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5集 阿難尊者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一般的學佛大眾,想要進入大乘佛法不共的第一義諦法門,也就是正法眼藏的教外別傳──禪宗,其中《楞伽經》、《金剛經》和《維摩詰經》,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禪門經典,自古以來並稱為禪宗三經。中國的佛教界,一向以來都是讚揚《維摩詰經》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正是顯示出此經的宗義,唯是圓教一乘之旨,為最上一佛乘的了義經典。

無獨有偶的,一般被認為藏傳佛教中見地最高的寧瑪派大圓滿法,也奉此經為根本法門之一。因為維摩詰(Vimalakirti),他被藏人視為五大持明中的「人持明」,他的教法正是屬於大文殊師利法門,乃是整個大圓滿法的核心。顯示出本經不論在漢、藏佛法之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然而,此經直述三乘佛法中的第一義諦,大暢諸佛本懷;所以未悟的佛子們研讀此經必定會有許多滯難,甚至有所懷疑的地方。因此,平實導師透過口頭的演講集,將經中的義理用簡單易懂的說法,平鋪直敘地講述出來,讓我們可以迅速地瞭解什麼是佛菩提道中的第一義諦!

我們回來課程內容,請翻到《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第222頁。在上一次的課程中,正子老師講到了,由 金粟如來倒駕慈航所示現的 維摩詰長者生病了,佛陀請諸大聲聞弟子們前去探病,但這些聲聞弟子們一一都表現出無法堪任此工作,因為自己都曾經被 維摩詰居士指正過錯誤,所以不敢前往;從頭陀第一的大迦葉,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一直到密行第一的羅睺羅,都說自己沒有辦法擔當這一份工作。所以,現在 佛陀繼續請問下一位現聲聞相的弟子─阿難,也是諸聲聞大弟子中的最後一位─問阿難是否願意前往探病呢?結果阿難也說:「世尊!我一樣不堪任去見維摩詰菩薩,我不能探望他的病。」

這是為什麼呢?各位觀眾!為何阿難會被 佛排在聲聞弟子中最後一位詢問對象呢?一般修證越高者,就會被排在越後面才被詢問;就好像團體競賽當中,主將一定是排到最後才上場。阿難是 佛的侍者,也是 佛的堂弟,世尊一生有三位侍者,其中阿難是最後一位,也是服侍 佛最久的一位。直到 佛入涅槃時,阿難似乎尚未完成三明六通大阿羅漢的修證,但是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瞭解阿難的真實修證;所以在《阿含經》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俱解脫的阿羅漢,有時甚至會輕視阿難、為難阿難,他們認為阿難的修證不夠好;也是因為阿難有一點婆婆媽媽的,例如曾經因為摩登伽女的事件,幾乎喪失了戒體等等。

但這一些事情,其實正是阿難高貴菩薩種性的證明,用一句話來形容阿難,就是「多情」,對眾生無比的多情。比方說,世尊的生母摩耶夫人,在世尊出世後就往生了,所以 世尊是由祂的姨媽波闍波提撫養長大的,也就是阿姨如母。當 世尊成佛以後,許多年後回到了家鄉,姨母波闍波提請求 佛能夠讓她出家;當時還沒有女眾出家的例子,姨媽求了三次,佛也拒絕了三次。等到 佛離開家鄉返回毘舍離國的精舍後,波闍波提就比照著出家人的裝扮,自己剃去了頭髮,穿著著破爛的糞掃衣,並且帶著眾多家鄉的女眾們,一路追著 佛也來到了毘舍離國,想要再度地請求要出家。

她們非常的難過,被擋在精舍的門外不得入內,波闍波提穿著破舊的衣服在精舍外面悲傷地哭泣,被阿難看到了。因為阿難是 佛的堂弟,從小與波闍波提就很接近,所以阿難就進去為她求情;佛陀卻回答阿難說:「住!住!你不要再說了,這一件事情是因緣所成,不得不然。如果我讓女眾出家,那就好像在稻田裡面長出了雜草一樣,那麼正法之中的清淨梵行就沒有辦法常住了。」雖然 佛當面拒絕了阿難,但是阿難還是大著膽子繼續向 佛乞求,這整件事情的因緣,就必須得是阿難的堅請才能夠成就。

依照南傳大藏經的紀錄,他先請問 佛:「請問世尊:『女人有沒有可能在世尊的律中出家?出家了是否能斷結證果,直到阿羅漢四果呢?』」佛回答:「女人有可能在世尊的律中出家,出家了也有可能斷結證果直至四果。」阿難就說:「那既然女人有出家的可能,也有證果的可能,現在波闍波提是懷著至誠心,來請求出家的;再說您難道忘記了嗎?從您出生開始到長大成人,都是她的功勞啊!這分辛苦養育的恩情,您要怎麼償還呢?」也就是暗示 佛:如果您不讓姨媽出家,那就會變成不孝喔!佛回答說:「我指導波闍波提斷三縛結,證得須陀洹聲聞初果,已經足以償還她對我的恩情了。」但最後因為阿難的一再請求作為增上緣,佛陀還是答應了讓姨媽出家,成為日後證得四果阿羅漢的大愛道比丘尼。現在所有出家的比丘尼們,都應該要感念阿難的那一分福德、功德與慈悲。

在《法華經》中,佛一個一個為聲聞及菩薩弟子授記未來世當成佛的因緣。諸聲聞相弟子之中,佛陀授記成佛最快的就是阿難,反而不是其他的弟子眾;而且成佛後住世最長、弟子眾最多,佛世界甚為廣大莊嚴者正是阿難。經中這樣子說:【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妙法蓮華經》卷4

阿難的習性就是對眾生有豐富的感情,不但有情、而且多情,處處想著多幫眾生一點;因為這個緣故,阿難擔任 佛陀侍者時,面對各種來訪的眾生,莫不多為對方設想一些。各位以為作為 佛的侍者容易嗎?甚艱難、甚辛苦!就光說一點,阿難作為 世尊全日性的侍者,他得睡得比 佛晚,起得比 佛早;然而 佛陀在人間常常是沒有睡眠的,因為 世尊白天為人間有情開示說法,而夜晚的前夜分常常要為鬼神說法,中夜分則常常有地居天、空居天等等其他的天人來請法。

所以,《阿含經》中處處有記載,夜晚時精舍內大放光明,因為天人們,一群又一群的前來拜佛與請法。例如大名鼎鼎的給孤獨長者,也就是須達多長者,在他往生天界後成為須達多天子,立刻就在夜半回到人間頂禮 世尊,所以當晚祇園精舍內大放光明。第二天早上 世尊上堂告訴弟子們,昨夜有天子到訪,阿難便立刻能夠說出是須達多回來囉!代表阿難尊者夜半仍未能入睡,因為 世尊尚在說法中,侍者豈能入眠呢?此外,尤其困難之處,在於阿難得將侍奉 世尊時所聽到的各種經文開示,一一無誤地記錄下來;所以 佛入涅後的結集,阿難被公推為上座,背誦出 世尊一生所開示的全部內容。

其實阿難早在 世尊說《楞嚴經》時,就已經成就了菩薩的初地了,但是一直刻意沒有完成四果俱解脫阿羅漢的全部實證,這是因為證入解脫果四果之後,成為具足的阿羅漢,那就長住於寂滅作意。對於阿難這樣一位外現聲聞相的大菩薩而言,每天要為眾生作的事很多,不能長住於滅盡的作意,更不能像其他的阿羅漢一樣,夜晚常常住在滅盡定中;這也就是 平實導師常常開示的:菩薩不住四果,而住於初地的性障永不現前,也就是菩薩三果。

同為大菩薩的大迦葉當然瞭解這些狀況,所以在經典結集的前一夜,他要求阿難要完成俱解脫的實證;因為對於阿難這樣的地上菩薩而言,圓滿三明六通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事實也是如此,當晚阿難走到恆河邊,一夜之間就成就了三明六通大阿羅漢的實證;因此第二天參加結集時,大迦葉故意要阿難現神通,從門縫裡面進來七葉窟的會場,為的就是要震攝住那一些聲聞阿羅漢,特別是那一群不迴心的定性聲聞阿羅漢。在此之前,《阿含經》裡面記載著,他們對於阿難種種的不信任與輕視。大迦葉作為初任僧團的大家長,他得請阿難示現出大神通,這是讓所有的聲聞弟子對阿難所誦出的經律不能夠生疑;並且為後來在大乘結集法會當中,阿難誦出的大乘經典,奠定了不可質疑的公信力,這是頭陀第一的大迦葉菩薩苦心安排。

各位還記得嗎?教外別傳的禪宗初祖是大迦葉,而二祖就是阿難啊!菩薩來到人間要演出這一齣人生的大戲,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各位判斷一下,阿難是不是迥然不同於一般的聲聞阿羅漢弟子,他是 世尊早就安排好的因緣。不只如此,當大迦葉入雞足山住滅盡定等待 彌勒世尊下降人間,接下來就由阿難繼任了僧團領導人的位置;但僧團之中對阿難的輕蔑仍然存在,即使是當阿難年老後仍是如此。他無意間聽到了年輕的比丘背誦:【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佛祖統紀》卷5)阿難糾正了這一位年少比丘,他說:「比丘啊!你現在所背誦的這一首偈,它不是來自於佛語喔!正確的偈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佛祖統紀》卷5)」這樣子簡單的說法,竟然被年輕比丘所懷疑,甚至比丘的老師對這一位年輕比丘說:「哎呀!你不要理阿難啦,阿難年紀大了啦,老年癡呆了啦!」

阿難知道這一件事後太驚訝了!自己當年從 佛所親聞的法語,竟然受到了後輩的懷疑與輕賤,那麼正法的未來要怎麼辦呢?那麼未來在僧團裡面,有誰可以接他的棒子,繼續領導這個僧團承續法脈呢?阿難竭盡能力去觀察,整個毘舍離城,整個摩竭陀國,甚至整個中印度,竟然找不到一個人,可以接任僧團的住持,也就是禪門的第三祖。正如從前 佛陀所預記的,正法竟然如此快速就敗壞了。過去的那一些聖者們,不是往生到他方世界,就是已經入滅了,竟然找不到下一位能夠繼承大乘正法的人,真正是如佛所預記啊!未來正法眼藏禪門住持者,竟然遠在印度的西北邊,千萬里之外遙遠的罽賓國。所以,阿難用神通飛到了當地,找到了末田地尊者,把傳播正法的任務交棒傳承給末田地;於是末田地成為禪宗三祖,這也代表了佛菩提道中的第一義諦,也就是禪門正脈由中印度向北方傳承了。

