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2集 我與無我不二(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要演述的主題「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為藍本,內容舉示《維摩詰經》的內涵,是在演述大乘菩薩們不可思議解脫的修行法門,不是二乘聖人所能想像、思量的解脫境界。本經的主角 維摩詰大士藉由示現有病的因緣,與 佛陀、文殊菩薩以及佛陀十大弟子,開演一場大乘微妙法戲 。

首先,我們稍微略接續上一集的主題「空明無二」,我們舉述喇嘛丘揚創巴所教導的狂慧內容。丘揚創巴於書中寫說:【狂慧是指萬物的本質本然無二,輪迴生死與開悟無二無別,所以無好、無壞,也無對、錯、是、非,所以對於具有狂慧的喇嘛上師們,也沒有是非可評斷。】(《Enthralled - The Guru Cult of Tibetan Buddhism》,美國Chris Chandler女士著,2017/7,頁5。)丘揚創巴再三教導學人:不可以凡人的判斷力,來評論已經具有狂慧境界的喇嘛上師們行為的對錯或者善惡。

丘揚創巴本人酗酒縱慾致死,捨報時不到五十歲;而他的兒子於西元2000年,將他父親的喇嘛中心,在美國更名為國際香巴拉,以逃避後續的財務及法律問題,並對外宣稱能引導學員開悟,目前有兩百多個分支機構分布全球,持續廣泛招生。

各位菩薩!您願意被誤導嗎 ?所以要能具備正確的佛法知見,實在太重要了!

接著我們再繼續《維摩詰經講記》。佛陀點名聲聞十大弟子去探望 維摩詰大士的病,佛陀指派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去看望 維摩詰菩薩的病。前幾位被點名的弟子,都向 佛陀解釋他們不能堪任的原因。所以阿那律尊者一聽到自己的名字,也立即向 佛稟白,說他以前曾經回覆梵天的問題,問他天眼能看的程度,他說他的天眼能清楚看見 釋迦牟尼佛的佛土,就是能看整個三千世界的銀河系,就好像在看手裡拿著的菴摩勒果一樣。

阿那律尊者陳述說:「當時,維摩詰大士突然出現,問我說:『阿那律啊!我問你,天眼所見算是有為有作的法相呢?還是無為無作的法相?假使你的天眼所見是有為有作的法相,那你的天眼,就跟世間法上的外道一樣了;如果你的天眼是無為無作之相,既然無為也無作,就不應該看得見啊!』當時我只好默然不敢跟他回話。維摩詰大士接著還說:『只有佛世尊具有真正的天眼,常在三昧中,並且看見全部的佛國都是同一相,沒有二相。』」

確實天眼所見──或者見到人間,或者見到鬼道、地獄道、天道,都是三界中的有為法,都是有為有作相。天眼所見的範圍,是依著修行人的證量、能力所見,所以修行人在初禪善根發的時候,可以往身內看,會看見自己身內如雲如霧,那就是用天眼看的。天眼能看見實相嗎?看不見啊!實相要用明心之後所獲得的慧眼、法眼以及佛眼才能看得見!既然是有作相,所見的都是三界中的事物,那麼阿那律尊者的天眼跟外道的差異,只是範圍大小、廣狹的差別而已,本質與外道天眼所見並無不同,所以都是有作相。

其中 維摩詰大士所說:【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維摩詰所說經》卷1

意思是說:「有佛世尊得到真天眼,一直都住在三昧中,看見諸佛國都是不以二相。」諸佛真正天眼所見,最主要是看見諸佛國土都是同一相──同樣都是如來藏相,也就是大乘菩薩的慧眼所見,也是法眼、佛眼所見,所以在娑婆世界所見是這個如來藏,去到極樂世界所見的一切有情,也是這個如來藏,都沒有差別。在這裡看見了螞蟻是這個如來藏;而諸佛次第下生人間時,我們看見的也是這個如來藏;不論去到哪裡,所看到的有情都是這個如來藏;十方佛國所見不以二相,都是唯一如來藏相。

這是住在什麼三昧中所見呢?是大乘般若的三三昧啊!大乘法的空、無相、無願三昧,或者稱為空、無相、無作三昧,都是依於如來藏。從如來藏的境界,全然沒有三界世間法的六塵樣貌,沒有生滅、染淨、增減可說;如來藏無得又無失,那還要起什麼念想?還需再起有為有作的心行嗎?所以就永遠住於空、無相、無願三昧中,所以說「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也就是永遠不以二相見諸佛國。阿那律尊者就因為這個緣故,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如同諸佛同以一相來看諸佛國,根本無法與 維摩詰大士對話,所以只好推辭,不敢去探望。

接著,世尊指派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上場,要他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的病。優波離尊者也趕緊說他不堪任去看望大士的病。優波離尊者向 佛陀解釋,因為他想起以前,有兩位比丘違犯了律儀戒,可是他們不敢到 世尊面前請問,就問優波離說:「優波離!我們兩個人犯了律儀戒,心裡面覺得很羞恥,可是不敢去問佛,希望尊者您為我們解釋戒律,我們對戒律中的疑似有犯並不清楚,心中有所懷疑,請幫我們把疑有所犯之處悔除,使我們的戒罪可以滅除。」他們這樣請求,所以優波離就為他們如法解說,是從戒相上來講解,犯了重戒該如何對眾懺等等事相。

正在解說時,維摩詰大士來了,他對優波離說:「優波離啊!你不要重新再增加這兩位比丘的罪,你應該要直接把他們的罪行滅掉,不要擾亂他們的心。怎麼說呢?因為他們所犯的戒,以及犯戒所產生的戒罪,體性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內外的中間。就如 佛所說的一樣,【因為心有汙垢,所以眾生是汙垢的;心清淨了,眾生也就清淨了。】(《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正智,頁179。)可是心既然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同樣的道理,罪性的汙垢一樣是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你找不到罪性汙垢的所在。諸法也是一樣,都不能超出於『如』以外,就好像你優波離以你的心相而證得解脫時,你的心難道還有垢穢不淨嗎?」

當時優波離就答覆 維摩詰大士說:「不是這樣,根本就沒有罪垢了。」可是 維摩詰大士聽了竟然說:【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維摩詰所說經》卷1

維摩詰大士的意思是說:「一切眾生的心相本來就沒有汙垢,也是像你優波離一樣證得解脫時清淨的心一般。如果能夠真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才能叫作奉律清淨的人,也才叫作善於理解戒律的人。」

從以上 維摩詰菩薩的意思,是說罪的法性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因為罪是從心而得的。有情眾生不論犯哪一個戒,都是從覺知心而得,可是覺知心究竟是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呢?其實內、外與中間都不可得!因為等覺大士 維摩詰居士是要來為他們作實相懺,得以讓原來的戒罪就消滅了。

各位菩薩!會得戒罪的向來都是這個覺知心。正因為祂會接觸六塵,才會犯罪。如果不會接觸六塵,祂怎麼可能會犯罪呢?所以這覺知心不清淨、有汙垢,就會不斷地經過熏習而把如來藏中的覺知心種子給染汙了,因此說心汙垢了,眾生就汙垢。如來藏中所含藏的覺知心種子如果是清淨了,眾生自然就清淨了,所以說「心淨故眾生淨」。所以修行並不是要去修正如來藏,而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因為如來藏裡面收藏的種子不清淨,都是自己所造作給祂收藏,是自己把種子變髒了,如果現在想要清淨這些種子,還是得要自己去轉變清淨。

各位菩薩!佛門中的證悟,就是要找到如來藏;真正找到如來藏時,就可以證實這個道理。現前觀察祂是本來清淨的,然後把覺知心自己與如來藏互相比對,原來我的如來藏這麼清淨 ,祂所含藏的五陰我卻是這麼骯髒;我應該要轉依祂的清淨性,轉變我自己,讓自己像祂一樣;我清淨了,祂所含藏我覺知心的種子就跟著變清淨了。結果悟後是在修什麼行呢?還是在修正自己的行為,是要把自己轉變清淨了。所以悟後修行還是修自己的身、口、意行──心思不要亂想事情、身體不要作壞事、嘴巴要謹慎言語,就只是這樣而已 ,這就是修行。

但是沒有找到如來藏以前,無法現前觀察真實心與虛妄我的差異,很難說服意識心,找到如來藏時就乖乖地說:「真的有如來藏,我們所有的種子都保證在祂裡面,惡業一點兒都造不得。」因為惡業一造了,祂就幫我們把惡業種子收藏得好好的、穩穩的,未來世緣熟了就得受報,逃也逃不掉。因為果報絕對逃不掉,就不能造惡業;不能造惡業時,就用這個智慧把自己綁住,緊緊地綁在善法中,覺知心就深信因果而開始轉變了。

提到造作惡業,罪的法性是因為覺知心去造了惡業,種子存在如來藏中,將來受罪時,業種還是從如來藏中來;諸法也是與這個罪性一樣,都是從如來藏中生出來。所以 維摩詰大士說是:「不出於如。」「如」,就是講「真如」,就是講「如來藏」。如果離開了覺知心,或者如來藏心,就沒有罪性可說了;同時不管是說如來藏或者說覺知心,都不能說祂在內、在外、在中間,都不能說在這三樣之中,所以從大乘第一義諦的角度,不該在身相上面指稱犯戒所得的罪性。可是到了未來,罪的業種成熟時要受報了,還是同一個執持業種的如來藏;然而如來藏恆不領受六塵境界,既不痛、也不死,根本就沒有果報可言,罪性報不到如來藏自身,那這個罪性到底在不在?當然不在!

然後再從覺知心來看,覺知心屬於生滅性的五陰身所有,不能去到下一世。下一世的覺知心,又不是這一世的覺知心,那到底誰造了業?誰受了罪?生滅性的心產生的罪性,怎麼會是真實有呢?正因為這樣的罪性本空,就沒有罪性的真實性可以說了。能夠這樣真實了知,才是善解戒律的人啊!所以當時優波離一聽,心想:「這種戒律我都沒聽過,何況能懂?那我今天怎麼能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他當然不敢應命去探望維摩詰大士。

各位菩薩!對於戒的定義,佛陀在經典中有解說為:

【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優婆塞戒經》卷7

意思是說:「戒稱為制,代表它能制止、遮止一切不善之法的生起。」所以對佛法修行人來說,持戒是最基本的善法,非常重要。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修行人有沒有持戒所顯現出來的現象。這數十年來,全球持續爆發的喇嘛性醜聞,引發多位西方學者的好奇心。一位法國人類學博士Marion Dapsance,於2017年的專刊,標題為「重新發現喇嘛教─藏傳佛教與西方社會的關係」,她在文章寫著:【許多西方人紛紛湧向藏傳佛教,他們很快就發現,被教導要遵守規條去執行儀軌……等,甚至要向一個凡人表達奉獻,這個人是喇嘛上師,被說成是至高無上,而他是能讓大眾唯一得救的管道。……對於那些西方人士來說,喇嘛們的醜聞正是他們所需,藉此以確定藏傳佛教,根本不是佛教!……然而擁有特權的喇嘛,卻藉此累積財富和權力。西藏的宗教是「喇嘛教」。】(Rediscovring Lamaism The Western Relationship with Tibetan Buddhism by Marion Dapsance, Buddhistdoor Global ,2017-03-31

