛告最勝:「菩薩大士周旋五趣流轉生死,方便權現適化應時,有說身淨則論無生,其睹生死則無生死,解知無生,生死一而不異,亦無若干差別之名。……亦當思惟盡不盡法。云何思惟盡不盡法?於是菩薩分別了達虛空淨想,其無盡者淡然無為無有想念,有想念者於賢戒律乃有大缺。」】經文的大意如下:諸佛菩薩為度流轉生死的五趣眾生,適時地方便善巧應化出興於世,告訴眾生如何清淨身口意,以及無生的道理;如何從目睹有生死的現象界中,了達無生死的大道理;告訴眾生生死是一而不異,其中無有任何的差別之名。……同時要菩薩思惟盡與不盡的法門。要如何思惟盡、不盡法呢?菩薩應分別通達心如虛空清淨之想,那無盡的心是淡然無有作為,亦無有想念的;如果落入有想有念的心,這樣去執持戒律是有大缺憾的。總之,佛告訴最勝問菩薩:想要入盡、不盡無二的法門,一定要證入像虛空一樣清淨的無想無念的無盡心,用這樣無生死、永遠無盡的心來修行。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說到這裡。

最後敬祝諸位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521-a19_092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91集 如何從有為、無為入不二法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入不二法門之一」。

在《維摩詰所說經》卷2第九品中,維摩詰大士要諸位菩薩說出:「如何是菩薩入不二法門?」連同 文殊師利菩薩,總共有三十二位菩薩各自說出了所入的不二法門。前面正覺教團的菩薩已經講了十位菩薩的入不二法門,今天開始末學就從第十一位菩薩—淨解菩薩說起—分四次跟諸位大德解說另十位菩薩所說的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卷2:【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淨解菩薩說:「有為與無為是兩種法。若能離開有為法與無為法,不落在有數的法,則心就像虛空一般,以這樣清淨的智慧、一切都無有遮礙的人,這樣就是入不二法門的人。」為何離有為、無為二法,就能像虛空一樣能夠離於一切數,而且這樣就有清淨慧,成為一切都無礙的智者,是一種入不二法門的人?所以淨解菩薩的話中,有很多的法值得我們來探討:如何是有為法?如何又是無為法?要如何才能離有為法與無為法?又為何離此二法能入不二法門?

首先,我們來弄清楚「什麼是有為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有為法?」佛告善現:「謂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五蘊、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一切有生、有住、有異、有滅法。善現!是名有為法。」】現將經文大意解說如下:「尊者須菩提請問佛說:『什麼是有為法?』佛陀告訴須菩提說:『所有被三界繫縛的法、五蘊的法、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三解脫門、六波羅蜜、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一切有生、住、異、滅四相的法都是有為法。』」

由 佛告訴須菩提的這段經文可知,一切只要有生、住、異、滅四種法相的法都是有為法;包括四聖中聲聞、緣覺、菩薩及佛法界的一切法,以及六凡法界的一切法都是有為法。因為這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生住異滅的法,都是無常法,所以 佛在《大般涅槃經》卷1的偈頌中才會說:「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大方等大集經》卷56中,佛也這麼說:【汝等共諦聽,一切有為法,無常火所燒,無有少常者;譬如諸戲人,作於種種戲,如是等眾生,皆為煩惱轉;猶如幻芭蕉,亦如水中月,三界有為法,一切皆如是。】

有人會覺得很奇怪,佛在經中告訴我們的不就是這些法嗎?既然有為、無常法,最後都要歸於斷滅,佛又為何要說法四十九年?那是因為 佛如果不說,眾生就不知五陰、三界的虛妄性,便不知要修四聖諦、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的法,無法出離三界,永遠在生死輪迴裡受盡苦難。如果不說六度到彼岸,便不能成就菩薩道,乃至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佛不共法;不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便不能發菩提心去度無量眾生,就不能成就一切種智。因此,即使以上這些都是無漏的有為法,但為眾生故說,否則眾生永遠不知三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便如戲人永遠活在戲夢中造作種種戲,為無盡的煩惱所轉。

已說過有為法,接下來談到無為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為法?」佛告善現:「若法無生、無住、無異、無滅可得,所謂貪盡、瞋盡、癡盡、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不虛妄性、不變異性、離生性、平等性、實際。善現!此等名無為法。」】尊者須菩提又向 佛請問說:「什麼是無為法?」佛告訴須菩提說:「如果這樣的法沒有生、住、異、滅四種法相可得,所謂的貪、瞋、癡也都滅盡,這個法是真實而如如不動,是一切法的根本功能差別,是諸法緣起,無始時來,不論有無佛出世,法爾如是,理所成就之法性;是法常住,如成就性,以無顛倒文句安立;這個法從不改異,沒有任何的虛妄性,也不會有任何的變異性;乃至離於一切生滅性,而其性是平等的,是真實的本際。善現!這樣的法就叫作無為法。」由此可知,無為法是無有生住異滅的法,也沒有貪瞋癡等等無明煩惱,是真實、常住、如如不動、平等、實際的法;與一切有為法相違,名無為法。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15中說:「屬有為故比知生住異滅之法,屬無為故比知無生住異滅法。」

淨解菩薩說:「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那要如何才能離一切數?也就是說,要離有為與無為二法;又為何離一切數,則心便能如虛空,而且有清淨慧以及無所遮礙?大菩薩首先必須善知有為、無為法,得有為、無為法方便,如此才能不執著此二法,自然不會墮一切諸法名數中。請看《持世經》卷4 佛的開示:【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有為、無為法,得有為、無為法方便?持世!菩薩摩訶薩正觀擇有為、無為法。云何為正觀擇?是有為法,無有作者、無有受者。】上來在前面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明有為與無為,目的即是要讓大家善知有為、無為法,如此才能得有為、無為法方便;當菩薩摩訶薩正觀擇此二法時,便知有生住異滅的有為法,無有作者,亦無有受者。

舉例來說,眾生的五陰無有作者,如果說我們的五陰是媽媽所生,母親是我們的作者,天底下沒有一個母親,不願生一個聰明伶俐又健康的孩子,可是現見世間有很多的寶寶,出生時五根不具,乃至畸形;一個媽媽連要生男、生女,都不能自我作主,更別談能造作我們的五陰了。如果說我們的五陰是上帝所作,那上帝又是誰創作的?那一直推下去便有無窮的過失,所以經中說連大梵天也不敢承認人類是他創造的,故知有為法的五陰是無有作者。有為法既然有生住異滅之相,這樣的緣生法也無有受者。《瑜伽師地論》卷56 彌勒菩薩說:【云何名緣生法?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

《持世經》卷4 佛又說:【是有為法自生自墮數中,是故名有為法。是有為法以虛妄因緣和合行。云何為行自墮數中?以二相緣知故,名有為法生。】有為法只要一出生,便一定會壞滅,至少有生、滅二相,更別說有很多的虛妄因緣和合才能運行,所以自然墮於數中。佛接著又說:【是法無有作者、無使作者,是法自生,無能起作者,是故說名有為法。是諸有為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合不散,從虛妄根本分別起,無明因緣故皆無所有,但以諸行力故有用,是法無有作者、無有起者,是名有為。】佛的意思是說:有為法沒有哪一個主宰者去創作它,也不能令他人來創造它,有為法的出生,不是任何人可以令它生起就生起。所有的一切有為法,也沒有內、外、中間的處所,不是和合而有,也不是分散便出生了,而是從眾生的虛妄分別才生起的;眾生因為無明的因緣,因此出生了三界一切有為法;而這些有為法皆無真實有,一切皆歸無常壞滅畢竟空無,但以有行陰的運轉力而顯現出有所作用。

佛又說:【有為者即是繫義,隨凡夫顛倒所貪著說。智者通達不得有為法,不得有為所攝法,智者所不數故名有為法。何以故?諸智者不得有為分別,為凡夫世俗假名故,分別是有為。賢聖不隨一切諸法名數,諸賢聖雖離諸法名數,是故說得無為者名為賢聖。】所有的有為法都離不開三界一切法,因此不是被欲界所繫縛,便是被色界或無色界所繫縛。佛為了顛倒的凡夫眾生所貪著的三界法,隨眾生所墮之處而分別開演三界一切有為法;有智慧的聖者自然能通達一切法,便不會被有為法所繫縛,也不會被有為所攝的法所繫縛,因為有智慧的聖者,不墮在有數的有為法中。因為所有的賢聖都遠離了有為法的虛妄分別,非如凡夫因落入世俗假名安立而無知,故起種種分別,所以說賢聖是得無為的人。

佛緊接著說:【智者通達一切有為法皆是無為,是故不復起作諸業。智者知見一切有為法起相虛誑妄想,是故不復起作有為。何以故?有為法無有定性,一切有為法皆無性、無起作。何以故?持世!無有行有為緣而能通達無為,通達無為者,更不復緣有為。】佛說:「有智慧的人通達了一切有為法,了知有為法也是無為法,清楚認知此二法無二無別,故不復在世間起造諸業;智者看到三界一切的有為法,都是虛無誑騙眾生的妄想,因此不會再去造作出生三界有為的法。因為這一切有為法都無有定性,那些以有為法為緣而去造作諸行的人,是無法通達無為的;而通達無為的聖者,是決定不會反過來再去緣於有為法。」

