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62集 方便慧、慧方便、縛與解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這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副標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佛教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導師講述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共六輯作為範本,由教團親教師分配章節,依序宣講。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 維摩詰菩薩開示有疾菩薩調伏自心,以及調伏一切眾生的方法,就是:【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維摩詰所說經》卷2)意思就是說:有疾菩薩看見疾病現起時,他只是去醫治;把自己的疾病除掉,但是不除掉蘊處界我及所生、所現一切法。

其實經典中,類似的聖教不少,像《大法鼓經》中也有 世尊開示:【除如是等方廣大經,不說餘經,唯說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而不捨空;亦非身見空,空彼一切有為自性。】(《大法鼓經》卷上)因為已親證如來藏,已能同時現觀如來藏的空性與有性的大乘別教菩薩而言,他的見地就是:依於如來的第八識無垢識真如,也就是因地的如來藏,如來真實是常住不滅的,般涅槃其實只是一個示現!因為涅槃解脫與蘊處界一切法的法性,本來就是不會互相排斥的;蘊處界一切法生住異滅的法性,正是從如來藏的有性而來,卻也始終不離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離空性解脫的如來藏心體。所以,親證而能現觀如來藏的菩薩來看待蘊處界一切法時,根本不可能把蘊處界的一部分或全部,當作是常住的實相,又怎麼會生起我見與身見?而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解脫的空,並不是蘊處界壞滅了才能顯現的,也不是因為蘊處界生起了祂就消失了!既然這樣,根本就不需要滅盡蘊處界,不需要把如來藏能出生、能顯現一切法的無漏有為自性全部都空掉而去求解脫啊!否則,大乘別教菩薩證悟如來藏後,要如何繼續悟後起修,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成就究竟佛果呢?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大乘別教的菩薩,他的解脫真是太奇特,太不可思議了?

維摩詰菩薩開示說:【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維摩詰所說經》卷2)平實導師解釋說:「縛,有解脫道上的縛,也有佛菩提道中的縛,這又跟方便善巧有關係,不一定是證悟了如來藏才能離縛,也不一定證悟了如來藏就能全然離縛。……貪著禪的味道就是菩薩的纏縛,換句話說,對於證悟的境界若有所貪著,就是纏縛;對於禪定的境界有所貪著,也是纏縛。」而 維摩詰菩薩說解脫是從種種方便中出生的,為什麼菩薩的解脫跟方便也有關係呢?為什麼說不一定要開悟了才能得解脫?沒有開悟無妨也可以得解脫?

維摩詰菩薩接著開示:【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維摩詰所說經》卷2

這段經文中,提到了方便慧、慧方便、縛和解,這四個法,然後組成四種不同的情況;就是說沒有方便慧的人就會自我繫縛,有方便慧的人就可以得到解脫;沒有慧方便的人會被繫縛,有慧方便的人得到解脫。

經文中,維摩詰菩薩一一界定了這四種情況,再經過 平實導師詳細說明,讓我們理解到「方便慧」是指還在凡夫位的菩薩,也就是修學佛菩提菩薩道,而沒有斷我見、證真如實相的信位及外門行六度的菩薩;「慧方便」則是指已經斷我見,並且開悟證真如的七住到十迴向滿心的三賢位菩薩。既然,方便慧與慧方便,所指的是不同階位的菩薩,那麼就如同小學生與中學生,由於各自學習的目標並不相同,所應該具有的智慧與方便善巧,自然有所不同;相同的,凡位菩薩與賢位菩薩,在佛菩提道修習的目標也不相同,凡位菩薩修習的首要是求見道,也就是斷我見,證真如實相如來藏,成為賢位菩薩;至於已斷我見,見道證悟如來藏的賢位菩薩,他修習的目標則是要完成見道位的修學,通達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進入初地成為聖位菩薩。

所以,「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是說不斷我見,也不證如來藏的凡位菩薩,應該如何修行才能解脫而不被人間錯誤的想法繫縛?就是在於有沒有方便慧,沒有方便慧就會被繫縛;反之,另一位因為有方便慧,所以生生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時,都不會被人間的境界所繫縛,因而解脫於錯誤的知見,很快就能斷我見、證悟如來藏,成為見道的賢位菩薩。

那「方便慧」既然是凡位菩薩,能不能解脫錯誤知見,不被人間境界繫縛,見道成為賢位菩薩的依憑;那什麼是「方便慧」呢?平實導師解釋說:「這個方便慧,講的是遠離愛見心。」什麼又是「愛見心」?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這樣開示:「諸煩惱有二種:一種屬愛,一種屬見。」(《大智度論》卷3)表示如果要將眾生的種種煩惱加以分類,那就可總別為愛與見這兩大類。

但《勝鬘經》中聖教:【 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卻是將煩惱分為「住地煩惱」和「起煩惱」二種;這看起來,似乎是與《大智度論》分為愛、見二大類的說法,有所不同。然而,實際上並無不同!

這其中的道理,我們就得從住地煩惱的四種住地說起。住地是說意識覺知心所住的境界:首先「見一處住地」,一般都解釋為三縛結,也就是身見、疑見、戒禁取見。身見又名為我見,是因為眾生把虛妄的五陰以及五陰的功能認作自我的緣故。這是二乘初果聖人所斷的煩惱;而大乘菩薩經由明心斷除了見一處住地時,所斷煩惱的內容那就又加上了法界實相如來藏的親證,而不像二乘人,他們只能夠聽取佛語而信受,沒辦法親證。

欲愛住地就是欲界愛,眾生會流轉於欲界中,都是因為欲界愛,也就是對欲界中的五塵有所貪愛。除了往世證悟之後,發願要繼續受生在人間的菩薩以外,都是因為欲界愛而流轉於人間或欲界。所以說,欲界愛住地是繫縛眾生輪轉生死的最大繩索,非常粗重明顯;無法遠離覺知心相應的欲界境界,所以被欲界法所繫縛,永遠住於欲界中,這就是欲愛住地。

接下來是色愛住地,色愛就是執著色身、色塵,不肯捨離色陰;因此色界天人為了保有色身,就無法往四空定前進。因為到了四禪以後,再過去就是四空天的境界,沒有色身了;可是色界天人認為沒有色身是不可忍受的事,是他們不能接受的觀念,所以他們必須保有色身,對色身有所貪愛,那就叫作色愛住地。

最後的有愛住地是什麼呢?就是無色界愛住地。有的人認為色身是個累贅,雖然四禪天的色身是很輕靈的,但它終究是生滅法,無常、不可久住,所以他就捨棄了色身,修證四空定而捨壽後進入四空天。但是往生到無色界之後,是什麼都沒有了嗎?不是欸!他們是依憑於定力而仍然有覺知心存在,這個覺知心就稱為無色界有。在無色界中唯一所擁有的就是覺知心,這是他的意根所擁有的一切;所以是由意識覺知心與定力相應,住於定中,這就是無色界有。這樣貪愛無色界的意根自己、意識自己,就住在無色界定的境界,就叫作有愛住地;因為意根、意識及無色界定的境界,都是三界有所攝。

以上簡單說明了四種住地煩惱,我們可以發現,第一種見一處住地是執著於錯誤的見解,因而妨礙悟道;主要就是誤認生滅斷常的五陰為永恆不壞,而且把它當作顛撲不破的真實理,作為心中決定不移的見解,那當然就無緣證得離於生滅斷常的實相心如來藏;所以這是一種見解錯誤的煩惱,是屬於「見」的煩惱。那後面三種住地煩惱,則都是因為愛著於三界中某一界的境界,也就是對於三界中的事相有取相心,例如貪愛欲界的五欲等;愛著境界,就會與貪欲、瞋恚等煩惱相應;所以這三種都屬於「愛」著所生的煩惱。好,那我們這樣來看,《勝鬘經》中的這四種住地煩惱,其實就是《大智度論》中愛與見二種煩惱的另外一種分類方式,本質並無不同。

平實導師在《勝鬘經講記》中開示:「以上四種住地煩惱,會生起一切的起煩惱,起煩惱是說生起了以後會使眾生沈淪在三界中,是眾生可以相應到的煩惱,而且是與分段生死相應的。見一處住地是我見、三縛結,我見會使眾生不斷地從自我出發,而生起一切貪愛、厭惡,憎惡、喜樂的心行,這些心行的生起,都是從覺知心常住的錯誤知見及對三界境界的貪愛而生起的,所以就叫作起煩惱,凡是從意根與覺知心生起的煩惱都叫作起煩惱,這種煩惱都屬於四住地煩惱所攝,都是三界中的煩惱,都是與三界境界相應的煩惱。『起』是因為這種煩惱生起之時,在每一剎那都跟覺知心相應,所以叫作起煩惱。」

可見,四住地煩惱都是從意根和意識覺知心生起的,生起運作中,也是每一念、每一剎那都和覺知心相應,這也就是唯識種智中所說的「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維摩詰經》中稱為「愛見心」,那麼依 維摩詰菩薩的開示,就得到一個結論:不斷我見也不證如來藏的凡位菩薩,如果有方便慧,就能夠遠離「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生生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時,就都不被人間境界所繫縛,因而解脫於錯誤的知見,很快就能斷我見、證悟如來藏,成為見道的賢位菩薩;否則,就會被人間的境界、人間的錯誤知見所繫縛了。

我們再來說賢位菩薩的「慧方便」:賢位菩薩有慧方便而得解脫,甚至有的能因此而進入聖位;可是有的賢位菩薩沒有慧方便,雖然斷我見、斷三縛結,並且證悟明心而有了見地了,可是仍然被自己繫縛住了。前面我們說的凡位菩薩如果有愛見心,不能遠離見一處住地這個我見、三縛結,以及欲愛、色愛、有愛三種住地這愛著三界境界的煩惱,就是 維摩詰菩薩所說的愛見心,那就會被三界的境界所繫縛,而不能得解脫。可是賢位菩薩不是至少是明心、斷我見了,為何還會被四住地煩惱所繫縛呢?