法國Marion博士,深入研究、瞭解喇嘛教包裝成佛教,也陸續發表了多篇相關的文章。如果普羅大眾具有佛法的正知見,就能了知:會破戒、得戒罪的向來都是覺知心。因為祂接觸六塵、貪染六塵,才會在六塵上面去犯罪,當然不可依止會生滅、會貪染的覺知心作為依歸。依照佛法第一義諦,真正持戒,是要依於能出生萬法的如來藏,依於祂的如如之性,也是依於實相而住,不依生滅、變異的覺知心。而如來藏從來離一切法性,不攝在一切法中,祂根本就不造惡業,所以實相中沒有罪性可得,轉依實相而住,這就是等覺大士 維摩詰居士所教導的實相懺,將原來的戒罪消滅了。

我們說明到此。

各位菩薩!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66-a19_032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1集 我與無我不二(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要演述的主題:「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維摩詰經講記》為藍本,內容舉示《維摩詰經》的內涵,是在演述大乘菩薩們不可思議解脫的修行法門,不是二乘聖人所能想像、思量的解脫境界。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形容,《維摩詰經》是佛門的照妖鏡,凡是以識陰六識來理解佛法的徒眾,都不敢援引此經來印證自己開悟的內容,因為所悟的標的錯誤,無法通過本經的義理檢驗;若是開演此經時,也將無法合理解說此經的文義。

本經的主角——維摩詰大士,藉由示現有病的因緣,與 佛陀、文殊菩薩,以及佛陀十大弟子,開演一場大乘微妙法戲!佛陀點名、指派十大弟子,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的病,被點名的弟子都一一向 佛陀解釋,他們不能堪任的原因。接著,佛陀指派大迦旃延去看望 維摩詰大士。大迦旃延尊者是眾弟子中論議第一,聲聞十大弟子裡面,解經論議屬他為第一,沒有人比得上他;然而,論議第一的大迦旃延,也說他不堪任去看望大士的病。

大迦旃延向 佛陀解釋:因為他曾於 佛陀說法之後,向比丘們闡釋佛法中最基本的「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的法義,結果被 大士指責。大迦旃延為比丘眾們解說無常的真義、一切是苦的真義、一切法空的真義,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寂滅的意思;可是當時 維摩詰大士來對他說:「你迦旃延不應該用生滅的心行來說實相法!」

世間一切諸法,一直都是生滅無常的;而聲聞解脫道的二乘法,為什麼會叫作世俗諦呢?因為它的觀行內涵是五蘊、十二處、六入、十八界,全都是因緣所生、變異無常,而沒有真實的自性,所以是無我的法,都屬於世俗法上所顯示的真實,所以叫作世俗諦。可是,當我們仔細地依照所學的正確知見,把五蘊的每一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每一入、每一處、每一界,依著次第加以詳細而如實的觀察以後,會發覺到這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沒有一法是沒有生滅的。

二乘聖人也就因為現前觀察到,蘊處界等世俗法的每一法,都是因緣所起的生滅法,所以為大眾說明:一切的靈知心,不論有念、無念全都屬於生滅法,乃至離念靈知修到非非想定時,仍然是生滅法。他們因為這樣的現觀,所以能斷除我見和我執,成為二乘法中的聖人,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他們所說的都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苦、空、沒有真實我、無常變異,這些都是生滅性的世俗法中的心行。既然都是依因緣而有生,若是因緣散壞,也終必壞滅,當然不是實相,所以都是虛相法。如果要為大眾講大乘法、實相法,就不能依虛相法這樣解說,不可以把虛相當作實相;因此,維摩詰大士就告誡迦旃延:「迦旃延啊!你不要用生滅的心行來說實相法。」

接著,維摩詰大士解釋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維摩詰所說經》卷1)諸法明明有生有滅,為什麼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呢?譬如,最簡單的六識自性好了:眼識能見之性、耳識能聞之性,乃至身識能覺之性、意識能知之性,這些自性都是生滅法,因為晚上回家睡著以後,就斷滅啦!第二天早上醒來,祂們又出現了!所以這六識自性,都是生滅無常的。世間法所含攝的一切諸法,都是從這六識自性中輾轉生出來的,不管日常生活的種種衣、食、住、行、創業、開發,都是從我們六識心的自性、所能認知之中發展出來的;若沒有這六識的自性,就沒有這一切法。

種種法與六識自性,通稱為一切法。這一切法,為什麼昨晚滅了,今早會再生起來?為什麼前世死滅了,在中陰身裡又會生起來?未來世出生時,又有一個新的五陰身?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滅了以後就是無,不可能突然再出現啊!一定要有另一個常住法,持著這個覺知心的種子,才能使這個已經滅了的法—就是這個覺知心—再度出現;這六識的自性滅了以後,次日又從如來藏裡面再出生,如來藏必定是常住法。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若是已經證悟實相的人,會依如來藏為主,來看待如來藏所生的六識心的自己,把自己轉依如來藏,認定自己是附屬於如來藏,這才叫作轉依成功。轉依,在大乘菩薩道的修行裡面很重要;當轉依完成時,改從如來藏常住的立場,來看這六識心以及祂們的自性,再看六識輾轉所生的種種法時,怎麼可以說諸法有生滅呢?

如來藏不生不滅,而這六識及一切諸法都攝歸於如來藏時,都以不生滅的如來藏為主體,一切法當然也就不生不滅了。

以實相常住的前提,來說一切法的生滅有為,才是一切法無常的真正義理。如果沒有如來藏來攝持一切法的種子而永遠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一法讓我們說是無常的,因為任何一法連出生都不可能,怎麼會有無常的現象可說呢?所以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無常。」若沒有不生滅的、常住的實相法—如來藏—為基礎,就不會有蘊處界的出生及存在,當然就沒有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可說,這才是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的真實義理。

同樣的道理,菩薩實證如來藏以後,現前觀察五陰生起的次第,現觀這五受陰都從如來藏生起的時候,確實證明五陰在如來藏的表面上運作而已,就能把五陰攝歸於如來藏,在這時候說五陰無常,所以是終歸於空;但是無常和空,是從三界世間的五陰自身來講;如果五陰是攝歸於如來藏時,無妨一世又一世的五陰生起又壞滅,雖說五陰是生滅法,可是如來藏從來沒有生起過,祂本來就存在,五陰也就沒有生滅可說了。

如果如來藏有所起,未來就一定會有壞滅的時候,但是祂從來沒有生起,將來就不可能會滅,所以才能有一世又一世不中斷的五陰身繼續輪迴生死。所以,如果真要說空的話,如來藏才是空,因為祂不具備世間的形色——沒有六塵境界。但是如來藏的真實空、畢竟空,或者說攝歸如來藏以後的五陰無常空,從來都不曾起滅;因為,這就是如來藏的真實常住的面貌,第八識如來藏永遠是顯現這樣的法相。以常住如來藏為基礎來說空與無常,才可以談論五陰苦這個主題。

然而真實的空無所起,意思是說,涅槃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而是修行之前,祂就已經存在了;否則那個涅槃,就是本無、後有的涅槃,那個涅槃就變成有起有滅的了。這就是說,菩薩所修的道與二乘聖人不同;二乘聖人認為無餘涅槃是修行以後才有:把思惑斷盡了,捨報時就把自己滅得一乾二淨,究竟無我,十八界連一界都沒有了,涅槃於是成為本無後有。可是菩薩見了阿羅漢時,會向他說:「其實你這個涅槃,仍然是本有的,不是本無而今有。你滅了自己是涅槃,可是你還沒有滅自己以前,如來藏就已經是涅槃了!」阿羅漢一聽,這是什麼道理?根本不懂,但是實相就是這樣。

各位菩薩!諸法究竟無所有才是空,是以般若空的角度來說。因為諸法的空、無常、苦,都是因為有一個恆常、無染著、無煩惱的真實法—如來藏—作基礎,否則不會有諸法的苦、空、無常的顯現。阿羅漢因為不曾實證這個道理,害怕再來生死,所以捨報以後一定要入無餘涅槃。菩薩以具有般若智慧的慧眼、法眼一看:一切的苦、空、無常,都是在如來藏的表面上出現了、又滅了,不斷地重複,而如來藏始終是涅槃性,從來不離涅槃;既然這樣,依如來藏而不依蘊處界,其實生死,對菩薩來說也變成沒有生死,面對生死時的心態便會很瀟灑。所以,依菩薩所觀,諸法究竟無所有,一切都是如來藏法。而聲聞人所依的修行方式,是以蘊處界諸法為觀行,從表面上聲聞人認為全都無所有,因為都會壞滅。要以這樣的理來解說究竟無所有,才是真實空的道理。

再說,我與無我是不二的,這才是真正的無我。一般稍微懂得《阿含經》內容的人,總是說:「我是虛妄的、虛假的,一定要滅掉。」可是他們所定義的我是什麼呢?其實只是身體,而心中的觀念卻存著:這個覺知心不可以滅,入無餘涅槃就是要用覺知心獨自存在,這個心離念進入涅槃的境界安住。不論外道法說的我,或是佛門中凡夫大師說的我,都是落在蘊處界的了知來講「我」。

再來說無我,菩薩是從兩個層面來說無我:菩薩說蘊處界無我,也說如來藏無我;蘊處界的無我,是因為它有生有滅,都是可以滅除的;但是菩薩又說另外一個無我,叫作如來藏。如來藏為什麼無我?因為如來藏沒有「我」的體性:祂沒有五蘊的我性,沒有十八界的我性,所以祂是無我性的;正因為這個無我性,所以祂才是涅槃。如來藏沒有蘊處界我的體性,蘊處界則沒有如來藏常住的真實性,我們把如來藏這個真實的特質,方便稱為真實「我」;因為如來藏離於我們所認知的我性,離於無常、生滅,祂是真實常住法,祂是真實不滅的。

以這個如來藏來含攝生滅、無常的蘊處界,把蘊處界攝歸如來藏時,看為一個整體時,我與無我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是不二的,本來就是屬於如來藏所有。蘊處界既然本來就是如來藏所有,那我們怎麼可以說蘊處界的無我跟如來藏這個我有所差別呢?所以,一定要親自實證我與無我是不二的,這樣才懂得大乘的我與無我是一體不二的。所以,當 維摩詰大士指責大迦旃延開示時,大迦旃延聽不懂,所以他怎麼能懂真正大乘所說的「無我性」呢?

