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6集 真實的佛法(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這個「三乘菩提──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我們再略述上一集主題佛道品真實法,我們現在來看內容:【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的象馬車乘就是五神通,因為菩薩到三地滿心前一定要修五神通,不管他怎麼厭惡神通都一定要修;凡夫修神通很精進,一心一意要修神通,誰聽到了有神通就趕快去學,這就是凡夫。菩薩對神通沒有好樂之心,覺得有、無神通都很好,不會去厭惡它,菩薩重視的是無生法忍,可是拖延到三地快滿心時,不修就無法再前進了,終於被逼著去修,否則無法圓滿三地心,所以三地滿心以上一定都有神通;這時他的五通就是他的車乘,他就以五通示現在十方世界,到處去度人,所以五通是他的象馬。菩薩以什麼為車呢?以大乘法為車,《法華經》講三車,聲聞乘是羊車只能度自己;緣覺乘是鹿車可以附帶搭載一個人;菩薩乘就是佛乘,叫作大白牛車,那大白牛所拉的車,可以載上二、三十個人,表示菩薩的不同與超勝。換句話說,菩薩有象馬五通,然後以大乘法作為他的車,就可以載很多人到生死彼岸去。然後他用什麼來調御這個象馬的車呢?用一心──沒有二心,菩薩走這一條路時絕無二心,不會嫌辛苦,聲聞人剛迴心過來大乘法中,受不了苦又退回去當自了漢了;可是菩薩不會,菩薩以一心-這個一心就是決定心-來調御自己,絕對不會離開菩薩道,菩薩有了象馬、大車、調御者一心,這三個具足了,總得要有一條路吧!否則要怎麼走,所以菩薩遊於八正之路,菩薩不會違背八正道,所以菩薩所遊八正道之路,不會在世間法上取巧,不想得到不正當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所以菩薩不會進到道場中,卻利用道場的關係搞自己的勢力,如果這樣作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因為他違背了八正路。我坐馬車、開汽車、搭飛機,這是世間人的行,菩薩的行則是象馬、大乘車、調御心,行於八正路。

好,再看下面:【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越是到達上地,法相就越圓滿,菩薩以相好來莊嚴他的容貌,以種種的眾好來裝飾他的姿色,可是還得要有上妙的服飾來穿著。他以什麼法相來莊嚴容貌、以什麼眾好裝飾他的姿色、穿什麼樣的上服呢?答案是七聖財,菩薩以信、戒、慚、愧、聞、施、慧,七個聖財來莊嚴他自己,菩薩不會如同世俗人,去追求名牌服飾。有一位大法師說:有名的牌子表示品質好,他主張學佛人要依止名牌寺院,可是平實導師《公案拈提》就寫:「名牌不保證是好東西」,最後送他一首詞「名牌寺院不一定値得珍惜,您如果真的懂得什麼是名牌,把名牌產品拿來,一把就搗碎了,那時您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名牌。」佛法中真正好、真正妙、真正究竟的名牌,就是如來藏妙法,佛法中沒有第二個名牌產品,如來藏義才是真正的名牌;而且這個名牌不作廣告,還需要打廣告的就不是名牌,表示它名不見經傳,人家都不知道;可是您想如來藏這個妙法,自古以來多少人在討論祂,談到如來藏有很多人會說:「這是外道法啦!」、「這是勝妙法啦!」講個不停;自古以來從天竺的聲聞部派佛教開始,就已經對如來藏法義產生諍論了。所以如來藏這個妙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除非是新學菩薩,才會連聽都沒聽過,那表示他屬於後進,連極有名的名牌都沒聽過,所以如來藏才是佛法中第一名牌。

親證如來藏之後才能具足七聖財,沒有證如來藏,無法具足大乘法中的七聖財,因為真正的信,要從親證如來藏不退以後,才能生起證信。《起信論》這麼講:有真實不退的信以後,戒法才能圓滿,戒法圓滿之後,才懂得什麼是慚,因為真正有信、有戒時才會知道,原來自己所想的法都錯了,這才有慚;從此以後不敢復謗如來藏,永不復作,這才是真實的愧;他也會知道阿羅漢的解脫,仍然是真實的解脫,不是虛妄法、斷滅法空,這才是真實的愧。從此不會跟著人家亂罵阿羅漢,這樣有了信、戒、慚、愧以後,才終於知道要多聞了,這才有多聞之財,這是第五財。等到多聞之後,有能力布施佛法了,這時有六財。越布施佛法,自己的智慧就越增長,又有了慧財,七聖財才算圓滿,七聖財圓滿時才有深心,沒有這七聖財,就不可能會發起深心,這時七聖財圓滿了。有了慚愧上服,有了相具嚴容,眾好飾姿也有了,還得要有華鬘。最早期去夏威夷遊玩,一下飛機,就有人馬上幫您掛上這個花鬘,一般人將花鬘是戴在頭、手、腳上、胸前,菩薩卻以深心作華鬘,表示他在佛菩提道上,有深厚紮實的願心,不會退失,信心具足圓滿,這樣就是菩薩的莊嚴具。

好,再下一段,【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的富有,從他的穿著上面就看出來了,有這七聖財加上深心的華鬘,人家一見就說這菩薩富有七聖財;這七種寶貝世間人求不到,這七種寶貝會生生世世跟著菩薩。世間的財寶帶不到未來世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走了,您看那麼有錢也是帶不走;可是七聖財會隨著您,不會遺失,就算外教的上帝也搶不走,只能聽您說話沒有開口的餘地,只能向您乞求度他,因為您說的法他聽不懂。所以菩薩富有七財之寶,七聖財才是真實的寶貝,性如金剛不能毀壞,菩薩有這七財之寶,總會生利息吧!生什麼利息呢?能夠為人教授就是利息,所以我坐在這裡說法,正是一直在生七聖財的利息,如果哪天退休下來了,另外一位親教師也跟著上來,坐在這裡說法,他也有極大的利息收入了。錢財的利息較小,親教師開課為大家教授,教授就是滋息,有聖財利息不斷滋生出來;有了七聖財及滋息,就可以如所說而修行。菩薩一定是如所說而修的,菩薩不會努力明心之後,再把真正的明心否定掉,自創更高的法,那不是真的菩薩。而最大的利益是迴向,迴向時當然有迴向的標的,就是迴向無上正等正覺。

好,再看下一個,【四襌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遲早要證四禪,在三地滿心前隨著因緣去分證,至少證初禪,否則是進不了初地,但三地滿心前一定要具足四禪,甚至還要證得四空定;當然地前也無妨隨分而修,因為您不能刻意去排斥它,特別是初禪,初禪不是純靠打坐修來的,而是有了未到地定以後,只要離五欲的貪就自然發起了;得初禪不會使您失掉閨房功能,不會恐懼,擔心家庭鬧革命,離欲是在心而不在身,只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心真的離了欲貪,初襌自然就會出現;所以菩薩在未入地前,也可以隨分而得禪定,但是到了三地滿心之前,一定要具足初禪到四禪。這時開始是以四禪為床座,不是做個特別好的椅子來坐啦!菩薩以四禪為床座,並且他的四禪,與一般凡夫、外道的四禪不同,一般外道、凡夫的四禪,是追求四禪的境界,把它當作涅槃;但菩薩知道那不是涅槃,菩薩只是把四禪的證境,所發生的功德拿來作爲工具,來利益隨學的人、以及增益他自己的證境。因爲到了三地以後,不證四禪、四無量心、五神通就無法圓滿三地的功德──因爲三地滿心猶如谷響現觀不能成就,而無法轉入四地心,所以到了三地滿心前必須具足得四禪。而他的四禪與外道不一樣,因爲他知道那只是意識心的境界,所以他是淨命而生,外道則是以我見和我所執而取證第四禪,所以不同。從四禪、五神通的具足而發起意生身,就可以去十方諸佛世界,親近現在諸佛,聽聞一切種智的妙法,所以經由這樣的多聞而增加了他的智慧,就以四襌淨命而生的功德來多聞──增加智慧作爲他自覺的音樂。

我們再看下一段,【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爲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爲塗香。】(《維摩詰所說經》卷2)藏傳佛教的信徒很喜歡吃所謂的甘露,但事實不是眞的天界甘露-中國古魔術中有一個菌類快速生長法-是那種假甘露;然而即使能求得眞的欲界天甘露,其實也沒用,因為那只是欲界天人的食物而已,跟佛法無關,眞的很冤枉。可是菩薩也有甘露,菩薩吃什麼甘露?法食,所以今天坐在這裡聞法,就是在吃甘露,而且這個甘露才是眞實甘露,它可以讓您法身慧命,永遠不死而且增長;所以要以甘露法爲食,不要以外道法求得的欲界天人飮食作為甘露。甘露法有兩種:第一是解脫道、第二是佛菩提道,佛說的兩大甘露法門,就是講這兩個,解脫道是二乘菩提、佛菩提道是大乘菩提,菩薩以這兩種甘露法爲食。有食物了總得要有湯、漿,菩薩以解脫味爲漿,並且菩薩這個解脫味漿,比阿羅漢的解脫味漿還要勝妙;因爲菩薩只要明心以後,不必進入無餘涅槃中,也不必去斷盡思惑,就能看見無餘涅槃中的境界了;可是阿羅漢證得有餘涅槃時,他看不見無餘涅槃中的境界,等他入了無餘涅槃,自己不存在了,更不知道無餘涅槃中是什麼,所以他們對解脫的瞭解有限,但菩薩瞭解得很深入,並且還可以告訴阿羅漢,無餘涅槃中的境界,所以菩薩解脫味的漿湯是遠勝過阿羅漢的。阿羅漢要很辛苦,這個也不貪、那個也不愛,把思惑斷盡,我所及我執都斷盡了,終於證得有餘涅槃;可是入了無餘涅槃以後是什麼,他仍然不知道,結果菩薩只是明心就知道了──智慧超勝。

若是說理,什麼叫解脫?解脫就是如來藏獨住的境界。七轉識依這個如來藏獨住的境界而安住其心,解脫於眾惑就是解脫。如來藏怎麼是這樣子呢?阿羅漢聽不懂,所以他的解脫味湯喝起來,不如菩薩的香甜;您別小看自己眼前的明心,明心了就知道無餘涅槃裡面是什麼,阿羅漢就是不懂,所以解脫味比他香甜。有甘露法之食,也喝過解脫漿湯了,那麼總該澡浴一下吧!天氣這麼熱,用什麼作澡浴以淨心?以清淨心來澡浴自己,澡浴之後總要有塗香,我們台灣不流行塗香,現在女人流行香水、保養液,但香水其實也是塗香的一種。澡浴之後怎麼塗香呢?以戒品來塗香,這個才是眞香,世間法的香只能在下風聞到,上風聞不到,可是戒品這個塗香,您擦上去以後,十方世界都聞到。您只要證悟出來弘法了,別這樣想喔:「就只有這幾個人知道我某某人。」不是這樣的,十方世界菩薩都知道有您這一號人物,雖然只是同修會中,一個看來似乎不很起眼的親教師而已,但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薩們都知道;因爲您的成佛之道已經邁開步伐了,已經在攝取淨土了,度眾就是攝取淨土,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因爲這個塗香,已經名聞十方世界了。