原因首先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是屬於見道斷,是在明心斷我見時就斷除了;而其餘的三種愛著三界境界的住地煩惱,則是修道斷,就是得在明心斷我見後,歷緣對境才能一分一分斷除,不是見道當下就能斷盡。

其次,雖然依世間智慧,經過觀察之後能夠解知五陰虛妄不實,乃至能夠證悟明心,但是當意識覺知心每一念、每一剎那和四住地煩惱相應時,如果沒有未到地定的定力為依持,那就會落入三界境界,生起了愛著而被繫縛住了。

另外當然還有一種情形,就是這個人他並不是經過自己真參實修親證真如心如來藏,而是從別人那兒竊取或是別人告訴他,因而知道了如來藏的總相密意;這時候由於他沒有經歷深細觀行五陰身心生住異滅的過程,不能夠對五陰的虛妄生起深切的感受,以致不能斷我見。又因為沒有未到地定的動中定力作為依持,縱使有明心的慧解,卻無相應的方便生起,於是明心的智慧無法運用,就像曬乾的木耳無法直接煮食一樣,變成了乾慧;因此就無法把邪見除掉,我見就繼續生長,最後長到一個程度,貪欲、瞋恚跟著就來了,就落在邪見、瞋恚與貪欲裡面,進而作出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來,當然這麼一來離解脫就越來越遠了!

時間的關係,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86-a19_062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61集 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這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副標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佛教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講述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共六輯作為範本,由教團親教師分配章節依序宣講。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不論聲聞解脫道行者、或者只修解脫道的通教菩薩,他們縱使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而能斷除三界攀緣,能自知自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當然已經去除了眾生疾病的根本,但是由於沒有親證如來藏,維摩詰菩薩就認為他們仍然是未具佛法。為什麼說他們未具佛法呢?因為以聲聞解脫道來說,已經證得諸漏已盡,不受後有的四果阿羅漢,由於未證如來藏,而只證得世間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空、緣起性空,他們就會急著要灰身泯智──就是把色身和擁有阿羅漢智慧的意識覺知心都滅掉,急著要入涅槃。

但是真實佛法不是這樣,最簡單的一個理由,就是學佛人三歸依時都要在佛前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是聲聞解脫道行者急著要入涅槃,即使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是有未能迴心大乘的聲聞阿羅漢要入涅槃。像 釋迦世尊最後弟子須跋陀羅,他活到一百二十歲,他在三個月前就聽說 釋迦如來即將要入滅;他想來求法,卻又一天拖過一天,到了 世尊宣示要入滅的那一天早上,他還是拖延著不來,一直到了那天晚上想一想,再過一會兒 世尊就要入滅了,我還是去求法吧!這時 世尊已側臥在娑羅雙樹之間,即將要入滅了,他才姍姍來遲;所以阿難尊者不肯讓他打擾世尊,於是雙方就在那邊,提高聲調爭吵了起來。佛陀聽了就說:「阿難,讓他進來吧!這是我所要度的最後一個聲聞弟子。」

因為須跋陀羅證得非想非非想定,他覺得自己很了不得,他想:「我已經一百二十歲了,而佛陀才八十幾歲。」所以佛陀三個月前公開說三個月後要入涅槃,就是要說給須跋陀羅知道;因為須拔陀羅的心中對涅槃有疑,但卻是一天拖過一天,到了最後一天他都還在猶豫,終於挨到了那天晚上的最後一刻,知道再不來問 世尊這個疑惑就沒辦法解決了,終於才來煩擾 世尊;所以 佛陀為他說法,他當下成為俱解脫阿羅漢;不僅沒說:「我這個一百二十歲之身還可以用,世尊離開人間之後我就繼續護持正法。」卻反而說:「唉呀!我不忍看見世尊入涅槃啦,所以我要先走了。」世尊早就知道他是個聲聞種性的人,所以就說:「善哉!汝自知時。」意思是說:「你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入涅槃。」他聽了就在世尊面前坐著入無餘涅槃。

且不說他證得阿羅漢果對正法久住有沒有幫助,我們前面說到的諸佛通願—四宏誓願,他成就了哪一個誓願?顯然是一個都沒有。這就難怪維摩詰菩薩要說他們是未具佛法,因為從真實佛法、完整的佛法來看,就如維摩詰菩薩開示:蘊處界我與涅槃,【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維摩詰所說經》卷2)平實導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個我與涅槃都沒有決定性,因為十八界我滅盡了就沒有我了,這個我怎麼會有決定性呢?都是因為十八界存在,所以才說有我。涅槃也是一樣,正因為有如來藏存在,才說有涅槃可證;如果不是如來藏存在,就沒有涅槃可證。從我與如來藏平等、從涅槃與如來藏平等,這樣來看時還有什麼病可說呢?若要說有的話,那就是空性;因為如來藏也是空──沒有形色,既沒有任何物質、又不像覺知心有見聞覺知而能覺知自我的存在,所以你不能夠說祂「有」,所以說祂也是「空」。

這就是從世間相來看蘊處界我是無常空、是緣起性空,而如來藏祂更是既無一切世間物質的形與相,也沒有見聞覺知心——覺知六塵諸法的知覺性,當然更是空;《般若經》中就稱祂為畢竟空。那什麼是畢竟空呢?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開示:「由畢竟故,得名真實。」(《瑜伽師地論》卷85)所以畢竟空就是真實空。因為說蘊處界我是無常空、緣起性空,其實都是從它們本無後有、有而還滅的生滅相來說空,並不是真實的空;而畢竟空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證悟本心如來藏後,現觀到如來藏具有「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動搖」的空性。

然而從大乘別教,證悟如來藏菩薩的見地來看,所證如來藏雖然是無三界一切有,是最極清淨,並且如如不動的畢竟空,但是卻又能如惠能大師一樣,現觀到如來藏具有「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的有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是說如來藏本體,具有本來就具足了能自己存在的自性,祂不是依他法才能出生,也不會因為他法而滅壞,或有所減損。

如來藏具有本不生滅、本自具足的有性;又具有本自清淨、本無動搖的空性,這正是涅槃的實質內涵,《阿含經》中稱為涅槃的實際。平實導師說:「因為有如來藏存在才說有涅槃可證,如果不是如來藏存在就沒有涅槃可證。」道理也就在此;這樣來理解的時候,當然我與如來藏平等,涅槃也與如來藏平等。而能生萬法,則是說如來藏能直接、間接出生、或顯現蘊處界及器世間一切法。這當中如來藏雖然出生了蘊處界我,但並不是像媽媽生了小孩、或者母雞生了雞蛋一般,出生之後,小孩或雞蛋就與母體的媽媽或母雞分離;而是如同明鏡顯現影像一樣,明鏡上的影像與明鏡本身是不可分離的。五祖弘忍為六祖惠能說《金剛經》,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是因為他證悟了如來藏,現前觀察到如來藏與蘊處界我之間,存在著這樣的親密的關係;所以平實導師開示:「蘊處界我其實與如來藏是同一個,是不可分離。」

說到了這邊,經過我們分別從空和有,這兩個角度來作分析,大家應該不難察覺,其實因為有如來藏的有,才會有蘊處界我的無常空、緣起性空;而如來藏心體所顯的畢竟空、以及祂的涅槃性,當然與如來藏能生萬法的有性,更是不可分離。就如同花朵的美麗與花朵本身,是不可分離,不能夠說離開了花朵本身,還有花朵的美麗存在;如果有,那一定是意識心中虛妄想而已。

因此這就很清楚了,當緣起緣滅、無常變異的蘊處界我存在的當下,涅槃就已經存在,並不是蘊處界我滅盡無餘之後才是涅槃,所以維摩詰菩薩才會說:「我等、涅槃等。」(《維摩詰所說經》卷2)既然蘊處界我和涅槃是平等平等,又何必急著入涅槃。就因為證悟如來藏的大乘別教菩薩,親證了這個法界實相,所以平實導師說:因此菩薩可以繼續往上進修,斷盡思惑以後,進入到八地時仍繼續進修菩薩道,才能廣利眾生永無窮盡,最後終於能夠成佛。這是與不迴心的聲聞阿羅漢們,走著一條完全不同的修行之路,但這也才是真正具足佛法的成佛之道。

但是大乘別教證悟如來藏的菩薩,為了廣利眾生成就佛道,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幾乎世世都生而為人,取得人間的蘊處界,那就不免會有病苦。如同維摩詰菩薩說:【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維摩詰所說經》卷2)發心履踐四宏誓願的菩薩,等於就是發誓永不入涅槃,就得要繼續緣於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各種境界,來取得三界相應的有情身,那就免不了會有三界各種不同的煩惱病苦纏身,這時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更重要的是,菩薩既然要生生受生為人來廣利眾生,對於同時生在三界中承受著種種煩惱病苦的眾生,又該如何去調伏他們呢?