然而,不懂大乘法真實義理,又沒有任何實證的外道們,如何利用佛法的空無、無二的名稱誤導徒眾呢?各位菩薩!我們列舉一個真實的案例供諸位參考,美國一位家庭心理師Chris Chandler女士,曾經在喇嘛教裡學習將近30年,將她跟隨幾個大名鼎鼎喇嘛上師的經歷,彙整成一本書,書名為《蠱惑—藏傳佛教的上師崇拜》,於20177月出版。她在書中舉證:【我的上師丘揚創巴(Chögyam Trngpa)教導「空明無二」的智慧,是要依於譚崔的「狂慧」傳承,這也是所有喇嘛們的行為,與修行方式;然而這種智慧,是超越一般大眾的理解。因為「空明無二」教導,我們得將原有的判斷力、理智,全部都要「空掉」,因為這些都不清淨,我們不可以,用凡人的不清淨領受,來評斷喇嘛們行為的善惡、是非。由於喇嘛們已經住於無二的境界,如果我們也希望,能達到同樣的無二之境,就得繼續鍛鍊打坐,再加強對上師的忠誠奉獻,超越凡人是非、善惡的迷思,來提升自己的境界。】(《Enthralled - The Guru Cult of Tibetan Buddhism》,美國Chris Chandler女士著,2017/7,頁xxii。)

Chris再舉例:譚崔,依照丘揚創巴的定義「菩薩」是:【他已經完全敞開心胸,所以不再分別此與彼。他只是依照所呈現之事而行……,他的心是如此正確、精準,所以他永不犯錯。】(Chögyam Trungpa,Cutting Through Spiritutal Materialism,p.173,1973。)他們認為喇嘛上師永不會犯錯,而一般大眾不可以用凡人的不清淨領受,來評斷喇嘛們的行為的善惡。他們的「狂智」認為一切都依照喇嘛恣意而行,如此來誤導西方的學佛人。

各位菩薩:具備佛法的正知見是多麼重要啊!佛法中宣稱的真實我,是沒有五蘊世間我的體性;無我法,是依於如來藏真實常住,才會有五蘊我的我與無我之出生;如來藏真實我的真實意涵,是依於祂永恆存在的真實性,才會有世間法上的我與無我。

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62-a19_031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30集 富樓那問疾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的節目。上一集節目中,佛吩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向 維摩詰居士問疾,但須菩提尊者推辭了,這一集輪到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來出場。

我們先來看一小段經文:【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一段經文,輪到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上場了,佛告訴富樓那尊者說:「你去維摩詰家探望他的病吧!」在聲聞法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就稟白 佛說:「世尊啊!我也不堪任去探望他的病。因為我想起來,以前曾經在一座大樹林中,在一棵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菩薩來找我,他向我說:『喂!富樓那!你應當先入定來觀察這個人的心性,然後才為他說法;不可以把不清淨的食物,放在寶物做成的缽裡面。』」

這一段經文所要說明的意思是說,當修二乘法的行者有了神通以後,在向請法者佛弟子說法之前,應當要先入定觀察對方的心性如何,才可以為他專說二乘法。如果沒有神通力以致不能觀察,也可以從他的身、口、意行去觀察,或者以種子相應的情況去觀察,請法者是否為二乘的根性。不應該初見面的當下,就決定為他說二乘法,否則就會有過失喔!若菩薩們如果有請法者來問佛法,我們為請法者一開始就說大乘法,就可以不先觀察他是何種根性,反正一見了面就為他說大乘法,只要不是講大乘法當中極甚深法,那這樣都沒有過失;來請法的人如果跟大乘法不相應,自然他會去找二乘法。譬如有人向你要錢,他只是乞討一枚鐵錢,你若給他一枚金錢,他一定會接受,你一定沒有過失;如果他有資格可以得到金錢,你卻給他的是鐵錢,你就有過失了。所以遇到一切人來請法,我們但說大乘法俱無過失。可是現在反過來看,富樓那尊者見到比丘們,就為他們說二乘法,那就有過失了,因為其中有些人是有資格證得大乘法,結果富樓那尊者給他們的卻是二乘法。所以 維摩詰大士就責備他,你既然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你為他人說法以前應該先入定觀察對方的心性與根器,然後才為他們說法。你應當要知道,這位比丘心裡面所想的是什麼?千萬不要把琉璃當作水晶一般的沒價值,如果這個人是寶器,比如說這個缽它是黃金、白銀做的,或者是琉璃做的,你要裝到這個缽裡面的食物,一定要是很潔淨的、是很精美的食物;如果你施的食物是剩菜、剩飯,那就不能拿來裝到這個缽中來布施,而剩菜、剩飯,只能放在瓦缽、破缽當中,所以說「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維摩詰大士責備富樓那尊者說:「他這個人是菩薩種性,種性很高潔,你為什麼要用二乘法來教他呢?這個就好像把髒了的食物,放在寶器當中一樣。你應當要知道,這個比丘心裡面所想要的是什麼?他想要的是成佛之法,是要利樂眾生、是要成就佛道啊!你竟不知道。他就好像琉璃一般的尊貴材質所做的寶器一樣,那跟水晶製成的是不一樣,水晶跟琉璃的價格差很多的。你不可以把珍貴的琉璃當作是粗俗的水晶,所以說你沒有能力了知眾生的根器、跟他的來處。那眾生若已在無量世以前,早就發了大乘心,你就不應該給他二乘法,所以不應該為了要讓他發起菩提心,而就教他二乘法,這樣發起的心只能是二乘菩提心。他本來就不執著於五蘊身,你何必為他說五蘊虛妄呢?他如果執著五蘊身,你才教他把五蘊的執著破除掉啊!這就好像一個人身上本來就無瘡,你偏要說他身上長了瘡,又要把他的瘡挖掉,就成為好肉剜瘡,這個真的很冤枉啊!所以你不要傷害他。」

維摩詰大士繼續向富樓那尊者說:「對於想要行於大道的人,你就不要只是給他小路,他的心量猶如大海,你為什麼要把他的心量容納在牛蹄踏陷成的那個小小的水窪當中呢?你不要把日光當作螢火一樣的小小的光明呀。富樓那啊!這位比丘其實無量世以來已經發起大乘心了,可是因為他還沒有離開隔陰之迷,在生死的中途已經忘掉曾經發起的大乘心,但是他仍然是大乘根性的人喔!你怎麼可以用小乘法來教他呢?我觀察小乘人的智慧,太微小、太淺薄了,就好像一個人生來跟眼盲一樣,不能分別一切眾生的根性的猛利,或者是遲鈍。」

所以菩薩要瞭解,當我們要救度眾生而要為他們說法的時候,不可以一見面不觀他的根性,劈頭就為他說解脫道的小乘法。但是菩薩們雖然尚未修得神通前,無法觀察來求法的人的根性,只要一概用大乘法的基本法義來為他講法,那就不會有過失,除非對方特別提出要聽聞二乘法,否則菩薩一概用大乘法來講就可以了,因為大乘法當中已經函蓋了二乘法。但是對於二乘法中的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在度人的時候就必須要先行觀察來求法者的根性喔!他所要度的人是不是菩薩種性?你就要觀察,不應該用二乘法來度菩薩種性的人,應該要把他介紹給菩薩來度化,這樣子才不是以穢食置於寶器中。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段經文:【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中說明:當時 維摩詰居士就進入了三昧中,促使這位比丘自己認清了以前曾經發過大願與行為:他曾經已經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種植了許多功德根本,已經迴向正等正覺,此時立即悟得前世已經證悟的本心如來藏了。於是諸比丘就向 維摩詰居士低頭彎腰行禮,並且都禮拜 維摩詰居士的雙足,維摩詰居士因此就為比丘們說法,因此他們都能夠對無上正等正覺永不退轉。我想起 維摩詰居士的話:「聲聞人沒有能力觀察學人的根性,不應為人說法。」所以我不堪任去探望 維摩詰居士的病情。

所以各位菩薩能夠瞭解到,如果是真的幸運遇到了大菩薩,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喔!當時 維摩詰菩薩進入三昧中,把這個比丘過去世所經歷的宿業,是如何的發菩提心、如何修學佛法等等的事相,讓他自己看見,讓他自行了知,於是這位比丘當場就知道,以前曾經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種下了種種的大福德,已經成就了許多功德。大家應該要瞭解,侍奉過五百佛,那一定是經過很多劫的修行了。各位菩薩要知道,曾經有時連續九十一劫中不曾出現過一尊佛,我們賢劫之前就曾經如此,有時候好幾個大劫中都沒有佛現在人間,那麼五百佛,各位想想看是已經經過多少劫了。那這位比丘在遇到第一尊佛陀時,就已經發起無上菩提之心,這樣一世一世的侍奉諸佛,修學大乘法,那當然是菩薩種性的人啦!所以當 維摩詰菩薩用三昧力讓他知道,他自己在過去世曾經侍奉過五百佛,當時他就已經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如今他就離開了富樓那尊者所說的二乘法了。當他迴向了正等正覺時,當下又重新悟得了本心,他又明心了。各位看看,遇到大菩薩就是這麼有福報啊!一剎那間就悟得本心。於是這位以及諸比丘們,就向 維摩詰居士頂禮,維摩詰居士因此又為他們說法,因為他們肯禮拜 維摩詰居士,那又表示他們已經遠離了聲聞心態的表相崇拜的心態,當然有資格可以證得大乘法當中,永遠不會墮入四相的勝妙法。

所以 維摩詰居士就為他們說更深的法。所以經中說:【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個聲聞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可以幫人家證得解脫果,因為他是俱解脫大阿羅漢,可是他卻無法幫人證得本心,而且他也沒有能力加持聞法者觀察到他往世的宿命因緣,而 維摩詰大士他卻有這個功德力。這些比丘們,既然可以證得了本心--第八識如來藏,所以這些比丘一定很歡喜,就會稽首頂禮 維摩詰的足下。稽首就是低頭的意思,他們不但低頭示敬,而且還頂禮 維摩詰居士的足下;頂禮居士足下,並不是每一個比丘都把他們的頭放在 維摩詰菩薩的腳下,而是說 維摩詰腳踩的泥土,他們的額頭觸地,那就表示他們是在 維摩詰的足下,這也就是感恩禮拜的意思。古人曾經為了這一部經典中這句話,提出抗議,認為不應該將比丘頂禮 維摩詰居士的事相呈現出來,他們不喜歡比丘頂禮 維摩詰居士,當然各位菩薩就可想而知啦!這個就是聲聞心態的僧人,他們心中所想的都是二乘聲聞的表相,學的也是二乘小法,這些人雖然外現凡夫菩薩之相,其實心中正是聲聞人。這些人往往會提出抗議:出家人不許禮拜在家人;那些提出抗議說:身為出家僧寶,為什麼要頂禮一個居士呢?他們心中認為 維摩詰大士是俗人,因為他身穿是俗衣,就不管他法上的證量了,而這個就是在法上目光短淺之輩。在這裡有一個問題要提出來,向各位菩薩問問:大家每天都在禮拜 觀世音菩薩,那祂算不算俗人呢?因為 觀世音菩薩還留著長髮,頭戴著是天冠,天冠上面還雕著阿彌陀佛的立相,胸配瓔珞、手有臂釧,古時的 觀世音菩薩像還留著鬍鬚,身上所穿的天衣,那這樣到底算不算俗人呢?大勢至菩薩也是如此,文殊師利、普賢菩薩還有 維摩詰居士,以及當來成佛現在正在兜率陀天天宮當中的 彌勒菩薩,都是戴天冠、留長髮、穿天衣,那他們究竟是在家還是出家呢?各位菩薩要瞭解到,維摩詰居士是等覺菩薩,他與諸地的菩薩都居於聖位,那究竟能不能算是菩薩僧呢?所以俗與僧,在二乘法裡面純粹是從表相來說,但是若以在家身證得了四果時,佛也一樣吩咐阿羅漢們,要一起前往去供養那位在家的阿羅漢的舍利——也就是屍身喔!那在大乘法中更是不分在家與出家的,在大乘法裡面是看你五十二位階已經修證到什麼地步,如果是在三賢位中,不管你身現出家相、在家相,那都是賢位菩薩;如果入了地,不管你是在家、出家,通通叫作聖人,都是佛的真子,都是已經是生如來家、住於如來家的真子,而阿羅漢們都不是佛的真子,就如同客子、螟蛉一般。所以在大乘法中,從來沒有在家身、出家身的分別,只有聲聞法中才有在家與出家的分別,這一點各位菩薩要好好理解,這就是大乘法作為弘法的事相上,與部派佛教的聲聞法不同的地方。