佛最後告訴持世菩薩說:【有為法如實相即是無為,則更不復有所分別。若不分別有為、無為法,即是無為法;若分別是有為、是無為,則不能通達無為。斷一切分別,是名通達無為,如實通達緣性斷諸緣故,不在數、不在非數。持世!是名菩薩摩訶薩有為、無為法方便,所謂於諸法無所住、無所繫,亦不貪受若有為、若無為法。】當菩薩摩訶薩證入有為法不離實相,深知有為法與實相心非一非異時,就不再分別此是有為、此是無為;因為在分別有為、無為時,便不能通達無為,故說斷一切分別,是名通達無為。因能如實通達一切緣生法都無真實的體性,便能斷捨一切外緣,不會落在有無二數中。如是名菩薩摩訶薩通達有為、無為法方便,是入不二法門之智者。

凡夫眾生因不知有為的虛妄性,便執著有為法而造作諸業,更因不知不證實相心,便落入有為、無為的名數中,產生種種的分別,不知有為、無為只是名言的差別。從《思益梵天所問經》卷3 文殊師利與思益梵天的對話可知:【又問「何故數名有為法?」答言:「以盡相故,名有為法。」又問:「有為法者為住何所?」答言:「無為性中住。」又問:「有為法、無為法有何差別?」答言:「有為法、無為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說,言是有為、是無為。若求有為、無為實相,則無差別,以實相無差別故。」又問:「何等是諸法實相義?」答言:「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文殊師利問思益梵天說:「以什麼緣故說心數法名為有為法?」思益梵天回答說:「以世間相是盡相,故名有為法。世間是盡相,終不可盡。是故,佛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文殊師利又問:「有為法安住在什麼處所?」思益梵天回答說:「住於無為的體性中。」文殊師利問:「有為法、無為法有什麼差別?」思益梵天說:「只是文字言說有差別而已。如果追求有為、無為的真實相,就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為一切法皆平等的實相是沒有差別的。」由此可知:想要入不二法門,就是要證入一切法皆平等無差別的實相心,如此才知有為、無為都是自心所現,只是語言文字的差別罷了。

從《深密解脫經》卷1,聖者深密解脫菩薩告訴善問菩薩的內容可以得到證明:【善男子!復有眾生非是愚癡,見於實諦,得諸聖人出世間智,如實能知一切諸法,證無言語真實法體。而彼眾生,見聞有為無為之法,生如是心:『如所見聞,無如是等有為無為名字等法。』復作是念:『有此有為無為言說,從虛妄分別行相而生。』如彼幻法迷惑於智,以生有為無為異異名相。彼人了知,不如見聞如是取著:『此是真實,餘者虛妄。』為顯彼義而取言語。彼人不須更觀勝法。善男子!如是彼事,聖人智知,聖人見見,無言所證。為欲證彼無言之法,說彼有為無為名相。」爾時,深密解脫菩薩而說偈言:「深義無言語,諸佛說不二;癡人依無明,戲論著二法。」】如此可知:「不是愚癡的人,證見了真實的道理,得到所有聖人出世間的智慧,能如實的了知一切諸法,證得了言語道斷的真實法體。這樣的人,看見聽聞了有為、無為的法,便生起這樣的心:就像自己所見所聞,並沒有有為、無為的法,這些只是名字而已。又起這樣的念想:這些有為、無為的言說,是從虛妄分別的行相出生的,就像那些幻化的法,迷惑人的智慧,所以出生了有為、無為種種不同的名相。那個不愚癡的人,知道不要像所見所聞而去執取貪著,這是真實法,其餘是虛妄法,為了顯示它的義理才取受言說,這樣的人就不需再去觀行勝法。」聖者深密解脫菩薩告訴善問菩薩說:「前面所說的事理,是聖人智知、聖人現見,聖者無言所證的。以契入深義無言語,如是得不二法門者,這樣的人自然不需更觀勝法,因已離一切數,心如虛空,是有清淨慧無所礙的聖人,是為入不二法門的人。」

因時間的關係,「入不二法門之一」就說到這裡。

敬祝諸位菩薩:福慧增長、學佛無礙!

謝謝諸位菩薩的收看。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520-a19_091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90集 不二法門(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所講的「如何入不二法門」。

上一集最後,我們介紹到第五位菩薩,叫作善宿菩薩,他說:「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維摩詰所說經》卷2)但其實即使坐到一念不生沒有語言文字,都還是有分別。那這話怎麼說呢?譬如當菩薩您靜坐到一念不生時,母親呼喚您的名字,您還是可以清楚知道是母親在呼喚,而不是父親在呼喚。所以即使坐到一念不生,沒有語言文字,還是有分別,不是無分別。若真要無念、無分別,是要在意識覺知心中斷的狀態,才能真的無念、無分別,就譬如悶絕、眠熟、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中。

善宿菩薩認為說:動與念是二法,然後把動與念都滅除了,滅除以後心不動了,那麼就無念了,無念就無分別。他認為通達這個道理,就是入不二法門。我們來探討看看,他所說的法是在什麼範圍來說的?是否有涉及到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呢?沒有喔!他只是在蘊處界的動與念,這兩個法的消除上面在用心,這樣有沒有入不二法門?並沒有。因為如果不涉及第一義諦實相心如來藏,那麼就沒有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我們介紹第六位菩薩,叫作善眼菩薩。這位善眼菩薩他認為說:「一相與無相是二法,可如果能夠證知一相就是無相,也不取無相,那麼就進入平等法性中,就是入不二法門。」從一個已經證悟者的現觀來看,一切諸法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所以一切諸法都匯歸如來藏。也就是說,一切諸法就只有一相,就是如來藏相;可是如來藏無相,所以一切諸法也就無相。因此說一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一相。而一相就表示有相——有萬法之相,可萬法雖然有相,但都是如來藏相,而如來藏無相,所以一相就是無相,所以就不需要再取無相,因為無相無不相。因為一切諸法攝歸如來藏,而如來藏無相,所以一切諸法也就無相。既然一切諸法歸於如來藏,取無相時其實仍然有相──就是已經取了一個無相,就有了覺知心相。而轉依如來藏的自性以後,如來藏不取一切法、不了知一切法,怎麼還會有無相可說呢?所以住於無相時,已經是住於覺知心所取的無相智慧中!而智慧就是覺知心相。

綜合前面所說,以此來看一切諸法,就知道一切諸法和如來藏平等不二。那既然一切諸法和如來藏等同一相,稱為無相、無不相,就是諸法不二,這就是住於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七位菩薩,叫作妙臂菩薩。這位妙臂菩薩他說:「菩薩心和聲聞心是兩種心。」這的確是兩種不同的心性,聲聞心是捨報以後決定入無餘涅槃,不會再來三界;可是在還未捨報之前,他還是會隨緣隨分度眾生,使得眾生跟他一樣,也證得阿羅漢果,捨報以後,也一樣不會再來三界輪迴生死。可菩薩心不是這樣的想法,菩薩是要生生世世留在三界,繼續度化眾生,使得眾生同樣證得解脫,並且同樣不入無餘涅槃。所以說菩薩心和聲聞心完全不同,這是二法。可不管是菩薩心或聲聞心,都同樣是覺知心。也就是說,聲聞心是由覺知心來當,菩薩心也是由覺知心來當;可是覺知心的心相本空,都是幻化的、虛妄的,沒有真實常住的法性。那既然都是虛妄的,也就不需要再去分別是菩薩心或聲聞心,這樣就是入不二法門。

換句話說,妙臂菩薩他認為聲聞心和菩薩心都是覺知心來當,而這個覺知心是幻化的,沒有真實常住的自性,所以沒有聲聞心,也沒有菩薩心,他說這樣就是入不二法門。可他這樣的說法,有沒有說到實相心如來藏的無二境界呢?並沒有喔!他只是在事相上說:菩薩心和聲聞心是二法,這二法都是覺知心在當,而覺知心相空如幻化,也就沒有所謂的菩薩心和聲聞心可說了。他始終都沒有說到第一義諦如來藏,這從大乘別教來說,就是言不及義。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八位菩薩,叫作弗沙菩薩。這位弗沙菩薩他說:「善法和不善法是相對立的二法。如果心中不生起善和不善的分別,把善和不善的差別滅除掉,這樣進入無相際就是入不二法門。」也就是說,離開善和不善兩邊的分別,進入無相際,這樣去作深入的觀行然後通達了,就是入不二法門。他這裡說到入無相際,那麼無相和無相際的差別在哪裡呢?這個「際」就表示它還有某一個法存在,才能叫作際,否則就只能叫作無相,不能叫作無相際。