最後阿難去到阿闍世王的皇宮,向國王告假道別,便在恆河邊顯現了大神通而入滅,這也是為了憐憫那一些輕視於他的僧俗二眾的眾生,希望他們瞭解後,有機會可以改變心態而懺悔滅罪。

所以,綜合以上所說,各位觀眾朋友就可以明白,為什麼 世尊要把阿難放在聲聞弟子的最後一位了。

今天時間的關係,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78-a19_035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4集 涅槃與生死無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繼續演述的主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為藍本,藉由示現 維摩詰大士有病的因緣,開演一場大乘微妙法戲。

我們延續上一集所說,佛弟子證阿羅漢入涅槃,也是需要滅盡蘊處界,卻不同於外道的斷見論者,基本原因有二:其一為佛弟子們依於正確的十八界知見,逐次作如實現觀,不像外道們僅僅作思想的推論敘述,很容易再落入現象界的生滅法中。其二為佛弟子們信受佛語的緣故,不落入斷滅見,因為 佛陀的教導裡,再三向弟子眾開示無餘涅槃之中有本際、有實際;或者稱為阿賴耶,祂離見聞覺知性,是無為性、無我性、寂滅性、真實,所以涅槃絕不是斷滅法。所以,維摩詰大士所指的真出家,就是要能依止於如來藏的涅槃性才是真出家。

各位菩薩!我們引用 佛陀在《楞伽經》中的開示,解說很精彩的涅槃:【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相待而有不可分離為二,不是說在這個涅槃以外而有生死,也不是說在生死之外才會有涅槃。雖然生死的法相與涅槃的法相不同,然而這兩種法相的根本因,都是同一個有性—有祂真實不壞的體性—稱為「有性」;以此緣故,說生死與涅槃無二。換言之,如果沒有如來藏心,那這個涅槃法也不能建立了,生死與涅槃兩個法雖然呈現不同的、相異的法相,必需要有「異相因」—就是這個如來藏才能存在—是異相因的一體兩面。

所以,生死與涅槃兩個法,都因為有如來藏心;如果沒有如來藏心,則三界世間的生死法不能世世現行,那麼一切有情都已經離開生死了,因為捨報就成了斷滅,有情的第七識及前六識不能無因而自己生起啊!若沒有如來藏心,則涅槃法也無法建立,因為斷滅以後,七識都完全滅盡,身體也爛壞了,一切法空就是斷滅。然而,因為無餘涅槃中有藏識無形無色,沒有見聞覺知,離一切境界而不作主,所以不是斷滅空無;又由於三界的煩惱種子已經斷盡的緣故,七識心的種子自然不再現行,所以永不再受生死,所以名之為涅槃。

依於還沒有見道之人而言,為他們建立正確的佛法知見,闡述這兩個法相待而有:就說有聖人所證的涅槃,才有凡夫的生死輪迴;有凡夫的生死輪迴,所以才說有聖人取證涅槃,所以才會有生死與涅槃這兩個法,在三界內而說,才相待而有。然而,依於大乘證道者而言,就知道生死與涅槃,都依於一個心所建立的兩個法,並不是於涅槃外有生死,也不是在生死外而有涅槃。如果有人想在世間生死的現象之外尋覓涅槃,則是不可知、也不可證。我們必須在生死中證知涅槃,然後捨壽,才可以說是取涅槃。

然而涅槃離生死,是無境界法,沒有境界可入,也沒有境界可住;因為涅槃中沒有覺知心,也沒有作主心。由於沒有七識心的緣故,自然沒有見分與相分,也就沒有入涅槃的有情,涅槃中是無我性。所以聖者捨壽取涅槃時,事實上是無所取的,只是棄捨自己的色身我以及覺知的我,七轉識不再現前,獨獨剩下空性如來藏無形無色,無見聞覺知,不自知我,也不再受生,我們稱祂為涅槃。所以涅槃,實際上是依藏識的「空性」而有;而生死,即是如來藏的「有性」。藏識能藉往世所熏習的業愛種子,於捨壽後現起中陰身,再受生為人等六道;受生之後,新的色身及覺知之我現起,這就是出生;出生之後,逐漸長大、衰老、死亡,就完成生死的過程。在一段生命數十年之中,喜怒哀樂、萬法具足,這稱為藏識的「有性」。

然而,藏識依著三界愛的業種,現起生死之際,藏識仍然依其自身的空性安住,離見聞覺知、不作主、不欣厭六塵萬法,自住於涅槃沒有境界中的境界,這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那麼,如來藏這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是修行以後才存在的嗎?不是!祂是本來就在的,法爾如是,不是由修行而得。大乘菩薩親證的緣故,能夠現前觀察;因為能夠現觀,說之為證得,而不是指空性本無今有,修而後得。凡夫外道以及二乘修行者,雖然也是本來而有,卻不能證得涅槃。重要的是:一切學人若想要實證的話,必須於捨壽前依五蘊的生死有,在三界世間才能證得;若離三界有的生死,就無法證得涅槃。

那麼再說阿羅漢所取證的無餘涅槃,那個境界也是本來就有的,本來就在的;否則阿羅漢所證的無餘涅槃,就變成有生之法——本無而今有,有生、有取得之時,將來就一定會有滅。無餘涅槃非因修得,只是修除三界業愛的我執,讓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受藏識的「有性」牽轉輪迴,而施設無餘涅槃的名稱;也就是依五蘊的生死有,說名為涅槃。

依以上所說,顯現空性藏識祂有真實的體性,就是中道的法性,雙具「有性」以及「空性」。這個如來藏識有其真實不壞的體性,能持往世一切善惡業種來至今世,所以是「有性」;於三界中有其德用,恆具能生萬法而自本體不滅的法性,這個法性長恆,而能顯現世間種種不同的法相,所以稱為「有性」。由於這個藏識於三界六塵萬法中,祂完全不相應、完全無所得,所以又叫作「空性」;此識全然沒有覺知心與思量心的心性,所以稱為「空性」;這個心恆住不滅,不是任何有情所能破壞,也把祂稱作「空性」。而空性與有性的顯現,也是三界內的相對法,都是依於同一個藏識的心體而立名,所以稱之為無二之法,無二之法就是指第八識如來藏識。就像我們說的涅槃與生死無二,都是依於藏識而立名;只有藏識的體性常恆,永不壞滅,才可以稱之為無二之法,祂同時具足「有性」與「空性」,成就中道真實義。

維摩詰大士同時又說,真出家者還要有本事,能夠作到【摧諸外道、超越假名。】(《維摩詰所說經》卷1)意思是說,真正的出家者,要有能力摧伏一切的外道,超越了假名三寶,這才叫作出家。這是指出家修行人能夠依止於 佛陀的聖教、正確的知見來修身心,才有能力辨別淆訛,摧伏外道;要超越佛法的假名,超越僧寶的假名。那如何是超越假名呢?假名佛法就是以佛法名相,錯解佛法的內涵;例如,錯把我見根源的覺知心以及意根,當作是常住不壞法,卻援用了許多佛法的名相來講解「佛法」。

比方不能證解、無法現觀自心阿賴耶體性的人,他揣摩想像阿賴耶識的境界,增長虛妄想,便依於五蘊身的受用境界,都是覺知心所成就,認為是恆常不滅,便教導大眾說意識是不滅的;所說內容與 佛陀的教導相違背,誤認意識心是常住法,這就是假名佛法。又比方說,有修行人誤會了解脫道,而宣稱:「我只要一念不生,那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將來我死時覺知心常住不斷,保持一念不生,就是無餘涅槃。」這也是假名佛法,是外道自創的涅槃。

佛說的聲聞解脫涅槃,是十八界滅盡,才是解脫、才是涅槃;只剩下入無餘涅槃前之十八界所緣之第八識如來藏不再受生,名為涅槃。若有意識覺知心住於涅槃中,那這個涅槃稱為有我,因為意識覺知心就是我的緣故啊!意識所依的意根也是我,如果意識覺知心住於涅槃中,那這個涅槃就不是常住法,是無常變異法,不離於覺知心的心行不斷變化;所以,佛說涅槃沒有境界,無我、我所,永遠離兩邊。這樣究竟寂滅的境界才是涅槃;而滅盡五陰十八界,只剩下如來藏自住的境界才叫作涅槃。所以外道的假名佛法一定要超越,超越了以後,才能是解脫道中的真出家。

那什麼是假名僧寶?如果身體出家,也受戒了,結果作的事情都是世間法,在世間法上用心,而不是在道業上用心,就是假名僧寶,不是真的出家。如同禪宗祖師常常會問的一句話:「出家所為何事啊?」真的出家人,一定志在解脫,尤其是大乘菩薩出家,其實是為了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早已經超越假名僧寶,成為真實的僧寶。世俗法自然有專業、專職機構的世間人在作,比方一些慈善事業、醫療機構、養生食材,環保、建築……等,大有人在,不必出家人來介入了。既然都顯現身出家了,首要之務,理應是如何在佛法上面實證,然後用所實證的智慧,來引領隨學之眾,這樣才是超越了假名僧寶。如果不能這樣作,那就都落在假名僧寶裡,也就是 維摩詰大士說的假名出家。

各位菩薩!佛法修行者,必須具備基本的蘊處界法的正知見,才能如實現觀,也就是所謂的聞熏佛法、思惟法義、付諸實修的次第,加以福德具足,才有實證大乘般若的機緣,才能入門修學佛菩提道。可見佛法的實證,一定要有親證般若的真善知識教導,才能夠如說修行;否則,未能見道者,不論是以出家的身相,或者是在外道法中,全都會落入意識覺知心的理解,而誤解經典的文義,無法免於意識心恆常的見解,或者落入斷滅論的見解,縱然能以多種佛法的中道般若名相作開示,所說的本質不離常見與斷見兩邊。所以假名三寶務必排除,以免誤導眾生的法身慧命。

維摩詰大士告訴羅睺羅所說的真出家,就是要能依於如來藏的真實空性、涅槃境界。那眾生的意識心為什麼不是涅槃?因為有生有滅;既然有生有滅,有生滅法不是涅槃。如來藏祂永遠離開生死,不在生死中,即使一世一世跟著五陰身在三界六道輪迴,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永遠離生死。