古時有一位法師,為了提問的人解釋這一段經文,他的註解中有這幾句話:【入道恩深,碎身莫報,此諸比丘方行大道,豈存小儀?】(《維摩經略疏》卷5)這個意思是說,這些比丘們由於 維摩詰居士而開悟了,證得本心了,才能夠進入大乘佛道中,那這樣的恩德很深廣的啊!所以「入道恩深」,這樣的恩德「碎身莫報」,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報不了 維摩詰居士對他們這樣的大恩德啊!然後這位法師接著又說:這五百位比丘們他們方才入道,剛想進入大乘佛道中繼續修學,哪裡還存心注意這小小的禮儀呢?道理就在這裡,這就是說,大乘法特別異於二乘法的所在,這與聲聞部派佛教的觀念絕不相同啊!大乘法的出家人,是以實證的內涵來作分判的標準,完全在心而不在身,就看你是心出家、還是身出家。二乘法不然,二乘法是以身出家為主,所以在二乘法中出家的話,是依於二乘戒,也就是依比丘、比丘尼戒,而出家的話,那只是一生受,是以一生一世的身相與壽命作標準,死後就沒有聲聞的出家戒存在了。所以聲聞律儀中的出家戒,只是一生受,不是盡未來際的,所以它是身戒,不是心地戒;菩薩戒是屬於心地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的。只有菩薩戒裡面,譬如梵網戒、瑜伽戒才是心地戒,菩薩戒如果是優婆塞戒,那又只是身戒了,同樣是一世受,死後戒體也就滅失了,所以在大乘法中出家與在家的分際,是要看你是心有沒有出家,心出家了就算是出家,心沒有出家那還是在家。因此這五百比丘,如今是身出家了、心也出家,這種入道恩德,粉身碎骨也難以酬報,所以當然要跟大士頂禮啊!雖然 維摩詰居士是頭戴著寶冠、留著長髮,穿著很華麗的在家人衣服,五百比丘們還是得向他頂禮,頂禮了以後當然就有好處啊!因為他們頂禮了居士,一來表示他們對於第八識妙法不退、以及對於本心如來藏起了忍法,心得決定而安住了,二來表示他們已遠離了四相,所以已經不落入在家以及出家相當中,已有能力進修更勝妙的法義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當時 維摩詰居士就為他們宣說更勝妙的法,也就是要進一步攝受他們不退轉,讓他們更深入地體驗,讓他們更深入地了知。這五百比丘聽完了 維摩詰居士的開示,就對無上正等正覺不會再退轉了。富樓那尊者當時跟著在旁邊聽,其實也是白聽一場,因為他根本沒有證得本心啊!所以他無法了知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勝妙的法,他所能聽懂的只是其中與二乘菩提有關的內容。所以這時他向 佛說:「我想到了這一件事情,因為我們聲聞人,沒有能力觀察人家的根器,遇到大乘根器的人,我們也無法為他們說法,所以我們聲聞人不應該說法,應該讓菩薩來說法。由此看來,我富樓那雖然是聲聞羅漢中說法第一,但是還是不堪任去探望 維摩詰的病。」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各位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57-a19_030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29集 須菩提問疾?(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的節目。上一集節目中,佛吩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向 維摩詰居士問疾,這一集繼續尚未說完的部分。

我們先來看一小段經文:【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各位菩薩想想看:聲聞出家人想要吃菩薩的飯,是不是沒有那麼簡單?在經中記載著,這個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外道不斷地在毀謗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總是讓他們去毀謗;過一段時間,六師外道聚集了一大批人,佛就去當眾破斥他們。六師外道的徒眾們聽到 佛陀的說法,領受了真實法義以後,就被 佛度化了,就會有許多人出家,其餘的人也都信受了 佛,於是全都成為佛弟子了。現在 維摩詰大士卻說︰「須菩提呀!如果你須菩提既沒有看見佛,也沒有聽見佛法,那六師外道,譬如富蘭那迦葉等六個人,都是你的老師、你的師父,換句話說,你得拜這六師外道為師啊!因為他們出了家,那麼這六師外道所墮的,你也要隨著墮進去他們的境界中,要這樣子你才可以取我這一缽飯去吃。」完了,這下子須菩提尊者真的完全聽不懂了。

在此請問電視機前的各位菩薩們︰「六師外道到底出家了沒?有沒有出家?」大家一定會表示「沒有出家」,那正因為他們都是外道嘛!一定會認為他們都沒有出家;但是從實際理地來看他們,他們身中都有一個從來不在三界中的真人--如來藏,這還不是半仙,可是真仙呢!那你說,依於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有沒有出家?當然是有出家呀!證悟的菩薩看到的就是這樣子啊!二乘人與凡夫菩薩看到六師外道不但是沒有在佛門中出家,而且還是外道。但證悟的菩薩看六師外道們是各個都已經出家了,因為他們身中的真人—如來藏—既沒有貪瞋癡與我見、我執,那就是已經過了三界的境界了,怎麼不是出家呢?他們身中的真人那是離三界法的,早就是出了三界的家了。六師外道們一直都是落在這個地方,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不但如此,佛門中沒有破參的人,也同樣落在這裡面;所以,所謂的出家,卻是要悟得這個法界實相,這才是真出家。

所以,菩薩是怎麼認定出家或在家呢?就是這樣的認定︰出三界法的才是出家,還在三界法中的人都不算是出家,即使剃頭受聲聞戒,一樣尚未出家。所以菩薩是這樣認定的,對於出家與在家,都不是從自己身相上來看。但聲聞人都是要從自己身相來看,菩薩卻不從身相來看。所以 維摩詰居士說這個六師外道本來就出家,無量劫以來就是出家;他們既然已落到這個地方,那你須菩提也跟著要落在六師外道同樣的這個地方,這樣子才可以取我這一缽飯吃。可是須菩提聽不懂,就不敢伸手去接那一缽飯。

接下來 維摩詰居士又說︰【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一段經文說,如果須菩提進入種種邪見而不到彼岸,才可以取維摩詰居士那一缽飯食。

這又有問題要請問電視機前的菩薩們了︰「學法是不是應該依止正見啊?」各位菩薩一定會說︰「是啊!當然要依止正見。」不會有人反對這一點;可是菩薩卻不是以這樣的觀點來所謂的「依止正見」。修行二乘解脫道而證得阿羅漢果的四果人,一定都會這樣說︰「我們已斷見惑、已斷思惑、取證菩提,那捨壽後入無餘涅槃而得解脫,所以我已經得解脫到彼岸了。」菩薩卻說︰「不!你沒有到彼岸,不到彼岸的才是到彼岸。」阿羅漢一聽︰「奇怪!不到彼岸的才叫作到彼岸,怎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不信!那菩薩就可以告訴他︰「聽你說,你是解脫到彼岸,那麼我請問你,你入無餘涅槃真實解脫時,你還在不在?」阿羅漢一定會說︰「我不在啊!完全無我。」菩薩說︰「那不就結了嗎?你已經不在了,那你又如何到彼岸呢?一定是彼岸也在,你也在,才叫作到彼岸嘛!你已經滅了,又怎麼能夠到達彼岸呢?所以,你的無餘涅槃不是到彼岸。」這個阿羅漢一聽︰「嗯!也對,真的不到彼岸,因為到彼岸,我就滅了,我滅了才叫作到彼岸;可是我滅了,又是誰到彼岸呢?沒有人到彼岸,所以無人無我到彼岸;不到彼岸,才是真的到彼岸。」阿羅漢聽了終於懂了,可是他們懂歸懂,那只是在意識層面上自以為懂,卻是無法實證啊!所以維摩詰大士說︰「須菩提!你得要這樣入諸邪見,而且不到彼岸,你才可以吃我給你的這一缽飯。」所以,維摩詰菩薩的飯真的不容易吃啊!

而「住於八難,不得無難」:這八難,前面老師們已經講過了,現在我們不再解釋它,因為眾生在人間具有八難,是很常見的現象。住於八難,一定煩惱很重:想要聽佛法聽不到,想要值佛見僧都見不到,八難之身就是八無暇。可是菩薩無所謂,無妨八難俱在,同於煩惱,離清淨法,卻仍然是解脫的。阿羅漢不能認同這一點,因為阿羅漢的看法是要把煩惱斷除掉,是要離八難才能見佛、聞法、修道,而且是不離清淨法的。菩薩卻不管這件事,不但是離二法,連清淨法也離。因為如果一直住在清淨法中,離不開清淨法,那表示這個人還會繼續跟染汙法相應,所以阿羅漢有餘習,原因就是在這裡。只有已離清淨法的,才不會跟染汙法相應,並且是從來不跟染汙法相應。這得要以意識住於八難中,而悟得一直都不與清淨法相應的第八識心,這樣子才能夠吃這一缽飯:「所以,你須菩提如果住於八難,一直都有八難,同於煩惱而離清淨法,你才可以取我這一缽飯吃。」各位菩薩想想看,這一缽飯也真的不容易吃喔!

維摩詰居士接著又說︰「你須菩提證得無諍三昧,都不會跟任何人起爭執,而且已經心得決定,永遠如此了。但是我告訴你:一切眾生跟你一樣得到這個三昧。不管你怎麼樣欺負他們,凡夫眾生被你欺負到七孔生煙、暴跳如雷,但是他們身中還有一個心仍然跟你是無諍的,祂從來都具有無諍三昧的功德。既然如此,你得無諍三昧,眾生也得無諍三昧,那你跟眾生其實都是一樣的嘛!那麼眾生布施給你食物、給你飲食,又怎麼叫作種福田呢?所以眾生在你身上布施,就不能稱為種福田。供養你的人也都將和你一樣墮於三惡道。那為什麼會墮於三惡道呢?因為三惡道都是從貪瞋癡三法來的,是會跟三惡道相應,會跟貪瞋癡相應的,那又是誰啊?跟貪瞋癡相應的又是誰,就是七識心嘛!所以供養你須菩提尊者的這些眾生都有貪瞋癡,都是三界中的凡夫。那既然這樣,你須菩提接受供養的時候又是誰呢?還是這個七識心,還是這個覺知心。那這樣子,虛妄地施供以及受供,那跟眾魔不是同一路貨色,做同樣的事嗎?眾魔也都跟你一樣啊!同樣都是在世間作諸勞侶︰同樣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一類人嘛!那你須菩提及眾魔都在三界中有種種的六塵上的勞碌,平等平等沒有差異,可見你須菩提跟眾魔一樣,於一切眾生都有怨心。」

那為什麼有怨心呢?因為度眾生就是對眾生要有怨心。菩薩對每一個人都有怨心,所以要把眾生的我見、我執把它殺掉;殺掉了我見、我執以後,那就不再叫作眾生了,改叫作初果人、二果人,或者叫作某住位的菩薩、某行位的菩薩等等,就不再叫作眾生了。所以,菩薩與諸佛對於一切眾生都有這個怨心;而諸魔想要讓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為什麼他們也會有這樣的怨心呢?有啊!魔也自認為他的境界是出離生死的境界啊!眾魔也是自稱自己得解脫,也自稱自己是阿羅漢,那也自稱自己是成佛啊!所以他們對眾生也都有怨心,所以他也要殺掉你呀︰也就是要讓你得永生。想要幫你永生那就是魔,因為諸佛都說要滅度,要把你滅了才能夠度過生死的彼岸;魔卻是要幫你五蘊永遠不滅而得度,所以要得永生。那眾魔既然也要度你得涅槃,所以他們也說要幫你斷我見、斷我執,可是他們總是把我見、我執抓得緊緊的不放,卻當作是已斷我見、我執的境界,如同很多錯悟的人,卻當作是真正自己開悟一樣。所以,諸魔對眾生也是有怨心的喔!