維摩詰菩薩開示說:【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維摩詰所說經》卷2)平實導師解釋說:菩薩要生起什麼大悲心呢?應當自己這樣想:「我既然證得如來藏以後,如今已經調伏了,因為自己已經證得無所受的如來藏了,所以既不起涅槃貪、也不起五欲貪,只是隨緣而行,所以心得調伏;我自己既然已經調伏了,也應當教導眾生同樣的調伏自心不墮斷滅空中,也不會去斷滅自己的十八界,但是也不對十八界生起貪著;這樣調伏自心,並且教導一切眾生如此調伏自心。」所以有疾菩薩看見疾病現起時,他只是去醫治;把自己的疾病除掉,但是不除諸法。諸法指的就是蘊處界,離開蘊處界我,對眾生而言就無一切法了。

導師的意思,我們可以用一個世俗的說法來說,就是身體有病就針對疾病來醫治,而不是以自殺滅掉整個身體來說疾病也沒了;因為身體既然不存在了,這時說有疾病、沒疾病,那就一點兒意義也沒有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維摩詰菩薩開示:煩惱病苦的根本,是由於眾生攀緣執著三界種種境界。

接著菩薩又說:【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維摩詰所說經》卷2)阿羅漢們都是有所得,他們唯一的無所得就是無我,要把三界攀緣斷掉;滅盡蘊處界諸法、不再出生,而說無所得、無我。平實導師卻說:阿羅漢他們的無所得、斷攀緣也是方便說,他們攀緣於無我。因為無我與真我的差別,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無我在世間法現象界的蘊處界上面來說,因為蘊處界等等這些世間法,無常、苦、空故無我。可是佛法中的真我,並不是在講蘊處界等三界我,這真我是從實相法界如來藏來說的;如來藏才是一切有情的真實我,因為祂恆住不壞,具有種種勝妙的功德業用,卻又是性如金剛,不能夠說是無常故空的無我,而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真實我;所以不能捨棄了如來藏這個真實法而去單修蘊處界無我,然後說這就是佛的正法。

這也就是阿含部《央掘魔羅經》聖教:【若說如來藏,顯示諸世間;無智惡邪見,捨我修無我,言是佛正法。】(《央掘魔羅經》卷2)這裡所說的無知的惡邪見,因為如來藏正法是實相法界的事、是一切有情的真我,這個真我函蓋了現象界的法—蘊處界,而現象界的蘊處界顯示出來的無我法卻是依真我如來藏作基礎,才能夠說蘊處界等「我」是生住異滅、緣起故空,所以蘊處界等無我法,也不能夠離開真我如來藏,不能說完全無我的斷滅空就是佛法。

《央掘魔羅經》還說:【聞彼說不怖,離慢捨身命,廣說如來藏;是名為世間,堪忍上調伏。】(《央掘魔羅經》卷2)如果聽聞那人講無我法,而心裡面聽了不驚恐、不畏懼,願意捨離我慢-認定最微細覺知心意識是真我-就是阿含解脫道中說的我慢,如果不再認定覺知心最微細狀態的自我是真實,這就是捨我慢,這樣把這個慢捨掉,並且下定決心,寧可捨身命也要廣說如來藏;像這樣子離慢捨身命而廣說如來藏,對於那些正在否定如來藏而專說無我法的人,心裡面完全沒有恐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為世間作事的人,才是真正為了救度世間而來的人。因為他們親證,而現觀自己真我──本際如來藏無始劫以來都無所得,既然真我本來就無所得,又何須攀緣三界蘊處界假我的身與命呢?

因此平實導師強調,菩薩告訴眾生:你學我的法,而不要像阿羅漢一樣,病重了就想要入涅槃;即使將來有一天能證無餘涅槃,也不可以去取涅槃;生病時就把病治好,治好了,其餘諸法都不須除,不用入無餘涅槃,繼續行菩薩行;要這樣去教導眾生。像大乘別教菩薩以這樣的方式來捨身命,身命捨了當然就無病苦可說啦!這位菩薩必定能堪忍於一切橫逆的境界,他已經成為上上的調伏者了。

時間的關係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82-a19_061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60集 不證如來藏而斷諸漏者,為未具佛法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這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副標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佛教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講述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共六輯作為範本,由教團親教師分配章節依序宣講。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金粟如來倒駕慈航示現為等覺維摩詰菩薩,協助 釋迦世尊教導佛弟子,再以方便示現色身有疾,利用眾人來探望、慰問他疾病的機會,為這些來探病的人開示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當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承 釋迦牟尼佛意旨,前往探望、慰問維摩詰菩薩時,向維摩詰菩薩問到:「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菩薩回答:「眾生之所以會生出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對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境界有所攀緣。」而之所以攀緣三界境界難以止息,平實導師解釋說,是因為眾生未能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

我們也引述了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中,對於聲聞解脫道行者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成為慧解脫、俱解脫乃至三明六通大解脫阿羅漢的開示;就是說這些大阿羅漢都已經斷盡了欲漏、有漏、無明漏,然而諸漏斷盡之前,先要斷一個法叫作見惑,見惑是指邪見、是不如理作意而產生的無明,這純粹是解脫道中見地上的事。譬如說色陰是不是真實我?是否常住不壞呢?又譬如說受、想、行、識,或者最有代表性的意識覺知心-譬如離念的靈知、有念的靈知等等,以及定中的靈知、定外的靈知等等-是不是常住我?首先在這個部分要先弄清楚,確實了知五蘊的內容,並且也確實了知每一蘊全部都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所以五蘊裡面沒有一法是真實我,這純粹是依智慧而在見解上經由現觀而斷除了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或戒禁取見的五利使,加上未到地定的定力配合,見惑斷除了;這並不是在說世間法見解上面的迷惑,而五利使斷了就表示身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三縛結斷了,成為證得解脫道的初果人;這時只要再經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已經可以稱為我生已盡了。

因為這樣現觀而斷三縛結,是有未到地定的依持、是真確而深入的體驗,不僅只是一種知識而已,而是見道──見道跡,就是十分篤定出離三界之道從何開始,將不再永無止盡地在三界中生死輪迴了。見惑真的斷了,接著才是斷有漏,有漏指的是「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而欲界有斷了,就滅除對欲界五欲-尤其男女欲-的貪著,就會發起不退的初禪──斷離欲漏,這就是所有解脫道中,三果人必定都有的梵行已立,已經可以行清淨梵行,但卻還不是解脫道極果阿羅漢的證境;接著斷離色界有,就證得四空定中的空無邊處,那麼證得四空定以後,又斷盡了對四空定的境界愛,就是無色界有斷除了,這時五下分結斷盡,就成為頂級的三果人;可是這個有漏已盡的三果人,還不能出離三界生死,因為還有個無明漏;所以乃至證得八解脫、以及部分已證得滅盡定的聲聞聖人,都還要再修不放逸行,因為他們還有無明漏未盡。那無明漏是指什麼呢?無明漏是喜愛於非非想定中,極微細的覺知心繼續存在,在《阿含經》中 釋迦世尊說這叫作「我慢」,這不是一般人講的我慢,一般人講的我慢是相對於別人而生起慢心,其實那只是慢、或者說過慢、慢過慢。

《阿含經》中 世尊講的這個我慢是說喜樂於無色定中的自我繼續存在,由於這樣的自我存在而心生極微細的喜樂,這叫作我慢。這時候他的境界就是我能捨三界有,這就是我慢相,他還有個捨心在,由於還有這個捨心在,意識就會跟著存在,意識存在他就無法出三界、不可能入無餘涅槃,所以這個時候連捨心也要捨掉,斷盡五上分結,這時解脫道應修的法、應斷的結都「已修、已斷了」才是所作已辦,成為四果阿羅漢,然後就不樂於受生,這樣才能夠十八界滅盡「不受後有」,就是不再出生中陰身,永住於無餘涅槃中。所以連這個捨心對自我存在的喜樂相,那個喜樂雖然外表看不出喜樂的模樣,可是對這個自我存在的喜樂仍然存在,這個也要斷除,這個我慢斷除了就是無明漏已斷盡,這樣才能夠說「有漏已盡、無明漏已盡」,才算是諸漏已盡的阿羅漢。這樣的阿羅漢捨壽就斷盡一切法,出三界入涅槃,當然就除去一切病苦的煩惱了。

從平實導師開示這些聲聞解脫道行者,經由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而斷除三界攀緣,能自知自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那當然就已經除去了眾生疾病的根本。但是維摩詰菩薩並不認可 釋迦世尊座下那些慧解脫、俱解脫、乃至三明六通大解脫的阿羅漢弟子,因為維摩詰菩薩說:「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維摩詰所說經》卷2)意思是說:假使一個人堅決執著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並無實相心如來藏存在,純粹從緣起性空來證空,他就依著聲聞解脫道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的行門,只是觀察世俗法的五塵及法塵全部都是緣起性空,並不存在真實的六塵諸法可以為六識覺知心所領受;然後就以不存在疾病中痛苦的「六塵諸法」被「六識覺知心」領受的這樣的見地來安住在法上,繼續在人間領受-包括疾病、苦痛在內的-一切六塵覺受。然而即使他這樣的見地,並不違背解脫道應斷離諸漏的認知,但是他仍然不是真正具足佛法的人,縱使說他悲愍眾生-不滅掉五陰在人間的種種受-依著悲願而繼續受生於人間,永不入涅槃;那也只是大乘通教斷我見的見道菩薩、或者是通教的阿羅漢菩薩,不是大乘別教中的真實義菩薩。因為他修的法仍然是世俗諦解脫道法,未證如來藏,不是佛菩提道,所以不是真正具足佛法的佛門修行人。平實導師就依據上述維摩詰菩薩開示的真義進一步說明,所以真悟的菩薩真具佛法,他既不滅「受」而同時領受種種受,因為於五塵六入諸受當中還有另一個不受六塵境界受的本識如來藏,他已親證而入般若實相智慧中,是別教中的見道者,才是真具佛法的菩薩;不像通教菩薩只修習二乘解脫道而無法證得如來藏。導師說當你證得如來藏時,現觀如來藏不受一塵、不受一法,卻無妨證得如來藏的你,見聞覺知心照樣在領受六塵,這樣才是真具佛法的菩薩,亦不滅受而取證也!這時所取證的正是阿羅漢所不知的涅槃中的本際,卻無妨仍有覺知心的六塵受存在,而不違背涅槃寂靜的聖教。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來看看假藏傳佛教喇嘛教那些上師、活佛,根據宗喀巴兩部《廣論》中的邪教導,要以男女二根交合雙修來成就所謂「即生、即身成佛」的報身佛果證,甚至妄稱這就是《華嚴經》散財童子五十三參當中,所參訪的婆須蜜多尊者教導的清淨妙法;殊不知婆須蜜多尊者早已是明心見性親證無生忍及無生法忍的地上菩薩,雖是以男女情欲為方便,卻是以斷欲漏、斷有漏的方式,教導學人深觀一切情欲及覺受都是極為低劣的貪欲境界──不離欲界有,可以說正是維摩詰菩薩開示的眾生病本中最為粗重、都是修學時應該要滅除的。而婆須蜜多尊者在教導學人的時候,更會觀察因緣、引導學人親證實相心如來藏,這樣既有解脫道、也有佛菩提道,才是真具佛法真實義的大乘別教菩薩,他所作的教導也才是真具佛法的如理、如實教導。反觀那些假藏傳佛教喇嘛教上師、活佛們,都是否定第八識實相心如來藏的應成派中觀六識論者,已成為維摩詰菩薩所說未具佛法者,而他們又執男女二根交合中的樂受,乃至領受此一樂受中無語言文字的靈知心為真常、為清淨的樂、為實我,完全落在身覺及意識境界中,本質是對最低劣欲界六塵的貪著,不離欲漏,更遑論對有漏、無明漏有所了知而斷離。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就是:假藏傳佛教喇嘛教根本不是佛教,而喇嘛教那些上師、活佛根本不是佛教的僧人。