維摩詰大士對真正出家的定義,他又提出要:【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維摩詰所說經》卷1)意思是說,如果修行人出脫了淤泥,但是也不離淤泥,卻能夠不被一切淤泥所染汙,不被一切三界法所繫縛與貪著,並且沒有我與我所,這才叫作出家。如果把三界世間譬喻為淤泥,那前面所說的阿羅漢,阿羅漢有沒有出淤泥?沒有啊!阿羅漢沒有出淤泥,因為他捨了正報就入無餘涅槃,根本不在淤泥之中。出淤泥是菩薩,菩薩才是真出家。阿羅漢他捨報不再來人間,哪裡有出家?捨報滅盡,未來世也沒有色身,不來人間怎麼能叫作出家呢?可是菩薩發了大願,世世再來人間繼續與眾生同事利行,這才是出淤泥;同時,也不會被三界世間的五欲所染著、所繫縛。那所說的五陰之宅,身出家不是出家,維摩詰大士告訴羅睺羅:要出三界的家宅,這才是真正的出家;如來藏自住的境界,才是佛法所說的真正出家的境界。

我們說明到此。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74-a19_034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3集 真假出家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要演述的主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為藍本,內容舉示《維摩詰經》的內涵,是在演述大乘菩薩們不可思議解脫的修行法門,不是二乘聖人所能想像思量的解脫境界。

本經的主角——維摩詰大士,藉由示現有病的因緣,與 佛陀、文殊菩薩,以及佛陀十大弟子,開演一場大乘微妙法戲!接著,佛陀指派密行第一的羅睺羅去探望 維摩詰大士的病。羅睺羅是 釋迦世尊出家前,當太子時所生的獨子。他一聽到 世尊的指派,如同前幾位尊者們一般,他趕緊婉辭並向 世尊解釋,他也不堪任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的任務。因為之前,當他向毘耶離城的許多長者子們,回覆解說出家的功德和利益時,維摩詰大士就來說:【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維摩詰所說經》卷1)維摩詰大士是指:若要談出家的功德,應該是沒有利益、也沒有功德,才可以稱作出家;同時,在有為法中的運作,才可以說有利益、有功德,可是出家這個法是無為法,無為法裡面既沒有利益,也沒有功德可說啊!

各位菩薩!我們略加說明有關出家的定義以及有無功德的界定。先說出家,基本上出家有兩種:一種是「身」出家,一種是「心」出家。所謂的身出家,是剃除鬚髮、著袈裟,受比丘或者比丘尼戒,住於寺廟、道場之中;讓大眾一見,就知道這是顯現離開世俗的出家者,也是大眾所熟知的出家人的模樣。而心出家是指修行人修清淨心,遠離世俗五欲的貪染境界,可是他的外表,並沒有顯示剃除頭髮、著袈裟或者持缽。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世尊也有開示:如果有人雖然身出家,現出家相,但是他的心中,卻仍然貪著欲染的境界而不能放捨,像這樣子的人,不能夠稱他是真出家;但是,另外如果有淨信男或者是淨信女,雖然身住在俗家之中,但是只要發起了無上菩提心持續修行,以大慈悲心來饒益一切眾生,像這樣就可以稱為是真出家。所以,我們依 世尊的定義,出家與否並不是指表相上,是否有剃除鬚髮、著染衣的身出家為標準;而是要看當事人的發心,能夠依著 佛陀的聖教,發無上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薩行,難行能行,願以大慈悲心來饒益一切有情,並且修學三乘菩提成就佛道,作為真出家的標準。

維摩詰大士是大菩薩,他所定義的真正出家的功德和利益,應該從兩個面向來說:包含解脫道親證的真實面,以及大乘佛菩提親證的實相面,來說出家的利益和功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出家功德。所以「出家」,在大乘法中說的是出三界火宅之家,是講「心出家」,是「依證量而說心出家」,而不是在說這個色身顯現剃髮著染衣出世俗之家,這是大乘佛菩提道的精神所在。

這裡提到大乘依證量而說心出家,大乘法中的僧寶名為勝義菩薩僧,比方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初地以上的聖者善知識,大都是顯現在家相的勝義菩薩僧。那如何是「勝義」呢?我們看《攝大乘論釋》的解釋為:【言勝義者,即是勝智所證義故。】(《攝大乘論釋》卷5)意思是說,稱之為「勝義」,是指大乘菩薩依於殊勝的智慧,所親自證得的佛法真實義,就是證得實相心如來藏的智慧。

當大乘菩薩證得佛菩提,轉依如來藏以後,不依世俗諦、不依五陰來說,而是依如來藏來講;然而如來藏沒有三界有的體性啊,祂無形無相,所以如來藏不能剃髮,也不能穿染色衣,如來藏也不受戒,所以如來藏不能出家!然而,如來藏原本就是在三界外,當然這才是真的出家;所以世間相的出家,是五陰出家,如來藏從來不出家;如來藏既不出家,祂有什麼出家的利益可說呢?當然沒有!要能證得這樣的出家,才是大乘法中的真出家,才是出家的大功德、大利益。所以說,不出家才是真出家,這才是大乘法所說的真出家,實相本來如此。而世間相的出家是五陰出家,一定要有五陰身來剃髮、著染衣,出家要去受聲聞戒,依於有生滅性的五陰出家受戒,所以出家戒只有一生,盡形壽而受的,捨報時戒體就滅了。

我們再來說功德的定義:自受用名功,他受用名德。這個自受用就是說,解脫道上有所親證、佛菩提道上有所親證而有證量、證德,自己得到智慧功用,因為這個功,就導致別人接觸我們的時候,能跟著我們得到法上的利益,使他人也有受用,這就是他受用,就稱之為德。但不管是自受用或者他受用,這個功與德,對我們自身來講仍然是由五陰得;對於與我們接觸的別人來講,他們也是由五陰得。這是從法的智慧利益來說,在此世的五陰壞了以後,所證法也跟著不在了,所以也無利可得,這就是 維摩詰大士所說「無利也無功德」。

換另一個角度,如果從世間法的利益來說,不管人家怎麼恭敬供養,名氣道場怎麼大,還是由他這一世的五陰而得;可是五陰不能久住,會衰老敗壞,往生以後地位就全部滅失了,所以從世俗法上看,也是無利益可說。像這樣子,出家得到解脫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兩個菩提道的證量以後,結果從如來藏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功、也沒有德;沒有功德的實證者,才叫作真出家。這也是維摩詰大士說「無利益、也無功德」的意涵!

因此說,從有為法上面來看,才可以說出家有利益、有功德,是在世間法上,有眾人的恭敬供養以及事事如意,沒有人敢輕易地辱罵等;這都屬於有為法的色身和覺知心所有的,從世俗上著眼,而說這樣的出家有利益,也才能夠說有功德。若是從如來藏來說,如來藏從來都無所受,誰能夠恭敬到我們的如來藏?又有誰能供養到我們的如來藏?都不可能。所以如來藏是住在無為法中,同時配合著五陰的有為法來運作,可是祂本身始終都是無為性的。只有無為性、出離於三界之外的,才能叫作出家法;依大乘所說真實的出家是無為法,色身上的出家仍是有為法,不是真正的無為法。所以界定出家,是出三界家,是如來藏的出三界家,是無為法;但是這種無為法中,沒有世俗利益與功德可說,這樣子的親證、親見了,才能稱作是真出家。

如果身出家了,總是住在覺知心境界中,那就是有為法,那不是真出家,那是披著僧衣的俗人,是 佛陀已經告誡過的。讓我們看論典中的教示:【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所得。】(《大智度論》卷1)《大智度論》中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能信受因果、信受三寶,而能如說修行、依著法要,就能實證出家的沙門果德;最起碼要有斷我見的功德,才不辜負進入佛門的初衷,也不枉費發願持戒、剃髮著袈裟的大願,因為確實獲得解脫道的實證功德。反過來說,如果有人願意進入佛門修道,卻因為信根、信力不具足,也就無法發起修行的力道,沒法子精進增上,自然不能進入佛藏的智慧之海。如同一棵乾枯的樹,根本無法開花結出果實,來利益大眾;由於沒有解脫道的親證功德,自然沒有沙門果,縱然示現出家的模樣,剃髮著染衣,也閱讀很多經書,熟悉於論典的表面文字,也能夠應對如流,然而在佛法的真實義理中,卻不能引發智慧,空無所得沒有受用,枉費五陰身顯現出家的模樣!

然而佛法深妙真實的智慧,都源自於大乘般若的實證而啟發,讓我們引用 佛陀在《楞伽經》中的教示:【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經中的意思是說,第八識的真實境界是 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證悟的境界;在這個實相境界中,遠離能分別與所分別,也就是遠離能覺知,也遠離所覺知的任何境界,這就是 如來世尊為諸菩薩們所演述、所教導的自內證得殊勝智慧的境界。這個殊勝自內證得的智慧境界,就是指覺知心證得藏識的般若智慧;十方諸佛都是親自證得此根本無分別智之後,再依於此智而次第進修後得智,最後圓滿究竟無上的佛道智慧。所以佛教的法要,是由究竟無上的智慧向下鋪陳、所建立的三轉法輪教導,是為了讓佛弟子們能夠逐次實修、實證而上的需要,並不是由下向上的思想發展。換言之,由於大小乘佛法深淺廣狹的不同,而有內容傳播的先後差異,卻絕非是由一派思想發展成另一派思想,而有佛教思想發展的歷史。

然而佛法修行,卻是得經由覺知心的有為法,在世俗中的六塵境界、相對法中,親證實相;用意識心證得另一個無為法,也就是實相心所獲得的智慧,如此才能讓覺知心生起解脫的功德。若沒有真善知識的引導開示,而僅僅依於經典文字表面的臆想猜測,許多修行人都誤以為覺知心為如來藏,或者以覺知心之能反觀、反照自己者為如來藏,或者以入定心不動、住心於一定境時之覺知心為如來藏——這些都是意識心的功能,歸屬於識蘊。這些意識心的不同境界,佛陀在第三轉法輪中唯識一切種智,已經分別給予基礎的名相,說為意識的見分;能反觀自己的心,是意識心的證自證分;覺知定心不動,是意識心的自證分;這些都仍然是意識心的境界,不是如來藏的體性,也不能將之修練,改變成如來藏,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心體。

大眾之所以會如此誤解,都源於眾生自出生以來,一向都在世俗法中熏習求生技能,未曾聞熏出世間法;何況是大乘的世間、出世間法呢?更是難得難聞。凡有所聞,多會以二乘無常空以及緣起性空之理,以為就是佛法的全貌;所以,學人想要證解大乘佛法極為困難。再加上大乘法的第一義諦實相境界甚深難解,完全不在世間萬法所能想像之中!