二乘法是無相法,是要滅除一切相,可是在無相之中還有一個本際、實際存在,否則就會成為斷滅空。譬如在無餘涅槃位中,把蘊處界都滅盡了,沒有一法存在,可還是有本際、實際存在,這個本際、實際就是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在大乘法中,涅槃不是捨報以後才證得,而是活著的當下,七住位菩薩就能親證涅槃的本際、實際如來藏。然後覺知心轉依如來藏,現觀如來藏不對善與不善起任何的分別,可覺知心仍然清楚了知善與不善,只是不去執著善與不善;就這樣進入如來藏離善與不善種種分別的境界中安住,並且繼續深入觀行,了知善與不善不二,都是無相際如來藏所生之法,永遠都依附於無相際如來藏,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我們看第九位菩薩,叫作師子菩薩。這位師子菩薩他說:「罪與福是二法,是兩個相對立的法。如果有罪,未來就下墮三惡道;如果有福,未來就繼續當人或生天享天福。可如果能夠通達罪性,就能夠了知罪與福不二。」那為什麼說不二呢?因為罪與福都是覺知心的事,而覺知心都是從如來藏來的,都只是從如來藏中所出生的法。也就是說,不管造罪或修福,都是意識覺知心在造作,然後由如來藏收藏善惡業種帶到未來世去。但是意識只能存在一世,不能去到未來世,下一世的意識是全新的意識;也就是說,這一世的意識造作了善惡業,卻是由下一世另一個全新的意識來領受苦樂。意根雖然可以跟著如來藏去到未來世,可意根本身並沒有領受到,而是意識在領受苦樂,如來藏也不領受苦樂,因為如來藏在六塵中離見聞覺知,可是領受苦樂的意識卻又是全新的意識。那到底是誰在領受呢?是有領受還是沒有領受呢?答案是:亦領受、亦不領受。這就是大乘法所說,永遠不落一邊。

師子菩薩說:「如果能夠現前觀察罪與福不二,能夠通達這個真實相的人,就有了金剛慧。那麼這個人也就沒有所謂的繫縛和解脫可說,這就是入不二法門,也就是明心開悟。」為什麼說明心開悟就具有金剛慧呢?為什麼又叫作金剛慧?因為這種智慧就算歷經無量無數劫以後,永遠都不可能改變的實相。這種智慧不可壞、不可轉易,性如金剛,所以叫作金剛慧。那麼已經入不二法門的菩薩,他有了金剛慧,他能夠照見一切的罪與福都是意識所造,也就是由意根作決定以後就去作了。可意識無法去到未來世,而意根雖然可以去到未來世,可未來世領受苦樂時,卻是由意識在領受苦樂,但未來世的意識,已經不是這一世的意識了。這就是說,由這一世的意識造作善惡業,卻是由下一世全新的意識來領受苦樂。可實際上,結果還是無所受,因為不管所受的是天福或三惡道苦,全部都是如來藏所顯現的內相分;就連意根、意識以及苦樂受等等,全部都是由自己的如來藏所出生、所顯現。所以說罪與福不二,因為都是由自己的如來藏所出生的意根、意識,安住在由自己如來藏所出生的內相分六塵中領受苦樂。這就是說,不管是意識、意根或者是六塵相分,全部都是如來藏所變現的。能夠這樣現前觀察這個真實相的人,這個人就有了金剛慧,也就是已經明心開悟,已經入不二法門的人,他如實證知:沒有繫縛,也沒有解脫。

為什麼會有繫縛呢?就是因為意識、意根執著我與我所,導致在三界六道中不斷地生死輪轉,不斷地被三界境界繫縛。如果把我執以及我所執斷除了,捨報時把五陰十八界全部都捨了,入無餘涅槃,不再來三界受生,這樣從事相上來說,說這樣就是離開繫縛。可真要說起來,究竟有沒有離開繫縛呢?沒有!因為五陰我、十八界我都捨了,已經沒有我存在了,哪裡還有一個我能離開繫縛呢?所謂離開繫縛,應該是有一個能離開的我,以及所離開的繫縛,有能離和所離,這樣才叫作離開繫縛。那既然入了無餘涅槃,五陰我、十八界我全部都滅盡了,又有誰離開繫縛?又有誰得解脫呢?必須是自我存在時,才能夠說:我離開繫縛,我得解脫。

而已經明心開悟入不二法門的菩薩,他的所見就是五陰十八界存在的當下,就已經是涅槃;這就是說,一切眾生在三界中被繫縛時,就已經沒有繫縛了。證悟的菩薩現見阿羅漢滅盡五陰十八界以後,所謂的無餘涅槃就是如來藏獨自存在的無境界的境界。而如來藏在生死位時,就已經是清淨涅槃,既然祂本來就已經是清淨涅槃,又何必再入什麼涅槃呢?因為如來藏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根本不需要解脫,也沒有解脫可說。雖然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號稱為解脫,可是他自己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也就沒有解脫可說。因為只剩下如來藏獨自存在,而如來藏並不了知自己就是無餘涅槃,所以也沒有解脫可說。已經明心發起金剛慧的菩薩,現見一切眾生在生死輪迴的當下,各自的本際如來藏沒有解脫、也沒有繫縛可說,那麼又何必入無餘涅槃?所以能親證這個境界,就是無繫縛、無解脫的人。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我們介紹第十位菩薩,叫作師子意菩薩。這位師子意菩薩他說:「有漏和無漏是二法,是兩個對立的法。可如果能夠證得諸法平等的境界,就不會再生起有漏和無漏的想法,就不會執著種種法相,不會在有漏和無漏相上著眼。那既然不在有漏和無漏相上用心,也就離開了無相,不住在無相中,這樣就是入不二法門。」師子意菩薩的意思是說,得要證得諸法平等,才能說是入不二法門。那麼如何才能證得諸法平等?就是要明心親證如來藏,才能得諸法等;如果不親證如來藏,就不能得諸法等。

對於二乘聖人來說,諸法是不平等的,所以阿羅漢都是要藏六如龜,六根不能向外攀緣;所以阿羅漢出去托缽時,眼睛就只能看著前面幾尺的地面上,當別人在那邊大聲吆喝,乃至吵架什麼的,他都不想聽。為什麼呢?因為不想住在外法。可是真悟菩薩的所見,一切法本來都是內法,所接觸到的一切法,其實都是如來藏所變現的內相分,都是自心現量的境界。那既然這樣,一切法都是自己的法,所以一切法平等。不管是有漏法或無漏法都是自心內法,也就沒有平等或不平等可說,也就沒有有漏或無漏可說。所以菩薩從如來藏來看一切法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都不存在,只有如來藏一法,也就不需要住在無相中;因為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沒有所謂有相跟無相可住,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願大家:色身安泰,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98-a19_090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9集 不二法門(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談談:如何入不二法門。

首先,我們先大略地說明什麼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只有大乘法中才有,也就是只有佛菩提不二,因為在佛菩提法中,一切法全部都匯歸第八識如來藏,就像禪門裡面真悟祖師所說的「萬法歸一」,這個「一」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從古代到現代,上從 釋迦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經由達摩大師傳到中土,代代相傳,一直到現在的台北正覺同修會,所悟的標的就只有一個,就是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法。

在這個〈入不二法門品〉裡面,總共有三十二位菩薩分別說出他們的所悟,可其中有幾位菩薩,他們其實是沒有真正悟入不二法門。在這裡我們也會跟大家大略地說明緣由,希望能幫助大家建立正知見,未來您也有機會真正入不二法門。這三十二位菩薩當中,大多數菩薩都有入不二法門,雖然他們從不同的層面說出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各不相同,但所證的心是唯一無二,就是第八識如來藏。

二乘菩提永遠有二,為什麼呢?因為二乘菩提的所觀是相對待的法,所以二乘法永遠有二。這就是說,二乘菩提所觀行的對象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及六入的虛妄性,所觀行的內容不離蘊、處、界、入,所觀行的結果-就是蘊、處、界、入-都是有生之法。而有生之法就一定有滅,這樣生與滅就是兩個相待之法:生了就一定會滅。二乘聖人現觀蘊處界都是有生之法,捨報時把蘊處界都滅了入無餘涅槃,所以二乘菩提所證得的無餘涅槃是不是滅呢?是滅,但不是斷滅空,是如來藏獨自存在的無境界的境界。二乘聖人入無餘涅槃所滅的法,是不是有生的蘊處界?是。二乘聖人就是把有生的蘊處界都滅了,不再有蘊處界出生,這就是二乘法中所說的無生。

可二乘法中所說的無生,有別於大乘法中所說的無生。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早就評論過說: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二乘聖人所證得的無生,是將滅止生,不是本來無生。也就是滅盡五陰以後,不再有後世的五陰出生,這樣叫作無生,但這不是真正的本來無生。真正的本來無生,在大乘法中才有。二乘聖人所證得的無生,是依生與滅兩個相待的法來說的,是把有生的法滅了以後,永遠不再出生,這樣叫作無生。可這樣的無生,是相待於有生的蘊處界滅了而說為無生,這樣的無生就是有二,因為生與滅是二法,是兩個相待的法,所以說:二乘法永遠有二。