須菩提說︰「無佛無法亦無人。」魔也說︰「無佛無法亦無人。」因為天魔也聽 佛說《般若經》,他也懂得這個說法。菩薩也說︰「無佛無法亦無僧。」因為菩薩看法:佛是五陰十八界作的,從佛的法身無垢識來講,並沒有佛可說,所以無佛。法是五陰十八界所證、所修,從法身自己的立場來講︰沒有法可說。所以《金剛經》一直唸下去,唸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統統都不存在了︰無智亦無得。所以菩薩說︰沒有法。菩薩又說︰「僧是五陰十八界作,可是五陰十八界是虛妄的啊!從法身來看,也是沒有僧可說,所以無僧。」可是菩薩說無佛可成,表面上看來是謗佛、毀法,因為他認為無一切法可得。明明有三藏十二部經種種世出世間法,為什麼說無一切法可得呢?這樣認為就是毀法。但是真毀法的,才是真菩薩!因為法界實際理地當中沒有法可得,這才是真佛法。

而「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這個眾數是指出家的眾人,是說僧眾,也就是出家眾。不入眾數,是沒有出家人可說,不論是菩薩僧或聲聞僧。一切僧人都是虛妄無常的,從實際理地來看,無僧可說,這叫作不入眾數。那誰出家呢?是五陰十八界出家,如來藏從來都不出家;所以這樣一來,終不得滅度,結果永遠都無法滅度。請問︰「滅度是誰滅度啊?」是五陰十八界滅度。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五陰十八界滅盡了,而說他們得度。可是阿羅漢的五陰十八界滅盡以後,誰得度呢?是如來藏嗎?可是他們的如來藏能滅度嗎?不能滅、也不能度。因為你滅不了祂,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滅掉祂,那祂也無法滅度啊!因為祂本來就在涅槃的彼岸,還要你度祂做什麼呢?祂本來就在三界外,祂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在彼岸;但是祂又同時在此岸,不離兩邊,你又如何能夠度祂出三界呢?你既然不能滅祂,也不能度祂,那你永遠都不能滅度。「你須菩提如果能夠這樣子,才可以取我這一缽飯食喔!」所以須菩提當然不敢伸手去拿這一缽盛好的飯,因為當時他完全聽不懂。

須菩提向 佛稟白說︰【「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所說經》卷1)須菩提當時完全聽不懂,所以他向 佛陀稟告說︰「當時我啊!世尊!我聽到他說這些話,心中茫然,不能理解他所說的是什麼道理;他到底在說什麼,我都聽不懂,不知道要如何去答覆他,所以我想要把這個缽捨了,想要離開他家。」這下飯吃不到,連缽都不敢要了。

當他正要離開 維摩詰大士家門口,轉身正要走,維摩詰菩薩卻說︰「喂!須菩提!你把這個缽跟飯都取了,別害怕。」真的會害怕,連大阿羅漢也會害怕。因為須菩提的落處,維摩詰大士清清楚楚,但是維摩詰別說是落處,連他講出來的話是什麼意思,須菩提都聽不懂,所以須菩提會害怕。維摩詰大士是很慈悲的,就說︰「取缽勿懼。」

然後又為他開示︰「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如來所造作出來的一個變化人,如果這個變化人,以我剛剛所說的一切事情來詰問你,你須菩提會不會有害怕之情呢?」那只是個變化人,不是真的如來呀!你會不會有害怕之情?須菩提向 佛稟告說︰「我當時就跟他答覆說:『不!我不害怕,因為知道那是法身佛變化出來的假人,不是真佛。』維摩詰居士就對我說︰『其實一切諸法都如幻化相,剛才我為你說的這一些法,也都是幻化出來的,包括你前面這個維摩詰我這個人,也是我的法身如來變化出來的,都是幻化相。所以你現在不應該對我有所畏懼,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言說都不離這個幻化相。』」

一切言說為什麼不離這個相呢?因為言說就是幻化相。既然都不離幻化相,一切有智慧的人,都已到達智慧境界的人,都不會執著於文字;因為凡是會執著文字都是覺知心,會用文字言說來責備你沒有智慧的心,也都是被幻化出來的這個覺知心,本來是幻化人而不是真人,何必要害怕呢?而真實心法身如來藏,從無量劫以來就是離語言文字相,祂根本不會罵你、不會訶責你,「『你又何必要畏懼呢?所以你應該無所畏懼,為什麼呢?因為文字之性本來就是被幻化出來而遠離實相的。』」文字、語言都是從實相心而來,都是由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所以文字相、語言相本身其實都沒有什麼文字、語言相,都是如來藏相。「『所以文字性離,無有文字,這就是解脫,本來就是解脫。可是解脫相是什麼呢?解脫相其實就是諸法。』」因為你如果找到了解脫相,無餘涅槃裡面的境界是在的當下就可以見到(不必像阿羅漢要入無餘涅槃以後,還是看不到無餘涅槃當中的解脫境界),菩薩是在諸法法相當中,就已經看見了解脫相。須菩提尊者向 佛報告說︰「維摩詰居士說這個法的時候,有兩百位天子同時悟得了般若而得到法眼淨;這是我作不到的,也是我不懂的,所以我不堪任應接世尊您的使命,我沒有能力去向維摩詰菩薩看望疾病。」最後,須菩提向 佛推辭了去向 維摩詰菩薩問疾的任務。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52-a19_029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28集 須菩提問疾?(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的節目。上一集節目中,佛吩咐頭陀行第一的大迦葉尊者向 維摩詰居士問疾,但大迦葉尊者推辭了,這一集輪到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出場了。

我們先來看一小段經文:【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從這一段經文中,我們看到 佛交代須菩提尊者去看 維摩詰居士,以探望他的病,但須菩提尊者想起以前曾經到他家去乞食,當時維摩詰居士雖然取了缽,把裡面裝滿了飯,將要遞給須菩提的時候就跟他說:「如果你能夠在飲食這個法上平等、平等的話,那麼就可以看見一切諸法也都平等、平等。如果看見一切諸法都平等的話,於一切飲食也都是平等、平等;要像這樣子來行乞,才可以把這一缽飯拿去吃。」這下子完了!須菩提根本就沒辦法吃這一缽飯了。因為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話,聽起來跟須菩提所修行的二乘法解脫道完全顛倒、完全相反。對於等覺菩薩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深妙義理,須菩提根本無法理解。

各位菩薩現在可以來聽看看,維摩詰居士為什麼說「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呢」?這就牽涉到宗門密意了!就好像禪師們每天叫人「洗缽去!吃茶去!」吃飽了就叫人洗缽,洗缽完了又叫你去吃茶,吃茶吃到肚子餓了又叫你吃飯去,這個都是有道理的喔!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吃早餐、吃晚餐、吃午餐,乃至有時候做事情做得很累,耗掉很多體力,睡前還得來個宵夜,工作中還要飲茶、喝水,喝果汁、吃水果,莫非都是食;所吃的食物味道又各個不同,一般人都會說這個絕對是不平等的啊!可是當菩薩們修學大乘法,證悟以後,轉依了真心如來藏來看待這一切法,卻都是一樣了。

當然會有人這樣子說:「對我來講都是一樣的,因為我都是了了分明而不分別,我都不管它的味道怎麼樣,我反正都是吃,所以平等、平等。」各位菩薩!您若認為這樣子就是真的平等的話,那你吃了一定是沒有反應,才叫作平等。可是這盤菜為什麼鹽放太多了,入口就覺得鹹得變苦;而那盤菜辣椒放得太多,吃了又會辣得全身冒熱汗。請問:「吃了這兩盤菜,覺受會是平等嗎?」顯然不平等嘛!如果是平等,那應該是你吃了這兩盤菜以後,完全都沒有反應,那才叫作平等啊!既然口舌都會覺得鹹得變苦及麻辣得冒汗,顯然你心中就會覺得不平等嘛!於食中既然不能平等,諸法也一樣不會平等,這都是因為是以覺知心意識為中心,所以於諸法都不平等。但是對於菩薩來講卻是平等的,因為菩薩不在覺知心上面來看待這些事,而是從如來藏來看這些事;所以當你吃各種食物的時候,覺知心無妨不平等,但是於不平等當中,就有平等的真心如來藏,菩薩是這樣子證得般若的。因為從真心如來藏、從法界實相來講:諸食平等、諸法也平等。

維摩詰居士又說:【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各位菩薩要知道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話必有深意。維摩詰居士說:「如果你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才可以吃這一缽飯。」那什麼叫作「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呢?也就是說,於食物的味道起了貪,這個就叫作婬;但是對於不合口味的食物生起了厭惡之心,那就是怒;於食物、飲食之法中,不能瞭解這些諸法其實都是從如來藏裡面所變現,也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那這就是癡。婬怒癡與無婬怒癡其實是同時可以存在的:因為婬怒癡都是覺知心意識的事情,可是實相如來藏從來都不跟婬怒癡相應,但是卻與意識同時存在;所以意識的婬怒癡不斷除,在存在的當下,卻是另外有一個如來藏心,不跟婬怒癡同在一起,證悟的菩薩們是這樣子來現觀的。

維摩詰居士又說:「不壞於身而隨一相。」這是指出眾生身相各個不同,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長得各個不一樣,但是有一相卻是完全相同的哦!不但人類之間如此,我們如果再跟動物來作比較,也是一樣的:陸上的動物四隻腳在地上爬,禽類兩隻腳卻有一對翅膀天上飛,魚兒在水中游,餓鬼餓火中燒,各類有情各個法相各不相同,可是統統有一相,沒有二相。各位菩薩知道是哪一相嗎?是的!就是 維摩詰居士所指的這個如來藏相。因為如來藏相都是一樣的,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差別,上至諸佛,下到地獄眾生,其實都是相同的這一相。這是有情及自己都活著的當下,就可以親證的;所以,見到同一相,不必等到身壞命終以後才是同一相,而是活在當下就是同一相了。

又何謂「不滅癡愛,起於明脫」呢?二乘菩提都是要把見惑、思惑斷盡,才可以得解脫、才可以得明。也就是斷了無明,這是二乘菩提的法;但是大乘菩提不是這樣子的,儘管思惑煩惱還很強烈,但是都沒有妨礙,照樣可以離於無明,照樣可以證得解脫。不斷思惑而證得解脫,這是二乘人無法想像的,因為二乘人想要得到解脫,就要把五陰、十八界全部滅除,全無我執,這個叫作親證解脫;滅除以後成為無餘涅槃,叫作親證無餘涅槃。可是大乘菩薩不是這樣子,大乘菩薩一旦明心了,他看到阿羅漢一定要入涅槃,就覺得好笑;因為阿羅漢把自己滅了入無餘涅槃,那個還是如來藏啊!還是祂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只是把五陰十八界滅了,另外給祂取個名字叫作無餘涅槃罷了,其實還是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這個五逆,殺父是第一逆,犯五逆罪都要下地獄的。殺父、殺母是兩個逆罪,正是天地間之大逆啊!還有殺阿羅漢,也是一大逆,所以殺阿羅漢是第三逆。第四逆是出佛身血,應身佛在世間,惡心要害佛,所以一定要下地獄。最後一個大罪就是破和合僧,也就是挑撥離間,使得本來和合如一的聲聞僧團,或者是凡夫菩薩僧團,或者是勝義菩薩僧團,被挑撥離間而分裂了,而那個挑撥離間的人就是破和合僧者。這五個罪是天地間最大的重罪,必入無間地獄,而不是普通地獄哦!維摩詰卻說具足這五逆相而得解脫,各位菩薩想想這有可能嗎?一般人當然會認為不可能嘛!而聲聞、緣覺也絕對認為不可能,但是菩薩卻是有可能哦!