好的,我們再繼續看下一段,【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摧滅了煩惱賊,就是說,菩薩不在我與我所上面生起煩惱,即是摧滅煩惱賊。如果有個菩薩一天到晚在講:「大家都看不起我,總是覺得我很差。」有的菩薩想:「明明我的智慧很好,爲什麼沒有人請我説法。」爲這個事煩惱,就是我所的煩惱,有的菩薩誤以爲人家看不起自己,覺得很難過,那就是我所執的煩惱,心中若再加上一分慢,也是煩惱,所以煩惱有很多種;可是久學菩薩不計較這些事情,他沒有我所的煩惱,也不會在我執上面去增添煩惱,他認爲自我的存在,只是爲了幫助眾生取證解脫、親證實相,但在沒有人來請法時,也不會生起煩惱,就這樣摧滅煩惱賊。

煩惱是賊,因爲煩惱會每天竊盜您的七聖財,使您的七聖財越來越少,所以煩惱就是賊。菩薩因爲摧滅了煩惱賊,所以他很勇健,沒有人能超越他,這個勇健並不是到處去找人比氣勢、比智慧;菩薩的勇健是在法上永遠不退、是在護持正法上面無所畏懼,菩薩不顧慮惡勢力的大小,只要是對的、只要是爲了眾生該作的,他就義無反顧去作,但不是爲了比較法義的高下,而是爲了救護眾生,護持正法使不衰敗。一般人沒有辦法起這種勇健心,所以您若要求一般人寫書,指正某某大師哪裡講錯,爲何有錯?他不敢的,他會害怕,他會怕三更半夜會不會派人來把我作掉;但菩薩不管這種威脅,菩薩這種心性不是一世、二世能夠培養起來的,是很長時間這樣修行累積下來的──只有願意爲法捨身時,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有煩惱執著,自我的煩惱賊就會把七聖財偷了,他就會貪生怕死,不敢出來做這些事,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一般人不敢做的;不說一般人,乃至那些大法師們也不敢做,各個都想要當老好人,當老好人就表示他沒有摧滅煩惱賊,怕有後遺症而損失了名聞利養,所以摧滅煩惱賊的人是勇健的,沒有人能超越-並且還要能降伏四種魔─第一種魔煩惱魔就滅了。

然後是天魔,天魔也無法去影響菩薩,天魔能影響菩薩的就只有五欲之繩,用五欲繩來綁住菩薩;可是菩薩世世都發願住在五欲中,不必他來綁,表面看來是被綁住了,可是其實卻又沒有被綁住,所以天魔很痛恨菩薩。死魔,菩薩也超越了,五陰會死沒有關係,可是如來藏永遠不死,下一輩子照樣又出生另一個五陰來弘法,世世如此,誰都奈何不了他。至於五陰魔就更影響不了菩薩,因爲五陰的一一陰怎麼來的?如何因緣而生?菩薩都已經知道是緣生法,一定會滅──緣滅,所以五陰魔掌控不了菩薩,菩薩已對五陰的性質觀察得很清楚,所以四種魔已全部被菩薩降伏了。然後「勝幡建道場」,把殊勝的法幡給矗立起來了,這殊勝的法幡如何矗立起來呢?不是建立在硬體上、不是建立在金碧輝煌的大寺院上,而是建立在眞正的覺悟上--就是正覺,當您把眞正覺悟的法提出來,那就是勝幡舉出了,您的道場就成立了。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親教師解說。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82-a19_086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5集 真實的佛法(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要談的是佛道品眞實的佛法,直接來談論吧!

在法會中,有一位菩薩稱爲普現色身,問說︰「什麼是眞實的佛法﹖應該怎麼修行?」到底什麼是眞實的佛法呢?眞實成佛之法是應該普現色身。而這個普現色身又是應該怎麼普現?這得要請_維摩詰居士來開示,不然跟隨 文殊師利菩薩而來的這些菩薩與聲聞們,怎麼能聽到更勝妙的佛法呢?所以這時普現色身菩薩就出現故意請問︰「居士啊!你的父母妻子、親戚眷屬、以及爲你做事的人,乃至爲你提供意見的人,到底都是何人?」因爲進到他這個房間來,一直都無人來服侍,只有空房間。所以接著又問︰「你的奴婢僮僕以及象馬車乘,又都到哪兒去了呢?」這是特地提問,要讓維摩詰菩薩詳說成佛之道︰佛道是應該如何普現色身呢?不是一念不生什麼都不做而能成佛的。所以故意這樣問。

維摩詰菩薩當然也知道這是幫他作個引子,有機會可以詳說︰佛道是要怎麼進入修行過程中來成佛。所以就開始以下說明:【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維摩詰所說經》卷2)我們來說吧︰以智慧而度彼岸,所以智慧是菩薩的母親。您問我的母親何在,我就告訴您:「我的母親就是智慧,讓我能到彼岸。」智慧到彼岸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所以「智度」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菩薩的母親。然而光有般若波羅蜜也無法成佛,得要有種種方便──運用善巧才能明心、才能見性乃至得一切種智,所以說方便是菩薩的父親。換句話說,菩薩在世間法中的父母親是提供菩薩一個色身及成長的環境,但是成佛不是靠世間父母,是靠般若波羅蜜──也就是智慧到彼岸;也靠種種方便,如果沒有種種方便,不能夠發起般若智慧,就沒有究竟的波羅蜜。所以一切諸佛、十方三世諸佛,都要從智度菩薩母及方便父才能夠出生;假使沒有智度母、沒有方便父,就沒有一切已成的諸佛。

提點一下喔!智母或度母,不是西藏密宗講的明妃、佛母、綠度母、紅度母;方便父也不是他們講的︰有下體金剛杵堅硬不壞,而稱爲金剛行者。那都是他們的邪淫妄想,與眞實佛法無關。智度指的是般若波羅蜜,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爲母。在二轉法輪般若經中也說「般若是菩薩母」。般若的證悟是從親證如來藏之後而發起的,未證如來藏就沒有實義般若可說,最多只是意識理解上的相似般若;般若是法界萬法本源的智慧,沒有任何六塵中的觸覺。所以菩薩母只有般若,菩薩父只有學法時的方便善巧,也就是如何方便善巧教導眾生親證如來藏、眼見佛性、乃至修證一切種智,這些方便善巧才是菩薩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再下一段︰【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不但有妻子,而且都有兩個妻子——女菩薩們也都有兩個丈夫。換句話說,男眾菩薩們說:「我既然當在家菩薩,我家裡當然有個妻子,可是在佛法中,我另外有個妻子叫作法喜。」女眾菩薩們也一樣:「我家裡有個先生,可是佛法中我另外有個先生,叫作法喜。」到底什麼叫作法喜?很多人到處去寺院裡作義工,或是有勸募就去幫忙,一天下來身體很累,可是回到家還是很歡喜,家人問說:「你爲什麼快樂?」他說:「因爲我法喜充滿。」然而法喜充滿,是什麼法讓他歡喜到充滿身心?可就說不上來了。難道可以說:「我去那邊作義工,作義工的法使我法喜充滿」嗎?或者說:「我去勸募,今天勸募到一百萬,好歡喜喔!所以法喜充滿。」然而那是什麼法?是世間法,可是世間法的歡喜,不是佛法中的法喜,因爲眞實佛法的歡喜,並沒有得到,得到的是世間法的歡喜。所以,今天「法喜充滿」四個字已經被濫用了。

眞實的法喜有兩種︰第ㄧ種、我聽到聞所未聞法,而那個法沒有可以懷疑的地方,不能推翻它,是眞實佛法,所以我很歡喜;我終於知道佛法之道要怎麼修、成佛的路該怎麼走──終於知道了,所以法喜充滿。外面常常有人打電話來感謝說:「我學佛學了十幾年,不知道什麼是眞正的佛法,正覺同修會、正智出版社的書,我才讀兩年,終於知道佛法是什麼了,雖然還沒有悟,但至少我已經知道該怎麼走成佛的路,所以很歡喜,謝謝您!」這樣才叫作法喜;從此以後不讀天下糟粕書,因爲大師們的著作讀後感覺:「哎呀!這都是講世間法嘛!」讀不下去了,他已經知道什麼是眞正的佛法,這是第一種法喜。

第二種、就像去禪三道場,諸位得證如來藏回來以後︰《心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都是自家物,從此不必背誦了。因爲《心經》的意思就是您心裡面,已經都知道了──那《般若經》原來是這樣,乃至更深的方廣經典請出來,有許多也能讀懂,在法上非常的歡喜,沒有更歡喜的了,這才是法喜充滿。如今有哪些菩薩能有這種法喜之妻、法喜之夫呢?還眞找不到幾個人。所以菩薩以法喜爲妻、爲夫,才是眞實義菩薩。

然後以慈悲心爲女,菩薩的慈悲心就從這裡來︰因爲有眞實法的親證,滿心歡喜之後回頭看看眾生,一個個跟著大師們走入岔路去。又深入再去看,這些藏傳佛教的法,每一個法都是教人走入外道法中;您看到之後不會發起慈悲心嗎?一定會發起的。菩薩的女兒就是這種女兒——以慈悲心爲女。所以菩薩要說法度眾生,把眾生救護回來,不要讓他們繼續走入岔路,要遠離外道法。

可是菩薩所說的法是從純善之心來說,而且是誠實說法,不籠罩眾生、不打誑語。菩薩所養的兒子就是這樣子,他叫作善心誠實男,所以善心誠實就是菩薩的兒子。可是,菩薩雖然有法喜妻、有慈悲女、有善心誠實男,他對這些卻沒有執著,一天到晚都很平靜。他歡喜是在心中很深沉、很深沉的地方,永遠存在而不退失,那才是極喜;極喜不會浮現在表面上,是深藏著的,所以也是不可能被影響而退失的。這樣來救護眾生,他心中沒有貪著,這叫作畢竟空寂舍。

菩薩的心境是這樣住的,不會向外攀緣,一天到晚去找人泡茶,結果都變成在搞眷屬,後來就一個個結夥退失於正法了。可是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爲心沒有住於畢竟空寂境界中,沒有轉依成功。如果能夠轉依如來藏成功了,他會常常住於空寂境界中,沒有任何的所求;如果有所求,就只是爲眾生求,不爲自己求。所以菩薩雖然有法喜妻伴隨,養了慈悲女、也有善心誠實男,這樣在利益眾生,可是他的心境仍然畢竟空寂。如果問他︰「你住在哪裡?」「我住在畢竟空寂舍。」這就是眞正住於畢竟空寂舍的菩薩,才是眞正的菩薩。

好!下一段:【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有哪些弟子啊?菩薩的弟子多得不得了,每天都有弟子在服侍他。難道你們沒有弟子嗎?有!你們都有弟子,每天在塵勞中忙碌的,就是您的弟子。禪門中也講侍者,有一天,兩個禪師遇見了,其中一位禪師說:「你怎麼沒有帶侍者來?他說:「有啊!我有侍者啊!」不過今天不講那個密意,只在這裡跟您說塵勞也是侍者,眾弟子就是眾塵勞。塵勞弟子隨意所轉,您要怎麼運作祂,都隨您的意;所以維摩詰居士看來好像沒有弟子,但其實每天都有弟子服侍。至於他的善知識又是誰呢?他又沒有師父,怎麼能夠成爲大菩薩?總得有個師父,他的師父叫作三十七道品。不過這不是二乘法中的三十七道品,而是大乘法的三十七道品,這就是維摩詰菩薩的善知識。由於有塵勞弟子能夠隨意所轉,加上三十七道品的善知識以後,他就可以成正覺,菩薩就是這樣成就等正覺的。