只有大乘法不二,只有大乘法的明心開悟,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門。所以大乘七住位菩薩明心不退以後,開始進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隨後次第邁向成佛之道。因此說,不二就是佛菩提的見道,不二就是佛菩提的入門,所證得的心是唯一無二的如來藏,是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所以說,大乘菩薩所證得的無生,是本來不生;因為本來不生所以不滅,有生才要滅。

所以當 文殊菩薩問說:「諸仁者!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呢?你們就各隨所樂,說一說吧!」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這時候會中有一位菩薩叫作法自在菩薩,他首先就說了:「生與滅是二法,法本來不生,所以如今就不滅,證得這個無生法能夠安忍下來,就是入不二法門。」這位法自在菩薩說:「法本不生」,為什麼說不生呢?明明蘊處界有生!可證悟菩薩所觀的蘊處界,都是如來藏性,因為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也都是在如來藏中滅。這就好比摩尼寶珠上面的影像一樣,不斷地在寶珠上面生生滅滅。所以把這些生滅的影像攝歸寶珠時,也就沒有生滅可說,只要寶珠存在,影像也都會永遠存在。證悟菩薩的所見,是以不生滅的如來藏為主體,蘊處界都是依附於如來藏這顆摩尼寶珠,而蘊處界只是在如來藏的表面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所以把蘊處界攝歸如來藏時,蘊處界就跟著無生無滅了。

法自在菩薩說「法本不生」,這個法就是指如來藏。那既然說法本來不生,未來就沒有滅可說。當菩薩證得這個本來不生之法,能夠安忍下來,就是入不二法門。換句話說,真正入不二法門,必須明心親證如來藏,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門。因為法本來不生,法就是如來藏,就是以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來函蓋生滅的蘊處界一切法,所以說一切法不生;所以把一切法匯歸如來藏時,那麼一切法就是如來藏。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第二位菩薩叫作德守菩薩,這位德守菩薩他認為:「我與我所是二法,因為有我的緣故,所以才會有我所;假使沒有我就不會有我所。」從他這一段開示看來,顯然這位德守菩薩他是落在二法囉!落在我與我所這兩個法裡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所謂的「我」,說的就是五蘊我、十二處我、十八界我,因為眾生都是以蘊處界為我;而所謂的「我所」,說的就是這個五蘊我所擁有的財、色、名、食、睡,包括眷屬、名聲以及財產等等我所擁有的我所。這樣從我與我所來看,這是兩個相對待的法,因為有「我」,所以有「我所」,「我所」跟「我」是相待的法,而「我所」是依附於「我」才能存在的,我如果滅了,我所就不再是自己所有的了。

在解脫道上來說,這兩者都是要斷除的,也就是要把我跟我所的執著斷盡了,才能取證無餘涅槃。這屬於大乘通教以及聲聞法在解脫道上的所證,這實際上並沒有證得實相心如來藏,也就無法現觀法界萬法的真實相。換句話說,這位德守菩薩他還要再進一步去親證實相心如來藏,才能現觀法界萬法的真實相。那麼法界萬法的真實相是什麼呢?就是我跟我所不二,我跟如來藏不二,如來藏跟萬法也是不二。能夠這樣子現觀,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門,才是大乘別教中證悟的菩薩。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第三位菩薩叫作不眴菩薩,這位不眴菩薩他認為說:「受與不受是二法,如果把覺知心自己滅了,滅了以後就不受了,受與不受這兩個法都不存在了。就比如進入滅盡定中,受與不受這兩個法都不存在時,就沒有一法可說。」不眴菩薩認為這樣就是入不二法門。在滅盡定當中一切法都不可得,受的心已經不存在了,不受的心也不存在了,這時候無取、無捨、無作意、無行,就是在寂靜境界中安住,只剩下意根所領受的境界相,這時候沒有覺知心在運轉,所以對於諸法都不動其心,所以沒有受與不受;因為一切法不受,入滅盡定時,就不需要再去了知六塵中的諸法。

又譬如有一個人,當他被別人在後腦勺打了一記悶棍,暈了過去,在悶絕位中,即使身邊發生了許多事情,可當他醒過來以後,仍然是一無所知。這表示他在悶絕位裡面,是不受任何一法的。又譬如有人睡著無夢時,您在他的耳邊說悄悄話,可等他醒過來時,您再問他:「聽到了什麼?」他一定說:「不知道!」這就是說,對六塵諸法的領受功能都斷除或暫時中斷了,也就不受了。現在能夠有受,是因為有意識覺知心現前在運作,所以能夠領受;可如果意識覺知心中斷了,也就不再有領受了。那麼這樣看來,這位不眴菩薩他是否有證得實相心如來藏呢?也沒有!因為他所說的內容,都還是在蘊處界的範圍,並沒有觸及到實相心如來藏。所以這位不眴菩薩,有沒有入不二法門呢?顯然是沒有!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四位菩薩他是怎麼說的。這位菩薩叫作德頂菩薩,他認為說:「汙垢和清淨是二法,若能看見汙垢的實性,那麼汙垢不存在了,清淨也不存在了,也就是沒有汙垢相和清淨相可說了,這樣隨順於寂滅相就是入不二法門。」各位視頻前面的朋友,我們從第一位菩薩的說法,逐一分析到這裡,您是否也可以試著來判斷看看,這位德頂菩薩他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真正入不二法門呢?他這樣的說法,是否有觸及到第一義諦?有喔!我們就來探討看看,那所謂的「汙垢」和「清淨」,其實就是意識覺知心所作的分別。

一般人從小就被教導說,這樣是髒的,那樣是乾淨的,所以說,所謂的污垢和清淨,其實都是從意識覺知心來的,都是意識覺知心從世間法衍生出來的。可已經親證法界實相的菩薩,他現觀法界諸法時,其實汙垢和清淨都是從法界實相心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法;可如來藏從來就沒有汙垢和清淨可說,所以從如來藏來看一切法,也就沒有汙垢和清淨可說了。所謂汙垢與清淨,那都是意識覺知心在取相分別,從實際理地來看,根本就沒有汙垢和清淨可說。這就是說,汙垢和清淨的真實性,都是從如來藏來的,那既然是從如來藏來的,就表示它其實就是如來藏裡面許多法中的一個部分。

既然汙垢和清淨都屬於如來藏,而如來藏本身沒有汙垢和清淨可說,因為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也不去分別什麼汙垢和清淨,所謂的汙垢和清淨,都是意識覺知心在施設建立的。所以如果能夠現觀汙垢和清淨這兩者的真實性,其實都屬於如來藏中的法,那麼就沒有所謂汙垢相和清淨相可說,這樣不落兩邊,能夠隨順於寂滅相,這就是入不二法門。所以這位菩薩叫作德頂菩薩,表示一切功德利用之頂,無非就是如來藏中垢淨不二的境界。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著我們看第五位菩薩叫作善宿菩薩,他認為說:「心動與念頭是二法。」也就是說,心動了以及心動以後所生起的念頭,是兩個法,是相對待的兩個法,可以說念頭就是心所有的法。善宿菩薩說:「如果心不動,不動其心,那麼念頭就不會生起;如果沒有念頭,那麼就是無分別了。」善宿菩薩認為通達這個道理,就是入不二法門。

我們就以這位善宿菩薩的所說來探討看看:念頭是在心動之前,還是在心動之後才有的呢?其實是心先動了,然後才會有念頭緊跟著出現。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對自我的執著以及對我所的執著放不下,所以才會心動,也就是因為我執跟我所執的煩惱所引生的心動,然後才會有意識心中的念頭出現。這就是說,因為一念無明煩惱存在,所以才會一念心動而生起念頭。這個煩惱是誰的煩惱?是跟誰相應的?是跟意識覺知心相應。就是因為意識覺知心沒有把煩惱降伏,所以才會一念心動;如果意識覺知心真的把煩惱降伏了,意根自然就不會再生起念頭。所以會動的是心,而那個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的前頭,是因為心動了才起來的;也就是說,念頭附屬於心,這個能動的心以及心動後所起的念頭,是二法。而這些都是從現象界、從蘊處界來說的,有沒有涉及法界實相呢?並沒有!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善宿菩薩說的這一句,他說:「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維摩詰所說經》卷2)我們來探討看看,他所說的這一句對不對?他說:「沒有念頭生起,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無分別。」可是當他靜坐到一念不生時,如果有人拿一盆冷水往他頭上一倒,這時候他是有分別還是無分別呢?各位視頻前面的朋友,這樣您就知道說,雖然一念不生沒有語言文字,仍然還是有分別的。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下一集繼續為大家解說「不二法門」。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94-a19_089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8集 佛道品(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所說的〈佛道品〉。這個單元主要是在告訴學佛人:如何通達佛道。而這一品進行到這裡,接著就是要為這一品作一個總結。