接著,維摩詰大士又提出真出家的定義,他說:【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維摩詰所說經》卷1)意思是說,所謂的出家,是沒有分別相對的概念,分為那個、或是這個,是沒有彼、也沒有此、也沒有中間,是離開六十二種外道的見解,並且是住於涅槃中,這才叫作出家。因為覺知心一現起,永遠都離不開三界中的相對法,覺知心是要領納六塵萬法,一定會聽、一定會看;不離六塵境界,那就有覺知心的我,以及所面對的境界,所以一定有彼此,有彼此就一定有中間出現。但是真出家時,大乘法所說的如來藏的境界,永遠都沒有彼也沒有此,更沒有中間,這才是真出家。

所以,因為 佛陀所傳的大乘佛法確實太過深奧,讓一般大眾沒有經過真善知識的教導,絕對無法證入實相。經由 佛陀闡釋正知見,廣破意識心的無常性跟緣起性,讓常見外道修行人了知意識虛妄,令之捨離,才是涅槃。外道一聽此說而能立時證得阿羅漢。

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分享涅槃之說。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70-a19_033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2集 我與無我不二(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要演述的主題「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為藍本,內容舉示《維摩詰經》的內涵,是在演述大乘菩薩們不可思議解脫的修行法門,不是二乘聖人所能想像、思量的解脫境界。本經的主角 維摩詰大士藉由示現有病的因緣,與 佛陀、文殊菩薩以及佛陀十大弟子,開演一場大乘微妙法戲 。

首先,我們稍微略接續上一集的主題「空明無二」,我們舉述喇嘛丘揚創巴所教導的狂慧內容。丘揚創巴於書中寫說:【狂慧是指萬物的本質本然無二,輪迴生死與開悟無二無別,所以無好、無壞,也無對、錯、是、非,所以對於具有狂慧的喇嘛上師們,也沒有是非可評斷。】(《Enthralled - The Guru Cult of Tibetan Buddhism》,美國Chris Chandler女士著,2017/7,頁5。)丘揚創巴再三教導學人:不可以凡人的判斷力,來評論已經具有狂慧境界的喇嘛上師們行為的對錯或者善惡。

丘揚創巴本人酗酒縱慾致死,捨報時不到五十歲;而他的兒子於西元2000年,將他父親的喇嘛中心,在美國更名為國際香巴拉,以逃避後續的財務及法律問題,並對外宣稱能引導學員開悟,目前有兩百多個分支機構分布全球,持續廣泛招生。

各位菩薩!您願意被誤導嗎 ?所以要能具備正確的佛法知見,實在太重要了!

接著我們再繼續《維摩詰經講記》。佛陀點名聲聞十大弟子去探望 維摩詰大士的病,佛陀指派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去看望 維摩詰菩薩的病。前幾位被點名的弟子,都向 佛陀解釋他們不能堪任的原因。所以阿那律尊者一聽到自己的名字,也立即向 佛稟白,說他以前曾經回覆梵天的問題,問他天眼能看的程度,他說他的天眼能清楚看見 釋迦牟尼佛的佛土,就是能看整個三千世界的銀河系,就好像在看手裡拿著的菴摩勒果一樣。

阿那律尊者陳述說:「當時,維摩詰大士突然出現,問我說:『阿那律啊!我問你,天眼所見算是有為有作的法相呢?還是無為無作的法相?假使你的天眼所見是有為有作的法相,那你的天眼,就跟世間法上的外道一樣了;如果你的天眼是無為無作之相,既然無為也無作,就不應該看得見啊!』當時我只好默然不敢跟他回話。維摩詰大士接著還說:『只有佛世尊具有真正的天眼,常在三昧中,並且看見全部的佛國都是同一相,沒有二相。』」

確實天眼所見──或者見到人間,或者見到鬼道、地獄道、天道,都是三界中的有為法,都是有為有作相。天眼所見的範圍,是依著修行人的證量、能力所見,所以修行人在初禪善根發的時候,可以往身內看,會看見自己身內如雲如霧,那就是用天眼看的。天眼能看見實相嗎?看不見啊!實相要用明心之後所獲得的慧眼、法眼以及佛眼才能看得見!既然是有作相,所見的都是三界中的事物,那麼阿那律尊者的天眼跟外道的差異,只是範圍大小、廣狹的差別而已,本質與外道天眼所見並無不同,所以都是有作相。

其中 維摩詰大士所說:【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維摩詰所說經》卷1

意思是說:「有佛世尊得到真天眼,一直都住在三昧中,看見諸佛國都是不以二相。」諸佛真正天眼所見,最主要是看見諸佛國土都是同一相──同樣都是如來藏相,也就是大乘菩薩的慧眼所見,也是法眼、佛眼所見,所以在娑婆世界所見是這個如來藏,去到極樂世界所見的一切有情,也是這個如來藏,都沒有差別。在這裡看見了螞蟻是這個如來藏;而諸佛次第下生人間時,我們看見的也是這個如來藏;不論去到哪裡,所看到的有情都是這個如來藏;十方佛國所見不以二相,都是唯一如來藏相。

這是住在什麼三昧中所見呢?是大乘般若的三三昧啊!大乘法的空、無相、無願三昧,或者稱為空、無相、無作三昧,都是依於如來藏。從如來藏的境界,全然沒有三界世間法的六塵樣貌,沒有生滅、染淨、增減可說;如來藏無得又無失,那還要起什麼念想?還需再起有為有作的心行嗎?所以就永遠住於空、無相、無願三昧中,所以說「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也就是永遠不以二相見諸佛國。阿那律尊者就因為這個緣故,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如同諸佛同以一相來看諸佛國,根本無法與 維摩詰大士對話,所以只好推辭,不敢去探望。

接著,世尊指派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上場,要他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的病。優波離尊者也趕緊說他不堪任去看望大士的病。優波離尊者向 佛陀解釋,因為他想起以前,有兩位比丘違犯了律儀戒,可是他們不敢到 世尊面前請問,就問優波離說:「優波離!我們兩個人犯了律儀戒,心裡面覺得很羞恥,可是不敢去問佛,希望尊者您為我們解釋戒律,我們對戒律中的疑似有犯並不清楚,心中有所懷疑,請幫我們把疑有所犯之處悔除,使我們的戒罪可以滅除。」他們這樣請求,所以優波離就為他們如法解說,是從戒相上來講解,犯了重戒該如何對眾懺等等事相。

正在解說時,維摩詰大士來了,他對優波離說:「優波離啊!你不要重新再增加這兩位比丘的罪,你應該要直接把他們的罪行滅掉,不要擾亂他們的心。怎麼說呢?因為他們所犯的戒,以及犯戒所產生的戒罪,體性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內外的中間。就如 佛所說的一樣,【因為心有汙垢,所以眾生是汙垢的;心清淨了,眾生也就清淨了。】(《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正智,頁179。)可是心既然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同樣的道理,罪性的汙垢一樣是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你找不到罪性汙垢的所在。諸法也是一樣,都不能超出於『如』以外,就好像你優波離以你的心相而證得解脫時,你的心難道還有垢穢不淨嗎?」

當時優波離就答覆 維摩詰大士說:「不是這樣,根本就沒有罪垢了。」可是 維摩詰大士聽了竟然說:【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維摩詰所說經》卷1

維摩詰大士的意思是說:「一切眾生的心相本來就沒有汙垢,也是像你優波離一樣證得解脫時清淨的心一般。如果能夠真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才能叫作奉律清淨的人,也才叫作善於理解戒律的人。」

從以上 維摩詰菩薩的意思,是說罪的法性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因為罪是從心而得的。有情眾生不論犯哪一個戒,都是從覺知心而得,可是覺知心究竟是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呢?其實內、外與中間都不可得!因為等覺大士 維摩詰居士是要來為他們作實相懺,得以讓原來的戒罪就消滅了。

各位菩薩!會得戒罪的向來都是這個覺知心。正因為祂會接觸六塵,才會犯罪。如果不會接觸六塵,祂怎麼可能會犯罪呢?所以這覺知心不清淨、有汙垢,就會不斷地經過熏習而把如來藏中的覺知心種子給染汙了,因此說心汙垢了,眾生就汙垢。如來藏中所含藏的覺知心種子如果是清淨了,眾生自然就清淨了,所以說「心淨故眾生淨」。所以修行並不是要去修正如來藏,而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因為如來藏裡面收藏的種子不清淨,都是自己所造作給祂收藏,是自己把種子變髒了,如果現在想要清淨這些種子,還是得要自己去轉變清淨。

各位菩薩!佛門中的證悟,就是要找到如來藏;真正找到如來藏時,就可以證實這個道理。現前觀察祂是本來清淨的,然後把覺知心自己與如來藏互相比對,原來我的如來藏這麼清淨 ,祂所含藏的五陰我卻是這麼骯髒;我應該要轉依祂的清淨性,轉變我自己,讓自己像祂一樣;我清淨了,祂所含藏我覺知心的種子就跟著變清淨了。結果悟後是在修什麼行呢?還是在修正自己的行為,是要把自己轉變清淨了。所以悟後修行還是修自己的身、口、意行──心思不要亂想事情、身體不要作壞事、嘴巴要謹慎言語,就只是這樣而已 ,這就是修行。

但是沒有找到如來藏以前,無法現前觀察真實心與虛妄我的差異,很難說服意識心,找到如來藏時就乖乖地說:「真的有如來藏,我們所有的種子都保證在祂裡面,惡業一點兒都造不得。」因為惡業一造了,祂就幫我們把惡業種子收藏得好好的、穩穩的,未來世緣熟了就得受報,逃也逃不掉。因為果報絕對逃不掉,就不能造惡業;不能造惡業時,就用這個智慧把自己綁住,緊緊地綁在善法中,覺知心就深信因果而開始轉變了。

提到造作惡業,罪的法性是因為覺知心去造了惡業,種子存在如來藏中,將來受罪時,業種還是從如來藏中來;諸法也是與這個罪性一樣,都是從如來藏中生出來。所以 維摩詰大士說是:「不出於如。」「如」,就是講「真如」,就是講「如來藏」。如果離開了覺知心,或者如來藏心,就沒有罪性可說了;同時不管是說如來藏或者說覺知心,都不能說祂在內、在外、在中間,都不能說在這三樣之中,所以從大乘第一義諦的角度,不該在身相上面指稱犯戒所得的罪性。可是到了未來,罪的業種成熟時要受報了,還是同一個執持業種的如來藏;然而如來藏恆不領受六塵境界,既不痛、也不死,根本就沒有果報可言,罪性報不到如來藏自身,那這個罪性到底在不在?當然不在!