再下一段:【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維摩詰所說經》卷2)他的房間裡面空無一人、空無一物,但維摩詰菩薩其實有伴侶。菩薩的法伴,一般都說只有六度,但那是遠波羅蜜多的階段所修的,可是從近波羅蜜多及大波羅蜜多開始,也就是進入第二大無量數劫開始,就講十度波羅蜜了,也就是六度波羅蜜再加上七地的方便波羅蜜、八地的願波羅蜜、九地的力波羅蜜、十地的慧波羅蜜,合稱為十度波羅蜜。諸菩薩以這十度法等萬法作為他的伴侶,因為只有這十度法才能夠伴隨著成就佛道,所以諸地菩薩永遠都要以十度波羅蜜為伴侶。

當然,菩薩當然有伎女,也要這伎女來娛樂他,那麼誰來當菩薩的伎女而娛樂菩薩呢?是以什麼法來娛樂?以四攝法。菩薩是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當伎女,這四攝法伎女時時刻刻伴隨著娛樂他。伎女伴隨著他,當然得要有音樂;用什麼當音樂?是歌詠及唱誦種種法的語言。歌詠是編成偈來唱,種種法言都可以用唱的,就像誦經一樣誦出來,這就是菩薩享受的音樂。所以菩薩永遠不會覺得無聊,無聊的是世俗人、或是學佛以後還在凡夫位中,不知道要做什麼而無聊;菩薩悟了以後不會無聊,如果悟了以後還會無聊,表示他的悟一定有問題。悟了以後常常會有:這個法如何、如何…,然後就深入去整理。都沒有人在旁邊陪著,一個人獨處終日也不會無聊,因為法無量無邊,一個法出現去思惟整理以後,又觸及到另一個法,就這樣無止境地延續下去,次第增上。菩薩有諸法伴侶、有四攝伎女,也有歌詠法言的音樂,怎麼會無聊呢?所以菩薩獨處終日都不會無聊。

再下一段︰【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假使買了房子安住下來,只是一層公寓,也許您會問他:「怎麼住得這麼小?這麼簡陋?」菩薩其實住得不簡陋,因為他有總持的園苑。您若是遇見他了,故意問:「你的園苑在哪裡啊?」他就把正覺總持咒唸給您聽--「這就是佛法的園苑。」然後就一一為您解釋為什麼是一切最勝故,接著開始講五蘊十八界等法。您聽下來︰「這個佛法總持園苑還真的是廣大,原來不是這麼小小的三十坪公寓。」因為他出口時與以前不同——因為他有了總持的園苑,他搬家了,搬到總持園苑裡面住了。他這個園苑為什麼廣大?因為他的總持園苑有無漏法林樹;本來不知道,跟他談話以後才知道他以這個總持園苑,函蓋了有漏法及無漏法的無盡林樹。在總持園苑中不會重視世間的樹,當然每一棵樹都是無漏法樹。這些樹—無漏法樹,也會開花,開什麼花呢?綻開了覺意淨妙華。因為這是證悟之後,從始覺位而進漸覺位,背塵合覺而發起的真實心境,所以心境不會在世間法上去貪染。一般人都是背覺合塵,乃至很多自稱開悟的人也說是背塵合覺,其實都正好是背覺合塵。您說這句話他們還不信,還罵您:「你毀謗賢聖!死後要下地獄。」可是等到菩薩用覺意淨妙華的心境為他宣講,他才會知道自己錯了,保證要嚇出一身冷汗。因為真正的覺悟是要離塵的,離塵才是真覺。可是現在大師們或居士們所謂的覺悟,都是一念不生、離念靈知。一念不生是注重打坐,離念靈知就是平常保持無念;現在要請問他們︰「一念不生或者平常離念,有沒有跟六塵相合?」有啊!離念靈知也是跟六塵相合啊!一念不生也是跟六塵相合,都是必須依賴六塵才能存在的,不能離六塵而獨存,那叫作合塵,合塵就是背捨真覺而與妄覺相合,那表示他們落在妄知妄覺中;只有一向離塵的心才是真覺,因此說,所悟錯的心若是在六塵中的覺知心,就是合塵背覺,合塵背覺的心境就不是覺意淨妙華的境界。所以當您說︰「你這個離念靈知是妄心。」他一定會生氣,因為他不是覺意淨妙華,時時與聲塵、法塵相應而生氣;他沒有覺意淨妙華,他的華是世間的薔薇花、木瓜花,那不是覺意淨妙華,因為無法住於六法塵外或定境法塵外。

覺意淨妙華所結出來的果實才可能是解脫智慧果。一般大師們都想要用這個離念靈知進入無餘涅槃,那正是輪迴愚癡果。因為意識心不能進入無餘涅槃境界中,得要把意識心滅了,再進一步把意根也滅了,才是無餘涅槃。結果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解脫,都要把意根、意識去進入無餘涅槃境界中,那是不能解脫的,因為那個境界是三界中的境界;只要意識與意根存在就是三界中的境界,就不是解脫;以這種三界中的境界當作解脫境界的人,就是愚癡,不離輪迴,所以說他是輪迴愚癡果。菩薩卻知道無餘涅槃中是什麼,也知道怎麼進入涅槃,所以了然分明、無所不知,絕對不落於六塵中,心不與塵合。對涅槃完全知道以後,有了解脫的智慧果實,所以他的園苑、林樹、妙華、果實,都不是世間人、不是那些悟錯的大師們所能知道的,因此說佛菩提道真實而勝妙,非諸凡、愚所知;這個愚指的是阿羅漢。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維摩詰所說經》卷2)菩薩在人間總得要沐浴,除非他沒有色身;既然在人間要沐浴,當然有沐浴之法。可是菩薩另外還有一種沐浴,是以八解脫作浴池;八解脫就是解脫於七種識陰的住處,超越過識陰七種住處便成就八解脫。八解脫已經親證了,所以菩薩有八解脫的浴池;換句話說,他已經四禪八定具足,並且超越四禪八定而證得滅盡定了,所以他就有了正定的定水充滿於八解脫池,在這八解脫池中散布了七淨華──以七種清淨財來裝飾八解脫池的定水,就用這樣的浴池、定水、七淨華,來沐浴沒有汙垢的菩薩行者身。無垢人每天都如此沐浴,證悟以後如此,沒有證悟的人也是每天有這個八解脫的浴池「定水湛然滿」、加上七淨華在沐浴,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可是當您悟了以後發覺︰其實真我不需要八解之浴池,也不需定水湛然滿,真我也不需要在定水裡面布以七淨華,因為真實我本來就是無垢人;可是這個人卻又無妨由祂所生的意識心來擁有八解脫的浴池、擁有定水湛然滿;水中的七種淨蓮華,無妨全部仍舊擁有,每一世都富有資財而邁向成佛之道,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78-a19_085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4集 如來種(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這個「三乘菩提的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我們繼續略談如來種。

九惱處也是如來種。九惱又稱為九難,主要是說 釋迦佛往世在因地所做的業行,在成佛時示現了果報。為什麼要講這九惱?九惱是說,因地所造的種種業,都不用去追悔,只要懺悔說:「以前做錯了,以後不要再做了。」但不要一天到晚不斷地追悔著:「我以前為什麼做了這一個?」而您清淨以後想要成佛,卻必須想起以前的煩惱事相,這就是追悔;這些會讓您追悔的事,在以後修證諸地、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都會讓您成就道種智現觀的因緣。其實在 釋迦佛因地廣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也是造業懺悔以後,再提起觀九惱處的許多往事,而一一幫助他生起了種智然後成佛。

九惱第一件事情是說,佛在往世有一次當婆羅門時,名字叫作火鬘;他有一個朋友叫作護喜,他常常來邀請火鬘去拜見 迦葉如來,可是當時火鬘不信佛,就說:「何必去見這個禿道人!」因為出家剪光頭髮,像是禿頭。就因為用這種惡言語三度拒絕了他的好友護喜的邀請,所以成佛以後要示現六年的苦行果報,六年中每天只吃一麻、一麥,就這樣子過了六年。第二個苦惱,是 佛在往世曾經當博戲的浪人(博戲就是以賭博為遊戲,浪人就是到處流浪),他有一次誘惑一個妓女(這個妓女叫鹿相)到辟支佛所住的樹林中行淫,然後把那個女人殺掉,嫁禍給辟支佛,所以成佛以後有孫陀利女的淫行毀謗事件發生。第三惱,以前有一世當商客的首領,以前作貿易都是一隊人一起出去貿易,他當首領,因為爭奪船隻,所以跟另外一隊的首領互相格鬥,他用矛把對方的首領大腿刺穿了,可能是刺穿動脈,所以那個首領死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成佛以後,有一天乞食時被木槍刺足,穿透腳掌,這就是果報。第四惱,有一世曾經當婆羅門,因為嫉妒 比婆葉如來及比丘眾受槃頭王供養,所以就毀謗 如來,並且叫他座下的五百位弟子一起辱罵 比婆葉如來說︰「你們應該要吃馬麥!」所以成佛之後跟五百位阿羅漢在毘蘭邑吃馬麥九十天,那五百位阿羅漢就是以前他的五百位弟子。第五惱,在 釋迦佛因地往世家族捕魚時,他那時是小孩子,曾拿一根木棍把魚頭打了三下,所以祂成佛時釋迦種族被琉璃王滅了,那條魚就是後來的琉璃王,轉世來滅釋迦族,沒有辦法救護;佛陀也得要頭痛三天,因為往世打了人家的頭三下。第六惱,就是乞食不得;這是說有一次 佛入婆羅門聚落乞食,婆羅門王制限,不許任何人供佛,否則皆罰五百金錢,所以空缽而回。第七惱,是在過去佛時當比丘,因為另一位無勝比丘,每天都被善幻婦人很豐盛地供養,由於嫉妒的緣故,毀謗無勝比丘與善幻婦女私通;因為這個往世的毀謗,所以成佛之後,有旃遮女在腹部繫著木盆,來誣賴是跟佛所有的胎兒。第八惱,是有一世叫作須摩提,他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因為他心裡面有私心,不想讓那個弟弟一起來分家產,所以就把那個弟弟推落懸崖,再用石頭把他砸下去;果報就是成佛以後,提婆達多推下巨石壓傷了祂的腳趾。第九惱,佛有一世在阿羅婆伽林,正好遇到冬至的時節很寒冷,這整整八天受寒冷,不得不向人家乞索三衣來禦寒,這是第九惱。

這九惱為什麼會是如來種?因為這九惱,都是在 釋迦菩薩修證菩薩道、修證成佛的過程當中,於夢中或定中示現了往世因緣,知道往世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去作探討結果,成就諸地的種種現觀。所以過去您做了不好的事,有時入定看見、有時夢中看見,這都是正常的;因為還在凡夫位,做了這些事情是再正常不過了。即使往世有過多麼重大惡事,都是如來種;因為證得某智慧會發覺,原來藉這個因緣可以成就某一地的現觀。所以往世做了某些事,就像佛的九惱一樣,都不必追悔,未來世在定中或夢中看見時,智慧夠、因緣成熟,它就會幫您成就佛道。所以想要成就佛道的人,一定不能離開眾生,不能離開人間一切法,因此說九惱處是如來種。

