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邊見」。本集的節目,我們繼續上一集的論述,關於攝屬在惡見中的邊見,而我們談論到邊見中常見的代表——外道五現涅槃。
第一種外道涅槃:認為覺知心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雖然欲界境界是前後念念相續不斷,但是就在這種自認為是恆常不斷的享受五欲境界念念相續狀態中,眾生就這樣安住下來,永遠都不會滅失,永遠存在三界中,這就是不生不滅,符合涅槃「不生不滅」的定義;就以這樣的認知,將欲界中的覺知心住在五欲中享樂時,由於行陰恆常不斷而認定為不生不滅的涅槃,就這樣安住於所謂的涅槃中。喇嘛教密宗的男女雙修「樂空不二」的說法,就是佛所說的第一種外道涅槃,也就是正在淫樂中的能觀與能見的功能是圓滿而光明的,所以密宗就將這種樂空雙運中的快樂境界認定為涅槃境界。由此可知,喇嘛教密宗其實就是外道五現涅槃中的第一種。
第二種人知道欲界五欲汙穢不淨,也是生滅法,所以遠離欲界愛而證得初禪;但貪愛初禪境界中的這個覺知心意識的變化相——在定中初禪(也就是說在定中初禪)是不受香塵、味塵一心不亂的境界,妄認這個意識心可以常住於此無念的境界中,以為這就是涅槃;但其實仍然是意識心存在的境界相,不知意識覺知心存在之時,所領受的種種自心定境中的境界相,也是屬於意識運作意行的範圍,都是墮於意行法味之中。他們因為聽聞佛說涅槃寂靜,也是究竟樂,所以認為涅槃中也有快樂存在;而他們在初禪中離欲界生,是離生喜樂,而且遠離欲愛染汙的境界,就已經不在欲界染汙法中流轉了,所以心中無憂而有妙樂;並且又是一心無念而寂靜的,比欲界中的離念靈知心更加清淨,應該就是涅槃的境界;就以初禪的覺知性作為涅槃的實體,這是第二種外道的五現涅槃。
第三種外道的五現涅槃,就是捨離了初禪的身樂,離開了五塵而使得前五識斷滅了,那只剩下意識覺知心獨住於這個定境當中;這樣五塵與五識都已經滅盡了,而可以住在二禪等至位的定境當中,這樣一心不亂而沒有五塵以及定境(外)法塵的攀緣,因此心中大喜而住於定境之中。凡夫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境界,就誤以為這一個就是寂靜的涅槃,但是其實這只是第二禪等至位的定境罷了,仍然是依於生滅的覺知心而有的境界,仍然是三界中的生滅有為法。所以當他們進入二禪中,住在二禪等至位而不觸五塵,已經能夠安住於自心內境的時候,不再有初禪中憂心失去初禪樂的憂苦,認為這樣就符合涅槃寂靜的定義,所以心中歡喜而認定二禪等至位中即是涅槃境界。因為貪愛二禪等至位當中的定境,由覺知心自住的境界中所生的法味,是不接觸五塵,輕安無比而無負擔,因此心喜湧動;也因為證得二禪的時候心喜湧動,因為久修之後才終於能夠住在自心內境,不緣外境、不觸五塵,心中歡喜,所以也說為「心無苦故」。二禪等持位之中的樂觸,也是虛妄不實的緣生法,將來捨報以後,意識覺知心都會壞滅,並不能生到未來世,更何況是意識所擁有的二禪等至以及等持位的境界呢?當然更不是常住的不生滅法,而且這一個境界也必須要依靠色身、依靠定力以及意識覺知心等種種的緣來共同運作,才可能證得或存在這個禪定境界,所以這也是有為法;而涅槃卻是無為法,無為法不可能是以有為法來成就的,所以這是第三種外道的五現涅槃。
第四種外道涅槃是證得第三禪時,由於三禪等持位中享受身心俱樂,有非常悅意的境界相隨不散,就認定是涅槃境界。這是捨離了二禪的等至位當中的心中大喜,因此而進入到第三禪的等至位當中,一樣是不墮落在五塵之中,這樣再度發起了二禪等至位當中所捨棄的初禪身樂,而自己卻仍然保有二禪中的大喜,同時又發起了身中更微細的樂觸,因此而領受了身心俱樂的境界。當然,三禪的實證者,若是不住在等持位中,而是住於等至位中,一樣也是離五塵而住於自心內境的定境中,表相上符合涅槃寂靜的通說。若是轉入等持位又可以獲得身心俱樂,這時身中有樂觸而覺知心中有大歡喜,他們往往誤以為這樣的情形就是涅槃之樂,可是這個仍然是生滅法,仍然是有為法,仍然是變異法。因為當你定力出生以後,這個境界就出生了,這是有生的;當定力退失了以後,這個境界也跟著失去了,這也是有滅的,這正是標準的生滅法。而當自己的定力增長或是減退的時候,這個三禪中的境界相其實是會變異的,那當然就是變異法;若是沒有色身以及意識覺知心配合定力的修證或者保持的話,那就無法繼續存在,所以這是有為法,也是生滅法。既然是生滅的、是變異的、是有為的,那就與真實可證的涅槃純然屬於不生不滅法、不變異法、無為性的,是不能夠來契符的,當然就會成為虛妄見的涅槃。這是第四種外道的五現涅槃。