在說明證悟菩薩是如何以五逆相具足而證得解脫之前,先問問電視機前各位菩薩:「諸佛是誰作的呢?」是的,諸佛是五陰十八界來作的。如果當你把這個五陰十八界統統把它推翻掉了,那你就成為真實義的菩薩喔!推翻到徹底的時候,你就成佛了。雖然佛是五陰十八界作的,但是諸佛的真佛、法佛,叫作無垢識(因地名為阿賴耶識),而無垢識自身並沒有佛可說,當你現觀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才是真的於理上殺害了佛。殺佛時是如此,殺父、殺母也是一樣的道理。

同樣請問各位菩薩:「你家堂上二老父母是誰作的呢?」是的,就是他們的五陰十八界作的。這樣子於理上就殺了父跟母,於理上把堂上兩尊活佛都給殺了,這才是真的報恩啊!換句話說,要讓他們真的實證:我這個五陰十八界是因緣和合的假我,是無常、苦、空,沒有真實的我性;讓堂上二老能夠一一現觀——我確實是假有的。此時的現觀完成時,無妨老爸還是老爸、老媽還是老媽,但是他們都已經死掉了五陰十八界——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死掉啦;這就是兩個逆罪了。你如果真的孝順,就要把兩位老人家於理上要用如此的方式把他殺死。

那這樣子殺阿羅漢也是一樣的,阿羅漢一樣是五陰十八界作的,當然不是真阿羅漢,實際理地沒有阿羅漢,實際理地也就是如來藏的自住境界,哪裡會有阿羅漢呢?真阿羅漢是他們的第八識如來藏。你如果找到一位阿羅漢,讓他瞭解:你這個阿羅漢是假的,是方便說阿羅漢,實際上真阿羅漢是你身上的第八識。他如果在你的幫助之下,明心了、證悟了,這個阿羅漢就不再是阿羅漢了,你這樣子就是殺了阿羅漢;就像《金剛經》所講的:阿羅漢如果說他是阿羅漢,如果他想著自己是阿羅漢,他就已經不是阿羅漢了。懂得這個道理,才是真正的阿羅漢。

當你度到一個阿羅漢明心了,那就可以說你已經殺掉了阿羅漢,這時就已經具足三個逆罪了。第四個是出佛身血,你在末法時是遇不到應身佛,而化身佛也沒有血可以讓你出,那又是以什麼叫作出佛身血呢?就是破壞諸佛的血脈,這就是出佛身血。三乘菩提一切法理都是佛血,三乘菩提的法義流傳就是佛的法脈綿延;若是破壞了三乘菩提法義的流傳,這就是出佛身血。可是當你有一天實證了真心如來藏,而轉依了如來藏的時候,依於真心如來藏而言,實際理地沒有一法可得,佛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其實都是七識心的事,從如來藏來看:沒有一法可得。這樣就等於把佛的身血都給破盡了、出盡了,這樣子就有四罪了。

再來說破和合僧:一般說破和合僧,是在菩薩僧團或聲聞僧團中挑撥離間,使僧團分裂,這個是地獄罪。但是從般若實相的智慧來說,菩薩卻一定要破和合僧,才能夠成就道業,這是從理上來說:和合僧也是五陰來作,並且是由許多的五陰和合;可是菩薩現觀一切五陰都是虛妄,何曾有僧可以和合呢?實際理地中,人間的佛教中有僧寶,可是僧不是本住法,不論聲聞僧或菩薩僧,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陰和合所成,都是由十二處、十八界和合所成,所以一切僧人都是和合而成啊!菩薩現觀一切蘊處界和合而成的僧人,全都是虛妄不實而加以否定,轉依非僧的如來藏真如法,而如來藏自身無僧可說,這也就是破和合僧。這樣子,菩薩就已經具足了五逆罪。所以,你如果能夠具足五逆相的時候,一定是已經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了,那當然就是解脫者。

如何又是「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呢?不解就是不懂,不能理解四聖諦,因為二乘人是從四聖諦來修。請問各位菩薩:「是誰能瞭解四聖諦呢?」是啊!就是七轉識嘛!都是意識心在瞭解四聖諦,如來藏從來不管什麼四聖諦、不四聖諦的,祂從來都不管;因為祂離見聞覺知,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怎麼會理解四聖諦呢?「不縛」,就是不被四聖諦所繫縛。請問:「什麼人會被四聖諦所繫縛呢?」是五陰十八界的凡夫眾生啊!因為四聖諦是他們求取解脫唯一之道,所以他們每天要在四聖諦上用心觀行,可是如來藏根本不管四聖諦,也不見四聖諦,所以祂不被四聖諦所縛。能看見四聖諦的道理,都是你六識心在那邊聽、想、思惟,才會看見四聖諦。見了四聖諦,就得了初果,如果再進修斷盡思惑,就成了四果人。可是你證得初果,祂如來藏永遠不證;你成為阿羅漢,祂永遠不成;祂不管你見道或不見道,祂都不理你。雖然祂不解四諦、不縛四諦、不見四諦,可是畢竟你還是已經見諦啦!你還是已經取證了初果,乃至於四果等等,所以又不是沒有見諦;如果你能夠現前這樣子觀察,你就有資格去向 維摩詰大士托缽了。

而所謂「非得果,非不得果」:就是當菩薩看見聲聞人證果時,菩薩不會說他得果了,也不會說他沒有得果,因為得果是六識心所證的;六識心捨報以後,就滅掉了,果也就不在了,所以其實他們都沒有得果;可是從六識心還在人間的狀況下來看,不能說他沒有得果。這樣得果,其實還是依如來藏才能說他得果,可是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也不懂四聖諦,也不修八正道,祂什麼都不修,所以祂無果可得。得果是六識心,然而六識心會斷,祂不會斷,所以得果實際上還是要靠祂才能得,所以非得果,非不得果。

什麼又叫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以前有個祖師開示說:「凡夫具足聖人法,而凡夫不知;聖人離凡夫法,但卻具足凡夫法。凡夫若知,即名聖人;聖人若知,即成凡夫。」各位菩薩想想看:一切凡夫都具足聖人法,因為每一個凡夫身中都有如來藏,祂是離貪瞋癡的,那怎麼不是聖人呢?誰敢說祂不是聖人呢?因為一切聖人無非就是想要斷掉貪瞋癡,才要那麼辛苦的修行啊!可是凡夫身中的如來藏也是離貪瞋癡的,那不是具足聖人法了嗎?問題只是凡夫不知道,所以他們叫作凡夫。凡夫如果證得了這個心,果然是離貪瞋癡的,本來就是離貪瞋癡的,那他就不叫凡夫了,他就稱為聖人。假使有大乘聖人事事都知,卻不知那個不知的,總是落在了了「常」知當中,那這個聖人其實正是未見道的凡夫。凡夫因為不知道身中有這個聖人法,所以叫作凡夫。如果有一個人,他的心是離貪瞋癡的,那就不能說他不是聖人喔!古時祖師就是這麼講的,卻是跟《維摩詰經》所講的一樣:【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就是說明雖然在三界中一切諸法都出生出來了,無妨貪瞋癡具足;跟凡夫一樣,一天到晚為了生活、為了家庭:堂上二老要供養、子女小也要扶養,所以跟凡夫們一樣,每天奔波不停,一切世俗法都現前了。無妨貪、瞋、癡相都有,一切諸法相都現前,但是同時卻另有一個自己不在諸法相當中,與這六塵一切法相都不相應的。明心以後就是這樣,無妨七識心一切諸法相都在,同時如來藏卻離一切諸法相。「如果你須菩提能夠這樣子,就可以取這一缽飯吃了。」可是須菩提不敢吃,因為那時候他還在小乘法中,沒有轉入大乘法中悟入;所以,聲聞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也是不敢吃 維摩詰居士這一缽飯。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48-a19_028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27集 迦葉問疾?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一季所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我們這一個系列主要是在演述《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的真實意涵。

今天在進入主題之前,先為大家說明的是,當中法義要旨是依據 平實導師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作為藍本,再加以進一步的論述當中法義,進行的過程會先把《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的相關經文來作分段解釋,並將其中法義的要旨來作說明。菩薩們如果有興趣想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與研究的話,無妨可以參考《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94頁到156頁中所說之勝妙內容,仔細地閱讀思惟,必定會獲益良多。

緊接下來這個單元,是換大迦葉尊者上場了!聲聞十大弟子中,前面已有兩位推辭了:第一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第二位是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現在是第三位頭陀行第一的大迦葉尊者。這大迦葉尊者也不曉得般若密意,所以他也無法去向 維摩詰菩薩問病。佛就是故意要向聲聞中的十大弟子一個、一個地問,讓他們知道大乘法的不可思議,為的就是要讓他們發起大乘心,將來才會迴小向大而成為菩薩,後來果真有好多位迴入大乘而證悟了。

我們先來看經文:【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可以顯示出來:如果是修二乘法的行者,他就沒有平等法可說,因為二乘法所觀行的內容,都是在十八界法中,可是十八界法中並沒有平等法可言,一定是一一界各不相同,所以依於十八界而有的貧富,一定會有差別的不同;世間不可能有兩個人的財富是完全相等的,所以依於十八界是沒有平等法可言。

可是最貧窮的人與最富有的人,他的真實法如來藏是完全平等而無差別,這才是真正的平等法。在這一小段的經文意旨,主要的內涵是在說明:「如果住在真實如來藏的平等法裡面來看待富人,他跟窮人一樣都是這個如來藏,你就應該平等地乞食,不應該跳過富人;你略過富人,顯然你就是用這個意識心來看,說這個富人太有錢了,不必給他種福田,所以你迦葉專門只給窮人種福田。」所以,維摩詰菩薩就是要提醒迦葉:你專門只給窮人種福田,就不是住在平等法了,但是迦葉尊者無法瞭解這個道理。

維摩詰居士又說:【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下大迦葉尊者更聽不懂了,因為迦葉尊者一定會想:「我們二乘人實行乞食就是為了要吃飯,所以要行乞食;因為我這個十八界色身如果沒有飲食就不能生存,所以我才要乞食啊!今天維摩詰居士居然跟我說:『是為了不食才要乞食。』如果為了不食,那我乞食來幹嘛呢?」所以他無法弄通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深意。但是一切真悟的出家菩薩確實都是這樣的,真的是「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出家菩薩們受眾生供養,供養食物來了無妨就吃,這個是因為他要吃飯才能夠維持色身,然後才可以在人間繼續給人家種福田,與眾生結下法緣,才可以度眾生得解脫。可是吃飽了卻說:「我沒有吃。」不但說我沒有吃,而且還說:「我一生從來都沒有吃過飯。」假使您突然聽到這一句話,一定無法瞭解證悟的菩薩所要表示的真正意涵;這個真實意涵,是因為證悟的菩薩想要圓滿一切種智,也想要度眾生,讓眾生同樣圓滿一切種智,因為成佛一定要靠圓滿一切種智。可是一切種智是什麼呢?就是了知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智慧。一切種子含藏在如來藏中,而如來藏卻從來不吃飯;出家菩薩就是為了究竟了知不吃的如來藏,所以他要維持色身而吃飯,才要去乞食啊!如果不吃,生命就不能存在,就無法實證一切種智,也無法教導眾生證一切種智,所以他真的是為了不食的緣故而行乞食。