然後再從覺知心來看,覺知心屬於生滅性的五陰身所有,不能去到下一世。下一世的覺知心,又不是這一世的覺知心,那到底誰造了業?誰受了罪?生滅性的心產生的罪性,怎麼會是真實有呢?正因為這樣的罪性本空,就沒有罪性的真實性可以說了。能夠這樣真實了知,才是善解戒律的人啊!所以當時優波離一聽,心想:「這種戒律我都沒聽過,何況能懂?那我今天怎麼能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他當然不敢應命去探望維摩詰大士。

各位菩薩!對於戒的定義,佛陀在經典中有解說為:

【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優婆塞戒經》卷7

意思是說:「戒稱為制,代表它能制止、遮止一切不善之法的生起。」所以對佛法修行人來說,持戒是最基本的善法,非常重要。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修行人有沒有持戒所顯現出來的現象。這數十年來,全球持續爆發的喇嘛性醜聞,引發多位西方學者的好奇心。一位法國人類學博士Marion Dapsance,於2017年的專刊,標題為「重新發現喇嘛教─藏傳佛教與西方社會的關係」,她在文章寫著:【許多西方人紛紛湧向藏傳佛教,他們很快就發現,被教導要遵守規條去執行儀軌……等,甚至要向一個凡人表達奉獻,這個人是喇嘛上師,被說成是至高無上,而他是能讓大眾唯一得救的管道。……對於那些西方人士來說,喇嘛們的醜聞正是他們所需,藉此以確定藏傳佛教,根本不是佛教!……然而擁有特權的喇嘛,卻藉此累積財富和權力。西藏的宗教是「喇嘛教」。】(Rediscovring Lamaism The Western Relationship with Tibetan Buddhism by Marion Dapsance, Buddhistdoor Global ,2017-03-31

法國Marion博士,深入研究、瞭解喇嘛教包裝成佛教,也陸續發表了多篇相關的文章。如果普羅大眾具有佛法的正知見,就能了知:會破戒、得戒罪的向來都是覺知心。因為祂接觸六塵、貪染六塵,才會在六塵上面去犯罪,當然不可依止會生滅、會貪染的覺知心作為依歸。依照佛法第一義諦,真正持戒,是要依於能出生萬法的如來藏,依於祂的如如之性,也是依於實相而住,不依生滅、變異的覺知心。而如來藏從來離一切法性,不攝在一切法中,祂根本就不造惡業,所以實相中沒有罪性可得,轉依實相而住,這就是等覺大士 維摩詰居士所教導的實相懺,將原來的戒罪消滅了。

我們說明到此。

各位菩薩!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66-a19_032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1集 我與無我不二(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要演述的主題:「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為藍本,內容舉示《維摩詰經》的內涵,是在演述大乘菩薩們不可思議解脫的修行法門,不是二乘聖人所能想像、思量的解脫境界。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形容,《維摩詰經》是佛門的照妖鏡,凡是以識陰六識來理解佛法的徒眾,都不敢援引此經來印證自己開悟的內容,因為所悟的標的錯誤,無法通過本經的義理檢驗;若是開演此經時,也將無法合理解說此經的文義。

本經的主角——維摩詰大士,藉由示現有病的因緣,與 佛陀、文殊菩薩,以及佛陀十大弟子,開演一場大乘微妙法戲!佛陀點名、指派十大弟子,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的病,被點名的弟子都一一向 佛陀解釋,他們不能堪任的原因。接著,佛陀指派大迦旃延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大迦旃延尊者是眾弟子中論議第一,聲聞十大弟子裡面,解經論議屬他為第一,沒有人比得上他;然而,論議第一的大迦旃延,也說他不堪任去看望大士的病。

大迦旃延向 佛陀解釋:因為他曾於 佛陀說法之後,向比丘們闡釋佛法中最基本的「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的法義,結果被 大士指責。大迦旃延為比丘眾們解說無常的真義、一切是苦的真義、一切法空的真義,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寂滅的意思;可是當時 維摩詰大士來對他說:「你迦旃延不應該用生滅的心行來說實相法!」

世間一切諸法,一直都是生滅無常的;而聲聞解脫道的二乘法,為什麼會叫作世俗諦呢?因為它的觀行內涵是五蘊、十二處、六入、十八界,全都是因緣所生、變異無常,而沒有真實的自性,所以是無我的法,都屬於世俗法上所顯示的真實,所以叫作世俗諦。可是,當我們仔細地依照所學的正確知見,把五蘊的每一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每一入、每一處、每一界,依著次第加以詳細而如實的觀察以後,會發覺到這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沒有一法是沒有生滅的。

二乘聖人也就因為現前觀察到,蘊處界等世俗法的每一法,都是因緣所起的生滅法,所以為大眾說明:一切的靈知心,不論有念、無念全都屬於生滅法,乃至離念靈知修到非非想定時,仍然是生滅法。他們因為這樣的現觀,所以能斷除我見和我執,成為二乘法中的聖人,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他們所說的都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苦、空、沒有真實我、無常變異,這些都是生滅性的世俗法中的心行。既然都是依因緣而有生,若是因緣散壞,也終必壞滅,當然不是實相,所以都是虛相法。如果要為大眾講大乘法、實相法,就不能依虛相法這樣解說,不可以把虛相當作實相;因此,維摩詰大士就告誡迦旃延:「迦旃延啊!你不要用生滅的心行來說實相法。」

接著,維摩詰大士解釋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維摩詰所說經》卷1)諸法明明有生有滅,為什麼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呢?譬如,最簡單的六識自性好了:眼識能見之性、耳識能聞之性,乃至身識能覺之性、意識能知之性,這些自性都是生滅法,因為晚上回家睡著以後,就斷滅啦!第二天早上醒來,祂們又出現了!所以這六識自性,都是生滅無常的。世間法所含攝的一切諸法,都是從這六識自性中輾轉生出來的,不管日常生活的種種衣、食、住、行、創業、開發,都是從我們六識心的自性、所能認知之中發展出來的;若沒有這六識的自性,就沒有這一切法。

種種法與六識自性,通稱為一切法。這一切法,為什麼昨晚滅了,今早會再生起來?為什麼前世死滅了,在中陰身裡又會生起來?未來世出生時,又有一個新的五陰身?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滅了以後就是無,不可能突然再出現啊!一定要有另一個常住法,持著這個覺知心的種子,才能使這個已經滅了的法—就是這個覺知心—再度出現;這六識的自性滅了以後,次日又從如來藏裡面再出生,如來藏必定是常住法。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若是已經證悟實相的人,會依如來藏為主,來看待如來藏所生的六識心的自己,把自己轉依如來藏,認定自己是附屬於如來藏,這才叫作轉依成功。轉依,在大乘菩薩道的修行裡面很重要;當轉依完成時,改從如來藏常住的立場,來看這六識心以及祂們的自性,再看六識輾轉所生的種種法時,怎麼可以說諸法有生滅呢?

如來藏不生不滅,而這六識及一切諸法都攝歸於如來藏時,都以不生滅的如來藏為主體,一切法當然也就不生不滅了。

以實相常住的前提,來說一切法的生滅有為,才是一切法無常的真正義理。如果沒有如來藏來攝持一切法的種子而永遠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一法讓我們說是無常的,因為任何一法連出生都不可能,怎麼會有無常的現象可說呢?所以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無常。」若沒有不生滅的、常住的實相法—如來藏—為基礎,就不會有蘊處界的出生及存在,當然就沒有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可說,這才是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的真實義理。

同樣的道理,菩薩實證如來藏以後,現前觀察五陰生起的次第,現觀這五受陰都從如來藏生起的時候,確實證明五陰在如來藏的表面上運作而已,就能把五陰攝歸於如來藏,在這時候說五陰無常,所以是終歸於空;但是無常和空,是從三界世間的五陰自身來講;如果五陰是攝歸於如來藏時,無妨一世又一世的五陰生起又壞滅,雖說五陰是生滅法,可是如來藏從來沒有生起過,祂本來就存在,五陰也就沒有生滅可說了。

如果如來藏有所起,未來就一定會有壞滅的時候,但是祂從來沒有生起,將來就不可能會滅,所以才能有一世又一世不中斷的五陰身繼續輪迴生死。所以,如果真要說空的話,如來藏才是空,因為祂不具備世間的形色——沒有六塵境界。但是如來藏的真實空、畢竟空,或者說攝歸如來藏以後的五陰無常空,從來都不曾起滅;因為,這就是如來藏的真實常住的面貌,第八識如來藏永遠是顯現這樣的法相。以常住如來藏為基礎來說空與無常,才可以談論五陰苦這個主題。

然而真實的空無所起,意思是說,涅槃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而是修行之前,祂就已經存在了;否則那個涅槃,就是本無、後有的涅槃,那個涅槃就變成有起有滅的了。這就是說,菩薩所修的道與二乘聖人不同;二乘聖人認為無餘涅槃是修行以後才有:把思惑斷盡了,捨報時就把自己滅得一乾二淨,究竟無我,十八界連一界都沒有了,涅槃於是成為本無後有。可是菩薩見了阿羅漢時,會向他說:「其實你這個涅槃,仍然是本有的,不是本無而今有。你滅了自己是涅槃,可是你還沒有滅自己以前,如來藏就已經是涅槃了!」阿羅漢一聽,這是什麼道理?根本不懂,但是實相就是這樣。

各位菩薩!諸法究竟無所有才是空,是以般若空的角度來說。因為諸法的空、無常、苦,都是因為有一個恆常、無染著、無煩惱的真實法—如來藏—作基礎,否則不會有諸法的苦、空、無常的顯現。阿羅漢因為不曾實證這個道理,害怕再來生死,所以捨報以後一定要入無餘涅槃。菩薩以具有般若智慧的慧眼、法眼一看:一切的苦、空、無常,都是在如來藏的表面上出現了、又滅了,不斷地重複,而如來藏始終是涅槃性,從來不離涅槃;既然這樣,依如來藏而不依蘊處界,其實生死,對菩薩來說也變成沒有生死,面對生死時的心態便會很瀟灑。所以,依菩薩所觀,諸法究竟無所有,一切都是如來藏法。而聲聞人所依的修行方式,是以蘊處界諸法為觀行,從表面上聲聞人認為全都無所有,因為都會壞滅。要以這樣的理來解說究竟無所有,才是真實空的道理。