第五種的現見涅槃,就是捨離了三禪的身心至樂,只住於捨受之中而正念一心,不再有極微細的妄念生起,這樣來善護自己的心,不墮入一切法的想念境界當中,也不再有微細的善惡法的罣礙了,因此沒有身樂與心樂;這個時候乃是呼吸、脈搏都停止了,也就是說息脈都停止了,這樣寂靜住於自心內境當中。還有人認為從初禪到三禪中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涅槃,因為是生滅法。既然有樂,就會有憂心失去禪定快樂的苦,心中總是會恐懼這種禪定之樂何時會失去?而且三禪中的等至位若是涅槃,那其實也不堅固;因此潛伏在心中恐怕失去三禪的恐懼,有時會突然現前,於是又會轉入等持位中來照看,再受身心之樂,這也是無常變異之法,不符涅槃常住不變的通說。所以,他認為三禪不是真正的涅槃,當證得四禪時,息脈都停止了,苦、樂都全部離了,這個時候的親證者往往會誤以為這個就是究竟的涅槃;但是覺知心意識卻仍然存在不滅而且極寂靜,所以就被凡夫們稱為最究竟的涅槃。但是這個仍然是生滅、變異、有為性的境界,那當中的道理,也是同第四種現見涅槃一樣,仍然是與不生不滅、不變異、無為性的真實涅槃是大不相同的。這就是第五種外道現見涅槃。
由於都是虛妄想所見的緣故,這一些由虛妄想產生的見解,是因為對於實相心如來藏非斷非常的正理,有著超過的甚解,或是有著愚昧性而無法理解實相心的正理,因此就作出種種不同的瞭解以及錯誤的分別,所以就有了或者斷見、或者常見出現,與《勝鬘經》中所說【妄想見故,作如是見】——都是由於妄想所見的緣故,而作出了斷見或常見的說法與見解。常見是外道及佛門凡夫們對於五陰的內涵不如實知,也無法了知五陰的虛妄,所以不能離開這樣的妄想見;又對於本識的真實常住又不能信受,所以也無法離開斷見。由於無法看見現法識陰的虛妄,也就沒有智慧現觀「現法見壞」,所以落入常見之中,總是認定識陰或是意識為常住不壞心。假使有智慧現觀「現法見壞」,但不信有本識常住涅槃,結果觀行所得就變成妄想見中的斷見;然而斷見外道的智慧是遠比常見外道要好很多,因為他們至少能夠現見五陰全部虛妄;只是由於不知或是不信有第八識本識常住不壞,所以主張死後斷滅,落入斷見之中。
這些邊見者認為所謂的開悟,就是悟得離念靈知,說覺知心離開語言妄念時就是真心如來藏,落入常見之中。有些更愚癡的邊見者,連離念都不用,妄說現前的這個覺知心意識就是常住不滅的真如心;都是對於三界有背後真實有的本識相續不斷的狀況不能得見的緣故。原因都是因為虛妄想和錯誤的見解,或者說是由於虛妄想的所見,導致對於真實心的相續不能瞭解,或者對於虛妄心的剎那變異而相續不斷的道理不能夠如實瞭解;不能真實理解,就產生了一個如同《勝鬘經》中所說的【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
而常見之所以會被稱為常見,之所以會在佛法中被破斥,問題不是出在於有心常住不壞的看法,而是出在把虛妄法誤認為常,在佛法中就判定他是在真實心以外追求常住法的外道——也就是所謂的心外求法的常見外道。如果是被作了緣起性空的教導以後,去觀察蘊處界全部虛妄,但是又找不到常住法如來藏心,因此就會否定一切法。因為他有智慧能觀察:但是所見的蘊處界全部都會壞滅,沒有一法是不壞滅的。可是他始終找不到一個相續的、常住的、不變異的心,因此就堅持死後斷滅而無來世,便落入了斷見當中,這就是《勝鬘經》所說【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對於真實有相續不斷的如來藏心不能夠了知或證得,所以生起了斷見。
其實斷見與常見這兩種邊見存在,都是因為「於有相續不見」的這種原因而導致了斷見與常見;都是妄想見的緣故,因此對真實的道理產生過或是不及的異想分別。過的異想分別就是頭上安頭,譬如未悟及無智的人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我們現在證得真如了,可是真如應該歸依什麼呢?」這就是頭上安頭!真如是無所依的,萬法都依祂而起,必定由祂才能出生一切法,所以第八識是無所依的;這樣的妄想見就是過的異想分別。不及的異想分別,就是無法離開意識,一直在意識上打轉作文章,意識常住的邪見斷不了;幫忙斷了意識心是常住的邪見,他們又去抓另一個意識細心是常住,或是將意識的變化相「五現涅槃」來當作是常住真心。所以異想分別都是不及及太過而引生出來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26-a22_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