換句話說,不能離開種種惡劣的眾生而成就佛道,因為一切智慧的證得,都要在這才能有因緣發起,否則就沒有因緣發起;而十善業所成就的福德,也是因為有惡劣的眾生的福薄或貪財,才有機會布施及度眾,才能具足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因此,十不善道是如來種。

文殊師利菩薩說了這麼多不同於二乘的法,就作了一個結論:大略説起六十二種外道見及一切煩惱都是成佛的種子。諸位聽到這裡應該有一些瞭解,不要以為諸地菩薩種種現觀,都是在多麼輕安的環境中成就;諸地現觀境界的成就,都是因為現見某人出現了某個現象而去探討,剛開始探討時並不知道結果如何,當您的因緣成熟了以後,探討到最後,那個現觀成就時,才會知道是什麼,像「猶如鏡像」、「猶如光影」等現觀,都是要這樣修來的。所以說,眾生是菩薩成佛種子,如果離開了人間眾生所有的境界,就沒有成佛的種子讓您發起,所以說六十二外道見以及一切煩惱都是佛種。

維摩詰菩薩恐怕大家都聽不懂,特地再問 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答覆說:「如果有人看見了無為的真實境界以後,就進入了無為境界當中,這個人就不能夠再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這就是說,辟支佛、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就沒有機會再來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就不能修學佛道、不能成佛了。「譬如在高原陸地沒有水的地方,就不可能生起蓮花;一定要在卑下、低窪的地方,並且是淤泥當中才能夠生起蓮花。」所以最漂亮、清淨的蓮花,卻是從最卑賤的淤泥當中出生。

換句話說,如果要成佛,就得在人間,因為人間是貪瞋癡慢疑,五欲具足的地方,這就好比淤泥;只有在人間,您會看見各種眾生奇奇怪怪的千般想法,讓您料想不到;正因為有這些因緣,才能夠幫助成就佛道。「就像是看見無為法而進入無餘涅槃中的人,他終究不再可能出生佛法;只有在煩惱淤泥當中,才會有眾生能生起佛法。又譬如把種子種在虛空當中,始終不能生長的;只有種在有堆肥不淨土地中,種子才能夠滋養而生長得很茂盛;同樣的道理,進入無為法的正位(無餘涅槃中)的人是不會生起佛法的。若是生起了我見,而這個我見就像須彌山那麼大,都沒有關係,都還能夠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漸漸的就可以出生佛法了,所以應當要知道『一切煩惱就是如來種』。譬如有人想要得到無價的寳珠,可是他卻不肯到大海裡面去尋找,那就永遠得不到。」

同樣的道理,不進入煩惱的大海當中,就不可能得到一切種智寶珠。所以在大乘佛法中,有一句話很有名,說︰「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釋淨土群疑論》卷5)芥菜種子比芝麻還小。寧可生起一個我見,而那個我見比須彌山還要大,都沒關係,因為他一定不會入無餘涅槃;可是如果對一切法空的執著,只要存在一點點,這個人就不可能成佛了,而且這個人會把斷滅空當作真實法,就會毀謗最勝妙法。舉個例子,假使有兩個人,這兩個人中寧取其一,不取另一。哪兩種人?第一個人悟錯了,他說:「真如就是離念靈知。」然後他就自以為悟,上了法座開示說:「師父説法是不騙人的,聖人是從來不騙人的。」他就以聖人自居:「你們要證真如,只要心中無念,清楚明白,就是證真如。」即使是這樣大妄語的人都勝過另一個人。那另一個人說:「一切諸法緣起性空—苦、空、無我、無常—全部要滅掉;滅掉以後有個滅相,這個滅相是不可能再被滅除的,所以它是不滅的,這就是真如,這才是真實空。」他講這個真實空的時候,就是惡取空見;這空見縱然比芥子還要小,但是如果菩薩起這麼一個空見,那就不許了。

佛法有個典故,是說 文殊菩薩起空見,被 佛貶向七鐵圍山外。您看,就這一點點空見,把它認作真實,佛就不允許了,何況把這「滅相不滅」的斷滅空當作真實法,這已經是惡取空了;而且空見並非如芥子許,而是如同須彌山一樣大。所以不能把空無當作真實法,應該要好好地在真實法上去親證。我們身為佛弟子,特別是出家而身披僧衣,怎麼能把 佛的阿含解脫道真實法變成虛相法呢?因為一切法空就是虛相。可是 佛說的解脱不是虛相,佛特別聲明:「涅槃常住不變,法真實。」這是阿含解脫道中講的。結果傳到今天,當僧眾食如來食、住如來家、穿如來衣、說如來法,竟然把 如來的法弄成虛相法,把這個虛相法斷滅空當作真實常住真如,這就是執取空見如須彌山大。

所以法真實、解脫真實、涅槃真實,常住不變,不是虛相法、不是斷滅空,所以佛法不應該解說成一切法空,只有蘊處界諸法才能說成一切法空。佛在阿含中說明解脫道時,就已經強調真實、不虛。所以 佛特別付囑說:「我入滅後,末法最後八十年」,把十大聲聞弟子一一點名,結果一個個都推掉,其他所有聲聞弟子也都推辭,最後是誰來荷擔最後八十年的如來家業呢?一個在家人,就是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他就是未來的月光菩薩,他願意承擔如來藏大法到最後末法八十年,這才是發大心的菩薩。

所以佛法真實,解脫真實、涅槃真實,不是斷滅、虛相法。性空唯名,就是戲論:一切體性是空,只有名相。如果般若是戲論,佛陀又何必宣講十幾年?難道 佛在人間十幾年的寶貴時間,只是為了戲論才來講般若嗎?果真如是,般若就不應該稱為實相了。所以我們大家對空見都不要認取一絲毫,一些許都不應該有。

從經文內說,菩薩們對談了之後,顯示大乘佛菩提道的真實以及勝妙,到此告了一個段落。這時聲聞弟子們總得談一談他們對於大乘法的看法,所以大迦葉尊者感嘆地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維摩詰所說經》卷2)知道菩薩不斷煩惱而證菩提,不離世間境界而證禪定,所以非常的可貴,是聲聞人所做不到的——聲聞弟子們覺得菩薩的法,真是不可思議,而佛菩提種竟然是在煩惱中出生!所以這時大迦葉尊者讚歎道︰「太好了!文殊師利啊!你説這些話讓人聽了真是覺得快慰啊!誠如所説,塵勞中的有境界法,都是如來的種子。」也就是說,如果離開有境界法的六塵境界,想要發起如來的種性就不可能,「我們這些聲聞人,如今已經不再能堪任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了。」換句話說,「因為這個法太深了,我們俱解脱的大阿羅漢們竟然聽不懂」,所以既讚歎又恐懼,「不敢走這一條路,所以沒辦法再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說,他們捨報時一定要入無餘涅槃的,不敢迴小向大來走菩薩的路。

然後他說了一個譬喻︰「即使心性再怎麼惡劣,甚至犯了五種無間地獄罪」,也就是在世間法上殺了父母、阿羅漢,乃至謗佛、謗法等等,「都還可能發起意願來修學而出生了成佛之法」,這種十惡不赦的人,都有可能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而出生了佛法,「可是我們聲聞人聽到這樣勝妙法,又發覺法太深奧了,我們難以聽懂,修證又非常的困難,又是已經敗壞大乘菩薩根性的人,永遠都不可能再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可能修學成佛之道;我們捨報後將會入涅槃,就好像五根已經毀壞的人一樣,已經無意領受五欲了」,所有的五欲,已經無法使他受樂而得到世俗利益了;「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些聲聞人已經斷除見惑與思惑了,結使斷盡,在佛法中已經沒有辦法再進修了,所以永遠不會再有一個愛樂成佛的心。」

這意思是說,佛法指的是成就佛果的法,才能叫作佛法;如果不是成佛之法,就不能說它是佛法。阿含解脫道只能使人成就阿羅漢果,只是佛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能稱為羅漢法。在阿含解脫道中,有講兩種觀行法門:出離觀、安隱觀;可是阿含解脫道講的全部都是出離觀,並沒有講到安隱觀的內容。所以真實的佛法,是唯有大乘經典所說,才能使人成佛,才是真實的佛法。於「佛法中無所復益」,這佛法兩個字講的就是成佛之法,正是大乘法的般若及唯識種智。所以聲聞道與菩薩道是大不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因為三乘菩提的證道內涵本身有極大差異,所以聲聞人沒有辦法成佛。佛入滅之後,沒有一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能繼承佛位,因為他們所證的只是阿含解脫道的三明六通,沒有般若實相智慧,所以沒有人敢紹繼佛位。

這就是說,凡夫在佛法中有反復。可是菩薩在佛法中不會有反復,聲聞人在聲聞法中也不會有反復。既然都無反復,那是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凡夫於佛法有反復,是說假使他的緣淺,有一天幫他明心了,他還是會退轉,最後不學佛法了。這就是不願意讓善知識攝受,又無法超越善知識,卻想要控制善知識的一切弘法大事,既不能如願,於是退轉於世俗法中去學作人了。

所以《菩薩瓔珞本業經》講:十劫以前舍利弗與王子法才都明心而進入第七住位,可是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攝受,心中終於又懷疑起來而退失;在退失後的十劫之中無惡不造,終於遇到了 佛陀才能得度。菩薩之中也仍然有聲聞,菩薩聲聞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佛世的全部菩薩都是聲聞,因為都是經由聽聞 佛陀說法的音聲而悟入,所以菩薩也都是聲聞。可是菩薩聲聞還有另一個意思,是說他剛從聲聞法中轉過來,成為初發成佛心的菩薩。他求悟非常急切,開悟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可以擁有大道場,可以有廣大眷屬;所以悟了以後,期望他為原來的道場效力,是不可能的。也有人只為自己著想,所以急著去隱居。當然也有人不去隱居,悟了即刻出來弘法要當大師,所以他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整個佛教,應該如何去配合菩薩僧團弘法,這也是屬於另一菩薩聲聞的意思,所以聲聞有兩種意義。

二乘人為什麼都叫作聲聞人?因為聲聞人會成為初果乃至四果的聖人,都不是自己有能力證悟二乘菩提,需要經由聞聲而悟道。因為他們捨壽後都會入無餘涅槃,沒辦法重新再自己斷我執,因為心性是聲聞,必須聞聲而悟入二乘菩提。久學菩薩就不一樣,當重新再來受生,雖然不離胎昧,還是可以再自己悟出,這叫作久學菩薩。如果菩薩是新學位,就會被算在菩薩聲聞裡面,如果沒有善知識攝受,就算後世能自己重新參出,也沒把握,心裡老想著:「是這個嗎?」懷疑而退轉,實相智慧就起不來。所以菩薩與聲聞之間有異、同之處,大家也應該瞭解。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74-a19_084