再說,我與無我是不二的,這才是真正的無我。一般稍微懂得《阿含經》內容的人,總是說:「我是虛妄的、虛假的,一定要滅掉。」可是他們所定義的我是什麼呢?其實只是身體,而心中的觀念卻存著:這個覺知心不可以滅,入無餘涅槃就是要用覺知心獨自存在,這個心離念進入涅槃的境界安住。不論外道法說的我,或是佛門中凡夫大師說的我,都是落在蘊處界的了知來講「我」。

再來說無我,菩薩是從兩個層面來說無我:菩薩說蘊處界無我,也說如來藏無我;蘊處界的無我,是因為它有生有滅,都是可以滅除的;但是菩薩又說另外一個無我,叫作如來藏。如來藏為什麼無我?因為如來藏沒有「我」的體性:祂沒有五蘊的我性,沒有十八界的我性,所以祂是無我性的;正因為這個無我性,所以祂才是涅槃。如來藏沒有蘊處界我的體性,蘊處界則沒有如來藏常住的真實性,我們把如來藏這個真實的特質,方便稱為真實「我」;因為如來藏離於我們所認知的我性,離於無常、生滅,祂是真實常住法,祂是真實不滅的。

以這個如來藏來含攝生滅、無常的蘊處界,把蘊處界攝歸如來藏時,看為一個整體時,我與無我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是不二的,本來就是屬於如來藏所有。蘊處界既然本來就是如來藏所有,那我們怎麼可以說蘊處界的無我跟如來藏這個我有所差別呢?所以,一定要親自實證我與無我是不二的,這樣才懂得大乘的我與無我是一體不二的。所以,當 維摩詰大士指責大迦旃延開示時,大迦旃延聽不懂,所以他怎麼能懂真正大乘所說的「無我性」呢?

然而,不懂大乘法真實義理,又沒有任何實證的外道們,如何利用佛法的空無、無二的名稱誤導徒眾呢?各位菩薩!我們列舉一個真實的案例供諸位參考,美國一位家庭心理師Chris Chandler女士,曾經在喇嘛教裡學習將近30年,將她跟隨幾個大名鼎鼎喇嘛上師的經歷,彙整成一本書,書名為《蠱惑—藏傳佛教的上師崇拜》,於20177月出版。她在書中舉證:【我的上師丘揚創巴(Chögyam Trngpa)教導「空明無二」的智慧,是要依於譚崔的「狂慧」傳承,這也是所有喇嘛們的行為,與修行方式;然而這種智慧,是超越一般大眾的理解。因為「空明無二」教導,我們得將原有的判斷力、理智,全部都要「空掉」,因為這些都不清淨,我們不可以,用凡人的不清淨領受,來評斷喇嘛們行為的善惡、是非。由於喇嘛們已經住於無二的境界,如果我們也希望,能達到同樣的無二之境,就得繼續鍛鍊打坐,再加強對上師的忠誠奉獻,超越凡人是非、善惡的迷思,來提升自己的境界。】(《Enthralled - The Guru Cult of Tibetan Buddhism》,美國Chris Chandler女士著,2017/7,頁xxii。)

Chris再舉例:譚崔,依照丘揚創巴的定義「菩薩」是:【他已經完全敞開心胸,所以不再分別此與彼。他只是依照所呈現之事而行……,他的心是如此正確、精準,所以他永不犯錯。】(Chögyam Trungpa,Cutting Through Spiritutal Materialism,p.173,1973。)他們認為喇嘛上師永不會犯錯,而一般大眾不可以用凡人的不清淨領受,來評斷喇嘛們的行為的善惡。他們的「狂智」認為一切都依照喇嘛恣意而行,如此來誤導西方的學佛人。

各位菩薩:具備佛法的正知見是多麼重要啊!佛法中宣稱的真實我,是沒有五蘊世間我的體性;無我法,是依於如來藏真實常住,才會有五蘊我的我與無我之出生;如來藏真實我的真實意涵,是依於祂永恆存在的真實性,才會有世間法上的我與無我。

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62-a19_031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0集 富樓那問疾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的節目。上一集節目中,佛吩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向 維摩詰居士問疾,但須菩提尊者推辭了,這一集輪到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來出場。

我們先來看一小段經文:【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一段經文,輪到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上場了,佛告訴富樓那尊者說:「你去維摩詰家探望他的病吧!」在聲聞法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就稟白 佛說:「世尊啊!我也不堪任去探望他的病。因為我想起來,以前曾經在一座大樹林中,在一棵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菩薩來找我,他向我說:『喂!富樓那!你應當先入定來觀察這個人的心性,然後才為他說法;不可以把不清淨的食物,放在寶物做成的缽裡面。』」

這一段經文所要說明的意思是說,當修二乘法的行者有了神通以後,在向請法者佛弟子說法之前,應當要先入定觀察對方的心性如何,才可以為他專說二乘法。如果沒有神通力以致不能觀察,也可以從他的身、口、意行去觀察,或者以種子相應的情況去觀察,請法者是否為二乘的根性。不應該初見面的當下,就決定為他說二乘法,否則就會有過失喔!若菩薩們如果有請法者來問佛法,我們為請法者一開始就說大乘法,就可以不先觀察他是何種根性,反正一見了面就為他說大乘法,只要不是講大乘法當中極甚深法,那這樣都沒有過失;來請法的人如果跟大乘法不相應,自然他會去找二乘法。譬如有人向你要錢,他只是乞討一枚鐵錢,你若給他一枚金錢,他一定會接受,你一定沒有過失;如果他有資格可以得到金錢,你卻給他的是鐵錢,你就有過失了。所以遇到一切人來請法,我們但說大乘法俱無過失。可是現在反過來看,富樓那尊者見到比丘們,就為他們說二乘法,那就有過失了,因為其中有些人是有資格證得大乘法,結果富樓那尊者給他們的卻是二乘法。所以 維摩詰大士就責備他,你既然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你為他人說法以前應該先入定觀察對方的心性與根器,然後才為他們說法。你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心裡面所想的是什麼?千萬不要把琉璃當作水晶一般的沒價值,如果這個人是寶器,比如說這個缽它是黃金、白銀做的,或者是琉璃做的,你要裝到這個缽裡面的食物,一定要是很潔淨的、是很精美的食物;如果你施的食物是剩菜、剩飯,那就不能拿來裝到這個缽中來布施,而剩菜、剩飯,只能放在瓦缽、破缽當中,所以說「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維摩詰大士責備富樓那尊者說:「他這個人是菩薩種性,種性很高潔,你為什麼要用二乘法來教他呢?這個就好像把髒了的食物,放在寶器當中一樣。你應當要知道,這個比丘心裡面所想要的是什麼?他想要的是成佛之法,是要利樂眾生、是要成就佛道啊!你竟不知道。他就好像琉璃一般的尊貴材質所做的寶器一樣,那跟水晶製成的是不一樣,水晶跟琉璃的價格差很多的。你不可以把珍貴的琉璃當作是粗俗的水晶,所以說你沒有能力了知眾生的根器、跟他的來處。那眾生若已在無量世以前,早就發了大乘心,你就不應該給他二乘法,所以不應該為了要讓他發起菩提心,而就教他二乘法,這樣發起的心只能是二乘菩提心。他本來就不執著於五蘊身,你何必為他說五蘊虛妄呢?他如果執著五蘊身,你才教他把五蘊的執著破除掉啊!這就好像一個人身上本來就無瘡,你偏要說他身上長了瘡,又要把他的瘡挖掉,就成為好肉剜瘡,這個真的很冤枉啊!所以你不要傷害他。」

維摩詰大士繼續向富樓那尊者說:「對於想要行於大道的人,你就不要只是給他小路,他的心量猶如大海,你為什麼要把他的心量容納在牛蹄踏陷成的那個小小的水窪當中呢?你不要把日光當作螢火一樣的小小的光明呀。富樓那啊!這位比丘其實無量世以來已經發起大乘心了,可是因為他還沒有離開隔陰之迷,在生死的中途已經忘掉曾經發起的大乘心,但是他仍然是大乘根性的人喔!你怎麼可以用小乘法來教他呢?我觀察小乘人的智慧,太微小、太淺薄了,就好像一個人生來跟眼盲一樣,不能分別一切眾生的根性的猛利,或者是遲鈍。」

所以菩薩要瞭解,當我們要救度眾生而要為他們說法的時候,不可以一見面不觀他的根性,劈頭就為他說解脫道的小乘法。但是菩薩們雖然尚未修得神通前,無法觀察來求法的人的根性,只要一概用大乘法的基本法義來為他講法,那就不會有過失,除非對方特別提出要聽聞二乘法,否則菩薩一概用大乘法來講就可以了,因為大乘法當中已經函蓋了二乘法。但是對於二乘法中的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在度人的時候就必須要先行觀察來求法者的根性喔!他所要度的人是不是菩薩種性?你就要觀察,不應該用二乘法來度菩薩種性的人,應該要把他介紹給菩薩來度化,這樣子才不是以穢食置於寶器中。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段經文:【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中說明:當時 維摩詰居士就進入了三昧中,促使這位比丘自己認清了以前曾經發過大願與行為:他曾經已經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種植了許多功德根本,已經迴向正等正覺,此時立即悟得前世已經證悟的本心如來藏了。於是諸比丘就向 維摩詰居士低頭彎腰行禮,並且都禮拜 維摩詰居士的雙足,維摩詰居士因此就為比丘們說法,因此他們都能夠對無上正等正覺永不退轉。我想起 維摩詰居士的話:「聲聞人沒有能力觀察學人的根性,不應為人說法。」所以我不堪任去探望 維摩詰居士的病情。

所以各位菩薩能夠瞭解到,如果是真的幸運遇到了大菩薩,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喔!當時 維摩詰菩薩進入三昧中,把這個比丘過去世所經歷的宿業,是如何的發菩提心、如何修學佛法等等的事相,讓他自己看見,讓他自行了知,於是這位比丘當場就知道,以前曾經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種下了種種的大福德,已經成就了許多功德。大家應該要瞭解,侍奉過五百佛,那一定是經過很多劫的修行了。各位菩薩要知道,曾經有時連續九十一劫中不曾出現過一尊佛,我們賢劫之前就曾經如此,有時候好幾個大劫中都沒有佛現在人間,那麼五百佛,各位想想看是已經經過多少劫了。那這位比丘在遇到第一尊佛陀時,就已經發起無上菩提之心,這樣一世一世的侍奉諸佛,修學大乘法,那當然是菩薩種性的人啦!所以當 維摩詰菩薩用三昧力讓他知道,他自己在過去世曾經侍奉過五百佛,當時他就已經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如今他就離開了富樓那尊者所說的二乘法了。當他迴向了正等正覺時,當下又重新悟得了本心,他又明心了。各位看看,遇到大菩薩就是這麼有福報啊!一剎那間就悟得本心。於是這位以及諸比丘們,就向 維摩詰居士頂禮,維摩詰居士因此又為他們說法,因為他們肯禮拜 維摩詰居士,那又表示他們已經遠離了聲聞心態的表相崇拜的心態,當然有資格可以證得大乘法當中,永遠不會墮入四相的勝妙法。