話說回來,維摩詰菩薩雖然說不證如來藏而僅在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世間法上去修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聲聞解脫道的這些佛門修行人是未具佛法者,但他卻又說:【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維摩詰所說經》卷2)五蘊、十八界等不斷生滅變異的我,為什麼和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際如來藏平等呢?平實導師解釋說:【明心證悟如來藏後,就可現前觀察、確認蘊處界這個我只是在如來藏心的表面出出沒沒而已,都屬於如來藏;所以我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我,所以五陰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五陰。】導師結語說:「我其實與如來藏是同一個、是不可分離的。」導師的意思就如同說:鏡子本來就具有能不斷顯現影像的功能,所謂「漢來漢現、胡來胡現」,這些影像在鏡子表面不斷起起落落,並且不停變化,看似有生有滅,但是影像的生滅變異其實都是鏡子本有的功能運作的結果;也就是說顯現影像的功能是跟鏡子一起存在的,只要鏡子存在,這種功能就會一直存在著。因此在鏡子不壞滅的前提下,那就不能說鏡子顯現影像的功能是何時生、也不能說何時滅;這也就是說對鏡子來講,這種顯現影像的功能是無有生、也永不滅的,而且所顯現的影像又從來不曾離開過鏡子,這樣子來看影像在鏡子上面不斷地生滅變異,既然都是鏡子本身功能的運作,可以說就是鏡子的一部分,那鏡子中的影像不就和鏡子不可分離,平等如一了嗎?

另外,像我們過去曾經舉過的例子:許多人小時候曾經把玩過的萬花筒,萬花筒是一種圓筒形的光學玩具,主要是由圓筒一端用玻璃密封的眼孔往筒裡面一看,就會看到裡面出現了一朵美麗的花樣,將它稍微動一下又會出現另一朵花的圖案,不斷地轉動圖案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叫作萬花筒。把玩的人看待萬花筒,可說蘊含著無限變化的可能;每轉動一次,筒內的圖案隨之改變,看到的圖案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然而單單看萬花筒裡面呈現的圖案,雖然覺得它不斷在生滅變異,但是如果從整個萬花筒來看,其實就無所謂生滅變異了,因為萬花筒的結構是在圓筒內放置三個玻璃鏡子組成一組三稜鏡,兩端以玻璃密封,再把有鮮艷顏色的實物,像彩色玻璃碎片之類的東西放到圓筒一端的三稜鏡之間,另一端則開一個眼孔,然後觀察的人從眼孔看進去時,就可以看到三稜鏡之間的彩色碎片,藉由三面玻璃鏡子把光反射的作用就呈現出對稱的美麗圖案,看上去時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朵一樣。可是這許許多多美麗圖案的不斷生滅變異,它本身就是萬花筒功能運行的顯現,不出於萬花筒之外,可以說生滅變異就是萬花筒本身功能的一部分,而這種功能,從萬花筒存在就已經存在了,只要萬花筒永遠不壞,它的功能也就永遠不會壞失。我們可以萬花筒來譬喻如來藏,萬花筒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那萬花筒不斷變化呈現種種美麗圖案的功能,也就跟著不生亦不滅,就像只要如來藏在三界中顯現,祂就會不斷地生出或顯現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生滅變異的法。從萬花筒來看,生滅變異的圖案其實就是萬花筒本身的一部分;同樣地從如來藏來看,不斷生滅變異的蘊處界我,正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其實與如來藏同一而不可分離,平等平等。

時間的關係,這一集就解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78-a19_060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59集 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這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副標題「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以佛教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講述的《維摩詰經講記》一書,共六輯作為範本,由教團親教師分配章節依序來宣講。

本集節目要從《維摩詰經講記》第三輯,平實導師演述《維摩詰經》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菩薩:「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就是在前面問完了去探病的菩薩應該怎麼作之後,接著問被探望的菩薩-也就是生病的菩薩-應該怎麼樣安住自心?這一大段經文的【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這以下的講記部分,開始進一步來解說。

《維摩詰經》是《維摩詰所說經》的簡稱;因為內容有一大部分是記載金粟如來倒駕慈航,以等覺 維摩詰菩薩的身分來娑婆世界,協助 釋迦世尊教導佛弟子的開示;而經文最後〈囑累品〉中,釋迦世尊依維摩詰菩薩開示的意旨,說這部經也可稱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因為三乘佛法都是在教導眾生得解脫;釋迦世尊的意思就是說:維摩詰菩薩教導佛弟子的,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而維摩詰菩薩是以什麼方法來為佛弟子們開示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經中記載維摩詰菩薩【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維摩詰所說經》卷1)就是利用國王等人來探望、慰問他疾病的機會,為這些來探病的人說法;藉機就開示了這個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但是在《維摩詰經》前面的〈弟子品〉和〈菩薩品〉中,我們看到了舍利弗等十大弟子,甚至彌勒等幾位菩薩都向 世尊稟白,認為自己無法堪任前往看望、慰問維摩詰菩薩的疾病。直到了這一品〈文殊師利問疾品〉,才由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帶領了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及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隨從前往看望、慰問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看望了維摩詰菩薩就問:【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所說經》卷2

維摩詰菩薩當然就說說疾病的根本在哪裡?他說:【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維摩詰所說經》卷2)意思就是說:「攀緣」就是眾生一切疾病的根本。攀緣什麼呢?攀緣於三界。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都是講眾生身外的器世間世界?這跟眾生身上的疾病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眾生對三界的攀緣就是一切疾病的根本?

平實導師解釋說:【由於攀緣於人間的人身,所以就有病;如果不攀緣於人類這個色身而生欲界天中,就沒有這個病。為什麼會攀緣這個人身呢?是因為煩惱──貪愛欲界人間的煩惱,不想生在欲界天中,喜歡繼續當人;由這個煩惱而起了攀緣,就攀緣於人身。】也就是說,當眾生貪愛欲界人間的境界時,相對於眾生的六識覺知心,人間這個器世間無非就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而能了別五塵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是「內識」,都是不能直接接觸外五塵的心;那當然就必須要有能接觸並攝取外五塵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也就是說,當眾生貪愛欲界人間的境界時,就必定會去取一個人類的色身,來作為他領納人間境界的工具。

以平實導師在講記中所舉──董永與七仙女的神話故事來說:七仙女中最小的織女本來生在欲界天,但是欲界天的欲觸比較細,男女間的貪愛也比較微細,而她因為欲貪粗重,不喜歡這種微細的男女欲愛;反之人類夫妻間相對粗重的欲愛,她看了就既羨慕又喜歡,於是愛上了董永,就想來人間嫁給他;這時得要下凡來人間,取得一個人類的色身,才能與董永生活在一起,受用與董永間的欲愛以及人間的五欲。說到欲界天男女的貪愛,是比較人間要來得輕微;我們都知道三界中的欲界之所以稱為「欲界」,就是因為這些有情眾生,都貪著於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其中尤以對男女色的欲貪最為普遍、也最粗重。但是欲界中有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眾生,其中餓鬼和地獄眾生,都是因為過去生造作了重大惡業而受報出生去受苦報的,根本無暇受用男女欲;而畜生與人類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下,基本上可以同樣來看待牠。那麼以欲界天的天人和人間的人類來比較──欲界天的天人,他們男女欲都比人間淡薄,就是說欲界六天和人間雖然都仍有男女欲,但貪著淫樂之心則有輕重、厚薄之分,以人間為最重,越往上升則越輕。

人間的淫欲樂觸,必須男女二根交合達於性高潮,才能暫時滿足人類的貪欲;欲界六天中四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仍然有二根交合,到達性高潮時,淫根中有風氣流出,以此來滿足貪欲;第三的夜摩天,是以男女互抱來滿足貪欲,已經不需要男女二根交合了;到了第四天兜率陀天的天人,則只需要互相牽牽手就已完成性事,滿足他們的貪欲心;第五天化樂天,連身體接觸都不需要,只要男女互相看望、進而互相微笑,就可以滿足欲貪;最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則只需要男女對看一眼,便滿足淫欲了。所以在欲界人間和欲界六天,越往上升男女互貪的貪求心越淡薄,而二根交合的淫欲樂觸只到第二天忉利天為止,第三天夜摩天起就已經沒有二根交合的淫觸樂受了;但是不管滿足男女貪欲的形式如何,只要仍攀緣於男女欲,就不離欲界輪迴生死。像攀緣於人間的境界取得人間的色身,就會有病菌的感染、流行感冒等等多種病苦;就算生到欲界天也還是有病,貪著欲界諸天的五欲以及五衰相現,這就是他們的病、他們的煩惱;同樣情形,攀緣色界、無色界,就有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不同境界的煩惱病,色界天就是瞋與定境變異的煩惱,而無色界則是仍有無常行苦的煩惱。平實導師開示說:【大約來講,欲界的大病就是貪。而色界的大病就是瞋:只要你不恭敬天主,他就脾氣大發。可是生到無色界還是有個大病,不單是無常,同時也有愚癡,正是阿含道中說的有漏與無明漏。】

有漏與無明漏就是解脫道中說的上漏,再加上欲漏,合起來總稱為「諸漏」。這三種漏,可說就是眾生之所以攀緣於三界的原因,也可說是把眾生綁在三界生生世世-欲界、色界、無色界間-來來去去不得解脫的三條大繩。以維摩詰菩薩回答文殊師利菩薩說:「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那麼要除去攀緣三界的病本,就必須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所以聲聞解脫道中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欲漏是修學解脫道第一個階段必須要斷除的,然後才是斷有漏,最後才是斷除無明漏。欲漏是什麼?就是對欲界法有所貪愛。欲界中的五塵以及對於男女欲的貪愛,就是欲界中的失漏法,使人們的解脫功德不斷漏失,這個欲界漏是修道位中要先斷離的第一個部分。可是,修道位之前先要斷我見,先要發起見地成為初果人──那是見道,不屬於修道。斷我見後接著才是修道;在見道位中努力修道,還沒有斷盡欲界漏之前就叫薄地,是薄貪瞋癡的意思。這是說,由於欲界愛而引生的貪瞋癡已經淡薄了,就稱為二果人。