如何又是:「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呢?」揣食也就是團食。我們人間的食物都算是團食,或者叫作段食,因為是一段一段的;菜拿出來,我們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炒出來吃;飯煮出來裝到碗裡,也是一團一團的;就連喝水,也是一口一口地喝。所以,人間菩薩所吃的食物當然就是團食,出家菩薩出去托缽回來的食物也是團食;所以能吃的色身與所吃的團食都是和合相。出家菩薩乞得團食回來,目的卻是為了要壞掉和合相。也就是說,出家菩薩乞食回來是維持這個色身,目的卻是為了要悟入無和合相的如來藏境界,為了佛地的一切種智;可是一切種智是沒有和合相的,因為一切種智都是從如來藏而來;如來藏本身就是離和合相,所以取團食的目的,就是為了壞和合相。

維摩詰居士又說:「為不受故應受彼食。」在此請問各位菩薩:「您吃飯過程當中,您受了味道沒有?」各位菩薩一定會說:「有啊!明明有啊!六入分明,怎麼能說沒有感受到味道呢?」可是各位菩薩您知道嗎?在這個六入分明的當中,如來藏卻沒有受六入,這樣才叫作真正的受六入。所以,「所謂受食,即非受食,是名受食」,這樣才是真正懂得接受飲食的人。因為實相法確實如此不落兩邊,吃了飯又沒有吃飯,這才叫作吃飯,所以不落兩邊,這才是中道;般若諸經與《金剛經》所講的實相真義就是這個道理。

維摩詰居士又說:【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中,什麼叫作空聚呢?也就是說,如果把你的六識抽離了色身,六識不在你身中,那就成為空聚落了。當進入聚落中乞食的時候,所看見的一切人都是行屍走肉,這才是真的「以空聚想而入於聚落」,因為所見的一切人,一個個都是行屍走肉。各位菩薩可以想想看:如果沒有了如來藏時,不就都是死人了嗎?所以如來藏自己不是人。若斷了我見又證得了如來藏,不再看五陰聚落中的六識心,所以看來看去都是如來藏,哪裡有五陰眾生的人我呢?以這樣來看,你所看到的所有五陰聚落,那都是空聚,這樣子入於聚落,結果「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就是因為乞食的人及施食的人,其實都沒有看見色聲香味觸法塵這些等等的外六塵,六識心所看見的其實都是如來藏裡面的內相分的內六塵境界,從來沒有真正地看見外六塵,所以所見的內六塵,也都是如來藏所變現的,那麼就等於六識心沒有看見外塵的境界。

所以「所食味不分別」,這是因為妄心正當在分別之中,同時還有一個不分別的真如心,不分別與分別的兩個心是同時同處的,這樣子才可以說懂得般若。真如心如來藏因為不受六塵的關係,所以才能如實地了知諸法如幻相。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藉因、藉緣所生,都是幻化的,諸法沒有一法是真實法。我見不斷的人都是不知道諸法如幻相,所以把覺知心自我抱得緊緊的,永遠都不肯否定祂,永遠都死不掉。這些人覺得覺知心的我、作主心的我,都是真實的存在,這就表示他們不知道諸法如幻相。可是當你找到如來藏以後,看見一切法都是如幻的,你可以很清楚地了知:諸法沒有自性,諸法也沒有他性。

諸法既然都是幻起幻滅的「本自不然,今則無滅」,可見諸法不是由自己出生的,而是由如來藏來出生的,是依於如來藏而有,顯然這就是如來藏的功能差別之一,所以諸法本自不然。既然歸屬於如來藏,如今又何嘗有滅呢?正因為生滅法可以依於如來藏而永遠存在,所以眾生才會有生死、才會有生滅。而如來藏從來沒有生死,也沒有生滅,當你轉依了祂,又何必滅掉自己的生死呢?菩薩就是因為有這個智慧,所以菩薩不急著入無餘涅槃,他可以生生世世繼續在生滅當中住於不生滅,以這樣所證的實相內涵來教導眾生、利樂有情。

經中 維摩詰菩薩又對迦葉說:【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的內容,對大迦葉來講問題真的很大。因為不捨八邪,是說不能捨棄八種邪見,這八種邪見就是世間外道或者佛門中的凡夫修行人,常以修得四禪八定當作是證得解脫,從初禪至四禪加上四空定的境界,當作是證得解脫、涅槃的境界。但是阿羅漢卻是要滅掉這八種邪見,二乘人會認為:「從初禪到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都不是涅槃,都要把它滅掉,要滅掉自我才是涅槃。」所以他們捨壽前會取證滅盡定,認為外道把這八種境界誤認為涅槃,都是邪見。可是 維摩詰居士卻說:「能夠不捨棄這八種邪見,而同時進入八解脫中。」這對大迦葉來講就想不通了。

但是證悟的菩薩們,對菩薩們來講確實是如此,當你有一天證得了初禪,乃至有一天證到了四禪,你在第四禪等持位中現觀:「第四禪的境界中確實不是涅槃,也不是解脫,但是我無妨同時是解脫的;因為自己的如來藏從來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就是解脫。」雖然十八界我、五陰我是在生死當中,自己的如來藏卻同時是涅槃的;無餘涅槃中的解脫境界,其實正是如來藏自身本住的境界,而陰界入正在生死之時,其實如來藏就已經解脫了,不必等到死後才得解脫。

所以,菩薩是從這八種境界中的如來藏來看待的,已經是不生不滅究竟解脫了,所以不須捨棄這八種邪見就能夠證得八解脫。同樣的道理,「以邪相,入正法」,是因為這八種境界都不是真的涅槃,都是邪見相,菩薩以邪見相卻同時可以進入正法當中安住。然後「以一食施一切」,這一食就是正法食,要以正法食來施給一切人,來供養諸佛及眾賢聖。因為你如果真的懂得這樣法食來布施給眾生,這樣的功德正好可以拿來供養諸佛、供養眾賢聖,這就叫作法供養。

所以,要「像這樣吃的人非有煩惱,非離煩惱」。因為如來藏從來不起煩惱;那為什麼又不離煩惱呢?因為這個飲食如果太好吃了,你就會想萬一明天又托缽不到這麼好的飲食,這樣子就是一種煩惱了。但如果今天飲食很粗略,真的不好吃,那也就是煩惱了。有煩惱時,如來藏卻又沒有煩惱,所以這樣吃的人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而「非入定意,非起定意。」也就是說,這樣吃的時候,既不離決定心,但是又沒有決定心,因為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後,正在受用人家所布施的飲食時,並不需要進入定中來吃;因為如來藏從來不入定,入定是意識心的事。而且你正在飲食的時候,如來藏也沒有一個決定性,祂不會確定自己正在飲食或者不在飲食,所以沒有生起決定之意。但是意識心卻會堅決地認定:吃飯的是我,如來藏沒有吃,這個決定性是絕對不會改變的。這樣子來吃飯,既不住於世間,也不住於涅槃。

所以,布施飲食給你的人,沒有大福,也沒有小福。這是因為不論大褔或小褔,都是妄心得,都是五陰得;然而五陰是生滅法,得了也是無常,也是會壞滅,誰能得褔呢?沒有人可以真實得。所以從實際理地來看褔德,如來藏從來不受;往世你布施作了很多功德,護持正法也很努力,所以這一世你具有家財萬貫,但是如來藏把你往世的褔德種子帶到這一世來,祂都沒有享受到,都是給你的五陰享受。那你說,祂能有什麼大褔德,有什麼小褔德呢?一點兒都沒有啊!所以真的是無大福、無小褔。

這樣子布施以後,布施的眾生並沒有得到利益,也沒有損害;因為他布施給你,他的如來藏不可能得到利益,也不會損害啊!所以真的「不為益,也不為損」。所以,維摩詰菩薩才說:「如果你大迦葉真的能夠作到這樣親證、確實理解,你就是真的進入佛道了,這才不是依聲聞法的人。」接著 維摩詰菩薩又對他說;「迦葉啊!你如果能夠這樣吃你的食物,才算是『不空食人之施』。」所以這樣來飲食,對布施者才是確實有利益,才是沒有白白吃掉人家布施的食物。

最後迦葉尊者向 佛稟白:【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所說經》卷1)維摩詰居士開示以後,大迦葉尊者聽不懂,所以他這樣向 世尊稟白:「世尊啊!我聽他講完這些話後,真的是從來沒有聽過的法,所以我那時就對一切菩薩,深心之中生起了恭敬心。然後我又想:『像維摩詰居士這樣的人,雖然有在家之名,可是他的辯才,他的智慧,竟然能夠如此,有什麼人聽到他這樣說法以後,能夠不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呢?』所以我從那一次聽到他說法以後,就不再勸人用聲聞跟辟支佛的法門來修行了!我的智慧距離他實在太遙遠了,所以說我真的不堪任去見維摩詰居士問疾,世尊,您還是請別人吧!」

從迦葉尊者向 世尊稟白的話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大迦葉尊者以二乘極果大阿羅漢的身分,深刻地體驗到大乘菩薩 維摩詰居士的深利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不是自己所能了知的;因此,不僅對修行大乘的菩薩們生起了非常至心的恭敬景仰之外,後來大迦葉尊者也迴心大乘,並且不以二乘法來度眾生了!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44-a19_027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26集 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說 ?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準備的三乘菩提之系列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進行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今天探討題目主題是:〈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說?〉

這一部《維摩詰經》的經典,它開演的時期是在進入二轉法輪的開始,世尊為了勸請這些二乘解脫道聖者開始迴小向大,來修學更勝妙的大乘佛菩提成佛法道而宣講的一部經典。在前面三集節目當中,藉由要舍利弗去探視 維摩詰大士作因緣,而有了這一段 維摩詰大士為舍利弗開演「什麼是真正大乘宴坐」的這些法義開示。

從這一段經文開始,世尊又要求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去探視 維摩詰大士。目連尊者當年也是推辭,不願意去探視 維摩詰,這個原因是因為過去目犍連尊者曾經在巷弄當中,為白衣居士宣講二乘小法,大士剛好經過,就呵訶責目連尊者說:「你所說的法,這些二乘法不是真實法,這不是如法之說。你應當要為大眾說的是大乘真實勝妙法,這樣才是如法之說法。」這段經文所說的真實法,所說「法者」,講的是大乘證悟菩薩所證的第八識真實本心如來藏。

在初轉阿含時期,佛為了急於求出離解脫生死的這些二乘人,先為他們宣演二乘方便小法,讓他們一個個有能力去實證這些解脫道的法,捨報的時候,都有能力能夠出離三界生死入無餘涅槃。但是這二乘小法,畢竟不是 世尊示現人間的真實本懷,並不是 佛要為眾生開示悟入的真實法。