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3集 如來種(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單元。這個單元是要探討 維摩詰菩薩以大乘之真實義理,說明宗門的所悟內涵,《維摩詰經》就像照妖鏡,照出一般攀附佛門的阿師們盡說錯誤法教,以為可以迴避檢驗,此經一出照鑑邪說,讓一切學佛人能明辨錙銖。

我們繼續略談如來種。什麼是如來種?如果想成佛,當然得要有如來的種子;如果不是如來種子,如何能成佛?如果您是聲聞種,那您就不可能成為如來。所以 維摩詰菩薩就問:「什麼是如來的種子?」文殊菩薩回答說:「有身為種」。

有身就是三界有之身,可是無色界無色身,為什麼又有有身?我們得要探討一下。有都是身,沒有一種有不是身。譬如說五陰,五陰的五色根就說是身,可是識陰有六個識,佛也說祂是身,說為六識身;阿含解脫道中 佛向來是這麼講的,叫作六識身。六識明明是心,為什麼叫作身?也就是說,這六識是屬於三界法,眾生把祂的功能執著為自我,祂就叫作身了,所以六個識就稱六識身。有六個識就會出生六種思,也就是說:眼識會想要看漂亮的,耳識會想要聽好聽的,乃至意識會想要接觸祂所喜歡的諸法,無論是法塵或是五塵;然後把這些六塵境界當中的自己認定是真實法,所以就稱之為身。這個想要觸知的心性就是思,所以眼識有思,耳識有思,乃至意識也有思,就稱為有六思身。有六識身、有六思身,接著當然就有了六想身,六想身就是六種了知的功能。眼識能對於色塵有直接的了知,乃至意識能對諸法有直接的了知,這個了知就叫作想;阿含裡面說「想亦是知」,所以想就是知,所以離念靈知正是想陰所攝。

眼識有知,乃至意識有知,這六個識都有知,就叫作六想身,因為眾生都把這六個識當作是真實不壞的自內我,所以就稱之為身,這就是六想身。有了六想就有了受,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都各有自己苦、樂、捨三受,於是就把這種受者,當作是真實的自己,所以眾生沒有人是不喜歡受的。如果告訴他說,讓他一生中都沒有苦受,他一定不要,就是要執著有苦樂捨受。六識有六種受,對這種有所執著,所以就叫作六受身。這還是身,雖然受不是身體,但也叫作身,也是有身,因為都是三界有。

有受當然就有六個識運作的過程,沒有人不想要這個過程;如果沒有這些行為的過程,請問:「眼識一見就定住了,就沒有下一個剎那的領受了,那您要不要?」當然不要了!可是您不執著這個為真實我,凡夫眾生卻把祂執著為真實我;所以就說六識有六種行,就稱為六行身,這也是身,也是有。菩薩想要成佛,不能離開這個有身!如果離開了這個有身,連佛法都聽不見了,要怎麼修行呢?所以有身才是如來種,因為一切種子就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時,都在有身這裡現行,所以說有身是如來種。

我們再來談無明與三界有的貪愛也是如來種。假使不是無始無明的存在,一念無明的三界有的貪愛,就沒有佛法可修、佛道可成了。因為佛法的內涵就是無明以及有愛的滅除,成佛之道所要親證的境界,就是把一念無明中的修所斷惑斷除掉(就是三界愛,簡稱有愛),進而把有愛的習氣種子也斷除掉,再進一步把無始無明過恆河沙數上煩惱(簡稱為塵沙惑)也斷除掉,這樣就成佛了。如果沒有無明與有愛,就無法成佛;正因為有無明與有愛,讓您一步步去斷,才能成佛。因為無明與有愛是如來種;不該急著遠離,否則是無法引發諸地現觀因緣的。

貪、恚、癡也是如來種,因為貪代表欲界愛,瞋代表色界愛,癡代表了無色界愛。最愚癡的修行人才會生到無色界去,譬如生到空無邊處,只是一念不生而過完一萬大劫;如果往生非非想天,是一念不生過完八萬大劫,然後掉下來還是在三界中。這一萬乃至八萬大劫中諸事無所能為,那是一念不生,又沒有佛法可聽修,誤把離念的定境當作無餘涅槃,就是標準的愚癡人。可是這貪恚癡卻是如來種,正因為有欲界貪,才能發起一切種子,斷除一切習氣種子,才能夠證得一切種智。正因為有色界瞋,才能了知色界的境界也是生死流轉之法。正因為有無色界的境界,才會知道那就是愚癡修行者所住的境界,才能遠離愚癡。有這些境界,就正好讓我們去探討差異在哪裡、相同又在哪。這樣,我們的一切種智才能圓滿成就,所以貪瞋癡是如來種。

我們再來談「四倒為種」:無常而說為常,不究竟樂而說為樂,假我而說常住不壞我,不清淨的卻認為是究竟清淨,這就是四種顛倒。但是假使菩薩離開這四種顛倒,那就一定會進入無餘涅槃,又如何能成就佛道呢?所以菩薩有時要住在四顛倒中與眾生同事。因為眾生和末法的佛門大師們,也都住在四倒裡面,所以就斷不了我見、我執,更無法證第八識如來藏;然而菩薩生在四倒境界中與眾生同事、利行,才能夠成就究竟佛道,所以四顛倒也是如來種。

好,我們再來談「五蓋」也是如來種:因為成佛得要在人間才容易成就;可是人間不離五蓋,到了色界天,五蓋就變很少了,人間的五蓋最具足。貪欲、瞋恚在人間,並不是只有色界天人才有瞋恚,而是人間比色界天人更有瞋恚,人間是具足三界法的。在人間,誰都得睡眠,乃至諸佛應化示現在人間還得睡,長期不睡身體也受不住。只是 佛沒有夢而已,因為一切異熟種子究竟清淨,變異流注斷了,所以才沒有夢。道家有句話說:「至人無夢。」阿羅漢的習氣種子都還在,所以阿羅漢還是有異熟無記性的夢,因此人間一定有睡眠蓋。

人間最多的是掉悔,心總是掉散不能安定,掉散久了也有悔心;光說靜坐時,希望制心一處、心無散亂,每次上座前發願說:「我這一次上座一定不打妄想。」結果還是不行,不到三分鐘,心就世界雲遊去了!每一次靜坐都如此,最後是追悔:每天都在吃喝玩樂,後悔自己以往沒有專心用功,這又是悔。修定者其實不該追悔,只要把心拉回就好,悔是反而多了一個障礙。這就是掉散及悔恨。眾生在掉悔之中會有很多種子流注,讓菩薩有機會作為觸證更深入法義現觀的因緣,所以掉悔也是如來種。

疑是很常見的,沒有學佛以前說:「大家這樣崇拜那個大師,他到底是真的大師?還是假名大師?」先疑著。等到學佛以後,聽說有個 平實導師蠻厲害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心中也是疑。然後有一天終於相信不疑了,但卻又想:「自己行嗎?」對自己也疑了,那該怎麼辦?所以眾生確實很難度,都因為這個疑根不斷。如果每天度來唱唱誦誦、作義工,就很容易度,若要教他斷我見就很難了!因為眾生最難割捨的就是自己,要教他把自己否定,談何容易!我們還不只這樣,不但要把十八界自己全面的否定——還要一一現觀自我全部無常,還要實證如來藏,那又更困難了。所以老是懷疑,所以一天天、一年年過了,就這樣混日子。

眾生都是這樣的,很難度。所以古時很多大禪師在世時,其實徒眾都不多,他們死後越久,拱他的人就越多,常常是這樣子。大慧宗杲以前在世時,有很多人罵他,死後卻被推崇。有一些作家、藝術家也是這樣,活著時他的作品不值錢,他才剛一死,作品猛地漲價,結果都是別人在受用。菩薩也是這樣,都是等到他死後十百千年後,大家才說:「哎呀!我要是能夠遇到他,不知有多好!」天曉得,他上一輩子就在死命的毀謗,直到死前才公開懺悔。所以「疑」真的很嚴重地障礙一般人修學佛道。可是就正好這個「疑」同時也是如來種,因為如果不是這個疑,就不會一直次第進修上去。

明心以前要疑,是什麼境界?明心以後又疑眼見佛性是見什麼?見性以後又疑十行位滿心是什麼境界?什麼是陽焰?陽焰現觀時是怎麼回事?就這樣一直疑,乃至等覺菩薩疑佛地無垢識可以和善十一心所法相應,可以與五別境相應,那又是什麼境界?越是疑就越想要去探究,就由這個疑帶著您一直不斷往上走,等到所有的疑都斷盡時就成佛了,沒有疑的動機就無法成佛,所以疑還真是如來種。

好,我們再來談「六入」是成佛的種子。想不到吧!大家想要斷除,結果是如來種子;所以也不要太厭惡障礙您成佛的那些煩惱,因為那些煩惱正好是成佛的種子。諸位想想:如果沒有六入,佛法與世間法都不能成就。沒有六入,就是與外道證得第四禪以後作涅槃想而進入了無想定,意識斷滅了。二禪以上的等至位中還是有法入,所以還是有六入之義。無想定中就沒有六入,因為意識斷滅了。沒有六入,就是被人家後腦杓敲了一記悶棍,悶絕了,那也是。阿羅漢入了滅盡定時,也算是沒有六入,但其實意根還是有法入,只是從凡夫粗淺的層次來說已是沒有六入了。如果要真講沒有六入,那就是無餘涅槃,因為意根和六入都滅盡了,那才是真正的沒有六入。諸位想想:離開六入就不能成就佛道了,所以六入是成佛的種子。

「八邪法為種」:八邪法就是把八正道顛倒過來。八正道是二乘菩提必修的法,八正道是修習四聖諦時達到苦滅之方法,苦滅的道就是八正道。不過一般人所說的八正道是二乘人中所修的,大乘法中也要修八正道,卻同時叫您要修八邪法——八邪道。譬如說正見:正見是無我,可是若想要成佛,就得要有我,單修二乘法的無我就不能成佛;有我就叫作邪見,卻正要有我—有如來藏常住不壞的無我性的真我—有這個邪見才能成佛,二乘的無我正見不能成佛,這是第一個邪法。

第二個是正志——正思惟,在二乘法中要建立正確的志向;這個志願是說:我們要成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我死了以後要入無餘涅槃。這可得要正思惟才能完成。可是您想要成佛,卻叫您要發邪志—邪思惟—不可以入無餘涅槃;然後又說無餘涅槃也無可入,都沒有涅槃可入,因為本來就在涅槃中。如果沒有這個邪志——邪思惟,將成不了佛道。

第三是正語,正語就是要教導人家一切諸法緣起性空:苦、空、無我、無常。可是菩薩要說邪語,顛倒過來:一切諸法本來常住涅槃,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一切諸法非苦、非空、非無我,一切諸法是常,菩薩就這樣顛倒過來。您們可以從所證的如來藏來現觀,是不是這樣?就是這樣!這就是邪語,是第三種邪法。