但是在真正的解脫道中,二果人還不算是聖人,雖然有努力在修行,可是還沒有斷盡欲漏,他的心境還是留在欲界法中。說到斷除欲漏,並不是自己想要斷就能斷,也不是自己認為已斷就是真的斷,是否真的斷了,要以親證為憑;什麼是親證為憑?就是從心中確實斷除了。當心中確實斷了的時候,初禪就會自動現前;必須以此作為證明,以此作為驗證,就是要以欲愛的現行斷了,初禪發起了作為證明,要以初禪的不退作為驗證,才能叫作已離欲漏。所以聲聞道中真正聖人是指三果人,他們已經斷除欲界愛,也就是永遠離開了欲漏,於欲漏得解脫,於欲界愛得解脫,這樣才是真正證得離地──離欲界境界的三果人。因此平實導師說: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這是解脫道中的第一個修道位,所要斷離的就是欲漏,欲漏斷離了便成為三果人。

接下來要斷有漏。有漏是指什麼呢?是指色界有、無色界有,這全部都是有漏;因為,如果不能斷離有漏,就會繼續受生在色界或無色界中,依舊不免輪迴生死;所以繼續保持未來世的色界有、無色界有的存在,就會漏失解脫功德,稱為有漏。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中開示:【已斷欲漏之後,接著要實質上去理解:三界有到底是什麼內涵?欲界有已經斷除了,色界有是什麼?無色界有是什麼?都要去瞭解;並且能夠確定自己不會再受生於色界有、無色界有之中,這樣才是斷除了有漏。可是這個斷有漏是要在初禪發起之後,自己實際上去體驗、去進修第二禪,然後以第二禪的證境就可以推論三禪、四禪以及四空定境界中的名色有,對色界有及無色界有就可以推知出來。】

經過這樣推知色界及無色界的境界,自己可以確定不去受生,五下分結斷除,就是真的斷有漏。但是雖然斷了有漏,自己確定不受生了,是否就能不再受生?其實不能,因為還有無明漏沒有滅除。導師解釋說:【那個無明漏就叫作慢,是「我慢」,但不是指一般所說的與別人相比較而引生的慢。這是因為欲漏、有漏斷除之後,剩下的最後一分有漏──另外稱為無明漏;但這個無明漏並不是因為他沒有執著就滅除了,而是因為他心裡面還有我慢;這個慢是說他還有一個想,那個想叫作了知;了知什麼?了知「我已不受生死」,他還有這樣的捨心存在。當他有這個捨棄五陰的捨心存在時,他就會繼續出生在上二界中。如果他只有初禪,那他死後還會生到初禪天去;如果他具足四空定,死後會生到非非想天去;是因為他還有捨心,死後就無法隨即入無餘涅槃,得要受生於上二界中,然後在那邊捨壽時才能取涅槃,這表示他的無明漏還沒有斷盡。】這意思是說:縱使這個解脫道的修行,已經斷除欲貪證得初禪,乃至進一步斷離有漏,證得離地的三果阿那含的證量;但是由於仍然有這個微細的我慢未斷,他捨壽後就必須生到色界乃至無色界之中,去上流般涅槃,乃至多生歷經色界、無色界諸天上流處處般涅槃的過程。

導師說:【當他把這個捨心給斷除了,我慢就不存在了。這個我慢,不是跟人家比較說「我比你行,你比我差」那個我慢,而是還有一點點自己感覺不到的「喜樂微細意識自我的存在」。為什麼他這個捨心還會存在呢?是因為微細意識的自我還在,自我的那個覺想就是自我的了知,這個了知還願意繼續存在,就是還沒有斷盡無明漏,這叫作我慢。所以,當他最後發覺到這一點,而把這一個我慢也斷盡的時候,就是無明漏斷盡了,五上分結才算是全部斷盡。】

從上面平實導師的開示,可知依聲聞解脫道的修習是可以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而斷除三界攀緣,也就去除眾生疾病的根本。但是維摩詰菩薩為什麼不認可 世尊座下那些慧解脫、俱解脫,乃至三明六通大解脫的阿羅漢弟子?維摩詰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究竟是什麼樣的解脫?生病的菩薩又該怎麼樣安住自心?時間的關係,這就得留到下集再來為大家進一步說明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74-a19_059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58集 空性與空相(四)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維摩詰經講記》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上一集的子題〈空性與空相〉。

在上一集,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對話當中告訴大眾:身為有疾病的菩薩,對於生病這件事,應該用什麼心態來看待。今天繼續談的是「有病的菩薩應該如何調伏其心」?其經文如下: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維摩詰經講記》卷2)

說明如下:文殊師利菩薩言:「居士!有病的菩薩應該怎樣來調伏自己的心呢?」維摩詰居士言:「有病的菩薩應該這麼想:『如今我生病了,都是因為前世有種種的顛倒妄想,有種種煩惱出生的緣故,所以才會生病;然而探究這些病、這些色身及心,都不是真實法,那到底是誰生病了呢?』這個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身,並不是色身真正的主人,也不是真實的我。又病的生起都是因為執著自我,是故於自我不應該生起執著。」

「既然已經知道病的根源是執著自我,應該去除我想及眾生想;應當起法想,應該生起這樣的念頭:『色身生起的時候,是從空性出生眾法和合而有;色身壞滅的時候,也是空性讓眾法壞滅而消滅。』又空性出生諸法時各不相知,不會說諸法生起時,是空性的我讓它出生的,也不會說諸法壞滅時,是空性的我讓它壞滅的。有病的菩薩為了消滅諸法想的緣故,應該起這樣的念頭:『這個法想也是顛倒的,既然是顛倒,當然有大過患,應該要遠離它。』如何遠離諸法想的過患呢?那就是離我、我所;如何離我、我所?就是離兩個法;離哪兩個法呢?就是不念內外諸法而行於平等;如何是不念內外諸法而行於平等呢?那就是五陰的我與涅槃的我是平等平等的;為什麼?因為五陰十八界及諸法等法的我,與涅槃的我,這兩個法都是虛妄的。它們是以什麼為空、為虛妄呢?它們是因緣和合而有,只有名字而已。」

從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對話當中,仍然離開不了空性與空相這個觀念,尤其是談到眾生所了知諸法的空相這個部分。然而諸法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空性藉著無明、業種、父精、母血、四大等眾緣和合而成、而有的五色根,以及從無始劫以來與空性在一起的意根;也就是說,空性出生了五色根及意根之六根。然後空性藉著所生的五色根,去接觸共業有情所變現的山河大地器世間的外五塵,因而有了五塵,以及依附五塵而有的法塵之六塵出現,這六塵都是從空性藉緣而出生。有了六根與六塵相接觸,就有六識的出現;前五識就在現前境界當中作粗相分別,意識就在法塵上廣為分別,不僅有前五塵的粗相分別,也有前五塵所不能的細相分別,因而有了眾人所了知的諸法出現,譬如飛機、飛彈等等。

由於諸法出現的緣故,如果不賦予名字來作為眾人溝通的工具,大眾就無法進行溝通及交易等行為,所以大眾就對每一個法賦予一個名字,來作為大眾約定俗成的工具。譬如由動力裝置產生前進的推力,並由機翼所產生的升力,而在大氣層內飛行的航空器,就叫作飛機;諸如等等,於每一個法賦予一個名字以後,當大眾在溝通而指稱某一個法時,大眾就會知道這個法所含攝的內涵、作用等等。也就是說,透過空性所生的六根、六塵、六識以後,就有吾人所了知的諸法出現,大眾對於每一個法賦予名字以後,不僅諸法有種種名稱出現,而且也可以作為大眾溝通的工具。然而空性透過所生的六根、六塵、六識的運作,因而產生了諸法出現以後,以及對於每一個法賦予不同的名字,其實都離開不了空性與空相的範疇。

由於眾生有無明的緣故,不知道五陰十八界沒有真實的體性,它是人無我的;更不知道依於五陰十八界而有的諸法,也是沒有真實的體性,它是法無我的,因而產生了七個較大的過失出現:第一、眾生不知外境是空性藉緣而幻化出來的,就會把外境當作真實有。由於空性透過自己所生的六根、六塵、六識,而如實顯現似有外境出現,七轉識就在似有外境當中作種種分別,讓眾生誤以為有真實外境為自己所接觸、所領納,錯以為外境為真實有,就在種種虛妄的外境中造下了種種的善惡業,未來就要受種種可愛的、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因而不斷在三界當中輪轉生死而無法出離。也因為這樣的緣故,才會有喇嘛教的行者主張永遠不能否定緣起之物的外境存在,就會把外境當作是真實有,就會有種種索隱行怪的行為出現,乃至妄稱、妄想自己已經成就報身佛了。菩薩則不如是,知道外境乃是空性藉著種種緣而幻化出來的,它不是真實有,因此不會被外境所迷惑,反而藉假來修行、來廣度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道。

第二、既然眾生把外境當作真實有,就會落入妄心中,就會把見聞覺知的妄心當作是真實。然而眾生最能領受、最能體驗的心,不外乎就是意識心,祂能廣分別外境所顯現的種種法。既然眾生把外境當作是真實有,就不離六塵上的種種分別,就會把見聞覺知的妄心當作是真實的。所以佛門中,就有人主張意識心卻是不滅的,主張有念靈知心、離念靈知心、斷際靈知心等心所含攝的意識心為真實心;乃至有人主張在能覺知男女快樂覺受的心,就是成就佛道了,因而墮入 佛在經中所破斥的常見外道、邪淫外道中。然而菩薩很清楚知道,這個覺知心在睡著無夢時、在悶絕時、在正死位時、在無想定時、在滅盡定時、在重度麻醉時,一定會斷滅,祂不是真實法;所以,菩薩不會把覺知心當作是真實,反而藉著這個虛妄的覺知心去參禪、去親證一切有情皆有的空性,因而成為《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也就是菩薩因而往佛菩提道邁進。