所以 維摩詰居士就為他們說更深的法。所以經中說:【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個聲聞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可以幫人家證得解脫果,因為他是俱解脫大阿羅漢,可是他卻無法幫人證得本心,而且他也沒有能力加持聞法者觀察到他往世的宿命因緣,而 維摩詰大士他卻有這個功德力。這些比丘們,既然可以證得了本心--第八識如來藏,所以這些比丘一定很歡喜,就會稽首頂禮 維摩詰的足下。稽首就是低頭的意思,他們不但低頭示敬,而且還頂禮 維摩詰居士的足下;頂禮居士足下,並不是每一個比丘都把他們的頭放在 維摩詰菩薩的腳下,而是說 維摩詰腳踩的泥土,他們的額頭觸地,那就表示他們是在 維摩詰的足下,這也就是感恩禮拜的意思。古人曾經為了這一部經典中這句話,提出抗議,認為不應該將比丘頂禮 維摩詰居士的事相呈現出來,他們不喜歡比丘頂禮 維摩詰居士,當然各位菩薩就可想而知啦!這個就是聲聞心態的僧人,他們心中所想的都是二乘聲聞的表相,學的也是二乘小法,這些人雖然外現凡夫菩薩之相,其實心中正是聲聞人。這些人往往會提出抗議:出家人不許禮拜在家人;那些提出抗議說:身為出家僧寶,為什麼要頂禮一個居士呢?他們心中認為 維摩詰大士是俗人,因為他身穿是俗衣,就不管他法上的證量了,而這個就是在法上目光短淺之輩。在這裡有一個問題要提出來,向各位菩薩問問:大家每天都在禮拜 觀世音菩薩,那祂算不算俗人呢?因為 觀世音菩薩還留著長髮,頭戴著是天冠,天冠上面還雕著阿彌陀佛的立相,胸配瓔珞、手有臂釧,古時的 觀世音菩薩像還留著鬍鬚,身上所穿的天衣,那這樣到底算不算俗人呢?大勢至菩薩也是如此,文殊師利、普賢菩薩還有 維摩詰居士,以及當來成佛現在正在兜率陀天天宮當中的 彌勒菩薩,都是戴天冠、留長髮、穿天衣,那他們究竟是在家還是出家呢?各位菩薩要瞭解到,維摩詰居士是等覺菩薩,他與諸地的菩薩都居於聖位,那究竟能不能算是菩薩僧呢?所以俗與僧,在二乘法裡面純粹是從表相來說,但是若以在家身證得了四果時,佛也一樣吩咐阿羅漢們,要一起前往去供養那位在家的阿羅漢的舍利——也就是屍身喔!那在大乘法中更是不分在家與出家的,在大乘法裡面是看你五十二位階已經修證到什麼地步,如果是在三賢位中,不管你身現出家相、在家相,那都是賢位菩薩;如果入了地,不管你是在家、出家,通通叫作聖人,都是佛的真子,都是已經是生如來家、住於如來家的真子,而阿羅漢們都不是佛的真子,就如同客子、螟蛉一般。所以在大乘法中,從來沒有在家身、出家身的分別,只有聲聞法中才有在家與出家的分別,這一點各位菩薩要好好理解,這就是大乘法作為弘法的事相上,與部派佛教的聲聞法不同的地方。

古時有一位法師,為了提問的人解釋這一段經文,他的註解中有這幾句話:【入道恩深,碎身莫報,此諸比丘方行大道,豈存小儀?】(《維摩經略疏》卷5)這個意思是說,這些比丘們由於 維摩詰居士而開悟了,證得本心了,才能夠進入大乘佛道中,那這樣的恩德很深廣的啊!所以「入道恩深」,這樣的恩德「碎身莫報」,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報不了 維摩詰居士對他們這樣的大恩德啊!然後這位法師接著又說:這五百位比丘們他們方才入道,剛想進入大乘佛道中繼續修學,哪裡還存心注意這小小的禮儀呢?道理就在這裡,這就是說,大乘法特別異於二乘法的所在,這與聲聞部派佛教的觀念絕不相同啊!大乘法的出家人,是以實證的內涵來作分判的標準,完全在心而不在身,就看你是心出家、還是身出家。二乘法不然,二乘法是以身出家為主,所以在二乘法中出家的話,是依於二乘戒,也就是依比丘、比丘尼戒,而出家的話,那只是一生受,是以一生一世的身相與壽命作標準,死後就沒有聲聞的出家戒存在了。所以聲聞律儀中的出家戒,只是一生受,不是盡未來際的,所以它是身戒,不是心地戒;菩薩戒是屬於心地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的。只有菩薩戒裡面,譬如梵網戒、瑜伽戒才是心地戒,菩薩戒如果是優婆塞戒,那又只是身戒了,同樣是一世受,死後戒體也就滅失了,所以在大乘法中出家與在家的分際,是要看你是心有沒有出家,心出家了就算是出家,心沒有出家那還是在家。因此這五百比丘,如今是身出家了、心也出家,這種入道恩德,粉身碎骨也難以酬報,所以當然要跟大士頂禮啊!雖然 維摩詰居士是頭戴著寶冠、留著長髮,穿著很華麗的在家人衣服,五百比丘們還是得向他頂禮,頂禮了以後當然就有好處啊!因為他們頂禮了居士,一來表示他們對於第八識妙法不退、以及對於本心如來藏起了忍法,心得決定而安住了,二來表示他們已遠離了四相,所以已經不落入在家以及出家相當中,已有能力進修更勝妙的法義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當時 維摩詰居士就為他們宣說更勝妙的法,也就是要進一步攝受他們不退轉,讓他們更深入地體驗,讓他們更深入地了知。這五百比丘聽完了 維摩詰居士的開示,就對無上正等正覺不會再退轉了。富樓那尊者當時跟著在旁邊聽,其實也是白聽一場,因為他根本沒有證得本心啊!所以他無法了知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勝妙的法,他所能聽懂的只是其中與二乘菩提有關的內容。所以這時他向 佛說:「我想到了這一件事情,因為我們聲聞人,沒有能力觀察人家的根器,遇到大乘根器的人,我們也無法為他們說法,所以我們聲聞人不應該說法,應該讓菩薩來說法。由此看來,我富樓那雖然是聲聞羅漢中說法第一,但是還是不堪任去探望 維摩詰的病。」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各位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57-a19_030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29集 須菩提問疾?(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的節目。上一集節目中,佛吩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向 維摩詰居士問疾,這一集繼續尚未說完的部分。

我們先來看一小段經文:【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各位菩薩想想看:聲聞出家人想要吃菩薩的飯,是不是沒有那麼簡單?在經中記載著,這個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外道不斷地在毀謗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總是讓他們去毀謗;過一段時間,六師外道聚集了一大批人,佛就去當眾破斥他們。六師外道的徒眾們聽到 佛陀的說法,領受了真實法義以後,就被 佛度化了,就會有許多人出家,其餘的人也都信受了 佛,於是全都成為佛弟子了。現在 維摩詰大士卻說︰「須菩提呀!如果你須菩提既沒有看見佛,也沒有聽見佛法,那六師外道,譬如富蘭那迦葉等六個人,都是你的老師、你的師父,換句話說,你得拜這六師外道為師啊!因為他們出了家,那麼這六師外道所墮的,你也要隨著墮進去他們的境界中,要這樣子你才可以取我這一缽飯去吃。」完了,這下子須菩提尊者真的完全聽不懂了。

在此請問電視機前的各位菩薩們︰「六師外道到底出家了沒?有沒有出家?」大家一定會表示「沒有出家」,那正因為他們都是外道嘛!一定會認為他們都沒有出家;但是從實際理地來看他們,他們身中都有一個從來不在三界中的真人--如來藏,這還不是半仙,可是真仙呢!那你說,依於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有沒有出家?當然是有出家呀!證悟的菩薩看到的就是這樣子啊!二乘人與凡夫菩薩看到六師外道不但是沒有在佛門中出家,而且還是外道。但證悟的菩薩看六師外道們是各個都已經出家了,因為他們身中的真人—如來藏—既沒有貪瞋癡與我見、我執,那就是已經過了三界的境界了,怎麼不是出家呢?他們身中的真人那是離三界法的,早就是出了三界的家了。六師外道們一直都是落在這個地方,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不但如此,佛門中沒有破參的人,也同樣落在這裡面;所以,所謂的出家,卻是要悟得這個法界實相,這才是真出家。

所以,菩薩是怎麼認定出家或在家呢?就是這樣的認定︰出三界法的才是出家,還在三界法中的人都不算是出家,即使剃頭受聲聞戒,一樣尚未出家。所以菩薩是這樣認定的,對於出家與在家,都不是從自己身相上來看。但聲聞人都是要從自己身相來看,菩薩卻不從身相來看。所以 維摩詰居士說這個六師外道本來就出家,無量劫以來就是出家;他們既然已落到這個地方,那你須菩提也跟著要落在六師外道同樣的這個地方,這樣子才可以取我這一缽飯吃。可是須菩提聽不懂,就不敢伸手去接那一缽飯。

接下來 維摩詰居士又說︰【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一段經文說,如果須菩提進入種種邪見而不到彼岸,才可以取維摩詰居士那一缽飯食。

這又有問題要請問電視機前的菩薩們了︰「學法是不是應該依止正見啊?」各位菩薩一定會說︰「是啊!當然要依止正見。」不會有人反對這一點;可是菩薩卻不是以這樣的觀點來所謂的「依止正見」。修行二乘解脫道而證得阿羅漢果的四果人,一定都會這樣說︰「我們已斷見惑、已斷思惑、取證菩提,那捨壽後入無餘涅槃而得解脫,所以我已經得解脫到彼岸了。」菩薩卻說︰「不!你沒有到彼岸,不到彼岸的才是到彼岸。」阿羅漢一聽︰「奇怪!不到彼岸的才叫作到彼岸,怎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不信!那菩薩就可以告訴他︰「聽你說,你是解脫到彼岸,那麼我請問你,你入無餘涅槃真實解脫時,你還在不在?」阿羅漢一定會說︰「我不在啊!完全無我。」菩薩說︰「那不就結了嗎?你已經不在了,那你又如何到彼岸呢?一定是彼岸也在,你也在,才叫作到彼岸嘛!你已經滅了,又怎麼能夠到達彼岸呢?所以,你的無餘涅槃不是到彼岸。」這個阿羅漢一聽︰「嗯!也對,真的不到彼岸,因為到彼岸,我就滅了,我滅了才叫作到彼岸;可是我滅了,又是誰到彼岸呢?沒有人到彼岸,所以無人無我到彼岸;不到彼岸,才是真的到彼岸。」阿羅漢聽了終於懂了,可是他們懂歸懂,那只是在意識層面上自以為懂,卻是無法實證啊!所以維摩詰大士說︰「須菩提!你得要這樣入諸邪見,而且不到彼岸,你才可以吃我給你的這一缽飯。」所以,維摩詰菩薩的飯真的不容易吃啊!