第四是正業,是說如果修二乘菩提,所作的行為都要離開五欲之業,一定要趕快受聲聞戒而出家;可是菩薩不然,有時 佛派您到某一個星球,祂也許告訴您要作大生意,把往世所累積的福德資糧拿出來用——就是賺大錢;然後用這些錢財,去作利益眾生的大事業,所以您反而要去求財——實現自己往世修集的福德;您說這怎麼叫正業呢?本來是要全部捨出去的,結果反而全部去賺回來,然後再用賺回來的錢財利益好多眾生。又如身口意業本來是應該要清淨離欲,一個人獨住於山林中清修,可是菩薩道卻不是這樣,反而教您盡量去跟凡夫眾生混在一起,那不是邪業嗎?這又是第四個邪法。依聲聞法而言,要正命而活,正命而活是與菩薩不一樣的;菩薩有時為了成就某一件事業而行非常手段,他所作的事業也許在當時的環境看來是邪命而活,但是菩薩就正好在這種因緣當中來成就眾生。所以有一些行業,在古時看來是邪命而活,但是現在看來卻已成為正命而活了,甚至有一些行業現在都被合法化了,這就是菩薩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

在二乘菩提中施設正方便——正精進,施設種種方便讓大眾快速斷除我見、斷除思惑。聲聞人是教導徒弟們要趕快斷盡思惑,可是菩薩專行邪方便,教導眾生斷我見以後,卻不許斷盡思惑;誰要斷盡了思惑,菩薩可能會罵他,不許他去修斷思惑煩惱,反而教他要保留一分思惑不許斷盡,故名為邪方便。所以,從初地開始一直到七地都是可以斷思惑的,卻都不許斷盡;到七地滿心時念念入滅盡定,思惑就不得不斷盡了,佛陀就趕快出現,不許七地滿心菩薩入無餘涅槃。所以菩薩的正方便不同於阿含解脫道的正方便,對二乘人來講就叫作邪方便。您能夠想像嗎?初地滿心時有能力斷盡思惑,卻故意不斷盡;三地滿心時能夠取證滅盡定、倶解脫而卻不證。如果是阿含解脫道,四禪八定具足時只要一斷我見,就取證滅盡定,成倶解脫了;可是菩薩的我見,是在好幾大劫以前就斷盡了,他現在又證得四禪八定、五神通、四無量心了,卻連滅盡定都不樂取證,這是阿羅漢作不到的,但菩薩就是有這個方便可以作到,這就是邪方便。乃至六地滿心不得不證滅盡定時,思惑卻還故意留著一分;哪有人證滅盡定而不斷盡思惑的?聲聞法中沒有這種人,但菩薩就是能,假名為邪方便。

二乘人都要保持正念:離一切欲,離一切世間六塵,想辦法每天離開六塵,住於正念中;菩薩則不是,菩薩腦筋轉個不停、利益眾生,才有機會發起種智。要是一天到晚像聲聞羅漢那樣地保持正念、不動其心,就沒有機會發起道種智。所以菩薩有邪念,一天到晚動腦筋,跟二乘人不同,這是第七個邪法。第八個是正定,修二乘法的人如果說:「我不想入無餘涅槃,想要退回三果,要再起一分思惑。」那阿羅漢師父一定會大罵,然後教您大道理,最後要把一分思惑趕快斷除,如何安住,這是聲聞法中的正定。可是菩薩卻說:「應該保留一分思惑,心得決定!」這叫作邪定。教您不許斷最後一分思惑,要保持這種決定心,這不是邪定嗎?所以,菩薩跟二乘法不一樣,行八邪法;只有行這八邪法,才算是具備了如來種。如果不修這八邪法,若專行聲聞的八正道,您會入無餘涅槃,無法修證佛菩提道,所以八邪法才是如來種。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70-a19_083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2集 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的導讀。我們在上一回的節目中,探討到文殊菩薩所問的:「云何菩薩行於非道來通達佛道?」維摩詰菩薩回答的部分,只說明了一半,今天我們就接著來繼續解說剩餘的部分。

維摩詰菩薩又繼續回答說:【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維摩詰所說經》卷2

接下來,我們就一句句經文來作解釋。「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是說:菩薩有時候會故意示現為聲聞人而進入聲聞法中,譬如說示現為阿羅漢,在聲聞眾中同住,可是卻為他們說所未聞法。因為聲聞阿羅漢不知道無餘涅槃中的本際,菩薩就說一些給他聽,也就是般若諸經的法義;有的聲聞人因此而心中欣喜,就迴向大乘。菩薩接著便教導他們親證如來藏的道理,教他們一步步走向成佛之道。

菩薩同時也會「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這是說緣覺乘辟支佛修的是緣覺法,在十因緣、十二因緣上作觀行。可是辟支佛所知的因緣觀,畢竟還是有侷限的,所以他們無法瞭解十二因緣觀的背後是什麼?不知因緣觀所依靠的本識何在?菩薩有時示現為辟支佛的形像,就用因緣法來教導適合修學因緣法的眾生,可是菩薩會在最後告訴他們:有大乘菩提可以使人成佛,鼓勵大眾修學佛道。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這是說菩薩常常會有一種狀況,看來是個窮光蛋,可是他想要用什麼就有什麼,只要他需要,物資就到他手裡了,這叫作寶手功德。因為菩薩有時需要如法求財:求得很多錢財來弘法。但是有時他根本就不去求財,不把往世修集來的福德用在這一世,而只在需要用時才如法而求,看來他好像沒錢,可是他想要做什麼都可以成功,這就是「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又說「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菩薩有時會示現得很莊嚴圓滿,但有時也會示現形殘,這不一定。但是菩薩卻從另一方面,譬如說以他的戒德或智慧,來示現種種的相好莊嚴,這就是菩薩。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這是說有的菩薩,讓人看不出他是菩薩,譬如《華嚴經》中的大菩薩,有的當行刑者,專門剁惡人的腳後跟,看起來很凶殘。還有一位婆須蜜多示現為高級妓女,當妓女看來是很下賤,但是有誰知道她是個大菩薩呢?其實她是生在佛種姓中,只是故意示現下賤的身分;但她卻有種種的智慧功德能夠幫人家證悟,這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但是菩薩也可以這樣子示現。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這是說有的菩薩故意示現氣力不大、身子不強,五官又不端莊而長得醜陋,但是他以般若及禪定的證量,已經得到大力天身,人們並不曉得他是什麼樣的證境,但他也許十方世界到處在度眾生,誰也想不到。他在人間看起來是羸劣醜陋的,但其實在天界廣為諸方所聞,這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但這是三地滿心以後的事,因為三地以上的菩薩,多數不在人間度眾,他在人間度眾時一定很少人知道,因為所度的眾生是諸方世界的眾生。所以我們不能隨意看輕一個人,因為他也許是個大菩薩,你根本就無法想像,這就是得那羅延身的菩薩。這種菩薩是一切眾生之所樂見,不是只有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樂於親見;因為這種菩薩很難得遇見,如果有機會遇見了,那都是大福報,就怕有眼無珠錯過了。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這是說菩薩也跟眾生一樣示現有老、有病,可是菩薩可以生到色界天,也可以生到五不還天去,而他卻不生到那邊去,專在人間受生而示現有老、病、死;可是他心中根本不怕死,因為他其實可以不來人間;病是只有人間才有,在天上就沒有病,欲界天沒有病可生。如果到色究竟天去,那更沒有病,所以他是永斷病根的。而這個永斷病根,也包含斷除煩惱病的根本。煩惱病的根本,是因為對實相不了知,也對五陰十八界的虛妄不了知,才會有這個煩惱病。如果實際上了知了煩惱病,已經了知蘊處界的虛妄、實相的真實常住,這病根就斷了,他就不怕死了,只看是什麼時候死可以更恰當而已,這就是菩薩。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這意思是說,勝義僧的在家菩薩,他們在人間也照樣作生意,但是他們都有兩種生意:一、是賺世間財,二、是賺出世間財,出世間財都是大生意。但是在人間,則有大生意、小生意的差別,這叫作示有資生。看起來他也跟世人一樣在賺錢,可是他不是想要積聚起來,因為他知道這都是我所,連自我都是虛假、無常了,何況是我所呢?更是無常。所以菩薩在人間資生(賺錢),目的只是為了弘法的資糧而已,他的心中其實沒有貪,所以菩薩不會用非法的行為去取得錢財,只要弘法時夠用就行了,這就是「恆觀無常、實無所貪」。

菩薩又「示有妻妾婇女,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這是說菩薩假使在家,就示現有妻、有妾還有婇女,這是指古印度,不是現在;古印度就像古中國一樣,一個有錢的男人娶個三妻四妾,並不過分,所以示現有妻、妾、婇女。婇女就是侍女,裝扮得漂漂亮亮而專門服侍他以及妻、妾的女人。在家菩薩有時候這樣示現,可是其實五欲的淤泥無法影響他、引誘他,這叫作常樂遠離五欲淤泥。這樣的在家菩薩可能生了一打、兩打的子女,可是他作夢時絕對不會夢見淫行,因為他是樂於遠離的,這只是示現眷屬圓滿、財富圓滿。所以在家菩薩有時示現有妻、妾、婇女,但是常樂遠離五欲淤泥。可是一般凡夫就會套用「我是菩薩,我也可以有妻、妾、婇女」;但其實他們是常樂五欲淤泥,那心境完全不一樣。藏密外道總是會學這一套,永遠是把大菩薩的境界拿來套在凡夫的自己身上,就說自己是第幾地或者已經成佛了,就把別人的妻、妾視為自己的眷屬: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免費性伴侶。學佛人對於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千萬別去沾黏到它。

菩薩又「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訥就是木訥,講話不是很清晰,或者有點口吃。鈍就是反應不很快,就是遲鈍。木訥遲鈍,就表示他不是聰明伶俐的;可是將來有一天他學佛了,不必幾年,別人就追不上他;大家都想不到一個很遲鈍、很木訥的人,怎麼學佛以後會變得很有智慧的人。原來他往世不愛學世間法,而他學過的佛法在此世漸漸又浮現出來,所以很快就成就辯才總持。辯才與總持是兩個法:辯才是說他的理路通達,所以能夠以各種方式來為大家說明;總持則是說他從一個法可以通於另一個法,因為他知道這一些法互相之間的關係,他從一個法去承接到源頭,就可以把它引申到其他的法上面,讓大家知道法義的勝妙處,這就是總持;這就是菩薩看來木訥遲鈍,但是總持的功德卻使他辯才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這是說有時菩薩故意示現眾生想像不到的身分,也許有個菩薩為了某一個原因,示現作屠夫,或者示現為做苦力的工人;或者他所做的生意看起來有點邪門,但是等到跟他接觸以後,才知道原來他是藉這個方法,來接觸人家不願度的眾生;他就專度這種眾生,把他們引入佛法中來,真正獲得煩惱病的救濟,這就是菩薩的另一種方便。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這是說菩薩不是只有在人間度化眾生,所以菩薩有時候會示現為鹿王,有時示現為牛、馬、大象,並不一定。釋迦佛的本生譚就是這樣,為了某一些眾生有緣得度,可是那些眾生已淪入惡道去了,祂就去畜生道中投胎示現,去度化那一些眾生,這叫作「現遍入諸道」。如果是三地滿心以上的大菩薩們,他們現遍入諸道又不一樣,他們有時會化現為某一類的有情,去他們的夢中感應度化他們;讓他們在夢中聽他說法,捨報了就轉入人間來,可以正式修學佛法;這也是大菩薩們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把他們惡道的因緣給斷除掉,讓他們可以迅速離開三惡道。