第三、既然眾生落入妄心中,就會落入以我為中心的自我中。既然眾生不知道外境真實虛妄,不知道這個覺知心也是虛妄,必然不肯將能見聞覺知的意識心放捨,必然將意識心抱得緊緊的,因而有了以我為中心的自我出現;有了自我的出現,就有了佛門所說的我見出現;有了我見的出現,就會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既然菩薩不會把外境當作真實法,也不會把覺知心當作是常住法,就不會落入以我為中心的我見中。又菩薩深知我見乃是輪迴生死的根本,如果不斷除我見,就無法成為真實義菩薩,因此菩薩就會在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諸法當中,深入去觀察、去了知空相的每一個法,尤其是意識心的我,這個法是虛妄的,因而斷了我見。我見斷了,其他的二結(疑見、戒禁取見)也就斷了,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因而轉進第二大阿僧祇劫繼續進修無生法忍的道種智,未來就可以成就佛道。

第四、眾生有了以我為中心的自我出現,就會有我執、我所執的出現。既然眾生的我見未斷,就會產生兩種執著出現,那就是為我所擁有的我所執,以及較深層的我見所攝的我執出現。我所分為外我所、內我所:外我所就是指我所擁有的眷屬、金銀珠寶、名聞利養等等;內我所就是指心所有法。在佛門中,大法師、大居士則要以這個能分別種種境界的覺知心,保持在一念不生的狀態中,以此入涅槃、住涅槃;乃至於喇嘛教的行者們,要以這個能夠覺知男女快樂覺受的意識心,來成就他們所謂的佛道,不僅落入意識心的內我所中,而且也成就大妄語,未來要受非常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又我執乃是較深層的我見,眾生尚且無法斷我見,更何況能斷除較深層的我見呢?然而菩薩早已經知道覺知心是生滅法,當然不會落入以意識心為中心的內、外我所中,也不會落入較深層的我執中。這也是菩薩能夠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的主要原因。

第五、既然眾生有我見、我執、我所執,就會有種種顛倒妄想出現。既然一般眾生無法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就會有種種的顛倒妄想出現。譬如墮入常見的人,就會把意識心當作是真實法,所以才要透過打坐等方式,想要保持意識心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中入涅槃、住涅槃。可是這樣的想法,乃是顛倒想,因為他們所謂的涅槃,還有意根、法塵、意識三個法存在,並不是如 世尊在經中所開示的「涅槃是迥無一法存在的極寂靜的境界」。又譬如墮入斷見的人,尚且否定一切有情皆有的空性,還有可能證得空性嗎?所以說,凡是墮入兩邊的人,不可能證得空性的中道真實義。也因為如此,他們就會有種種奇怪的想法,乃至有種種索隱行怪的行為出現,妄稱在男女淫樂當中,來成就他們所謂的佛道。菩薩則不然,如實地依照 世尊的開示,去親證一切有情皆有的空性,也知道空性所生的空相都是虛妄法,不會墮入兩邊;所以,才會成就 世尊所開示的不落兩邊的中道真實義。

第六、眾生有了種種顛倒的妄想出現,就會有種種的煩惱纏縛。由於眾生有種種的顛倒想,就會有種種的貪瞋癡的煩惱出現;譬如眾生貪口味,聽到哪裡有好吃的,就算排隊要很久的時間,乃至於搭飛機要去很遠的地方,也都沒有關係;又譬如有人貪著音樂的享受,就算花費百萬元來買昂貴的音響設備,也不會手軟;又譬如有人為了不勞而獲,去作奸犯科,乃至殺人越貨在所不惜;這就是眾生有了種種煩惱纏縛的表徵。菩薩則不然,正好藉著種種的煩惱,來修正自己的行為,使得種種煩惱的現行不見了;乃至於種種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也斷除了,使得空性所含攝的能藏、所藏、執藏的習性不復現行了,因而往八地入地心邁進。

第七、眾生有了種種煩惱的纏縛,就會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導致有了種種的後有身出現,就不斷地有種種的生老病死苦出現。由於一般眾生無法斷除種種的煩惱,而有了煩惱雜染出現;有了煩惱雜染出現,就會造下種種的善惡業,也就是眾生有了業雜染出現;有了業雜染出現,就有種種生雜染出現;有了生雜染出現,就會有種種後有身出現。譬如,造善業就會生天享福,造惡業就會下墮畜生道、餓鬼道,乃至地獄道受苦;既然有了後有身出現,就免不了有種種生老病死苦出現。菩薩則不然,發了度化眾生的大願,繼續誕生在人間而忍受種種的生老病死苦;雖然菩薩示現有種種苦出現,可是卻不以為苦。這也是菩薩一腳站在現象界來觀待自己有種種的生老病死苦,一腳站在實相法界來觀待空性迥無一法存在的極寂靜境界,又有誰在受苦呢?因為這樣的緣故,菩薩雖然在人間度化眾生,以及示現有種種的生老病死苦,其實沒有在度化眾生,也沒有任何生老病死苦可言,本身是寂靜的。

綜合上面所說,由於眾生不了知人無我及法無我的空相的真實內涵,乃至於不知道依於空相之下所施設的種種名字,都是空性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本身都是生滅法,不是真實法。由於眾生不了知種種的空相都是空性藉緣而出生的法,也不知道這些人無我及法無我的空相都是虛妄法,以為他們都是真實的,於是有了種種顛倒想。有了種種顛倒想的緣故,就有種種的煩惱出現;有了種種煩惱的出現,在人間就有種種的疾病出現。

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在人間出興於世,就會與人們一樣,示現有疾病在身,藉此生病的機會來教導眾生,其實都離開不了空性與空相的範圍。所以,維摩詰居士才會開示:五陰的我與涅槃的我是平等平等的,它們都是因緣和合有,但只有名字而已。菩薩則透過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所開示的重點,去親證一切有情皆有的空性,去觀待空相的每一個法都是虛妄法,不僅親證了空性而有了無生忍,乃至有了無生法忍;而且也有能力去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成就初果乃至四果的證量,未來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如果電視機前面的菩薩能夠掌握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所開示的重點,那就是空性、空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能夠如實地修行,相信在佛菩提道中,就會很順利而沒有任何障礙,而且也能夠很迅速地成就自己的佛道,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70-a19_058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57集 空性與空相(三)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維摩詰經講記》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上一集的子題:〈空性與空相〉。

在上一集,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說明空性、空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後,兩人又繼續再演一齣好戲,其經文如下: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維摩詰經講記》卷2)

說明如下:文殊師利菩薩問:「居士的疾病到底是什麼法相呢?」維摩詰居士回答:「我這個病不是物質法,本身也沒有形色,所以不可以見。」文殊師利菩薩問:「這個病是你的身體與它相應呢?還是你的心與它相應呢?」維摩詰居士回答:「這個病不是身體與之相應,因為身的法相是遠離的,所以不會與疾病在一起;這個病也不是心與之相應,因為我們的覺知心如幻化一樣,本身不是物質法,又如何與疾病在一起呢?」文殊師利菩薩問:「既然不是身體與疾病和合,那是不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當中的哪一大,與疾病和合在一起相應呢?」維摩詰居士回答:「我這個病不與地大和合在一起,但也不離地大;地大既如是,水大、火大、風大也是一樣,我這個病不與水大、火大、風大和合在一起,但也不離水大、火大、風大。但是眾生的疾病還是從四大而起,因為四大有病,所以我維摩詰也跟著病了。」

從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的對答當中,離開不了前兩集所說的重點:空性與空相,而且這裡偏在空相上來說。也就是說,眾生會有這個色身,乃是往昔無明、業種的緣故,有情的中陰身來投胎,然後藉著父精、母血、母親的四大和合而成的。出胎了以後,藉著種種的四大來長養這個色身,所以有情的色身,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所成之身,本身是空相,是生滅法,不是真實法。也因為有情色身出現了,有情的空性,就能藉著種種緣出生了空相而在世間裡運作,讓眾生有了種種見聞覺知的境界出現。當眾生生病了,就會影響到覺知心的運作,導致精神不振,乃至身體需要吃藥來治療等事發生。

這告訴大眾:有情的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所成,是一和合相,哪有真實的身相可言;所以說是身相遠離,可見眾生生病了,並不是身體病了。如果說是覺知心病了,覺知心猶如幻化出來的東西一樣,本身又無形無相,又如何說是覺知心病了呢?所以眾生生病了,既不是身病,也不是心病;那究竟是什麼在生病呢?這是要有粗重的色身才會生病。如果單單說色身裡的地大生病了,人死了以後成為木乃伊,也應該會生病、會難過才是,可是現見並不如是,木乃伊根本不會生病,也不會難過,不是嗎?同樣的道理,如果單單只有水大、或者火大、或者風大各一種,是不會生病的,而是四大和合的色身才會生病啊!也因為眾生的疾病還是從四大而起,所以我維摩詰也跟著生病了。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又繼續為眾生開示:身為菩薩應該去探望生病的菩薩,以及該如何安慰、勸進生病的菩薩。其經文如下: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維摩詰經講記》卷2)

說明如下:文殊師利菩薩問 維摩詰居士言:「菩薩去探望生病的菩薩,應該要怎麼樣去安慰及勸進呢?」維摩詰居士回答:「應該要向生病的菩薩說:『色身無常。』不應該說『要厭離這個色身。』應該說『這個色身有種種的苦。』不應該說『要趕快入涅槃。』應該說『這個色身沒有真實體性,所以無我。』以此正知見來教導眾生。應該說『身體是空寂的。』不應該說『無餘涅槃的境界是寂滅的。』因而鼓勵眾生趕快入無餘涅槃。應該說:『生病了,應該要懺悔過去所造的罪業。』不應該說:『要修宿命通而想了知過去世所造的業到底是什麼。』菩薩瞭解自己無量劫以來,經歷了種種的生老病死苦,以此來愍念生病的菩薩,應該教導他們修證人無我、法無我而親證解脫、證一切種智,讓眾生都可以成佛。勸慰生病的菩薩應該憶念往昔修集了很多福德,今後更應該淨命而活,不應該欺騙眾生。既然生病了,不應該生起憂惱;應該生起精進心,願為大醫王的佛陀,來治療眾生種種的心病。身為菩薩應該如是勸喻生病的菩薩,令他生起歡喜心。」