我們先來看經文是怎麼說的,《維摩詰經》卷2〈佛道品〉說:【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劫中有飢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飢渴,却以法語人;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心,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于彼,勉濟其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因為這段經文比較長,經文就先唸到這裡,我們先底下大略地作個說明。

第一句「世間眾道法」,這「世間」兩個字就表示說,外道所說的種種法都是世間法,屬於世間的有漏法,不能使人出離世間,不是無漏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外道法不能使人斷我見、斷我執,不能使人證得無漏果,所以說外道法不是無漏法,本質上就是世間的有漏法。而在娑婆世界人壽百歲的年代,也就是五濁的年代,如果最後身菩薩要來示現成佛,祂會先示現把外道法都學過了、證得了,也會證明那些都是錯誤的,然後再示現究竟成佛。這就是說,菩薩會示現學過外道法,然後再把外道那些錯誤的地方,為眾生一一舉示出來說明;也就是用從外道那裡學來的外道法,來破斥外道法,為了救護眾生不落入外道的邪知邪見裡面。

而菩薩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完全是出自大悲心,為了救護眾生不要被外道的邪知邪見所誤導。所以經文說「菩薩能解除眾生的疑惑,能使眾生不墮入邪見」,這是只有大悲心的菩薩才做得到的事情。而且菩薩不會把佛法拿來作人情,因為眾生的法身慧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有人說的法是正確的,完全符合 佛說的聖教,菩薩就會護持他;可相反的,如果他說的法跟 佛說的聖教是相違背的,是會誤導眾生的邪知邪見,菩薩就會破斥他。可破斥以後,菩薩還是會促使他聞熏正確的法義,使他能夠回歸正道,菩薩就是會這麼做,才是有慈悲心的菩薩。

有的時候菩薩為了度眾的因緣和方便,所以有的時候也會示現為月神,有的時候示現為太陽神,有的時候示現為初禪天的天主,有的時候示現為地神、水神、火神、風神等等;可不管是什麼樣的示現,都只是度眾因緣的方便示現,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攝受眾生可以成就未來的佛土。乃至疾疫劫來臨時,如果出現了瘟疫流行,菩薩也願意示現作藥草,就像《法華經》中的藥王菩薩、藥上菩薩那樣,如果有人把那個藥草摘下來,煎煮以後服用了,疾病就可以清除,那麼瘟疫也就解除了。

這就是說,成佛不單單是依靠讀經、靜坐、法義思惟來成就的,因為單單依靠這些,佛土還是無法成就,還要依靠利益眾生來攝受眾生,未來成佛時的佛國淨土才能圓滿成就。這也就是說,菩薩就是要不斷地作種種示現,來攝受無量眾生。所以當飢饉劫來臨時,菩薩也願意示現為食物給眾生吃。譬如 釋迦佛往昔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有一回因為大飢荒,釋迦菩薩就示現作一隻特大號的大魚,牠就故意靠在岸邊,讓眾生來挖牠的肉吃。大菩薩就是要這樣子示現,這樣子利益眾生,跟眾生結下很深很深的緣。

那如果遇到了刀兵劫,菩薩也會為了眾生生起了慈心,來教導眾生住在無諍的地方。那麼這個「無諍」,我們可以從世俗法、從事相上來說。可如果從佛法來說,就是要使得眾生悟入法界實相,因為實相中沒有絲毫的爭執;所以證悟實相以後,轉依了實相境界,那麼就無所爭執了。如果遇到了大戰陣,菩薩就以等力來建立,就是使得雙方都看到彼此的實力差不多,雙方才願意和解,這樣就可以避免戰爭帶來的傷亡。可有的時候呢,菩薩在戰陣中也會示現威勢來降伏眾生,使眾生的心平靜下來,消除掉戰鬥的心。

又有的時候,大菩薩還會去地獄,去勉勵地獄裡面的苦難眾生,去救濟他們的苦惱,這最有名的就是 地藏王菩薩。又有的時候呢,菩薩也會去畜生道投胎,去度化畜生道裡面的有緣眾生。這在《本生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 釋迦佛在往昔行菩薩道時,受生為各種不同身形、不同身分的許多事跡。所以說,如何修菩薩道?如何行菩薩行?就是要這樣去修、這樣去行,一世又一世不捨眾生,一世又一世不斷地利益、安隱眾生,或為了救度眾生的危難、或為了求法,不斷地精進勤行種種的善業功德。

天魔波旬他有一條繩子很厲害,他可以用那條繩子牢牢地綁住欲界一切眾生,那條繩子就叫作五欲繩。譬如在人間,每個人每天都要受用五欲,不可能有人不受用五欲的。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譬如每個人在人間生存,是不是要吃食物呢?是,一定要吃食物,這是不是味塵欲?是,那麼所吃的食物是不是會飄香?「嗯,好香!」這是不是香塵欲?也是。總不會有人說:「我吃飯時,我就故意把鼻子摀起來不聞。」不會吧!再說,每個人每天一大早起床,眼睛一張開,是不是就看見眼前的景象?耳朵是不是就聽到聲音呢?這些是不是色塵欲以及聲塵欲呢?是。那麼工作忙了一整天下來,晚上洗個熱水澡,這是不是觸塵欲?也是。也許有人說:「我就洗冷水澡!」可那也是觸塵欲,因為不管是冷是熱,隨個人喜好,都屬於觸塵欲。您看,這樣子「色、聲、香、味、觸」是不是統統都有了,這就具足五欲囉。可菩薩雖然示現每天生活在五欲之中,卻無妨照樣示現行禪,不會被五欲的繫縛所綁住,不管是般若禪或四禪八定,菩薩也都能示現證得而超越魔的境界;可菩薩卻又繼續住在魔所掌控的欲界境界裡,想要度更多的人離開魔所掌控的欲界境界,這就是魔最煩惱的事情。

菩薩跟二乘聲聞人有所不同,二乘聲聞人學法,他得要設法離開五塵、離開五欲,斷我見、斷我執以及斷我所執,證得四果阿羅漢以後,捨報時就把五蘊十八界全部滅盡,入無餘涅槃。可菩薩卻是要在眾生五欲之中來成就道業,菩薩不能捨棄眾生,菩薩得要攝受眾生來成就未來的佛國淨土。所以二乘人修禪定,他要到深山那裡去修;可菩薩卻住在市區裡照樣證得禪定,因為菩薩雖然示現在五欲境界中,可菩薩不會被五欲牽著走。所以二乘聲聞人出去托缽,走在路上,眼睛就只能看著前面幾尺的地面上,去到人家門口,當主人把食物送出來,放進他的缽裡,他不能看主人的臉,只能看著缽,而且心裡也不能想說:「今天的飯菜好不好?」等供養完了,祝願幾句之後,轉身就走,不能看主人的臉。可是菩薩無妨,因為就算看了也不會動其心,因為菩薩就是要在五欲之中也能夠行禪。菩薩的般若蓮華、解脫蓮華,就是要在五欲火中出生的,這就好比在火中出生清淨的蓮華一樣。所以經中說:菩薩在欲而行禪,就像火中生出蓮華一樣,非常稀有!非常難得!

所以有的菩薩甚至也會示現為高級妓女,就是先以欲鉤牽,然後再把眾生引入佛門中修行。就譬如《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婆須蜜多,她其實是一位大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作了方便的示現。又有的時候,菩薩也會示現作一個村落或一個鄉鎮的主人;又有的時候,示現作商人的導師,知道哪裡可以賺什麼錢,就教導跟隨他的人去賺錢;又有的時候,示現作皇帝的老師,或示現作皇帝的大臣,就這樣示現作各種不同的身分,這樣方便護祐、方便利益眾生。所以有的時候,菩薩也會示現擁有無窮盡的財富,用來幫助貧窮眾生,就在幫助眾生的時候,勸導眾生發菩提心。又有的時候,遇到慢心比較重的人,菩薩就會示現作威武雄壯的大力士,來消伏對方的慢心,然後再勸導他安住在佛道上。又有的時候,有人正在恐怖的境界,菩薩就會前往救濟他的恐怖,先作無畏布施,先幫助他消除恐怖的心情;譬如快要餓死、凍死,或被害死的恐怖,等到他的心安定下來以後,再為他說佛法,使他發起修道的心。

也就是說,菩薩的示現是多樣化的,為了想要圓滿成就未來的佛土,就要攝受不同種類的眾生。什麼樣的眾生都要去度化,因為未來的佛土就是需要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眾生來共同成就。所以有的時候,菩薩示現作一個五通仙人示現神通境界,來度化對神通有興趣的眾生,然後再開導他,要持戒行善、要修定、要有慈悲心、要安忍等等人乘以及天乘的善法。又有的時候,看到可以度化的人,他的家裡什麼都不缺,就只缺一個僮僕來幫他做事,在這種情況下,菩薩也會示現作僮僕,去他的家裡當僮僕去伺候他,使他滿心歡喜;然後再以善巧方便來啟發他的道心,使他可以進入佛門中修行。