而「住於八難,不得無難」:這八難,前面老師們已經講過了,現在我們不再解釋它,因為眾生在人間具有八難,是很常見的現象。住於八難,一定煩惱很重:想要聽佛法聽不到,想要值佛見僧都見不到,八難之身就是八無暇。可是菩薩無所謂,無妨八難俱在,同於煩惱,離清淨法,卻仍然是解脫的。阿羅漢不能認同這一點,因為阿羅漢的看法是要把煩惱斷除掉,是要離八難才能見佛、聞法、修道,而且是不離清淨法的。菩薩卻不管這件事,不但是離二法,連清淨法也離。因為如果一直住在清淨法中,離不開清淨法,那表示這個人還會繼續跟染汙法相應,所以阿羅漢有餘習,原因就是在這裡。只有已離清淨法的,才不會跟染汙法相應,並且是從來不跟染汙法相應。這得要以意識住於八難中,而悟得一直都不與清淨法相應的第八識心,這樣子才能夠吃這一缽飯:「所以,你須菩提如果住於八難,一直都有八難,同於煩惱而離清淨法,你才可以取我這一缽飯吃。」各位菩薩想想看,這一缽飯也真的不容易吃喔!

維摩詰居士接著又說︰「你須菩提證得無諍三昧,都不會跟任何人起爭執,而且已經心得決定,永遠如此了。但是我告訴你:一切眾生跟你一樣得到這個三昧。不管你怎麼樣欺負他們,凡夫眾生被你欺負到七孔生煙、暴跳如雷,但是他們身中還有一個心仍然跟你是無諍的,祂從來都具有無諍三昧的功德。既然如此,你得無諍三昧,眾生也得無諍三昧,那你跟眾生其實都是一樣的嘛!那麼眾生布施給你食物、給你飲食,又怎麼叫作種福田呢?所以眾生在你身上布施,就不能稱為種福田。供養你的人也都將和你一樣墮於三惡道。那為什麼會墮於三惡道呢?因為三惡道都是從貪瞋癡三法來的,是會跟三惡道相應,會跟貪瞋癡相應的,那又是誰啊?跟貪瞋癡相應的又是誰,就是七識心嘛!所以供養你須菩提尊者的這些眾生都有貪瞋癡,都是三界中的凡夫。那既然這樣,你須菩提接受供養的時候又是誰呢?還是這個七識心,還是這個覺知心。那這樣子,虛妄地施供以及受供,那跟眾魔不是同一路貨色,做同樣的事嗎?眾魔也都跟你一樣啊!同樣都是在世間作諸勞侶︰同樣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一類人嘛!那你須菩提及眾魔都在三界中有種種的六塵上的勞碌,平等平等沒有差異,可見你須菩提跟眾魔一樣,於一切眾生都有怨心。」

那為什麼有怨心呢?因為度眾生就是對眾生要有怨心。菩薩對每一個人都有怨心,所以要把眾生的我見、我執把它殺掉;殺掉了我見、我執以後,那就不再叫作眾生了,改叫作初果人、二果人,或者叫作某住位的菩薩、某行位的菩薩等等,就不再叫作眾生了。所以,菩薩與諸佛對於一切眾生都有這個怨心;而諸魔想要讓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為什麼他們也會有這樣的怨心呢?有啊!魔也自認為他的境界是出離生死的境界啊!眾魔也是自稱自己得解脫,也自稱自己是阿羅漢,那也自稱自己是成佛啊!所以他們對眾生也都有怨心,所以他也要殺掉你呀︰也就是要讓你得永生。想要幫你永生那就是魔,因為諸佛都說要滅度,要把你滅了才能夠度過生死的彼岸;魔卻是要幫你五蘊永遠不滅而得度,所以要得永生。那眾魔既然也要度你得涅槃,所以他們也說要幫你斷我見、斷我執,可是他們總是把我見、我執抓得緊緊的不放,卻當作是已斷我見、我執的境界,如同很多錯悟的人,卻當作是真正自己開悟一樣。所以,諸魔對眾生也是有怨心的喔!

須菩提說︰「無佛無法亦無人。」魔也說︰「無佛無法亦無人。」因為天魔也聽 佛說《般若經》,他也懂得這個說法。菩薩也說︰「無佛無法亦無僧。」因為菩薩看法:佛是五陰十八界作的,從佛的法身無垢識來講,並沒有佛可說,所以無佛。法是五陰十八界所證、所修,從法身自己的立場來講︰沒有法可說。所以《金剛經》一直唸下去,唸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統統都不存在了︰無智亦無得。所以菩薩說︰沒有法。菩薩又說︰「僧是五陰十八界作,可是五陰十八界是虛妄的啊!從法身來看,也是沒有僧可說,所以無僧。」可是菩薩說無佛可成,表面上看來是謗佛、毀法,因為他認為無一切法可得。明明有三藏十二部經種種世出世間法,為什麼說無一切法可得呢?這樣認為就是毀法。但是真毀法的,才是真菩薩!因為法界實際理地當中沒有法可得,這才是真佛法。

而「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這個眾數是指出家的眾人,是說僧眾,也就是出家眾。不入眾數,是沒有出家人可說,不論是菩薩僧或聲聞僧。一切僧人都是虛妄無常的,從實際理地來看,無僧可說,這叫作不入眾數。那誰出家呢?是五陰十八界出家,如來藏從來都不出家;所以這樣一來,終不得滅度,結果永遠都無法滅度。請問︰「滅度是誰滅度啊?」是五陰十八界滅度。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五陰十八界滅盡了,而說他們得度。可是阿羅漢的五陰十八界滅盡以後,誰得度呢?是如來藏嗎?可是他們的如來藏能滅度嗎?不能滅、也不能度。因為你滅不了祂,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滅掉祂,那祂也無法滅度啊!因為祂本來就在涅槃的彼岸,還要你度祂做什麼呢?祂本來就在三界外,祂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在彼岸;但是祂又同時在此岸,不離兩邊,你又如何能夠度祂出三界呢?你既然不能滅祂,也不能度祂,那你永遠都不能滅度。「你須菩提如果能夠這樣子,才可以取我這一缽飯食喔!」所以須菩提當然不敢伸手去拿這一缽盛好的飯,因為當時他完全聽不懂。

須菩提向 佛稟白說︰【「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所說經》卷1)須菩提當時完全聽不懂,所以他向 佛陀稟告說︰「當時我啊!世尊!我聽到他說這些話,心中茫然,不能理解他所說的是什麼道理;他到底在說什麼,我都聽不懂,不知道要如何去答覆他,所以我想要把這個缽捨了,想要離開他家。」這下飯吃不到,連缽都不敢要了。

當他正要離開 維摩詰大士家門口,轉身正要走,維摩詰菩薩卻說︰「喂!須菩提!你把這個缽跟飯都取了,別害怕。」真的會害怕,連大阿羅漢也會害怕。因為須菩提的落處,維摩詰大士清清楚楚,但是維摩詰別說是落處,連他講出來的話是什麼意思,須菩提都聽不懂,所以須菩提會害怕。維摩詰大士是很慈悲的,就說︰「取缽勿懼。」

然後又為他開示︰「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如來所造作出來的一個變化人,如果這個變化人,以我剛剛所說的一切事情來詰問你,你須菩提會不會有害怕之情呢?」那只是個變化人,不是真的如來呀!你會不會有害怕之情?須菩提向 佛稟告說︰「我當時就跟他答覆說:『不!我不害怕,因為知道那是法身佛變化出來的假人,不是真佛。』維摩詰居士就對我說︰『其實一切諸法都如幻化相,剛才我為你說的這一些法,也都是幻化出來的,包括你前面這個維摩詰我這個人,也是我的法身如來變化出來的,都是幻化相。所以你現在不應該對我有所畏懼,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言說都不離這個幻化相。』」

一切言說為什麼不離這個相呢?因為言說就是幻化相。既然都不離幻化相,一切有智慧的人,都已到達智慧境界的人,都不會執著於文字;因為凡是會執著文字都是覺知心,會用文字言說來責備你沒有智慧的心,也都是被幻化出來的這個覺知心,本來是幻化人而不是真人,何必要害怕呢?而真實心法身如來藏,從無量劫以來就是離語言文字相,祂根本不會罵你、不會訶責你,「『你又何必要畏懼呢?所以你應該無所畏懼,為什麼呢?因為文字之性本來就是被幻化出來而遠離實相的。』」文字、語言都是從實相心而來,都是由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所以文字相、語言相本身其實都沒有什麼文字、語言相,都是如來藏相。「『所以文字性離,無有文字,這就是解脫,本來就是解脫。可是解脫相是什麼呢?解脫相其實就是諸法。』」因為你如果找到了解脫相,無餘涅槃裡面的境界是在的當下就可以見到(不必像阿羅漢要入無餘涅槃以後,還是看不到無餘涅槃當中的解脫境界),菩薩是在諸法法相當中,就已經看見了解脫相。須菩提尊者向 佛報告說︰「維摩詰居士說這個法的時候,有兩百位天子同時悟得了般若而得到法眼淨;這是我作不到的,也是我不懂的,所以我不堪任應接世尊您的使命,我沒有能力去向維摩詰菩薩看望疾病。」最後,須菩提向 佛推辭了去向 維摩詰菩薩問疾的任務。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52-a19_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