從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的對答當中可知:這裡不僅偏在事相上來說,而且告訴大眾:身為有疾病的菩薩,對於生病這件事,應該用什麼心態來看待。首先看待的是,這個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有,未來一定會壞滅,所以它是無常。如果菩薩因為生病了,而想厭離這個色身,想入無餘涅槃,表示他是聲聞種性人,畏懼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中,因為不小心造了惡業,因而下墮三惡道受種種苦,所以想要趕快去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而成為阿羅漢,並於捨壽時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不見了,永遠不再人間出現了。

可是身為菩薩們,本來就不應該像聲聞種性人一樣,厭離這個色身而入無餘涅槃,應該繼續保有人的色身來廣度眾生,不僅可以成就佛道,而且也可以教導其他的眾生成就佛道。此外,菩薩在平常時,不僅要愛惜這個色身,要讓這個色身保持健康的狀態而不生病,而且也要靠這個無常的道器來修行。如果菩薩平常的色身都是病歪歪的,又如何修行呢?又如何來廣度眾生而成就自己的佛道呢?所以菩薩平常就要愛惜這個色身,藉著這個無常的色身、無常的道器來修行、來成就佛道。

又這個色身有種種苦,譬如三苦、八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前七個苦,最後都匯歸於五陰熾盛苦。也就是說,眾生有種種苦,不論是三苦,或者是八苦,都是因為有了五陰身的存在,才有這些苦的出現;而這些苦,每一位眾生都有之,只是或大或小而已啊!菩薩也知道在人間裡生活,免不了有種種的病苦存在,於是藉著生病的機會來教導大眾:世間有種種苦,不應該以此為苦,以此來警惕自己,並趁著短暫無常的有生之年,趕快求明心見性。菩薩實證了空性以後,依所親證的空性的實際理地迥無一法存在的立場,來觀待世間的種種苦,根本沒有任何苦可言。如是觀待了以後,菩薩不妨在世間示現有種種的苦來行菩薩道,卻沒有任何苦厄可言,因而證成了《心經》所開示的度一切苦厄了,能夠這樣觀待才是真實義菩薩。

又這個色身沒有真實的體性,它是無我的,應該以此正知見來教導眾生。然而一般的眾生,不知道這個色身是因緣假合而有,認為這個色身是真實的、是不壞的,因而非常寶愛這個色身。在佛法中,越是寶愛這個色身,執著越深,反而無法得解脫,導致自己不斷地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菩薩深知這個道理,反而藉著生病的機會來教導大眾:眾生所寶愛的色身,那是無常之法,所以是無我的。

又如果將這個色法攝歸於寂靜的空性,色身當然也是寂靜的,這證成了《心經》所開示的正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空相與空性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等。菩薩現觀過去、現在、未來之色身是寂靜的,不妨在每一世短暫的有生之年,藉著這個無常的色身、寂靜的色身來廣度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道;又何必如聲聞人一樣,急著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而灰飛煙滅了呢?所以,菩薩會藉著生病的機會,為眾生開示色身是寂靜的,應該用短暫無常的色身來廣度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道,而不是急著想要入無餘涅槃,從此在三界消失了。

又菩薩生病了,大部分與自己過去世所造的業有關,只是有了隔陰之迷,忘了過去世所造的業,這就牽涉到 佛所開示三世因果的關係。因此菩薩遇到生病的時候,就會懺悔往昔所造的罪業,讓罪業得以懺除。然而凡夫眾生遇到生病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要去懺悔往昔所造的罪業,卻在那裡哀聲嘆氣;乃至有人想要修宿命通,想要知道自己過去世所造的業到底是什麼,導致今世會生病,這就會在他修學佛法當中產生了許多障礙,而且也會延遲他的成佛時程。

為什麼?因為 佛在經中曾開示:凡是戒慧直往的菩薩,要到三地快滿心的時候,才修學五神通;如果在凡夫位,乃至還沒有滿足三地快滿心之前,應有的福德、智慧等資糧而修學宿命通,不僅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來修學,到頭來還不一定有所成就,而且也很容易與鬼道的眾生相應,下一世就很容易墮入鬼道中;再回到人間,那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因而延遲了自己的成佛時程。因為這樣的關係,菩薩很清楚知道,於生病時應該要懺悔往昔所造的罪業,也會遵照 世尊所開示的佛菩提道次第,於三地快滿心時,才開始修學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以及完成猶如谷響的現觀,因而轉入四地入地心,繼續修學無生法忍的道種智。

又菩薩知道自己經歷了無量劫以來的生老病死苦,應該憐憫、憶念眾生與自己一樣,都經歷了無量劫的生老病死苦。如今菩薩有幸修學佛菩提道,也應該將心比心而憐憫、憶念眾生,正好藉著生病這個機會來教導眾生,讓他們也能夠依照 佛所開示的修學次第來親證人無我、法無我,未來都能夠證解脫,乃至最後證得一切種智的究竟佛,不是只顧著自己的道業,而不管眾生的道業。在《大智度論》裡有一個真實例子,可以來為大家說明:過去無量劫以前,釋迦菩薩在等覺位百劫修相好,只因為往昔度眾生時,不顧自己的道業,處處為眾生的道業著想,所以論中曾開示 釋迦菩薩饒益眾生心多故,自為身少故,縮短九劫修相好的時程,只用了九十一劫的時間,成為一切種智的究竟佛。這告訴大眾:菩薩在佛菩提道中,只管為眾生付出,不要計較自己的道業是否能夠很快速完成,能夠這樣子成佛就會比較快。

又今世能夠成為菩薩,表示自己往昔已經修集了很多福德,今後更應該淨命而活,不應該欺騙眾生。為什麼說菩薩往昔已經修集了很多福德呢?這是因為菩薩在廣修六度萬行,就已經累積了許多福德來莊嚴其身。譬如在《眾經撰雜譬喻》經就已經開示:菩薩剛發菩提心時,其功德已經遠遠超過度滿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人都成為阿羅漢的所有功德。又譬如 佛在《金剛經》曾開示:如果有持戒修福的人,於此經所開示的章句能生信心,並以此為實,佛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既然菩薩於《金剛經》所開示的章句能夠生起信心且以此為實,尚且有這麼多的功德與福德,更何況是菩薩廣修六度萬行,當然更是累積了許多的功德與福德來莊嚴其身。以此緣故,菩薩更應該依照 世尊所開示的修行次第以及內涵,如實地清淨自己的命根而在人間裡生活,不應該去作傷天害理的事,也不應該去欺騙眾生而活。因為去作傷天害理及欺騙眾生的事,不僅自己造下惡業,未來要下墮三惡道而受非常不可愛的異熟果報;而且也無法成就佛的三十二大人相當中的廣長舌相,能夠覆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身為菩薩在人間裡應該淨命而活,不應該去欺騙眾生等等。

又菩薩生病了,不應該生起憂惱及煩惱,因而把自己的道業給荒廢了。在病情好了以後,更應該精進,並且發大願:願生生世世作為大醫王,來治療眾生種種的心病。為什麼眾生會有種種的心病?追根究柢,其實都是來自煩惱;如果不是煩惱,就不會有病。正因為人間的眾生有種種的煩惱,所以在人間就有八萬四千種病;如果眾生的煩惱能夠斷盡了,病源就跟著消失在人間,眾生就不會有病了。所以要治療眾生的種種病,應該要從斷煩惱來下手。

又菩薩自己能夠斷除煩惱,而且也能夠教導眾生斷除煩惱,這樣子就不會有種種的疾病發生。當人類的煩惱消除多了,壽命自然就會變長,最多可以活到八萬四千歲,一生都無災無病、快樂自在。所以說,菩薩生病了,不應該生起憂惱,反而更應該瞭解生病的根源,其實都是自己煩惱所造成;這時應該生起精進心,不僅斷除自他的煩惱,而且也要發大願:願生生世世作為眾生的大醫王,願生生世世作為眾生的佛陀,以此來治療眾生種種的疾病,讓眾生未來也都能夠成就佛道。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66-a19_057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56集 空性與空相(二)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維摩詰經講記》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上一集的子題〈空性與空相〉。

上一集已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空性與空相。這個觀念,在佛門中有許多大法師、大居士,以及喇嘛、仁波切等人都弄不清楚,錯把空相的一部分的體性,或全部的體性當作是空性,不僅害了自己,而且也誤導了許多眾生跟著一起下墮。

上一集因為時間的限制,沒有將空性的體性具足說明,這一集將繼續談空性祂有如如不動的體性。在佛門中有很多人,包括大法師、大居士,以及喇嘛、仁波切等人在內,認為空性的自性是有覺知的,並不是如如不動的。像這樣的說法與認知,與 佛的開示完全顛倒,因為 佛在《羅云忍辱經》卷1曾開示:「佛之明法,與俗相背。」又這個空性有如如不動的自性,這有經典為依據,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6的開示:

【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說四聖諦?」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苦聖諦,我悉受持,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名苦聖諦。世尊說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為世尊說四聖諦,我悉受持。」】

說明如下:世尊問這位比丘:「你是如何受持我所說的四聖諦?」比丘向 佛稟白:「世尊所說的苦聖諦,弟子悉皆受持,苦聖諦是如如不動的,不能離開如、也不異於如,如是真實存在的,可以詳細被觀察到的,而且是沒有顛倒的,是聖人所依止的真實理,名為苦聖諦。苦聖諦既如是,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同樣的道理,是如如不動的,不能離開如、也不異於如,如是真實存在的,可以詳細被觀察到的,而且是沒有顛倒的,是聖人所依止的真實理,這就是世尊所開示的四聖諦的真實理,弟子悉皆受持。」