所以說,一個真實義的菩薩,他不會把自己包裝得高高在上,不會想要去獲取眾生的恭敬供養禮拜,反而踏踏實實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世又一世來人間,不斷地濟度眾生,不斷地為佛教正法做事。因為真實義菩薩轉依實相心如來藏以後,從如來藏的境界來看,沒有所謂的高貴或卑賤可說,一切眾生平等平等。所以有的時候,菩薩為了度化有緣眾生,他也願意化現作僮僕。

最後維摩詰菩薩又開示,作為〈佛道品〉這一品的結語,祂開示說:【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大意就是說,像這樣的佛菩提道,它是無量也無邊,所以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來修。根據《華嚴經》所說,菩薩道有五十二個位階要完成,才能究竟成佛。明心開悟只是七住位,在佛菩提道上只是剛入門,才開始進入內門,開始悟後起修,那後面還有230分之23大阿僧祇劫要修,才能究竟成佛。因為成佛是福慧兩足尊,所需要的福德非常廣大,並且佛土的成就,也需要很多的眾生共同來成就,所以就是得要三大阿僧祇劫來圓滿成就佛道。所以說佛菩提道無量無邊,菩薩行也沒有邊際;也就是說,菩薩依佛道次第不斷地往上修學以後,智慧無邊無際,又以無邊無際的智慧,來度脫無量無數的眾生。像這樣的菩薩,假使諸佛如來以無量億劫的時間來讚歎他的功德,也是讚歎不完,因為這個功德廣大無邊,無法測量。

各位視頻前面的朋友,當您聽聞了這麼廣大勝妙的正法之後,是否也發起了菩提心?是否也想要修學佛菩提道?歡迎您一起來正覺、學正法。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90-a19_088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7集 佛道品(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談〈佛道品〉,這是依 平實導師的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第五輯的單元內容來解說,這個單元主要是在告訴學佛人「如何通達佛道」。

首先,我們先大略地解說:什麼是佛道?「佛道」,顧名思義就是佛講的道。那麼佛講了什麼道呢?就是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但是解脫道函蓋在佛菩提道裡面,它只是佛菩提道裡面一小部分;所以總括來說,佛講的道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道。

各位菩薩!既然有「道」,那麼就一定有「法」,道只是一個總稱,那裡面有許多應該修學的法。而且,不同的道,所應該修學的法,也就有種種不同了。譬如聲聞道就是要修四聖諦、八正道,緣覺道就是要修十因緣、十二因緣。可不管是聲聞道或緣覺道,最後的目標就是要斷我見、斷我執以及斷我所執,這樣才能出離三界生死苦。菩薩所修的道叫作佛菩提道,最後的目標就是要究竟成佛。那麼佛菩提道應該修學的法,除了要把聲聞道和緣覺道所修的法,統統都要函蓋進來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明心證真如;然後再依真如心的總相與別相,以及對真如心中所有一切種子的實證圓滿了,才能夠成就究竟佛道。

各位菩薩!在〈佛道品〉這一品裡面,是由過去曾經是七佛之師的 文殊菩薩來為學人提問,祂故意問 維摩詰菩薩說:「菩薩如何才能通達佛道?」因為這部經的經主是 維摩詰菩薩,所以必須由 維摩詰菩薩來告訴學佛人「通達佛道」的道理。您猜看看,維摩詰菩薩祂是怎麼回答的?祂說:「【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維摩詰所說經》卷2)」您看,光是這一句話,就足夠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了!因為從二乘菩提的層面來說,應該是行於正道才對啊!可 維摩詰菩薩卻說要行於非道,說這樣才能通達佛道。所以說,真實的佛法甚深、極甚深。

接著,會中有一位菩薩叫作普現色身菩薩,他接著又出來提問了。他的提問其實只是一個引子,是要讓 維摩詰菩薩繼續演說深妙法,要讓 維摩詰菩薩有機會可以來為大眾詳細說明:「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真實成佛之法應該如何修行?」這樣來作為〈佛道品〉這一品的總結。

所以 維摩詰菩薩祂用偈子回答說:【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經書禁呪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維摩詰所說經》卷2)這段經文的大意,我們底下大略地作個解說。

第一句「雖知無起滅」,那意思是說,大乘菩薩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之後呢,現觀一切諸法,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本來無生,祂無始以來不曾出生過,未來也永遠不會斷滅,叫作無生無滅。既然一切諸法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那麼將一切諸法攝歸如來藏時,一切諸法也就無生,也就沒有起滅了。菩薩既然知道一切諸法沒有起滅,又為什麼要在人間示現受胎出生而有起滅呢?菩薩這麼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要讓眾生知道:凡是有生之法最後一定會壞滅。所以要求證解脫生死,並且要親證不生不滅的常住法如來藏,發起般若中道智慧,接著再悟後起修。也就是跟隨有唯識種智證量的大善知識 平實導師進修唯識種智增上慧學,這樣次第增上修學,乃至未來能具足一切種智,成就究竟佛道。

菩薩雖然知道說:一切法匯歸如來藏時,一切法無生、無起也無滅;可為了成熟教化眾生,所以菩薩不畏懼生死,還是要來人間示現有生有死、有起也有滅。可菩薩不是只在這個地球這樣子示現,甚至他還要到別的星球去,所謂「隨處受生、隨處示現」。菩薩就這樣處處示現,為了讓更多的眾生能夠接觸到他,可以跟隨他修學佛法。菩薩不光是這樣隨處受生、隨處示現,一世又一世不斷地成熟教化無量眾生,同時還要承事供養無量億諸佛如來,就這樣不斷地親近諸佛如來,跟隨諸佛如來修學佛法,同時不斷地修集福德資糧。但是菩薩不會去作分別想,因為菩薩所看見的諸佛如來是這個第八識,而自己也是這個第八識,所以不會去作分別想。諸佛國土跟娑婆世界都一樣,都是緣生緣滅之法,所有的國土、所有的眾生都是無常空,都是在各人的如來藏中起起滅滅。雖然這些都是生滅法,可就是要在這些生滅法中,修菩薩道、行菩薩行,才能成就未來成佛時的佛國淨土。

換句話說,未來成佛時所成就的佛國淨土,主要就是要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就要多方面去利益眾生。一方面要努力上求佛道,一方面要努力下化眾生,要努力把正法傳給眾生,讓眾生也能得到正法的利益。菩薩就是要這樣子,不斷地利益眾生、攝受眾生。當未來菩薩您所度化的這些有緣眾生,他們的道業應該成就時,那時候就是菩薩您的佛國淨土應該成就的時候了,所以攝受眾生,就是在攝受自己未來的佛土。

各位菩薩!其實所有的山河大地乃至十方世界,都是由共業眾生他們各自如來藏中的業種感應所共同成就的。那未來成佛時的佛國淨土大小,就看菩薩您的願力大小,以及願意跟菩薩您共同成就佛道淨業的眾生,他們的數量多寡,以及染淨程度差別而會有所不同。所以《華嚴經》裡面,普賢菩薩就說:【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維摩詰所說經》卷2)普賢菩薩明白地告訴大家:菩提屬於眾生,如果沒有眾生的話,一切菩薩終究不能成佛。所以學佛,不是一個人躲到深山裡面去修,反而是要跟眾生在一起,就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斷地利益眾生,不斷地攝受眾生,這才是真正地在學佛。

接著我們大略地解說,有關九地菩薩的大功德。在十方世界裡,都會有各種不同的眾生類,有不同的眾生類,就是會有不同的形色、音聲、威儀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就譬如說,同樣是一家人,家裡的每一個人,也都長得不完全一樣,那要是推究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那個差異性又更大了。可不管是什麼樣的眾生類,九地菩薩都能夠一時化現,因為九地菩薩有第三種意生身出現,所以能夠作這樣的化現。九地菩薩他還有一個大功德,叫作四無礙──就是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以及樂說無礙,這就是九地菩薩的力波羅蜜多,所以九地菩薩又叫作無畏力菩薩。當菩薩修到八地、九地,對於眾魔的事情也就沒有不知道的;可菩薩卻能示現如同眾魔那樣來做事。當大菩薩示現作魔的形象,或魔的行為時,那其實是菩薩的慈悲善巧方便,那是為了可以在魔眾裡面可以度化魔的眷屬。

這就是天魔波旬最討厭的事情,可天魔也無可奈何。就譬如這部《維摩詰經》前面所說的「無盡燈」,說有一萬二千位他化自在天的天女,她們都是天魔波旬的徒眾,可最後她們被 維摩詰菩薩度化了。當這些天女回去魔宮之後,又會把大菩薩傳給她們的佛法,就在魔宮裡面輾轉流傳出去。菩薩就是要像這樣,以各種善巧方便來度化各類眾生。所以有的時候,甚至會示現為一隻鹿王,有的時候又示現為一個凡夫的模樣,有的時候又示現為天人等等,那都是大菩薩的善巧方便示現,都是為了度化不同類的眾生。