菩薩又「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這是說有很多菩薩們都是可以斷盡思惑的,初地滿心起都有能力可以斷盡思惑,但是他們都留著最後一分思惑。三地滿心者隨時可以取證滅盡定,成為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卻都不想取證滅盡定,只對無生法忍有興趣;所以他一直拖上好幾個大劫,到了六地滿心時才不得不取證。阿羅漢們卻不是,只要什麼時候可以取證滅盡定,他們都會趕快去證。但菩薩知道自己隨時可以入無餘涅槃,卻都示現涅槃境界而不取證;因為涅槃裡面是什麽境界,他已經很清楚了知,只要把最後一分思惑斷了,隨時可以取涅槃;卻都故意留著最後一分思惑,這就是現於涅槃:顯現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所以只有菩薩是可以現於涅槃,卻又故意在十方的三界中處處受生而不斷生死,與眾生共事而利樂有情,也讓自己次第邁向佛地,這就是修學佛道的人都應該作的。所以如果有誰悟了以後,一天到晚想躲到深山裡面去,自己斷煩惱、清淨幽閑地過日子,都不想出來利益眾生,這個人就不是真的菩薩,而是聲聞種性,他想的是自己的解脫利益。

維摩詰菩薩上面這些話說完了,又說「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這意思是說:「文殊師利啊!菩薩能夠像我所說的這樣行於非道,這個人才叫作通達佛道的菩薩。」這一段經文講的修行處所都是不離三界境界,並且特別說明不離欲界境界,這樣來修行佛道,不是叫你離開欲界人間境界而去修行佛道的。如果離開了欲界人間的境界,想要成佛將會很困難,因為諸地菩薩所應修證的現觀境界種子智慧,絕大多數的因緣都在人間。你如果躲到色界天去,而許多成就現觀的因緣就失去了,那些你成就現觀的因緣大部分錯過了,當然就無法成就現觀。成就不了諸地滿心的現觀,你就無法轉入上一地,就無法地地提升上去了。所以〈佛道品〉是教我們要跟眾生常在一起,這就是〈佛道品〉的真實義;換句話說,成佛之道是要在非道中行。什麼是非道?就是欲界人間的種種境界。

行於非道之中而不被非道影響,才能通達佛道。這樣的佛道是天魔所最怨恨的,他心裡非常的痛恨,但卻又拿菩薩一點辦法都沒有;他無法把菩薩引誘入五欲境界中,無法把菩薩引誘入非道之中,因為菩薩本來就在五欲、非道中。但是菩薩在五欲、非道中,卻不受五欲與非道所影響,並且教導眾生同樣在這些因緣中來次第成就佛道,天魔他又能怎麼去引誘呢?菩薩能如此行於非道,才是真正的通達佛道。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66-a19_082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1集 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的導讀,我們今天要探討該書的第四輯〈佛道品 〉第八。

我們先唸一下經文:【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維摩詰所說經》卷2)因為這段經文很長,我們先唸到這裡,其餘的一半等這些解釋完再說。

〈佛道品〉的內容是告訴我們如何通達佛道。通達,有一定的定義;譬如見道的通達,在二乘菩提中見道就是見道,沒有許多內涵;但佛菩提的見道卻有許多內涵,所以會有真見道和相見道的區別,才會先依真見道來建立根本無分別智,再依相見道來建立後得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要全部學完才算到達通達位,通達位就是初地的入地心,所以大乘的見道並不是開悟時就結束了。佛道的通達更不容易,那就是從修道位的初地到達佛地,才算成佛。而修道位從初地的入地心開始,到了七地滿心是第二大阿僧祇劫;轉入八地的入地心開始到究竟成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見道的通達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何況是佛果的通達。所以悟後假使還有所不知,也是正常的,因為這跟解脫道不一樣,〈佛道品〉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些道理。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菩薩說:「菩薩要如何才能通達佛道?」文殊師利是七佛之師,當然不會不懂,但是因為今天維摩詰菩薩他是主角,所以才故意提出這個問題,讓維摩詰居士來說法。在前面天女已經把大乘法的勝妙深廣、以及維摩詰菩薩的證量顯示過了,所以現在回歸主角,由維摩詰居士來說法,所以文殊菩薩故意問這一句話。維摩詰菩薩就答覆說:「如果菩薩能夠行於非道,才是通達佛道。」

如果是從二乘菩提的法義來看維摩詰菩薩,真的會認為他說法瘋瘋癲癲,好像都跟佛法顛倒;本來佛道中就應該要離於非道才能成佛,但他卻反而說要在非道中行;說這樣才能通達佛道,維摩詰菩薩當然只是先講一個總相。文殊師利接著問:「什麽是菩薩行於非道?」維摩詰居士就答覆說:「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如果菩薩行於五無間的地獄業,而心中卻沒有煩惱瞋恚;五無間業是說造作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種極重大的罪業;這是要下墮無間地獄受痛苦無間的。但是現在是從菩薩道的五無間來說,首先菩薩殺父,是殺死長養他五陰的無明父;菩薩也害母,害的是五陰貪愛之母。菩薩也殺害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是五陰所作,由於結使初斷而未入涅槃,才名為阿羅漢;但是從法界實相來講,卻沒有阿羅漢可說,都只是如來藏,實際上沒有阿羅漢存在,像這樣把五陰阿羅漢殺掉。菩薩也出佛身血,譬如一般人說有解脫,菩薩卻說本來就已是解脫的,所以沒有解脫可證,這與 佛所說的聲聞法相反,看來好像是在破壞佛法血脈;又如凡夫說的佛是由五陰和合而成的,但菩薩卻說佛是由八識心王和合成就的,真實上沒有常住不滅的佛,只是無垢識而已,這樣破法也是出佛身血。另外菩薩也破和合僧,是說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和合所以成僧,而五陰虛妄所以和合僧不成立,世間無僧可說,這樣來破和合僧。菩薩把這五無間罪都作盡了,結果卻無罪,反而是把阿羅漢變成菩薩了,功德無量;所以行這五無間業時,心中絕對不會生起煩惱、瞋恚,反而會歡喜地去作。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意思是說:如果菩薩下墮到地獄去,也沒有種種的罪業以及污垢。從事相上來講,地藏王菩薩每天都在地獄度眾生,可憐的是:眾生被他度了,離開地獄,回到人間聽到聞所未聞法,又隨即毀謗而又下地獄了,菩薩又去度,這樣重複的度;無明眾生不斷下地獄受苦而有種種苦惱,可是地藏王菩薩在地獄中卻沒有煩惱。同理,等我們悟了以後會發覺三界一切境界,眾生的覺知心都接觸不到,所接觸到的境界都只是自己如來藏所顯的內相分境界;如果你每天看著自己在性障煩惱的地獄當中,其實也沒有罪垢,因為地獄境界也是如來藏所顯現的,眾生下了地獄所受的相分,也是他的如來藏顯現的內相分,而自己的如來藏從來無垢。所以菩薩也是每天在地獄境界裡面,可是沒有煩惱、沒有罪惡、沒有污垢。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是說菩薩就算去到畜生道,那也無所謂,在畜生道裡面照樣度眾生,沒有無明、憍慢等過失。「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這是說聲聞有學,悟了解脫道以後會有慢心,菩薩有學悟了佛菩提卻不會有慢心,因為現觀一切有情的真心平等平等的緣故,所以乃至到畜生道去也沒有無明憍慢的過失;假使有因緣去餓鬼道,菩薩在餓鬼道中一樣具足種種功德,反而在餓鬼道中顯現他擁有色界、無色界的種種功德,來度化餓鬼道中的眾生;菩薩都是如此,可以生到色界、無色界去,但他們不去,特地留在人間、或畜生道、餓鬼道中,雖然如此,卻不會向餓鬼們炫耀,因為他們沒有慢心,這就是菩薩。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這是說菩薩在人間會示現有貪欲,如果沒有示現貪欲,維摩詰菩薩要那麼多眷屬、那麼多財產幹什麼?可是他心中其實沒有染著,菩薩反而是要在五欲中打滾,滾到很習慣,所有稀奇、勝妙、古怪的境界都覺得稀鬆平常;天樂飄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然而再怎麼勝妙的音樂,他聽了也覺得不過爾爾,但他會照樣聽、照樣享受,可是一點染著都沒有,只是隨順因緣,沒有一點點的煩惱。