因為,如果 世尊所要開演的佛法的內涵,就只有阿含期的這二乘解脫道的法,那麼所有的大眾依 佛的教導,佛弟子們一個個實證解脫,捨報一個個入了無餘涅槃,那這所謂的二乘解脫道法,在未來世又要由誰來為後代的佛弟子們開演?因為所謂的佛法——這二乘法,也很快就會滅盡,因為阿羅漢一個一個捨報都入涅槃去了。如果佛法的實質內容就是如此,這對後代的弟子們以及末法的眾生,都沒有真實的利益;由親證阿羅漢位入無餘涅槃,所謂的阿羅漢來說,其實也沒有真實的利益。因為對阿羅漢自我來說,入了涅槃,自我已經消失不在三界現身意。所謂的入涅槃,對已經滅盡自我的阿羅漢,到底又是誰得解脫、誰入了涅槃呢?所以這樣子把自我一切法都滅盡,把一切三界諸法都滅盡入無餘涅槃,於自我、於眾生,其實是沒有意義可言的。

所以在進入二轉法道時期,佛開始宣演真實法,也就是宣演大乘佛法,要告訴這些二乘聖者:「二乘法非法,不是我世尊所說的法,應當要勤求大乘的真實法;要親證這大乘真實法,這才是我世尊示現人間的真實本懷。」教導大眾要悟入這真實本心;在親證之後,能夠轉依這本具清淨真如佛性的這真實法,依之次第來修證大乘佛菩提法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最後就能夠圓滿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每一位最後都能夠成就圓滿的佛道。

所以下面的這段經文,就要藉由目犍連尊者所說的二乘法「不如法」,並不是 佛要講的「真實法」;維摩詰大士依這樣的因緣,來為目連尊者開演:什麼是真實法?什麼才是 世尊所要我們悟入的真實法?什麼才是真正的大乘「如法之說」?在經典〈弟子品第3〉,維摩詰大士為目連尊者開示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維摩詰大士一開始就告訴目連尊者,凡是要為眾人宣講佛法,一定要「如法說」。意思就是要依「大乘真實法」而說,才是如法之說;離開了「大乘真實法」所說的法,都是不如法之說,也就是「不如法」。

而我維摩詰大士現前所說的「法」—這真實法—祂的法性是「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意思是說,這真實法第八識如來藏,離開一切眾生相,也就是二轉法輪《金剛經》經典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是離開了一切眾生相,當然沒有眾生我所具的染垢法性可言。這真實法,祂時時在顯示祂自身的體性是離染垢的,是顯示出祂在行的是不垢不淨的種種中道法性。因為眾生有種種的分別計執、種種的染垢,那是七轉識心的眾生五陰的自我所起的計著;因為有情眾生依六識心能分別外境——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境,而依分別這六塵境,而眾生的自內我第七識意根,就在這分別的六塵境上,起了種種的計著;由於這樣的計著這眾生我,也就是意識、意根的世俗我,就增加熏染了一分染垢。

但是 維摩詰大士這個地方所說的「法」,是在說這真實我第八識如來藏,這是大乘證悟菩薩之所親證,也能夠現觀這個法:從來不會對六塵境界相起任何分別,更不會因為有種種分別而產生種種的妄想執著,也就是所謂的染垢,所以這第八識心體本來是清淨無垢的。所以說,祂的法性是「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所以大士這樣的開示,對當年還沒有證悟的目連尊者來說,是極甚深,完全無法體會;因為二乘人所學的法,是不能離開眾生我來修行的,都是因為有眾生我的計執而有種種煩惱。所以,二乘人要斷除眾生我,先斷我見,再斷除依我見而產生的種種煩惱,也就是所謂的我執、我所執的煩惱。

但是,維摩詰大士這個地方開演的大乘法,卻說這個法本來就沒有眾生我,本來就離垢,本來就沒有煩惱可言;既然這個法離垢,這個法沒有煩惱可言,那對二乘人來說,到底要修學的內容是什麼?那又要去斷什麼樣的煩惱?所以說,二乘人聽完這樣的大乘法,是完全無法思議。所以當年目連尊者才會推辭不願意去探視 維摩詰大士,因為擔心大士又會為他講這些他不能夠瞭解的大乘法義,無法回應大士的質難。

下一段經文,我們繼續為大家來解說。大士為目連尊者說:【法無有我,離我垢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就是說大乘法所說的這個「法」—這個真實法—從來沒有一分五陰眾生的我性,更沒有因為計執眾生五陰我為真實而生起種種的染垢。因為這個法—這個真實法的心體自身—是清淨無垢,是離我垢的。

世尊宣講三乘菩提佛法,講的都是無我法,要弟子們一一親證無我法,所謂要親證「人無我、法無我」。但二乘聖者所證「人無我」,卻不是大乘證悟菩薩所證的「大乘人無我」。因為所謂的二乘人無我,是一一去觀行現象界蘊處界種種諸法,去觀行這三界一切諸法,都是因緣生滅無常、終歸壞滅,所以是苦法、是空相虛妄法,而且是無我的法性。這就是三法印所說的「諸法無我」,說三界諸法當中沒有一個我可言,這諸法都是剎那生滅無住;另外也說諸法中沒有一個法是真實法,沒有一個法是常住法。如果你虛妄建立說,其中一個法就是我,其實也是「非我」,不是 世尊所開演的真實我,不是大乘證悟菩薩所證的涅槃心如來藏。

大乘菩薩所證「人無我」,就是因為親證這無我法,親證這真實法、真實本心之後,能夠現觀這真實法自身,無任何一分五陰我的法性可言,這法當中沒有任何一分眾生的我性。證悟菩薩也能夠現觀所證的這個法是離我垢的,因為祂離一切見聞覺知,離一切對諸法的妄想計執,所以經文說祂是離我垢的。

所以,二乘人他是在否定蘊處界我,說蘊處界我虛妄,所以要把這蘊處界虛妄我,以及所衍生的這一切法都要滅盡,捨報入無餘涅槃,由這樣來說二乘聖者實證人無我。但 維摩詰大士這個地方,所開演的大乘法,說這個法是不用滅盡蘊處界我,是在蘊處界我現存之當下,證悟菩薩就能夠現觀自身中,有一個真實法與蘊處界我等等虛妄法真妄和合運行,由此來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而大乘菩薩所親證的這個真實法自身,卻是「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所以 維摩詰大士這樣的開演,這樣的大乘真實法,都不是二乘聖者所能思議,這部經的經名才會立名《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所以,目連尊者當年還沒有證悟,對於這樣不可思議的法,當然無法理解,自然也就會推辭不去探視 維摩詰。

維摩詰大士繼續為目連尊者開示的經文下面說:【法無名字,言語斷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所以 大士為目連尊者說:「我所說的這個大乘真實法,祂自身中沒有任何的語言、文字、名字可言,當你去特別為祂安立個名字,把祂稱呼為第八識,說祂是真實法、如來藏、阿賴耶識,或叫異熟識、無垢識,說祂是真如心、真如等等,經中常常有安立種種這些名相;但是這些名字都只是假名安立,你不能說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這個法。因為當你說出任何一個名相的時候,就已經離開你所說的這個『法』——所說的這個真實法。因為這個真實法本身,是離開任何一切語言文字,祂自身境界當中是「言語道斷」,連所有的心行都斷盡的無境界的境界。」

所以,既然說這個法離開一切語言文字所能到達的境界,那麼有人可能會問這個問題說:古來禪宗祖師為他的弟子印證證悟的時候,那弟子們又是要如何來親呈宣演這個法,師父才能夠幫他印證呢?一位真實證悟者,當然要透過語言文字的宣講,才能夠說清楚講明白他到底證的內涵是如何;只是當他在作這些宣演的時候,所使用的任何語言文字,當然都離開了這個「法」本身。

有人說他已經親證了、已經開悟明心了,就應當要具足了知、瞭解到前面這一段文所講的內涵的差異之所在。一旦你實證,你就能夠現觀、真正瞭解祂無始劫來,確實一直安住在這言語道斷,心行寂滅處;因為祂從來不會說一句話來回應你:當你辱罵祂的時候,祂永遠如如不動心,不會回應你一句;當你褒揚祂的時候、讚揚祂的時候,祂依然是如如不動心,也無喜樂動心可言。

所以才會為這個法,安立個名相,說是「真如」。意思說:這個法是真實存在的法,而且祂於一切六塵萬法如如不動心,所以才說是「真如」。雖然祂不會說任何一句語言文字,但是祖師又說「這個不說話的,才是真實說法者」,因為祂又時時、剎那剎那、無時無刻不在為你說法。能夠作這樣的現觀,都是每一位明心證真的菩薩,現前能夠體會,瞭解到這中間的義理:祂到底如何為你在說法,如何不分晝夜、無時無刻、剎那剎那在為你說法;對於意識、意根世俗的你的所思,如何的言聽計從,卻從來沒有一句語言文字上的怨言。所以大士這個地方,為目連尊者慈悲開示說:「法無名字,言語斷故。」一旦明心證真,你就能夠真正瞭解這個法義道理之所在。

這樣的慈悲開示,聽在目連尊者耳中,當然是無法理解;因為對一個二乘人來說,他都是要用語言文字去溝通,也要用語言文字在靜坐、經行的時候,深入去思惟這些二乘法。但是 維摩詰大士這個地方,開演的大乘真實法,卻說這個法離開一切語言文字,是言語道斷的,是觸不及語言文字的,當然對於目連尊者來說,他完全無法思議、無法理解。

所以,維摩詰大士這一段經文,為目連尊者所說的大乘真實法,我們再把這經文複習一次,上面我們曾經談到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也說「法無有我,離我垢故」,前一段又說「法無名字,言語斷故」,乃至這整段經文最後,維摩詰大士開示說:【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種種的宣講,當然都是在宣講大乘真實法的種種的法性。因為時間的關係,這整段經文,我們沒有辦法每一句都為大家提出來為大家講解;在這個地方,要勸請有心深入這當中法義的菩薩們,能夠請閱 平實導師這一部勝妙的《維摩詰經講記》深入去思惟,就能夠瞭解這當中的義理。

維摩詰大士開演這真實法,這當然是初轉阿含期這些已經證得阿羅漢聖人果位的二乘人,所聞所未聞的法,也是不可思議的法。大士這樣的慈悲開示,目的也在勸請這些二乘樂求小法者,能夠真正開始瞭解:世尊示現人間的真實本懷所要為大眾開示悟入的法,是大乘真實法而不是二乘法。大士也在協助 世尊來勸請所有這些二乘人迴小向大,不要再以實證二乘小法為滿足。

由這個地方來對照當代佛教界,仍然也有許多崇尚這二乘小法的情形,甚至把二乘法當作是佛法的全部,這都是對佛法的一大誤解——對這真實法,大乘真實法全然的誤會。更有佛教界導師曾經倡導這「大乘法非佛說」,我們知道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大乘法才是真實法」;但是,卻有佛教界的法師說「大乘法不是 佛親自宣講」的,這樣在誤會佛法,也誤導了無數學法大眾。所幸有地上菩薩 平實導師,把這樣正確的法義,在這部講記當中為大家圓滿的宣講,大眾才能夠真正瞭解。

今天時間的關係,這一集題目所探討的〈二乘法非法,如何是大乘如法之說?〉就為大家說明到這裡。

謝謝大家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40-a19_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