也就是說,與四聖諦同時同處配合運作的「如」,就是一切有情的空性,本身是真實存在的,也是如如不動的,祂可以詳細被觀察到的,而且是不顛倒的,也是聖人所依止的真實理。又這個「如」於六塵都不分別,所以才會如如不動。會分別的,是這個如如不動的空性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七轉識,當中的意識能廣分別,不僅有前五識的粗相分別,而且有前五識所不能的細相分別,因而才有吾人所領受的四聖諦等諸法可言。

這告訴大眾:前七識對六塵、對諸法作種種分別時,這個空性、這個「如」是如如不動的,祂不分別六塵。不僅如此,《心經》也開示:證得這個如的人,他能現觀如的真實理地,既沒有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也沒有十二因緣、四聖諦等諸法可言;也就是說,真心的實際理地,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既然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境界,當然於諸法都無所得。

像這樣證得無所得心的人,才是《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也就是真實義菩薩,而不是假名菩薩、名義菩薩。不僅如此,《金剛經》也開示這個心是無所住的心,於任何一法都無所住。也因為這個空性於一切法都無所得,於一切法都不分別、都無所住,所以《金剛三昧經》稱此空性為本性清淨的心,迥異於佛門的大法師、大居士,以及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所說,要依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的意識心入涅槃、住涅槃。

接下來談空相。所謂的空相,包括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諸法等法在內,這些都是空性藉緣而出生的法,本來就是剎那生滅不已的虛妄法。譬如五陰,就是色陰、識陰、受陰、想陰、行陰;前一法為色法所攝,後四法為名所攝,總名為名色,又名世俗諦。當中的色陰有十一種,包括了五根、五塵、法處所攝色在內。有了空性所生的色等五根,就能攝取共業有情共同變現的山河大地的外五塵,而有了內六塵的出現;這五根、六塵,乃是依他法才能存在的法,所以是生滅法。又有了五根及意根的六根與六塵相接觸,識陰六識就出現了;這六識,乃是空性藉緣而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也是依於虛妄的六根、六塵而有,當然更是虛妄。受陰,乃是依於色陰、識陰之後,而有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既然受陰是依於空性所生的色陰、識陰之後而有,當然更是虛妄。想陰是依於空性所生的色陰、識陰、受陰之後而有的了知;又行陰只是一種現象而已,當然都不是真實法。由此可知,五陰當中的每一陰,當然沒有一個是真實法。然而在佛門中,有許多大法師、大居士,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把五陰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當作是真實法,那都是不正確的說法;乃至有人自稱在淫樂當中成就佛道,都已經成就大妄語而不知。

六入,就是六根、六塵相接觸而有的六種入;這六種入,乃是一種現象,它不是真實法,更何況它依於虛妄的六根、六塵之十二處而有,當然更是虛妄。又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是空性藉著六根、六塵的相接觸而從空性出生了六識。六識當中的意識,能廣分別諸法,於是就有了眾生所領納、所分別,而有世間種種法的出現。也就是說,六根、六塵、六識、諸法都是空性所出生的法,未來一定會壞滅,所以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如果有人錯把虛妄法當作是真實法,他所說的法,當然是外道法。

譬如,有人將意識心所攝的有念靈知心、無念靈知心、斷際靈知心等等,當作是常住不壞的法,這就是不知道識陰的虛妄,因而落入常見外道中。又譬如,應成派中觀的達賴喇嘛,不承認有空性存在,因而成為斷見外道;他為了避免他人說他是斷見外道,反執意識心為常住法,又成為常見外道,具足了斷、常二見,是為所有外道當中最大的外道。如是落入兩邊而不在中道的人,當然不可能是明心的菩薩,更不用說能成為四智圓明的佛陀了。由上面說明可知:這些空相,包括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諸法在內,都是空性藉種種緣而出生的法,都是剎那生滅不已的虛妄法,當然不是真實法。

接下來談空相與空性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等。既然空相是空性所生之法,當空相在運作時,空性當然也同時同處配合運作,故說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所謂不即、非一,表示空相與空性,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法,不是同一個法;所謂不離、非異,表示空相是空性藉緣而出生的法,不能離開空性而有,離開空性而說有空相,那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或許有人會懷疑,空相與空性真的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嗎?這有經典為據,佛在《雜阿含經》卷3曾開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也就是說,生滅不已的蘊處界的我,並不是真實我,故名非我;可是蘊處界的我,也不能說它不是真實我,因為蘊處界的我是從真實我藉緣而出生的法,也是真實我的局部體性,不能離開真實我而有蘊處界我的存在,故名非異我;又蘊處界的我與真實我,同時同處配合運作,故名不相在。如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就是在說蘊處界的空相與空性為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的道理。又如果將空相攝歸於空性,空相也就成為空性了,這兩者關係也就成為不即不離、非一非異了。

既然空相與空性的關係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當然也可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所以《心經》卷1才會開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然而這個空性真的很微細,一般凡夫有情、二乘愚人及新學菩薩是無法親證的,唯有久學的菩薩才能證得。然而菩薩要證得這個空性,不能離開這個空相而證得;因為離開這個空相,那是無餘涅槃的境界。空性本身又無形無相,菩薩又如何能夠證得呢?所以 龍樹菩薩在《中論》卷4才會開示:【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也就是說,菩薩如果不透過世俗諦的空相去參究、去尋找第一義諦的空性,那是不可能證得空性;如果離開世俗諦而想證得空性,就會如六祖慧能大師的開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經過上面所說的空性、空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後,再回頭來看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的對話。文殊師利菩薩問:「居士啊!你的房間為什麼沒有侍者呢?」維摩詰居士回答:「不但我這個房間是空的,諸佛國土也一樣是空。」這是 維摩詰居士將侍者的蘊處界及諸佛國土的空相,攝歸於空性的實際理地迥無一法的立場來回答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知道 維摩詰居士以空性的立場來回答,故意裝作不知道再問:「既然是空,是以什麼為空呢?」維摩詰居士也知道 文殊師利菩薩明知故問,再一次用空性迥無一法的立場來回答:「因為空,所以空。」文殊師利菩薩繼續再問:「既然是空,又何必要空呢?」維摩詰居士知道 文殊師利菩薩要問空性的自性為何?所以將空性的自性直接說出:「因為無分別空,所以叫作空。」既然 維摩詰居士已經將空性無分別的自性說出,文殊師利菩薩就打蛇隨棍上,再問:「這個無分別的空可以分別嗎?」維摩詰居士回答:「能分別的空也是空。」維摩詰居士是說,能分別的空相屬於空性的局部體性,如果將能分別的空相攝歸於空性,能分別的空相也就成為無分別的空性了,以此來證明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等。

可見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為了讓眾生能夠證得空性,兩人一搭一唱在演雙簧,正好演一齣好戲,而且也進入整齣戲的高潮了。接著 文殊師利菩薩再問:「這個空性要到哪裡去找呢?」維摩詰居士回答:「要在六十二種外道見中求。」也就是說,菩薩想要證得這個空性,不能外於世俗諦的六十二種外道見去找,因為外於六十二種外道的蘊處界,那是空性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本身又無形無相,眾生又如何能夠找得到空性呢?所以 維摩詰居士告訴大眾:想要找到空性,就要在六十二種外道見去找。像這樣的說法,如同《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9的開示一樣而沒有任何分別:也就是要在貪瞋癡三毒的眾生中去觀察;在具足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的四顛倒的眾生去尋找;在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當中去觀察;在地獄、畜生、餓鬼,乃至在阿修羅身中去尋找。

文殊師利菩薩又為了讓眾生更清楚知道如何找到空性,再問 維摩詰居士:「應當在六十二種外道見哪裡去找呢?」維摩詰居士回答:「應當在諸佛解脫中去尋找。」因為諸佛解脫境界都離開不了這個空性,離開了這個空性,連諸佛都不存在了,更何況還有諸佛的解脫境界可證呢?接著 文殊師利菩薩一不作、二不休,再一次追問 維摩詰居士而說:「諸佛解脫又應當於何處求呢?」維摩詰居士回答:「應當在一切眾生的心行中去求。」也就是說,菩薩想要證得一切有情的空性,應該在一切眾生的心行中去找,離開了眾生的心行,那是找不到的。像這樣的說法,與大薩遮尼乾子菩薩摩訶薩所開示的內容完全一樣而沒有任何差別。

不僅如此,維摩詰居士還說:「我維摩詰並不是沒有侍者,而是以一切魔眾、一切外道作為我的侍者。」也就是說,菩薩想要證得空性,不能離開一切魔眾、一切外道的蘊處界去找;離開一切魔眾的蘊處界、一切外道的空相去找,那是永遠找不到的。這不僅證成了 龍樹菩薩及慧能大師要依世俗諦的空相才能證得空性,而且也證成了大薩遮尼乾子菩薩摩訶薩要在一切眾生身中才能證得空性。由此可知:這三位菩薩所開示的內容完全一樣,而且是互相輝映。又從 文殊師利菩薩及 維摩詰居士對話當中,在在證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空性與空相;這個觀念可細分為三類,那就是空性、空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當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在恭讀經典時,或者有善知識在說法時,可以依此來判斷經典的開示,究竟屬於哪一類型?以及善知識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凡是說到真實空、畢竟空、無所得、無所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等,都是在說空性的實際理地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也是三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的道理,更是經典所開示的如、我、無所得、無分別等正理。凡是說到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諸法等等,那是空性藉著種種緣而出生了生滅不已的空相,那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凡是說到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等等,那是將空相攝歸於空性,將空相的體性攝歸於空性,生滅不已的空相也就成為不生不滅的空性了;生滅的空相既如是,垢淨、增減的空相也是同樣的道理,將它們攝歸於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性,垢淨、增減的空相,也就變成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所以,《心經》卷1才會開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等。

如果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能夠掌握這三個重點,在恭讀經典時,再也不會覺得艱深難懂了,再也不會有文字障來障礙了,再也不會被佛門的大法師、大居士,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所誤導,導致自己不斷地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因而延遲了自己的成佛時程。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62-a19_056