「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這是說有時菩薩示現瞋恚,可是他示現瞋恚是為了一個原因:若不用瞋恚就無法解決問題,解決了以後就完全都丟開了。他對某一個人生氣時,並不代表他不攝受那個人;菩薩生氣時是同時在攝受對方的,所以即使示現有瞋恚,但並沒有記恨,更無怨、惱,所以對眾生沒有隔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是說菩薩有時又示現愚癡,可是他卻能以智慧調伏自心、也調伏眾生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是說菩薩還有一個現象,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就像維摩詰菩薩經營事業,目的是為了賺錢,那不是慳貪嗎?可是等到需要布施時,甚至要捨棄色身生命,他連眉頭都不皺一下,菩薩就是這樣作。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這是說有時菩薩示現有毀禁,看來他似乎是在破戒,其實他安住於禁戒之中;雖然不得不要毀壞那個戒相,但他其實是為了眾生、為了正法而不得不毀戒。而且說一句老實話,小小戒是不可能不犯的,因為人間的現象就是如此,可是他的心其實是住於禁戒當中,乃至對小罪還是會生起很大的恐懼心;但是為法、為利樂眾生時,卻又願意毀戒而在將來由自己受罪,菩薩們都是這樣的。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這是說有時候菩薩看來似乎是在生氣,但他是慈心、安忍的,生氣時就像十一面觀音的最後一面,有時候把憤怒相拿出來用一用,事情就解決了;因為那個事情不生氣就不能解決,一氣就解決了,那麽菩薩就示現生氣來解決而不顧慮形象。「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這是說菩薩有時看來是很懈怠的,但他其實很努力、很精勤在修功德;譬如說陪家人去爬山、旅遊、看電視,都沒關係,還是可以無相念佛作功夫,當家人問說,剛才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嗄!哪一句話?」沒聽見,因為正在看話頭或在思惟法義,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在懈怠,其實是在修佛法。「示行亂意而常念定」,這是說有時候菩薩在路上走,你看他東張西望的,其實他正在念佛;可是一般人拿著念珠,一面走卻一面打妄想。所以菩薩看起來示行亂意,卻是常念定,其實正念分明。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這是說久學菩薩,因為已經不在世俗法上用心,讓人看起來好像笨笨的、很愚癡,也不會跟人家伶牙俐嘴,可是要上臺說法時,卻又滔滔不絕、法義勝妙;菩薩要這樣不求名聞恭敬,表面看來愚癡,可是能通達世間、出世間的智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這是說有時菩薩得要奉承一下眾生,所以有的眾生明明因緣不太夠,菩薩也會說你的因緣很好,你趕快來學;聽了他就有信心了,這看起來好像菩薩在奉承對方。有時一個人很懈怠,他就說些話刺激他一下,他就不會懈怠了,所以有時得要運用這一類方便法,暗中幫助比較遲鈍的人,發大心勇猛地去學法。所以要用種種方便隨諸經義,也就是所用的方便,都是在經教真實義理上來幫助眾生;但是一定得要與經典的真實義不相違背,這樣才可以說他是示行諂偽而善方便。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這是說真正的菩薩不會有憍慢心,真正的菩薩喜歡與小老百姓打成一片;雖然樂於跟小老百姓打成一片,可是他又不怕強權,這才是菩薩。如果老是要作好人,去巴結強權,卻瞧不起小老百姓,這個人一定不是菩薩;應該是一視同仁,平等看待才對。所以菩薩心中沒有憍慢,但是一旦需要他護持正法、破邪顯正時,他刀鋒可是很銳利的,沒有人能招架得了,這就是示行憍慢;可是對眾生來講,他就像是一座橋梁,眾生可以踩著他的身上,到達佛法的彼岸,這就是菩薩。成佛之道得要這樣行,而不是當了菩薩以後髙髙在座,大家都來頂禮,錢財都供上來;所以菩薩的作為都是有兩面的,而兩面配合得恰到好處。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這是說菩薩一天到晚忙個不停,看來似乎是一副煩惱相,但其實都是為斷眾生的煩惱而辛苦,為佛教作事,他的心是清淨無染的,只是悲願,因為他從來不為自己打算,所以不是煩惱。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菩薩就是這一點讓天魔最痛恨,因為菩薩每天都在天魔的五欲境界裡面混,但他卻是清淨的心性,生生世世專在魔的境界裡面,卻要把天魔欲界境界中的眾生給度脫。天魔如果想要用五欲來引誘他,用不著!因為菩薩已經在五欲中,不必他用五欲再來引誘;而菩薩很習慣於五欲,但心中卻都無所貪,所以五欲引誘不了他。可是菩薩卻在五欲境界中把眾生給度脫了,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菩薩,同樣都在五欲中而不被五欲所轉,這樣一步一步走向佛地,天魔完全無可奈何,根本無法以五欲來繫縛菩薩,天魔很痛恨菩薩的原因,就是在這裡。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62-a19_081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80集 佛說一切諸法平等、非男非女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的導讀,在上一次的節目中我們說明了:有一位天女向尊者舍利弗描述了維摩詰大士房室中的八種未曾有法,這其實都是在隱喻如來藏的種種殊勝微妙的體性以及功德;當舍利弗聽了這位天女的描述之後,又說了些什麼話呢?我們繼續看經文怎麼說。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維摩詰經講記》卷2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說:舍利弗尊者聽到天女菩薩講述維摩詰菩薩房室的未曾有難得之法,他覺得很好奇。他想:我們對維摩詰菩薩所知太少了,而天女菩薩知道的這麼多,所以她一定是大有來頭的。可是一個大有來頭的菩薩,卻竟然示現天女之相,而不是示現天主、天子的丈夫相,這很奇怪,所以他就提出來請問說:「天女啊!妳為什麽不把女身轉掉呢?」因為在二乘菩提中,女人是不太受尊重的,所以已經出家幾十年的比丘尼,遇到了新受戒的比丘,還是得要向他頂禮。可是來到大乘法中就不是這樣,大乘法中根本不管你是男相或女相,出家或在家,只論五十二位階的證量高低。但是舍利弗尊者還是持有二乘菩提的觀念,他認為妳的修證既然這麼好,就應該要現男相才對,怎麽還是現女相呢?天女就答覆他說:「我十二年來一直在找我的女人相,可是卻找不到我的女人相,你要叫我怎麼轉女人相呢?譬如說,魔術師變化出一個女人來,如果有人去問那個變化出來的女人說,你為什麼不把女身轉成男身呢?這樣的問法是不是正確的問法呢。」這就好比電影螢幕上,顯現出一個女人的影像,有人跑去問那個女人影像說,你為什麼不把女人身轉變為男人身呢?是一樣的道理。舍利弗尊者一聽,心裡想:這樣的問法,果然不是正問。他只好回答說:「這不是正問,因為幻化出來的法相,本來就是虛妄而沒有定相的,如何說要它轉變呢?」天女就回答說:「對啊!你說得沒錯!一切諸法也都是像這樣,是沒有定相的。既然如此,你為什麼問我說,為何不轉女身呢?」她話一說完,馬上就用神通力,把舍利弗尊者變成天女自己的模樣,然後自己卻變成舍利弗尊者的模樣,然後天女就以舍利弗的模樣,問天女模樣的舍利弗說:「你為什麼不把女身轉掉呢?」天女模樣的舍利弗回答她說:「我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麽,竟然也轉變成女身了。」聲聞聖人遇到這樣的菩薩,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時天女就以舍利弗尊者的模樣,向天女模樣的舍利弗說:「舍利弗啊!假使你能把自己的女身轉變掉,那麼一切女人也就一樣,都能轉變掉女身,如同現在你舍利弗尊者,不是女人卻顯現出女身來;一切女人也是一樣,雖然顯現女身,其實不是女人。由於這個緣故,佛曾經開示過,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天女說完後,就把舍利弗恢復原來的男身相,這時天女又問舍利弗說:「你剛才的女身色相,現在又到哪裡去了呢?」這時候舍利弗想通了這個道理:「喔!原來我是可以變成女身的,可是現在這個女身卻又不見了,可見女身的色相是無在、無不在的,不能說它一定在,但也不能說它不在。」天女就告訴他說:「一切諸法也是一樣,都是無在、無不在的,這才是 佛所說的真正究竟佛法。」其實當我們證得如來藏時就會發覺:本心如來藏實際上確實是非男非女;就像觀世音菩薩,示現最多的模樣就是女人,但其實祂是中性身,只是隨著因緣,而能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形。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的經文。【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維摩詰經講記》卷2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舍利弗他又問天女說:「請問妳在這裡消失以後,要出生到哪裡去呢?」他這還是在事相上問,因為二乘菩提所修的法,本來就全都是事相中的法。天女就答覆說:「佛的化身所生的地方,我就像祂那樣生。」佛的化身,無論什麽地方,只要眾生有緣需要感應,祂就化現出來,感應完就不見了。天女說:「我就像那樣化身而生。」舍利弗就問:「佛化現所生的,祂不是消滅以後才生,是佛還在祂就變現了。」天女答覆說:「眾生也是一樣啊!也不是消滅了才出生。」因為所有的眾生,他死了,只是五陰消滅了;可是五陰滅了以後,他的本際並沒有消滅,所以他的意根和本際如來藏,又會再變生另一個五陰,成為下一世。當然有人也許會想:「我這一世能見、能聞、能覺、能知這個心,還要去到下一世,我這個心是從前世來的,你怎麼可以說下一輩子不是我呢?」其實下輩子真的不是你,上輩子那個你,也不是這一輩子眼前的你;假使我們從理上來說,見聞覺知的你,若真的是從上輩子來的,你就應該很清楚的記得,你在媽媽肚子裡十個月是怎麼過的,也應該知道上輩子姓甚、名誰,住在哪裡、幹了什麼事業,可是顯然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所以在事相上來講,你這個覺知心不是從上輩子來的,而是這一輩子獨有的,此世如此,下輩子當然也不是你這個覺知心往生過去的。

所以識陰、意識是有生的,但卻有個如來藏是不沒,就因為祂不會死沒,所以就能把每一個有情的因果如實地實現而不會錯亂,所以說死而非死、生而非生,因此說眾生就如同佛化所生一樣,不是沒了以後才生的。舍利弗尊者又問天女說:「妳的證量這麼高,我請問妳,妳再過多久以後會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呢?」因為他現在知道,這個天女的證量深不可測,所以就提出這個問題。天女答覆說:「如果你舍利弗有一天成為凡夫了,那我就會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了。」舍利弗尊者他是從事上來問,天女卻是從理上來答,所以他就摸不著邊了。他想:「我舍利弗還會再變成凡夫嗎?那也太荒唐了吧!」所以他就答覆說:「說我重新再變成凡夫,沒有這個道理啊!」天女就說:「一樣啊!我將來會變成無上正等正覺,也是沒這個道理的。」然後她就解釋說:「為什麼呢?因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菩提,是沒有住處的;既然沒有住處,請問是誰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呢?」這就好像說,當有人明心了以後,發現自己的五陰是假的,因為只有如來藏祂才是真的。當你悟了,你說:『我現在已入菩薩數中,真的成為菩薩了。』可是成為菩薩的你還是假的啊!真的菩薩是誰在當呢?還是如來藏啊!可是如來藏有沒有在當菩薩?也沒有啊!所以說,你成為菩薩了沒有?沒有。所以我天女將來也永遠不會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將來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五陰我,還是假的、虛妄的,將來成佛時,我的如來藏也仍然不自知成為無上正等正覺,那你說,我什麼時候會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呢?」可是舍利弗尊者聽不懂,因為他還是從事相上來看。而說:「如今明明 佛說過,祂已經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了,佛也說十方無量世界有無量諸佛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不但如此,佛還說,過去已經有很多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也會有很多人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數目就像恆河沙數那麼多。請問妳,佛講的是什麼呢?」他這一質問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天女說:「佛講這些過去、現在、未來無量諸佛,那都是因為從世俗法上,用文字而以數目來說,才會說有三世的無量諸佛,可是佛並不是在講『菩提』有過去、現在、未來,假使菩提有過去、現在與未來,才可以說我什麼時候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才可以說你現在成就阿羅漢道了。」講完了她就反問:「舍利弗啊!你得到阿羅漢道了嗎?」舍利弗尊者說:「我就是因為無所得而得啊!」舍利弗沒有講錯,因為成就阿羅漢道,並不是自己多了個什麽,而是把自己給捨掉,捨到我見、我執都斷盡了,捨報以後把自己除滅,不再受生,連自己都不存在了,所以說他得阿羅漢道,其實是無所得。但是他說了這句話以後,天女就說:「你得到阿羅漢道是如此,諸佛菩薩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是一樣,無所得故而得。那你說說看,我天女菩薩什麼時候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呢?也是無所得啊!如果有所得,那顯然就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了。」說到這裡,道理就很清楚了,這時維摩詰菩薩就告訴舍利弗尊者說:這位天女,過去已經供養過九十二億諸佛了。我們要供養一尊佛都不容易,何況是九十二億佛!但是這位天女,過去供養過九十二億諸佛,那是很長的時間才辦得到的。她供養過這麼多佛,當然是久修的菩薩行者,同時也有大福德,所以這一世能遊戲菩薩神通,這很不容易,所以她所願具足,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境界、智慧都可以得到,顯然她已經斷盡思惑,證得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了,而住在不退轉地了。因此這位菩薩摩訶薩,只是因為本願的緣故,隨意化現為天女來教化眾生的。所以天女的意思是說:在真實佛法之中,平等平等無有高下,女人可以變成男人,男人也可以變成女人,因此不需要分別身相是男、是女,當然更不必分別在家或出家,也不必管什麼身分,就這樣生生世世與眾生同事、利行,來攝取自己未來的佛土。所以如來藏大乘法,是無量無邊的深廣勝妙,並且平等平等而無差別,諸佛境界也都一樣無有差別,我們將來成佛了,也跟諸佛一樣無有差別,就是這樣的究竟平等、勝妙廣大,這才是真正的佛法,而不是南傳佛法所講的,只有解脫道而已。所以我們大家都要立定志願走向成佛之道,這才是究竟圓滿的道路。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458-a19_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