所以說,大菩薩的境界、大菩薩的心境,以及他的作略,不是凡夫眾生,也不是二乘聖人所能測度的。即使菩薩他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他也不入無餘涅槃,他會留惑潤生,繼續入胎受生,一世又一世示現生老病死,就這樣不斷地利益眾生,成熟教化種種有緣眾生。可菩薩心裡清楚知道,不論自己或眾生,一切都是猶如幻化不真實;因為菩薩可以如實現觀自己的生老病死,以及眾生的生老病死,其實都是在如來藏表面不斷地幻起幻滅,一世又一世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所以有的時候菩薩會感嘆地說:「身心如幻,人生如戲,菩薩道如夢!」

可有的時候菩薩也會示現在劫末,就是住劫快要結束的時候,菩薩就以世界悉檀來教導眾生,使得眾生了知:一切都是無常,不能把虛妄法當作常不壞想。也就是說,當壞劫來臨時,整個大地開始燃燒,最後燒光空無一物,成為所謂的空劫。且不說壞劫來的時候,我們就說現在好了,如果火山爆發、或暴風雨、或海嘯來的時候,有的村落或城市也許在一夕之間就消失不見了。所以說,一切法無常不可靠,只有常住法如來藏,您拿刀子砍不到祂,您用火也燒不到祂。祂能壞一切,可一切不能壞祂。所以《般若經》說祂叫作金剛心、自心彌陀、法身佛,說祂是一切眾生的究竟歸依處。所以學佛人早晚課做完了,就說要自歸依。那麼如何自歸依呢?就是歸依自心彌陀、法身佛。

各位菩薩!八地菩薩他有兩種意生身,九地菩薩他有三種意生身。所以當無量數眾生同時祈請菩薩時,那麼有意生身的大菩薩,他就可以同時化現,去到那些有緣眾生的舍宅,去度化他們入佛門來修學佛法。也就是說,菩薩要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跟眾生結緣。譬如菩薩有的時候也會以世間的各種工巧伎藝,比方說,世間謀生技術傳承的師徒關係或師生關係等等,來跟眾生結緣;一旦結了緣,這些眾生未來就是菩薩您成佛時座下的弟子了。也許有人說:「我在世間謀生是有在跟眾生接觸,可我也沒跟眾生說什麼法呀,未來他們怎麼可能成為我的弟子呢?」就是會啊!如果說他是跟您學法的,未來他就是您座下的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如果他沒跟您學法,只是在世間法上的接觸,未來您成佛時,他也會來到您的法會裡面,看見您,他會合掌或者點個頭,就坐下來聽您說法;也就是說,未來您成佛時,他不會成為您座下的弟子,但他會來跟您結緣,因為他還未完全入佛門,還要經過很多世的熏習以後,才會成為您座下的弟子。

由於眾生有很多類,菩薩也得要有種種的示現,才能攝受各類眾生。總歸一句話,就是菩薩不能跟眾生斷了緣,菩薩跟眾生的緣不能斷。菩薩生生世世一直都要跟眾生接觸,縱然他沒跟您學法,未來您成佛時,他也會來到您的法會上,遠遠地跟您點個頭就坐下來聽法,等到緣熟時他就會成為您的弟子。所以菩薩也要有種種的示現,一世又一世不斷地跟人間有情接觸,就是要在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上不斷地饒益一切眾生,這樣來成就您的未來的佛國淨土。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佛道品〉。

祝願大家:色身安泰、福慧增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86-a19_087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6集 真實的佛法(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這個「三乘菩提──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我們再略述上一集主題佛道品真實法,我們現在來看內容:【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的象馬車乘就是五神通,因為菩薩到三地滿心前一定要修五神通,不管他怎麼厭惡神通都一定要修;凡夫修神通很精進,一心一意要修神通,誰聽到了有神通就趕快去學,這就是凡夫。菩薩對神通沒有好樂之心,覺得有、無神通都很好,不會去厭惡它,菩薩重視的是無生法忍,可是拖延到三地快滿心時,不修就無法再前進了,終於被逼著去修,否則無法圓滿三地心,所以三地滿心以上一定都有神通;這時他的五通就是他的車乘,他就以五通示現在十方世界,到處去度人,所以五通是他的象馬。菩薩以什麼為車呢?以大乘法為車,《法華經》講三車,聲聞乘是羊車只能度自己;緣覺乘是鹿車可以附帶搭載一個人;菩薩乘就是佛乘,叫作大白牛車,那大白牛所拉的車,可以載上二、三十個人,表示菩薩的不同與超勝。換句話說,菩薩有象馬五通,然後以大乘法作為他的車,就可以載很多人到生死彼岸去。然後他用什麼來調御這個象馬的車呢?用一心──沒有二心,菩薩走這一條路時絕無二心,不會嫌辛苦,聲聞人剛迴心過來大乘法中,受不了苦又退回去當自了漢了;可是菩薩不會,菩薩以一心-這個一心就是決定心-來調御自己,絕對不會離開菩薩道,菩薩有了象馬、大車、調御者一心,這三個具足了,總得要有一條路吧!否則要怎麼走,所以菩薩遊於八正之路,菩薩不會違背八正道,所以菩薩所遊八正道之路,不會在世間法上取巧,不想得到不正當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所以菩薩不會進到道場中,卻利用道場的關係搞自己的勢力,如果這樣作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因為他違背了八正路。我坐馬車、開汽車、搭飛機,這是世間人的行,菩薩的行則是象馬、大乘車、調御心,行於八正路。

好,再看下面:【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越是到達上地,法相就越圓滿,菩薩以相好來莊嚴他的容貌,以種種的眾好來裝飾他的姿色,可是還得要有上妙的服飾來穿著。他以什麼法相來莊嚴容貌、以什麼眾好裝飾他的姿色、穿什麼樣的上服呢?答案是七聖財,菩薩以信、戒、慚、愧、聞、施、慧,七個聖財來莊嚴他自己,菩薩不會如同世俗人,去追求名牌服飾。有一位大法師說:有名的牌子表示品質好,他主張學佛人要依止名牌寺院,可是平實導師《公案拈提》就寫:「名牌不保證是好東西」,最後送他一首詞「名牌寺院不一定値得珍惜,您如果真的懂得什麼是名牌,把名牌產品拿來,一把就搗碎了,那時您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名牌。」佛法中真正好、真正妙、真正究竟的名牌,就是如來藏妙法,佛法中沒有第二個名牌產品,如來藏義才是真正的名牌;而且這個名牌不作廣告,還需要打廣告的就不是名牌,表示它名不見經傳,人家都不知道;可是您想如來藏這個妙法,自古以來多少人在討論祂,談到如來藏有很多人會說:「這是外道法啦!」、「這是勝妙法啦!」講個不停;自古以來從天竺的聲聞部派佛教開始,就已經對如來藏法義產生諍論了。所以如來藏這個妙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除非是新學菩薩,才會連聽都沒聽過,那表示他屬於後進,連極有名的名牌都沒聽過,所以如來藏才是佛法中第一名牌。

親證如來藏之後才能具足七聖財,沒有證如來藏,無法具足大乘法中的七聖財,因為真正的信,要從親證如來藏不退以後,才能生起證信。《起信論》這麼講:有真實不退的信以後,戒法才能圓滿,戒法圓滿之後,才懂得什麼是慚,因為真正有信、有戒時才會知道,原來自己所想的法都錯了,這才有慚;從此以後不敢復謗如來藏,永不復作,這才是真實的愧;他也會知道阿羅漢的解脫,仍然是真實的解脫,不是虛妄法、斷滅法空,這才是真實的愧。從此不會跟著人家亂罵阿羅漢,這樣有了信、戒、慚、愧以後,才終於知道要多聞了,這才有多聞之財,這是第五財。等到多聞之後,有能力布施佛法了,這時有六財。越布施佛法,自己的智慧就越增長,又有了慧財,七聖財才算圓滿,七聖財圓滿時才有深心,沒有這七聖財,就不可能會發起深心,這時七聖財圓滿了。有了慚愧上服,有了相具嚴容,眾好飾姿也有了,還得要有華鬘。最早期去夏威夷遊玩,一下飛機,就有人馬上幫您掛上這個花鬘,一般人將花鬘是戴在頭、手、腳上、胸前,菩薩卻以深心作華鬘,表示他在佛菩提道上,有深厚紮實的願心,不會退失,信心具足圓滿,這樣就是菩薩的莊嚴具。

好,再下一段,【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的富有,從他的穿著上面就看出來了,有這七聖財加上深心的華鬘,人家一見就說這菩薩富有七聖財;這七種寶貝世間人求不到,這七種寶貝會生生世世跟著菩薩。世間的財寶帶不到未來世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走了,您看那麼有錢也是帶不走;可是七聖財會隨著您,不會遺失,就算外教的上帝也搶不走,只能聽您說話沒有開口的餘地,只能向您乞求度他,因為您說的法他聽不懂。所以菩薩富有七財之寶,七聖財才是真實的寶貝,性如金剛不能毀壞,菩薩有這七財之寶,總會生利息吧!生什麼利息呢?能夠為人教授就是利息,所以我坐在這裡說法,正是一直在生七聖財的利息,如果哪天退休下來了,另外一位親教師也跟著上來,坐在這裡說法,他也有極大的利息收入了。錢財的利息較小,親教師開課為大家教授,教授就是滋息,有聖財利息不斷滋生出來;有了七聖財及滋息,就可以如所說而修行。菩薩一定是如所說而修的,菩薩不會努力明心之後,再把真正的明心否定掉,自創更高的法,那不是真的菩薩。而最大的利益是迴向,迴向時當然有迴向的標的,就是迴向無上正等正覺。

好,再看下一個,【四襌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遲早要證四禪,在三地滿心前隨著因緣去分證,至少證初禪,否則是進不了初地,但三地滿心前一定要具足四禪,甚至還要證得四空定;當然地前也無妨隨分而修,因為您不能刻意去排斥它,特別是初禪,初禪不是純靠打坐修來的,而是有了未到地定以後,只要離五欲的貪就自然發起了;得初禪不會使您失掉閨房功能,不會恐懼,擔心家庭鬧革命,離欲是在心而不在身,只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心真的離了欲貪,初襌自然就會出現;所以菩薩在未入地前,也可以隨分而得禪定,但是到了三地滿心之前,一定要具足初禪到四禪。這時開始是以四禪為床座,不是做個特別好的椅子來坐啦!菩薩以四禪為床座,並且他的四禪,與一般凡夫、外道的四禪不同,一般外道、凡夫的四禪,是追求四禪的境界,把它當作涅槃;但菩薩知道那不是涅槃,菩薩只是把四禪的證境,所發生的功德拿來作爲工具,來利益隨學的人、以及增益他自己的證境。因爲到了三地以後,不證四禪、四無量心、五神通就無法圓滿三地的功德──因爲三地滿心猶如谷響現觀不能成就,而無法轉入四地心,所以到了三地滿心前必須具足得四禪。而他的四禪與外道不一樣,因爲他知道那只是意識心的境界,所以他是淨命而生,外道則是以我見和我所執而取證第四禪,所以不同。從四禪、五神通的具足而發起意生身,就可以去十方諸佛世界,親近現在諸佛,聽聞一切種智的妙法,所以經由這樣的多聞而增加了他的智慧,就以四襌淨命而生的功德來多聞──增加智慧作爲他自覺的音樂。

我們再看下一段,【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爲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爲塗香。】(《維摩詰所說經》卷2)藏傳佛教的信徒很喜歡吃所謂的甘露,但事實不是眞的天界甘露-中國古魔術中有一個菌類快速生長法-是那種假甘露;然而即使能求得眞的欲界天甘露,其實也沒用,因為那只是欲界天人的食物而已,跟佛法無關,眞的很冤枉。可是菩薩也有甘露,菩薩吃什麼甘露?法食,所以今天坐在這裡聞法,就是在吃甘露,而且這個甘露才是眞實甘露,它可以讓您法身慧命,永遠不死而且增長;所以要以甘露法爲食,不要以外道法求得的欲界天人飮食作為甘露。甘露法有兩種:第一是解脫道、第二是佛菩提道,佛說的兩大甘露法門,就是講這兩個,解脫道是二乘菩提、佛菩提道是大乘菩提,菩薩以這兩種甘露法爲食。有食物了總得要有湯、漿,菩薩以解脫味爲漿,並且菩薩這個解脫味漿,比阿羅漢的解脫味漿還要勝妙;因爲菩薩只要明心以後,不必進入無餘涅槃中,也不必去斷盡思惑,就能看見無餘涅槃中的境界了;可是阿羅漢證得有餘涅槃時,他看不見無餘涅槃中的境界,等他入了無餘涅槃,自己不存在了,更不知道無餘涅槃中是什麼,所以他們對解脫的瞭解有限,但菩薩瞭解得很深入,並且還可以告訴阿羅漢,無餘涅槃中的境界,所以菩薩解脫味的漿湯是遠勝過阿羅漢的。阿羅漢要很辛苦,這個也不貪、那個也不愛,把思惑斷盡,我所及我執都斷盡了,終於證得有餘涅槃;可是入了無餘涅槃以後是什麼,他仍然不知道,結果菩薩只是明心就知道了──智慧超勝。

若是說理,什麼叫解脫?解脫就是如來藏獨住的境界。七轉識依這個如來藏獨住的境界而安住其心,解脫於眾惑就是解脫。如來藏怎麼是這樣子呢?阿羅漢聽不懂,所以他的解脫味湯喝起來,不如菩薩的香甜;您別小看自己眼前的明心,明心了就知道無餘涅槃裡面是什麼,阿羅漢就是不懂,所以解脫味比他香甜。有甘露法之食,也喝過解脫漿湯了,那麼總該澡浴一下吧!天氣這麼熱,用什麼作澡浴以淨心?以清淨心來澡浴自己,澡浴之後總要有塗香,我們台灣不流行塗香,現在女人流行香水、保養液,但香水其實也是塗香的一種。澡浴之後怎麼塗香呢?以戒品來塗香,這個才是眞香,世間法的香只能在下風聞到,上風聞不到,可是戒品這個塗香,您擦上去以後,十方世界都聞到。您只要證悟出來弘法了,別這樣想喔:「就只有這幾個人知道我某某人。」不是這樣的,十方世界菩薩都知道有您這一號人物,雖然只是同修會中,一個看來似乎不很起眼的親教師而已,但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薩們都知道;因爲您的成佛之道已經邁開步伐了,已經在攝取淨土了,度眾就是攝取淨土,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因爲這個塗香,已經名聞十方世界了。

好的,我們再繼續看下一段,【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摧滅了煩惱賊,就是說,菩薩不在我與我所上面生起煩惱,即是摧滅煩惱賊。如果有個菩薩一天到晚在講:「大家都看不起我,總是覺得我很差。」有的菩薩想:「明明我的智慧很好,爲什麼沒有人請我説法。」爲這個事煩惱,就是我所的煩惱,有的菩薩誤以爲人家看不起自己,覺得很難過,那就是我所執的煩惱,心中若再加上一分慢,也是煩惱,所以煩惱有很多種;可是久學菩薩不計較這些事情,他沒有我所的煩惱,也不會在我執上面去增添煩惱,他認爲自我的存在,只是爲了幫助眾生取證解脫、親證實相,但在沒有人來請法時,也不會生起煩惱,就這樣摧滅煩惱賊。

煩惱是賊,因爲煩惱會每天竊盜您的七聖財,使您的七聖財越來越少,所以煩惱就是賊。菩薩因爲摧滅了煩惱賊,所以他很勇健,沒有人能超越他,這個勇健並不是到處去找人比氣勢、比智慧;菩薩的勇健是在法上永遠不退、是在護持正法上面無所畏懼,菩薩不顧慮惡勢力的大小,只要是對的、只要是爲了眾生該作的,他就義無反顧去作,但不是爲了比較法義的高下,而是爲了救護眾生,護持正法使不衰敗。一般人沒有辦法起這種勇健心,所以您若要求一般人寫書,指正某某大師哪裡講錯,爲何有錯?他不敢的,他會害怕,他會怕三更半夜會不會派人來把我作掉;但菩薩不管這種威脅,菩薩這種心性不是一世、二世能夠培養起來的,是很長時間這樣修行累積下來的──只有願意爲法捨身時,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有煩惱執著,自我的煩惱賊就會把七聖財偷了,他就會貪生怕死,不敢出來做這些事,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一般人不敢做的;不說一般人,乃至那些大法師們也不敢做,各個都想要當老好人,當老好人就表示他沒有摧滅煩惱賊,怕有後遺症而損失了名聞利養,所以摧滅煩惱賊的人是勇健的,沒有人能超越-並且還要能降伏四種魔─第一種魔煩惱魔就滅了。

然後是天魔,天魔也無法去影響菩薩,天魔能影響菩薩的就只有五欲之繩,用五欲繩來綁住菩薩;可是菩薩世世都發願住在五欲中,不必他來綁,表面看來是被綁住了,可是其實卻又沒有被綁住,所以天魔很痛恨菩薩。死魔,菩薩也超越了,五陰會死沒有關係,可是如來藏永遠不死,下一輩子照樣又出生另一個五陰來弘法,世世如此,誰都奈何不了他。至於五陰魔就更影響不了菩薩,因爲五陰的一一陰怎麼來的?如何因緣而生?菩薩都已經知道是緣生法,一定會滅──緣滅,所以五陰魔掌控不了菩薩,菩薩已對五陰的性質觀察得很清楚,所以四種魔已全部被菩薩降伏了。然後「勝幡建道場」,把殊勝的法幡給矗立起來了,這殊勝的法幡如何矗立起來呢?不是建立在硬體上、不是建立在金碧輝煌的大寺院上,而是建立在眞正的覺悟上--就是正覺,當您把眞正覺悟的法提出來,那就是勝幡舉出了,您的道場就成立了。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親教師解說。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82-a19_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